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立国的立场
欧洲各小国在同大国关系中的实际地位,和它们在战争爆发前这一阶段中有关中立的政策,都已在本书前几卷中述及。(1)特别是那些与德国接壤、因此处境最为危险的国家,直到大战爆发前夕一直是把它们的中立当作最后的希望而紧紧抱住不放。德国的一再保证将尊重它们的地位,似乎也按照其表面价值而被接受了。纳粹暗示说,(2)如发生战争,第三者可能会侵占它们的领土,所以极力迫使它们为了本身的利益,重申它们的绝对中立地位。这样,希特勒(他完全知道西方国家不受到挑衅是不会侵犯中立国领土的)就使弱小邻国的边界地区变得对德国安全无害了,随着他的侵略计划的逐步展开,再来对这些小国逐个地加以解决。
确实,有些小国也向英法两国寻求同样的保证,或者是(如比利时)根据现有的承诺,或者是(其他国家)因为这些大国一向有尊重它们的中立的传统。然而,主要是由于怕得罪德国,彼此从来没有进行磋商过,也没有做过协调各国军事计划或军事力量的尝试。中立和独立仍然是它们有用意地提出来的口号。那些所谓“奥斯陆国家”——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和低地国家——确实曾联合在一起向将要成为交战国的双方呼吁过要避免战争,(3)但是它们的合作也只是到此为止了。每个国家选择各自的道路,结果是它们7个国家中有五国在8个月或不到8个月的时间内遭受了德国的侵略和占领,而芬兰则在这年年底同俄国打了起来。即使如此,它们仍然深信自己的态度是正确的。试举一个例子,荷兰外交大臣范·克勒芬斯,在1940年9月(他的国家被入侵和占领以后)写文章坚持说,对一个处于荷兰这样战略地位的国家来说,中立以外的任何政策“都只是自杀而已”。(4)
第一节 低地国家
大多数中立国家听到德苏条约的消息后,都感到迷惑和惊慌不安,布鲁塞尔更是公开地冷嘲热讽。比利时人把这条约当作是一项投机取巧的外交手腕,认为缔约双方对条约的持久价值都不抱丝毫幻想。(5)尽管如此,比利时政府显然并没有用同样的现实主义态度来对待自己同德国的关系,因为在8月25日,比利时首相皮埃洛就曾向德国代办保证说,比利时政府的“继续奉行一项独立的政策和置身于任何冲突之外的决心并没有改变”。他说,独立的政策“乃是国王的政策,国王毫不动摇地坚持这项政策”。当这位代办提到有谣言说,法国打算在战争爆发时遣派军队通过比利时的领土,皮埃洛又进一步保证:比利时政府决心“动用其全部战斗力量来对付任何侵犯者”。(6)
第二天,8月26日,按照里宾特洛甫的指示,(7)德国大使要求国王利奥波德予以接见。接见时首相也在座,大使声称:如一旦发生战争,德国准备无条件地遵守1937年10月德国同比利时换文所规定的条款,(8)即德国政府保证比利时领土的不受侵犯和完整。当然,其先决条件是比利时“在任何冲突中”对德国应保持中立,并不得容忍第三国对其中立有任何的侵犯。如果比利时竟然容忍这种侵犯时,则德国自然也将被迫出来保护其自身的利益。(9)德国大使在汇报他的这次谈话时说,国王利奥波德“对德国的步骤深表满意”,他充分了解这项声明的含义,并且宣称他决心“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一方,都要执行这项独立的政策”。(10)8月26日,在布鲁塞尔发表了一项经双方同意的新闻公报;同一天,比利时外交部给德国大使馆的一份照会中也重申了政府严守中立的决心。(11)28日中午,比利时政府下了局部动员令,3小时后开始沿法国边界一带采取了防御性措施。德国大使指出,这表明比利时人是真心想要保持中立的。(12)
英国驻布鲁塞尔大使罗伯特·克莱夫爵士26日收到了皮埃洛的一封信,告诉他上述的那次谈话和德国宣言的含义。送来这信件的官员说,首相急于想知道,由于德国的这一行动,英国人是不是也应重申一下他们的保证。(13)比利时驻伦敦大使随后在26日傍晚也去英国外交部提出同样的询问。(14)第二天,27日,英国政府作出了答复,它向比利时政府重申了1937年4月24日的声明中所作的保证,(15)即英国政府将尊重比利时的中立,但是如果它遭到另一国家的侵犯时则另当别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保留改变其态度的权利,以便确保自身的防务;而且他们自然也将履行自己已作出过保证的对比利时的“援助承诺”。(16)26日还与法国政府进行了接触;28日,法国大使向国王利奥波德递交了一份他的政府的类似声明。(17)
28日,皮埃洛把一份表示已收到英国政府的声明的通知信交给克莱夫。在这份通知中,比利时政府重申了“在一场欧洲冲突难以避免时”它打算保持中立的意向。通知继续说,它因此将反对破坏这一中立的任何行为;如果“事与愿违”,比利时竟遭到侵犯,那么,“它将毫不踌躇地请求联合王国”给予援助,这种援助的承诺是英国政府刚刚重新加以肯定过的。克莱夫在报告这一点时还说,皮埃洛“坚持”要强调这最后一个条件的必要性。(18)
这样,在交换了这些保证后,一旦入侵波兰把英国和法国也卷了进去,比利时就必须承担起国际法所规定的一个中立国的种种义务。它的保守中立的声明在9月3日的《箴言报》上登了出来。(19) 荷兰的中立地位与比利时的不同,纯粹出于自愿,而不是由条约规定的。8月25日,荷兰政府通过荷兰全国新闻局发表一项声明(登载在26日的报上),对外国报纸怀疑荷兰会保持中立的猜测予以驳斥,并坚决表示如爆发战争它将保持绝对的中立。(20)
8月26日,德国驻海牙公使拜会了荷兰外交大臣,随后又谒见了女王威廉明娜,他向两人都宣读了一份声明,大意是说德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侵犯荷兰的领土,反过来,在发生战争时,它也期望荷兰政府能对德国严守中立,并抵抗第三者对它的中立的任何侵犯。(21)
28日,荷兰发布了动员令。当天夜晚,女王威廉明娜在广播演说中强调,这不是战争的信号,恰恰相反,这乃是一项紧急措施,以便荷兰在必要时得以贯彻其严守中立的意愿。(22)
英国政府知道,荷兰人是怎样一向小心翼翼地强调他们的独立而不是他们的中立,并且晓得他们绝不希望得到关于尊重那种地位的外国保证,因此直到这时为止从来没有正式地提出过这种保证。(23)只是到了8月30日用在英国报纸上发表声明的方式,英国政府才首次宣称,它“决心要像尊重比利时的中立那样尊重荷兰的中立”。(24)
接着,英国驻海牙大使在9月1日递交给范·克勒芬斯一份照会,声称一旦英国卷入战争,如果荷兰政府能采取中立的态度,则英国政府将坚决尊重这种中立,假如其他国家也这样做的话。(25)这一次英国政府是独自行动,法国并没有参加。法国没有作这样的声明,也没有要求过它这样做。范·克勒芬斯后来在议会答复批评者时说,这种保证在当时是不必要的,因为在两国之间还隔着比利时的领土,而比利时,法国对它是作了保证的。(26)
9月3日,荷兰政府发表了一个保持中立的宣言,宣言包含有23条以国际法的通例和原则为依据的条文。(27)
卢森堡是根据1867年的伦敦条约,在共同的保证下建立起来的一个永久中立国。但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对它的中立或独立并没有作过特殊的保证。(28)不过,法国准备在它遭到德国攻击时,给予军事上的援助,并在8月28日由博内把这种意向写成了实际的条文。在法国驻卢森堡公使8月29日递交给卢森堡外交大臣贝塞的一份照会中,(29)法国向卢森堡政府保证,如爆发战争,法国政府决不会侵犯卢森堡的领土。只有在卢森堡领土的不可侵犯性受到别国破坏时,法国政府才可能不得不重新考虑它的保证。大公国政府在当天就作了答复,表示已收到这项声明。
就在这时,德国政府又拿出了对待比利时和荷兰的老办法,在8月26日向卢森堡政府保证,它的中立将永远受到尊重,并且同对待另外两国的办法一样,也附有关于卢森堡本身对德国和对第三国的态度的同样但书。(30)当天晚些时候,贝塞向德国公使表示,卢森堡政府对德国的声明感到满意,并重申它想同德国相互保持中立的“坚决意愿”。(31)
8月31日,卢森堡政府发表一项文告,呼吁人民严格遵守中立。(32)
第二节 斯堪的纳维亚、瑞士和西班牙
在斯堪的纳维亚各国中,丹麦是惟一同德国有条约关系的国家。由于1939年5月同它签订有互不侵犯条约(而且无疑也是由于它直接同德国毗邻,所以使它变得对德国更加安全无害是很重要的),(33)它现在就成了第一个得到德国保证的国家:保证它的中立将得到尊重。这是由魏茨泽克在8月28日给予驻柏林的丹麦公使的,他采取的方式是公开警告丹麦人,要他们提防英国,特别是英国的空军,可能会蹂躏它的中立。魏茨泽克还说,近几天有另外4个中立国家,这无疑公使一定是已经注意到了的,它们也接到了同样的警告,不过它们的危险是来自法国。接着是现在时常提出来给予人家的保证,并要求丹麦方面保持绝对的中立。(34)29日,德国驻哥本哈根公使向丹麦外交大臣重申了这项声明。后者向他保证说,丹麦决心保持绝对中立。穆克还说,这种绝对的中立,对德国将是“善意的和友好的”。(35)第二天,30日,英国驻哥本哈根公使向丹麦政府提出一项保证:只要丹麦的中立得到德国的尊重,那么,英国政府自然也将予以尊重。(36)
至于对其他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德国就不能采取这样明确的措施了。德国驻奥斯陆公使8月31日建议,德国应该向挪威提出尊重它的中立的保证,目的是要看一看英国是否也会像在丹麦那样跟着照样行动起来。他认为,如果英国不这样做,那就可以表明当战争爆发时它会对挪威采取什么态度了。(37)这一建议是否被柏林采纳了,还不清楚。也许只不过是一种巧合吧,第二天,9月1日,魏茨泽克向驻奥斯陆、斯德哥尔摩和赫尔辛基的公使馆发了指示,要它们向这三国政府作已经向低地国家和丹麦作过的同样声明。魏茨泽克的指示最后说,“请使用清楚的、但确实是友好的辞句来表达这项声明”。(38)根据他的这一指示,德国公使向挪威政府作了声明,但它在8月30日已经发布了局部动员令。外交大臣科特接受了这项声明,他说挪威已经公开宣布它愿意保持“完全中立”的意向。(39)没有证据表明,瑞典曾对德国的这项外交行动作过答复,但首相在8月27日已重申瑞典政府决定要保持严格的中立,并在前一天已下达了局部动员的命令。(40)还有芬兰,它在9月1日也发表了一项保持中立的声明。2日,德国驻赫尔辛基公使通知芬兰外交部长:德国将保证芬兰的中立;后者回答说,他的政府将严守中立,绝不允许对这中立有任何侵犯。(41)
德国也对瑞士提供了保证。这一保证和它给予瑞典的保证,是它的最后一分钟的保证中它始终信守不渝的仅有的两个保证。(42)8月26日,德国驻伯尔尼公使向联邦政治部部长重申了德国政府将尊重瑞士的中立的保证。(43)尽管瑞士可能不是交战的一方,但显然它会在边境地区陷入一场战争的混乱纠纷中。鉴于它的这种处境,瑞士政府迅速地采取了一些措施。(44)31日,联邦政府照会欧洲各国:如发生战争,瑞士将严守中立。(45)同一天,意大利政府通过它的驻伯尔尼公使向瑞士保证,一定“严格尊重”它的中立地位。9月1日,法国政府以同样的措辞正式表示已注意到了瑞士发出的照会。(46)
西班牙没有正式宣布过将保持中立,但是西班牙驻法国武官和西班牙驻法国大使莱凯里卡在8月25日曾分别向甘末林和博内保证,西班牙将严守中立。(47)
(1) 见《概览,1939—1946年:1939年3月的世界》和《大战和中立国》。
(2) 魏茨泽克在同丹麦公使接触时,完全直言不讳地这样讲,而不再用暗示的方式了:见下文,原著第581—582页。
(3) 见下文,原著第583—584页。
(4) E·N·范·克勒芬斯:《对荷兰的蹂躏》(E.N.van Kleffens: The Rape of the Netherlands),伦敦,霍德和斯托顿出版公司,1940年版,第55页。
(5) 《时报》,1939年8月24日(引自比利时报纸)。
(6)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79号。
(7) 同上书,第272号。
(8) 原文见比利时外交部:《比利时:1939—1940年大事的官方纪要》(Belgium,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Belgium: The Official Account of What Happened, 1939—1940),伦敦,埃文斯出版公司为比利时外交部出版,1941年版,附件4(第67页);《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475号。
(9) 《比利时:官方纪要》,附件6,第69—70页。
(10)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15号。
(11) 同上书,第325号。
(12) 同上书,第389号。
(13)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34号。
(14) 同上,注①。
(15) 声明原文见英国外交部:《联合王国、法国政府和比利时政府之间关于比利时的国际地位的互换文件,布鲁塞尔,1937年4月24日》(Documents Exchanged between...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French Government and the Belgian Government concerning the International Position of Belgium),敕令第5437号(伦敦,英王陛下文书局,1937年版);收入《文件,1937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190页。根据这项声明,解除了比利时在洛迦诺公约下所承担的一切义务;但同时又确认,英法两国对它的保证仍然有效;而它的决心保持中立直到对来自任何方面的外来侵略进行抵抗这一点,也被特别提到了。
(1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77号;《比利时:官方纪要》,附件7,第70页。
(17) 同上;《法国黄皮书》,第270号;参阅《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23号。
(1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38号。在英国政府和两个低地国家之间有一个默契,即交战国飞机的破坏中立在目前暂不予以考虑(同上书,并见第356号)。
(19) 声明原文转载于《比利时:官方纪要》,附件8,第72—77页。
(20) 《时报》,1939年8月26日;参阅《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91号。
(21) 原文见范·克勒芬斯:《对荷兰的蹂躏》,第38—39页;参阅《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72号注②和313号。
(22) 《泰晤士报》,1939年8月29日;又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71号。
(23) 见上文,原著第462—463页。
(24) 《泰晤士报》,1939年8月30日。
(25) 范·克勒芬斯:《对荷兰的蹂躏》,第41页。
(26) 范·克勒芬斯:《对荷兰的蹂躏》,第41—42页。
(27) 《荷兰政府公报》(Buitengewone Nederlandsche Staatscourant),1939年9月3日,第171号D。
(28) 见《概览,1939—1946年:1939年3月的世界》,第154—157页。
(29) 《法国黄皮书》,第279号。
(30) 《法兰克福日报》,1939年8月28日;《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72号注②。
(31)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21号。值得注意的是,在进攻波兰的第二天,魏茨泽克向卢森堡政府提交了一份措辞尖锐的照会,提醒它说,卢森堡宣称打算停止钢铁的生产,这是同它的中立声明背道而驰的,因为在往常时候,德国就已是卢森堡的最大买主(同上书,第542号;参阅第402号)。
(32) 《纽约时报》,1939年9月1日。
(33) 很难说这一策略获得了多大成功,但不管怎样,丹麦首相斯陶宁在1939年10月还是这样写道:“在丹麦,我们感到十分高兴,因为我们的中立由于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而更加得到了保障。……我们的国家同任何邻邦都没有边界问题,这就给了我们一种特别的安全感。”(《佩斯特·劳埃德》,1939年10月21日)
(34)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96号。
(35)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07号。9月2日,作为柏林的经济政策司预先制定的一项对中立国家的行动的一部分(同上书,第402号),对丹麦政府施加了压力,要它停止在损害德国利益的情况下同英国保持往常的经济关系(同上书,第552号)。
(36) 外交部声明(《泰晤士报》,1939年8月31日);参阅《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60号注⑤。
(37)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72号。
(38) 同上书,第525号。
(39) 同上书,第546号。
(40) 《泰晤士报》,1939年8月28日。并参阅《概览,1939—1946年:大战和中立国》中关于瑞典的一章,第171页以后。关于瑞典人皮尔格·达勒鲁斯个人为“拯救和平”而作出的本意良好、而且坚持不懈、但结果仍是徒劳的努力,在本书前文已有记述。
(41)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543号。
(42) 希特勒曾向瑞士籍的伯克哈特明确表示,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尊重瑞士的中立。伯克哈特在大战爆发时是国际联盟驻但泽的高级专员,曾于8月11日去上萨尔茨堡谒见希特勒(同上书,第242号)。
(43) 同上书,第272号注②,第304号;参阅第528号;《泰晤士报》,1939年8月28日。
(44) 详情见《概览,1939—1946年:大战和中立国》,第208页以后。
(45) 参阅《法国黄皮书》,第326号。
(46) 同上书,第334号。
(47) 《每日电讯报》,1939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