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方国家对1939年3月15日事件的立即反应

    英法政府对德国1939年3月15日占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惊慌失措的反应,在前面一章已经作了叙述。(1)在伦敦,当获悉德国人突然袭击的消息时,起初并无迹象表明政府会在其后几天内作出强有力的反应。张伯伦3月15日下午在下院的声明是克制的和谨慎的,(2)虽然他的确宣布推迟原打算在那个周末赴柏林进行贸易问题谈判的贸易大臣和海外贸易大臣对德国的访问。不过,就在那天下午,德国大使赫伯特·冯·迪克森出于他自己的请求,访问了哈利法克斯,告诉他德国政府采取的行动和它希望这“将会导致一项和解和重新建立秩序”。哈利法克斯利用这个机会表达了英国政府对德国这次突然袭击的愤怒心情。他告诉迪克森说:这是“对慕尼黑协定的精神的绝对违反”。紧接着慕尼黑会议之后,希特勒“曾经公开地说他不再有领土野心了”,而他目前行动的直接后果就是“没有人觉得德国政府的保证有多大价值了”。人们将会得出结论:德国政府“在谋求一种地位,处于这种地位就可以凭借武力统治欧洲,如果可能,就统治世界”。人们不禁要问,下一个目标又将是什么呢。哈利法克斯“能够完全理解希特勒元首对不流血胜利的爱好,但是短期内他将发现他自己面对着一种并非是不流血的局面”。(3)

    在巴黎,外交部长乔治·博内15日在议会中受到他的政策的批评者的强烈攻击,特别是德凯里利斯和赖伐尔。在他的答辩中,他竭力缩小德国占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意义。(4)博内在同一天向德国大使冯·韦尔奇克伯爵正式抗议这次突然袭击,并宣布法国政府不承认德国对捷克领土的吞并。(5)16日,法国驻伦敦大使夏尔·科尔班拜访英国外交部,极力强调英法两国在柏林一致进行抗议的重要性。法国人认为,不加抗议地接受既成事实将使两国政府受到不守信义的责难,因为慕尼黑协定所持的理由就是,这个协定在国际担保下将捍卫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和完整。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被迫签订的协定并不能“被用来免除英法两国道义上的责任”。(6)

    经验证明,对德国人一项既成事实的外交抗议并不具有威慑作用,而对最近这次侵略行为的抗议也许甚至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害处,因为它加强了纳粹的信念:他们需要担心的只是西方国家的口头反应。不过英国政府并没有拒绝与法国政府一起把它们对德国行动的不同意写入记录。然而,在英法抗议于3月18日在柏林递交之前,英法国内有迹象显示,由于3月15日的事件和它所暴露的德国的目的,官方和非官方的意见已受到深刻的震动,并且这一次已认识到对德国讲些坚定的语言是不够的。

    3月17日英法两国给驻柏林大使内维尔·亨德森爵士和罗贝尔·库隆德勒发了指示:向德国外交部提出正式抗议,宣布他们的政府拒绝承认德国的行动在捷克斯洛伐克所造成的新局势的合法性。英国大使在递交抗议之后就被召回伦敦向政府报告(7)(那就是说,他的被召回并没有使政府在与德国正式断绝外交关系问题上承担责任)。法国大使同样也被召回,虽然在巴黎人们有点怀疑这一步做法是否明智。(8)17日晚上张伯伦在伯明翰作了一次演说,他在演说中发出的调子与他两天前在议会中的声明完全不同。他直率地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不是对一个小国的最后一击,或者是不是……朝着试图以武力统治世界这一方向迈进的一个步骤?”(9)

    在巴黎,3月17日早晨,内阁同意达拉第的建议,鉴于需要为战争作好准备,应向议会要求给予政府在一定期间广泛的特别权力。(10)这个请求在那一天晚些时候在议会的财政委员会以26票对17票通过。在这一天和下一天的议会辩论中(结果同意给予政府所要求的权力),(11)博内又受到他的批评者们的猛烈攻击(12),达拉第警告他的听众,现在一切都要服从于这个国家的安全。他重复了1月26日他在议会讲话中说过的那句话,意思是他不会向暴力或狡诈放弃法国的任何一项权利或者一英亩法国领土(13)

    3月18日,亨德森和库隆德勒在柏林亲自到外交部递交他们的政府对最近几天事件的正式书面抗议,抗议声称这些事件为“完全抛弃慕尼黑协定和否定这个协定的缔约各方必须为和平解决而相互合作的精神”。(14)他们分别得到国务秘书魏茨泽克的接见,据亨德森报告说,魏茨泽克显然由于希特勒对抗议的反应而感到惊恐,他恳求亨德森劝英国政府撤销他们的抗议。(15)魏茨泽克也作了尝试劝说库隆德勒撤销法国的抗议照会。(16)他提到,在1938年12月6日法德宣言签字时,据他说,博内曾向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作过口头保证,(17)“按照这个保证,将来将不把捷克斯洛伐克作为巴黎和柏林之间交换意见的主题”。如果德国政府认为不是这样,“他们就不会在12月6日的条约上签字”。库隆德勒回答说,不论在宣言本身中还是在随同它一起的广播声明中都没有法国政府将终止对捷克斯洛伐克事务关心的任何保证的痕迹。(18)魏茨泽克最后同意,虽然极为勉强,接受了这两份抗议,“就好像(它们)是由邮局寄来的”。

    苏联政府在同一天(3月18日)送交德国政府一份书面抗议,宣布他们不能“承认把捷克并入德意志帝国,或者以一种形式或另一种形式吞并斯洛伐克是合法的,是符合普遍接受的国际法和正义的,或者是符合民族自决的原则的”。(19)美国的舆论由于3月15日事件而受到深刻的震动,(20)美国政府以一系列的步骤表示他们的不同意。从3月17日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的声明要修改中立法开始,(21)直到3月20日一份拒绝承认德国对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保护权的照会的递交而达到顶点。(22)华盛顿政府不能与伦敦和巴黎采取同样召回大使的行动,从柏林召回休·威尔逊,因为作为对德国反犹太措施的抗议已经在1938年11月把他召回来。但是,大使的返回任所行期在即将启程时被推迟了。(23)

    这时,正如哈利法克斯在3月15日告诉迪克森的以及张伯伦17日在伯明翰所说的那样,德国下一个可能的目标的问题,已经由于这第一次肯定地背离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所宣称的使第三帝国边界与德意志“民族”地理范围相符合的原则,而以一种严峻的形式被提了出来。事实上,德国的意向问题在过去3个月中已经引起了人们焦急的猜测。因为到1938年末的几周中,在德国的很多观察家,包括新到任的法国大使库隆德勒,已经明白,西方国家从慕尼黑协定得到的只不过是一点喘息的时间,不需多久就必须期待德国“劲头”的进一步的表现。(24)

    库隆德勒倾向于认为,德国的下一步行动将是向东,但是德国向西进犯的危险,在1939年的头两个月却是笼罩在巴黎和伦敦人们心头的最大愁云。这部分是因为波兰外长贝克上校决定把德国为了但泽和走廊对他施加的使其就范的压力的程度秘而不宣的缘故。据外界的观察家看来,波兰此时似乎并不处于立即危险之中;(25)甚至似乎还有一些理由要担心波兰与轴心国家搞合作。(26)而且,对乌克兰局势的不安心情在冬季有了一些减缓;(27)在1939年3月以前罗马尼亚也还没有登上这场戏的前台。(28)不管1、2月间流传的谣言是由于纳粹计划的情报外泄,还是只不过是些试探气球。这一时期,对法国来说,占控制地位的是,意大利的殖民地要求和报纸上的反法宣传,对于波兰和德国和解、共同反法的恐惧,以及盛传的希特勒向西进攻的计划。(29)

    这时法国政府看到并有充分理由担心的西线形势发展是,德国会鼓励意大利以武力来实现它对法国的要求,而德国自己也会以意大利盟国的身份参加这场战争。(30)德国绕过马其诺防线入侵比利时被认为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巴黎的人们认为同时攻击荷兰、瑞士和突尼斯却是可能的。(31)对英国政府来说,德国以最后通牒的方式提出其殖民地要求,以使英国突然陷入危机;或者它也许会甚至不找借口也不预先警告就进行空袭(32)或突然攻击舰队,(33)以使英国瘫痪。这些似乎也都是可能的。为了防止轴心国家也许会认为它们能够在英国不干预的情况下与法国清算旧账,英国政府同意法国2月5日的请求,表示要重申它与法国的“绝对的团结一致”。2月6日张伯伦在下院回答一个问题时作了一项声明(解释1938年12月13日的声明),大意是“把法国和本国联合在一起的利害关系的一致,就是当法国的根本利益受到不管来自何方的威胁时,必然会引起英国的立即合作”。(34)

    不过,在1939年的最初几周,人们最担心的危险,至少在伦敦,就是德国可能入侵荷兰,(35)因为控制了荷兰海岸就能使英国屈服于德国的条件并使法国瘫痪。(36)声称这就是希特勒的打算的报告在1月底引起了罗斯福总统的注意,(37)迄今对这类谣言采取漠视态度的荷兰政府也开始显露焦急的心情。(38)在1月底以前英国政府已经作出结论:德国入侵荷兰,如果遭到荷兰人的抵抗,将不可避免地被当作宣战理由的事件对待。(39)到2月10日英国政府开始采取这样的看法,即“德国以武力或武力威胁来控制荷兰的任何企图”也将不得不被看成是对联合王国安全的威胁。(40)在同一天法国政府给予保证:它将支持英国,如果后者由于德国入侵荷兰而卷入战争,同时英国政府给予法国对应的支持保证,如果因德国入侵瑞士而发生战争。(41)与此同时,英法政府决定,他们的参谋本部之间的对话必须“比过去范围更广,性质更加亲密”。(42)

    到3月初,对轴心国在西面进攻的担心已经有所减退,虽然在德国占领布拉格之后,张伯伦和达拉第政府已认识到他们必须把他们的政策建立在德国正计划进一步行动这一假定上,(43)但这时纳粹是否更有可能向东推进,还是转向西方,仍旧被认为是一个未决问题。很多法国人仍旧担心,德国也许会决定以其全部力量(在意大利的帮助下)一举击溃法国以巩固它的后方,作为向东推进的准备。很显然,对法国的一次直接攻击的可能性,必须时刻记在心头。但是,把各种可能性加以比较,特别是当美美尔的危机(它以德国于3月23日的占领而告结束)正趋于最后关头时,(44)看来更有可能的是,希特勒将使用他的新基地向东推进,而不是掉转头来先对付西方。法国驻柏林大使在布拉格被占领几天之后发给他的政府的一份电报中列举了西方政府现在必须考虑的几种可能性。

    德国(库隆德勒3月19日写道)将认为有必要暂时停下来观望一下吗?还是利用它已经获得的势头和中欧国家的麻痹状态,继续向东推进?还是它又想掉转头来把干涉德国在东方的行动自由的西方国家的反对消灭掉?换句话说,元首仍想回到《我的奋斗》著者所表示的想法吗……即除非法国被击溃和英国因此被削弱以致在大陆上无能为力,否则德国就不可能完成它在东方的崇高使命?……假定事实上不可能向英国的制海权挑战,纳粹领袖们认为有两条道路可走。或是不间歇地继续进行征服东欧和东南欧,也许还有斯堪的纳维亚,这样就能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为德国获得这些国家的资源,使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应付封锁;或者在法国和英国在美国的帮助之下赶上德国的军备之前就攻击这两国。……这第二条道路目前不是比较更有可能。但是我们必须估计到德国采取这样一种行动的危险。这个危险甚至可能由于我们加强和加快重整军备而增加。(45)

    即使向东推进是需要考虑的最大可能性,但是哪一个东欧国家最可能成为希特勒的下一个牺牲品仍然不清楚。3月15日后有几天,据伦敦和巴黎的解释,迹象似乎是指向布加勒斯特。就是因为据信是罗马尼亚处于危险之中,才促使西方政府开始作出努力,设置了一道阻止德国进一步侵略的障碍。


    (1) 见上文,原著第26页以后。

    (2) 见上文,原著第35页。张伯伦本人3月17日在伯明翰的讲话中曾用这些字来形容他的声明。

    (3) 哈利法克斯1939年3月15日给英国驻柏林大使馆的电报〔E·L·伍德沃德、罗汉·巴特勒合编:《英国外交政策文件,1919—1939年》(E.L.Woodward and Rohan Butler: Documents on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919—1939),第3集(1938—1939年),9卷本(伦敦,英王陛下文书局,1949—1955年版),第4卷,第279号,第271页。以后简称《英国外交政策文件》〕。

    (4) 按照《曼彻斯特卫报》驻巴黎记者3月15日的一篇报道,议会中的右翼成员表示满意,因为建议的对捷克斯洛伐克边界的国际担保还没有被批准,因此法国没有任何义务需要进行干预。16日,这位记者又报道说,“与外交部有密切接触人士”认为,1919年中欧的解决办法不是一个好办法,认为捷克斯洛伐克理所当然地应该属于德国的势力范围。法国舆论最为关心的是,德国的这次事件对意大利的反法主张可能产生的影响。法国驻伦敦大使3月15日对哈利法克斯说,这可能是法国政府将给予最大关切的一个方面(《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280号,第273页)。

    (5) 博内:《欧洲的结局》,第147页。

    (6) 《法国黄皮书》,第72号;《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12号。

    (7)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308号,注①。

    (8) 同上书,第410号,第411号,第418号(第382页)。

    (9) 见上文,原著第36—37页。演说原文见《泰晤士报》,1939年3月18日。

    (10) 《让·泽的秘密笔记》(Carnets secrets de Jean Zay),巴黎,法兰西出版社,1942年,第46—47页。

    (11) 见上文,原著第33—34页。

    (12) 依据乔治·絮阿勒兹和居伊·拉博德的说法〔《和平的垂死挣扎,1935—1939年》(Agonie de la Paix, 1935—1939),巴黎,普隆,1942年版,第157页〕,反对党要求罢免博内,但政府抗拒了这个压力,因为勒布伦总统即将由这位外长陪同访问伦敦(这次访问见下文,原著第77页以后)。

    (13) 这句话主要是说给意大利人听的。

    (1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308号;又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6号。

    (15) 同上书,第401号。

    (16) 《英国黄皮书》,第78号。关于魏茨泽克对这次会见的叙述,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0号;法国照会原文,同上。

    (17) 见《概览,1938年》,第3卷,第183—184页。

    (18) 关于据说博内曾向里宾特洛甫作过法国对中欧和东欧不感兴趣的保证的后来往返交涉,见同上书,第185—194页。

    (19) 这句引文来自英国驻莫斯科大使威廉·西兹爵士送给伦敦的文本的译文(《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75号,第448页)。又见《法国黄皮书》,第82号;《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0号;参阅同上书,第43号,关于德国大使舒伦堡叙述的他与苏联外长李维诺夫的会见。

    (20) 德国驻华盛顿代办托姆森叙述的美国最初的反应,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34号。又见下文,原著第588页。

    (21) 见《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394号,注②。关于中立法,见下文,原著第593—600页。

    (22) 同上书,第4卷,第499号;世界和平基金会:《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8年1月—1939年6月》(World Peace Foundation: 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Jan.1938—June 1939),波士顿,世界和平基金会,1939年版,第302—303页;又见下文,原著第589页。

    (23) 诺埃尔:《德国对波兰的侵略》,第330页。

    (24) 见《概览,1938年》,第3卷,第185—186页。

    (25) 参阅博内:《欧洲的结局》,第126页。

    (26) 又见下文,原著第81页。

    (27) 《概览,1938年》,第3卷,第310—312页。

    (28) 见下文,原著第68页以后。

    (29) 见博内,前引书,第130页。

    (30) 想使德国的侵略转向东方,大约是博内头脑中的主要动机之一,如果他真的在签署1938年12月6日的法德宣言时给过里宾特洛甫某种保证,保证法国不会干预德国在东欧的计划。

    (31)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51号。

    (32)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0号,第38页。

    (33) 直到4月初仍有正在考虑袭击英国舰队的谣言(同上书,第606号)。

    (34) 下院辩论,第5辑,第343卷,第623栏。

    (35) 参阅英国驻柏林陆军武官的意见(1939年1月27日):德国军队“能立即踏遍荷兰”,但是没有“足够的人员或充分的装备和训练,来使它对绕过马其诺防线的能力具有信心”。这位武官还认为,即使是与意大利合作,德国最高司令部也不见得会考虑通过瑞士境内的行动,虽然这种决定要看希特勒本人对局势的判断(《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29号)。

    (36) 同上书,第40号,第38页。

    (37) 同上书,第27号,第39号。

    (38) 同上书,第27号,第30号。

    (39) 同上书,第40号,第41号。

    (40) 同上书,第98号,第100页。

    (41)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100—101页。1939年4月18日,张伯伦在下院回答了一个问题,即关于荷兰、瑞士和丹麦“如果成为侵略的牺牲品时”,英国对它们的承诺的问题。他说英国政府对上述三国没有作出“具体的保证”,但没有必要一再重申陛下政府对保存这三个国家的独立的关切(下院辩论,第5辑,第346卷,第165栏)。关于4月初与贝克就这个问题进行的讨论,见下文,原著第97—98页。

    (42)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98号,第101页;又见第81号。

    (43) 关于施特赖歇尔3月15日在纽伦堡的讲话,见下文,原著第305页,这篇讲话有助于把这一点弄明白。

    (44) 见《概览,1938年》,第3卷,第378—384页。

    (45) 《法国黄皮书》,第80号。库隆德勒提到,作为希特勒也许在打算“不久就继续东进”的一个迹象,有一份报告说德军试图占领整个斯洛伐克。他在这一点上的情报可能不正确(见《概览,1938年》,第3卷,第274页和注⑤),但这并不一定就会使他对形势所作的总结失去分量。其他预料德国将向东采取行动的法国专家,是法国外交部政治司长夏尔韦里阿特和驻英大使科尔班。夏尔韦里阿特3月17日准确地预言美美尔或但泽将成为德国下一次推进的场所(《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393号);科尔班则认为克罗地亚可能是受到攻击的地点(同上书,第414号)。

    英国驻柏林大使在3月16日表示了这样的意见,即德国现在“正着手以武力控制整个多瑙河盆地”(同上书,第288号,第279页)。关于亨德森早先的看法,即没有理由担心德国会发动侵略(这个意见他一直保持到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被占领的前夕),见《概览,1938年》,第3卷,第257页,注④,第259页,注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