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对波兰的威胁和英国的保证

    第一节 波兰建议达成一项英波双边谅解

    3月21—22日英法会议上的讨论和部长们作出的决定都表明,波兰仍旧基本上被看成是一个可以帮助德国下一次侵略的牺牲者的国家,而不是一个它本身处于已迫近的危险中的国家,虽然部长们认识到应向波兰提供保证这一事实说明,这第二个可能性并没有被忽视。不过,到3月底之前,波兰开始似乎至少同罗马尼亚一样受到了威胁,人们注视着但泽这个欧洲的危险地点。

    英法政府在3月的第3周获悉,德国政府已向波兰政府提出非正式的建议把但泽归还德国和建造一条越过波兰走廊的公路和铁路,但是它们还没有完全了解德波谈判的性质。这次谈判起始于里宾特洛甫与波兰驻柏林大使约塞夫·利普斯基1938年10月24日的一次会见,并在希特勒、里宾特洛甫与贝克1939年1月5日至6日的会见中,以及里宾特洛甫与贝克于1月底再次会见中继续下去。(1)在这些德波会见的最后一次,贝克事实上不仅拒绝接受德国关于但泽和走廊的建议,并且也拒绝了加入反共产国际公约的再三邀请。不过,贝克在与英法驻华沙的大使们谈话中仍表示他与里宾特洛甫的会见没有讨论或决定什么特别重大的问题。他的不坦率不仅引起一种猜疑,认为他也许打算把波兰变成德国扩张计划的帮凶,而且也使对波兰的威胁看起来似乎没有实际上的那样严重。

    伦敦和巴黎的外交部当然都知道但泽本身的紧张情况和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发动事变之前层出不穷的迹象,因此以这一种或那一种方式把但泽并入德国是不大可能会拖得过久的。(2)英国外交大臣作为国联但泽三人委员会的联系人,密切注视着这个自由市的事态发展。法国政府也从他们的外交代表处不断得到充分的情报。(3)哈利法克斯在3月的第3周仍然希望但泽问题可以在德国和波兰之间和平地得到解决,但是他也承认局势有可能沿着危险的道路向前发展。他在3月21日对波兰驻伦敦大使爱德华·拉斯津斯基伯爵说,英国政府认为,“如果波兰和德国能够通过直接谈判解决(但泽)问题,那就更好。但是如果这个问题发展到威胁波兰独立的地步,那么……陛下政府将不得不把它视为它自己最严重关切的问题。”(4)

    3月15日以后就有军队在德国东北部集中的报道,这似乎是暗示对但泽和美美尔的威胁,波兰政府采取了一定的预防措施,包括局部动员。(5)但在3月17日当贝克接见英国大使肯纳德时,他淡化了军队在东普鲁士调动、但泽受到威胁这种谣言的重要性,虽然他也坚决宣布,如果德国占领但泽,波兰就将战斗。(6)3月20日博内向波兰驻巴黎大使卢卡谢维奇问起波兰对于可能受到德国攻击的忧虑时,他回答说,波兰并不忧虑,甚至对于但泽问题也是这样,无论如何在目前(现在)是如此。(7)3月22日,贝克又告诉肯纳德,政府对于但泽并“没有立即的忧虑”,但不会屈服于德国的任何最后通牒。(8)

    但是,从3月17日起在但泽市可以看到,波兰军队和战争物资被迅速运往这个自由市区的边界。(9)从3月15日到19日局势变得很清楚,德国与立陶宛关系由于美美尔问题正迅速变成一次危机,德国打算不久就占领美美尔(这一行动将给予它另一条通过立陶宛进攻波兰的路线)。立陶宛外长3月20日到达柏林一事被正确地解释为,这意味着美美尔危机已经到了紧要关头。3月22—23日,按照德国的愿望签订了一项德国—立陶宛协定,(10)解决了美美尔问题。3月23日,德国武装部队占领了美美尔,希特勒访问了这个城市。(11)也是在3月23日,德国政府签订了另外两项协定:与罗马尼亚的经济协定,(12)一项把斯洛伐克置于德国的保护之下和给予德国沿波兰南部边界建立军事设施和驻军权利的条约。(13)因此,德国此时已经处于可以随时采取军事行动(14)把波兰的大约2/3的领土夹进它的钳子之内的位置。

    同时,在3月21日——这一天英国政府把四国宣言的建议交给了波兰政府——里宾特洛甫于柏林会见了波兰大使。在会见中里宾特洛甫又回到关于但泽和走廊的指责,并对利普斯基说,波兰政府不愿意接受德国解决方案的建议已给了希特勒“一个不好的印象”。(15)当贝克在21日晚上会见肯纳德并和他讨论四国宣言的建议时,贝克并未提起柏林的这次会见。(16)但是里宾特洛甫的威胁性语调无疑地加深了贝克的这一感觉,即与俄国一起公开宣言将是极不适当的。它或许也使他想到,他担当不起一次对英国的建议的断然拒绝。(17)不管怎样,贝克在3月22日告诉肯纳德,他正在建议立即签订一项秘密的英波磋商协定。(18)这个建议由拉斯津斯基于3月24日正式递交给哈利法克斯,作为波兰政府对英国3月21日的四国宣言建议的答复。

    贝克的建议是,据拉斯津斯基向哈利法克斯解释,英国政府

    应考虑以拟议的〔四国〕宣言的精神来签订一项秘密的双边非正式协议的可能性;即两国政府将就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磋商,不仅是对波兰的独立的威胁,而且也包括对罗马尼亚或其他国家的独立的威胁。一个像这类的安排将使波兰获得英国的援助,比如说,但泽问题发展成为对波兰独立的威胁。波兰方面则将在拟议的宣言的结构中对英国承担义务。(19)

    拉斯津斯基说,贝克作出这个反建议的主要原因是避免“波兰和苏联在一个公开宣言中的联合”。(20)于是他受到哈利法克斯的追问,贝克是否事实上在要求得到英国援助的保证,如果是这样,他是否准备使这种安排成为双向的。拉斯津斯基并不反对哈利法克斯把这个建议解释为,意味着“一项秘密的双方接受进行磋商的义务”将“接连着一个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两国政府将研究波兰、英国或任何第三国被攻击时它们是否应采取联合行动的问题”。(21)哈利法克斯指出,贝克坚持要保密,也许会使英国和法国的关系遇到麻烦,但是拉斯津斯基回答说,由于法波条约中包括有磋商的条款,没有必要再对法国作相似的处理。(22)

    可以看出,在这次会见中,英波相互保证给对方以援助的想法正在开始形成。但是,此时波兰对这种保证的需要似乎还不十分迫切,以至于贝克的建议所引起的种种问题已等不及留待哈利法克斯和贝克亲自来作更充分的讨论,贝克预定于4月3日到达伦敦(根据贝克的要求,这次访问的安排是在1月底他在华沙与里宾特洛甫会谈之后不久就开始的)。(23)

    同时,正如所预料的,波兰3月24日传达的信息给了英国的四国宣言的建议以致命的一击。李维诺夫3月22日告诉西兹说,只要法国和波兰一答应签字,苏联政府就准备在宣言上签字。(24)但是,由于李维诺夫在前一天对西兹说过他不相信波兰会在所建议的这种宣言上签字,(25)22日有条件的许诺不过是一个姿态罢了。李维诺夫22日曾建议,宣言一发表后,“不仅是巴尔干,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也都应被邀请依附”于这个宣言。迈斯基3月23日会见卡多根时也强调获得尽可能多的国家的合作是适宜的。(26)卡多根指出,必须把小国家所能提供的“相当微弱的军事援助”和给予纳粹钻空子机会去叫嚷“受包围”以煽动德国人民的不利之处相权衡。当迈斯基询问谈判的进展情况时,卡多根直率地说,波兰正在犹豫不决,主要是因为它相信与苏联公开联系在一起将会引起德国的愤怒。

    同一天(3月23日),正在莫斯科从事英俄贸易会谈(27)的海外贸易大臣R·S·赫德森(后封子爵),就建立一个安全体系的谈判问题与李维诺夫交换了看法。赫德森按照哈利法克斯的指示告诉李维诺夫说,要英国政府“就假定的局势预先作出明确的承诺”是困难的,但是它渴望与那些“利害关系相同的国家”保持接触和尽可能地使它们的政策协调一致。李维诺夫说,他早就准备同“一切有关国家,不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就抵抗德国侵略的一切可能措施进行磋商,不管是外交的、经济的还是军事方面的措施。(28)

    苏联政府及时接到通知说撤销四国宣言建议和英国决定给予波兰和罗马尼亚保证,但直到4月中旬为止并没有作出关于俄国的合作的具体建议。这很长一段间歇时间不可能不加深猜疑,怀疑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在内心里仍是“绥靖主义者”这种猜疑,本来也就没有远离过俄国人的脑子。(29)由于拒绝李维诺夫举行一次会议的建议而在莫斯科造成的坏印象,只要仍与波兰积极进行谈判而把苏联撂在一边就不大可能消除这种坏印象。当西方政府最后终于以新的建议同苏联政府联系时,谈判就有了一个不利的开端。(30)

    第二节 英国政府对波兰的临时保证

    导致英国政府在弄清楚俄国的合作之前就决定给予波兰保证的各种因素中有:怀疑俄国的意图以及俄国作为一个盟国的价值;(31)过高估计在法德冲突时波兰开辟第二战线的能力;(32)怀疑贝克与德国政府的关系;担心在组成任何普遍安全体系之前德国会突然袭击波兰。也就是这最后一点使得英国政府于3月30日决定,它必须立即采取一个步骤,用张伯伦自己的话,(33)建立英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新时代”。正如哈利法克斯1939年4月3日在上院说的那样:

    当陛下政府正在研究这种形势和考虑在促进国际事务的和平而有秩序的做法方面它怎样才能最好地担当起它的责任时……某些情况似乎在暗示德国与波兰之间关系有危险发展的可能性。……在缔结一项更加全面的临时协定之前,它认为,把它在此期间将要采取的立场预先说清楚是合宜的,如果波兰在这时发现自己面临着它有理由感到忧虑的危险的话。(34)

    我们看到,在3月22日的英法会议上,部长们最后决定应该共同向波兰和罗马尼亚探询,它们是否打算抵抗德国的侵略和是否欢迎英—法给予帮助的许诺。在这个阶段,人们相信并不存在立即给予罗马尼亚保证的迫切必要性。伦敦在24日获悉,对于德国在美美尔发动的突然事变和3月23日的德国—斯洛伐克条约,波兰舆论深受震动。华沙正在进行彻底的防空演习,并征召预备役人员,(35)但外交部仍旧觉得时间还宽裕,可以从容地起草发给驻华沙和布加勒斯特大使们的指示。(36)直到3月27/28日夜间才给华沙的肯纳德和布加勒斯特的霍尔发了电报,内容有英法联合外交行动的材料,这个行动一俟接到法国政府的批准就可以执行。

    发往华沙的电报(37)一开始先谈了波兰不愿在拟议的四国宣言中与苏联联系在一起的事,然后继续写道:

    (二)陛下政府曾就这个问题与波兰政府进行密切的和秘密的磋商,虽然讨论了改变原先计划的各种可能的办法,但如果苏联公开与计划的倡议发生联系,我们巩固局势的努力将要失败,这一点正变得愈来愈明显。若干陛下政府驻外使节最近发来的电报警告我们说,把俄国包括在内不仅危害我们建设性努力的成功,而且还将促使反共产国际公约的参加各方加强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引起若干友好政府的忧虑。(38)
    (三)因此,显然必须寻找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办法。在任何计划中,把波兰包括在内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是一个与德国接壤的东欧强国,包括罗马尼亚也是头等重要的,因为它可能成为德国向东扩张计划的主要受威胁的国家。
    (四)陛下政府因此决定就以下各点向波兰和罗马尼亚政府作出试探。法国政府已同意作配合一致的试探。
    (1)德国可能不是直接进攻波兰或罗马尼亚,就是用经济渗透或民族分裂的办法,如捷克—斯洛伐克的例子,或通过间接的军事压力,如对罗马尼亚可能采取集结匈牙利军队的形式,来损害这两个国家的独立。如果波兰和罗马尼亚的独立受到以上任何一种方式的威胁,它们是否准备各自积极进行抵抗?
    (2)如果是这样,英国和法国将准备去帮助受威胁的国家。不言而喻,作为英法支持波兰和罗马尼亚的对应部分,波兰和罗马尼亚应将威胁它们独立的任何情况发展迅速而详尽地通知英国和法国。
    (3)在(2)项中所作的保证应以波兰援助罗马尼亚为条件,如果后者是受到威胁的国家。我们希望知道,罗马尼亚是否准备去援助波兰,如果后者是受到威胁的国家。
    (4)在(2)项中英法(向波兰)作出的保证应作为一项对等安排中的一部分,按照这一安排如果英国或法国受到德国的攻击,或者如果它们为了抵抗德国对西欧的任何地方或对南斯拉夫的侵略而与德国作战,波兰将帮助它们。
    (五)如果波兰和罗马尼亚的地位能够得到加强,就可以更加容易地使土耳其和希腊参与这个共同事业,而且更有可能使它们作出有效的贡献。
    (六)应使波兰和罗马尼亚政府了解我们将建议处理苏联这一难题的态度,这是重要的。维护苏联在这项计划中的利益是可取的。打算在讨论中的某个方便的时刻向苏联政府说明,这个计划建议首先从两个离德国较近并最可能受到局势潜在危险影响的国家着手。一旦波兰或罗马尼亚受到攻击,有充分理由应努力设法去争取苏联某种程度的参加。我相信,即使是苏联善意的中立,在战时对这两个国家也是有利的,它们也许真的要感谢,在紧急时刻能够得到像苏联工业将能提供的那样的战争物资。我首先打算弄清楚苏联政府关于它对这项建议可能要采取的态度的意见。不要去加强它的孤立倾向是很重要的,我建议在适当时候考虑,如何能最好地保持它的密切关注,这毕竟对它自己也是大有好处的。(39)

    3月28日张伯伦在下院回答一个问题时说,与其他国家的磋商正在积极继续进行,又说“政府正在考虑的比磋商走得更为远得多”。反对党发言人要求他讲得更具体些,奥克兰主教区选出的议员休·多尔顿坦率地问道,是否已“向波兰明确表示陛下政府愿意与其他大国协力援助波兰,如果它成为德国侵略的下一个牺牲品的话”。对于这个问题,张伯伦回答说:“我想我必须对这件事仍旧维持一定程度的保留。”(40)

    发给肯纳德和霍尔的电文条款在3月29日下午得到法国政府的赞同,(41)在当天晚上9时指示肯纳德和霍尔进行这一外交行动,他们的法国同事将与他们一起行动。(42)还通知肯纳德去告诉贝克,拉斯津斯基3月24日送来的缔结一项秘密的双边临时协定的建议已经英国政府仔细考虑过,但伦敦认为现在提出的这个程序比较更可取。(43)3月30日晚上,肯纳德向贝克解释了英国的新建议,后者答应在他动身去伦敦之前,他将与共和国总统和总司令斯米格莱-雷兹元帅商量,对这个建议予以仔细的考虑。(44)元帅于3月31日由诺埃尔向他转达了这个计划,显然感到很满意。(45)

    当这些外交谈判正在比较从容不迫地进行时,英国政府接到了一连串令人震惊的报告,使他们深信有立即采取行动的必要。在肯纳德3月30日晚上把相互保证的计划通知贝克之前,他又接到指示要他立即取得贝克对张伯伦打算在3月31日对下院反对党领袖将要提出的一个问题的回答的看法。这个议会提出的问题是说,必须把德国进攻波兰看成是迫在眉睫的事,并询问英国政府打算采取什么行动。

    与大约10天前对于罗马尼亚局势的惊慌形成对照,导致提出这个问题和张伯伦对它的回答的消息并非出自任何波兰官方来源。3月26日和27日,波兰驻柏林大使会见了里宾特洛甫,3月28日,贝克也会见了德国驻华沙大使毛奇;在这些谈话中,波兰人断然拒绝了德国关于但泽和走廊的要求,而且双方都宣称对但泽的侵略将构成一项宣战的理由。(46)贝克竟一点也不想利用德国的要求来从西方获得援助的许诺,以致他和他的下属于3月的最后一周同西方外交代表们会见时仍旧尽可能地少谈德波谈判的事,并一贯地认为没有特殊理由要感到惊慌。(47)3月29日,肯纳德明白地询问阿尔齐泽斯基说:德国是否真的已要求改变但泽的地位,要求一条穿过走廊的公路,要求波兰加入反共产国际公约。甚至到了这时,这位副外长还是回答说,这并不是最近的要求,只是“在过去两周内”向利普斯基表示过想要得到的东西,并宣称没有“德国采取威胁态度”的迹象。(48)3月30日,贝克和毛奇都向肯纳德保证,并没有德国的最后通牒,也没有即将发生威胁的迹象。(49)当英国的大臣们决定3月31日在下院如何回答问题时,这些官方的保证并没有受到重视,比起他们通过自己的外交渠道和非官方渠道而获得的关于德国和波兰军事准备的消息来,就显得不那么重要,这些军事准备的消息这时也已在英国报纸上发表。这就成了贝克在巴黎和伦敦得不到信任的征兆。(50)

    到3月27日,报纸上出现了德国军队调动的耸人听闻的报道。3月28日,美国大使告诉外交部说,他在华沙的同事得到消息:由于美美尔事变为希特勒立了功的里宾特洛甫正在加紧要求对波兰立即采取行动。(51)同一天,德国的报纸以虐待德意志少数民族为借口发动了一次对波兰突然而激烈的攻击。鉴于这种报纸宣传运动在过去10个月不断发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危机中所起的作用,这个行动自然被看成是不祥的预兆了。(52)但是说服英国政府必须立即作出一种援助波兰的姿态的最有效的证据,似乎是《新闻纪事报》驻柏林记者提供的,他被德国驱逐出境,在3月的最后一周来到伦敦专门向当局报告了局势。这位记者从很多来源获悉,波兰将是德国的下一个牺牲品,他提供的很多详细的情报都说明一次事变即将发生,其中包括本地的一个工业家的陈述,说他接到命令限3月28日以前在布罗贝格对面积聚军粮。(53)哈利法克斯3月30日向内阁报告说,他从《新闻纪事报》记者那里得到了这个消息,(54)内阁讨论的结果是当天下午向巴黎和华沙发出急电,要求法国和波兰政府立即对张伯伦拟议的回答表示意见,在征得这两国政府的同意后将于次日用这个回答对下院提出的一个问题作出答复。

    菲普斯奉命告诉法国政府,英国政府有“理由担心对波兰进行一次突发事变的准备已经很久,行动可能就在目前”;这样的一次事变的结果也许“显然非常严重,除非(英国和法国政府)一致决定对这样的事变将要采取行动”。由于也许“还需要一些时日”才能完成那时正在考虑中的保卫波兰和罗马尼亚的安排,英国政府觉得“用尽量少的挑衅性的措词来及时地警告德国政府不要对波兰有任何侵略的行动,是极为可取的”。张伯伦因此建议第二天在下院这样说:已经向波兰政府保证,“在与其他政府磋商结束之前,如果发生显然威胁它的独立的任何行动,而波兰政府也因此觉得有义务以其全国武装部队进行抵抗,陛下政府和法国政府将立即以所有一切力量来支持它”。(55)那天晚上9点钟前从巴黎传来了张伯伦所建议的声明已被通过的消息,虽然菲普斯被告知说,法国政府自己并不认为即将发生一次不利于波兰的事变。(56)在那天晚上稍早的时候,贝克已经“毫不犹豫地同意”了由肯纳德转达给他的那个建议的声明,(57)虽然随后立即也见到贝克的诺埃尔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到,对于这种意外的形势转变,贝克的个人感受决不是什么纯粹的满意。(58)

    在这样获得了法国和波兰政府的同意后,张伯伦于3月31日下午在下院发表了如下声明:

    ……陛下政府不能正式证实关于任何想象出来的对波兰进攻的谣言,他们因此决不能被认为已把它们当作事实来接受。
    我很高兴能借此机会再一次重申陛下政府的总的政策。它一贯主张,通过有关各方的自由协商来调整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的任何分歧。它认为这是解决存在分歧的自然的和适当的途径。它的意见是,不应该有不能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的问题,它看不出有任何理由要去使用暴力或暴力的威胁以代替协商的方法。
    正如下院所知道的那样,与其他国家的某些磋商现在正在进行。为了完全说清楚在这些磋商结束以前陛下政府的立场,我现在必须让下院知道,在这段时间中,如果发生任何显然威胁波兰独立的行动,而波兰政府也因此认为用他们的全国武装部队予以抵抗是极端重要的,陛下政府将感到它立即负有竭尽全力给予波兰政府一切援助的义务。它已经给予波兰政府这样的一种保证。
    我可以再附加一句,法国政府已授权我来说清楚,他们在这件事情上与陛下政府处于同一立场。(59)

    张伯伦声明的文本在同一天分送给一切有关政府,包括美国、苏联、土耳其、东南欧各国以及轴心国家的政府。(60)罗斯福总统的评论是:这个声明是卓越的,将产生极其巨大的效果。(61)俄国人的反应则没有这样良好。

    3月29日迈斯基曾询问卡多根,张伯伦3月28日在下院声称英国政府正在建议要走得“比磋商更远”是什么意思。(62)卡多根告诉他说,由于波兰的态度,四国宣言的建议已经取消;英国政府正仔细考虑在波兰和罗马尼亚一旦受到德国的攻击而进行抵抗时给予直接军事援助的保证。他又说,如果波兰和罗马尼亚与德国发生冲突,“它们无疑地会对苏联政府的同情和积极的援助感到高兴……不管这是什么样的援助,只要看来可能是最适当和最有效的就可以了”。迈斯基评论说,所建议的这种保证将是“英国政策的一次革命性的转变”,它“将极大地增加其他国家的信心,可能会有很大的效果”。(63)哈利法克斯在30日那天与迈斯基有一个约会,但他被迫把这次会见推迟到31日的早晨。(64)到那个时候,张伯伦当天下午将发表声明答应帮助波兰就会成为众所周知的事,而没有事先把英国政府的决定通知苏联政府这一事实就更增加了苏联方面已经十分发展的不快情绪。当哈利法克斯向迈斯基宣读了张伯伦将要发表的声明后,问他是否首相可以说些什么以表示苏联赞成这个声明。迈斯基回答说,在接到通知后这样短的时间里,他无法说他的政府将采取什么立场。他还说,苏联政府不打算去勉强任何人,因此将不会采取主动。迈斯基并不反对这样的一个建议,即张伯伦可以大略地提一下苏联的外交政策,说它与这个声明看来似乎是一致的。张伯伦那天(31日)下午在下院发表声明后的短时间讨论中回答向他提出的一个问题时说:“我毫不怀疑,我们行动所根据的原则,(苏联)政府是完全理解和欣赏的”。(65)在莫斯科报纸上发表的下院会议经过的详细报道没有提到这句话,李维诺夫4月1日接见西兹时也显出对于最近的发展感到恼火的明白迹象。(66)

    张伯伦在下院的这一次讨论中还强调指出,他所说的一切只是“打算适用于我称之为一个暂时阶段的时期”;“为了积聚最大量的合作来努力制止侵略,可能要采取各种进一步的措施”,这要等波兰外长下一周来伦敦访问时再同他讨论。(67)

    4月1日贝克又接见了肯纳德,后者按照外交部的指示特别提请他注意以下这一事实:保证是“一个暂时的措施”,它的继续要看一项相互保证的方案是否能够付诸实行;并指出,英国政府指望波兰对德国不要采取一种不妥协的态度或采取任何挑衅性的行动。贝克向肯纳德保证,英国政府可以信赖波兰政府不会做任何挑衅的事,并且补充说,他本人已经警告报界,对于首相的声明“不要表示太多的过分热情”。(68)

    张伯伦发表声明的消息事实上受到了波兰人民的热烈欢迎,3月31日那天在公共场所常常可以听到“英国万岁”的呼声。(69)不过,在第二天波兰外交部发表了一个调子谨慎的声明,并在报纸上发表了。声明强调,波兰欣赏英国政府所采取的步骤并不意味着支配波兰外交政策的原则有任何变更;波兰外交政策的基础仍旧是独立,波兰将继续依靠它自己的力量和它与其他国家的良好关系。

    同时,3月31日晚上伦敦一家晚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暗示英国的保证也许不适用于但泽或走廊局势的改变。那天晚上一家国际新闻社发出的电讯中有同样的暗示。(70)4月1日早晨《泰晤士报》上出现了一篇社论,它对张伯伦的保证的原文作了解说,并得出结论说,首相的保证事实上并没有使英国承担“保卫波兰现有疆界的每一寸土地的责任。声明的关键字眼不是‘完整’,而是‘独立’”。它回顾了1938年夏秋之际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危机时的某些臭名昭著的时刻,当时《泰晤士报》的一篇社论曾预示英国政府将要走出的一步,而后来也真地被证实了。因此,1939年4月1日的这篇文章在很多英国人、波兰人,也许还有德国人的心中引起了一个问题:英国政府会不会也许现在又要轮到愚弄波兰了。当张伯伦装出对德国十分愤慨的样子而塞给波兰一个英国的保证时,他是不是私下里在向希特勒“丢眼色”,暗示在照管这下一个东欧小国方面他的进一步的目的是把它也出卖给他的纳粹好朋友?这样的疑问使得波兰驻伦敦大使于1939年4月1日到外交部去要求解释,(71)外交部于是急忙地不仅私下里对拉斯津斯基,而且还公开地对全世界作了解释。

    有人在伦敦企图尽量低估首相在下院所作的声明,官方对此感到惊异。这一声明被认为是极端重要的,它的意义是完全清楚的和合乎逻辑的。官方毫不怀疑在目前情况下波兰政府将愿意使陛下政府得到充分的情报,虽然后者并不寻求以任何方式在波兰政府处理与德国政府的关系上影响波兰政府。(72)

    这个声明发表在4月3日的英国报纸上,同一天贝克到达伦敦。

    第三节 4月4—6日的英波伦敦会谈以及一项相互保证的协议

    贝克和英国大臣们在4月4日、5日和6日举行的一系列会谈,(73)使他们有足够的机会就波兰的形势和它在抵抗德国侵略的组织中所能起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和坦率的意见交换。但是由于贝克的习惯性的不坦率和躲躲闪闪,(74)讨论受到相当大的妨碍,这只能增加英国大臣们对他的不信任。

    几天以前英国政府已给予波兰政府一项保证,因为它深信波兰受到德国的严重威胁,也许有即将被攻击的危险。如果贝克选择了把关于德波最近来往的详细情报提供给他的东道主,他们就能够自己判断德国对波兰的态度已经强硬到什么程度。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却继续谈论着似乎德国的要求可以在将来的某个日期得到和平解决,并尽量缩小波兰所面临的危险,至少是目前的危险。

    贝克的确从一开始就承认,德国的态度已经使得英波会谈成为必要,“它近来已变得完全无法捉摸”,波兰政府“不能闭起眼睛不看那显然存在的危险”。(75)但是他否认导致张伯伦3月31日的声明的上一周的谣言有任何事实根据。他说,波兰政府“没有看到德国方面有任何危险的军事行动的迹象,但是它已增加了自己的准备以防止它成为德国威胁的对象”。(76)他怀疑德国是否会“为了地方性的小事而冒与波兰发生冲突的危险”。(77)波兰的“坚定行动和它的军事准备”是“对德国的最严重的威慑”,他认为其他国家对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反应也使德国政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78)虽然波兰政府将不接受在但泽造成的既成事实,它对“合理的和自由的谈判”并不关门;但并没有这样的谈判在进行之中,举行这样的谈判的时机尚未成熟。“对话”已在进行中,但德国并未提出任何书面的要求,贝克认为可能是里宾特洛甫提出了一些尚未经希特勒同意的想法。(79)贝克自己对于一种可能的解决办法的设想是,但泽应保持自由市的地位,但是应通过一项双边的德波协定作出特别安排,以“保证对当地人民的自由管理”,同时保障波兰的现有权利。波兰决不给予德国穿过走廊的一条公路的治外法权,但准备在签证和关税等方面作出让步使通行便利。(80)英国大臣们无疑觉得贝克关于德波关系的陈述是太过于乐观了,但哈利法克斯只说了一句:如果波兰和德国能就但泽达成协议,英国将感到高兴。(81)

    贝克和英国大臣们讨论时间最长的问题,自然是由于英国建议给予波兰一项相互保证和由于英国给予罗马尼亚的一项单方面保证所引起的那些问题,(82)这后一项保证在贝克离开华沙之前和在张伯伦宣布英国给予波兰一项单方面的保证之前就已经通知了贝克。有两点立即达成了协议。贝克从一开始就说,他的来到伦敦就是对英国提出的波兰如被攻击它是否将捍卫自己这个问题的充分回答。(83)他告诉艾登说,他和波兰内阁核心的其他成员(84)在最近一次会议上一致同意,他们宁愿看到半个国家遭到破坏也不愿受德国的统治;他们决心不要见到另一次瓜分波兰。(85)贝克还立即同意了英国的建议,即保证应该是相互的,“一项相互的保证……是任何有自尊心的国家能够接受的惟一基础”。(86)不过,关于波兰对英国的保证生效所需具备的条件,却讨论了相当长的时间。

    在哈利法克斯和贝克4月4日的第一次会议上,哈利法克斯问起,英国和法国是否能指望波兰的支援,不仅在它们之中的一国受到直接攻击时,而且也在它们由于德国攻击另外一国而卷入战争时。贝克回答说,波兰受条约的约束,只能在法国被直接攻击时才支援它,但是他准备讨论超过纯粹是法律义务的问题,至少是当它关系到德国攻击一个或多个西欧小国而引起战争时。哈利法克斯告诉贝克,由于攻击荷兰或瑞士而发生战争时,法英之间有着一项相互支持的“君子协定”,(87)还提到法国和英国都对比利时负有条约义务,并没有交换对于丹麦的看法。但是,如果它受到威胁,哈利法克斯认为将与对荷兰和瑞士的立场相同。(88)贝克认为应该作出一切努力至少要把比利时包括进去,波兰人对它特别同情。(89)他还提到波罗的海国家(英国政府迄今并未认真考虑把它们也包括在一个安全体系之内),并建议“谨慎地鼓励它们的抵抗精神……将是明智的”。(90)

    对于扩大波兰在东欧的义务,贝克远不是那么愿意承担的。当首先由哈利法克斯然后由张伯伦提出南斯拉夫的立场问题时,贝克说南斯拉夫“只关心两个国家,那就是德国和意大利。……在和平时期,它大概宁可与意大利而不是与德国合作,在战争时期,它大概会选择德国而不选择意大利。”(91)在另一方面,他采取这样的方针,即匈牙利尚未肯定加入轴心阵营,把它硬推进去是遗憾的。他说根据他最近与意大利和匈牙利外长的接触,使他得到这样的“印象,即意大利和匈牙利都对德国的霸权图谋深为不安”,(92)他甚至似乎看到了波兰给予一个抵抗德国攻击的匈牙利以援助的可能性。(93)他认为德国通过匈牙利来进攻罗马尼亚不太可能,并反对任何使此事更加可能的行动。他不想放弃波兰在布达佩斯仍旧具有的影响。(94)贝克无疑是真的急切想把这块燃烧着的匈牙利木头抢救出来,使它免于被烧毁,如果这仅仅是因为匈牙利靠近波兰的中央工业区。(95)但是与匈牙利之间可能产生的复杂情况也给了他一个借口,拒绝承担以下这种建议的义务,即波兰应该把它承担的义务扩大到罗马尼亚,办法是订立在德国侵略时可以适用的两国互助条约。他的真正动机也许可以从下面一句话中看出:如果受到攻击的是波兰,那么罗马尼亚就帮不了什么忙。(96)他辩解说,任何想把罗马尼亚拉进“一个像小协约国那样的严格的政治体系的企图……将自动地把匈牙利推入另一个阵营”。(97)他谈到波兰已经给予罗马尼亚以军事组织方面的帮助,(98)并且似乎认为英国很可以把它对罗马尼亚的帮助只限于提供经济方面的援助。(99)他避开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罗马尼亚受到攻击或严重威胁时,波兰打算怎么办,(100)他并且不顾英国大臣们的强大压力,坚持必须让波兰政府自由进行它与罗马尼亚政府的谈判。(101)

    两国也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讨论俄国参加一项安全体系的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英国的论点又没有能使贝克改变他的看法。他一再重复在先前的谈判中他说过的话:俄国也是一个签字国的一项互助条约只能是加速战争的爆发。(102)他说,波兰愿意改善与俄国的关系,但不愿扩大。(103)张伯伦问他,俄国难道不是事实上波兰能够希望在战时补充军火的惟一来源吗?这时,他回避作直接回答。(104)他并不反对这样的建议:英国政府(按照张伯伦的说法,由于它对苏联的态度,它在下院一直受到攻击)应当“努力设法建立使它在战时能指望苏联给予帮助的关系”。(105)但是他说,如果英国现在就承担对苏联的义务,波兰就不得不宣布它自己所负的义务并不因此而扩大。(106)

    准备4月7日在报上发表的会议公报的文本,(107)在4月5日与张伯伦的第二次会议上取得了一致意见。6日,首相在下院宣布,波兰和英国政府打算签订一项协定,把单方面的暂时保证改变为一项永久性的互相援助的安排。(108)不过,在他们4月6日最后一次会议时,哈利法克斯和贝克草拟了一个双方一致同意的结论摘要,(109)它表明缔结正式的英波互助条约的基础尚未完全建立。两国政府写入记录,它们准备就以下各点达成协议:(1)英国将保证帮助波兰,如果发生一场德国的攻击或德国的任何其他行动,“这种行动显然威胁波兰的独立,并且是这样的一种性质,即波兰政府认为用它的国家武装部队予以抵抗是极端重要的”;英国也答应支持波兰抵抗想“用经济渗透的过程或任何其他方式”来破坏它的独立的企图。(2)波兰将给予英国以对应的保证。(3)两国政府将保证“把威胁每一方国家独立的任何发展,完全而又迅速地通知对方”。在缔结一项正式协定之前,3月31日宣布的英国保证将继续有效,在这段时间内相应的波兰保证同样具有约束力。

    这些就是已经达成协议的各点。在正式协定签字之前必须解决的其他两个特别问题是:(1)英国希望波兰政府的保证将适用于因德国攻击荷兰、比利时、瑞士或丹麦而引起的战争(贝克答应波兰政府将对这个问题加以认真的考虑这一点已写入记录);(2)英国政府在正式协定中承担的义务需要得到法国政府的认可。

    对罗马尼亚应持的立场并不包括在必须于正式协定签字前解决的问题之列,但是作了如下的另外处理:

    陛下政府希望以下一点成为正式协定的一部分:波兰将援助罗马尼亚,如果后者成为受到威胁的国家。波兰政府虽然完全尊重存在于波兰和罗马尼亚之间的互助义务,但认为对于在正式协定中包括罗马尼亚一事的可取性表示明确的意见,现在还为时过早。它认为它应该首先直接与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政府商谈处理这件事。在此期间,它将立即与陛下政府商量,如果有关罗马尼亚或匈牙利的局势发展使得这种商量成为需要的话。

    两国政府在结论摘要的最后几段记载有:(1)一项关于两国中的每一方都有权“为了保障它们自己的或别国的独立而与其他国家签订进一步的协定”的谅解;(2)为了发展反对德国侵略的合作,英国政府打算继续与罗马尼亚协商,并开始与巴尔干协约国的其他成员协商;(3)英国政府意识到把苏联与这种合作联系在一起有困难,不过,它深信,重要的是应维持“同苏联政府尽可能好的关系,因为它在这件事中的地位是决不能无视的”;(4)英国政府在东欧承担的任何进一步的义务,将“决不扩大波兰所承担的义务”,波兰政府在这一点上有保留;(5)波兰政府希望对波罗的海各国的地位也加以考虑。

    人们将可以看到,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并没有从他们与贝克的会见中获得完全的胜利。他们得到许诺,波兰将帮助英国如果它直接受到攻击,并愿意考虑在西欧扩大保证范围的问题,但是作为报答,他们事实上已把他们对波兰的暂时保证改成永久的保证。尤其是,他们已被迫让贝克去自行处理东欧的事务,而在那里,波兰的合作却是具有真正的价值的。创立一个俄国和波兰都参加的有成效的安全体系的可能性,似乎比过去更加遥远了。英国政府已经被迫放弃它原来的打算,(110)那就是使波兰答应给予罗马尼亚援助成为它自己给予波兰保证的一个条件(当他们在3月31日给予波兰一项无条件的暂时保证时,他们事实上在这方面已经束缚了他们自己的手脚)。

    贝克于4月8日回到华沙。途中经过柏林时,他受到德国外交部一名官员的形式上的迎接,但没有与任何主要纳粹党人谈话。在他回国途中,德国的轴心国伙伴方面的一项侵略行为,使得已经很紧张的国际局势更加危险了。意大利的入侵阿尔巴尼亚,它的背景和它的立即后果,将在本卷的另一部分论述。(111)


    (1) 见《概览,1938年》,第3卷,第323—326页,第334—340页。

    (2) 同上书,第312—321页。

    (3) 德军进入布拉格的第二天,诺埃尔向巴黎报告说,照他看来,德国在中欧的活动大概必须被看作是对波兰采取行动的前奏(《法国黄皮书》,第75号)。

    (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71号,第436页;参阅同上书,第458号,第424页。

    (5) 诺埃尔:《德国对波兰的侵略》,第334—335页。

    (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391号。

    (7) 博内:《欧洲的结局》,第143页。

    (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86号。

    (9) 法国驻但泽领事1939年4月5日的报告(《法国黄皮书》,第91号)。

    (10) 文本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405号注②;参阅《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501号。

    (11) 《概览,1938年》,第3卷,第378—384页。

    (12) 见上文,原著第71页。

    (13) 《概览,1938年》,第3卷,第275—276页。

    (14) 第一个德国对波兰采取行动的军事命令(白色计划)于1939年4月3日发出(见下文,原著第337页)。

    (15) 见下文,原著第325—326页。

    (16) 贝克与肯纳德和海外贸易大臣赫德森共进晚餐,后者正在赴莫斯科途中经过华沙。

    (17) 贝克的动机像往日一样很难看清楚。诺埃尔在那些决定命运的日子里以批评的眼光注视着他的行为举止,怀疑他的主要动机仍旧是想保持他的行动自由,怀疑他完全期望英国政府拒绝他将于次日提出的签订双边协定的建议(诺埃尔:《德国对波兰的侵略》,第283页)。莱热相似的观点在上文原著第78页注②(即本书第107页注②。——译者)中已引用过。

    (1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85号。

    (19) 同上书,第518号,第501页。

    (20)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500页。

    (21) 同上书,第501—502页。

    (22) 同上书,第502页。3月27日,贝克指示卢卡谢维奇通知法国政府(如有可能,通知达拉第本人),波兰政府反对英国的四国宣言的建议和波兰提议缔结一项双边非正式协定,同时向法国政府说明,波兰政府认为“任何波英这类的谈判都是与波法关系平行的”,他们将把这样的讨论当作“是波兰和法国之间的同盟的一种加强”〔波兰外交部:《关于波兰—德国和波兰—苏联关系的官方文件,1938—1939年》(Poland, Ministry for Foreign Affairs: Official Documents concerning Polish-German and Polish-Soviet Relations, 1938—1939),波兰政府授权翻译和出版,伦敦,哈钦森,1940年版,第6号。以下简称《波兰白皮书》(The Polish White Book)〕。

    (23) 见《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73号,第108号,第111号,第141号,第144号,第148号,第175号,第189号,第196号。贝克希望讨论的问题不仅是但泽问题,还包括如何使移民殖民地的人以及波兰和罗马尼亚的犹太人到海外安家落户得到便利的问题。3月初加芬库访问华沙时,双方曾就贝克应在这个最后一点上为罗马尼亚说话的问题达成了协议(关于被德国驱逐的波兰犹太人问题,见《概览,1938年》,第3卷,第329—331页;关于加芬库的访问华沙,同上书,第341页和注⑦,第356—357页)。

    (2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90号。

    (25) 同上书,第461号。

    (26) 同上书,第552号;参阅第526号。李维诺夫在与西兹和赫德森的一次谈话中又提到了这一点,当时后者正在莫斯科。李维诺夫当时似乎想建议的是,四国宣言(苏联政府3月22日给予有条件的同意)发表后应当接着举行一个有东南欧、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参加的会议(同上书,第608号)。

    (27) 见下文,原著第430—431页。

    (2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505号。

    (29) 见西兹3月26日的电报(《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528号)。

    (30) 这些谈判与俄德谈判同时进行,后者导致签订8月23—24日的一项条约。这两项谈判将在下文原著第437页以后叙述。

    (31) 参阅下面节录的3月22日英国驻华沙武官斯沃德上校对于波兰战略地位的估价的一段文字(《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98号):“俄国是一个谜。它的武装部队是以毫不吝惜的规模来进行装备的,它可以把100多个师放到战场上。虽然士兵的勇敢和持久力是很大的,较小部队的战术训练常常是高水平的,但是‘清洗’高级指挥官的结果是迅速扩大了提升,这必然要对军队的领导和士气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通讯仍旧是任何大规模作战的一个具有最大弱点的因素,内部的政治和经济情况是如此困难,以致大大增加了一次大战的危险性。虽然防卫方面的力量仍然应该认真地予以看待,但红军是否将要打,或能够打一场进攻战而肯定能有获得最后胜利的希望,那还是难以预料的”(同上书,第478页)。又见附于1939年3月6日英国驻莫斯科大使发回急件中的四个备忘录(关于苏联的政治稳定,红军,苏联空军和苏联的经济情况)(同上书,第183号)。这些备忘录的作者所作出的一般结论是:不管是否卷入战争,苏联政权由于内部原因而崩溃的可能性很小;虽然红军和苏联空军的防守力量可能相当强大,它们在一场进攻战中的价值将要小得多。驻莫斯科陆军武官法尔布雷斯上校总结他对红军的看法如下:

    (一)红军目前忠于现政权,接到命令将进行战斗,不管是进攻战还是防御战。
    (二)它由于“清洗”而损失严重,但对于入侵者将证明仍旧是重大障碍。
    (三)在一场进攻战中它的价值小得多,但在初期可能推进到波兰。
    (四)红军认为战争不可避免,无疑地正在尽力为该场战争做好准备”(同上书,第195页)。
    驻莫斯科空军武官哈拉韦尔空军中校总结说:“(一)苏联空军不大可能发展成为对德国的进攻力量,除非与波兰协同作战。这个力量即使到那时仍旧是有限的。(二)作为军队机器的一部分,可以依赖它暂时给予陆军作战以有效的支持,但是同陆军一样,它很可能由于敌人的行动,同样也可能由于保养维修工作的崩溃而停止活动”(同上书,第197页)。
    法尔布雷斯上校于1938年4、5月间结合捷克斯洛伐克的危机对俄国军事力量所作的估计的前一时期报告,见同上书,第1卷,第148号(附件);第222号,第306—307页;第355号(附件)。

    (32) 无论如何,博内似乎特别重视这一点(见上文,原著第78页),但是法国的观点中也许总有一厢情愿想法的成分,认为波兰是一个值得争取的同盟国。英国政府对于波兰军事力量的局限性并不缺少专家的意见。斯沃德上校在上一脚注所引的一个报告中指出,波兰的战略地位是“值得注意的,主要由于它现在三面受德国的包围这一事实”,它的海路交通可能也受德国的控制,因为其他波罗的海国家在一场战争开始时大概会保持中立,波罗的海因此也就“很像一个德国的‘湖’”。斯沃德上校对波兰军队的作战能力也持有相当现实的看法,虽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按照德国的标准它在现代化装备和武器方面的落后程度。“就波兰自己的武装部队来说,它的陆军有很好的领导和训练,坚强和具有很大耐久力,但缺少重炮和高射炮。它大约可以派出54个师和500架第一线飞机,但是它的资源不足以维持这些部队打一场长时期的战争。几乎占人口1/3的少数民族是虚弱的一个潜在根源,这种虚弱在完全熔为一体的军队构成中是不容易从表面上看到的。”(《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98号,第479页)

    1939年4月5日(当时贝克在伦敦——见下文,原著第96—101页),肯纳德送交外交部一份斯沃德进一步的报告和空军武官维切尔上校的一份报告,后者对波兰的军事前途作了甚至更少希望的叙述。肯纳德从武官们的报告中得出的结论是:波兰抵抗德国的攻击时将防守不住走廊或它西部的边界,最后将退回到维斯杜拉河;至少在未来的一年内波兰不可能从它的国内来源得到充分的军火装备;它的原料供应由于靠近德国的边界很可能在初期就落入德国人的手中。一个“友好的俄国”对波兰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12号,第38页)。斯沃德指出,陆军和空军都如此缺少现代化装备,以致它们对大规模的德国攻势只能作有限的抵抗(同上书,第38—39页)。他还指出,政府试图集中3个月的原料去供应的中央工业区,如果匈牙利加入轴心阵营,将是易受攻击的(同上书,第41页)。维切尔报告说,在未来的12个月中波兰“将不会有超过600架以上的飞机,很多飞机的性能很差,不是它们将与之对抗的德国飞机的对手”(同上书,第45页)。
    这些关于波兰军队状况的意见,诺埃尔也都同意(同上书,第35号)。

    (33) 1939年4月3日于下院(见上文,原著第57页)。

    (34) 上院辩论,第5辑,第112卷,第574—575栏。

    (35)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515号和注④。

    (36) 英国驻华沙陆军武官于3月25日和26日访问了但泽和格丁尼亚后报告说,但泽当地的紧张已略趋和缓,在他经过的部分走廊地区没有不平常的军事活动的迹象。他认为约有50万的波兰预备役人员已被征召(同上书,第536号)。

    (37)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538号。该电报由于罗马尼亚同法国没有互助条约,也在军事上没有波兰强大,所以省略了(四)(4)那一段,其余相同。

    (38) 参阅英国驻罗马大使珀思伯爵3月24日的电报,他报告匈牙利大使的意见说:“如果英国在欧洲安全上与俄国联系在一起,它就是在割它自己的喉管,因为这将自动地使很多激烈反苏的国家感到厌恶。”珀思自己的意见是,“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力量,特别是在意大利”,他想,还有西班牙和南斯拉夫也是如此(同上书,第509号)。

    (39) 末尾几段强调了谈判必须保持机密,一旦达成协议时英国政府必须把它给予的保证公之于众,如果可能,把波兰的对等保证也予以公布。

    (40) 下院辩论,第5辑,第345卷,第1884—1885栏。

    (41)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558号。

    (42) 同上书,第561号。

    (43) 同上书,第4卷,第546号。

    (44) 同上书,第4卷,第575号。

    (45) 同上书,第4卷,第578号。

    (46) 见下文,原著第328—330页。

    (47) 例如,阿尔齐泽斯基,3月25日(《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524号)和3月28日(同上书,第547号);贝克的主要私人秘书,3月27日(同上书,第535号);利普斯基,3月28日(同上书,第572号)。

    (48) 同上书,第564号。

    (49) 同上书,第573号。不过在3月31日以前,阿尔齐泽斯基告诉罗马尼亚公使,对但泽的侵略已经被说成是一个开战的理由;贝克本人在4月1日也向肯纳德承认了这一点(同上书,第579号,第595号)。关于拉斯津斯基在英国的保证宣布之后竭力“缩小”德国的威胁,见下文,原著第95页注②(即本书第129页注②。——译者)。关于贝克在伦敦会谈时他自己的态度,见第96—97页。

    (50) 参阅3月29日给肯纳德的指示:“鉴于对贝克先生缺乏信任的缘故”,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是否把相互保证的建议只向贝克提出,或除了向贝克之外还向总统或斯米格莱-雷兹提出(《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563号)。肯纳德与诺埃尔商量之后解决了这个问题,后者向斯米格莱-雷兹(他们时常会晤)和贝克两人都作了传达,而肯纳德则只向贝克传达。

    (51) 同上书,第571号。

    (52) 见《概览,1938年》,第2卷,第231页和注②,第268页,第333页,第376—377页;同上书,第3卷,第258—260页。

    (53) 关于事实上曾计划在3月29日在但泽举行一次暴动,但在最后时刻又被取消了的猜测,见下文,原著第333页。英国驻但泽总领事后来报告说,在但泽曾一度暂时缓和的紧张局势,到3月28日由于谣传有大量军队集结和预期周末将发生一次事变而又加剧了(《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6号)。

    (5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566号注①。

    (55) 同上书,第4卷,第566号。

    (56) 同上书,第574号。

    (57) 同上书,第573号。诺埃尔(《德国对波兰的侵略》,第323页)写道,当肯纳德接到外交部电报,指示他取得贝克对张伯伦声明的意见时,他正和贝克在一起,大概是在向他解释一项相互担保计划的事。

    (58) 同上书,第333页。

    (59) 下院辩论,第5辑,第345卷,第2415栏。

    (60) 德国的反应,见下文,原著第335页以后。

    (61)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586号。

    (62) 见上文,原著第89页。

    (63)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4号。

    (64) 同上书,第4卷,第589号。

    (65) 下院辩论,第5辑,第345卷,第2416栏。

    (6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597号。

    (67) 下院辩论,前引文。

    (6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595号。

    (69) 《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1939年4月1日。

    (70) 《每日电讯报》,1939年4月3日。

    (71) 拉斯津斯基表示担心张伯伦的声明的第二段也许会鼓励希特勒“要求谈判和提出关于但泽、走廊和西里西亚的最高要求”。他宣称在德国和波兰之间的争端中“没有重大的问题”,同德国“近来没有谈判”和“并无具体的抱怨或要求”,至多“有过偶然的试探”。无疑地必须作出关于但泽的某种新的安排,但是自从1934年以来就存在一项谅解,即决不能让但泽阻碍德国和波兰之间的友好关系。拉斯津斯基得到保证:张伯伦的声明并不包含有任何保留,绝没有强迫波兰违背自己的意愿去与德国谈判的意图(《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598号;第5卷,第18号)。

    (72) 《泰晤士报》,1939年4月3日。

    (73) 贝克在4月4日和6日与哈利法克斯进行了会谈,在4月4日和5日同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进行了会谈。他与艾登(那时是自治领事务大臣)在4月4日也有过一次非正式的会见。这些会谈的记录,见《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1号,第2号,第10号,第11号,第16号。

    (74) 艾登任外交大臣时曾与贝克打过交道,他于4月5日写信给哈利法克斯说,贝克“用一种比他通常所习惯的更为坦率得多的态度谈到波兰与陛下政府的关系。只是在涉及第三方面,特别是罗马尼亚时,他才似乎以他总是拿手的那些模棱两可的词句来掩饰自己”(同上书,第11号,第37页)。

    (75)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1号,第1页。

    (76) 同上书,第3页。

    (77) 同上书,第2号,第17页。

    (78) 同上书,第10页。

    (79) 同上书,第17页。

    (80) 同上。

    (81) 同上书,第2号,第18页。

    (82) 见上文,原著第88—89页。

    (83)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1号,第1页。

    (84) 即波兰共和国总统和斯米格莱-雷兹元帅。

    (85)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11号,第37页。

    (86) 同上书,第1号,第3—4页。纳米埃(《外交序幕,1938—1939年》,第112页)说,贝克曾答应在他真的对相互保证作出承诺之前要与波兰总统莫希齐茨基和斯米格莱-雷兹元帅商量,但是事实上他仅在向英国大臣们表示答应之后他才通知他的同事们。特别是总统担心相互保证的宣布会增加德波之间的紧张。纳米埃还说,利普斯基在柏林见到赴伦敦途中的贝克时曾向他提出警告,预料德国对一项相互援助的协定会作出极其尖锐的反应,并建议把英波协定与1934年签订对德条约时就已存在的法波条约联系起来。

    (87) 见上文,原著第66页。哈利法克斯明白表示,并没有条约上的义务,还说既没有把法英谅解通知荷兰政府,也没有通知瑞士政府。

    (8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1号,第5—6页。

    (89) 同上书,第10号,第31页。

    (90) 同上书,第1号,第3页。贝克说在德国占领美美尔之后,当那里似乎有德国进一步施加压力的危险时,波兰就给了立陶宛以援助的保证(同上书,第2号,第16—17页)。

    (91) 同上书,第10号,第34页。

    (92) 同上书,第1号,第2页。

    (93) 同上书,第10号,第33页。

    (94) 同上书,第2号,第15页。

    (95) 见上文,原著第86—87页注①(即本书第118页注④。——译者)。

    (9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2号,第16页。艾登注意到,贝克似乎“并不渴望把罗马尼亚放在与波兰相同的地位”,并认为他的算计可能是:“如果在东欧发生冲突,波兰宁可让罗马尼亚而不是它自己成为第一个牺牲品”(同上书,第11号,第36页)。

    (97) 同上书,第1号,第8页。

    (98) 同上书,第2号,第16页。

    (99) 同上书,第1号,第8页;第10号,第34页。

    (100) 同上书,第1号,第9页;第2号,第16页。

    (101) 同上书,第1号,第2页;第2号,第15—16页。

    (102) 同上书,第1号,第6—7页;第2号,第13页。

    (103) 同上书,第1号,第7页。

    (10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2号,第11—13页。

    (105) 同上书,第13页。

    (106) 同上书,第1号,第7页。贝克指出,波兰曾作过这样的一项声明,并在1935年法俄条约签字时为法国所接受。

    (107) 公报原文见同上书,第10号,第35页;《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1卷,第129页。另外有一个关于犹太人问题的公报,贝克在这次访问中也讨论了这个问题。这个公报声明,英国政府已向贝克保证,解决波兰和罗马尼亚犹太人问题的建议将在任何时间与整个犹太人问题一起研究(同上书,第10号,第36页)。

    (108) 下院辩论,第5辑,第345卷,第2996—2999栏。

    (109)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16号。

    (110) 见上文,原著第88页。

    (111) 见下文,原著第234页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