窣利文 (1)

    窣利文 (Sogdian language) 又称粟特文。古代窣利人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用以记录当时流行于中亚及中国西北部的商业语言——窣利语,也有人用这种文字书写宗教文献,其中尤以佛教为多。这种语言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伊朗语支,同波斯语和古和阗语关系密切。有人认为现代苏联境内 (2) 帕米尔高原的雅格诺比语即其遗存。窣利既是古代地名,又是古代民族名和古代语言、文字名。在汉文史籍中又作粟弋、速利、孙邻、苏哩、修利、粟特等。在古波斯文和阿吠斯陀文中作Sughda,在巴列维文中作 Sūlik。此外,还有Surik,Sogd等不同写法。窣利地处乌浒水(今阿姆河)与药杀水(今锡尔河)之间。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对窣利的地望和文字情况作过简要记述,指出窣利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有二十多个字母,竖读其文。根据对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窣利文残卷及其他考古材料的研究,一般认为窣利文字母来源于叙利亚的阿拉米字母。阿拉米字母有22个,窣利文借用了其中17个。这套字母只表示辅音,不表示元音,有三种变体:①萨秣建体,随窣利移民传入许多地区;②佛经体,公元500年前后出现;③草体,最晚在7世纪前已出现。行款有从右向左横写和自上而下竖写两种。传世文献有摩尼教、基督教、佛教经典和商业书信等。13世纪蒙古族进入中亚后,窣利文遂废弃。

    ———————————————————— (1) 本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条目。

    (2) 本词条撰写于苏联解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