第四章

    罗马(1)

    第一节 对德苏公约的反应

    据消息灵通的意大利报纸说,德苏公约并没有使法西斯领导人感到意外。某些人还毫不掩饰地对此表示满意,因为它意味着包围政策的完结,这个妖怪一直在使两个轴心国大伙伴感到心神不安。(2)然而,尽管这样一项条约的想法对意大利政府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但是这笔交易的迅速做成确实使它大大地吃了一惊。(3)当德国外交部长在8月21日傍晚打电话给齐亚诺说,他就要去莫斯科“和苏联政府签订一项政治条约”时,齐亚诺正如上面已讲到的那样,(4)正在设法安排同里宾特洛甫在8月22日见一次面。于是齐亚诺在和墨索里尼商量后,就把这次会晤的时间推迟到里宾特洛甫从莫斯科回来以后。他们认为这次会晤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要在会晤时坚持,意大利不介入因同波兰冲突而可能引起的一场全面战争。在齐亚诺的日记中没有一句反对的话,有的倒是对这一灵活措施的言不由衷的赞赏:“毫无疑问,德国人这一手干得十分漂亮”。还有馋涎欲滴的贪心的流露:“我们自己也必须准备好在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有所获得。”(5)到了第二天即23日,齐亚诺认为这一新的事态发展并“不真正是根本性的”。他这时已经会见过英国大使洛雷因,后者嘲笑了这项公约,说再过6个月它看起来就不会再是“这样精彩的一着棋”了,并补充说,他“可以向他保证,这一新的发展决不会影响陛下政府的态度”。(6)

    23日,齐亚诺还曾对正在罗马访问的德国财政部长施威林–克罗西克说,依照他的看法,尽管有德苏公约这一外交上的大胜利,如果德国进攻波兰,英法两国仍将会立即进行干预的。他相信,这样就会造成“一种非常严重的局势”,因为“轴心国还没有充分准备好,首先是在经济上”,而且在3年之内不可能作好战争准备。轴心国“肯定在军事上一开始会得手,但是敌人不会因此垮台,并且会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对于施威林–克罗西克所说的希特勒不相信英法会插手干预,齐亚诺回答说,恐怕这一次将会证明希特勒是错了。(7)

    至于从希特勒本人那里传送过来的关于德俄谈判的消息,他的意大利伙伴要一直等到25日下午才得到,这就是马肯森给他带来的一封信。(8)信中除了其他内容外,(9)还为希特勒辩解说,之所以没有把这次谈判的事早日通知意大利,是因为事情能否成功还不确定。然而现在同俄国签订的这项公约已成为事实,轴心国家一定能由此得到难以估量的好处,因为它们害怕被包围的恐惧心现在可以消除了。有了俄国这个同盟者,就不怕东欧各国怀有任何敌意了,他特别提出罗马尼亚和土耳其来作为例子。最后这一点显然给墨索里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马肯森就这次谈话写给柏林的报告(10)说,墨索里尼对于这项公约对罗马尼亚和土耳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特别感兴趣”。马肯森说,事实上墨索里尼看来是“完全同意”这项莫斯科公约的;的确,他说他本人早在4月里就曾向戈林建议,应该向俄国作出像这样的接近。(11)

    第二节 墨索里尼的犹豫不决

    齐亚诺坚信,德苏互不侵犯公约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局势,西方国家也不会因此而不再去支持波兰,如果它遭到攻击的话。这就使得他试图去阻止住墨索里尼的鲁莽行动。而且,他本人也十分怀疑,意大利不管结果如何都要和纳粹结成同盟,这样做是否明智。毫无疑问,他在8月初从上萨尔茨堡会谈归来时就已抱有强烈的反德情绪。在萨尔茨堡的整个会谈中,他同里宾特洛甫争执不下;后来他同希特勒的谈话,也不见得好多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有过一段可憎的日子”。(12)归来后,他曾竭力说服墨索里尼相信希特勒已经背叛了钢铁公约,但是这位领袖仍一心想望军事介入以支持德国。根据齐亚诺的说法,而且的确这也是其他人的意见,(13)正是由于他的劝阻的影响,才使墨索里尼没有作出会使意大利在希特勒的吩咐下贸然参战的任何决定。

    至于墨索里尼本人,在8月底的那些日子里,他的思想或行动一直是摇摆不定的。(14)起初,他被十分关切英德在柏林的谈判的齐亚诺说服了,同意接受英国大使要意大利出来调解的呼吁——这是按照哈利法克斯的指示于8月20日首次提出的。(15)23日,墨索里尼让齐亚诺去告诉洛雷因说,他想出了“一个新办法”——惟一还有点成功希望的一个办法——这就是波兰应把但泽放弃给德国,而以后的谈判则应由“一个真正的和平会议来进行”。(16)齐亚诺于是把这个意思告诉了洛雷因,但是这一计划自然不可能得到英国的支持。根据哈利法克斯的看法,德国既不提供适当的保证,又没有同意一种国际的保证,向波兰提出这样的建议那是根本无从谈起的。(17)

    然而,在作出这种想要调解的姿态之后,墨索里尼在当天即23日的下午又恢复了他的战争叫嚣。齐亚诺写道:“他谈起了军队和进攻”。这位外交部长为了另外一件事于第二天即24日去谒见国王,但谈话几乎完全转到目前的局势和军队的状况上面去了——国王说军队的状况“很可怜相”。他还告诉齐亚诺说,在亲自作了32次视察之后,他认为在法国边界线上的防御工事抵挡不了法国的军队。(18)第二天早上,齐亚诺把这次谈话向墨索里尼作了汇报,从而使后者的好战计划受到了遏制。另外,来自柏林的局势严重的消息,也加重了他的顾虑。24日午夜(前面已讲到过),(19)里宾特洛甫在电话上对齐亚诺说,情况已变得十分紧急。决定要使墨索里尼认清道理,齐亚诺一早立即赶往威尼斯宫,并终于使他同意给希特勒发一个电报,就说眼下意大利还不能介入。返回基吉宫后,齐亚诺在午后12时15分将电文拟好,但电报并没有发出。(20)墨索里尼又把齐亚诺叫去:他又改变了主意。显然他是害怕希特勒发怒,所以又宣称他准备介入了。齐亚诺知道同他争论是没有用的,只得不再进行任何活动。(21)在25日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内,罗马方面不再有什么动静;阿托利科同纳粹头子们后来也还有过一次尴尬的谈话:这两件事上面都已提到过了。(22)

    第三节 意大利的不插手介入:希特勒同墨索里尼互换信件(8月25—27日)(23)

    8月25日那天,当墨索里尼对于意大利应奉行何种政策还在犹豫不决,齐亚诺因而也不能给柏林以任何明确的答复时,希特勒给墨索里尼的信(24)在中午过后不久就来了,(25)这就使他们要走的道路变得更清楚一些了。这封信的目的是双重的:它传达了(前面已讲过)(26)德国总理对于莫斯科公约的解释,另外它还透露了德国即将进攻波兰这个十分严重的消息。(希特勒说)德国和波兰的关系自从春天以来一直不能令人满意,而最近几个星期(他谴责说这是由于英国的干预)更变得使人难以容忍。他指出,这种来自波兰的危险也是他急于要和俄国订约的原因之一。波兰的动员使德国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挑衅行动和边境暴行每天都在发生。然而凡事都有个限度,如果波兰人越出这个限度,那么他就要“立即行动”。他没有多费笔墨来要求墨索里尼援助,只是在末尾说:“如意大利处在同样境地,我会完全同情于它的”;并向这位意大利领袖保证说:“在任何这种情况下,从一开始你就可以相信我的态度的。”话可以倒过来说,但它的含义对意大利的头目们来说,则是再明白也没有的了。于是,在马肯森的面前,墨索里尼装出了一副勇敢的样子说,他看得出来德波关系已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一场“冲突不仅无法避免,而且是已经迫在眉睫了”。他试图从马肯森的口中打听出预期中的进攻的准确时间(希特勒在其信中对此毫无透露),但是并未如愿。这时,他又重复了一遍,说他希望战争最好能推迟两三年。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大使报告说他是这样讲的),他都将无条件地同他的盟友站在一起。(27)

    然而,这次会晤一结束,比较稳重的意见又占了上风。齐亚诺现在没花多大力气就使墨索里尼认识到,希特勒想要他们干的是什么,他们所处的是多么危险的境地。在他的怂恿下,(28)墨索里尼亲自起草了一封给希特勒的回信。(29)重复了他对马肯森讲过的大部分话之后,他很快地就谈到了他所谓的意大利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这里,齐亚诺把他在上午拟好了但未能发出的那封信中更加坦率的一些话也加了进去。)信中说,如果德国进攻波兰,而冲突又始终是区域性的话,意大利将提供所要求于它的一切政治上的和经济的援助;但是,如果德国(30)发动进攻,并把波兰的西方盟国也拖入战争的话,那么,墨索里尼说,他必须提醒希特勒,意大利人就不可能“首先主动采取”任何军事行动,除非德国立即向他们提供为对付英法进攻意大利所必需的军需品和原料。他说,意大利尚未做好战争准备这一点,曾一再地向德国人讲明过。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借口,(31)但是墨索里尼现在虽然是这样的向希特勒强调困难,却已多次拒绝听从他自己的军事顾问们的警告。这也许是因为形势所强加于他的这个受人摆布的角色是如此的不对胃口,以致更加助长了他在战争准备是否就绪这个问题上的自我欺骗(法国政府当时也犯有这种毛病)。没有准备好之外还加上不情愿——这肯定存在于军队将领和一般公众之中,他们强烈地反对战争,(32)正像他们反对现政权的亲德政策一样。

    墨索里尼给希特勒的答复(如上所述)(33)由阿托利科于25日下午6时送到帝国总理府,在当天晚上9时30分,墨索里尼就从马肯森手里接到了希特勒的回信。在得悉墨索里尼投入“一场欧洲大战”的条件后,希特勒要求提供更详确的细节:他们需要哪些军火和原料,在什么时候要?只有知道了这些,他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34)马肯森被告知说,这些要求将于次日送交柏林。(35)在这里似乎有了一个使法西斯领导人可以脱身的漏洞:清单中的数量竟然开得如此之大,以致不可能予以兑现。

    这样,墨索里尼和齐亚诺第二天上午在同他们的三军参谋长们商量后,就开了一份意大利需要物资的清单(据齐亚诺说,(36)这份清单甚至得到了马肯森的怂恿和鼓励,他对希特勒的“军事冒险”也抱敌视态度)。齐亚诺还发表议论说,这份清单“足以杀死一头公牛——如果一头公牛也能读它的话”。(37)它表明一场为期12个月的战争的物资需要量:600万吨煤和钢铁,700万吨石油,几千吨矿产品、化学物品、橡胶等等,军火工厂所需用的机器(这份清单已在凯特尔处),以及保护都灵—热那亚—米兰—萨沃纳这一方形地带中的工厂所需要的150个高射炮组。墨索里尼写道,如果要意大利参加战斗,这些供应是绝对必需的;不过,他在最后仍答应提供他常提到的政治支持。(38)

    意大利的要求是在26日中午发出的;在柏林,阿托利科将清单递交给希特勒时又自作主张地要求立即交付这些援助物资。他在当天下午报告齐亚诺说,他故意这么做,是因为他真诚希望阻止意大利被拖入战争,所以要使德国人绝不可能满足意大利的要求。(39)然而这一手法和这份有意过分要求的清单都并没有能骗过德国的领导人。(40)戈林1946年3月在纽伦堡审判中曾说过:“事情已很清楚,意大利人提出我们无法兑现的要求,就是为了要使意大利置身于战争之外。”(41)尽管如此,还是保持了情面上的关系。希特勒的回电(42)在8月26日下午3时发出,4时到达罗马,5时过后不久就由马肯森递交给墨索里尼。电报带来了所盼望的消息:德国只能提供意大利所需数量的大大削减后的一小部分(意大利所需要的煤、钢铁和木材数量除外,这些物资可以充分满足);所要求的150个高射炮组,则只有30组可以立即付运。阿托利科要求物资立即付运,(43)如果只就运输能力不足这一点来说,也已经使得这一关于物资的要求不可能予以满足了。因此希特勒也明白意大利是不能参战的了,但仍声称他理解墨索里尼的处境。在27日凌晨发出的另一电报(上午3时40分到达罗马,9时递交给墨索里尼)中,希特勒重申他理解并尊重墨索里尼的态度,他只想提出三点要求:第一,“在心理上”意大利应这样的支持德国,以使得全世界在目前弄不清楚意大利宣布中立的真正意图;第二,以意大利军事上的显示威力来牵制住英法两国军队;第三,在即将到来的对西方战争中,意大利应以工业和农业劳动力支援德国。(44)

    27日,墨索里尼同意了德国的要求,由马肯森于当天下午4时电告柏林:“领袖将……100%地履行元首的要求。”(45)墨索里尼本人在下午4时30分发出的一件电报中,也答应给予充分的心理上的支持(通过电台、宣传等),并详细讲述了意大利军队在法国边界和利比亚境内的部署情况。他还同意,在不影响意大利动员的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多派一些劳动力去德国。(46)希特勒的前两个要求,和墨索里尼的答应照办,产生了预期的效果——至少对于法国是如此。甘末林写道:“意大利的暧昧态度使我们不得不用24个师的兵力来对付它;而在1914年8月,它的保证中立就使得我们能够把全部力量都投放在东北方面。”(47)

    然而,按照齐亚诺的看法,答应向法英两国显示力量却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些天来一直在努力设法同这两个国家保持良好关系,尤其是后者。由于他经常同哈利法克斯友好地通电话,齐亚诺以自己同这位英国外交大臣的看法完全一致而感到很得意。照齐亚诺的看法,有两件事促进了这种友好关系。第一件事是,通过洛雷因,法西斯领导人才在27日首次得知希特勒在25日向英国提出的那些建议,(48)其中包括“一项联盟或类似的东西”。这是对意大利人的威信的又一个打击,因为,据齐亚诺说,对于这一行动他们是“完全被蒙在鼓里”。不过,齐亚诺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英国大使,只是后来在当天同哈利法克斯通电话时说,意大利政府已经得知希特勒的建议,并敦促哈利法克斯不要加以回绝。哈利法克斯则向他保证说,英国政府绝不会拒绝同德国进行讨论,但是它对波兰的立场应该完全说清楚。(49)齐亚诺认为,这次谈话反映了双方的“极端的热诚”。(50)英国方面抱有明显的善意的第二个迹象是,在前一天即26日,哈利法克斯通过洛雷因预先通知齐亚诺说,英国海军部将禁止英国船只在地中海航行(28日在伦敦宣布,第二天登载在英国报纸上),并且强调这只是一个预防性的措施,决不能解释为是反对意大利的一个序幕。(51)

    第四节 墨索里尼建议召开一次会议

    以后的这几天是很不宁静的,虽然英德谈判这时还在柏林进行着。8月27日里宾特洛甫在电话中对马肯森说,据说在罗马有谣言,讲德波之间的紧张局势已有所缓和。这完全是捏造;事情真相恰恰相反。他要马肯森保证使墨索里尼和齐亚诺不相信这一谣言。(52)27日傍晚,阿托利科在柏林又做了一个显然是出于他自己主张的动作。当他去见魏茨泽克商谈一些经济事务时,他“自动地”(魏茨泽克说)讲起,只要希特勒同意,墨索里尼仍准备提出一项和平解决德波纠纷的方案。阿托利科说,他所设想的是,德国取得但泽的权利应首先得到确认,还应该召开一次会议(53)来讨论不仅德波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而且还有法意两国之间的争执、殖民地问题、原料和限制军备等问题。另一方面,德波之间和法意之间的纯政治问题则可以不列入会议议程,但也可以同时进行处理。最后,阿托利科还说,墨索里尼也准备支持关于波德两国直接谈判的任何建议。魏茨泽克立即把谈话内容报告给里宾特洛甫,并决定“在目前”不必给阿托利科任何答复。(54)

    29日下午,墨索里尼采取的依然是这种有节制的策略。听到阿托利科报告说希特勒当天正在研究英国28日的照会,(55)他就要这位大使去告诉希特勒说,作为一个真实的朋友,他认为英国的建议提供了一个对德国有利的解决问题方案。(56)他还通过阿托利科捎去一个口信说:“凡是元首认为墨索里尼能够在政治或外交领域中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领袖都将十分情愿地付诸实施”,特别是,德国想要在伦敦采取的任何行动,他都准备为之效劳。(57)当晚9时,在刚见过希特勒之后,阿托利科报告说,总理对墨索里尼的口信表示感谢;虽然对英国的主动姿态有所怀疑,他还是同意了与波兰直接谈判,并且正在等候他们的使者的到来。(58)

    然而,在8月30日上午9时45分马肯森把一份关于里宾特洛甫同阿托利科29日谈话的照会当面交给齐亚诺时,后者说道,鉴于双方都在调动军队,“据他看来,和平解决现在已经是不可能了”。(59)到31日清晨,从柏林传来了坏消息。阿托利科在9时打来电话说,局势濒于绝望,波兰在直接谈判这个问题上继续默不作声,正在破坏阻止战争发生的任何机会。他还说,的确,战争已无可避免,除非立即有什么新的发展,他建议这可以采取由领袖出来讲话的形式。(60)这正是墨索里尼所需要的提示:他现在可以把最近几周多次提出的关于召开一次会议的建议付诸行动了。主动权是在他的手里:他要为和平而进行干预,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价。

    在接到阿托利科的电话后,齐亚诺立即去同墨索里尼商议。两人同意,第一步应该是立即去告诉英国政府说,墨索里尼只有带着“一份厚礼:但泽”才能去同希特勒打交道,进行调解。(61)齐亚诺于是在31日上午11时打电话给哈利法克斯说,如果墨索里尼可以对希特勒说,“关于但泽,现在有了新的情况”,那么,他就准备提议再召开一次会议来解决其他问题。(62)这个建议,英国政府自然是不能接受的。哈利法克斯告诉齐亚诺说,但泽,在他们看来,正是“争执的核心”。(63)尽管齐亚诺本人对于希特勒是否会同意这一计划感到怀疑,但他还是立即召见英国大使,把他对哈利法克斯讲过的话又讲了一遍。(看来,他并没有把哈利法克斯不赞成意大利的建议一事告诉给洛雷因。)洛雷因逼着齐亚诺要他说,如果但泽归还给德国,墨索里尼就一定出面反对希特勒把走廊也拿走。齐亚诺不肯对此作出保证,但他的确想过,如果墨索里尼能够这样的为希特勒“获得”但泽,那他就要运用他的所有一切影响来阻止德国人发动战争。(64)

    午后12时50分,齐亚诺再次打电话给哈利法克斯(洛雷因这时也在旁),告诉他墨索里尼的一个新建议,这是他同墨索里尼刚刚商量过得到的结果。这建议根本不提但泽,而是邀请德国在9月5日参加一个会议,其目的是重新审查凡尔赛条约中那些成为麻烦根源的条款——毫无疑问,它们既涉及德国人的不满,也涉及意大利人的不满。齐亚诺说,他已经把这建议告诉了法国大使,如果英法愿意两国接受这一设想,墨索里尼就可以向希特勒发出邀请了。(65)齐亚诺要求及早给予答复,但是他在当天并没有得到任何回音。

    与此同时,在柏林,阿托利科于下午5时见到了里宾特洛甫,告诉他说,墨索里尼“迫切希望”希特勒能接见利普斯基,从而建立“为避免最后决裂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接触”。里宾特洛甫回答说,希特勒一直在等候波兰谈判代表,但是至今不见其到来,不过墨索里尼的愿望一定要转达给他的。当阿托利科要求得到一份德国建议的文本时,里宾特洛甫答应在当天傍晚时可以给他。(66)7时,在希特勒接见阿托利科时,这一诺言得到了实践。当希特勒说到,由于波兰的态度,“这一建议已不再有效”时,阿托利科就问,希特勒现在是否同意让墨索里尼出来当调解人。希特勒说,他们“必须首先等待事态的发展”;在他们目前这种思想状态下,波兰人是不会来理睬墨索里尼的。(67)

    一直在等待哈利法克斯给他回音的齐亚诺,31日晚8时得到意大利电话总局的通知说,伦敦已经切断了同意大利的所有电话联系。齐亚诺感到不安起来,认为这是战争状态的一个预兆,并向洛雷因大发牢骚。洛雷因也认为这件事太欠考虑,并立即请求外交部至少也应把官方电话联系立刻恢复起来。(68)但是,迟迟不给齐亚诺答复也还有其他原因:哈利法克斯必须以墨索里尼的计划向首相请示,还必须同法国政府(齐亚诺也已经把他的建议送给法国政府)磋商。(69)这时,洛雷因也已经和哈利法克斯通过电话,他强烈支持召开会议的计划。只要英国和法国首先在原则上加以接受,希特勒要想拒绝就比较难了——洛雷因就是这样地来解释墨索里尼的打算的。齐亚诺还向他保证过,波兰和俄国将受到邀请,可能还有西班牙。(70)

    第二天,9月1日,上午10时30分,尽管德国已开始向波兰进攻,博内还是让法国驻罗马大使知道,一个“原则上赞成”墨索里尼建议的答复就要发出。两国的正式答复都在中午时候到达罗马。英国的答复是,对意大利人的努力表示赞赏,虽然局势已经使召开会议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71)法国的答复,虽然也对意大利的举动表示赞赏并愿意给予支持,但并不像博内答应过的那样“有利”。它指出,关于未参与会议各国的利益,这次会议是不可能取得一致意见的,而且无论如何,会议的内容应扩大到既讨论眼前的、短期的问题,也讨论那些涉及面更广的问题。(72)这个答复是在前一天晚间部长会议上发生的一场激烈辩论后作出的。在会上,博内由蒙基和马尔尚多支持,极力主张同意意大利的计划。达拉第反对他的主张(虽然博内曾以为他会站在自己的一边)。达拉第一听到这项建议,就断然拒绝考虑一个“第二次慕尼黑”,并曾告诉在巴黎的菲普斯说,他宁可辞职也不接受这一邀请。(73)与此同时,他还同甘末林以及波兰和美国的驻法大使商量过。他们全都对墨索里尼的建议很不信任,因此也就更加强了他的反对立场。在这次会上,康潘希、雷诺、萨罗特和芒代尔也都表示极不愿意接受这一邀请。(74)

    尽管如此,据法国驻罗马大使弗朗索瓦–蓬塞报告说,齐亚诺却觉得法国9月1日的答复“显然是令人满意的”;但是由于战争已经爆发,他还不能说现在把意大利的建议送给希特勒是否有什么用。(75)当齐亚诺就波兰是否仍愿意举行这种会议同法国大使商量时,后者认为波兰的态度捉摸不定,但这一计划值得试一试。(76)

    在9月1日这一天,墨索里尼努力想把意大利不介入战争这一原则确定下来。齐亚诺在31日夜间9时15分已经极其秘密地告诉洛雷因说,意大利已决定不同英国或法国作战;(77)并在1日中午报告墨索里尼说,大约在3小时内就要公开宣布这一决定。(78)墨索里尼在上午8时30分打电话给阿托利科,要他去请求希特勒在公开宣布这一决定前给墨索里尼一个回电,明确地解除他在钢铁公约下应负的义务。(79)阿托利科在上午9时15分回话说,他已亲自把墨索里尼的来电交给了希特勒。总理已经准备好了一份给墨索里尼的电报,但是他现在已下令要按照墨索里尼所要求的内容另拟一份来替代原来的那一份。(80)这份由马肯森送来的电报,(81)感谢墨索里尼“在外交和政治上的支持”,并且声称,在目前的情况下希特勒并不期望需要意大利给予军事援助。(82)

    得到了希特勒的这一许可,墨索里尼随即在3时召开了部长会议,在会上他的不介入政策得到了一致的赞同。之后,于下午4时30分广播了会议公报:“会议……向意大利人民宣告,意大利将不主动采取军事行动。”在公报之后,接着又广播了希特勒解除墨索里尼军事义务的电报。(83)

    到了这时,除了法国人外,大家似乎都已经把召开会议的建议忘得一干二净了。博内,通过弗朗索瓦–蓬塞,仍极力想使这会议得以开成。至于弗朗索瓦–蓬塞本人,由于没有完全得到洛雷因的信任,不知道英国政府对这会议如何看法,只能在得不到英国的合作的情况下单枪匹马地干,所以感到很懊恼。(84)9月1日上午,他两次去见齐亚诺,极力陈述法国的看法。(85)但是在当天晚上9时,齐亚诺通知他说,墨索里尼对于是否要提出这建议正在十分踌躇不决:他怕希特勒,在他已发动战争之后,会疑心有人在趁机骗取他的胜利果实;尽管如此,领袖还是没有完全放弃这一打算。(86)到了第二天,即2日的早晨,意大利的领导人们果真勉强地向法国人的压力屈服了。10时,阿托利科在柏林向魏茨泽克递交了一个文件(当时外交部长不在),要他转呈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文件说,意大利可能仍有一个机会使法国、英国和波兰同意在下述基础上召开一次会议:第一,双方就地停战;第二,在两到三天之内召开会议;第三,解决德波争执。齐亚诺把这文件说成是向柏林提供的“一点点线索”,但是这个文件肯定强调了德国从这样一次会议可能得到的好处,因为(正如它说的那样)这时德国已经得到了但泽以及它所追求的大部分目标,而且还获得了它的“精神上的满足”。如果它同意开这次会议,它就可以达到它的全部目的,而且还可以避免一场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87)

    令齐亚诺惊讶的是,希特勒并没有立即完全回绝这个计划。(88)阿托利科在同一天(2日)的12时30分去见里宾特洛甫,想打听一下德国对意大利的建议的态度究竟如何。里宾特洛甫说,他已经同希特勒讨论过这一设想。希特勒所关心的是,首先要弄清楚,头一天他收到的英法两国政府的照会是否带有最后通牒的性质。如果是最后通牒的性质,那么它们同墨索里尼的建议就是背道而驰;这样,他就只得拒绝这个建议了。阿托利科坚持说,不管这些照会是什么性质,这项建议都应优先考虑。里宾特洛甫则说,必须由英法两国驻柏林的大使,并通过阿托利科向罗马询问,把这两份照会的真正含义解释清楚。因此不能立即给意大利的建议以明确的答复。他要求在24小时内解决这个问题。(89)

    这些情况,齐亚诺在当天下午2时向洛雷因和弗朗索瓦–蓬塞作了介绍。然后,当着他们的面,齐亚诺又亲自打电话把希特勒的两点要求告诉给哈利法克斯和博内。双方的回答都是:那份照会是想作为一种警告,而不是最后通牒;(90)至于限期的事则必须分别由英国内阁和法国部长会议来解决。(91)哈利法克斯本人还补充说,他确信英国政府现在不仅将坚决要求停止敌对行动,而且还将坚决要求德国军队在这种会议能召开之前撤出被他们占领的波兰领土。(92)他在见过首相之后于下午6时38分又打电话告诉齐亚诺说,他预料的已经得到证实。英国政府不仅将坚决要求德国军队撤离波兰,以之作为召开会议的一个先决条件,而且还坚决主张但泽必须回复到几天前的原状。齐亚诺回答说,要希特勒接受这两个条件看来是极难办到的。哈利法克斯还说,下院将在当天晚上就意大利的召开一次会议的建议发表一个声明。对于这一点,齐亚诺也表示异议,然而哈利法克斯说,必须使公众随时知道局势的发展。(93)

    在罗马,齐亚诺直到深夜还没有收到法国的最后答复,虽然博内在4时已经和哈利法克斯谈过计划召开会议的事和最后通牒的问题,(94)而且卡多根在英国内阁会议后也在下午5时打过电话给博内,告诉他英国提出的条件,以及英国内阁所规定的限期,即德国军队必须在午夜前撤出。(95)这一决定,如前所述,(96)以后又在当天夜间取消了。不过,这一改变对意大利建议召开会议的前景并不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知道了英国的条件后,意大利的领导人现在确信,把一项完全不可能被接受的建议向希特勒提出,那是毫无用处的。于是齐亚诺不再等候巴黎的消息,在晚上8时20分打电话给柏林说,除非德国政府建议意大利政府继续进行这项计划,否则它就要放弃它了。(97)阿托利科于下午8时50分把这信息转达给里宾特洛甫,后者接到后也没有作任何评论。(98)

    博内为了想使法国的答复显得比英国的更加妥协一些,一直等到晚上8时30分部长会议结束后才把复电发出。于是他就可以(在晚上9时)这样地告诉齐亚诺了:虽然这答复同早先那个临时性答复内容一致,但至少法国政府准备给希特勒以他所要求的24小时来考虑一切,它将不要求德国在9月3日中午以前答复它的照会。然而,正如齐亚诺在回电时对他说的,法国答应的较长宽限现在已无补于事了,因为英国政府提出的条件已成为召开一次会议的无法克服的困难。齐亚诺热情地感谢博内的来电;博内则对这位意大利部长的努力表示敬意。这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谈话。(99)

    尽管如此,博内仍没有完全放弃召开这一会议的希望。9月2日夜间,德·蒙齐在得到他的同意后,与意大利驻巴黎大使瓜里利亚进行接触,问他如果英国政府所坚持的德军撤出波兰这个先决条件办不到的话,是否至少可以有一次“象征性的”撤军。(100)这个建议由瓜里利亚转达给齐亚诺,(101)被齐亚诺当时就回绝了,甚至也没有向墨索里尼请示报告。(102)事实上,这件事的重要意义只不过是表明,至少法国政府中有一些成员仍在极力想避免战争而已。

    在意大利建议召开会议这件事上,最后要说的是同希特勒有关的。在一份电报中(9月3日夜晚11时到达罗马,由马肯森于4日上午9时40分递交给墨索里尼),(103)希特勒感谢墨索里尼的这最后一次斡旋的尝试,并且声称如果当初他能够得到会议必将成功的保证,他原来是会同意召开这次会议的。但是,德国人在波兰的两天战斗中已经流了血,他不能让它“在外交阴谋中白白地流掉”。尽管如此,他相信,如果英国不是从一开始就决心要打的话,解决的路子还是可以找到的。他警告墨索里尼说,同西方国家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意大利现在可以置身事外,它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是同它们势不两立的。希特勒写道,“我还相信,即使我们现在走的并不是一条路,命运终将把我们联结在一起。”(104)


    (1) 由马里奥·托斯卡诺编写的8月最后10天的详细大事记(同意大利有关的事特别详细),见《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附件Ⅰ,第399—414页。

    (2) 例如盖伊达的登在1939年8月23日《意大利日报》上的文章;以及1939年8月23日《曼彻斯特卫报》引用的前一天《法西斯劳动报》上的文章。

    (3) 多诺斯蒂:《墨索里尼与欧洲》,第209页;科尔特:《幻想和现实》,第2版,第175页。

    (4) 见上文,原著第284页。

    (5)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8月22日。

    (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14号。参阅齐亚诺,前引书,1939年8月23日。

    (7) 施威林–克罗西克立即把这次谈话写成一份纪要(上述引文即摘自这份纪要),通过马肯森送给里宾特洛甫(《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27号)。

    (8) 原文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66号;《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245号。

    (9) 关于这封信(从这时起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开始了互换信件),又见下文,原著第565页。

    (10)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80号。

    (11) 见上文,原著第291页。

    (12)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679号。

    (13) 齐亚诺本人对意大利内阁的影响“不应低估”(洛雷因给哈利法克斯的信:同上书,第160号)。

    (14) 关于这一点,见霍弗:《预谋的战争》,第75—78页。

    (15) 见上文,原著第203页。

    (1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92号;并参阅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8月23日。

    (17)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22号。

    (18) 齐亚诺,前引书,1939年8月24日。多诺斯蒂(《墨索里尼与欧洲》,第212—213页)也报道了这次会晤。他说,国王要墨索里尼答应,没有他(国王)的同意,就不得下总动员令。

    (19) 见上文,原著第519—520页。

    (20) 《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232号。

    (21) 齐亚诺,前引书,1939年8月25日。

    (22) 见上文,原著第519—520页。

    (23) 这些信件原文(主要译自《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1—9号)已收入《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1卷,第184—193页。

    (24)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66号;《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245号。

    (25)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8月25日)说,信是在2时到达的;马肯森(根据《意大利外交文件》,前引文)在下午3时20分把信交给墨索里尼。

    (26) 见上文,原著第563页。

    (27) 马肯森的报告(《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80号)。

    (28) 齐亚诺,前引文。

    (29) 原文载《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250号;《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71号。墨索里尼8月21日曾写过一封内容大致相同的信,但并没有发出(见上文,原著第284页)。

    (30) 意大利原文如此;德国外交文件的编者指出,在德文本中,这里的“德国”一字已被划去,在其上加了一个打字机打出的“波兰”字样(《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71号注⑤)。

    (31) 见洛雷因8月间发自罗马的几份报告(如《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96号,第269号)。又见上文,原著第278页。马肯森在8月29日曾把他的一个亲信写的一份备忘录交给魏茨泽克。备忘录特别指出:意大利目前海军的弱点,它极其缺乏铁矿石,资金和人力则都用在墨索里尼的公共工程计划上了(预计需要三年才能完成),派往利比亚的军队缺乏准备,难以抵挡据悉法国人正在那里布置的进攻(《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38号)。

    (32) 洛雷因曾不止一次报告说,意大利不愿意参加战争(例如见《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71号,第160号)。

    (33) 见上文,原著第520—521页。

    (34)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77号;《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262号。

    (35) 马肯森在当天夜里传话给里宾特洛甫说,意大利人在次日将开出两份清单:第一份是准备打6个月战争的,第二份是为了打12个月的战争的(《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82号)。结果,只送出了要求数量较大的那份清单。

    (36)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8月25日。

    (37) 同上书,1939年8月26日。

    (38) 《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293号;《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01号。

    (39) 《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299号;齐亚诺,前引文。意大利大使阿托利科在这时候为保护意大利的立场所作的贡献,在1942年他去世时曾得到齐亚诺的赏识。齐亚诺在1942年2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如果说在9月里我们没有立即跟着德国人跑,从而没有遭到将会随之而来的后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他。”

    (40) 马肯森照里宾特洛甫的指示,于下午3时15分再次拜会齐亚诺,去“核实”清单中的数字。这位大使在关于这次会晤的报告中写道,齐亚诺把他的核实数字的请求当作“柏林显然是对这些巨大数字感到吃惊”的一个证据,他并一再说明意大利的需要柏林一定早已经知道得很清楚了。齐亚诺还把墨索里尼信件的一个抄本给了大使,用以证明意大利所需物资清单已正确无误地送往柏林(《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08号)。

    (41)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9卷,第597页。

    (42)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07号;《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298号。

    (43) 根据马肯森所写的关于他递交希特勒回信的这次会晤的报告,墨索里尼对此事的评论是:阿托利科要求在战争爆发以前就把全部物资都交付完毕,这是“完全不可理解的,因为即使是上帝自己也无法在短短的几天内把这么大数量的东西运到这里”。这时,马肯森说,齐亚诺插话说,这一误会“早已澄清了”(《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20号)。由于这一“误会”没有在下午3时希特勒的回信发出以前得到纠正,这就成了一个轻微的夸大。但是阿托利科确实在当天曾通过魏茨泽克传话给里宾特洛甫说,意大利只是要求立即交付清单中的一部分物资,不过里宾特洛甫没有能在希特勒的信件发出前就把这一信息转给希特勒(同上书,第311号)。最后,为了解释“这个由阿托利科并非故意造成的误会”,齐亚诺在下午6时42分正式给柏林打了一个电话,说:墨索里尼决没有要求“立即”交付所有物资的意思,而只是要求在以后的12个月里陆续交付(《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304号;《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17号)。

    (44)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41号;《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329号。

    (45)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49号。

    (46) 《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341号;《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50号。

    (47) 甘末林:《服役》,第3章,第35页。9月1日晨,博内接到洛雷因自罗马发来的一件电报,报告齐亚诺刚刚对他说过:“不管发生什么事,意大利都不会同英国或法国打起来的”;这样,法国对于意大利的态度所抱的疑虑才消除(博内:《欧洲的结局》,第346—347页)。

    (48) 见上文,原著第518—519页。

    (49)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73号。

    (50)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8月27日。

    (51)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24号,第500号。

    (52)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57号;参阅《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18号。

    (53) 关于墨索里尼早先提出的召开一次会议的建议,见上文,原著第276—277页,第406页注⑦(即本书第560页注⑥。——译者)(在7月的马吉斯特拉蒂备忘录中向德国提出的那个建议);第202—203页,第284页(意大利人8月20日对这一打算的重新考虑);第564页(23日向哈利法克斯提出的建议),并参阅霍弗:《预谋的战争》,第144页以后。

    (54)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95号。

    (55) 见上文,原著第527页。这消息是阿托利科在午后不久的时候从里宾特洛甫那里听来的。里宾特洛甫当时曾对他说,事情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以致阿托利科在27日向魏茨泽克提出的那种建议已失去了意义(《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11号;《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408号)。

    (56) 同上两书,分别见第417号和414号。

    (57)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18号。

    (58) 《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418号。

    (59)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44号。

    (60) 《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483号,第487号。

    (61)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8月31日。

    (62) 阿托利科在上午11时30分把这次同哈利法克斯通电话的内容告诉了魏茨泽克(《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67号)。

    (63)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580号,第627号。

    (64) 同上书,第584号。

    (65) 同上书,第590号。

    (66)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74号。

    (67) 同上书,第478号。

    (6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621号。关于伦敦和意大利之间的电讯联系中断的原因,后来的解释是因为31日晚突然开始实行了对英国邮电的检查,一时来不及完成使驻伦敦的外交使团免受检查的安排(同上书,第647号)。同意大利的电讯联系在第二天下午1时40分恢复。

    (69) 同上书,第590号。

    (70) 同上书,第595号。

    (71)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46号。

    (72) 《法国黄皮书》,第327号;《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1卷,第506页。

    (73)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604号。

    (74) 昂里奥:《和平是怎样完结的》,第36—40页;泽:《秘密笔记》,第78—82页;德·蒙齐:《往事》,第146—148页;絮阿勒兹和拉博德:《和平的垂死挣扎》,第224页;博内:《欧洲的结局》,第339页。

    (75) 《法国黄皮书》,第332号。

    (76) 《法国黄皮书》,第352号。波兰的态度“捉摸不定”这种说法,是很难由贝克9月1日晚就召开会议问题对法国大使所作的直截了当的回答来加以证实的,他说:“我们正处于全面战争的状态。……现在的问题已不是召开什么会议,而是为了进行抵抗,各盟国应该采取什么共同行动。”(同上书,第338号,第343号;参阅《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693号)意大利把召开会议的建议第一次送交巴黎是在8月31日下午12时50分,博内最初把它转给华沙是在9月1日下午4时(又见《法国黄皮书》,第365页),两者之间有27小时的耽搁,诺埃尔自己也对此曾有所指责。他说,不管你怎样看待这个建议,“对波兰来说,它却是关系十分重大”(诺埃尔:《德国对波兰的侵略》,第478页)。

    (77)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621号。虽然洛雷因早先曾报告说,他本人相信意大利不会和德国一起行动(同上书,第173号),不过他又说过,他在“同意大利的政治家们接触”时一向是小心谨慎地决不提起意大利“可能会不介入战争”(同上书,第319号)。

    (7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53号。

    (79) 墨索里尼的要求的原文载《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563号;参阅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9月1日。

    (80) 《意大利外交文件》,前引文,第529号。

    (81) 电报到达的时间有各种说法,如上午10时(同上书,第530号);上午10时30分(科尔特致马肯森的信:《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505号);上午11时(同上书,第500号)。

    (82) 《意大利外交文件》,前引文,第530号。当天上午11时50分,希特勒还打了一个电话给罗马,把波兰的挑衅行动以及希特勒因此而作出的“以武力回答武力”的决定正式通知墨索里尼。他再次感谢墨索里尼的调停建议,但由于波兰人的不妥协,现在看来调停已经不起作用了(《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504号;《意大利外交文件》,前引文,第542号)。马肯森接到指示,要他把这份电报连同早些时候打来的另一份电报尽快地送交墨索里尼。他在下午1时刚过就把这事办好了(见马肯森关于这次会晤的报告:《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507号)。

    (83)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665号;参阅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9月1日。

    (8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670号。

    (85)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508号。

    (86) 《法国黄皮书》,第352号。

    (87) 《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571号;《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535号;《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1卷,第506页。

    (88) 齐亚诺,前引书,1939年9月2日。

    (89)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539号;《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581号。

    (90) 阿托利科已经从亨德森那里知道了这一答复,于是在午后12时50分把它转告给里宾特洛甫,然而里宾特洛甫仍要求罗马方面的证实(《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541号)。

    (91)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709号;《法国黄皮书》,第360号。尽管如此,博内在电话上还是对齐亚诺说,他本人倾向于把法国的限期推迟到3日中午(博内:《欧洲的结局》,第354—355页)。

    (92)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前引文。

    (93) 同上书,第728号。

    (94) 同上书,第716号。

    (95) 同上书,第718号;博内,前引书,第358页。

    (96) 见上文,原著第543—544页。

    (97) 《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589号;《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739号;《法国黄皮书》,第363号;参阅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9月2日。

    (98)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554号。

    (99) 博内:《欧洲的结局》,第360页;参阅英国外交部的一份关于直至9月2日为止意大利建议召开一次会议的经过的备忘录(《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749号)。

    (100) 博内:前引书,第360页,第365页;德·蒙齐:《往事》,第157—158页。

    (101) 《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616号。

    (102) 齐亚诺,前引书,1939年9月3日。

    (103) 马肯森关于这次会见的报告,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8卷,第1号。

    (104)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565号;《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639号;参阅《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1卷,第507页。9月3日上午以里宾特洛甫的名义发给各驻外使团的一份通报说:“德意关系的政策是建立在元首与(意大利)领袖之间完全而又明确的协议之上的。……对于意大利的态度不应妄加评论……”(《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