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对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尔巴尼亚的反应
蹂躏捷克斯洛伐克的暴行在美国引起了广泛的愤怒。不仅是因为希特勒袭击了一个非德意志民族,暴露了他自己的真面目,而且也因为希特勒所选择的受害者恰恰是美国人感到特别亲切的一个国家的人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威尔逊总统曾经对捷克人渴望自治的心愿给予支持,1918年10月18日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宣言也是马萨里克从华盛顿发表的。因此美国特别感到它自己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诞生是分不开的。而且,由于这个新共和国在战后多事的年月里坚持民主原则,在美国人的心目中一直保持着受宠爱的地位。悲痛和愤慨的心情是普遍的,但感到意外的人却不多,因为在慕尼黑的投降之后,冷静观察国际事务的人对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最终命运仍然抱有很大幻想的已经为数很少了。轻蔑地违背神圣诺言,老年的哈恰总统的虚张声势,狂暴的游行,炮声隆隆地进占布拉格:所有这一切都更加深了美国人民的忧虑。同时也重新引起了他们对英法两国“出卖捷克人”的愤恨。
官方的指责立刻就清楚地表示了出来。3月17日,代理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发表一项声明,(1)谴责德国行动的“无法无天”。声明中有“一个自由独立的民族暂时失去了自由”这样的话,说明美国政府是不承认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合法性的。3月20日,国务院对德国3月17日宣布对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行使保护权的照会(2)所作的答复,(3)也保持了这个立场。而美国的报刊,总的来说也同政府一样怀着敌意的。(4)
在拒绝承认保护国的合法性并在华盛顿继续接纳捷克公使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出于现实的目的又不得不接受德国控制的事实上的行政当局。这使得它能够通过采取经济措施来更有效地表达美国的不满。对于美国同捷克斯洛伐克在1938年签订的使后者享受最惠国待遇的贸易协定,这时也作了中止有效的安排。根据规定,协定的中止应于一个月前通知。3月23日,总统为此发表了一个声明。(5)同时,美国政府于3月17日指示财政部,以后所有来自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的产品应一律视同德国产品,按照德国产品的税率课税。(6)当时美国对德国进口货已课征全额关税;3月18日又通知,再加征25%的附加税,以抵消德国给予它本国制造商的出口津贴。(7)采取这种针锋相对的关税税率的官方理由是德国进行倾销,但一般认为这是有政治动机的。美国的德美商会秘书德格纳博士抱怨说,这项规定实际上将造成对德国货物的全部禁止进口,同时德国的报纸则愤怒地攻击罗斯福,说他是经济战争的罪魁祸首。驻华盛顿的德国临时代办托姆森3月21日写了一份对美国征收抵消关税的经济后果感到悲观的评价报告送交柏林。(8)他警告说,如果德国政府以进行报复来威胁,那就可能引起美国更加严厉的措施。3月27日,托姆森又给他的政府送去一份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评价报告,再次警告说,美国显然正在进行重整军备;罗斯福的反德路线虽在国会中遭到一些人的强烈反对,但却获得舆论的广泛支持。(9)
罗斯福显然同张伯伦一样地希望,墨索里尼对德国合并捷克斯洛伐克既感到不快,那就也许会使他明白同希特勒的联盟并不最符合意大利的利益。所以,罗斯福在3月22日接见意大利新任大使科洛纳亲王时,就警告他说,如果独裁国家同民主国家之间爆发战争,美国的同情将完全在民主国家的一边。他还说,美国的中立法不久将修改;一旦发生战争,美国将竭尽全力援助遭受侵略的国家。他建议,如墨索里尼能利用他的影响来阻止战争的发生,可以安排一次会议来讨论争端问题,那时意大利将有机会获得给予它的让步。虽然美国不能带头发起,但如墨索里尼愿意这样做时,罗斯福将给予支持,尽可能地帮助他找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10)虽然墨索里尼对总统的试探没有给予答复,但他4月7日进犯阿尔巴尼亚的行动,却有力地表明了他对通过会谈来实现他的野心是否有效的看法。
轴心国小伙伴的这一新的侵略表现,立即遭到美国政府的谴责。在事件发生的次日,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发表的一项声明说,“对阿尔巴尼亚的强暴侵略”是“对世界和平的又一威胁”,它必定要严重地影响所有一切国家。(11)
德国和意大利投入现役的军队人数,以及驻在欧洲各国首都的美国外交人员发回的日益令人惊慌不安的报告,使得美国政府担心阿尔巴尼亚事件也许真的已成为欧洲爆发一场全面战争的序幕。4月8日,美国驻柏林临时代办发来了“德国在进行不平常的军事准备”的消息;美国驻法大使布利特(12)自巴黎发回的电报则说,当地的官员们“认为战争的可能性是十比一”。(13)
4月9日,罗斯福在他的疗养地温泉向他的朋友们告别时公开表示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如果我们没有一场战争,到了秋天我还要回来的。”(14)由于总统所选用的“我们”这个代名词,立即引起了一向害怕美国介入的孤立主义者们的恐惧;(15)而反对他们的人则欢迎这种说明美国对于西方民主国家与轴心国家间的一场斗争不会再继续漠然置之的表示。罗斯福4月11日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白表示,这确实是他的意思;(16)当时他还表示完全同意这天早晨《华盛顿邮报》上出现的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在结尾说,“我们”显然是指西方文明而言的,美国作为这种文明的一个部分,其切身利益自将受到影响,“不管怎样”,美国“实质上从一开始就已介入了”。作者又说,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已经受到警告:“美国极其强大的力量必须是他们目前思想所考虑的一个因素。”
在此期间,美国政府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果在欧洲大国之间发生战争,如何更好地保卫美国自己,以及他们能采用何种手段来阻止战争的爆发。
4月12日,财政部长摩根索和政府各部门代表开会商讨保护美国经济的紧急计划。6天后,他们向总统汇报说,已经拟定了一项紧急财政方案。同时,罗斯福决定再向独裁者们作一次公开呼吁,吁请他们不要诉诸武力,而以和平的方法解决他们的问题。(17)于是,在4月14日,就为了共同防御而加强西半球的团结这一题目发表了一篇泛美日的演说后,(18)他就给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发了电报,(19)建议把一切国际争端放到会议桌上来解决,并自愿充当一名“友好的调停人”。不过,首先他要求他们保证至少在10年之内不进攻欧洲和近东的31个指定的国家,以证明他们的诚意。如果能作出这样的一个保证,他就再要求各有关国家也给予他一个同样的保证。在有了这些保证之后,美国政府将准备参加关于裁减军备和在各国一律平等的条件下促进国际贸易的讨论。与此同时,美国以外的、直接同领土和政治问题有利害关系的各国政府,可以安排在一种和平的气氛下讨论这些问题。(20)
总统的这些信息,在美国国内到处都受到出乎意料的欢迎,(21)但是在当时占优势的舆论气氛下面,罗斯福还不可能作出更加明确的承诺。任何同别国搞联合政治行动的倡议都会被说成是搞“陷害人的联盟”。因此,罗斯福的建议只限于在经济上给予报答,如果轴心国能改变态度的话。不过,他也提了一些相当含糊的威胁的话,说如果德国和意大利不能保持和平,美国就要进行报复。(22)罗斯福和赫尔两人都希望,对战时交战国家供应军火的禁运规定取消之后,这种警告将会具有更大的压力。
(1)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8—1939年》,第303页;《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99号(附件2)。
(2)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8—1939年》,第299—301页。
(3) 同上书,第302—303页;《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99号(附件1)。
(4) 见德国驻华盛顿临时代办托姆森3月29日送交柏林的分析报告(《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34号)。
(5)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8—1939年》,第377页。
(6) 同上书,第301—302页。
(7) 同上书,第373—374页;《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33号。3月17日,当托姆森通知韦尔斯,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已成为德国的保护国时,韦尔斯告诉他说,美国将于48小时之内征课抵消关税(同上书,第14号)。柏林的经济政策司司长立即训令德国大使馆对此提出抗议(同上书,第27号)。见上文,原著第311页。
(8)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6号;又见第71号,第89号,第130号,第223号。
(9) 同上书,第107号。
(10) 见兰格和格利森:《对孤立的挑战》,第77—78页。
(11)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8—1939年》,第305页。
(12) 1936—1941年在任。
(13) 见约瑟夫·艾尔索普和罗伯特·金特纳:《美国白皮书》(Joseph Alsop and Robert Kintner: American White Paper),伦敦,M·约瑟夫,1940年版,第51页。
(14) 《纽约时报》,1939年4月10日。
(15) “总统和新政当局进行战争宣传和散布战争狂热,并使美国青年准备参加再一次的欧洲血腥屠杀,是具有如此大的方便,因而有必要组织一个全国性的组织来反对这种非美国的、挑衅性的、危险的政策,……并进行一场防止美国卷入外国战争的运动。”(摘自众议员汉密尔顿·菲什4月11日宣布成立一个防止美国卷入战争的组织的声明,载《纽约时报》,1939年4月12日)
(16) 同上。
(17) 1938年9月罗斯福向希特勒作出的两次呼吁,见《概览,1938年》,第1卷,第602—603页。
(18) 见兰格和格利森:《对孤立的挑战》,第83页。
(19) 关于拍发这些电报的经过,见同上书,第84—85页。
(20) 原文载《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8—1939年》,第306页以后。这两个独裁者在4月20日和28日的演说中作了答复,他们都拒绝罗斯福的呼吁。关于答复的内容见同上书,第309—326页。又见上文,原著第263—264页,第360—362页。
(21) 见兰格和格利森,前引书,第85—86页,以及托姆森4月20日的一份报告(《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38号和其后4月22日的第244号)。
(22) 虽然这些威胁的话是含糊的,虽然罗斯福在国会遭到的反对是强大的,但德国的专业观察家们已经忐忑不安起来。4月25日,当时还在柏林的德国驻美大使迪克霍夫表示,罗斯福将会把美国引上威尔逊走过的那条老路(同上书,第264号)。4月26日,托姆森提出了一个看法,说“在战争发生后的头6个月内,不能指望美国会派遣一支远征军”,但“在这之后,发展前途自然是不能预料了”(同上书,第268号)。他写的关于美国对希特勒4月28日演说的反应的报告(见上页注④),可参阅同上书,第283号,第287号,第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