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
一对题目的解释
为什么不用“文化素质”,而用“人文素质”?前者比后者范围广,包括物质和精神两种文化。“人文”只限于精神文化。不是物质文化不重要,我是有意纠偏,纠重工科轻理科、重理科轻文科之偏。这种偏见不利于我国学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
二必要性
我国高校学生的素质,总起来看,应该说还是好的。我们的高校办得也还是好的。但是,同我们的远大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建设这样的社会,不能没有人才;要有人才,不能没有教育。我们要的人才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人的素质十分重要:我们要的是有政治理想、有道德水平、有文化水平、业务好、身体壮、心理素质好的人才,成为能在21世纪发挥作用的人才。
我现在专就人文素质方面谈一点意见。
最近看到报纸上的报道,又根据我自己对大学生,特别是北京大学学生的观察,再加上前些时候听了王彦同志的介绍,我感到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工作简直是迫在眉睫。社会上一股强烈的只重视科技的风气,对学生产生了极大、极为不利的影响。虽然我们经常谈,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实际上都只抓物质方面,而忽视精神方面。只抓物质,只抓科技,而能兴国者,未之有也。所以,我说,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学生的人文素质,迫在眉睫。
三一个理论问题
人文社会科学同生产力的关系如何?
我对马克思主义略有通解,对经济学所知不多。我仅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以求教于通人专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决无疑问。但人文社会科学对生产力的发展难道就不起作用?前一些时候,曲阜师范大学的《齐鲁学刊》上有一篇文章讲,人文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后《光明日报》连续报道张家港抓精神文明的经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1995年10月22日,该报第一版有一篇文章:《精神文明也出生产力》,用了一个“出”字,绝妙!10月27日,张家港市委书记发表文章:《精神文明建设也能出效益》。用了同一个“出”字,只有宾语改为“效益”,没有用“生产力”。
我认为,这是一个极端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理论界必须予以解答。
四可能性
常听部队的同志们讲:解放军某一个部队,或团或连,只要有过辉煌的成绩,它就成为这个部门的传家宝。青年士兵一进入这个部门,就充满了自豪感,作战勇敢,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们的大学生何独不然。
给大学生进行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决非一个方面、一种方法所能胜任,必须各方面通力协作,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方法来进行,才能奏效。利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历史上优秀的传统,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解放军的例子可以为证。
因此,我们要做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个艰巨的工作,可能性是极大极大的。
五中华文化的精髓何在?
这是一个极大的、极重要的问题,看法可能有很大的分歧。我自己的看法有两点:一个是爱国主义,一个是讲骨气、讲气节。这两点别的国家不能说没有,但是中国最为突出,历史也最长。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
六爱国主义
存在决定意识,中国的爱国主义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没有国家,当然谈不到爱国。有了国家,如果没有外敌,也难以出什么爱国主义。我们千万不要一见爱国主义,就认为是好东西。我认为爱国主义有真假之别,有正义与邪恶之别。被侵略、被压迫、被屠杀的国家和人民爱国主义是真的,是正义的爱国主义。侵略者、压迫者、屠杀者的“爱国主义”是假的,是邪恶的“爱国主义”。只要想一想德国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爱国主义”就一清二楚了。
七骨气、气节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道德占的成分最大。而讲是非,辨善恶,更是核心之一。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大丈夫。”说得最为具体生动。对“非”的东西,对“恶”的东西,一定不能迁就和妥协,虽牺牲性命,也在所不辞,这就叫做气节或者骨气,这在别的国家是几乎不见的,至少是极为罕见的。
综上所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有爱国主义和气节,是我们极其珍贵的全民财富。我们今天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这二者就是我们的本钱。我们必须善于利用。
八几点建议
1.在所有的学科中,文、理、法、农、工、医,都普遍开大一国文课。分量不必太多,不及格,不能毕业。
2.在所有的学科中设哲学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纲领,讲一点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和自古希腊罗马开始的西方哲学。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文理科学生互选对方的一门课。可考虑为文科学生编一部《自然科学概论》。世界学术发展的趋势是:文理接近或融合。21世纪,这种趋势将日见明显。
4.进行美学教育,包括书法、绘画、音乐、戏剧、曲艺等等。不是专门设课,以课外活动形式,由学生自由组合,学校、团委或学生会加以协助与指导。不管什么科的学生,对美学都是有兴趣的,过去许多高校的经验可以为证。
1998年
原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