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四

    (一)德国政府当局的支出

    (单位:十亿马克)

    附录四 - 图1

    资料来源:项目1系根据《德国统计年鉴,1941/1942年》,第547页;《德国统计年鉴,1935年》,第431—439页;帝国信贷公司1939年的报告,第58页;以及1938/1939年的报告,第101页。

    项目2根据《德国统计年鉴,1941/1942年》,第544页;《德国统计年鉴,1935年》,第433页;(政府财产的纯利)根据《经济与统计》,1939年,第706页;《德国统计年鉴,1935年》,第431页。

    项目3根据奥托·内森:《纳粹战争财政和银行业》(纽约,国家经济研究局,1944年),第94页。他的关于失业保险基金的数字,1938年的减少了3/5,以便只考虑据称是“盈余”加上该项基金用于帝国儿童津贴的开支。在这个意义上,盈余由1934年的1.72亿马克增加到1938年的7亿马克(《德国统计年鉴,1935年》,第413页和《德国统计年鉴,1941/1942年》,第529页)。

    项目4根据《德国统计年鉴,1941/1942年》,第555页;《德国统计年鉴,1935年》,第455页;《帝国信贷公司》1939年的报告,第60页。

    项目5秘密债务的分配是从下列情况算出的:在1937—1938财政年度末秘密债务的资助停止时,总额为120亿马克(vii.428)。其中约30亿马克是在1937年发行(vii.500)。“帝国”预算赤字1935年约为55亿马克(iii.869),而由于帝国公开债务增加了19亿马克,大约36亿马克的秘密债务必须分配在这一年。秘密债务其余的54亿马克中,假定10亿马克分配在1934年。因为沙赫特虽然指出大约30亿马克的“梅福”债券必须在1939年偿还,也就是发行日之后的第五年——因而30亿马克应分配在1934年(vii,430)——帝国银行另一位董事指出“梅福”债券资助军备始于1935年初,而债务的全部生命也不过“四年”多(vii.494)。因而看起来,有10亿以上马克在1935年头三个月发行(这三个月属于1934财政年度)这件事,是不可靠的。其余44亿马克必然是在1936年发行的。

    项目6详见上文第686页附录(二)。

    注:应当尽可能着重强调的是,尽管上述数字在表面上似乎十分准确,有些级数(例如5的分配和3)是估计的;这些级数可能对具体几年中的预算赤字的规模或总合政府支出的确定造成很大的偏差。

    (二)德国的投资总额

    (单位:十亿马克)

    附录四 - 图2

    (续表)

    附录四 - 图3

    资料来源:项目1至9系根据《德国统计年鉴,1941/1942年》,第609—613页;《德国统计年鉴,1935年》,第493页;还根据《国家信贷公司》1937/1938年的报告,第6页。

    项目5中1936—1938年三年的材料系根据《德国统计年鉴,1941/1942年》,第612页。军备工业包括电气技术,机械制造,车辆,火车头,船舶制造,钢铁和金属制品,化工、光学和精密仪器工业。重工业包括煤、钢、矿石和铸造材料,橡胶工业。其他工业包括从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造纸到印刷的一切工业。直到1935年在内的各年数字系根据伯顿·克莱因:“德国准备战争的再认识”,《美国经济评论》,1948年3月号,第66页。

    项目9是从《帝国信贷公司》1939年报告第5页摘引的总合投资总额(项目Ⅰ)减去《德国统计年鉴》中可追查的项目1至8以后的剩余项目。包括兵营、机场、要塞等军事设施的估计数字,是引自克莱因的同上书。

    项目10和11系根据《国家信贷公司》1939年报告第6页。

    项目12和13是直接从上述项目中衍生而出。总合非建筑类投资(1938年达65亿马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包括机械装备(1938年国内工程技术销售额总计约达47亿马克),汽车采购、电气设备等(同上书,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