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1] 梵文Cairtra,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译为制呾逻,春三月之一,相当于中国唐历的正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
[2] 梵文Kāraṇḍava,《翻译名义大集》4912,作“迦兰陀鸟”,鸭子的一种。
[3] 梵文Karṇikāra,意译“王树”。
[4] 梵文Ketakī,《翻译名义大集》6175,作“哥多及”。
[5] 梵文Sinduvāra,学名是Vitex Negundo,一作Sindhuvāra。
[6] 梵文Mādhavī,义为“春花”,学名是Gaertnera Racemosa。
[7] 梵文Ciribilva,学名是Pongamia glabra Vent。
[8] 梵文Madhūka,参阅本译作2.88.9,注〔297〕。
[9] 梵文Vañjula。
[10] 梵文Bakula,学名是Mimusops Elengi。
[11] 梵文Tilaka,参阅本译作2.85.47,注〔272〕。
[12] 梵文Nāgavṛkṣa。
[13] 梵文Nīpa,参阅本译作2.88.9,注〔301〕。
[14] 梵文Varaṇa,参阅本译作2.88.9,注〔296〕。
[15] 梵文Kharjūra。
[16] 梵文Ankola,参阅本译作2.88.8,注〔290〕。
[17] 梵文Kuraṇṭa。
[18] 梵文Cūrṇaka。
[19] 梵文Pāribhadraka。
[20] 梵文Pāṭalaya。
[21] 梵文Kovidāra。
[22] 梵文Mucukunda。
[23] 梵文Arjuna,树名。学名是Terminalia Arjuna。
[24] 梵文Ketaka。
[25] 梵文Uddālaka。
[26] 梵文Sirīṣa。
[27] 梵文Śiṃśapa。
[28] 梵文Dhava。
[29] 梵文Śālmalī。
[30] 梵文Kiṃśuka。
[31] 梵文Kurabaka。
[32] 梵文Tiniśa。
[33] 梵文Naktamāla。
[34] 梵文Syandana。
[35] 梵文Plava,一种水鸟。
[36] 梵文Krauñca,一种水鸟。
[37] 指哈奴曼。
[38] 梵文Śrī,尸哩。
[39] 关于这个故事,可参阅本译作第三篇《森林篇》第六十八章。
[40] 须羯哩婆是太阳的儿子。
[41] 由此可见,《吠陀》大概是常失而复得。
[42] 须羯哩婆是音译,妙项是意译。
[43] 梵文Kārtikeya或Kārttikeya,战神。参阅本译作第一篇注〔316〕。
[44] 参阅本译作第一篇1.1.51,注〔58〕。
[45] 在这里,罗刹东杜毗一下子变成了一只公牛。参阅精校本的注。
[46] 梵文Śaṃkara,即大神湿婆。
[47] 梵文Namuci,一个恶魔名。参阅本译作《森林篇》3.27.3,注〔154〕。
[48] 梵文Tārā。
[49] 地、水、火、风、空。
[50] 梵文Mataṇga。参阅本译作《森林篇》3.69.16。
[51] 梵文Gajapuṣpī,意思是“象花”。
[52] 梵文Nala,参阅1.1.65,注〔67〕。
[53] 梵文Nīla。
[54] 梵文Tāra。
[55] 梵文Vañjula。
[56] 梵文Saptajana,原意是“七人”,在这里是专名词。
[57] 梵文Aṇgada。
[58] 梵文Vasu,即因陀罗。因陀罗的儿子在这里指的是波林。
[59] 梵文Yayāti。参阅本译作《童年篇》1.69.30。
[60] 梵文Rumā,须羯哩婆的老婆。
[61] 梵文Māndhātṛ。参阅本译作《童年篇》1.69.22。
[62] 指国王。
[63] 梵文Dānava。参阅本译作《童年篇》1.14.13,注〔180〕。
[64] 梵文Caitya,有时译为“塔”,但与中国的塔不同,是圆顶的。参阅本译作2.6.11,注〔17〕。
[65] 指死亡。参阅上面注〔49〕。
[66] 梵文Suṣeṇa。一个猴子头领。
[67] 梵文Asta。印度神话说,Asta是西方的大山,太阳就落在它背后。
[68] 这是陀罗说的话,下同。
[69] 梵文niyati,意思是“命运”;但是一个梵文注释说是īśvara,意思是“神主”。
[70] 所谓“人生三要素”。
[71] 指死亡。
[72] 根据梵文注释,指升天。
[73] 以上几首诗,涵义是清楚的。但个别词句印度注释者意见也不一致。诗中的“时间”,也可以译为“命运”。这几首诗的主体思想就是命运(时间)决定一切。
[74] 梵文Śrāvaṇa,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称之为夏三月之一,当此从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
[75] 梵文Kārtika,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称之为秋三月之一,当此从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
[76] 梵文mantra,意思是密咒。
[77] 梵文Gaja,以下都是猴王的下属。
[78] 梵文Gavākṣa。
[79] 梵文Gavaya。
[80] 梵文Śarabha。
[81] 梵文Gandhamādana。
[82] 梵文Mainda。
[83] 梵文Dvivida。
[84] 梵文Jāmbavat。
[85] 指罗波那。
[86] 梵文Mālyavat,参阅本译作3.47.30。
[87] 梵文kuṭaja,树名。学名是Wrightia antidysen terica。
[88] 参阅上面注〔3〕。
[89] 婆罗门所着。
[90] 梵文Mānasa,湖名。
[91] 梵文sarja,花名,学名是Vatica Robusta。
[92] 梵文Kadamba。
[93] 梵文māsi prauṣṭhapade,印地文译作bhādara māsa meṃ。这个月相当于中国旧历六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参阅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
[94] 梵文Sāman,赞歌,参阅本译作2.70.18,注〔227〕。
[95] 梵文Āṣaḍha,相当于中国旧历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
[96] 梵文ṛkṣa,猴子的一种。《翻译名义大集》4780,作“罴”。
[97] 梵文anulepana。
[98] 梵文sārasa,鸿雁。
[99] 梵文asana,学名是Terminalia Tomentosa。
[100] 梵文kalahaṃsa,是几种鹅的名称。这个字的后一半haṃsa,意思是“母鹅”。
[101] 梵文sāraṇga,沙燕的一种。
[102] 参阅上面〔87〕。
[103] 指寻找悉多。
[104] 指雨季。
[105] 指罗什曼那。
[106] 梵文Bṛhaspati,参阅本译作2.1.26,注〔4〕。
[107] 梵文Mahaugha,怛缚湿特哩(Tvaṣṭr)的一个儿子。
[108] 梵文Plakṣa。
[109] 梵文Prabhāva。
[110] 梵文Maireya,一种烈性酒。
[111] 梵文Gavākṣa。
[112] 梵文Vidyunmāla。
[113] 梵文Sūryākṣa。
[114] 梵文Vīrabāhu。
[115] 梵文Kumuda。
[116] 梵文Tāraja。
[117] 梵文Ambavat。
[118] 梵文Dadhivaktra。
[119] 梵文Supāṭala。
[120] 梵文Sunetra。
[121] 梵文Kalpavṛkṣa,天帝因陀罗乐园中五棵神树之一。
[122] 参阅本译作1.31.9,注〔295〕。
[123] 梵文Rohiṇī,毕星,印度神话说她是月亮的老婆。参阅本译作1.1.24,注〔29〕。
[124] 梵文ayuta,一个极大的数目,《翻译名义大集》7701,作“兆”。
[125] 梵文Padmatāla。
[126] 参阅本书1.6.22。
[127] 梵文Dhūmragiri。
[128] 梵文Mahāruṇa。
[129] 指天空。
[130] 印度神话说,毗湿奴变为一个侏儒,三步就跨越了天空,骗了婆离,把三界重新交还因陀罗。本译作《童年篇》第二十八章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131] 梵文tamāla。一种黑皮白花的树,学名是Xanthochymus pictorius。《翻译名义大集》6180有Tamāla-pattram,译作“多罗树叶”。
[132] 参阅上面注〔70〕。
[133] 指群猴之主。
[134] 梵文śaṇku,《翻译名义大集》8064,作“载”,“载”是一个极大的数目。
[135] 梵文arbuda,《翻译名义大集》8058,作“梯”(万万)。
[136] 梵文madhya,《翻译名义大集》8066,作“百载”。
[137] 梵文anta,一个极大的数目。
[138] 梵文samudra,《翻译名义大集》8065,作“十载”。
[139] 梵文parārdha,《翻译名义大集》8066,作“万载”。
[140] 梵文Anuhlāda,亦作Anuhrāda,《古事记》中说他是Prahlāda之弟,Hiraṇ-yakśipu之子。
[141] 梵文Śacī,因陀罗的老婆。
[142] 梵文Paulomī,就是Śacī。
[143] 梵文Śatabali。
[144] 梵文Kesarin。
[145] 参阅上面4.25.32。
[146] 参阅本译作3.33.30。
[147] 梵文Darīmukha。
[148] 参阅上面4.25.32。
[149] 参阅上面4.25.32。
[150] 梵文Aśvinī。
[151] 参阅上面4.25.32。
[152] 梵文padma,《翻译名义大集》8060,作“壤”,一个极大的数目。
[153] 参阅上面4.13.4;4.24.17。
[154] 梵文Indrajānu。
[155] 梵文Rambha。
[156] 梵文Durmukha。
[157] 参阅上面1.1.65,注〔67〕。
[158] 参阅上面4.25.32,注〔80〕。
[159] 参阅上面4.32.11。
[160] 梵文Vahni。
[161] 参阅本译作1.27.6,在那里是一个兵器的名字。
[162] 参阅本译作1.14.13。
[163] 参阅本译作1.5.5。
[164] 参阅本译作1.62.14,注〔439〕。
[165] 参阅本译作2.49.3。
[166] 梵文Mahājiri,山名。
[167] 参阅本译作1.2.30,注〔83〕。
[168] 参阅本译作1.30.18,注〔287〕。
[169] 梵文Mahī。
[170] 梵文Kālamahī。
[171] 梵文Brahmamāla,森林名。
[172] 梵文Videha,地方名,悉多的故乡。
[173] 参阅本译作1.12.20,注〔150〕。
[174] 参阅本译作1.5.5,注〔106〕。
[175] 梵文Mahāgrāma。
[176] 梵文Puṇḍra。
[177] 参阅本译作1.44.17。
[178] 参阅本译作1.54.3。
[179] 梵文Yavadvīpa。
[180] 梵文Śiśira,参阅本译作1.26.19,在那里是一个兵器的名字。
[181] 参阅本译作1.1.35。
[182] 梵文Lohita。
[183] 参阅本译作2.62.13,这里是河名。
[184] 梵文Mandeha。
[185] 梵文Kṣīroda。
[186] 梵文Ṛṣabha。
[187] 梵文Sudarśana。
[188] 梵文Jaloda。
[189] 梵文Svādūda。
[190] 梵文Jātarūpaśila。
[191] 梵文Ananta。
[192] 梵文Udaya。
[193] 参阅上面4.1.32,注〔3〕。
[194] 梵文Saumanasa,参阅本译作1.27.7,在那里是一个兵器的名字。
[195] 梵文Sumeru。参阅上面注〔130〕。
[196] 梵文Vaikhānasa。
[197] 参阅本译作1.50.27,注〔402〕。
[198] 梵文Sudarśana,在有些地方是人名。此处是岛名。
[199] 梵文Agnisuta。
[200] 梵文Suhotra。
[201] 梵文Śarāri。
[202] 梵文Śaragulma。
[203] 梵文Ulkāmukha。
[204] 梵文Asaṇga。
[205] 梵文Narmadā。
[206] 梵文Kṛṣṇāveṇī。
[207] 梵文Mahānadī。
[208] 梵文Mekhala。
[209] 梵文Utkala。
[210] 梵文Daśārṇa。
[211] 梵文Avantī。
[212] 梵文Abhravantī。
[213] 参阅本译作1.37.3。
[214] 梵文 Ṛṣika。
[215] 梵文Māhiṣaka。
[216] 梵文Kaliṇga。
[217] 参阅本译作1.17.24。
[218] 梵文Andhra。
[219] 梵文Cola。
[220] 梵文Pāṇḍya。
[221] 梵文Kerala。
[222] 梵文Kāverī。
[223] 参阅本译作1.24.9。
[224] 参阅本译作2.85.21。
[225] 梵文Tāmraparṇī。
[226] 参阅本译作1.74.8。
[227] 参阅本译作1.14.4。
[228] 梵文Cāraṇa。
[229] 根据梵文注,“他”指的是罗波那。
[230] 梵文Aṇgārakā。
[231] 梵文Puṣpitaka。
[232] 梵文Sūryavat。
[233] 梵文Vaidyuta。
[234] 梵文Kuñjara。
[235] 梵文Bhogavatī。
[236] 参阅本译作1.44.17。
[237] 梵文Gośīrṣaka,一种檀香的名字。
[238] 梵文Padmaka,一种檀香的名字。
[239] 梵文Hariśyāma,一种檀香的名字。
[240] 梵文Śailūṣa。
[241] 梵文Grāmaṇī。
[242] 梵文Bhikṣu。
[243] 梵文Śubhra。
[244] 梵文Babhru。
[245] 参阅上面4.22.13。
[246] 参阅本译作1.44.21,注〔365〕。
[247] 梵文Surāṣṭra。
[248] 参阅本译作1.6.20,注〔115〕。
[249] 梵文Ābhīra。
[250] 参阅本译作2.88.24。
[251] 梵文Marīcipattana。
[252] 梵文Jaṭīpura。
[253] 梵文Aṇgalopa。
[254] 梵文Alakṣita。
[255] 梵文Hemagiri。
[256] 梵文Siṃha,一种鸟名。
[257] 梵文Pāriyātra,西宾阇耶山脉的名称。
[258] 梵文Cakravat。
[259] 梵文Pañcajana。
[260] 梵文Hayagrīva。
[261] 梵文Varāha。
[262] 梵文Prāgjyotiṣa。
[263] 此首与上面4.41.23,完全一样。
[264] 参阅本译作3.18.4。
[265] 梵文Meghavat。
[266] 参阅本译作1.31.1。
[267] 参阅本译作1.34.19,注〔309〕。
[268] 参阅上面4.23.18,注〔67〕。
[269] 梵文muhūrta,一个计算时间的单位,等于一天的三十分之一,也就是四十八分钟。《翻译名义大集》8221,作“暂时”。
[270] 手里拿着绳索本来指的是阎王爷。在这里用到婆楼那身上。
[271] 梵文Merusāavrṇi。
[272] 参阅上面4.38.14。
[273] 参阅本译作1.54.3。
[274] 梵文Pulinda,一个民族的名字。
[275] 梵文Śūrasena,一个民族的名字。
[276] 梵文Prasthala,一个民族的名字。
[277] 梵文Madraka,一个民族的名字。
[278] 参阅本译作1.6.20,注〔114〕。
[279] 参阅本译作1.53.20,注〔409〕。
[280] 参阅本译作1.53.20,注〔408〕。
[281] 梵文Āraṭṭaka。
[282] 梵文Paurava。
[283] 梵文Taṇkaṇa。
[284] 梵文Cīna,指中国人。
[285] 梵文Nīhāra。
[286] 梵文Darada。
[287] 梵文lodhra。参阅本译作2.88.8。
[288] 梵文devadāru,《翻译名义大集》4205作“松树”。
[289] 梵文Somāśrama。
[290] 梵文Kāla。
[291] 印度神话说财神爷俱毗罗是夜叉之王。
[292] 参阅本译作3.23.17。
[293] 参阅本译作3.65.5。
[294] 梵文Mānasa,在其他地方,比如4.27.16,是一个湖名。这里是山名。
[295] 梵文Kāmaśaila,字典上说它是一个山名。
[296] 梵文Maināka。
[297] 参阅本译作3.52.13,一个阿修罗的名字,是魔群的将作大匠。
[298] 参阅上面4.39.54。
[299] 参阅本译作1.50.27,注〔402〕。
[300] 梵文Sārvabhauma。
[301] 梵文Śailodā。
[302] 梵文Kīcaka,参阅本译作3.71.11。
[303] 梵文Uttara-kuru,印度古代神话把世界分为四大洲。中国《西游记》第一回里说:“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这种看法,连名称在内,都是从印度抄来的。
[304] 参阅本译作1.16.5,注〔185〕。
[305] 梵文Somagiri。
[306] 梵文Śambhu,最高神灵之称。
[307] 参阅本译作2.65.11。
[308] 参阅本译作2.85.21。
[309] 参阅本译作3.69.16。
[310] 参阅本译作1.3.15。
[311] 参阅本译作2.18.27。
[312] 梵文Nāgavṛkṣa,《翻译名义大集》4224,作“龙树”、“龙华树”。
[313] 梵文Karṇikāra,音译迦哩尼伽罗。
[314] 梵文Hemā。
[315] 指天帝因陀罗。
[316] 梵文Svayarṇprabhā。
[317] 梵文注释列举八种大智为:一、服从;二、聆听;三、理解;四、记忆;五、对推理的理解;六、对否定意义的理解;七、对真实性的理解;八、静思。
[318] 四种力量或手段是:一、执法公正;二、施舍;三、分裂;四、惩罚。
[319] 十四种品质是:一、知道时间与地点;二、坚定;三、忍耐力;四、全知全能;五、聪慧;六、擅长秘密筹思;七、不食言;八、精神饱满;九、有英雄气概;十、虔信;十一、知感恩;十二、保护请求庇护者;十三、不生气;十四、不放肆。
[320]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说:“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谓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小大故也。”
[321] 梵文Śukra,神话说他是苾力瞿之子,提底耶的师尊。
[322] 即“分裂”。
[323] 参阅本译作1.1.57。
[324] 参阅本译作1.1.42。
[325] 参阅本译作3.68.16。
[326] 参阅本译作1.23.17。
[327] 参阅本译作1.19.17。
[328] 参阅本译作2.65.11。
[329] 参阅本译作1.74.8。
[330] 即罗波那。
[331]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宾阇耶山决不会是文迪亚山,虽然在梵文中是同一个字。
[332] 梵文Niśākara。
[333] 梵文sṛmara,参阅3.13.23,注〔97〕。
[334] 梵文sarīsṛpa,字典上只说是“一种爬行动物”。《翻译名义大集》4848,作“蝎蛇”。
[335] 梵文Mātariśvan,一种神灵,与火神有密切联系。
[336] 参阅本译作1.28.4。
[337] 指越过大海寻找悉多。
[338] 参阅本译作1.37.4,注〔330〕。
[339] 梵文Puñjikasthalā。
[340] 梵文Añjanā。
[341] 指风。
[342] 这是对哈奴曼名字的一种解释。梵文Hanumat(单数第一格是Hanumān),意思是“有下颔的”。所以哈奴曼意译可作“大颔神猴”。
[343] 梵文Udaya,山名,太阳升起的地方。参阅上面4.39.48。
[344] 参阅上面4.23.18。
[345] 参阅本译作1.74.8。
[346] 参阅本译作1.16.5,注〔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