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

    (索引中的页码系原著页码,即本书边码)

    Abe,General Nobuyuki 阿部信行将军:1939年8月组织政府,544;他的政府政策声明,544—545,569;发表“不卷入”欧洲战争的声明,545;发表声明(1939年9月13日)支持汪精卫政权,550;同中国“真诚合作”,551;同汪谈判,552;他的政府垮台,552—553;奉派任驻汪政府特使,556;谈判日本与汪政权的条约,601—602

    Abyssinia 阿比西尼亚,16,245,256,266

    Africa,East 非洲东部:军事行动,278,306,309,313;招募军队,306;训练空军,308

    Africa,North 非洲北部:军事行动,14—16,278,306,313,317;另见France 法国

    Africa,South 非洲南部,见South Africa 南非

    Africa,West,armed forces raised in 非洲西部,招募军队,306

    Alanbrooke,Field Marshal Lord 陆军元帅阿兰布鲁克勋爵,196

    Åland Islands 阿兰群岛,61,90—91和注,92

    Alaska,air base in 阿拉斯加,空军基地,466

    Albania 阿尔巴尼亚,225—226,231,336—338,340—341,358,362—363,438

    Albert Canal 艾伯特运河,9,149—150,157,159

    Alexander Ⅰ,Tsar 亚历山大一世沙皇,371注

    Alexander,A.V. A·V·亚历山大,209

    Alfieri,Dino 迪诺·阿尔菲耶里,215,243,339,343

    Alsace-Lorraine 阿尔萨斯—洛林,251

    Altmark,the “阿尔特马克”号,5,81,115,117

    Amery,L.S. L·S·艾默里,316—317

    Anders,General Wladyslaw 瓦迪斯拉夫·安德尔斯将军,435注

    Anderson,Sir John (later Viscount Waverley) 约翰·安德森爵士(后为韦弗利子爵),392

    Anfuso,Filippo 菲利普·安富索,331,337,362

    Anglo-Franco-Turkish Treaty (Oct.1939) 英—法—土条约(1939年10月),173,225

    Anti-Comintern Pact 反共产国际公约,540—542,553,588,695

    Antonescu,Marshal Ion 扬·安东尼斯库元帅,228,330,333,424

    Antwerp-Namur-Givet Line 安特卫普—那慕尔—吉韦线,149—150,154注,159—161

    Aosta,Duke of 奥斯塔公爵,14,16,321

    Archangel 阿尔汉格尔,431,433,524

    Argentina 阿根廷,486—487,491—493和注,495

    Arita,Hachiro 有田八郎:同格鲁会谈(1940年6月),463,565,575;不顾德苏可能言归于好的警告,540;与德苏缔结协定的关系,542;在1940年春季的政策,545—546;谈与中国和解的基本政策,554;反对向美英让步,563;担任米内内阁外相,563;放弃同美国谈判商约的企图,563;向国会说明其政策(1940年2月1日),563;与解决“浅间”丸事件的关系,568—569;与拟议的欧洲各交战国对太平洋之保证的关系,582注;与德国在远东之野心,585;与对苏政策,587—588

    Arnold,General 阿诺德将军,471,515,525

    Asama Maru,the “浅间”丸,567—568,574

    Ashton-Gwatkin,F.T.A. F·T·A·艾什顿—格沃特金,450—451

    Asia,spheres of influence in 亚洲,势力圈,386以后;另见Japan:Greater East Asia Sphere 日本:大东亚圈

    Atlantic 大西洋:美国在大西洋的进攻性战略,511—512;大西洋战役,519—525

    Atlantic Charter 大西洋宪章,58,430—431,437,439,524,527—529

    Atlantic Conference 大西洋会议,518,524—530,660—661

    Attlee,Clement (later Earl) 克莱门特·艾德礼(后为伯爵),280,291,415注,439,661

    Attolico,Bernardo 贝纳多·阿托利科,221,243

    Auchinleck,Gen.(later F.-M.)Sir Claude 将军(后为陆军元帅)克劳德·奥金莱克爵士,313,315

    Austerlitz,Battle of 奥斯特里支战役,250,378

    Australia 澳大利亚:军队在战争中的作用,14—16,18,305,307,309,310,313—315,361;参战,301;工党,301;保卫南太平洋的责任,304;招募军队,305;空军,307;海军,307,310;在经济上对作战的贡献,308;受敌人行动的威胁,309,318,626;工业,310;政治上的进展(1940—1941年),313;外交代表,316;考虑同美国在太平洋联合行动,489;同日本的关系,577;害怕日本进攻荷属东印度,660

    Azores,the 亚速尔群岛,529

    Babarin,Evgeny 叶夫根尼·巴巴林,412—413

    Bačka,the 巴奇卡,354—356,360

    Badoglio,Marshal Pietro 皮耶特罗·巴多里奥元帅,243—245,342

    Balbo,Marshal 巴尔波元帅,14,241

    Baldwin,Lord 鲍尔温勋爵,268

    Balkan Entente,the 巴尔干协约国,226,320,322

    ‘Baltic Barons’ “波罗的海贵族”,51和注

    ‘Baltic Locarno’,plans for “波罗的海洛迦诺公约”计划,60

    Baltic States 波罗的海国家,见Estonia 爱沙尼亚,Latvia 拉脱维亚,Lithuania 立陶宛;以及Poland 波兰,U.S.S.R.苏联

    Banat,the 巴纳特,350,356—358

    Barbarossa,Operation 巴巴罗萨行动,见U.S.S.R.:German invasion 苏联:德国入侵

    Baruch,Bernard 伯纳德·巴鲁克,513,516

    Bastianini,Giuseppe 朱泽培·巴斯蒂亚尼尼,245,359

    Baudouin,Paul 保罗·博杜安,167,189注,194,199,208—209,212,231,614以后

    Beaverbrook,Lord 比弗布鲁克勋爵,430,431—433,525,530

    Beck,Col.Josef 约瑟夫·贝克上校,33注,34注

    Belgian Congo 比属刚果,155,166

    Belgium 比利时:

    拒绝结盟,144—145,147

    盟国:拒绝与盟国举行参谋会谈,8,145,147,150;英国被指责搞特务活动,130,141注;盟国被指责有入侵意图,140,152,159;英法声明(1937年4月24日),145;对盟国表同情,148—149,152;向盟国求援,155,159;盟国保证比利时战后地位问题,155—156;盟国预先进驻比利时问题,155—158;荷兰如遭进攻,英法军队必然进驻比利时,158;盟国对比利时投降的反应,164—165,167,193;英法军队进驻比利时,190

    对比利时的保证,139注,145,152,155

    共产党,148,416

    义务兵役问题,144

    防务,8,141,146,149—150,161

    经济状况,150—151

    大选(1939年3月),146

    监视外国人,146,158

    法国:法比军事协定(1920年),144;法国对比利时的中立、独立政策的态度,146;战争爆发后比法交换情报,150,154

    德国入侵,190,266,367;默兹河畔的默舍朗事件,7—8,134,155;军事行动,7,9,159—168;比军投降,11,163—165,192,246,247;比利时的抗议,141;德国的计划和准备工作,149,151—152,154注,155—157,230—231;比利时的准备工作,149—150,154,157—158;比利时不相信德国即将入侵,150;入侵的警告,152—155,158;宣布德国入侵,159;德国入侵无可避免,259

    德国:比利时顺从德国,146,147;比利时公众的反德情绪,148—149;比利时同德国的经济关系,151

    黄金储备,146

    政府:重组(1939年9月),148;撤离布鲁塞尔,161;与国王的投降决定无关,163,165—166;决定继续战斗,165;迁到法国,165,167;国王投降后是否有权任命新的政府大臣的问题,166;试图与德国讨论媾和条件,167;在伦敦重组,167—168

    英国:战争爆发后比英交换情报,130注,154

    有关领土完整的保证,145,146

    国王,见Leopold 利奥波德

    对国际联盟的态度,144—145

    调停建议(1939年秋),128和注,129,152—154

    荷兰:拒绝比荷结盟,123注;比荷未能协调备战工作,158

    中立政策,140—141,144—149,157

    军队过境,145,146

    对“和平阵线”的态度,147

    雷克斯党,146

    向美国要求经济援助,151

    同苏联的关系,434

    战时贸易协定,151

    Beria,Lavrenti 拉夫连季·贝利亚,420,429注

    Bermuda 百慕大,497

    Bessarabia 比萨拉比亚,39,41,322,339;并入苏联,39,57,324,371—372,383,437—438;苏联给罗马尼亚的最后通牒,91,324,377,381;转让该地给苏联的外交准备工作,224,228,320;苏联在1939年8月23日德苏秘密议定书中坚持它在该地的利益,319,370;德国在该地没有利益,323,370;苏联对该地提出要求,323,376

    Best,Capt.Payne 佩恩·贝斯特上尉,130,141注

    Beveridge,Lord 贝弗里奇勋爵,177注,296

    Bevin,Ernest 欧内斯特·贝文,278—280,295,296注

    Bialystok 比亚韦斯托克,32,41

    Billotte,Gen. 比约特将军,8,10,160,162

    Björkö,island of 布约科岛,65—66

    Blamey,Maj.-Gen. 布莱迈少将,313—314

    Blanchard,Gen. 布兰查德将军,8,11,162,164

    Blücher,Wipert von 维佩特·冯·布吕歇尔,62和注,81注,84注,93注,94

    Blum,Léon 莱翁·勃鲁姆,175,181—182和注,187,415注,416

    Bock,Field-Marshal Fedor von 费多尔·冯·包克陆军元帅,2,7,19—20,423—424

    Bonnet,Georges 乔治·博内,168,170和注,175,185注,186注,197,201

    Borah,Senator 博拉参议员,444,449

    Boris,King of Bulgaria 博里斯,保加利亚国王,330—332,334—335注,362,392

    Borneo 婆罗洲,534

    Bosnia 波斯尼亚,344—345注,355—356,359

    Bottai,Giuseppe 朱泽培·博塔伊,215,240

    Bouthillier,Yves 伊夫·布蒂耶,194,201,205

    Brauchitsch,Col.-Gen.Walter von 瓦尔特·冯·勃劳希契上将,2,7,24注,126注,378,397注,423注,424

    Bräuer,Curt 库尔特·布罗尔,116,121

    Brazil 巴西,485,486,492注,493注

    Brenner Pass 勃伦纳山口,237—238,243—244,340,360

    Brinon,Count Fernand de 费尔南·德·布里农伯爵,171

    British Commonwealth 英联邦:参战的选择自由,300—301;战争造成的宪法地位上的变化,303;咨询机构,303,314—316;战争爆发时的军事组织,304—305;帝国国防委员会,305;远征军,305;殖民地对作战的贡献,306—307;空军训练计划,307—308;英镑区,308;经济发展,308—309;对法国崩溃的反应,309以后;工业动员,310;参加朝鲜战争,313;各自治领因战争而增加自信心,318;团结,318;渥太华协定,527;另见Australia 澳大利亚;Canada 加拿大;Eire 爱尔兰;India 印度;New Zealand 新西兰;South Africa 南非

    Budénny,Marshal 布琼尼元帅,20,420,424,426

    Buenos Aires,Inter-American Conference at (1936) 布宜诺斯艾利斯美洲国家间会议(1936年),442,487

    Bukovina,Northern 布科维纳北部,39,41,57,323—324,331,371—372,376,381,383,437

    Bulgaria 保加利亚:

    反犹太主义,333

    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与德国结盟,319;被德国占领,335,346,394;帮助德国对南斯拉夫作战,350;作为德国对希腊作战的基地,395—396,399

    同希腊的关系,341,362—363

    同匈牙利的关系,356

    同意大利的关系,330—331

    中立,333

    同罗马尼亚的关系,319—320,321,324—326,371,377

    加入三国公约,17,331,333—335,392,395,396,399

    同土耳其的关系,335,341注

    同苏联的关系,331—335,370,390;提出保证,331,389,390注,392—393;互助协定,391,599;苏联不满德国占领保加利亚,394—396

    同南斯拉夫的关系,334,345,354,358

    Bullitt,William C. 威廉·C·布利特,198,464

    Bülow-Schwante,K.A.V.von K·A·V·冯·比洛-施万特,152,157注

    Burma 缅甸:状况,303;民族主义运动,303,317;组织武装部队,306;军事行动,306

    Burma Road 滇缅公路,314,571,576,578—579,602,624,676,685

    Butler,R.A. R·A·巴特勒,25注,30注,36注,573

    Cadogan,Sir Alexander 亚历山大·卡多根爵士,525,527

    Cajander,A.K. A·K·卡延德,70注,71,73注

    Calinescu,Armand 阿曼德·卡利内斯库,172,320注

    Cambodia 柬埔寨,619—622,653

    Campbell,Sir Ronald 罗纳德·坎贝尔爵士,202,208,209

    Campinchi,César 塞扎尔·康平希,168,170,188,206

    Canada 加拿大:与英国的财政关系,284,311;法裔加拿大人的孤立主义,302;与英国平起平坐,302;海军基地,304;海军,304,307,309,316;扩充军队,305;征兵问题,305,309;空军训练学校,307—308;军队在战争中的作用,307,309,316;空军,307,316;对作战的经济贡献,308;留在英镑区之外,309;工业,310;大选(1940年3月),312—313;派外交代表之权,316;同美国的关系,316;被排斥在巴拿马宣言条款规定的范围之外,443;在加拿大设立控制禁运基地的建议,451注;同美国的联合防务,499—500;同美国的经济合作,514

    Carol,King of Rumania 卡罗尔,罗马尼亚国王,228—229,323—325,329

    Casey,R.G. R·G·凯西,316,536,576—577

    Catherine Ⅰ,Empress of Russia 叶卡特林娜一世,俄国女皇,419,421

    Catroux,Gen.Georges 乔治·贾德鲁将军,613—614

    Caucasus,the 高加索,370,396

    Cecil of Chelwood,Viscount 切尔伍德的塞西尔子爵,132注,133—134

    Ceylon 锡兰,303

    Chamberlain,Neville 内维尔·张伯伦:谈芬苏冬季战争,77注,78注;拒绝希特勒的和平建议,99—100,176;谈战时贸易协定,117;谈对德封锁,137;辞职,139注,190,266;对意大利的希望,219,222;致墨索里尼的亲善信(1940年3月),239;捷克斯洛伐克被征服时的演说(1939年3月17日),257—258;宣布英国给波兰的保证,258;宣布同德国进入战争状态,258,264;失去人心,263—264,265—266,291;谈希特勒失掉机会,266;受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谴责,416;就英国禁运政策向美国保证,451和注

    Champetier de Ribes,Auguste 奥古斯特·尚普蒂埃·德·里贝斯,168,170,171注

    Chappedelaine,Louis de 路易·德·夏普德莱恩,168,170

    Charles-Roux,François 弗朗索瓦·夏尔-鲁,192,202—203,205,209,211注,246

    Chautemps,Camille 卡米耶·肖当,168,170,188,194,201—204,246—247

    Chiang Kai-shek 蒋介石:美国对他的支持,463;呼吁美英支援空军,532,602;反对美国提议的与日本达成暂行解决办法,534,685—686;日本希望与蒋达成解决办法,549,583;发表声明斥责汪精卫,554;呼吁美国制裁日本和给予中国财政援助,556;建议召开会议解决远东冲突,559;拒绝松冈要求和平解决的呼吁,600;据说由蒋发出的和平试探(1940年10月),600注;处境困难,600注,602,657;提出对付三国公约的建议,602;发出警告说中国的抵抗有瓦解之虞,676,685;向美国内阁的一些成员呼吁,692注

    Chile 智利,486,493注,495

    China 中国:

    辛丑条约,572,669注,689

    共产党,549,602,609,649,650

    通货问题,564,575

    欧洲战事的影响,549—550

    治外法权,687,689,697

    日本干涉外国在中国的利益,460,554,556,560—564,569—571,577,674

    提议在印度支那帮助法国,618

    同德国的关系,555注,584

    英国:支持重庆政府,532,549,602;中国害怕英国改变政策,557

    印度支那:中国与印度支那的边界,583;中国威胁要入侵印度支那,617

    日本:中日合作的问题,551—552;经济关系,601;另见Chinese-Japanese Peace Settlement 中日问题和平解决

    华北政务委员会,555—556,601—602

    门户开放原则,531,642,667,674,678和注,681注,697

    美国:支持重庆政府,460,463,531,532,556,571,602,646,657,666—667,675,681—682,685,689,696

    苏联:支持重庆政府,546,588,596,598,600,602—603,607,609,657;经济关系,549—550,602—603

    汪精卫政权,564,573,576,600;建立,548—558;受重庆方面斥责,554,556,602;日本同汪政权缔结条约,600—602,646,669;德国承认汪政权问题,629;建议与重庆政府合并,642

    Chinese Eastern Railway 中东铁路,586和注

    Chinese-Japanese Peace Settlement 中日问题和平解决:美国的态度,534,572,577,688;日本的希望,545—547,557—558,566,574,583—584,589,610,620,649,650;德国试图促进此事,548和注,583,585,600,629;中国提出的条件,548注;日本的条件,548—549,641—642,649,666,669,674;日本的提议,550,557—558;日本与汪精卫会商,550以后;秘密谈判(1940年1—3月),551注;驻华日军的态度,552;重庆政府的态度,553;英国希望促成此事,572,573,577;苏联的看法,598;与重庆的谈判(1940年秋),600;与南京政府签署条约(1940年11月30日),600—602;日本建议美国合作以促成此事,640,641—642,646,649,650,657—659,669注,681;日本决定重新接触(1941年11月15日),674

    Churchill,Lady 丘吉尔夫人,432注

    Churchill,Sir Winston 温斯顿·丘吉尔爵士:谈对波兰履行义务,34;谈波罗的海国家,58;谈苏联1939年10月的政策,59;与芬苏关系,68注,77;谈纳尔维克,79;谈英国无力帮助丹麦,102;在挪威水道布雷,113,188;谈小中立国的作用,135和注,136—137;组织联合政府(1940年5月),139注,266,291,300;谈比军投降,167;谈英国政府大臣的人数,187注;与雷诺会见,195,198—199;支持构筑“布列塔尼阵地”的主张,196;谈法英受害程度不等,198;拒绝派最后一批战斗机到法国,198,273;谈法德停战,199,208;英国给法援助,209;法国舰队的处置,210;谈意大利与盟国在地中海的伙伴关系,231;下令制订在地中海重新集结军舰的计划,234;向墨索里尼呼吁(1940年5月16日),245;拒绝法国提出的向意大利让步的建议,246;就任首相的演说(1940年5月13日),248,254,268—269;领导英国人民,248,266,268,270—272,278,291,300;民众的支持,263,268;谈德国重新武装,267;热衷于开战,267—268;性格和经历,267,271—272;英国最美好的时刻,268和注;决心继续战斗,269—270;宣布派援军到中东,270;信心,272—273;同罗斯福的关系,274,431,495;英帝国同美国结合,275;德国入侵苏联,280—281,368,417—418,420;日本袭击珍珠港,281,438;呼吁罗斯福继续供应物资,292;枢密院委员会,292;与英联邦磋商,315;澳大利亚军队从托卜鲁克撤退,315;史末资将军,315;谈德苏关系(1939—1941年),380;谈苏联的抗战,427;同斯大林的关系,427,432和注,437;对苏联的援助,428—429,433,516和注,530;与第二战场,432注,433;谈波苏关系,435;英国的战争目的与和平目的,435;谈美国参战,438;苏联的战争目的与和平目的,439;出席华盛顿会议(1941年12月),439;与西半球安全区,448注;建议美国同意大利接触,464—465;要求罗斯福除参战外提供一切援助,472;驱逐舰换基地的交易,496—498;声明英国海军决不投降,498;美国防务计划,505,512;无力支付美国供应物资的款项,506—507;出席大西洋会议,525—530,660;与大西洋宪章,527;美国提议与日本达成暂行解决办法,534;远东形势,579;敦促美国派军舰到新加坡,624;日本1941年2月间的意图,626—627;警告松冈不要参战,632;对日本的警告(1941年8月和11月),660—662,676—678;答应一旦日美开战英国立即干预,677;谈中国的抵抗力量有瓦解之虞,685;认为日本不会进攻美国,692;力主对日本发出最后警告,699

    Ciano,Count Galeazzo 加里亚佐·齐亚诺伯爵,155,195;墨索里尼在1939年9月的心理,213—214;他在1939年9月的期望,214;同墨索里尼的关系,215,241;同埃托雷·穆蒂的关系,215—216;盟国对意大利的友好表示,220;抱怨北非的反意大利措施,220;希特勒指责他破坏轴心国,221;同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会晤,222—223,224,319,341—342,343;与苏联的关系,226—227;反对建立巴尔干中立集团的主张,227,228;答应帮助罗马尼亚抵制苏联,228;与法国的关系,228,234;与恰基在威尼斯会晤(1940年1月),228—229,321,322;在次要的要求上对德国让步,229;会见莱博士,230;在法西斯议院的演说(1939年12月16日),232—233;他的反德情绪,232,240—241;勃伦纳会谈记录,238注;宣称自己赞成干预战争(1940年5月),240—241;反对采取行动阻止干预的提议,241;中断与洛雷就封锁问题举行谈判,247;谈反布尔什维主义,321;参加希特勒与匈牙利领导人的会见(1940年7月10日),324;匈罗争执,326—328;据说希腊违犯中立,337—338;谈南斯拉夫被分割,357,358;意大利对达尔马提亚提出要求,359;与帕韦利奇会谈(1941年4—5月),359;他在希腊被德国征服后提出的领土要求,362;会见萨姆纳·韦尔斯,456;与日美会谈的关系(1941年5月),647

    Cincar-Marković,Aleksandar 亚历山大·辛卡尔-马科维奇,343,345—348

    City of Flint,the “弗林特市”号,114,457—458,459注

    Clark,Grenville 格伦维尔·克拉克,482,485

    Clodius,Carl 卡尔·克洛迪乌斯,235,236注,547

    Codreanu,Corneliu Z. 科内柳·Z·科德里亚努,320

    Colijn,Dr.H. H·科林博士,123,124注,134,137

    Collier,Air Vice-Marshal 科利尔空军少将,418,428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共产国际,414—416

    Constantinople 君士坦丁堡,364

    Corfù 科孚,336,338

    Craigie,Sir Robert 罗伯特·克莱琪爵士:警告有田德苏有言归于好之虞,540;努力促使日本改变政策,554;在日英协会的演说(1940年3月28日),557,573;与“浅间”丸事件的解决,568—569;与英军撤离中国的关系,572;解决天津租界的争端,573;报告可能立刻发生远东危机,624;对日军在印度支那的态度,626;警告日本勿再进军,676;接到日本照会(1941年12月8日),701

    Crete 克里特,19,314,341,362—363

    Crimea 克里米亚,425

    Crimean War 克里米亚战争,250—251

    Cripps,Sir Stafford 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375,402,404,418,430,432注,632

    Crişana 克里沙纳,327

    Croatia 克罗地亚,226—227,229,242,343,347,350—352,354注,355—356,358—360

    Crosby,Sir Josiah 乔赛亚·克罗斯比爵士,620

    Csáky ,Count Istvan 伊斯特万·恰基伯爵,322,326,332,333,354

    Curzon Line 寇松线,2,25注,27和注,30,43,252,438

    Cvetković,Dragisa 德拉吉沙·茨维特科维奇,344,345—348

    Cyprus 塞浦路斯,306

    Czechoslovakia 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征服,1,97—98,146,257;乌克兰人组织,375;共产党,416;同苏联的关系,434;斯大林建议归还苏台德区,438

    Dahlerus,Birger 比尔格·达勒鲁斯,128

    Dakar 达喀尔,211,307

    Daladier,Édouara 爱德华·达拉第:与苏芬冬季战争的关系,79,83,178—179,182;拒绝希特勒的和平建议,99—100,176—177;法军进入波兰(原文如此,应为比利时。——译者),156;与利奥波德国王会谈(1940年4月12日),159—160;担任激进社会党领袖,168;组织政府,168;战争爆发时在议会拥有多数,169,性格,169;拥有全权,169,178;任外长,170,184,191;失败主义,174;解散共产党,175;谈废除限制性贸易条款,177注;对军备状况应负的责任,177;“古怪的战争”,178,181;遭受反对,182—184;下令免除农场工人服兵役,183;任国防部长,183—184,186,189和注,191;参议院辩论(1940年3月13日),183—184;国民议会辩论(1940年3月19日),184;辞去总理职务,185;参加雷诺内阁,186和注,187;同雷诺的关系,187—190,194,204;主张激进社会党退出雷诺内阁,188;支持甘末林,189;对军事情报保密,189;被雷诺解职,194;对意大利让步,194,196;离开波尔多去北非,206;受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斥责,416;建议美国同意大利接触,464—465

    Dalmatia 达尔马提亚,358—360

    Danube,control of 对多瑙河的控制,329和注,333

    Darlan,Admiral 达尔朗海军上将,205,206,209—212,219,473,613,653—654

    Dautry,Raoul 拉乌尔·多特里,170,177—178,182,194

    Davies,Joseph E. 约瑟夫·E·戴维斯,426,429

    Davignon,Vicomte 达维尼翁子爵,150,152,156,158

    Decoux,Admiral 德古海军上将,613—614,617—621,652—653

    Degrelle,Léon 莱昂·德格雷尔,146

    Dekanozov,Vladimir 弗拉基米尔·杰卡诺佐夫,54和注,55注,394,395,403,405

    Denis,Gen. 德尼将军,148,159,161

    Denmark 丹麦;德国入侵,5,89—90,137,189,239,263—264,369,486,488,451;有关德国入侵的警告,105—108;宣布德国入侵,108—109;停止抵抗,109;荷兰对德国入侵丹麦的反应,138;英法无力帮助,102;与德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102;战争爆发时的形势,102;拒绝斯堪的纳维亚防务协定,102;中立政策,102—104,109;顺从德国,102,104—105,108;对反对党的态度,103;调查德国占领前大事的法庭,103;防务措施(1939年秋),103—108;丧失船只,104;同德国和英国的经济关系,104;对苏芬冬季战争的态度,104—105;共产党和纳粹党,105;丹德战争(1864年),251;在1919年和会上的克制态度,251—252;与美国缔结格陵兰问题协定,522

    Dieppe,raid on 袭击第厄普,428

    Dill,F.-M.Sir John 陆军元帅约翰·迪尔爵士,314,361,525

    Dimitrov,Georgi 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415注,416

    Dobruja 多布罗加:南部,320,324,325,371;北部,328,372

    Dodecanese Islands 多德卡尼斯群岛,19,225,336,438

    Dönitz,Grand Adm.Karl 卡尔·邓尼茨海军上将,702

    Dooman,Eugene H. 尤金·H·杜曼,570,625,640,669注

    Drought,Father 德劳特神甫,640—641

    Dunkirk,evacuation of Allied forces from 盟军从敦刻尔克撤退,11,14,163,193,198,269,273

    Dyle,river 迪勒河,9—10

    East Prussia 东普鲁士,438

    Eben Emael,fort at 埃本—埃马尔炮台,159

    Eden,Sir Anthony 安东尼·艾登爵士,58,102,263,280,308,314,316,418,435注,437—439,624—625,684—685

    Egypt,neutrality of,during Second World War 埃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守中立,14

    Eire 爱尔兰:中立,301—303;脱离英联邦,303

    Emmons,Maj.-Gen.D.C. D·C·埃蒙斯少将,500

    Erkko,Julio Elias 尤廖·埃尔耶斯·埃尔科,59,61注,64注,67,70,73注,94注

    Estonia 爱沙尼亚:划入苏联势力范围,21,28;德意志少数民族迁移出境,39,51—52;与苏联缔结互助协定(1939年9月28日),44—45,54,59,457;同苏联的经济关系,45;与德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5月31日),47,50;同德国的经济关系,51和注;与拉脱维亚的军事同盟和互助协定,54和注,56;并入苏联,54—58,95,371,375,438;对苏联兼并的抗议,57;共产党,55;组织新政府(1940年6月),55;苏联的军事占领,55,369,373;大选(1940年7月),56

    Europe,Eastern,German and Soviet spheres of influence in 东欧,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21,39,42,50,95,100,365,369,373,387,391,394

    European federation,plans for 欧洲联邦计划,177注

    Evatt,Herbert V. 赫伯特·V·伊瓦特,301

    Faure,Paul 保罗·富尔,185,197,204,415注

    Filov,Professor 菲洛夫教授,334,335

    Finland 芬兰:

    冬季战争以后的防务,88—89

    “民主共和国”,74注

    电力供应,66

    法国:法国在冬季战争中的态度,76—78,83,85注,178—182,187,260,261;法国供应武器,180—181;另见本条下文“苏联:冬季战争”

    德国:芬德关系,387,389—390注,394;德国在冬季战争中的态度,5,76和注,79—80,81注,83和注,84和注,87,373,388;建议缔结互不侵犯协定,60;德国的保证(1939年9月),62;谋取德国援助以对付苏联的问题,62—63;德国对芬苏谈判(1939年10—11月)的态度,67—68;经济关系,68,91注,228,384—385,391;德军在芬兰,90,381—382,384—385,388,391,599;冬季战争后芬德重修旧好,93—94;利用芬兰作为对苏作战的基地,372,393;战争物资的供应,386

    冬季战争爆发时组成的政府,73注

    大公国,371注

    英国:经济关系,63;英国对芬苏谈判(1939年10—11月)的态度,68;英国在冬季战争中的态度,76和注,77和注,79,83,85注,261;封锁问题,405;苏要求芬英断交,436—437;宣战,437;另见本条下文“苏联:冬季战争”

    芬兰湾:苏联的基地,59,61—62,64—66,68注,70—71,74注,84,86,91注;芬兰人建议该地中立化,82;德国在该地的海军部队,90

    成立独立国(1918年),371注

    同意大利的关系,227—228,230,261,373

    国际联盟:向国联呼吁,71注,72注,134;在冬季战争中进行干涉问题,75—76,80注

    动员(1941年6月),405

    荷兰在冬季战争中的态度,134

    中立政策,62,64,66,91注,102—103

    挪威:挪威在冬季战争中的态度,80,85注,87—88,112,116—117,262;芬挪结盟问题,88—89;挪威对芬苏和约的态度,89

    “人民政府”,74—75,82

    安置卡累利阿难民,88

    同沙俄帝国的关系,371注

    建议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缔结防务同盟,117

    瑞典:提供的经济援助,67,83;就芬苏关系向其他国家提出建议,67注,68;在冬季战争中的态度,77注,80,82—84,85注,87—88,116,262;芬兰对瑞典不满,88;芬瑞结盟问题,88—89注;冬季战争以后提供的援助,89;1809年与芬兰的关系,371

    美国:与芬兰的关系,261—262;偿付美国的战争债务,63,459;呼吁美国对莫斯科进行干涉(1939年10月),67注;美国同意从中调停,73注,179,458;美国在冬季战争中的态度,77,179,180,458—459;美国贷款,459—460

    苏联:

    芬兰划归苏联范围,63;保证尊重芬兰中立(1939年9月),62

    宣战(1941年6月25日),417

    断绝外交关系,72

    经济关系,86,88注

    芬兰防务措施(1939年10月),61

    边境事件(1939年11月28日),71—72

    芬兰拒绝向苏联提出保证,60和注

    并入苏联问题,74注

    混合边界委员会,88注

    建议缔结互助协定,64

    1939年10—11月的谈判:苏联的目标,59—60,67,69;苏联的要求,59—61,65—66,68,74注,87,371注;邀请芬兰人,59—62;芬兰的态度,61—66,70—71;最后的破裂,64,71,458;谈判暂停,65,67;芬兰的反建议,66;其他国家的态度,67—68,69和注,70;芬兰拒绝苏联的主要要求,68—70;恢复谈判,70—71;芬兰在谈判破裂后表示愿意恢复谈判,73—74注;阿兰群岛问题,91注

    不侵犯条约(1932年),62,64,70,72和注

    芬兰军队在德国入侵苏联时所起的作用,423

    和平谈判,74—75,81—86,91注,95,455,458

    和约(1920年10月14日于塔尔图),61注,65注

    和约(1940年3月12日),5,117,182,261;签定和约条款,85—87,370—371,373,588;苏联的目标,86,87—88;签约后的关系,87—95;芬兰的态度,88,93

    宣传战,71

    秘密谈判(1938—1939年),61和注,91注

    “争取和平与友谊协会”,93

    冬季战争:军事行动,4—5,73,82,84,178,458;英法干涉问题,8,74,77以后,82—85,87和注,89—90,95,114,116—117,178—182,187,260—262,265—266,369,572—573,588;芬兰呼吁援助,75,77注,84;普遍对芬兰表同情,76;国外供给芬兰的武器,76—77注,80,459;外国志愿兵,77,80,105,116注,228,459;芬兰的目标,81和注;拒绝停战,84;从此得出的错误结论,366

    航道,87,88注

    Flandin,Pierre-Étienne 皮埃尔-艾蒂安·弗朗丹,180—182,184,185,231

    France 法国:

    北非:继续在该地作战,167,198—199,202,205—206;军队,219;反意大利措施,220

    复员军人回家种田,182—183,260

    备战情况,177—178,257

    军队:部署,3—4,7—8;总司令部力不胜任,196;对战争无准备,196,201

    法兰西之战,8—12,190—198,375;D计划,9;德国的突破,10—11,189注,191,193,194,196,472,475;从敦刻尔克撤退,11,14,163,193,198,269,273;第十集团军的组成和战败,12;德国占领巴黎,12,195,416;守卫布列塔尼半岛计划,12,196;撤离巴黎问题,191;法英两军关系,192—193,198;从敦刻尔克撤退后法国的防线,193;游击战问题,195;法国战败的原因,197—198;难民起的作用,197,199,200;法国文明存亡攸关,199;马其诺防线被突破,202;意大利在法兰西之战中的作用,207—208;停火令生效,208;英国陆军耗尽实力,474

    对比荷调停建议(1939年11月7日)的答复,129

    对布尔什维主义的戒心,171—172,231

    害怕轰炸,195

    战争爆发时的国民议会议员,169

    巴黎公社(1871年),198

    共产党,171—172,175,178,181注,197—199,204

    法国总工会,175,182

    失败主义,97—98,190,193—194,197—198,259,368,416,456

    防务政策,172—173,179

    东欧联盟,255

    覆灭,366—367,373,377,380,408,416,418注,447注,475,478,485,489,501,526,574,577,582,583,589;另见本条上文“法兰西之战”;以及Franco-German Armistice 法德停战协定

    外交部:政策的连续性,174和注;烧档案,191

    自由法国运动,434,656,657

    人民阵线,144,169,172,187,196,204

    总罢工失败(1938年11月),172

    德国:拒绝德国1939年秋季的和平建议,98—101,176,223,260;法德委员会,171,20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对德政策,225;绥靖政策,365;另见Franco-German Armistice 法—德停战协定

    政府:撤至波尔多,12,201;战争爆发时和爆发后的达拉第内阁成员,168,170;外交政策问题上的分歧意见,170,178—179;对达拉第内阁的信任投票,182—184;达拉第内阁倒台,182—184;雷诺内阁成员,186,194;成立战时核心内阁,186,189注;对雷诺内阁的信任投票,187—188;在图尔,195;内阁会议——在康热(1940年6月12日和13日),195,199,200—201;内阁会议——在波尔多(1940年6月15日和16日),201—203;贝当内阁成员,204—205;建议将法国与非洲分开,206;建议迁至佩皮尼扬,206;另见本条下文“维希”

    英国:德国企图离间法英,99—100;法英参谋会谈,123注;法英结盟的重要性,172,179;对英国的敌意,174,176;财政协定(1939年12月13日),177注;在法兰西之战中对英国的怀疑,192,198,203,209;单独媾和问题,193,199—200,202—203;最后一支英军撤退,196;英国表示愿意团结,202—203;法国不相信英国能继续作战,205;法德停战后的法英关系,208—212,250;协约(1904年),254;没有履行的保证(1919年),254,256注;财政关系,284,290;经济关系,290;英法协调委员会,518

    同希腊的关系,337

    工业家中的亲德倾向,172

    意大利:法意停战,12,207—208;战争头几个月中法国对意大利全神贯注,173;经济关系,173,217,234;讨论对意大利发出最后通牒,219;领土争执,220,239,241,246,464—465;阴谋,231;法国的建议(1940年4—6月),244,245—246

    日本:法军撤离中国问题,570,572,573,575—576;经济关系,582;印度支那争执,583,613—619,652—654;日本调停暹罗与印度支那的争执,622

    战时国家组织法(1938年7月11日),169,183注

    情报部,184

    海军,467,469,472,489;停止战斗后对海军的处理,202—203,207,208,209—212

    纳粹主义在法国,197,201,203,207

    占领区,207,208

    和平思想,251,253,256—257

    农民占优势,172

    波兰:法波军事协定(1939年),3;互助协定(1939年9月4日),3注,175;保证继续支持波兰,34,175;联合抗议德国在占领区的行为,37;重建波兰军队的协定(1940年1—2月),38;战争爆发后对波兰的态度,175;保证(1939年3月),258;对波援助规模,259

    政党,171,185;激进社会党,168—169,182,184—185,187—189,191,194;共和联盟,184—185,187—188;社会党,184,187,191,194,197,204

    报纸的乐观报道,175,197

    革命(1789年),200

    同罗马尼亚的关系,172,323

    战争爆发时的参议院议员,169

    同暹罗的关系,619以后

    同土耳其的关系,172—173

    美国:同美国的关系,172,179—180;向美国购买武器,178,470,473;向美国呼吁,199,202,472;从美国得到的没有履行的保证(1919年),254—255,256注;法国的存在被认为对美国是必要的,444,471—472;呼吁美国在印度支那给予援助,613—614

    苏联:互助协定(1935年5月),173;苏联作为盟友的价值问题,178—179;讨论与苏断交,181和注

    维希政府:成立,12;对比利时政府的态度,167;仇英情绪,174;海军将领对维希政府的支持,212;对苏宣战,417;与日本在印度支那行动之关系,613以后,652—654;与暹罗对印度支那的要求之关系,621—623

    战争目的,176—177

    另见Belgium 比利时;Daladier 达拉第;Finland 芬兰;Gamelin 甘末林;Laval 赖伐尔;Petain 贝当;Reynaud 雷诺;Weygand 魏刚条内有关细目

    Franco,General 佛朗哥将军,224

    Franco-German armistice 法德停战协定:签字,12,167,207—208;法国对法德停战的分歧意见,193—195,198—201,203—205;英国的反应,193,199,202—203,208—212,272—273,291;对法国行动自由所强加的限制,200;法国要求德国提出停战条件,205,269;德国迟迟不答复法国的要求,205;停战条件,207—208,210;美国的看法,209—210;苏联的反应,369—370

    François-Poncet,André 安德烈·弗朗索瓦-蓬塞,220,228,234,239,246—247

    Fraser,Peter 彼得·弗雷泽,313

    Freeman,Air-Marshal 弗里曼空军中将,525

    Freyberg,Mai.-Gen. 弗赖伯格少将,19,314

    Funk,Walter 瓦尔特·丰克,411

    Gafencu,Grigore 格里戈尔·加芬库,320,323注,325,328,397

    Gambara,Gen. 甘巴拉将军,224注

    Gamelin,Gen.Maurice Gustave 莫里斯·居斯塔夫·甘末林将军,3,9,154,157;他在1940年5月面临的问题,8;决定进军比利时和荷兰,9,11;由魏刚接替,10,161,189—191;下令总撤退,161;对英法干涉冬季战争的看法,180;他的计划无人不知,190;干预战争打法无效,191;他的作战计划的缺点,196;谈军队的士气,197;谈意大利的中立,219;与巴多里奥保持接触,231,245;制止正面进攻齐格菲防线,259

    Gandhi,Mohandas Karamchand 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311—312

    Garibaldi,Giuseppe 朱泽培·加里波迪,248

    Gaulle,Gen.Charles de 夏尔·戴高乐将军,14,178,182注,184注,194,196,206,208,212,434

    Geer,Jonkheer Dirk Jan de 容克黑尔·迪尔克·扬·德·格尔,124注,128注,131,134,136注,138,139注

    Gensoul,Adm. 让苏海军上将,210—211

    George,D.Lloyd D. 劳合-乔治,223,291

    Georges,Gen. 乔治将军,8,9,196

    Gerbrandy,Prof.Pieter 皮特·盖布兰迪教授,124注,139注

    German-Italian-Japanese Pact (27 Sept.1940) 德—意—日公约(1940年9月27日):小国依附,17,329—335,343,347—348,360,392,393,395,396,399;苏联的态度,329,331—332,384;签字,329,381,566注,595,603,623;目的,382,385,387;谈判(1939—1940年),381—382,539,542,574,584,591—592;签字时交换的秘密议定书,384,595—597,627,639,681;苏联支持该公约问题,385—386,388,390—391,394—395,593,596注,599,604—605;美国的反应,506注,627,639;日本承担的义务,520—521,531,640—641,645注,646,648,680,691注,697;条款,528,593—594;日本加入该公约的条件,592;日本宣称该公约具有的和平意图,626—627,641,645—646,696;日本对该公约的分歧意见,638—639;日本废除该公约问题,640,642,647,650,660注,666—667,670,679,702;德国根据该公约对日本承担的义务,691;“不单独媾和协定”同该公约的关系,703—704

    Germany 德国:

    空军,1,13,273,278,476注

    备战情况,144,256,257,266,267,282

    军队:效率,1,95—96;1939年11月的部署,7;参谋总部的看法,96—97

    对比荷调停建议的答复,129,131

    被封锁,101,113,132—134,136—137,173—174,176,179,224,229,231,235,259,290,375,449—450,566,584

    共产党,415—416

    1941年12月已经输定,439—440

    在远东的目的受日本怀疑,558,566,574,582,585,596

    英国:英德海军协定(1935年),209;英国拒绝希特勒的和平建议,223,260;德国在1940年6月对英国的期望,250;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帮助德国复兴,255;英国宣战,301;计划入侵英国,340,378,397,627—628,633;德国希望与英国和解(1940年6月),402—403注;谣传日本愿意为英国调停,626—627

    同匈牙利的关系,17,320—322,324,332—333,350,354,371,405

    工业增长,41

    意大利:德意边界,40,216;意大利抗议入侵比利时,152,155;战争爆发时的德意关系,212—213,220—223;对意大利不交战立场的反应,220—221,230,233,238;意大利的反德情绪,221,227;对意大利保密,222,230,343;意大利除参战外的一切援助,229;经济关系,230,235—236,244;警告意大利勿在巴尔干冒险,242;外交代表,243;对意大利介入战争的态度,243;向意大利供应武器,244;德意在希腊问题上的关系,338—343,362;德意在南斯拉夫问题上的关系,342—343,346,350,356—361

    日本:德苏秘密协定谈判时对日本保密,540;经济关系,547—548,567,584,587,593,609,694;对日本在东南亚的计划的态度,582以后,629;日本建议日德合作(1940年7月),585—586,589—590;关于德国以前在太平洋的殖民地的协议,596;德国希望日本进攻新加坡,604—606,610,611注,628—631,648,651,702;德国干涉美日战争问题,631,674,701—703;“不单独媾和”协定,702,704;另见German-Italian-Japanese Pact 德—意—日公约

    拉丁美洲:经济渗透,493;直接威胁,485以后,494

    拉脱维亚:德意志少数民族迁移出境,39,51—52;不侵犯协定(1939年5月31日),47,50;经济关系,51和注

    要求生存空间,40—41

    立陶宛:德意志少数民族迁移出境,39;经济关系,43注,51和注;美美尔争执,46—47;准许立陶宛的军队和政治家避难,53

    卢森堡:向卢森堡的保证,139注;入侵卢森堡,7,266

    劳动力缺乏,40—41

    海上布雷,132—133,449,566

    海军,127,229,262,264,265,498,520

    荷兰:保证尊重荷兰中立,122,139注,152;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荷关系,123注;对荷兰的神经战,129—131,136,137—138,142注;文洛事件,130,133注,141注,142注;德国入侵——见Netherlands 荷兰:“德国入侵”条

    中立国:对中立国的警告(1939年9月6日),127;问中立国是否觉得受到威胁,147

    挪威:同情德国的态度,111;取道芬兰至挪威的交通,94;建议缔结互不侵犯条约,110—111;答应尊重挪威中立,112;经济关系,113,117;侵犯挪威中立,114;挪威顺从德国,114;入侵挪威,见Norway 挪威:“德国入侵”条

    搜刮被占领国家,276

    公众希望和平,97

    同波斯的关系,436

    波兰:被占领区的行政组织,31;波兰居民的德国化,40—41;入侵波兰,见Poland 波兰:“德国入侵”条

    准备战争,266,281—282

    罗马尼亚:德罗关系,320,322—323;占领罗马尼亚,17,19—20,330,332,340,341,385;就波兰流亡政府事向罗施加压力,34—35;经济关系,320,327,376;和平渗透,321;比萨拉比亚问题,324;表示愿意结盟,325;德国就修订边界事向罗建议,325;特兰西瓦尼亚问题,325—328,333;向罗所作的领土保证,328,331,371—372,377—378,381—383,389,396,597;在进攻南斯拉夫时所起的作用,350;被用作进攻苏联的基地,372,393—396

    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对付德国的防务,60

    害怕第二战场,3,96—97,367—368,380,400,414

    同西班牙的关系,340,342

    在1940年11月的实力,386

    瑞典:德国从瑞典输入铁矿砂,5,78—80,113—114,117—118,178—179,188,262,264;航运问题,106;德国假道过境权,388,393

    人口迁移,39—42,51—52

    同土耳其的关系,349和注,350,387,390,395,396,404

    美国:德国在1939年秋季希望美国斡旋,98,452;宣战,438,440,537,691,703—704;德国对美国取消武器禁运的反应,446;美国对德国和平攻势的反应,452;西半球领土转让问题,490;用鱼雷袭击美国船只,524—525;停在美国港口的德国商船的船员回国,567;日本表示美国万一受到德国进攻时愿给予援助,640

    苏联:

    苏联的绥靖政策,401—402,408

    德苏在巴尔干国家问题上的关系,319—336,353,370—372,376—377,383,388,391,394,399,599,608

    德苏在波罗的海国家问题上的关系,47—50,55—56

    边界与友好条约(1939年9月28日),28—31,37,39,40,43,44,47,55,59,63,373,410;所附秘密议定书,373

    保加利亚问题,389,390注,391—394,396

    征服苏联是德国侵略行动的最终目的,364

    控制多瑙河,329

    德苏关系恶化,90—91,364—416

    经济关系,406—414;苏联为“苏瓦乌基地区”付赔偿费,56和注;石油供应,78,180;苏联遵守协定,323,353,365,375,401;协定(1940年2月11日),353,407,413;德国战争物资,379,386,408,411,412;谷物供应,398,414;协定(1939年8月19日),406—407,409,411;德国交货迟于苏联交货,407—410,412—413;继1939年8月19日协定后的谈判,407,409—413;机床,409,412,541;运输问题,410;铁矿砂,410,411;德国国防军对苏联要求的态度,410—411;苏联暂停交货,413;协定(1941年1月10日),413;德国从各项协定中得到的好处,414;苏联向第三国购买货物运交德国,414

    德苏在芬兰问题上的分歧,93—95,384—385,388,389—390注,391

    友好的不交战立场,375,408

    飞机侵犯边境,402—403,406

    德国的保证(1940年9月),382—383

    德国入侵苏联,见U.S.S.R.苏联条内有关细目

    日本为德苏调停问题,674

    联合声明(1939年9月28日),29,99

    苏联对德国入侵低地国家的反应,375

    莫洛托夫赴柏林(1940年11月),386—392

    协定(1939年8月23日),39,42,59,62—63,76,94,148,173,222—223,258,364—367,369—372,377,383—385,396,415—416,437,458,478,539—544,597,603;所附秘密议定书,21—22,26—30,42—43,46,62—63,68,319,328,370,387

    波兰:被瓜分,21—33;德国敦促苏联干涉波兰,22—23,42;划定边界的议定书,30

    赔款问题,438

    德国向罗马尼亚所作的领土保证对苏联的影响,371—372,377,381—383,389,597

    谣传德苏即将开战,402—404

    苏联对德国入侵斯堪的纳维亚的反应,374

    人口迁移,39—42,51—52

    同梵蒂冈的关系,237

    利用日耳曼族人当第五纵队,39—40

    对战争的态度,252—253

    进攻苏联时的战争潜力,417

    南斯拉夫:打算在外交上使南斯拉夫屈服,334;友好条约问题,342,343;对南斯拉夫的政治压力,342,346;军队过境问题,346,347;领土保证问题,346,347,350;军事合作问题,346,348;最后通牒(1941年3月22日),347;宣传战,350—351;经济关系,358;德国入侵,见Yugoslavia南斯拉夫:“德国入侵”条

    另见Belgium 比利时;Bulgaria 保加利亚;Denmark 丹麦;Estonia爱沙尼亚;Finland 芬兰;France 法国;Greece 希腊;Hitler 希特勒;Netherlands East Indies 荷属东印度;Ribbentrop 里宾特洛甫

    Ghormley,Rear-Adm. 戈姆利海军少将,500,506

    Gibraltar 直布罗陀,245—246,330,340—341

    Giraud,Gen.Henri 亨利·吉罗将军,8,10

    Golikov,Gen. 戈利科夫将军,418,428

    Göring,Hermann 赫尔曼·戈林,94和注,98,107,128,230,233,243—244,247,278,352,379,409—411,455

    Gort,F.-M.Lord 陆军元帅戈特勋爵,4,8,11,161和注,163和注,164

    Graf Spee, the “斯比伯爵”号,307,448

    Grandi,Count Dino 迪诺·格朗迪伯爵,215,219,222,240

    Graziani,Marshal Rodolfo 鲁道弗·格拉齐亚尼元帅,14,216,243

    Grazzi,Emanuele 伊曼纽尔·格拉齐,225—226,336—340

    Great Britain 英国:

    指导战时经济的行政机构,282,291—292

    农业,285,287—288

    遭受空袭,258,270,276—277

    空军,266,278

    空防,13

    绥靖政策,97—98,365

    备战情况,257,282—283

    军队:部署和实力,3—4,7—8,13,14;征兵,286

    成为美国的航空母舰,367

    德国指控英国企图扩大战争,385

    建议在欧洲大陆设基地,438

    不列颠之战,13—14,266,270,273,278,367,418注,579

    对比荷调停建议的答复,129

    控制民用品,297—299

    平民的坚忍不拔,276—277

    共产党,415

    禁运制度,126—127,132—133,136—137,449—451,547,566

    临危不惧,250,272

    在1940年6月决定继续战斗,249—250,377

    拒绝承认战败,367

    对英联邦国家承担的防务,304

    态度坚定(1939—1940年),98,260,456

    令人泄气的因素(1933—1939年),256

    经济和财政状况,262—263,281—300,506—507;内阁经济政策委员会,282;运输问题,283,285,289—291,293—295,507;海外供应,283—286,310—311;控制进口,284,286和注;对外投资,284—285;外汇问题,284,289,292—293,308—309;出口,285;超额利润税,287;财政控制,287—289,291;稳定物价政策,287—289;工资与生活标准,288—289;通货膨胀,288,298—299;审批执照制度,289;定量配给,289,297—299;控制民用品,297—299;粮食政策,297,299;征税,298

    (国防)紧急授权法,279,287,295注

    希望保留行动自由,254—255

    流亡在英国的政府,273—274

    希腊;英国远征军在希腊,15,17—19,314,361—362;向希腊的保证,17,339;基地问题,337—338

    卫生工作,277

    同匈牙利的关系,436—437

    派军队进驻冰岛,488

    意大利:德国怀疑英意关系,221;经济关系,234—235,237,247;讨论意大利在地中海的要求问题,246,464

    日本:滇缅公路问题,314,571,576,578—579,602,624,676,685;美国害怕英国与日本缔结密约,462和注;经济关系,547,582,654,655;英国希望日本改变政策,554—555,557;绥靖日本,565—580;在禁运上对日本的让步,566—567;英日在德国船员回国问题上的争执,567—569,574;英军撤离中国问题,569—572,574—576,579—580;英日在天津的争执,570,573—575;巴特勒—重光会谈,573;过境运货到中国问题上的争执,576,578—579;英国对日本进军到东南亚的态度,624;以前的同盟,627;冻结日本财产,655;英国警告日本勿再进军(1941年8月和11月),660—662,676—678,699;日本准备对英开战,668;宣战,701

    劳动力的分配和组织,286,291,295—296

    工党的态度,279

    对国际联盟的态度,253—254

    长期计划,283,300

    枢密院委员会,292

    情报部,260

    军需供应部,289

    海军,265,448,467—468,472,475,496—498

    荷兰:保证尊重荷兰中立,122;据说英国保密局在荷兰活动,130,141注

    荷属东印度:可能在该地进行干涉,488—489;答应该地万一受到日本进攻时给予支持,660

    保持“正常状态”,253,259,260,282

    挪威:英挪海军协定(1938年),110;答应尊重挪威中立,112;经济关系,113,117;另见Norway 挪威

    和平思想,250—251,253,256—257

    和平的目的,527以后

    企图组织“和平阵线”,147

    拒绝德国的和平建议(1939年秋),98—101,176

    同波斯的关系,436

    波兰:同盟协定(1939年8月25日),25注,221;保证继续支持波兰,33—34;承认波兰流亡政府,36和注;联合抗议德国在占领区的行为,37;海军合作协定(1939年11月),38;保证(1939年3月),258

    对1941年波苏关系的态度,435和注

    民意测验,263,266

    同罗马尼亚的关系,436—437

    对德国入侵斯堪的纳维亚的反应,300

    专业人员登记表,286

    对第二战场的态度,428,432注,439

    航运改道不走地中海,219

    同暹罗的关系,619—620

    同西班牙的关系,224

    印花委员会,282

    “独力作战”,272—273,280

    心情:在“假战”时,250,258—264;在德国征服捷克斯洛伐克后,257—258;在1939年9月,257—258;在1940年4月,263以后;在1940年5月和6月,268—274,291;从1940年6月至1941年12月,277—281

    拒绝承认未经同意的领土变动,435注

    同土耳其的关系,434—435

    失业,282,286

    1938年9月的无准备,257

    美国:不能断定美国的政策,274;在1940年6月依靠美国,274—276;以驱逐舰换基地的密约,275,293,472,496—498,503,525;经济关系,283—285,292,300,450;认为英国的存在对美国是必要的,444,451,471—472,495,649注;西半球安全区,448和注;商讨经济战问题,450—451;英国采购委员会,470,473,476注,499,511注;供应飞机,470,475—476;宣布不参战的问题,472;担心英国会接受妥协媾和,485;抗议英国占领阿鲁巴岛和库腊索岛,488;对英国在1940年能否继续存在的看法,495,500;从美国得到的“除参战外”的各项援助,495—500,502,511,519,594;在远东协调行动问题,496,512和注,535;英美联合飞机委员会,498—499;武器型式不同的困难,499;联合战略计划,499—500,511—512;参谋会谈,500,505—506和注,511—512,520,532;冒着“卷入战争的风险”援助英国,504—512;给予英国的财政援助,506—507;另见U.S.A.美国条内“租借法”;在1941年春季的合作,510—511;协调工业计划,517—518;英国供应委员会,517—518;对英国对日政策的态度,570—571,576—578

    苏联:在波罗的海国家问题上的分歧,58,437—439;德国入侵苏联时英国对苏政策,368;组织军事同盟,417—418;互派军事代表团,418,428;互助协定(1941年6月12日),418,432;1941年6—12月对苏联的援助,427—434;贸易和贷款协定(1941年8月16日),430;医药援助,432和注;在波斯的联合行动,436;对英国同轴心国附庸国关系的反应,436—437;会商军事问题,436—437;艾登代表团(1941年12月),437—439

    战争目的,437

    战时贸易协定,151

    征召女兵,277,296

    同南斯拉夫的关系,337,354—355

    另见Belgium 比利时;British Commonwealth 英联邦;Bulgaria 保加利亚;Churchill 丘吉尔;Finland 芬兰;France 法国;Germany德国

    Greece 希腊:

    英法的保证,336

    希腊—阿尔巴尼亚边境的非军事区,339

    德国入侵:军事行动,17—19,361—362;德国入侵希腊的计划,331—332,334—335,341,349,395,397;推迟入侵,352;保加利亚参与入侵,362;希腊投降,362;入侵的藉口,399—400

    流亡政府,362

    意大利入侵,17;德国对意大利入侵希腊的反应,330—331;入侵的计划和准备,330,339;入侵的藉口,337—338;意大利的最后通牒,340;军事行动,340—341,349;入侵的目的,349

    意大利:经济关系,217;希意关系缓和(1939年秋),225—226,336—337;阿尔巴尼亚被占领后希意关系紧张,336;“希腊”号事件,338—339;宣传战,339;希腊被德国征服后意大利对希腊提出的领土要求,362

    动员,339,341

    中立,225,337

    被敌军占领,363

    亲英情绪,337

    饥馑,277

    同土耳其的关系,225

    苏联不会进行干涉,399

    同南斯拉夫的关系,354

    另见Bulgaria 保加利亚;France 法国;Great Britain 英国

    Greene,Sir Wilfrid 威尔弗里德·格林爵士,244

    Greenland 格陵兰,467,488,520,522

    Greer,the “格利尔”号,524

    Grew,Joseph C. 约瑟夫·C·格鲁:努力促使日本改变政策,554,558;在日美协会的演说(1939年10月19日),558—559,560;与野村会谈(1939年10—12月),560—563;建议采用通商暂行办法或谈判新约,562;力主美国保持太平洋现状,623;对取消拟议中的近卫—罗斯福会谈的后果提出警告,663,665—666,669—670;拜谒近卫(1941年9月6日),667

    Guam 关岛,466,537

    Guariglia,Raffaello 拉法埃洛·瓜里利亚,231,245

    Guderian,Col.-Gen.Heinz 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10,20

    Gutt,Camille 卡米耶·居特,148,167

    Haakon,King of Norway 哈康,挪威国王,6,112—113,121

    Hague Convention,Fourth (1907) 第四次海牙国际公约(1907),37

    Hainan Island 海南岛,548,553,601,674

    Halder,Col.-Gen.Franz 弗朗兹·哈尔德上将,60注,378—379,393,397,422,424,425

    Halifax,Viscount 哈利法克斯子爵,25注,139,234,245,269,489,557,625,654,683—685

    Hambro,C.J. C·J·汉布罗,89,111,116,118—119

    Hangö (Hanko) 汉科,60,62注,65,66,70—71,74注,82,84,86,88注,92和注

    Hansson,Per Albin 佩尔·阿尔宾·汉逊,81,83

    Harriman,Averell 艾夫里尔·哈里曼,431—433,510,530

    Hassell,Ulrich von 乌尔里希·冯·哈塞尔,345—346,347,351

    Hata,Gen. 烟大将,544,555,564,590

    Havana 哈瓦那:美洲国家间哈瓦那会议(1940年7月),487和注,491—493,494;哈瓦那法案和公约,492;哈瓦那宣言,492

    Hedin,Sven 斯文·海定,84

    Heeren,Viktor von 维克托·冯·黑伦,346,348,351

    Helle,the “希腊”号,338—339

    Henry,Arsène 阿尔塞纳·亨利,614以后,653

    Héring,Gen. 埃兰将军,191,195

    Herriot,Édouard 爱德华·赫里欧,170,202,206

    Hertzog,Gen. 赫佐格将军,302,312

    Hess,Rudolf 鲁道夫·赫斯,368,403注

    Heydrich,Reinhard 赖因哈德·海德里希,130注,131注

    Higashikuni,Prince 东久迩亲王,671—672

    Hilger,Gustav 古斯塔夫·希尔格,43,412,429注

    Hillman,Sidney 西德内伊·希尔曼,481,513,516

    Himmler,Heinrich 海因里希·希姆莱,130注,230,397

    Hiranuma,Baron Kiichuro 平沼骐一郎男爵,544,550,610—611,640,651注,668注

    Hirohito 裕仁,见Japan 日本:“天皇”条

    Hitler,Adolf 阿道夫·希特勒:

    被谋刺(1939年11月8日),129—131

    与齐亚诺会谈:(1939年12月12日),343;(1939年10月1日),222—223;(1940年4月19日),357;(1940年7月),326,338;(1940年9月28日),340;(1940年11月),341—342;(1941年3月25日),349

    在但泽的演说(1939年9月19日),98—99

    在1939年9月的期望,253

    远东:他的远东政策,574;与谈判三国公约的关系,591,592;答应如苏联进攻日本,德国就进攻苏联,604,608,630—631;同松冈会谈(1941年3—4月),604—606,608,613,629—632,651注;发布同日本合作的指令,605,628;对日本人的看法,605—606,631,648;与日美会谈(1941年5月)的关系,647;认为日本不会直接进攻美国,702

    芬兰:对芬苏关系的态度,68,76,84,95;谈德国在冬季战争中的态度,388

    同德法停战的关系,207

    同参谋总部的关系,96,97,126和注,423注,424—425和注

    同德国公众的关系,97,253

    英国:发布采取海狮行动的指令,13;愿同英国媾和(1940年7月19日),269—270,385,592;推测英国决定继续战斗的动机,377;同英国有达成协议的可能,380;谈英帝国的“破产状态”,388;打算消灭英帝国,629

    他的直觉意识,3,96

    接受意大利的不交战立场,212,214

    低地国家:下令入侵低地国家,7,125和注,139注,154注,157;与文洛事件,130—131注

    军国主义,95—96

    军事政策,1;他的西方作战计划,221;未能在“深度”上武装德国,283;他在1940年9月的计划,330;同军事将领们开会(1940年11月4日),341;(1941年2月3日),397;(1941年3月27日),349—350,352;(1941年7月31日),378;另见本条下文“苏联”

    估计错误,97—98

    墨索里尼:与墨索里尼会谈(1937年9月),212;勃伦纳山口会谈(1940年3月),237—238,243—244;(1940年10月4日),340;(1941年1月),334;(1941年6月2日),360;致墨索里尼的函电(1939年9月3日),220;(1940年11月20日),331,342;(1940年12月31日),343;(1941年6月21日),631—632;同墨索里尼的私人关系,220—221;对墨索里尼1940年1月3日信件的反应,233,236,238;同墨索里尼商议意大利进行干涉的日期,247

    对中立国的态度,140注

    决定干涉北非,15

    决定入侵挪威,115

    他的侵略行动的目标,19,40,95,97,99,257,364,413

    机会主义,97

    “和平攻势”,95以下,127—128,152,176,223,233,260,452

    瓜分波兰,45—46注

    在国会的演说(1939年10月6日),99,230

    希望不出现第二战场,367,368,400

    东南欧:谈清除不可靠的朋友,319;他的巴尔干政策,319以后,331—332,339以后;他对保加利亚的信任,319;在特兰西瓦尼亚问题上对罗马尼亚的同情,320;决心要控制哈布斯堡王朝先前拥有的全部领土,323;接见匈牙利领导人(1940年7月10日),324;接见罗马尼亚大臣(1940年7月26日),325;接见保加利亚代表(1940年7月27日),325;表示愿向巴尔干国家提供保证,325,328;接见博里斯国王,331,358;接见安东尼斯库将军,333;对意大利进攻希腊的看法,338,339,341;对南斯拉夫的政策,342—343;接见保罗亲王,346;接见南斯拉夫大臣(1941年2月14日),346;出席南斯拉夫加入三国公约的仪式,348;与入侵希腊的关系,349,352;与入侵南斯拉夫的关系,350,353,356;向匈牙利的建议(1941年3月27日),354;钦佩希腊人的英勇,362

    对南蒂罗尔的政策,40

    西班牙:接见苏涅尔(1940年11月18日),332

    对人口迁移的政策,39—42,51—52,369注

    美国:低估美国实力,367,368;与韦尔斯赴欧代表团的关系,455和注;对向美宣战的态度,691,703

    苏联:决定进攻苏联,19,376—377,378—381,383,592,627;《我的奋斗》中透露的计划,22;宣布对苏开战的广播讲话(1941年6月22日),42,389注,405—406;同莫洛托夫会谈(1940年11月13日),331,387—389,598;打算破坏同苏联的协定,364;进攻苏联的动机,365以后,378—381,383,397—398注,413;低估苏联的抵抗力量,365—366;发布继续准备对苏作战的指令(1940年11月12日),392;发布进攻苏联的指令,393,408,599;对向苏宣战的看法,405—406;与德苏经济关系,412;对苏作战计划,422—424;宣称入侵苏联正按计划(1941年10月3日)进行,426;对斯大林的看法,429注,599;对同苏联言归于好的态度,599;对迅速战胜苏联的期望,613,701—702;赴南方前线,702—703

    Hogland 霍格兰,61—62注,64注,65和注,86

    Hotsti,Rudolf 鲁道夫·霍耳斯提,60和注,75

    Hongkong 香港,318,537,549,576,579,628,642,687

    Hoover,Herbert 赫伯特·胡佛,459

    Hopkins,Harry 哈里·霍普金斯:赴莫斯科的使命,418,429—430,516,527注,530;任租借物资管理局督办,418,510,518;建议罗斯福援助苏联,428;与征兵法案,483注;赴英,508,510,518;出席大西洋会议,525,528

    Horinouchi,Kensuke 堀内谦介,562,571,581

    Horthy,Admiral 霍尔蒂海军上将,354

    Hu Shih 胡适,666,670,683,685

    Hull,Cordell 科德尔·赫尔:与芬兰的关系,67注,73注;谈处置法国舰队,209—210注;与修改中立法的关系,445—446;与西半球安全区,447;与中立国在海上权利的关系,449—450;贸易政策,450,453;和平倡议,452,454—455;媾和目的,453—454,526;谈美国在华驻军,460;与英国占领阿鲁巴岛和库腊索岛的关系,488;谈门罗主义和轴心国的新秩序,490;出席哈瓦那会议,491;谈在远东与英国联合行动,496;参与以驱逐舰换基地的密约,498;与租借法,509;担心同德国交战的行动将使日本参战,520;与建议同日本暂时和解的关系,533—534,680—683,685—687;与总统就远东局势致国会咨文的关系,536;谈中国的汪政权,556;参与同日本谈判(1939年12月),560,562;反对日本的新秩序,564—565;与外国军队撤离中国的关系,570—571;不相信苏日能言归于好,571;与中日和解的关系,572,649;与在远东援助英国的关系,576—578;与滇缅公路,578;与干预荷属东印度的关系,581,582注;与松冈互换照会(1941年7月),612;与印度支那,618,696注;与禁止向日本出口的关系,623,638,658;与日本建议(1940年12月)的关系,640,641;提出与日本和解的四项原则(1941年4月14日),643,671,688;与野村会谈,643以后,649,650,653,658;反对拟议中的近卫—罗斯福会谈,660,665,670;警告日本勿再进军,661—662;答应将美日正式谈判的要点告诉重庆,666—667,670;拒绝日本1941年9月3日的建议,668—669,670—671;与继续同日本会谈(1941年11月)的关系,676;警告政府有立刻遭到日本进攻之虞(1941年11月7日),677;与日本的建议A的关系,678;与来栖和野村会谈(1941年11月),679—680,683—684;与美国提出的全面解决建议的关系,686—689;向日本提出十点计划的动机,691—692;与东条在反共产国际公约周年纪念日发表演说的关系,695注;在珍珠港遭袭击后接到日本的备忘录,700—701

    Hungary 匈牙利:被德国占领,17;同意大利的关系,217,226注,227—229,321,322;同罗马尼亚的关系,228—229,319,321,324—328,339,371,372,377,378,385;加入反共产国际公约,320—321;德国民众同情匈牙利,321;匈牙利的纳粹运动,321注;领土要求,321以后;同苏联的关系,321,327,417;取得卢西尼亚,324;德意志少数民族,327—328;德国使用匈牙利的铁路,332;加入三国公约,332,342,393;同南斯拉夫的关系,333,343,346,348注,354,356,358,360;另见Bulgaria 保加利亚;Germany 德国;Great Britain 英国条内有关细目

    Huntziger,Gen.Charles-Léon 查理-莱昂·亨茨格将军,8,205,207

    lceland 冰岛,103,309,488,522—523

    India 印度:西北边境,251,306;英联邦成员国,303;在独立问题上的政治斗争,303—304,311—312,316—317;扩充军队,304,306,309;军事方面的努力,304,316;军队在战争中的作用,306,309,313;东方军需物资集体供应委员会,310;工业,310;财政贡献,311;国大党,311—312,317;穆斯林联盟,312,317;遭受入侵的威胁,318

    Indo-China 印度支那:日本占领该地的计划,523,611,652;日军开进该地(1940年9月6日),532,617;日军增援,533,536,676,679,699;日军最终撤退问题,534,659,664,675,680—685,688—689,700;供应中国物资的过境运输,613;承认法国对该地的主权,614—617,653,654;日本要求法国在该地提供军事方便,614—619;美国对日本干涉该地的态度,614—616,618,654—656,662,700;德国对日本干涉该地的态度,616,618;亨利—松冈协定(1940年8月30日),616—618;日本的最后通牒,617—618,653—654;日法军事指挥官的协议,617—618,653;保证领土完整,617,653,675,689,697;英国对日本干涉该地的态度,618,654,655;日本瓜分该地的计划,620;日本的行动是进一步侵略的预兆,623;日本占领的目的,651—652,654;日本决定取得基地的日期,652;日本要求维希政府提供基地,652—654;德国对日本向维希政府提出要求的态度,652—653;法日议定书(1941年7月29日),654,656;荷兰对日本占领该地的态度,655—656;建议该地中立化,656,659,693注;日本保证不利用该地作为进一步军事行动的基地,667;建议由五国共管该地,687;经济特权,689;日本占领该地的藉口,696和注;另见Siam 暹罗条内有关细目

    Inter-American Bank 美洲国家间银行,493

    Inter-American Conferences 美洲国家间会议,442—443,491—493;另见Buenos Aires 布宜诺斯艾利斯;Havana 哈瓦那;Lima 利马;Panamá 巴拿马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Commission 美洲国家间发展委员会,494

    Inter-America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Advisory Committee 美洲国家间财政与经济咨询委员会,443,493—494

    Inter-American Neutrality Committee 美洲国家间中立委员会,443,448

    Ionian Islands 爱奥尼亚群岛,362—363

    Irāq 伊拉克,401,403注

    Ironside,Gen.Sir Edmund 陆军上将埃德蒙·艾恩赛德爵士,161—162

    Itagaki,Gen. 板垣将军,551注,552—553

    Italy 意大利:

    被赶出阿比西尼亚,16

    盟国:与盟国的经济关系,174,233—235,244;盟国企图使意大利中立,173,194—195,219—220,228,231,234,235,239,244—246,464—465;盟国战略受意大利威胁的影响,219;与盟国关系的恶化,231,234;盟国警告意大利在巴尔干地区的行动,242;向盟国示威(1940年5月),242;民众同情盟国,248

    反犹太主义,216

    称霸巴尔干诸国问题,223以后

    意大利银行,218—219

    国内动员法,239

    煤的进口,235—236,244

    1939年秋季的经济政策与形势,217—219

    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1935年),256

    参战,12,14,194—195,247—248,337,456,463—465,497,575

    法西斯最高会议,232

    法西斯党,215—216

    政府改组(1939年10月31日),215—216

    日本:意大利军队撤离上海,575—576;建议谈判(1940年7月),585注,586;对拟议中的日美会谈交换意见(1941年5月),645—646;意大利干涉日美斗争,674;“不单独媾和”协定,703—704;另见German-Italian-Japanese Pact德—意—日公约

    意大利调停的可能性,154,464

    动员阶段,215—216,240,242,247

    海军,216,219,221

    不交战状态,212—215,219—223,225,232,243,463

    同波兰的关系,229—230

    交战之前的状态,219,236以后

    意大利报纸在1939年秋季的状况,216

    同罗马尼亚的关系,217—218,224,226,228—229,321—322

    同西班牙的关系,224,242

    宣战时的心理状态,248

    领土要求,220,239,242,246

    国际运输业务,218

    同土耳其的关系,225

    未准备好作战,212,216,221,232

    美国:同美国的关系(1939年9月—1940年6月),217,233,463—464;宣战,438,537,704;旅美意侨的汇款,464

    苏联:同苏联的关系,231,377;意苏关系在1939年秋季恶化,226—227;意苏言归于好,227,237,243,324,381;经济关系,227,243;宣战,417

    同梵蒂冈的关系,232

    南斯拉夫:同南斯拉夫的关系,319,322,339;经济关系,217;对南斯拉夫的影响,221—222;克罗地亚问题,226—227,229,242;打算对南斯拉夫采取军事行动,226,242;保证尊重南斯拉夫中立(1940年5月29日),242;与南斯拉夫谈判,342,346;南斯拉夫要求意大利调停,352;在南斯拉夫被德国征服后从南斯拉夫得到的领土,356

    另见Bulgaria 保加利亚;Ciano 齐亚诺;Finland 芬兰;France 法国;Germany 德国;Great Britain 英国;Greece 希腊;Mussolini 墨索里尼

    Ivan the Terrible,Tsar 伊凡雷帝,沙皇,419

    Iwakuro,Col. 岩仓大佐,640—641,649—650注

    Japan 日本:

    对反共产国际的态度,541—542,588

    陆军:对德苏协定的态度,543;发展工业计划,546;对与中国媾和条件的看法,548—549;垄断中国经济,549,551,559,561;对汪政权的看法,550;无法公然反对陆军,555,590;反对向英美让步,564,582;对德苏战争的态度,611,613;对进攻新加坡的态度,629;反对松冈,651和注;对与美国谈判的态度,659;赞成对美国开战的决定,671;可能哗变,672;美英低估日本军方影响政府决定的势力,692—693;保持威信,694

    中国事件,见Chinese-Japanese Peace Settlement 中日问题和平解决

    电报密码被美国破译,523注

    合作银行,640

    经济状况,546—547,582,657—658,694

    对日本的经济制裁,461—462,496,531,556,559,654—659,663,668,682,685,694,696,697

    天皇:美国向天皇的最后呼吁,535—536,699—700;指示阿部将军遵循与美英合作的政策,544;批准对苏作战计划(1940年3月),588;无法阻止米内内阁垮台,590;与德国入侵苏联后日本政府政策的关系,610;命令日军停止向印度支那进军,618—619;与建议同美国谈判(1941年5月)的关系,645;与拟议的近卫—罗斯福会谈的关系,660;斥责陆军参谋长对南太平洋战争的看法,668注;希望奉行和平政策,671—672;使东条可不受1941年9月6日御前会议决议的约束,673;为阻止战争爆发而作的最后努力,694;他有可能发表声明主张和平,695;1941年11月30日召见东条,695

    欧洲战争:欧洲战争为日本提供的机会,531;欧洲战争爆发对日本的影响,545以后;日本对德国征服波兰的反应,566;交战国军队撤离中国问题,569—572,574—576;日本对德国入侵斯堪的纳维亚和低地国家的反应,574;日本对德国入侵苏联的反应,610以后

    远征军:据说在调动(1941年12月),534,536;美国猜测远征军的目标,534—535

    德苏协定:日本无视德苏可能缔结协定的警告,539—541,565;对德苏协定的反应,541—544,587,639;对德苏协定的抗议,542—543

    政府更迭:(1939年8月底),544;(1940年1月15日),552—553,563;(1940年7月),589—591;(1941年10月16—17日),672

    大东亚圈,314,387—388,401,531;定义,592—593,598

    御前会议:(1940年11月13日),600;(1941年7月2日),523,531,611,651—652,654,668;(1941年9月6日),668,669,671和注,673;(1941年11月5日),673—674;(1941年12月1日),695

    核心内阁,592,621,643

    战后国际军事法庭,594,608,652,695,698

    孤立,545—546

    重臣会议(1941年11月29日),693—695

    联络会议,593,597,603,609,611,643—644,651,658—659,667,673,693

    侵略满洲,272,274;另见Manchukuo “满洲国”

    动员(1941年7月),531

    海军:实力,467;英国的海上优势对日本海军的影响,566,569,574;对进攻英国或荷兰在太平洋的属地的态度,582,629—630,633,638;拒绝在三国公约中承担宣战的义务,594;对同美国作战的态度,631,660注,671;对与美国谈判的态度,668;反对宣战以便对美国进行突然袭击,698

    与荷兰就荷属东印度问题举行谈判,580,633—638,652

    中立国的权利,566

    新秩序,554,559,563,577,584,592—593,598,637,644,681,698;另见本条上文“大东亚圈”

    不卷入的政策,545,565—566,569

    “国策大纲”(1941年9月6日),668

    1939年秋季的形势,460

    枢密院,595和注,596注,600,638,704

    同暹罗的关系,619—622,674

    “两面外交政策”,648,658,667

    美国:

    飞机出口禁令,458,462

    美国的绥靖政策,461,533—534

    美国宣战的理由,532,535,677,699

    美国不参与日本侵略委员会,461

    美国的防务战略,532

    美国在日本干涉德苏战争问题上的措施,612

    美国截获日本电报,531,533,535—537,654,677,698

    美国在华利益受干涉,559—560

    美国建议提供贷款,687—688

    美国在华驻军,576

    向美国发出最后通牒问题,676

    美国在道义上禁运航空燃油,562

    对日本采取集体军事行动的问题,512

    商务关系,461,547,558—559,561—563,565

    日美关系恶化(1940年春),463

    美国未料到会直接受攻击,532,534—535,699

    经济关系,461—462,558,560,576,582,623,642,675,678注,680,681注,683,687—690,697;废金属,638—639;石油,638—639,654,656—657,660注,664,675,680—681注,682—683,685,690;冻结日本资产,654,655—656,666—667,675,681注,682—683,687,689,697;另见本条上文“对日本的经济制裁”

    日本移民,642,689

    日本投入战争的紧急决定,674

    海军的比率,466—467

    谈判:格鲁—野村会谈(1939年12月),461,558—561;格鲁—有田会谈(1940年6月),463,565,577;赫尔—野村会谈,530—531,643—646,649—650,655,658;美国提出暂行解决办法,533—534,536,680,682—687,690,692,699;日本规定的最后限期,533,674,677,682,687;日本的建议B(1941年11月20日),533,675—676,680—682,687,689,696;美国的全面解决建议(十点计划),534,682,686—692,695—697;谈判破裂,535—537,693,698;中国的态度,536,683,684—686,692注,698;英国的态度,536,684,685,698;日本对美国十点计划的答复,536—537,693,696—697,700;美日观点的根本分歧,565;日本的建议(1940年12月),639—640;德劳特—三河建议草案(1941年4月),641以后;赫尔的总的基本原则,643,671注,688;日本经过修改的建议(1941年5月12日),644—646,648;德国的态度,645—648,652;意大利的态度,646—648;美国的和日本的建议草案(1941年5—6月),649—651,658;拟议的近卫—罗斯福会谈,642,646,659以后,696;日本的建议(1941年8月6日),659—661,663;建议恢复赫尔—野村会谈(1941年8月),661—662;日本的建议(1941年9月3日),667—668;野村的私人建议(1941年9月4日),667注,669;日美决定继续会谈(1941年9月),668,670,676;日本关于缔结协定的总建议(1941年9月20日),669;美国对日本1941年9月3日建议的答复,670—671;东条政府对恢复会谈的态度,673;日本的建议A,674—675,677,678;华盛顿会谈(1941年11月12—15日),678;美国的经济政策声明草案,678注;赫尔—来栖会谈,679;荷兰的态度,684—686,698;美国反对谈判,686—687,692;野村和来栖建议日美互换文电,693注

    建议缔结互不侵犯条约,646—647,687—688

    袭击珍珠港,280—281,293,418和注,437—438,511,519,537—538和注,700;日本最终受到致命的影响,249;英国的反应,281;袭击的动机,440;袭击的时间,537;美国调查事件的责任,537—538

    关系(1939年9月—1940年6月),460—463

    美国要求赔偿,559—560

    战争;美国希望避免战争,460—462,531,533,535,623,654,658;警告美军即将遭到进攻,534,537;宣战,537,648,701;另见本条上文“袭击珍珠港”

    警告日本勿再进犯,535—536,660—661

    苏联:日苏停战(1939年9月16日),59,545,550,586;诺门坎之战,366,421注,541,612—613,657;中立协定(1941年4月13日),400,434,521,589,604,606—613,664;日本干涉德苏战争问题,417,440,532,608,610—611,648,651注,657,659注,664,672,674,702;建议德国调停,542—543,545,593,598,611;日本对苏联的敌意,543,566,588,648;同苏联争论的问题,546,550;日军对其战略地位的关心,548,555;日苏言归于好问题,549,560,570,572,583,587,588,593,595,596,672;商务关系,572,586,587,605,609;外交关系,572,597;1939年底的缓和,586;中东铁路,586和注;渔业协定,586和注,587,605;边界争端,586—587,589,599—600,607,609;日本对苏作战计划,588;日本政府的决定被密告苏联政府,597,613;谈判缔结互不侵犯协定没有结果,598—600,603—606,639,640;日本就同南京政府签订条约中的反共条款向苏联所作的保证,602;苏联担心日本进攻,676

    另见Abe 阿部;Arita 有田;Germany 德国;Indo-China 印度支那;Italy 意大利;Konoye 近卫;Matsuoka 松冈;Netherlands East Indies 荷属东印度;Nomura 野村;Oshima 大岛;Togo 东乡;Tojo 东条;Toyoda 丰田;Yonai 米内

    Jean Bart,the “让·巴尔”号,210

    Jefferson,President 杰斐逊总统,498注

    Jibuti 吉布提,220,239,246

    Jodl,Col.-Gen.Alfred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上将,378—379

    Johnson,Senator Edwin 埃德温·约翰逊参议员,452

    Kagesa,Lt.-Gen. 影佐中将,552,553

    Kalinin,President Mikhail 米哈伊尔·加里宁主席,67,457

    Kallio,Kyösti 屈厄斯提·卡利奥,67,85

    Karelia,Soviet 苏维埃卡累利阿,65,74

    Karelian Isthmus 卡累利阿地峡,59,64注,65—66,72和注,74注,82,84,86—87,369,370—371和注,423

    Kase,Toshikazu 加濑俊一,604—605

    Kato,Sotomatsu 加藤外松,653—654

    Katyn,massacre of 卡廷大屠杀,435注

    Kauffmann,Henrik 亨里克·考夫曼,522

    Kearney,the “卡尼”号,524

    Keitel,F.-M.Wilhelm 威廉·凯特尔陆军元帅,342,378,397,410,424

    Kérillis,Henri de 亨利·德·凯里利,181,197

    Keyes,Adm.of the Fleet Lord 海军元帅凯斯勋爵,155,162,164

    Kido,Marquis 木户侯爵,541,544,582,590,600,608,610—611,633—634注,651注,660注,671—673,695

    Kiev 基辅,423—424

    King,Adm.Ernest J. 欧内斯特·J·金海军上将,525

    King,Senator 金参议员,566

    Kjölsen,Captain 寇尔森海军上校,105—106

    Kleist,F.-M.Erwin von 埃尔温·冯·克莱斯特陆军元帅,7,10,20

    Klop,Lieut. 克洛普中尉,130,141注

    Knox,Col.Franklin 富兰克林·诺克斯上校,445注,501,505,509,513,516,518,520,521,537,685,692注

    Knudsen,W.S. W·S·克努森,476—477,513,516—517

    Kobayashi,Ichizo 小林一三,635—636

    Koc,Col.Adam 阿达姆·科茨上校,35—36注

    Koch,Erich 埃里希·科赫,425

    Koht,Professor Halvdan 哈夫丹·科特教授,110—120

    Koiso,Gen. 小矶将军,583—584,635和注

    Kola Peninsula 科拉半岛,86

    Kolchak,Admiral 科尔查克海军上将,48

    Kollontai,Mme. 柯伦泰夫人,81—82注,89和注,90注,400

    Konoye,Prince 近卫亲王:组织政府(1940年7月),589,614;被选为首相的原因,590;与三国协定的关系,595和注,596;与德国决定进攻苏联的关系,608;与松冈的关系,610,631;他在德国入侵苏联后的政策,610—611;重组内阁(1941年7月18日),612,651;与进攻新加坡计划的关系,628;与向美国建议(1940年12月)的关系,640,641;提议同罗斯福会谈,642,646,659—660,661以后,696;与向美国提出的建议草案(1941年4月)的关系,643;向天皇保证他打算同美国达成协议,645;与向美国发动进攻的关系,651注,653,658;不愿留任,651注;致罗斯福私函(1941年8月28日),664—665,670;敢于提出同罗斯福会谈的建议,665;亲轴心派反对他,665—666,668注;他指望同罗斯福会谈将产生结果,666;接见格鲁(1941年9月6日),667;格鲁认为他有诚意接受美国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670;渴望避免战争,671;辞职并同意东条继任,672;阻止战争爆发的最后努力,694;提议由他同亨利·华莱士或哈里·霍普金斯会谈,696

    Konoye Declaration (1938) 近卫声明(1938年),551,554,646,671

    Kordt,Erich 埃里希·科尔特,348,381

    Korizis,Alexander 亚历山大·科里济斯,361—362

    Korošec,Dr. 科罗塞斯博士,344—345

    Kossovo,Battle of 科索沃之战,345

    Köstring,Gen. 克斯特林将军,379,397注

    Kra Isthmus 克拉地峡,534,536

    Kuibyshev 古比雪夫,426,433

    Kuril Islands 千岛群岛,599

    Kurusu,Saburo 来栖三郎:奉派至华盛顿协助野村,533,679;被告知谈判将中断,535;给他的指示(1941年12月6—7日),537;任驻柏林大使,545,603;1940年春季向德国政府提出劝告,545—546;与日本在印度支那特殊利益的关系,583;与谈判三国公约的关系,584,592;同赫尔和罗斯福会谈,679;经历,679注;与美国十点计划(1941年11月26日)的关系,689,690;他在11月26日为打开僵局而提的建议,693注;对东条的好战演说提出规劝,695—696;在袭击珍珠港后向赫尔递交日本的备忘录,700

    Kuusinen,Otto Ville 奥托·维拉·库西宁,74,82

    Laake,Gen. 洛克将军,119,121

    La Chambre,Guy 居伊·拉尚布尔,168,170

    Ladoga,Lake 拉多加湖,84,86

    Lamoureux,Lucien 吕西安·拉穆勒,186注,188

    Laos 老挝,619—620,622

    Latin America,relations with U.S.A. 拉丁美洲同美国的关系,85—87,491—495;另见Western Hemisphere 西半球

    Latvia 拉脱维亚:在苏联势力范围内,21,28;同苏联的互助协定(1939年10月5日),45—46,54,457;同苏联的经济关系,46;国内形势(1939—1940年),50—51;军队,54注;并入苏联,54—58,95,371,375,438;组成新政府(1940年6月),55;共产党,55;苏联军事占领,55,369,373;大选(1940年7月),56;抗议被并入苏联,57;另见Estonia 爱沙尼亚;Germany 德国

    Laval,Pierre 皮埃尔·赖伐尔:领导反对达拉第政府的派别,171;性格和经历,171—172;受审,171,174;仇英心理,174,205,209;阴谋,197,201,203,205,231;同贝当的关系,205;拒绝参加贝当政府(1940年6月),205;与政府成员前往北非的关系,206;警告总统不得离开法国,207;力主对米尔斯克比尔事件进行报复,212;同墨索里尼的关系,245

    League of Nations 国际联盟:暂停活动,76;盟约第16条,145;另见Belgium 比利时;Finland 芬兰;Great Britain 英国;Netherlands荷兰;Norway 挪威

    Leahy,Admiral 李海海军上将,653

    Lebrun,President 勒布伦总统,147,185注,193,206—207

    Leeb,F.-M.Ritter von 里特尔·冯·莱布陆军元帅,7,19—20,126注,423

    léger,Alexis 亚历克西·莱热,174注,192

    Lemnos 利姆诺斯,341

    Leningrad 列宁格勒:该地防务因苏联与波罗的海诸国缔约而加强,48;德国对该地的攻势,20,393,422—423,431;免遭取道芬兰的进攻,59—60和注,66,69,82,86,370—371和注

    Leopold,King of the Belgians 利奥波德,比利时国王,128,129注;决定无条件投降,11,164;对重整军备的看法,144—145;在内阁的讲话(1936年10月14日),145;他的权威意见,146,156;接见法国总统,147;担任军队统帅,148;授予他的特殊权力,148;就中立问题广播(1939年9月4日),149;拒绝与盟国举行参谋会谈的建议,150,154;对美国广播(1939年10月27日),152;向德国保证不让外国军队进入,152;同威廉明娜女王一起表示愿意出面斡旋,153—154;皮德蒙特公主警告他有遭入侵之虞,154—155,158;同大臣的分歧,156,160;指挥作战,156以后;拒绝英法未雨绸缪进军比境的要求,155—156;梵蒂冈提出警告,158;发表文告(1940年4月10日),159;会见英法指挥官和达拉第,159—160;担心盟国战败,160—161,163,166;拒不离开比利时,161—163,165;预告丘吉尔比利时可能战败,162;下令在利斯河进行最后抵抗,162;末次会见大臣,162—163,165—166;致函乔治六世说明他决定投降的原因,163;向军队发布命令(1940年5月25日),163;拒绝退却至伊塞河,163—164;通知盟国他即将投降,164;被拘禁在拉埃康宫,164;被迁送到德国(1944年),164;被政府当替罪羊,165—166;宪法规定的权力,166;他向德国屈服时可能有的打算,166;比利时民众对他的同情,167;法国对他的批评,193

    Libau (Liapaja,Libava) 利巴雅(利亚帕亚),45和注

    Lie,Trygve 特吕格韦·赖伊,112

    Lima,Inter-American Conference at (1938) 利马美洲国家间会议(1938年),442,487

    Limburg 林堡,131,155

    Lindbergh,Col. 林白上校,447

    List,F.-M.Wilhelm 威廉·利斯特陆军元帅,18,335,362—363

    Lithuania 立陶宛:在德国或苏联势力范围内,21,28—29,43,46—47,373,380;在维尔纽斯问题上同波兰的争执,21注,37注,46;在瓜分波兰问题上同苏联的关系,27—28;同波兰复交(1938年),46;同苏联的互助协定(1939年10月10日),47—48,53—54,457;同苏联的经济关系,48;国内形势(1939—1940年),50—51;并入苏联,53—54,56—58,95,371,375,430;共产党,55;组织新政府(1940年6月),55;被苏联占领,55,369,373,380;大选(1940年7月),56;抗议被并入苏联,57;另见Germany 德国

    Little Entente 小协约国,320

    Littorio,the “利特里奥”号,216

    Litvinov,Maxim 马克西姆·李维诺夫,61和注,432,439

    Ljungberg,Col.Birger 伯奇·扬伯格上校,112,119—121

    Locarno Agreements 洛迦诺公约,144—145,255

    Lodge,Senator 洛奇参议员,446

    Loraine,Sir Percy 珀西·洛雷因爵士,234,242,247

    Lothian,Marquess of 洛西恩侯爵,449,488,496—498,507,511,572,576—578,618

    Lublin,province of 卢布林省,29—30

    Luleå 律勒欧,79注

    Lwów 利沃夫,27注,29,31

    Lys Canal 利斯运河,162

    Lyttleton,Oliver (later Viscount Chandos) 奥利弗·利特尔顿(后为钱多斯子爵),315—316

    Macedonia,Yugoslav 南斯拉夫的马其顿,350,351,356,358

    Maček,Vladimir 弗拉迪米尔·马切克,227,344,351,352和注,355—356,359

    McFarlane,Lt.-Gen.Mason 梅森·麦克法兰中将,418,428

    Mackensen,Hans Georg von 汉斯·格奥尔格·冯·马肯森,350,352

    Mackenzie-King,William L. 威廉·L·麦肯齐-金,301,312,316,500,514

    Maginot Line 马其诺防线,3,7—9,11—13,160,202,208,213,223,258—259,260,274,367,475

    Maisky,Ivan 伊凡·迈斯基,258—260,274,418,430,435

    Malenkov,Georgi M. 格奥尔基 M·马林科夫,420,429注

    Manchukuo “满洲国”,546—548和注,553,556,564,572,584,586,589,598,600,607,609,641,687,688

    Mandel,Georges 乔治·芒代尔,168,170—171,181,185,191,194,197,199,200,206

    Mannerheim,F.-M.Carl Gustav Emil 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陆军元帅,60—62,65,72注,77注,83—84,94,180

    Mannerheim Line,the 曼纳海姆防线,59,82,182,261,366

    Manoilescu,Mihai 米哈伊·马诺伊列斯库,325,328,329

    Manstein,F.-M.Friedrich Erich von 弗里德里希·埃里希·冯·曼施泰因陆军元帅,20,157注,425

    Maramures 马腊木雷希,327

    Marchandeau,Paul 保罗·马尔尚多,168,170

    Marin,Louis 路易·马兰,171注,181,184,191,194

    Marshall,Gen.George Catlett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将军,466,471,473,483,484,500,505,512,517,520,525,532,534,537,623,676,692注

    Martinique 马提尼克,253,473,489

    Massilia,S.S. “马赛”号,206

    Matsuoka,Yosuke 松冈洋右:访问莫斯科、柏林和罗马(1941年3—4月),349,400—401,603—608,627,629—632,638,644,647,648注,651;好战言论,520—521;任外相,589—591;与三国公约的关系,591以后,602—603,609—610,649注;确信德国将战胜,596;认为美国不会干涉战争,596,639;想当独裁者的野心,597;呼吁蒋介石媾和,600;对德国入侵南斯拉夫的反应,606;与苏日中立协定的关系,606—607;与干涉德苏战争的关系,608,610,611,648和注,651注;在莫斯科同斯坦哈特会谈,608,644—645注;认为德国只有在苏联削减向其提供物资时才会进攻苏联,608—609;日本国内反对他的势力,609,611,631,651注;对美国1941年7月6日措施的答复,612;在德国入侵苏联后同赫尔互换照会,612;被近卫内阁抛弃(1941年7月18日),612,651和注,653;与向印度支那提出要求的关系,614—615;对暹罗的政策,620;与暹罗同印度支那争执的关系,620—622;与进攻新加坡计划的关系,625,628—630;否认对英国有侵略意图,625—626;表示愿在世界任何地方进行调停,626—628,646;认为同美国作战无可避免,631;访问伦敦的可能性,632;丘吉尔发函警告他不要参战,632;与荷属东印度,637,638,652;与向美国提建议(1940年12月)的关系,640;致赫尔函(1941年5月7日),644;与日美会谈(1941年4—5月)的关系,644—651;通知德意日本拟同美国会谈,645;他任职期间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651;与进军印度支那的关系,652—653

    May,Stacy 斯塔西·梅,518—519

    Medjumurje,the 梅久穆尔耶,360和注

    Mekong,river 湄公河,619,621—622

    Melo,Dr. 梅洛博士,491—492

    Memel (Klaipeda) 美美尔(克来彼达),46

    Mers-el-kebir 梅尔斯克比尔,210—211

    Metaxas,Gen.Ioannis 伊奥安伊斯·梅塔克萨斯将军,225,226,336—340,361

    Mexico 墨西哥,485,493,495

    Michael,King of Rumania 米哈伊,罗马尼亚国王,329

    Mikoyan,Anastas I. 阿纳斯塔斯·伊·米高扬,61,411—412,429注,430

    Miles,Rear Admiral 迈尔斯海军少将,418,428

    Minsk 明斯克,421

    Mohr,Otto Carl 奥托·卡尔·莫赫尔,106—108

    Molotov,Vyacheslav 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与瓜分波兰的关系,22—28,43—44;与波罗的海国家的关系,44—47,49,50,52—53,56注,57—58;与芬兰的关系,59,61,64以后,71—72,73—74注,75,81注,85注,87注,88注,89和注,92注,93注,94,455;讲话(1939年10—11月),64,69,70,72,458;与佩特萨莫的关系,91注;与阿兰群岛的关系,91和注,92和注;访问柏林(1940年11月),95,331,382,384—392,598;与意大利的关系,227;与德芬关系,228,384—385;讲话(1940年3月31日),243;与苏联对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所提要求的关系,323—324,376—377;与巴尔干问题的关系,330,334,353,376,377,382—384,395,400;接见舒伦堡(1940年4月8日),374;谈德军的胜利,376;与三国协定的关系,386—387,391—392,394,597;进行谈判的方式,401;就即将开战的谣言询问舒伦堡(1941年6月21日),403;与德国宣战的关系,406;与德苏经济关系,411—412;讲话(1939年8月),415和注;谈与德国缔约后共产党应执行的新方针,415;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420;他的性格,429注;出席莫斯科会议(1941年9月),432;与日本的关系,586—587,589,598,604,606—608;保证继续支持重庆政府,609

    Mond Nickel Corporation 蒙德镍公司,91注

    Mongolia 蒙古:外蒙古,546,586,589,598,603,605,609;内蒙古,548—549,553,555—556,601,605,649,665,674

    Mongolian People's Republic 蒙古人民共和国,607

    Monnet,Jean 让·莫内,194,290,518

    Monroe Doctrine 门罗主义,485—486,488—489,498注,502

    Monsen,Fredrik 弗雷德里克·蒙森,110—112

    Montenegro 门的内哥罗,355—356,358,360—361

    Monzie,Anatole de 阿纳托尔·德·蒙齐,168,170,185注,186,194,201,231,245—247

    Morgenthau,Henry 亨利·摩根索,470和注,506,509,688

    Morrison,Herbert 赫伯特·莫里森,280

    Mościcki,President,Ignacy 伊格纳齐·莫希齐茨基总统,33—35

    Moscow 莫斯科,421—422注,423,425;德国进攻莫斯科,20,422—423,426—427,431,433—434,613;形势(1941年10月),421—422;莫斯科盟国间会议(1941年9月),432—433,530

    Mowinckel,J.L. J·L·莫温凯尔,116,118

    Munch,Peter 彼得·蒙克,102—103,106—109

    Munich Agreement 慕尼黑协定,185,257,259,282,319

    Munters,Vilhelms 威廉斯·门特斯,45—46,49,50注

    Murmansk 摩尔曼斯克,60,76注,79,86,181,370,457,524

    Mussert,Anton 安通·米塞,124—125和注,139注

    Mussolini,Benito 本尼托·墨索里尼:在1940年6月的期望,14;会见希特勒(1937年9月),212;在1939年9月的心理,212—214;害怕德国,212—213;想在东南欧冒险,213—214;引用但丁诗句,214和注;讲话(1939年9月),214—215,222;关心政局(1939年9月),215;改组总司令部(1939年10月),216;致力和平受盟国赞扬,219—220;同希特勒的关系,220—221;企图召开一次全体国家的会议,222;与波兰的关系,222,230;组织一个中立国集团的计划,223;与西班牙战债的关系,224;对希腊的姿态(1939年秋),225;与克罗地亚问题,226,242,360;与苏联的关系,227;与罗马尼亚的关系,229;接见希姆莱(1939年12月21日),230;据称德国对意大利提出领土要求,230—231;不愿与盟国合作,231—232;劝告希特勒应如何打法(1940年1月3日),232,236;接见萨姆纳·韦尔斯,233—234,456,463;与反对西方国家的姿态(1940年1—2月),234;与对德贸易,236;接见里宾特洛甫(1940年3月),236—237,322;对“并行的战争”的看法,237,239,242;与希特勒在勃伦纳山口会谈(1940年3月),237—238,243—244;使意大利承担干涉战争的义务,237—238;在1940年头几个月的心理,238;赞成推迟干涉的时间(1940年3月31日),239—240;对德国入侵丹麦、挪威的反应,239—240;为参战制造舆论,240;任军队统帅,241,247;同梵蒂冈的关系,241;在交战前的讲话(1940年5月),242,247;对德国入侵低地国家的反应,242;否认有侵略巴尔干地区的意图(1940年6月),242;参加德国的军事行动,243;与德国重整军备的关系,244;拒绝雷诺要求商谈的建议(1940年4月),245;对丘吉尔1940年5月16日呼吁的答复,245;命令意军保持守势,245注;同希特勒商讨意大利干涉的日期,247;无视法国的建议(1940年5月31日),247;参战,247,464;在威尼斯宫的讲话(1940年6月10日),247—248;从慕尼黑归来(1938年9月),248;对匈牙利的支持,320;与罗马尼亚的关系,325;与入侵希腊的关系,330—331,336,339—340;与希特勒会谈(1940年10月—1941年6月),334,340,360;与南斯拉夫的关系,342,346,350;对罗斯福呼吁(1940年4—5月)的答复,464—465;劝日本勿同苏联言归于好而寻求同美国和好,546;保证意大利将干涉日美战争,703

    Muti,Ettore 埃托雷·穆蒂,215,234

    Muto,Gen.Akira 武藤彰将军,583,640

    Napoleon I,Emperor 拿破仑一世皇帝,378,406,417,424

    Narvik 纳尔维克,5—6,79和注,83,85,113—114,117—118,120,188—189,219,239,264

    Nauru 瑙鲁,310

    Neame,Lt.-Gen.Sir Philip 陆军中将菲利普·尼姆爵士,15—16

    Nedić,Gen.Milutin 米卢廷·奈迪奇将军,345,356,358

    Nehru,Jawaharlal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312,317

    Nelson,Donald M. 唐纳德·M·纳尔逊,475,516,519

    Netherlands 荷兰:

    战后调查委员会,128注,139注,142注

    共产党,124,139注

    防务,8,122—123,129,141

    德国入侵,190,266,367,488,581,633;德国入侵的计划和准备,7,125和注,132,135,142—143,149,152,154注,230,231;军事行动,9,139和注;荷军投降,9,139注,160,489;关于德国入侵的警告,128注,129和注,138—139,143;荷兰对德国入侵的防备,129,131,135和注,136—138;宣布入侵,140;入侵的藉口,140—141;对入侵的抗议,141

    德意志族居民,125和注

    政府:更迭(1939—1940年),124注;拒绝投降,139注;在英国建立政府,141—142,633,635,637

    对国际联盟的态度,122,134

    提出调停建议(1939年秋),128—129,152—154

    国家社会党,124—125,137,139注

    中立政策,122—123,125,131,135—137,140—141,153

    对“和平攻势”的反应,127—128

    政党,124和注

    1939年9月的形势,122以后

    拒绝与盟国举行参谋会谈,8,123,125,139和注,153

    饥馑,277

    海上战争的影响,126—127,132—134,136

    另见Finland 芬兰;Germany 德国;Japan 日本

    Netherlands East Indies 荷属东印度,123注,125;日本声明对该地有利害关系,138注,463,580—582;荷兰撤除对该地(应为西印度。——译者)的保护,467;进攻该地的先例,488;担心日本干涉,532,533,581,626;美国对干涉该地的态度,580—581,614;德国对该地的兴趣问题,582,629;美国在该地的经济利益,633和注;日本决定推迟对该地直接采取行动(1940年8月),633;日本使该地成为其保护地的计划,633—634;日本在该地的经济利益,634,636—637,652,656,675,681注,682,694;日本进攻该地的计划,636,651—652,654,668;万一该地发生战事美国将支持英国,660

    Netherlands West Indies 荷属西印度,488,581

    Newfoundland 纽芬兰,275,497,525

    New Zealand 新西兰:其军队在战争中的作用,14—15,18—19,305,307,309,313,314,361;参战,301;对保卫南太平洋的责任,304;对保卫新加坡的贡献,304;海军,304,307;空军,307;在经济上对作战的贡献,308;受到敌人对之采取行动的威胁,309,626;征兵,309;工业,310;农业,310;政治上的发展(1940—1941年),313;外交代表,316;考虑在太平洋同美国采取联合行动,489

    Nicholas,King of Montenegro 尼古拉斯,门的内哥罗国王,360

    Ninčić,Momčilo 莫姆契洛·宁契奇,352

    Nishihara,Gen. 西原将军,583,613—614,617—619

    Noël,Léon 莱昂·诺埃尔,207

    Nomonhan 诺门坎,366,421注,541,545,550,558,586—587,589,609,612

    Nomura,Adm.Naokuni 野村直邦海军大将:与格鲁会谈(1939年10—12月),461,558—563;与赫尔会谈,530—531,643—646,649—650,655,658;任驻美大使,533,558,625,639—640;发给他的指示(1941年12月6—7日),537;他的任命是对美国作的友好姿态,558;谈外国在华利益,560,日本国内反对他让步的势力,561—564,639;拜会罗斯福(1941年2月14日),625;不赞成三国公约,639;在华盛顿递交国书,641;与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南部的关系,655;与拟议中的近卫—罗斯福会谈的关系,660,662—663,665;拜会罗斯福(1941年8月17日和28日),662—665;他私人向赫尔的建议(1941年9月4日),667注,669;向赫尔转达日本提出的缔结总协定的建议(1941年9月27日),669;谈美国对日本继续在华驻军态度变得强硬,669;要求从华盛顿召回,673;指示他继续进行会谈(1941年11月5日),674—676和注;向赫尔和罗斯福递交建议A,677;警告日本政府别想在建议A的基础上与美国和解,678;与美国十点计划的关系,690;提出打破谈判僵局的建议(1941年11月26日),693注;为缓和继续努力,695—696;在袭击珍珠港后向赫尔递交日本的备忘录,700

    Nord Slesvig 北石勒苏益格,251

    Northern Foreign Ministers' Conferences 北欧外长会议:哥本哈根(1939年9月17日),63,104;斯德哥尔摩(1939年10月),67,105,457;哥本哈根(1940年2月),106

    Norway 挪威:

    盟国的远征军,139

    英法在挪威的作战计划,6,117—118,119,120,261,265

    支持比荷的调停建议,129

    战后调查委员会,119,121

    防务,110—112,118—119,121

    德国入侵,89—90,189,239,244,263—264,369,382,447注,451,464,486;军事行动,5—6,120—122,137,189—190,219,264;入侵计划,117—118,120注;关于德国入侵的警告,119—121;最后通牒(1940年4月9日),121;荷兰的反应,137—138

    政府:流亡,6;更迭(1939—1940年),112;撤离奥斯陆,119注

    因英法干涉芬苏战争而卷入战争,78,79和注,80,85和注,114,117,262,265,374

    工党的地位和政策,110—111

    对国际联盟的态度,110—111

    商船队,113

    中立:中立政策,102—104,111—112,116—117;中立被侵犯,114—116

    太平观念,109—111

    拒绝参加“和平阵线”,111

    同斯堪的纳维亚邻国合作,110—111

    1939年的供应情况,112

    在挪威领海内的军事行动,5,107—108,113—115,117—120,188—189,262,265

    同苏联的关系,86,116,434

    对战争没有印象,251

    另见Finland 芬兰;Germany 德国;Great Britain 英国

    Nygaardsvold,Johan 约翰·尼加德斯沃尔德,110—111,116,121

    O'Connor,Lt.-Gen.Sir R.N. 陆军中将R·N·奥康纳爵士,15—16

    Ohashi 大桥,615,617,625,644

    Oikawa 及川(古志郎),659,671—672

    Orthodox Christian Church 东正教会,364

    Oshima,Hiroshi 大岛浩:未能察觉德苏有缔约的危险,539—540;接里宾特洛甫关于即将缔结德苏协定的通知,541;与日本对德苏协定提抗议的关系,542—543;被从柏林召回,544,587;在日本失势,545;与日苏言归于好的关系,587;与日本进攻新加坡的关系,604,628;与德国入侵苏联的关系,608—610;建议日本干涉德苏战争,610;谈德国对日本愿意调停的反应,626;与日美会谈的关系,647—648;与日本的“两面讨好”政策的关系,648,658;与日本进军印度支那的关系,652;与德国答应干涉日美战争的关系,691,701—703;发给他的指示(1941年11月30日),702

    Oslo States 奥斯陆公约国家,145和注,147

    Oster,Mai.-Gen.Hans 汉斯·奥斯特少将,129注,142—143

    Ott,Eugen 欧根·奥特:说明缔结德苏协定的原因,542;谈日本对德苏协定的反应,544;与德国对荷属东印度不感兴趣的关系,582;与印度支那的关系,583,652;与日本在1940年夏季的政策的关系,583—584;与日苏言归于好的关系,588;与三国公约谈判的关系,591—593,595;邀请松冈访问柏林,603;与日本干涉德苏战争问题的关系,610,613;报告本国政府日本可能进攻新加坡,624—625,628—629;参加在柏林同松冈的会谈,629;与日美会谈的关系,647

    Oumansky,Konstantin 康斯坦丁·奥乌曼斯基,418,428

    Paasikivi,Juho Kusti 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61,63以后,81注,88注,89注,91

    Pakistan 巴基斯坦,303

    Palau 帕劳,533

    Paldiski (Port Baltiiskii) 帕尔吉斯基,44—45,66

    Panamá 巴拿马: 巴拿马美洲国家间会议(1939年),442—443,447,487,493;巴拿马宣言,443,447—448,509;同美国的关系,493

    Panamá Canal 巴拿马运河,466—467

    Pan American Union 泛美联盟,443,485

    Papen,Franz von 弗朗茨·冯·巴本,128,333,341注,403注

    Pariani,Gen.Alberto 阿尔贝尔托·帕里亚尼将军,215—216

    Paul,Prince of Yugoslavia 保罗,南斯拉夫亲王,342—348,352,359,399

    Pavelić,Ante 安特·帕韦利奇,226,242,344,350,355,359

    Pearl Harbour 珍珠港,见Japan 日本;U.S.A.美国

    Peninsaari,island of 佩宁萨里岛,65和注

    Persia 波斯:过境向苏联供应物资,431,434,436;同苏联的关系,435—436;轴心国在波斯的代理人,436;另见Germany 德国;Great Britain 英国

    Peru 秘鲁,495

    Pétain,Marshal Philippe 菲利普·贝当元帅:成为法国政府首脑,12,204—205;讨论由他组织政府的可能性(1939—1940年),184注;任副总理,191;谈法国和英国为战争所作的努力不相等,193,198;同魏刚的关系,195,200;谈法国战败的原因,196;在内阁的声明(1940年6月13日),200;离开法国问题,200,206—207;致力于法国的复兴,200;对战争的概念,200;同亲德派的关系,201,205;受审,204;宣布必须结束战争,205;谋求体面和平的诚意,205;与法德停战的关系,207,209;与日本对印度支那所提要求的关系,653

    Peter,King of Yugoslavia 彼得,南斯拉夫国王,342,346注,348,356

    Peter the Great,Tsar 彼得大帝,沙皇,43,49,371和注,419

    Petsamo 佩特萨莫,4—5,65,72注,76注,79,86—87,90和注,91和注,94注,385,393

    Philippine Islands 菲律宾群岛,484,515注,532和注,534—535,537,628,642,655,659,683

    Phillips,William 威廉·菲利普斯,454,463—464

    Pibul Songgram,Marshal Luang 披汶·颂堪(亦称銮披汶)元帅,619,621,656

    Pierlot,Hubert 于贝尔·皮埃洛,147,149,157,159,161,165—167

    Pittman,Senator Key 基·皮特曼参议员,445,450,455,461—462

    Pius ⅩⅡ,Pope 庇护十二世教皇,177,241

    Playfair,E.W. E·W·普莱费尔,239,244

    Poland 波兰:

    与盟国的关系,1和注,3,33—34,36和注,37

    军队:勇敢但作战效率低,1—2,95—96,368;继续参加作战,37—38

    同波罗的海国家缔结军事同盟的计划,60

    德苏在波兰的势力范围之分界线,21,26—31,40,43

    共和国宪法,35

    德国入侵,22,26,258;军事行动,1—2,33,259,264—265;完成对划归德国的土地的占领,30;占领区并入德国,37;战役结束,59,95,98

    流亡政府:流亡罗马尼亚,2,33—34,320;对苏联占领区举行选举的看法,32注;声明(1939年9月17日),34—35;维护共和国主权的问题,34,36—37,48;在法国,35—36;其他国家的承认,35—36;指定拉奇基耶维奇为总统的法令,35,37;组成西科尔斯基政府,35和注;同过去决裂,36;向国际联盟和个别国家的政府提抗议,37;流亡英国,38

    工业,29—30和注,32,33注

    核心内阁,33注

    国民参议会,36

    海军,38和注,42和注,44注,76注

    被瓜分(1772—1795年),371

    波罗同盟条约,34和注,320

    残存的国家,21—22,28,43,99

    苏联入侵,2,59,62,95;选择的时间,22—24,373;所谓的入侵动机,23—24;英法的看法,25注,33—34,37,175,222;宣布入侵,25—26;军事行动,27,31,33;复杂的政治情况,27,42;美国的反应,456—458

    苏联占领区:在苏联占领下的波兰人口数,30注;行政机构,31;选举,31—33,37;工业收归国有,32—33注;并入苏联,32—33,37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获得的领土,244

    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23—27,29—30和注,39

    苏联:波苏联合声明(1938年11月),24注;协定(1941年7—8月),435;战后领土处置问题,438

    对战争的态度,252

    另见France 法国;Germany 德国;Great Britain 英国;Hungary 匈牙利;Italy 意大利;Lithuania 立陶宛

    Pontine Marshes 蓬廷沼泽地,217

    Portes,Mine.de 德波尔特夫人,194,204

    Potemkin,Vladimir 弗拉基米尔·波将金,64,72和注,322

    Pound,Admiral Sir Dudley 海军上将达德利·庞德爵士,209,525

    Prekomurje,the 普雷克穆尔耶,356,360

    Prouvost,Jean 让·普鲁沃斯特,194—195,209

    Prussia,‘germanizing’ Policy of 普鲁士的“日耳曼化”政策,41

    Purvis,Arthur 阿瑟·珀维斯,470,473,517

    Queuille,Henri 亨利·克耶,168,188

    Quisling,Vidkun 维德库恩·吉斯林,120注,121—122,137

    Raczkiewicz,President Wladyslaw 瓦迪斯瓦夫·拉奇基耶维奇总统,35—38

    Raeder,Grand Adm.Erich 埃里希·雷德尔海军元帅,221,378,605—606,628

    Rashid ‘Ali 阿里·拉希德,401,403注

    Reichenau,F.–M.Walter von 瓦尔特·冯·赖歇瑙陆军元帅,2,164

    Reinberger,Mai. 莱因柏格少校,155,157

    Renthe-Fink,Cecil von 塞西尔·冯·伦特-芬克,107—109

    Reynaud,Paul 保罗·雷诺:他的“有冲劲的”政策,117,170,180—181,184注,185,189;组织政府,117,185—187;谈盟军进入比利时,158;谈比利时投降,165;战争爆发时任财政部长,168;谈德国备战,177注;支持欧洲联邦的主张,177注;同戴高乐的关系,178和注,184注,185;性格和经历,185,203—204;反对他的势力,187,200;以微弱多数票获得信任票,188;重提同英国发表联合声明主张和平谈判的计划,188;与挪威领海内航道布雷计划的关系,188;出席最高作战会议,188;答应英国不单独签署和约,188—199;他的政策得到激进社会党的支持,189;同甘末林的关系,189—191;提出辞职后又撤回辞呈,190;未能取得信任,190;改组内阁,190—192,194;拒绝撤出巴黎的建议,191;接管国防部,191;向丘吉尔呼吁要英军忠实执行魏刚的命令,192;与盟军从敦刻尔克撤退的关系,193;同丘吉尔会谈(1940年6月11日和13日),195,199;向罗斯福求援,195,199,202,472;支持构筑“布列塔尼阵地”的主张,196;拒绝停战而赞成撤退到非洲,198,200—204;建议下停火令以结束战斗,201;提出辞呈(1940年6月15日),202;与英国表示愿意结盟的关系,203;向贝当派要求停战的压力让步,203—204;他对贝当被选为政府首脑应负的责任,204;同议会的关系,204;与处置法国舰队的关系,209;接见意大利大使(1940年3月25日),231,239;与向意大利让步的关系,244,246

    Reynders,Gen.I.H. I·H·雷因代尔斯将军,136和注,140注,153

    Rhineland 莱茵兰:被德国重占(1936年3月7日),125和注,144,255注,261;建议将该地与普鲁士分开,438

    Rhodes 罗得岛,337

    Rhodesia 罗得西亚,306,308

    Ribbentrop,Joachim von 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访问莫斯科(1939年8月),21,22,45—46注,323,541;访问莫斯科(1939年9月),28,43—45,63,68注,222,411—412;与波兰被瓜分的关系,22—24,26,28—29,43和注,45—46注;答应严格履行德苏协定,26,373;与波罗的海国家的关系,47,50注,52;谈德国入侵波兰的原因,66;与芬兰问题,76注,81注,84注,94注;与入侵斯堪的纳维亚的关系,90注,138;与比荷调停建议的关系,129,154;与入侵低地国家的关系,140—141,157注;谈利用法国共产党充当第五纵队,181注;热衷于苏联,222;接见齐亚诺(1939年10月1日),222—223;谈意苏关系,227;与意波关系,230;谈意大利的不交战立场,230;访问罗马(1940年3月),230,236—237,322,455;教训意大利外交官,233;向意大利供应煤,235;在梵蒂冈被接见(1940年3月11日),237;谈苏联对布科维纳的要求,323—324;与匈罗争执,326—328;与匈牙利境内的德意志少数民族,328;与三国公约,331,390—391,591—592,594—595,597,599;与德保关系,334—335;与意大利在巴尔干冒险的关系,339;访问罗马(1940年9月19日),340,594;与意大利进攻希腊的关系,340;接见阿尔菲耶里(1940年12月7日),343;与南斯拉夫问题,343,346,348,357—358;接见齐亚诺(1941年1月和4月),346,357,360,362;与斯大林发表需有一个强大德国之声明的关系,374;就瑞典情况向苏联作出保证,375;谈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动机,380—381;为德国不久前对莫洛托夫的行为辩护(1940年9月),382;致斯大林函(1940年10月13日),383,385—386;对进攻苏联的态度,383,605;在柏林与莫洛托夫会谈(1940年11月),386—392,598;与对苏宣战,405;与德苏经济关系,409,411—412;对斯大林的看法,429注;接见萨姆纳·韦尔斯,455;谈在西半球进行干涉,490;预先通知日本外交官可能签订德苏协定,539;与大岛商讨德日关系,542;与苏日关系,542—543,545,587,605;与德日经济关系,548;接见佐藤(1940年7月8日),584;对美国政策的看法,592—593;威胁要承认中国的汪政权,600;企图劝说日本进攻新加坡,604—605,628以后;与松冈会谈(1941年3—4月),604—605,613,629—632,651;与日本干涉德苏战争问题的关系,610—611;拒绝在印度支那问题上对维希政府施加影响,616;与谣传日本提出调停建议的关系,626;与拟议的日美会谈(1941年5月)的关系,646—647;访问罗马(1941年5月13日),647;与德国保证支援日本的关系,691—692注,701,702—703

    Richelieu,the “黎塞留”号,210—211

    Rist,Professor Charles 夏尔·里斯特教授,450—451

    Ritter,Karl 卡尔·里特尔,410—413

    Rommel,F.-M.Erwin 埃尔温·隆美尔陆军元帅,12,15—16

    Roosevelt,President Franklin D. 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与波罗的海国家,58;与苏芬关系,67,69,77和注,457—460;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呼吁(1939年4月14日),147;向意大利和法国表示愿意斡旋,246;重新当选(1940年11月),270,274—275,504;领导才能,274—275;在夏洛茨维尔的演说(1940年6月10日),292—293,474—475;与麦肯齐-金会谈,316,500,514;与对苏联援助,428,433,516和注,530;对美国人民广播(1939年9月3日),441—442;宣布美国中立并禁止向交战国输送武器,441;宣布全国处于有限的紧急状态,442,478;修改中立法,444—446,469;倡议巴拿马宣言,443;共和党的反对,445注,501—502,504,509,514—515,687;西半球安全区,447注;和平行动,452—456;贸易政策,453;与梵蒂冈的关系,453—454;他的和平目标,453—455;芬兰的战债,459;意大利的不交战立场,463—465;致墨索里尼电(1940年4—5月),464—465;谈意大利参战,465;防务计划,465—466,468,469,475,477;盟国的采购,470—472;对雷诺呼吁的答复,472;关心英法可能覆亡,472;致国会的防务咨文(1940年5月16日),475,485;空军力量,476注;设立军用物资管理局的计划,478;工业动员,479—480,513,518;国防顾问委员会,479—480;任总司令,480;出口管制,481,623,628;征兵,482—484;在泛美联盟的演说(1939年4月14日),485—486;西半球防务,485—486;谈盟国对荷属东、西印度的干涉,488—489;对欧洲国家在西半球领地的集体托管,491;与美洲国家间经济合作,494;承认英国是第一道防线,495;驱逐舰换基地密约,496—498,503;致国会咨文(1940年9月3日),498;批准英国希望美国提供军需物资的要求(1940年10月),499;在波士顿发表竞选演说(1940年10月30日),499,504;再度当总统候选人,501—504;保证不在国外的战争中参加作战,504,535;宣布增加对英援助(1940年11月8日),505;租借法,505,507—508;巡航加勒比群岛,505,507;致国会咨文(1941年1月6日),508;工人罢工,515;向盟国输送供应品,520;谈海军巡逻制度,521;他在1941年5月27日的演说,521,645注;宣布全国处于无限期紧急状态,521;与武装商船,521,525;宣布作战区域,522;格陵兰和冰岛的防务,522—523;他的“一看到就开炮”的命令,524—525;出席大西洋会议,525—530,660;谈四大自由,526;大西洋宪章,527—528;认为日本将推迟冲突的时间,532;向日本天皇呼吁,535—536,699—700;就远东局势致国会咨文(1941年12月),535—537,701;截获东乡1941年12月6日电,536;日本扬言要进攻荷属东印度,581;要求近卫保证日本不干涉德苏战争,612;日本进攻荷兰属地或英国属地的危险,625;与日本的建议(1940年12月),640—641;拟议中的近卫一罗斯福会谈,642以后,663,666;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南部,654—656;警告日本(1941年8月和11月),662,677;接见野村,662—665;继续同日本会谈,670,676;日本的建议A,677;与来栖商谈,679;同日本磋商暂行解决办法,682,684,686—687;警告丘吉尔与日本的战争可能立即发生,684;提出与日本全面解决问题的建议,686,691—692;接见野村和来栖(1941年11月27日),690—691;显然认为日本不会进攻美国,692

    Rosenberg,Alfred 阿尔弗雷德·罗森贝格,51,425和注

    Rostov-on-Don 顿河畔的罗斯托夫,425—426

    Rotterdam 鹿特丹,91,125

    Ruhr,the 鲁尔,7,41,123注,125—126注,140,255,368

    Rumania 罗马尼亚:铁卫军,172,320,329—330;德意志少数民族,320,325—327,328注;英法的保证,321;受到的威胁(1939—1940年),321—322;同苏联的关系,321以后,417,424,438;另见Bessarabia 比萨拉比亚;德苏在罗马尼亚可能发生冲突,322;油井,322,327,330,341,381;卡罗尔国王退位,329;加入三国公约,333,393;同南斯拉夫的关系,358;动员(1941年6月),404;另见Bulgaria 保加利亚;France 法国;Germany 德国;Hungary 匈牙利;Italy 意大利;Poland 波兰

    Rundstedt,F.-M.Gerd von 格德·冯·伦斯德陆军元帅,2,7,19—20,423—424

    Russia,foreign invasions of,at end of first world war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入侵俄国,60;另见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苏联

    Ruthenia 卢西尼亚,324,327

    Rybachy Peninsula 雷巴契半岛,59—60,65,74注,86

    Ryti,Risto 里斯托·赖提,73,81注,84

    Saar,the 萨尔,176

    Saint-Quentin,Count 圣-康坦伯爵,614,616

    Saito,Takao 斋藤隆夫,554—555

    Sakhalin 萨哈林岛,392,587—589,598—599,605—607,609

    Salonika 萨洛尼卡,342,345和注,346,362—363,387

    Salzburg 萨尔茨堡,212,223

    Sarraut,Paul 保罗·萨罗,168,170

    Sas,Lt.-Col.G.J. G·J·沙斯中校,138注,142—144

    Sato,Naotake 佐藤尚武,583—585

    Sawada,R. 泽田,615,617

    Scheldt,the 斯凯尔特,160

    Schlüsselberg,Treaty of (1623) 施吕泽尔贝格条约(1623年),65

    Schulenburg,Friedrich Werner,Count von der 弗里德里希·维尔纳·冯德·舒伦堡伯爵:瓜分波兰,21注,22,23,25—28,43;与波罗的海国家的关系,47,49,50注,52,56注;与冬季战争,81注,85注,87注;瑞典的中立,90和注;比萨拉比亚问题,323;苏联对巴尔干的要求,324;德保关系,335;德苏关系,373以后,403,411—412;反对德国进攻苏联,397—398,401,402;企图保持苏德友谊的诚意,383,401,409;松冈离开莫斯科时去火车站送行,400—401;被利用打掩护,404;德国宣战,405—406

    Selter,Karl 卡尔·瑟尔泰,44—45

    Serbia 塞尔维亚,356—358

    Shanghai 上海,549,575,579—580

    Shigemitsu,Mamoru 重光葵,573—574,591,624,627,632,679注

    Shiratori,Toshio 白鸟敏夫,539—540,542,544—545,587

    Siam 暹罗:预计将遭日本进攻,534—535,693注,699;同印度支那的领土争执,603注,619—623;日本决定进军暹罗,611;对印度支那法军的战争行动,617,620—622;签订不侵犯条约,619;泛泰政策,619—620;同美国的关系,620—621,676;日本对暹罗在印度支那行动的态度,620—621,624,626;据传日本提出基地要求,656;日本否认有侵略暹罗意图,664;日军过境,674;日军开入马来半岛的暹罗部分成为美国宣战的理由,677;建议英国占领克拉地峡,699;另见Great Britain 英国;Japan 日本

    Sikorski,Gen.Wladyslaw 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将军,35和注,36,38,76注,77注,435

    Simović,Gen. 西莫维奇将军,348,351—352,356,362

    Singapore 新加坡:自治领对该地防务的贡献,304,306;兵力不足,318;派美国军舰至该地的问题,472,496,576—577,623—624;新加坡会议(1941年4月),512,632—633;增援该地,532;美国在该处设基地的可能性,594,650注;德国企图劝使日本进攻该地,604—606,610—611注,628—631,648,651,702;日本进攻该地计划,624—626,628—629,633,647,654;日本否认有侵略该地的意图,626—627;日本确信进攻该地将意味同美国作战,627—628;德国帮助日本进攻该地的问题,630;日本建议美国帮助日本在该地取代英国,642

    Sinkiang 新疆,549—550,598,605

    Slovakia 斯洛伐克,333,372,393,417

    Slovene language 斯洛文语,357

    Slovenia 斯洛文尼亚,343—344,347,351,355—357

    Smetanin,Constantin 康斯坦丁·斯麦塔宁,572,586,602,610—612

    Smetona,Antanas 安塔纳斯·斯梅托纳,50,53,55注

    Smigly-Rydz,Marshal Edward 埃德瓦尔德·斯米格莱-雷兹元帅,33注,34—36

    Smolensk 斯摩棱斯克,423—424

    Smuts,F.-M.Jan 简·史末资陆军元帅,302,312,314—315

    Sobolev,A.A. A·A·索波列夫,392—393

    Soddu,Gen.Ubaldo 乌巴尔多·索杜将军,215—216,244

    Somerville,Adm.Sir James 海军上将詹姆斯·萨默维尔爵士,210,211和注

    Soong,T.V. 宋子文,685—686

    Sorge,Richard 理查德·佐尔格,597,613

    Sortavala 索尔塔瓦拉,84,86

    South Africa 南非:政府更迭(1939年9月),301—302,306;西蒙斯敦海军基地,302,304;军队在战争中的作用,305,307,313;国民义勇军,306;海空军,307;财政政策,309;工业,310;政局(1940年),312

    South African War 南非战争,251

    Spaak,Paul-Henri 保罗-亨利·斯巴克,145,148—149,152—155,157—159,161,167

    Spain,neutrality of 西班牙的中立,173,341;另见Germany 德国;Great Britain 英国;Italy 意大利

    Spoleto,Duke of 斯波莱托公爵,359

    Sredny Peninsula 斯雷德尼半岛,86

    Stahmer,Heinrich 海因里希·施塔默尔,541,545,584,587—588,592—594

    Stalin,Joseph Vissarionovich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与瓜分波兰,22—23,25和注,26,28—29,43,373;对德国同苏联缔约之目的的看法,40;波罗的海国家,45—47,49—50,56,58;预料德国将进攻,49,88和注;与苏芬谈判(1939年10—11月),64以后;为减轻德国对苏联进攻芬兰所怀的忧虑而在《真理报》发表声明,73,76注;与苏南关系,353;声明需要一个强大的德国,373—374;致里宾特洛甫的私人信(1940年10月22日),386;绥靖德国,398,401—402,608;任人民委员会主席,400,401;到火车站为松冈送行,400—401,607;德苏经济关系,412—413;同哈里·霍普金斯会谈,418,430,530;对红军的讲话(1941年11月7日),419注;任国防委员会主席,419—420;演说(1941年7月3日),420;任国防人民委员,420;留在莫斯科,426;要求开辟第二战场,428,431,437,439;给别人的印象,429注;对英国的态度,429注;英美对苏援助,429,431—432;出席莫斯科会议(1941年9月),432;当过神学院学生,433注;从西伯利亚撤军,434;同英国进行军事协商,437;要盟国承认苏联根据苏德协定获得的领土,437;同艾登会谈(1941年12月),438;他的战争目的与和平目的,438;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名给他的电报,530;给蒋介石的电报(1940年1月),549—550;苏日关系,587,604,607

    Stalingrad 斯大林格勒,422注,423,425

    Stark,Adm.H.R. H·R·斯塔克海军上将,466,467,469,505,507,511—512,520,525,532,534,623,676,688,692注

    Stauning,Thorvald 托尔瓦尔德·斯陶宁,102—105,108

    Stein,Boris 鲍里斯·斯泰恩,61和注

    Steinhardt,Lawrence 劳伦斯·斯坦哈特,606,644—645

    Stettinius,E.R. E·R·斯退丁纽斯,476—477,510注

    Stevens,Mai.R.H. R·H·史蒂文斯少校,130,141注

    Stimson,Henry L. 亨利·L·史汀生,461,482—483,499,501,505,509,513,516—518,520—521,535,685,692注

    Stojadinović,Milan 米兰·斯托亚迪诺维奇,347—348,355

    Straits,Black Sea 黑海海峡,389—390和注,392,395—396,599

    Strasbourg,the “斯特拉斯堡”号,211

    Suez Canal 苏伊士运河,220,246,330

    Sumita,Gen. 澄田将军,619,652

    Suñer,Serrano 塞拉诺·苏涅尔,332

    Supreme War Council 最高作战会议,79,82,118,157—158,180,182,188,193,195,196,219,242,290

    Suwalki pocket 苏瓦乌基地区,21注,29—30,47,55—56

    Sweden 瑞典:呼吁对芬苏谈判(1939年10—11月)提出抗议,67和注;由于英法干涉芬苏战争而使瑞典卷入战争的问题,78—81,83,85和注,114,117—118,262,265,374;经过芬兰的瑞苏铁路交通,86;中立,90和注,91注,102—104,375,391;建议缔结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防务协定,102;支持比荷调停建议,129;瑞典人对过去的战争没有印象,251;另见Finland 芬兰;Germany 德国

    Switzerland,civil war in (1847) 瑞士内战(1847年),251

    Syria,military operations in 叙利亚的军事行动,317—318

    Széklers,the 塞克莱尔兹地区,326—327

    Tanner,Väainö 韦纳·坦内尔,63以后,73—74注,81—82注,87注,93和注

    Tartu,Treaty of (1920) 塔尔图条约(1920年),65注

    Tatars,Crimean 克里米亚鞑靼人,421

    Tatekawa,Gen.Yoshitsugu 建川美次将军,597—598,612

    Taylor,Myron C. 迈伦·C·泰勒,454,464

    Teleki,Count Pàl 帕勒·捷列基伯爵,321和注,324,326,333,354

    Terasaki 寺崎,644,665—666,669注

    Thailand 泰国,见Siam 暹罗

    Thorez,Maurice 莫里斯·多列士,199,416

    Thrace,Western 色雷斯西部,363

    Tientsin 天津:反德事件,543;英法日对该地的争执,545,570,571,573—575

    Timoshenko,Marshal Simon 谢苗·铁木辛哥元帅,20,31,420,424,426

    Tippelskirch,Werner von 维尔纳·冯·蒂佩尔兹基尔希,94和注,401

    Tobruk 托卜鲁克,15—16,315

    Togo,Shigenori 东乡茂德:规定日美谈判的最后限期,533,682,687;美国1941年11月26日的建议,536,693,696;建议德国为日苏调停,545;苏日边界问题谈判,586,589;苏日言归于好,588;建议缔结苏日政治协定,589;从莫斯科被召回,597,607;担任外相的重要意义,672;谈同美国恢复会谈,673;提出建议A和建议B,675,680,681—682;不熟悉日美会谈过程,675注;谈迫切需要完成日美谈判,677—678;给野村和来栖的指示(1941年11月19日),680—681;日本对石油的需要,682;坚持要美国接受建议B的所有各点,687;指示野村和来栖试劝美国政府重新考虑其态度,695;日本发出照会答复美国1941年11月26日的建议,698—699;罗斯福致电天皇,700

    Tojo,Gen.Hideki 东条英机将军;任陆相,590;三国公约,595;反对干涉德苏战争,611;日本在印度支那的行动,619,652;日本向美国提出建议(1940年12月),640;安排在皇宫举行联络会议,658;拟议中的近卫一罗斯福会谈,659;拒绝从整个中国撤军,671;建议组织新政府(1941年10月14日),671;鼓吹同美国开战,671,694—695;任首相,672;担任首相的重要意义,672;在国会发表好战演说,679;认为美国不至于会打仗,680注;认为日本能够征服东南亚并同对方互相让步达成和解,694—695;在反共产国际公约周年纪念日发表的演说,695和注,696;同德意缔结“不单独媾和”的协定,704

    Toulon 土伦,210注,211和注

    Toyoda,Adm.Teijiro 丰田贞次郎海军大将;任外相(1941年7月18日),612,651;宣称日本忠于三国公约,658—659注;拟议中的近卫一罗斯福会谈,663;日本的建议(1941年9月3日),667;谈反对近卫的势力,668注;谈近卫接受赫尔的四项原则,671注;拒绝将日美举行谈判事通知德意大使,691注

    Transylvania 特兰西瓦尼亚,229,319—321,325—329,334,339,371

    Tripartite Pact 三国公约,见German-Italian-Japanese Pact 德意日公约

    Trotsky,Leon 莱昂·托洛茨基,429注

    Truman,Harry 哈里·杜鲁门,516注

    Tsamuria 察穆里亚,338,362—363

    Tsolakoglu,Gen.George 乔治·特索拉科格罗将军,362,363

    Tunisia 突尼斯,220,245—246

    Turkey 土耳其:同苏联的关系,59,387,389,390,399,435,438;对轴心国的态度,341注;建议共管该国,390;据说愿为德英调停,403注;参战问题,435;另见France 法国;Germany 德国;Greece 希腊;Italy 意大利

    Tyrol,South 南蒂罗尔,40,230,236

    Ukraine 乌克兰,27注,369—371,396,404,421,425,431;西部,31,32—33

    Ukrain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32—33

    Ulmanis,President Kālis 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总统,50,55和注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苏联:

    对同资本主义国家结盟的态度,437

    盟国对苏联的援助,518,530;另见U.S.A.美国

    盟国运输供应品给苏联,523—524

    英法同苏联的谈判(1939年),48

    德国建议苏联在亚洲扩张,386,599

    赞成大西洋宪章,430—431,439

    波罗的海国家:同这些国家的关系,42—50;1939年秋季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意图,49—50;予以并吞,49—50,52—58

    比弗布鲁克—哈里曼代表团赴苏,430—433,516,518,530

    基督教在苏联,364—365,433

    同共产国际的关系,414—416

    苏联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正统观念,364

    宪法(1936年),419,433

    国防委员会,426

    远东军,613

    战斗力,366

    德国入侵:德苏两军的部署,19—20;军事行动(1941年6—12月),19—20,280—281,405—406,422—427,701;德国的目标,19,393;苏联预料德国将进攻,49,88,90;苏联的预防措施,52—53,404;入侵的战略后果,249,280—281,300;英国的反应,280—281,368,417;入侵时间的选择,350,366—368,408,415,422;美国的反应,368,417—418,515—516;德国外交官认为入侵苏联得不偿失,397—398;苏联企图通过政治行动避免德国入侵,398—400;宣战,405—406,417;苏联免于灭亡的机会,417,424,428—429注,430,516注,612,657;苏联的士气,419;德国的暴行,421,425;德国的作战计划,422—423;苏联的反攻,425—427,431,438,682;德苏双方的损失,426;冬季的影响,427;运输问题,430;日本的反应,610以后,652,657

    防备德国进攻的缓冲地带问题,369—370,372,376,408

    政府迁至古比雪夫,426,433

    撤销对各国流亡政府在外交上的承认,401

    收成(1941年),421

    工业状况,370,440

    被国际联盟开除,75—76,179,181

    进入地中海的通路,386—387,390注,392,599

    军人誓词,419

    同德国签订协定时的错误估计,369—370,380

    对民族英雄的崇拜,419

    对欧洲新秩序的兴趣,387—388

    爱国主义,365—366,419,421—422

    对波斯湾的兴趣,386,391—392,599

    军队中的政委,420和注

    形势和政策:1939年10月,59以后;1941年12月,440

    第二战场问题,419,428,431,433,437,439

    俄国人民的自信,364

    幅员辽阔在战略上的价值,366,369

    国防委员会,419—420

    最高苏维埃,33,57,69,75,400,420

    希望保有根据苏德协定而获得的领土,437—438

    对联合国宣言的态度,439

    美国:拒不承认波罗的海国家并入苏联,57—58;美国就芬兰问题提出抗议,67,69,457;美国的援助(1941年6—12月),418—420,427—434,516和注,616,664,666;霍普金斯的使命,429—430;苏美关系(1939—1940年),456—460;禁止输出飞机到苏联,458;美国的反苏情绪,458—459,516注;外交关系,459;日本担心苏美合作,657,665

    伏尔加河沿岸的德意志人,421

    对战争的态度,365

    战争目的与和平目的,438

    妇女的工作,421

    同南斯拉夫的关系,345,353,399

    另见Belgium 比利时;Bulgaria 保加利亚;Estonia 爱沙尼亚;Finland 芬兰;France 法国;Germany 德国;Great Britain 英国;Greece 希腊;Hungary 匈牙利;Italy 意大利;Japan 日本;Latvia拉脱维亚;Lithuania 立陶宛;Molotov 莫洛托夫;Norway 挪威;Persia 波斯;Poland 波兰;Rumania 罗马尼亚;Stalin 斯大林;Sweden 瑞典;Turkey 土耳其

    United Nations,Declaration of the 联合国家宣言,439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国:

    日本建议发表声明反对“侵略同盟”,641

    扩充空军,475—476,485

    飞机:在道义上禁止出口飞机到轰炸平民的国家,458,462;禁止飞越国境,470,473注;供应盟国飞机,470—471

    盟国援助委员会,497和注,503,520

    反对德国和赞成盟国的情绪,444,446

    参议院拨款委员会,477

    军队在1940年的弱点,467—468

    武器禁运,441—446,459,469

    陆军:征兵,480,482—484;扩军,442,465,468,476—477,484,485,491—492注,515,517;对同日本作战的态度,677

    陆海军军需局,479

    军事工业动员计划,478

    陆海军作战计划,442,444,475,485,489,491注

    民主国家的兵工厂,274—276,367,368,444,508,512—520

    在外国领土上的军事基地,493,497—498,525,594,650注

    两党政策,445和注,501,504

    “现购自运”,283,285,293,445—446,496

    天主教对外传教协会,640

    削减民间消费,514,517

    海岸警卫队,466

    作战地区,445—447,451,452注,522,525

    共产党,416,458,687

    对德宣战问题,472

    防务:预算(1940年),465—469;国防顾问委员会,475,476注,479—481,483注,495,499,513;国防会议,479;国防研究委员会,479注;国防条例,497;有关防务政策和战略的建议(1940年11月),505;D计划,505,507,511;ABC-1报告,511—512;ADB报告,512;国防调解委员会,515;对防务的长期需要,517—518

    民主党政府被指责为浪费和无能,503

    民主党的政策,502—503

    参战,249,418,478,505,516,519;考虑参战,486,511—512,531;日本对美国参战的态度,625,630,638,644以后,650—651,657—658,680,697;德国希望美国不参战,630;指责罗斯福和赫尔故意挑动日本进攻,691

    超额利润限制法,480

    总统办公室,478—479

    1940年6月以前对战争结局的估计,474—475

    进出口银行,460,494,556

    出口:通过中立国到德国,450;控制,481,496,531;禁运,558,560,576,582,623,625,638—639,654,656—658,682,690

    远东政策的基本原则,534

    联邦调查局,442,510

    财政状况,466,468

    对外关系委员会,445,462,510,525

    海上自由,446—447,449,457,507

    睦邻政策,487

    工业动员,295,300,367,470,476以后,499,504,512—517;盟国的促进,470—471;“胜利计划”,517—519,529—530

    美洲国家间事务部际委员会,493

    美国人民在1941年的犹豫不决,524

    孤立主义,257,274,367,443以后,450,452,454,460,462注,471,472,483,501,503,504,526,536,538

    约翰逊法令,506

    陆海军联合计划委员会,456

    “置身于战争之外”,441,444,445,447,451,460—462,472,495,503,509

    劳动力的管理,515

    劳动政策顾问委员会,481

    租借法:心理影响,293;议案由国会通过,418注,510,519;适用于苏联,433,516注;关于该法令的头几次公开声明,505,508;思想的演变,507;议案在国会辩论,508—509,519—520;拨款,510;管理,510和注

    联络委员会,470,499

    购买路易斯安那,498和注

    对德国入侵低地国家的反应,467,474—475,486,501

    海运委员会,517

    美国调停的问题,452—456

    对地中海的兴趣,465

    商船运输,482注,508,515,522—523

    参议院军事委员会,471

    众议院军事委员会,471,514

    军训营协会,482

    全国紧急状态:有限期的,442,465,478;无限期的,521

    国民警卫队,465,482,483

    参议院海军事务委员会,467,469

    海军:扩军,442,465—469,477和注,515;集中力量于大西洋,464,505,521,532;太平洋舰队,466,472,485;两洋计划,466—467,475;派军舰到新加坡的建议,472,496,576—577,623—624;考虑采取行动支持拉丁美洲各共和国,492注;驱逐舰,496—498;护航问题,507,509,519—521,523—525,529,645注,646,648;可能调动军舰到英国,509;巡逻,521,524,645注,646,648;接管冰岛防务,523;“一看到就开炮”的命令,524—525;驻上海的海军陆战队,579;对同日本作战的态度,677

    中立公告,441

    中立的立法:1937年法令,442;中立法条款,283;讨论修改中立法,444—445;布卢姆法案,445;皮特曼法案,445—446;在国会的辩论,445—446,452,509;放弃中立国的权利,446—447;1939年11月4日法令,469,470;史汀生建议废除中立法,482注;英国建议修改中立法,495—496;对信用贷款的限制,506;废除禁止武装商船的条款,521,525;修改中立法(1941年),523,525

    新政,480,483,502

    作为不交战的盟国之地位,474以后

    “正常状态”,256

    商务与文化关系协调局,495

    紧急战备局,479和注,510注

    生产管理局,513—514,516—518

    过于自信是造成珍珠港灾难的因素之一,537—538和注

    和平的目的,452—454,526以后

    对“假战”的反应,449—450

    为修理英法船只开放所提出的港口,482注

    总统选举(1940年),450,466,468,480,482,484,500—504,512

    总统的部际委员会,499

    优先配给局,479

    征用财产,514—515

    防御性动员计划的兵力,477

    民意测验,444,452,462

    保证原料供应的措施,481,514

    金融复兴公司,481和注,516注

    整编条例(1939年),478注

    共和党的政策,501—502,512

    对德国入侵斯堪的纳维亚的反应,451,467,501

    对安全的幻想,474—475

    征兵制,480,482—484,492注,515,524

    防止战争扩大所作的努力,456以后

    战略物资条例(1939年6月7日),481

    供应、优先权和分配委员会,516

    出售剩余武器给盟国,473

    贸易协定法,450,453

    工会,481,483

    财政部采购司,470和注

    铀委员会,479注

    同梵蒂冈的关系,453—454,464

    文森-特拉梅尔法令(1934年),480

    战债,447,506

    军用物资管理局,478

    怀特委员会,见本条上文“盟国援助委员会”

    不愿做一个起领导作用的世界强国,474

    另见Belgium 比利时;Denmark 丹麦;Finland 芬兰;France 法国;Germany 德国;Great Britain 英国;Hull 赫尔;Italy 意大利;Japan 日本;Netherlands East lndies 荷属东印度;Roosevelt 罗斯福;U.S.S.R.苏联;Welles 韦尔斯;Western Hemisphere 西半球

    Urbšys,Juozas 尤奥扎斯·乌尔布希斯,47,50,53,57注

    Uruguay 乌拉圭,485—486,493注

    Ustaša,the 乌斯塔沙,344,351,355,359

    Valera,Eamon de 埃蒙·迪·瓦莱拉,302

    Valle,Gen.Giuseppe 朱泽培·瓦莱将军,215—216

    Van den Bergen,Gen. 范·登·贝尔根将军,156和注

    Van Kleffens,E.N. E·N·范·克勒芬斯,127,128和注,131和注,136注,140注,154

    Van Mook,Dr.H.J. H·J·范·穆克博士,635

    Van Oorschot,Maj.-Gen. 范·奥斯乔特少将,130注,141注

    Van Overstraeten,Gen. 范·奥韦尔施特雷滕将军,150,152—153,156和注,162

    Vandenberg,Senator Arthur H. 阿瑟·H·范登堡参议员,444,526

    Vatican 梵蒂冈:和平行动,232—233,241,464;法国通过梵蒂冈同意大利接触,246;另见Germany 德国;Italy 意大利

    Veltjens,Lt.-Col. 费尔特延斯中校,94

    Vian,Adm.Sir Philip 海军上将菲利普·维安爵士,115

    Victor Emmanuel Ⅲ,King of Italy 维克多·艾曼努尔三世,意大利国王,241,359—361

    Vienna Award,second 第二次维也纳裁定,327—328,335,372,377,381,385,597

    Viipuri 维普里,82,84,86,87,88注,423

    Vilna 维尔纽斯,21和注,27,31,37,43和注,47,48,50注

    Vittorio Veneto,the “维托里奥·威尼托”号,216

    Vladivostok 符拉迪沃斯托克,434

    Voroshilov,Marshal Klement E. 克莱门特·E·伏罗希洛夫元帅,20,23,49,420,421注,429注

    Vyshinsky,Andrei 安德烈·维辛斯基,54,55注,329注,335

    Wadsworth,Representative J.W. J·W·沃兹沃斯众议员,482

    Walker,Frank C. 弗兰克·C·沃克,640,641

    Walsh,Bishop 沃尔什主教,640,641

    Wang Ching-Wei 汪精卫,463,543,549—557,564,573,574,576,600—602

    Warsaw 华沙,2,23,30,33

    Warthegau,the 瓦尔塔地区,40,52

    Washington 华盛顿:盟国间会议(1941年12月),439;海军会议(1921—1922年),469

    Washington Treaty (Four-Power,13 Dec,1921) 华盛顿条约(四国,1921年12月13日),580和注

    Wavell,F.-M.Lord 陆军元帅韦维尔勋爵,14,16—18,278,313,416

    Weizsäcker,Frhr Ernst von 恩斯特·冯·魏茨泽克男爵,67—68;与苏芬冬季战争,80注,81注;与德苏关系,90注;与芬德关系,94注,95;与德国入侵比利时计划,156—157;谈南斯拉夫的灭亡,356;谈波罗的海国家并入苏联,375—376;反对进攻苏联,397注,398;谈德苏战争立即爆发的谣言,403;与德苏经济谈判,410;谈韦尔斯的使命,455注;与日本抗议德苏协定的关系,542—543;谈日本可能参加对英作战,628—629

    Welles,Sumner 萨姆纳·韦尔斯:与波罗的海国家,57;赴欧的和平使命,177注,233—234,238,454—456,463;谈德国进攻苏联,417—418,516注;与贸易政策,453;谈美国在拉丁美洲各国的基地,493;出席大西洋会议,525,528,661;与和平目的之关系,526,527;与远东局势,536,572,613,654,655,696

    West Indies 西印度,275

    Western Hemisphere 西半球:中立,441—443;安全区,443,447—448,451,487,521—522,524;轴心国对西半球的直接威胁,444,475,485—487,489,498注;欧洲国家在西半球的属地,447,467,487—492,497,509;防务,448注,456,477,485以后,492—493,495,505,521—523,526;经济合作,493—495

    Weygand,Gen.Maxime 马克西姆·魏刚将军:任总司令,10,161,191;他的反攻计划,10—11,162;激励军队,11;与“布列塔尼阵地”计划,12,196;把比利时投降与盟国分隔开来,164;支持干涉苏芬冬季战争,180;认为必然战败,192;对他的任命使人们产生信心,192;与法英关系,192,198;谈对他提供的情报的缺点,192注;与盟国军队从敦刻尔克撤退的关系,193;他的失败主义,193;命令法军撤出巴黎,195;要求停止敌对行动,195;谈军队的士气,196—197;关注国内治安,198,200;赞成政府留在巴黎,199;要求停战,199;性格,199;同贝当的关系,200;对战争的观念,200;捍卫军队的荣誉,201;在非洲继续战斗的问题,205—206;谈达尔朗对海军事务保密,210;反对在印度支那向日本让步,615

    White,Harry Dexter 哈里·德克斯特·怀特,687

    White,William Allen 威廉·艾伦·怀特,497注

    White Russia 白俄罗斯,31—33,369,371

    White Russ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l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31—33

    Wiehl,Emil K.J. K·J·埃米尔·维尔,547,584

    Wikawa,Tadeo 三河,640—641

    Wilhelmina,Queen of the Netherlands 威廉明娜,荷兰女王,125,128,141,153,206

    Willkie,Wendell 温德尔·威尔基,484,502和注,503—504,510

    Windau (Ventspils,Vindaya) 温次匹尔斯,45和注,46

    Witting,Prof.Rolf Johan 罗尔夫·约汉·维廷教授,93—94

    Woermann,Ernst 恩斯特·韦尔曼,57注,80注,540—541

    World War,First 第一次世界大战,3,60,250—254,258,267,274,277,281,287,449,482注,513,568注

    Wright,T.R. T·R·赖特,476

    Wu Pei-fu,Marshal 吴佩孚大帅,550

    Yalta Conference 雅尔塔会议,437

    Yangtze 长江:向各国航运重新开放,553,559—560,562—564,639;英国在长江的炮舰,571;日本在长江的军舰,601

    Ybarnégaray,Jean 让·伊巴内加雷,191,194

    Yonai,Adm.Mitsumasa 米内光政海军大将:组织政府,553,563;谈与中国和解的基本政策,554;决意不被卷入战争,569;重视英国海军力量,574;受到德国人敌视,583—584;他的政府垮台,586,589—590;遭到陆军反对,590;防止战争爆发的最后努力,694

    Yoshizawa,Kenchiki 芳泽谦吉,636—637,652

    Yrjö-KosKinen,Baron 于尔耶-科斯基宁男爵,59,61注,71,72和注

    Yugoslavia 南斯拉夫:与加入三国公约的关系,17,343,346—347,399;政变(1941年3月),17,348—349,351,399;保证边界的问题,342;退出国际联盟,343;政局(1939—1940年),343—346;反对轴心国的情绪,345,347—348;德国入侵:德国的入侵计划,350,352;入侵的借口,353;匈牙利参与入侵,354;军事行动,354—356;南斯拉夫投降,356;政变后的政局,351—352;德意志少数民族,351,355,358;海军,355注;政府撤离本国,356;被瓜分,356—361;重建南斯拉夫是苏联的战争目的,438;克罗地亚问题,见Croatia 克罗地亚;另见Germany德国;Greece 希腊;Hungary 匈牙利;Italy 意大利;Rumania 罗马尼亚;U.S.S.R.苏联

    Yunnan 云南,532

    Zahle,Herluf 赫卢夫·萨黑,106—108,120

    Zaleski,August 奥古斯特·扎莱斯基,35注,38注

    Zay,Jean 让·泽,168,170,206

    Zech,Julius,Count von 尤利乌斯·冯·策希伯爵,129,131,140

    Zeligowski,Gen. 泽利戈夫斯基将军,46

    Zhdanov,Andrei 安德烈·日丹诺夫,54和注

    Zhukov,Marshal G.K. G·K·朱可夫元帅,20,421注,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