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日本不由自主地陷入轴心国阵营

    (1940年6—9月)

    第一节 日本、德国和南洋

    1940年4月15日,日本外相告诉日本报界,日本同南洋地区,尤其同荷属东印度有密切的经济关系。如果欧洲的战事把荷兰及荷属东印度卷了进去,它将对这些经济联系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日本深切地关注可能影响荷属东印度现状的任何演变。(1)这天的《朝日新闻》说,如果荷兰卷入战争,结果不是英国企图控制东印度,就是荷兰政府可能避难到那里,并吁请美国给予保护。日本的报刊普遍以好战的口吻谈论着,说如果发生这类情况,日本将怎么办?4月16日,日本驻海牙公使向荷兰外交大臣提出这一问题,后者回答说,荷兰政府过去未曾请求过,今后也不会请求任何国家保护东印度,并将拒绝任何一种形式的保护或进行干涉的建议。4月18日,荷兰驻东京公使又向日本外相作了同样的保证。(2)

    日本的这些举动引起了国外的猜测,认为可能是日本自己在谋划夺取东印度。4月16日,美国驻巴黎大使向华盛顿报告了法国外交部提出的一个建议,认为英国、法国和美国可在东京采取共同措施,提醒日本人,在缔结1921年的四国条约时,各签字国曾保证尊重荷兰在太平洋的权利。(3)可是,赫尔却宁愿单独行动,(4)他采取的方式是在4月17日向美国报界发表了一个声明。(5)赫尔在声明中对日本人所谓的荷属东印度的命运与他们有特殊利害关系表示异议,并声称,采用非和平手段来改变那里现状的任何做法,都将损害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赫尔在4月20日同日本大使会谈时,(6)对日本报刊主张在东亚和南洋实行日本式的“门罗主义”,作了相当尖锐的抨击。

    事态未再发展,直至5月10日德国入侵荷兰。赫尔在当天向英国大使建议,英国应保证不干涉东印度。他担心,如果盟国派军队到那里去,日本将以之为藉口行动起来。(7)第二天,有田把他4月15日声明的抄件交给英国、法国和德国大使,声称欧洲的事变使日本政府更加深切地关注东印度的情况。他也向荷兰公使表示,希望荷兰政府坚持其维持原状的态度。赫尔担心这可能预示日本将采取某些军事行动,于是在5月11日又在报上发表一个声明,提到了先前对尊重东印度现状所承担的义务,并说,这些义务需要不厌其烦地经常重申。(8)5月11日,英法两国都派军队到荷属西印度的库腊索岛和阿鲁巴岛,这一行动使日本对东印度的前途又产生了新的紧张和怀疑。罗斯福和赫尔立刻劝说英国政府声明没有占领东印度的任何意图,一面劝说荷兰政府否认有要求这种援助的打算。(9)

    5月16日,赫尔同日本大使堀内进行了长时间的严峻的会谈,堀内向他详细地询问了有关荷属西印度的情况。(10)赫尔确信日本政府正在试图寻找藉口,对东印度进行干涉,他认为,如果美国政府不是从一开始就采取坚定的立场,如果它不是立刻就向英法两国施加压力,强使它们否认有进军荷属东印度的意图,那么日本人非常可能在1940年夏天就已向东印度进军了。(11)

    不过,看来赫尔是夸大了日本想立刻进行侵略的意图。日本当然是觊觎东印度的,并且希望有朝一日占有这些地方,但是它尚未准备好作如此冒险,因为这样做几乎肯定会同英国打起来。1940年8月10日,木户在日记中写道,海军军令部长伏见亲王说,海军希望目前避免对荷属东印度和新加坡用兵,另外,即使作出这样进攻的决定,至少也需要8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因此仗越迟打越好。(12)同时,看来军方虽然不喜欢米内内阁努力想与英美达成和解的做法,并且正在策划推翻这个内阁,但是在中国事件获得解决和苏联的意图变得更加明确之前,它并不希望日本卷入战争。日本人其实是色厉内荏:日本政府在1940年春天正为了海外供应的原料,尤其是石油、橡胶和锡而担忧。英国和法国的战时需要,使这两个国家限制从它们的殖民地输出原料到日本,而日本同美国的经济关系则仍然处在不稳定的状态,美国随时可能禁运石油和其他出口品到日本。假如荷属东印度受到英国或美国的控制,则该地区对日本的供应也可能受到限制。日本希望在它尚未准备好进入东印度之前,不让任何人进去。因此,它一方面坚持要维持那里的现状,另一方面又不喜欢美国提出的建议,要日本和美国互换照会,来保证欧洲各交战国在太平洋上所辖领土的现状。(13)

    随着德国在欧洲的节节胜利,先是低地国家,随后是法国,都被希特勒的军队打垮,东京又为德国在远东和太平洋的意图发愁。德国如获全胜,是否会强逼战败国割让它们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而不顾日本在那里的权益呢?由于日本没有参加轴心国,德国对它不负有义务,甚至可能不能忘怀它曾努力同英美保持友好关系而怀恨在心。德国政府并不急于对日本在5月11日采取的措施作出答复。直至日本方面通过它驻柏林的大使提醒此事以后,德国政府才指示驻东京的奥特,要他说明,德国政府对“荷属东印度问题不感兴趣”。(14)奥特在5月20日照办了。但未能消除日本对东印度的忧虑,它对东南亚和整个太平洋根本不放心。

    法国的崩溃使法属印度支那的问题突出了。6月19日,日本政府要求暂时封锁印度支那与中国的边界,禁止过往交通,要求法国当局同意日本派去检查员,以保证永远禁止任何可能助长重庆作战能力的过境运输。(15)法国政府于6月20日答复说:它在6月17日就已封闭了边界,不让供应的汽油和卡车通过;将把禁运的范围扩大到包括许多其他物资;不反对日本派检查员。(16)29日,由西原将军率领的一个日本代表团到达河内,着手在海防、河江、老街、高平、谅山、贝亚尔堡建立检查站。(17)但是,日本人的欲望远远不止这些。6月19日,日本外务省欧洲司司长告诉奥特说,已指示日本驻柏林大使来栖强调指出法属印度支那的前途对日本有特殊利害关系。他向奥特解释,这意味着日本想要德国让它在印度支那放手行动,(18)并且可能还想要德国为此而向维希政府施加压力。在柏林,来栖6月19日谈到日本的一位前任外相佐藤尚武将去访问,又对欧洲新秩序和亚洲新秩序在战后的经济合作大肆吹嘘了一番。(19)6月24日,奥特报告,日本陆军省中央课课长武藤彰将军告诉德国驻东京的武官说,日本军队欢迎德国进行调停,以结束中国战事,同时为了这个缘故,日本对印度支那也非常感兴趣。日本拓务相小矶将军还就印度支那问题向奥特本人进行了试探。(20)武藤和小矶还向对方详细论述了缔结俄日互不侵犯协定的可能性。他们的想法显然是,日本若同苏联达成协议,同时又占领了印度支那,那么蒋介石在发现自己陷于孤立之后,可能会同意缔结日本所希望的那种和约,特别是如果让他在印度支那分得一杯羹以进行收买的话。(21)但是,柏林对日本的这些建议很冷淡。奥特在6月19日的电报中,表示对米内和有田不信任。他认为这两个人想同英美搞妥协。他建议德国不要立刻发表声明把印度支那交给日本,这样也许能导致米内内阁垮台,而由一个“亲我们”的内阁取而代之。(22)6月24日,奥特答复小矶说,德国大概不会反对日本在印度支那采取行动,只要日本保证在太平洋牵制美国,也许还应当允诺,万一美国干涉欧洲战事,日本就向菲律宾和夏威夷进攻。(23)

    德国外交部对于奥特的建议很容易地就接受了,特别是因为它对日本默许英法封锁德国的做法怀恨在心。经济司司长维尔说,日本直到不久以前才让少量的原料如锡和钨经过其领土运至德国。他还说,日本在1940年1月不通知德国就同“满洲国”缔结了一项独家经售满洲大豆的协定;而且,它不顾德国的抗议,迄今只向德国输送了7万吨大豆。他认为,德国为了停止供应中国战争物资而得不到宝贵的中国原料,日本却恩将仇报。(24)德国外交部的另一个官员克诺尔在6月20日的备忘录中说,最好告诉佐藤,在从东亚获得原料供应方面,德国希望日本有比较恳切的态度。(25)

    7月8日,佐藤同里宾特洛甫会晤(在座的还有来栖和里宾特洛甫的私人代理施塔默尔)。佐藤声称,由于日本在远东的行动转移了英、法、美三国政府的注意力,使德国的任务执行得更加顺利。他说,日本正努力在亚洲建立新秩序,像德国在欧洲所做的那样,他说,今后两国应密切合作,尤其是在美国干涉欧洲或远东事务的时候。日本正在设法结束中国战事,以腾出手来为上述目标奋斗。然后佐藤提到,法属印度支那和荷属东印度的前途使日本忧虑不安。里宾特洛甫在答话中没有许诺什么。他提到1939年三国公约谈判的失败。他说,谈判之所以失败,“正如日本一些政治家最近在讲话中再次表明的那样”,是由于日本对欧洲事务不感兴趣,因此这时根本不明白,日本说要加强德日合作是什么意思。(26)

    有田急切地向佐藤了解,德国究竟是对法国和荷兰在远东的殖民地有野心呢,还是要利用这些地方作为诱饵使日本参战?佐藤回答说,他猜想这两种念头德国都没有;德国这时似乎并不怎么在乎日本参战。(27)但是里宾特洛甫却告诉来栖,传说德国对日本态度冷淡,纯是无稽之谈,他对日本所提的两国之间应就合作问题更明确地交换意见的建议,反应也良好。(28)

    佐藤未能使德国在印度支那和荷属东印度问题上作出更明确的保证,里宾特洛甫暗示,希望日本提出更具体的办法,结果日本外务省草拟了一份德日协定的大纲,并同陆海军的代表进行了讨论。草案提出德国应承认南洋地区,包括法属印度支那和荷属东印度在内,是日本势力范围的一部分,并应支持日本在这一地区的霸权。德国还应帮助日本处理中国事件,给予日本与欧非集团通商的优惠待遇。作为报答,日本应承认德国在欧洲和非洲的霸权,日本虽不参战,但应采用各种手段协助德国迫使英国投降,并给予德国与大东亚通商的优惠待遇。两国应共同合作维护同苏联的和平,但如其中一国受到苏联的威胁,两国应共同协商采取措施;如果其中一国同苏联开战,另一国不得给予苏联援助。德国和日本还应共同合作来防止美国干涉它们各自在欧洲和亚洲推行的政策。同意大利也要商谈一个大致相同的协定。(29)

    7月12日和16日在东京讨论这些建议时,参加会议的外务省和军方的人员都对德国未来的政策表现出忧虑不安。(30)他们怀疑德国谋划使东印度纳粹化,或在和平解决时并吞其中的一部分。他们对德苏关系的前景也有疑问,并表示出有些担心,日本若不经过德国的同意就向南进军,可能会遭到俄国的敌对行动,这种行动或许还是德国怂恿的。(31)因此,大家一致同意按照所建议的方针同德国和意大利接触。但是,米内内阁的倒台,使这些计划未能立刻开展。(32)

    第二节 日苏关系(1939年9月—1940年7月)

    1939年下半年,诺门坎停战以后,日苏关系稍有改善。10月27日,两国达成协议,互相释放因偷捕鱼罪而被扣押的渔船。(33)11月6日,斯麦塔宁以苏联驻日大使的身分赴任,(34)标志着两国紧张关系的进一步缓和。在莫斯科,日本大使东乡同苏联副外长洛佐夫斯基会谈的结果,达成一项协议,组织一个俄日联合委员会,来解决外蒙古与“满洲国”之间以及“满洲国”与苏联之间的边界问题。该委员会于12月7日在赤塔举行第一次会议,此后又经过七次会议,于12月25日在程序问题上达成了协议。然后委员会迁往哈尔滨,着手进行划定边界的实际工作。(35)

    东乡开始了为缔结长期捕鱼协定和通商条约而进行谈判,在这两方面也都取得了进展。缔结商约的初步商谈结果,于11月19日在原则上达成协议,随后再由东乡及驻瑞典公使松岛和外务省商业局的一位前任局长与莫洛托夫和苏联外贸人民委员米高扬在莫斯科继续举行会谈。(36)12月31日,苏日达成了一项暂时解决办法,规定在缔结长期条约之前,把原有的捕鱼协定延长一年,还规定购买中东铁路的最后一次分期付款必须交齐。(37)但是,这些很有希望的进展,在1940年春天却受到了阻碍。苏日边界委员会于1月5日至30日在哈尔滨举行了八次会议以后,在诺门坎地区的问题上完全陷入了僵局,因为任何一方都不愿接受对方出示的地图,1月31日,宣告该委员会认为无法达成协议,准备解散。(38)2月10日,有田告诉日本议会,同莫斯科的谈判已经中断,但是他又说,谈判将要恢复。他说,对于成功地重新调整俄日关系固然没有乐观的余地,但是过分悲观也是毫无理由的。3月中,贸易会谈中断,4月7日,宣布松岛将返回瑞典。与此同时,缔结新捕鱼协定的谈判据传也陷于停顿。莫洛托夫于1940年3月29日在最高苏维埃发表外交演说时,虽然提到已在1939年底“经过周折”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声称苏联对它同日本的关系不能表示非常满意。他谴责日本议会要苏联把萨哈林岛北部和滨海省卖给日本的建议,并说,恰恰相反,日本人应考虑把萨哈林岛南部卖给苏联。在重揭疮疤的背后,存在着两国之间总的政治关系的问题。自从缔结德苏互不侵犯协定以来,德国政府正如上文已经说过的那样,一直极力主张日本人跟它走。这样日本人就可以牺牲英国为代价,方便地向南进军,并使德、日、满三国取道苏联的贸易顺利地发展。里宾特洛甫强烈要求大岛缔结苏日协定,大岛心悦诚服地改变初衷而相信了他的意见。里宾特洛甫又趁寺内伯爵将军1939年9月到波兰前线的机会,极力怂恿他赞成此事。9月20日在索波特设宴欢迎寺内时,里宾特洛甫说,他在8月份访问莫斯科时,曾同斯大林谈到俄日关系,斯大林说:“日本人要是想打仗,那么就打吧;他们要是想和解,那么也就和解吧。”(39)在东京,奥特接到指示,要他促成俄日协定,1940年2月,他又得到施塔默尔的支援。(40)大岛和白鸟回东京后,成了俄日协定的热烈鼓吹者,并得到了一些拥护者。但是,日本人对德国与俄国达成协议的忿恨不满,对共产主义的畏惧,对苏联的猜疑,都是难以克服的障碍。

    在莫斯科,东乡也是苏日协定的鼓吹者,尽管他的动机并不是偏爱轴心国,至少他本人的表现以及他使馆中的部属的表现都证明是这样。(41)据当时担任日本驻莫斯科大使馆三等秘书的太田三郎在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说,东乡“在1939年底或1940年初”派日本大使馆的另一名秘书斋藤到东京,极力要求允许他开始苏日协定的谈判,最后有田指示他着手进行。(42)但是无论太田还是东乡在作证时都说不出接到这些指示的确切日期,东乡只是说,指示“终于”下达了,很可能直到1940年春末或夏初他才接到指示。施塔默尔和奥特在给里宾特洛甫的报告中,说明了日本舆论的影响,尤其在宫廷派和内阁中间,对苏联是有敌意的。有田于1940年1月31日在日本国会的演说中,声称日本将继续执行同反共产国际公约的所有签字国保持密切关系的政策。他还说,苏联“应停止干涉在萨哈林岛北部办工业的特许权,应修改其支持中国抗日政权的政策,应进行合作以实现东亚的普遍和平”。3月22日,他再次提到反共产国际公约继续有效。(43)俄国对重庆的援助以及苏联报刊对于日本对华政策的敌视态度,是两国不能言归于好的主要障碍,特别是由于英法卷入欧洲战争以后,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变得比以往更为重要了。俄芬战争以及英法有可能——在3月初几乎成为事实——为了芬兰而出面干涉,使日本政府有了新的指望。倘若西方盟国卷入对苏联的战争,那么它们为了取得日本的支援,也许会同日本在中国问题上达成协议。日本对苏联的态度之所以强硬起来,以及日本参谋本部之所以制订对苏作战计划并在3月间得到天皇批准,(44)也许都同这样的期望有关。(45)

    但是,如上所述,俄国与芬兰缔结和约以及德国在西欧发起进攻,使局势发生了变化。苏联既摆脱了与芬兰的纠纷,避免了与盟国开战的危险,与日本相比,其地位相应地增强了。另一方面,法国的瓦解和预期德国将获全胜的前景,也未尝不使莫斯科担忧害怕,因此苏联政府并不怎么想冒险卷入远东的纠纷。而日本却仍然在中国不能自拔,使日本继续陷于这种境地,对苏联是有利的。另外,日本想要俄国人给予保证,假若日本开始向南进行冒险活动,苏联不会向它进攻。因此,总的说来,日本在外交上处于较弱的地位,所以在诺门坎问题上不得不让步。1940年3月,东乡恢复了对有争议的“满洲国”—外蒙古边界问题的谈判,经过长时期的商谈,于6月9日由东乡和莫洛托夫达成一项协定,按照苏联提出的要求划定了诺门坎地区的边界。(46)7月18日,商定设立一个联合边界委员会。(47)据那个替东乡和莫洛托夫当译员的野口喜雄说,东乡在7月初建议缔结一项政治协定。建议的内容是两国确认以(1925)的基本条约继续指导双方之间的关系;如果其中一方受到一个或几个第三国的进攻,另一方应在冲突中始终保持中立,这个协定的有效期应为五年。几天以后,莫洛托夫在原则上同意了,到8月中旬,他宣称,如果日本人放弃他们在萨哈林岛北部的特许权,苏联准备同意接受这项协定。东乡建议日本政府接受这个条件,以缔结中立协定。(48)但是这时米内内阁已经垮台,接替的是以近卫公爵为首的内阁,由松冈担任外相。8月29日,东乡被召回国,并奉命在继任者未到任之前,暂停谈判。(49)

    第三节 第二次近卫内阁(1940年7月)

    德国在欧洲的胜利注定了米内内阁的命运。这个政府既未能与英美达成协议,以促进它所渴望的“对中国事件的处理”,这时又受到指责,说它下错了赌注。日本希望同德国达成协议,商定英国一旦被打败后——看来不过是时间问题——如何分赃。但是如上所述,德国政府对日本的建议,反应却有些冷淡,并表露不准备同一个素来与它疏远的日本政府合作。因此日本军界领袖决意踢开米内内阁,由一个能同轴心国进行所希望的合作的内阁取而代之。从1940年5月31日起担任掌玺大臣,同时又是日本政界中颇能左右天皇意见的木户侯爵,在日记中透露,他已为任命近卫接替米内而活动了一些时候。(50)7月8日,陆军次官阿南将军拜会了木户,谈到米内内阁根本不适合同德意谈判,改组内阁已不可避免,陆军准备支持近卫。16日,陆相畑大将经授意提出辞职;由于军方不准备推荐任何人接替他,因而米内和他的内阁只得在当晚全体辞职。天皇不愿看到内阁被推翻,表示有些不满,但也不敢站在公然反对军方的立场。7月17日,召开了包括木户和几个前任首相的重臣会议,会上一致推荐近卫当首相,当天晚上,他奉天皇的谕旨组阁。(51)宫廷派和军方之所以一致推选近卫,是由于宫廷派认为,让近卫担任首相,并让他担任那个正在形成可取代议会派的新的政治组织的领袖,他就能制止在国内走向极权主义和在国外走向同轴心国合作,而军方则估计,近卫是出名的懦弱和优柔寡断,这样他们就能牵着他沿着他们所希望的道路走下去。结果证明军方的估计较正确,近卫正像他的主子天皇一样,没有能力阻止日本致命地陷入战争。在组织新内阁时,近卫即使不愿任东条当陆相也办不到,因为决定此事之权掌握在军方。不过,如果木户的话可以相信,军方把选择外相之权留给了近卫,而天皇则劝他物色人选时要慎重。(52)鉴于军方反对任命任何一个不赞成同轴心国更密切联系的外交家担任此职,近卫的选择权是有限的。他选中了松冈洋右,也许是因为他认为松冈不会去逢迎军方;也可能是因为他轻信了松冈,松冈自称懂得怎样同美国打交道。事态发展证明,近卫选中的人是再糟糕也没有了。

    在对外事务中,松冈以为他既能利用两个轴心国,又不致对它们承担过多的义务。他告诉重光说,意大利今后将从属于德国,但是日本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却能保持独立。日本应当奉行他所谓的“类似苏联那种独立的等距离政策”。他说,日本应当利用德国在欧洲战胜的机会,对法国、荷兰、葡萄牙在远东的领土发动突然袭击,据他估计,这样做可以最少地冒卷入战争的风险,而获得最大的利益。(53)松冈还认为,英国也将被希特勒打垮,届时日本就可攫取英国在远东的属地了。他估计,如果以日本站在另一方积极进行干涉相威胁,将可阻止美国去帮助英国。他基于这些错误的想法,推行了终于使日本两面极不讨好的政策。轴心国家怀疑日本,而且有充分理由,它们对它从未完全信任,而民主国家则把日本看成只在伺机向它们发动进攻的敌人。于是,在松冈任职的那致命的一年中,日本陷入了这样的境地,只得蒙受耻辱或孤注一掷投入战争,否则就无法脱身。

    第四节 1940年9月27日的三国公约(54)

    8月1日,松冈在东京、来栖在柏林再度试探了德国对大东亚势力圈的态度。他们两人都暗示,日本同轴心国的关系将取决于德国对这一问题的反应。(55)两人还询问了德国同苏联的关系。松冈后来说,他曾催促奥特弄清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但是奥特表示有些不愿意这样做。(56)松冈的建议比他的前任有田的建议得到了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较好的反应。这不仅由于柏林对日本的新内阁比对米内内阁满意,而且因为希特勒在6月19日的演说中向英国试探和平失败以后,德国要迅速结束欧洲冲突的希望正在消失。(57)这意味着,德国将面临长期作战的前景,而且不能完全排除美国参战的可能性。此外,德苏的伙伴关系正开始出现裂痕,希特勒已在考虑进攻苏联。(58)因此,柏林方面认为,必须使日本依附轴心国,并为此而对日本付出代价。于是,在将近8月底时,里宾特洛甫再次派施塔默尔赴东京,指示他要试探出日本政府的真正意图,因为奥特的报告与来栖提供的消息有些出入。如果日本人确实准备缔结一项协定,施塔默尔将偕同奥特为此开始谈判,并在谈判过程中将一应细节报告柏林批准。施塔默尔于8月23日离开柏林,9月7日抵达东京。(59)与此同时,日本核心内阁在9月4日决定了谈判的条件。这些条件是,轴心国与日本应进行政治和经济合作,以一面在欧洲和非洲建立新秩序,一面在大东亚建立新秩序,为了便于谈判起见,大东亚势力圈的范围将包括“缅甸迤东和新喀里多尼亚迤北的地区”。这个地区最后将扩大到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不过,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同意印度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倘若为了诱使苏联与3个伙伴国的政策相一致,而有必要这样做的话。(60)日本除不参加战争外,可采取一切办法来帮助轴心国打败英国和阻止美国“干涉”。如果中国事件可望渐趋结束,或者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不容许再拖延,那么日本也可以只向英国开战,或向英美一齐开战。(61)

    9月9日,施塔默尔到松冈府拜会了松冈,把里宾特洛甫对时局的看法告诉了他,即德国不希望欧洲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而是希望尽快地把战事结束。德国尤其希望不要使美国参战,里宾特洛甫认为,美国虽然未必可能参战,但是也说不定。里宾特洛甫当时似乎觉得,比较可能的是,美国会采取行动反对日本,因此他认为,德日如果缔结协定,将使美国不敢干涉欧洲或远东的冲突,从而对双方都有好处。施塔默尔说,德国此时并不要日本进行军事援助来对英作战,而只是希望日本协助遏制美国。他向松冈保证,德国准备承认日本在大东亚的领导地位,只要求在经济上享受优惠和要求日本帮助弄到战略物资。德国愿意充当忠诚的中间人使日本和苏联弃嫌修好,不过它认为,最好在同苏联接触之前,先同日本取得一致意见,施塔默尔说,德国尚未就此事同苏联交换过意见。(62)9月10日和11日,以施塔默尔和奥特为一方,松冈为另一方,又举行了两次会谈,在后一次会谈中,双方对条约草案取得了一致意见。(63)谈判进行得非常机密,在拟就草案之前,日本外务省一般对此都一无所知。(64)

    按照三国公约第1条和第2条规定,日本将承认并尊重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建立新秩序中的领导地位,而这两个轴心国家也将同样承认日本在大东亚的领导地位。松冈解释说,德国在谈判中没有提到非洲,所以(轴心国)新秩序的范围只限于欧洲。他说,“目前”,大东亚被理解为包括法属印度支那、暹罗、缅甸、马来亚、荷属东印度和新喀里多尼亚。他告诉施塔默尔,大东亚的范围将“逐渐扩大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施塔默尔表示同意,他没有询问细节问题,也没有提到印度。(65)

    第5条确认该公约毫不影响“缔约国中的每一方与苏联之间目前存在的政治状态”。松冈告诉联络会议说,第3条中提及的那个国家(见下文)是指美国,但是由于苏联没有卷入战争,所以添上了第5条,以解除莫斯科可能对该公约的疑虑,阻止美苏言归于好:松冈说,德国和意大利正在试图劝使苏联“与该公约的主旨相协调”,并且正在帮助调整苏日关系。(66)

    三国公约的要点在于第3条,这一条的最后定稿并经一致同意的内容,规定德、意、日三国有义务在“缔约的三方中有一方受到一个目前未卷入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的国家进攻时,以一切政治、经济、军事手段相互援助”。当时担任外务省条约处处长的松本俊一(他以这个身分协助松冈制订该约),在战后向国际军事法庭详细叙述了就第3条进行商谈和发生争执的情形。(67)他说,日本原先拟就的第3条草案用语含糊,于是施塔默尔另外提出一个草案,它与最后的文本实际上是相同的。施塔默尔的措词在9月11日被暂时接受,然后呈交给里宾特洛甫。但是里宾特洛甫不同意,建议缔约国中如有一国受到一个没有卷入欧洲或亚洲冲突的国家“公开的或以隐蔽的方式进攻”时,该公约所规定的军事义务就应予以履行。当这份经过修改的德国草案于9月14日送交松冈时,他问,这是指哪些情况。施塔默尔回答说,将包括这样一些情况,例如英国准许美国占领地中海上的一个基地,或英美缔结密约让美国舰队使用新加坡。松冈反对这样提法。他不愿使日本承担条约义务,在美国尚未以正式参战的方式支援英国时,就去帮助德国。他执拗地坚持这一点,结果里宾特洛甫同意删去“公开的或以隐蔽的方式”这几个字。可是,这位德国外交部长作了另外一次尝试来加重日本根据该公约所承担的义务。9月19日,里宾特洛甫前往罗马,把即将缔结这个公约的消息透露给墨索里尼和齐亚诺。(68)也许是同他们商谈的结果,他把再经过修改的第3条草案发到东京,由施塔默尔于9月21日交给了松冈。这个草案规定,如果一个没有卷入欧洲或远东冲突的国家对缔约国中的一方“犯下侵略的行为”,日、德、意“保证向该侵略国宣战,并以一切政治、经济、军事手段相互援助”。(69)里宾特洛甫和施塔默尔宣称,这样的措词将有效地阻止美国参加反对轴心国或反对日本的战争。但日本海军反对承担任何明确的宣战义务,于是德国人再次让步。(70)因此第3条仍然采用了施塔默尔和松冈在9月11日商定的内容。

    9月23日,对三国公约的全文及其附属秘密协议书取得了一致意见。接着,里宾特洛甫表示希望该公约在柏林正式签署,这使松冈大为不快。这位德国外交部长同松冈一样喜欢出风头要面子,坚持要这样做。不过他同意,作为报答,秘密协议书可在东京互换,公约的英文本可作为正式的文本。(71)

    在日本,这个公约于9月26日的内阁与枢密院调查委员会联席会议上获得最后的同意。尽管松冈、东条、近卫都作出了保证,枢密院有些官员仍然对这次会谈表示相当怀疑,尤其是对于这个公约对日美关系的影响,对于日本如根据公约第3条卷入战争时能够指望得到德国多少帮助,以及对于日苏弃嫌修好的前景这几点,更为怀疑。(72)9月27日,公约的正式签字仪式在柏林举行,两天以后予以公布。日本政府对这个公约在国内会引起什么反应忐忑不安——事实上反应是不热烈的——它采取了不同一般的措施,把该约公布在一道诏书中。

    随着公约的签字,奥特和松冈于9月27日在东京又互换了几项秘密协议书。在第一项协议书中,德国同意,缔约国中的一方是否受到了第3条所说的进攻,这个问题应由三国磋商决定。(73)如果日本受到这样的进攻,德国答应全力给予经济和军事援助,同时德国将预先尽量给予日本技术和物质援助,协助日本做好准备以应付这样的事变。德国还答应竭尽全力,促进日本与苏联之间的友好谅解。(74)互换的第二项协议书包含一项协议,规定如果日本同英国作战,德国将尽量援助日本。(75)第三项协议书是关于德国从前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问题。双方一致同意,以前属于德国而这时由日本受托管理的一些岛屿,仍由日本统治,但鉴于德国最后正式放弃了这些岛屿,日本将给予一些补偿作为报答。其他这时由日本占领的德国从前的属地,则待欧洲战事结束后归还德国,不过,届时德国可举行谈判,将这些属地卖给日本。(76)

    这就是三国公约及其必然的结果。松冈尽管先前夸口说,与意大利的从属地位相比较,日本将不依附于德国,这时却准备放弃这种独立地位,因为他深信德国将击败英国,而成为欧洲战争的胜利者。他生怕德国那时将试图卷土重回远东和太平洋,假如没有一个协议予以防止的话。(77)再则,他认为,只要日本继续努力统治中国,日美关系就不可能根本改善。他告诉枢密院官员说,美国认为由于中日冲突的持续,日本的实力正在削弱。因此,如果日本继续保持孤立,美国可能会对它增加压力。因此日本同轴心国结盟乃是上策。(78)他同里宾特洛甫一样,认为这个公约将使美国不敢在欧洲或亚洲进行干涉,从而使日本能腾出手来进攻法国、荷兰、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地。最后,他相信,三国公约将导致苏联与日本缔结协定,使苏联保证停止支持中国。(79)根据松冈在1941年的行为来判断,他似乎并不认为公约第3条的措词使日本有了同美国讨价还价的机会,尽管近卫可能有过这种想法。松冈后来在回忆录中声称,他是要把这个公约作为和平的工具,而事实上他心目中的和平只是牺牲欧洲的民主国家来进行征服罢了。他似乎指望,这样征服的结果,他将成为一个极权主义日本的独裁者。


    (1) 《日本:1931—1941年》,第2卷,第281页。

    (2) 兰格与格利森:《对孤立的挑战》,第586页。

    (3) 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888—889页。在1921年12月13日的四国条约签字以后,签字国又于1922年2月4日分别通知荷兰和葡萄牙政府,它们将尊重这两个国家在太平洋岛屿上的所有权(见《概览,1920—1923年》,第488页)。

    (4) 又见上文,原著第460—463页。

    (5) 原文载《日本:1931—1941年》,第2卷,第281—282页。

    (6) 同上书,第283—284页;赫尔,前引书,第889—890页。

    (7) 澳大利亚公使也获悉,美国政府不希望盟国军队在荷属东印度登陆,除非是应荷兰政府的请求并受荷兰的指挥(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891页)。

    (8) 《日本:1931—1941年》,第2卷,第285页。

    (9) 又见上文,原著第488—489页。

    (10) 《日本:1931—1941年》,第2卷,第285—288页。

    (11) 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893页。

    (12)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11718页。

    (13) 赫尔在6月22日关照格鲁作此建议,格鲁在两天后照办了(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895页)。有田告诉木户,此时使日本的活动,包括在荷属东印度的活动,受到限制,那是不妥当的。他只愿考虑保证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上所辖岛屿的所有权(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11709页)。

    (14)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6578页,第6601页。

    (15) 同上书,第6713页。

    (16) 《泰晤士报》,1940年6月20日。中国政府对法国默许日本的要求提出了抗议,但是没有效果。

    (17)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6713页。

    (18) 同上书,第6164页。

    (19) 同上书,第6170页。

    (20) 同上书,第6175—6177页。

    (21) 作为开端,印度支那或其一部分显然将给予汪精卫政权(《纽约时报》,1940年6月20日)。

    (22) 同上书,第6164—6165页。

    (23)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6177页。

    (24) 同上书,第6166—6168页。

    (25) 同上书,第6972—6973页。

    (26) 同上书,第6174—6182页。里宾特洛甫显然是指有田在6月22日的广播演说,在这篇演说中,有田再次谈到日本不卷入欧洲战争的政策。

    (27)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6187—6140页(页码有误,原文如此——译者)。

    (28) 同上书,第9705页。

    (29) 同上书,第6203—6207页。草案第一稿的日期为1940年7月12日。开会讨论的结果,又作了一些修改。同德国的谈判希望在柏林进行,同意大利的谈判希望在罗马进行。这样,同意大利的谈判就可与同德国的谈判齐头并进地分在两地进行。

    (30) 与会的人员有:日本外务省的部门长官安藤和石泽;陆军省的高山中佐;陆军参谋本部的种村少佐;海军省的斯波中佐;海军军令部的小野大尉。

    (31)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6190—6203页,第6207—6230页。

    (32) 同上书,第6212页。

    (33) 《纽约时报》,1939年10月27日。

    (34) 见上文,原著第572页。

    (35)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23100页。

    (36) 《纽约时报》,1939年11月25日。

    (37) 从1938年以来,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有争论,该年11月间,苏联政府通知东京,在购买中东铁路的款项未付清以前,不谈判新的捕鱼条约。为日苏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1925年的条约,曾考虑以后要进行通商谈判,但是直到此时毫无举动。欧洲战争爆发以后,日本或“满洲国”与德国之间的海上贸易被切断,使取道苏联的过境贸易之重要性大大增加。俄日之间的直接贸易是次要的。

    (38) 后来的谈判见下文,原著第589页,第609页。

    (39)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6136页。

    (40) 同上书,第6127—6130页,第6141—6142页。

    (41) 东乡在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上说,他早在1933年就建议缔造这样一个协定(同上书,第35638页)。

    (42)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23103页。

    (43) 《泰晤士报》,1940年2月1日,3月23日。

    (44)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7526—7528页。

    (45) 1939年12月17日的日本报纸《中外商业》(Chugai Shogyo)说,盟国迟早将卷入同苏联的战争,而由于苏联所处的地理位置,除了日本没有哪个外国能够有效地牵制它,因此日本可能将起重要的作用。

    (46) “蒙古人民共和国与‘满洲国’在上述地区的边界线,如本协定所附的红军总参谋部1935年出版的1∶200 000比例的地图所绘”(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3851页)。

    (47) 同上书,第23101—23102页。又见下文,原著第609页。

    (48) 同上书,第35380—35382页。

    (49) 同上书,第35380—35382页,以及东乡的证词(同上书,第35619页)。又见下文,原著第597页以后。

    (50)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6242—6243页。

    (51) 同上书,第6243—6253页。遵照礼仪,咨询了硕果仅存的元老西园寺公的意见,但是他藉口有病在身和对情况不了解,避不作答。几个前任首相是若第二章日本不由自主地陷入轴心国阵营(1940年6—9月) - 图1、冈田、广田、林、平沼和近卫本人。近卫表示不愿担任首相——也许并非全是做作——并说他倒希望由一个军人出任首相。

    (52) 同上书,第6243页,第6255页。

    (53)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9712—9713页。

    (54) 在此之前为缔结公约而进行的流产的谈判,见《概览,1939—1946年;大战前夕,1939年》,第660—679页。

    (55) 来栖在会见魏茨泽克时说,他还没有接到新内阁的指示(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6280—6285页)。

    (56)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6331—6335页。奥特在8月1日确实把谈话的要点电告里宾特洛甫,并说他答复问题时很谨慎,此外还请示了有关“南洋势力圈”的界限。

    (57) 见上文,原著第269—270页。

    (58) 见上文,原著第376—377页。

    (59)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24404—24406页。

    (60) 同上书,第6314页。日方仍然弄不清德国的意图,在内阁会议的决议中有一条规定,提出万一同苏联开战,如果德国和意大利愿意的话,可缔结三国协定。

    (61)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6318—6319页。

    (62) 同上书,第6323—6327页。

    (63) 松冈在9月19日核心内阁与大本营的联络会议上这样说(同上书,第6335页)。

    (64) 松冈的顾问白鸟和斋藤作证时都说,他们没有参加谈判。

    (65) 公约的第1条和第2条是这样向9月19日的联络会议解释的。

    (66)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6339—6341页。

    (67) 同上书,第3145号。

    (68)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40年9月19日。

    (69)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3145号。

    (70) 同上。

    (71) 同上。之所以附上最后这一句,乃是因为,如果采用德、意、日三国文字的文本,日本枢密院将要比较各种文本,看有无不同之处,从而使批准的工作受到阻挠。因此里宾特洛甫同意,作为权宜措施,该公约的英文本在柏林签署。从德文翻译的、经过核定的英文本,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0—1941年》,第304—305页。

    (72)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6352—6378页。枢密院官员中一个亲英美的集团,要求政府不要利用公布该公约的机会煽动舆论反对英美,近卫同意这种看法。在达成这种谅解后,该委员会批准了公约,可以预料,该约必然会得到全枢密院的批准。据说天皇和近卫都反对这个公约,而且天皇还认为该约将导致战争,但是按照惯例,一旦内阁取得一致意见,天皇就只得批准(同上书,第30909—30910页)、近卫的态度是暧昧的。他若真的不赞成这个公约,那么他的同意就是迫于多数决定的压力。

    (73) 同上书,第6398页。松冈告诉枢密院官员,如果美国参加欧洲战事,那么陆海军当局将先会商对策;再由内阁根据军方达成的协议作出决定;然后同德国和意大利会商。这样日本就可自由选择参战的时间(同上书,第6346—6349页)。

    (74) 同上书,第6398页。日本人想要德国在万一发生战事时承担更具体的义务,但德国人拒绝这样做(同上书,第3145号)。

    (75) 同上书,第6400—6401页。

    (76)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物证及其他》,第6402页。日本人惟恐德国在打赢欧洲战争后,将要求归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它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松冈告诉枢密院说,为使日本能(以兼并的形式)保住它受托管理的岛屿而给予德国的补偿,将是“微乎其微,几乎是有名无实的”(同上书,第6359页)。

    (77) 他在9月26日枢密院讨论时表示了这种忧虑(同上书,第6362页)。

    (78) 同上书,第6343页。

    (79) 他告诉枢密院,他不相信施塔默尔所说的,德国和苏联尚未就苏联欲与拟议中的3个轴心国伙伴进行密切合作的问题举行谈判(同上书,第63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