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复 [1]

    1.关于梵本《法华经》形成的过程,我在很多篇文章中都讲到过。请参阅拙著Die Verwendung der Aorsts als Kriterium für Alter und Ursprung buddhistischer Texte(见《季羡林文集》第三卷,页314—320)。我的意思是:《法华经》有很多写本,写本越古老,则其中的俗语成分就越多。全书都是如此,不限于哪一部分。现在流传下来的有两个写本,一个是尼泊尔本,一个是Karhgar本,前者晚而后者早,换句话说就是后者的梵文化程度高于前者。仔细列举例证,占篇幅过多,我在这里只谈我的结论或者想法:

    a.大乘佛典中最重要的一部最早的一部是《法华经》。其原生地是印度东部的摩揭陀,其语言原是德国学者H.Lüders所谓Alt-ardha-māgadhi,一种东部方言,这种方言特点颇多,其中最显著的是阳性复数体格,以-a收尾的字,梵文是-āh,而在东部方言中则作-āni。《法华经》Kashgar本中就有这种现象,尼泊尔本中改为-āh。

    b.我因此推断,原始大乘起源地是东天竺,到了古典大乘时期才可能说是起源于南天竺。

    2.我对于大乘经典非佛说的看法,首先我要说明:我非常敬重佛教,因为它那大慈大悲的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相符合。这是拯救人类面临的灾难的重要思想。但我不是佛教信徒,只是一个佛教研究者。

    说大乘经典非佛所说,是小乘对大乘的攻击。但是如果说大乘经典都是如来所说,也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当年灵山会上,如来拈花,迦叶微笑”的说法我是信不起来的。

    3.以传(授)口学的方式进行佛经编纂,原因很简单。释迦牟尼时代,印度还没有文字。连婆罗门教的《吠陀》也是用师徒口耳相传的方式保留下来的。

    《法华经》形成时代,印度已经有了文字,阿育王碑铭可以为证。

    4.没有注意这个问题。

    5.没有研究过。我相信,池田大作先生会有极精辟的见解。

    2001年6月16日

    [1]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作者、池田大作与蒋忠新三人通过书信谈论人生与学术,本篇为其中一封,其他详见《畅谈东方智慧》(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