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派赴莫斯科的英法军事代表团
(8月1—25日)
上面已经提到,(1)张伯伦已在7月31日于下院宣布了英国军事代表团成员的名单。以战时最高会议成员杜芒克将军为首的法国军事代表团早几天之前也已任命。(2)博内急于想让这两个代表团尽早动身去莫斯科。(3)可是俄国人却似乎并不急于接待它们。不管怎样,纳吉阿尔在7月24日向巴黎报告说,莫洛托夫说,如果代表团能在8至10天之内到达,他将感到很满意。(4)无论如何,代表团必须先集中起来并接受指示;而在英国,那里的准备工作比法国还落后。这一过程,正如哈利法克斯7月25日对迈斯基所说的那样,(5)是不可能在一星期或10天之内完成的。由于当初的想法是,两个代表团应当在一起工作得像一个小队,(6)在同俄国人碰头之前,它们应当有时间来协调它们的方案并把它们所掌握的情况汇总起来,这也是必要的。这部分的准备工作,由于决定(这项决定是经过一番争论才取得的)(7)两个代表团一道包乘一艘客轮去列宁格勒,而得到了很大的方便。他们在8月9日深夜抵达列宁格勒,12日晨到了莫斯科。他们在这两个地方都受到热情的接待,俄国当局积极帮助解决他们的住宿和交通问题。俄国代表团(团长是政治局委员、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元帅)(8)“在场外”是很友好的。但是在正式会议上,俄国代表们却很“顽固和武断”(英国代表团长、海军上将德拉克斯8月16日这样报告说),他们向英法代表团提出他们的“要求”(不是请求)时,“有点像一个战胜国在向打败的敌人提出条件”。(9)不过,在头两三次会议上,他们给人的印象是他们真正希望尽快签订一项军事协定。(10)的确,在8月12日的头一次会议上伏罗希洛夫曾宣称,他受有进行谈判和签订一项协定的全权对于英法代表的没有也被授予全权,似乎感到失望。杜芒克虽被授予进行谈判和签订一项协定草案的权力,但协定在生效之前必须先经法国政府批准。德拉克斯则不得不承认他手里没有书面的授权证书,虽然他正在设法得到它。(11)
授权证书的问题说明英法两国政府对待参谋人员会谈的态度很不相同,而这一点,两个代表团自己也已经看到了。达拉第曾亲自指示杜芒克,要他竭尽全力尽快签订一项军事协定。纳吉阿尔也曾被告知,这是法国政府最殷切盼望的事。(12)另一方面,德拉克斯曾得到书面指示,要他“慢慢地进行会谈,同时密切注视政治谈判的进展”,一直到签订了一项政治协定为止。(13)下达这一指示的理由据说是因为,在政治协定签订之前,不能把机密情报告诉俄国人。(14)可是,由于在7月底事情就已很清楚,在军事会谈取得进展之前,间接侵略这个悬而未决的政治问题不可能有什么进展,(15)所以看来英国政府在把军事代表团派往莫斯科时就已准备看到它在那里原地大踏步而迟迟不前。英国政府似乎的确在7月底就已得出结论,认为要及时地同俄国人签订一项满意的协定来影响希特勒的秋季计划,已经没有什么希望或希望不大。因此最好的策略也许就是让会谈继续维持下去,希望它本身就会成为一种足够的威慑力量,帮助它渡过眼前几个星期的紧急关头。(16)
可是,当英国政府8月13日从西兹那里得悉俄国军事谈判人员似乎的确是“一心想把事情办成功”,(17)便决定修改它以前给予德拉克斯的指示。于是,在8月15日通知德拉克斯,要他问杜芒克合作,尽快使军事谈判告一段落。关于不准把他所掌握的大部分情报泄露给俄国人的限制,也部分地取消了。(18)英国政府方面这种改变政策的做法,可以假定即使改变得再早一些,也不一定能改变莫斯科所执行的路线。
在8月12日的第一次会议上,伏罗希洛夫同意,不需要把会谈推迟到德拉克斯的授权证书寄到之后再进行,(19)于是会议就立即开始了。英法代表团已经决定,如要贯彻执行给杜芒克的指示,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劝俄国人签订一项关于三国陆、海、空军合作的一般原则的协定。这些原则希望能够被三方一致接受,而不致引起那些在讨论具体细节时必然会出现的棘手问题。英国人和法国人的看法是,即使军事协定“内容很贫乏”,那也没有什么要紧,只要协定的签署能够早日宣布就行了。(20)于是杜芒克在一开始讨论时就提出了英法代表团拟订的那些一般原则。然而伏罗希洛夫立即说清楚,他关心的是计划而不是原则。(21)8月16日,当杜芒克请伏罗希洛夫对根据杜芒克12日的发言拟订的草案提意见时,(22)伏罗希洛夫回答说,这些原则“过于抽象和不具体,并没有强制任何人去做任何事。……我们不是聚集在这里搞抽象的宣言,而是要拟订出一项全面的军事协定”。(23)由于俄国人的计划概念看来也比较简单笼统,英法代表团在第一次会议上也就同意(虽然给德拉克斯的指示那时还没有更改),对于它们自己的计划作一次总的说明,以免双方僵持不下。(24)
这样,介绍法国的计划就占去了8月13日的两轮会谈。在讲话中,杜芒克拿出了据他说是关于法国陆军实力的“绝密数字”,而俄国人则答应等会议一结束就把它们忘掉。(25)杜芒克讲完话以后,俄国人询问了几个有关的问题,而他们得到的答复也许对以后几天事情的发展已产生了影响。俄国人特别问到的问题有:有没有已规定了波兰将采取什么行动的条约;战争一爆发,有多少英国军队可以支援法国陆军;可以期望比利时人将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等等。杜芒克否认他对波兰的计划有任何了解,并把有关英国部队的问题推给了英国代表团的海伍德将军。海伍德说,英国的方案打算“第一批派出……16个师,在战争初期就可供调遣,以后第二批再派16个师”。伏罗希洛夫又追问,如果战争不久就爆发,可供调遣的又是什么样的军队。海伍德说:“眼前有5个正规师和1个机械化师驻在英国。在人员方面,这些师实际上已达到了战时的建制。”他还说,“可以立即投入战斗的兵团”的建立,现在“完全要看有多少军火和装备可以得到了”,军火和装备的生产现正在迅速增长。(26)这些事实和数字听起来不像是能够使俄国军事专家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他们在以后的一次会上(27)曾宣称,红军在战争爆发时可以投入120个步兵师来抵抗一个欧洲的侵略者。(28)
讨论俄国人提出的关于比利时的行动的问题,也是意味深长的,因为它既显示了西方国家和俄国双方在对待受庇护国家的态度上有根本分歧,而且也揭开了俄国军队进入波兰和罗马尼亚这一要害问题。13日,杜芒克说,比利时的地位同瑞士的地位完全一样,因此他要把两者并在一起谈。情况是这样的:
法国军队不能够进入这两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除非他们得到了对方的邀请才可以进入。不过,法国准备响应任何召唤。如果邀请来得过迟,那也许就只能用空军和机械化前卫部队来支援这些国家了。……无论如何,法国准备以自己能够拿出来的战争物资供应给它们以进行支援。(29)
这个问题在8月14日又提出来了,当时杜芒克说:
甘末林将军的看法是,最重要的是每一方都应坚守它自己的战线,并把它的全部军队集结在这条战线上。位于德国和三个大国之间的那些国家的军队的责任,就是要保卫它们自己的边疆,但是三个大国必须准备好帮助这些军队,当它们要求给予援助的时候,并且保证它们得以利用那些对它们来说是绝对需要的交通设施。
伏罗希洛夫问,“如果瑞士人或比利时人不抵抗德国人,法国人又将如何?”杜芒克回答说,他们将守住自己的国境线,而且也许要开辟“一条中间战线”。在东方战线上,情形也一样,最初的战线将是波兰和罗马尼亚军队的战线;“如情况许可并且需要,那里也可能要有一条中间战线”,但那是要由伏罗希洛夫来决定的事。伏罗希洛夫表示“他不明白要苏联军队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杜芒克说他认为红军应集结在他们自己的边界线上,因为“敌人是决不能容许其突破苏联西部国境线的”。伏罗希格夫尖刻地顶了一句说,“他的战线永远是据守着的。不管三国代表团达成协议与否,法西斯国家绝不可能突破。”(30)
伏罗希洛夫接着又提到德国有可能直接进攻法国或英国,或同时进攻两国;并问英法总参谋部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又应该如何来支援它们。杜芒克回答说,如果法国受到攻击,波兰就有义务来援助法国;还“必须看局势是如何发展的”。又一般性地讨论了一下之后,会议开始转入一个现实的问题。伏罗希洛夫以更加明确的方式间道:“英法总参谋部认为红军可以跨过波兰北部,特别是维尔纽斯突出部分,和跨过加里西亚,以便同敌人进行接触吗?苏联军队会被允许穿过罗马尼亚领土吗?”(31)
杜芒克和德拉克斯极力避免回答这些问题,最后只得说他们必须请示本国政府。两人都表示了这样的看法,即波兰人和罗马尼亚人一旦处于战争之中,是会请求俄国给予援助的。杜芒克认为,他们将“恳求大元帅支援他们”;(32)德拉克斯则认为,他们如果不请求帮助,那是“难以想象的”。德拉克斯强调指出(伏罗希洛夫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如果他们在必要时拒不求救而让自己的国家横遭蹂躏,可以设想它们将会变成德国的省份。”(33)伏罗希洛夫只是用一种稍微不同的方式又重复了一遍他的“基本问题”,坚持说他必须得到“直截了当的答复”。“没有一个确切的、不含糊的答复,军事会谈继续下去是没有用处的。”(34)这时,英法代表就指出,伏罗希洛夫已提出了不属于他们权限之内的政治问题。他们建议说,由于波兰和罗马尼亚都是主权独立国家,苏联政府应当要求它们来答复这些问题。(35)但是俄国人坚持说,在同波兰和罗马尼亚政府磋商中负责决定这件事的是英法两国政府。他们认为,如不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开始了的一切讨论就全都是徒劳的。“苏联军事代表团不能建议它的政府去参加一项如此明显地注定要失败的事业。”(36)
正如西兹在听到14日会议的经过情况之后打电报给伦敦时所说的那样,俄国人现在已经
提出了关系到军事会谈成败的(那个)根本问题,它也的确是自从政治会谈开始以来我们遇到的一切困难的根源所在,那就是,在苏联的各邻国仍然坚持某种抵制的情况下,如何同苏联达成任何有益的协议,而这种抵制只有……等到已经太迟的时候才能解除。(37)
但是,这块死人骨头藏在壁橱里这样长时间,也的确是件怪事。西兹和纳吉阿尔满足于让它放在那里,那是很自然的。但是为什么俄国人要等到这么晚的时候才把它提出来?是不是正像德拉克斯所猜测的那样,他们坚持要英法两国派军事代表团到俄国来,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来到“可以吓唬德国,并使苏联政府得以向希特勒施加压力,使其接受它的条件”?(38)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故意不把军队通过波兰和罗马尼亚领土的问题提出来,以便在最适宜的时刻把它作为中止军事会谈的一个借口。但是直到8月15日夜间(即这次关键性的军事会谈举行后又过了24小时以上),莫洛托夫才得悉里宾特洛甫提议亲自来莫斯科,(39)所以伏罗希洛夫在14日对杜芒克和德拉克斯讲那些话时,他还不知道8月12日献给德国的那支俄国序曲将会有什么结果(而且序曲的内容意味着同德国人的谈判估计将是长时间的)。(40)俄国人在当时和以后的看法都是,(41)就是因为西方国家在俄国军队进入波兰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才终于使苏联政府相信,英法两国对签订一项条约的谈判并没有诚意,这就使得他们除了同德国和解之外别无选择余地。俄国人在同西方国家谈判的同时,又同德国开始了谈判,不管他们这样做的最终意图究竟是什么,但有一点似乎是清楚的,那就是他们把进入波兰的问题看作是手中的一张最有用的王牌,要到临近终场时才打出去。由于伏罗希洛夫在13日已得悉英国对地面战争立刻能提供的兵力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也拿到了进一步的证据,说明西方国家对待那些不能保卫自己的小国的态度是多么的不现实(在俄国人看来)。所以他大概接到了指示,告诉他现在已经是该把要害问题向杜芒克和德拉克斯摊出来的时候了。即使英法两国能在俄国军队通过波兰的问题上给俄国人以满意的答复(俄国人一定知道这是不大可能的),(42)他们也总是会找到另外的争执问题(43)来中断同西方国家的会谈,如果同德国的谈判看来有可能付给他们更高的利润的话。
不能否认,俄国人把俄国军队的过境权这个问题当作试金石是有充分理由的。而莫洛托夫8月22日对西兹讲的那些责备的话也是不无道理的。他说,西方国家缺乏诚意,这就使得苏联政府不能不深信它受到了愚弄;缺少诚意的最好证明就是,军事代表团的来到竟“完全不准备去解决(那些)关系到整个相互援助问题的基本要点”。(44)看来似乎很可能的是,对俄国的军事能力评价很低而对波兰的军事能力估计过高的西方政府,原希望能在俄国以军用物资支援波兰方面作出某种安排(如果要使波兰的抵抗能力不至于立刻耗尽,这种支援一般认为是必要的),而又不牵涉到军队过境这个棘手问题。(45)但是,正像莫洛托夫已指出过的那样,(46)至少法国政府(47)是清楚知道这个过境权问题对俄国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它在过去曾不止一次地被提出过,特别是在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时期。(48)然而西方国家能够提出来的惟一解决办法依然只是“等着瞧”。由于极权国家和民主国家在看法上的不同,大概才使得俄国人不能正确认识西方政府,特别是英国政府所面临的真正困境。它们怎样来使现实政治的需要同对一个主权独立国家自作决定的权利的尊重调和起来呢?除了不愿意帮助扩大共产主义的领域,除了个人的好恶之外(而且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都是可尊敬的人,他们愿意公平对待那些已被他们置诸翼下的小国),(49)它们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内和海外“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舆论,自从捷克斯洛伐克被英法逼上灭亡之路后,这些海外国家对于小国的权利问题就变得特别地敏感了。(50)
前面已讲过,在8月14日军事会议后的紧张的8天中,英法两国政府曾试图说服波兰政府不要拒绝俄国军队进入波兰境内。(51)这里只需再提一点,即这一尝试几乎毫无结果。而且我们还将看到,法国人为了挽回局势所作的最后努力,即把波兰的不做声解释为默许,也由于俄国人坚持要波兰自己作出答复而归于失败。
与此同时,在8月14日后莫斯科的军事会谈又继续进行了3天,因为伏罗希洛夫在那天已同意,在得到对他的“基本问题”的答复以前,可以先讨论“在欧洲反侵略的军事合作方案”。8月15日,伏罗希洛夫的参谋长概括地介绍了俄国的方案;16日,英法空军方面的专家叙述了两国空军的实力和政策;17日,又有一次关于俄国空军的介绍。会上的讨论多少流于形式,提供的情报并不带有很大的启发性,而且,还可能不是很可靠的。(52)但8月15日俄国人的发言是令人感兴趣的,因为它至少说明了,俄国人对于盟国相互承担的义务和盟国对其他国家承担的义务是抱有什么样的想法的。
俄国发言人解释了他们的政府所设想的三种可能,(53)不仅规定了在每一种情况下他们自己将采取的行动,而且还规定了其他有关国家战时也“必须”采取的行动。在第一种可能,即英法受到直接攻击的情况下,俄国人将投入一支相当于英法两国为抗击德国而部署的全部军事力量的70%的军队。波兰必须“以其全力”来支援英法两国。在必要时,英法政府必须为苏联军队和空军跨越维尔纽斯走廊和加里西亚的作战取得许可。如果可能,它们也应当为“跨越立陶宛直趋东普鲁士边界”的行动(这是一项新的要求)获取许可。英法的联合船队也有其派定的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派出一支强大舰队进入波罗的海,并应“取得波罗的海各国和芬兰政府的允许,让英法舰队暂时占领”阿兰群岛、汉科,以及属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其他岛屿和基地。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然后“为了保卫波罗的海各国独立的目的”,将与英法海军共同使用这些基地。在第二种可能,即波兰或罗马尼亚遭到攻击的情况下,苏联政府(在已经取得苏军过境的许可时)将“投入等于英法两国直接抗击德国的全部兵力的军事力量”。第三种可能是俄国受到通过芬兰、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而来的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法英两国必须立即对侵略者宣战,并投入“相当于苏联将投入的力量的70%的兵力”。(54)波兰也必须参战,并给予俄国军队通过的权利。
8月16日,(55)伏罗希洛夫拒绝了杜芒克的一项建议,即可以根据苏联参谋长在头一天扼要说明的各种可能要被采用的方案草拟一个文件。他说,在得到对于军队通过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问题的一个满意的答复以前,继续会谈是毫无用处的。所以他认为在17日关于俄国空军的发言作过之后,会议最好就无限期地休会。(56)17日,伏罗希洛夫还是坚持他的必须休会的决定。但是杜芒克和德拉克斯争辩说,无限期的休会几乎肯定会引起报纸上关于会谈破裂的报道;这才终于使他同意把8月21日定为下一次会议的日期。(57)
到了21日,杜芒克和德拉克斯仍没有收到他们的政府关于俄国军队过境问题的指示,于是德拉克斯提议会谈再延期一两天。(58)但伏罗希洛夫坚持会谈应如期举行,因为他要作一项声明。声明的大意是说,谈判应再休会“一个较长的时期”。伏罗希洛夫的借口是,他和他的同事们正忙于秋季演习的事。事实上,当然是想在里宾特洛甫来访期间把同西方的谈判暂时搁一搁。不过,伏罗希洛夫又说,如果接到了对他提出的“基本问题”的肯定的答复,那么谈判仍可以随时立即恢复;如果答复是否定的话,那他看不出还会有“什么复会的机会”。(59)德拉克斯代表两国代表团勉强同意了伏罗希洛夫休会的提议,但要记录:英法两国代表团
是为了谈判和制定一项军事行动的协定而被邀请到这里来的。所以,我们很难理解你们邀请我们两个代表团来莫斯科的这种做法,因为你们的意图显然是想立即向它们提出一些难以解决的政治问题。苏联当局一定很清楚,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请示我们的政府。……很明显,这将造成迟误,而迟误从任何角度来看,都确实是要不得的。法国和英国代表团因此对于已经造成的迟误不能负任何责任。(60)
伏罗希洛夫在答复时作了很长一段发言:
苏联代表团的意图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想在缔约三方武装力量的军事合作组织问题上取得一致的意见。……苏联和德国没有共同的边界,所以只有在它的军队取得通过波兰和罗马尼亚领土的权利这一条件下,才能够援助法国、英国、波兰和罗马尼亚。……苏联武装力量如不准进入波兰和罗马尼亚领土,就不能同英法武装力量进行合作。这是一条军事上不辩自明的道理,对此,苏联军事代表团的态度是坚决的。……苏联军事代表团难以想象,英法两国的政府和总参谋部在派遣代表团来苏联时……竟能在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上不给予它们以一些指示。……无论如何,如果这个不辩自明的问题被英国人和法国人弄成了一个需要长时间研究的大问题,这就只能表明他们想同苏联进行认真而有效的合作的愿望是很值得怀疑的了。(61)
这一次的军事会谈是在8月21日上午举行的。在这一天的下午5时,斯大林同意里宾特洛甫立即来莫斯科的答复信交给了舒伦堡。(62)
在21日的这次会谈过后,德拉克斯和海伍德在有关文字记载中说,他们仍然“吃不准苏联人是真的想同我们签订一项协定呢,还是只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在玩弄花招”。(63)不久他们就恍然大悟了。8月22日晨,俄国报纸宣布里宾特洛甫将于日内来莫斯科签订一项互不侵犯公约,(64)当天人们又知道了里宾特洛甫事实上将于次日(23日)到达。(65)
8月21日,法国政府由于当天从公告中得悉德苏经济谈判已于8月19日圆满结束,(66)更加感到忧虑不安,所以在上午就决定:既然波兰政府在俄国军队过境这件事上不听劝告,那就只好假定,如果同俄国人作出某种安排而又没有取得波兰政府的正式同意,那它大概也不会真的介意的。(67)21日深夜,在上述同伏罗希洛夫的会谈结束后又过了几个小时,杜芒克接到达拉第的一份电报,授予他放手谈判的全权,准许他以他能够争取到的最好条件去同苏联政府签订一项公约。(68)纳吉阿尔在21日下午也接到博内的指示,要他去通知莫洛托夫说,法国“原则上”同意,在波兰与德国交战之后俄国军队可以通过波兰领土。(69)
到了8月22日早晨,西兹和德拉克斯仍然没有接到伦敦的关于他们应怎么办的指示。于是,这天早晨在英国大使馆的一次碰头会上决定:杜芒克现在必须在没有英国伙伴的支持下,尽一切力量独自来演好这场戏了。杜芒克于是就写信给伏罗希洛夫说,法国政府授权给他,对伏罗希洛夫提出的“根本问题”给予肯定的答复。(70)当天下午6时30分(这时里宾特洛甫就要离开莫斯科),伏罗希洛夫召见杜芒克,(71)杜芒克告诉他说,法国政府已授权他签署一项军事协定,其中应规定苏联军队可以通过维尔纽斯走廊,必要时也可通过加里西亚和罗马尼亚。伏罗希洛夫要求看一看授权杜芒克作此声明的证明文件,但遭到杜芒克的拒绝。接着伏罗希洛夫又问,英国的答复是否已经接到,法国的答复中是否提到已经取得波兰和罗马尼亚的同意。关于这两点,杜芒克说他没有得到什么消息,不过他“几乎可以肯定”,英国的答复也将是相同的。当杜芒克要求伏罗希洛夫立即恢复军事谈判,因为“现在只需三四天的时间就可以签署军事协定”时,伏罗希洛夫回答说:
请允许我们等局面再清楚一些,那就是说,等我们得到了英国政府的答复,等波兰和罗马尼亚的立场据我们看来已经清楚了,到那时候我们将再行会晤。如果这些事不能实现,那么我们再会晤也没有用处。……英法两国政府的答复应当同波兰和罗马尼亚政府的一致,这还是必要的。我们不需要波兰夸口说它已经拒绝了我们的援助——这我们并不想强迫它接受。(72)……如果主要问题解决了,所有其他的问题——一些临时插进来的政治事件除外——也就可以毫无困难地解决掉。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很快地达成协议。不过,我担心一件事:英法方面已经让政治和军事谈判拖得时间太长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这时决不应排除发生某些政治事件的可能性。(73)
在这次颇为友好的谈话将近结束时,伏罗希洛夫再一次强调,在表明波兰和罗马尼亚政府自己同意俄国军队过境的一个答复收到之前,军事讨论不可能恢复。
与此同时,伦敦外交部于8月22日下午指示西兹立即去见莫洛托夫,并且要告诉他说,在得到苏联政府发出有关此事的正式消息之前,英国政府对于里宾特洛甫即将访问莫斯科的消息暂不表示意见;但是如果消息属实,这种事态发展似乎就“构成了苏联政府方面的一个不讲信义的行动”。(74)不过,法国政府则倾向于对俄国人采取一种不那么僵硬的作法,在能够弄清里宾特洛甫访问莫斯科的消息将产生什么结果之前,暂时以“冷静和保留的态度”来对待它。也许在莫斯科做一些事仍是有可能的,即使只能尽量缩小德俄和解的影响也是好的(这种和解无论如何会给德国同意大利、日本和西班牙等国的关系带来不利的影响)。(75)在很大程度上,事情将取决于俄德公约的条款内容。如果它只是“一项一般性的原则协定,同例如法德之间的协定相类似”,那么,博内看不出为什么英法两国同苏联政府的谈判就不应该再继续下去。(76)在这些法国人看法的影响之下,英国外交部于22日晚又给西兹拍了一份电报,要他在探询时使用“比指示的那些话要温和一些的词句”,并设法从莫洛托夫那里打听一下里宾特洛甫的访问同三国谈判的前途将会有什么关系。(77)可是这第二份电报是在西兹于22日下午7时已见到了莫洛托夫并已经按照前一次的指示行事以后才拍发出去的。因此,在这次会见中出现了唇枪舌剑的激烈交锋。莫洛托夫拒绝接受不讲信义的指责,他反而指责西方国家缺少诚意。他说,苏联政府曾一再提出军队通过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问题,“最后(在昨天或前天)苏联政府断定它是受骗了,这才‘接受了德国政府向它提出的建议’”。(78)当西兹问道,是否过去几个月所作的努力现在必须作为一笔勾销,或者是否还有“可能继续这项有益的工作”时,莫洛托夫回答说,现在一切都要取决于同德国的谈判,也许再过,比如说,一星期,他们就“可能看出”英法俄三国的会谈是否能恢复。(79)在西兹离去后,莫洛托夫立即又召见了纳吉阿尔(这样就使得这两位大使来不及相互磋商了),对他讲了同样的话。(80)很清楚,西方的谈判者现在正在退出舞台,不过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也没有真正把门关死。
8月23日晚,里宾特洛甫和斯大林签署了一项互不侵犯公约,第二天公布了条约的全文;23日还同时缔结了一项瓜分波兰的秘密协定,虽然这件事在当时自然是不为外间所知的。(81)在看到互不侵犯公约的全文后,法国政府仍然认为在它的条款中有空子可钻,英法在莫斯科的谈判以后还是有希望的。(82)8月24日纳吉阿尔接到指示,要他去问莫洛托夫:“新的公约是否,并且在何种程度上……容许法国、英国和苏联政府之间现正进行的会谈继续下去以至结束”,以及它“是否,并且在何种程度上使1935年5月2日的条约中苏联政府对法国承担的义务不受影响”。(83)西兹也接到指示,要他同纳吉阿尔采取一致的行动,去询问以上两个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84)
在两位大使能够见到莫洛托夫之前,德拉克斯和杜芒克在他们自己的要求之下,8月25日同伏罗希洛夫作了最后一次的会晤。(85)伏罗希洛夫告诉他们说:“鉴于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继续会谈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会晤结束时,伏罗希洛夫就波兰问题又讲了一通话。这些话也许是想为两个军事代表团所受待遇找一个借口,但是据英国大使馆武官的看法,这也是“俄国人憎恨波兰人的一个真实暴露”。“在我们会谈的整个期间,波兰报纸和波兰人民都不停地在说,他们不要苏联人的帮助。……难道说为了把我们的帮助给予波兰,我们就必须先征服它吗,还是,我们应跪下来乞求,把我们的帮助献给波兰?这种立场我们是办不到的。”(86)
同伏罗希洛夫的这次见面是在25日下午1时。当天下午6时,莫洛托夫在克里姆林宫又接见了这两位大使,对他们讲了同样的话。西兹在纳吉阿尔之前先行告辞(纳吉阿尔还要单独谈他所接指示中的第二部分),当他向莫洛托夫说再见时,后者“带着一种几乎是热情的坦率态度说,真是遗憾,我们竟没有能在军队过境问题上取得波兰和罗马尼亚政府的同意,从而使谈判获得圆满结果”。(87)接着,纳吉阿尔就提出了关于法俄公约是否继续生效的问题。莫洛托夫向他保证说,德俄公约中绝没有会影响法俄公约继续生效的东西。不过,莫洛托夫也着重指出,由于没有一项军事协定,法俄公约基本上只能算是一种“纯精神”性质的东西。也像对西兹讲的一样,莫洛托夫在同纳吉阿尔谈话时也把谈判的破裂归咎于波兰方面。(88)
经过8月25日同伏罗希洛夫和莫洛托夫的这两次会晤,甚至连法国政府也感到同苏联政府恢复谈判已经毫无希望。(89)于是在8月25日当天晚上,两国军事代表团就从莫斯科匆匆启程返国。
(1) 见上文,原著第473页。
(2)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467号。
(3) 同上。
(4) 博内:《欧洲的结局》,第203页;兰格和格利森:《对孤立的挑战》,第164—165页。关于俄国人拖延谈判的可能的动机,见下文,原著第491页。不过,尼科诺夫认为拖延的全部责任应由西方国家承担。“尽管欧洲的危险局势使谈判具有极大的迫切性,但英法代表团却不急于来莫斯科。只提一点也就够了:他们竟不认为有必要乘飞机,而宁愿坐缓慢的轮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第79—80页)。尼科诺夫还挖苦地说:“英法军事代表团的成员都是些第二流人物,而且他们的政府也没有授权给他们去签署任何协定。”(第80页)
(5)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444号。
(6) 同上书,第478号。
(7) 杜芒克不愿意搭乘飞机,因为这将会成为最快速的走法;但是英国人却赞成。法国人想搭乘火车经过德国;但英国人认为这在政治上很不明智,表示反对。搭乘一艘巡洋舰的意见也考虑过,但认为这太“引人注目”而被放弃了(同上书,第489号,第490号,第500号,第518号)。
(8) 俄国代表团的其他成员是:海军人民委员,红军总参谋长和副总参谋长,以及红军空军司令。无可否认,俄国人的级别比他们的英法谈判对手的级别要高。
(9)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4号,第45号。
(10) 英国代表团的八次会议记录(8月12日至21日),见同上书,附录Ⅱ,第561—593页。杜芒克将军自己写过一篇关于这次谈判的文章,刊登在1947年5月21日的《十字路口》周刊(Le Carrefour);保罗·雷诺在《混战方酣》〔(Au cœur de la mêlée),巴黎,弗拉马里翁,1951年版〕一书第301—315页也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又见博内:《欧洲的结局》,第275—291页。
(11)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附录Ⅱ,第563页。德拉克斯的全权证书于8月21日寄到,但在这一天,会议就不定期地休会了(同上书,第589页)。
(12)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47号;第7卷,第2号,第20号。巴黎和伦敦大约在8月4日左右就已得知德国大使在莫斯科已同莫洛托夫有过一系列谈话(贝洛夫:《苏俄对外政策》,第2卷,第261页);这无疑更增加了法国人的紧迫感。
(13)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附录Ⅴ,第763页。尼科诺夫认为给英国代表团训令中的这句话本身就已充分说明,为什么“军事谈判进展缓慢和毫无结果。……而英法军事代表团一丝不苟地按照这句话行事,对人类来说又是多么的不幸”(《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第82页)。
(1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前引文。指示还警告代表团要防止向德国泄密的危险,因为德俄双方的总参谋部人员可能有相互之间的接触(同上)。
(15) 见上文,原著第466—467页。西兹8月13日报告说,他和纳吉阿尔都确信,莫洛托夫在他有理由相信军事谈判已取得相当进展之前,将回避对任何政治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47号)。事实上,政治谈判自8月2日中断后就再也没有恢复(见上文,原著第468页)。
(16) 英国代表团的空军方面代表、空军中将查尔斯·伯内特爵士8月16日在写给伦敦的信中说:“我明白,政府的政策就是如果我们不能接受一项条约,那就把谈判尽可能地拖延下去。”(《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附录Ⅱ,第600页)参阅西兹在7月24日的一份电报中发表的意见:“对于军事谈判的取得成功,我并不乐观,而且我也不认为无论如何它能很快就结束;不过现在开始谈判,将是对轴心国家的一大打击,是对我们的朋友们的一次打气,而且它也可能要延长下去,一直到渡过今后几个月的危险日子为止。”(同上书,第6卷,第416号)
(17)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47号。
(18) 同上书,第7卷,第6号,第8号。
(19) 同上书,附录Ⅱ,第563页。
(20) 德拉克斯8月16日的信(同上书,第7卷,第34号)。德拉克斯在12日的会上说,他认为“重要的是在共同行动的一般原则上毫不拖延地达成一项协议”,因为“据信德国已经动员了200万人,完全准备好在8月15日以后随时采取军事行动”(同上书,附录Ⅱ,第564页)。
(21) 同上。
(22) 德拉克斯8月16日报告说,他和他的同僚们“准备了若干条原则和一个前言”,他还在其中加了“几条关于海军的条款”(同上书,第34号)。
(23) 《英国外交政策》,第7卷,附录Ⅱ,第583页。
(24) 同上书,第564页。
(25) 同上书,第565页。这些数字在英方的会议记录中已删略。
(26) 《第三次会议记录》,8月13日(同上书,附录Ⅱ,第568页)。
(27) 8月15日(同上书,第575页)。
(28) 雷诺(《混战方酣》,第303—304页)注意到,俄国人对于英国准备在战争爆发时派往法国的军队数量十分微小这一点感到很惊讶。参阅尼科诺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第83页):“当讨论到参加协议各方准备立即投入战场多少军队这个问题时,不愿同苏联保持长远军事同盟关系的思想就完全暴露出来了。……英国人提出了一个荒唐可笑的数字。”
至于海伍德8月13日所说的是否确实是告诉给俄国人的关于英国远征军数目的第一个官方的情报,那还不清楚。参阅丘吉尔所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卷,第305页;美国版,第1卷,第391页)关于1942年8月在克里姆林宫同斯大林的一次谈话的故事。当时斯大林承认,苏联政府已得到了这样的印象,即英法政府希望它们同俄国的“外交上的联合”将能够阻止德国发动战争,而不是实际上已决定,如果波兰受到攻击就参加战争。据丘吉尔说,斯大林曾讲起,他自己曾经询问法国在战争爆发后能够派多少个师去对付德国,得到的答复是“大约100个”。他又问英国能派出多少个师。“答复是‘两个,以后再增加两个’。斯大林又重复了一遍:‘啊,两个,以后再增加两个。’他问:‘你知道我们将投入俄国前线多少个师,如果我们同德国打起来的话?’没有人答话。‘300个以上。’”丘吉尔还说,并没有告诉他这是同谁的谈话,或是什么时候的谈话。又见8月23日深夜斯大林同里宾特洛甫会谈时前者讲到的关于英国弱点的话(见下文,原著第501页)。
(29) 《第三次会议记录》,8月13日(《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附录Ⅱ,第569页)。
(30) 《第四次会议记录》,8月14日(《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附录Ⅱ,第571页)。
(31)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附录Ⅱ,第572页。
(32) 同上。
(33) 同上书,第573页。
(34) 《第四次会议记录》,8月14日(同上书)。
(35) 同上书,第574页。杜芒克和德拉克斯的答复方式是照着德拉克斯接到的指示办的。鉴于波兰和罗马尼亚“甚至可能拒绝考虑可行的合作计划”,因此指示他采取以下这样的“争论方式”:“对这两个国家(波兰和罗马尼亚)或其中的一个的侵略,将会很快地改变它们的看法。另一方面,如果让德国占领了一个能直趋俄国边境的位置,或者不认真地设法阻挡它的前进,而让它控制了进入黑海的通道,那么,这对俄国都是大大不利的。因此,为了俄国本身的利益,它应该预先制定好计划,以便在波兰和罗马尼亚遭受侵略时,就可马上去帮助它们。如果俄国人提议由英法两国政府向波兰、罗马尼亚或波罗的海各国转达有关同苏联政府或苏联总参谋部合作的建议,那么,代表团自己不要表态,而把它推给政府。”(同上书,第6卷,附录Ⅴ,第764页。)对于给英国代表团的指示中的这段话,尼科诺夫的评论是:“在军队通过苏联邻国领土这个问题上,西方军事代表团的立场完全是由(它们的)政府的总的政策来决定的。……这项政策在给它们的军事代表团的指示中得到了直接的反映。”他把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政策归因于“它们蓄意不愿同苏联结成有效的军事同盟。……拒绝苏联的正常要求,……英法两国的政客们就完全暴露了他们的真正目的:用破坏莫斯科谈判的办法来告诉希特勒说,苏联没有盟国,它是孤立的,因此希特勒可以向它进攻而不致有受到英法反击的危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第84—85页)。
(3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附录Ⅱ,第574—575页。
(37) 同上书,第1号。
(38) 《派赴莫斯科军事代表团的最后报告》,8月28日(同上书,第608页)。
(39) 见下文,原著第496页。
(40) 见上文,原著第479页。
(41) 见下文,原著第494页;以及尼科诺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散见各处。
(42) 关于伏罗希洛夫8月25日同杜芒克和德拉克斯最后一次会谈中就波兰的态度发表的意见,参阅下文,原著第495页。
(43) 例如伏罗希洛夫在8月15日提出来的占领波罗的海基地的问题(见下文,原著第489—490页)。
(4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65号。
(45) 关于这一点,参阅兰格和格利森:《对孤立的挑战》,第176—177页。
(4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前引文。
(47) 当然,英国政府对在这个问题上交换过意见的经过情况也是清楚的,但在谈判中带头的却是法国政府。
(48) 《概览,1938年》,第2卷,第131—134页,第276页,第278页,第371页注③。
(49) “由于(同苏联政府的)谈判时冷时热,不能顺利进行,显然,同盟只有在他(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都不会同意的那些条件上面才有可能实现。这是把新的同盟国联合保证扩大到波罗的海各国,然而它们却似乎完全不愿意接受这种保证。……难题就在这里,……我们既不能强迫波罗的海各国接受俄国的这种保护,也不能硬要波兰人让俄国军队入境。……如果说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是无辜的话,那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玩弄强权政治。”(法伊林:《内维尔·张伯伦传》,第409页)
(50) 霍尔曾是掌管外交政策方面日常事务的小核心内阁的一个成员,当时公众对瓜分阿比西尼亚的“霍尔-赖伐尔计划”的反应,无疑他是不会忘记的,这件事终于导致了他于1935年辞去外交大臣职务(关于霍尔-赖伐尔计划,见《概览,1934年》,第2卷,第280—325页)。
(51) 见上文,原著第170—173页。
(52) 8月16日,空军中将伯内特写给伦敦的空军参谋长的报告说,他已经讲了,英国“驻在都市的各空军部队有大约3 000架飞机,而我们的生产量是每月700架以上。我讲的这些数字,我不认为会带来损害或引起惊恐。你也知道,当讲到第一线的力量时,它们实际上是略微夸大了的,但是如把我们可以立即投入的后备力量也计算在内,那它们并没夸大,而最重要的是应当使苏联人想到英国的空军正以高速度增长着”(《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附录Ⅱ,第598页)。其他代表团想使自己处于最有利的地位的心情,也不会比英国人差:这样的猜想大概还是公平合理的。伯内特自己就曾注意到,俄国人拿出来的他们的飞机生产数字(每月900至950架,教练机不计算在内)是“明显的夸大”(同上书,第599页)。俄国人曾经说过,他们可用于欧洲战场的第一线空军力量在5 000至5 500架之间,其中80%是新式飞机(同上书,第585页)。法国人说他们的第一线空军实力大约是2 000架,其中2/3是新式飞机(同上书,第582页);但这个数字肯定是太高了(关于在里翁审判中透露出来的数字,见下文,原著第720页)。
(53)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附录Ⅱ,第575—578页。
(54) 德拉克斯在8月16日写给查特菲尔德勋爵的信中,把下面这种新“战争理论”说成是“十分幼稚的”:一个盟国投入的军事力量应与其他盟国投入的成比例(同上书,第34号,第35页)。
(55) 也是在16日这一天莫洛托夫接见了新任美国大使斯坦哈特。斯坦哈特给他带来了罗斯福的一个口信,表示相信在俄国和西方国家之间“达成一项满意的反侵略协定”将“对世界和平起一种决定性的稳定作用”。莫洛托夫在回答时强调了他的政府特别重视同英法的谈判能取得具体的结果而不“只是一般性的宣言”。但是当他被问到对谈判的前途有什么看法时,他只是说,这不是俄国单方面所能决定的(8月16日斯坦哈特写给韦尔斯的信,引自兰格和格利森:《对孤立的挑战》,第162—163页。关于罗斯福的口信,见同上书,第161页)。
(5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附录Ⅱ,第584页。
(57) 同上书,第587—588页。在苏联代表团退席去考虑这个问题之后,伏罗希洛夫同意了规定一个日期——这一程序可以认为是意味着伏罗希洛夫已请示过克里姆林宫。
(58) 同上书,第122号。
(59) 同上书,第589—590页。
(60)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附录Ⅱ,第590页。
(61)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附录Ⅱ,第591—592页。
(62) 见下文,原著第499页。
(63)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附录Ⅱ,第594页。
(64) 同上书,第128号。
(65) 这是柏林在21日深夜宣布的(见下文,原著第499页)。
(66) 见下文,原著第498页和注①(即本书第688页注①。——译者)。
(67) 见上文,原著第489页。
(68) 达拉第1946年7月18日在国民议会讲话时曾说,这份电报当天很早就已拍发出去,他一直认为在传送中途被耽搁了。他这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在杜芒克和德拉克斯21日同伏罗希洛夫会谈时,杜芒克已经接到了这一授权,那他也许已能扭转局势。鉴于伏罗希洛夫22日所采取的路线,这种想法是极其可疑的。
(69) 博内:《欧洲的结局》,第284页;《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附录Ⅱ,第604页。纳吉阿尔自己曾建议采取这一步骤(博内,前引文)。
(70)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附录Ⅱ,第604页。
(71) 杜芒克要求伏罗希洛夫给他一份他们这次谈话的详细记录,这份记录刊载在同上书,第609—613页。
(72) 在他同杜芒克和德拉克斯8月25日最后一次会谈时,伏罗希洛夫对波兰的憎恶就表现得更加清楚了(见下文,原著第495页)。
(73)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附录Ⅱ,第611—612页。
(74) 同上书,第136号。
(75) 同上书,第135号。
(7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52号。
(77) 同上书,第144号。
(78) 同上书,第165号,第142号。
(79) 同上书,第143号。
(80) 同上书,第187号;博内:《欧洲的结局》,第295—296页。
(81) 见下文,原著第502—503页。
(82) 俄德公约第4条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得“参加其目的在于直接或间接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法国政府认为该条规定是可以避开的,其论据是:英法两国政府只是试图取得“在防止侵略方面的团结一致”,并没有在组织一个“直接针对德国”的集团(《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53号)。
(83) 同上。
(84) 同上书,第223号。
(85) 代表团应否离开莫斯科的问题,22日和23日曾讨论过(同上书,第164号和附录Ⅱ,第604页)。24日,他们已准备在当天夜里回国,但后来又接到指示,要他们暂时留下,看一看所采取的新方针结果如何。不过,他们很不愿意推迟动身,生怕战争会在他们回国途中爆发。因此德拉克斯于24日给伏罗希洛夫送去一封急信,要他表示对于继续会谈的意见(同上书,第218号,第225号)。
(8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附录Ⅱ,第613—614页。8月27日的《消息报》上刊载了一篇伏罗希洛夫关于英法俄三国会谈问题的对记者谈话。在谈话中,他把谈判失败的主要责任推到波兰人身上。
“波兰政府公开宣称它不需要苏联的任何军事援助,也不准备接受这种援助。这就使得苏联同这些国家(法英两国)的任何军事合作都成为不可能的了。这就是造成意见分歧和最后谈判破裂的根本原因。”(同上书,第347页)
在这次记者采访中,伏罗希洛夫曾被问到,在同英法的会谈中是否提出过以原料和军事物资援助波兰的问题。他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说,这一类援助是“一个商业性质的问题,为了向波兰供应这些东西,没有必要签订一项互助公约,更没有必要签订一项军事协定”(同上)。
9月2日,苏联驻华沙大使曾问过贝克,为什么波兰人不接受这一暗示,开始关于取得俄国物资供应的谈判。但是当波兰驻莫斯科大使格尔祖鲍斯基接到指示,要他去同莫洛托夫商议此事时,他一直等到9月8日才得到后者的接见。莫洛托夫这时却又说,伏罗希洛夫讲的话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发表的;现在英法两国也介入了;对于俄国人来说,波兰现在和英国已是同一个意思了。莫洛托夫不肯在俄波贸易协定所同意给的原料数量和条件之外再通融让步。他说,军火的供应和“所有军事性质的输送”都是办不到的,因为它们可能要被认为同德苏公约抵触(《波兰白皮书》,第172号)。运往波兰的货物通过俄国的问题,在1939年2月签订波俄贸易协定时并未解决。格尔祖鲍斯基在关于他在莫斯科的使命的最后一份报告中说,1939年6月苏联政府曾提出过一系列向波兰供应军火的建议,但总是附有无法接受的条件(同上书,第184号,第208页;又见洛夫:《苏俄对外政策》,第2卷,第253页注④)。
(87)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91号。
(88) 博内:《欧洲的结局》,第291号。
(89) 不过,似乎有一些证据表明,法国驻莫斯科武官帕拉斯将军仍相信使谈判圆满结束是有可能的。尼科诺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第91页)曾经引用过据说是在8月23和27日寄给达拉第的两份报告中的一些话,这两份报告是德国人从法国档案中发现,后来又被苏联军队缴获的。据说帕拉斯在8月23日写过下面这样一段话:“我仍然认为,对苏联来说,同德国达成协议以解决问题,只不过是在最不得已的情况下的一种出路,而且,也许是一种施加压力的手段,以促使一个可靠的同盟从速建立起来,……这种同盟,我一直相信是苏联的领导人们所想望得到的。”在27日,帕拉斯据说又曾写道:“我依然相信,由于害怕德国过分强大,它(苏联政府)宁愿同法国和英国签订一项协定,如果协定能建立在军事谈判中明确谈妥的一些条件之上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