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本对荷属东印度施加压力(1940年5月—1941年6月)
到1941年4月,日本已如愿以偿地使法属印度支那纳入大东亚圈,并且还在采取一种长远手段,以使暹罗也遭到同样的命运。但是,日本在努力使荷属东印度纳入其新秩序范围时,却受到了挫折。这是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不仅是因为众所周知荷兰人有顽强的性格,这往往典型地表现在谈判过程中,而且还因为日本要对东印度用兵,在地理上不如对印度支那和暹罗那样方便。虽则荷兰本土已经被希特勒的军队占领,但是荷兰政府并没有投降。荷兰仍然作为英国的盟邦继续在斗争,因此,日本如对荷兰的远东地区发动直接进攻,就很可能要陷进同英国作战。再说,美国在荷属东印度拥有大量的经济利益;而且如上所述,1940年4月和5月间美国对日本发表的关于那里现状的声明,曾经作了迅速的反应。(185)因此,日本政府不得不估计到,它如占领荷属东印度,实际上就必然要同英国交战,也有可能会同美国打起来。此外,荷兰在东印度已经部署了相当的兵力,有力量打一场阻滞战,这样,就有充分时间来破坏贮存的石油和油井设备。这恰恰是日本海军当局特别想避免的。因此,1940年8月间,东京决定暂时不对荷属东印度直接发动进攻,准备等到德国入侵英国,或者德国迫使英国投降之后再说。这将是日本占领马来亚和新加坡的信号;(186)此后,日本再迫使荷属东印度成为它的保护地。在日本外务省1940年10月4日一份题为“对南方地区暂定政策计划”的文件中提出这一计划。该文件谈到要防止东印度的自然资源被荷兰人的“焦土”政策破坏。日本必须先占领新加坡,然后一定要胁迫荷属东印度宣告独立,必须成立一个管理委员会,其成员包括荷兰人、印度尼西亚土著、华人和日本人。荷兰人占少数。下一步则把荷兰人清除出去,使这个“独立国”和日本缔结一项同盟条约,规定任用日本“顾问”担任重要职务,把陆、海军基地租借给日本使用。(187)
在这期间,日本为了替这个计划铺平道路,使用了威胁和利诱的手段,力图把荷属东印度纳入它的政治和经济轨道。早在1940年2月2日,这项工作已经开始了,当时日本政府通过其驻海牙公使向荷兰政府提出一份照会,要求废除或修改日本在荷属东印度从事进出口贸易方面所受到的限制,并且要求对那里的日本企业,无论是原有的企业还是计划中的企业,给予更大的方便。当荷兰政府还在考虑怎样答复时,德国人大举进攻荷兰。日本政府立即逼荷兰迅速答复。5月20日,有田向荷兰驻东京公使提出一份照会,要求东印度每年向日本提供规定数量的某些原材料,其中包括100万吨矿物油。5月28日,他要求荷兰政府马上答复,并且采取了一种含蓄的恫吓手段。在这种形势下,荷兰政府决定不直截了当地拒绝日本的要求,而是准备尽量少作让步,以便拖延时间。因此,6月6日,荷兰政府作了一个庄严而又谨慎的答复,强调指出,荷兰对在东印度的一切外国居民、外国企业和贸易,总的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它拒绝了日本提出的有关优惠经济地位的要求。但是,也同意了日本提出的有关原材料出口的一些比较合理的要求,并建议,具体问题将在巴达维亚由日本驻那里的总领事与当地荷兰当局谈判协商。(188)
日本政府想要举行更全面的谈判。在这以前,它故意不让日本驻荷兰公使跟荷兰流亡政府一起去英国,这时又希望在巴达维亚不但进行经济谈判,而且进行政治谈判,从而削弱在伦敦的荷兰政府的影响。荷兰政府反对这种做法,坚决主张,一切谈判只能局限于经济事务;对近卫内阁起先提名小矶将军为日本代表团团长也表示反对。(189)最后在8月27日,日本政府宣布,已经任命日本内阁通商产业相小林一三为派往荷属东印度的特使。(190)荷兰政府方面则任命经济事务局长H·J·范·穆克博士为首席代表。(191)但是,这次日本政府对荷兰政府的任命表示剧烈反对。日本坚决要求荷兰政府授予荷属东印度总督以特权,由他同小林一三进行谈判。很明显,日本政府的目的是想使荷属东印度政府尽量脱离在伦敦的荷兰政府,小林一三代表团的主要用意不在经济方面而在政治方面。可是,荷兰政府识破了日本耍的这一花招,在回答日本提出的反对意见时,的确将范·穆克的级别晋升到全权公使,并且还同意,小林一三与荷属东印度总督之间可以举行一般性质的会谈。(192)但是这位总督却拒绝参加政治方面的谈判,这使小林一三相当恼火。(193)
小林一三和他的一大群随员,包括陆、海军军官,于1940年9月12日到达东印度。他受到了一切应有礼节的欢迎,但是他鼓吹的要荷兰同日本进行全面“合作”的提议,却遭到了有礼貌的然而坚决的拒绝。荷兰人告诉他说,只有在日本对东印度不怀任何敌意、不打算在那里称霸时,荷兰才继续进行谈判。小林一三在10月16日的联合声明中,只得对这一条勉强表示同意。(194)
在经济方面,日本人对他们自己究竟要些什么,胸中无数。他们一开始提出一些荒谬的要求,要荷属东印度政府保证每年向他们提供石油,可是,最后他们降低了要求,不需要什么保证了。(195)事实上,日本人的主要兴趣不在购买石油。他们真正想要的是获得租借地以便开采石油,并对荷兰的几家石油公司进行控制。(196)10月22日,小林离开巴达维亚返回日本,表面上是因为通商产业省需要他回去,实际上是因为他没有完成他的主要任务,把荷属东印度纳入“共荣圈”。(197)他让他的部下继续进行谈判,但是谈判仍然处于僵持局面,而代表团中的大批日本“专家”则忙于刺探各种情报,为未来的进攻做准备。鉴于这些活动,荷兰政府于11月15日通知日本政府,由于缺乏谈判的主题,会谈已经结束,并建议,谈判应当正式终止。但是,11月20日,东京回答说,将另派一位特使。他是日本贵族院议员、前外相芳泽谦吉。12月28日,芳泽抵达巴达维亚。(198)
这位新任特使与他的前任不一样,是一个富有经验而又机敏的外交家。可是,他的任务也是要把荷属东印度纳入大东亚的经济和政治轨道。10月25日,日本内阁已制订了一项对付东印度的方案,内容包括:日本控制荷兰的外汇和商业政策;日本参加沿岸贸易;日本左右陆、海、空交通管理。(199)在这些迫切的需要中,有的已经列入了1941年1月16日芳泽提出的一连串要求之内。这些要求如果真的被接受了,就将大大帮助日本在经济上扼住东印度的命脉。(200)然而,荷兰人不肯放弃这些权利;在这方面,他们有英国和美国政府撑腰。可是,由于这些朋友只能给予一些道义上的支持,荷兰人必须小心翼翼,避免激怒日本向他们发动进攻。因此,他们还是继续讨论日本提出的建议,希望拖延时间;在这一点上,松冈本人却不知不觉地帮了他们的忙。1月21日,松冈对日本国会说,荷属东印度已经加入了大东亚圈。(201)一星期后,他命令芳泽不要作任何的暗示,表明这个地区将来不归日本统治。(202)这使芳泽感到为难,因为他已经作了很大努力,一直在安抚荷兰人,使他们不再怀疑日本别有用心。1月31日,荷兰驻东京公使宣称,荷兰政府不承认任何这样的提法,说什么东印度将成为日本新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203)一位日本官方发言人于是宣称,在伦敦的荷兰政府没有合法地位,它只不过是英国人的傀儡而已。接着,荷兰人宣布停止谈判,以示抗议。谈判就此停顿下来,一直到2月底,日本人表示道歉后才再继续。(204)
荷兰人的顽固立场使芳泽感到沮丧。他报告东京说,除非日本采取果断措施,否则将一事无成。可是,日本还不准备这样做,因此,当谈判重新开始时,日本代表降低了他们的要求。(205)但是,对于任何给予日本在东印度一种优惠经济地位的建议,荷兰人仍然一概拒绝;荷兰人也不同意向日本出售日本代表团所要求的那种数量的石油、锡和橡胶,甚至在日本人保证不把橡胶和锡转让给德国以后,荷兰人还是不肯。(206)6月6日,荷兰人给芳泽作了最后的答复,(207)表示愿意作些次要的让步,但是拒绝了日本提出的所有主要的要求。因此,6月17日,芳泽与荷兰总督会晤,告诉他说,除非荷兰人对6月6日的答复重新考虑,否则谈判将中止。总督答道,对这个问题,没有重新考虑的可能,于是,谈判终于结束。由于东京还不准备正式决裂,芳泽宣称,日本政府希望保持一般的贸易和经济关系。因此,双方同意发表一份联合公报。公报声称:“荷兰代表团和日本代表团都为它们之间举行的经济谈判不幸未能取得圆满结果而深表遗憾。然而,毋须赘言,这次谈判的中止将不会影响荷属东印度与日本之间的正常关系。”(208)
这次谈判破裂是松冈的又一次严重挫折。他曾希望通过和平渗透的过程,把荷属东印度的资源加以控制。他不主张使用武力,因为就像他在访问柏林时对里宾特洛甫所说的那样,“他担心,如果日本进攻那些地区,那里的油田会被放火烧掉。这样,一两年内不能恢复生产。”(209)可是,这时日本人却估计不得不使用武力。在日本政府看来,有两个理由需要这样做。第一,日本海军参谋人员确信,如果他们对马来亚和新加坡采取任何行动,那就势必要同美国交战。(210)第二,美国迟早会对日本禁运石油,作为对日本的对华政策的报复。罗斯福和赫尔一直不赞成石油禁运,但是美国政府中一些成员,以及国会中和美国公众中越来越多的舆论却赞成这样做。1940年9月对日本强行实施废钢铁禁运之后,(211)其他一些矿物和金属也陆续列入需要有许可证才能出口的范围之内,这意味着,这些物资中,有的完全禁止有的部分禁止向日本输出。在1941年2月和3月间,油桶、储油罐、钻井设备和炼油设备都停止向日本出口。美国控制下的油轮不得开往日本。6月20日,美国政府以国内供应不足为理由,除向英帝国、埃及和西半球输出外,禁止从东海岸各港口输出石油。(212)罗斯福和赫尔对于向日本实行石油完全禁运一事,仍然表示反对,因为他们两人都希望避免采取任何行动而导致日本进一步的侵略。但是,日本陆、海军当局鉴于美国实行石油完全禁运有可能成为事实,于是就越发坚决地要保证能取得一个新的供应来源。
第三节 美日会谈
(一)准备阶段(1940年11月—1941年7月)
上文已经谈到,日本政府和枢密院是在顾虑重重和意见分歧的情况下接受三国公约的。(213)这种分歧不仅存在于军人与文官之间,或者稳健派与过激派之间(假定这两个通用的名称能够适用的话)。在文官和海军中间,都有一些有势力的集团厌恶三国公约,它们——正确地——看出这一点:日本同轴心国结盟并赞同所谓的欧洲新秩序,会毫无必要地惹起美国对日本的敌视,并且促使美国由于中国问题而产生的反日情绪同美国反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情绪合为一体,而不是把这两种情绪区分开来。在日本国内,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显然使这种见解更加有力。一是美国由于日本参加三国公约而反对日本的舆论日益激烈;二是美国公众一致拥护政府对日禁运废金属;三是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主张对日禁运石油。其次,在日本,不论陆军或海军中间,也都有相当多的意见一直反对德苏互不侵犯条约,而且,即使日本与苏联缔结了条约,他们也不相信苏联政府就会遵守条约。这些意见终于证明是正确的。另一方面,松冈和许多鼓吹三国公约的人却深信,美国并不真想以武装干预的形式来帮助英国或中国,而只要美国不站在这两个国家一边进行干预,它们是注定要战败的。(214)按照将近1940年底的形势来说,这种看法是有所依据的。因此,持这种见解的人们认为,只要能使美国政府确信以下两点,就有可能使它不进行干预。第一,三国公约不附有任何秘密协定,规定三个缔约国最后无论如何要对美国发动进攻;第二,可是该公约确实规定,如果美国干预它们之中的任何一国,它们将联合起来对付美国。这种概念也不是一无根据的,因为罗斯福政府中的有些成员相信,三国公约还包含一些在字面上看不见的东西,虽然其他人认为它只不过是吓唬人罢了。(215)
日本的这些集团虽然在其他方面意见不一致,但是在同意向美国提出建议这一点上却有共同之处。这是因为:反对松冈的一派希望这个建议有助于事态的演变而破坏松冈一手策划的事;拥护松冈的一派则认为这一建议将有利于达到三国公约的目标。在1940年11月到1941年1月这3个月内,东京出现了几起不可思议的怪事,上述情况至少似乎可以合理地解释所以会发生这些怪事的原因。
在这几件怪事中,第一件是任命海军大将野村吉三郎接替堀内为驻美大使。人们还记得,野村曾经是阿部内阁的外相,后来由于在长江下游的问题上提出让步的建议,曾引起陆军的愤慨。(216)此后,他退出政界,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人们知道,他是不赞成签订三国公约的。但是,这时有人却敦促他出来担任驻华盛顿大使,他谢绝了两次,最后仍然同意了,一部分原因是出于他自己的责任感,另一部分原因是军方的高级官员保证支持他进行努力,以同美国改善关系。(217)
1940年12月,纽约马里诺尔天主教对外传教协会总会长沃尔什主教和该会行政干事德劳特神父为传教事去东京。日本合作银行的高级职员三河和日本陆军省军事局的岩仓大佐(局长是武藤将军)同他们进行了接触,目的是想说服这两位高级宗教界人士将一份非正式的信件转交华盛顿当局。这样做原是近卫本人的主张。这两位宗教界人士同近卫、武藤、松冈和其他一些人交谈了几次。在与近卫、武藤和岩仓的谈话中,他们得到的印象是,日本准备废除三国公约,即使不是正式废除,也是使其名存实亡,同时日本还准备恢复中国以前的状态。(218)1941年1月,沃尔什主教和德劳特神父携带近卫的这份机密备忘录返回美国。他们请教邮政管理局局长弗兰克·C·沃克——一位知名的天主教徒——如何处理此事。后来,通过沃克的安排,他们于1月23日得到美国总统和国务卿接见。(219)日本政府的秘密建议是,日本虽仍承担三国公约的义务,但是,德国如进攻美国,日本同意支持美国。作为交换条件,美国必须协同日本,促使中日战争结束,并阻止任何其他国家改变东南亚的形势。
与此同时,日本在华盛顿还有一个非官方的秘密使者。此人是桥本铁马;在这之前,他在东京曾经同格鲁和杜曼会晤过。桥本声称,近卫、木户、平沼、三河、东条都信任和支持他。他虽不亲美,但是反苏。很显然,他代表了那些反对松冈的日本人的意见,这些人对松冈鼓吹的谈判日苏条约的政策是不以为然的。桥本的任务,实际上是想探听美国人的意见,并想为解决太平洋地区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能进行谈判的基础。桥本虽然同美国国务院官员已经谈过几次,但是他的活动并无具体结果。(220)
赫尔对沃尔什和德劳特转来的建议书,抱不信任态度。他认为,日本政府的心意丝毫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希望摆脱在中国的困境,以便放手在东南亚进一步冒险。再说,他除了通过正规的往来渠道外,不想通过其他渠道同日本政府进行任何谈判。因此,他劝告美国总统暂时观望,看看野村来了以后谈些什么。罗斯福表示同意。(221)2月14日,野村递交了国书,但是他并没有接到特别指示,而且在那时,他显然还不知道沃尔什和德劳特带来的建议信。(222)与此同时,三河已经以近卫的秘密使者的身分到达美国。他同德劳特进行了几次会谈,这些会谈的内容通过邮政管理局局长的关系传达给赫尔。到3月17日,三河和德劳特已经草拟了一份方案,作为解决美日分歧的基础。(223)但是,近卫如欲瞒过日本外务省而同美国政府缔结某种协定,他将感到失望。3月8日,赫尔告诉野村说,虽然他对某些“好心人”为改善关系所作出的努力表示感激,但是他只能通过委派的大使正式同日本政府打交道。野村在会谈中说,岩仓大佐即将来美国给他做顾问,因为岩仓对日中之间的和谈建议非常熟悉。(224)接近3月底的时候,岩仓抵达美国。他同野村一起参加了对德劳特—三河建议草案的修改工作。4月9日,沃克将这些建议转达给赫尔。修正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欧洲战争、中日战事以及太平洋地区的形势。(225)
关于第一点,日本政府将声明:三国公约的目的在于防卫,只有在其中一国遭到目前尚未卷入欧洲战争的国家侵犯时,才履行该公约规定的军事义务。美国政府将声明:它无意缔结任何“侵略同盟”去帮助一个国家反对另一个国家,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态度将“完全出于保护本国的福利和安全的考虑”。
关于中日冲突问题,建议美国总统向蒋介石建议在如下基础上同日本媾和,即中国承认“满洲国”;日本承认中国的其余部分独立;根据日中两国将达成的协定从中国撤退日本军队;日本放弃对中国的任何领土要求,放弃向中国索取赔款的任何要求,放弃向中国大规模移民的任何要求;中国对外贸易重新“门户开放”,条件是,将来在适当的时候,美日两国对解释和应用这一原则达成协议;重庆政府和南京政府合并。蒋如拒绝这些条件,美国应停止对他的一切援助。关于整个太平洋地区问题,建议美日两国达成协议,今后这个地区内如有任何领土让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两国都不得予以默认。两国政府将保证菲律宾群岛独立,如果菲律宾群岛遭到任何第三国的进攻,两国将考虑如何给予帮助。日本政府请求“美国给予友好的和外交上的帮助……使香港和新加坡不再成为英国在远东进行新的政治侵略的门户”。此外,日本向美国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移民,将在平等和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受到友好的照顾。
除上述各点外,还有:恢复美日之间的正常贸易关系;美国向日本提供黄金贷款;日本保证不在西南太平洋地区使用武力。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方面保证向日本供应石油、橡胶、锡和镍。最后,建议在火奴鲁鲁召开一次会议,由罗斯福总统代表美国和近卫亲王代表日本主持开幕式,各方出席的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这个会议的任务是签订总的协定,然后据以制订具体的协议,任何外国(指第三国)观察员不得在场。
这些建议同赫尔原来估计日本会提出的建议距离很大。日本并不打算废除三国公约;它只不过重申一下该公约是防卫性质的论点,它要求美国保证在欧洲战争中保持中立,这意味着抛弃英国。它要求美国倡议日本同中国在这样的条件下媾和,使日本可以继续在中国驻扎军队作为“反共”之用,并保留某些优惠的经济权利。关于西太平洋地区的建议,更大大有利于日本在那个地区建立经济和政治霸权。然而,赫尔认为,如果完全拒绝日本的这一方案,可能会使日美关系陷入危机,这样做是不明智的。这个方案的某些部分似乎是可以接受的;其他部分可以把调子降低或者全部去掉;究竟怎么办,主要决定于对提出的几点如何正确解释。(226)因此,赫尔于4月14日同野村举行了初步会谈,以弄清这位大使对4月9日的建议究竟是否熟悉。当赫尔发现他的确熟悉时,便向他指出,美国政府希望日本政府同意某些总的原则作为开端。(227)两天后,赫尔与野村进行了第二次会谈,(228)并给他一份载明这些原则的文件。这些原则是:一切国家应尊重彼此的领土完整和主权;支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支持平等的原则,包括贸易机会的平等;不干扰太平洋地区的现状,但用和平方式改变现状除外。赫尔对野村说,4月9日的建议中,有几点是可以接受的,而其余几点则需要删除、修改或作详细说明,同时,美国政府还要提出几点新的意见。赫尔还向野村强调指出,直到那时,他们的会谈只不过是为以后可能举行的谈判做准备而已,赫尔这样指出,是因为野村对外交程序的细微之处似乎并不熟悉。但是赫尔又说,他非正式地认为,“如果日本政府赞成这个文件,并指示驻这里的大使向美国政府提出,这将为举行谈判提供基础”。然而,日本政府却认为,如果它同意这个草案,并且指示野村正式提出,这就达到正式谈判的阶段了。可是,赫尔的意思并不是这样,从下文可以看出,他继续宣称,随后的会谈仍然是为正式谈判做准备,而东京则不无理由地把这些会谈看作是正式的谈判。这就引起日本人对美国的诚意产生了猜疑,再加上赫尔本人的消极和怀疑态度,使得会谈取得圆满结果的希望更加渺茫了。因此,假定当时赫尔能够同野村非正式地讨论1941年4月9日的草案,并且就在那个基础上把它搁置起来,直到出现一个真正能够达成协议的前景时才继续谈下去,那么,情况也许会好一些。(229)
野村将建议草案发给东京,东京在4月17日夜间收到,次日就交给近卫。近卫立即召开一次核心内阁与最高统帅部的联络会议。会上决定同意把这些建议作为谈判的基础,但是,为了强调日本忠于三国公约和东亚新秩序,表示这些建议需要加以修改。当时担任日本外务省美洲局局长的寺崎要求外务省通知野村,日本原则上已同意这些建议;但是,外务次官大桥则坚决认为,不需要作答复,等到松冈从欧洲回来之后再说。(230)
4月20日,松冈抵达大连,近卫在电话中告诉他华盛顿发来建议草案的事。起初,松冈认为,由于他本人曾同美国驻莫斯科大使斯坦哈特会谈的缘故,美国果然向日本提出了这些建议,因为松冈当时曾警告斯坦哈特,如果美国进行干预反对日本,日本将在军事上支持德国。松冈两天后回到东京时,发现自己猜测错了,并知道在他出访期间,日本已同华盛顿有过几次非正式的会谈,因此,在第二次联络会议上,他大发脾气,激烈反对继续会谈。然后,他藉口有病,回家休息去了。不过,在他头脑清醒之后,他把4月9日的建议同4月21日由陆军省、海军省、外务省的代表拟订的修正草案作了比较,并且按照自己的意见作了进一步修改。在5月3日举行的第三次联络会议上,松冈修改的部分获得通过。然而,他坚决主张,在向美国递交这份经过两次修改的草案之前,应当要求美国同日本签订一个互不侵犯条约,来考验他所谓的美国的“诚意”。他还要求,关于是否要把拟议中的会谈通知德国,这个伤脑筋的问题应当由他来作决定。在这两点上,松冈自行其是。(231)
于是松冈向野村发出两点指示。一是建议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二是向赫尔传达松冈的一个口头声明,大意是:德意两国领袖对胜利抱有信心;美国参战徒然延长战争和毁灭文化;日本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干有损于轴心国盟邦利益的事情。(232)野村于5月7日拜会赫尔时,这位美国国务卿对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一口拒绝。野村接着出示松冈的口头声明,他说,这里面有许多东西是“错”的。赫尔对这份声明看了一眼,当即要野村把声明收回,因为这一声明如正式提出,只能为以后会谈造成障碍。野村对此欣然表示同意。(233)赫尔于是告诫野村,继续会谈不要再延误了。他还明确表示,美国决心要阻止德国控制海洋。(234)
赫尔的话促使野村敦促日本政府抓紧时机,他还告诫日本政府,在这种关键时刻,如果日本要求美国和日本一同斡旋欧洲战争,或者要求美国承认东亚新秩序,结果将是得不偿失。日本驻华盛顿陆海军武官对他们称之为松冈的“姿态外交”也表示反对。但是,5月4日,松冈已经把拟议的日美会谈以及他的口头声明和他提出签订一个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等通知了德国和意大利。(235)在其他两个轴心国对拟议中的日美会谈作出反应之前,他不想把5月3日联络会议上通过的那份修正的建议草案发给野村。5月8日,他觐见天皇,并奏告天皇,如果美国同德国交战,日本必须站在德国一边。他说,必须坚持这个立场,不得优柔寡断,并以辞职相威胁。两天后,近卫也觐见天皇,他说,并非全体阁员都同意松冈的意见。近卫向天皇保证说,尽管政府内部意见分歧,他愿尽一切力量去同美国达成协议。(236)5月12日,松冈不再等待轴心国的意见,不得不将5月3日的修正草案发给了野村,当天(华盛顿时间)野村就交给了赫尔。(237)
这份新的文件(238)与4月9日的建议有几点显著的不同。例如第二节是关于这两个国家对欧洲战争态度的,日本政府宣称,三国公约的目的是要阻止那些没有直接受到欧洲战争影响的国家加入战争,并说,如果局势发展到该公约第三条所设想的那种情况,日本政府将向其盟邦提供军事援助。日本要求美国政府声明,无论是目前还是将来,都无意在这场欧洲战争中袒护任何一方。两个大国应当进行合作,“以迅速恢复欧洲的和平”。松冈不顾野村的告诫,坚持己见,认为可以威吓美国,使之抛弃英国,并使之倡议“调解”,从而让德国在欧洲称霸。又如第三节关于中国问题,日本提出美国应要求蒋介石立即与日本媾和,媾和的基础是:近卫于1938年阐明的三项原则;(239)1940年11月30日的日本—南京和平条约和同一天发表的日本—“满洲国”—中国联合宣言,该宣言明确地体现了上述原则。日本在这份修正草案所附的说明中要求与美国在口头上或书面上达成秘密协议,如果蒋介石拒绝在上述基础上媾和,美国就停止对他的援助。另一个不同之处是,日本政府要取消有关美国总统同日本首相举行会晤的建议。在会谈的这一阶段,日本政府打算先把一项协定签下,而把以后是否可能举行正式会谈的事暂时搁置起来。
事实上,在赫尔和罗斯福看来,日本提出的草案难以变成一项协定,但是他们希望能劝使日本人改变立场。因此,接着在5月份剩下的一段时间内,赫尔、野村和各自的助手之间进行了一系列非正式的会谈。(240)在此期间,德国政府向松冈作了答复。德国建议,日本应向美国明确表示:美国军舰在大西洋进行巡逻和护航活动是蓄意要挑起战争;如果美国与德国因此而发生了战争,日本将进行干预;日本愿否同美国进行谈判以达成和解,取决于美国是否停止这些海军活动。德国政府显然怀疑日本的意图,因为它要求日本在对所谓的美国提议作出答复之前,先同德国磋商。意大利政府表示赞同德国的这些意见。(241)
当里宾特洛甫获悉日本政府未征求他的意见就向华盛顿作了答复,怒不可遏。奥特奉命表示德国政府对此事“深感遗憾”,并要求日本把美国的答复立即转告德国,并让德国正式参加今后日美之间的一切谈判。松冈在回答德国时,再次表示他对三国公约的忠诚。他宣称,他对这种谈判不抱成功的希望,并认为美国将参加欧洲的战争。他表明,他只不过试图把这件事推迟,从而拖延美国对英国已经增加的援助。但是,他不同意德国提出的要正式参加日美会谈的要求,虽然他答应向柏林报道会谈的情况。奥特告诉里宾特洛甫说,在他看来,松冈已经被迫向敌视三国公约的势力屈服了。(242)
从大岛那里也传来了强烈的抗议声。5月3日,大岛从里宾特洛甫口中才第一次听到日美会谈的消息,里宾特洛甫对大岛说,显然日本国政府是故意瞒着不让他知道此事,这样,大岛当然感到愤怒。5月9日,里宾特洛甫给大岛看了奥特5月6日的报告和松冈要求同美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临时建议的摘要。里宾特洛甫说,松冈在柏林时曾经说过日本要进攻新加坡,而他现在似乎已经改变主张了。这位德国外长认为,日本如同美国签订协定,三国公约实际上就丧失了意义,不管日本会用什么花言巧语为不履行自己的两项义务自圆其说。因此里宾特洛甫表示,希望日本不要签订这种协定。大岛提出,日本可以同美国缔结一个条约,在条约中规定,美国对欧洲战争应保持严格的中立态度。里宾特洛甫对此建议犹豫不决,他说,他需要同希特勒商量。5月10日,大岛赴罗马,去探听意大利人的态度。5月12日,德国大使俾斯麦在罗马给大岛看了德国发给奥特关于如何答复松冈的指示,并且告诉他,意大利政府对此已表示同意。从这些指示的大意中,大岛推测,希特勒同里宾特洛甫意见不一致,他愿意让日美会谈继续下去,只要会谈能起到阻止美国帮助英国的作用。(243)5月13日,里宾特洛甫飞往罗马,当天,拜会了墨索里尼和齐亚诺。次日,大岛会见里宾特洛甫,并从他那里听到,日本政府不等接到其盟邦的意见就已向华盛顿作了答复。里宾特洛甫对此大为不满。显然,他事先已将情况告诉了齐亚诺,因此,齐亚诺也有同感。
5月17日,大岛返回柏林,见到魏茨泽克。魏茨泽克给他看了一份日本在5月12日给美国的复文概要,这份材料在14日由奥特用电报发给柏林。魏茨泽克说,德国政府极其重视松冈的声明:苏联如同德国开战,日本将进攻苏联。他问大岛,松冈在柏林时是否已经了解德苏之间的真实情况(即德国打算进攻苏联)。大岛答道,他相信松冈确实知道此事。(244)从这一点可以推测,希特勒已断定他既不能指望日本人进攻新加坡,也不能指望他们履行三国公约的义务。不过由于苏联一直是日本主要的敌视对象,希特勒显然认为,在他所策划的进攻俄国的战争中,德国能比较容易地得到日本的合作。或许,希特勒还估计,在苏联崩溃后,日本有可能壮起胆来,敢同英国作战,如有必要的话,还敢同美国打仗。
大岛本人苦劝松冈。他告诫说,松冈所谓的“两面外交”,将使日本遭到欧洲战争中双方的蔑视和憎恨,到头来使日本自己处于孤立的地位。如果日本同美国签订协定,同意美国虽不正式参战,却可以向英国提供援助,这样做或许会影响战争的结局;如果这场战争以德国战败告终,往后美国将会把矛头对准日本,日本“或许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灾难”。因此,大岛认为,日本必须坚持要美国停止援助英国,保持中立。大岛将他5月20日的电报抄本发给日本驻柏林的陆海军武官,要他们转送给东京的陆海军首领。(245)就松冈来说,大岛仿佛是在向他传道,要他改变信仰。但是,来自柏林和罗马的劝告,却使这位日本外相更加反对同美国谈判。他埋怨野村,指责(虽然指责得不对)野村不该进行这种会谈。在联席会议上、在同格鲁交谈时和在公开声明中,松冈都强调日本忠于三国公约,并宣称,如果美国海军在大西洋的巡逻和护航活动导致同德国冲突,日本将履行三国公约中的第三条。(246)
松冈这种好战的声明,对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谈起着不良的影响。6月2日,赫尔问野村,日本究竟是真诚地希望和平,还是想摆脱对华战争的困境,以腾出力量在其他地方发动进攻。野村尽力使赫尔安心,但是赫尔仍然不相信。(247)5月31日,赫尔交给野村一份经过修改的建议草案。其中加了这样一句:“显然,〔三国〕公约的条款不适用于因自卫行动而引起的卷入事件。”(248)在这之前,赫尔已经向野村明白表示过,鉴于轴心国如果获胜将对美国构成威胁,美国认为,它正在采取的帮助英国的各种措施是防卫性质的。(249)但在6月15日,日本人提出了一份反建议草案,删去了这条有关自卫的条款。(250)于是,在对三国公约第三条的解释这一关键性问题上,出现了僵局。
在中国问题上,双方也越来越分歧。显而易见,日本政府要美国政府向中国建议媾和,但又希望媾和条件由东京和重庆直接决定。按照日本的愿望,这些条件包括:日本军队永久驻扎在内蒙古和华北部分地区,以促进中日合作“防御共产党的活动”。岩仓尤其坚决地表示,不管中国问题怎样解决,这一条绝对要做到。(251)他说,驻在中国其他地区的日本军队将在两三年之内撤退。但是,赫尔认为,如果在华的全部日军不撤退,日中两国之间的持久和平就建立不起来。野村表示,他个人同意这个看法,但是暗示,东京不会同意。(252)美国5月31日的那份经过修改的草案规定,日本须按照日中两国签订的协定,尽快从中国撤出陆、海军。关于中日合作防御共产党的问题,以后再行商谈。(253)
6月2日,野村说,他和他的助手们对5月31日的美国建议草案,“除了有些措辞之外”,都表示同意。(254)但是,赫尔觉得,日本人在6月4日提出要在文字上作修改,其用意是要使日本能够按自己的需要来解释协定的条文;他还觉得,日本正在逐步缩小它原来答应的让步。在6月6日给野村的那份非正式的口头声明中,赫尔指出,日本人正在强调同轴心国结盟的意义,而对在永久和平的基础上同中国媾和一事却丝毫不作明确的表示,对于贸易往来一视同仁这个问题也避而不作明确的许诺。(255)6月21日,赫尔把拟议中的美日协定草案,经过再度修改后送交野村。(256)在这份草案中,没有提到要共同努力以恢复欧洲的和平,但再度试图通过互换照会,使三国公约不适用于美国出于自卫行动而卷入战争的情况。草案还把中日合作以防御共产主义这一伤脑筋的问题留待日后解决。可是,草案的一个附录中确实概括地写明了日中两国媾和的大体条件,以便将来美国总统可能建议以此作为中国同日本进行和谈的基础。这份经过修改的草案另附有一个声明,(257)赫尔在声明中说,固然他并不怀疑,在促进日美之间谅解和建立太平洋地区和平方面,许多日本领导人同野村和他的助手们都抱着同样的愿望,但是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
日本有一些担任政府要职的领导人坚持执行支持纳粹德国及其征服政策的方针。而他们赞成同美国取得的惟一谅解是,如果美国由于执行它目前的自卫政策而卷入欧洲战争,日本就可帮助希特勒作战。
赫尔说,如果这种态度保持不变,想使会谈产生圆满结果就是一种幻想。就像赫尔6月22日向野村指出的那样,这番话是针对松冈而说的。赫尔还暗示说,德国进攻苏联,为日本提供了摆脱三国公约约束的机会;但是野村回答说,日本不能抛弃三国公约。(258)美国人于7月2日截获的日本电文表明,日本打算利用新的形势来从中渔利,尤其是想进一步南进。(259)
7月10日和12日,东京举行联络会议对美国6月21日的建议草案进行了辩论。松冈对赫尔的最后声明大为恼火。他说得很对,这简直是要他下台。于是他要求拒绝这个声明,并中止会谈。然而,在这一问题上,他的主张被压了下去,一个折衷方案拟订了出来。关于三国公约问题,这个方案说,万一欧洲战争蔓延开来,日本政府将完全根据本国的福利和安全来决定自己的态度。(260)但是,松冈仍然顽固不化;他向德国人透露了日本的新建议,并且不管近卫怎样反对,于7月14日向驻华盛顿的使馆发出指示,指责赫尔的声明是“不全面和不适当的”,他还说,除非美国收回这个声明,否则日本将中止会谈。(261)这样做终于导致了松冈的下台,7月16日,近卫内阁辞职,两天以后再重新组阁,由海军大将丰田担任外相。(262)
松冈在日本外务省的这段预兆不祥的任期,就这样结束了。但是,他的下台并不能刹住他已经启动的那股走向灾难的冲力。近卫的第三任内阁仍然受到7月2日的御前会议决议的束缚;(263)不管松冈的免职会带来什么好处,这些好处都因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南部而失去其价值。(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