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罗毗荼语系 (1)

    达罗毗荼语系 (Dravidian family) 又译德拉维达语系。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和中部,其次在斯里兰卡北部和巴基斯坦等地。使用人口约1.3亿。

    早在1816年,语言学家就已证实达罗毗荼诸语言跟印度其他语言没有亲属关系,它们之间的一些相似点,是语言接触和相互借用的结果。一般认为,达罗毗荼语系包括约二十种语言。但晚近时期又新发现了分布在山区的一些使用人口较少的语言,确数有待调查。该语系中,最重要的是泰米尔语、马拉雅拉姆语、坎纳达语(又称卡纳里斯语)和泰卢固语。这四种语言分别为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喀拉拉邦、卡纳塔克邦和安得拉邦的官方语言。它们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化传统,其中泰米尔语的文化传统最悠久。

    达罗毗荼语系通常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个语族(见表)。

    语族 主要语言 主要通行地区 使用人口(约数,万)
    南部 泰米尔 泰米尔纳德邦和斯里兰卡北部 3500
    马拉雅拉姆 喀拉拉邦 2200
    坎纳达 卡纳塔克邦 2000
    图卢 芒格洛尔市附近的马拉巴尔沿海地区 100
    中部 泰卢固 安得拉邦 4000多
    贡迪 泰卢固语区的北部 近2000
    库依 普里、甘贾姆、科拉普特等县 60
    帕尔吉 巴斯塔尔地区 11
    北部 库鲁克语(奥拉昂语) 比哈尔邦的乔塔纳格普尔高原地带 130
    布拉会语 巴基斯坦的俾路支和信德省,阿富汗和伊朗的东部地区 超过25

    语言特征  元音有长短之分,包括eo、ēē。鼻化音不是固有的特点,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元音和谐比较弱,亦无规律可循。辅音按发音部位排列,由内及外,由喉音至唇音,与印度—雅利安诸语言相同,前者可能受后者的影响。特有的辅音是顶音摩擦音l和齿龈卷舌音r,重复时,与其他辅音联在一起,产生ṭ。南部达罗毗荼语中的字,以元音收尾。重音微弱,一般都落在第一个音节上。

    形态变化  总的说,属于黏着型。名词性的词类分两种:名词和形容词。除了一小部分真正的形容词外,还包括分词、名词间接格、代名形容词。这些都没有形态变化。名词,包括代名名词,分为两类:①人类名词(有理性的):人(神等)的名字;②非人类名词(无理性的)。其余的名词在人类这一类中,南部语言有阳性与阴性之别;但是在泰卢固语和中部语言中,阴性实际上不存在,单数与中性同,复数与阳性同。人类名词常有特殊的词缀,与动词相适应。构成复数利用词缀粘着的形式;在构成过程中,人类名词可以改变单数的词尾。名词变化有两个基本的格:①直接格(主格);②间接格,一般具有所有格的含义,加上黏着的词缀或后置词,以表示不同的含义。加上人称词缀形成的派生名词(所谓人称名词或者代名词化的名词),是达罗毗荼词的特征。代名词复数第一人称有两个形式:一个包括说话的对方在内,另一个不包括。这与北京话的“咱们”和“我们”相似。前者包括说话的对方在内。

    代名词第三人称和指示代名词有阳性、阴性、中性之分。没有关系代名词。动词有三个基本形式:①现在不定时,②过去时,③将来时。构成方法是字根加特殊词缀。代名词后缀就是人称词尾。

    达罗毗荼语的一个特点是分开的否定的动词变位变化。被动语气用这种说法来表达。

    句子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谓语总是放在最后面。定语放在被定者前面。

    外来语中主要是梵语和俗语。泰卢固语和马拉雅拉姆语中外来语最多,其次是坎纳达语。泰米尔语几乎没有。19—20世纪,英语词语进入达罗毗荼诸语言。

    字母共有三种:泰米尔语使用一种;马拉雅拉姆语使用一种;泰卢固语和坎纳达语使用一种。

    ———————————————————— (1) 本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