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1] 在空中。
[2] 梵文svastika一般指卍字。
[3] 参阅1.16.5;2.88.12等等。意译是“持密咒者”。
[4] 参阅1.14.4;3.1.22;4.40.23等等。
[5] 哈奴曼本来是跳跃在空中。但是以下的几首诗又说他游泳在海里。过去研究这部史诗的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个矛盾。
[6] 参阅1.14.13;4.39.3等等。
[7] 参阅1.5.2;1.37.2;2.102.18等等。
[8] 参阅4.42.29。
[9] 印度神话把世界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名曰四时(yuga),圆满时是其中之一。参阅本书第一篇注〔72〕。
[10] 参阅3.4.17;4.38.6。
[11] 参阅3.13.22。
[12] 意思是:来到这里就必须被她吃掉。
[13] 梵文Dakṣa,生主。参阅1.20.15。
[14] 据梵文注释,第三件事指哈奴曼从须罗娑嘴中逃出。
[15] 梵文Kaiśika,一种舞蹈。
[16] 梵文Airāvata,方位大象。参阅3.13.24。
[17] 梵文Siṃhikā。
[18] 意思是只须抓住影子,猴子身躯就不能再动。
[19] 请读者参阅中国长篇神怪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钻入铁扇公主肚中的故事。
[20] 指楞伽岛上的摩罗耶山;参阅2.85.21。
[21] 直译应该是:
他看到大海的老婆们
那一张张的嘴。
“大海的老婆”指“河流”。
[22] 树名,参阅2.88.6;3.14.7;4.1.40等等。
[23] 树名,亦作优陀罗,参阅3.71.15;4.1.40。
[24] 梵文Amarāvatī,音译“菴摩罗婆底”。参阅1.5.15。
[25] 梵文Trikuṭa。
[26] 参阅2.70.16;2.85.47。
[27] 梵文Karṇikāra。
[28] 参阅2.88.8;3.69.3。
[29] 梵文Muculinda,树名,学名是Pterospermum Suberifolium,《翻译名义大集》6167作“林陀树”。
[30] 参阅4.27.4。
[31] 参阅2.88.9;4.1.38等等。
[32] 梵文Saptacchada,树名,学名是Alstonia Scholaris。
[33] 参阅2.88.8;4.29.8。
[34] 参阅2.78.3;2.90.14。
[35] 参阅3.71.21。
[36] 参阅2.24.140;4.1.28。
[37] 梵文Bhogavatī,指阿槃提都城嗢逝尼(Ujjayinī)。
[38] 梵文Śataghnī,一种兵器名。
[39] 指鸯伽陀。
[40] 指猴王须羯哩婆。
[41] 梵文Ātman,印度哲学名词,有人译为“神我”,指最高精神,最高原理,有时候等于“梵”。
[42] 参阅3.65.5;4.1.43。《翻译名义大集》4884作“凤凰、鹤”。
[43] 猴子名,参阅4.32.11。
[44] 猴子名,参阅4.22.13。
[45] 猴子名,参阅4.25.32。
[46] 猴子名,参阅4.25.32。
[47] 指猴王须羯哩婆。
[48] 梵文Kuśaparvan。
[49] 梵文Ketumāla。
[50] 梵文tristhāna,据梵文注释,“三处”指的是心、喉和头。
[51] 梵文paṭṭiśa,《翻译名义大集》3467作“三股叉”。
[52] 梵文kṣepaṇī,弹弓一类的东西,可以射出石头或泥丸。
[53] 梵文Śūlam,《翻译名义大集》6085作“插杵”。
[54] 此章与其他各章迥乎不同。从修辞方面来看,本章诗篇雕琢刻镂,卖弄技巧,与《罗摩衍那》绝大多数篇章之朴素无华者相较,判若两书。从诗律方面来看,其他诗篇一般都使用输洛迦格。此章则使用特哩湿图朴(Triṣṭubh),即每诗分为四句,每句十一个音节。以第一首诗为例,格律如下:
∨—∨— —∨∨—∨— —
— —∨— —∨∨—∨— —
∨—∨— —∨∨—∨— —
— —∨— —∨∨—∨— —
第一行和第三行格律又名优本特罗婆祇罗(Upendravajrā),第二行和第四行格律又名因陀罗金刚杵(Indravajrā)。二者混杂,名曰优婆遮底(Upajāti)。从以上两方面情况来看,此章必晚出。
[55] 根据印地文译本,意思是永远坚持走达磨的道路。
[56] 梵文Prahasta。
[57] 梵文Mahāpārśva。
[58] 参阅1.3.26;3.16.19。
[59] 参阅1.1.66;3.35.21。
[60] 梵文Mahodara。
[61] 参阅1.39.12。
[62] 梵文Vidyujjihva。
[63] 梵文Vidyunmāli。
[64] 梵文Vajradaṃṣṭra。
[65] 梵文Śuka。
[66] 梵文Sāraṇa。
[67] 梵文Indrajit,意思是“因陀罗胜”,能战胜天帝。
[68] 这个名字似乎有点混乱。从语法变化来看,这里应该是Jambūmali。但在5.42.12又作Jambūmalin。
[69] 梵文Sumāli。
[70] 梵文Raśmiketu。
[71] 梵文Sūryaśatru。
[72] 梵文Dhūmrākṣa。
[73] 参阅1.1.57。
[74] 梵文Vidyudrūpa。
[75] 梵文Bhīma。
[76] 梵文Ghana。
[77] 梵文Vighana。
[78] 梵文Śukanābha。
[79] 梵文Vakra。
[80] 梵文Śaṭha。
[81] 梵文Vikaṭa。
[82] 梵文Hrasvakarṇa。
[83] 梵文Daṃṣṭra。
[84] 梵文Romaśa。
[85] 梵文Yuddhonmatta。
[86] 梵文Matta。
[87] 梵文Dhvajagrīva。
[88] 梵文Nādin。
[89] 梵文Vidyujjihvendra。
[90] 梵文Jihva。
[91] 梵文Hastimukha。
[92] 梵文Darāla。
[93] 梵文Piśāca。参阅1.26.16;1.39.7;3.18.8等。
[94] 梵文Śoṇitākṣa。
[95] 梵文原本在这里有点混乱。精校本和其他几个本子也有分歧。我认为,这两行诗应该归下一颂,否则解释就有困难。
[96] 也可以译为“大梵天”。
[97] 这一章与第四章情况相同,参阅上面注〔54〕。
[98] 梵文Maya。参阅3.52.13。
[99] 参阅1.1.69。
[100] 梵文timiṃgila和jhaṣa,两个都是神话中的大鱼。
[101] 印度神话中财神爷的名字。
[102] 梵文Kādamba,一种鹅,翅膀是深灰色的。
[103] 梵文haṃsa。
[104] 这一颂和下一颂中的比喻,显得非常离奇;但在梵文文学中却并非个别现象。另一方面,这种比喻也并非毫无理由。
[105] 梵文Mādhava,印度春季的第二个月,亦作Vaiśākha,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作“吠舍佉月”。
[106] 庄严,在译经中就是“装饰”的意思。
[107] 树名,参阅2.88.24。
[108] 树名,参阅3.71.15。
[109] 梵文paṇava,《翻译名义大集》5014作“打镮”。
[110] 梵文ḍinḍima,一种鼓。
[111] 梵文āḍambara,一种鼓。
[112] 意思是正宫娘娘。
[113] 梵文Mandodarī。
[114] 梵文mṛdaṇga。
[115] 梵文pīṭhikā,似为植物名,学名是Clypea Hernandifolia, L.。另一个本子作“celikā”,“女人胸衣”。
[116] 梵文cakora,《翻译名义大集》4895作“杂固喇”,是一种鹧鸪。
[117] 参阅4.25.32;4.40.2等等。
[118] 梵文caitya,汉译“支提”(见《翻译名义大集》7000),意思是“塔、庙”。参阅2.6.11。
[119] 指天空。“悉陀”,参阅1.14.4;1.16.8等等。
[120] 原文作“人”。
[121] 参阅1.1.53。
[122] 参阅4.18.19。
[123] 参阅1.3.16;4.11.35。
[124] 参阅1.13.1;3.13.15;4.16.27等等。
[125] 参阅1.34.19;3.13.15。
[126] 参阅1.2.22。
[127] 参阅3.14.17;4.1.37。
[128] 参阅4.1.40。
[129] 梵文nāgavṛkṣa。参阅4.49.20,注〔13〕。
[130] 梵文kapimukha,一种树名。
[131] 梵文Vindhya。
[132] 梵文śiṃsupa,一作śṃiśaopa,树名,学名是Dalbergia Sisso,一说就是无忧树。
[133] 参阅1.26.13。
[134] 参阅3.47.29;4.39.50等。
[135] 参阅2.50.6;4.1.40。
[136] 参阅2.65.3;3.30.15。
[137] 古代印度人认为,世界上只有四个大海洋。
[138] 参阅4.25.32。
[139] 梵文Kailāsa。
[140]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说:“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谓之黑分。”这里指的就是“白分”,农历自初一至十五。
[141] 参阅1.1.24。
[142] 梵文bimba,《翻译名义大集》5210作“相思果”,7912作“宾波”,果名,颜色红艳。
[143] 梵文Rati。
[144] 梵文smṛti,指师弟相传的学问或经典,与它相对的是śruti,天启。参阅2.21.21,注〔53〕。
[145] 参阅5.13.25。
[146] 参阅1.1.45。
[147] 参阅1.1.33。
[148] 参阅2.9.11。
[149] 参阅1.1.37。
[150] 参阅1.1.37。
[151] 参阅1.1.37。
[152] 参阅1.30.6。
[153] 参阅5.15.5。
[154] 梵文Brahmarakṣas,原意是“堕落了的婆罗门的鬼魂”,这里似乎暗示罗刹中的婆罗门。
[155] 梵文īhāmṛga,字典上意思是“狼”,恐不确,狼怎么能令人赏心悦目呢?
[156] 参阅1.19.17。
[157] 梵文Hiraṇyakaśipu,一个底提耶王的名字,迦叶波与底提之子。大梵天恩赐他不被人、神、兽所杀。他于是就傲气凌人,无法无天。他的儿子钵罗诃罗陀(Prahlāda)恳请大神毗湿奴杀父除害。毗湿奴化作人狮,杀掉了他。
[158] 参阅3.44.16。
[159] 指金翅鸟。毗那陀,参阅2.22.14。
[160] 梵文Vṛtra。参阅1.23.17。
[161] 指吉罗娑山。
[162] 参阅3.4.17。
[163] 梵文Dhānyamālinī。
[164] 参阅3.13.8。
[165] 梵文Ekajaṭā。
[166] 梵文Prajāpati,在印度神话中,含义不同,毗湿奴、湿婆、太阳、火等都被称作生主。一般指大梵天首先创造的十个人,其中包括摩哩质、阿低利、阿底提、补罗私底耶、达刹、那罗陀等等。这里说六个生主。
[167] 梵文Harijaṭā。
[168] 参阅1.52.14。那里是声音,这里是人名。
[169] 梵文Caṇḍodarī。
[170] 梵文Praghasā。
[171] 梵文Ajāmukhī。
[172] 参阅1.1.36,注〔45〕。
[173] 梵文Nikumbhilā,楞伽城西门举行祭祀之地。
[174] 参阅注〔41〕。
[175] 参阅1.3.21。
[176] 梵文ayuta。参阅4.34.15。
[177] 梵文Vācaspati,意译是“语主”。在印度神话中,他代表许多神灵,比如苏摩、制造一切的大神、生主、大梵天等等。一般指抽象神格勿哩诃娑波提。参阅2.22.4。
[178] 参阅3.12.7。
[179] 参阅1.1.29。
[180] 梵文lakṣaṇa,身体上小的特征。
[181] 梵文vyañjana,身体上大的特征。印度古代人相信,大人物身上都有这些特征。比如释迦牟尼身上就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182] 根据印地语译本,意思是轻蔑或者斥责。
[183] 指大腿、手腕和手掌都很结实。
[184] 指眉毛、阴囊和手臂都下垂。
[185] 头发、阴囊和膝盖都均等。
[186] 肚脐中间的部分、肚子和胸脯都高高地隆起。
[187] 肚子上和脖子上都有三条纹。
[188] 脚底心、脚印和奶头都洼下。
[189] 梵文triśīrṣavat,意义有点含糊。“头顶”,指解剖学上的颅顶。
[190] 大拇指上有四条表示精通四吠陀的指纹。
[191] 前额上有表示长寿的条纹。
[192] “手”,表示长度的一个单位,等于二十四指。
[193] 手臂、膝盖、大腿和面颊都匀称。
[194] 眉毛、鼻孔、眼睛、耳朵、嘴唇、奶头、胳臂、腕、膝、阴囊、腰、手、脚和腰的后部都均等。
[195] 四颗牙齿光滑、锐利、紧挨在一起。
[196] 走起路来像狮子、老虎、飞禽和大象。
[197] 声音、脸、指甲、毛、皮肤很光滑。
[198] 手骨、脚骨、食指、小指、脚踝、臂、大腿和膝都很长。
[199] 嘴、眼、嘴尖、舌头、嘴唇、上腭、乳房、指甲、手和脚像莲花一样。
[200] 胸脯、额、脖子、手臂、上身、肚脐、脚、耳朵、背和头。
[201] 他得到光荣、美誉和智慧。
[202] 他的父族和母族都清白无瑕。
[203] 胸脯、肚子、腋下、鼻子、上身和前额都很高。
[204] 他的手指节、头发、毛、指甲、皮肤、胡须等都很柔软。
[205] 含义不清楚,可能与注〔201〕是同一个意义。
[206] 参阅1.3.15,注〔91〕。
[207] 参阅1.1.42。
[208] 指商婆底。
[209] 梵文kauraja。
[210] 哈奴曼名义上的父亲,参阅4.38.17。
[211] 参阅1.41.12。
[212] 梵文Śambasādana,又名Śambara,魔名。
[213] 指吉萨陵。
[214] 参阅5.33.78。
[215] 指对朋友使用平等待人和兄弟情谊两种方式。
[216] 指对敌人使用:一馈赠、二离间、三惩罚三种方式。
[217] 梵文Dardara,似应作Dordura。
[218] 参阅1.1.66。
[219] 参阅3.13.12。
[220] 梵文Avindhya。
[221] 梵文Pulomajā,因陀罗的老婆,又名因陀罗尼(Indrāṇī)。
[222] 意思是,他射出去的箭又多又密,像网一般。
[223] 一般指因陀罗。
[224] 参阅2.86.11。
[225] 梵文Astra,意思是弓、箭、标枪等。这里明确说是梵天钦赐,所以我译为“梵箭”。
[226] 这里指的是女神难近母(Durgā)。
[227] 印度注释对这一颂解释纷纭。意思大概是:摩尼宝上有洞,拇指可以套上,胳臂却伸不进去。
[228] 指被派来救悉多。
[229] 参阅2.65.11。
[230] 这是四种对付敌人的手段。
[231] 这一首诗原文多少有点隐晦。我看了两个印地文译本,都与原意大相径庭,二者间也毫无共同之处,颇为难解。
[232] 参阅1.3.22。
[233] 指金翅鸟。
[234] 指阎浮摩林。
[235] 梵文Pāriyātra。参阅4.41.16。
[236] 梵文Yūpākṣa。
[237] 梵文Durdhara。
[238] 梵文Praghasa。这里是男性。注〔170〕是女性。
[239] 参阅4.13.4。
[240] 参阅4.25.32。
[241] 参阅1.26.14。
[242] 原文如此。
[243] 梵文Akṣa。
[244] 在空中。
[245] 梵文Cakracara,一种魔怪。
[246] 指风神。
[247] 以上三颂含义比较隐晦。参阅了两个印地文译本,这两个译本互相矛盾,有的本身也矛盾。反复斟酌,译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否完全正确?还不敢说。
[248] 梵文Nikumbha。
[249] 一个大数的名称,究竟有多大,解释不一。
[250] 梵文trikāla,指过去、现在和未来。
[251] 根据印度古代神话,世界末日毁灭之夜中,一切生物都将灭亡。这个毁灭之夜往往神化为女神难近母。
[252] 意思是,火能焚烧一切,谁也无法抗御。
[253] 梵文Ariṣṭa。
[254] 梵文padmaka,《翻译名义大集》4204作“松树,松柏”。
[255] 参阅1.23.14;2.93.18。
[256] 焚文Tiṣya,星座名。
[257] 梵文Śravaṇa,星座名,二十八宿中的牛宿。
[258] 指月亮。
[259] 指梅那迦山。
[260] 参阅3.18.4;4.41.29。
[261] 参阅3.13.22。
[262] 参阅4.38.7。
[263] 参阅2.88.8;3.10.72。
[264] 指大梵天。
[265] 参阅4.39.3。
[266] 梵文madhuvana。
[267] 梵文Dadhimukha。
[268] 在这里不是Dadhimukha,而是Dadhivaktra,两个字的含义是一样的。印度古代许多人名以义为准,而不以音为准。
[269] 梵文droṇa,《翻译名义大集》6766作“斗斛”。
[270] 印地文译本对这句话有两种译法。另一种译法是:“把他们掷到天上。”
[271] 这一句的梵文原文有异读,意思是:“好像是投石器投出的石头。”
[272] 这是哈奴曼口中叙述的罗摩对悉多说的话。
[273] 这是悉多对罗摩说的话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