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德国迫使罗、匈、保加入轴心国集团,以及领土易主
(1939年8月—1941年3月)
前面已经谈过,在慕尼黑协定签订和捷克第一共和国瓦解后,匈牙利对特兰西瓦尼亚的领土要求和保加利亚对多布罗加南部的领土要求比以前更有希望达到,因此两国也就更加咄咄逼人和更加坚决了。(1)另外,由于苏联从来没有承认过俄国已丧失比萨拉比亚省,因此罗马尼亚的东部边界也一直受到威胁。
当年,奥地利人曾认为有可能利用中欧和巴尔干半岛的民族主义混水摸鱼。现有的证据表明了,希特勒有过之无不及。例如,他在同其轴心国盟邦的所有谈判中,都强调了德国对巴尔干半岛的政策的宽宏大量。他还说,德国在东南欧除了谋求经济利益之外并无其他要求,以让意大利在政治方面可自由行动。在同苏联搞好关系时,他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里宾特洛甫和莫洛托夫于1939年8月23—24日签订的秘密补充议定书的第3条说:“关于东南欧,苏联方面强调了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方面声明,它在这些地区的政治方面完全没有利害关系。”(2)他一会儿宣扬极权主义,一会儿又把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区别开来,这种做法自相矛盾得令人难以理解,为什么德国人会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
希特勒于1939年8月12日在伯希特斯加登曾激动地怂恿齐亚诺说,必须把自己背后不可靠的朋友清除掉,正像德国因此而一定要消灭波兰那样,意大利也必须干掉南斯拉夫。但是11天后,即从第一个莫斯科协定签订的那一天起,他的政策却改变了,这时他坚决主张有必要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护巴尔干地区的和平。他从未考虑过找保加利亚的麻烦。对此,他在伯希特斯加登告诉齐亚诺,轴心国可以完全信赖它。“为了这个原因,德国已尽量以武器支援了保加利亚,并将继续这样做下去。”(3)情况是:捷—南—罗小协约国的崩溃,已经削弱了反对保加利亚的巴尔干协约国;保加利亚王后是意大利国王的女儿;保加利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同德国并肩作战;德俄两国重修旧好,抚慰了保加利亚的泛斯拉夫主义的感情。最后的一点是,保加利亚对罗马尼亚的领土要求并未引起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且,这个要求普遍地被认为相当有道理。
特兰西瓦尼亚问题完全是另一回事。在1938年11月铁卫队领袖科德里亚努逝世之前,希特勒一直是同情罗马尼亚的。他认为,通过建立铁卫队,罗马尼亚人已比马扎尔人组织了一个更好的反民主运动。德意志少数民族在罗马尼亚受到的待遇比在匈牙利好,而罗马尼亚当局为讲德语的居民提供的条件,也比为讲马扎尔语的居民提供的条件有利。最后一点是希特勒不喜欢匈牙利社会中仍然流行的贵族习气。由于墨索里尼自命为支持马扎尔人修改条约的主要靠山,故而特兰西瓦尼亚问题已经不止一次使轴心国的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战争爆发以来,罗马尼亚在经济上的价值自然而然地上升了,但是在政治上,由于它在9月17日准许那些被打败的波兰领导人在它的国土上避难,因而它在希特勒眼中的价值下降了。由于同波兰有盟约关系,罗马尼亚这样做是它最起码的义务,(4)但是这件事也促使它在外交上作好把比萨拉比亚交给苏联和把多布罗加南部交给保加利亚的准备。(5)可是,如果德国将同意罗马尼亚把这些领土割让的话,那么,倘若它对匈牙利的领土要求仍然置若罔闻,那就未免太会引起反感了。固然,马扎尔人也热情地收容了许多地位较低的波兰难民;但另一方面,来自匈牙利的粮食供应,即使不像罗马尼亚的汽油那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是必不可少的,再说,德国军队随时有可能需要使用匈牙利的铁路,(6)因此希特勒不想过于鲁莽从事而与匈牙利结怨。如果说,德国和罗马尼亚在1939年春季达成了一项极为令人满意的经济协定,(7)那么,在这之前,匈牙利已经决定支持轴心国的一项政策,(8)还加入了反共产国际公约,而接着罗马尼亚却接受了法英两国的保证。还应当再指出一点,德国的民情——不论是真是假——是亲马扎尔人的,因为匈牙利人同样也吃过1919年和约的苦头。
匈牙利人对泛德意志主义的野心是熟悉的,同时他们几乎也有种种理由要强烈反对俄国。自从苏联占领波兰南部而与匈牙利接壤以后,匈牙利首相捷列基特别害怕俄国的压力。因此,在1939—1940年的那个冬天,当齐亚诺于12月16日向意大利议院发表演说表明意大利的中立以反布尔什维克主义为原则时,这种中立就使罗马和布达佩斯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两国甚至还讨论了将圣斯蒂芬王冠授予奥斯塔公爵的可能性。1940年1月6—7日,齐亚诺在威尼斯会见了匈牙利外相恰基,当时恰基出示了表明匈牙利在领土方面的最高要求和最低要求的两幅地图。最高要求是要占领拥有420万人口的78 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一半是罗马尼亚人,10%是德意志人。最低要求是要占领拥有270万人口的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马扎尔人和罗马尼亚人在人数上大致是相等的,在任何情况下,匈牙利人都要求占有特兰西瓦尼亚东南角的塞克莱尔兹地区的这三个县。恰基坚决认为,这是要防止在匈牙利发生“箭十字”暴动的最低条件;(9)这个要求比匈牙利在翌年夏天实际获得的领土只稍微多一些。由于匈牙利不想削弱罗马尼亚对抗苏联的力量,恰基表示,如果罗马尼亚人准备对苏联的进攻进行抵抗,他愿意采取友好的中立态度,可是,如果罗马尼亚人不经一战就将领土割让给苏联或保加利亚,那么,匈牙利将自行采取行动。(10)在这以前两周,罗马尼亚人曾向意大利政府呼吁,要求它阻止匈牙利在罗马尼亚背后进行威胁,因为这种做法有可能迫使布加勒斯特屈从俄国同时提出的要求。(11)
罗马尼亚的那些不幸的统治者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德俄两国的修好有可能使波兰也使他们本国遭到瓜分的危险。罗马尼亚发觉自己面临双重危险:俄国正对它的东部和北部各省虎视眈眈,而德国则“不动声色地”垂涎着所有其余地方。(12)一旦波兰被击溃后,罗马尼亚人就时刻准备着俄国向他们提出割让比萨拉比亚的要求。像罗马尼亚外相加芬库这样的人心里非常明白,比萨拉比亚问题就是争夺多瑙河河口的问题,它同海峡问题只有一步之差。在罗马尼亚这个多瑙河流入黑海的地方,再善于投机取巧也无法防止希特勒同斯大林发生冲突。
当波将金(当时的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于1939年5月访问巴尔干时,他采用李维诺夫的态度以笑脸对待巴尔干协约国,但是8月23日以后,苏联对罗马尼亚的态度变得冷淡了,并且带着威胁。德国驻布加勒斯特公使馆机敏地利用了这种变化。公使馆的官员说:“只有我们才能保护你们不吃我们的朋友斯大林的亏,同我们交朋友吧,把汽油放出来吧。”这样,就像加芬库所写的那样,俄国人驱使罗马尼亚,而德国人则诱使罗马尼亚参加了轴心国集团。(13)与此同时,英国驻布加勒斯特的公使于12月14日明白表示了人所共知的事实,即英法对罗马尼亚所作的保证不能用以对付苏联。最后的希望是寄托在那个大谈建立一个中立国联盟的意大利身上,希特勒已经将巴尔干地区的政治事务全权委托给墨索里尼,而这位意大利的领袖则时断时续,不很认真地考虑着消灭南斯拉夫和占领罗马尼亚油田的计划。(14)齐亚诺在同恰基会谈后3天(其实齐亚诺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恰基),向罗马尼亚驻罗马的公使保证,意大利准备在罗马尼亚对抗布尔什维主义,就像它曾在西班牙所做的那样。(15)很显然,德国事实上将不会允许这种做法,但是这时正是意大利公然违抗希特勒的那一段短暂的时期。两个月后,当里宾特洛甫于3月10日访问罗马时,他向墨索里尼“解释”说,甚至在巴尔干地区,俄国人也不是一种威胁,因为他们决不会冒扩大战争的危险,如果同罗马尼亚发生冲突,那就会带来这种危险了。(16)在这样情况下,墨索里尼似乎最后屈服于纳粹的魅力,于是罗马尼亚就只得听天由命了。
在以后的几星期中,谣言四起,说德国自己可能抢在俄国之前占领罗马尼亚。1940年4月初,德国参谋总部又一次要求匈牙利让德军自由通过,说是为了占领罗马尼亚的油田。虽然按照齐亚诺所说,德国人曾提出过把特兰西瓦尼亚给匈牙利作为报答,但是匈牙利政府却在考虑,如果意大利肯挺身而出帮它的忙,它还是要进行抵制。它仍然天真地设想有这种可能。(17)后来才知道,德国这次提出的要求原来是为了替入侵丹麦和挪威打“掩护”。
4月和5月间,整个世界都被德军的惊人胜利吓得目瞪口呆,这些胜利以法国的崩溃而达到顶点。罗马尼亚最初恋慕的对象同时又是它最后寄托希望的国家,与其说是英国,还不如说是法国。到5月底的时候,形势表明,法国有可能一败涂地,于是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作出决定,(18)这时除了奉承讨好德国之外,别无其他办法。纳粹对巴尔干地区的政策已经由基林格(他后来担任德国驻布加勒斯特公使)在5月13日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制订好了。(19)他认为,东南欧的反德宣传这时统统可以被根除,因为巴尔干各国政府将不敢再拒绝德国的要求。
在德国发动春季攻势之前,莫洛托夫于1940年3月29日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发言时,已经公开地,即使是含糊其词地,提出了比萨拉比亚的问题。6月23日,即法国投降后还不到一星期的时候,他通知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说,“比萨拉比亚问题的解决不能再拖延下去”。他又说,苏联的领土要求还包括布科维纳,那里有乌克兰族的居民。(20)
提到布科维纳,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希特勒决心要把旧哈布斯堡帝国的版图全部加以控制,作为实现他更加理想的计划的一个序曲;他与匈牙利的关系也取决于他的这种决心。希特勒接到舒伦堡的消息后,马上就查问里宾特洛甫,他1939年8月在莫斯科时究竟答应过什么。里宾特洛甫在1940年6月24日的备忘录里回答说,元首曾经“授权我声明,德国对东南欧地区,如果必要的话,甚至对远至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那样的地方,都不感兴趣。不过,后面两个地方并没有讨论到”。(21)因此,纳粹领导人事实上已经让俄国人可以肆意并吞他们喜欢的地方,只要德国能从俄国获得物资供应就行;直到那时,苏联一贯是认真地向德国输送物资的。
1940年6月25日,里宾特洛甫用电话通知舒伦堡,在比萨拉比亚,德国关心的只是德意志人,但是“苏联政府对布科维纳的领土要求却是一个新的问题。布科维纳过去是奥地利的一个直辖省,现在是德意志人集居的地方。”(22)舒伦堡在他26日的答复中说:“莫洛托夫反驳说,布科维纳是统一的乌克兰缺少的最后一个部分。”(23)这种说法不顾匈牙利不久以前获得卢西尼亚一事,但是同所谓在旧奥地利的一个边远地区密集地聚居着德意志人——其实那里讲德语的大部分是犹太人(24)——的谰言比起来,还没有那么异想天开。事实上,苏联政府同意把不属于乌克兰的布科维纳南部地区留给罗马尼亚;可是,为了一条铁路线的缘故,俄国人再一次伤害了罗马尼亚人的感情,要把新的国境线推进到古摩尔达维亚公国境内的赫尔塔。
苏联于6月26日晚上向罗马尼亚发出最后通牒,限于第二天晚上答复。27日上午,德国人打电话劝告布加勒斯特让步,意大利人这时终于也想同俄国搞好关系,(25)便仿效了德国的做法;德国人还装腔作势为罗马尼亚缓颊,要求苏联延长时间,但是到7月1日,苏军已经把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北部完全占领了。此后,这个因战胜而得意洋洋的希特勒(26)却竭力制止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立即入侵罗马尼亚;匈牙利的纳粹分子宣称,罗马尼亚正在把那里的马扎尔人驱逐出去,以便容纳从比萨拉比亚去的难民,这种情况是不能容忍的。希特勒自从觉得他与俄国的友好关系不可靠以后,一直非常担心巴尔干地区发生战争,因此他总是想防止这类侵略行动。还应当指出,在这期间,苏联不仅鼓励保加利亚提出对多布罗加南部的领土要求,而且还鼓励匈牙利提出对整个特兰西瓦尼亚的领土要求。1940年7月10日,希特勒同齐亚诺一起在慕尼黑接见马扎尔领导人,并向他们说,如他们一定要进攻罗马尼亚的话,他们可以进攻,但是他们自己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罗马尼亚军队已经配备有德国的优良武器;(27)希特勒另外提出一个办法,表示愿意写信给卡罗尔,命令他进行谈判。但捷列基急切想不让德国作出另一次“裁定”和摆脱那种因此而必然越来越依赖德国的状态,他坚决主张,如果同罗马尼亚人进行谈判,要是谈判失败的话,他一定要有诉诸武力的自由。(28)对此,希特勒不置一词。但是,虽说他似乎表示默许,齐亚诺在他的日记中却说,匈牙利人离开时露出不满情绪。
在这个当口,卡罗尔似乎曾经向希特勒建议过要缔结一个攻守同盟,但是德国元首给了他一封粗鲁的信作为答复(日期是7月15日);希特勒在信中像他曾向匈牙利人提出的那样,公开表明,卡罗尔还是同其他国家去达成协议为好,因为德国无意干预他们的计划;他又声明,德国是没有利害关系的,如果必要的话,它可以不要罗马尼亚的石油。这个不幸的国王这时只得任凭轴心国的摆布,加芬库的继任人、亲德的马诺伊列斯库同罗马尼亚新首相吉古尔图于7月26日奉派去接受希特勒的各项命令。这两个罗马尼亚人故意表现得非常狂热,他们希望以思想意识方面的完全服从换取德国的帮助,他们表示愿意实行一党制和一个三年计划,同时还恳求德国提出一个适用于整个欧洲的“全面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办法。对于这些建议,希特勒冷酷无情地回答说,思想意识是次要的,要进行合作,只有真正的利益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罗马尼亚人恳求全面调整巴尔干的边界,但是也遭到了拒绝。他们表示愿意在1919年从匈牙利那里获得的10万平方公里土地(29)中,让出14 000平方公里,可是,希特勒告诉他们,这一些土地根本不够。德国元首说,罗马尼亚人必须自己去同其他国家谈判,把边界的大调整同人口的交换合起来谈,但是在罗马尼亚的德意志人不在人口交换之列,希特勒要他们留在原地,只要他们的“文化自治”能够得到保证就行。希特勒说,一旦局势稳定下来,他或许会考虑给罗马尼亚某种保证,他相信墨索里尼也将会这样做。次日,马诺伊列斯库在罗马向墨索里尼询问的,不是要墨索里尼作出什么保证,而是要探听罗马尼亚将来可否指望轴心国支援,当时墨索里尼相当含糊地默许了。(30)
墨索里尼接见罗马尼亚人时,保加利亚代表则于7月27日在伯希特斯加登被接见。希特勒也向他们坚决表示,他在巴尔干的利益纯粹是属于经济性质的。他对保加利亚要求获得多布罗加南部的领土表示赞同;他宣称,什么时候保加利亚、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达成协议,他就给这个国家集团一个保证。(31)
直到8月16日,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两国代表才悻悻地遵照希特勒的指示,在图尔努塞韦林讨论了特兰西瓦尼亚问题。3天后,罗马尼亚人在克拉约瓦会见保加利亚代表,到8月21日,双方同意恢复1912年的边界,协定将从9月下半月起生效。这样,保加利亚又重新获得了富饶的产麦区及多瑙河畔的锡利斯特拉港。在同匈牙利人谈判时,罗马尼亚人试图坚持只进行人口交换,而不进行匈牙利人认为必不可少的边界变动。由于同居住在罗马尼亚的马扎尔人相比,居住在匈牙利的罗马尼亚人为数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匈牙利人在8月24日突然中断了两国之间的谈判。两国军队都动员了起来,局部地区发生了小规模的空战;匈牙利人这时确实决定要入侵罗马尼亚。8月26日,齐亚诺记道,里宾特洛甫给他打了好几次电话,指出面临的危机,并建议立即把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两国外相召至维也纳——他说是要告诫他们,不是为他们进行仲裁。齐亚诺也于28日前去维也纳,在这之前,他到伯希特斯加登同希特勒一起进了午餐。德国元首埋怨马扎尔人贪心不足,但是他对入侵英国似乎更关心。齐亚诺上一次是在7月20日见到希特勒的,那时他观察到,希特勒对俄国新近抱有一种敌视态度,这位德国元首说,俄国准备尽量利用可能发生的混乱复杂的情况,“同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勾结在一起”,把它的势力“一直伸展到海峡、爱琴海,甚至到亚得里亚海”。(32)那天晚些时候,齐亚诺飞往维也纳;由于墨索里尼对特兰西瓦尼亚问题没有一定的看法,因此他放手让齐亚诺随着里宾特洛甫行事。
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已经要求轴心国进行仲裁的消息向全世界发表了,这件事正是匈牙利首相最最渴望避免的。希特勒已经仓促地决定,为了防止一场巴尔干战争,必须让匈牙利提出的领土要求有大约2/3得到满足。(33)由于匈牙利人已经拟定好一系列可能实行的国界线,里宾特洛甫的下属就匆匆从中作了一种选择,并削减了匈牙利要求得到的领土。到这时德国代表才知道,马扎尔人始终坚持要求塞克莱尔兹地区的几个县份,可是他们已接到指示,要他们尽量在罗马尼亚(因此就是指伯曾兰)多留下些德意志人,并给罗马尼亚留下图尔达以北的一些地区以供赫尔曼·戈林工厂之用。8月29日,这两个轴心国的外长在维也纳的贝尔费德雷宫先接见了马扎尔领导人。这一次,不是恰基,而是那位特兰西瓦尼亚人捷列基,对正好是他一直非常担心的第二次德国裁定坚决地提出了抗议;(34)里宾特洛甫对他大声呵斥,这个场面被齐亚诺记了下来。(35)接着轮到了马诺伊列斯库。里宾特洛甫威胁他说,俄国即将向罗马尼亚进军,除非罗马尼亚这时听从轴心国的命令,接受轴心国的保护,否则这种入侵将把罗马尼亚完全从地图上抹掉。罗马尼亚政府迟迟地拖延到8月30日凌晨才屈服,尽管如此,仍然可以断言,即使没有受到俄国军队陈兵边境的压力,(36)而轴心国这时也没有向之提供有关边界的保证,(37)罗马尼亚政府也不得不向德国屈服。罗马尼亚能够想得出的惟一对策,是有效地威胁要使普洛耶什蒂的油井陷于瘫痪,但是,希特勒已经直截了当地表示过,他对这些油井丝毫不感兴趣。一看到第二次贝尔费德雷裁定强迫他接受的边界时,马诺伊列斯库感到浑身瘫软。第二天,齐亚诺同里宾特洛甫却一起去打猎了。
里宾特洛甫和齐亚诺强加于争执双方的边界,给匈牙利带来了43 591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大约250万人口,其中大约100万是罗马尼亚人,还有100多万是马扎尔人。虽然希特勒曾下令,要尽量多留些德意志人在罗马尼亚,结果仍然有大约5万人增加进匈牙利的德意志少数民族中去,此外,还有少数其他民族的居民。(38)这时移交给匈牙利的那些罗马尼亚人,可以在6个月内作出决定,是否要选择回到罗马尼亚去,如果要回去的话,必须在作出决定后一年之内离开;原则上,允许他们带走自己的财产,不过农民实际上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就不清楚了。同样,留在罗马尼亚的50万匈牙利人也可以选择回到匈牙利去;引起争论的人口交换问题,就解决到这个程度。
规定要割让给匈牙利的领土包括马腊木雷希、克里沙纳一半以上的地方和特兰西瓦尼亚不到一半的地方。从人类有史以来,特兰西瓦尼亚从未被瓜分过。如今,它却被一条分界线无情地割开来。这条线从奥拉迪亚马雷(纳吉瓦腊德)以南开始,延伸到克鲁日(科洛什瓦)以南(这样就把一条铁路干线移交给匈牙利),然后沿着锡吉肖阿拉和布拉索夫以北(连同当地的德意志族居民一起),把塞克莱尔兹地区的三个县圈了进去,一直到同特兰西瓦尼亚原来的喀尔巴阡山边界连接为止。这样一来,匈牙利的新的最南端距离普洛耶什蒂就不到59英里了。1939年匈牙利并吞卢西尼亚和俄国并吞波兰南部以后,两国有了共同的边界,如今匈牙利获得马腊木雷希后,这条同苏联的共同边界也就比本来长了。
9月2日,曾在奥拉迪亚马雷举行会议的匈罗混合委员会宣布,匈牙利军队将于9月5日越过原来的边界,并将于9月13日之前完全占领割让的地区;匈牙利人将于9月11日进入特兰西瓦尼亚的首府克鲁日。这简直好像在执行所罗门的判决。有许多马扎尔人和罗马尼亚人将受到损失,至少在特兰西瓦尼亚是如此,因此这就不仅是特兰西瓦尼亚本身一分为二的问题。表面上看来,匈牙利人获得了许多领土。可是,8月30日,即作出裁定的那一天,里宾特洛甫就要匈牙利人签订一个条约,保证让匈牙利的德意志少数民族享有统治民族的特权。这些德意志少数民族此时大约有60万人;这就是说,要保证这些德意志人有这样程度的自治,使他们能够成立一个国中之国,或者毋宁说,使他们由原来效忠于布达佩斯改为效忠于柏林。(39)
对罗马尼亚人说来,第二次贝尔费德雷裁定只是带来了绝对的损失。据加芬库说,(40)罗马尼亚与匈牙利的新分界线引起了两国如此的恶感,因此为了维持多瑙河流域的安宁,两国需要有一个常设的最高仲裁者。于是,轴心国,更确切地说是德国,便趁此一举控制住布加勒斯特和布达佩斯,同时为了强调说明它的行动不受别国的约束,德国还向罗马尼亚提供了领土安全的保证。这实际上意味着,德国的势力范围是从俄国人的势力到该处为止的普鲁特河和多瑙河下游一线开始的,德国将不再容忍一个外国的任何干涉。对加芬库在1942年所作的这番分析,只有一点点需要补充。那就是,他还不知道,希特勒决不像他自己口口声声所宣称的那样,对巴尔干地区不抱政治目的,相反,至少在7月26日以后,他就一直在打算给那个已被肢解的罗马尼亚一个保证。第二次维也纳裁定意味着,1939年8月23日的莫斯科协定被撕毁了,这恰巧是在该约签订后53个星期的时候。(41)这时德国和俄国在多瑙河下游碰头了;同时,俄国与保加利亚之间虽然仍有多布罗加北部隔开着——这块地方仍属罗马尼亚管辖,并且轴心国还向罗马尼亚保证予以保护——但是一场为了控制保加利亚及其黑海沿岸地区以至控制海峡的冷战已经开始了。
9月间,(42)俄国人坚决主张自己有权在巴尔干地区取得一席之地,他们不仅要求取消国际多瑙河委员会,尤其要求取消欧洲委员会。前者成立于1919年,负责管理布勒伊拉上游的多瑙河航运,后者在1856年就已成立,一直管理着多瑙河的各个河口。(43)俄国人建议另行成立一个管理整个多瑙河航道的统一委员会,规定它只能由沿岸各国的代表来组成;像俄国人所强调的那样,这个建议不仅将排除英法两国的势力,也将排除意大利的势力,同时还将使俄国在欧洲的心脏地区获得一个立足点。对此,德国人只同意以后在布加勒斯特召开一次特别会议,并坚决主张,意大利人也应该同德国人、俄国人和罗马尼亚人一起参加这次会议。(44)对于苏联政府的这些要求,德国人立即以两个轴心国和日本于1940年9月27日在柏林签署了三国公约作为答复。里宾特洛甫渴望已久的三国同盟,这时总算实现了。
虽然这一次莫斯科早一天就得到了通知,虽然新约的第5条强调,它并不是针对苏联,但是,条约的绪言中隐含的意思,和它提到要在大东亚和欧洲地区建立一种新体制(45)并在将来把其他国家也吸收入这个体制的说法,只能使俄国人感到不安。从此以后,三国公约的确被用作考验一个国家对德国是否忠诚的试金石,加入这个公约,就好比是为自己投入轴心国的怀抱举行了洗礼的仪式。
由于罗马尼亚在特兰西瓦尼亚丧失了这样一大片领土,国王卡罗尔被迫下台;不能不引人注意的是,当他于9月6日宣布把王位让给他的儿子米哈伊时,德国的领导人显然感到了宽慰。在以后3个月左右的时间内,罗马尼亚的残余部分一直处于混乱状态。铁卫队中,主张亲德高于一切的一派(46)和反对割让领土的另一派之间,势必要自相残杀。那位坚决不妥协的民族主义者若尔加老教授,就是在11月底的屠杀中被害的。直到1941年1月又发生几次动乱以后,安东尼斯库将军作为“元首”的地位才真正地稳定下来。
与此同时,德国党卫队人员在9月间到达罗马尼亚。据说,他们是为了帮助从比萨拉比亚遣返日耳曼人而去的。1940年10月,德国的正规军公然占领了这个国家,特别是普洛耶什蒂这个要害地点。与此同时,德国向保加利亚人保证,他们的中立将受到尊重。10月9日,驻莫斯科的德国大使馆奉命要尽量以随随便便的方式通知莫洛托夫:
罗马尼亚政府根据轴心国给予它的保证,在前一时期曾要求我们能派出一个德国军事代表团去训练罗马尼亚军队。……鉴于我们的利益是要使巴尔干地区的安定和秩序得到维护,同时为了保护我们的石油和谷物利益不受英国方面的侵犯,我们已宣布同意罗马尼亚的要求。(47)
对于这种胡言乱语,莫洛托夫一笑置之(48)——他认为,英国还有其他的事要操心——可是,墨索里尼却不像莫洛托夫那样。说实在的,德国占领罗马尼亚激发了他去入侵希腊,虽说他先前在8月间轻率地谈到这样的计划时,已经遭到过德国的反对。10月15日,墨索里尼在威尼斯宫召集了军事将领讨论这次作战的计划;进攻日期原定为10月26日,但是后来被推迟到28日。(49)
由于希特勒在9月中旬已放弃入侵英国,他曾计划,应由意大利进军到苏伊士,而德国人(不管有无西班牙人参加)则去占领直布罗陀,从而把英国人进入地中海的两道大门都封起来。与此同时,还要向其余的巴尔干国家表示,只要它们加入三国公约,就保证它们那个地区的和平与新秩序。意大利进攻希腊打乱了德国元首的这些计划,但是这样一来,迫使其他巴尔干国家接受轴心国的枷锁,其意义也就越发显得重要了。一定要对保加利亚施加压力,(50)迫使它步着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后尘服从三国公约,否则它就有可能被俄国所利用。10月15日,墨索里尼开完军事会议,马上就写信给博里斯国王,暗示他,如果保加利亚也参加攻打希腊,此刻就是它终于可以达到爱琴海的时候。对意大利人来说,保加利亚的合作对他们将起举足轻重的影响,(51)但是博里斯国王回答时非常谨慎,表示不愿参加。他告诉(从罗马去索非亚访问的)安富索说,他害怕土耳其人(52)——可以说,他更害怕的是国内人民的亲俄情绪。他是否完全意识到,希特勒和斯大林已经在他的门口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呢?
当希特勒看清了意大利人不但未能在希腊取得闪电式的胜利,反而将使轴心国丢脸时,他就准备亲自出马在巴尔干地区进行军事干涉,这种军事行动势必要导致一场德苏战争。1940年11月12日,在接见莫洛托夫(53)之前,希特勒在他的第18号秘密指令上签了字。这项指令中有两道命令:一是“如果必要的话,应从保加利亚进军,占领爱琴海北面的那一部分希腊本土”;一是进攻俄国。当那天晚上和第二天希特勒接见莫洛托夫时,他除了对俄国要求他明确表态感到恼火外,在给巴尔干的保证这个问题上,也好像与俄国公开地有点龃龉。莫洛托夫抱怨说,轴心国给予罗马尼亚的保证,已经把俄国阻挡在布科维纳南部之外,其实,俄国只是暂时放弃了这个地方;另一方面,莫洛托夫单刀直入地问希特勒,“如果俄国给保加利亚这个靠海峡最近的独立国家一种保证,条件与德国和意大利给罗马尼亚的保证完全相同,德国将怎么办?不过,俄国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想同德国事先取得一致意见的。”(54)希特勒说,既然谈到“条件相同”,那就说明保加利亚已经要求过俄国给予保证,但他并不知道保加利亚有这种要求。无论如何,他必须同意大利商议。
在莫洛托夫离开德国之前,博里斯国王本人恰巧也到了那里(他经常有许多亲戚要拜访)。11月17日,下一个星期日,希特勒在伯格霍夫接见了他,但这件事直到两天后才公布。“国王向元首说明,由于外交政策的种种原因,他不能在三国公约上正式签字,但是元首可以当它有这样一回事办理。”(55)希特勒在新年伊始向他的军事将领讲话时,也是这样说法,而当他于1940年11月20日写信给墨索里尼时,却抱怨,不仅是土耳其方面的压力,而且还有意大利在希腊的挫折,都是造成博里斯犹豫不决的因素。(56)里宾特洛甫则仍然轻率地打算着把俄国本身拉入三国公约,这样就有可能解决博里斯的问题,可是莫洛托夫除了提出其他要求之外,坚持要把签订苏保互助条约作为先决条件,(57)显然,这一点是希特勒绝对不会同意的。博里斯回到保加利亚后,或许同意了他的参谋总部的看法,认为自己不得不屈服。至于他同他的那些无足轻重的大臣们谈了些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索非亚的决议应当是一个谜,这样才正中希特勒的下怀,鉴于俄国人的态度,也许他宁愿在下星期内前往德国朝拜三国公约的香客行列中没有保加利亚人。
在保加利亚国王访问后的次日,塞拉诺·苏涅尔(西班牙外长)和齐亚诺一起到了伯格霍夫,希特勒把6天前列入他的第18号秘密指令中的一些主要决议,告诉了齐亚诺;这就是说,他宣称,他打算越过保加利亚进军希腊,虽说这一军事行动在3月中旬以前是不能实现的。当时元首对希腊和南斯拉夫特别感兴趣,他向齐亚诺提出,要求意大利支持德国去迫使匈牙利同意尽量让德军运兵的列车过境,以使德军能够在罗马尼亚迅速集结。他直截了当地谈到马扎尔人有权提出对阜姆的领土要求,以诱使他们同意他的要求,其实,看来匈牙利无论如何是不会进行反抗的。(58)11月20日,恰基签署了一个加入三国公约的议定书,(59)齐亚诺留下来参加了这一次再度在维也纳的贝尔费德雷宫举行的仪式。里宾特洛甫欢迎匈牙利是第一个荣幸被接受参加三国公约的国家。(60)11月21日,《外交—政治通讯》谈到匈牙利言出有信。另一方面,匈牙利人却得以拒绝签订一项有关统一改革其报刊的附加秘密议定书。对方暗示他们,他们可以自己决定采用什么方式来帮助三国公约国。因此,暂时说来,匈牙利受到的影响主要是经济方面的。除了德国可以使用匈牙利的铁路,以及把1934年2月21日的秘密条约所促进的贸易货额增加以外,(61)希特勒这时对匈牙利的矾土以及对在匈牙利中部或东部可能发现的任何石油资源都获得了类似垄断的权利,(62)外多瑙河地区的油井当时由美孚石油公司控制。捷列基虽然不愿向三国公约国效忠,但不得不屈从于匈牙利公众的意见,特别是军方的意见。他和恰基都力图(至少在思想上)同南斯拉夫缔结一项能够提供“持久和平和永远友好”的条约——其实这个条约将招致不幸的后果——来抵消最近这一次对德国所作的让步。1940年12月12日,恰基在贝尔格莱德签订了这个条约;(63)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包括匈牙利的最后一次未满足的要求),心照不宣地暂时被搁置起来。在下文我们将看到,这个匈南条约竟然也是德国要求它们缔结的,而且特别适合希特勒的需要。(64)
在此期间,罗马尼亚首领安东尼斯库于11月14日访问罗马后,启程前往柏林,这样罗马尼亚人就可以用不着再一次访问贝尔费德雷宫了。希特勒对他推崇备至,因为他向希特勒坦率地表示,对特兰西瓦尼亚的被分割,他当然是不会永久同意的;希特勒以后每逢谈到他那“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想”时,总是怀有钦佩之情。(65)可是,在当时,罗马尼亚人却只得照马扎尔人的榜样去做,于11月23日加入了三国公约;(66)24日,斯洛伐克人也跟着这样做了。德国外交部说:“不指望保加利亚会参加轴心国公约。斯洛伐克是目前这一批中最后一个签字的国家。”
保加利亚显然从两方面都受到非常大的压力。德国的“旅游者”和各种各样的代表团都在那里活动频繁。11月19日,即保加利亚国王从德国回去的那一天,一项以往曾经审议过的反犹太人的法律,又在保加利亚议会重新提出,并于12月21日通过。(67)在这之前,保加利亚首相和外相于11月21日接见了返回土耳其途中的德国驻安卡拉大使冯·巴本。另一方面,博里斯于11月25日接见了索波列夫,后者是俄国出席当时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多瑙河会议的代表。(68)就在这一天之后,即11月26日,英国发表声明,只要保加利亚坚持立场,它就支持保加利亚的领土完整。12月3日,保加利亚外交大臣波波夫发表演说,主张继续保持中立;12月26日,议会外交委员会一致反对前首相特桑科夫主张加入三国公约的提案。上面讲到过,希特勒已经决定要采取行动,他根本不认为保加利亚有可能进行抵抗,他只是在等待严冬过去后就采取“马里塔行动”,这个行动的内容也包括在外交上使南斯拉夫屈服,(69)这样就有可能击溃希腊,使英国在欧洲大陆上无法再保留据点。他的计划间接地使保加利亚多少有点动摇起来,因为许多保加利亚人都有点嫉妒地在担心,生怕南斯拉夫抢在自己前面赢得德国人的欢心。(70)这就有可能损害他们在马其顿扩张的机会,对保加利亚人来说,马其顿正如特兰西瓦尼亚在1919年到1940年间对马扎尔人来说那样重要。
1941年1月1日,保加利亚首相菲洛夫教授离开索非亚到维也纳去“就医”,在那里从1月2日逗留到7日;里宾特洛甫在参加将于1月8日到9日在上萨尔斯堡举行的德国元首会议之前,秘密地接见了他。(71)此后不久,马季斯特拉蒂(当时是意大利驻索非亚公使)就告诉齐亚诺,他认为,保加利亚虽然不肯公开参加轴心国,可是它会听任自己受到侵犯而“不作多大抵抗”。(72)但当墨索里尼和齐亚诺于1月19日到20日访问伯格霍夫时,里宾特洛甫却告诉齐亚诺,“特别由于博里斯国王的优柔寡断的性格而造成的”种种困难,现在都已克服了,他说,大概在2月底的时候,保加利亚将加入三国公约。(73)俄国人毫不掩饰他们的懊丧。他们通过塔斯社连续发表了像1月12日发表的那样的公报,声称,如果德军已经渗透入保加利亚领土,那就大大违反了俄国人的意愿。(74)1月17日,莫洛托夫在提到德军在罗马尼亚集结的情况后,向舒伦堡提出抗议说,苏联政府已经一再“要求德国政府注意,苏联把保加利亚的领土和把海峡看作是它的一个安全区域”,因此,不论有什么外国军队在那些地方出现,都将被看作是侵犯了俄国的“安全利益”。(75)里宾特洛甫在伯希特斯加登责备了意大利人后,(76)又在1月21日从富施尔发给苏联一份措词粗鲁的复文,他说,“德国政府自然毫无意图去侵犯苏俄的任何安全利益,即使德国军队通过保加利亚的话,那也丝毫无此意图”。(77)
接下来的情况是可以预料得到的。保加利亚这时的局势扑朔迷离,谣言四起,不是说德国军队已经开到,就是说保—俄条约已经签订了。德国人越来越像是保护者,去保加利亚的德国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陆军元帅李斯特,他于2月初到了保加利亚。2月8日,他同保加利亚参谋总部进行会商,保方同意为德军提供粮食和运输工具,以换取德国的保护。保加利亚的将领们要求德国在占领他们的国家10天之前通知他们。会议结束时达成了一项秘密协定,“先进攻希腊,最后进攻土耳其”,罗马尼亚也参加了这个协定,但是保加利亚军队“将不承担进攻上述两个国家的义务”。双方谈到,保加利亚即将加入三国公约,并经双方同意,军事行动将在“伪装”下立即开始。(78)因此,保加利亚就在1941年2月17日同土耳其缔结了一项新的互不侵犯和友好条约,德国的报纸和亲德的报纸都为此事欢呼,十分恰当地称之为德国外交的胜利。
最后,舒伦堡于2月28日接到指示,要他在当天晚上通知莫洛托夫,保加利亚将于次日加入三国公约。(79)保加利亚的代表、首相兼外交大臣菲洛夫于3月1日到达维也纳的贝尔费德雷宫向德国作最新的效忠表示时,受到里宾特洛甫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舒伦堡把保加利亚驻莫斯科公使已经通知了维辛斯基(当时任副外交人民委员)的内容,再通知莫洛托夫,即德国军队将立即从罗马尼亚渡过多瑙河进入保加利亚。俄国人听到这消息后非常恼火,但又无能为力。继“马里塔行动”之后,必然会采取“巴巴罗萨行动”。哪里还有时间去营救海峡呢?
第二次贝尔费德雷裁定和占领保加利亚(80)都说明了德国外交的特点,因为在上文我们已经看到,这两件事都是依靠出其不意地进行威胁与玩弄诡计双管齐下的传统手法来达到目的的,这种传统手法确是经过希特勒—里宾特洛甫的巧妙运用而登峰造极。每一次,与其说老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还不如说新的争论又被制造了出来。匈牙利和保加利亚暂时仍保留着一种附属于别国的独立地位,但是在德国的敌方看来,这样反使两国遭到的损害更大。当墨索里尼模仿希特勒的做法时,却引起了希腊的反抗;当德国元首自己企图用计谋来智胜南斯拉夫时,尽管那里的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有着世仇,他的外交手腕也还是失败了。
(1) 《概览,1939—1946年:大战前夕,1939年》,第68—69页,第122—129页。
(2)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29号。
(3) 同上书,第43号,第42页。
(4) 令人注意的是,罗马尼亚政府中以反德而闻名的铁腕人物卡利内斯库在波兰政府迁到罗马尼亚后没有几天,就被铁卫队员暗杀了。
(5) 参阅齐亚诺:《欧洲》,第474页;英译本,第314页。德国驻罗马尼亚公使法布里齐乌斯对于罗马尼亚政府作出决议,允许年迈而位尊、当时有重病在身的波兰总统莫希齐茨基赴瑞士入疗养院就医的事,特别感到不快(《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8卷,第488号)。
(6) 1939年9月,匈牙利拒绝德军运兵过境〔参阅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9月9日,11日,12日〕。当1939年3月匈牙利获准并吞卢西尼亚时,德国人已经考虑到如何来保护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在勘探和获得石油方面(《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8卷,第62号注①,第185号)。
(7) 1939年9月底,又新订了一个协定,扩充了原有协定的内容(同上书,第166号)。
(8) 加里亚佐·齐亚诺:《1937—1938年日记》,波伦亚,卡佩利,1948年版;英译本,由安德烈亚斯·梅厄翻译和注释(伦敦,梅休因,1952年版),1938年12月19—20日〔以下简称齐亚诺:《日记(1937—1938年)》〕。
(9) 当时匈牙利的纳粹分子正在频频闹事。
(10) 见齐亚诺:《欧洲》,第502页;英译本,第331页。当捷列基(首相)第二年春天访问罗马时,他的话讲得有节制得多〔见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3月23—27日〕。
(11) 齐亚诺:《欧洲》,第500页;英译本,第329—330页。
(12) 加芬库:《东线战事的序幕》,第317页。
(13) 同上书,第318页。
(14) 参阅“卡瓦莱罗备忘录”(《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2卷,第59号)。
(15) 这件事发生于1940年1月10日:见加芬库:《东线战事的序幕》,第324页,并参阅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12月26日。
(16) 齐亚诺:《欧洲》,第519页;英译本,第344页。
(17)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4月8日。
(18) 这件事发生在1940年5月29日:见加芬库:《东线战事的序幕》,第330—333页。这个决定作出后,加芬库就辞了职;8月间,他被任命为罗马尼亚驻莫斯科公使,尽管无论是卡罗尔国王还是他本人都从未想到要同俄国人打交道。
(19) 见《德国外交秘密文件》,马德琳·埃里斯托夫与米歇尔·埃里斯托夫译自俄文(Documents Secrets du Ministère des Affaires Étrangéres d'Allemagne, translated from the Russian by Madeleine and Michel Eristov)〔以下简称《秘密文件》(埃里斯托夫)〕,巴黎,保罗·杜邦出版社,1946年版,第2卷(《匈牙利》),第35号。基林格的简要汇报实际上在这之前,于1939年12月30日就拟好了(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8卷,第495号和注)。
(20) 《纳粹—苏联关系》,第155页。根据哈尔德的日记,希特勒于1940年5月5日告诉他的陆军将领说,他认为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领土要求将局限于比萨拉比亚。
(21) 《纳粹—苏联关系》,第158页。又见《概览,1939—1946年:大战前夕,1939年》,第503页注①。
(22) 《纳粹—苏联关系》,第158页。
(23) 同上书,第159页。
(24) 包括许许多多讲德语的犹太人在内,布科维纳的德意志人大约只占乌克兰人的一半。
(25) 马里奥·托斯卡诺:《1940—1941年意苏之间一项未达成的协定》(Mario Toscano: Una Mancata intesa italo-sovietica nel 1940 e 1941),佛罗伦萨,桑索尼,1953年版,第3章。
(26) 德军于1940年6月27日打到西班牙边境。
(27) 见科尔特:《空想与现实》,第2版,第256页。不到一个月之前,里宾特洛甫于6月19日在慕尼黑告诉齐亚诺,他认为没有必要作任何有利于匈牙利的领土调整(见齐亚诺:《欧洲》,第565页;英译本,第374页)。
(28) 见理查德·V·伯克斯:“捷列基的两封信”,《中欧事务杂志》(Richard V.Burks:“Two Teleki Letters”, Journal of Central European Affairs),1947年4月号,第68页。
(29) 实际为103 000平方公里。
(30) 齐亚诺:《欧洲》,第579页;英译本,第384页。“在将来……不论谁,如果想干扰这种局面,一定要遭到轴心国的反对。”墨索里尼之所以很勉强,无疑是因为他希望从巴尔干的浑水中至少能摸到克罗地亚这条鱼。
(31) 接着希特勒在7月28日接见了斯洛伐克的一些领导人。
(32) 见齐亚诺:《欧洲》,第582—583页;英译本,第386—387页。8月17日,里宾特洛甫不同意意大利人同俄国修好,意大利人正在准备这样做,一部分原因是出于经济方面的需要。8月28日,希特勒着重提到了亚得里亚海的问题,因为过去他总是向墨索里尼坚决表示——完全是口是心非的——地中海连同亚得里亚海将被看作意大利的特殊势力范围。
(33) 见齐亚诺:《欧洲》,第582页;英译本,第386页。
(34) 捷列基因为特兰西瓦尼亚的裁定事上了希特勒的当而向摄政者提出了辞呈。
(35)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8月29日。
(36) 加芬库记道(《东线战事的序幕》,第69页),他的政府根据德国方面的情报指示他,要在8月24日,恰好是图尔努塞韦林谈判破裂的那一天,向苏联政府提出抗议。人们认为,罗马尼亚政府在8月29日那天的拖延时间,是为了等到当天晚上加芬库与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德卡诺佐夫会谈结束之后再表态。
(37) 1940年11月,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告诉莫洛托夫,只是由于轴心国作出了保证,才使罗马尼亚人让步。
(38) 由于争执双方对割让地区居民所属的民族估计互不一致,因此人们只能以这次裁定以前和以后所作的各次人口调查的数字作为依据。
(39) 见安塔耳·乌莱因-雷维茨基:《德国打仗,俄国太平》(Antal Ullein-Reviczky: Guerre allemande, paix russe),纳沙特尔,巴古尼埃出版社,1947年版,第67页。这次德国的要求同1938年4月乌莱因在卡尔斯巴德演说后为波希米亚的德意志人所提出的要求相似(见《概览,1938年》,第2卷,第94—100页)。罗马尼亚人已经同意了与此大致类似的要求,在这个阶段只要予以批准就行,接着在1940年10月23日公布了德罗协定。罗马尼亚的德意志少数民族“领袖”安德烈亚斯·施密特受命同罗马尼亚司法大臣一起去执行各种有关的新措施。
(40) 加芬库:《东线战事的序幕》,第68页。
(41) 此事对俄德关系的影响,见下文,原著第381页以后。又见托斯卡诺:《1940—1941年意苏之间一项未达成的协定》,第47页。“事实上,维也纳裁定是造成德苏最后决裂的开始”。
(42) 由于苏联没有被邀请参加德国在维也纳召开的一次多瑙河会议,维辛斯基(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在9月11日向舒伦堡提出抗议。
(43) 苏联在开始占领比萨拉比亚后,已经取得了那个地位重要的基利安海湾的控制权。
(44) 根据1940年10月25日的塔斯社公报,这个会议的目的是“要设立一个临时性的国际机构来管理从布勒伊拉通向大海的那一段近海的多瑙河”。会议是在10月28日召开的,苏联代表团立即提出,那个将取代欧洲委员会的“临时组织”应当是一个由俄国人和罗马尼亚人组成的管理机构,负责管理近海的多瑙河的所有支流。俄国人还提出了别的建议,其中有一项是,支流苏利纳河上应有航行自由,国与国之间应该不分轩轾,但是,除了苏联和罗马尼亚的军舰以外,其他各国军舰一律不得使用可以通航的河道。事情十分明显,如果俄国军舰开到了加拉茨和布勒伊拉附近,就将主宰通往欧洲的多瑙河出入口。1940年12月21日,这次会议终于不欢而散。
(45) 刘易斯·纳米埃爵士教授曾经指出,neue Ordnung一词,严格地说,不能译成“新秩序”。
(46) 亲德这一派的领袖霍里亚·西马说:“我关心的不是罗马尼亚人在地理上的统一,而是他们在大德意志帝国的保护下的精神团结。”又见R·W·塞顿-沃森:《特兰西瓦尼亚:一个关键问题》(R.W.Seton-Watson: Transylvania: A Key Problem),牛津,内部出版,1943年版。
(47) 《纳粹—苏联关系》,第206页。
(48) 同上书,第207页。
(49) 见下文,原著第340—341页。
(50) 与此同时,对南斯拉夫也要施加类似的压力(见下文,原著第341页以后)。
(51) 见巴多里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第132—154页。
(52)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10月19日。
(53) 他当时正在访问柏林。
(54) 《纳粹—苏联关系》,第244页。莫洛托夫又说,“苏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想对那个国家的国内秩序进行干涉”。
(55) 《元首会议,1941年》,第12页。
(56) 《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33号,第72页,第74页。在1940年12月5日和31日的两封信中,希特勒对博里斯很恼火,对保加利亚国内的亲俄情绪则很担心(同上书,第36号,第81页,第37号,第85—86页)。
(57) 《纳粹—苏联关系》,第258页。
(58) 见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11月18日;齐亚诺:《欧洲》,第612—616页;英译本,第408—411页。
(59) 这个议定书包含三个条款,其中第2条规定:“凡三国公约第4条规定设立之各联合技术委员会有涉及匈牙利利益之处,匈牙利将派代表出席各该委员会之讨论。”其他两项条款纯粹是官样文章。
(60) 匈牙利在其驻柏林公使、亲德的斯托亚伊的倡议下,要求第一个参加这个公约,斯托亚伊或许是从他的朋友、帝国元帅戈林那里得到暗示,说这个要求将受到重视〔参阅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10月10日〕。
(61) 见《秘密文件》(埃里斯托夫),第2卷,第1号,第16页,以及1938年10月恰基就德国在匈牙利的石油利益问题向齐亚诺的诉苦〔齐亚诺:《日记(1937—1938年)》,1938年10月14日〕。在美国人不得不撤离之前,据说美孚石油公司董事吕德曼曾赞成从外多瑙河地区输送石油给德国。
(62) 见上文,原著第320页注④(即本书第439页注③。——译者)。
(63) 但是,直到1941年2月27日才被批准。说来奇怪,恰基在离开南斯拉夫之前得了病,一回国后就死去,由巴尔多希继任。
(64) 见下文,原著第343页。
(65)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34卷,第471页(134-C);科尔特:《空想与现实》,第2版,第258页;施密特:《外交舞台上的龙套》,第511页。
(66) 德国统治下的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情况,见《概览,1939—1946年:希特勒的欧洲》,第604—631页。
(67) 这项法律只有部分付诸实施(参阅《概览,1939—1946年:希特勒的欧洲》,第604—605页)。
(68) 见上文,原著第329页和注③(即本书第452页注①。——译者)。
(69) 见下文,原著第341页以后。
(70) 见哈塞尔:《论另一个德国》,第177页。
(71) 据报道,1月8日,德国在索非亚的代理人声称,柏林对保加利亚的政策非常不满,因此纳粹领导人不愿在维也纳接见菲洛夫(《国际新闻公报》,1941年1月25日,第18卷,第93页)。
(72)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1月13日。
(73) 齐亚诺:《欧洲》,第627页;英译本,第418页。
(74) 保加利亚人迅即否认当时在他们国土上有德国军队。
(75) 《纳粹—苏联关系》,第270—271页。
(76) 里宾特洛甫认为,在1940年12月的苏—意会谈中俄国一直企图包抄轴心国的侧翼。
(77) 《纳粹—苏联关系》,第272页。
(78)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28卷,第16—21页(1746-PS)。
(79) 《纳粹—苏联关系》,第276页。科尔特(《空想与现实》,第2版,第287页)说,只有当德国有足够的军队“常备不懈地保护它”(Zu seiner Verteidigung bereit standen)时,保加利亚国王才同意加入三国公约。
(80) 德国统治下的保加利亚的情况,见《概览,1939—1946年:希特勒的欧洲》,第604—6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