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梵文研究
对一般人来说,梵文恐怕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词儿。但是,提起此文,来头极大。它是一种印度古代的语言,至今已有接近三千年的历史,而且同中国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源于尼泊尔和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面上来看,佛教仅仅是一种宗教,然而,在宗教外衣的掩盖下,它带来的却是印度的文化。这种文化影响面极大,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语言学、音韵学,以及民间信仰等等,无不受到影响。我们简直不能想象,如果没有佛教带来的印度文化,中国今天的哲学、宗教、艺术等等会是个什么样子。佛教不但带来了印度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而且还带来了自然科学,其中包括天文、历算、医学等等。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通过佛典的翻译传进来的,而佛典原文则大部分就是梵文,一小部分是与梵文有联系的在印度叫做俗语的语言。南传佛教的经典语言是巴利文。从语法变化上来看,巴利文晚于梵文,但却不能说是梵文的后辈,因为巴利文中保留了不少吠陀语言的残余,这些残余在梵文中已经消失。所以,我们可以说,巴利文是梵文的较年轻的同辈。
我们先不谈这些语言学上繁琐的问题,我们只谈中国的山水诗和佛教的庙宇。山水诗的兴起与南朝时期的谢灵运有关。谢本人是个佛教徒,甚至学习过梵文。他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新风,对后代影响极大。与此有联系的是佛教的庙宇。在过去将近两千年中,中国全国建筑的庙宇可谓多矣,在城市中也有。古诗“南朝四百八十寺”,指的大多是城中的寺庙。但是又有一句古诗“天下名山僧占多”,可见建筑在山林中的寺庙数目可能更大。到了今天,这些寺庙虽大多已残破或者消失,然而存留者为数仍极多。如果没有这些寺庙的话,我们今天的旅游景点也会减少不少的。
还有一个问题我必须提一下,我们现在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了举国上下的热烈响应。但是有不少人把“中华”狭隘地理解为汉族,这是不对的,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再回头来谈梵文和佛典,佛典不但有汉文译本,也有藏、蒙、满文等译本。因此,我们必须说,梵文佛典的影响遍及中华大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汉族文化一样,也是我们弘扬的对象。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习梵文。
1996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