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最后的和平呼吁(1)
在8月最后一星期中向全世界,特别是向两三个潜在的交战国发出的一系列和平呼吁中,奥斯陆各国在8月23日发出的那个呼吁是第一个。这是由这些国家——四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和低地国家(瑞士通常也是这个集团的成员,但这次没有参加)——的外长共同提出来的。他们几年来习惯于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意见,在那多事的1938年夏天,在哥本哈根的一次会上他们曾宣称,他们准备对任何国际调解的尝试给予协助。他们现在一致同意比利时政府的一项提议,即他们应该在8月23日在布鲁塞尔开一次会,为避免战争作最后的努力。在这次会上,他们商定了一项宣言的全文,并由国王利奥波德在当天晚上代表他们予以广播。
宣言说,大国“正在采取几乎是等于动员它们的武装力量的措施”,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上,小国受到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将身不由己地被拖进随之而来的冲突,独立或中立将成为无足轻重。不过,虽然宣言是呼吁和平的,但并不是不惜任何代价地乞求和平,而是要求有一个“所有国家的权利都将受到尊重的和平”。呼吁号召“对事情的进程负有责任的人们”,把他们的争端提交“在兄弟般合作的精神下举行的公开谈判”。(2)
在以后的三天中,英国、法国、美国和波兰的政府,以及教皇,都十分真诚地响应了这一呼吁。德国和意大利政府则没有任何反应。
这次呼吁之后,直到8月底为止,还有过六次以上的调停和避免战争的尝试。其中有四次是罗斯福总统作出的,将在本书另处予以记述;另外他还在9月1日呼吁各交战国不要任意狂轰滥炸。(3)8月24日,教皇广播了一篇充满宗教热诚的呼吁,号召人们即使是在这最后的时刻也还要竭力争取国际谅解和相互忍让,以便“这个古老欧洲的灵魂”得以保存。(4)哈利法克斯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对教皇“感人的和义正辞严的和平呼吁”表示感谢。(5)(事实上,这次“公开同大国打交道”的主意最初还是出自英国政府。自8月16日以来,伦敦和梵蒂冈之间一直在就这次广播是否可行以及在什么时候广播为好的问题进行磋商。)(6)31日,“不愿放弃希望”的教皇再一次试图进行调停。这一次是用书面文告的形式,吁请德国和波兰政府避免挑衅行动,并请求法国、英国和意大利政府支持他的呼吁。(7)英国政府“以最大的诚意”向德国和波兰双方推荐这一呼吁。(8)法国政府给教皇发了一个表示赞赏的感谢电,(9)但看来并未采取任何进一步的行动。波兰政府的答复在传递中耽搁了14天,它提到了“教皇陛下崇高而感人的努力”,并对这种努力未能制止德国人发动野蛮的进攻深表遗憾。(10)
8月26日,加拿大总理麦肯齐·金向希特勒和波兰总统发出了内容相同的呼吁,说加拿大人民一致相信,绝没有不能用会议和谈判来解决的国际问题,并一致反对使用武力。他恳求他们运用他们的权力和权威来阻止即将爆发的战争。(11)向墨索里尼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吁,(12)对此,这位领袖立即作了答复,他向麦肯齐·金保证说,他将“竭尽一切力量来保卫世界的和平”。(13)波兰总统也通过波兰驻渥太华总领事迅速作了答复,他除表示感激外还提到:波兰政府相信,加拿大了解波兰的处境。希特勒则只满足于通过德国驻渥太华总领事答复说,他已经收到了金先生的来电。(14)
最后,在8月28日夜间,比利时首相皮埃洛在布鲁塞尔(15)和范·克勒芬斯在海牙(16),分别向英、法、波、德和意大利等国政府的代表转达了比利时国王和荷兰女王威廉明娜愿意为解决危机进行斡旋的意愿。英(17)、法(18)和意大利(19)三国政府对这种愿意从中斡旋的善意表示了感谢和赞赏,波兰政府也在原则上表示了赞同。(20)德国政府则在30日训令驻布鲁塞尔的大使向比利时政府表示它对国王的“崇高倡议”的赞赏,但在目前对此实无能为力。(21)
这些各式各样的调解尝试,尽管都是真诚的和善意的,然而也同德国的弱小邻邦一个又一个建立起来的脆弱屏障——中立主义一样,没有丝毫力量来制止侵略。希特勒继续执行其早已制定好的方针路线,在欧洲所有总理府里忙忙碌碌进行的外交活动,除了使战争的爆发稍延迟几天外,对最后的大局并没有起更大的作用。
(1) 这些呼吁以及对呼吁的答复,原文均转载于《英国蓝皮书》,敕令第6106号(第128—142号)和《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1卷,第455—463号,第480号,第498页,第515页:这两部文件集是相互补充的。
(2) 参阅《时报》,1939年8月25日。
(3) 见下文,原著第616—617页。根据博内的说法(《欧洲的结局》,第351页),这最后一次呼吁是他本人通过美国大使布利特建议罗斯福总统发出的。
(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11号(附件)。
(5) 同上书,第281号。
(6) 同上书,第7卷,第23号,第126号,第216号。
(7) 《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494号;《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602号;《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73号。
(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616号。
(9) 《法国黄皮书》,第346号。
(10) 《波兰白皮书》,第115号。
(11) 《泰晤士报》,1939年8月28日;《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61号。
(12) 《泰晤士报》,前引文;《意大利外交文件》,前引文,第252号。8月25日在加拿大内阁的一次特别会议后发出的这三份电报,在国内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赞成。因为电报中有一句话,许多人认为这是官方的第一次暗示:如形势需要,加拿大将认为自己有义务与英国并肩作战。原文是这样的:“它(加拿大政府)准备以自己可能拥有的权力和力量与英联邦其他国家所拥有的联合在一起,以使各国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能够得到一个正义的和公平的解决。”
(13) 《意大利外交文件》,前引文,第356号。《泰晤士报》,前引文。
(14) 《纽约时报》,1939年8月31日。
(15)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41号;《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08号。
(1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51号;《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90号。
(17)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601号。
(18) 《法国黄皮书》,第292号。
(19) 敕令第6106号(第137号);参阅《意大利外交文件》,前引文,第493号。
(20) 《波兰白皮书》,第102号,第103号。
(21) 《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440号;参阅《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