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呼《芬芳誓言》
由于眼睛不好,我已经好多年没有看电影了。昨天下午,承《芬芳誓言》的导演和编剧王晓棠女士和编剧王宸先生垂青,到北大来专场播放,高谊隆情,十分动人。但是,我心里却一直在嘀咕,这样热的天气,在这样正应睡午觉的下午1点,而且学生正在考试中,能有几个人来看呢?可是我一走进演播大厅,里面整整齐齐地坐满了一千多人,我的心立刻放下了,自己有点杞人忧天了。
王晓棠用她那演员特有的鲜明、生动、准确、精炼的语言首先作了几点说明,主要是说,这一部电影没有一个真正的职业演员,连非职业的演员,如“客串”之类也都没有,从头到尾都是非演员的演员,过去从来没有同电影沾过边儿。这已经够骇人听闻了。故事也极简单朴素,并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故事的展开前后不过一个来礼拜。然而效果呢?“诸位呆一会儿看完后自己去体会吧!”
于是电影放映了。
男主人公是一位离开大陆52年又回到重庆来的台商丁嘉尧,这一次回来是想寻找52年前的未婚妻黄一兰和曾经救过他的命的一个“小兵”。这一个角色由一位原全国教育工会主席来扮演。其余的角色都用真名真姓,自己演自己,基本上都是台属。
故事展开的地方共有四处:一,重庆;二,长江游轮上;三,江阴;四,南京中山陵。其中以在长江游轮上时间最长。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主人公的独白或谈话,再加上旁白叙述出来的。故事极为简单,只不过是主人公来大陆寻找52年前的未婚妻和一个小兵而已。结果是到了江阴以后,痴心妄想,忠诚不二,盼星星、盼月亮,一直没有嫁人的黄一兰,刚好在前一天去世。这对主人公是多么大的多么残酷的打击,人人都能想象的。但是,如果编剧竟然让52年前的一对恋人见了面,则这一部电影就可以不必拍了。那将是一个天大的败笔。两位编剧采用了悲剧的手法。在等了52年漫长的岁月以后,在最后一刹那仍然不让他们见面。等得时间越长,悲剧的气氛越浓。最后主人公到了南京中山陵,主人公同“小兵”终于见了面。故事告终,影片结束。我认为,这是编剧使用的一个手法,在悲剧中搀和上了一点喜剧的成分,可是并不影响全剧的悲剧气氛。
全剧的主旋律是一首丹麦民歌,民歌的最后几句话是:“不远了呀不远了。只要心儿没有老,幸福的日子呀就要来到了。”
电影结束了,整个大讲堂内一片热烈的掌声。在场的所有的我认识的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没有没哭过的。有的人竟哭得两眼红肿。我在上面提到过“效果”,这就是效果。我对王晓棠说:“我简直想称这部影片为杰作!”
影片故事虽然极其简单,甚至渺小;但是,谁都能够看出,简单渺小中有极其重大深刻的政治涵义。它牵涉到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统一问题。我在大陆和香港等地会见过许多台湾朋友,我也曾访问过台湾,会见的朋友当然更多。但是,我们相处,宛如家人,谁也没有感到对方是“异类”。我们本来就是同胞兄弟姐妹嘛。由于种种原因,其中主要是上了那一个以世界警察自居的、野心不小于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的帝国主义大国的当,使我们一家人长期分离,这实在是一件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是13亿炎黄子孙的一块心病,必欲除之而后快。
王晓棠、王宸两位编剧抓住了这一件事,也就是抓住了13亿人民的心。他们把一件绝大绝大的大事通过一个绝小绝小的情节来表达出来。王晓棠的导演手法更是化大为小,小中见大,大小结合,浑然一体。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非有绝大的才能是办不到的。王晓棠是演员,是编剧,是导演,又是为数不多的解放军的女将军之一,是见过大场面的。她曾导演过调动七大军区一百五十多万人参拍的《大转折》。那是大题目大动作,以大对大,当然有其困难之处的。现在这一部《芬芳誓言》,是大题目小动作,以小对大,难度更大。然而王晓棠却显示出来了将军风度,大处着眼,小处下手,严丝合缝,不露破绽。全片气势恢宏,一气呵成。然而,美感享受最忌单调。如果一路伟大上来,开始时当然印象极深,到了后来,就会有单调之感。王晓棠使用了一些“小动作”,以达到大小结合避免单调的目的。最显著的是两个儿童。森森在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了。到了江阴以后又出现了一个小女孩。两个孩子那一幕短短几秒钟揪眼睫毛的戏,着墨不多,却逸趣无穷。看到这里,我想没有哪个观众会不破涕为笑的。晚会最后两只小手摞在一起的画面,是最能催人泪下的一幕。还有一个“小动作”,必须在这里提一提,这就是,当游轮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中时,主人公说了一句“除却巫山不是云”,镜头立即转向雄峙江边高插云天的巫山玉女峰。这一幕恐怕很少有观众能够认识到,然而却是多么诗意盎然,含意又是多么深远!
我在上面已经说到过,这一部电影的中心思想是讲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的分离的悲剧的。丁嘉尧和黄一兰的分离就是这个分离的象征。丁黄没能见到面,海峡两岸的分离仍在继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13亿人民应该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贯彻影片始终的那一条红线,就是说明这个态度的。这一条红线在片中用浓墨重彩绘了出来:忠诚,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一句绝对正确的话摆在别的地方未必能引起极大的震动。然而,在本片中,在整个悲壮的艺术气氛中,却真正引起了大震动。本片在北大放映时,画面上一出现这一句话,全场上立即响起了一阵震耳欲聋的掌声,可见其感染力之大!我想,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一次生动而又深刻的教育。忠诚,对祖国要忠诚,对工作要忠诚,对人民要忠诚,对事业要忠诚,对朋友要忠诚,对自己要忠诚,对亲人要忠诚,对爱情要忠诚,总之是说不完的忠诚。忠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忠诚,祖国的统一是指日可待的。在这里,观看影片的人无一不受到一次灵魂的净化。
在整个片子的悲剧的气氛中,我想,每一个观众也都受到了一次灵魂的净化。古希腊文学理论中就有“净化”(katharsis)这个词儿,指的就是这种情况。灵魂净化,只有积极的意义,没有任何消极的意义。净化以后,再注入更多更真实的忠诚,我们中华民族的前途一定会像上面提到的本片主题歌所说的那样:“不远了呀不远了。只要心儿没有老,幸福的日子呀就要来到了。”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部杰出的影片,值得向两岸全体人民以及海外华人郑重推荐的。
最后,我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提一个建议:是否可以把南京中山陵那一幕提到江阴前面来,江阴台胞联谊会气氛热烈,情绪激昂,最后两只小手摞在一起有极深刻的象征意义,是全剧发展的最高顶峰,也是全剧收场的最佳时刻。后来忽然又加上了南京一幕,令人感到有点枝蔓泄气。
2001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