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4月14日至5月31日的英法俄三国谈判:互惠问题
前面有关章节(1)讲到1939年3月下半月和4月上半月期间英法同波兰和罗马尼亚进行谈判的经过时,已说明了英法政府在讨论建立对轴心国侵略的抵抗的这一阶段,为什么不得不同苏联政府保持一定距离的原因。当时,加强波兰和罗马尼亚力量的安排,似乎是西方国家的一项最紧迫议程,但波兰和罗马尼亚都拒绝参加任何有苏联参加的国际机构,也不愿接受使苏联有权派遣军队进入它们领土的任何安排。当4月中旬西方国家同苏联重开谈判时,这些障碍仍然是拦路虎。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其他许多障碍都一一被克服了,可是波兰人和罗马尼亚人的这种态度直到8月的第三个星期仍然不变。这时,苏联政府便利用他们的这种态度作为借口,同西方国家中止了谈判。(2)
当英法向波兰、希腊和罗马尼亚提供保证的安排在取得进展的时候,英法两国政府在照顾到波兰和罗马尼亚政府的反对意见的同时,也曾考虑怎样才能更好地使苏联政府同它们试图建立的安全体系也挂起钩来。4月14日,即宣布向希腊和罗马尼亚提供保证的第二天,(3)法英两国的外交部长分别向苏联政府驻巴黎和伦敦的代表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不同方案:博内交给苏里茨一份照会,(4)建议签订一项三国协定,(5)如果苏联或西方国家由于援助波兰或罗马尼亚而卷入对德战争,缔约各方应保证相互支援。而哈利法克斯向迈斯基提出的建议(这一建议第二天由西兹更为正式地提交给李维诺夫),(6)则要求苏联单方面作出承诺,宣布对于抵抗外来侵略的任何苏联的欧洲邻邦,在其愿意接受苏联的援助时,苏联都将给予援助。(7)
在这次会见时,迈斯基根据莫斯科的指示告诉哈利法克斯说,苏联政府考虑到英国对罗马尼亚提供保证,准备也参加援助罗马尼亚,但希望知道英国政府在以下两件事上的看法:“实现这种援助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和参与援助罗马尼亚的有关各国能起何种作用。”(8)由于他得到的指示只适用于罗马尼亚,所以他也讲不出他的政府对于要它单方面发表声明的建议会有怎样的想法。(9)第二天,李维诺夫“友好地倾听”了西兹就英国的建议向他所作的说明。(10)但是到了16日,李维诺夫再次见到这位大使时却说,在正式作出答复之前,他的政府希望对于迈斯基向哈利法克斯所提出的问题能先有一个答复。在同意发表一项将会“使它盲目地承担义务”的声明之前,他的政府“想知道,到紧要关头时英国和其他国家准备走多远,以及期望从苏联那里得到些什么”。(11)李维诺夫还表示了对波兰和罗马尼亚有很大的怀疑。从这次会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俄国接受英国的建议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事实上,第二天,17日,西兹就从李维诺夫那里收到了一份反建议,这项建议企图(按其制定者的意图)把英国要苏联单方面发表声明的建议同法国关于相互保证的建议结合起来。俄国人认为这样“在原则上是可以接受的”。(12)俄国人建议缔结一项有效期为5年到10年并附有军事协定的三国公约。这项公约应规定,不仅在欧洲对缔约国任何一方进行侵略时应相互支援,而且还应“向位于波罗的海和黑海之间并与苏联接壤的东欧各国,在它们遭受侵略时提供包括军事性质的援助在内的”援助。苏联的建议还规定,英国政府应公开声明,它对波兰的保证只有在波兰遭受德国的侵略的情况下才适用;波兰—罗马尼亚联盟则应声明只有在波兰或罗马尼亚遭到来自任何方面的侵略的情况下才能起作用,否则就是针对苏联的,应予以废除。(13)
如果后面这两条规定被接受的话,那么,立刻就会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即公开而又带有挑战性地把波兰和罗马尼亚拉进反德阵营,而这正是这两个国家极力要避免的;关于援助俄国邻邦的方案,则甚至会产生俄国实行军事占领的更可怕的前景(这方案不同于英国的方案,它略去了“如果提出要求”就将提供援助的条款)。而且,早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波罗的海地区的俄国各邻邦对于俄国向它们伸出的保证体系的厌恶程度,并不亚于波兰和罗马尼亚被迫成为俄国援助对象时所产生的厌恶。3月底,苏联政府曾通知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政府说,对它们国家的独立的威胁将被认为是影响苏联利益的事件,因此将要求由俄国进行干预。两国政府协商后于4月7日答复说,它们决心捍卫它们国家的独立和完整,抵抗来自任何方面的攻击,并将由它们自己来决定是否接受外国的援助。(14)4月17日,在附有给予波罗的海各国以保证的条款的俄国方案交给英法两国政府之前,俄国愿向所有国家特别是它的邻国提供援助以反对侵略的广播已为这些邻国听到。结果,芬兰外交部长4月20日在赫尔辛基对英国公使说,芬兰政府对于俄国援助的建议感到气愤,如果正式提出来,他们将予以拒绝。(15)
俄国各邻邦在接受它援助的问题上所持的是如此明显的反对态度,这是接下来举行的6个星期的外交会谈中不能不考虑的一个因素。在法国和英国之间以及在这两个西方国家和苏联之间相互交换意见时,每一个政府心中主要考虑的事和它们的主要目标,多少还是明确地摆了出来——虽然俄国人习惯于把着重点换来换去并不时地引进新的论点,这就使得英国人和法国人对他们真正的目的和意图感到有点迷惑不解了。(16)
从俄国人所使用的论据,如李维诺夫(17)和后来的莫洛托夫(18)在莫斯科,迈斯基(19)在伦敦,苏里茨(20)在巴黎,以及俄国的报刊,(21)可以推断俄国人的立场就是关心自身的安全,他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俄国人显然觉得,英国4月14日的建议是要他们承担新的义务,这可能是很艰巨的义务(正如俄国人所觉察到的,有关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意味着他们无法避免地必须立即直接援助那些可能成为侵略的牺牲品的东欧国家),(22)而且承担这种义务还可能给他们招来德国的直接进攻。他们担心这种进攻可能通过波罗的海国家来进行;(23)他们也还记得在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曾签字断送掉他的国家的自由,连一个抵抗的机会都没有给它。(24)难道不会出现波兰或罗马尼亚,或两个国家同时,在德国的软硬兼施面前让了步,从而没有进行使英法的保证实现所必需的那种抵抗?如果发生那种情况,俄国人将不得不在自己的国境线上和德军作战,而他们现有的各项条约却只能给他们以一点点并不十分靠得住的法国的援助,那就是根据1935年5月2日的法俄互助公约(它并未附有军事协定)从法国得到的援助。(25)由于这些原因,俄国人希望他们所参加的任何安全体系,在阻止侵略上能具有最大的效用,并且能给他们以最大的保证来实行自卫,如果德国的侵略不能被制止的话。特别是,他们认为,这个保证的体系不仅必须扩大到沿他们国境线的所有缓冲国家,而且必须赋予他们以干预这些国家的权利,即使他们的干预不仅不是应请求而做出的,而且肯定是不受欢迎的。他们还认为,在他们和两个西方国家之间应该有完全是相互的义务关系;他们可以期望得到的援助数量也应该尽可能早地在一项军事协定中予以明确规定。(26)
从一开始法国政府就完全了解俄国人要求相互承担同等的义务。它在自己的4月14日建议中已考虑到这一点,并在紧接而来的谈判中一再敦促英国政府同意俄国人的这一要求。(27)不管怎样,根据法国政府的官方声明,(28)它主要关心的是,要尽早获得俄国援助波兰和罗马尼亚的保证。它声称:它自己准备接受英国提出的任何能让俄国人满足的方案,(29)同时也仍抱着想使自己的方案成为协议的基础的希望。5月初,博内怀着这种希望曾进行了一次不适当的干预,(30)但在此之后,有好几个星期,法国人是满足于让英国人掌握谈判的,对英国的每一项建议都给予支持。
至于英国政府,它发觉,在4月中旬到5月底的这段时间内,它自己答应俄国人要求的步子走得比它开始时打算的还要远。英国政府原先的想法(31)是把波兰当作一块基石,在它上面可以建立起一条“和平阵线”。它给予波兰以保证,是希望从此制止德国侵略,如果德国决心要发动战争,则希望波兰的互惠保证将迫使德国在东西两线上作战。由于英国政府指望波兰扮演这个重要角色,它处处小心谨慎,唯恐动摇了波兰的信心。像俄国人一样,英国政府也清楚地认识到地理因素的重要。事实上,它知道,当波兰或罗马尼亚同德国作战时,要给予援助就只能由俄国或通过俄国来给予,因此,要紧的是使俄国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善意的中立,可能的话,应让它在和平阵线中积极合作。同时,英国政府在面子上又很难强迫俄国去援助那些不愿接受它援助的国家。在某种程度上,英国政府同波兰人和罗马尼亚人一样感到担心,即同苏联的密切联合可能会激怒德国而不是遏制住它。使英国政府感到更担心的是,同俄国订立条约不但会使英国国内发生意见分歧,而且会疏远其他友好国家。尤其重要的也许是,它怀疑倘若发生战争,它期望从苏联得到的物质援助是否能超过订立条约所蒙受的损失。
由于这些原因,英国政府是对4月14日自己提出的建议——要俄国单方面声明愿意援助波兰和罗马尼亚——抱着强烈的偏爱而开始这个阶段的谈判的,认为它比法国的缔结一项相互保证的条约的建议要优越得多,更不必说俄国提出的缔结一项附有军事协定的三国条约(换句话说就是军事同盟)的反建议了。但是,到了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英国政府的态度已有所前进,在一些主要问题上准备满足俄国人的愿望。但是它仍极力想要保卫小国免遭不受欢迎的干预;可是它惊愕而沮丧地发现,为此目的而加进它的新建议中的条款,在俄国人的眼中却使建议变得分文不值。
英国政策在朝接受一项三国条约方向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在截至5月的第二个星期为止的第一阶段中,英国政府仍希望能够说服苏联政府接受它修改过的、要苏联单方面发表声明的建议。从4月17日收到俄国的反建议到5月8日英国把修订过的建议送交莫洛托夫这3个星期中,大部分时间是用在同法国政府交换意见。(32)法国政府强调,它确信苏联政府在给予第三国援助方面是不会满足于一项针对德国进攻的间接保证的。英国政府则坚持说,只要讲清楚在英法两国政府为了履行它们的保证义务而自己进行干预之前,不要求俄国人插手干预,这样就应该可能使俄国人感到满足了。它争辩说,在这种情况下,英法两国政府将是已经尽了它们最大的努力来对付德国;即使俄国承诺了一项直接的保证,它们能够为俄国的利益效劳的也只能到此为止。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在这个阶段都没有考虑把波罗的海各国包括在提供保证的体系中。(33)法国人在口头上高唱对小国的援助只有在它自己要求的情况下才应该向它提供的原则,并且特别赞同应该对波兰的观点加以考虑。(34)但是很明显,在这个问题上英国人比法国人更加重视应该尊重小国的感情。
4月21日,英国把一份经过修改的要俄国单方面声明的方案送往巴黎,(35)并于28日送交给华沙和布加勒斯特。(36)这三国政府都接受了这个方案,虽然法国政府对俄国人是否会接受表示怀疑。(37)然而,5月3日,当博内同俄国大使苏里茨进行谈话时,“在热烈的争论中,并为了消除(俄国大使的)疑虑”,他就把法国4月14日的建议的文本当场作了修改后交给大使,以迎合苏里茨口头表示的异议。(38)由于法国的建议,即使在修改前也已经走得比英国准备要走的远得多,所以,显然,法国在这个时候把它重新提出来就有可能赶到英国的前面,赢得俄国对它自己修改过的方案的赞同。
博内在巴黎会晤苏里茨的那天,也正是莫洛托夫取代李维诺夫当外交人民委员之日。5月6日向西兹发出了训令,(39)要他在把英国的新建议提出之前,彻底查明这次的人事变动的确不意味着政策的变化。新方案的目的在于使俄国人相信,并不是要求他们“单独地去”反对德国。它包含一项单方面的声明,其中应提到斯大林在3月10日的演说中所发表的原则声明,和英法两国对波兰和罗马尼亚承担的义务;并同意“如果大不列颠和法国由于履行这些义务而卷入战争,苏联政府将立即给予援助,如果是要求其援助的话;援助并将按照某种可以被接受的方式和条件来提供”。(40)
5月8日,西兹同莫洛托夫有过一次据他说是“不太投机的会谈”。(41)莫洛托夫立即向西兹保证,苏联的政策没有改变,李维诺夫4月17日提出的建议仍然有效。西兹于是解释他的政府的看法说,这个建议对实际困难估计不足,将需要一个长时间来进行谈判,也许会使波兰和罗马尼亚感到为难。“波兰政府对于同苏联在政治安排方面过分密切联系感到踌躇,这一点苏联政府是很清楚的。这种踌躇不决很可能被认为是不应该的,但无疑它是事实上存在的,所以必须予以考虑。”(42)因此,英国政府相信,接受俄国的建议的时机尚未成熟,并希望他们对英国的新方案给予同情的考虑,事实上新方案的确赋予了对于共同行动的相互保证。莫洛托夫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英国政府是否建议立即开始军事会谈。(43)西兹避而不直接回答。莫洛托夫接着宣称,根据他的情报,波兰对于同苏联联合的态度现在已有了改变。西兹只能说,他的政府没有这种印象。莫洛托夫接着又抱怨说,俄国4月17日的建议一式两份分别送交英国和法国后,收到的答复却各不相同。西兹解释说,两国政府是从各自的角度来看待讨论中的这些问题的,任何一方都不反对另一方表达它自己的意见;显然莫洛托夫对西兹的这种解释是不满意的。(44)莫洛托夫还不客气地批评了英国政府拖延答复俄国4月17日的照会。
在这次令人沮丧的会晤之后,5月9日晚塔斯社发表了一项公报。它指出,英国5月8日的反建议(对此法国人未加反对)将迫使苏联在英国和法国为履行其对波兰和罗马尼亚的义务而卷入军事行动时,立即给予援助;却只字未提西方国家给予苏联互惠的援助。(45)鉴于这一公报的发表,5月10日张伯伦在下院发表一项声明。他提到了哈利法克斯同迈斯基9日的会晤,在这次会见中,哈利法克斯向这位大使保证,英国的建议绝对没有意思要苏联政府“去进行干预而又得不到陛下政府或法国的支持”。(46)这一声明并没有使俄国人平息下来。5月11日《消息报》刊登的一篇文章,表明了苏联政府对完全的互惠的重视:
苏联过去主张,现在仍然主张,如果法国和英国确实有意要在欧洲建立一道反侵略的屏障,那么就应该建立起一个互相援助的统一战线。它主要由欧洲的4个主要国家组成,即英国、法国、苏联和波兰;或者至少由英国、法国和苏联三国组成。本着互惠的原则,这三个国家应缔结一项互助条约,对受到侵略威胁的东欧和中欧其他国家提供保证。……英国的建议回避了法英苏三方签订一项互助条约的问题,并认为假如英国和法国由于履行对波兰和罗马尼亚的保证义务而卷入战争,苏联政府就应立即予以援助。但是,对于苏联如因履行其可能承担的对东欧任何国家的保证义务而一旦卷入战争,根据互惠的原则,它理所当然应该也得到法国和英国的援助这一点,英国却只字未提。
因此,在这种安排下,结果必然使苏联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尽管它将承担与法国和英国完全相同的义务。我们更不必提这样一个饶有趣味的事实,即在这种安排下,对侵略的实际抵抗以及这种抵抗何时开始,将只能由英国和法国来决定,虽然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这种抵抗的压力将主要落在苏联身上。(47)
经过这次排炮般的攻击以后,出现下述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5月15日,莫洛托夫向西兹面交了苏联政府对5月8日英国建议的正式答复;(48)苏联完全拒绝了英国的方案,理由是,它没有规定英国和法国应承担互惠的义务,以保证苏联抵抗直接的进攻。在俄国人看来,要建立一个体系,使之成为对蠢蠢欲动的侵略者的真正威慑力量,需要有3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苏联和西方国家必须缔结一项互助的三方条约;芬兰、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也必须像波兰和罗马尼亚一样,列入保证体系之内;(49)必须有一项军事协定,规定各保证国家彼此援助的方式和范围。
莫洛托夫告诉西兹说,在这三点中,苏联政府认为最重要的是互惠关系。因此在下一阶段的谈判中,英国政府首先集中全力寻求一个能使俄国人在这一点上满意而又不必缔结一项三方条约的办法。从5月月中到24日,外交部拟订了一系列的英国方案,并与法国以及其他有关方面进行商讨。5月19日,哈利法克斯从迈斯基处获悉,任何缺少一项三方互相保证的条约的安排都不能使苏联政府满意。(50)次日,在去日内瓦出席国际联盟理事会议的途中,哈利法克斯在巴黎与达拉第和博内讨论了当前局势。(51)在与法国部长们谈话中,哈利法克斯仍然坚持说,要英国政府接受一项三方条约会有很大困难。但是,22日在日内瓦与迈斯基进行了又一次长时间的谈话之后,(52)他认识到,英国的选择可能是要么签订一项条约,要么英苏谈判破裂,两者必居其一。在日内瓦,哈利法克斯还同罗马尼亚的一名代表(克雷齐亚努)以及拉脱维亚外长(芒特)分别举行了会谈。这些会谈使他确信,波兰、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各国对于苏联政府心中在打算的那种同俄国的关系,仍然是强烈反对的。
因此,英国政府现在必须对于是否同俄国签订一项互助条约的问题作出决定。(53)它终于发觉,签订一项条约的有利因素要超过不利因素,后者在英国政治家们的头脑中迄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54)因为,尽管这些有利因素本身似乎并不十分重要,但谈判破裂可能产生的后果也必须加以权衡。一般认为,最坏的情况是,在这种破裂之后可能会出现德苏两国的和解。就是不出现这种情况,如果苏联退而闭关自守,保持中立,这本身就足以鼓励德国采取进一步的侵略行动。再者,如果战争爆发,一个不受约束的俄国将在作战双方中间耍阴谋,唆使一方反对另一方。这种局面比起“同一个不诚实或不相宜的伙伴”进行合作,可能要更加危险。此外,还有一种考虑,人们知道土耳其人也有这种想法,那就是如果德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开展一场毁灭性的战争,而俄国却置身事外,保持军事实力,这将使苏联政府处于一种统治全欧洲的地位。
5月24日上午,英国内阁决定,在它必须考虑的几种选择当中,与俄国签订一项条约是危害最小的。(55)它希望,只要这项条约能同国际联盟的盟约联系起来,则这种做法的不利因素便可以减少,因为23日在日内瓦的一次发言中,哈利法克斯曾把国联盟约的原则说成是英国外交政策的基础。24日下午张伯伦在下院宣布,由于哈利法克斯与迈斯基会谈的结果,“一切有关的观点……现在都已澄清”;他有“充分的理由希望”,由于英国政府现在能够提出这些建议,“早日达成完满的协议将是可能的”。还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澄清,但他不认为这“将造成多大困难”。(56)
英国政府仍然深为关切的一点是,它希望维护那些害怕俄国介入的小国的地位。过去8天中传递于伦敦、巴黎、日内瓦之间的各种草案都没有提到接受保证国家的名字,而且都包括有一项条款,即只有当受援国提出请求时,俄国才可以提供援助。这些草案还规定,三国之间相互保证的安排,“不应损害其他国家的权利和地位”。这一条款的目的在于确保,俄国军队无权把进入他国领土作为一项预防措施。5月19日,据认为是最接近于俄国人意愿的一份英国方案送到了华沙和布加勒斯特,(57)波兰政府或罗马尼亚政府对它都没有表示多大的反对。(58)英国政府也竭尽全力一再向芬兰和波罗的海各国保证,要它们放心,因为这些国家仍在对自己的地位表示忧虑。(59)5月24日,它们被告知说,英国政府赞成拉脱维亚外长在前一天向哈利法克斯提出的建议,即对它们的任何保证都应采取以下这样一种方式:答应在它们请求时援助它们,以抵抗对它们的中立地位的侵犯。(60)
5月25日,一份三国协定的草案从伦敦送到巴黎以征求同意。(61)第二天,法国政府接受了这份草案;博内并答应要法国驻莫斯科代办会同西兹一起去递交。然而,博内在莫斯科采取这一行动之前,他已在巴黎将一份草案交给了苏里茨。结果是莫洛托夫在西兹能够向他解释说明一切之前,就已收到了这份草案并加以研究。
协定草案(62)的序言提到,作为国际联盟的成员,三国都希望载入国联盟约中的互相支持以反对侵略的原则得以实施。有效期为5年(第七条)的协定规定,根据国联盟约第十六条第一、二款的原则,如果它们与“一个欧洲国家”发生战争,因为,(1)那个国家侵略另一国家,而后者,根据其意愿,它们有义务给予援助以反抗侵略,(2)应另一国的请求,它们给予援助,以抗击对该国中立地位的侵犯,(3)三国中的任何一方受到直接进攻(第一、二条),那么,以西方国家为一方,以苏联为另一方,彼此应即给予对方以力所能及的一切支持和援助。三国在使相互援助卓有成效的方法问题上应取得“协调一致”(第三条);当局势紧迫,需要执行条约时,彼此应立即进行磋商(第四条);彼此应将已经给予其他国家的任何保证的条件告知另一方;并在给予任何新的保证之前应相互磋商(第六条)。“给予支持和援助”应“不损害其他国家的权利与地位”(第五条)。
5月27日,西兹同法国代办帕亚尔特一起,在克里姆林宫向莫洛托夫递交了这一草案。(63)莫洛托夫高坐在讲台上,而西兹、帕亚尔特以及波将金(他担任译员)则坐在他脚边。使西方使者们大为震惊的是,莫洛托夫当即明确表示,他对该草案远远不能满意。他特别反对提到国际联盟,并声称这清楚地表明,西方国家想利用国际联盟程序作无休止的拖延,来阻止俄国人所要求的立即而又有效的合作。他说,当玻利维亚或一些别的小国还在日内瓦制造障碍时,苏联不希望受到一个侵略者的轰炸。西兹指出,英国草案提到的仅仅是国联盟约的“原则”,如果连这些都不予以阐明,这项条约就可能被当作一项侵略性的措施,而不是保卫安全的措施。但这种解释是徒劳的。莫洛托夫还批评了关于在执行方法上应协调一致的条款过于含糊其辞。西方国家是在回避俄国提出的三个要点中的第三点,即缔结一项军事协定;而且看来也不像俄国人那样热心于尽快取得具体的成果。他把协定草案的第五条看作是企图捍卫侵略者的权利。当西兹解释说西方国家心中所想的只是接受保证的那些小国的权利时,他反驳说,这是典型的“别有用心”。他把整个建议理解为“别有用心”。既然任何干预都是为了那些小国本身的利益,那还有什么必要去保护它们呢?西兹于是直截了当地说,西方国家承认小国家有权“去限制甚至像军队过境这种友好的干预行动”。(64)
5月30日,西兹同莫洛托夫又举行了一次长时间的会谈。(65)他报告说,“争吵得最多的误解”在会谈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澄清,但在向波罗的海国家提供保证的问题上仍然存在实际的意见分歧。西兹说,大不列颠不希望“不顾独立国家的意愿,把提供保护的保证强加给它们,这样的保证将会等于是威胁,而不是保护它们不受侵略”。莫洛托夫当即问道,倘若比利时,譬如说,要同德国和解的话,英国的意见是不是仍旧会“昂然不变”。(66)第二天(5月31日)莫洛托夫同法国大使之间的一次会晤,同样给纳吉阿尔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向波罗的海国家提供保证的问题是悬而未决的主要难题。(67)
(1) 见上文,原著第72页以后。
(2) 见上文,原著第13页,第78—80页,第99页,和下文,原著第485页以后。
(3) 见上文,原著第110—111页。
(4) 原文见博内:《欧洲的结局》,第180页。
(5) 尼科诺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第73—74页)引用了存在苏联外交部档案中的这份法国照会的一段译文,其中并未提及英国。因此,按照尼科诺夫的说法,法国政府建议的是一项双边协定,而不是三方协定。
(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170号和第182号。
(7) 同上书,第166号,第176号。
(8) 同上书,第166号,第202页。
(9) 同上。
(10) 同上书,第182号。
(11)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193号。对这一询问,英国在4月29日给予了答复。当时哈利法克斯向迈斯基解释说,按照英国建议的方案,并不期望苏联政府采取行动,除非英法两国对波兰和罗马尼亚的保证已经开始实行。因此苏联将不会有在西方国家还没有履行义务的时候就被卷入战争的危险(同上书,第316号)。在宣布李维诺夫辞职的5月3日这一天,他在莫斯科同西兹举行的最后一次会谈中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李维诺夫问道,如果发生侵略,英国政府是否将宣战;西兹回答说,攻击一个得到英国保证的国家的侵略者,肯定会“发现自己处于(同英国)交战的状态”(同上书,第344号)。
(12) 4月14日前不久,法国政府曾向苏联政府询问,苏联政府是否准备帮助波兰和罗马尼亚抵抗对它们的独立的外来威胁;得到的答复是,苏联政府对这两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承担义务。随后法国人采取了更加笼统的提法,探询万一发生战争时法国自身获得俄国援助的前景;对此俄国人提出了相互援助的问题作为答复。4月14日的法国方案就是把俄国人的相互援助的意见考虑进去的一种尝试。在英国政府提出要求苏联单方面发表声明的建议之后,法国人曾同意在莫斯科支持这个建议,但法国代办同时又声明,法国自己的那项建议也仍然有效(《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198号,第201号)。
(13) 同上书,第201号。关于西方国家试图扩大波兰—罗马尼亚联盟的范围,见上文,原著第87—89页,第97—101页,第105—110页。
(1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181号,第300号,第350号。
(15) 同上书,第231号。5月10日,芬兰外长(他刚刚同挪威和瑞典的外长举行会议回来,会上讨论了德国人新近提出的订立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在赫尔辛基告诉英国公使说,即使俄国的保证是有前提的,即只有在“如果提出要求”的情况下才付诸实施,各界舆论仍将把它看作是一种威胁;芬兰政府也抗拒不了压力而不接受德国提出的建议(同上书,第449号)。哈利法克斯立刻(在5月11日)向驻在伦敦的芬兰公使保证,英国政府绝不会同意俄国对芬兰提供保证,除非事先得到芬兰的同意;事实上,在英俄谈判中也没有提及芬兰——后面这一点是以芬兰是一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而不是一个波罗的海国家这样的设想为依据的(同上书,第483号)。
(16) 早在5月18日西兹就曾怀疑,要求给予“越来越多的保证”的倾向,正如5月11日《消息报》文章中所反映的(见下文,原著第445页),是不是意味着苏联政府现在并非是严肃认真的(《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546号)。6月1日,西兹写道:“如果……像这里的许多观察家所相信的那样,他们是在同我们玩弄花招,实际上是一心想要保持孤立,那么即使我们方面作再大的让步,也是没有用的,而只能是对德国的宣传有利。”(同上书,第681号)
(17) 同上书,第344号。
(18) 同上书,第421号,第520号,第530号,第648号,第657号,第665号,第670号。
(19) 同上书,第316号,第401号,第433号,第494号,第527号,第581号,第582号,第589号,第621号。
(20) 同上书,第350号,第351号;博内:《欧洲的结局》,第178—186页。
(21) 同上书,第441号,第481号,第546号。
(22) 关于莫洛托夫6月21日声称需要有一百个师才能胜任要他们承担的义务,见下文,原著第463页注⑦(即本书第641页注⑤。——译者)。
(23) 尼科诺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第74页)对于4月14日摆在苏联政府面前的那两个建议作了如下的评论:“英法两国的建议的内在含意都是,如果德国方面通过波罗的海国家采取侵略行动,那么,苏联将不得不单独同德国作战。”
(24) 这一点是莫洛托夫5月30日同西兹谈话时第一次提出的(《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670号)。
(25) 5月30日莫洛托夫对西兹说,苏联政府根据法俄公约的经验深信,在实践中同时缔结政治协定和军事协定是绝对必要的(《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670号)。另外,关于莫洛托夫8月25日对纳吉亚尔谈到这个问题的话,见下文,原著第495—496页。
(26) 参阅刘易斯·纳米尔爵士关于这种局势的综述:为了取得俄国的合作,西方国家就不得不使它确信,它们决心抵抗希特勒,它们将竭尽一切力量投入作战,它们共同作战将赢得胜利,它们愿意承认俄国在东欧的优先地位,并对它可能利用这种优势为所欲为表示默许。然而所有这些不过是一片好意,俄国是既没有权利期望得到它,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认为自己有权利可以得到〔“1939年的英法俄三国谈判”,《联合国世界》(United Nations World),1949年3月,第224页〕。
(27)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277号,第350号,第528号,第531号。
(28) 同上书,第350号。
(29) 同上书,第318号。
(30) 见下文,原著第444页,第445页注②(即本书第617页注①。——译者)。
(31) 见《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247号,第276号,第304号,第305号,第576号,第589号。
(32)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246号,第277号,第305号,第318号,第350号。
(33)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350号。
(34) 同上书,第277号,第350号。
(35) 同上书,第246号,第247号。
(36) 同上书,第304号。
(37) 同上书,第318号,第350号。
(38) 同上书,第351号。
(39) 同上书,第389号,第397号。
(40)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397号。“按照某种可以被接受的……条件”这种措词是为了迎合俄国人在其4月17日建议中提出的一个论点,即三国应保证不同其他国家进行任何谈判,并且不分别同侵略者缔结和约。
(41) 同上书,第421号,第436号。
(42) 同上书,第397号。
(43) 在这一点上,莫洛托夫提到了约翰·西蒙爵士4月13日在下院的一个声明。多尔顿曾问西蒙,是否有过一个明确的同俄国结成军事联盟的建议。他回答说:“我们方面对这样一个建议在原则上并不反对。”(下院辩论,第5辑,第346卷,第138栏)
(44) 西兹在5月16日给外交部的奥利芬特的一封私人信中说到,博内在5月3日把一份修订文本交给苏里茨的行为已经造成严重后果。同一建议而收到不同的答复,已经给莫洛托夫留下了最坏的印象(《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533号)。第二天,哈利法克斯在同法国大使谈话时也毫不掩饰他对博内的轻率行动的意见(同上书,第539号)。
(45) 同上书,第441号。
(46) 下院辩论,第5辑,第347卷,第454栏。关于哈利法克斯与迈斯基的会晤,见《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433号。哈利法克斯于5月11日再次会见迈斯基。会见中,迈斯基再次强调需要有完全的互惠和早日开始军事会谈(同上书,第494号)。
(47) 《消息报》,1939年5月11日,引用于马克斯·贝洛夫:《苏俄对外政策,1929—1941年》(Max Beloff: The Foreign Policy of Soviet Russia, 1929—1941),两卷本(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为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出版,1947—1949年),第2卷,第244页。
(4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520号,第530号。
(49) 根据美国得到的报告,苏联政府此时不仅重新提出了它在3月底向波罗的海国家提出的方案,而且还通知德国政府说,如果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或者立陶宛的独立受到威胁,苏联政府为了保卫它自己的安全,将立即进行干预〔威廉·L·兰格和S·埃弗雷特·格利森:《对孤立的挑战,1937—1940年》(William L.Langer and S.Everett Gleason: The Challenge to Isolation,1937—1940),纽约,哈珀出版社为对外关系委员会出版;伦敦,皇家国际事务学会;1952年,第107页〕。
(50)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589号注①。
(51) 同上书,第576号。
(52) 同上书,第581号,第582号。
(53) 各种不同意见反映于5月22日的一份外交部备忘录中(同上书,第589号)。
(54) 外交部备忘录中提到的有利因素包括下列几点:(1)一项条约可能是制止战争的最好办法,因为对方的强大力量会给德国和意大利留下深刻的印象。(2)如果以波兰为基础的东线一旦崩溃,德国将摆脱两面受敌之忧;所以与俄国签订一项条约,可能是有效地援助波兰、使之免遭覆灭的惟一办法。(3)这项条约可能会促进与土耳其的谈判。(4)如果战争在西欧,而不是在东欧爆发,只要俄国能保证提供援助,西方国家就可能得到实际的好处;因为,看来只有当苏联遭到来自海上或经由波罗的海国家的直接进攻(英国总参谋部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或者遭到通过不抵抗的波兰或罗马尼亚而来的进攻时,西方国家它们自己对俄国的义务才可能增加。
(55)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554号。
(56) 下院辩论,第5辑,第347卷,第2267栏。
(57)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556号。
(58) 同上书,第567号,第595号,第600号。
(59) 关于哈利法克斯5月11日对芬兰公使讲的话,见上文,原著第440页注②(即本书第610页注②。——译者)。关于5月17日对爱沙尼亚公使讲的话,即英国政府至今还没有同意俄国人提出的关于保证体系应扩大到波罗的海各国的建议,见《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534号。
(60) 同上书,第610号。波罗的海各国此时正准备接受德国的提议,同它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也是罗斯福4月14日的通电所产生的一项结果(见上文,原著第360—362页)。
(61) 同上书,第622号。
(62) 同上书,第5卷,第624号。
(63) 西兹关于这次会见情况的报告,见《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648号,第657号。
(6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657号,第712页。
(65) 同上书,第665号,第670号。西兹在他的关于这次会谈的报告中评论说,在他看来,莫洛托夫简直是“一个道地的外交事务门外汉;谈判和把他的党的领袖的意志强加于人截然不同,但他却是一窍不通”(同上书,第665号)。参阅斯特朗在他第一次同莫洛托夫会晤之后所写的评论:“虽然……莫洛托夫对于苏联政策在这些谈判中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十分清楚,但是在讨论中很少让步和妥协,对于不同意见他也似乎完全不予理会。”(同上书,第6卷,第122号,第138页)
(66) 同上书,第5卷,第665号。
(67) 同上书,第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