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华沙
8月21日传来了德苏公约即将签署的消息,但华沙对之却显得十分镇静,令人大为惊奇。(1)根据英国驻华沙大使的报告,贝克对他说,虽然这消息“完全出乎波兰政府意料之外”,“它并不能影响波兰的态度。……波兰坚持原则,将一如既往,同它的盟国一起保卫这些原则。”(2)波兰外长只担心俄国的背信弃义会对法英两国的舆论产生坏的作用,以致影响了英法对波兰应承担的义务。他急切希望在这方面能够对报刊加以引导。(3)除了这种忧虑外,波兰政府仍然觉得没有理由要害怕“苏联政策的转向反对波兰”。波兰的两个天然敌人的联合固然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但它并没有使局面有根本的改变。据说贝克曾讲过:“现在该轮到里宾特洛甫来尝尝苏联人不老实的滋味了。”(4)波兰的驻德大使自1939年4月起就没有和德国直接打过交道,不过波兰人一直到大约7月底为止也并没有被种种事件搞得过分惊慌失措。但是到了8月22日的时候,德国正在进行的备战规模以及矛头显然是针对着波兰,却使波兰人变得严重地不安起来。(5)于是在8月23日傍晚,波兰人决定采取进一步的动员措施。(6)
同一天,但泽自由市议会批准了但泽纳粹党头目福斯特为本地区长官的任命。(7)24日,贝克告诉英国大使说,他认为局势“极端严重”。他已命令波兰驻柏林大使利普斯基立即设法去会见魏茨泽克,如果可能的话就和他一起研究一下两国之间所有的争端。(8)利普斯基结果没有能见到魏茨泽克,因为他和英国大使在前一天即23日已飞往贝希特斯加登,并在那里过了夜。(9)不过在当天傍晚利普斯基得到了戈林的接见,当时戈林刚刚给达勒鲁斯作了前往伦敦执行和平使命的指示。在这次友好的谈话中,戈林说他本人对德波之间眼下的恶劣关系感到遗憾;并且意味深长地说:“但泽之类的问题相对来说都是小事,缓和两国之间紧张关系的主要障碍乃是波兰同英国的联盟。”(10)波兰政府很快就认识到戈林的这一声明是德国人离间波兰和它的西方盟国的另一个手法,是想让德国能够在东欧放手大干。它显然是德国政府三管齐下以反对英法波团结的最新攻势中的第一炮。希特勒自己在第二天又打出了另外两炮:他答应英法两国政府,如果它们事实上能让他自行解决波兰问题的话,德国就可以同英法重归于好。(11)
尽管如此,次日,即25日,英波协定已在伦敦签署的消息在华沙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样也就令人感到了“最大的满意”(英国大使这样证明说),(12)而纳粹党人对他们的手法的信心势必也已因此而动摇了。另外到了27日晚,波兰政府“鉴于希特勒先生(在25日同亨德森的谈话中)对波兰所使用的语言的性质”,决定立即实行充分动员。(13)
在以后的一星期中,德国人又煽起了一次对波兰人挑衅的事件,这回是假手波兰的邻邦斯洛伐克来进行的。8月28日,在德国军队到达斯洛伐克后,(14)斯洛伐克电台就号召居民同德国军队合作,来对付正威胁着他们的“共同敌人”波兰。波兰人没有在柏林采取什么行动,而是立即向斯洛伐克驻华沙公使提出了抗议。8月29日波兰电讯社发表了一项公报,公布事情真相,并警告斯洛伐克人要对他们这种态度可能产生的后果负责。(15)
斯洛伐克的这种威胁性局势,再加上德国军队在波兰边境的集结,以及那里发生的多次冲突:这一切使得波兰政府决定在当天,即8月29日的下午实行总动员。外交部副部长斯泽姆贝克伯爵在下午4时接见英法两国大使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斯泽姆贝克说,包含有这一命令的总统公告“也许在半小时内”就要宣布。(16)然而两位大使对此表示异议,认为当英德谈判仍在柏林进行的时候,采取这样一种极端的措施是“不合时宜的”,并警告说,这还可能要被全世界认为是波兰好战的表现。为了尊重他们的意见,斯泽姆贝克同意就此事再向外交部长请示。(17)他立即这样做了。两位大使把情况报告本国的大使馆后,他们又去见贝克重申他们的异议。据诺埃尔说,首先见到贝克的肯纳德没有取得什么效果,但是当诺埃尔也坚持原来的意见时,这位外交部长就觉得不好办了,他立即打电话给总参谋长,并征得后者的同意,暂缓公开宣布。(18)这位大使知道,这种推迟只不过是几小时罢了,(19)所以实际的动员将于8月30日开始。但是波兰总参谋部决定把贴出告示的时间和政府向报界发表一项声明的时间都推迟到30日的中午,这样就使得动员只有在30日午夜12时或31日零时才能开始。(20)即使在时间的安排方面如此小心谨慎,波兰的动员令(在它公布后几小时内,德国代办就把这个消息通过电话告诉了柏林)(21)后来仍然常常被希特勒利用来为他的侵略行为作辩护。(22)
从这时起,英国政府就担负起代表波兰同德国谈判的全部责任。但直到31日的中午,利普斯基才又接到指示去同德国政府再接触一次。英国政府(在其28日和30日的照会中)曾告诉希特勒说,波兰政府准备进行谈判;30日午夜肯纳德也把英国政府给柏林的答复通知了贝克。(23)31日中午,更为紧急的是在午后1时45分,哈利法克斯又两次催促华沙赶快通过他们驻柏林的大使行动起来。(24)但是在此期间,贝克已于午后12时40分指示利普斯基去要求会见里宾特洛甫,如办不到,就要求会见魏茨泽克;见到后就通知德国政府说,波兰政府“正在以赞赏的态度考虑”英国的建议,即波德之间的直接谈判也许还有可能重新恢复,(25)他将“至迟在以后的几小时之内就此事(对他们)作出正式答复”。
利普斯基于是立即(在午后1时)要求会见德国外交部长。3时,魏茨泽克亲自打电话问这位大使:他所要求的会晤是以特别全权使节的身份,“还是以其他身份”来举行的。当利普斯基回答说,他想以大使的身份来递交他的政府的一个信件时,他被告知,此事将会报告给里宾特洛甫。(26)但是一直到下午6时30分,他才把波兰政府的信件交了出去。当再一次被问到他是否被授有特别权力时,(27)利普斯基还是回答说他没有。里宾特洛甫于是又问道,他在前一天是否已得到通知说德国政府愿意同一位波兰全权代表进行谈判;对此,利普斯基回答说,他没有接到过直接的通知。里宾特洛甫于是结束了这次会晤,说他将把波兰政府的信件转交给总理。(28)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会晤中里宾特洛甫根本没有打算把德国的“建议”原文交给利普斯基,甚至连看都没给他看;而这位波兰大使也没有要求看到这些“建议”。(29)
波德两国政府代表之间的最后一次直接接触就这样结束了。没有递交最后通牒,也没有任何暗示说距离德国发动进攻只有几个小时了。开始进攻的准确时刻——4时45分,已用红铅笔填入最后的“绝密”命令,由希特勒在当天即8月31日签字后发给各部队。(30)
(1)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52号。参阅德国驻华沙代办的报告,他写道,即将签订公约的消息“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不过他接着又改变调子,补充了一句:外交部发表的声明表明,“人们并不想让自己被德国外交政策的这一新成就弄得灰心丧气”(《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17号)。
(2)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24号。
(3) 同上书,第123号。
(4) 诺埃尔:《德国对波兰的侵略》,第424页。
(5)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49号,第197号;又见上文,原著第167页。
(6) 《法国黄皮书》,第219号;参阅肯纳德8月24日的报告:贝克在当天曾对他说,“实际上有2/3的波兰军队”已经动员了(《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27号)。
(7) 见上文,原著第402页。
(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28号。
(9) 同上书,第233号。
(10) 同上书,第263号。
(11) 见上文,原著第518—519页,第551—552页。
(12)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48号。
(13) 肯纳德发来的电报(同上书,第391号)。这种“充分”动员,据肯纳德第二天,28日,报告说,还不是“总”动员(同上书,第405号)。哈利法克斯在接到肯纳德的这些电报后曾表示,他不知道究竟是希特勒的哪些话“使得波兰政府在昨天晚上采取了这些动员的措施”(同上书,第436号)。
(14) 一份说明德国军队已奉命进驻斯洛伐克以保卫其领土不受波兰部队“迫在眉睫的”侵犯的照会,从8月21日起就已准备好了,可以随时递交给斯洛伐克政府(《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65号)。这份照会于8月27日下午11时45分递交给了斯洛伐克政府,斯洛伐克政府则不负所望,“自动地”把领土交给德国军队去部署(同上书,第401号)。
(15) 《波兰白皮书》,第97号。
(16) 诺埃尔:《德国对波兰的侵略》,第464页。
(17) 《波兰白皮书》,第98号;《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73号。
(18) 诺埃尔:《德国对波兰的侵略》,第465页。
(19)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75号。
(20) 同上书,第517号,第527号;诺埃尔:前引书,第466页。关于西方大国,特别是法国大使,在阻挠波兰动员这一点上应负的责任,见纳米厄:《外交序幕》,第350—352页。
(21)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51号。诺埃尔(前引书,第466页注①)指出,虽然这个信息德国大使馆在午后1时左右就准备好用电话打出去,但直到下午5时30分电话才接通——当时两个首都之间的电讯联络竟是如此之困难。
(22) 例如,见上文,原著第537页。
(23) 见上文,原著第531页。
(2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583号,第596号。
(25) 《波兰白皮书》,第110号;《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1卷,第497页;参阅《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630号。但是要指出的是:在同一天,即8月31日,贝克曾告诉肯纳德说:“他现在就要指示利普斯基先生去要求一次接见(在柏林)……以便去告诉他们说波兰已接受英国的建议。”(同上书,第608号)贝克在8月31日还告诉诺埃尔说:“已指示利普斯基先生去声明,波兰政府的答复是肯定的。”(《法国黄皮书》,第307号)这些话同利普斯基实际接到的语句含糊的指示并不十分一致。人们感到奇怪:为什么贝克没有在他的临时指示(午后12时40分)和利普斯基最终得到他所要求的接见(下午6时30分)之间这一段颇长的时间内把他本来答应“在以后的几小时之内”送出去的“正式答复”送出。如果利普斯基在那时把“正式答复”交给了里宾特洛甫,他就可以不必遵循他先前接到的指示了。博内在评论“贝克先生一点不急”时说,他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局势的悲剧性”(博内:《欧洲的结局》,第328页,第331页)。
(26) 《波兰白皮书》,第111号;《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75号。
(27) 关于波兰没能派出一位“拥有全权”的代表一事的重要性(德国人所强调的),见上文,原著第537页。
(28) 《波兰白皮书》,第112号;《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1卷,第498页。斯密特关于这次会晤的记述,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76号。
(29) 利普斯基之所以没有询问德国人提出的条件,可能是因为他已经看到了达勒鲁斯从戈林那里搞来的非正式文本(见上文,原著第535—536页)。但是他的这一行动也是同他接到的指示相一致的,因为波兰政府害怕,如果这一文件正式递交过来的话,就可能有一份最后通牒也随之而来。但是哈利法克斯并不赞成这种小心翼翼的做法;他认为授权波兰大使去接受一份文件是不会有什么危险的,所以的确应该命令利普斯基去收下这些建议(《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608页,第632号)。某些英国报纸似乎想当然地认为,条件已在那天“下午8时”交给了波兰大使。这一误解后来还是由首相出面来予以纠正,9月1日夜晚他在下院声称,“这些建议的原文德国根本没有给波兰看过”。下午9时,利普斯基在同里宾特洛甫会见以后听到电台广播这些建议,于是他立即试图同华沙取得联系,但是已经太晚了:一切通讯联络都被切断了(敕令第6106号之104)。
(30)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34卷,第456—459页(126–C);译文载《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93号;参阅《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1卷,第499页。这一进攻时间同约特尔当初在8月23日日记中所记载的时间有15分钟的差别(见原著第511页注④)。这是由于进攻推迟了6天,日出的时间也相应地晚了大约10分钟。进攻定于日出前半小时开始,德国空军则于凌晨4时40分出动〔J·F·C·富勒:《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J.F.C.Fuller: The Second World War, 1939—1945),伦敦,艾尔和斯波蒂斯伍德公司,1948年版,第50页〕。科尔特(《幻想和现实》,第2版,第214页)说,进攻开始于凌晨5时45分;就陆地上的实际战斗来说,这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它忽略了准备性的空中轰炸。赫塞(《希特勒与英国人》,第83页)说,命令中规定的进攻时间是凌晨5时45分,但这显然是不准确的,他说发布最后命令的时间是31日午后12时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