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世界政治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弥合世界的整体利益与个别国家的野心和利益之间的差距。国际合作的要求同各国有无满足这些要求的意愿的这个差距在20世纪30年代正在加大。在政治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成立的国联为这种合作提供了组织结构。但国联本身缺乏许多强大国家的全心全意的支持:美国不肯参加,苏联被故意排除在外,而到了1934年它加入国联时,由于日本开始侵略中国以及和约“修正论者”国社党人在德国上台,国际关系已经严重恶化。在国际经济关系方面,1930年的大萧条破坏了世界范围的货币和贸易合作的多边体系,这个体系以后再也没有恢复起来。在这种政治的和经济的民族主义气氛下,各国政府都把目标放在加强——或至少保持——它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中的相对力量和地位,便是不可避免的事了。
国际关系中的力量,说到底,就是一个国家进行战争的能力,所以这一节就着重谈谈作为国家力量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的经济实力。构成经济实力的成分是多种多样的,从一个国家内部的人力、粮食和原料资源的储备和工业生产能力,到这个国家确保能从分散在全世界的各种来源取得大量的货物和原料供应的能力,均包括在内。但犹如其他潜力一样,经济力量只有发挥出来,才能算数。一个国家可以处置的资源是否就是这个国家的实际力量,多半要看这些资源是否有效地动员起来以及这些资源是作何特定用途的。因此,设法维持一个朝气勃勃的、充分就业的经济的国家,比之拥有潜在力量而未能加以利用的国家,往往在对外关系方面拥有更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一个国家可用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总的经济力量,不一定就是那种在对外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力量。的确,从短期看,总的经济力量几乎是毫不相干的。在外交中,关系重大的是能够立即到手的武器和弹药供应以及经过训练懂得使用这些武器弹药的人员的供应。然而从长远看,区分和平工业和战争工业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只要有时间调动资源,一切工业均可用来生产进行战争所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那个认为总的经济力量从长远看等于战争潜力的见解,(1)是如此之接近于全部真理,以致证明了我们理当对1939年3月德国强占捷克斯洛伐克以前几年的强国经济实力作一广泛的对比分析。
(1) C·J·希契:《美国的经济实力》(C.J.Hitch: America's Economic Strength),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41年版,第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