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日本——有条件的轴心国伙伴

    (1940年9月—1941年12月)

    第一节 日本同苏联的关系(1940年9月—1941年7月)

    1940年9月26日,德国驻莫斯科代办通知莫洛托夫,三国公约即将签署,并告知该公约的要旨。(1)莫洛托夫说,苏联驻东京大使馆已报告,这样一项协定正在谈判中。他对德国代办说:按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第三条和第四条规定,苏联政府有权预先看到该公约的文本,包括附属各项秘密议定书,并有权提出意见。里宾特洛甫拖延到10月2日,即该公约公布以后,才作答复。这时他宣称,鉴于该公约已明确规定,三国公约签署国与苏联的关系保持不变,因此也就不存在事先同莫斯科商量的问题。另外,他还否认有任何秘密协定。(2)

    莫洛托夫心里也许非常清楚,最后的这段话是不真实的。自1938年以来,他一直通过一个名叫理查德·佐尔格的德国人,获得有关日本内阁和联络会议决议的一些机密情报。这个德国人表面上是个纳粹新闻记者,实际上却是共产党的间谍,他的日本同谋者之中,有一个是近卫本人的朋友和他几个私人秘书的朋友。(3)莫洛托夫如果确实知道订有秘密协定,那么,里宾特洛甫的否认和遁词可能会更加引起他的猜疑。他所不知道的只是:德国人和日本人打算如何使苏联配合他们的政策,或者莫斯科如果表示不随和的话,他们将作何打算。在欧洲,由于维也纳裁决和意德两国给予罗马尼亚保证,德苏关系已经开始恶化了。(4)在远东,东乡突然被召回,又重新引起了苏联对日本的怀疑,莫洛托夫说,这件事正好发生在一次重要的谈判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令人不解。东乡的后任建川美次将军当过乃木将军的副官,乃木就是那位在日俄战争中攻克旅顺港的征服者。这是一个不祥之兆,再者,建川在新京(5)发表声明,说苏日关系“应当重新开始”,也不是个好预兆。(6)

    尽管如此,建川的意图却不怀敌意。他奉松冈之命赴莫斯科,谋求缔结一项苏日互不侵犯条约。他希望能使苏联政府承认“满洲国”并停止援助蒋介石。就像他告诉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那样,作为交换条件,日本准备承认苏联对外蒙古的控制权和在新疆的特殊利益。但是,当建川在10月底到达莫斯科,向莫洛托夫提出这些建议时,这位苏联外长却搪塞说,同日本缔结协定的问题正在研究中。(7)

    莫洛托夫应邀访问了柏林。(8)他想看看希特勒将有什么表示。英国政府也在向莫斯科献殷勤,美国政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因此,苏联政府认为自处于极其优越的讨价还价地位。在柏林,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于11月12—13日两天试图以瓜分旧大陆这种令人眩目的前景来诱惑莫洛托夫,即在英帝国不出所料地崩溃后,旧大陆将划分为几个势力范围,届时,划给苏联的势力范围将包括波斯和印度。里宾特洛甫告诉莫洛托夫说,日本渴望同苏联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如受邀请,愿意为此事充当中间人。里宾特洛甫又说,如果能首先签订这项条约,日本政府将承认外蒙古和新疆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同时关于萨哈林岛的煤和石油的开采权问题,日本也将“迎合苏联的愿望”。预先签订这项条约,有助于日本政府消除由于放弃这些开采权而引起的公众不满情绪。但是,莫洛托夫回答说,这项条约的谈判“是不能与其余一些复杂问题分割开来的”。其次,他对大东亚圈也非常怀疑,要求知道其确切界限,对这件事,里宾特洛甫宁愿不闻不问有关中日媾和的问题,莫洛托夫声称,俄国和德国当然有责任关心解决中日关系,但是,“一定要向中国保证是体面的解决,特别是因为日本现在有攫取印度尼西亚的可能”。

    很显然,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无意抛弃重庆,无意赞同日本在东亚的新秩序,虽说他们也准备在获得一定代价的情况下,同日本缔结一项条约,使日本能任意向南方扩展势力,而在那里同英国和美国发生冲突。

    里宾特洛甫在同莫洛托夫进行最后一次谈话时,曾建议缔结一项条约,包含3项条款。根据条约,苏联将宣布同意三国公约的目标,愿意在政治上同德、意、日三国进行合作。这4个国家须尊重彼此的势力范围,不得参加对四国中的任何一国怀有敌意的国家集团。有关四国的势力范围,或者说“有关四国在领土愿望方面的焦点”,将写入拟议中的公开协定的各项附属秘密议定书中。(9)

    11月26日,即在莫洛托夫返回莫斯科后10天,苏联对德国的建议作了这样的答复,只要苏联的某些条件能够被对方接受,苏联政府对里宾特洛甫拟订的四国公约草案将表示同意。苏联的条件包括:德国军队从芬兰撤出,苏联与保加利亚签订一项互助条约,苏联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附近建立一个陆军和海军基地。在中东,巴统和巴库以南的地区,朝着波斯湾的总方向,应被承认为苏联的领土愿望的中心。在远东,日本须放弃在萨哈林岛北部的煤和石油的开采特许权。(10)

    这一答复说明,俄国人的主要兴趣是在巴尔干地区,而这个地区希特勒是坚决不让俄国人插手的。希特勒与里宾特洛甫不一样,他对同苏联签订协定的结果从来不怀希望,也不特别渴望同苏联签订协定。他不信任斯大林,认为那位苏联领袖将伺机撕毁任何协定,对德国进行袭击。希特勒决心先发制人;12月18日,他下达了“巴巴罗萨行动”第21号指令。(11)1941年1月17日,正当莫洛托夫为他11月26日的去函一直未获答复而感到奇怪时,他接到通知,说他所提的问题需要经过德、意、日三国讨论,德国希望不久将恢复德苏之间的谈判。(12)这不过是一种搪塞。因此,在三国公约签署还不满3个月的时间内,从日本人的观点来说,公约的一个主要的未来利益已经消失了。可是,日本人还没有警觉到这一点。

    不过,松冈马上就意识到,事情这样发展下去,对日本大大不利。苏联政府在签订条约方面漫天讨价;要日本放弃在萨哈林岛的采矿特许权,显然还想收回萨哈林岛南部和千岛群岛的一部分,并且还想要“满洲国”牺牲其利益来调整边界。(13)这使东京确实太难堪了,看来谈判已经没有回旋余地了。1940年11月15日,塔斯社否认一家外国报纸的报道,说苏联与日本已就它们在亚洲的势力范围问题达成协议,以及苏联已同意不再继续给中国援助。(14)

    三国公约也不能促使蒋介石接受日本提出的媾和条件。松冈曾经向蒋委员长公开呼吁,敦促他接受这些条件并同三国公约签署国站在一起。这位日本外相还曾派遣两名代表赴香港同重庆方面进行接触。据木户在战后的证词说,开始,这件事似乎很有希望,可是,最后,谈判仍归失败。(15)在柏林,里宾特洛甫于1940年11月间尽其所能帮助他的盟邦日本,他对中国大使说,要是中国不抓住里宾特洛甫称之为它的最后机会的话,那么,日本将同汪精卫正式签订条约,德意两国接着将承认汪的政府。反之,如果中国愿意接受日本提出的媾和条件,德国将为这些条件作保证。(16)

    至于这些条件的内容是什么,一直没有透露过,但是,显而易见,蒋是无法接受这些条件的。再说,日本的政策又表现出它一贯自相矛盾的特征。阿部与汪精卫在南京谈判的结果是,10月10日,日本和汪精卫政府签订了一份草约。11月初,一位“满洲国”特使来到南京,8日,对日本—“满洲国”—中国三国宣言草案达成一致意见。11月13日,日本同汪签订的条约及其附属文件在东京获得御前会议的正式批准。不过在这次会议上,还是决定要作最后一分钟的努力,争取与蒋达成协议,以使重庆和南京两个政府合为一体。结果,一事无成。于是,日汪条约及其附属议定书和文件于11月27日经日本枢密院批准后,11月30日在南京正式签署。(17)

    《中国、日本基本关系条约》(18)共有9条。第1条和第2条规定:中日双方互相尊重主权并在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进行合作。另一条规定,在恢复和平之后,日本将从中国撤出全部军队(第4条)。但是,为了共同防御共产主义,日本需在华北和内蒙古驻扎军队(第3条)。同时,还容许日本军舰在中国的水域内活动(第5条)。第6条规定,按照两国应当相辅相成、互通有无和照顾对方需要的原则,双方实行“密切的经济合作”。这一条特别适用于华北和内蒙古地区的矿物资源,但是也适用于“其他地区为国防所需要的特殊资源”。在华北、内蒙古和长江下游地区,在商业方面实行“特别密切的合作”。第7条规定,日本同意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租界,以换取日本人在整个中国境内的贸易自由和居住自由的权利。具体细则将由随后的一些协定来决定(第8条),这项基本条约于签字后立即生效。

    该条约所附的一份议定书规定,南京政府应同意日本所采取的一切旨在加强与重庆战斗的措施。日本答应在战事结束后两年之内,按照第3条的规定,完成撤退军队的工作。此外,还有一个名为“谅解条件”的文件,说明日本答应把在中国境内属于日本军管的财政机构和工矿企业移交给南京政府。

    这些安排都是公诸于世的。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秘密附件,一个是双方互换的照会,另一个是汪致阿部的一封信。(19)第一个秘密附件规定:“为了促进两国的共同利益和确保东亚的和平,采取外交行动必须基于互相赞同的原则,对其他第三国采取的任何措施,不得与这一原则相违背。”汪事先已经同意,将对驻扎在“防共地区”的日本军队提供一切方便。

    第二个秘密附件规定,为日本军舰在长江和华南沿海活动提供种种方便。为了“维持和保证中国海的航线安全”,中日两国将“在华南沿海一些指定的岛屿以及与之有关的地点”进行“密切的军事合作”。两国还将“亲密合作”以开发厦门、海南岛和附近其他岛屿上“为国防所需要的资源”。

    按照秘密照会,汪将承认(日本扶植的)内蒙政府管辖的范围为自治区,并给予华北政务委员会(其前身是华北临时政府)和日本在上海扶植的那个行政机构以广泛的权力。特别是在同日本打交道方面。最后,汪在致阿部的密信中答应全力与日本合作来搞垮重庆政府。

    这些条款将使日本享有在整个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这些条款似乎证明了,在日本统治集团内部,激进派战胜了温和派,甚至连其中一些知名的主和人士也抛弃了同重庆和解的一切希望。要是条件能更宽一些,其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滇缅公路虽然自10月17日起又重新开放,但是蒋却感觉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困窘。10月18日,他对美国大使说,自由中国已濒于经济崩溃,而中国的共产党人正在利用重庆的困境来扩大他们的势力,他们有可能直接从莫斯科获得援助,自滇缅公路封锁以来,莫斯科一直没有向国民政府输送物资。蒋请求美国提供一笔巨额贷款和提供飞机,如果可能的话,还提供志愿空军人员。接着,他又向伦敦和华盛顿提出建议,发表一个三国声明,反对日本的新秩序,并签订中英同盟条约,他希望美国无论如何同意这样做。蒋的目的是要对付三国公约;可是,在那个时期,无论美国还是英国都还不能考虑这样做,惟一的具体收获是美英两国答应再给中国贷款。(20)但是,这已使蒋大为振奋,他公开地向日本挑战。合法的中国政府在12月30日发表的外交部声明中,谴责汪精卫为“头号卖国贼”,不承认汪同日本缔结的条约,告诫第三方面不要承认汪政权,并重申中国政府决心继续作战,直到取得胜利。(21)

    由于松冈未能促使重庆同意他的和平建议,无疑他早已预料到重庆方面要这样答复,因而也不当它一回事。可是,一个更大的挫折在等着他。12月5日,塔斯社报道说,日本曾向苏联政府保证,它与南京签订的条约中的反共条款不是针对苏联的,这项条约并不妨碍日本欲与莫斯科改善关系的愿望。塔斯社的消息说,斯麦塔宁已经作了答复,关于同中国的关系,苏联的政策丝毫没有改变。(22)在这一声明之后,中苏贸易协定于1940年12月和1941年1月相继签订,并且还建成了从西伯利亚铁路沿线的乌兰乌德通往外蒙古乌兰巴托的汽车公路。从此,物资可以从乌兰巴托用骆驼运到自由中国。(23)1月15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告诉美国副国务卿说,苏联政府打算向蒋介石提供更多的军火,就他所知,莫斯科与东京之间的谈判没有新的进展。(24)

    这意味着三国公约并没有给日本带来松冈确信不疑地预言会得到的那种主要利益,即同苏联进行一笔政治交易,包括促使苏联停止向重庆提供援助。使日本更为沮丧的是,万一苏日发生冲突,德国可以援引三国公约的第五条以及它与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不来援助日本。总之,除非苏联向日本保证中立,日本既无能力向中国增派军队来消灭蒋,又无能力响应德国的倡议,对东南亚的英国属地发动猛攻。

    在1940年9月三国公约签署的时候,里宾特洛甫曾邀请松冈日后访问柏林。(25)12月19日,奥特汇报说,松冈曾经提到此事。松冈强调必须打开同苏联谈判的僵局,并表示希望访问柏林、罗马和莫斯科。12月24日,奥特又向他发出邀请,松冈宣称他将向内阁和军部申请必需的许可,以便访问欧洲,不过,他要等到大岛抵达柏林,递交国书之后,再进行此事。(26)大岛是再度被任命为日本驻柏林大使,接替来栖。1941年2月3日,东京的一次联络会议同意松冈的申请;但是会议着重指出,松冈出访的重点是莫斯科,希望能签订一个苏日条约。访问柏林和罗马是次要的;日本驻莫斯科大使对他的美国同僚说,访问柏林和罗马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27)松冈于1941年3月23日抵达莫斯科后,在同美国大使进行的一次谈话中仍然保持原来的主张。他说,日本只希望结束同中国的冲突,毫无意图要去占领太平洋地区英国、荷兰或美国的任何领土。(28)

    3月24日,松冈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进行了一次讨论。按松冈自己说,一开始他就给这两位苏联领导人上了一堂日本式的“道义共产主义”课;他声称,“道义共产主义”是反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德国、日本和苏联的共同敌人。作了这一开场白后,他就开始认真地谈论苏日关系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但是他发现俄国人只愿意讨论一个中立条约,而不提他所期望的那个范围更广泛的互不侵犯条约,甚至对签订中立条约,还要漫天讨价。因此,他决定将这一问题留到他访问柏林和罗马回来后再解决。(29)

    松冈于3月26日到达柏林,在随后3天中他同里宾特洛甫和希特勒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然后,他去罗马作了一次短暂的访问;回到柏林后,在4月4日和5日两天,又同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进一步商谈。从纳粹的观点来说,会谈的主要目的是要说服日本对新加坡立即进行袭击。他们已向大岛提起过这事,但是后来听到大岛暗示说必须先同苏联签订条约以及同中国媾和之后,才能采取任何这类行动,于是他们大为失望。(30)里宾特洛甫对松冈说,德国从来不想邀请苏联成为三国公约的一个正式伙伴,甚至连缔结一个单独的联盟条约的谈判工作,这时也暂时搁置起来了。里宾特洛甫告诉松冈说,这是因为苏联对于缔结这个条约所提出的条件是德国不能接受的。(31)里宾特洛甫说,总的说来,苏德关系还是正常的,但是并不友好,两国关系将来如何演变,难以断定。如果苏联要在欧洲采取任何敌对行动,德国就打倒它。德国已经集结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准备随时应付这种突然事变。苏联如进攻日本,德国将立即援助日本。(32)希特勒本人曾对松冈说(3月27日),美国和英国正在设法说服苏联,要它干预德国。他认为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不过,他如察觉到有这种危机,他将立即采取行动。他已集结了150个师的兵力,严阵以待。希特勒认为,德国已在苏联西部边境部署了这样强大的兵力,日本如向南挺进攻打英国的属地,谅苏联也不敢对日本进行干预。(33)

    这并不是松冈所盼望的目标。松冈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想同苏联缔结一个互不侵犯条约(根据代表团成员加濑俊一所说),该条约将包含这样一项协议,即日本承认苏联在外蒙古和新疆的特殊地位,相应地苏联要承认日本在华北和内蒙古的特殊地位。松冈还想要苏联保证不再支持重庆。如果可能的话,他希望能够购买属于苏联的那一半萨哈林岛;或者获得保证,由那个地区供应石油,为期10年,作为交换条件,日本方面愿意在5年之后放弃在那里的开采特许权。(34)到此时为止,在同莫斯科进行会谈中,他未能为达到这些目标取得进展,他这才明白了,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决不肯为他出力对斯大林施加影响,因为他们不希望他同苏联缔结一个条约,他也明白了,四国联盟这一宏伟计划已被放弃。当松冈提出缔结苏日条约的问题时,里宾特洛甫就劝他不必进行了,“因为这或许完全不适合当前的形势”。里宾特洛甫又说,缔结苏日捕鱼协定和贸易协定还是可以的。(35)可是,这并不合松冈的胃口;3月29日,他回答说,他不得不同莫斯科商讨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问题,因为是他原来提出这个建议的。他还提到想购买萨哈林岛北部一事,同时又说他对此事不抱乐观。里宾特洛甫说,“对于这件事,只有采取纯然形式上的和表面化的处理方法,才是可取的”,至于萨哈林岛问题,也可以在日后进行解决。他的话题又转到苏德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他声称:

    如果俄国人竟然推行一种愚蠢的政策,逼得德国动手的话,届时驻在中国的日本军队(他了解他们的心情)倘若不能参加对俄国的进攻,他认为,这是合乎情理的。如果日本能够集中精力去攻打新加坡,这将是对共同事业的最大贡献。有了共同的胜利,可以说,上述的各种愿望〔即松冈所提出的〕就会像熟了的果子那样落入日本的怀抱。(36)

    这是里宾特洛甫就德苏战争即将发生能够有权作出的最露骨的暗示。3月5日,希特勒曾向德国最高统帅部发布一项有关与日本合作的指令,命令不准提到“巴巴罗萨行动”。(37)18日,雷德尔海军上将劝希特勒向松冈透露这一行动计划,以促使他马上去进攻新加坡。(38)但是,希特勒由于对任何日本人评价都不高,显然认为松冈也许会把这一行动计划泄露给莫斯科,作为谋取他所盼望的日苏条约的手段。当希特勒于4月4日又会见那位刚从罗马回来的日本外相时,他宣称,苏联不会受到攻击,只要它能保持友好,继续遵守同德国缔结的条约。对苏日条约的谈判,他还持默许态度。4月20日,希特勒告诉雷德尔说,他这样做是为了阻止日本进攻符拉迪沃斯托克,并诱使它去进攻新加坡。(39)

    4月5日,松冈离开柏林,次晨当他抵达德苏两国势力范围的交界线时,他知道了德国进攻南斯拉夫的消息。他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很高兴。据说,他曾声称,老天爷已经把日苏条约放进了他的衣兜。(40)可是,对这件事,他毕竟有点过分乐观了。苏联政府无意帮助南斯拉夫,(41)虽然在3月间,美国政府根据可靠的情报曾警告苏联政府说,希特勒打算进攻苏联,苏联政府却不相信。(42)因此,当松冈于4月7日又回到莫斯科,同莫洛托夫再开始商谈互不侵犯条约时,他感到谈判仍然像先前一样难以开展。次日,他对美国大使斯坦哈特说,苏联政府向日本提出的要求之高,简直使人们完全有理由怀疑它是否真正想要缔结这样一个条约。他不能想象,如何能在“领土方面作重大让步”。俄国人显然要求日本割让萨哈林岛南部,但是松冈却不敢在这一点上让步,他如这样做,一定会受到国内狂风暴雨般的愤怒谴责。(43)他对莫洛托夫说,他既不愿意又无权作这种让步。(44)

    在这样的情况下,松冈不得不勉强地放弃了同苏联缔结一个总的政治协定的希望,因为苏联政府或许并不希望有这样的协定。于是,他就转而谋求缔结一个范围较小的日苏条约,在条约中声明:两国互相友好;尊重彼此的领土;如果任何一方同第三国交战,另一方愿保持中立。莫洛托夫表示同意,并放弃了他要日本割让萨哈林岛南部的要求;但是,他又像在上年同东乡谈判时那样,再度要求日本让出在萨哈林岛北部的石油和煤的开采特许权。(45)松冈那时候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先前之所以要召回东乡,就是为了东乡建议要花这种代价的缘故。这时他本人也陷于同样尴尬的处境。他不能答应,于是,4月11日休会一天,他去列宁格勒访问,希望莫洛托夫经过深思熟虑后,或许会有所节制。(46)但是,4月12日,他感到莫洛托夫仍然那样顽固。看来,谈判将告失败,因为松冈预定次日离开莫斯科,他决心宁可空手而归,却不能答应苏联的要求。可是,12日那天的晚些时候松冈去向斯大林辞行时,斯大林本人却又重新提起这个问题,同意不要求日本立即让出萨哈林岛煤和石油的开采特许权,而松冈则答应,将说服本国政府在几个月之后作这种让步。他还给莫洛托夫一个书面保证,表示他愿意这样做,在这样的谅解基础上,日苏中立条约于4月13日正式签字。(47)签字仪式之后,还举行了香槟酒会,斯大林并亲自到车站给松冈送行。(48)当时,斯大林对松冈说:“日本和俄国之间既然解决了问题,日本可以整顿远东了;俄国和德国将经营欧洲,然后,大家再联合起来对付美国。”(49)

    中立条约(50)规定,日本和苏联应保持和平与友好关系,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如果缔约一方同一个或几个第三国家交战,另一方保证在整个战争时期保持中立。该条约自签署日起生效,有效期为5年。还附有一份边界声明。声明说,苏联同意尊重“满洲国”领土的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也就蒙古人民共和国问题对苏联作了类似的保证。

    缔结中立条约实际上是苏联外交的一次胜利,也是松冈的一次挫败。斯大林已得到日本的保证,万一希特勒进攻苏联,日本当保持中立,而他自己仍可自由地继续给重庆以外交上的支持。鉴于德苏战争即将爆发,松冈根本就不需要考虑缔结日苏条约的问题。这样,当希特勒发动进攻时,松冈就可以或是站在德国一边进行干预去打击苏联,或是要求苏联政府割让萨哈林岛北部和抛弃重庆的中国国民政府,作为日本保持中立的代价。

    战后,苏联检察官在东京法庭上指控,松冈曾企图欺骗苏联,说他要缔结这项条约的目的,是希望苏联政府相信这个条约,将其驻在远东的军队调往欧洲,抵御德国的侵略,然后,日本将趁机占领一无防备的苏联远东地区。苏联检察官又说,可是事实上苏联政府并没有疏忽大意而撤走其远东地区的驻军。(51)

    固然,在德苏战争爆发之后,松冈不顾日苏订有中立条约,确曾敦促日本政府去进攻苏联。但是,在签订该条约的时候,他的动机或许并不像后来苏联起诉时所断言的那样居心叵测。下面这一事实最能令人信服地说明他的行为。虽然他相信,在英国迟早被打败之后,德苏终将发生冲突,但是他认为,不会马上就发生这种冲突。他相信希特勒对他说的话:德国不会进攻苏联,除非苏联政府本身有联合英国的迹象而引起德国进攻;尽管俄德之间在巴尔干问题上存在着芥蒂,(52)他认为,斯大林不会采取任何这类行动。他已看出,斯大林是敌视“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亟欲避免冒犯希特勒。(53)因此,当松冈不愿以接受苏联提出的无所不包的要求为代价来换取一个互不侵犯条约时,他就急切想签订一个中立条约。他之所以要这样做,一个原因是他不想双手空空返回东京,另一个原因是他知道,不会由于希特勒向他作了口头保证,说什么要是苏联进攻日本,他就进攻苏联,日本人的疑虑就会减少了。缔结日苏中立条约,在当时的确等于是获得了一种保证,当日本向南挺进时,在背后不致受到苏联的袭击。

    松冈第二次逗留在莫斯科的时候,再度同美国大使斯坦哈特谈话,并告诉他说,德国人不会进攻苏联,除非苏联政府把提供德国的物资数量大大削减。在他看来,德国人故意散布进攻的谣言,其目的是为了吓唬俄国人,使他们继续提供物资。(54)据木户在日记中记载,这是松冈的由衷之言。1941年6月6日,木户记道,近卫打电话给他说,大岛在伯希特斯加登见到了希特勒,并获悉德国已决定进攻苏联。听到这一消息后,近卫召开了一次联络会议进行讨论。会上,松冈宣称,不管大岛的报告怎么说,德苏之间和解的可能性占60%,开战的可能性只占40%。(55)他坚持这种看法直到战争真正爆发为止。(56)

    日本政府在公布中立条约时虽然大吹大擂,但是它表里并不如一。在内阁中,松冈的同僚对他非常恼火,因为他未经授权竟作了保证,表示日本将放弃萨哈林岛的煤和石油的开采特许权。(57)5月31日,建川通知苏联政府,日本将于6个月内交还这些特许权,但后来因德苏战争爆发,日本无须履行这一诺言。(58)日本的报界和公众曾指望,继签订中立条约之后,苏联将不再承认重庆政府,并停止对重庆的援助。起先,中国政府感到惊慌,生怕这将成为事实。它对苏联政府默认“满洲国”一事也大为恼火。可是,不久情况就清楚了,苏联对重庆政府的政策将保持不变(如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宣称的那样)。事实上,莫洛托夫于4月16日已经告诉过中国驻莫斯科大使,在苏日两国谈判过程中,没有讨论过中国问题,只要中国坚持抗日,苏联的政策将保持不变。(59)

    6月11日,签订了一个为期5年的苏日贸易协定,与此同时,还就德日贸易取道西伯利亚铁路问题达成协议。(60)5月和6月间,“满洲国”和外蒙古的代表在赤塔会谈,恢复了一度中断了的苏联—“满洲国”在有争议的诺门坎地区划定边界的谈判。(61)6月14日,双方达成了协议;27日起,在现场开始边界的实际勘定工作;8月17日,勘定工作结束,专员们草拟了一份包括勘定结果的议定书。10月15日,该议定书在哈尔滨签字,但是一直到1942年5月15日才被正式批准。(62)

    苏日关系方面的这些改善,本身是件可喜的事,但是,较之松冈使日本人对中立条约所抱的期望,特别是对结束中日战争所抱的期望,这些改善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在他刚从欧洲回来的时候,他的声望虽然曾经扶摇直上,但是在随后几个月里,就遭到严重的打击。

    6月22日,大岛发回电报,报告了德苏之间爆发战争的消息。(63)这使日本政府突然面临危机。在这以前,近卫、平沼和木户已经商定一旦德苏爆发战争时他们将采取的政策,即在俄德战争中日本应保持中立,并为本身利益继续向南推进。木户已将这个决定启奏天皇。(64)但是松冈却持不同的看法。5月6日,他对奥特说,“如果德苏之间发生战争,没有一个日本首相或外相能使日本保持中立。形势将迫使日本站在德国一边去进攻苏联,任何中立条约都不能改变这种情况。”(65)于是,他这时就越过近卫去觐见天皇,极力主张日本除南进外,也应参加对苏进攻。在天皇接见松冈之后,木户也觐见了天皇,发现天皇惊恐不安。天皇将松冈所说的话告诉了木户。天皇本人认为,就日本的资源看,这一政策过头了,希望内阁或者甚至军方不要支持这种政策。木户将松冈所做的事马上告诉了近卫和平沼,接着,首相要求松冈对此作出解释。松冈说,他并没有主张立即对苏联采取行动,这种说法当然不能使近卫满意,两人之间的关系就此紧张起来。(66)松冈尽管这样说,一面却继续策划,想要日本进行干预,进攻苏联。6月22日,他又一次向奥特保证说,日本将不会继续保持中立;(67)24日,松冈在回答苏联大使斯麦塔宁的询问时说,日本的政策尚未确定,将主要取决于战争的责任由哪一方来负。他又说,三国公约仍然是日本外交政策的基础,如果日苏中立条约证明同三国公约不能并存的话,那么,这个中立条约将失效。(68)

    德国政府也在敦促东京进行干预,去进攻苏联。6月28日,里宾特洛甫通知奥特,大岛已经同意朝那个方向去影响他的政府,里宾特洛甫指示奥特作同样的努力。他要奥特这样说,由于日本似乎还没有准备好去进攻新加坡,这时还是先同德国一起去消灭苏联为好,以便以后腾出手来向南挺进。(69)东京有权势的人士反对这种政策。前任首相平沼也强烈反对,并对松冈深怀敌意。据木户本人说,他也跟平沼一样,他说,他在6月23日曾向近卫指出,由于德国已经完全改变了同苏联改善关系的政策——这项政策曾经是促使日本参加三国公约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卫应该考虑废除那个公约。(70)近卫显然表示同意,但是这一建议没有获得全体内阁的支持。另一方面,在6月23日至6月30日之间召开的6次联络会议上,显然多数意见是反对日本对苏联发动进攻。6月28日,东条对木户说,军方认为对德苏战争应当采取“沉着和慎重的”态度。(71)同一天,奥特向里宾特洛甫报告说,近卫和大部分内阁阁员反对进行干预,因为这样做有可能危害日本在中国的军事地位。(72)

    6月30日的联络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这项决议于7月2日由御前会议正式批准。日本决定执行向印度支那和暹罗进军的计划,甚至准备冒同英国和美国作战的危险。(73)关于德苏战争,日本将正式通知苏联,日本将继续遵守日苏中立条约。实际上,德国如在战争中得手,则日本最后将进行干预,“以确保北方地区的安定”。(74)7月2日,松冈口头通知斯麦塔宁,日本会尊重中立条约。(75)次日,松冈向奥特保证说,这个声明只是为了欺骗俄国人,事实上,日本正在为进攻他们完成军事上的准备工作。(76)可是,这并不能使里宾特洛甫满意;7月5日,他通知奥特提醒松冈他本人在5月6日所说的日本将站在德国一边进行干预。(77)可是,松冈无能为力。他本人的地位这时岌岌可危,因为日本国内已经对他有反感,认为既然他缔结了中立条约把日本的双手束缚住,他就该引咎辞职。(78)在日本,还出现了一种对德国愤愤不满的情绪,抱怨德国又一次使日本成为全世界的笑柄。同时又由于日军在诺门坎的倒霉遭遇,而产生了这样一种指望,期待希特勒不能像他想象的那样轻而易举地击败苏军。那些相信苏联能够坚持作战的人们中间,有建川将军。因此在东京,总的倾向是抱观望态度,看看德国人打得怎样再说。

    美国政府由于看到日本在“满洲国”的军事准备而感到惊恐,这时出来进行干预了。7月6日,罗斯福总统给了近卫一封私人信,希望报道中所提到的关于日本打算进攻苏联一事传闻失实,他要求日本政府就此事提出保证。(79)7月8日,松冈代表近卫回答道,日本政府迄今尚未考虑到同苏联开战的可能性,他还把日本在7月2日向斯麦塔宁所作声明的抄本给了美国大使。松冈还说,日本的政策主要取决于未来的形势发展。当对方问他,这个声明究竟是什么意思时,他列举了一些可能发生的事,例如,英国同苏联结盟,美国企图取道符拉迪沃斯托克向苏联输送军需品,认为这些将是日本宣战的理由。(80)

    的确,美国外交方针的这一改变,似乎已引起东京很大的不安,生怕苏美有可能进行合作。松冈询问,美国是否真正打算干预欧洲战争,对此,赫尔于7月16日答复道,美国对付德国征服全球计划的政策纯属自卫性质,但是人们不能指望美国会让德国取得直接威胁美国安全的战略利益。(81)7月17日,松冈也作了答复。他驳斥了美国对德国的指责,并宣称,没有一个政府能够老是乞灵于所谓的自卫权利。(82)可是,这不过是松冈临下台前的最后一招,因为近卫内阁已于7月16日辞职,其目的显然是为了要甩掉松冈,然后于7月18日重新组阁,由海军大将丰田贞次郎出任外相。但是,日本政府仍对苏美关系感到惊恐不安。8月15日,丰田通知大岛,斯麦塔宁又在探询日本的意图。丰田已告诉他,日本是打算遵守中立条约的,但是,苏联如把它在东亚的任何一部分领土割让或租与第三国,或者向这样一个国家提供方便,以建立军事基地,或者同这个国家缔结同盟条约来反对日本,那么日本不会忽视这种威胁。斯麦塔宁宣称,苏联政府无意干任何这类事情,并说苏联政府将会严格地遵守中立条约的各项条款。(83)这一答复似乎减轻了日本的忧虑,也似乎使日本政府甚至比以前更不愿听从德国的建议参加对苏作战。9月4日,奥特汇报说,日本参谋本部由于对诺门坎战役的惨败记忆犹新,认为只要有苏联的远东军存在,就反对进攻苏联。

    因此,希特勒也许不无理由后悔,觉得他本人和里宾特洛甫在4月间不该向松冈夸下海口。那时候,他们曾宣称,苏联如果与德国交战,在几个月之内就会被消灭掉,德国可以不需要日本帮助就能达到这个目的。这时日本人咬定这句话,在实际行动上拒绝进行干预。因此,在1941年,如同在1939年那样,德国与日本之间在政策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分歧,这对世界斗争未来的演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苏联政府通过佐尔格的渠道了解了日本人的真正想法之后,撤走了一部分远东军,抽走的这部分兵力,对1941年12月间苏军坚守莫斯科帮了大忙。

    第二节 日本向南进军

    (一)印度支那和暹罗

    上文曾谈到,1940年6月间,日本人曾迫使印度支那的法国当局停止取道海防和广州湾向重庆输送物资。(84)印度支那联邦总督贾德鲁将军要求法国驻华盛顿大使弄清楚,能否指望从美国得到军事援助。回答是毫无办法;韦尔斯似乎已经劝告他接受日本的要求。(85)因此,贾德鲁自己作主向日本人让了步。由于这件事,贝当元帅领导的波尔多政府(后迁维希)于6月25日决定召回贾德鲁;在海军上将达尔朗的推荐下,任命法国驻远东海军总司令德古海军上将接替贾德鲁。(86)但是,贾德鲁却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一度拒绝让位。当西原将军于7月中提出要在印度支那建立空军基地以及日本军队在印度支那享有过境权的问题时,贾德鲁表示,在防止中国军队进入印度支那和在贸易事务方面,愿意同日本进行合作。但是,他宣称,凡涉及日本军事占领性质的事必须经过法日两国政府协商。(87)他试图拖延,希望自己或许会得到来自某些方面的援军。可是,7月20日那天,维希政府强制他向德古办移交。(88)

    在此期间,第二次近卫内阁已在日本就职,决定通过法国驻东京大使阿尔塞纳·亨利同维希政府进行谈判。8月1日,松冈向亨利提出在印度支那建立军事基地和日本军队的过境权问题。亨利犹豫不决,并说这等于是要法国同中国交战,松冈扬言,维希若不迅速答应下来,日本将诉诸武力。(89)在河内,那个暂时接替西原的日本华南派遣军参谋长佐藤谦良大佐也向德古递交了一份类似的最后通牒。维希政府经其外交部长保罗·博杜安(印度支那银行前董事长)的提议,于8月3日决定拒绝日本的最后通牒,但又表示愿意同日本达成协议,使日本在中日战争期间可在印度支那享受军事上的方便,作为报答,日本应承认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主权。博杜安将法国政府的决定转达给泽田(日本驻维希公使),但泽田说,他对东京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德古接到命令,要他抵制日本华南派遣军进入印度支那的任何企图。(90)博杜安还指示法国驻华盛顿大使圣–康坦伯爵将日本提出的要求告知美国政府,“并且确实需要非常清楚地指出,我们的抵抗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美国政府在这方面最后所能给予的支持的性质和效能”。(91)美国政府在8月6日给予明确的答复,暂时不能提供任何军事援助。(92)但是,国务院确也指示格鲁通知松冈,美国政府对日本再三提出的要求感到非常不安,指出美国在4月和5月间发表的反对干预东印度的声明,应当同样适用于印度支那。松冈于8月7日同格鲁会谈时,不肯如实透露日本究竟提出过什么要求,可是,他告诉格鲁说,维希政府在原则上已经接受了这些要求。(93)不过,松冈的确向亨利表明,日本的外交备忘录不能看作是最后通牒;(94)松冈的这个举动,意味着同意继续谈判。8月9日,日本外务次官大桥递交亨利一份日本建议的关于印度支那政治和军事互换照会的草案。亨利马上表示反对,指出这份草案的措辞实在太含糊,简直意味着,日本人可以任意使用印度支那的各个飞机场和在印度支那的任何地方驻扎军队,因此,他拒绝了这份草案。次日,大桥又给他一份经过修正的草案,该草案规定东京省为提供这些设备和方便的地区。可是,亨利仍然认为这种提法范围太广。他说,日本所需要的飞机场应当规定下来。但是,大桥以军事上要保密为理由不肯这样做,并坚持要法国迅速签订协议。(95)8月12日,泽田通知博杜安,日本政府希望法国全面而迅速地接受它的各项要求。(96)

    博杜安不打算接受日本所坚持的各项要求,尽管如此,他认为,法国必须向日本作一些让步,因为在他看来,印度支那本身没有力量抵御日本的进攻。可是,他遭到了魏刚将军、殖民地总参谋长比雷将军和殖民部长莱默里的反对。但是,博杜安不为所动,并反驳了比雷对印度支那法军力量的估计太乐观。他得到了陆军部长和空军部长勉强的支持;8月15日,维希政府对他所起草的答复表示赞同。这个答复虽然拒绝了日本8月10日的建议,但却同意日本取道印度支那向对华作战的日本军队运送武器、弹药和给养。作为交换条件,日本要尊重印度支那的领土完整,同时法国也要承认日本在远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利益。(97)法国的这个答复并不能满足日本的要求,松冈在接到这个答复时,扬言要派日军进入印度支那。8月16日,亨利报告说,日本人不肯降低要求,要是维希政府不同意让日本军队开进去,日军将强行侵入。由于博杜安相信,进行抵抗将意味着丧失整个印度支那,于是,他决定让步;当天,他说服内阁同意他的主张。亨利接到指示:维希政府将命令驻印度支那的法国军事当局签订一项协定,以向日本军队提供方便;作为交换条件,日本必须保证尊重法国对印度支那的主权。8月17日,博杜安把印度支那发生的情况告诉了美国驻维希的代办,请求华盛顿警告东京,法国在印度支那将要提供给日本的军事方便,必须随着中日战争的结束而终止。(98)可是,美国国务院却拒绝采取这一外交行动,理由是,这样做反而是默认日本可暂时占领印度支那。(99)

    日本外务省同军方磋商之后,在8月21日夜间告诉亨利说,日本暂时只需要河内、朗商和富寿的3个空军基地,驻扎在这些基地的日军不会超过五六千人。日本军队将取道海防—河内—老街和河内—谅山这两条铁路线运兵,但是日本不能透露经过这些铁路输送的军队人数。(100)日本同意,这些特权是暂时性的,但是对明确承认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主权一事,却保持缄默。8月21日,法国驻华盛顿大使报告说,萨姆纳·韦尔斯对他讲,既然美国政府不能帮助维希政府来反对日本,那么,美国政府也不能谴责维希政府向日本提供军事方便。(101)8月17日,中国(102)驻维希大使对博杜安说,德国不赞成印度支那被肢解。(103)但是德国人不准备给维希以公开的支持。松冈曾两次要求柏林向维希政府施加影响以使其让步。里宾特洛甫要奥特回答说,德国对法国政策能起的影响是有限的。(104)事实上,德国人不想帮助任何一方。

    博杜安坚持日本必须保证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主权。8月27日,亨利通知他,松冈已经同意了。于是,博杜安不顾莱默里的进一步反对,指示亨利签订协定。(105)8月30日,亨利与松冈在东京互换照会。法国承认日本在远东的经济和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并同意给予日本优于其他国家在印度支那享有的经济特权。法日双方达成谅解,日本所要的军事特权,其目的只是为了加速结束中日战争,因此这些军事特权的性质是有限的和暂时的。根据这种谅解,法国政府表示,准备命令驻印度支那的法军司令官在河内同日军司令官解决具体细则问题。如果由于给予日本军队方便的缘故,中日战火蔓延到印度支那的话,法国毋须承担任何费用,还将获得补偿。反过来,日本保证尊重法国在远东的权利和利益,尤其是尊重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主权和印度支那的领土完整。日本对法国拟订的在印度支那向其提供军事方便的几项条款,也表示同意。(106)

    在河内,德古海军上将不愿向日本人屈服。印度支那法军总司令马丁将军确信,他能够击退日本的进攻。(107)因此,德古在8月24日劝维希政府不要屈服。8月31日,维希政府指示他去签订协定,但是如果日本人使用武力的话,则应进行抵抗。万一中国人如像重庆所威胁的那样入侵印度支那,德古可以按照指示让日本军队开入。(108)但是,德古和马丁仍然拒不听命。西原威胁说要使用武力,泽田则向博杜安呼吁;博杜安告诉泽田说,他已给德古发出指示。(109)德古拒绝了西原的最后通牒,西原则扬言,日本军队将于9月5日发动攻击。博杜安支持德古拒绝日本最后通牒的行动,并向东京呼吁,日本政府不承认它知道西原这样做,收回了那份最后通牒。(110)此举促使马丁和西原在9月4日签订了一份初步协定。协定规定,驻扎在印度支那境内指定给日本使用的基地上的日军人数,包括非战斗人员在内,绝对不得超过日本所要求的通过东京省运送的25 000人总数中的2/3。日本军队要等到载有具体细则的正式协定签订之后,才可开入印度支那。任何违反这一条款的行为,将被看作是破坏协定,从而给予法国恢复行动自由的权利。西原希望这项具体协定能在9月6日签订就绪,可是未能如愿。就在那天,有一营日军在谅山附近越过边界;不管西原如何解释,说这一行动是未经授命的,德古还是宣布,这是破坏9月4日的协定,突然停止了谈判。(111)另外,由于东京不愿意在拟议中的新闻公报上公布日本保证尊重印度支那的领土完整一事,博杜安指示德古,在日本政府对这一点作出让步之前,不要签订军事协定。(112)法国人同时也在抱怨暹罗人的侵略行为,尽管大桥保证日本未在幕后策划,法国人却不相信。(113)不过,法国人怀疑这件事有日本插手,倒确实是冤枉了日本。

    9月5日,博杜安把有关亨利—松冈协定和印度支那的情况告诉了美国驻维希代办。(114)赫尔对法国向日本屈服和给日本在印度支那的特权一事表示激烈反对。但是他除了提抗议和采取一些经济上的报复手段之外,不愿采取进一步行动。当英国大使洛西恩在9月16日建议向印度支那联合提供军事援助时,赫尔表示反对,而且还警告洛西恩说,美国如卷入太平洋战争,势必要大大削减提供给英国的物资数量。(115)德古希望从美国获得武器,包括飞机在内,但由于华盛顿没有什么多余的武器,最后决定不卖任何武器给法国。9月13日,博杜安指示德古同日本人恢复谈判。与此同时,他向德国呼吁,要求德国劝日本适可而止,但是毫无效果。他还拒绝了中国政府提供的帮助,理由是中国派一师没有配备飞机的军队,敌不过日本军队。(116)

    9月17日,西原在河内提出要使用6个飞机场和向东京省开入25 000名日军。维希政府指示德古拒绝这些要求。19日,日本人下了最后通牒,在东京,由大桥递交亨利,在河内,由西原递交德古。这时,日本人进而要求有权在东京省驻扎32 000名日军,并宣布,不管具体协定签订与否,日军将于9月22日进入印度支那。维希政府一面再次向东京呼吁,一面指示德古拒绝这个最后通牒,即使这样做会引起战争。结果,日本政府又一次退缩,撤销了最后通牒,并同意日本在印度支那的驻军不超过6 000名。(117)这样,那项具体协定终于在9月22日签订了。该协定规定,日本人获准使用在东京省的3个飞机场,有权在这些地方驻扎6 000名日军,并有权取道东京省输送25 000名以内的日军去进攻云南的中国军队。另有一项协定规定,准许日本华南派遣军的一个师从谅山附近取道东京省转移到广东。(118)但是,那支一直好像上了嚼子焦躁不安的日本华南派遣军,这时仿佛脱缰之马向谅山法军发动了进攻。征集来的安南兵逃跑了,外籍军团中有相当人数的德国兵似乎也叛变了。(119)结果呢,法国人遭到了一次惨败。这说明了博杜安对军事形势的估计一直要比比雷和马丁正确。(120)德古和博杜安又向日本呼吁,天皇以个人名义发布一道命令,要日本军队停止推进。(121)这道命令发生了效果。日本陆相东条接着把应对此事负责的司令官安藤将军及其参谋人员一起撤职,把安藤部下的一些军官送交军事法庭。(122)日本人向法国人道歉,交还战俘,还从谅山撤出军队。那个肇事的日本师取道海防撤走。西原由于没有能力控制日本华南派遣军,于10月2日由澄田将军接替。(123)

    在此期间,印度支那出现了一个新的危机。自1938年以来,暹罗一直由那个实际上的独裁者銮披汶元帅统治。(124)他一直鼓励泛泰运动的发展,这个运动的目的,是想把暹罗王国扩大到包括所有泰族血统的人民在内。这种泛泰政策表现在銮披汶元帅的一道政令上,这道政令规定,暹罗此后改称“泰国”。(125)暹罗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希望收复他们历代国王行使过宗主权的所有地方,不管这些地方现在有无泰族人民居住。可是,到这时为止,暹罗一直谨慎小心,避免卷入纠纷。1940年6月12日,暹罗同英国和法国分别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这些条约规定,缔约国必须尊重彼此的领土完整,不得向可能同另一个缔约国进行战争的任何第三国提供援助。暹罗同日本也签订了类似的条约,但是日本由于急欲扩大它在暹罗的势力,增添了一项条款,规定对于那些彼此有利害关系的事务,应当互通情报,共同商议。(126)

    有一段时期,暹罗政府曾企图改变暹罗与印度支那之间的湄公河边界,以使暹罗获得位于暹罗一侧的深水道中的那些岛屿。而根据原有的一些条约,河道中的所有岛屿都属于法国。由于这一问题尚待解决,法暹条约一直未经正式批准。法国沦陷之后,维希政府听从法国驻曼谷公使莱皮西埃的意见,同意作此变更,并建议成立一个混合边界委员会。但是德古不愿意屈从暹罗人,再说,事先也没有人跟他商量过此事,因此他感到非常恼火。(127)日本对法国提出的关于印度支那的种种要求,显然怂恿了暹罗人在这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曼谷出现了要求归还老挝和柬埔寨的小册子。对这几起事件,法国公使及时地提出了抗议,美英两国公使则采取主张维持原状的立场。博杜安要求日本政府采取同样的做法,但是日本政府不愿进行干预。9月17日,暹罗驻维希公使正式提出,要求先把湄公河右岸的法国领土的转让手续办好,然后再批准互不侵犯条约。他还要求法国预先作出保证,在放弃对印度支那的主权时,要把老挝和柬埔寨交还给暹罗。博杜安回答说,这些要求简直毫无考虑余地。(128)暹罗公使于9月30日又一次提出要求时,博杜安重申了这一点。这时,暹罗军队与印度支那的法军之间不时发生零星的冲突。(129)

    暹罗政府显然指望日本对印度支那发动全面进攻,使法国在那里的统治垮台。可是,法国人反而同日本达成了协议,这时,暹罗人觉得自己处于困境。德古向老挝和柬埔寨增派援军,暹罗单独没有力量来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人。于是,銮披汶决定向东京呼吁,请求帮助。根据后来从日本外务省档案中找到的有关随后几次谈判的记载看来,出乎法国的意料,东京方面并未煽动过曼谷提出对印度支那的要求。暹罗当时的举动的确使日本为难,因为它希望法国人乖乖地接受自己的要求。(130)事实上日本人确是有一个计划,想趁某个突然事变的机会来瓜分印度支那。他们准备将东京省给中国,如果这能诱使蒋介石媾和的话。其次,他们打算把柬埔寨割让给暹罗。印度支那的其余部分将成为一个安南国,表面上独立,实际上置于日本的政治和经济控制之下。(131)但是,这是一个后备计划,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日本宁愿让法国继续统治下去,只要它肯惟命是听。

    另一方面,松冈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考虑,想把暹罗纳入大东亚圈。可是,他也担心,除非他采取行动支持銮披汶,否则銮披汶也许会通过英美两国的援助获得他所期望的东西,这样,暹罗就有可能同伦敦和华盛顿结盟。事实上,英国驻曼谷公使乔赛亚·克罗斯比爵士这时的确主张,应当劝使法国人向暹罗让步,以防止暹罗同日本站在一边。(132)德古相信,莱比西埃是赞成这一方针的;可是,莱比西埃在1940年11月被召回,他的继任人加罗与他看法不同。(133)美国驻曼谷的公使和驻东京的格鲁也是如此。(134)在华盛顿,赫尔(错误地)认为,是日本在指挥暹罗的行动。(135)值得注意的是,暹罗人于9月下半月派遣一个由銮蓬裕滴率领的亲善代表团赴日本,该代表团途经印度支那时,团长向德古建议说,法国只要肯把暹罗想要的领土让给它,就有可能取得暹罗人的帮助来反对日本。德古对这一建议表示不屑一顾。(136)

    9月20日,这个亲善代表团抵达东京,起初日本人对它的建议抱冷淡态度,对暹罗与印度支那的争端表示采取中立态度。可是,当10月间美国政府以停止向暹罗输出美国飞机来表示不赞成暹罗的做法,而维希政府又于10月15日再次拒绝暹罗人的领土要求时,日本改变了态度。东京方面这时显然感到机会来了。11月5日,日本核心内阁会议决定支持暹罗实现其领土愿望,只要暹罗同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同日本合作建设大东亚。11月21日,核心内阁第二次会议一致同意,日本将支持暹罗,只要暹罗将其领土要求限制在湄公河西岸地区和巴色地区。对此,銮披汶不得不表示同意。(137)于是,松冈在11月28日向维希政府提出建议,表示愿意“和平仲裁”法国与暹罗之间的争执。次日,维希政府答复说,对日本政府的好意表示感谢,但是不愿将任何领土让与暹罗。松冈劝维希政府对这种态度再行考虑。他说,这种态度“有损法国的利益”。(138)德古已经估计到日本会提出新的要求,并决心抵制暹罗人,因此,他曾一再向华盛顿呼吁请求供给武器,但无结果。他也曾请求维希政府增援。但是,德国人却不让维希政府从马提尼克调动飞机到印度支那去,英国政府也不让一艘载有4营塞内加尔军队的运输船从吉布提驶往印度支那。(139)在这种形势下,法国地面部队于1941年1月中旬企图在柬埔寨夺取一些较好的掩护阵地时,被暹罗人击败。但是,法国海军却于1月17日在阁昌附近的海面上赢得一次胜利,击沉了暹罗海军最精锐的几艘舰艇。(140)

    在法国与暹罗之间发生了这些战斗之后,日本驻印度支那的司令官紧接着就向法国提出一份实际上的最后通牒,要求法国必须同暹罗签订停战协定。1月22日,维希政府同意日本进行调解。停战谈判从1月28日起在一艘停泊在西贡港内的“名取”丸日本巡洋舰上举行,30日双方达成一项协议,规定双方应从停火时各自的阵地后撤10公里。与此同时,日本向海防和河内增派军队,并清楚地表明,如果法国不接受日本人的调解,他们将使用武力。(141)

    法暹谈判自1941年2月7日起在日本东京举行,但是不久即完全陷于僵局。停战期限将于2月25日终止,法国人宁愿再同暹罗交战,却不愿屈从对方的要求。但是松冈坚决主张把停战期限延长到3月7日。他提出了一份由他自己拟订的和解方案。对此,暹罗人不得不勉强表示同意。松冈威吓法国人,要是他们不同意,后果将不堪设想。(142)此外,松冈还劝说柏林向维希政府施加压力。他向德国人透露了他的和解建议,请求他们施加影响,迫使维希政府接受这些建议。后来,德国政府的确做到了这一点。这可以由日本人在3月12日感谢德国政府给予他们“非常宝贵和有效的支持”一事来证明。(143)维希政府在作出让步时非常不服气,并说,它不是向暹罗屈服,而是对日本让步。3月6日,这三个有关国家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对主要的争执问题已经达成协定。11日,它们草签了该协定并公布了协定的条款。根据协定,法国把以下两个地区割让给暹罗:一是位于湄公河西岸的那一部分老挝地方;一是下述部分的柬埔寨地方,即以湄公河为界,直到上丁,再从该处开始直到洞里萨湖(大湖),然后向西南延伸直达暹罗湾。让出的地区将成为非军事区。在迁入、居住和就业方面,暹罗人和印度支那人享受同等待遇。湄公河上的分界线沿着该河的主航道划定,但是孔埠和坤埠这两个岛屿则由法暹联合管理。暹罗政府同意尊重琅勃拉邦国王的陵墓和皇宫。这次裁决使暹罗获得了柬埔寨王国大约1/3的地方和湄公河西岸的那一部分老挝地方。(144)

    这项协定附有日本政府与暹罗政府之间交换的信件以及日本政府与法国政府之间交换的另一些信件。在这些信件中,日本保证这次解决在性质上是“决定性的和不容违反的”,同时,暹罗政府和印度支那的法国当局双方都同意,不同任何第三国签订协定,以导致它们同该国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政治、经济或军事合作来反对日本。(145)包含这些协议的最后正式条约,于1941年5月9日在东京签署。(146)

    (二)威胁新加坡

    1940年8月和9月,日本在印度支那采取了行动,紧接着又参加了三国公约。这在伦敦和华盛顿都引起了猜疑,认为这是日本要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进行进一步侵略活动的预兆。1940年9月12日,格鲁向美国国务院发出他的“绿灯电报”,(147)提出美国应想尽一切办法维持太平洋地区的现状,直到欧洲战争结束。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采取坚定的政策,而不能光靠表示反对。如果能够把日本制止住,直到形势表明,德国不可能在欧洲取胜,到那时,也许有可能按照美国所定的方针,用外交手段来解决远东的争端。

    在华盛顿,对日本行动的初步反应是把出口许可证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展到所有各种废钢铁。美国总统于9月30日宣布了这一措施,规定自10月16日起开始执行。这给日本一个沉重打击,因为日本的钢铁工业要靠大量从美国进口废钢铁为原料。这些废钢铁的来源这时已被切断,这方面的许可证只签发给向西半球和英国的出口。10月8日,日本驻华盛顿大使递交了一份来自东京的严重抗议,提出美国对日本的输出如再有新的限制,将使两国的未来关系不堪设想。赫尔极其愤怒地对此作了答复。(148)不过,日本的这种警告还是产生了一些影响。总统内阁中的几个成员,包括陆军部长、海军部长和财政部长,一段时期以来一直要求对日本禁运石油,10月初,他们又提出这种要求,但是,罗斯福和赫尔却表示反对,理由是,这将迫使日本人去攻打东印度。两位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和斯塔克海军上将提出警告说,美国还没有做好开战的准备,如果可能的话,无论如何要避免同日本交战,因为美国首先要关心的是保证击败希特勒。(149)

    在这期间,英国政府一直在强烈要求美国派舰队去新加坡,以阻止日本进行新的侵略活动。1940年10月,丘吉尔结合英国重新开放滇缅公路的决定,再次迫切要求美国舰队——“越大越好”——访问新加坡。美国政府最后还是决定不接受英国的这种要求。(150)但是,美国舰队,按照总司令理查森海军上将的意见,没有返回美国本土的太平洋海岸,而是停泊在珍珠港,结果遭到了悲惨的下场。

    事情暂时平静下来了。但是,后来由于日本对暹罗与印度支那之间的纠纷进行了强制性的“调解”,又引起了人们的恐惧,怕日本在印度支那南部和暹罗攫取军事基地,作为伙同德国攻打英国的前奏。伦敦从东京收到了有关此事的一些报告,并转给了华盛顿。1941年2月7日,艾登对日本驻伦敦大使重光说,他对日本声称缔结三国公约为了和平事业这种说法表示怀疑。他要那位日本大使注意松冈所作的那些好战演说,以及日本想要扩大东亚势力范围的种种要求。艾登宣称,英国政府不能同意日本自称有权调解远东的各种冲突;英国政府认为,日本这样做的目的,只不过是以调解为名,想从暹罗和印度支那获取军事和政治方面的特权。驻东京的罗伯特·克莱琪爵士这时发来一份报告说,在两三个星期之内,远东似有可能发生危机。艾登想知道,这是否指英国根据这一点应当假设,它在远东的领土有受到日本进攻的危险。他说,如果这样的话,就应当竭尽全力保卫这些地方。他又补充说,日本大概不会忘记,它的全盛时代是在它同英美两国和睦相处的时候。(151)

    克莱琪和艾登两人的忧虑不是毫无根据的。1月31日,奥特曾向柏林报告,日本“主张积极行动的人士”正在要求对新加坡发动突然袭击,以排除美国军队使用新加坡的一切可能性。奥特说,日本将采取的这种行动对德国究竟有利还是不利,他已就这个问题同德国驻日本的陆海军武官进行了磋商。他们认为,一方面,这将给英国以沉重的打击;另一方面,几乎可以肯定,这将促使美国参战,并在太平洋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对这个战场,德国是鞭长莫及。再说,日本虽能获得马来亚和东印度的富饶土地,而这些地区的资源将被日本自己用于战争,而不会再供给德国使用。因此,奥特请示上级,对日本计划的这次进攻,他应抱什么态度。(152)奥特在2月10日发出的另一份电报中汇报了同松冈谈话的情况。这位日本外相说,他已经指示野村海军大将(已被任命为日本驻美国大使),要他强调日本忠于三国公约的态度,并劝告罗斯福,美国参战将是无意义的,因为这样做不可能挽救英国免于战败。松冈又说,可是如果看来美国即将进行这种干预的话,那么,日本为了防止美国在西太平洋发动战争,就要考虑进攻新加坡。日本要同德国取得完全一致意见后,才采取这种行动。与此同时,日本军队正在进行各项准备,以防万一。(153)

    艾登在告诉霍普金斯(他当时在伦敦从事租借法方面的工作)2月7日他同重光会谈一事时,认为日本在德国的煽动下,打算切断英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海路交通,包括取道好望角以及苏伊士运河的海路。(154)哈利法克斯(接替洛西恩为英国驻华盛顿大使)主张英国和美国联合发表声明,警告日本如对英国或荷兰在远东的属地发动进攻,就意味着同英美两国交战。这一点没有能够做到,于是他又建议,罗斯福应向野村提出严肃的警告,并且派美国军舰去新加坡。(155)但是,华盛顿不准备采取任何这类措施,虽说罗斯福在2月14日接见野村时,的确向他提出了比较温和的警告。(156)恰巧就在同一天,美国驻东京大使馆的参赞杜曼未经授权也对日本外务次官提出了内容直率得多的警告。(157)杜曼对大桥说,“有人认为,美国人在向英国大量输出军火的时候,对英国与英国自治领和海外殖民地之间的海路被切断一事将抱无动于衷的态度,这种想法是荒谬的。因此,日本或任何其他国家如对这些交通线的安全进行破坏……势必同美国发生冲突。”大桥直截了当地问杜曼,如果日本进攻新加坡,是否意味着同美国交战。杜曼回答道,“事态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个问题。”大桥说,他已一再告诉克莱琪,日本毫无意图向新加坡和荷属东印度进军,除非其他国家通过美国对日本实行禁运,或向新加坡派遣美国舰队,“逼得”日本非这样干不可。

    松冈已经指示重光,要他称克莱琪的报告为“一种荒谬的幻想”,并否认日本有同英国找麻烦的意图。(158)2月15日,他也对克莱琪否认有此事,并说,日本不想从调解暹罗与印度支那之间的纠纷中索取报酬。但是,他承认,在日本,他称之为“极端分子”的那批人正在这样要求。克莱琪警告他说,英国对日军在印度支那的人数激增,不会熟视无睹。(159)松冈还交给艾登一份备忘录,否认有对英国进行任何侵犯的意图,并又一次声明,三国公约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欧洲战争蔓延开来。他再度重申,日本在暹罗与印度支那之间进行斡旋,目的不是为了从中渔利。他的结束语是:“日本由于对早日恢复和平深表关注,因此不仅在大东亚,而且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完全愿意居间调解,或者采取旨在恢复正常状况的任何行动。”(160)最后一句话也许只不过是毫无意义的花言巧语。可是,英国政府却将其理解为在德国授意下的建议,想为英德两国进行斡旋。这个被英国人信以为真的调解提议,由于情报局代理发言人石井工作上的疏忽——显然是故意的——将该备忘录的一部分内容泄漏给报界之后,在东京公开了。(161)德国人一听到这种含蓄的提议,说德国需要讲和,大为恼火。2月25日,大岛从柏林汇报说,里宾特洛甫开始时曾认为这是对三国公约的一种背叛行为,但是后来,是他(大岛)设法把里宾特洛甫的怒火平息下来。(162)日本的亲德派也起来反对,于是,松冈不得不赶快否认,说轴心国从未建议过要别人调解;接着又说,他只不过表示了一种个人的看法。(163)

    丘吉尔得到了消息,知道侨居伦敦的日本人已经有些紧张,并且可能已做离开的准备,他于2月15日告诉罗斯福说,虽然看来日本人不像会直接进攻新加坡,但要提防他们或许会攫取荷属东印度的一些据点,更坏的是,他们将会袭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海岸,还将扰乱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英国贸易航线。如果英国必须予以对付的话,势必严重地削弱它在欧洲和中东的作战力量。因此,丘吉尔向罗斯福呼吁,请求他尽一切力量“来促使日本人害怕两面作战”,那就是要使他们害怕既要同英国作战,又要同美国作战。(164)可是,2月20日,丘吉尔谈了关于日本的一则较好的消息。他说,松冈即将访问欧洲一事“很可能是用以掩饰不对英国采取行动的一种外交伎俩”。(165)

    2月24日,丘吉尔同重光进行了一次谈话。(166)这位英国首相回顾了先前的英日同盟和他本人对日本的友好感情。他否认英国有进攻日本的意图,但是又说,如果日本在同中国打仗的同时,又同英国和美国进行战争,那将是十分遗憾的。重光回答说,日本没有进攻英国或美国的意图;他并且否认对新加坡、荷属东印度或澳大利亚抱有任何野心。丘吉尔向重光提醒三国公约一事,并指出,“对德国如此有利而对日本几乎一无好处的”公约不包括一些秘密条款,那真是太奇怪了。他还说,从日本同美国的关系这一观点看来,缔结这个公约是日本一个极大的错误,它已成为促使英美两国联合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丘吉尔还交给了重光一份备忘录,以答复松冈2月17日的信件。这份备忘录拒绝接受同轴心国进行和谈的任何建议。它声明:

    如果日本和我国竟然打起来,这将是英王陛下政府最感遗憾的事,不仅因为两国会回忆起以往那些愉快结盟的年代,而且因为这一令人伤感的事件将使这场战争扩大和延长,尽管在英王陛下政府看来,战争的结局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2月27日,松冈作了答复。他否认日本有提议正式担任调解的意图,并重申了三国公约的和平宗旨,但是他宣称,日本将毫不犹豫地履行根据该公约所承担的义务。(167)3月4日,重光将这一答复的要旨转达给丘吉尔。在这个场合,丘吉尔向重光指出,在三国公约中,没有一条规定日本有参战的义务,那位日本大使“默认了”这一点。据此丘吉尔推测,“除非等到日本确知我们将战败的时候,它是不至于向我们进攻的”。(168)

    看来,事情的真相确是这样。日本人对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一事一无所知,而且仍然在指望德国进攻英国,并正在等待那个突然事件发生,然后采取行动。不过,1941年2月间外交上的意见交换也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意见的交换似乎已使日本人确信,他们不能对新加坡或荷属东印度发动进攻,否则就会同美国交战。德国企图说服日本人采取相反的方针而发动攻击,但是日本人置若罔闻。这就形成了德日两国之间在政策方面的另一分歧。

    德国人希望通过日本立即进攻新加坡,作为迫使英国求和的一种手段。2月23日,里宾特洛甫在富歇尔对大岛说,“一定要以闪电的速度,如果可能的话,做到在不宣战的和平气氛中”去占领新加坡。他说,这样将使英国丧失战斗力,并阻止美国参战。大岛回答道,占领新加坡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将于5月底准备就绪。但是,他又说,日本认为,为了谨慎起见,在做这些准备工作时,一定要预计到,不仅将同英国打仗,还有同美国交战的可能性。根据判断,光靠从海上去攻打新加坡是极其困难的,一定也要从陆上去进攻。这项作战计划包括占领香港,必要时,还需要占领菲律宾,这一战役必须同欧洲战争的进展协调起来。但是,这一点却丝毫不合里宾特洛甫的胃口,他再次坚决主张,日本只要对新加坡立即进行突然袭击就可以了。大岛也许出于礼貌,表示同意,并说,近卫和松冈也赞成早日攻打新加坡。里宾特洛甫答道,他希望松冈从速把进攻新加坡的最后决议带来,具体细则可以在柏林拟定。这位德国外长迫切要求日德两国之间应有最密切的合作,特别是在公开发表意见方面,联系到这一问题时,他提到了松冈在调解问题上的失言,对这件事,柏林显然还在恼火。(169)

    2月27日,里宾特洛甫指示奥特,“采用一切可能办法,使日本尽快以突然袭击方式去占领新加坡”。(170)希特勒于3月5日向德国武装部队发布了一道关于与日本合作的指令,(171)指出德国的目的是要诱使日本在远东采取积极行为,以牵制那里的英国军队并把美国的注意力引向太平洋。他说,德日两国作战的共同目标是要打垮英国,使美国不加入战争。

    但是,日本人却不想为德国打仗。3月18日,雷德尔告诉希特勒说,虽然日本应该马上进攻新加坡,但是日本的军官们曾表示,只有当德国军队在英国登陆时,日本才能这样做。(172)魏茨泽克在3月24日给里宾特洛甫的备忘录中,也作了几乎同样的结论。他指出,虽然德国可以给日本一些甜头,例如,德国放弃对荷属东印度和对太平洋地区前德国属地的所有领土要求,对中日冲突进行调解,或者承认汪精卫政权,但是他认为,这些甜头不会产生什么效果。在他看来,日本参加对英作战,取决于德国今后能否取得新的胜利。(173)当时正被召回柏林参加同松冈会谈的奥特汇报说,日本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都说,他们正在为进攻新加坡做准备。但是海军担心,倘若仍然放过菲律宾不去占领的话,美国的潜艇和空军将对日本的交通线进行破坏。其次,他们还担心,英国海军将从地中海调到太平洋。至于日本陆军,则希望能够确切肯定,苏联不会采取敌对行动;陆军不愿意在没有这种保证的情况下就向英国开战。(174)

    这是3月底以及4月4日和4月5日德日两国在柏林进行会谈时的背景。(175)在这些会谈中,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两人都竭力要使松冈相信,对英国的战争实际上已经打赢了(上文已谈到他们在苏联问题上所作的保证)。(176)关于英国问题,希特勒断言,它已经被牵制在欧洲,轴心国当前的目标是要摧毁整个英帝国。他坚决认为,美国还没有准备好进行干预,所以,在他看来,这正是日本动手的最好时机,为消灭英国的力量而出力。他又说,要是错过这个良机,欧洲的战争将以一种妥协的形式来结束,这样,法国和英国几年后将重整旗鼓,并与美国结成三国同盟,共同对付日本。希特勒接着说,从另一方面看,德国和意大利对东亚是没有利害关系的,因此,对日本想在那个地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会进行反对。所以,日本应该同德国和意大利联合起来,将英国完全击败。里宾特洛甫附和德国元首的意见,特别起劲地赞成日本迅速进攻新加坡。

    松冈的回答,言如其人,他夸夸其谈,言过其实。他说,远在欧洲战争爆发之前,他就主张同轴心国联盟。当欧战开始时,他曾经极力主张立即进攻新加坡,“因为他不赞成那种想法,即日本既要参加轴心国的联盟,又不肯作些贡献,以促使英国崩溃”。但是,他一直受掣于上面。他同意,日本必须尽快占领新加坡。然而,他说,“日本,也同其他国家一样,有这样一些知识界人士,只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才能把他们牢牢地掌握住。他的意思是指这种人想得虎子而又不肯入虎穴。”这些人中,有的有权有势,地位烜赫,他必须说服他们接受他的观点。在这一点上,他相信自己最后一定会成功。“但是,目前,在这些情况下,他还不能代表日本帝国保证采取行动。……他不能作出明确的许诺,但是,他答应,他本人将竭尽全力,以达到所说的目的。”

    对德国领导人说来,这些话不很中听。在后来一次会谈中,里宾特洛甫又论述到英国即将崩溃,并指出,大好时机摆在日本面前,只要它肯断然采取行动。他还尽力使松冈相信,美国进行干预的危险很小。松冈对此表示同意,并说,“他的策略是根据这样一种可靠的假设,即一旦突然进攻新加坡,日本全国将会一下子团结起来”。他宣称:

    在新加坡问题上,他正在想一切办法来安抚英国人。他表现得仿佛日本对英国在东方的这一重要据点不抱任何野心。因此,无论在口头上,还是在行动上,他都对英国装出一副友好的样子。不过,德国切不要被这种假象所迷惑。他之所以要这样做作,不仅是为了安抚英国人,也是为了迷惑日本国内那些亲英和亲美的人士,直到有朝一日他对新加坡发动突然袭击为止。

    他要求德国对这次袭击提供援助。里宾特洛甫回答道,他已经要求大岛提供有关新加坡的各种地图,“以便德国元首,无疑他应是当代最伟大的军事专家,为日本进攻新加坡提供最佳的战略方案”。松冈说,“他在下级海军军官中间有几个知己朋友,他们都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认为,需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把新加坡攻下”,然而,“作为一个谨慎的外相,他已经把时间放宽了一倍”。

    松冈在同希特勒进行最后一次会谈时,再次请求“德国帮忙,提供最先进的作战经验以及最新的技术发展和发明”。希特勒答应提供这方面的情报;在谈到美国可能进行干预的问题时,他说,虽然德国希望避免同美国打仗,但还是为此做了一切准备。

    〔他接着说〕如果日本同美国发生冲突,德国将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至于美国先同谁发生冲突,不管先同德国还是先同日本发生冲突,那没有什么关系。美国总是一心想把一个国家先干掉,接下来,决不是想同另一个国家达成协议,而是想在下一步再把它干掉。因此,一旦日本与美国之间发生战争,德国……将立即参加进去,因为三国公约同盟国的力量就在于它们的一致行动,它们的弱点就是让敌人把它们各个击败。

    松冈回答说,他一直表示,如果日本沿着目前的道路走下去,总有一天势必要同美国打仗,这一仗与其迟打,还不如早打。可是,许多人不肯这样看问题,反倒认为他是“一个具有危险思想的危险人物”。因此,他必须让希特勒知道

    这种令人遗憾的情况〔原文如此〕就是,他〔松冈〕虽然身为日本外相,在日本国内却一点不敢提到他向德国元首和德国外长提出的那些计划。在政界和金融界,谈到这些计划对他很不利。……而且……他也说不出,什么时候他才能有机会与日本首相或天皇举行一次会议,就他们已经讨论过的这些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他将对日本的形势发展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寻找一个适当机会向近卫亲王和天皇禀明他的实际计划的真相。

    同时,如果人家问到他关于新加坡的问题,他将说,这一问题只是从假想出发进行过讨论;为了保守秘密,他要求德国在发给东京的电文中不要提及此事。他说,他相信德国人的审慎态度,但不幸的是,他对日本人是否能够缄口不言,却不那么深信不疑。

    这是德国方面所作的会谈记录,没有理由去怀疑它的正确性,即使后来松冈否认自己在这个场合对新加坡问题说过一些话。还可以看到,他并没有代表他的政府作出任何肯定的许诺,而且在强调日本国内反战派的力量时,他已经为背弃他个人的许诺埋下了伏笔。希特勒对松冈显然一点都不信任。如上所述,他不肯向松冈透露“巴巴罗萨行动”计划,他的确(虚伪地)说过,只要俄国人的行动不引起德国的不满,德国不会进攻俄国。希特勒曾保证,如果美国进攻日本,德国就进攻美国。他这么说,无疑是想激励东京去进攻新加坡。但是,除了潜艇战之外,德国能在海上帮助日本去打击美国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这件事是日本海军界一直极为关心的。希特勒对这次会谈得出的结论似乎是,只要日本人不能消除对苏联的疑虑,德国对日本就不能抱多大的希望。6月21日,希特勒在写信告诉墨索里尼德国即将猛攻苏联时,谈到为什么要采取这一行动的种种理由。他说,俄国的消灭将意味着“日本在东亚能够大大地松一口气,这样,日本的干预将有可能对美国的活动构成更大的威胁”。(177)

    英国政府希望松冈访问伦敦,因此曾同华盛顿商量向他发出邀请的问题。但是,美国人采取这样的方针,要是松冈想去美国,他将受到欢迎,但是美国不准备发出邀请。于是,丘吉尔决定不亲自会见松冈,而是发给他一份公函,函件的全文先给美国政府看过。信是以提问题的形式写成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东京应该好好考虑的”。(178)事实上,在丘吉尔看来,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不言而喻的,等于是在直截了当地警告松冈,如果日本参加轴心国一边作战,它们将同归于尽,因此,日本最好还是等着看一看,欧洲将发生些什么。(179)松冈曾要日本驻伦敦大使重光参加他在柏林举行的谈判,因此,丘吉尔原来打算请重光把英国政府的信件带去。但是,最后重光决定不去柏林,于是那封信件只得发给英国驻莫斯科的大使,因为松冈将到那里访问。(180)4月12日,克里普斯在莫斯科艺术剧院遇见松冈,就将那封信件交给了他。松冈没有把信拆开,只是放入他的口袋。(181)直到他返回东京之后,于4月22日才作答复。他回答说,日本的外交政策是在不偏不倚地审查一切事实并非常审慎地权衡了各种形势之后制订的,这一政策一经制订之后,就将极其审慎而坚决地贯彻执行。(182)

    暂时说来,事情到此为止。然而,松冈使伦敦和华盛顿紧张不安,有一个反应是,英联邦、荷兰和美国的作战部队的代表们在新加坡参加了一次会议。会议从1941年4月21日开到27日,制订了一个联合行动方案,规定一旦任何一个与会国遭到日本攻击时将要共同采取的对策。可是,美国的陆、海军参谋长对这个已经通过的方案却表示不能接受,并说,无论如何不能指望美国会采取行动来实施这一方案,除非日本直接进攻美国。(183)但是,日本人却密切注视着这些情况,并从中看出了一个旨在包围日本的计划。(184)结果,日本海军界越来越明白,如果日本进攻新加坡或荷属东印度,就不能不考虑美国将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