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意大利同德、法、英以外各欧洲国家的关系
(1939年4—8月)
钢铁公约一经签订之后,墨索里尼就开始以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来重新估计他的对外政策:他为完成了一件外交上的精心杰作而大为高兴,他对德国的3年“和平”诺言信心十足,他对西方大国的企图包围轴心国又感到十分恼火。他的主要目标仍然是:领土扩张,民族威望和重新得到防备德国的安全保障。但是他在如何达到这些目标方面的想法,从年初以来已有所改变。南斯拉夫正在变成一个未来的牺牲品,而不再像是一个同盟者;西班牙则正在代替它成为那个“水平面”轴心的最合适的伙伴,这个轴心应该是可以用来恢复罗马和柏林之间的平衡的;至于意大利同西方大国的关系则被认为已陷入僵局。
第一节 同苏联的关系
4月间同戈林会谈时墨索里尼就已谈起过轴心国家同苏联搞缓和从而使它不能同西方大国联合是否可取的问题。(1)他在5月4日给齐亚诺的指示中曾解释说,(2)如果要比这更进一步,他是不准备走的了,因为担心轴心国家的政府在国内长期镇压共产主义之后又在国外讨好共产主义会使国家内部的稳定受到损害。根据以下两点来判断可以知道,他是已感受到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的能量:他从来不愿意宽恕共产党政治犯;(3)在卡瓦莱罗备忘录中他表达了这样的希望,即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同苏联结盟将证明是一把对付西方大国的双刃利剑。(4)但是对苏联军事力量的估计和苏联干预东欧的可能性等,这时似乎还没有进入他的考虑之中。
齐亚诺在米兰会谈之后向苏联代办保证说,意德条约绝不是针对苏联的,并提出要促成苏联在西班牙的战俘的交换。(5)但是,意大利似乎没有作进一步努力。在米兰,里宾特洛甫曾经承认,同苏联接近需要极大的谨慎和节制,但认为缓和必须得到发展。(6)然而在这个月的晚些时候,意大利驻苏大使奥古斯托·罗索警告齐亚诺说,德国和苏联可能会签订一项政治协定。(7)从纳粹方面没有获得任何消息,直到在萨尔茨堡会谈中希特勒突然把苏联已建议开始谈判的消息告知齐亚诺,才使他大吃一惊。(8)
第二节 同西班牙的关系
法西斯政府对“伦敦—巴黎—莫斯科三角”的反击,是从地中海的两端着手的。随着西班牙内战的结束(国家主义政权把内战作为一旦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导致战争时西班牙保持中立的借口),(9)墨索里尼觉得现在可以放手把“使西班牙……加入军事同盟”也作为他的直接目标之一了。(10)不仅如此,当时正得势的西班牙党派——极权主义的、社会革命的、反君主制度的和反西方的长枪党,正是一个符合墨索里尼心意的运动;而长枪党和传统主义党合并后的新党总书记、内政部长拉蒙·塞兰诺·苏涅尔,则很有希望登上最近由斯托亚迪诺维奇腾出来的法西斯主义的得意门生这个宝座(甚至比他的连襟佛朗哥更有希望)。对那些主要的长枪党人来说,他们认为,他们的运动同法西斯主义更为接近,同纳粹主义则要差一些。而且,尽管他们自己与教会也有摩擦,他们甚至承认,对于纳粹的异教思想有严重的忧虑。如果法西斯政府在消除这些忧虑方面能有所成功并把西班牙拉入轴心的话,它就可以期待,在两个伙伴得到的战略上的利益之外,证明西班牙作为德国与其非德意志人的合作者之间的调解人是有价值的,并给自己的保证安全体系增加一名新成员。的确,塞兰诺·苏涅尔本人就宣称,他主张成立一个西班牙与意大利的紧密同盟,以便筑起一道堤坝,阻拦德国洪水。(11)
意大利对西班牙的经济复兴不能有多大帮助,但是它以移交意大利远征军撤退后遗留下来的大部分大炮、坦克和飞机的方式,提供另一种援助来支持这个政权。(12)意大利军团大部队5月31日从卡迪斯的撤退回国,变成了一次极为壮观的亲善航行。(13)有不少于3 200名的西班牙军团战士同他们的战友一道旅行,参加这次意大利的胜利班师。护航队中有一艘意大利巡洋舰,其上载有西班牙国家主义的海军和军事代表团和塞兰诺·苏涅尔本人。
塞兰诺·苏涅尔于6月5—14日在意大利逗留,(14)在那里他同齐亚诺(两人的性格互不相容)至少在密谋反对西班牙保皇派这方面找到了一个共同点。的确,齐亚诺在那不勒斯刚向塞兰诺·苏涅尔道了欢迎辞,就急忙提出召回西班牙驻意大使佩德罗·加西亚·孔德的要求,他怀疑这位大使不仅同唐·胡安而且还同英国勾勾搭搭。(15)塞兰诺·苏涅尔并不隐瞒,他情愿同意大利而不愿同德国保持更为密切的关系,(16)而他的东道主则竭力使他与纳粹之间的关系能变得更好一些。(17)苏涅尔在同麦肯森谈话时说,如果第三帝国和天主教会之间的关系得到缓和,那将促进西班牙同德国的合作。(18)麦肯森于6月14日同墨索里尼讨论了苏涅尔的意见。(19)
从半官方透露,佛朗哥将于9月份访问意大利。(20)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墨索里尼盼望毫不迟延地立即实现他的与西班牙结盟,他是注定要失望的。在同塞兰诺·苏涅尔的会谈中,(21)墨索里尼坚决主张,西班牙决不应错过这一回到“历史主流”中来的机会,并劝说西班牙建造4艘3万5千吨级的战舰。他还迎合他的来访者的政治野心,暗示说应该很好地劝说佛朗哥,把政治领导的重担移交给别人去挑。然而,塞兰诺·苏涅尔争辩说,西班牙已经筋疲力尽,最近将来就要爆发战争是连想也不敢想的。根据他自己的说法,他强调西班牙需要同所有国家保持正常的外交和经济关系。齐亚诺报告说,苏涅尔说过,等西班牙恢复元气和作好军事准备之后,就可以使它在两年内或者最好在3年内站到轴心国一边;西班牙要求得到直布罗陀和摩洛哥,以及在政治和经济上摆脱英法的控制而获得独立自主;不管是谁在战争中获胜,中立对它来说都只能是意味着一个悲惨和羞辱的未来;意大利可以很好地同它一起来分担使葡萄牙脱离英国影响的任务。但是,至于同盟的问题,塞兰诺·苏涅尔认为,虽然同盟“在精神上早已存在,但是要把它写成文字草案则时机尚未成熟”。(22)
这些话并没有使墨索里尼灰心,等塞兰诺·苏涅尔一走,他就向齐亚诺提出,意大利和西班牙应该开始搞一项西地中海计划,答应把整个摩洛哥给予西班牙,把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两地以及经西班牙同意后越过摩洛哥通向大西洋的交通权给予意大利。(23)
7月9日,齐亚诺带了一封墨索里尼致佛朗哥的亲笔信,(24)在一中队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护卫下,离开意大利去对西班牙国家主义政府进行回访。(25)在从7月10日至17日访问巴塞罗那、马德里、布尔戈斯和其他西班牙城市的过程中,他至少于12日在圣塞瓦斯提安曾同佛朗哥有过一次谈话。佛朗哥元帅并没有等待同墨索里尼会见后再来确定他的对外政策。他明白表示,在被共和主义者运出去的资财找回来以前,他不能触怒法国;西班牙需要有5年的和平,而不是仅仅3年。在另一方面,他答应使西班牙的中立尽可能地有利于意大利。他承认,西班牙在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是不可能一直保持中立的。他还要求意大利政府提供建造新战舰(其中两艘即将动工)的计划和工程师,并帮助发展空军,以便加速重整西班牙的军备。
在谈到西班牙国内事务时,齐亚诺的报告要墨索里尼放心。他说佛朗哥是坚持奉行一项“墨索里尼式的”共和主义和社会改革的政策的;在罗马的鼓励下,不难劝说他使他的内阁更能代表新西班牙,特别是提升塞兰诺·苏涅尔为外交部长。内阁中的长枪党员实际上在8月10日以牺牲温和派和保皇派而更加强了自己的力量,虽然塞兰诺·苏涅尔的野心又过了一年才得到实现。在战争爆发前惟一的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是,8月13日宣布任命(26)西班牙内战时的意大利军团司令、后来的意大利军事代表团团长加姆巴拉将军接替维奥拉·德·科姆帕尔托伯爵为驻西班牙大使。与此同时,加西亚·孔德也被从西班牙驻罗马大使馆召回本国。
第三节 同东南欧的关系
墨索里尼在5月底的几次讲话透露了他对东南欧的计划的演变。5月31日,他宣称他打算同匈牙利结成军事同盟并把保加利亚拉进轴心;(27)他也打算逼迫南斯拉夫政府宣布它的真实态度。(28)然而,在26日他早就在渴望能有机会及早瓦解南斯拉夫并兼并克罗地亚,在12日他曾说起过“猛击”希腊的话。(29)在27日或28日定稿的卡瓦莱罗备忘录中,他首次建议一旦战争爆发轴心国家立即占领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各国。(30)除了想要打破反对极权主义的包围圈外,这种新的侵略企图还有着几个可能的动机。甚至在征服阿尔巴尼亚之前,他的胃口就已经变大了,克罗地亚的分裂主义者们已开始要向法西斯意大利奉献出在亚得里亚海彼岸的另一块土地,这也正是他最急于要在那里阻止德国前进的地方。然而,一方面南斯拉夫的稳定就这样在受到来自内部的威胁,另一方面组织那个用来削弱德国霸权主义的东南集团的工作也很少进展,在这个集团中南斯拉夫本来是要起主要作用的。
在轴心的东南欧潜在卫星国中,甚至连在卡瓦莱罗备忘录中被描写成轴心国走卒的匈牙利和保加利亚,(31)也表现得更像艾丽斯仙境槌球戏中的刺猬球。匈牙利政府继续以其领土欲望来使其法西斯保护人提高警觉,并且由于它接受意大利人的恩赐时的那种卑躬屈膝而使后者大为不快。当恰基和捷列基4月18至21日访问意大利时,他们被切实告知:意大利和德国希望再维持几年的和平;匈牙利无论如何不要仓促行动,或违反德国的意愿在斯洛伐克行动;虽然匈牙利和意大利都应该支持南斯拉夫的现状,但如果南斯拉夫最后终于崩溃,意大利保留在克罗地亚的绝对权利。墨索里尼和齐亚诺认为,恰基是个傻子和惹人厌烦的家伙,并且怀疑他的反德态度是否真诚。(32)1939年5月24日匈牙利声称,在原则上它和德、意、日三国一样持反共公约的立场。(33)后来在夏季,罗马对于匈牙利的以下这样一些动作也并不感到多大兴趣:匈牙利要求德国给予军用物资;(34)匈牙利向两个轴心国家递送照会,答应给予全面支持,但反对波兰除外,后来匈牙利又取消了这一承诺;(35)匈牙利提议(1938年曾提出过),匈牙利的王冠可以献给奥斯塔公爵;(36)恰基于8月18日突然来到罗马,建议让匈牙利与轴心立即结盟,以便使匈牙利免于遭受德国的侵犯。(37)
在6月6日同保加利亚签订了一项文化协定,(38)在30日又签订了一项经济协定。后者规定了为期一年的贸易往来,意大利购进谷物、油籽和其他产品,保加利亚则接受更多的意大利铁路器材和机器。(39)一条中途经过萨洛尼卡和地拉那的连接索非亚和罗马的空运线于7月15日通航了。(40)然而,要使“那个胆战心惊的国王”鲍里斯相信“保加利亚的恰当位置就是在轴心国的羊栏中”“这一再明显不过的真理”,如果说已经有任何进展的话,那也是微乎其微的。(41)墨索里尼对英土宣言(42)的最初反应之一是,命令意大利驻索非亚公使去探听保加利亚政府的意向;(43)在5月29日或30日接见保加利亚驻罗马公使时,齐亚诺利用保加利亚对它的邻国和领土收复主义的畏惧心理,坚决劝它依附于轴心国。他答应只要保加利亚加入轴心国,就立即向它提供德国和意大利的武器;并提出,现在意大利在巴尔干已经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保加利亚应该立即同它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以准备应付战争的爆发。(44)意大利驻索非亚公使奉命坚持按照这些论据行事,但是他发现保加利亚首相乔塞瓦诺夫犹豫不决,(45)并且躲躲闪闪。乔塞瓦诺夫在为了保加利亚对西色雷斯和南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而从轴心国(要不然就从英国)获取支持方面,(46)比起使保加利亚明确加入轴心国,显示出更大的兴趣。意大利驻索非亚公使最后只得报告说,目前没有成功的希望。(47)乔塞瓦诺夫在7月第一周访问柏林之后,人们谈起他也将访问罗马,(48)但这一计划由于欧洲发生战争而作罢。
法西斯对南斯拉夫政策的改变是逐渐进行的,在一个时期内齐亚诺的想法是落在墨索里尼后面的。在斯托亚迪诺维奇倒台后的几周内,人们希望他可能会东山再起,重新执政。(49)而且,甚至到了春末时候,意大利同东南欧国家的合作仍然是意大利官方宣传的一个主题,并且也是同南斯拉夫、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代表们实际会谈时的一个主题。在南斯拉夫默许意大利占领阿尔巴尼亚并对西方国家的给予保证表示冷淡以后,南斯拉夫外交部长辛卡-马科维奇突然应邀于4月22—23日到威尼斯去会见齐亚诺。(50)齐亚诺关于会谈的记述(51)表明了15日戈林与墨索里尼会谈的影响。(52)因此,双方同意,一旦战争爆发,南斯拉夫的政策将是在轴心体系内的非武装中立和在经济上支持德意两国。但是由于还有南斯拉夫将主要倾向罗马这样一项谅解,意大利私下的期望同时也就得到了满足。与此同时,南斯拉夫甚至准备同轴心国家更加密切地合作,准备不接受英国的调解,准备逐渐同国际联盟分手。但是由于国内政治的原因,它希望推迟参加反共公约。同匈牙利,它将寻求逐渐改善关系,但不会使它对罗马尼亚承担的义务受到损害,虽然辛卡-马科维奇同时也表示对罗马尼亚的政策极为不满。在接受阿尔巴尼亚既成事实的同时,他欢迎意大利保证不派遣大批军队去地拉那以北地区和不对南斯拉夫科索沃地区有特殊权利要求。(53)
然而,直到最近的4月21日,齐亚诺还在对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少数民族表示十分关切。(54)一位向他询问威尼斯会谈内容的意大利记者也注意到,虽然直到最近为止他一直对南斯拉夫国家的稳定表示赞赏,可是现在他却说:“那是个有裂缝的罐子。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合不来。再说,巨大的力量现正在多瑙河流域起作用。一旦确实破裂了,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就会投向我们。在这些地区我们的利益是独一无二的,我再重复一遍,是独一无二的,但也并不是超越一切的。”(55)墨索里尼很快地就接受了戈林的这样一种观点:如果南斯拉夫表明是靠不住的,轴心就不会对它的沿和平路线发展的政治局势继续感兴趣,要坚持必须十分小心地注意南斯拉夫对待轴心国的态度。(56)
两个自封的克罗地亚代理人已同法西斯政府进行了接触。其中之一是本姆贝莱斯侯爵,他在捷克斯洛伐克沦陷前不久来到罗马。另外一个名叫察尔奈卢蒂,是一名工程师,他也紧接着在3月20日到达。(57)本姆贝莱斯和察尔奈卢蒂各自单独活动,并不清楚他们是代表着谁。两人都声称是代表克罗地亚农民党领袖马切克,但是说马切克会参与把克罗地亚送给意大利人的阴谋,那是极不可能的。察尔奈卢蒂所提建议同本姆贝莱斯的十分相似。克罗地亚人将与贝尔格莱德谈判,要求自治。如果他们失败了,他们将起来造反,并要求意大利给予军事援助。察尔奈卢蒂建议克罗地亚与意大利联盟,就像1927年的意大利—阿尔巴尼亚条约那样,接着再由国王维克托·艾曼努尔兼克罗地亚的王位。他并宣称,如果意大利拒绝这一建议,就将把克罗地亚人赶到柏林的怀抱中去。齐亚诺劝告克罗地亚人设法同贝尔格莱德达成协议,如果仅仅是为了赢得时间也好;劝他们不要同柏林勾搭,并要求把他们的计划随时告知意大利。
本姆贝莱斯后来又访问过罗马两次。4月初他获得允许去见克罗地亚分裂主义领导人帕韦利奇,他还要求给予一笔搞亲意大利宣传的津贴。关于这项津贴,虽然墨索里尼多半会答应给的,但齐亚诺持保留态度,没有作出决定。(58)5月2日齐亚诺告诉本姆贝莱斯说,意大利目前不会有所行动,一部分是因为(他在《日记》中透露)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之间的谈判已经恢复,一部分则是因为他仍然不愿意使南斯拉夫陷于分裂。(59)德国的反应可能也已经是一个在考虑的问题。此外,英国与土耳其的协定似乎为齐亚诺提供了一个反对立即暗算南斯拉夫的新的论据。这项协定是在5月10日至13日保罗亲王和辛卡-马科维奇访问罗马期间宣布的。关于它对意南会谈的影响,各家说法不一,只有一点是看法一致的,即它引起了相当大的波动。如果没有英土协定这一宣布,意南会谈除了再肯定一遍在威尼斯说过的话外,本来也并没有什么新的内容。辛卡-马科维奇告诉加芬库说,齐亚诺猛烈地抨击了巴尔干协约国,特别是土耳其,好像要迫使南斯拉夫在轴心国和它的巴尔干盟友之间作出抉择。由于这个缘故,加芬库和萨拉若卢后来拟定了一项强调巴尔干协约国的独立性的准则,以此来向南斯拉夫重新作出保证。(60)然而,照齐亚诺的看法,辛卡-马科维奇的态度肯定是反土耳其的,并且外面有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在组织一个反土耳其集团的传说。(61)很可能,匈牙利在这里也是被考虑的一个,因为匈牙利—罗马尼亚协定被说成是这个计划所不可缺少的,而且后来齐亚诺还把他所描述的“一项反土耳其的四国条约”讲给匈牙利驻意公使听。(62)为了廓清这些谣言,辛卡-马科维奇在他去意大利进行第二次访问之前,对土耳其外长作出正式保证,即他在那里决不会承担任何约束。(63)
齐亚诺显然指望南斯拉夫惧怕土耳其,从而把它拉向轴心国并使它同保加利亚有更好的谅解,而南斯拉夫政府看来似乎也在鼓励他持这样的信念。(64)实际上,南斯拉夫政府所惧怕的不是土耳其,而是轴心国家,因此担心当时正在谈判中的英土协定会作出两国就巴尔干的安全问题进行磋商的规定,从而使南斯拉夫遭受损害。(65)墨索里尼对南斯拉夫的有无诚意表示怀疑,最好能看到一些令人信服的姿态,比如退出日内瓦。(66)5月18日察尔奈卢蒂被告知,由于南斯拉夫还没有作出参加轴心国的正式保证,最近的会谈并没有能改变意大利的态度。于是他答应在6个月之内发动一次克罗地亚叛变,并要求给予1千万第纳尔的贷款。齐亚诺答应等他从德国回来后再作决定。(67)
他回国后发现墨索里尼对南斯拉夫日益持敌对的态度,(68) 5月26日就同察尔奈卢蒂作了这样的安排:意大利为克罗地亚运动提供2千万第纳尔;在4至6个月内克罗地亚人应揭竿而起,并立即邀请意大利部队开入。新克罗地亚在宪法上的地位几乎与阿尔巴尼亚的地位完全相同,除了王位的实际合一保留到以后再讨论。(69)墨索里尼坚持协议书要由稳妥可靠人士送回萨格勒布交由马切克会签。然而,马切克拒绝了。(70)本姆贝莱斯把这解释为马切克从法西斯主义转向了民主主义和他已承担其他义务。察尔奈卢蒂的解释则是,由于同贝尔格莱德恢复了谈判和克罗地亚与意大利的关系方面的几点问题还需要加以澄清。(71)齐亚诺的《日记》从此以后就不再提起察尔奈卢蒂,本姆贝莱斯则直到10月间才在其中重新出现。与此同时,进行已将一年的谈判在1939年6月10日终于告一结束,由意大利驻贝尔格莱德公使同南斯拉夫财政部长和陆军部长签署了一项关于意大利供应南斯拉夫价值5亿里拉的军事物资的协定。(72)这时法西斯也更加怀疑南斯拉夫对轴心国的态度了,特别是在保罗亲王7月17日至8月2日访问伦敦之后。而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在萨尔茨堡会谈中出人意外地不再反对意大利兼并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73)也已证明是主张墨索里尼跟随希特勒立即发动战争的最能吸引人的论据之一。
希腊,当它像南斯拉夫一样是意大利对外侵略的一条出路时,也是一个对在意大利控制下的领土——阿尔巴尼亚的北埃皮鲁斯地区的提出要求者。(74)而且,一旦西方各国同意大利作战,它们可能会利用希腊的沿海一带和岛屿,这引起了墨索里尼的最大忧虑。(75)同样确实的是,当时希腊的首相、外长和独裁者梅塔克萨斯正竭尽全力不使希腊卷入大国之间的冲突。在1938年11月,被认为是得到梅塔克萨斯信任的雅典某主要日报社社长的确曾访问意大利驻雅典公使博斯卡雷利,建议开展一个促进意希友好的运动。之后,博斯卡雷利拜访了梅塔克萨斯。梅塔克萨斯回顾了造成冲突的所有近因,并向博斯卡雷利保证说,希腊深感自己太弱小,不可能站到任何一方,所以目标总是想奉行一项使地中海各大国保持平衡的政策,希腊和英国之间也没有任何政治协定。他承认,就以对希腊来说,尼翁会议也是一个策略上的错误。(76)
然而,意大利对这些友好表示并没有作出反应,而1939年4月继博斯卡雷利任驻雅典公使的格拉齐,也没有接到关于1928年9月签订的、将于1939年9月30日到期的友好、和解和司法解决条约是否继续有效的指示。(77)对意大利政府来说,这一条约的条款过于“日内瓦化”和过分反对修正旧事物,因而不愿使之原封不动地继续有效。5月12日格拉齐询问了齐亚诺的意向;26日他被告知,意大利既不愿续约,也不采取主动去另订新约。(78)这时候,双方都产生了惊恐和愤恨——希腊方面是由于意大利占领阿尔巴尼亚,(79)意大利方面则是由于英法两国给予希腊保证。(80)在5月11日达拉第重申法国的保证之后,墨索里尼立即带着“有点受委屈的样子”询问希腊驻意公使,为什么他的政府要寻求法国的一个再次声明,看来是对意大利的保证还不满意。后来在7月5日,齐亚诺也表示对希腊的追随执行“包围政策”感到遗憾。希腊公使每次都要为其本国辩护,说很难拒绝英法两国主动提出的保证,以及希腊真诚愿意同所有国家,包括德意两国在内,保持友好的关系。(81)
然而,7月8日格拉齐从雅典报告说,意大利如侵犯希腊的中立,将遭到武装抵抗,而英国的侵犯则只会受到一次强烈的抗议。(82)看来意大利方面的猜疑,由于英国同希腊进行财政和贸易的谈判而更加深了。(83)对希腊人来说,他们日益感到焦虑的是意大利在阿尔巴尼亚的不断增援。(84)人们甚至相信,保加利亚想要进攻西色雷斯,意大利的驻军的加强也是为了使希腊人不敢从阿尔巴尼亚边界调走军队。梅塔克萨斯在5月6日向格拉齐提出了阿尔巴尼亚南部意大利驻军的问题。但是10日由格拉齐转达的来自罗马的新保证,远不及这个夏天其余时间继续在阿尔巴尼亚的所作所为那样有说服力。
希腊后备役军人在8月底被征召开赴西马其顿和埃皮鲁斯,虽然没有加以公开宣布。(85)希意两国关系的急剧恶化,促使梅塔克萨斯和格拉齐在8月21日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在谈话中,前者指责意大利无视希腊为改善关系而作的一切尝试;并提到意大利报刊的敌视态度,多德卡尼斯群岛希腊人的受虐待,意大利对科孚岛和察穆里亚的领土野心,以及意大利因希腊接受西方的保证和财政援助而产生的愤恨。他甚至还提到了,1939年6月希腊国王为他妹妹伊雷尼公主与斯波莱托公爵的婚事而访问意大利时据说曾受到不礼貌的接待。(86)格拉齐这方面则希望探明希腊同英国和土耳其之间究竟是否有秘密协定,以及希腊的常务次长为什么会在这时访问君士坦丁堡。他问道,如果土耳其攻击意大利,希腊怎么办?梅塔克萨斯否认有任何秘密协定,并指出,希土两国联盟纯粹是防御性的。据《希腊白皮书》的记载,(87)格拉齐还问起,如果英国施加压力要求使用希腊的基地,将会出现什么情况。梅塔克萨斯回答说,不需要担心会有这种压力,希腊不想以主动献出基地来放弃它的中立。它只有在它的领土或主要利益受到攻击时,才会去同意大利战争。
当意大利使馆陆军武官前来询问征召后备役军人的事时,希腊总参谋长帕帕戈斯将军又重复了一遍梅塔克萨斯关于意大利侵略意图的最新迹象的那番抱怨话。(88)意希两国的紧张关系直到德国与同盟国家的战争爆发后才有所缓和,那时墨索里尼临时决定赞同非交战状态,并正在玩弄组织一个中立国集团的念头。
接受西方国家保证的另一个巴尔干国家罗马尼亚,从战略上来说,法西斯认为,它远没有像希腊那样重要。4月30日至5月2日加芬库的访问罗马之行之所以使罗马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他是从巴黎带来消息的人,又是恭听墨索里尼关于轴心的私房话的人。(89)罗马尼亚由于接受保证而受到斥责,受到了关于西方的保护不可靠的警告,(90)并得到一个空洞的安慰:即使东欧被分别划归德国和意大利的势力范围,多瑙河仍流入黑海,而黑海只不过是地中海的一个延伸部分。(91)墨索里尼和齐亚诺两人都强调,意大利同匈牙利、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的联系,以及匈南两国的和好。齐亚诺坚持说,意罗两国合作之路是经由布达佩斯的。加芬库则怀疑他是希望以一个连接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和索非亚的亲轴心体系来取代巴尔干协约国。
加芬库在来罗马之前和到达后向意大利报界发表的几次声明,显然是没有作出任何承诺的。首先,他详细阐述了罗马尼亚的希望保持它的政治独立;其次,详细说明了两国互为补充的经济利益。(92)1939年上半年与1938年同期相比,意罗两国的贸易总额有了增加,意大利对罗马尼亚的输出也增加了,但意大利从罗马尼亚的进口额仍比它的出口额多。(93)其次一个访问罗马的罗马尼亚政府成员是财政部长康斯坦丁尼斯库,并且不久就宣布了一项协定,(94)它规定以8万吨谷物和35万吨石油(95)换取意大利的人造丝、汽车和机器。意大利还提供了造船专家的服务。
前面提到过的英土协定甚至比英国给予希腊和罗马尼亚的保证还要使法西斯政府感到厌恶。齐亚诺竭力促使德国政府反对土耳其,一部分也是想以此来回答德国新近关于行事要有节制的劝告,(96)而且他希望利用人们害怕有英国为后盾的土耳其在巴尔干称霸的恐惧心理,用它来作为吓唬希腊人和南斯拉夫人的一个妖怪。“这两国人对土耳其人的丑恶行径记忆犹新。……我并不存奢望,但是设法重新提起某些旧恨常常是值得一试的”。(97)
(1) 《希特勒与墨索里尼:书信与文件》,V·津科内编(Hitler e Mussolini: lettere e documenti, ed.V.Zincone),米兰,里佐利出版社,1946年版,第2号。
(2) 托斯卡诺:《钢铁公约》,第2版,第279页。又见上文,原著第265页。
(3) 见卡尔梅洛·森尼塞:《当警察头子是英雄的时候,1940—1943年》(Carmelo Senise: Quando ero Capo della Polizia, 1940—1943),罗马,鲁福洛出版社,1946年版,第90页。
(4) 见上文,原著第273页。
(5)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5月8日。
(6) 齐亚诺:《欧洲》,第432页;英译本,第286页。
(7) 托斯卡诺:《钢铁公约》,第2版,第256页注。
(8) 见上文,原著第280页注④(即本书第383页注②。——译者)。
(9)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2卷,第622号,第624号,第638号,第641号,第659号。
(10)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5月31日。又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25号,它报告了1939年6月14日马肯森与墨索里尼的一次谈话。
(11) 拉蒙·塞兰诺·苏涅尔:《在埃恩达亚和直布罗陀之间》(Ramón Serrano Suñer: Entre Hendaya y Gibraltar),马德里,西班牙出版发行公司,1947年版,第108页。
(12) 《概览,1938年》,第1卷,第356页以后。
(13) 意大利政府似乎是由于苏涅尔本人的建议而邀请他的(见《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2卷,第19号)。关于意大利驻西班牙大使对于佛朗哥和苏涅尔两人送别意大利军团的讲话的评论,见同上书,第24号。
(14)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6月5—7日,9日,10日,12日,13日,14日;塞兰诺·苏涅尔,前引书,第93页以后。
(15) 齐亚诺,前引书,1939年6月1日;《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06号。
(16) 1939年6月10日麦肯森向齐亚诺诉说,苏涅尔在一次正式宴会上的讲话中竟没有提到德国对佛朗哥的胜利所作出的贡献。齐亚诺的回答则只是热情地为苏涅尔说好话(同上)。
(17)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06号。
(18) 同上书,第507号。
(19) 同上书,第525号。
(20) 《泰晤士报》,1939年6月14日。
(21) 齐亚诺,前引书,1939年6月5—7日;齐亚诺:《欧洲》,第441页;英译本,第291页;塞兰诺·苏涅尔,前引书,第97—103页。
(22) 塞兰诺·苏涅尔(同上书,第103页)否认墨索里尼曾施加压力要西班牙承担即使是最轻微的义务,但是这同曾提过建议但未施加过压力并不是不能相容的,同齐亚诺在塞兰诺·苏涅尔去威尼西亚宫之前曾提过这种建议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23)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6月14日。
(24)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54号。
(25) 关于齐亚诺在旅途中给墨索里尼的私人报告,见《欧洲》,第439—446页;英译本,第290—295页。每天处决的人数使他感到震惊,他指责西班牙国家主义者重建国家的方法容易导致混乱。他认为,神殿不应得到比铁路高出这么多的优先地位。
(26) 《泰晤士报》和《时报》,1939年8月14日。
(27)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5月31日。
(28) 1939年7月21日保罗亲王曾告诉哈利法克斯勋爵说,在意大利占领阿尔巴尼亚之前,齐亚诺就已提出过同南斯拉夫瓜分阿尔巴尼亚的建议,但南斯拉夫拒绝了(《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393号)。
(29) 齐亚诺,前引书,1939年5月12日,26日。参阅格拉齐:《末日的开始》,第48页。
(30) 见上文,原著第273页。
(31) 同上。
(32) 齐亚诺,前引书,1939年4月18日,19日,20日。
(33) 《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2卷,第205号;参阅第751号和第13卷,第4号。
(34) 同上书,第12卷,第426号;参阅第557号。
(35) 同上书,第663号,第664号,第786号,第827号;第13卷,第3号;齐亚诺,前引书,1939年7月24—26日。
(36)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7月20日,24日,8月18日。
(37) 《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2卷,第584号,第595号,第692号;第13卷,第76号,第104号;齐亚诺,同上书,1939年8月18日。关于恰基罗马之行对斯洛伐克产生的令人沮丧的影响,见《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3卷,第139号。
(38) 《意大利日报》,1939年6月7日。
(39) 同上,1939年6月16日和7月1日。
(40) 《意大利日报》,1939年7月16日。
(41) 齐亚诺,前引书,1939年5月12日。
(42) 见上文,原著第120页。
(43) 齐亚诺,前引文。
(44) 《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2卷,第60号;齐亚诺,前引书,1939年5月29日;齐亚诺:《欧洲》,第434—435页;英译本,第287页。
(45) 《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2卷,第78号,第100号,第121号,第122号,第143号,第144号,第214号。
(46) 同上书,第100号,第143号,第144号,第272号,第300号,第368号。
(47)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6月20日。
(48) 《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2卷,第627号,第671号,第695号;第13卷,第5号,第33号,第76号。
(49) 参阅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3月16日。
(50) 4月21日和22日,辛卡-马科维奇曾向希腊驻贝尔格莱德公使作出保证:如果在威尼斯他被要求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签订一项协定的话,他是决不会答应的(《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299号)。
(51) 齐亚诺,前引书,1939年4月22日。
(52)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05号。又见上文,原著第264页。
(53) 齐亚诺,前引书,1939年4月22日;参阅麦肯森的报告(《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56号)。
(54) 见上文,原著第256页。
(55) 焦利:《我们是怎样被引向灾难的》,第129页。
(56)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05号,第249页。
(57)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3月9日,20—21日。
(58)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3月30日,4月2日。
(59) 见哈利法克斯关于5月11日他同保加利亚驻伦敦公使的一次谈话的有趣记述(《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495号)。
(60) 加芬库:《欧洲的末日》,第2版,第245—247页;又见上文,原著第114—115页。
(61) 齐亚诺,前引书,1939年5月10日;参阅1939年7月28日。
(62) 齐亚诺,前引书,1939年5月15日。
(63)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480号。
(64) 齐亚诺,前引书,1939年5月15日,18日。
(65) 见上文,原著第120页。
(66) 齐亚诺,前引书,1939年5月12日。1939年7月初,意大利催促南斯拉夫脱离巴尔干协约,但遭到南斯拉夫拒绝(《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20号)。
(67) 齐亚诺,前引书,1939年5月18日。英国版和美国版上的要求贷款数都是2千万第纳尔。
(68) 同上书,1939年5月24日,25日。
(69) 同上书,1939年5月26日。
(70) 齐亚诺,前引书,1939年5月31日。这是齐亚诺第一次提到同马切克有任何直接交易。
(71) 同上。意大利和克罗地亚双方对于这一使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和解的行动的看法,见《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2卷,第313号,第429号,第746号;第13卷,第141号。
(72) 同上书,第196号。
(73) 见上文,原著第279页。
(74) 见上文,原著第254—255页。
(75) 关于墨索里尼在1939年4月间为了英国可能占领科孚岛而大为惊恐的事,见上文,原著第247页。
(76) 格拉齐:《末日的开始》,第19—20页,引述博斯卡雷利1938年11月29日给齐亚诺的电报。
(77) 见《概览,1928年》,第160页;全文载《文件,1928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148—154页。
(78) 《意大利外交文件》,第8集,第12卷,第35号;格拉齐,前引书,第48页。
(79) 见上文,原著第244页以后。
(80) 见上文,原著第110—111页。
(81) 《希腊白皮书》,第41号,第44号;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7月5日。
(82) 格拉齐:《末日的开始》,第43页,引自写给安富索的一封私人信。
(83) 见上文,原著第180—181页。
(84) 格拉齐,前引书,第46—47页。
(85) 《希腊白皮书》,第46号,第38页;格拉齐,前引书,第60—61页。
(86) 参阅格拉齐:《末日的开始》,第49页。
(87) 第45号(梅塔克萨斯撰写),第35—38页。根据格拉齐关于这次谈话的描述(前引书,第50—55页),梅塔克萨斯显得比上述他自己的21日备忘录中所记,更加态度和解,更加一心想使希腊保持中立。他的论点可归纳如下:“我们想要继续保持中立。(西方的)保证并没有把我们拉进反轴心阵营。然而,尽管我们为改善关系而作了一切努力,意大利仍然敌视我们,甚至似乎在准备进攻我们。因此,我们将欢迎出现一些迹象,表明它重视我们的友好表示。”梅塔克萨斯甚至建议,意大利军舰前来进行一次友好访问。然而他的这种说法也清楚地表明,传统和利益将永远阻止希腊站到反对英国的一边,希腊也将抵抗对它的中立的任何侵犯。
(88) 《希腊白皮书》,第46号,第38—40页;格拉齐,前引书,第61页。
(89)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4月30日,5月1日,2日;又见上文,原著第260页注①(即本书第353页注②。——译者)。
(90) 加芬库:《欧洲的末日》,第2版,第223页。
(91) 同上书,第226页。
(92) 《国际关系》周刊,1939年5月6日。
(93) 《金融新闻》,1939年6月7日。
(94) 《意大利日报》,1939年5月14日;《金融新闻》,5月19日。
(95) 这很可能只是意大利进口的罗马尼亚石油和谷物的一部分。1934年意大利进口了976 485公吨石油;1935年,1 644 890公吨;1936年,653 222公吨(英国外贸部:《罗马尼亚经济和商业情况报告》(Great Britain, Department of Overseas Trade: Report on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Conditions in Rumania),伦敦,英王陛下文书局,1936年和1937年版,1936年3月,第17页;1937年5月,第15页)。
(96)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5月1日,3日,21日;齐亚诺:《欧洲》,第431—432页;英国版,第285页。
(97)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