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集

    《万泉集》问世以后,我写的散文小品又已达到了相当的数量,可以编定一个新集子了。于是委托李铮先生搜集、整理,以便编成集子。有新集子就必须有新名字。我有一个习惯:用与自己有关的地名为集名。但是,在燕园中,与自己有关的几个地名都使用过了。几番考虑,想到住房楼旁的小山。北大有一个“未名湖”,“未名”者,尚未命名之谓也。但是,时间一久,“未名”就成了湖名。这一座小山当然更不会有什么文人学士给它起名字,连“未名”这个名都没有,遑论其他。我自认对这一座小山最了解。在我的生活中,它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的思想感情中,它占的地位更重要。在我眼中和心中,它是活的,它能同我说话,对我它能表达感情。它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是有灵魂的。我们俩是最知己的朋友。现在出集子,想起一个名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非小山莫属了。

    附上一篇《小山赋》,以见一斑。

    小山赋

    说它是山,
    它不是山;
    说它非山,
    它又是山。
    四五米高,
    六七米宽,
    东西长约三十米,
    看上去并不太短。
    既不蜿蜒,
    也不巉岩;
    又似蜿蜒,
    又似巉岩,
    俨然矗立在两楼间。
    东头一棵苍松,
    西头一棵翠柏,
    树龄都在三四百年。
    中间一棵榆树,
    枝柯刺青天。
    冬雪皑皑,
    夏日炎炎,
    秋天黄桷被霜染。
    只有初春,
    景有独艳。
    繁花遍地,
    碧草芊芊。
    一夜东风送春暖,
    遍山开满了二月兰。
    四时风光不同,
    我则故我依然。
    看书眼酸,
    写作神倦;
    小山能解我乏,
    每常一日五盘桓。
    它伴我痛苦,
    它陪我狂欢,
    看我送走了几个亲眷,
    伴我多少个长夜无眠。
    我眼中的小山是朋友,
    我心中的小山是伙伴。
    说它是山,
    它不是山;
    说它非山,
    它又是山。
    山不在高,
    有仙则显。
    这里只是渺予一人,
    哪里来的神?
    哪里来的仙?
    它只是平凡又平凡,
    它平凡到超过蓬莱,
    它平凡到超过三山,
    它平凡到超过大千世界三千。
    只有我一人了解其中意蕴,
    我的小山,
    我的小山。

    1993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