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德国和意大利的经济关系

    (1940—1943年)

    第一节 德意的经济关系(1940—1941年)

    没有德国提供的煤、钢、化学制品和机器,意大利的工业和运输很快就会停顿下来。它所需要的大部分石油只能或是由德国的合成产品供应或是由德国的卫星国家罗马尼亚供应。罗马尼亚的石油如果由陆路运来,必须经过德国。意大利可能找到其他供应来源的所有那些国家,都受着德国的统治,或者被封锁隔断。大德意志这时候几乎是意大利出口商品的惟一市场。虽然丹麦—意大利贸易协定仍然有效,但同挪威、荷兰、比利时以及法国的贸易都是通过德—意票据交换所来结算的。一个附属于意—法停战委员会的经济代表团,处理同法国非占领区的商务,它发现同德国人相比,自己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1)这些德国人也在利用他们对西欧一些企业的控制,在东南欧扩大他们自身的利益,(2)意大利人在那里本来就已经感到很难同他们进行竞争了。(3)

    纳粹的颂词总把轴心国吹成“新秩序”的共同保护人,(4)或者高呼意大利拥有横跨地中海、连接三大洲的一个经济帝国的权利,但是这些好听的话却掩盖不住这一事实:第三帝国旨在垄断军事的和工业的力量,而意大利从经济方面来说对第三帝国是无足轻重的。德国人准备从意大利取得战略物资和大量农产品,可是他们在必要时可以不要这些东西,或是从别的地方去取得。当然,这并没有使他们不像通常那样无情地从意大利榨取一切可以榨取的东西,并使它不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竞争。如果他们是卖方,他们就索取高价,并且往往不按约定交货。他们往往确实是交不出货来,但是,意大利人总是疑心他们不怀好意。可以料想得到的是,德国人不愿意接济这个他们认为无能的政权,这个政权在实行战时管制上疲疲塌塌,(5)在使用替代品和其他技术经济上则远远落后于德国。(6)德国人还疑心意大利人故意保留一些资源,希望在战后捞到不正当的好处。这种批评并不是没有理由的。有些官员肯定是故意留难,以没有力量满足德国的要求为托词,(7)而且假如不是出于敌意,也往往是由于办事无能。例如,在战争进行了一年以后,据说意大利的空军和海军还在分别向德国要求供应汽油。如果这两个军种的要求全部得到满足,那就没有什么汽油可以供应陆军或者民用了。(8)

    1940年12月5日公布的一项商务协定(9)规定,意大利在若干年内按固定的价格出口农产品,可是这时候,意大利人对于购买武器和制造武器的手段已经远比对于出售柠檬和番茄更有兴趣了。在法国掳获的武器,简直没有分给他们什么。(10)与此同时,1940年12月间格拉齐亚尼军队的溃败使意大利不得不从德国取得新的供应,意大利驻柏林的武官埃菲西奥·马拉斯将军匆促地接到指示,要他不顾代价买进他所能买到的全部坦克和大炮。由于没有签订任何战争物资的主要协定,这不是容易完成的任务。(11)12月17日,墨索里尼亲自向希特勒发出呼吁,要求接济原料和燃料,(12)并且也许不够策略地重新提到他在1939年8月26日提出的那份故意夸大了的需要清单。(13)希特勒同意提供给养,但是说明他宁愿供应根据德国专家的意见选定的制成品,而不愿供应原料,同时作为交换条件,要求意大利再派更多的工人到德国去。(14)

    2月26日缔结的1941年度德意两国贸易协定,(15)实际上确曾规定意大利将进口较多的制成品。不久以后,德国供应的原料有很大一部分全保留给特许为德国生产的工厂使用。2月的这些协定,是作为走向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步骤而公布的。贸易不再取决于一国所能匀出的商品和另一国可能需要的商品,而是取决于原料可以最有利地用在什么地方。欧洲的作战需要必须比私人利益和奢侈品的消费享有绝对的优先权。为了确保主要供应品源源不断,在清算账目中暂时出现的差额,将来可以展延到某一较晚的时候结算。实际上,从1941年6月起,同武装部队有关的任何一笔交易的付款都不得汇划,而是记入应该在其境内收款的那个国家的账户贷方。(16)

    根据一种互惠的安排,意大利军需司令部维持驻在意大利的德国部队。同时,意大利政府还根据参谋总部的提议,为这些部队的其他需要逐月提供经费,并经一个由各有关部门组成的委员会加以审核。(17)除此以外,德国军事当局不经任何正式批准就同意大利的一些企业直接打交道,而且往往同它们缔结一些非常可疑的协定,其目的就在于欺骗意大利政府。(18)德国在瑞士用低价买进了英国人在埃塞俄比亚掳获的意大利纸币,从而积聚了大量里拉;(19)穿军服和不穿军服的德国“旅游者”像蚂蚁一般川流不息地到意大利进行掠夺;1941年秋天实施的限制出售或输出贵重金属以及限制外币交易的办法,(20)丝毫未能制止德国人的挥霍。

    第二节 轴心国经济的崩溃

    从1941年秋天起,意大利人开始感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捉襟见肘了。燃料的限量减少了1/3,面包和衣着开始实行定量配给。实际上,从1942年3月15日起,面包的配给量已从每天200克减少到150克(大约5盎司),比德国配给量的一半略多一点。墨索里尼最不愿意让德国人知道意大利粮食不足,(21)但最后还是作了安排:德国应在1942年供应小麦(其中一部分来自乌克兰)和土豆,并在1943年供应更多的小麦,可是这并没有弥补连续3年歉收所造成的缺额。官方采取了一些制止生活费用上涨和黑市买卖的措施,照例没有什么实效。他们不断地逮捕了一些投机者,可是投机倒把仍然十分猖獗。虽然意大利的食品供应并不比一个被占领国家的好多少,人们却仍然可以看到法西斯“头子们”在豪华的餐馆里大吃大喝。

    这种越来越严重的物资匮乏,不是完全由于盟国的封锁所致。德国政府在入侵俄国以前不久,就宣布减少对意大利的燃煤和石油供应,(22)此后情况愈来愈糟。1941年11月6日,墨索里尼写信给希特勒诉说,工业生产只达原来生产力的40%—60%。(23)再举一个例子,1942年2月,在每月100万吨以上的定额中只有54万吨煤可望运抵意大利,这对军事工业就具有灾难性的影响了。(24)从德国输入的商品始终没有恢复到以前的水平;(25)意大利1940年的入超,到1941年和1942年便变为出超了。(26)1943年的年度贸易协定并没有规定减少意大利输出的农产品。(27)到1943年春初,意大利收支顺差达到80多亿德国马克,其中28.5亿属于正常商务,60亿是根据作战物资担保计划欠意大利政府的。(28)为了减少这种差额,意大利政府提议从德国撤回工人。经过好几个星期争辩剧烈的谈判后,德国人同意从4月份起每月遣回12 000人,(29)并作出一些其他的让步。另一方面,他们却不肯让意大利使用这项清算余额来偿付它在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这些第三者国家采购物资的货款(30)(意大利的对外贸易这时有4/5是同德国进行的)。

    早在盟国认真地开始从空中袭击意大利的工业以前,意大利的工业就已经由于原料和燃料不足而减产了。此外,干旱的天气在1942年和1943年两个冬季减少了水力发电的供应量。有些军工厂的产量差不多减少了一半。(31)于是政府在1942年仲夏前后决定实行严厉的政策,把工业集中起来,多余的工人全调到军火工业或农业中去。(32)这意味着把许多小企业同蒙特卡提尼之类的大康采恩合并起来,(33)以及把许多工厂完全关闭。若干纺织厂从1942年12月到1943年2月底一直停工,另一些厂则缩短工作时间。服装、纸张、玻璃、陶器和皮革业也被“集中起来”。(34)为武装部队或者为出口商品(这几乎总意味着为德国)开工的企业可以要求豁免。(35)据说集中政策实际上是在德国人的压力下施行的,因为德国人这时刚刚紧缩了他们本国的经济。(36)

    第三节 德国占领的经济影响

    就某些方面来说,在外国占领下,意大利北部的情况要比南部好些。北部是全国比较富饶的地区,公路和铁路也比较多,所以吃的东西也较多。物价没有涨得像南部那么高,兑换率虽然从7.6里拉改为10里拉兑换1马克,(37)比起南部盟国的军用里拉兑换率来还是对意大利较为有利。起初,德国人发行了占领区货币,可是后来根据1943年10月25日签订的一项协议又停止发行,改由新法西斯政府每月支付60亿里拉(1944年夏天增加到100亿)以偿付一切用途,包括意大利工业的战时合同在内。(38)德国主要是通过施佩尔的军备与战时生产部驻在当地的机构来实施经济控制的,这个机构把大量粮食、牲畜、工业品,甚至机器和铁路车辆送往德国。整个整个工厂被迁往德国或意大利的其他地方,40万吨船舶很快就被攫走,(39)还有意大利银行的黄金储备也是如此。这批黄金有一部分战后在南蒂罗尔被追回了,(40)其余的损失则由盟国于1948年从德国的黄金中补偿了一部分。

    最严重的掠夺行为发生在意大利中部和南部。德军从那里退却时,故意破坏公用事业以及公路和工厂,这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当时人们非常担心,德军被赶出高度工业化的北部时,也会采取同样的做法,可是结果,德军到了行将投降的时刻,并没有普遍下令破坏,而且游击队的快速行动,也防止了当地德军司令企图进行的大部分破坏活动。(41)

    第四节 在德国的意大利劳工

    意大利参战时,早已为德国招募意大利劳工拟妥了一个官方计划,(42)结果在1940—1941年的冬天大约有47 000名意大利人受雇于德国农业,大约有70 000名受雇于工业。1941年2月,意大利政府同意再招募20万人,其中约有1/4为金属工人。德国官方的一项资料指出,1941年9月总数达271 000人(包括21 700名妇女)。(43)意大利人在矿山、冶金工厂、军火工厂、造船厂、营造业、托特协会,甚至在各色各样商业岗位上工作。数以千计的意大利人离开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的煤田到德国去,德国企业完全不管官方的计划径自招募他们。

    意大利人起初都愿意到德国去,因为那里的工资和各种条件都比他们在国内可以得到的要优厚一些。可是,尽管十分需要某种行业的熟练工人,意大利工人就等级而言却被当作劣等民族看待,地位大约同罗马尼亚人相等,远不及匈牙利人、瑞士人、佛兰芒人,甚至法国人和荷兰人。(44)他们不能结交德国妇女。当他们触犯了纳粹纪律时(这种事往往会发生),他们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许多人被送进了集中营,结果意大利不得不为他们的遭遇而正式提出抗议。(45)德国人则抱怨意大利人是多么拙劣的工人以进行反驳,可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继续要求提供更多的熟练工人,特别是提供更多的煤矿工人,作为对意大利供应燃煤的一项条件。(46)然而,墨索里尼不久就想把工人从德国召回而不是把他们再派去,即使这仅仅因为他担心那个“主宰民族”对于意大利工人那种手无寸铁的“奴隶阶级”的可怜相会变得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47)再则,意大利尽管人口过剩,还是缺少熟练的农业工人和工业工人。(48)在签订1941年2月的意德协定以后,意大利工厂和作场中的工作时间都延长了,不久又添雇了许多女工。(49)

    希特勒在1941年10月25日向齐亚诺保证,所有不能在德国定居的工人都将遣送回国。虽然在德国的意大利工人总数于1942年6月初增加到30万,到1943年5月却下降到23万。(50)上文已经提到,1943年3月签订了一项协议,每月遣返12 000名工人,(51)但是在墨索里尼垮台后、遣返工作暂停以前,有不少工人似乎已经离开了德国。(52)

    意大利全面崩溃之际,正是德国比以前更需要外国工人之时。德国人立刻取得了对意大利的控制,他们的征工队出现了,到战争结束时,大约有13万名男女被“搜集”起来掳到德国去。(53)绍克尔指望意大利在1944年供给150万名工人,而法国则只供给100万,东方供给60万;他还说,如果到2月底只招募到7 000人,那就是“欧洲的耻辱”。(54)5月间,他亲自访问了意大利,迫使墨索里尼终于同意动员男子去服劳役。这种方法招募到的人并不比以前根据军事体制所弄到的多。甚至在凯塞林已经禁止“搜集”后,党卫队还根据希姆莱的命令继续这样做。(55)除了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搜捕奴隶外,工厂还奉令拨出它们的一部分工人,否则就会把它们的全部人员一起迁走,可是在这一点上绍克尔同军备与军火生产部发生了冲突,因为这个部不愿意那些受它保护的工厂失去人手。(56)此外,托特协会(57)还在意大利国内雇用意大利人从事各种建筑工程(据说在1943年11月为20万人);党卫队把人送去强迫劳动;而容克公司和克虏伯兵工厂则在意大利报上刊登出诱人的广告。拘留在德国和别处的六七十万意大利士兵也被迫干活;他们在1944年7月以后才逐渐重新被算作“自由”工人。


    (1) 齐安尼尼:“意法停战协定”,《国际政治研究评论》,1951年1—3月,第17—19页;莱姆金:《轴心国在欧洲占领区的统治》,第171页;《意大利日报》,1940年10月12日。

    (2) 例如,见德国经济部1940年6月14日的条例,以及1940年8月20日在该部召开的一次会议〔《纳粹的阴谋与侵略》,第4卷,第20—21页(1445-PS);第7卷,第258—259页(43-EC)〕。

    (3) 关于德国在罗马尼亚进行贸易的方法,见阿米第奥·齐安尼尼:“意德在阿夕西的会议(1943年8月20日至9月8日)”〔Amedeo Giannini:“Il Convegno italo-germanico di Assisi(20agosto — 8settembre 1943)”〕,《国际政治研究评论》,1950年1—3月,第3—18页;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2年1月6日。

    (4) 见上文,原著第49页,第58页和第62页。

    (5) 事实上,意大利在实行管制方面是迟缓的。1940年12月31日和1941年2月15日颁布的法令分别授予农业部长和劳资组合部长与对外贸易部长较为广泛的权力,使他们可以分配商品给消费者和工业,以及控制进出口,可是德国人直到最后一直都抱怨意大利人松弛懈怠。

    (6) 戈林在节约使用稀少的物资方面曾向他们提出专家的意见(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942年2月3日)。

    (7)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1941年10月1日。

    (8) 西莫尼:《柏林》,1941年6月17日。

    (9) 见《人民观察家报》,1940年12月6日和1941年7月20日。

    (10) 西莫尼:《柏林》,1940年10月18日和11月3日;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8月11日和1941年6月6日。

    (11) 西莫尼,前引书,1940年12月16日。

    (12) 齐亚诺致阿尔菲耶里的信件,1940年12月17日〔齐亚诺:《欧洲》,618—622页;英译本(不完全),第412—413页〕。

    (13) 关于这件事的比较详尽的叙述,见《概览,1939—1946年:大战前夕,1939年》;参阅《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4号。

    (14) 西莫尼,前引书,1940年12月19日,20日,26日和30日以及1941年1月7日;又见下文,原著第322—324页。

    (15) 《意大利日报》,1941年2月28日;《新苏黎世报》,1941年3月1日;《经济事务》,1941年3月7日(第192页)和3月21日(第231页)。

    (16) 《意大利日报》和《人民观察家报》,1941年6月21日。

    (17) 齐安尼尼:“意德在阿夕西的会议”,《国际政治研究评论》,1950年1—3月,第8—10页。

    (18) 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941年12月31日和1942年1月1日。

    (19) 多诺斯蒂:《墨索里尼与欧洲》,第96页。

    (20) 1941年9月3日和11月5日和20日的法令。

    (21)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11月13日和22日。

    (22) 同上书,1941年6月6日;齐亚诺:《欧洲》,第662—663页;英译本,第443页。

    (23) 阿尔菲耶里:《两个独裁者》,第361页。

    (24) 齐亚诺,前引书,1942年2月22日;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942年3月4日。

    (25) 参阅军工生产部长1943年7月1日关于军需供应情况的报告(罗西:《我们是怎样达成停战协定的》),第364—377页。

    (26) 《新苏黎世报》,1941年5月25日和1942年5月31日;《法兰克福日报》,1943年5月21日。

    (27) 《新闻报》(Stampa),1942年12月24日。

    (28) 西莫尼:《柏林》,1943年1月13日。关于意大利对德国的财政要求,又见意大利:《关于和约中财经问题的备忘录》〔Italy: Memorandum sulle questioni economico-finanziarie connesse col trattato di pace(1946年)〕,第41页和第43页。

    (29) 根据一个资料来源〔“德国对外国劳动力的动员”(“The Mobilisation of Foreign Labour by Germany”),《国际劳工评论》,1944年10月,第1卷,第147—148页〕,从非主要工业中撤走的工人应由军事工业和农业中增用的另一些工人来抵补。

    (30) 西莫尼,前引书,1943年1月13日,2月17日,26日和3月3日。

    (31) 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942年3月4日,7月12日和12月3日。

    (32) 见朱泽培·隆布拉萨6月2日的讲话和雷纳托·里奇8月26日的讲话,他们分别是劳资组合部的次长和部长〔《意大利日报》,1942年6月4日和《信使报》(Messaggero),1942年8月27日〕。

    (33) 《法兰克福日报》,1943年5月4日。

    (34) 同上。

    (35) 《新闻报》,1942年12月24日。

    (36) 见上文,原著第32页,第191—192页和第231页。

    (37) 《人民观察家报》,1943年12月7日;《科隆日报》,1944年3月10日。

    (38) 埃尔曼诺·阿米库西:《墨索里尼的六百天》(Ermanno Amicucci: I 600 giorni di Mussolini),罗马,法罗,1948年版,第48—49页;拉恩:《不安宁的生活》,第238—239页,第242—243页和第243—244页;《人民自由报》(Popolo e Libertà),1944年6月17日。

    (39) 《戈培尔日记》,1943年9月18日,第367页。

    (40) 经济研究所:《意大利经济情况年鉴》,1938—1947年,第41页和第44页。

    (41) 拉法尔·卡多纳:《起义:从7月25日到全面解放》(Raffaele Cadorna: La Riscossa: dal 25 luglio alla liberaziòne),米兰,里佐利,1948年版,第225页,第227页,第228—229页,第233页,第239—240页和第277—278页。较为详细的叙述,见《概览,1939—1946年:欧洲的重组》。

    (42) 较为详细的叙述,见《概览,1939—1946年:大战前夕,1939年》和《轴心国的初期胜利》。关于意大利工人在德国的情况,又见阿尔菲耶里:《两个独裁者》,第163—173页;国际劳工局:《德国如何利用外国劳工》,第147—148页,第257—258页,第264页,第268—272页和第277—278页;库利舍尔:《欧洲人口的移动》,第156页;“德国对外国劳动力的动员”,《国际劳工评论》,1944年10月,第1卷,第470页和第477—478页。

    (43) “德国对外国劳动力的动员”,《国际劳工评论》,1944年10月,第1卷,第470页。

    (44) 见上文,原著第242页。

    (45)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9月24日,25日和26日;1942年4月29日和5月18日;又见阿尔菲耶里:《两个独裁者》,第251—252页。

    (46) 卡瓦莱罗:《最高统帅部》,1941年9月17日。

    (47)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1年6月7日和7月14日。

    (48) 例如,卡瓦莱罗的日记里就常常提到在各种军工工业中分配劳动力的困难(卡瓦莱罗,前引书,1941年9月2日和6日,以及1942年8月5日和10月2日)。

    (49) 库利舍尔:《欧洲人口的移动》,第156页。

    (50) 齐亚诺:《欧洲》,第682—683页;英译本,第457页;《意大利日报》,1942年6月3日;吉尔伯特编:《希特勒指挥作战》,第32页。

    (51) 见上文,原著第320页。

    (52) 西莫尼:《柏林》,1943年6月26日。德国和意大利发表的关于1943年秋天的数字分别为117 000人(包括14 000名妇女)和170 000人〔《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35卷,第150页(524-D)〕;安富泰:《罗马、柏林、萨洛》,第505页。

    (53) 卡洛·西尔维斯特里:《墨索里尼、格拉齐亚尼和反法西斯主义,1943—1945年》(Carlo Silvestri: Mussolini, Graziani e l'antifascismo, 1943—1945),米兰,隆加内西,1949年版,第300页。

    (54) 绍克尔致拉默斯的信件,1944年1月5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27卷,第110页(192-PS)〕;德国中央计划委员会会议记录,1944年3月1日和5月25日〔《纳粹的阴谋与侵略》,第8卷,第146页以后(124-R)〕。

    (55) 拉恩:《不安宁的生活》,第247—249页;对卡尔·沃尔夫的审讯(《纳粹的阴谋与侵略》,补编B,第1662页)。

    (56) 《纳粹的阴谋与侵略》,第7卷,第156—157页;《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41卷,第415—416页(施佩尔,10)。

    (57) 《人民自由报》,1943年11月28日;又见国际劳工局:《德国如何利用外国劳工》,第74—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