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空军元帅威廉·埃利奥特爵士

    (皇家国际事务学会会长)

    德国不仅仅在地理上位于欧洲的中心。几年来的经验充分地证明了德国的繁荣对其毗邻国家关系至为重大,影响也极为深远。因此,对负责编辑《国际事务概览》者来说十分重要的是:丛书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德国状况,对于为重建德国,特别是在至为关键的早期所采取的步骤,应有较详细的论述。然而,这是一个复杂而恼人的问题,如果不熟悉当时在德国工作的盟国官员所面临的问题,不掌握第一手材料,对这个问题是难以理解的。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皇家国际事务学会乃约请迈克尔·鲍尔弗先生撰写该卷中的德国部分。鲍尔弗先生专攻历史,他熟悉和研究德国问题达25年之久。1945—1947年间他还在盟国管制委员会(英方)担任负责工作。但是他的这种官方背景不应被理解为官方同意他的见解;他在撰写本书过程中一直没有机会接触官方正式文件,书中所表达的纯属他个人的见解。

    鲍尔弗先生此著大体上包括1945年5月至1946年12月这段时间。这也许是德国整个历史上最艰难最不幸的时期之一。由于纳粹的野心,这个国家在这段时期中,真是问题重重,灾难深重。这一段历史与其前后时期的历史相比,差距非常显著。但是由于查塔姆大厦《国际事务概览》编写体例上的特点,读者仅仅通读本书是不能领略这种差距的。永无止境的历史事件只能分段撰写和出版;阅读本书时应同时参考《希特勒的欧洲》(1)一书以及从1947—1948年度开始每年出版的各卷《概览》。(2)本书所叙述的这段德国历史几乎完全处于黑暗的时刻,只有在以后出版的各卷《概览》中才开始显露光明,如果本书使人对德国留下一种混乱和失败的印象,则不要忘记这种景象是如此之短暂,也不要忘掉那些人在改变这种局面中当之无愧的功劳,他们在最困难的岁月为解决本书所谈到的那些难题而奋力苦战。

    从事态的演变来看,1945年以来德国与西方的关系并没有受到像凡尔赛条约所造成的那种后果的毒害:即既感到不公正又感到内疚。所以能取得这种成就,一部分应归功于俄国人,当然这也是无意的。在本书所叙述的这段历史时期内,英国人和美国人至少也尽力使西德免于陷入无政府状态和极端的饥馁。随后他们又明智地在波茨坦协定规定的政策未及完全奏效之前就作了改变,从而为一项有成效的合作计划奠定了基础。

    本卷还收有约翰·梅尔先生撰写的关于奥地利在大体上同一时期的情况;查塔姆大厦有幸又找到了一位对自己所写事件掌握着第一手材料的作者。梅尔先生从1945年9月至1948年10月曾在盟国管制委员会(英方)政治部任职。但是他同鲍尔弗先生一样,撰写此稿时也没有机会接触正式的官方文件,他所表达的也纯属个人的见解。

    四国在德国进行管制的历史与在奥地利进行管制的历史有互相阐明的作用,把二者合并成一卷,对《概览》的读者不无方便之处。当然,有关作者只能对其所写的部分负责。

    1955年10月


    (1) 《国际事务概览,1939—1946年;希特勒的欧洲》(Survey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39—1946: Hitler's Europe),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54年版。

    (2) 《概览,1947—1948年》,第224—267页;《概览,1949—1950年》,第61—81页和第150—168页;《概览,1951年》,第50—55页;《概览,1952年》,第55—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