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芬兰

    西德尼·洛厄里

    第一节 从1944年春芬俄谈判失败到1944年9月19日缔结停战协定

    (一)1944年初芬兰的处境

    1944年春,芬兰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恶化。自1941年6月德军入侵俄国以来,芬兰一直是德国对俄作战的“战友”(1)。不过,芬兰的攻势只持续到1941年12月,那时,曼纳海姆元帅命令武装部队由攻势转入守势,因为芬兰的“战争目的”已经达到了。(2)改取守势已迟了一步,没有能够避开英国的宣战(英国于1941年12月6日对芬宣战),于是,突然之间,芬兰发现它前不久的朋友和支持者已经变成了敌人。(3)芬兰对于德国的战争机器来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既是木材、镍和其他物资的来源,又是保护瑞典铁矿砂经由波的尼亚湾供应德国的通路;而芬兰本身又在重要物资的供应方面仰赖于德国,因而使德国人能够紧紧控制芬兰的经济。(4)在芬兰北部驻有相当大的一支德军,这就使德国政府有了施加压力的手段。(5)不过,尽管德国坚决要求,芬兰人在1941年12月以后就不再参加对列宁格勒的进攻了;同时由于受到美国政府的外交压力(芬兰与美国仍保持着外交关系),他们也没有去切断盟国方面经由摩尔曼斯克往南的铁路向苏联输送物资的交通线。(6)在严格的战时新闻检查和战时管制下保持的那套表面现象的背后,有一种希望摆脱战争的情绪开始在芬兰人民中滋长起来并有所表露,(7)而且随着红军的攻势取得日益巨大的胜利,及早作出抉择的必要性也就日益显得紧迫了。芬兰怎样才能摆脱它同纳粹德国的联系而同时又能维护它今后的独立?芬兰人民之所以能意识到这一困境的严重性,是由于他们对1940年和1941年间波罗的海各国在苏联占领下的事态发展记忆犹新,同时也是由于最近关于意大利掉转枪口反对德国后的命运的一些报道。(8)

    (二)1944年2月至4月同俄国人的不成功的谈判

    早在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芬兰人就已经认识到德国的战败是不可避免的了。(9)可是,直到一年以后,他们才作出认真的努力来使自己摆脱战争,设法同盟国方面议和。在1943—1944年那个冬天曾经作过一些尝试,想为谈判奠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基础,但没有成功,主要是因为芬兰人不愿意接受苏方对于苏联根据1940年3月和约所取得的、后来又被芬兰军队收复的那部分领土的要求。(10)可是,到了1944年2月,国内外的压力把这个问题推上了紧急议事日程,(11)芬兰政府于是在2月中派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1940年和约签订后负责同俄国人谈判的就是他)去斯德哥尔摩,“给他的指示是去弄清楚让芬兰退出战争的条件”。(12)他通过一个瑞典中间人向苏联政府探询是否愿意同芬兰现政府谈判。苏联政府表示同意。2月16日,巴锡基维请求苏联驻斯德哥尔摩公使柯伦泰夫人去弄清楚苏方关于同芬兰停战的条件;(13)2月19日,他终于带着苏方开列的条件回到赫尔辛基。(14)

    开列的条件有六点,(15)其中三点是先决条件,必须先由芬兰政府接受才能开始谈判。这些先决条件是:第一,芬兰必须同德国断绝关系,并把驻在它领土上的德国军队全部拘留起来(如芬兰政府觉得自己力不胜任,苏联政府愿为此提供援助);第二,芬兰人必须立即同意恢复1940年和约所规定的原状,并把他们的军队撤回到1940年的边界;(16)第三,必须立即遣返盟国的战俘和平民。如果芬兰政府接受这些先决条件,苏联政府准备在莫斯科接待芬兰代表团,就复员问题、赔偿问题和佩特萨莫省的前途问题等进行谈判。(17)

    1944年2月29日,芬兰政府把这些条件提交国会秘密会议讨论。(18)尽管反对的人不少,政府还是在它所提出的建议方面获得了信任票。(19)3月8日,芬兰向柯伦泰夫人递交了答复,请求作进一步的讨论,并且请求给芬兰一个机会,在它接受那些像拘留德国军队等“复杂的”条件之前,提出自己的看法。(20)从苏联提出条件到芬兰作出答复的这段时间里,苏联政府已表现出不耐烦的迹象,(21)而拖延了这么久之后才收到的这个含糊其词的答复,显然无助于缓和当时的紧张局势。3月10日,芬兰政府接到通知说,莫斯科认为他们的答复不能令人满意,并说只有在他们接受了“最低限度的、基本的”停战条件之后,和谈才能开始。而且,这一次只给芬兰政府一个星期的时间来接受苏联的条件。(22)

    在这7天宽限时间里,芬兰受到某些国家政府首脑的很大压力,他们试图劝说芬兰接受苏联的条件,退出战争。(23)可是,尽管有这一些劝告,芬兰政府在国会秘密会议上取得了又一次信任票之后,于3月17日通知苏联政府,说他们不能在“没有确切了解条件内容和含义的情况下”预先接受这六点条件。(24)但是,他们答复的语气是和解的,而且看来这一点产生了一定效果,因为,两三天之后,他们收到苏联政府通知,建议派遣“一名或几名”芬兰代表去莫斯科,以听取俄国人澄清他们所提的条件。于是在3月25日,巴锡基维和外交部长卡尔·恩凯尔出发去莫斯科。在3月27—29日的会议上,(25)苏联领导人对原来的六点条件向他们提出了一个详细的说明。芬兰人被允许自行作出选择,在4月底以前或者把德国人拘留,或者把他们逐出芬境。可是。在三个先决条件之外,还有三点,在原先提出的要求中本是故意含糊其词的,这一次则说得更明确了,同时也显得更惊人了:芬兰军队应于5月份一个月内复员50%,并在其后的两个月中把全军缩减到和平时期的规模;要求赔偿6亿美元,五年内陆续用货物支付;“1920年和1940年两项和约中苏联自愿割让给芬兰的”佩特萨莫地区应归还苏联。苏联还主动提出,准备放弃它对汉科区的租用权。(26)

    如果说苏联原先的条件在芬兰人看来是难于接受的话,现在所提出的条件则被认为是根本不能接受的。芬兰人不明白,他们怎么能够在不要求俄国帮助(他们当然不愿采取这一步骤)的情况下,一面把自己军队削减到软弱无能的地步,一面又把大批德军驱逐出境。假如他们由于丧失维普里和塞马运河,以及现在再加上佩特萨莫,而被切断其经济命脉,假如他们在卡累利阿地峡的重要工业被夺走,他们不明白怎么能付得出这样一笔巨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赔偿。(27)国会议员们利用复活节周末考虑了这些条件,并在4月12日对总理拒绝接受苏联条件的决定投了全体一致的信任票。(28)4月19日递交的芬兰政府给苏联的答复,婉转地表示芬兰无法接受这些更为严格的停战条件,其中“有一部分即使仅仅从技术上的原因来说也是不能实现的”。(29)

    尽管芬兰迫切希望退出战争,特别是鉴于盟国在德黑兰会议上所宣称的团结一致(30)和红军的节节推进,但是,从2月中旬开始的谈判却毫无结果。4月22日,苏方送来了一份简短的答复,说“苏联政府注意到芬兰政府在复文中拒绝以苏联所提的停战条件作为谈判基础,并已中断了停战谈判”。(31)同一天,在莫斯科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副外交人民委员维辛斯基回顾了谈判经过,严厉地批评了芬兰政府的立场,把谈判的破裂归咎于芬兰同德国的关系和驻芬德军的“影响”。维辛斯基说,芬兰的独立没有受到威胁,因为事实上芬兰并不是独立的,而只是德国的一个附庸而已。

    (三)1944年6月的俄军攻势和赖提—里宾特洛甫条约及其后果

    芬兰在1944年4月拒绝苏联停战条件以后,美国(以及英国)对芬兰的态度显然更强硬了。这在5月12日盟国联名向纳粹德国的各个卫星国发出的一项声明中表现得很明显,看来芬兰现已正式被包括在德国的卫星国之列了。(32)

    6月10日,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军冷不防受到苏军的猛烈进攻,这在四年来已是第二次了。戈沃罗夫将军指挥下的大量苏联部队对列宁格勒以北的曼纳海姆防线发动正面攻击,突破了芬军的坚固防御阵地。(33)芬军迅速后撤,而红军已经能够在10天内,在卡累利阿地峡上推进到1939—1940年“冬季战争”中他们曾经到达过的最远的地方。6月20日,他们再次攻克了芬属卡累利阿的首府维普里这一重要的城市。(34)由于俄军的这些胜利,芬兰人不得不重新考虑他们关于不按照苏联条件议和的决定。起初,看来很像要成立一个新政府以便请苏联政府提出条件,但是过不多久,主张不同德国决裂的曼纳海姆的影响,(35)以及德国人自己所施加的影响,压倒了主张同俄国谈判的意见。

    如果芬兰同俄国媾和,对德国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它那来自佩特萨莫的宝贵的镍的供应将告丧失;芬兰北部的德军将陷于孤立;苏联占领芬兰或芬兰的一些基地后,将威胁到极关重要的瑞典铁矿砂的供应。因此,当芬兰人向驻在斯德哥尔摩的苏联官员重新进行试探性的接触时,(36)德国就对赫尔辛基施加外交上的和军事上的压力,(37)这些压力随着德国外交部长的来访而达到高潮。到了6月27日,几星期来的谣言和混乱一下子都澄清了。一支德军分遣队行进在赫尔辛基的大街上,同时德芬两国正式宣布:经里宾特洛甫同芬兰领导人讨论后,德国同意给芬兰武力援助。不过公告没有提到赖提总统主动同德国签署了一项协议,其中保证,为了报答德国的援助,芬兰政府将不单独媾和。(38)

    在这以前,西方国家对芬兰的地位还有些捉摸不定,对它的困境也还有些同情,但是,赖提—里宾特洛甫条约的公布,看来消除了对它的立场的任何怀疑。6月30日,美国驻赫尔辛基的代表要求发给护照离境后,芬兰同美国的最后联系也断绝了。(39)随着德国支援的到达,卡累利阿战线转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因为,这时苏联攻势的重点转移到白俄罗斯去了。(40)

    芬兰不再是在打一场“孤立的战争”了。它的命运现在似乎已同德国的命运联结在一起。虽然如此,同德国签订的协议在芬兰人中却不得人心。因为这项条约的签订未经议会授权,人们认为是发生了一次政变。(41)事实上,对政府这一行动的反对竟如此强烈,险些造成一场内阁危机。但社会民主党人鉴于有保持团结的必要,决定不撤回他们的支持,政府才得暂时维持下去。(42)

    7月份整一个月中,赖提总统政府不稳固的基础愈来愈削弱了。看来,红军再次发动攻击只是时间问题。里宾特洛甫条约签订后,芬兰从德国得到的援助小得令人失望,因为德国这时正忙于防守其他战线。(43)当俄军穿越爱沙尼亚向波罗的海海岸挺进时,芬兰的处境已毫无希望,这一点到7月底已非常明显了。议会里对政府的强烈反对又一次出现了,(44)这一次的结果是赖提于8月1日宣布辞职。芬兰议会选出了那位曾三次出任总司令、被视为芬兰独立象征的曼纳海姆元帅继任总统,来领导国家渡过即将来临的危难时期。(45)

    新总统于8月4日宣誓就职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组成一个更加适合当时情况的政府。8月8日,公布了新内阁名单,其中一大部分阁员是老于处理对苏关系的人。(46)以具有反俄情绪闻名的赖提、林科米耶斯和唐纳都没有包括在内。曼纳海姆组成的显然不那么仇视苏联的新内阁,是走向新的和谈的一个预备步骤。

    (四)苏方的“先决条件”和芬兰的接受

    1944年8月末,德国军事处境的恶化给芬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俄国向巴尔干各国的推进,再加上盟国在法国的胜利,使人们看得很清楚,德国将有必要集中全力于其本国的防御,要它履行赖提–里宾特洛甫条约的规定向芬兰提供军事援助,即使心有余也力不足了。8月17日,曼纳海姆向凯特尔表示,他不再认为赖提签署的协议对自己有约束力。随后不久,芬兰政府就向俄国人表示了求和的意向,这一次又是通过斯德哥尔摩。8月25日,格里彭贝格向柯伦泰夫人递交了一项声明,要求苏联政府同意接待一个谈判停战或和约的代表团。随同这一声明附去的,还有一份“普通照会”,叙述曼纳海姆同凯特尔会谈的经过。(47)

    苏联在8月29日交给格里彭贝格的答复中要求,作为谈判开始前必须实现的先决条件,芬兰政府应发表公开声明,宣布同德国断绝关系,并限德国武装部队在两星期内或至迟在9月15日以前撤出芬兰。德国部队届时如仍未撤出,应予解除武装,并作为战俘移交给盟国方面。芬兰人还被明白告知,这一答复是得到英国政府同意的,也是通知了美国的,而且后者没有提出什么意见。(48)

    9月2日,芬兰议会举行秘密会议,批准了总理接受俄方先决条件的决定。(49)当天晚上,哈克策尔发表广播演说,向芬兰人民说明他作出这一决定的理由。他回顾了令人沮丧的军事形势和使赖提—里宾特洛甫条约归于无效的种种情况,他叙述了同苏联政府往还的照会,指出这一次苏联政府并没有坚持要求无条件投降。(50)此外,他还希望德国人能够合作,在规定日期前撤出他们的军队。(51)

    也是在9月2日,格里彭贝格把曼纳海姆的一项照会递交给柯伦泰夫人,对于在正式接受俄国人的先决条件之前,为实现这一条件并结束敌对行动,提出了一些建议。(52)曼纳海姆建议:由芬兰自行负责使芬兰南部的德军撤走或把他们拘留起来;(53)停止对俄国的敌对行动;在俄军推进到1940年边界的同时,芬兰军队应撤退到这一边界;一俟收到苏方答复,即宣布同德国断绝关系。格里彭贝格还说,芬兰人准备参加解除芬兰北部德军武装的行动,但在这一问题上希望同莫斯科有一项谅解。(54)9月3日,苏联政府答复,同意在先决条件满足后立即停止敌对行动,并同意帮助解除9月15日后仍留在芬兰的德军的武装。所有其他问题将在谈判中解决。(55)同一天的晚上,芬兰政府广播一项声明,宣布同德国断绝关系。(56)与此同时,芬兰最高统帅部宣布,自9月4日上午8时起停止对俄国的敌对行动。(57)两天后,苏联政府宣布,红军最高统帅部已发布命令,自9月5日上午8时(即芬方停火后24小时)起停火。(58)

    (五)1944年9月19日停战协定的谈判及其条款

    苏联政府的先决条件既已实现,曼纳海姆毫不拖延地指派了议和的代表。代表团由总理哈克策尔率领,下面还有其他一些同俄国打交道富有经验的团员,(59)他们被授权在政治和军事问题上都可以作出决定。(60)代表团于9月7日到达莫斯科,但由于外交人民委员会正忙于同罗马尼亚谈判停战协定,谈判推迟了一星期才开始。(61)

    当代表们等候在莫斯科的时候,下面的情况已变得很明显:虽然芬兰南部德军的撤退工作在顺利进行,但北部德军的撤走不可能在9月15日前如期完成。因此,芬兰人遵照俄方的停战先决条件,开始准备在必要时对北方那部分德军采取行动,而与此同时,德军司令伦杜利克则一面尽可能地在最后限期之前多撤出一些部队,一面着手巩固他的阵地。这时,芬兰还遇到另一个复杂情况,即芬属卡累利阿的居民纷纷越过1940年划定的边界线迁走,因为他们现在知道俄国占领该地已不可避免。(62)

    9月14日,以苏联和英国为一方、以芬兰为另一方的停战谈判在莫斯科开始(63)(美国始终没有对芬兰宣战,因而不能参加谈判)。两天后,谈判由于哈克策尔病倒而突然中断,但立即派来了外交部长卡尔·恩凯尔任芬兰代表团代理团长,于是讨论就恢复了。(64)9月18日,盟国向芬兰代表提出他们的条件,并要求立即接受,以便次日举行签字仪式。芬兰议会在9月19日清晨六时召开会议,出席的议员一致投票赞成接受这些条件。(65)就这样按照宪法手续取得了必要的授权之后,芬兰代表当天在莫斯科在停战条款上签了字,(66)同时在赫尔辛基,芬兰代总理恩斯特·冯·博尔恩在一篇广播讲话中宣布了停战条件的要点。当冯·博尔恩讲到“1944年9月19日将是我国历史上最痛苦的一天”时,他对某些条件之苛刻表达出了一种忧郁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但他劝芬兰人民正视现实,并记住他们必须“作为强大的俄国的紧邻而生活和居住下去”。(67)

    这项协定的二十三点比4月间提出的六点详尽得多了。虽然在某些方面条件比以前更苛刻,但也对芬兰人作了一些让步——特别在要求赔偿的数额方面——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将不像罗马尼亚人那样遭受俄军的占领。协定的条款使苏联政府处于可以轻而易举地控制甚至占领芬兰这样一种地位;但也讲清楚,实行控制的方式将决定于芬兰人如何履行停战条件。(68)

    停战协定规定,芬兰军队应撤退到1940年边界以内,1940年和约所规定的局面应予恢复。(69)苏联政府放弃汉科半岛的租借权,但作为交换条件,得租借“波卡拉半岛地区的一些土地和海域,以便在那里建立一个苏联海军基地”,租借期限为50年。(70)此外还规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政府割让给芬兰的佩特萨莫地区(佩特萨莫州)应归还苏联。(71)在这次战争持续期间,芬兰在“盟国(苏联)最高统帅部”的要求下,应当把芬兰南部和西南部的各个机场提供给盟军使用。(72)9月15日后仍留在芬兰的德国军队应由芬兰人负责解除其武装,并将在进行这一工作时得到苏联政府的帮助。芬兰应于停战协定签字之日起两个半月内。把它的军队缩减到“平时编制”。(73)它应立即遣返所有“苏联和盟国”战俘,同时,芬兰战俘也将被遣返芬兰。芬兰应赔偿苏方的损失,赔偿总额为3亿美元,用货物支付,6年内付清(这就是说,只有同年春天所要求的总数的一半,清偿的期限也延长了一年),对盟方其他国家及其国民所遭受的财产损失也应赔偿。(74)1940年关于阿兰群岛非军事化的协定将重新有效。(75)其余各项条款大都是关于盟国和德国在芬兰财产的处理问题,但第20条至第22条却同芬兰最近将来的发展前途有重要关系。第20条规定释放政治犯。(76)第21条要芬兰负责解散所有“在芬兰领土上的(属于法西斯类型的)亲希特勒组织”,今后也不容许其成立。(77)第22条规定设立盟国管制委员会(由苏联主持),该委员会“[将]负责管理和监督本协定的执行,直到同芬兰缔结和约时为止”。(78)

    第二节 从1944年9月19日的停战协定到1947年2月10日的和约

    (一)停战协定签订后的芬兰形势

    在两次大战之间芬兰人保持独立的短时期内,他们的政策有三个主要目标:培育芬兰自己的民族传统(这个目标在操芬兰语的多数居民和操瑞典语的少数民族之间引起了微妙的问题);发展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保持对俄国的独立。可是,1944年芬兰同苏联和英国签订停战协定之后,它的地位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它要是同俄国为敌,那么它的边境是无法防守的;(79)对这一形势的现实估计,迫使芬兰人得出结论,即他们今后的命运几乎完全取决于一个因素——他们同苏联的关系。

    芬兰同许多东欧国家不一样,并不处于苏联实际占领之下,但领土则大大缩小了。它丧失了卡累利阿地峡和北卡累利阿部分地区的肥沃土地和伐木工业。(80)北冰洋上的佩特萨莫港和佩特萨莫地区的宝贵镍矿重又划归苏联。曼纳海姆防线现已起不了防御作用,因为,苏联既已在极靠近赫尔辛基的波卡拉半岛地区取得了一个海军基地,而且还拥有出入该地区的运输权,包括通过赫尔辛基的过境权,那么,芬兰就明显地处于它东面和南面的那个强邻摆布之下了。

    随着盟国管制委员会主席的莅任,俄国人对芬兰的地位和政策的重视变得明显了。安德烈·日丹诺夫曾在爱沙尼亚并入苏联的那段时期内负责该共和国的领导工作,他是苏共政治局委员,由于领导列宁格勒保卫战而享有盛名,对德军围困的恐怖想必记忆犹新。他的任命似乎意味着,俄国可能有意要对这个离列宁格勒极近、又充当过德国帮凶的国家采取不妥协的严厉政策。(81)

    然而,从签订停战协定之日起,苏联政府的对芬政策却出乎意料地温和。除了对芬兰的战时领导人以及对“法西斯类型的”和“沙文主义的”组织采取某些行动外,(82)总的来说,它并不干涉芬兰人的国内事务。在对德作战期间由盟国使用的空军基地,连同那些在战争持续期间受到限制的通讯联络系统,都在1945年8月归还给芬兰人。1945年3月的选举没有遭到直接的外来干预,这一点很突出,事实上它竟为美国同芬兰正式恢复外交关系提供了基础。(83)芬兰保住了它的西方式的民主制度,这同东欧其他国家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俄国人此时对芬兰采取的怀柔政策,和他们在同一时期内对其他东欧国家,特别是对波兰所用的高压手段迥然不同。这种政策上的显著差别,部分原因可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个世纪中,他们在同芬兰和“[波兰]会议王国”打交道时有不同的经历。就芬兰而言,无疑这种待遇上的差别,部分地是由于俄国人在1939—1940年的“冬季战争”期间和那以后的一段时期中已经有了教训,认识到了芬兰人的倔强性格。斯大林1945年时对一个芬兰人说,苏联的对芬政策“不是仁慈,而是常识。我们决不能再犯老沙皇的错误”。(84)俄国人可能还有这样一个考虑(至少在稍后一段时期中是如此),即不要惊吓和疏远了芬兰人的邻居,即中立的瑞典人。但是,归根结底,芬兰能够在1944年停战协定签订后保存它的自由主义政权,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个政治家的才能。1944年11月起任总理、1946年3月成为总统的巴锡基维,具备着一个很大的(也是罕见的)有利条件:他了解俄国人。他也有足够的远见认识到,芬兰的生存和得以保持其西方式的制度,有赖于它对苏联奉行一项现实主义的政策。他有勇气同过去的政策决裂,执行一种同国际形势的变化相适应的方针。同波兰和东南欧的事态发展对照起来,就可以看出,巴锡基维在这些年中所执行的政策,对芬—俄关系,因而也对芬兰的命运,有着显著的影响。(85)

    (二)德国人被逐出芬兰

    1944年9月停战协定签字后,芬兰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履行它所承担的解除芬兰北部约20万德军武装的义务。芬兰人着手进行这项工作时,对德国人原来并不怀有什么仇恨情绪。相反地,他们感到有一种在共同奋斗中结成的、不容易割断的关系。但当9月15日德国人企图夺取芬兰湾中的霍格兰岛(“苏尔萨里岛”)时,芬兰人的感情起了变化。经过激烈战斗,德军被击退,但他们的这个企图,在不久前的“战友”中引起很大愤恨。同时德军还在拚命为固守芬兰北部作准备。当撤退中的德军破坏他们背后的桥梁和其他交通设施时,芬兰人就愈加愤怒了。9月20日,芬兰军队开往北方,占领了奥鲁,与此同时,德国人声称决意保卫他们在芬兰北部的阵地,如被迫撤退,则将实行“焦土”政策。第二天,苏联政府严厉地提醒芬兰人。《消息报》的一篇文章提请他们注意,根据停战协定第2条,他们负有解除芬兰领土上德军武装的义务,并警告他们不要拖延,而要利用这一机会,通过驱逐德国人来赢得独立。(86)

    苏联政府特别关心的是,要保证使德国人撤出沿北冰洋的那块既有战略价值又有丰富资源的佩特萨莫地区。早在1940年6月,莫洛托夫就说过,苏联政府感兴趣的不仅是一些矿砂,“而是这个地区本身以及其中一直蕴藏着的镍矿,因此必须把英国人从这个地区清除出去”。(87)俄国人曾于1940年和1941年两次试图在这个地区取得立足点,都未能如愿,但是现在,他们能够把“英国人”清除出去了。(88)然而,佩特萨莫镍矿是由德国拉普兰集团军所建立的坚强防线保护着的,很明显,从南方开来的少量芬兰军队如无人帮助,是不大可能在对付德军方面取得多大进展的。于是,根据停战协定中关于必要时苏联政府将协助芬兰人完成此项任务的规定,苏军于1944年10月中旬在佩特萨莫地区发动进攻。10月15日,德国拉普兰集团军被包围之后,德国人被赶出了佩特萨莫,其后不久,红军就进入挪威北部,于10月25日攻占基尔克内斯港。(89)斯大林11月1日的文告宣布整个佩特萨莫地区德军已被肃清。(90)

    德国拉普兰集团军的消灭,大大减轻了芬兰人的负担。11月23日,芬兰军队从南方推进到了挪威边界。与此同时,他们正在陆续复员中,到了12月1日,芬兰人已把他们的军队削减到规定的大约39 000人的平时编制。用这样小的一支军队来对付残余的作了充分防御准备的德军,是不可能取得迅速进展的。因此,在1945年的头3个月中,芬军进展比较缓慢,战绩不显著。3月1日,芬兰政府才迟迟对德宣战,从而使9月15日以来就进行着的战斗合法化。(91)4月11日,对残余德军发动了一次春季攻势,到4月底,芬兰境内就不再有德国军队了。

    (三)巴锡基维政府和芬兰政治的向左转

    停战一经实现,在芬兰,特别是在社会民主党内部,立即出现了一股强烈反对那些同战时政府有关系的政界人物的力量。这个党的领导人唐纳是战时内阁的阁员,素以仇视苏联闻名。正是由于人们对唐纳和其他战时领导人表示不满,才导致1944年11月17日在巴锡基维领导下成立一个新政府,并使芬兰的政策有了一个新的方向。巴锡基维政府不包括战时政府的任何领导人,但他却邀请了一些极左的政治活动家,甚至还邀请了新近重建的共产党的一名党员参加他的内阁。巴锡基维所宣布的施政方针更是同过去一刀两断,说他将设法同苏联达成“尽可能好的谅解”,并将致力于“诚心诚意地履行停战协定的各项条款”。(92)

    社会民主党内部有人起来反对唐纳的领导,这还导致了其他一些事态发展。很多持反对意见的人退党,参加了新成立的、同共产党结盟的“人民民主联盟”。然而,最重要的国内问题还是即将于1945年3月举行的选举和芬兰今后的领导权问题。当雅尔塔宣言宣称盟国打算在必要时干预前轴心国附庸国的内政时,芬兰人对自己所处地位的担心加深了。(93)1月间,左翼方面要求巴锡基维把战时领导人逮捕起来交付审讯。巴锡基维就这一问题的法律依据征询了前总统斯托耳伯格的意见后宣称,芬兰没有哪一条法律规定过可以把犯了政策错误的公选的领导人交付审讯,不过他要求战时领导人以苏芬关系为重,今后不要谋求担任公职。(94)于是同战时政府有牵连的一些议员候选人退出了竞选,从而为左翼打开了上台的道路。(95)不仅如此,就在选举前夕的3月17日和18日,巴锡基维再次提醒芬兰人民认识这次选举对芬兰的重要性,要求他们给予议会一个“新面貌”。巴锡基维的这两次讲话,就同前些时候由政府成员、前工会领导人埃罗·武奥里所作的那篇强调雅尔塔宣言对芬兰独立的含义的讲话一样,都给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选举举行了,俄国人没有插手干涉。选举结果是,人民民主联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人民对极左翼各党派的支持,在巴锡基维4月间组成的新政府中得到了反映。人民民主联盟的成员得到了内阁中某些最重要的部长职位,其中包括教育部和国防部,内政部长的位置则给了共产党人伊尔耶·莱诺。但在4月间,三个主要政党宣布,它们打算相互合作,以设法解决芬兰面临的许多问题。

    1945年4月新内阁的成立,使巴锡基维能够推行其奠定对苏友好基础的政策。在新成立的拥有极多会员的苏芬协会之类的组织的帮助下,开展了一个对芬兰人民进行“再教育”的运动。(96)军事性的和“法西斯类型的”组织,连同一些具有“沙文主义”倾向的文化团体,都被取缔。凡是用1939年以前的观点来看待芬兰历史的戏剧和书籍,都遭到禁止。新任教育部长是人民民主联盟的成员,他负责保证使芬兰历史教科书里反俄的部分统统删除或改写。(97)同时,开展了一个运动以清洗文职人员和军队里的“法西斯”分子。

    (四)1944—1946年间芬兰的经济问题

    芬兰除有许多其他问题外,还由于停战协定所规定的领土改变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失调。芬兰不得不作出调整,以便自己适应于卡累利阿地区工业和资源的丧失,(98)适应于它那残破了的运输系统,(99)而与此同时,它还必须收容安置那些割让给了苏联的领土上的居民。此外,按照停战协定,它还有义务在6年内向苏联偿付价值3亿美元的赔款,而且它必须发展工业来生产所需的商品。因此,在停战后的最初几年里,芬兰在经济上完全处于苏联的摆布之下。但是,虽然这个任务乍看起来几乎是无法完成的,芬兰人民却表现出非凡的韧性,他们以巨大的决心挑起这副重担,履行他们对苏联的义务。

    1944年10月,停战协定签署后几星期之内,就任命了一个专门代表团同苏联当局讨论赔款问题。在赫尔辛基谈判了几个星期之后,签订了一项协议,规定芬兰交出总值达1.75亿美元的机器和船只,其余1.25亿美元的赔款则以木材和同木材工业有关的其他产品支付。支付的办法是每年交付价值5 000万美元的货物。双方商定以1938年的物价水平作为支付的计价标准,每类货物的具体结算价格则在这一标准的基础上稍为增高一些。这意味着大大增加了赔款的总数。

    大战前很兴旺的芬兰木材工业,没有多大困难就恢复了。(100)停战后不久,瑞典就对邻国进行援助,给予信贷,让它购买原料,以建立其金属加工工业。瑞典还向芬兰提供了许多过去从德国进口的必需品。(101)

    1945年10月,教育部长黑洛访问莫斯科回国后宣布,鉴于芬兰在取得原料方面有困难,斯大林同意把芬兰支付赔款的期限从6年延长为8年。但是,尽管有瑞典、美国和苏联的经济援助,芬兰人的赔款负担还是十分沉重。他们的生活水平大大降低,到1945年底,食物、衣服和住房都严重不足。(102)美国前总统赫伯特·胡佛于1946年3月间访问芬兰,发现那里的情况很严重,回到美国后呼吁给予援助。结果,寄来了一大批赠品包裹,暂时缓和了芬兰的困难。使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化的是,停战时约有50万卡累利阿人迁入芬兰,(103)这些新增加的农业人口都需要土地和住所。芬兰人不得不在自己经济本已极其拮据的时候收容安置这些人。1945年春,议会通过两项法案,授权政府征用土地和其他财产。卡累利阿族农户有的同芬兰族农户合营一个农庄,有的在原有的农庄旁边另外新建农庄。由于可耕地不足,很多家庭分配到的是需要开垦的森林地。

    (五)芬兰对“战争罪行”的审判

    根据停战协定第13条,芬兰有责任“同各盟国合作逮捕和审判被控犯有战争罪行的人”。巴锡基维在大选前对战时领导人所采取的措施,俄国人是不满意的,(104)1945年7月,当内政部长、共产党人莱诺宣布许多人被捕同芬兰军官中隐藏武器的阴谋暴露有关时,俄国人就更不耐烦了。如果听任战争罪行问题再拖延下去,苏方的不耐烦有突然爆发为恼怒的危险,因此巴锡基维面临着非立即采取行动不可的局面。

    7月28日,为调查从1938年到停战为止这一段时期内芬兰政府的政策而设立的“霍恩博格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后来就成了战时领导人被控罪状的主要内容。报告发表后,巴锡基维政府起草了一项法案,规定成立一个由12人组成的审讯战犯的特别法庭。9月11日,正当左翼方面的鼓动造成一场政府危机时,巴锡基维把这个法案作为对他内阁的信任问题提出来,芬兰议会当即以129票对12票通过了这个法案。11月6日,有8名受到指控的战时领导过芬兰的政界人物被捕。(105)对他们的审讯于11月15日开始,由检察官宣读起诉书(106)并提出证据,审讯一直延续到1946年2月2日,中间休庭两次。第一次开庭从11月15日起到17日止,然后休庭到12月10日,让被告有时间准备答辩。在12月10日到21日第二次开庭期间,赖提和唐纳的自我辩护词一度使气氛相当紧张。最后一次开庭从1月9日起延续到2月2日,对这次审讯的新闻报道比对以前的一些报道检查得更为仔细。

    如果说,在1945年的选举中没有苏联政府进行干预的迹象,这次审判的情况就完全两样了。巴锡基维似乎经常跟盟国管制委员会主席日丹诺夫商谈,以设法减少俄国人对西方司法方式的猜疑,并使法庭作出的结论能为俄国人所接受。苏联政府不许赖提的律师提出有关“冬季战争”的证据,从而干预了为赖提进行的辩护。(107)盟国管制委员会通过它的苏联主席对赖提证词在芬兰国内的发表预先作了审查。同时苏联报刊对8个被控的领导人开展了一次宣传运动。(108)俄国人虽然施加影响并有时进行干预,但他们还是注意让芬兰人自己主持审判,让他们照芬兰的司法程序办事。(109)在和盟国管制委员会长时间磋商之后,芬兰政府于2月21日宣布8个被告全都有罪,分别判处2年到10年徒刑。(110)管制委员会对判刑没有提出正式异议;但是,苏联报刊虽同意审判的结果,却很不满意人们竟对这些“反动的”领导人表现出这么多的同情。(111)

    “战争罪行”审判的主要结果之一是它对曼纳海姆总统的名誉的影响。这位极得人心的芬兰前总司令自1945年春天以来一直在生病,不时把他的许多总统职责委托巴锡基维代行。审讯开始时,他正在葡萄牙南部养病。也许就是因为他很得人心,苏联报刊在攻击各被告时没有点他的名。(112)但是,审讯中出示了他的证词,连同关于他在1941年同德国人配合作战计划中所起的作用、他在对英作战问题上应负的责任以及他推荐缔结赖提—里宾特洛甫条约等的证据。主要由于曼纳海姆同战时政府有关系,苏联在审讯结束后施加压力,要他去职,而且,不管是否由于苏方这种要求的结果,政府在1946年3月宣布,严重的健康状况迫使他辞去了总统职务。

    (六)佩卡拉政府和1946年3月至1947年2月的对苏关系

    曼纳海姆辞职后,芬兰议会的议员们在1946年3月9日举行了一次特别选举,选出巴锡基维继任总统。巴锡基维在决定总理人选问题上花了一些时间,但在3月24日他要求前国防部长佩卡拉组织内阁。佩卡拉是社会主义统一党党员(该党是人民民主联盟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预料,他组成的政府将比巴锡基维的政府更左。佩卡拉分配了6个部长职位给人民民主联盟的成员,其中三人是共产党人。新任总理立即宣布他打算推行“和平”政策,打算进一步加强他的前任所建立的对苏友好关系。4月间,为了表明他的意图,他率领了一个代表团去莫斯科,征求苏联政府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芬兰代表团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举行几次会谈之后,发表了一项联合声明,宣布苏联政府同意不再要求芬兰人对他们过去从苏联搬走的财产作进一步的赔偿,并同意售给芬兰10万吨谷物,帮助它渡过收获季节前青黄不接的困难。作为交换,芬兰将把供应佩特萨莫镍矿电力的亚尼索基发电站租借给苏联政府。(113)可是,苏联政府拒绝考虑改变停战协定中关于领土的条款,斯大林认为这是“不可更改的”。芬兰方面希望减少赔款数额的请求也遭到拒绝。但芬兰代表团确也从苏联领导人那里取得了这样一个诺言,即他们同意考虑恢复由于停战协定而陷于混乱的芬兰运输系统。苏联政府这些经济上的让步,不久就被盟国方面的一项决定所抵消,这项决定规定,芬兰境内的德国财产应移交给苏联政府,而对于德国人在芬兰北部破坏的大量财产,则没有给芬兰人以赔偿。(114)

    1946年五一节的一系列示威游行,给了政府更加向左转的一个机会。几个“右派”组织被取缔,(115)共产党的一次示威开始了一场清洗公职人员的运动,莱诺则又重新开展了他反对芬兰总参谋部人员的斗争。

    佩卡拉和他率领的代表团在莫斯科处理芬苏关系时的那种友好气氛,后来继续保持了三、四个月,但在1946年8月的巴黎和会上就烟消云散了。(116)关于对芬和约草案的内容,芬兰政府事先已经获悉。按照外长会议的安排,芬兰政府应邀派代表团赴巴黎,就对芬和约草案向和会提出芬兰的看法。(117)代表团由总理、外交部长和四个执政党的代表组成,由外交部长(恩凯尔)负责陈述芬兰的观点。8月15日,在和会的一次全体会议上,恩凯尔谈到了芬兰过去作为一个民主国家的表现,也谈到了它履行停战协定各项义务的事实。他代表芬兰政府表示希望在和约的领土条款和赔偿条款方面都“能作一些有利于芬兰的修改”(118)(和约中的这些条款是同停战协定的有关条款完全一样的)。

    显然,俄国人对这一事态发展是没有料到的,因为,苏联副外长维辛斯基在这之后不久同芬兰总理和外交部长的一次私下谈话中,表示了强烈的反感。他指责芬兰人谋求其他国家的支持来反对苏联,他说,“芬兰和苏联之间的关系肯定已有所恶化”。(119)在和会上,莫洛托夫也对芬兰人的发言作了评论,他提到芬兰没有被军事占领,并警告它不要听信“冒险分子”的话。(120)当恩凯尔发言的消息传到芬兰国内时,共产党掀起了一场攻击那些在巴黎的“反动分子”的运动,运动发展得如此激烈,以致代表团的部分团员不得不在和会期间返回赫尔辛基去恢复秩序。当代表们再次回到巴黎时,他们发现尽管美国为他们作了努力,(121)大会并没有理睬他们请求修改和约条款的呼吁,关于领土和赔款的条款仍然照旧。事态的这一发展似乎暂时减少了苏联领导人的敌意,但是,莫洛托夫在最后一次发言中再次表示他怀疑美国和英国在试图影响芬兰,他提醒芬兰人不要忘记过去外国干预所导致的不幸后果。(122)

    随着1947年2月10日对芬和约的签订,(123)履行停战协定各项规定的时期正式结束了。现在盟国管制委员会及其苏联主席将由两位“协商行事”的英苏政府外交使团的团长所接替,但以18个月为期,他们将负责执行和解释和约的条款。

    从1944年签订停战协定起到缔结和约止这段时间里,芬兰在巴锡基维领导下,设法做到了始终没有被占领,甚至使它同苏联的关系达到一定程度的友善;但是,在强大的东邻的阴影下,它所处的地位始终是危险的。在这方面,和约的签订并没有带来什么变化。很清楚,芬兰的命运仍然主要地取决于它所奉行的对苏政策。当盟国管制委员会撤离芬兰时,委员会主席日丹诺夫利用这一机会提醒芬兰人,芬兰政策的改变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当他讲到谣传有些芬兰人想要“使芬兰的政策开倒车”时,他强调指出,如果竟以芬苏关系的“前途为儿戏”而铸成大错,那将是莫大的“不幸”。(124)


    (1) 见《概览,1939—1946年:希特勒的欧洲》,第580页以后。

    (2) 芬兰的战争目的似乎仅限于收复1940年丧失的芬兰领土,并且使边境以外俄国发动进攻的基地不再为害。不过,曼纳海姆在1941年7月10日发布的那项激励芬军解放卡累利阿人的文告,引起过很多争论。见约翰·H·武奥里宁编:《芬兰与第二次世界大战》(John H.Wuorinen, ed.: Finland and World War Ⅱ),纽约,罗纳德出版公司,1948年版,第123—143页(以下简称武奥里宁)。

    (3) 曼纳海姆发布1941年12月6日那项命令的时间选择得很不好,因为如果他对11月28日英国最后通牒中所附丘吉尔的一封短信(武奥里宁,第134—135页)给予足够重视的话,英国可能就不会对芬兰宣战。芬兰前外交部长韦伊讷·唐纳在1945—1946年间芬兰审讯“战争罪行”的法庭上作证说,24小时之差,就会使情况截然不同(《纽约时报》,1945年12月18日)。关于英国勉强屈服于斯大林的压力而对芬兰宣战的经过,见《概览,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第55—56页。

    (4) 芬兰在煤、机床、机油、纺织品以及大部分粮食方面都依靠德国〔见F·A·沃伊特:“芬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十九世纪》(F.A.Voigt:“Finland and the Baltic States”,The Nineteenth Century, November 1944),1944年11月,第204页〕。又见武奥里宁,第145页:“可见,芬兰在经济上是完全仰承德国鼻息的。”

    (5) 1944年春,德国在芬兰约有7个师,由迪特尔上将指挥。

    (6) 科德尔·赫尔叙述了美国怎样对芬兰施加压力,要它停止进攻性的行动,特别是叫它不要危及“美国经由北冰洋运送的战争物资”(赫尔:《回忆录》,第2卷,第978—980页)。

    (7) 1943年8月,作为这种情绪的一个具体表现,有33位知名人士向赖提总统提交了一项声明,建议采取步骤,以争取单独议和。在那个时候,对议和运动的支持主要来自瑞典裔芬兰人(即所谓“芬兰国人”)和左翼社会民主党人〔瓦尔德马尔·埃尔雷特:《芬兰战争:1941—1944年》(Waldemar Erfurth: Der Finnische Krieg, 1941—1944),威斯巴登,利梅斯,1950年版,第214页〕。

    (8) 有关波罗的海各国并入苏联的记述,见《概览,1939—1946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关于意大利与盟国方面缔结停战协定后的命运,见《概览,1939—1946年:希特勒的欧洲》,第324页以后。

    (9) 1943年2月3日,曼纳海姆在一次政治领袖们的会议上就作过这一结论(武奥里宁,第144页)。

    (10) 当芬兰人对苏联1942年的建议没有作出回答时,莫洛托夫曾明白表示,以后条件将更加苛刻。然而就以后的条件而言,“只要芬兰军队还在打胜仗,而且在某些地段它的军队还远在1939年的边界之外时,任何一个芬兰政府,要是愿意再一次接受莫斯科方面极不公正的媾和条件的话,都是非倒台不可的”(武奥里宁,第145页,参阅第162页)。

    (11) 1943年底苏联报纸发动了一阵反芬的攻击,接着芬兰国内的一些反对党派又施加压力。“和谈积极分子”的领袖之一是社会民主党人法格霍姆博士。他写文章,发表演说,竭力主张有必要举行和平谈判。科德尔·赫尔发来一份照会,警告芬兰人说,若不退出战争,就得承担其后果,这一照会得到广泛的报道和宣传。2月初,俄国人对赫尔辛基的轰炸,进一步加强了当时的压力(武奥里宁,第163页)。

    (12) 《苏联战讯》,1944年3月2日。罗斯坦书中载有此事的另一个说法,见该书第2卷,第56—57页: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新闻处关于苏芬关系的公报。

    (13) 罗斯坦,第2卷,第56页;《苏联战讯》,1944年3月2日。

    (14) 武奥里宁,第163页。

    (15) 关于这六个条件,见同上书,第163—164页;罗斯坦,第2卷,第56—57页。

    (16) 和约全文见S·谢泼德·琼斯和丹尼斯·P·迈尔斯合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波士顿,世界和平基金会,1940年版),第392页以后。斯大林在1943年11月6日的讲话中正式表示,苏联政府将要求恢复1940年的边界。在这次讲话中,他谈到要“解放”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这篇讲话见罗斯坦,第1卷,第62—70页。芬兰反对1940年边界的一个主要之点是它使芬兰失去其第二大城市维普里(维堡)和对塞马运河的控制(这条运河是芬兰南部湖泊系统的排水渠道)。

    (17) 《苏联战讯》,1944年3月2日;罗斯坦,第2卷,第56—57页;武奥里宁,第163—164页。关于苏联过去在佩特萨莫的利益的叙述,见《概览,1939—1946年:希特勒的欧洲》,第576页;又见《概览,1939—1946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

    (18) 武奥里宁,第164页。

    (19) 同上书,第164页。投票的结果是105票赞成,80票反对。

    (20) A·Y·维辛斯基的声明:“苏芬关系”,载《苏联战讯》,1944年4月24日;罗斯坦,第2卷,第69页。

    (21) 3月3日莫斯科在广播中提醒芬兰人:“时间是重要的。”

    (22) “苏芬关系”,前引文;罗斯坦,前引文。

    (23) 瑞典国王通过其外交大臣向曼纳海姆表示,他希望目前的接触不要中断(武奥里宁,第165页)。罗斯福总统也发表声明,敦促芬兰人同德国决裂。关于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德黑兰就芬兰问题进行的讨论,见丘吉尔,第5卷,第351—354页;美国版,第5卷,第397—400页。

    (24) 武奥里宁,第166页。这句话的另一种译法见罗斯坦,第2卷,第69页和《苏联战讯》,1944年4月12日。

    (25) 会上莫洛托夫提出了芬兰代表有无谈判权的问题。后来确定,他们最多只能表达个人看法(武奥里宁,第167页)。谈判破裂后,维辛斯基在1944年4月22日在莫斯科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抱怨说,这些代表并没有反映出他们政府的观点,他们的态度僵硬得多。

    (26) 罗斯坦,第2卷,第69—70页;《苏联战讯》,1944年4月12日。

    (27) 条件规定,赔偿应以“货物(纸张、纤维素、船舶、各种机器和设备)”支付。芬兰没有造船用的原材料,而且生产机器的能力也很小。支付这样大的一笔赔偿将意味着什么,武奥里宁(第169页)对此作了一个估计。

    (28) 同上书,第170页。

    (29) 罗斯坦,第2卷,第70页;《苏联战讯》,1944年4月12日;武奥里宁,第170页。

    (30) 见《概览,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第367页。

    (31) 罗斯坦,第2卷,第71页;《苏联战讯》,1944年4月12日。

    (32) 关于发给德国卫星国的盟国声明,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3—1944年》,第189页;参阅赫尔:《回忆录》,第2卷,第1570—1582页。

    (33) 斯大林6月11日的文告(《苏联战讯》,1944年6月13日)说,这支部队约由10万人组成,由20位将军指挥;参见《纽约时报》,1944年6月13日。

    (34) 见斯大林6月21日的文告(《苏联战讯》,1944年6月22日)。关于这次攻势同1940年那次入侵比较,见《泰晤士报》,1944年6月19日。

    (35) 曼纳海姆向总统提出的意见是,为保证军队的给养,同德国保持良好关系是必要的(武奥里宁,第173页)。

    (36) 6月19日,芬兰驻瑞典公使格里彭贝格通过瑞典政府把芬兰政府行将改组的消息告诉苏联。6月22日,莫斯科得到通知说,芬兰准备派遣代表去莫斯科。同日,接到苏联政府答复,要求芬兰投降(武奥里宁,第172页,第173页)。赖提—里宾特洛甫条约公布后,接触当然就中断了(见下文,原著第267页注②(即本书第302页注③。——译者)。

    (37) 德国驻赫尔辛基公使冯·布吕歇尔警告芬兰人,如果芬兰媾和,德国将不承认它是非交战国。据说,芬兰北部德军部队的司令迪特尔曾向他的10万人的部队发布命令,要他们“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和最后一颗子弹”(《芝加哥每日新闻》,1944年6月22日),而且他和约德尔都访问过赫尔辛基,力劝芬兰人不要退出战争。

    (38) 这一协议采用赖提致希特勒私人信件的形式,全文见武奥里宁,第174页。

    (39) 芬兰驻华盛顿公使由于进行宣传活动,已于6月16日被要求离开美国,但当时这一行动并没有构成关系的破裂(赫尔:《回忆录》,第2卷,第1450页)。

    (40) 见斯大林6月25日、26日、27日和28日的文告(《苏联战讯》,1944年6月27—30日)。

    (41) 6月24日召开过一次内阁会议,当时,里宾特洛甫、迪特尔和约德尔都在场。没有把这项条约提交议会,因为事前获悉将会有一大部分议员反对。因此,这项条约是违反宪法的,但芬兰政府很快就认为可以不去管它(见下文,原著第268页)。

    (42) 社会民主党人曾一致决定撤回他们对政府的支持,但后来改变了他们的决定。武奥里宁(第175页)把这主要归因于他们那位反俄的领袖唐纳的一席话。

    (43) 武奥里宁说,虽然德国战争物资方面给予的援助相当慷慨,因而在阻止俄军前进方面起了明显的作用,但开来的援军却只有一个步兵师和一个装甲旅。

    (44) 各工会在7月3日发出的一件通知中敦促社会民主党的各内阁部长辞职。迟至7月19日,外交部长才把赖提向德国提出的保证告知议会外交委员会,对此,该委员会的17个成员中有7个提出了正式抗议。

    (45) 议会通过一项特别法律,赋予自己选举总统的权力。

    (46) 新总理安蒂·哈克策尔是保守党人,1922年到1927年期间任芬兰驻莫斯科公使,对苏联情况相当熟悉。他的外交部长卡尔·恩凯尔(无党派)有在苏联从事外交工作的经验,1944年春还曾随同巴锡基维去莫斯科(见上文,原著第264页)。

    (47) 《苏联战讯》,1944年9月5日;罗斯坦,第2卷,第106页;武奥里宁,第178页。

    (48) 《苏联战讯》,1944年9月5日,罗斯坦,第2卷,第107页。

    (49) 武奥里宁,第178页。

    (50) 关于赖提—里宾特洛甫条约缔结前不久俄国曾提出过要芬兰投降的要求,见上文,原著第266页注⑤(即本书第302页注①。——译者)。

    (51) 哈克策尔演说的全文,见《曼彻斯特卫报》和《泰晤士报》,1944年9月4日。

    (52) 《苏联战讯》,1944年9月5日;罗斯坦,前引文。

    (53) 看来在德军撤出芬兰南部这一问题上,曼纳海姆同德国人订有一项协议。不流血的撤军正在按计划进行。

    (54) 《苏联战讯》,前引文;罗斯坦,前引文。

    (55) 罗斯坦,前引文。

    (56) 9月4日塔斯社的一项公报批评哈克策尔的讲话没有提到德国人将被解除武装这一条件(《苏联战讯》,1944年9月5日)。

    (57) 《苏联战讯》,1944年9月6日;罗斯坦,第2卷,第111页。

    (58) 罗斯坦,第2卷,第111页。在这24小时中,虽然芬兰人已停火,苏军仍继续进攻(《纽约时报》,1944年9月6日)。

    (59) 代表团由哈克策尔、瓦尔登将军(国防部长)、海因里希斯中将(总参谋长)、奥斯卡·恩凯尔中将以及他们的一些顾问组成。

    (60) 在1940年“冬季战争”结束时的那次谈判中,代表们曾由于授权不足而束手束脚,1944年春巴锡基维和恩凯尔也同样如此〔见上文,原著第264页注⑥(即本书第299页注④。——译者),以及武奥里宁,第167页〕。

    (61) 《苏联战讯》,1944年9月14日;罗斯坦,第2卷,第122页。

    (62) 瑞典—芬兰边界的北段被德国人封锁了,因此不可能有更多的难民越界到瑞典去。德国军队已从奥鲁撤退到了更容易防守的阵地。

    (63) 《苏联战讯》,1944年9月21日;罗斯坦,第2卷,第128页。谈判的内容只能限于停战条款,因为盟国方面已约定在和会前不同德国的卫星国缔结和约。

    (64) 罗斯坦,第2卷,第128页。

    (65) 武奥里宁,第180页。

    (66) 《苏联战讯》,1944年9月21日;罗斯坦,前引文。

    (67) 冯·博尔恩讲话的全文,见《泰晤士报》,1944年9月20日。

    (68) 见英国外交部:《1944年9月19日在莫斯科签订的对芬兰的停战条约》(Great Britain, Foreign Office: Conditions of an Armistice with Finland, signed at Moscow, 19th September, 1944),敕令第6586号,伦敦,英王陛下文书局,1945年版(以下简称敕令第6586号)。

    (69) 于是俄国人再次取得了它在1940年时曾认为保卫列宁格勒所必要的领土(卡累利阿地峡上的领土扩充,芬兰湾内的一些岛屿,以及对摩尔曼斯克铁路和波罗的海—白海运河的安全保障)。

    (70) 这是一项对苏联有利的交易。波卡拉半岛离赫尔辛基不到30英里。它的战略价值至少不亚于汉科,因为,它正好同爱沙尼亚的塔林隔海相对,两者合起来形成了一道保卫列宁格勒门户的坚实屏障。而且,掌握了通过赫尔辛基出入该地区的运输权利,就有可能在必要时采取迅速行动。这个地区以50年为期租借给俄国,这就清楚地表明,芬兰能否作为自由国家存在下去,将取决于它能否同苏联保持友好关系。

    (71) 苏联政府就这样重新取得了这一地区和它的宝贵的镍矿,1941年德军入侵以前,就曾为这些镍矿同德国发生过许多纠纷。这一地区的取得,还给摩尔曼斯克提供了一道屏障,使芬兰失去了通向北冰洋的临海地带(其中包括芬兰可以不受阻碍地同西方进行接触的一个重要港口),同时又使苏联同挪威有了共同的边界。

    (72) 这些机场将被用于作战行动,以对付爱沙尼亚和航行于波的尼亚湾的德国船只。

    (73) 这一条规定同1944年4月苏方条件中的相应条款没有多少差别,但它现在不再使芬兰人感到那么难办了,因为德军既已撤出芬兰南部,德国人的地位就大为削弱了。

    (74) 向罗马尼亚索取的赔偿和后来向匈牙利索取的赔偿也都是这个数字。

    (75) 1940年关于阿兰群岛的协定,见芬兰:《芬兰透露对苏政策的秘密文件,1940年3月—1941年6月:芬兰官方蓝–白皮书》(Finland: Finland reveals her secret documents on Soviet Policy, March 1940—June 1941: Official Blue-White Book of Finland),纽约,芬克,1941年版,第34号文件,第65页(以下简称《芬兰蓝–白皮书》)。

    (76) 其中包括共产党人和左翼社会民主党人,他们是由于反对同苏联作战而被捕入狱的。

    (77) 当然,对这一点是有不同解释的。苏联对“法西斯”的定义同西方所理解的不一样。

    (78) 《苏联战讯》,1944年9月21日;敕令第6586号。

    (79) 在两次大战之间的那段时期内,芬兰在卡累利阿方面的东南部边界是同它这一地区的历史上的边界大致相符的。在1700—1721年的“大北方战争”中,芬兰丧失了这一历史边界,那时,它还是瑞典国王属下的一个领地,由于那次战争的结果,这一段边界被推后到大致相近于后来的1940年边界线的地方,以便给俄国提供一个屏障,以保卫它新建的首都圣彼得堡的门户。1809年,整个芬兰被割让给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成为一个立宪自治的大公国以后,它的第一任大公(即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恢复了芬兰的这一历史边界,而这个大公国仅仅由于一种个人的结合而被同俄罗斯帝国联在一起。

    (80) 据武奥里宁(第15页)称,“仅卡累利阿一地就占去了芬兰工农业资源的10%到14%”。

    (81) 芬兰人早在1941年12月6日刚刚越过旧边界时就已停止了进攻,但是,芬兰部队驻在那里就给德军围困列宁格勒助了威,给它以精神上的支持。

    (82) 到1945年2月,约有500个团体已被解散,其中包括芬兰法西斯党、一个叫做“洛塔斯韦尔德”的芬兰妇女组织和一个叫做“战友同盟”的退伍军人组织。

    (83) 《国务院公报》,1945年8月21日,第283—339页。这项公告说,由于选举看来是自由进行的,人民的愿望得到了表达,因此将建议恢复外交关系。外交关系于1945年8月31日恢复。

    (84) 《星期日快报》,1945年10月14日。斯大林对芬兰怀有特殊感情,因为芬兰的独立是他本人在1917年当民族事务人民委员时宣布的〔见多伊彻(一译多伊舍尔):《斯大林》,第181—182页,第447页〕。

    (85) 虽然巴锡基维以前加入过保守党,他现在却认为自己是一个无党派人士。1920年10月14日在塔尔图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签订和约的代表团就是由他率领的。1939年,他是芬兰驻斯德哥尔摩公使。上面已经提到过,他在1940年和1944年的对苏和谈中都起了主要作用。斯大林有一次对他说:“如果我们两人早就相识的话,我们两国之间的战争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见阿诺斯特·克拉萨的文章,《中欧观察家报》(Central European Observer),1945年2月9日〕

    (86) 《苏联战讯》,1944年9月23日。

    (87) 1940年6月27日巴锡基维写给芬兰外交部的报告(《芬兰蓝–白皮书》,文件第15号,第51页)。

    (88) 停战协定的一项补充议定书规定,对于其财产将被接收的一些加拿大镍矿公司,是要给予补偿的(《苏联战讯》,1944年10月21日;罗斯坦,第2卷,第161页)。分期偿付的办法在1947年9月29日签订的第二个补充议定书中作了修改〔加拿大,条约集,1947年,第24号(Canada, Treaty Series 1947, No.24),渥太华,1948年版〕。有关的公司是蒙德镍公司和加拿大国际镍公司。

    (89) 斯大林10月15日和25日的文告(《苏联战讯》,1944年10月17日和27日)。

    (90) 同上,1944年11月3日。

    (91) 芬兰人无疑受到了雅尔塔宣言的影响,因为该宣言规定,采取对德宣战的这一步骤是加入新成立的国际组织的先决条件〔见英国外交部:《克里米亚会议议定书,1945年2月11日,于雅尔塔》(Great Britain,Foreign Office: Protocol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rimea Conference,Yalta,11th February,1945),敕令第7088号,伦敦,英王陛下文书局,1947年版(以下简称敕令第7088号)〕。

    (92) 《纽约时报》,1944年11月17日。

    (93) 关键的几个字是:“当他们认为那里的情况有必要时”(见敕令第7088号)。

    (94) 他的要求是在苏联代表奥尔洛夫声称俄国人将以怀疑的心情看待战时领导人的继续任职之后提出的。

    (95) 唐纳在退出竞选的同时,指责政府所使用的方法“同民主程序不符”(《泰晤士报》,1945年2月5日)。

    (96) 苏芬协会成立于停战之后。到1945年5月,会员已达10万人左右。协会的领导大部分是共产党人(虽然巴锡基维被选为名誉会长)。它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肃清国内的法西斯主义”。它的一些决议反映着莫斯科报刊上关于“重新教育芬兰人民”的观点〔诺迪克斯:“芬兰举行大选”,《时与潮》(Nordicus:“Finland Goes to Polls”,Time and Tide),1945年2月24日;A·J·费希尔:“苏兰的新战争”,《当代评论》(A.J.Fischer:“Finland's New War”,Contemporary Review),1945年5月〕。

    (97) “芬兰举行大选”;又见武奥里宁,第21页。

    (98) 芬兰丧失了它的铁路的1/6,水力发电资源的1/5,捕鱼工业的1/3和可耕地的1/10(诺迪克斯:“芬兰举行大选”,前引文)。

    (99) 芬兰丧失了它的最大的出口港维普里,还丧失了它对塞马运河的控制,这条运河是芬兰中部通向外地的广大湖上运输系统的主要出口。它丧失了它在北冰洋上的惟一出海口岸佩特萨莫,并且暂时被剥夺了赫尔辛基和土尔库之间那段铁路的使用权,因为这条铁路经过波卡拉半岛地区,这个地区现已成为苏联海军基地(同上)。

    (100) J·汉普登·杰克逊:“芬兰和苏联”,《世界事务》季刊(J.Hampden Jackson:“Finland and the Soviet Union”, World Affairs),1948年7月。

    (101) 诺迪克斯:“芬兰举行大选”,前引文。芬兰还从一项同苏联签订的易货协定中得到好处,根据协定,芬兰交付大于赔款所需数量的木材和纸类产品,而以超过的部分来换取谷物和原料。

    (102) J·汉普登·杰克逊:“停战以后的芬兰”(J.Hampden Jackson:“Finland Since the Armistice”),《国际事务》季刊,1948年10月,第24卷,第505—506页,第508页。

    (103) J·汉普登·杰克逊:“停战以后的芬兰”(J.Hampden Jackson:“Finland Since the Armistice”),《国际事务》季刊,1948年10月,第24卷,第507—508页。

    (104) 见上文,原著第277页。

    (105) 8名被控告的人是前总统赖提,两位前总理兰格尔和林科米耶斯,前外交部长拉姆赛,前驻德公使基维马基和外交委员会的3名前委员库科宁、雷尼卡和唐纳。

    (106) 赖提和他的下属们一起或分别被控有7条罪状:(1)在1940年莫斯科和约缔结之后容许德国部队进入芬兰;(2)协同德军对苏作战,重又攻占根据莫斯科条约已割让给俄国的领土;(3)同英国断交,挑起英国对芬宣战;(4)在兰格尔任职期间有意放过或不重视早期的议和机会;(5)在林科米耶斯任职期间把美国1943年的调停建议透露给德国政府,并对其他一些议和的可能性置之不理;(6)没有授予1944年春去莫斯科谈判的代表以足够的权力,并挑起谈判的破裂;(7)1944年夏建议给德国一个书面保证,说芬兰决不单独媾和,后来赖提总统由个人负责于1944年6月26日签署了这一保证〔亚尔马尔·J·普罗科佩:《苏维埃司法在芬兰》(Hjalmer J.Procopé: Sowjetjustiz über Finnland),苏黎世,托马斯,1947年版,第80—81页〕。关于第1条至第5条罪状产生的情况,见《概览,1939—1946年:希特勒的欧洲》,第578页以后;关于第6条和第7条罪状,见上文,原著第264页,以及第267页注⑥(即本书第303页注③。——译者)。

    (107) 1月15日,赖提的辩护律师亚尔马尔·普罗科佩宣称,由于禁止使用这项材料,为赖提辩护的可能性受到了限制。

    (108) “芬兰的受纵容的法西斯分子”(“Finland's Pampered Fascists”),《苏联新闻》(前称《苏联战讯》),1945年12月19日;“芬兰传奇的破产”和“布申哈根文件”(“End of a Finnish Legend”,and “The Buschenhagen Document”),同上,1946年1月16日; O·库西宁:“对芬兰的希特勒同谋犯的审判所暴露的情况”(O.Kuusinen:“What theTrial of Hitler's Finnish Accomplices Has Revealed”),《新时代》周刊,1946年2月1日。布申哈根在纽伦堡的证词,见《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7卷,第309—313页。

    (109) 在审判结束时,《真理报》的一篇文章说,“芬兰人民”尽管经过了同妄图为其头子辩护的“反动势力”的一番斗争,还是使犯罪的人受到了法律制裁(《苏联新闻》,1946年2月26日)。苏联是尽可能地在苏兰宪法范围之内施加压力的。

    (110) 法庭本来是准备在2月20日宣判的,但盟国管制委员会认为处罚太轻,因此对原判作了修改。赖提被判服10年苦役,兰格尔6年,林科米耶斯和唐纳各5年半。

    (111) 《苏联新闻》,1946年2月26日。

    (112) 审讯期间,苏联报刊文章没有点曼纳海姆的名,而是讲“军方”,不过,它们确实点了前总参谋长海因里希斯将军的名。

    (113) 苏芬谈判的公报见《苏联新闻》,1946年4月26日;《泰晤士报》,1946年4月26日。

    (114) 这一点是在7月间和约草案公布时才知道的(关于对芬兰以及对前德国诸盟国的和约的起草及其条款,见下文,原著第337页以后)。

    (115) “保守学生联合会”和“独立同盟”由于举行反对工人和盟国管制委员的示威而遭到取缔。

    (116) 见下文,原著第340页以后。

    (117) J·汉普登·杰克逊:“停战以后的芬兰”,《国际事务》季刊,1948年10月,第24卷,第509页;武奥里宁,第23页。

    (118) 见“芬兰政府关于对芬和约草案的一些意见”,载美国国务院:《1946年巴黎和会文件选编》(U.S.A., Department of Stat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1946, Selected Documents),国务院出版物编号2868(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7年版),第1274页。

    (119) 《泰晤士报》,1946年12月4日。

    (120) 美国国务院:《1946年巴黎和会文件选编》,第1275页。

    (121) 美国政府始终不曾同芬兰开战,因此在对芬和约问题上并没有多少发言权;可是,范登堡参议员提出一项减少芬兰赔款数额的建议,表示了美国帮助芬兰的意愿。前总统胡佛也呼吁支持芬兰的立场。

    (122) 美国国务院:《1946年巴黎和会文件选编》,第1332页。

    (123) 英国外交部:《对芬兰的和约,1947年2月10日订于巴黎》(Great Britain, Foreign Office: Treaty of Peace with Finland, Paris, 10th February, 1947),敕令第7484号,伦敦,英王陛下文书局,1948年版(以下简称敕令第7484号)。

    (124) 见O·库西宁:“芬兰的新外交政策”,《泰晤士报》,1947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