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意大利

    第一章

    1940年6月至1943年7月的意大利

    凯瑟琳·达夫

    第一节 从法国沦陷到入侵希腊

    (一)1940年夏季意大利在希特勒的欧洲的地位

    理论上讲,意大利是轴心国中一个完全平等的伙伴,但是实际上它已经只不过是德国的主要卫星国了。(1)诚然,它作为一个盟国参加战争,并不是完全没有资产的。不论它号称为大国这一点是多么不可靠,它却是惟一接近于可以支援德国的那种地位的国家。除了日本,它的武装部队比所有其他可能同德国结盟的国家都强大,而它的海军则比德国自己的还要强大。它处在地中海中央的位置和它的非洲帝国,使轴心国有机会切断英国同东方最为直接的航线,并且有机会进攻埃及、苏丹和东非。另一方面,虽然意大利的武装部队新近在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有过一些作战经验,但是从法西斯主义出现以来,他们还没有经受过全面战争的考验,而且意大利的经济弱点也太明显了。1939—1940年的事态增大并突出了意大利和德国之间实力的悬殊。到了1940年6月,德国在军事威望上已经达到顶峰,并且由于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统治着从比亚里兹到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的欧洲,从而扩大了它的粮食资源和工业生产力。

    意大利的参战并没有使轴心国的行政机构发生任何显著的变化,只不过建立起了许多旨在加强意大利同第三帝国经济联系的组织。政治和军事事务的处理,起初仍然是非正式的、不连贯的,就同先前那种情况差不多。在柏林和罗马设置的联络人员并不参加制订作战计划。(2)尽管后来作了一些错综复杂的安排,使德国和意大利在地中海的部队联系起来,但在较高一级却始终没有任何可以同英美的联合计划组织相比拟的机构。最初,这两个轴心国的独裁者当然都认为战争差不多已经打赢了。再说,即使在他们认识到情况并非如此以后,希特勒仍然煞费苦心地强调他忠于在阿尔卑斯山南北分别建立德意两国势力范围的原则。(3)

    意大利人一贯对德国人不满的事情之一是,德国人未能理解地中海的重要性。的确,搞一个地中海帝国并不是希特勒当时所渴望的东西之一。事实上,他正在向东方寻求德国的开阔的边疆,一点也没有露出不愿让意大利趁机向南方扩张的迹象。(4)可是,他的其他一些野心必然导致德国侵犯到意大利的“生存空间”。像在战前那样,(5)东南欧是这两个大国之间可能发生争执的地方,而德国希望在摩洛哥获得基地,以及法西斯主义者妒忌德国人对维希法国的宽大,是产生新摩擦的原因。意大利人(墨索里尼也不例外)还不断担心德国人有朝一日会要求南蒂罗尔(6)和的里雅斯特,尽管他们信誓旦旦,保证尊重阿尔卑斯山的边界线。促使墨索里尼决定宣战的,不仅是希望分享战果或是德国威势的魅力和吸引力,而且是害怕德国扩张,害怕德国对意大利又一次“背信弃义”进行报复的心理。总之,墨索里尼担心(像一个根本不是亲德的老资格的法西斯党人(7)所说的那样),假如意大利不宣战,它就会像一只鲜鸡蛋似地被德国一口吞下去。然而,在宣战后几天之内,墨索里尼就认识到,他最后一分钟的介入并没有使自己分享到希特勒的胜利,意大利在轴心国里的地位太软弱了,不能指望它的要求会被接受,虽然他仍旧希望意大利部队的成就也许会使它重新取得同德国较为平等的地位。

    德国人那方面则看不起意大利军人,(8)完全认识到意大利人对轴心国缺乏热情,而且一直认为,一旦意大利人觉得抛弃轴心国盟约对自己有利,他们就会这样做。希特勒对意大利人就只信任墨索里尼,他深信维克托·艾曼努尔国王,意大利军队,当然还有齐亚诺,最终会出卖轴心国的,正如在他看来,他们应该对德波冲突变成一场全面战争负责那样,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曾对英国说,意大利不准备打仗。虽然他乐于看到墨索里尼扮演波勒克斯和卡斯特两弟兄中波勒克斯的角色,(9)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他利用他的伙伴害怕盟国轰炸的心理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这个伙伴,也没有使他不在这个伙伴的心里播下猜疑的种子,使这个伙伴怀疑他也许会同轴心国体系中其他一些国家的政府搞阴谋。(10)

    同德国很大一部分军事装备一样,意大利是一个“代用品”,一个代用同盟国。正如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说明的那样,(11)他宁愿在英国的帮助下打败法国,取得欧洲的霸权。可是,既然意大利是希特勒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盟国,他就必须尽可能利用它。而且意大利一旦参战后,如果由于敌人的打击或者由于它的盟国对它不够体谅,而使它不得不退出战争,那对德国说来就是一个严重的挫折。然而,实际上,德国对意大利的政策却是自己拆自己的台。由于纳粹贪得无厌以及两国的实力对比如此悬殊,德国的“友谊”往往只是一些花言巧语,至于德国的援助,如果它当真有一点用处的话,也往往采取意大利人不能不认为是极端屈辱性的形式。

    在1940年6月至10月意大利参战的第一阶段中,轴心国的外交如果按里程和辞令来计算,那是空前活跃的。墨索里尼和齐亚诺在6月18—19日访问了慕尼黑;(12)齐亚诺在7月7日访问了柏林,7月19—20日又去柏林恭听希特勒在国会发表的和平建议讲话;(13)8月28—30日他在维也纳会见了里宾特洛甫和希特勒,表示意大利同意瓜分特兰西瓦尼亚。(14)里宾特洛甫于9月19—22日访问了罗马,带去了三国公约的草案(15)(到那时为止还一点没有提到同日本重新谈判一事);齐亚诺9月28—30日又去柏林参加这项公约的签字仪式。(16)最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于10月4日在勃伦纳山口和同月28日在佛罗伦萨先后两次会晤。(17)然而,这些都不是制订一项双方同意的政策的时刻。在希特勒花了5小时夸耀他的无所不知的军事学以后,(18)墨索里尼或是齐亚诺也许会大胆提出一些问题或请求来,可是如果这些问题或请求像时常发生的那样,得不到良好的反应的话,那么争论也很少会进一步继续下去。

    那些纳粹领导人同在非交战时期一样,总是不愿意信任意大利政府,(19)这方面的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希特勒在12月10日的第19号命令(20)(“阿蒂拉”作战行动,即完全占领法国)中禁止对意大利人提起这项计划。事实上,希特勒确曾断定,告诉意大利最高司令部或者外交部的任何作战机密,立刻便会传到伦敦,很可能是通过萨伏依王室。(21)因此,意大利人对德国的计划多半只能略加窥测,而且不得不通过察看德国领导人的神色和行动,通过德国外交部里非纳粹分子的暗示,通过窃听罗马和柏林之间的电话会商,(22)以及通过其他秘密的手段,(23)来弥补他们从轴心国会议上和经由正常的外交途径所获得的不能令人满意的情报,他们几乎像是在对付一个敌人而不是一个盟友。里宾特洛甫极端猜忌意大利大使馆去同德国外交部以外的任何机关进行接触,这也使得他们的工作更不容易做。(24)意大利人也可以肯定,德国人经常在暗中侦查他们。里宾特洛甫有一次向意大利驻柏林的大使迪诺·阿尔菲耶里抱怨大使馆用绝密电码发往罗马的一份电报的内容。(25)

    (二)互相冲突的利害关系(1940年6—10月)

    (1)意大利的领土要求

    德国和意大利最早发生利害冲突的问题之一,是意大利对法国和英国的领土要求。如同齐亚诺于1940年6月19日向里宾特洛甫概述的那样,(26)这些要求包括:首先,作为绝对的最低限度,要尼斯、科西嘉、突尼斯和法属索马里兰,而且还要阿尔及利亚的一部分,或者至少是修改一下突尼斯的边界,把铁矿和磷矿让给意大利。齐亚诺还提到摩洛哥,以及意大利需要有一条进出大西洋的通路。至于英国,意大利希望它割让马耳他,让意大利接替它同埃及的条约关系,并接替对苏丹的共管,还把直布罗陀归还西班牙。里宾特洛甫回答说,希特勒同意这些要求中的大部分,可是他对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作了保留,并提醒齐亚诺,德国在历史上对摩洛哥早抱有希望,再则满足西班牙在北非的要求将会鼓励它参加支持战后的解决办法。他只是泛泛地提到德国自己的殖民地要求,却绝口不提在欧洲的战争目的,只说德国希望在巴尔干地区维持现状。

    在意大利人为齐亚诺7月7日访问希特勒所拟的第二份要求清单上,他们既没有提到摩洛哥,也没有提到直布罗陀。(27)这份清单还明白提出要在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的部分地区成立一个保护国,而6月的清单上则没有分清保护和吞并。这份清单的特点就是它包罗甚广。它不仅要求吞并尼斯、科西嘉、马耳他和法属索马里兰,还要求吞并英属索马里兰和法属赤道非洲,直至乍得湖;它还要求对亚丁、丕林和索科特拉实行军事占领。此外,意大利除了要控制埃及和苏丹,还提出要同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和外约旦这些“独立”国家缔结盟约,占据这些国家的战略据点,并取得中东一些石油公司的股份和清理苏伊士运河公司。它又提出希腊应将科孚和察穆里亚(北埃皮鲁斯)让给意大利而接受塞浦路斯作为补偿。齐亚诺向墨索里尼报告说希特勒同意这项计划,可是,据施密特说,希特勒立刻便像惯常那样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篇话,根本没有表示可否。墨索里尼在10月4日和28日会见希特勒时,也提起了尼斯、科西嘉、突尼斯和吉布提的问题——可是没有提其他一些要求。希特勒两次都答应说,除非这些要求得到满足,否则他决不会同法国媾和。28日那次,他甚至说,法国人会感到很诧异,墨索里尼竟然没有对萨瓦提出要求。(28)

    (2)对法国的政策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6月19日在慕尼黑会谈的主要目的,是决定应该迫使法国接受什么样的停战条件。(29)在这次会谈中,意大利人第一次向德国说明了他们的战争目的。墨索里尼完全赞成采取严厉措施,提出他们应该占领整个法国并取得法国的舰队,可是希特勒却坚决主张切不可把法国人逼得太厉害,否则他们也许会不顾一切中断谈判,把政府迁往北非,把军舰调往英国或美国(他认为这些军舰要是抵抗的话,是无法用武力夺取的)。他也不同意让意大利共同参加对法国进行的谈判,其理由是(据他后来对里宾特洛甫说),法意两国的仇恨会浪费掉很多时间。(30)在慕尼黑,希特勒并没有反对意大利占领法国罗纳河以东的全部东南地区,以及科西嘉、突尼斯和吉布提,倒是墨索里尼本人回到罗马后自动放弃了所有这些要求。(31)据齐亚诺说,希特勒提出的温和的停战条件给了他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他不敢提出任何可能会破坏同法国谈判的要求,免得在罗马和柏林之间引起纠纷。(32)

    法国的全权代表在6月23日到达罗马时,(33)巴多里奥向他们保证,意大利将设法使条件尽可能宽大。事实上,法西斯政府在法国海外军队复员的问题上的确作出了让步,而且他们(与德国人不同)收回了关于引渡政治避难者的要求。此外,6月24日晚7时15分在罗马附近英西萨别墅签署的意法停战协定(34)仅仅规定,意大利人有权占领他们的军队在协定生效时实际占有的土地,结果只是占领了芒通附近一带地方。协定还规定,将占领区以西50公里的地带,阿尔及利亚和法属非洲地区同利比亚接壤的200公里宽的地带,突尼斯南部整个设防地区,以及索马里兰沿海地区,一律划为非武装区。协定使意大利有权充分使用吉布提港和吉布提—亚的斯亚贝巴铁路,但是,完全没有其他经济条款或是任何财政条款。

    意大利国内并没有举行庆祝停战的正式仪式。(35)它给意大利人第一次带来了一点幻灭之感,他们原来都指望能毫不费力就征服大片地方。此外,还有些特别原因使墨索里尼尝到了辛酸的滋味。自从轴心国形成以后,他一直觉得意大利也许有一天会遭到遗弃,而由比它强大的竞争者英国或法国所取代。(36)在他和希特勒新近会晤时,他对于希特勒提到保存英帝国的重要性的一番话,感到不大痛快。(37)这时,他开始深信,维希法国正在竭力讨好反英阵营,希望逃避因过去所犯错误而应受的惩罚。由于他深深感到就强权政治而言,意大利不及法国,所以他预料(部分由于德国人对法国文化怀有那种他所谓的肤浅褊狭的崇拜),(38)法国尽管战败,仍然会成为新秩序中一个危险的竞争者,而且希特勒也许会为了收买法国而撤销对意大利领土要求的支持。

    从这时起,墨索里尼和齐亚诺就抓住一切机会向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提出警告,说法国正在玩弄两面手法。德国人通常的回答总是,赞扬墨索里尼在停战条件上态度温和,并且毫不犹豫地承认法国是两个轴心国家的势不两立、背信弃义的敌人,决不能听任其逃脱应受的惩罚,可是同时,又坚决认为控制法国沿海地带和通往西班牙的陆上路线是非常重要的。(39)关于这一点的解释,似乎并不只是欺骗意大利人的一种烟幕。在希特勒作出的一系列决定中,有一项由约德尔于1940年11月4日传达给了海军参谋部作战部长。它明确宣称要使法国永远没有力量对轴心国构成一种威胁,并要强迫它满足德意两国的领土要求。(40)不管德国人的一再保证多么真诚,它们都未能使墨索里尼满意,而德国人在夏季的所作所为却使他一直疑虑不安。例如,7月7日,希特勒拒绝了齐亚诺关于立即同法国单独缔结和约的建议。(41)意大利人发现很难得到进入占领区的许可证,甚至到9月,意大利还没有获准在占领区重新设立领事馆。(42)

    设在北非、叙利亚、黎巴嫩和法属索马里兰的意大利停战委员会的活动,(43)也促成了意—德的磨擦:德国人一方面抱怨说意大利人太容易上法国人的当了,一方面又说他们那种刺激性小动作和不必要的解除武装的政策会迫使法国人投向戴高乐主义,或者使法国人无法抵抗戴高乐派或盟国的入侵。(44)1941年春天,德国派出专员到北非去控制意大利停战委员会的团长。

    墨索里尼和齐亚诺一直无意响应维希方面在1940年第三季度作出的种种试探性接触。(45)他们对10月24日的蒙都瓦会谈(46)极其猜疑。据说希特勒当时曾经说过,他完全是为了顾到墨索里尼才没有就法—德合作采取任何明确的步骤。(47)他显然为了要使墨索里尼相信这一点,才安排了28日在佛罗伦萨的会晤。(48)在那里,他再次保证意大利的所有要求都将获得满足,并且接受了墨索里尼的建议,认为法国最后可以从英国割让的领土中得到补偿。他向墨索里尼保证,如果战争以妥协结束,法国仍然应当付出赔偿。可是,他不主张立即解决意大利的要求,认为比较明智的办法是,使法国人相信轴心国的条件最后将会多么温和,并向他们提出就临时关系签订一项三国协定。他邀请墨索里尼在赖伐尔到柏林来缔结这项协定时前来参加。希特勒的这种姿态,或者更有可能的是,墨索里尼和齐亚诺成功地以进攻希腊的消息使希特勒很感意外的这件事,使墨索里尼和齐亚诺大为宽慰。墨索里尼曾经写信给希特勒,告诉他即将发动进攻,但是没有透露具体日期。这封信送到柏林时,希特勒虽然已经到了法国,可是到24日晚上里宾特洛甫打电话给齐亚诺提议在佛罗伦萨举行会谈时,希特勒已经获悉这封信的内容了。(49)

    (3)轴心国、苏联和东南欧

    当意大利还是非交战国的时候,墨索里尼曾计划在东南欧自行发动一场与希特勒的战争“相似”的战争,赶在盟国和德国人前面先下手。这时,他又有一种新动机,要为意大利对法国的要求被搁置取得补偿。那年夏季,他不时惹得德国人来提醒他,轴心国必须不惜任何代价避免打乱东南地区的现状,以免为苏联制造机会,甚至因而不得不从进攻英国和埃及的战役中抽出部队来。(50)为了同样的原因,德国人一贯阻止意大利采取任何撇开德国径自改善意苏关系的行动。他们并没有邀请意大利人参加1940年秋季的德苏会议和谈判,虽然除了绝口不提自己的侵略意图外,他们对于正在进行的情况(就他们来说)倒并不是只字不提的,他们甚至还相当含糊地提到由轴心国、日本和苏联缔结一项公约。不过里宾特洛甫在8月17日、9月19日和11月4日一再警告意大利,意苏和解可能会在巴尔干各国造成危险的后果。(51)德国人在1940年6月和12月中两次否决了意大利人想要取得和解的相当不成熟的尝试。

    意大利人希望说服苏联恢复对他们输出石油。墨索里尼一度还认为和解可能会很有用,如果他进攻南斯拉夫的话。(52)另一种动机可能是想借此对付德国。对于墨索里尼本人1940年6月间的一次相当含糊的试探,莫洛托夫立刻作出了反应,他力促就巴尔干和土耳其问题举行会谈,并提出承认意大利在地中海的显著地位,以换取意大利对苏联在黑海的利益的相应保证。7月间,事态已经变得很清楚,在缔结任何经济协定以前,必须先达成全面的政治协议。然而,此后法西斯政府似乎并没有感到十分遗憾就屈服于德国人的压力,听任谈判中断下来,直到12月底罗马和莫斯科才又进行了新的接触。莫洛托夫仍然希望立即举行政治讨论。

    里宾特洛甫再次进行干预。阿尔菲耶里在12月16日试探里宾特洛甫的意见时,把意大利的目的说成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到了1941年1月6日,他透露出12月会谈的意义时,里宾特洛甫表示强烈反对,指责莫洛托夫想捞到他在柏林未能捞到的让步。1月19日,里宾特洛甫向齐亚诺建议尽量拖延时间,并在同苏联打交道时,要注意同德国步调一致。此后,他便迫使法西斯政府采取上述态度——特别是对莫洛托夫所探询的问题:万一土耳其参战,轴心国大概会对黑海海峡采取什么政策——以致意苏政治会谈于2月24日中断,虽然商务谈判一直继续到6月。(53)

    希特勒可能仍然有点担心,惟恐墨索里尼会同匈牙利、罗马尼亚或者保加利亚的政府勾结起来反对他。例如,1940年11月间,他似乎故意告诉齐亚诺说,匈牙利摄政霍尔蒂海军上将在1938年5月德国人即将访问意大利时曾试探他对于阜姆的意见。(54)可是虽然墨索里尼,也许在更大程度上还有齐亚诺,在1939年曾经认真考虑在轴心国内部发起一个意大利—多瑙河集团以抵制德国,(55)但是,这时他们似乎已经认识到,除了听任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受那个更为强大的邻国摆布外,别无他法。他们劝告罗马尼亚政府忍痛把比萨拉比亚割让给俄国,并且立即同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妥协。(56)虽然意大利参加导演了特兰西瓦尼亚的瓜分工作,(57)却没有再出现1938年在维也纳为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议定书而表现出来的那种意德争雄的局面。(58)意大利同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关系,此后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意外事故。他们曾试图说服博里斯国王支持意大利进攻希腊,但未成功;(59)意大利对匈牙利夺取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普雷克穆尔耶和梅久穆尔耶地区曾提出抗议;(60)在瓜分南斯拉夫的马其顿问题上,他们曾同保加利亚发生纠纷。(61)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可以记载的大事。

    1940年秋初,墨索里尼计划发动侵略的地点是在更远的南方。他在进入全面战争以前就策划的对克罗地亚的军事行动,直到10月1日才取消。(62)同时,他一直在准备进攻希腊。希特勒在7月7日会见齐亚诺时,并不反对意大利人占领爱奥尼亚群岛,不过建议他们在英国问题接近解决以前不要对南斯拉夫采取任何行动,除非巴尔干其他地方发生了动乱,那自然又当别论。(63)里宾特洛甫在8月17日否决意大利进攻希腊的计划时,(64)在南斯拉夫问题上也同样坚决。9月19日,他在罗马的时候又谈到了这个问题,不过这一次,由于他提出保证说,南斯拉夫同希腊一样,完全属于意大利的利益范围,德国仅对克罗地亚的马里博尔地区保留权利,这便冲淡了他的那项警告。(65)

    (三)意大利军队对英国和法国作战(1940年6—10月)

    多年来墨索里尼一直想使全世界相信意大利人是一个尚武的民族。(66)但是,等他取得长期渴望的最高统帅的地位以后,他又像通常那样在寻衅与慎重之间摇摆不定。据巴多里奥说,墨索里尼在5月26日宣称,意大利需要牺牲几千人才能在和会上取得一席地位。(67)过去,他曾梦想从空中突然发动袭击把马耳他消灭掉,(68)可是在战争前夕发出的命令中,他却采取了慎重的态度。(69)直到他在对法停战问题上同希特勒较量过以后,他才于6月21—24日在阿尔卑斯山和里维埃拉地区发动了那场不体面的战役,这一战役是在法国人向德国求和后4天才开始的。法国人英勇地进行自卫,假使再延迟停战的话,意大利人也许就会陷入很不愉快的境地。(70)此后,墨索里尼倒不是不愿意同英国作战,可是他的参谋总部和陆海军司令都错过了肃清地中海和进犯埃及与苏丹的时机。苏丹的卡萨拉和加拉巴特在7月的第一周便被占领,英属索马里兰在8月中旬也被攻占,可是格拉齐亚尼的利比亚军队直到9月13日才发动进攻,他们深入埃及50英里,在西迪巴腊尼驻守下来。意大利并没有试图攻占马耳他。

    自从墨索里尼答应说意大利也将宣战的那个时刻起,他就开始同希特勒纠缠,建议意大利部队应参加德国的各次战役。(71)意大利的空军奉命参加“不列颠战役”,他们在那里一筹莫展,远不是英国皇家空军的对手。意大利的潜艇在德国指挥下由波尔多基地出发,在大西洋作战。(72)但是,一般说来,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仍然深信,意大利人还是应该集中力量在地中海打他们自己的仗。(73)希特勒提议派遣远程轰炸机去轰炸苏伊士运河,(74)在7月31日的元首会议上,勃劳希契还建议派遣两个装甲师到利比亚去。(75)可是当希特勒于10月4日在勃伦纳山口向墨索里尼提出调给他一个装甲师时,后者对于最后进攻埃及除接受俯冲轰炸机、载重汽车和少数重型坦克外,谢绝了其他一切援助。墨索里尼和意大利最高司令部请求德国给予工具,让他们独自承担这项任务,但是他们似乎越来越不能胜任了。这时候,希特勒那些将领的注意力都转向对俄国发动进攻的准备工作。哈尔德认为地中海是枝节问题,德国军队牺牲在这里并没有什么益处,这种看法在最高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相当盛行。(76)海军参谋部尽了最大努力去说服希特勒,使他相信这一地区十分重要,可是,就连他们主要也是对直布罗陀和摩洛哥感兴趣。(77)

    第二节 希特勒为补救墨索里尼在希腊和利比亚犯下的大错误最初所作的努力

    从意大利入侵希腊的初期起,而且肯定是从英国人占领克里特岛和利姆诺斯岛的时候起,希特勒就预料到墨索里尼的卤莽行事会给轴心国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带来严重的后果,(78)其中他最担心的打击之一,便是轰炸罗马尼亚的油田。到11月4日,他已经决定亲自入侵希腊,以补救这种局面了。(79)凯特尔于11月11日在因斯布鲁克会见巴多里奥时,暗示了这一点。(80)后来在齐亚诺于18—20日访问萨尔斯堡时,德国人作了更为详尽的说明。这时候,希腊人正在击退入侵者,英国舰队的航空部队也在11日夜间在塔兰托港刚刚击沉了一艘意大利战舰并重创了另外两艘。希特勒在同齐亚诺的谈话中,以及在11月20日给墨索里尼的一封信里,(81)热情洋溢地扮演了忠实的同志的角色。当他讲到墨索里尼在德奥合并时所给予的支持时,他的眼睛里还闪耀着泪水,不过他也毫不留情地详述了意大利所犯的种种错误,并且煞费苦心地提醒墨索里尼,轰炸机从希腊可以多么容易地到达意大利南部。最后,当他再次获得保证,将不会同时进攻南斯拉夫以后,他便专心致志地积极筹划这场角逐中的下一步行动了。

    除了巴尔干战役和夺取直布罗陀的方案以外,(82)他的新计划还要求重新努力把英国人赶出地中海东部。意大利人必须尽快到达梅尔萨-马特鲁,以便获得一个空军基地可以由那里起飞,把英国舰队赶出亚力山大港,并在苏伊士运河布下水雷。同时——既然这时(他认为)战争已经证明轰炸非军事目标毫无用处(83)——轴心国的空军除了支援在阿尔巴尼亚的部队外,应该共同集中力量攻击英国的军舰和商船。他可以为此立即调派空军。墨索里尼在11月22日接受了这一建议,显然很缺乏热情。(84)米尔希将军于12月初到达罗马,讨论调派一支德国空军,单独成立一个司令部,在完成任务后立即返回德国,如果可能的话,就在2月初返回。(85)

    12月只给墨索里尼带来了新的耻辱。12月4日,他获悉希腊人已经攻占阿尔巴尼亚的波格拉德茨镇的消息后,最初的反应就是想通过希特勒请求停战,(86)接下来便赶紧派遣在意大利度病假的阿尔菲耶里去恳求德国人在巴尔干地区出动军队进行牵制,或者强迫保加利亚实行动员,再不然至少要提供军事和技术援助。希特勒对阿尔菲耶里说,意大利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在阿尔巴尼亚坚守下去,并且提议在勃伦纳山口举行一次会议,但是墨索里尼却竭力回避这样一次会议。(87)

    12月9日夜间韦维尔将军在西部沙漠发动的攻势,很快又使法西斯政府以恳求者的身份出现在希特勒的面前,恳求他提供作战物资以弥补格拉齐亚尼的损失。(88)此外,意大利政局的稳定性一时间似乎也岌岌可危了。(89)参谋总长巴多里奥元帅并没有坚决反对墨索里尼的军事冒险,而是说了很多足以使自己失宠的话,当时的形势又需要有一个替罪羊。在法里纳契那份极端法西斯主义的刊物《法西斯政权》上的一系列攻击,使巴多里奥不得不于11月26日辞职。有几天,看来这可能会使意大利全国的不满情绪和失败主义发展到危急关头。结果,巴多里奥决定不反抗,而新任参谋总长乌戈·卡瓦莱罗将军(12月6日任命的)又对德国人卑躬屈节、唯命是听,丘吉尔12月23日发表的那篇谈到“一个独夫”已经给意大利带来了种种灾难的广播讲话也没有立即产生效果。

    希特勒和他周围的那些人并不是没有注意到意大利势将崩溃的迹象。(90)他们继续反复议论着墨索里尼进攻希腊的愚蠢行为,(91)毫不隐讳他们对意大利军队的看法。(92)有几个星期,他们仅仅给予意大利不涉及派遣德国军队的那种援助,免得由于意大利的另一次失败而使他们可能陷入重围。(93)另一方面,尽管意大利人和陆军总司令部的态度都令人沮丧,德国人毕竟还是作好了派遣一个装甲师到北非去的准备,(94)这时约德尔却对一个意大利采购代表团说,这项计划之所以搁置起来是因为发生了“信任危机”的缘故。(95)在柏林的意大利外交官自然开始以为,德国人简直是在听任他们的国家毁灭了。(96)

    到了新年,希特勒已经决定:多做一点工作使意大利人继续作战是值得的,不过他必须避免过分强烈地主张德国应起领导作用,以免得罪墨索里尼。(97)他为了轴心国的威望,为了使英国人没有机会通过北非把他们的军队连接起来,决定要保住利比亚。他暂时还打算派一支远征军到阿尔巴尼亚去,使意大利人能够守住他们的阵地并同希腊和“英—希”部队的主力交战,可是到了1月的第3周他和墨索里尼在贝希特斯加登会议上见面时,他又在这一点上改变了主意。(98)希特勒坚持要墨索里尼到德国来举行会议。(99)虽然墨索里尼在抵达时对齐亚诺说,他那时多么怕见希特勒,可是等他离开贝希特斯加登时,又同前几次一样,似乎对于这次经历感到兴高采烈。(100)

    希特勒提出不派兵到阿尔巴尼亚去的理由是,这样一来会引起人们过分注意他自己进攻希腊的计划。(101)墨索里尼不断催促他那些按兵不动的司令官于3月9—21日进攻希腊人,可是他的希望落空了,他不得不等待德国的入侵——同时相当惊慌不定,唯恐南斯拉夫会袭击阜姆、萨拉或者斯库台。(102)关于轴心国占领希腊和南斯拉夫的经过,将在《概览》的另一卷中加以叙述。(103)这里要说的只是:意大利军队在争先侵入希腊时极力想胜过他们的盟友,结果却没有成功;希腊人是向德国人投降的;停战条件仅仅对意大利人说了一声“请原谅”就决定下来了;德国草草拟订的瓜分南斯拉夫和成立希腊占领政权的办法,使意大利受了一肚子气,而德国自己却得到了大部分好处。

    与此同时,德国的增援部队已经到达北非。那年年初,鉴于利比亚缺乏港口设备。一支较大的部队又有被截断的危险,希特勒原来打算只派一个反坦克团去,(104)可是2月3日他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宣布,他终于决定派一支装甲部队到那里去,理由是:如果英国人征服了利比亚全境,他们就可以用手枪对准意大利的头部,逼使它讲和,而且他们还可以抽出12个师来用在叙利亚,以支持土耳其。(105)2月14日,非洲军团在埃尔温·隆美尔中将(后升为陆军元帅)的指挥下,开始在的黎波里登陆。隆美尔于3月24日发动反攻,4月4日重新占领了班加西,10日越过了埃及边境,虽然英国人继续据守着托卜鲁克。这完全是降美尔自动采取的行动,(106)他的大胆进攻使他同北非意军司令加里波迪将军发生了一场愤怒的争吵,幸亏这时最高统帅部发来了一份电报,使他在对待意大利人方面完全可以自由行动,所以结果隆美尔取得了胜利。(107)

    隆美尔在作战方面原来应该受意大利最高司令部和北非意军司令部指挥,但是他越过意军司令部直接接受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命令,这并不是仅有的一次(1942年8月,他改归意军最高司令部直接节制)。他深得在他麾下作战的意大利军人的爱戴,可是他同意军司令部人员的关系却始终不好。(108)对非洲军团说来,比同意大利人的磨擦更为严重的一个障碍是,希特勒和陆军总司令部对北非战线可能出现的情况显得毫无兴趣。勃劳希契于2月8日曾提出意见,反对从对希腊和俄国的作战部署中抽走装甲部队。哈尔德对隆美尔说,他的部队是可以牺牲的,其作用只在于尽可能延迟意大利在利比亚的崩溃。再则,因为给养困难,德军在非洲最多只能维持两三个师。(109)隆美尔在他的回忆录中也常常发牢骚说,非洲军团的兵员和物资都非常缺乏。

    隆美尔部队的开到利比亚,使意大利进一步卷进了纳粹机器。德国人在意大利和非洲建立了他们自己的补给站和通讯组织。他们还集体地和个别地使这个国家已经破产的经济承担了新的负担。(110)另一方面,意大利人自然还担心德国人带来了大批暗藏的间谍、盖世太保特务和第五纵队。例如,人们开始认为,只要意大利一旦出现背弃轴心国的迹象,就会有数以千计的纳粹恐怖分子在罗马和其他城市里行动起来。虽然在1943年7—8月间希特勒的陆海军会议记录中并没有出现这样一项计划的痕迹,害怕这项计划的心理对巴多里奥政府却具有一种使军心民心涣散的作用。倘使德国人自己制造了这种流言,那倒是很值得的。

    第三节 从德军入侵俄国到突尼斯陷落

    (一)意大利在侵俄战役中的作用(1941—1943年)

    法西斯政府当然事先一点也不知道“巴巴罗沙战役”的计划。希特勒或者里宾特洛甫不时会很不满地评论德苏关系的情况,(111)但是,甚至在1941年6月2日勃伦纳山口的会议上,里宾特洛甫还叫齐亚诺放心,说马上就要对苏开战的谣言实在为时过早。(112)然而,意大利人已经从过去一年的事态发展中得出了他们自己的结论,所以当里宾特洛甫6月15日在威尼斯(113)宣布德国即将向苏联政府提出最后通牒时,他们并不感到意外,并且在里宾特洛甫说德国准备单独对付苏联时也不感到沮丧,墨索里尼立即向希特勒表示他可以派一个意大利军团到东线去。(114)

    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驻罗马公使奥托·冯·俾斯麦亲王递交给齐亚诺一封致墨索里尼的长信,(115)希特勒在信里解释何以这样匆促通知他的原因说,进攻的最后决定是直到21日晚上7时才作出的。他啰啰嗦嗦地叙说必须在解决英国以前先消灭苏联,他还谈到同意大利分享乌克兰的财富。他接受了墨索里尼出兵的建议,但声明并不急于要这些军队,意大利对德国的最好的帮助就是加强北非的兵力,在海上和空中显示出更加旺盛的斗志,并作好随时入侵法国或突尼斯的准备,如果法国一旦违反条约义务的话。

    尽管墨索里尼出兵的建议受到了这样冷淡的对待,他还是尽早于6月22日便对苏联宣战,并于次日答复了希特勒的来信,向他保证法西斯党老卫士对战争具有无比的热情,意大利人民也具有高昂的斗志。(116)他决心要在希特勒预期会打赢这场战争的战线上一显身手,并对轴心国的作战提供较多的兵士和较少的非战斗工作人员,(117)从而提高意大利的威望,因此他急忙派出由3个师组成的一个军团到东线去,并计划尽快再派出一个军团。希特勒虽然一度不愿意接受更多的意大利军队,但是到了1941年秋天却同意接受了,并且提出意军应该参加征服高加索,因为外高加索被指定为意大利“生存空间”的一部分。(118)1941年12月底,他甚至要求墨索里尼查明意大利的增援部队能否在春天进入阵地。(119)

    然而,“意大利征俄军团”直到1942年7月才扩充为意大利第八军,共有10个师22万人。(120)对意大利来说,装备这样大一支部队并不是容易的。而且,等到这支部队开抵前线以后,德意两国又在给养问题上发生了惯常的磨擦。(121)意大利部队总算没有遭到什么不幸便度过了1941—1942年的冬季,可是,1942年12月到1943年1月的苏军攻势却使他们承担了一项力所不逮的任务。这两个轴心国的伙伴关系由于斯大林格勒惨败后的相互指责而并没有改善。(122)当苏军在1943年1月全线突破,德国人拒不供给意大利人以任何机动运输工具时,第八军只得尽可能自行设法从顿河退到基辅。幸存的残余部队只好撤离前线。(123)

    (二)墨索里尼面对着战争的第二年

    德国进攻苏联后不久,墨索里尼曾表示希望德国会“大遭挫折”,因为如果德国获得全胜,意大利就会沦于附庸地位。(124)然而甚至当里宾特洛甫在1941年5月13—14日匆匆访问罗马,为赫斯飞往英国一事进行解释时,墨索里尼似乎还没有认识到德国人对赫斯这次出走可能对意大利产生的影响感到多么惊慌,(125)也没有作出任何努力来利用一下这种局势。他仍像往常那样,从空话中寻求安慰。尽管这场战争已经毁坏了法西斯政权的军事声誉和它在东非的帝国,(126)墨索里尼在庆祝战争一周年时,还在法西斯议会中发表了一篇纪念讲话,勉强地恭维了德国人一番,而私底下则愤怒地倾吐出对德国人的种种不满。(127)

    但是,他还是欣然接受了希特勒的邀请,前去访问东线。(128)这次会晤后来推迟到1941年8月25—28日,其惟一原因(129)似乎是,军事行动进展得比原来预期的要慢。就意大利来说,这次会晤毫无收获,墨索里尼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既然德国人未能在预期的8个星期内打败俄国人,希望他们会认识到他们不能指望单独打赢这场战争,因而他们会保证尊重其他国家的民族和社会理想,以便寻求它们的支持。(130)墨索里尼回国后不久,就觉得有必要消除人们的猜疑,以为这次访问使他产生了敌对情绪,因此他正在加速完成“阿尔卑斯壁垒”,(131)可是事实上,根据齐亚诺10月13日日记中的记载,他认为意大利所能指望的最多也不过是成为德意志欧洲的一个行省,而且,如果它抗拒德国的任何要求的话(不管这些要求多么蛮横无理),它就可能会落到同那些被征服的国家同一命运,成为仅仅是德国的一个殖民地。

    1941年10月中旬,德国人突然改变了态度,邀请齐亚诺于10月25—29日访问德国和东线。(132)他受到异常殷勤的接待,并且听到对意军的战绩和意大利在建立新欧洲作为抵御美帝国主义的壁垒中所起的重大作用等一番恭维话。11月24—27日,齐亚诺为续订反共公约而访问柏林时,对意大利热诚友好仍然是当时的气氛。(133)他向墨索里尼报告说,纳粹领导人这回的态度很清楚地表明,意大利虽然不能完全同德国平起平坐,却比任何其他国家,包括日本在内,更接近于这种地位。(134)他在《日记》中写道,德国人是欧洲的主人,应该让人们知道这一点。人们也的确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可是真正重要的是,要像意大利现在这样,坐在主人的右首。

    这种热诚友好的表示并不能改变这一事实:墨索里尼正在被迫“吞下一只癞蛤蟆”(借用意大利的一句俗语),随便加上多少甜言蜜语也无法使它可口。就在这时,拥有广泛权力的德军南方总司令凯塞林到达了意大利,(135)而且德国人又否决了意大利同法国谈判关于通过比塞大的问题。(136)这两件事都突出了意大利从属于德国的地位。因此,墨索里尼竟然怀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情观看1941—1942年冬季德国人在俄国所遭到的挫败,这就不足为奇了。他一方面不希望德国太“遭挫折”,一方面又觉得俄国幅员辽阔,不是一个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轴心国同苏联单独媾和将是明智的。(137)

    这时候,(虽然墨索里尼本人似乎还不承认)由于美国参战,力量对比已经变得对轴心国不利了。尽管盟国在远东接二连三地遭到失败,可是在意大利,却掩盖不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即:意大利穷乡僻壤的农民都把罗斯福的照片同在当地创造奇迹的圣母画像并排挂在一起。(138)12月11日,墨索里尼发表对美国宣战的演说,讲的人和听的人全缺乏热情。他一度装得十分钦佩日本,(139)可是两国的实际合作却依然是微不足道的。(140)他对战争结果的怀疑,加上他对德国一贯的猜疑,使他在1942年春天谈到要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一支军队,以便随时应付1943年可能发生的任何意外事件,(141)可是,他对此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反而把阿尔卑斯军团派往乌克兰草原。

    (三)法意关系

    轴心国同法国的关系这个引起争议的问题,在1941年有了新的变化,因为轴心国越来越需要劝诱维希政府让它们在突尼斯港口起卸作战物资,以缩短横渡地中海的路程。德国人在流产的1941年5月28日巴黎议定书的第2号中实际上已经取得了这种特权,(142)可是当墨索里尼要求在经由比塞大转运的问题上让意大利享受同德国相等的待遇时,德国人却对他说,法国的许可只适用于德国和非军用物资,(143)尽管事实上该议定书明确地提到了作战物资。里宾特洛甫在6月2日向齐亚诺提议说,这种重要的谈判最好还是交给德国人办理,因为法国人在同意大利人打交道时往往更容易动怒,至于他所说的维希政府拒绝让意大利人使用突尼斯一事,罗马也不必因此感到忧虑,因为轴心国在突尼斯问题上所达成的谅解仍然有效,而且战后还是会实行的。(144)

    不久以后(7月25日),希特勒对最主张安抚法国的人士之一雷德尔说,同意大利的关系,决不能有所恶化,(145)可是在纳粹发言人对意大利人讲话时,着重点往往正相反。6月2日,凯特尔在勃伦纳山口会议上对卡瓦莱罗说,希特勒不许他讨论意大利的要求,(146)6月15日凯特尔和里宾特洛甫两人又在威尼斯详细谈了对法国施加压力的危险。(147)8月间,墨索里尼想试探一下法国人的意见,希望立即在西欧达成一项解决办法,而把殖民地的命运留待战后再解决,并提出将比利时的瓦隆族居住区划归法国,以换取尼斯和科西嘉。(148)另一方面,8月下旬他在腊斯登堡对希特勒说,由于停战协定已成一纸空文,同法国的关系应当建立在一种新的基础上,可是希特勒却宁愿展缓谈判,等到打败俄国,使法国人失去了最后的幻想之后再说。(149)

    齐亚诺11月间访问柏林时,提出他本人要同达尔朗举行一次会谈。里宾特洛甫同意了,不过严格地规定应该避免讨论政治问题。(150)意大利最高司令部这时特别急于要使用比塞大,因为英国人又在入侵昔兰尼加了,可是希特勒明确地禁止就这个问题举行任何谈判。(151)12月10日,达尔朗—齐亚诺会谈在都灵举行了,(152)惟一的结果是任命了一个意大利驻维希的大使(后来,根据德国的建议,意大利还向巴黎派了一个大使)。卡瓦莱罗非常执拗,甚至代墨索里尼起草了一封致希特勒的信,坚决主张应通过协议(甚至不惜向法国作出军事上的让步)或者使用武力以取得突尼斯的港口。(153)似乎的确还向法国作了某种新的试探,因为齐亚诺在1月20日报告说,法国的条件很苛刻,希特勒不愿加以考虑。与此同时,两个轴心国家为了暗中取得便利,都在同法国人磋商,而在这样做时,德国人照例总取得较大的成功。(154)

    (四)轴心国在地中海

    到了1941年底,德国陆海军对意大利地中海区域施加的压力日益明显了。德国的压力使意大利人不得不承担起在地中海东部截击英国护航队的搜索任务,结果在1941年3月28日发生了马塔潘战役。在这一战役中,德国和意大利的空军都对缺乏空中支援负有一部分责任。(155)希腊沦陷后,爱琴海的意大利海军在作战方面归新任命的德国“东南欧海军上将”指挥,(156)德国还把潜艇派往地中海,(157)虽然德国海军在那里的总兵力始终是不大的。

    意大利海军没有航空母舰,在马塔潘损失惨重,而且燃料方面也经常发生困难。(158)除了护航,它很少作其他的活动。可是即使执行这一任务,意大利人也未能满足德国人的要求,(159)德国人疑心他们的盟友想要保全自己的军舰和商船作为将来的王牌,因此故意放慢了补给品的运输工作。(160)

    据报道,在1941年第四季度中,驶往利比亚的轴心国船只有2/3在途中被击沉了。(161)为了突破这种空中和海上的封锁,希特勒把第二航空队从东线调到了地中海,并任命它的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陆军元帅为南方总司令,统领在意大利、希腊和北非的全部德国空军,后来还指挥地中海的德国海军。1943年初,地中海的德国地面部队也归他管辖。凯塞林名义上虽隶属于意大利最高司令部,可是戈林却在有关空军的一切问题上有权直接同他联系。意大利人阻挠了希特勒想使凯塞林控制意大利空军和一部分意大利海军的计划,可是,尽管如此,这种新的安排还是使他们受到德国人更为严密的控制。(162)

    轴心国领导人之间的不和,以及意大利人不能影响决策或采取任何独立自主的行动,这种情况在1942年中甚至比在1941年还要显著。隆美尔1942年1月21日发动的反攻,使非洲军团越过昔兰尼加凸出地区而到达了加萨拉。更重要的是,轴心国获得了自1940年夏季以来最有利的机会把马耳他打哑,并开始利用一下这种局面。从1月起,他们就不断对该岛和驶近该岛的一切护航队发动空中攻势。2月间,意大利最高司令部在德日两国参谋人员的协助下,开始为在那里登陆的意—德远征军制订计划。(163)然而,即使到了这时,希特勒还认识不到强行攻占马耳他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一军事行动极其危险,又不信任意大利军队,并且不愿意在作战季节从东线抽调他自己的军队来。(164)意大利最高司令部方面则充分意识到来自马耳他的危险,但拿不定主意是由他们自己承担进攻任务,还是干脆向德国人说明自己的意见。墨索里尼不断向希特勒呼吁的事项也并不是这一件。德国人和意大利人之间的意见分歧并不是十分明显的,因为雷德尔、凯塞林,一度还有隆美尔,都赞成进攻。(165)

    在1942年4月29—30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举行的会议上,他们决定,等计划在5月底发动的隆美尔的沙漠攻势有充分时间取得进展后,在7月间入侵马耳他。(166)然而,6月中旬,希特勒没有同墨索里尼商量就决定把登陆推迟到他在俄国发动的夏季攻势以后,或者最早也要到8月底。(167)轴心国继续封锁马耳他,可是一支大护航队在8月间突破了封锁,于是马耳他变得不仅能够防止入侵,而且能够再次袭击轴心国方面驶往利比亚的船队,从而使形势变得不利于围攻它的人了。(168)

    与此同时,隆美尔5月26日发动的新攻势使托卜鲁克在6月21日陷落。这激起了德国人的希望,认为轴心国军队将能把第八集团军赶入尼罗河流域,并在那里歼灭它。(169)墨索里尼也为隆美尔的胜利所陶醉;罗马的外交部为埃及草拟了一份独立宣言;墨索里尼还于6月29日亲自飞到利比亚,指望在两星期内胜利地进入埃及,以便及时就地防止德国人在埃及问题上也欺骗意大利,像他们在希腊问题上曾欺骗过它那样。(170)

    然而,这两个独裁者的希望由于英国人在阿拉曼的反击而落空了。墨索里尼于7月20日回到意大利,声称他相信德军在两三个星期内就将重新前进。(171)可是,截至8月30日为止,隆美尔力图突破英军防线的一次次尝试均未得手。这场沙漠战争陷于停顿状态,直至10月23—24日夜间为止,那时蒙哥马利发动了攻势,结果,他的部队在1943年1月底以前一直推进到了的黎波里。(172)在轴心国军队开始撤退以前,意大利各师损失惨重,于是又有人指责德国人在危难中抛弃了他们,甚至还把他们的机动运输工具拿给了非洲军团。(173)就在这一时期,意大利人在国内也受到了惩罚,因为盟国空军在1942年10月底对热那亚、都灵和米兰展开了一系列猛烈的空袭。

    蒙哥马利在横越沙漠追击隆美尔时,盟军在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登陆了。(174)从1940年6月起,轴心国每次开会无不提到盟军在法属西北非或西非登陆的危险。在1942年4月29—30日的会议上,双方商定,如果盟军在法国或者北非登陆,意大利应随时准备进军法国。(175)然而,两国并没有就作战行动共同拟订详细计划,也没有就德国和意大利如何分配新的占领区达成任何协议。再则,有好几个月,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一直在考虑怎样预防敌人在地中海其他地方登陆。到1942年10月,他们预料这样一次登陆随时都会发生,地点很可能在地中海东部。(176)可是,11月初当轴心国的情报机构报告说有一支大护航队集结在直布罗陀时,他们对于它的目的地又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猜测,(177)并且认真作了准备,以对付一支驶往突尼斯或者的黎波里塔尼亚的入侵舰队。11月7—8日夜间发生的事件的消息,使轴心国领导人大为吃惊。11月8日晚上,希特勒在慕尼黑召开会议,解决轴心国对法国的政策,以便把决定向赖伐尔宣布。墨索里尼派齐亚诺去出席会议,并指示他在会上说,意大利将给予法国人一切援助,如果他们同轴心国合作的话,可是,如果他们拒绝合作,意大利就要占领法国尚未被占领的地区和科西嘉。希特勒本来一直在一张从铁路指南上扯下的地图上划出罗马和突尼斯之间的距离,接着就显得有点心神恍惚。午夜前后,他突然宣布,他决定立即占领法国和科西嘉。(178)当时或者稍晚一点,他又决定要在突尼斯保持一个桥头堡。(179)意大利军队于11月10日开始在法国朝前推进,并于11月10—11日夜间在科西嘉登陆,竭力想同德国人并驾齐驱。(180)10日,赖伐尔在慕尼黑曾试图提出一项建议,让轴心国使用突尼斯的港口,以换取意大利放弃对法国的领土要求,希特勒装模作样地打断了他的这一建议,可是轴心国的军队一旦开始行动后,德国人的举动又和通常一样,不顾别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了。例如,在两国共同占领的土伦,德国人把军火库掌握在自己手里,只从接收过来的50万吨法国船只中拨给了意大利10万吨。(181)他们让意大利人去打捞凿沉的军舰,可是虏获的船只凡是比驱逐舰大的,没有一艘是可以使用的,而且,他们应希特勒的要求,最后还把5艘法国鱼雷艇和1艘炮艇交给了德国海军,以便德国在地中海组成自己的护航队。(182)

    意大利人原来希望在突尼斯取得政治上的控制权,可是他们的先头部队在11月13日抵达突尼斯时,已经比德国人迟了两天。他们不久就发现自己又同往常一样处于劣势。(183)希特勒同意大利人在突尼斯分享权力的方法似乎是,避免缔结明确的协定,同时不顾意大利人而径行加强德国的实力,因为他认为意大利人对于他仍然希望进行的反攻毫无用处。(184)结果,德国人只能遏制盟军11月间对突尼斯发动的攻势,而不能展开反攻。

    1942—1943年冬季,德国人对意大利人施加了比以前甚至更大的压力,要他们改善北非轴心国部队给养的供应办法。希特勒在11月28日对隆美尔说,给养问题是能够解决,也必须予以解决的。(185)11月底,戈林到意大利来讨论这个问题。他的一举一动(据齐亚诺说)很像是他已经自封为“德国驻意大利的保护长官”了。(186)他斥责意大利的军事领导人犯了种种错误,并且增派了一些运输管理员,从而增加了德国空军、德国海军在意大利的司令部同意大利最高司令部和其他意大利机构之间已经严重的摩擦和职权重叠——一种不仅是国与国的,而且是各部门之间的纠纷。

    戈林访问后的一两个星期,齐亚诺和卡瓦莱罗应召前往希特勒的总部(墨索里尼称病没有去)。会议于12月18—19日举行,(187)正好让这两个意大利人及时领略到纳粹头子因意军在东线溃退而发的雷霆,(188)俄国人那时刚在东线发动了一次新攻势。主要讨论的问题(189)之一是海上运输,德国人再次要意大利人牢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希特勒向他们保证,如果这个海上运输问题可以获得解决,轴心国就将派遣最好的军队到北非去,向阿尔及尔和梅利利亚推进,从而迫使西班牙人改变态度。3月中旬,希特勒仍然声称必须守住突尼斯,(190)实际上直到4月中旬还派去了大批增援部队。结果是,在盟军5月初攻下突尼斯和比塞大以后,大约有125 000名德国人和115 000名意大利人被俘了。(191)

    第四节 意大利的崩溃

    (一)意大利的和平希望或脱离轴心国的希望

    早在失败成为定局以前,法西斯领导人就曾想到除轴心国的全盘胜利外,这场战争可能带来的其他种种结果。1941年夏季,墨索里尼本来会接受一种妥协的和平,借此大好机会以保持意大利已经获得的战利品,并保全它的独立,免受德国支配。(192)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三国联盟开始考虑是否有可能分化它们的敌人,劝诱俄国或者西方国家单独缔结和约,可是对于所应采取的方针,三国意见又不一致。日本首相提出的同俄国接触的建议,于12月28日送到罗马,得到了墨索里尼的赞同,(193)可是不久以后,许多德国发言人都向意大利人暗示(而且拿齐亚诺来说,他也倾向于同意他们的说法),日本的胜利对所有的白种人并不是好兆头。(194)1942年2月24日和4月9日,在卡纳里斯访问意大利后不久,驻罗马的德国公使俾斯麦甚至说,法西斯政府应该带头发动一次和平运动,既同西方国家接触,又在轴心国内部发挥影响。俾斯麦预期英国到10月间就会愿意开始谈判,特别是如果德国人提议帮助白种人重新征服亚洲的话。(195)墨索里尼对这些建议都没有作出反应,希特勒4月26日的讲话(196)也暂时把官方采取任何和平行动的希望全打消了。5月间,教皇驻伯尔尼的使节就那年秋季是否有达成一种妥协和平的希望同齐亚诺商谈,齐亚诺说德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不会妥协,他还看不出有什么和解的基础,因此教廷最好不必采取任何行动。(197)但是,意大利人对德国在同英国人进行秘密接触的疑惧心理并不是很容易消除的。齐亚诺一听说英德在卢加诺举行会谈,一面自认为这种报道是无稽之谈,一面又立刻警觉起来。(198)

    墨索里尼派齐亚诺去参加12月18—19日的轴心国会议,指示他向希特勒建议同俄国媾和,或者至少在东线停战,以便尽量把军队抽调到其他战线,特别是调往地中海战线。齐亚诺还奉命建议,可以请日本诱使苏联政府把他们的野心转向中亚细亚。然而,希特勒对这些建议哪一条也拒不接受。(199)

    这时,除了墨索里尼,差不多所有的意大利人都盼望意大利脱离轴心国,向盟国靠拢,为自己保全一点还可以保全的东西。(200)类似的想法也在德国的其他卫星国中蔓延开来。1943年1月19日,从布加勒斯特传到罗马的消息说,安东尼斯库认为意大利和罗马尼亚有必要同盟国接触,希望借此把欧洲从布尔什维主义下拯救出来。(201)墨索里尼拒绝了安东尼斯库的提议,(202)不过在3月8日和26日的信件中他却敦促希特勒同苏联媾和,或者至少使东线稳定下来。(203)4月7日到10日,墨索里尼和其他一些意大利人在萨尔斯堡出席一次轴心国会议。这一次,墨索里尼2月间从齐亚诺手里接过外交部后,新任命的外交部副部长朱泽培·巴斯蒂亚尼尼建议同俄国媾和,正如安东尼斯库后来在12日建议同西方接触一样。(204)里宾特洛甫这时已在设法不让意大利同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一起去赶那个与盟国媾和的浪潮。(205)他仍然坚决反对任何和平行动,但是其他一些德国人则开始向柏林的意大利大使馆打听关于向盟国,甚至向苏联进行接触的情况。(206)

    甚至在罗斯福提出无条件投降的要求以前,(207)意大利的外交官和政客们为了说服希特勒拯救或解脱他的盟友或者开始举行和平谈判,提出了各种具有不现实的悲哀可怜意味的计划。1943年春天,巴斯蒂亚尼尼试图劝说德国政府宣布一项“欧洲宪章”,以保障小国和被占领国家,但是没有得到纳粹分子的赞同。当阿尔菲耶里在6月11日同里宾特洛甫讨论欧洲合作时,里宾特洛甫断言轴心国必须首先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然后大笔一挥就能把欧洲组织起来,并说发表一项类似大西洋宪章的宣言只会被人理解为软弱的表现。里宾特洛甫又说,除了使用武力,无法保住欧洲。(208)

    甚至在墨索里尼垮台以前,据说至少已在准备与盟国方面接触。据报道,巴斯蒂亚尼尼在1943年7月分别派出两个代表到里斯本去,一个是银行家富米,巴斯蒂亚尼尼希望他在美国或英国也许会受到接待,另一个是不久前刚卸任的驻葡萄牙公使佛朗切斯科·佛朗索尼。(209)据说墨索里尼批准派遣富米,条件是他本人决不同这件事沾边。大约就在这时,墨索里尼甚至也开始对安东尼斯库的和平方案有了半心半意的兴趣,竟然邀请后者到罗马来,并且在7月1日两人见面时对安东尼斯库说,在某种情况下,他自己也会为和平采取行动而不受希特勒的牵制。(210)他的建议自然也决不是切实可行的。墨索里尼与平时一样,灰心绝望地在这些危险的抉择之间举棋不定。

    (二)轴心国的崩溃

    希特勒丢失了突尼斯以后,等待着盟军的下一次登陆,一面充分意识到意大利部队不能抵抗入侵者,意大利全国已经极端厌战了。邓尼茨汇报他在5月12—15日访问意大利的情况时,希特勒问他墨索里尼会不会坚持到底,邓尼茨甚至也不免支吾其词。(211)希特勒本人对于墨索里尼的抵抗意志倒比较有信心,可是他知道墨索里尼是个有病的人,并且担心国王随时会推翻他,那么一来,西西里的德国军队就会被切断退路。(212)为了保护这些军队并加强他的“欧洲要塞”的外围防御,他这时开始调动更多的军队进入意大利。墨索里尼和他的新参谋总长安布罗西奥将军(1月30日接替了卡瓦莱罗)都宁愿把意大利部队从法国和巴尔干各国调回来,可是,德国人不许他们这样做。(213)

    4月7—10日轴心国开过会议以后,希特勒自夸他已经成功地使墨索里尼恢复了“昔日的精神状态”,因为他初到萨尔斯堡时就像“一个萎靡不振的老人”。(214)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登陆后,(215)德国人立即重新设法激励墨索里尼,要他对怯懦和失职行为采取无情的行动。(216)7月17日(217)希特勒对他那些顾问说,只有以同斯大林在1941年的无情手段相比拟的“野蛮措施”才能煞住意大利军队中士气的低落,挽救那个国家。他心里所想到的办法是成立一种执政委员会或军事法庭,以“清除不良分子”。他认为,除非采取一些严厉措施,否则增派德国军队到意大利去也无济于事,而且如果德军不得不单独作战的话,它就不能保卫整个半岛,而必须缩短防线。

    希特勒立即提出于7月19日在费尔特雷举行一次轴心国会议。整整两小时,墨索里尼不得不恭听希特勒的长篇训话,其间只因传来了罗马遭到第一次猛烈空袭的消息而中断了一下。(218)希特勒详细地告诉墨索里尼应该在前线和国内战线上做些什么,并且提出希望说,如果意大利人认真抗战,西西里岛就能守往,等德国的新式潜艇赶来参战,那时候就会轮到英国人来迎接他们的“斯大林格勒”了。(219)墨索里尼对这一切简直开不出口来回答,虽然安布罗西奥曾预先对他说过,他的军队最多只能再支持一个月,甚至阿尔菲耶里也曾拐弯抹角地说意大利结束掉轴心国的时候已经到了。他只有回到罗马面对着自己的亲信发动的一场叛乱,以及当时还保持秘密的一个规模更大的、终于导致他垮台的密谋。

    (三)墨索里尼的垮台

    法西斯政权由于对战争处理失当、贪污腐败,以及卑鄙的个人阴谋,这时已经完全声名狼藉了。法西斯“头子们”自己也感到已经同全国失去了一切联系,整个政治机器已日趋失灵。普通的公众由于一直确信墨索里尼总是正确的,现在更容易认为他总是错误的,因此他们最盼望和平。与此同时,那些比较活跃的反政府人士,自从1942年上半年以来,早在阿拉曼战役或者北非登陆以前,就一直在准备同这个政权展开斗争。(220)同年下半年,共产党、社会党、天主教民主党、自由党、人数不多的左派中心团体(后称劳工民主党),以及即将组成行动党的马志尼左翼分子,结成了一个联盟,谋求推翻墨索里尼,使意大利退出战争。(221)理想主义的反法西斯人士渴望掀起一场同时反对法西斯主义、君主政体、教会和轴心国的人民起义,但当时占优势的意见却是计划在权力中心发动一次军事政变,在政变中国王以及他对武装部队的权力将起主要作用。反法西斯人士、宫廷,以及法西斯“领导阶层”中的不满分子都同军队有所接触。虽然参谋总长安布罗西奥将军在费尔特雷会议以前始终没有完全放弃希望,认为墨索里尼自己也许会同德国决裂,可是他的助手卡斯泰拉诺将军早在4月间就拟订了一个政变计划。

    在此期间,齐亚诺于2月5日被免去了外交部长的职务后,已就任驻教廷大使,他希望利用一下他新取得的行动自由。他和格朗迪去同英国驻教廷公使达西·奥斯本先生(后称弗朗西斯爵士)接触,没有遭到拒绝。他们并不是仅有的探询者,戈内拉教授(反法西斯领袖之一)大约也在这时同奥斯本有了联系,并认为英国比较愿意通过君主政体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如果意大利迅速采取行动,它可以指望得到盟国的优待。(222)各反法西斯党派觉得事不宜迟,而且它们还认为齐亚诺、格朗迪以及其他一些人可能会效法达尔朗,向盟国献策,建立一种没有墨索里尼的自由主义化的法西斯政权,于是它们明确地同维克托·艾曼努尔国王进行接触,可是,国王犹豫不决,直到7月19日或20日才终于决定对墨索里尼采取行动。(223)

    与此同时,自从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登陆以来,一些心怀不满的法西斯“头子”曾迫使墨索里尼于7月24日召开了一次最高会议。格朗迪、博塔伊和有点犹豫不决的齐亚诺提出了一项动议,要求恢复国王、最高会议、内阁、议会以及市政机关等固有的职能,并提出应该由国王全权指挥武装部队。这项动议于25日凌晨以19票对8票通过(1票弃权)。(224)在法西斯叛变者中,似乎没有一个人参与过另一项秘密计划,可是格朗迪立即拜访了王室事务部长,要求国王进行干预。(225)下一天,墨索里尼若无其事地照常办公,接着他应召前往萨伏依别墅,被国王免职,并由一辆救护车送走,拘留在一所警察营房里,当时他似乎吓得目瞪口呆。他从那里被移送到蓬察岛,后来又转移到距撒丁岛不远的马达莱纳岛,最后则转移到了内地萨索山上的一所旅馆里。(226)

    国王任命巴多里奥元帅(他没有参加推翻墨索里尼的计划)为新政府的首脑,政权的变更甚至没有遭到法西斯党和国民军的反对就实现了。然而,公众对墨索里尼垮台的欢庆(227)却由于政府宣布战争将继续进行下去,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将受到严厉惩罚,而不免有点扫兴。(228)巴多里奥的内阁由一些将领和文官组成,因为国王不让他任用反法西斯党派的任何代表。虽然新政府革除了法西斯主义的一些弊端,例如取缔法西斯党和释放许多政治犯,可是他们还是不肯完全恢复出版自由,或者使组织政党合法化。

    (四)希特勒准备接管意大利

    墨索里尼的垮台,在德国的一般公众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惊和不安,(229)因为这时恰巧是盟军对汉堡和其他城市进行一系列破坏性空袭中的第一次,而俄军则又在发动一次进攻。关于意大利的局势,希特勒最初想到的是,要拯救西西里岛上的德国军队,控制住阿尔卑斯山口(凯特尔和约德尔两人都非常同意这一点),以及派遣伞兵去救出墨索里尼。他提出派一个德国装甲师开进罗马,逮捕国王、皮埃蒙特王子和巴多里奥政府成员,用飞机把他们送到德国来。他很想派兵开进梵蒂冈,可是戈培尔和里宾特洛甫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230)他那些军事顾问都反对立即夺取罗马的整个计划,结果决定在巴多里奥政府还自称是盟友的时候尽量多调动一些德军进入意大利,以便一接到命令就立即占领意大利并夺取其舰队。德军的增援部队于7月30日开始越过勃伦纳山口,他们一共集结了十六七个师的兵力。(231)希特勒拒绝了维克托·艾曼努尔国王约他在意大利北部会商的一项邀请,因为他疑心自己也许会遭到绑架。(232)在德意两国的外交部长和参谋总长于8月6日在塔尔维齐奥开会时,(233)双方尔虞我诈,均未得逞。

    巴多里奥政府又苟延残喘了一个月。政府发言人一再向德国人庄严保证,意大利决无背弃盟约的意图,可是从8月初起,他们就在同敌方进行接触了。(234)他们恬不知耻地干脆提出愿意投奔盟国一方,给了盟国在里斯本的代表以不愉快的印象。(235)他们不敢就抗击德国的进攻作好准备,唯恐这样做会惹起德国人来进攻,可是他们却满怀希望地认为盟军会派出大批飞机或者在罗马以北登陆,来把他们救出困境。他们还相信(至少当时有一些负责意大利防务的人和盟国军事情报机构全都相信)德军如果遭到大规模的进攻,可能会在罗马以南站不住脚,只好撤退到“比萨—里米尼防线”去。(236)

    但是,巴多里奥和他那些同僚完全不准备采取行动,哪怕德军真的有意立即向北撤退的话。他们等待盟军来为他们创造奇迹。因此,等到1943年9月8日宣布停战,(237)并没有同时带来什么英—美奇迹时,罗马就陷入了一片混乱。(238)国王和巴多里奥当夜逃到了佩斯卡拉,再从那里由海路逃往布林的西。德国人几天之内就从那不勒斯到勃伦纳山口控制了意大利全境,并于9月12日用飞机把墨索里尼像另一个安德洛墨达那样(239)从萨索山上救了出来,获得了全面的胜利。


    (1) 关于这一时期以前和这一时期的意德关系的详尽叙述,见伊丽莎白·威斯克曼:《罗马—柏林轴心》(Elizabeth Wisekemann: The Rome-Berlin Axis),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49年版。

    (2) 见库特·阿斯曼:《德意志生死存亡的年代》,第332页;关于德国在地中海的战略,见同上书,第327—371页。

    (3) 德国军事作家们说,希特勒十分尊重墨索里尼的感情,甚至不许最高统帅部向他们的意大利同僚强行提出意见或批评〔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受束缚的军队》(Siegfried Westphal: Heer in Fesseln),波恩,雅典娜出版社,1950年版〕,第152—154页;参阅阿斯曼,前引书,第331页;“1938年11月26日同意大利讨论武装部队的记录”〔《德国外交政策文件,1918—1945年,根据德国外交部档案汇编》(Documents on German Foreign Policy, 1918—1945, from the Archives of the German Foreign Ministry),英国外交部和美国国务院联合出版,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和伦敦,英王陛下文书局,1951年版,D集,第4卷,第530页〕。

    (4) 1940年中有几个月希特勒曾梦想在西班牙的帮助下“向非洲进军”,为德国在中非取得一个帝国,可是,即使在那时,他还认为北非和东非将留在意大利的势力范围内(见上文,原著第48页,第49页和第58—59页)。

    (5) 见《概览,1939—1946年:1939年3月的世界》(Survey for 1939—1946: The World in March 1939),第201—202页。

    (6) 关于这一问题的叙述,见《概览,1939—1946年:大战前夕,1939年》(Survey for 1939—1946: The Eve of War, 1939)。

    (7) 莱安德罗·阿尔皮纳蒂的话,齐亚诺曾引用,见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10月16日。

    (8) 见下文,原著第296页注⑨和第309页注③(即本书第381页注③和第399页注①。——译者)。

    (9) 波勒克斯(Pollux)和卡斯特(Gastor)是希腊神话中的两个孪生弟兄,前者愿意跟着他的弟弟卡斯特一起去死。——译者

    (10) 见下文,原著第292页,第295页。

    (11) 见希特勒:《我的奋斗》,第698页,第720页,第755页;墨菲译本,第505页,第518页,第541页。

    (12) 见加里亚佐·齐亚诺:《走向悲剧的欧洲》(Galeazzo Ciano: L'Europa verso la catastrofe),米兰,蒙达多里,1948年版;《齐亚诺的外交文件》,马尔科姆·马格里奇编,斯图尔特·胡德译(Ciano's Diplomatic Papers, ed.Malcolm Muggeridge, trans.Stuart Hood),伦敦,奥达姆斯出版社,1948年版,第372—375页〔本书及英译本以后简称齐亚诺:《欧洲》与英译本〕。参阅《希特勒与墨索里尼:信札与文件》,V·津科内编(Hitler e Mussolini: lettere e documenti, ed.V.Zincone),米兰,里佐利,1946年版,第28号。

    (13) 齐亚诺:《欧洲》,第566—572页和第574—576页;英译本,第375—379页和第381页;关于齐亚诺在德国国会中的举动,见威廉·L·夏勒:《柏林日记》(William L.Shirer: Berlin Diary),伦敦,哈米什·汉密尔顿,1941年版,第358页。

    (14) 8月29日希特勒—齐亚诺会谈记录,载齐亚诺:《欧洲》,第581—583页;英译本,第386—387页。关于特兰西瓦尼亚议定书的叙述,见《概览,1939—1946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Survey for 1939—1946: Initial Triumph of the Axis)。

    (15) 墨索里尼—里宾特洛甫会谈记录,载齐亚诺:《欧洲》,第586—591页;英译本,第389—393页。

    (16)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9月27—28日。

    (17) 齐亚诺:《欧洲》,第594—599页和第601—607页;英译本,第395—398页和第399—404页。

    (18) 参阅施密特的和齐亚诺的评论,下文,原著第287页曾引用。

    (19) 见上文,原著第62—63页。

    (20) 英国海军部:《关于海军事务的德国元首会议,1939(—1945)年》(Great Britain, Admiralty: Fuehrer Conferences on Naval Affairs),8卷,油印本,伦敦,英王陛下文书局,1947—1948年版(此后简称《元首会议》),1941年卷,第5—7页〔关于这些会议的记载也发表在《1948年布拉西海军年鉴》(Brassey's Naval Annual for 1948),伦敦,克洛斯;纽约,麦克米伦〕;《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129页。

    (21) 例如,《元首会议》,1941年1月8日,第8页。意大利人自己也尽可能不泄露作战情报〔见J·瓦莱里奥·博尔盖斯:《第十快艇舰队》(J.Valerio Borghese: Decima Flottiglia Mas),米兰,加赞蒂,1950年版,第251—253页〕。

    (22) 例如,戈林—凯塞林会谈,见乌戈·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参谋总长日记,1940—1943年》〔Ugo Cavallero: Comando Supremo, diario 1940—1943 del Capo di S.M.G.(Stato Maggiore Generale),波伦亚,卡佩利,1948年版〕,1942年11月6日。

    (23) 利奥那多·西莫尼(笔名):《柏林:1939—1943年的意大利大使馆》(Leonardo Simoni, pseud.: Berlino: Ambasciata d'Italia 1939—1943),罗马,米格利阿雷西,1946年版,1942年1月8日,2月14日和2月18日。

    (24) 迪诺·阿尔菲耶里:《前线的两个独裁者》(Dino Alfieri: Due dittatori di fronte),米兰,里佐利,1948年版,第235—236页。

    (25) 同上书,第233页。

    (26)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6月19—20日;齐亚诺:《欧洲》,第563—565页;英译本,第373—374页。

    (27) 西莫尼:《柏林》,1940年7月7日;施密特:《外交舞台上的龙套》,第492页。

    (28) 齐亚诺:《欧洲》,第598页,第603页,第604页;英译本,第397—398页,第401页,第403页。

    (29) 参阅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6月19—20日;齐亚诺:《欧洲》,第562—565页;英译本,第372—375页;《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28号。

    (30) 施密特:《外交舞台上的龙套》,第484页。

    (31) 见《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28号;参阅墨索里尼致希特勒的信件,1940年6月22日〔马里奥·托斯卡诺曾引用,见《意大利历史评论》(Rivista Storica Italiana),1951年,第1期,第130页〕。

    (32)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6月21日;西莫尼:《柏林》,1940年6月22日。如果知道6月21日德国提出停战条件最后文本的那件公文的确切性质,以及该公文当天多么迅速地就发出,那是很有趣的。那天晚上,亨茨格将军在贡比涅声称,意大利人始终不曾打败法国人,无权提出像德国提出的那种条件。再则,如果他们提的条件太苛刻,法国就将重新对意德两国采取自由行动。凯特尔仅仅注意到这一反对意见,并且声明他完全不知道意大利的意图。同样地,当法国政府在22日上午讨论德国的条件时,勒伯伦总统谈到意大利有可能提出无法接受的条件来,那么两方面的谈判就都会破裂,好像他很希望会发生这种情况似的〔保罗·博杜安:《在政府任职九个月:1940年4—12月》(Paul Baudouin: Neuf mois au governement: avril-décembre),1940,巴黎,圆桌出版社,1948年版,第199页;F·夏尔-鲁:《外交事务上惨痛的五个月》(F.Charles-Roux: Cinq mois tragiques aux Affaires Étrangères),巴黎,普隆,1949年版,第78—79页,第90页和第102页;阿尔贝·卡梅雷尔:《关于停战协定的真相》(Albert Kammerer: La Véritè sur l'armistice),第2版,巴黎,梅迪西出版社,1945年版,第294页,第424页和第438页;马克西姆·魏刚将军:《回忆录》,第3卷:《再度服役》(General Maxime Weygand: Mémoires, vol.Ⅲ: Rappelé au service),巴黎,弗拉马里翁,1950年版,第243—244页,第249页,第251页,第257页和第262—263页〕。

    (33) 关于意法停战谈判,见皮耶特罗·巴多里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Pietro Bodoglio: L'Italia nella seconda guerra mondiale),米兰,蒙达多里,1946年版,第47页;博杜安,前引书,第208—210页和第218页;夏尔-鲁,前引书,第100—101页;卡梅雷尔,前引书,第326—328页和第448—454页;《贝当元帅受审记:速记纪录》(Le Procès du Maréchal Pétain: compte rendu sténographique)(此后引用时仅称《贝当受审记》),现代诉讼大全,巴黎,阿尔班·米歇尔,1945年版,第1卷,第476页;魏刚:《回忆录》,第3卷,第268—269页。

    (34) 停战协定全文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1939—1940),波士顿,世界和平基金会,1940年版,第436—440页;卡梅雷尔,前引书,第454—458页;《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94页。关于意大利对占领区的管理,见莱姆金:《轴心国在欧洲占领区的统治》,第171页,第177—178页和第402—404页。

    (35)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6月22日,23日和25日。

    (36) 《概览,1939—1946年:1939年3月的世界》,第197页。

    (37) 菲利波·安富索:《罗马、柏林、萨洛,1936—1945年》(Filipo Anfuso: Roma, Berlino, Salò,1936—1945),米兰,加赞蒂,1950年版,第161页。关于希特勒后来想在其他有关大国(包括法国和西班牙以及意大利)的帮助下瓜分英帝国的“破落产业”的打算,见上文,原著第57—58页。

    (38) 朱泽培·博塔伊:《二十年和一天》,第2版(Giuseppe Bottai: Vent'anni e un giorno, 2nd edition),米兰,加赞蒂,1949年版,1940年7月6日。

    (39) 例如,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7月5日;齐亚诺:《欧洲》,第591页,第596页和第598页;英译本,第392—393页,第396页和第397—398页;希特勒致墨索里尼的信件,1940年7月17日(《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30号)。

    (40) 《元首会议,1940年》,第117页;参阅1941年7月9日和25日的会议(同上书,1941年,第92页和第94页)。

    (41) 齐亚诺:《欧洲》,第567—568页;英译本,第376页。

    (42) 西莫尼:《柏林》,1940年9月7日。

    (43) 关于北非停战委员会的活动,见夏尔-鲁:《惨痛的五个月》,第104页;《元首会议,1940年》,第116—117页;《元首会议,1941年》,第18—19页;韦斯特法尔:《受束缚的军队》,第145—146页,第147—148页;魏刚:《回忆录》,第3卷,第388—389页,第390页,第392页,第393页,第407—410页。

    (44) 尽管如此,德国人在北非提出的特权和便利的要求,比意大利人所提出的要苛刻得多。虽然意大利人想使奥兰和比塞大非军事化,并使用奥兰作为空军基地〔博杜安:《在政府任职九个月》,第237—238页,第241—242页;《元首会议,1940年》,第128页;《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102页〕,德国人却(同样没有成功)要求在摩洛哥取得不下于8处空军基地,以及从法国直接越过西北非的过境便利。

    (45) 夏尔-鲁:《惨痛的五个月》,第50页,第51页,第171页和第295—297页;阿米第奥·齐安尼尼:“意法停战协定”(Amedio Giannini:“L'Armistizio italo-francese”),《国际政治研究评论》(Rivista di Studi Politici Internazionali),1951年1—3月,第19页。

    (46) 见下文,原著第365—366页。

    (47) 鲁道夫·拉恩:《不安宁的生活,速写与回忆》(Rudolf Rahn: Ruheloses Leben, Aufzeichnungen und Erinnerungen),杜塞尔多夫,迪德里希斯出版社,1949年版,第148页。

    (48)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10月20日,24日,25日和28日;齐亚诺:《欧洲》,第601—607页;英译本,第399—404页;《元首会议,1940年》,第117页;又见安富索:《罗马、柏林、萨洛》,第167页。关于10月28日的那次会晤,又见《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99页。

    (49) 威斯克曼:《罗马—柏林轴心》,第231—232页。关于希特勒的反应,见上文,原著第63页。

    (50) 例如,齐亚诺:《欧洲》,第565页;英译本,第374页。

    (51) 同上书,第587—588页,第590页和第611页;英译本,第390—391页,第392页和第407页;西莫尼:《柏林》,1940年8月17日。

    (52)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8月4日及5日。

    (53) 关于这件事,见马里奥·托斯卡诺:《错误的1940—1941年的意苏协定》(Mario Toscano: Una Mancata intesa italo-sovietica nel 1940 e 1941),佛罗伦萨,桑索尼,1953年版;阿尔菲耶里:《两个独裁者》,第230—231页;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10月23日和11月7日及1941年1月1日;齐亚诺:《欧洲》,第617页和第627—628页;英译本,第411—412页和第418—419页;马里奥·多诺斯蒂(笔名):《墨索里尼与欧洲》(Mario Donosti, pseud.: Mussolini e l'Europa),罗马,埃迪齐奥尼·利奥那多,1945年版,第246页;奥古斯托·罗索:“海峡问题和俄国在地中海”(Augusto Rosso:“La questione degli Stretti e la Russia nel Mediterraneo”),《国际政治研究评论》,1950年4—6月,第177—178页;西莫尼:《柏林》,1940年8月17日,1941年1月5日,6日,10日,16日和21日。

    (54)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11月18—19日。

    (55) 《概览,1939—1946年:1939年3月的世界》,第202—203页。

    (56)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6月26日和27日;齐亚诺:《欧洲》,第576—579页;英译本,第382—384页。

    (57)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7月10日,15日和8月26—30日;齐亚诺:《欧洲》,第581—583页;英译本,第386—387页。

    (58) 《概览,1938年》,第3卷,第93—105页。

    (59) 安富索:《罗马、柏林、萨洛》,第157—159页和第166—167页;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10月19日。

    (60) 同上书,1941年7月10日。

    (61) 同上书,1941年7月10日,19日,21日和8月13日,23日;关于齐亚诺—里宾特洛甫1941年4月21日、22日的会议,见齐亚诺:《欧洲》,第653页,第654页和第656页;英译本,第437页和第438—439页。

    (62) 佛朗塞斯科·罗西将军:《我们是怎样达成停战协定的》(General Francesco Rossi: Come arrivammo all'armistizio),米兰,加赞蒂,1946年版,第3—4页。

    (63) 齐亚诺:《欧洲》,第569页;英译本,第377—378页。

    (64) 西莫尼:《柏林》,1940年8月17日;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8月17日。关于意大利对希腊的进攻和进攻前事态的叙述,见《概览,1939—1946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

    (65) 齐亚诺,前引书,第588—589页和第590页;英译本,第391页和第392页。

    (66) 齐亚诺:《日记(1937—1938年)》,1938年2月2日和3月20日。

    (67) 巴多里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第44页。

    (68) 博塔伊:《二十年》,1936年10月31日;齐亚诺:《日记(1937—1938年)》,1937年12月21日。

    (69) 巴多里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第44页。

    (70) 博塔伊:《二十年》,1940年6月17日和7月1日;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6月20日和7月2日;鲁道弗·格拉齐亚尼元帅:《我保卫了祖国》(Marshal Rodolfo Graziani: Ho difeso la patria),米兰,加赞蒂,1947年版,第209—211页和第212页;魏刚:《回忆录》,第3卷,第267页和第269—270页。巴多里奥(前引书,第45—47页)说,墨索里尼于6月16日下达命令,规定在18日开始进攻,但巴多里奥所记的日期并不总是准确的,进攻肯定到21日才开始。

    (71) 见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7月2日和16日;齐亚诺:《欧洲》,第568页;英译本,第377页;墨索里尼致希特勒的信件,1940年6月2日,12日,26日和7月17日(《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26号,第27号,第29号和第30号)。

    (72) 《元首会议,1940年》,6月4日,7月25日和9月6日(第56页,第74页和第92页);同上书,1943年2月8日(第7页);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9月7日。

    (73) 例如,见约德尔1940年6月30日的备忘录〔《纳粹的阴谋与侵略》,补编A,第1405页(1776-PS)〕。

    (74)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7月2日;齐亚诺:《欧洲》,第569页;英译本,第377页。

    (75) 《元首会议,1940年》,第81页;阿斯曼:《德意志生死存亡的年代》,第340—341页。

    (76) 参阅B·H·利德尔·哈特:《小山的另一边》(B.H.Liddell Hart: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增订本(伦敦,卡斯尔,1951年版),第233—236页,引用冯·托马将军的话;阿斯曼:《德意志生死存亡的年代》,第329—330页;参阅彼得·博尔:《同哈尔德的谈话》(Peter Bor: Gespräche mit Halder),威斯巴登,林梅斯出版社,1950年版,第185—186页。

    (77) 例如,《元首会议,1940年》,第125—129页;《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100—103页。

    (78) 又见上文,原著第63页。

    (79) 《元首会议,1940年》,第113页。

    (80) 西莫尼:《柏林》,1940年11月16日。

    (81) 见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1月18日和19日以后;齐亚诺:《欧洲》,第612—616页;英译本,第408—411页。参阅《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33号。

    (82) 关于“费利克斯战役”,又见上文,原著第59页。

    (83) 见希特勒致墨索里尼的信件,1940年11月20日(《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33号,第76页)。

    (84) 《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34号。

    (85) 同上书,第36号;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12月6日;又见《元首会议,1941年》,第5页。德国的俯冲轰炸机于1941年1月10日开始从意大利南部的基地起飞去袭击英国军舰。

    (86) 阿尔菲耶里:《两个独裁者》,第102页;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12月4日。

    (87) 阿尔菲耶里,前引书,第102页以后;西莫尼:《柏林》,1940年12月7日,8日,9日和23日。这次会谈的第二天,齐亚诺打电话给驻柏林的大使馆说,战况已经好转,阿尔菲耶里根本不必请求援助了。

    (88) 关于补给问题,见下文,原著第317—319页。

    (89) 雷诺兹和埃莉诺·帕卡德:《阳台帝国》(Reynolds and Eleanor Packard: Balcony Empire),伦敦,查托和温达斯,1943年版,第117—122页。

    (90) 《元首会议,1940年》,第128页;《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102页;西莫尼:《柏林》,1941年1月9日。

    (91) 西莫尼:《柏林》,1940年12月12日。

    (92) 德国海军方面11月14日的一份备忘录向陆军总司令部提出,意大利的领导已经不行了,德国陆军和空军必须在地中海东部进行干预,因为意大利部队不能作出恢复对轴心国有利的均势所需要的那种敏捷而果断的行动。总之,往后根本不能指望意大利方面给予什么重大的帮助了〔《元首会议,1940年》,第125—129页;《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100—103页〕。

    (93) 见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940年12月4日;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12月5日;西莫尼:《柏林》,1940年11月27日;《元首会议,1941年》,第5页。

    (94) 《元首会议,1941年》,第2页和第3页。

    (95) 西莫尼,前引书,1940年12月30日。

    (96) 同上书,1940年12月17日。

    (97) 《元首会议,1941年》,1月8—9日(第8页)。希特勒这时候似乎当真疑心墨索里尼对他的态度已经改变了(见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1月3日)。

    (98) 关于希特勒各项计划的形成,见《元首会议,1940年》,12月27日(第136页);同上书,1941年,1月8—9日(第8—10页);元首命令第22号,1941年1月11日〔同上书,第13—15页,以及《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26卷,第58—61页(448-PS)〕;《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107页;希特勒致墨索里尼的信件,1940年12月31日(《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37号)。

    (99) 关于贝希特斯加登会议,见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1月10日,16日和18—21日;齐亚诺:《欧洲》,第625—629页;英译本,第417—420页;《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34卷,第462—471页(134-C);《纳粹的阴谋与侵略》,第6卷,第939—946页;又见阿尔菲耶里:《两个独裁者》,第110—120页。

    (100)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1月18—21日。墨索里尼对于要他去做一件希特勒自己刚刚未能办成的事——设法怂恿佛朗哥参战——无疑感到很高兴。

    (101)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34卷,第468页(134-C);《纳粹的阴谋与侵略》,第6卷,第943页。

    (102) 安富索:《罗马、柏林、萨洛》,第184页;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941年4月2日。

    (103) 《概览,1939—1946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

    (104) 《元首会议,1941年》,第9页。

    (105)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26卷,第396—399页(872-PS);《纳粹的阴谋与侵略》,第3卷,第630—633页;《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108页。

    (106) 隆美尔:《没有仇恨的战争》(Rommel: Krieg ohne Hass),海登海姆/布伦茨,海登海姆日报出版社,1950年版,第20页。

    (107) 同上书,第25—26页;扬:《隆美尔》,第93页。

    (108) G·克利夫顿陆军准将:《快乐的被追逐者》(Brigadier G.Clifton: The Happy Hunted),伦敦,卡斯尔,1952年版,第223页。关于隆美尔对意大利部队的意见,见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941年8月2日和12月14日;隆美尔,《没有仇恨的战争》,第60页;韦斯特法尔:《受束缚的军队》,第157—158页;扬:《隆美尔》,第141页以后。

    (109) 隆美尔,前引书,第388页;参阅第20页。

    (110) 见下文,原著第319页,以及罗西:《我们是怎样达成停战协定的》,第18—19页和第209—210页。

    (111) 1941年1月19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会谈和1941年3月25日里宾特洛甫和齐亚诺的会谈(齐亚诺:《欧洲》,第627页和第648页;英译本,第419页和第433页)。

    (112) 同上书,第660—661页;英译本,第422页;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6月2日。

    (113) 齐亚诺:《欧洲》,第665—668页;英译本,第445—447页。

    (114) 见《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44号,第102页。

    (115) 同上书,第44号。

    (116) 参阅《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45号。关于墨索里尼因为希特勒没有早点把计划告诉他而感到气愤一事,见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6月30日。

    (117) 墨索里尼给最高司令部的报告(《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49号);又见博塔伊:《二十年》,1941年7月5日。

    (118) 1941年8月25日,10月25日和11月24—27日希特勒—墨索里尼的会谈和里宾特洛甫—齐亚诺的会谈(齐亚诺:《欧洲》,第675页,第683页和第691—692页;英译本,第451页,第458页和第464页)。

    (119) 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942年1月1日;西莫尼:《柏林》,1942年1月8日和23日。

    (120) 安富索:《罗马、柏林、萨洛》,第253页;罗西:《我们是怎样达成停战协定的》,第13—15页;韦斯特法尔:《受束缚的军队》,第212—213页。

    (121) 例如,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941年9月9日,1942年1月27日和8月16日;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2年2月13日和20日。

    (122) 见阿尔菲耶里:《两个独裁者》,第282—283页;卡瓦莱罗,前引书,1942年12月18日;利德尔·哈特:《小山的另一边》引用了布卢门特里特的话;墨索里尼致希特勒的信件,1943年3月8日(《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57号);西莫尼:《柏林》,1942年12月18日,1943年1月13日,14日和15日;阿尔菲耶里—里宾特洛甫的会谈,1943年2月21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25卷,第458—459页)。

    (123) 罗西:《我们是怎样达成停战协定的》,第15—16页和第70页注。

    (124)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7月1日。

    (125) 戈培尔:《日记》,1942年3月20日和1943年9月23日;鲁道夫·塞姆勒:《戈培尔——仅次于希特勒的人物》(Rudolf Semmler: Gobbels — the Man next to Hitler),伦敦,韦斯特豪斯,1947年版,1941年5月19日。

    (126) 关于墨索里尼对他的帝国的哀悼,见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5月30日和7月5日。

    (127) 他对齐亚诺说,他们打电话找他,好像他是个仆人似的。他们打电话来叫他参加没有任何议程的会议,在会上全是希特勒一个人讲话,也不作出任何决定。在希腊,他们瞒着他缔结了停战协定,罗马格诺尔的一师很丢脸地在佩拉蒂的桥畔被一名德国哨兵撵回来。在克罗地亚,他们装着承认意大利的权利,可是留给意大利的只是一堆啃得精光的骨头。面对着这一切,他有意要继续加强“阿尔卑斯壁垒”。它也许有一天会很有用,但是目前,你必须“跟着狼一起嗥叫”(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6月10日,参阅1941年5月31日,6月8日和9日)。有时候,他又想到法西斯政权会在国内遇到什么危机,如果德国人不许他吞并科西嘉、突尼斯和尼斯,或者,更糟的是,如果德国人竟然要求南蒂罗尔,再不然,他甚至以为自己是在保卫意大利,抵抗德国军队(同上书,1941年6月1日,7月6日和20日)。

    (128) 见希特勒致墨索里尼的信件,1941年6月30日(《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46号);墨索里尼致希特勒的信件,1941年7月2日(阿尔菲耶里:《两个独裁者》,第359—360页)。

    (129) 会议记录,载齐亚诺:《欧洲》,第669—675页;英译本,第447—452页;又见阿尔菲耶里:《两个独裁者》,第210—223页;安富索:《罗马、柏林、萨洛》,第229—279页;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941年8月25—29日。

    (130) 阿尔菲耶里,前引书,第221页;安富索,前引书,第235页,第238页和第263页。

    (131)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9月24日,25日,26日和10月1日;齐亚诺:《欧洲》,第676—677页;英译本,第453—454页。

    (132)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10月13日,17日和25—29日;1941年10月25日希特勒—齐亚诺会谈的记录,见齐亚诺:《欧洲》,第678—686页;英译本,第454—460页。

    (133)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11月24—26日;齐亚诺:《欧洲》,第686—693页;英译本,第460—465页;然而,参阅西莫尼在《柏林》(1941年11月26日)中关于齐亚诺的种种反应的报道。关于反共公约的延长,又见上文,原著第50页。

    (134) 齐亚诺:《欧洲》,第687页;英译本,第461页。

    (135) 见下文,原著第305页。

    (136) 见下文,原著第303—304页。

    (137) 见下文,原著第310页。

    (138) 卡洛·利瓦伊:《基督不到的地方》(Carlo Levi: Cristo si è fermato a Eboli),都灵,埃瑙迪,1949年版,第113页。

    (139) 例如,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2年2月22日,3月3日,10日,11日,4月11日和5月23日。

    (140) 关于这种合作的实例,见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942年2月24日和9月11日;关于1943年1月20日的意—日经济协定,见《意大利日报》(Giornale d'Italia),1943年1月22日。

    (141)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3年3月24日和4月1日。齐亚诺本人却感到,也许不久以后一支人数不多而战斗力很强的军队可以决定欧洲的命运。

    (142) 威廉·L·兰格:《我们对维希的孤注一掷》(William L.Langer: Our Vichy Gamb-le),纽约,诺夫,1947年版,第147页以后和第404—405页;又见下文,原著第382—383页。

    (143) 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941年5月26日,29日,31日和6月2日。

    (144) 齐亚诺:《欧洲》,第660页;英译本,第441—442页。

    (145) 《元首会议,1941年》,第94页。希特勒于1941年8月10日告诉他的海军副官,他没有接受贝当7月间提出的合作的建议,因为他必须继续支持意大利的要求,而他知道法国是决不会答应那些要求的(阿斯曼:《德意志生死存亡的年代》,第325页)。

    (146) 卡瓦莱罗,前引书,1941年6月2日。

    (147) 齐亚诺:《欧洲》,第666页;英译本,第445页。

    (148) 卡瓦莱罗,前引书,1941年8月15日;参阅希特勒5月11—12日向达尔朗提出的类似的建议(兰格:《我们对维希的孤注一掷》,第150页)。

    (149) 齐亚诺:《欧洲》,第675页;英译本,第450页。

    (150) 同上书,第689页;英译本中删去。

    (151) 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941年12月3日和10日;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12月7日。

    (152)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12月10日;齐亚诺:《欧洲》,第698—702页;英译本,第468—471页;《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112页。《欧洲》一书的英译本是易于引起误解的。在会议上,达尔朗确曾提到突尼斯的港口,并曾暗示,允许作战物资过境尽管危险,也许倒可以考虑(虽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考虑允许军队过境)。然而,在12月1日的圣佛洛朗坦会议上,达尔朗和朱安将军曾对戈林说,法国不能让德国利用比塞大而不冒同美国发生冲突的严重危险(兰格:《我们对维希的孤注一掷》,第198—200页)。

    (153) 见《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50号;卡瓦莱罗,前引书,1941年12月29日和1942年1月1日;《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115页;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12月29日和1942年1月1日。

    (154) 同上书,1941年12月3日和31日;兰格,前引书,第233—235页。

    (155) 1941年2月13—14日雷德尔和里卡迪海军上将会谈的记录〔安吉洛·雅希诺:《高多与马塔潘》(Angelo Jachino: Gaudo e Matapan),米兰,蒙达多里,1947年版,第265—267页〕;又同上书,散见各处,以及海因德霍普的坎宁安勋爵(海军上将):《一个水兵的漂流记》(Admiral Lord Cunningham of Hyndhope: A Sailor's Odyssey),伦敦,哈钦森,1951年版,第325页以后。

    (156) 《元首会议,1941年》,5月22日(第49页和第58页)。

    (157) 同上书,9月17日,11月13日和12月12日(第113页,第121页和第130页);坎宁安:《一个水兵的漂流记》,第422页。

    (158) 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941年9月2日和1942年6月2日;《元首会议,1941年》,3月18日(第34页)。

    (159) 同上书,6月6日,7月25日和11月13日(第87页,第97页和第122—123页);安东尼·马廷森:《希特勒和他的海军将领们》(Anthony Martienssen: Hitler and his Admirals),伦敦,塞克和沃伯格,1948年版,第126页和第130页;隆美尔:《没有仇恨的战争》,第111页以后,第117页,第202页以后和第227页以后。德国人对意大利货船船员在危险航程中的纪律十分不满。关于一种较为称许的意见,见坎宁安,前引书,第525页。

    (160) 截至1943年9月8日为止,意大利损失了1 705 297吨商船,到战争结束前又损失了836 139吨〔经济研究所:《意大利经济情况年鉴》(Istituto per gli Studi di Economia: Annuario della congiuntura economica italiana),佛罗伦萨,瓦莱奇,1949年版,第382—383页〕。德国人疑心意大利人不愿使军舰冒险,这不是没有根据的。墨索里尼曾命令军舰不得驶出从岸上基地起飞的战斗机的航程以外。关于这一点,见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941年7月25日。

    (161) 坎宁安:《一个水兵的漂流记》,第420页;参阅阿斯曼:《德意志生死存亡的年代》,第349—350页,第355页和第362页;马廷森:《希特勒和他的海军将领们》,第125页。飞机、潜艇,甚至医院船〔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2年5月19日和9月2日〕这时都被使用来载运轴心国的军队和给养。

    (162) 元首命令,第38号,1941年12月2日〔《元首会议,1941年》,第127—128页;《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110页;卡瓦莱罗,前引书,1941年11月2日,8日和29日,以及1942年1月17日和18日;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11月5日;韦斯特法尔:《受束缚的军队》,第189—190页〕。

    (163) 见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月27日,2月和3月散见各处,以及1942年4月12日和21日;《元首会议,1942年》,3月12日(第19—20页);利德尔·哈特:《小山的另一边》,第243页。

    (164) 希特勒对马耳他不如对直布罗陀感觉兴趣,他不听最高统帅部的意见,于1941年决定进攻克里特而不进攻马耳他(参阅同上书,第238页)。

    (165) 《元首会议,1941年》,3月18日和8月22日(第34—35页,第100页和第102页);《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34卷,第669页(167-C);韦斯特法尔:《受束缚的军队》,第176页。

    (166) 《元首会议,1942年》,第37页。

    (167) 到6月20日那么晚的时候,墨索里尼才签署了一封给希特勒的信,提醒他马耳他的重要性,并要求提供入侵所需的物资(卡瓦莱罗,前引书,1942年6月20日;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2年6月22日和23日)。关于希特勒的答复,见卡瓦莱罗,前引书,1942年6月24日;《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116页;阿斯曼:《德意志生死存亡的年代》,第358页;《元首会议,1942年》,第47页。

    (168) 当隆美尔最后一次企图在阿拉曼突破的时候,有几艘运送汽油给非洲军团的油船被击沉了。

    (169) 又见《概览,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第187页。

    (170) 据报道,德国专家们已经在积聚埃及货币并准备征用棉花。希特勒也在提议民政方面实行共管(多诺斯蒂:《墨索里尼与欧洲》,第281—282页)。

    (171)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2年7月21日。

    (172) 见《概览,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第218页。

    (173) 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942年11月8日,10日和11日;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2年11月12日和1943年1月22日。

    (174) 见《概览,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第201—209页,第218—219页和第245页以后。

    (175) 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942年4月30日。

    (176) 例如,墨索里尼致最高司令部的备忘录,1941年7月24日(《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49号);参阅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11月1日:11月1日收到的希特勒致墨索里尼信件的摘要。

    (177) 见阿斯曼:《德意志生死存亡的年代》,第305—308页,第314—315页和第316—318页;卡瓦莱罗,前引书,1942年11月6日(参阅10月21日);利德尔·哈特:《小山的另一边》,第345—346页。据阿斯曼说(第307页),意大利最高司令部想在盟军登陆以前占领突尼斯,可是德国人不同意。

    (178) 西莫尼:《柏林》,1942年11月9日。

    (179) 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942年11月11日;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2年11月9日和10—11日。隆美尔本来希望把非洲军团撤退到其他战线上去作战。11月28日,希特勒对隆美尔说,为了政治原因,必须在非洲保持一个大桥头堡(隆美尔:《没有仇恨的战争》,第313—315页)。

    (180) 卡瓦莱罗,前引书,1942年11月11日和12日。意大利的占领区最后包括阿尔卑斯滨海县和萨瓦县的一部分(在莫丹和尚贝里之间)。萨瓦的其余部分、上萨瓦和土伦地区则是共同占领的(《新苏黎世报》,1942年11月16日)。

    (181) 卡瓦莱罗,前引书,1942年12月3日和8日。

    (182) 同上书,1942年11月26日;《元首会议,1943年》,第15页。

    (183) 关于希特勒曾同意把突尼斯当作意大利战区,以及墨索里尼被凯塞林说服让德国处于优先地位的经过,见拉恩:《不安宁的生活》,第204—205页和第210—211页。

    (184) 吉尔伯特编:《希特勒指挥作战》,第4—5页。意大利人的作战记录,实际上并不像在盟国和在德国人中一下子就传开的关于他们没有勇气的笑话所讲的那样糟。诚然,意大利部队对这场战争一般都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法西斯狂热分子人数也比较少,而且大部分都在黑衫党的队伍里。可是拿隆美尔来说,他却认为意大利人虽然不是天生的战士,假如领导有方,他们准会表现得好得多。他批评意大利军官不与士兵同患难、共甘苦(《没有仇恨的战争》,第198页)。三军中效率最高的海军,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燃料不足而瘫痪了。它的普遍缺乏进取精神同它所干出的一些需要了不起的个人勇气的功绩成了鲜明的对照,特别是《第十快艇舰队》中所叙述的兵士们的英勇事迹,他们的爆破汽艇和人体鱼雷袭击了马耳他、直布罗陀、苏达湾和其他港口,他们并于1941年12月在亚历山大使“伊丽莎白皇后”号和“勇敢”号失去战斗力(坎宁安:《一个水兵的漂流记》,第323页,第433—435页,第507页,第512页和第524页)。意大利空军由于它的侦察飞行、鱼雷轰炸,以及准确、果断的高空轰炸也博得了坎宁安的称赞(同上书,第258—259页);参阅阿斯曼:《德意志生死存亡的年代》,第333—334页。

    (185) 隆美尔:《没有仇恨的战争》,第313—315页。

    (186)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2年11月30日到12月6日;韦斯特法尔:《受束缚的军队》,第215—216页。墨索里尼和齐亚诺想博得戈林欢心,使意大利损失了好些艺术品,在戈林50岁生日时送去了一些光辉夺目可是略为陈旧的礼物——原来准备送给索古和佛朗哥的东西(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3年1月4日)。

    (187) 见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942年12月18日;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2年12月18日和19日;西莫尼:《柏林》,1942年12月17—20日。

    (188) 又见上文,原著第300—301页。

    (189) 另一个问题是要意大利在南斯拉夫同切尼克人作战,而不是去鼓动他们(见下文,原著第662页)。关于齐亚诺又提出的与俄国媾和问题,见下文,原著第311页。

    (190) 他说对盟国说来,突尼斯可以抵得上四五百万吨船舶(《元首会议,1943年》,第14页)。

    (191) 见艾森豪威尔:《远征欧陆》(Eisenhower: Crusade in Europe),伦敦,海涅曼,1948年版,第172页。

    (192) 见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5月6日,6月2日和7月20日。

    (193)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12月28日。

    (194) 同上书,1942年3月10日,11日和4月5日。又见上文,原著第66—67页。

    (195) 同上书,1942年2月24日和4月9日。

    (196) 《人民观察家报》,1942年4月27日;《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10页。

    (197)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2年5月5日。

    (198) 同上书,1942年7月20日。

    (199) 关于希特勒提出来说明他拒绝这些建议的理由,见齐亚诺:《欧洲》,第716页;英译本,第482页。

    (200) 关于战争时期意大利人心理状态的叙说,见下文,原著第327—331页。

    (201) 安富索:《罗马、柏林、萨洛》,第304—306页;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3年1月19日,20日和21日;博塔伊:《二十年》,1943年1月19日。

    (202)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3年1月20日;又见博塔伊,前引书,1943年3月12日。

    (203) 《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57号和第59号;阿尔菲耶里致墨索里尼的信件,1943年4月8日(阿尔菲耶里:《两个独裁者》,第385—390页)。

    (204) 里宾特洛甫—巴斯蒂亚尼尼会谈,1943年4月8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35卷,第444—445页(740-D);施密特:《外交舞台上的龙套》,第551页〕。

    (205) 见下文,原著第622页。

    (206) 西莫尼:《柏林》,1943年2月10日,17日,22日,6月11日,8月25日和31日。

    (207) 见《概览,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第269—272页;参阅同上书,第308页注④。

    (208) 西莫尼,前引书,1943年4月29日,5月14日和6月11日;博塔伊:《二十年》,1943年5月23日。

    (209) 巴奥洛·莫内利:《罗马,1943年》(Paolo Monelli: Roma, 1943),第5版(米兰,蒙达多里,1948年版),第91页和第116页。

    (210) 同上书,第86页和第370页。

    (211) 《元首会议,1943年》,5月14日(第38页)。

    (212) 吉尔伯特编:《希特勒指挥作战》,第33—34页,第35页和第37页。

    (213) 《元首会议,1943年》,5月13日(第30页);利德尔·哈特:《小山的另一边》,第348—351页;韦斯特法尔:《受束缚的军队》,第216—218页和第221—222页。

    (214) 《戈培尔日记》,1943年5月7日。

    (215) 见《概览,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第286页。

    (216) 西莫尼:《柏林》,1943年7月16日。

    (217) 《元首会议,1943年》,第59—64页。

    (218) 又见上文,原著第64页。

    (219) 参阅《希特勒与墨索里尼》中的会议记录,第65号和第66号,其中第66号记载较详;还有美国《国务院公报》,1946年10月6日,第607—614页和第639页;又见阿尔菲耶里:《两个独裁者》,第304—320页;罗西:《我们是怎样达成停战协定的》,第40—44页和第324—339页;韦斯特法尔:《受束缚的军队》,第221—222页。

    (220) 见下文,原著第328—329页。

    (221) 伊凡诺耶·博诺米:《一年的日记》(Ivanoe Bonomi: Diario di un anno),米兰,加赞蒂,1947年版,第21—40页,6月2日至7月26日。关于这次密谋的组织工作,见朱泽培·卡斯泰拉诺:《我们是怎样签订卡西比尔协定的》(Giuseppe Castellano: Come firmai l'armistizio di Cassibne),米兰,蒙达多里,1945年版,第32—70页;C·谢尼斯:《我当警察总监的时候》(C.Senise: Quando ero Capo della Polizia),罗马,卢福洛,1946年版,第193—220页。

    (222) 博诺米:《一年的日记》,第27—29页。

    (223) 卡斯泰拉诺:《我们是怎样签订卡西比尔协定的》,第57页;谢尼斯:《我当警察总监的时候》,第193—199页。

    (224) 关于这项动议的全文,见阿尔菲耶里:《两个独裁者》,第331页;《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118页。关于这次会议的第一手记载,见阿尔菲耶里,前引书,第326—342页;博塔伊:《二十年》,第293—318页;齐亚诺在维罗纳受审时的供词〔见多马尼科·梅耶:《维罗纳审讯的真相》(Domenico Mayer: La Verità sul processo di Verona),米兰,蒙达多里,1945年版,第22—23页;本尼托·墨索里尼:《一年的历史:大棒和胡萝卜的时代》(Benito Mussolini: Stori di un anno: il tempo del bastone e della carota),米兰,蒙达多里,1944年第2版,第73—85页;英译本包括一些增补的材料改名《本尼托·墨索里尼回忆录,1942—1943年,附有这一时期的有关文件》,雷蒙德·克利班斯基编辑(Benito Mussolini: Memoirs, 1942—1943, with documents relating to the Period, ed.Raymond Klibansky),伦敦,魏登菲尔德-尼科尔森,1949年版,第55—67页;又见1945年2月19—23日《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上格朗迪的文章,以及莫内利:《罗马,1943年》,第136页以后〕。

    (225) 《每日快报》,1945年2月23日;又见哈里·C·布彻上尉:《我与艾森豪威尔相处的三年》(Captain Harry C.Butcher:《My Three Years with Eisenhower》),纽约,西蒙-舒斯特,1946年版,1943年8月21日的日记。

    (226) 弗朗科·毛杰里海军上将曾护送墨索里尼到蓬察岛和马达莱纳岛,他在所著的《来自耻辱的余烬》〔(Admiral Franco Maugeri: From the Ashes of Disgrace),纽约,哈考特·布雷斯,1948年版〕中写下了对墨索里尼的印象。

    (227) 见莫内利:《罗马,1943年》,第129—136页。

    (228) 博诺米:《一年的日记》,1943年7月26日。

    (229) 戈培尔认为颠覆分子可能会受到鼓励,仿效巴多里奥的榜样。据他报道,希特勒虽然拒绝承认有任何这样的危险存在,还是命令希姆莱准备应付这种情况,如果它出现的话。关于希特勒的种种反应,见《戈培尔日记》,1943年7月25日至29日,吉尔伯特编:《希特勒指挥作战》,1943年7月25日和26日;《元首会议,1943年》,1943年7月26—28日和8月1—11日(第65—70页和第71—87页)。

    (230) 《戈培尔日记》,1943年7月27日,第324页和第330页。

    (231) 罗西:《我们是怎样达成停战协定的》,第176—177页。

    (232) 西莫尼:《柏林》,1943年7月30日;韦斯特法尔:《受束缚的军队》,第224页。

    (233) 参阅《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67号中的会议记录;又见博诺米:《一年的日记》,1943年8月10日;西莫尼,前引书,1943年8月6日;韦斯特法尔,前引书,第225页。

    (234) 见《概览,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第290—292页和第297—300页。

    (235) 布彻:《我与艾森豪威尔相处的三年》,1943年8月21日。

    (236) 关于这件事的比较详细的叙述,见《概览,1939—1946年:欧洲的重组》(Survey for 1939—1946: The Realignment of Europe)。

    (237) 停战协定已于9月3日签订(见《概览,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第300页)。关于把这种局面公开宣布时的情况,以及关于盟军在萨勒诺登陆的经过,见同上书,第301—303页。

    (238) 又见下文,原著第330—331页。

    (239) 希腊神话:安德洛墨达(Andromeda)系埃塞俄比亚公主,其母夸其貌美,得罪了海神,致使全国遭到海怪骚扰,她也被锁链系在岩石上。后来普休斯(Perseus)将她救走,并与她成婚。——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