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
季羡林先生出生于1911年8月,山东临清人。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1935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1946年回国后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先后荣膺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南亚学会、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亚非学会等多个学会的会长。先生一生致力于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在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上颇多建树,成为我国当代学贯中西、声望卓著的大师。
季羡林先生自上世纪20年代起笔耕不辍,毕生著述千万余字。1996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季羡林文集》,收录先生1929—1996年间各类著述,凡24卷。2007年,季羡林先生正式授权我社出版《季羡林全集》。在先生的亲自指导下,我社于2008年6月成立《季羡林全集》专家委员会和编辑出版委员会,并正式启动相关编纂工作。《全集》主要增补《文集》出版后至2008年间先生撰述的散文、杂文、序跋、讲话、日记、书评等。其中有先生自己编定的专集,如《牛棚杂忆》、《学海泛槎》,也有这次才得以汇总的各类单篇文章;有先生1996年以后的新作,也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文;有先生公开发表、出版的作品,也有少数未曾发表的文章。本次增补数百篇,约二百多万字。遵照先生嘱托,对目前尚未整理的信札、部分日记(如《北大日记》)不予收录。
在《全集》编纂和编辑过程中,我们力求既保持作品最初发表及修正定稿时的原貌,又注意根据现行语言文字规范要求订正少许文字与标点。某些字词(包括一些异形词)、标点的使用,根据作者“保留不同时期风貌”的意见,我们未作改动与统一。依据作品内容或体裁一一分类编排,是编纂中最难准确把握的问题,好在有作者自己的认定和“编委会数人定则定矣”的授权,也都尽力争取做到大致不差。以往收编于各书经某些编者摘录、节选、改换题目、改写的文章,一经查核落实,一律不再重复收录。由别人代拟的贺词、序跋、讲话稿及采访记录等,除作者亲自审订、改定并认可发表者外,一律收入附编以供查考。本书各卷前所附图片,均由作者及其亲属或专家委员会成员提供。
季羡林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著述勤勉恒久,作品丰赡多姿并涉及多种语言文字,虽然我们在编纂工作中尽力仔细校核,但限于学养和编辑经验不足,仍难免存有差错与遗憾,真诚期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全集》专家委员会和中华书局、江西教育出版社、季羡林研究所以及高鸿博士、段晴教授等对我们的编纂工作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在此谨致谢意。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7月
第十七卷说明
本卷收集了作者自1941年至1996年期间有关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的论著。其中,《〈罗摩衍那〉初探》选自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的该书单行本。《罗摩衍那》和《五卷书》选自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的《简明东方文学史》。Indian Physiogno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Official Annals for the Three Kingdoms, the Chin Dynasty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三国两晋南北朝正史与印度传说》英译文)和The Rāt māyana in China(《〈罗摩衍那〉在中国》英译文)选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的《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神韵》原载《文艺研究》1989年第1期,《中外文论门外絮语》原载《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其余文章多选自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的《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一书。《罗摩衍那》为印度古代大史诗,亦是印度古代民间文学的瑰宝,故将有关该书评论收入此卷。
《季羡林全集》编辑委员会
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