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作者在全国政协座谈会上发言。 - 图1

    1998年,作者在全国政协座谈会上发言。 - 图2

    1998年,作者在全国政协座谈会上发言。

    1998年,作者在全国政协座谈会上发言。 - 图3

    1998年,作者在全国政协座谈会上发言。 - 图4

    1998年,作者在全国政协座谈会上发言。 - 图5

    1998年,作者在书房留影。

    1998年,作者在全国政协座谈会上发言。 - 图6

    1998年5月6日,德黑兰大学授予作者荣誉博士学位。

    1998年,作者在全国政协座谈会上发言。 - 图7

    1998年5月,北大百年校庆仪式上,作者与北大师生代表一起撞响大钟。

    1998年,作者在全国政协座谈会上发言。 - 图8

    1998年8月,作者与香港石景宜博士(左)等合影。

    总 目

    第一卷 散文一【因梦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燕南集】

    第二卷 散文二【万泉集、小山集】

    第三卷 散文三

    第四卷 日记·回忆录一【清华园日记、留德十年】

    第五卷 回忆录二【牛棚杂忆、学海泛槎】

    第六卷 序跋

    第七卷 杂文及其他一

    第八卷 杂文及其他二

    第九卷 学术论著一【印度古代语言】

    第十卷 学术论著二【印度历史与文化】

    第十一卷 学术论著三【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第十二卷 学术论著四【吐火罗文研究】

    第十三卷 学术论著五【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一)】

    第十四卷 学术论著六【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二)】

    第十五卷 学术论著七【佛教与佛教文化(一)】

    第十六卷 学术论著八【佛教与佛教文化(二)】

    第十七卷 学术论著九【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

    第十八卷 学术论著十【糖史(一)】

    第十九卷 学术论著十一【糖史(二)】

    第二十卷 译著一【梵文及其他语种作品翻译(一)】

    第二十一卷 译著二【梵文及其他语种作品翻译(二)】

    第二十二卷 译著三【罗摩衍那(一)】

    第二十三卷 译著四【罗摩衍那(二)】

    第二十四卷 译著五【罗摩衍那(三)】

    第二十五卷 译著六【罗摩衍那(四)】

    第二十六卷 译著七【罗摩衍那(五)】

    第二十七卷 译著八【罗摩衍那(六上)】

    第二十八卷 译著九【罗摩衍那(六下)】

    第二十九卷 译著十【罗摩衍那(七)】

    第三十卷 附编

    出版说明

    季羡林先生出生于1911年8月,山东临清人。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1935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1946年回国后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先后荣膺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南亚学会、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亚非学会等多个学会的会长。先生一生致力于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在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上颇多建树,成为我国当代学贯中西、声望卓著的大师。

    季羡林先生自上世纪20年代起笔耕不辍,毕生著述千万余字。1996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季羡林文集》,收录先生1929—1996年间各类著述,凡24卷。2007年,季羡林先生正式授权我社出版《季羡林全集》。在先生的亲自指导下,我社于2008年6月成立《季羡林全集》专家委员会和编辑出版委员会,并正式启动相关编纂工作。《全集》主要增补《文集》出版后至2008年间先生撰述的散文、杂文、序跋、讲话、日记、书评等。其中有先生自己编定的专集,如《牛棚杂忆》、《学海泛槎》,也有这次才得以汇总的各类单篇文章;有先生1996年以后的新作,也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文;有先生公开发表、出版的作品,也有少数未曾发表的文章。本次增补数百篇,约二百多万字。遵照先生嘱托,对目前尚未整理的信札、部分日记(如《北大日记》)不予收录。

    在《全集》编纂和编辑过程中,我们力求既保持作品最初发表及修正定稿时的原貌,又注意根据现行语言文字规范要求订正少许文字与标点。某些字词(包括一些异形词)、标点的使用,根据作者“保留不同时期风貌”的意见,我们未作改动与统一。依据作品内容或体裁一一分类编排,是编纂中最难准确把握的问题,好在有作者自己的认定和“编委会数人定则定矣”的授权,也都尽力争取做到大致不差。以往收编于各书经某些编者摘录、节选、改换题目、改写的文章,一经查核落实,一律不再重复收录。由别人代拟的贺词、序跋、讲话稿及采访记录等,除作者亲自审订、改定并认可发表者外,一律收入附编以供查考。本书各卷前所附图片,均由作者及其亲属或专家委员会成员提供。

    季羡林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著述勤勉恒久,作品丰赡多姿并涉及多种语言文字,虽然我们在编纂工作中尽力仔细校核,但限于学养和编辑经验不足,仍难免存有差错与遗憾,真诚期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全集》专家委员会和中华书局、江西教育出版社、季羡林研究所以及高鸿博士、段晴教授等对我们的编纂工作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在此谨致谢意。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7月

    第二十卷说明

    本卷收录作者部分译作,译自梵文的有印度古典名剧《沙恭达罗》、《优哩婆湿》、根据长篇小说《十王子传》选译的《婆罗摩提的故事》以及印度名著《五卷书》;译自巴利文的有《〈佛本生故事〉选译》。其中,《沙恭达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于1956年,此系1980年第2版,附有《译本序》(1978年)。《优哩婆湿》附有《译本前言》(1962年)和《关于〈优哩婆湿〉》(1960年)。《〈佛本生故事〉选译》附有《关于巴利文〈佛本生故事〉》。《五卷书》195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1964年重印时附有译者1963年改写的《译本序》,1980年第3次印刷时又加入了译者1979年所写的《再版后记》。

    《念诵甘露》一篇,系译者从梵文所译的佛教念诵诗,曾编入江西教育出版社所出《季羡林文集•第十四卷》(1998年),现根据作品性质编入本卷。

    《季羡林全集》编辑委员会

    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