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一次和第二次利比亚战役
(1940年6月—1941年4月)
墨索里尼在1940年6月10日参战时,认识到德国在西线准会得到决定性的胜利,认识到没有什么会阻止他把整个东北非洲,包括埃及、苏丹、乌干达、肯尼亚和英属索马里并入意大利帝国。大约215 000名意军在巴尔波元帅的统率下已集中在利比亚和的黎波里塔尼亚,还有奥斯塔公爵统率的22万军队在意属东非。夹在这两支令人生畏的军队之间,韦维尔将军(中东总司令)能够使用的兵力只有约55 000人,而且其中有许多在埃及和巴勒斯坦负有维持内部治安的责任,不能调动,因此他只能依靠一个英国装甲师、一个英国步兵师和一个印度步兵师主动作战,直到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最后从南非调来新的军队为止。意大利在飞机数量上同样占极大的优势。
必须记住,埃及王国在大战期间自始至终是中立国,虽然这对盟国有某些好处,不过对于在中东作战的英军的交通安全来说,在某些方面也有害处。
韦维尔在兵力上虽处于劣势,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他在西部沙漠采取积极防御。这一防务以设在默萨马特鲁港的铁路终点站的一个掘壕据守的营地为基地,默萨马特鲁港位于地中海沿岸,在亚历山大港以西200英里。从这个营地出发,韦维尔的快速机动部队越过意属利比亚边境,进行了多次大胆而成功的袭击。从苏丹越过阿比西尼亚边境,也采取了同样的主动出击的战术。
到7月半,格拉齐亚尼元帅(巴尔波死后接任驻利比亚的司令官)已调动了两个师以上的兵力到毗连埃及的边境。两个月以后,强大的意大利军队侵入埃及,沿着海岸进到边境以内纵深达50英里的西迪巴拉尼,掘了一连串的壕沟扎下营地。英国的轻装部队退回到默萨马特鲁港。
在苏丹—阿比西尼亚边境上,从7月到11月在卡萨拉和加拉巴特两地进行了多次相当激烈的散兵战。
在这期间,英国本土和各自治领的增援部队开始到达埃及,格拉齐亚尼的按兵不动,鼓起了韦维尔的勇气,使他在10月份计划了在大战中最大胆而成功的战役之一。
12月9日黎明,奥康纳中将指挥的包括一个英国装甲师和一个印度步兵师的西部沙漠军,经过70英里神不知鬼不觉的向敌军逼近的行军,通过空旷开阔的沙漠,突破一连串彼此孤立的用壕沟围起的意大利营地,把这些营地一个接一个占领了。奇袭完全成功,两天之内,把西迪巴拉尼及其南面的几个地方全部攻下,俘虏意军38 000多人,缴获大炮400门、坦克50辆。参加这次战役的英国全部武装力量有31 000人、120门大炮、275辆坦克,英军阵亡133人。
一个澳大利亚师和一个新西兰旅这时已来增援西部沙漠军,于是英军大胆地继续进军。1月4日和22日,先后攻占有重兵把守的巴尔迪亚和托卜鲁克两个设防港口,共俘虏敌军75 000名,缴获大炮700门。英军的这些胜利使得意大利在昔兰尼加的兵力减少到只有一个步兵师和一个装甲大队,这支军队撤退到德尔纳—默希利一线,控制了绿山山区和通向沿海基地班加西的公路。1月30日,意军有进一步撤退的迹象,奥康纳将军命令第七装甲师穿过绿山以南开阔的沙漠,阻击敌人撤退。从2月4日到5日,这支装甲部队行军29小时,通过150英里的茫茫沙漠,于2月5日晚上在班加西以南80英里的贝达·福姆截住了意大利第十集团军的残部。接着是一场大战,但是意军向南的退路已完全被切断,到7日早晨,贝尔贡佐利将军带了2万军队、120辆坦克和190门大炮投降。第一次利比亚战役结束了。
但是,这一成功的战役,结局却是不幸的。意大利第十集团军在昔兰尼加的覆灭,给韦维尔的西部沙漠军打开了通向的黎波里之路。韦维尔要不是在这个当口奉令带着一支大规模的分遣队转移到希腊去,无疑是要加紧西进的。(1)希特勒立刻来援救战败的意大利人;将一个德国装甲师和一个摩托化师的非洲兵团,以及一支类似编制的意大利分遣队,交由隆美尔中将指挥,2月半在的黎波里登陆,开赴昔兰尼加边境。这不是临时的增援。希特勒在1月份早就决定插手利比亚,非洲兵团的官兵是经过挑选的,而且迅速地接受了沙漠战的战术和技术训练。
3月底,改由尼姆中将指挥的西部沙漠军,包括一个装甲师和一个澳大利亚步兵师,在昔兰尼加整编,并广泛地分散在奥格拉、班加西和托卜鲁克之间。隆美尔于3月31日进行奇袭,迅速冲过绿山南面的沙漠,正如两个月以前奥康纳将军的装甲部队所干的那样。溃退的英国装甲部队被追上,3个将级军官被俘(包括奥康纳将军和尼姆将军),澳大利亚第九师被迫退入托卜鲁克,该城于4月11日被围。隆美尔把西部沙漠军(除了驻防托卜鲁克的孤军以外)赶出了昔兰尼加之后,进军到埃及边境的塞卢姆。
(1) 见下文,原著第17—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