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1] 梵文Devāntaka。注 释 - 图1

    [2] 魔名。注 释 - 图2

    [3] 魔名。注 释 - 图3

    [4] 梵文Sudarśana。注 释 - 图4

    [5] 参阅本译作1.44.24。注 释 - 图5

    [6] 因陀罗的都城。注 释 - 图6

    [7] 梵文Trimūrdhan,与底哩尸罗娑系同一罗刹。注 释 - 图7

    [8] 原文是Surāntaka,就是帝梵陀伽,在梵文原文中这两个字是一个意思。注 释 - 图8

    [9] 梵文Viśvarūpa,阿修罗名。注 释 - 图9

    [10] 底哩尸罗娑和底哩牟哩檀,意思都是“三个头”。注 释 - 图10

    [11] 这三个全是神话中方位大象的名字。注 释 - 图11

    [12] 梵文Punarvasu,二十八宿之一。注 释 - 图12

    [13] “大海之主”,指婆楼那。“套索”指他手中用以捆缚众生灵魂的工具。阎罗王手中也有这种套索。中国阴司里也有这玩意儿。注 释 - 图13

    [14] 印度神话说,摩耶为阿修罗建了三座城,金城、银城、铁城,分别位于天上、空中、地上。被大神湿婆摧毁。这个故事见于印度许多书中,其中包括《摩诃婆罗多》。注 释 - 图14

    [15] 参阅本译作1.46.5,注〔372〕。注 释 - 图15

    [16] 参阅上面6.47.119,注〔143〕。注 释 - 图16

    [17] 梵文Harilomāna。注 释 - 图17

    [18] 梵文Vidyuddaṃṣṭra。注 释 - 图18

    [19] 梵文Sūryānana。注 释 - 图19

    [20] 梵文Pāvakākṣa。注 释 - 图20

    [21] 梵文Āhuka。注 释 - 图21

    [22] 参阅本译作4.65.8。注 释 - 图22

    [23] 指吉罗娑山。注 释 - 图23

    [24] 梵文Brahmaśiras。注 释 - 图24

    [25] 指毗湿奴。注 释 - 图25

    [26] 指风神。注 释 - 图26

    [27] 梵文Bhava,许多神都叫这个名字,这里指的大神湿婆。注 释 - 图27

    [28] 梵文Vedamaya。注 释 - 图28

    [29] 梵文Kampana。注 释 - 图29

    [30] 梵文Prahrāda。注 释 - 图30

    [31] 七种风指阿缚诃Āvaha、钵罗缚诃Pravāha等七种。注 释 - 图31

    [32] 梵文Viṭapāvati。注 释 - 图32

    [33] 梵文Samitiṃjaya,这个绰号一般都用在阎罗王或毗湿奴身上。注 释 - 图33

    [34] 参阅上面6.60.21。注 释 - 图34

    [35] 印地文译文解释说:任何行为在发生以后才存在。但是行为一完,行为本身也就消逝。行为既已消逝,它还能消灭谁呢?注 释 - 图35

    [36] 意思是:十车王曾许诺为罗摩灌顶,后被迫食言,罗摩为什么不自己灌顶为王?注 释 - 图36

    [37] 印度学者Makhan Lal Sen解释说:财富在这里指的是力量或者努力。恐不确。注 释 - 图37

    [38] 这四种就是对付敌人的手段。注 释 - 图38

    [39] 两个恶魔的名字。注 释 - 图39

    [40] 精校本作sānumant,意思是“山岳”,似不妥。另一个本子作bhānumant,意思是“太阳”,似较妥。注 释 - 图40

    [41] 参阅上面6.76.20和注〔40〕,这里梵文原文是Parvata(山岳)。因此,6.76.20似乎也可以译为“山岳”。注 释 - 图41

    [42] 梵文Supārśva。注 释 - 图42

    [43] 梵文Cakramālin。注 释 - 图43

    [44] 梵文Sattvavanta。注 释 - 图44

    [45] 指罗波那。注 释 - 图45

    [46] 梵文Daśagrīva,意思是“十个脑袋”,上面都译作“十头魔王”,下面音译意译并用。注 释 - 图46

    [47] 根据梵文注释,“丛莽”在这里意思是“大营”。注 释 - 图47

    [48] 这里是一个文字游戏。“毗噜钵刹”,梵文原文是virūpākṣa,意思是“眼睛变了样子”或“眼睛歪斜”。注 释 - 图48

    [49] 梵文Tāmasa。注 释 - 图49

    [50] 参阅本译作1.26.15。注 释 - 图50

    [51] 关于这些仙草的名称,参阅上面6.61.33。注 释 - 图51

    [52] 乾闼婆和帝婆都是神仙法宝名,前者是“乾闼婆兵器”,后者是“天神兵器”。注 释 - 图52

    [53] 梵文Budha,二十八宿中的氐宿,或者恶魔名。注 释 - 图53

    [54] 山名。注 释 - 图54

    [55] 以上这两颂半都是插杵的修饰语。注 释 - 图55

    [56] 梵文Ātman,意思是“自己”。但在哲学上却有不同含义,音译“阿提芒”,意译“神我”。一般含义为“最高真理”,有时与“梵”等同。注 释 - 图56

    [57] 两座山名。注 释 - 图57

    [58] 梵文Sādhu,sādhu意思是“好哇!好哇!”旧译“善哉!善哉!”已广泛使用,故从旧译。注 释 - 图58

    [59] 梵文Arundhatī,仙人婆私吒之妻,大熊星之一。参阅本译作3.12.7;5.31.7。注 释 - 图59

    [60] 指维毗沙那。注 释 - 图60

    [61] 指须摩里。注 释 - 图61

    [62] 这个故事内容大致如下:一捕鸟人为虎所追,爬上一棵树。树上有一正在熟睡的狗熊。老虎仰面对狗熊说:“捕鸟人是我们的公敌,请把他推下树来!”狗熊说:“他来求我保护,我不能把他推下!”老虎又请捕鸟人把狗熊推下。人从之。但熊爪深入树皮,推之不能下。老虎又请熊把人推下。熊答:“此人诚不义,但我不能以怨报怨。”注 释 - 图62

    [63] 梵文Vaiśravaṇa。注 释 - 图63

    [64] 梵文Rudra。在印度神话中,含义颇分歧。一般认为他是诸噜捺罗或风神之父。若用作多数时,则为噜捺罗诸子,其数为十一或三十三。后来又变为大神湿婆的同义词。注 释 - 图64

    [65] 参阅本译作2.22.2。注 释 - 图65

    [66] 参阅《梨俱吠陀》卷十《原人歌》。注 释 - 图66

    [67] 毗湿奴化身之一。注 释 - 图67

    [68] 梵文Śārṇgadhanvan和Hṛṣīkeśa都是毗湿奴黑天的绰号。注 释 - 图68

    [69] “你完成因陀罗业绩”和下面的“你的肚脐是莲花”、“结束战斗”都是毗湿奴黑天的绰号。注 释 - 图69

    [70] 梵文vaṣaṭ,《翻译名义大集》2756作“无遮地”,参阅本译作1.52.14,注〔406〕。注 释 - 图70

    [71] 梵文oṃ,印度教神秘字音,与耶稣教“阿门”相似。为三个字母组成:aum,被解释为印度教三大神之结合:a代表毗湿奴,u代表湿婆,m代表大梵天。自奥义书起就被神秘化。佛教继承过来,成为六字真言之第一字。《翻译名义大集》2757作“极赞”。注 释 - 图71

    [72] 这个故事参阅本译作1.28.4—11。注 释 - 图72

    [73] 梵文Aṣtāvakra,婆罗门名,伽护吒(Kahoḍa)之子。见《摩诃婆罗多》第三篇。注 释 - 图73

    [74] 梵文sphaṭika,水晶。“玻璃”这个词儿实际上就来源于此。注 释 - 图74

    [75] 梵文Rāmatīrtha,地名,也见于《摩诃婆罗多》中。注 释 - 图75

    [76] 梵文Vālukinī。注 释 - 图76

    [77] 以上这些东西是婆罗多送给猴子哈奴曼的。注 释 - 图77

    [78] 梵文Gāthā,诗。注 释 - 图78

    [79] 梵文Śatruṃjaya,参阅本译作2.91.13。注 释 - 图79

    [80] 指设睹卢祇那。注 释 - 图80

    [81] 梵文Anila。注 释 - 图81

    [82] 关于这些婆罗门的名字,参阅本译作1.68.4。注 释 - 图82

    [83] 参阅本译作1.31.1。注 释 - 图83

    [84] 指因陀罗。注 释 - 图84

    [85] 梵文Pauṇḍarīka,苏摩祭之一种,祭祀延长十一天。注 释 - 图85

    [86] 见本译作《童年篇》注〔168〕。注 释 - 图86

    [87] 参阅佛教神话如来佛三十二相及中国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中刘备形象。注 释 - 图87

    本篇附 记

    抄完了《战斗篇》,本来不准备写什么后记,因为《战斗篇》在卷帙浩繁的《罗摩衍那》中已接近尾声,再把最后一篇《后篇》抄完,就大功告成,有什么想法到那时再写好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必须在这里交代一下,那就是译文文体问题。在《战斗篇》中,译文文体,以6.88.33为界限,前后显然是不一致的。在这以前是继承了过去五篇多的办法,而从这一颂以后,则突然改用了一个新办法。为什么这样呢?读者一定会提出疑问,因此必须尽早交代一下。

    一开始翻译《罗摩衍那》,首先碰到的就是译文文体问题。《罗摩衍那》是一部史诗,原文是诗体,译文似不应用别的文体。但是在汉文中用什么样的诗体呢?我们汉文过去没有长篇的史诗,无从借鉴。《孔雀东南飞》之类的诗篇的文体,用来翻译《罗摩衍那》,似也不妥。因此,我就采用了从第一篇一直到第六篇前一半使用的那样的文体,我有时候称之为“顺口溜”。我的原则是:一、把原文的分两行写的三十二个音节的输洛迦译为四行;二、要押韵,这是中国诗和其他一些国家的诗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不能废除;但也不需要按照严格的旧诗韵来押;三、每句长短相差不要太大。因为,不管是哪一国的诗,不管押韵不押韵,诗总要有一种韵律或者节奏(现在一些新诗体除外)。有的用轻重音来表示,有的用长短音来表示,有的用音节的数目来表示,有的用音节瞬间的数目来表示,有的用平仄声来表示。表面上看起来有点五花八门,精神则是一致的,就是必须保留韵律或节奏。我就是遵循着这些原则来进行翻译的。归纳起来,约有两端:一押韵,二保留韵律或节奏。这两个原则,我一直遵循下来。

    但是,《罗摩衍那》是一部非常长的诗。旧本长达两万四千颂,译成汉文可达十万行以上。精校本虽然加以删节,仍达到约两万行,汉译文八九万行。我越往下翻译,越对自己的这种顺口溜不满意。古代的大史诗,包括印度的和希腊的在内,大都是重复很多,文彩很少。这是口头文学的一个共同点。翻译起来,最初还不感觉到怎么样,越翻越感到拖沓累赘,译文无论如何也精练不起来。我对自己的译文开始感到有点腻味。这种感觉,越积越多;积之既久,一旦爆发,到6.88.33,我突然下决心改变一下译文文体,从原来的文体(其中也有极少数的颂是用七言或五言绝句译成的),改变成基本上是七言,间或也有五言类似绝句的顺口溜。这样念起来,似乎更容易上口,更接近中国一些新旧民歌的文体。不要求过分文雅,不避俚词白话。由于原文有的名字很长,所以也有不少的诗句突破了七言的限制。呼格也照样译出,不改变形式。这样就形成一种新体的七言绝句式的顺口溜。

    但是,又来了矛盾。用原来的那种文体,字数多了一点,念起来啰嗦了一点,但却是更精确一点,也就是更忠实于原文,更“信”,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更清楚。一改成七言或五言绝句式的顺口溜,情况就有了改变。由于字数和语气的限制,句子中词与词之间语法关系有时候就有点模糊起来,含义有时候也朦胧起来。中国有一些旧的诗词,就有这种现象。过去对一些诗词的解释之所以有分歧,其原因就在这里。这是中国语言没有语法形态变化这种情况所决定的。当然,正如有些学者所主张的,中国古诗之所以美,其根源就在这里。诗句各成分之间的联系有时比较模糊,甚至连词类有时候也不清楚。因此,解释起来,灵活圆通,大有助于读者幻想力的发挥,虽然有点朦胧,但是美的。所谓朦胧美,大概就是这样子吧!

    不管朦胧是否真美,对翻译工作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特别是用汉文这种根本没有语法形态变化的语言来翻译语法形态变化最为复杂的梵文诗的时候。我的经验是,汉译文越雅,则语法关系就越模糊。这种信与雅的矛盾与汉文雅的程度成正比。过去苏曼殊等用旧体诗翻的那些英文诗,雅则雅矣,其如不信何!对我来说,在翻译《罗摩衍那》的时候,信与雅的矛盾始终存在。我虽然最后被迫使用了五言或七言绝句式的顺口溜这种形式,念起来更接近新旧民歌,但我并不认为,这就是最好的形式,这种尝试是成功的。我的矛盾仍然存在,我那鱼与熊掌之感仍然存在。

    但是,我不但在第六篇下半部改用了这种译文文体,而且在第七篇全书仍然继续使用这种文体。我上面已经说到,我并不认为这种文体最好,但是如果想对这两种文体加以评价,以决定去取,则两者都必须有一定的数量,仅靠第六篇后半这千把颂,对比起来,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就把第七篇的将近两千七百颂都用新文体译出。这样就能够给读者和我自己以足够的例证,可以进行比较,加以评判,对将来的翻译工作,也许是有益的。总之,我这里只想提出问题,提供资料,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待于来者。

    1981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