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汉学家与古代汉语(一)

    “汉学”是西方语言sinology(英)、Sinologie(德)等等的汉文译名。中外学人中都有人使用这个名称,当然也有人反对。据说美国现在多主张用Chinese Studies来取代Sinology。孔子虽然说:“必也正名乎。”但依我看,“汉学”这个“名”用不着费大力去“正”。反正大家一看就懂。“名”者,“实”之宾也。我们不如费点力量去干一点实事。

    关于汉学的实事很多,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我想先谈一谈外国汉学家的古代汉语水平究竟怎样。这或许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也或许是大家从来没有想到的问题,更或许是大家认为没有必要来谈的问题。

    我一向是赞成并且宣扬文化交流的人。我曾多次讲过,文化交流是促进人类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交流之道多端。专就中国而言,外国汉学家是把中国文化传向外国的重要途径之一。外国汉学家也是有各种类型的,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汉学家,死死抱住欧洲中心主义不放,他们研究汉学的目的是弘扬他们的文化,特别是他们的宗教信仰,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来看待中国文化,这不是主流。大多数的汉学家是抱着同情的、求知的,有时也难免有点猎奇的心情来从事研究工作的。极少数的汉学家是以虔诚和崇拜的精神来研究中国文化的。这也难说是主流。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态度,他们总是把中国的文化带一点到了西方,有的还在西方起了出人意料的作用,动机与效果的矛盾,在人世间是常见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大概一同外国接触,就会有外国人研究中国。最初,这样的人恐怕主要是商人、宗教信徒和外交家。他们的研究,目的性是十分明确的,他们绝不会为研究而研究,他们是为了实用而研究的;因此,这还不能叫做“汉学”,他们研究的范围是很有限的。首先是学着说话,不会说汉话,同中国经商,传教,办理外交,都是办不到的。远方的国家,甚至会“重译”而至,意思就是通过几重翻译。当时还不可能有什么“国际通用语”,像后来“丝绸之路”上的波斯文和今天的英文那样。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有不少印度和尚和其他中亚国家的和尚,来到了中国传教。他们有的不通汉文,必须借重翻译。有的在不同程度上通了汉语。但是译经时绝对离不开汉人的帮助。这些和尚也不能称为汉学家,当时也还没有“汉学”这一门学问。根据我的想法,一直到明末清初,天主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入中国。西方教士比较深入地学习了汉文。为了有利于传教,他们也用拉丁文翻译汉文的经典,人数不是太少,翻译的数量也不算太少。要讲什么“汉学”,我觉得这就是“汉学”的滥觞。日本和韩国情况与此不同,兹不具论。

    1998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