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938年9月30日和1939年9月3日的军备和防务措施平衡表

    在另一卷《概览》(1)中曾着重指出过这样一点:不管英国和法国因慕尼黑协定而赢得的一年喘息时间使它们各自的军备状况可能得到的相对的改善有多大,但它们仍不能期望有绝对的改善,因为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更加强大。1939年,德国重整军备的努力已接近顶峰,为了把工业转入战时生产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已完成,现在要开始收获它的丰硕的果实了。这一年中英国和法国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有良好的决心而行动缓慢、不能及时地有所收获的年头。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最多不过是两年以前才开始认真地发奋努力,它们都还没有着手改组国民经济来为全面重整军备奠定基础。直到1939年4月英国才迈出重要的一步,成立了一个供应部(成立得如此之晚,以致在开始时它几乎不能帮什么忙,反而成了一种妨碍物)。法国则直到战争开始以后才采取了同样的步骤。(2)

    对英国和法国来说,有些必须预先做的事情可能已是非常清楚明白的了,它们不仅仅是组织或行政方面的变更,而且须要摆脱心爱的放任主义传统。的确,这些变革意味着一定程度的专政。在英国,甚至1939年5月1日实行的征兵也成了一项重大的原则性变更,当然它也是一项重要的(如果是长期的)防务措施。最后,由于法国和英国政府不大愿意抛弃“绥靖”思想,它们的种种努力继续受到妨碍,结果是两国政府没有能在人民和肩负着重整军备任务的那些人的心中激发起必要的紧迫感。从广义上讲,这些就是隐藏在和平的最后一年民主国家重整军备平衡表数字后面的一些因素。

    第一节 空中

    慕尼黑危机降临英国时,英国正在朝下列目标努力前进:计划到1939年3月31日拥有1 750架第一线飞机,到1940年3月31日,大城市空军部队将拥有2 373架第一线飞机并配有后备队。(3)在慕尼黑危机发生的那个时候,一般认为英国大概已经有了1 500架左右的飞机,不过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称得上是真正的新式飞机。那时,在30个作战中队中只有1个中队装备有喷火式战斗机,有5个中队正在着手装备著名的旋风式战斗机;许多轰炸机中队配备的飞机即使还不算是报废品,也已经过时。一年以后,当战争爆发时,尽管政府早就保证说装备1 750架第一线飞机的计划已经完成,可是看来第一线的实力仍然不超出1 500架的水平,因为在当时的空军名册上只列有125个中队。鉴于飞机生产率毫无疑问已有了显著的提高,这种情况确实是令人吃惊的,并引起了公众的很大忧虑。计划未能完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出于一种值得称赞的愿望,即希望只用最新式的飞机装备第一线。因此,主要的问题变成了如何改装现有的中队,而不在于成立新的中队。

    到1939年7月时,英国已有26个中队全都配备了新式的有8挺机枪的战斗机。的确,战斗机所占的比例自上一年起已提高很多,原因是政策有了改变,详情还将在下面的章节中论述。(4)1939年夏季每月大约生产130架战斗机,而一年以前每月只生产30架左右:这一事实反映了这种政策上的变化。这种增产也并不是靠牺牲轰炸机的生产取得的,在这同一时期,轰炸机从每月生产约120架增加到约320架。确实,军用飞机的每月总产量,从1938年8月的大约250架,猛增到1939年9月的大约780架。(5)而且,除数量上的增加外,还有飞机体积的显著加大(指轰炸机)和速度、火力等的明显增加(指战斗机)。

    法国空军实力的状况,就像一幅细节不清、轮廓平淡的图画。(6)要说战前一年的飞机产量提高了5到6倍,可能会造成错觉,忘记了法国空军部长居伊·拉尚布尔都承认的这样一个事实,即1938年夏季每月平均只生产39架飞机。到了1939年9月,产量可能已达到每月200到300架。(7)但是,因为据拉尚布尔说,到1939年2月产量只提高到每月100架,生产速度的增加来得太迟,以致只能重新装备第一线中队的半数。

    根据法国官方的数字,(8)战斗机的增产速度,就像英国的一样,是战前一年的成就中最出色的一项,从1938年夏季的每月生产5架,增加到1939年夏季的每月生产191架。在这段时期里,法国除自己生产外,在很大程度上还靠从美国购买战斗机来补充。可是在1940年夏天法兰西战役期间,法国战斗机的实力,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也只不过略微超过500架而已。(9)因为最终的第一线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一定是依靠从美国购买飞机,法国官方公布的战斗机产量看来就像是大大地夸大了。至于轰炸机,法国的境况更为不妙。根据官方的数字,与1938年夏季的每月14架相比,1939年夏季每月只生产了12架轰炸机。战争爆发时可以使用的390架轰炸机中,没有一架可以算是新式的。(10)

    这样,法英两国在1938年到1939年间的飞机产量,表面上是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各自第一线飞机的实际数量,却很少或没有相应的增加。德国的情况却相反。德国第一线的力量,1938年9月已达到2 928架,到1939年9月就上升到3 750架,增加了800架以上。(11)另一方面,在飞机产量的增长速度方面,德国远不及法国和英国,就是同它自己以往的记录相比,也是很微小的。1938年9月,每月生产约450架;1939年9月,每月接近700架。战争爆发后,德国的飞机生产保持在每月800架左右,直到遭到最初的军事失利和挫败后,才迫不得已重新大规模增产飞机。实际上,德国空中力量的发展已达到其极限。生产飞机的熟练工人来源几乎已枯竭,服兵役的年龄已降低了一级。况且,经过1935年到1937年间的大规模生产试验之后,如果德国的飞机设计要想跟得上时代的发展,那就必须有系统地重新改造飞机工业,而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造成产量下降。

    在德国空军中,也如同法国和英国一样,在战争前的最后一年,战斗机实力的增长比例大于轰炸机。(12)然而1939年德国轰炸机的力量极其可观,它拥有1 270架双引擎轰炸机,(13)大部分是亨克尔111型和德尼厄17型,还有几架新式容克88型,这是在这一年早些时候开始投入生产的。德国还可以调动335架容克87型俯冲轰炸机,这种飞机是法国和英国武器库里根本没有的。(14)事实上,如果说法国人和英国人1939年9月在空中较量胜负方面比之一年前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那么,德国人也是一样。可是,在他们可怕的3 750架第一线飞机的背后,却只有少量的后备队,按各种型号分别计算,只占第一线飞机的10%到25%。造成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是近来生产速度减慢了;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希特勒想打一场闪电战。因此,德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得到使用它所发展的这种空军所需具备的合适条件。最后,终于给它提供了这些条件,因为在波兰进行的闪击战之后,它有一段长时间的“虚假战争”,在这段时间内它可以为今后一连串的闪击战积蓄力量。

    第二节 地面

    至少在慕尼黑危机以前,陆军在英国的防务优先顺序上是处于不利的第三位。在同法国谈判时,特别强调了这样一种想法,即英国在联合防务方面,将主要采取海上和空中支援的方式,这样就势必要牺牲陆上的支援。因此法国人被告知,他们在战争开始之初,最多只能期望得到两个师的支援——甚至这种援助也不一定靠得住。(15)这就是“有限责任”这种给人以安慰和讲究节约的理论的产物。慕尼黑危机之后,尤其是在布拉格被占领以后,在法国不断施加压力的情况下,英国人终于意识到,不仅必须毫无疑问地给予法国以陆上的支援,而且要使这种支援有效,还必须大大地扩大规模:法国人甚至可以要求充分补足捷克斯洛伐克损失掉的35个师兵力。因此,在和平的最后几个月里,英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计划,但在剩下的这点时间里是不大可能予以实施的。就这样,野战军兵力在纸面上逐渐增加,一直到比原来的数字增加了15倍;本土军增加了1倍;最后在1939年5月1日采取了最革命的一个步骤,即实行征兵制。(16)但是,从实践的观点来看,这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考虑到本土军和野战军的大量增加,对应征入伍的新兵进行训练和装备还需要等很长的时间。然而不管怎么说,在法国以及那些英国慷慨给予保证的欧洲国家看来,英国实行征兵无疑是一种具有伟大象征意义的姿态。

    在慕尼黑会议后的几个月里,扩大军队的措施并没有影响原先的决定,即先派遣两个师前往法国,一俟条件允许再增派两个师。后来又决定,第一批应该派遣4个师,实际上,这也就是1939年9、10两月间派出的全部陆军。这些就是在估计陆军大臣关于本土军和野战军的声明时必须考虑到的严酷事实。

    1939年3月8日,霍尔–贝利沙宣称,用于欧洲战场的野战军将有19个师:正规军有4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本土军有9个步兵师,3个摩托师和1个装甲师,此外还有2个本土骑兵旅。他进一步证实(实际上他的分析已经清楚地表明),打算使本土军不仅在训练和装备上,而且在所起的作用和执行的任务方面,也都达到正规军的水平。不仅如此,本土军现在将构成野战军的主要部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前一年的10月份已经把本土军的野战部队改编为上述的13个师。因此,当3月29日陆军大臣宣布把本土军增加1倍时,自然也就意味着它的野战部队增加1倍,成为26个师。再加上原有的正规军6个师,最后就将有一支32个师的野战军。(17)不过,说句公道话,在扩军实现之前就过早乐观的,可能是公众,而不是陆军大臣。因为霍尔–贝利沙在声明中还加上了这么一段话:“我们的生产状况是这样的,那就是,我希望,可以有把握地预言,我们突击部队的正规师的全部将……在下一个财政年度内装备好,准备行动。我没有把尚未建立的、新的装甲师包括在内。”(18)这只能意味着,他并不盼望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能有一支超过5个正规师的野战军——4个步兵师再加上当时仅有的1个装甲师,即所谓的“机动师”。(19)

    装甲师立即成了野战军中最有价值但也是最难装备的一部分,因为正如霍尔–贝利沙所说,“在我们的生产中最难办的部门是坦克。”(20)在上述各计划中,本来设想成立3个装甲师(2个正规师,1个本土师)和5个陆军坦克旅;但是当战争爆发时,实际上只有1个装甲师和1个陆军坦克旅,而且都是只装备了一部分完好的坦克。师的机动部队装备得较好,因为它们只需要轻型坦克和运载机枪的装甲车,而这些的产量都很充足,并且足够供训练之用。在重型武器方面,由于缺乏装备,训练遇到了困难。(21)

    在和平的最后一年,法国的陆军几乎没有什么扩充,(22)虽然在1938年就已循着更为有效的途径,对人员和物资进行过一次整顿,使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长期实行的义务兵役制,使陆军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征集500万以上的兵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受过训练的预备役军人。此外,法国议会在1939年3月31日无限期地延长了1936年3月17日的两年服役期法令;并通过一项法案,授权政府可以随时征召后备役军人。然而,慕尼黑会议后的一年“喘息时间”,只能使法国处于一个与德国对比起来更加恶劣的地位。德国在1935年才开始实行征兵,因此它在1938年还刚刚开始得到它在人口方面比法国多1倍的好处。

    根据在前一天已成为法律的一项法案,法国政府得到特别授权,在次日,即1939年3月20日公布了一系列法令,其中有给予国防订货以优先权、指导工人参加国防工业等措施,以及规定国防工业每周工作60个小时的制度。(23)然而,由于经常不断的罢工,缺乏原料和企业的生产能力微弱,这些措施大多未能奏效。企业生产能力不足又是因为过去没有整顿好,没有更新设备。结果是只能继续小量地生产武器。坦克、大炮,和飞机一样,生产第一线不得不继续依赖很大一部分过时的原材料。然而,如果按里翁审判中证人估计的平均数计算,那么在1939年9月法国还是有可供使用的新式坦克大约2 200辆。虽然这使德国人在数量上仍占很大优势,但在质量上,当时双方恐怕是旗鼓相当的,因为在1940年5月才成为德国装甲部队精华的重型坦克,当时还没有开始大量出厂。然而由于这一方和另一方关于坦克用途的理论全然不同,无论是以质量还是以数量为根据的双方对比都是困难的。(24)德国人除了在装甲部队中配备坦克外,其余部队是没有坦克的,而法国人则在非师属的营中装备了比在装甲部队中的比例还稍高一些的坦克。这不仅意味着法国拥有的轻型坦克所占的比例高于德国(因为法国和英国不同,是以轻型坦克作为步兵的支持力量的),而且还表明法国的整个坦克力量因分散而浪费掉,因此法国反而不是德国装甲部队的对手了。

    尽管戴高乐和雷诺竭力主张,尽管达拉第甚至还许下过建立重装甲师的诺言,法国在参战时还是只有一年前就已拥有的那2个轻机械化师。直到1938年12月才作出建立2个装甲师的决定,直到1940年1月这2个师才建立起来。但是,这里再次表明,表面的比较或推论是会产生错觉的,因为轻机械化师的实力,远比它的名称所显示的要强大得多,因为法国的“索米阿”和“B”型坦克胜过所有德国的同类坦克。但是另一方面,在法国全部坦克中只有一小部分是这一类坦克,其余大多数仍然是那些在数量或质量上都不及德国的轻型坦克。(25)

    1939年,如同1938年一样,德国可以立即动员500万以上的兵员。在1938年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经过训练的后备役军人,而法国陆军拥有此类后备役军人的比例相当高。但是,到了第二年,这种差别开始消失,因为实行征兵制以后,德国的后备役军人开始激增。此外,由于德国的人口众多,和平时期的1个正规师,到了战时就可以扩充为4个步兵师;而法国1个正规师只能扩充为3个步兵师。(26)同时,在德国工业中能够保持的劳动力的比率也比法国大得多。此外,德国的工业动员比较顺利,早在战争爆发前数月,就已逐步付诸行动;而在法国,到那时工业动员就与军事动员发生了冲突。

    德国的机械化兵力,1938年的5个装甲师,1939年8月增加到7个师,到1940年6月法兰西战役时已发展为10个师。按原来的编制,10个师应该有4 100辆以上的坦克,但编制经过减缩,在法兰西战役中实际参战的坦克不超过3 000辆,其中至少有1 000辆是重型坦克。这仍比法国多出了几百辆,而且德国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有利条件,如前面已讲到过的质量和组织方面的优点。最后,虽然英国在法国投入的坦克有600辆,(27)但质量太低劣,无助于改变差距。

    第三节 海上

    早在慕尼黑危机时,大不列颠就已经有充分的理由可以为它的海军力量而感到满意。正如丘吉尔不久后说的,“这是我们国防三军中惟一具有高度效率的军种,而且对欧洲相对来说,它比1914年时更加强大得多”,(28)1936年开始的海军的重整军备,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而且在数量上仍在稳步地发展。在1938—1939年的财政年度内,皇家海军增添了53艘军舰,1939年又增加了60艘。不过,由于这次危机而引起的新的情绪,导致了1938年末到1939年初的一系列讨论。1939年7月,帝国国防委员会批准为一项新的建造规划做好准备工作。8月以后,以财政上的理由反对达到“两强”标准的意见已听不到了,可以说,这一标准现在已经成为海军部的长远目标。1939年1月,英国舰队的总吨数已超过法国、意大利和德国三国舰队加在一起的吨数总和。此外,英国正在建造中的吨数也超过这三国合在一起的总吨数。自从英国重整军备开始以来,其他国家新建军舰的数量,除潜水艇之外,确实有下降的趋势。总之,在拥有制造军舰和海军武器的资源方面,欧洲没有别的国家可以与英国相匹敌。1937年投产的5艘战列舰中的第一艘,已接近完成(“英王乔治五世”号于1939年2月下水)。英国也有一个比任何其他强国都庞大的建造航空母舰的计划。在受条约限制的那些年间,英国巡洋舰的力量日益薄弱,所处地位岌岌可危。执行现行规划以后,巡洋舰的状况也大有改善。(29)1938—1939年之交,法国有3艘巡洋舰在建造。但意大利这时则连一艘巡洋舰也没有在建造。另一方面,德国除根据1935年的英德海军协定实现它应享的权利,在1938年12月把它的潜水艇数量增加到和英国不相上下外,同时还宣布,在这项协定允许的范围内,它打算把2艘最新的巡洋舰改造成两个等级中较高的一级,从而增强它们的火力装备。(30)这样就将使德国拥有5艘1万吨级、配有8英寸口径炮的巡洋舰(其中一艘在战争爆发时已造成,另外两艘到1940年年中可望完工),同时又增加了已经够大的伸缩余地,在这个范围内它可以建造低一级的小型军舰。(31)

    不过,从总的情况看,英国惟一感到害怕的是潜艇方面的竞争,这对它是有威胁性的。近年来德国和意大利的建造潜艇计划是规模最为庞大的,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执行的速度方面都远远超过其他各国。无疑,俄国也在大力建造潜艇,虽然其确实规模不大清楚。(32)在1935年的英德协定赋予德国建造潜艇的权利以前,德国没有潜艇,至少没有已建造完成的。然而1938年8月22日在基尔港举行的海军检阅中,却有了37艘潜艇参加检阅,另有31艘业已建成或正在建造中。虽然根据英德协定,德国潜艇的总吨位不得超出英国的45%,可是到1938年底德国已建成的和正在建造中的潜艇总数已超过英国。这很可能是因为其中近半数是250吨级的小型近海潜艇。

    1938年12月德国引用了海军协定中的这样一个条款:在“特殊情况”下,并在正式通知英国政府之后,德国可以建造等于英国潜艇总吨数的100%的潜艇。(33)所谓“特殊情况”,据说是指俄国潜艇实力的增长,但是其动机,实际是要使德国拥有一定数量的1 000吨级或1 000吨级以上的远洋潜艇,而45%的限制,就使得这一目的很难达到,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德国在战争开始时有56艘潜艇,其中10艘还不能充分利用。意大利潜艇的实力也在稳步增长,据说其目标是到1941年达到170艘。然而在目前,意大利的潜艇实力被强大的法国潜艇舰队抵消了。至少在1938年,法国潜艇的总吨数在欧洲列强中仍然是最大的。不幸的是,法国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缺陷影响了造船的速度,使得潜艇的建造和其他类型的舰只一样,进展缓慢。因此,雷诺在1938年12月27日告诉参议院说,法国造一艘潜艇要花18个月,而德国只要8个月就能造一艘。同样,尽管法国没有条约的约束,并且早在英国还未开始建造以前就已经在建造4艘主要军舰,可是在战争开始前,它只建成了其中的2艘:1932年投产的战列巡洋舰“敦刻尔克”号和1934年投产的战列巡洋舰“斯特拉斯堡”号。(34)德国则以建造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斯诺”号作为对法国的回答。意大利的回答是,建造了大吹大擂的战列舰“浜螺”号和“威尼斯胜利”号,当战争爆发时这两艘军舰都已接近完成。

    德国也有着战列舰的大小不受条约限制的有利条件,甚至在它假装遵守1937年7月英德海军协定的35 000吨的限制以后,(35)仍继续以更大的规模建造“俾斯麦”号和“铁比茨”号。同时,德国海军的发展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严格支配:首先是,德国造船厂可能承担的造船总量;其次,要打什么类型的战争。雷德尔在纽伦堡供认,曾试图建造一个小型的“平衡舰队”,以便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海军抗衡,但并不打算向英国海军挑战。在慕尼黑会议以后,他预见到最后同英国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得不果断而又迅速地重新检讨了他的计划。他认为德国惟一的希望是全力以赴地建造潜艇和快速而又火力强大的水面舰只,组成独立的舰队,用以骚扰英国漫长的海上交通线和商船运输。这一政策在慕尼黑事件后制定的“Z”计划中已明白显示出来了。(36)然而,由于希特勒的安慰人的保证,这仍然是一个相对来说期限很长的计划(预定的完成日期是1944—1945年),随着战争明显地日益迫近,这个计划就不能不重新加以修订并提前完成,以便使潜艇和战列舰的建造得到绝对的优先权。

    当战争爆发时,德国的舰队已是一支强大的、坚实的力量,在很好地实现雷德尔的修正过的计划,并且比一年前更加强大了。但它仍只不过是“Z”计划所设想的那种舰队的一个影子,还需要经过实际处境的考验。雷德尔记录下了他当时的痛苦心情:

    就海军而论,要在1939年秋天同英国打一次大仗,显然它绝不是装备充分的。……潜艇这一武器仍然太软弱……无法对战争起任何决定性的影响。何况水上力量在数量和实力上也都远远不及英国舰队,以致即使是倾全力而战,他们最多也只能做到表明他们是知道如何去英勇捐躯,甘愿为今后的重建打下基础的。(37)

    第四节 民防系统

    空袭预警系统的落后状态,也许是慕尼黑危机时期英国防务中最大的弱点。一般认为,这种考虑正是要避免在1938年9月就开始战争的主要理由。在危机之后立即进行的改组中,1938年11月1日的任命约翰·安德森爵士为民防大臣,因此就被看作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情了。而且,鉴于他的行政管理才干素负盛名,这一任命也就被当作是吉祥的预兆了。安德森同时还负责国民志愿服务队的筹备工作,空袭预警系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这一组织。一个月后,在1938年12月1日,他提出一个方案,特别规定了男女人力的志愿登记和一种手册来表明每个家庭成员如何才能最好地贡献他们的服务。当战争爆发时,国民服务的普遍登记是强制实行的,但在此以前,没有这样做。(38)不久后(1938年12月21日),安德森宣布,为了使小房屋的居民免受炸弹的气浪和弹片以及断垣碎砖的伤害,政府将提供钢板制成的简易掩蔽物。这时,有很多人热烈要求政府提供深入地下的防空洞以容纳大量避难的人,并保护他们免受直接击中的大型炸弹的伤害。但是安德森宁愿继续采取“分散”的政策,只提供家庭中的部分掩蔽物,而不搞“集中的”大型公共防空洞——很显然,部分原因是修建深入地下的防空洞需要时间,而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1939年3月24日公布的民防法案标志着民防准备工作有了一个显著的进展,它包含着一笔2 500万英镑的经费开支。这一法案授权地方当局可以自由进入私人住所执行防空工作,并征用土地修建防空洞。它责成雇主必须为工人提供防护设施,并有关于公司新建筑物结构上的预警设施和防空掩蔽室的规定。它规定了伪装和灯火管制的事项,为疏散妇孺到安全地方做了安排,并从应付大规模的、频繁的空袭方面考虑,对空袭预警系统的各种问题一一作了处理。1938年,虽然疏散工作在原则上作了规划,但到危机降临时,还没有制定出具体的措施。1939年初草拟的第一个实际可行的疏散人口计划,仅适用于在校儿童,但是后来的几个计划内包括了学龄儿童的母亲、孕妇、老人和残废者。所有这几类人的疏散,完全是自愿的。

    到1939年8月1日,安德森已可以报告说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在所需要的200万防空工作人员中,190万男女人员已进行登记。虽然有些人是领取报酬的,但其中许多人是全天义务工作。订购了大约250万个庭园钢板防空掩体,已经交付使用的约100万个。这些防空设施可以使易受袭击地区的将近600万人得到保护。不过在辅助消防队和救护人员这些重要部门中,人力仍感缺乏。

    慕尼黑危机发生时,法国的民防工作甚至比英国的还要落后。不过,这两个国家在防空方法上采取的方针是不同的。首先,在提供防毒面具方面,1938年9月英国这样做是当时惟一的一项受人欢迎的措施。然而在法国却遭到许多挫折;部分原因是,一般人对其成效抱怀疑态度,另外是因为公众领取防毒面具时必须付钱,除非是赤贫的人。1938年3月决定制造1 000万只防毒面具,每年收少量租金,租给居民使用。但是这一计划,由于另有其他紧急需要,就中途流产了。1938年底,当法国迫切需要筹款从国外购买战斗机时,(39)就又决定这笔款项主要在“消极防御”项下开支。

    在1938年12月5日的一次常设国防委员会的会议上,(40)委员们权衡了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的利弊得失。甘末林说,有8亿2 000万法郎是专供消极防御之用的,而且大部分措施只是为了博取舆论的同情。于是达拉第接着说,防毒面具没有用处,英国制造了大量的防毒面具,只不过给人以得到了保护的幻觉而已。他认为,另一方面,对付爆炸力极强的炸弹的某些措施,倒是切实可行的。最后,决定把消极防御的预算削减5 000万法郎。除此之外,这同法国人的性格和看法也是一致的,他们认为防空工作决不会得到民众很大的支持。然而,1939年3月,当达拉第行使他的特权,公布了一大批法令时,还是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增加补充防空专门人员,增加为发展防空事业而征用私人产业的权力。

    法国在防空掩蔽所问题上的政策是,对一定比例的“重要”人士提供全面的保护,甚至保护其不受直接命中的轰炸的伤害;对另一部分“重要”居民提供局部的保护,如加固的地下室等;最后,把所有其余的居民从巴黎疏散出去。的确,政府要求所有那些战时工作上不需要的人都自愿疏散出去。为此,政府提供了专门的运输工具。

    德国人似乎并未有过疏散柏林人口的计划——只有疏散边境地区和城市人口的计划。至于防空掩蔽场所,他们赞成在大型公共防空洞中提供最大空间、局部保护的原则。因为戈林曾保证过柏林决不会遭轰炸,再要他支持更加积极的措施是困难的。

    第五节 防空部队

    慕尼黑危机期间,英国防空部队方面的不足几乎和它的空袭预警系统的缺陷一样严重。(41)第二年虽在这一方面有所进展,但改进的计划订得雄心太大,使得人们对它产生过高的要求,最后在人员和物质方面的实际增长就很可能会令人失望。在慕尼黑危机前就已经宣布过,本土军的2个防空师将增加到5个,虽然大家也知道要立即实现这个决定,希望是很小的。(42)然后在1939年3月霍尔–贝利沙宣布,高炮连的实力将增加1倍左右,5个防空师将扩充到7个,防空部队将具有一支充分成长的军队的地位。然而,尽管如此,已经建立的5个师还很不完备,还不能立即投入战斗。

    至于高射炮,1938年9月时只有大约100门是用来保卫伦敦的,用来保卫全国的,可能也只不过比这个数目再增加1倍多一点而已。这些高射炮中只有极小部分是现代化的3.7英寸型号的,这在当时是被看作最基本的一种武器。1938年11月3日,霍尔–贝利沙在议会宣称,到1939年年中,3.7英寸口径的高炮可以完全满足需要,一种4.5英寸口径的已开始生产。然后在1939年1月,他说在一个月之内伦敦将能得到它的3.7英寸口径高炮战时编制数额的全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伦敦将完全由3.7英寸口径高炮来防卫;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的装备将仍然是过时的3英寸口径高炮。

    1939年2月,英国批准了一项规划,它是道丁空军上将1937年的“理想方案”的一个发展。(43)它把英国的防务加强到有重型高炮1 264门,探照灯4 728座。但是据1939年3月1日的估计,将只有570门重型高炮和1 950座探照灯可供使用,换句话说就是,仍然只达到两年前理想方案规定的要求数量的一半。即使到了战争爆发时,情况也没有真正好转,因为英国把它的一部分最好的装备运往法国以保护英国远征军去了。丘吉尔,作为海军大臣,特别提到了保卫海军港口所急需的高射炮的“令人痛心的缺乏”,特别是3.7英寸口径的和博福斯式高射炮。(44)甚至在1940年4月,当挪威战役使得英国更加需要高射炮的支援时,仍有许多炮兵连完全没有这种武器装备。

    像英国一样,法国的防空经费长期不足,因而物资设备缺乏。正像在英国3.7英寸口径炮和后来的4.5英寸口径炮总是可望而不可及一样,法国两种最好的高射炮——25毫米和90毫米的,直到战争前夕,或甚至更晚些,才开始大量生产。确实,里翁审判(1942年2月28日)的起诉书断言,战争爆发时,法国只有100门单炮管高射炮和269门外国造的高射炮。(45)

    在慕尼黑危机以前很久,德国就已经拥有大量现代化的防空设施,其规模远不是英国1939年2月批准的规划所能希望获得的。1938年5月丘吉尔曾提请议会注意,“德国公布的关于高射炮部队的进展情况——单单30个高炮团,每团12个机动高炮连,就总共有1 200到1 300门高炮;此外还有设置在固定阵地上的3 000门以上高炮”。在间接提到仍然占英国残缺武器库中的大部分的旧式3英寸口径高炮时,他还加了这么一句:“它们全部都是现代化的炮,不是1915年的炮,而都是1933年以后制造的。”(46)


    (1) 见《概览,1938年》,第3卷,第460页以后。

    (2) 见下文,原著第709—711页。

    (3) 见《概览,1938年》,第3卷,第495页。关于在两年内使空军总的实力达到12 000架飞机的1938年4月的这一“L计划”,另见M·M·波斯坦:《英国的战时生产》(M.M.Postan: British War Production),伦敦,英王陛下文书局,1952年版,第18页〔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联合王国文官丛书》,W·K·汉考克编(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United Kingdom Civil Series, ed.W.K.Hancock)〕;关于1938年9月对这项计划的重加修订,见同上书,附录3,表F,第372页。

    (4) 见下文,原著第722—724页。

    (5) 从1938年9月到1939年9月,联合王国每月新飞机的交货详情,见波斯坦,前引书,附录4,第484页。

    (6) 又见下文,原著第718—725页。

    (7) 拉尚布尔在里翁审讯(1942年3月6日)中说,是285架(见蒂西埃:《里翁审判》,第63页);乔治·博内说是“超过200架”〔《从华盛顿到凯多赛》(De Washington au Quai d'Orsay),日内瓦,埃利出版社,1946年版,附录vii〕。

    (8) 法国空军部1939年9月提供给外交部的数字,引自《从华盛顿到凯多赛》,附录ix。

    (9) 见下文,原著第724页注⑥(即本书第999页注⑤。——译者)。

    (10) 见下文,原著第725页。

    (11) 数字引自现由英国空军部保存的、被缴获的德国文件。这些数字表明在1938年,英国的第一线力量比德国的要少60%,在1939年以前飞机的月产量也略低于德国。

    (12) 根据丘吉尔提供的数字(《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卷,第264页;美国版,第1卷,第338页),两种飞机增长的比较数字是:1938年轰炸机1 466,战斗机920;1939年轰炸机1 553,战斗机1 090。

    (13) 这些数字取自缴获的德国文件。

    (14) 见下文,原著第725页。

    (15) 见《概览,1938年》,第3卷,第557页。甚至在慕尼黑事件以后,1938年11月1日张伯伦在拒绝成立一个供应部的提议时,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们现在并不是考虑在一个大陆的基础上装备一支军队”(下院辩论,第5辑,第340卷,第86栏)。

    (16) 5月18日终于通过了军事训练法案,并在月底前经英王批准。法案规定凡年龄在20岁和21岁的男子都要接受6个月的强制军事训练,按规定应受训者约有20万人。1939年7月14日征集了第一批民兵,9月15日征集了第二批。战争爆发后这一法令被国民兵役(武装部队)法所代替,它规定凡年龄在18岁到41岁的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随时听候征召入伍。

    (17) 1939年4月21日内阁正式批准了这个32个师的计划。据战时内阁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向法国陆军首脑作出的保证,这并不是英国陆军扩充的最后极限(波斯坦:《英国的战时生产》,第72页,第73页)。

    (18) 1939年3月8日,下院辩论,第5辑,第344卷,第2172栏。

    (19) 然而到1939年8月,5个步兵师似乎已经装备起来了。在8月间英法苏三国莫斯科会谈的关键时刻,伏罗希洛夫极力要求英国军事代表团提供,关于战争如不久爆发,英国可以投入使用的地面部队的详细情况。海伍德将军的回答是:“目前,在英国本土有5个正规师和1个机械化师。就人员而论,由于征召了后备役军人,这些师实际都已达到战时编制。”(《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附录Ⅱ,第568页)关于这次交换意见的意义,见上文,原著第483—484页。

    (20) 1939年3月8日,下院辩论,前引文。

    (21) 见下文,原著第726页以后。

    (22) 不过,1939年3月20日的法令规定,职业陆军中的军官从30 638人增加到31 060人,任命了2 500名新的军士,并建立了新的马格里布兵团。政府并有权令需要其服役的任何人继续留在军中或应征入伍。

    (23) 见下文,原著第703—704页,第706—708页。

    (24) 见《概览,1938年》,第3卷,第545—555页,又见下文,原著第727—728页。

    (25) 见下文,原著第727—729页。

    (26) 甘末林:《服役》,第1卷,第145页。然而,正如甘末林指出的,这表明法国的整个军队比德国的军队有更大的正规军的基础。

    (27) 同上书,第157页。

    (28) 对英国报纸联合社发表的谈话,载《泰晤士报》,1938年11月5日。虽然英国水面主力舰的实力被认为还是充足的,但缺少驱逐舰、拖网船和其他小船。海岸防务很不完善,各港口的防空设施也只初具规模。

    (29) 它仍未达到70艘的编制数量,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年来海军部一直认为这是履行其职责所必需的最低数量。1939年实际的巡洋舰数,包括各自治领的海军在内,是58艘〔皇家海军,S·W·罗斯基尔上校:《海上战争,1939—1945年》(Capt.S.W.Roskill, R.N.: The Warat Sea,1939—1945),伦敦,英王陛下文书局,1954年版,第1卷,第45页,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联合王国军事史丛书》,J·R·M·巴特勒编(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U.K.Military Series, ed.J.R.M.Butler)。关于1939年大英帝国的海军实力,见同上书,第50页。关于1938年到1939年战争爆发时新的英国海军建造计划,见波斯坦:《英国的战时生产》,第469页,表B。

    (30) 《概览,1938年》,第3卷,第168页,第170—171页。

    (31) 罗斯基尔,前引书,第1卷,第58—59页。

    (32) 给1939年8月去莫斯科的英国军事代表团的指示中(见上文,原著第480页以后),有关于北方水域、波罗的海和黑海的俄国海军实力及其部署的估计。根据这项估计,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拥有53艘潜艇(其中大约20艘只有180吨),北方舰队拥有19艘,基地在摩尔曼斯克,另有48艘属黑海舰队。潜艇的武器装备据信“比其他舰艇效率高得多”(《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附录Ⅴ,第783—784页)。

    (33) 《概览,1938年》,第3卷,第167—172页。

    (34) 关于1939年法国海军的部署情况,见罗斯基尔:《海上战争,1939—1945年》,第1卷,第51页。

    (35) 见《概览,1938年》,第3卷,第444页和注。

    (36)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德国海军的历史和雷德尔的“Z”长期计划以及这项计划的被放弃,见罗斯基尔:《海上战争,1939—1945年》,第1卷,第51—58页。计划建立一支现代化舰艇的海军,到1942年(预计战争将在这一年发生),它应该有13艘战列舰,33艘巡洋舰,4艘航空母舰,250艘潜艇和大量的驱逐舰。

    (37) 由雷德尔签署、阿斯曼副署的1939年9月3日文件,载安东尼·马廷森:《希特勒和他的海军将领们》(Anthony Martienssen: Hitler and his Admirals),伦敦,塞克尔和沃尔勃格书店,1948年版,第20—21页。

    (38) 又见下文,原著第696页。

    (39) 见下文,原著第719—720页。

    (40) 见甘末林:《服役》,第2卷,第371页以后。

    (41) 关于这个时期的防空设备数字,见波斯坦:《英国的战时生产》,第55页。

    (42) 见《概览,1938年》,第3卷,第500—505页。

    (43) 同上书,第3卷,第502页。

    (44)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卷,第344页;美国版,第1卷,第439页。

    (45) 蒂西埃:《里翁审判》,第67页。

    (46) 1938年5月25日,下院辩论,第5辑,第336卷,第1291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