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挪威:德国入侵以前的政治情况

    艾格尼丝·H·希克斯

    1939年时,除了瑞典之外,挪威是欧洲惟一的从1814年以来享有持续的和平,即享有四个世代多的和平的国家。因此,当战争在1939年爆发时,挪威对自身的防卫毫无准备。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整个时期,挪威政府奉行的政策旨在把用于国防的费用和人力控制在最低限度,因为挪威爱好和平的传统具有一种真正的道德上的标准。政府和人民都幻想世界正逐渐变得更加太平,把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正日益过时。他们幻想,国际间争端的和平解决,已经很好地得到条约的保证,而国际联盟这个国际性的组织也已经成立,它将进一步保证以和平的方法解决国际间的纠纷。因此,在挪威人的心目中,战争的危险即使没有完全消除,也是大大地减少了。(1)不过,对于推行一种能提供更有效的国防的政策,在挪威也不是没有支持者。有两个私人团体,挪威防务协会(Norges Forsvarsforening)和挪威海防协会(Foreningen for Norges Sjøforsvar)就做了大量工作,传播有关防务的知识,唤起民众对此关心;可是它们的会员人数很少。可以说,所有的政党对挪威国防的削弱都负有责任,这是由1927年和1933年的两项立法所造成的,后一项立法的条款并且是在不顾军方激烈而断然反对的情况下执行的。不过,在确定哪一方面应负多少责任时,必须记住,从1927年起,工党就是最强大的一个政党,它的影响是任何执政的政府所不能忽视的。

    这就是工党在1935年3月上台时的情形。首相约翰·尼加德斯沃尔德是赞成和平主义的,而外交大臣哈夫丹·科特教授和国防大臣弗雷德里克·蒙森(2)则是道道地地的和平主义者。反对科特的人担心,他是一个学者,他的外交政策可能不切实际,但是后来证明,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科特是一个现实主义者,(3)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例如在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的冲突中,他非常不情愿以任何方式使挪威承担义务,虽然他没有做过任何一件事可被说成是不履行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的义务。根据这种外交政策,挪威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第一个(结果也是惟一的国家)批准与英国在1938年12月订立的海军条约,这个条约被看作是普遍同意限制海军军备的一种准备。(4)

    在挪威同其斯堪的纳维亚邻国的关系上,科特的政策为一种极端审慎和拒绝同它们讨论军事问题的立场所支配。他的理由是军事上的合作将导致挪威防御力量的加强,而在科特看来,这就等于重整军备,他对此坚决反对。(5)因此,难怪在开战以前不久,希特勒问挪威是否感到受威胁,并表示要同挪威缔结互不侵犯条约时,得到的答复都是“不”。科特认为(挪威议会也有同样看法)这样一个条约在平时固然没有必要,在战时也没有价值,而且,它还可能给人这样的印象,以为挪威比其他国家对德国更友好。这将是挪威人民所不能容忍的,他们虽然渴望继续置身于战争之外,可是内心却向着盟国。挪威政府之所以拒绝英、法两国于1939年初要求挪威组织“和平阵线”的某些非正式建议,正与这种想保持中立的愿望相一致。挪威议会议长C·J·汉布罗认为,这样的保证不值得想望,他的理由是,“单从一个方面得到保证的中立,一旦发生情况,就不再成为中立了”。(6)

    于是,直到1939年夏天,挪威政府在大多数人民的支持下,对所有的外国一直保持着正确的态度。挪威已使自己免除了按照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的参加制裁的义务,(7)它置身于一切欧洲国家集团之外,但是它同斯堪的纳维亚邻国在军事之外的其他领域订有合作的计划。挪威的工党政府主要是和平主义的,但是有迹象表明,这个党正在分裂,因为有些党员认识到,德国事态的演变可能威胁挪威的民主制度。(8)不幸的是,还没有等到这种感觉能够具体变成有效的行动,挪威就遭受了战祸。挪威人奉行反对防卫的政策为时已经过久,从而无法迅速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且,在资产阶级政党中,仍对德国有些同情,对德国的想法有些欣赏,(9)有几家右翼的报纸正在发表这类观点。(10)同时,多年来的忽视所造成的后果,也不能一下子弥补过来。(11)防务全然不足,甚至没有统一的指挥。防务计划由一个以文官为首的国防部掌管。固然,国防委员会在1934年就已成立,但是直到1937年方始召集会议,到1939年9月1日才再度开会。民防的情况是可怜的。措施仅限于消极的防空,例如建造一些避弹所等。除了奥斯陆、卑尔根和四五个较大的城市以外,其他城市均无积极的防空设施。战后挪威议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调查当时的政府对挪威防务不足所应负的责任,据报告,科特、尼加德斯沃尔德和国防大臣都有责任。整个政府也逃脱不了责任,因为它有议会中大多数议员的支持。这大批的议员并不是因为政府的国防政策软弱才支持政府,而是无视其国防政策软弱而仍然支持政府的。(12)

    就供应情况来说,采取的措施是比较有效的。1938年3月国王下谕成立了一个应急委员会(Kriseutvalg)来保障国内供应,并经议会表决,拨款1 500万克朗作为经费。这个委员会一直维持到1939年秋季为一个新成立的供应部所代替。由于对议会原来批准拨款时的决定任意作了解释,到1939年6月30日已购买了价值1 000万克朗的货物,并继续进行购买。已有的粮食供应预计足以应付3个月至9个月,人造肥料的供应可应付一年至两年半。石油的供应估计足以应付两个月的消费,但是石油在1939年9月被征发供防务之用,并立刻实行了定量配给。

    哈康国王在1939年9月1日正式宣布挪威中立,(13)挪威又是参加9月1日和3日的斯堪的纳维亚中立宣言的一方。(14)斯堪的纳维亚各国之间就中立而产生的问题继续不时地进行磋商。德国立刻向挪威保证,只要它坚持严格中立的政策,它的中立就将受到尊重。英国在9月22日也作出了同样的诺言,(15)“只要德国尊重挪威的中立”。挪威的“中立警备部队”于9月1日征集。10月19日,这支部队在挪威北部有所加强,主要是因为俄—芬战争的缘故。

    内阁立刻作了一些变动。有两个主要的变动,一是免除了首相在政府部门的兼职,一是成立了以特吕格韦·赖伊为领导的供应部。12月间,国防大臣蒙森因健康不佳引退,由伯奇·扬伯格上校接任。任命一个军人执掌此职,是鉴于国际局势的严重,希望使防务问题脱离党派的政治竞争。可是,任命扬伯格后来证明是一个错误,因为他不能胜任,但是他的任命却麻痹了政府,使之产生了毫无根据的安全感。1940年1月初,曾提出成立联合政府的建议,但由于首相强烈反对而遭否决。于是工党政府继续执政直到遭受入侵。

    尽管各交战国曾作过保证,但挪威的地理位置还是使它很快就开始受到海上战事的影响。德国人击沉挪威的船只,而英国人则限制挪威的对外贸易。可是,挪威继续同这两个交战国保持着商业上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在日益减弱,并且以招致德国方面和法—英方面的不满为代价。德国警告挪威和其他中立国家不要听从英国的要求,为英国封锁德国提供方便;(16)德国抗议挪威全国船主协会同英国签订合约,把半数的挪威商船租给盟国。(17)而盟国则对瑞典北部的铁矿砂通过挪威的领海运往德国日益表示恼怒。

    1939年9月19日,丘吉尔作出了第一次尝试,企图使德国不能得到瑞典供应的铁矿砂,他向白厅的同僚们提出了一个建议,要在挪威领海内的航道上布雷,从而把运载矿砂的船只逼入公海。他完全懂得:这个行动会遭到反对,而且德国可能对挪威进行报复,但是他认为,出于战争的需要,英国非采取这样的行动不可。这一次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18)可是他在11月27日重新提出这个问题,12月16日传阅了一份有关此事的备忘录,内阁在22日对此事予以考虑。(19)在这期间,盟国的报纸刊登了德国在挪威沿岸击沉一些盟国船只的消息;(20)但是后来知道,只有一条船实际上是被一艘在挪威领海内活动的德国潜艇击沉的。1940年1月6日,挪威政府得到正式通知,“英国政府正在采取适当措施以阻止德国船只在挪威领海内行驶和进行贸易活动”,(21)为此,英国海军有必要不时“进入挪威领海并采取行动”。(22)应科特的请求,哈康国王就此事向乔治国王说项,使这一决定撤销了。可是,英国政府对德国通过挪威领海从瑞典运输矿砂一事仍继续关注,因此科特作了尝试,企图说服瑞典把一部分运输从北海之滨的挪威港口纳尔维克转移到波罗的海之滨的瑞典港口律勒欧,但是没有成功,可以料到,主要是由于这种转移可能对瑞典与盟国的关系产生有害的影响。1940年1月底,英国建议挪威自己在其领海内布雷,挪威政府答应予以考虑。但是这个建议直到3月20日才交给国防部,(23)3月的下半月,科特向英国政府并向盟国的报界提出,还是把这件事搁置起来对盟国有利,因为运至英国的矿砂增加了,而运往德国的矿砂则减少了。(24)同时,俄—芬战争(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已使挪威以及瑞典面临着局部被盟国军队占领的危险,盟军在支援芬兰的途中,顺便会控制纳尔维克和瑞典铁矿区。(25)

    在此期间,还有一些小的侵犯挪威中立的行为发生,如交战国的飞机飞越挪威领土。这类事件发生以后,只要能辨认出非法侵入的飞机的国籍,挪威总是立即向进犯国提出抗议。德国政府通常予以否认,而英国人(在芬兰战事中还有俄国人)通常则承认侵入并道歉。(26)交战国军舰进入挪威领海,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不过,在这个阶段,这种事情难得发生。美国商船“弗林特市”号被德国海军俘获,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国际法中对如何释放被交战国在中立国领海内俘获的中立国船只,没有任何条款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挪威人允许这条船沿着挪威海岸继续航行。可是,当它的德国船长将船在豪格松停泊时,法律上的地位就改变了,挪威当局立刻放掉了这条船,把船上的德国军官和押送该船的船员扣留了起来。德国人提出强烈抗议并加威胁,但是当柏林方面知道挪威人企图行使国际法赋予他们的权利时,抗议就渐渐地平息了。(27)挪威在这件事上采取的行动,提高了挪威政府的威望;但是在别的事上,尤其在德国海军辅助舰“韦斯特瓦尔德”号的事件上,挪威对德国却表现了不必要的顺从。(28)在战争的这个阶段,影响挪威中立的最重要的海军行动,是英国海军于1940年2月16日采取的,当时驱逐舰“哥萨克”号驶入耶辛峡湾,并强行靠拢德国的海军舰艇“阿尔特马克”号(它是“斯比伯爵”号的辅助舰)。海军上校(后为爵士海军元帅)菲利普·维安率领的一支队伍强登敌舰,打败了德国船员,救出了被“斯比伯爵”号俘虏而藏在“阿尔特马克”号上的299名英国战俘。(29)在战斗中放了几枪,打死了4个德国人。按照这件事的是非曲直而论,英国的行动无疑是值得同情的,而英国政府也有可以争辩的法律依据。(30)挪威白皮书声称挪威人允许“阿尔特马克”号驶入挪威的“外部”领海是有理由的,不过批评了舰队司令——他得到外交委员会的支持——让这条船通过卑尔根军港。但是另一方面,就在这同一份白皮书中,他决定对“英国的破坏中立”不予抵抗,却得到称许,理由是“一个中立国如其中立受到侵犯,按照国际法它并无义务使用武力来对付显然占优势的兵力”,而且,“我们急于要避免,由于耶辛峡湾之战的直接结果,挪威被卷入德国的一方作战”。(31)科特在挪威议会中所作的一次说明中,声称抵抗将是没有意义的。这项声明同科特给英国和德国外交官的通知是矛盾的,通知说,“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挪威今后将“开火”。但是,英国政府和德国政府这时终于感到,挪威没有能力,也许甚至不愿意,捍卫它的中立,(32)这样,德国对挪威的威胁就开始包含着不祥的凶兆。希特勒这时明确地决定入侵挪威,(33)而英国人则决定在挪威领海内的航道布雷,希望借此挑动德国进攻挪威,从而为盟国的军队不以侵略者而以救星的身分在挪威登陆开辟道路。(34)这时科特通过华盛顿方面迫切要求盟国对挪威处境的危险表现更多的谅解;可是盟国对挪威的口气也变了,英国的政治家们这时再三声称,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不应保持中立,而应为自身设想,参加到西欧国家一边来。(35)

    挪威从战争一开始就被卷入了海战,但它的中立政策却直到俄国进攻芬兰时才在军事-政治方面经受了第一次严重的考验。(36)挪威人民的心情虽然都向着芬兰,但是在负责的政治岗位上,却没有人准备按这种心情行事。尤其是首相,他利用了自己的全部权力来保持最严格的中立,而科特则心甘情愿地执行了这项政策。(37)此外,德国驻奥斯陆公使布罗尔再三警告挪威政府,说任何给予芬兰军事援助的正式行动将导致德国的报复。因此,政府不理会议会中以J·L·莫温凯尔和汉布罗为首的在群众中得到广泛支持的少数人的意见,即要求执行一项与群情相一致的政策。尽管态度这样谨慎小心,苏联政府在1月6日还是对挪威报纸上的反俄宣传提出了抗议。挪威政府的答复是坚定而庄严的,认为这一指摘不正确而予以拒绝,强调了挪威保持中立的坚定决心。就官方来说,俄国政府对这个答复是满意的,(38)但是非官方的莫斯科广播在1月15日却说这个答复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局势从未让挪威忘记过,它这条国家之舟正在惊涛骇浪中航行;但是这并没有阻止挪威人在中立条例的范围内就自己能力所及给予芬兰全力帮助。科特于12月14日在日内瓦说,虽然同瑞典给芬兰的帮助相比,挪威的帮助似乎很少,“但是,在挪威,我们以前确实从来没有募集到像帮助芬兰这样大量的金钱和东西。”此外,当盟国在1939年12月底照会挪威(和瑞典),要求提供方便,以通过斯堪的纳维亚领土运送战争物资给芬兰,这两个国家都给予了方便,认为这样做并不构成对中立的侵犯。(39)另一方面,当盟国在3月2日要求瑞典和挪威,万一芬兰呼吁盟国给予军事援助时,准许盟国军队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过境,这一要求却在3月2日和3月4日先后为瑞典和挪威拒绝。(40)只有一次,能够看到科特稍微放宽了他对中立的严格概念,那是当他参加考虑在1940年3月12日俄芬和约缔结以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与芬兰之间建立防务同盟的可能性的时候;(41)但当苏联政府表明,这样的条约将被看作芬兰方面破坏和约时,这个建议就被撤销了。

    在“阿尔特马克”号事件以后一星期,挪威同交战国的贸易谈判在奥斯陆达到了紧要关头。德挪协定(42)——它得到英国代表们的赞成——于2月23日签字,而英—挪协定(43)却直到3月11日方才办妥,因为它需要得到英国各自治领的同意。1940年4月2日,张伯伦在下院提到贸易情况时,着重指出“我们缔结的所有战时贸易协定中,都有条款规定中立国自己国内的产品可出口到德国。”(44)我们将要看到,他没有明确提到矿砂的运输,因为实际上这是瑞典的出口,但是科特认为,根据中立的条例并考虑到挪威在1939年9月1日给德国的保证,(45)挪威必须准许并保护在它领海内的“和平运输”。可是,英国加紧了对这条运输线的控制,英国的军舰有时还侵入挪威的领海。

    与此同时,在盟国原先的计划(与它们梦想给予芬兰援助以对付苏联有关)由于芬兰停止抵抗而遭受挫折和不值得再考虑以后,德国和盟国正在分别制订时间相同而内容类似的对付挪威的计划。

    3月21日雷诺一当上法国内阁总理,就立刻开始催促英国政府再次采取侵入斯堪的纳维亚的政策。

    这时决定,开始用原来的方法,就是在航道上布雷把敌人的船只赶出挪威领海的方法……来解决从纳尔维克以南运输铁矿砂这个老问题。在这以后,再在挪威领海内设下布雷区,不预先通知挪威政府。预料随后德国可能对挪威领土采取反措施;而盟国接着就可得到挪威的同意占领纳尔维克和南部的三个港口。……关于瑞典,前景不那么清楚,但是希望形势将使在纳尔维克登陆的部队能以卫护瑞典反抗侵略的战士的身分——不论是真实的还是假设的——抵达矿区。(46)

    另一方面,德国人一直在加速推行占领挪威的计划。(47)他们的行动原来打算在3月20日开始;英国的计划在3月28日得到最高作战会议的同意,要求在4月1日或2日向挪威和瑞典发出“辩解”的照会,接着在4月5日布雷。由于波罗的海的冰封久久不化,使德国人把日期推迟到4月9日;而英国的日期,也由于法国反对英国一项与此有关的在莱茵河布雷的计划而延迟了几天。英国给挪威和瑞典政府的照会于4月5日递交,那时在这两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首都,报纸已经对预料中的盟国的意图加以非难。(48)布雷应当接着在4月8日进行。于是,就出现了德国海军和英、法海军同时集中到挪威去执行各自的计划的情况。不过,德国的计划是要在4月9日破晓以前同时对许多不同的地点进行一系列决定性的打击,而英国的计划则是“一连串有条件的登陆,并且只是在证明德国对布雷相应地作出敌意的反应时方才进行,而在那种情况下也要隔一天至四天半以后再进行”。(49)

    当挪威遭到1940年4月的危机时,它只动员了一小部分防守力量。它没有布雷,沿海的要塞只有一部分配备了兵力,陆军只有一小部分处于备战状态。尽管4月以前事态的演变令人不安,可是挪威的防务措施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中立警戒”的性质。科特认为——莫温凯尔、汉布罗和科特有同样的看法——局势没有1914—1918年时那么危险,汉布罗还认为,盟国的空中优势和德国的石油匮乏,将使德国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50)因此政府无意屈服于它的军事顾问们要求加强挪威战备的压力,特别是因为,按照挪威白皮书所说,汉布罗、莫温凯尔、延斯·洪德塞德在那时也施加了一些压力,要求限制军事部署。(51)不过,这种说法为汉布罗所否认。(52)国防大臣——按照陆军司令官洛克将军的说法——通常把这种事情让内阁的其他阁员或让外交政治司去决定,同时,军界对政治形势和军事政治形势的情报也掌握得不够。海军司令官迪埃森将军在战后说,他当时认为敌军很不可能在挪威登陆,因此没有建议全部动用沿海要塞,甚至准备把这些要塞的大部分驻军复员回家。挪威议会在战后成立的调查委员会认为,就缺乏主动性而言,迪埃森将军比洛克将军应负更大的责任,因为领海显然比陆上防区更处在危险区域内。(53)4月9日,科特在议会于哈马尔召开的会议上(54)所作的声明,确凿地证明了他当时对防务情况没有感到任何忧虑。(55)

    战后对外交部档案所作的调查,发现当时有许多警告说明德国对挪威的军事行动正迫在眉睫。“4月9日政府”在伦敦的成员否认知道这些警告。但是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在4月5日至8日间,奥斯陆从挪威驻柏林公使馆连续接到了关于局势的权威报告,科特、扬伯格上校以及陆军和海军司令官都知道这些报告,但是政府的其他成员并未得到通知。第一个汇报局势严重的警告是挪威驻柏林公使阿尔内·谢尔在3月29日发出的。(56)警告的措词一般,指出危险来自法国和英国而不是来自德国。4月3日,就是盟国向挪威政府预告英国海军将在挪威领海布雷前5天,当时驻伦敦的挪威公使埃里克·科尔班电告,他从工党的一个主要党员菲利普·诺埃尔–贝克处获得确切消息,英国人正准备对德国在挪威领海内的铁矿砂运输采取直接行动。(57)4月1日以及4月4日又有警告,这次指出德国打算侵略。这些警告同发到丹麦的警告是一致的,实际上都是根据同样的情报。(58)但是,直到4月5日,方才提到挪威本身肯定正在受到德国的威胁。在那一天,奥斯陆收到从哥本哈根、柏林、斯德哥尔摩发出的警告,哥本哈根发来的警告是根据丹麦政府从其驻柏林公使萨黑处收到的情报。4月4日,在议会外事委员会的会议上,曾提出要科特就这些“谣言”在柏林采取措施,科特拒不接受。他指出,这些谣言不是没有根据,从而不成其为危险的信号,便是确有其事。假使确有其事,他也不会得到对方的答复。(59)在战后受到质问时,他解释说,1939年12月和1940年也流传过这类谣言,(60)但是后来没有成为事实。他不愿把这些新的谣言看得更严重。(61)他不承认曾经从瑞典方面接到警告,特别是一则据称由瑞典国防参谋部电告挪威参谋总部的消息。(62)

    4月7日,挪威驻哥本哈根公使奥古斯特·埃斯马尔希发出了明确的警告,称德国将立即对挪威采取行动;德国舰队已经出发,向西驶去,显然开往一个比较远的地点。科特确信它是开往大西洋。奥斯陆方面之所以有无视这些警告的倾向,一个原因是政府和外事委员会当时都全神贯注地在考虑英国布雷可能造成的后果。不过,在4月8日下午3时,挪威驻伦敦公使馆在电话报告中宣读了一份紧急电报稿,报告德国舰队显然在向纳尔维克调动,科特立即把这个消息转告了海军部。消息说,当天上午曾在北海挪威海岸外发现德国舰艇,正在向北行驶,“非常可疑是企图对纳尔维克采取行动,能在午夜以前抵达纳尔维克”。(63)几个小时后,传来了更为严重的消息。扬伯格上校在秘密会议上向议会报告说,据克里斯蒂安桑的指挥官报告,从“里约热内卢”号(当天上午在利勒散港外中了鱼雷)轮船上来了约100名身穿绿灰色制服的德国人;他们承认船上有马匹和枪炮,并说听到谣言,他们是“应挪威政府的请求”前往卑尔根去帮助挪威人的。但这位国防大臣认为这件事只是另一次侵犯中立的行为,而不是即将发动攻击的警告。(64)他也不理会参谋总长哈特莱达尔上校在4月5日、6日和8日再三敦促他考虑局势的严重性和挪威在南方兵力薄弱的情况。4月8日,哈特莱达尔上校的这些请求得到了洛克将军的支持,这两位军官出席了当天外事委员会的会议。哈特莱达尔在晚上催促扬伯格对他已提出的许多建议作出答复,扬伯格告诉他,将于次日上午给回音。(65)当天晚上确是对事态进行了讨论,并起草了总动员的建议。扬伯格指出,动员工作需要3天时间,因此政府提出折衷方案,决定在厄斯特福尔动员两个营,这样可以调集得快一些。尼加德斯沃尔德曾明确地征询过国防大臣的意见,问他对这种不符合哈特莱达尔建议的做法是否有理由,并在得到保证两营兵力将足够使用以后,这个决定被采纳了。

    4月8日午夜,海军参谋部报告,奥斯陆峡湾外有外国舰艇,正试图夺取防御工事,外事委员会召集会议,并于4月9日凌晨1时30分举行了会议,全体委员出席。这时接到报告,德国的进攻正向卑尔根扩展,于是政府决定动员军队。清晨5时,拒绝了由布罗尔递交的德国最后通牒,并决定总动员。在国王不在场的情况下,这个决定并不是正式的或书面的,但是认为,扬伯格上校应通知所有的军事当局。洛克将军后来证明,直到凌晨2时30分他才能同扬伯格通电活,说服扬伯格重新采纳他自己的动员建议,直到清晨4时至6时之间总动员的命令方始发出。国防大臣一直到最后都固执地企图把这个命令保持秘密,而保持秘密自然会大大延误它生效的时间。(66)战后的调查委员会发现,总动员命令根本没有发出过,因为已经查明总动员工作肯定从未开始过,而参谋总部既然这样迫切地要求有这个决定,那就毫无理由认为,如果接到这样一道命令,它居然会不执行。(67)对于这一事关重大的疑点,文件记录本身并未予以澄清。调查委员会对哈特莱达尔上校面临严重困难时的主动积极性深为赞许。他努力由自己负责来扩大动员令的范围。由于令人遗憾的疏忽,在德国人进入奥斯陆以前,没有把挪威广播电台破坏掉,尽管官员们曾要求下令加以破坏。结果使吉斯林(挪威纳粹党的党魁)和德国人能把电台接收,并在4月9日下午用以宣布成立吉斯林政府,撤销动员令和召回在海外的挪威船只。(68)


    (1) 挪威议会;《1945年调查委员会报告》〔(Norway,Storting: Innstilling fra Undersøkelseskommisjonen av,1945),奥斯陆,H·阿斯凯豪格(W·尼加阿尔),1945年版〕,第14页〔以下简称《报告》〕。

    (2) C·J·汉布罗;《历史补遗》(C.J.Hambro: Historisk Supplement),奥斯陆,阿斯凯豪格出版社,1947年版,第5章。

    (3) 特吕格沃·赖伊;《非生即死;挪威参战》(Trygve Lie: Leve eller dø: Norge i Krig),奥斯陆,挪威时代出版社,1955年版,第67—68页。

    (4) 哈夫丹·科特;《中立的和遭受侵略的挪威》(Halvdan Koht: Norway Neutral and Invaded),伦敦,哈钦森,1941年版,第19—21页。

    (5) 《报告》,第21—22页。

    (6) 《文件(皇家国际事务学会);挪威与大战,1939年9月—1940年12月》,第2—3页。

    (7) 见《概览,1935年》,第2卷,第489—490页;《概览,1937年》,第1卷,第348页。

    (8) 《报告》,第41页。

    (9)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8卷,第171号。

    (10) 例如农民党的机关报《民族报》(Nationen)。

    (11) 《报告》,第42—47页。

    (12) 《报告》,第46页,第76页以后。

    (13) 《文件(皇家国际事务学会);挪威与大战》,第27页。

    (14) 见上文,原著第102—103页。

    (15) 《报告,附录》,第1卷,第184页。

    (16)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8卷,第71号;又见第165号。

    (17) 科特;《中立的和遭受侵略的挪威》,第27—29页。

    (18) 罗斯基尔;《1939—1945年的海战》,第1卷,第156页;丘吉尔,第1卷,第420—424页;美国版,第1卷,第531—536页。

    (19) 同上书,第430—433页,第457—458页;美国版,第544—548页,第579—580页;德里;《挪威战役》,第11—12页。

    (20) 德国驻奥斯陆公使布罗尔关于同科特就此事商谈的报告,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8卷,第566号,1940年1月24日(参阅同上书,第571号)。

    (21) 《报告》,第58页。

    (22) 科特;《中立的和遭受侵略的挪威》,第32页;参阅罗斯基尔,前引书,第1卷,第156页;德里;《挪威战役》,第12页。

    (23) 耽误的原因,可能部分是由于“阿尔特马克”号事件,部分是由于俄—芬战争而有所顾虑。

    (24) 《报告》,第57—59页。

    (25) 见上文,原著第79页注③(即本书第112页注①。——译者)。

    (26) 科特;《中立的和遭受侵略的挪威》,第32页。

    (27) 同上书,第32—33页;《报告》,第57—58页。

    (28) 同上。

    (29) 见罗斯基尔;《1939—1945年的海战》,第1卷,第151—153页;德里;《挪威战役》,第13—14页。又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8卷,第615号,第618号,第626号。

    (30) 《报告,附录》,第1卷,第269—291页。

    (31) 《报告》,第59—61页。

    (32) 同上书,第61页。

    (33) 德里;《挪威战役》,第17—18页。在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提出了在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内夺取挪威海军基地的问题以供讨论(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8卷,第138号,1939年10月3日)。1939年12月12日,具体形成了一个计划,到1940年1月13日,已经作过精心的修订(同上书,第537号)。希特勒1940年3月1日关于占领丹麦、挪威的指令(见同上书,第644号)。1940年3月2日布罗尔还在建议——无疑他头脑简单,不明白他本国政府的意图——“目前对挪威尚无采取预防措施的必要”(同上书,第650号,第847号;参阅第682号)。

    (34) 德里;《挪威战役》,第14—16页;罗斯基尔,《1939—1945年的海战》,第1卷,第157页。

    (35) 参阅1940年3月19日张伯伦在下院的发言(下院辩论,第5辑,第358卷,第1842栏)。两个月以前(1月20日),丘吉尔就向中立国广播,要它们参加盟国方面作战,当时科特在同德国驻奥斯陆公使谈话时,曾把这一呼吁说成是“挑拨和愚蠢的”(《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8卷,第565号)。

    (36) 关于来自盟国方面的威胁,见上文,原著第79—80页,第85页。

    (37) 《报告》,第56页。

    (38) 同上书,第59页。

    (39) 科特;《中立的和遭受侵略的挪威》,第36页。1940年1月3日,布罗尔向柏林报告他的意见,认为挪威不会阻挠法、英两国的武器和未编入部队的“志愿人员”过境去芬兰(《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8卷,第503号)。

    (40) 科特,前引书,第36—37页。又见上文,原著第80—81页。

    (41) 见上文,原著第88页。

    (42) 见尼尔斯·厄尔维克;《挪威成为焦点;从史前至1940年4月9日》,第1卷;《1939—1940年的贸易战》(Nils Φrvik: Norge i brennpunktet: fra forhistorien til 9 april 1940.Vol.1: Handelskrigen 1939—1940),奥斯陆,J·G·塔努姆为《战史》(Krigshistoriske Avdeling)出版,1953年版,第346页。

    (43) 厄尔维克;《1939—1940年的贸易战》,第353页。

    (44) 下院辩论,第5辑,第359卷,第42栏。

    (45) 科特;《中立的和遭受侵略的挪威》,第48页。

    (46) 德里;《挪威战役》,第14—15页。

    (47) 同上书,第16—21页。

    (48) 那天挪威官方的反应,见赖伊;《非生即死》,第92—100页。

    (49) 德里,前引书,第24页。

    (50) 《报告》,第71页,第76页,第84页。

    (51) 同上书,第76页。

    (52) 汉布罗;《历史补遗》,第33页。

    (53) 《报告》,第78—80页。

    (54) 挪威议会,随后还有国王和政府的大部分成员,在4月9日清晨离开奥斯陆前往北面80英里的哈马尔(科特;《中立的和遭受侵略的挪威》,第77页)。

    (55) 《报告》,第85页。

    (56) 同上书。

    (57) 《报告,附录》,第2卷,第165—166页。

    (58) 《报告》,第85—86页。

    (59) 同上书,第86—87页;又见上文,原著第105—107页。

    (60) 正如前面所说(见上文,原著第106页),这时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的确正在策划侵略挪威,而德国人和吉斯林也正在会谈(《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8卷,第133号,第441号,第443号,第453号,第466号,第483号,第511号,第626号;德里;《挪威战役》,第17—18页)。

    (61) 《报告》,第48页。

    (62) 同上书,第63页。

    (63) 《报告》,第37页,第92页。

    (64) 同上书,第38页以后,第93—94页,第96页。

    (65) 同上书,第97—99页。

    (66) 《报告》,第99—100页。

    (67) 同上书,第109—111页。

    (68) 关于德国征服挪威以及挪威和英国未能防止其征服的情况,见德里;《挪威战役》,第3—15章,和罗斯基尔;《1939—1945年的海战》,第156—2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