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苏沈良方》

    (7)《旅舍备要方》

    (8)《史载之方》

    (9)《普济本草方》

    (10)《鸡峰普济方》

    (1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2)《济生方》

    (13)《活人事证方》

    (14)《仁斋直指方》

    以上医家撰著的方书。

    上面列举的《本草》与医书,显然还不完备。量大了,对搜集资料来说,当然是好事;但同时也是苦事,苦不堪言。

    由于所有的书都没有索引,更谈不上输入电脑,我又不愿意草率从事,总想竭泽而渔,因此我就被迫使用最原始、最笨拙,但又非此不可的办法:把想查阅的书,不管多厚多重,一页一页地,一行一行地搜索。我已经练就了一套目下二十行的本领,飞速翻看下去。我想寻找的字样:甘蔗、沙糖、白沙糖、石蜜、糖霜等等,会自动地跃入我的眼中。然而,有时候,凝神静目,努力睁开昏花的老眼,看下去,看下去,直看得书上的字在我眼前跳舞,一动不动,枯坐几个小时,全身疲软,头昏耳鸣,如果能找到一两条对我有用的资料,我就兴会淋漓,手舞足蹈了。专就《本草》和“方书”而论,我翻阅的书籍(主要是文渊阁《四库全书》,因为这最方便。《四库全书》虽有“四库残书”之名,然而我并不研究版本,对我毫无影响),至少有六七千页之多,其中辛苦真难言矣。

    痛苦诉尽,书归正传。我在下面分两个层次,来介绍我搜集到的资料,先《本草》,后“方书”。

    本 草

    《本草》种类繁多,已如上述。如果真想彻底竭泽而渔的话,那就必将付出巨大的劳动然而却是事倍功半,不会有多大成效。看来还是采用一种优选法,更为顺理成章。我在众多的宋代《本草》中选取了两种:一种是《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一种是《本草衍义》,以前者为主。

    《证类本草》

    北宋唐慎微(1056—1063年) 〔3〕 撰,共三十一卷。慎微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是著名的医生,有长期的实践经验。于元丰五年至六年(1082—1083年)撰成此书。原本二十二卷,大观二年(1108年)修订本称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二卷,又称《大观本草》。政和元年(1116年)官修,称之为《政和》本,三十一卷,六十余万字,引历代“经史方书”二百七十多种,介绍各种药品1746味,其中有编者新增628种。明代李明珍的《本草纲目》即以此书为底本,可见此书之重要。

    我使用的是《四库全书》本。根据本书一开头所介绍的情况,本书“补注所引书传”,共有下列诸书:

    《开宝新详定本草》 《食疗本草》

    《开宝重定本草》  《本草拾遗》

    《唐新修本草》   《四声本草》

    《蜀重广英公本草》 《本草性事类》

    《吴氏本草》    《南海药谱》

    《药总诀》     《食性本草》

    《药性论》     《日华子诸家本草》

    《药对》      《删繁本草》

    由此可见本书引证之周备。

    现将有关资料条列如下:

    卷二 口疮 石蜜(平微温)
    吐唾血 飴糖(微温) 〔4〕
    妇人崩中 飴糖(微温臣)
    乌头天雄附子毒 飴糖
    卷二三 果部
    石蜜 甘蔗(音柘) 沙糖(唐附)
    石蜜(乳糖也) 味甘寒,无毒。主心腹热胀,口干渴。性冷利。出益州及西戎,煎炼沙糖为之。可作饼块。黄白色者佳。(夹注)唐本注云:用水、牛乳、米粉合煎,乃得成块。西戎、江左亦有,殆胜蜀者。云用乳汁和沙糖煎之,并作饼坚重。今注此石蜜,其实乳糖也。前卷已有石蜜之名,故注此条为乳糖。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孟诜云:石蜜治目中热膜,明目。蜀中、波斯者良。东吴亦有,并不如两处者。此皆煎甘蔗汁及生乳汁,则易细白耳。和枣肉和苣藤末丸,每食后含一两丸,润肺气,助五藏津。
    《图经》(文具甘蔗条下)
    《衍义》曰:石蜜,川浙最佳,其味厚,其他次之。煎炼成入铜锡器,达京都。至夏月及久阴雨,多自消化。土人先以竹叶及纸裹,外用石灰埋之,仍不得见风,遂免。今人谓乳糖。其作饼黄白色者,今人又谓之捻糖,易消化。入药至少。
    甘蔗(音柘) 味甘平,无毒。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夹注)陶隐居云:今出江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如大竹,长丈余。取沙以为沙糖,甚益人。又有荻蔗,节疏而细,亦可啖也。今按别本注云:蔗有两种,赤色名崑(6)《苏沈良方》 - 图1 蔗,白色名荻蔗。出蜀及岭南为胜。煎为沙糖,今江东甚多而劣于蜀者,亦甚甘美。时用煎为稀沙糖也。今会稽作乳糖,殆胜于蜀。去烦,止渴,解酒毒。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荻,高丈许。有竹荻三蔗。竹蔗茎粗,出江南。荻蔗茎细,出江北。霜下后,收茎,笮其汁为沙糖,炼沙糖和牛乳,为石蜜,并好。日华子云:冷,利大小肠,下气痢,补脾,消痰,止渴,除心烦热。作沙糖,润心肺,杀虫,解酒毒。腊月,窖粪坑中。患天行热狂人,绞汁服,甚良也。
    《图经》曰:甘蔗,旧不著所出州土。陶隐居云:今江东者甚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者,如大竹,长丈余。今江、浙、闽、广、蜀川所生,大者亦高丈许。叶有二种,一种似荻,节疏而细短,谓之荻蔗。一种似竹,粗长。笮其汁以为沙糖,皆用竹蔗。泉、福、吉、广州多作之。炼沙糖和牛乳为石蜜,即乳糖也。惟蜀川作之。荻蔗但堪啖,或云亦可煎稀糖。商人贩货至都下者,荻蔗多而竹蔗少也。
    《食疗》主补气兼下气,不可共酒食,发痰。
    《外台秘要》主发热,口干,小便涩。取甘蔗,去皮尽,令吃之咽汁。若口痛,捣取汁,服之。
    《肘后方》主卒干呕不息。甘蔗汁温令热,服半升,日三。又以生姜汁一升服,并差。
    《梅师方》主胃及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旋旋吐者,以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二味相和,分为三服。
    《食医心镜》理正气,止烦渴,和中补脾,利人肠,解酒毒,削甘蔗去皮食(尽?)后吃之。
    张协《都蔗赋》云:挫斯蔗而疗渴,若漱醴而含蜜。
    《衍义》曰:甘蔗,今川、广、湖南北、二浙、江东西皆有。自八九月已堪食。收至三四月方酸坏。石蜜、沙糖霜皆自北(此?)出。惟川浙为胜。
    沙糖
    味甘寒,无毒。功体与石蜜同,而冷利过之。笮(音诈)甘蔗汁煎作。蜀地、西戎、江东并有之。(夹注)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孟诜云:沙糖,多食令人心痛。不与鲫鱼同食,成疳虫。又不与葵同食,生流澼。又不与笋同食,使笋不消,成症,身重不能行履耳。
    《图经》(文具甘蔗条下)
    《食疗》云:主心热,口干,多食生长虫,消肌肉,损齿,发疳(6)《苏沈良方》 - 图2 ,不可长食之。
    《子母秘录》治腹紧,白糖以酒二升煮服,不过再差。
    《衍义》曰:沙糖又次石蜜、蔗汁清,故费煎炼,致紫黑色,活心肺大肠紧,兼啖驼马。今医家治暴热,多以此物为先导。小儿多食,则损齿,土制水也。及生蛲虫,裸虫,属土,故名甘遂生。

    寇宗奭《本草衍义》卷一七

    石蜜
    《嘉祐本草》,石蜜,收虫鱼部中,又见果部。新聿取苏恭说,直将石字不用。石蜜既自有本条,煎炼亦自有法。今人谓之乳糖,则虫部石蜜自是差误,不当更言石蜜也。本经以谓白如膏者良。由是知石蜜字乃白蜜字无疑。去古既远,亦文字传写之误。故今人尚言白沙蜜,盖经久则陈白面沙,新收者惟稀而黄。次条蜜蜡故须别立目,盖是蜜之房,攻治亦别。至如白蜡,又附于蜜蜡之下。此又误矣。本是续上文,叙蜜蜡之用,又注所出州土,不当更分之为二。何者?白蜡本条中盖不言性味,止是言其色白尔。既有黄白三色,今止言白蜡,是取蜡之精英者。其黄直置而不言。黄则蜡陈,白则蜡新,亦是蜜取陈,蜡取新也。唐注云:除蜜字为佳。今详之,蜜字不可除,除之即不显蜡自何处来。山蜜多石中或古木中有,经二三年或一年而取之,气味醇厚。人家窠槛中蓄养者,则一岁春秋二取之。取之既数,则蜜居房中日少,气味不足,所以不逮陈白者,日月是也。虽收之才过夏,亦酸坏。若龛于井中近水处,则免。汤火伤,涂之痛止。仍捣薤白相和,虽无毒,多食亦生诸风。

    上面这一大段,看起来头绪纷繁,实际上是讲了几种东西:石蜜、蜜蜡、白沙糖等。关键在于石蜜一词。上面第三章“石蜜”中,我讨论了这个问题。最容易混淆的是石蜜一词众多含义中的两个:一个是乳糖等的石蜜,一个是崖蜜和岩蜜等的石蜜。请参阅该章。

    方 书

    下面谈医书或者“方书”。

    方书的书名表已经列在上面。这个表虽然看上去已经不小,但是离完备还有很长的距离。《四库全书》中所列的方书其量要比《中国医学史》大得多。面对这样大量的方书,我仍然采用了我那种最笨拙、最原始的办法。我几乎把《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第738册、739册、741册、742册、743册、744册,数千页密密麻麻小字翻了一个遍。现在将找到的资料条列如下:

    《寿亲养老新书》

    宋陈直撰,《四库全书》第738册。

    卷一
    食治老人膈上风热,头目赤痛,目赤(6)《苏沈良方》 - 图3 (6)《苏沈良方》 - 图4 竹叶粥方
    竹叶(五十片洗净) 石膏(三两) 沙糖(一两) 浙粳米(三合) 右以水三大盏煎石膏等二味,取二盏去滓澄清,用煮粥熟,入沙糖(原作塘)食之。
    食治老人上气咳嗽喘急,烦热,不下食,食即吐逆,腹胀满姜糖煎方
    生姜汁(五合) 沙糖(四两)
    食治老人咳嗽,虚弱,口舌干燥,涕唾浓粘甘蔗粥方
    甘蔗汁(一升半) 青粱米(四合净淘)
    食治老人上气热,咳嗽,引心腹痛满闷桃仁煎方
    桃仁(二两去皮尖熬末) 赤(6)《苏沈良方》 - 图5 (四合)

    这里的“赤(6)《苏沈良方》 - 图6 ”,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既然治咳嗽,就可能与糖有关。

    《圣济总录》

    是北宋末年,政府组织曹孝忠等八位医官编成,历时七年(1111—1117年)。全书共二百卷,约二百万字,分六十余门,方近二万首,前代方书几乎全被囊括,内容十分丰富。对后世医学的发展颇有影响。《四库全书》第739册。

    现将在本书中找到的资料条列如下:

    卷四
    伤寒后失音不语
    杏仁煎 治暴嗽失音,语不出
    杏仁(炒研二两) 百合 木通 五味 贝母 紫花 桑白皮(一两) 姜汁(五钱) 白蜜 沙糖(四两)
    卷一五
    治病后津液燥少,大便不通肠结方
    糯米(二合炒灰存性研) 猪胆(一枚取汁) 沙糖(少许)
    地黄煎丸方 治结阴便血
    生地黄(汁) 小蓟(汁各一升) 沙糖(一两同上二味熬成者) 地榆 阿胶(炙令燥) 侧柏(各二两)
    卷一七
    点眼黄连煎方 治眼目暴赤,碜涩疼痛
    甘蔗(十二两汁) 黄连(研半两)
    卷一九
    橘皮丸方 治骨鲠在喉中不出
    陈橘皮(去白半两) 乌贼鱼骨(去甲) 沙糖(各一分)

    在长达二百万字的《圣济总录》中,我努力找到的就只有以上寥寥几条。书中有很多药方中有“飴糖”,我就根据我在上面谈过的理由,一律不抄了。

    《全生指迷方》

    宋王贶撰,《四库全书》第741册。

    卷一九
    小儿卫生总论方
    治癣新生
    右以沙糖、(6)《苏沈良方》 - 图7 砂各一小块,同烂抓破除之。
    又方治如前(一治诸癣)
    斑猫(五个去翅足微炒) 盐豉(四十九粒浴令润) 砂糖(皂子大一块)

    《仁斋直指》

    金刘完素撰,《四库全书》744册。

    卷五
    丹溪治茶癣方
    石膏 黄芩 升麻各等分
    右为末,沙糖水调下。
    卷二二
    去水膏,治痈疽破穴后误饮皂水及诸毒水,以致头痛
    甘草(生为末一分) 砂糖 糯米粉(各三分)
    右为膏,摊在绢上,贴,毒水自出,驴马汗及尿粪,一切青(毒?)水皆治之

    方书的介绍到此为止。

    我在上面只列举了四部方书,三宋一金,非不愿也,是不能也。我翻看的方书的数目要超过这个数目许多倍。我翻看的虽多,但是找到的资料却极少。有时简直令人丧气。我原以为,宋代在唐代已经达到的基础上,对于甘蔗、沙糖、石蜜和糖霜等的药用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实际上却正相反。我写上一章唐代的情况时翻看了许多唐代的《本草》和医书,对甘蔗、沙糖等药用方面有了一些了解。这些东西治什么病,那里讲得清清楚楚。然而在宋代的方书中,在同样病的章节下,药品中却不见甘蔗、沙糖等的踪影。这种例子举不胜举。拿唐代的《外台秘要》和宋代的《圣济总录》相比,在同样的病的章节中,唐代有甘蔗和沙糖等,而宋代却没有。其他宋代方书完全相同。这是一个颇为反常的现象。原因何在呢?目前我还解释不了,只有留待将来了。

    3.炼糖专著

    这是宋代与唐代最大区别之所在。唐代没有一本专门讲炼糖的专著,而宋代则有,这就是王灼的《糖霜谱》。

    这是一部奇书,在宋代就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此书约成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几乎与王灼同时代的洪迈(1123—1202年),在他所著的《容斋随笔·五笔》第六卷中就已扼要介绍了《糖霜谱》的内容。介绍完了以后,洪迈写道:

    遂宁王灼作《糖霜谱》七篇,具载其说。予采取之,以广闻见。

    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此书被收入,纪昀等在《提要》中对它作了简短而扼要的介绍,并且提出了自己对糖的一些看法,很有启发意义,我现在将《提要》抄在下面:

    臣等谨案:《糖霜谱》一卷,宋王灼撰。灼字晦叔,号颐堂,遂宁人。绍兴中尝为幕官。是编分七篇。惟首篇题“原委第一”,叙唐大历中邹和尚始创糖霜之事。自第二篇以下,则皆无标题。今以其文考之,第二篇言以蔗为糖始末,言蔗浆始见楚词,而蔗餳始见《三国志》。第三篇言种蔗。第四篇言造糖之器。第五篇言结霜之法。第六篇言糖霜或结或不结,似有运命。因及于宣和中供御诸事。第七篇则糖霜之性味及制食诸法也。盖宋时产糖霜者凡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五地,而遂宁为最。灼生于遂宁。故为此谱。所考古人题咏始于苏黄。案古人谓糟为糖。《晋书·何曾传》所云“蟹之将糖,躁扰弥甚”是也。《说文》有“飴”字,无“糖”字。徐铉新附字中乃有之。然亦训为“飴”,不言蔗造。铉,五代宋初人也。尚不知蔗糖事,则灼所征古文实始于元祐,非疏漏矣。惟灼称糖霜以紫色为上,白色为下;而今日所尚,乃贵白而贱紫。灼称糖霜须一年有半乃结。其结也以自然,今则制之甚易,其法亦不相同。是亦今古异宜,未可执后来追议前人也。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恭校上。

    从这一篇《提要》中,完全可以看出本书的梗概。在中国制糖史上,《糖霜谱》是一部空前的专著。篇幅不长,我把它整个抄在下面,比由我来摘抄要好得多。在下面讲宋代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时,我还要利用书中的资料。我使用的是《学津讨原》本,第15集,第10册:

    原委第一
    糖霜,一名糖冰,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有之,独遂宁为冠。四郡所产甚微而碎,色浅味薄,才比遂宁之最下者。凡物以希有难致见珍。故查、梨、橙、柑、荔枝、杨梅,四方不尽出,乃贵重于世。若甘蔗所在皆植,所植皆善,非异物也。至结蔗为霜,则中国之大,止此五郡,又遂宁专美焉。外之夷狄戎蛮 〔5〕 皆有佳蔗,而糖霜无闻,此物理之不可诘也。先是唐大历间,有僧号邹和尚,不知所从来,跨白驴登伞山,结茅以居。须盐米薪菜之属,即书付纸系钱,遣驴负至市区。人知为邹也,取平直,挂物于鞍,纵驴归。一日,驴犯山下黄氏者蔗苗。黄请偿于邹。邹曰:“汝未知窨蔗糖为霜,利当十倍。吾语汝,塞责可乎?”试之果信。自是流传 〔6〕 其法。糖霜户近山或望伞山者皆如意,不然万方终无成。邹末年弃而北走通泉县灵鹫由龛中,其徒追蹑及之,但见一文殊石像。众始知大士化身,而白驴者狮子也。邹结茅处今为楞严院。糖霜户犹画邹像,事之拟文殊云。敷文阁待制苏公仲虎尝守遂宁,谓蜀士指眉阳水秀、普慈石秀,乃不知此邦平衍清丽之为土秀也。土爰稼穑,稼穑作甘,糖霜之甘擅天下,非土之特秀也欤?
    第二
    自古食蔗者,始为蔗浆。宋玉作《招魂》所谓“胹鳖炮羔有柘浆”是也。(王逸注:柘(6)《苏沈良方》 - 图8 蔗也。又云柘一作蔗。)其后为蔗(6)《苏沈良方》 - 图9 。孙亮使黄门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6)《苏沈良方》 - 图10 是也。其后又为石蜜。《广志》云:“蔗(6)《苏沈良方》 - 图11 为石蜜。”《南中八郡志》:“笮甘蔗汁曝成餳,谓之石蜜。”《本草》亦云:“炼糖和乳为石蜜”是也。唐史载太宗遣使至摩揭陀国取熬糖法,即诏陽 〔7〕 州上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按《集韵》:酢笮醢(6)《苏沈良方》 - 图12 通用。而《玉篇》:柞,侧板切,疑字误。熬糖沈作剂,似是今之沙糖也。蔗之技尽于此,不言作霜。然则糖霜非古也。战国后论吴蜀方物,如左太冲《三都赋》,论旨味,如宋玉《招魂》、景差《大招》、枚乘《七发》、傅毅《七激》、崔骃《七依》、李尤《七疑》、元鳞《七说》、张衡《七辩》、曹植《七启》、徐幹《七喻》、刘邵《七华》、张协《七命》、陆机《七徵》、湛方生《七欢》、萧子范《七诱》,水陆动植之产,搜罗殆尽,未有及此者。历世诗人模奇写异,不可胜数,亦无一章一句。至本朝元祐间,大苏公过润州金山寺,作诗送遂宁僧圆宝有云:“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元符间,黄鲁直在戎州作颂答梓州雍熙光长老寄糖霜有云:“远寄蔗霜知有味,胜于崔浩水晶盐。正宗扫地从谁说,我舌犹能及鼻尖。”遂宁糖霜见于文字实始于二公。然则糖霜果非古也。吾意四郡所产亦起近世耳。
    第三
    伞山在小溪县涪江东二十里,孤秀可喜。山前后为蔗田者十之四,糖霜户十之三。蔗有四色,曰杜蔗;曰西蔗;曰艻蔗,《本草》所谓荻蔗也;曰红蔗,《本草》所谓崑(6)《苏沈良方》 - 图13 蔗也。红蔗只堪生啖。艻蔗可作沙糖。西蔗可作霜,色浅,土人不甚贵。杜蔗紫嫩,味极厚,专用作霜。藏种法:择取短者(芽生节间,短则节密而多芽),掘坑深二尺,阔狭从便。断去尾,倒立坑中,土盖之(不倒则雨水入夹叶久必坏)。凡蔗田,十一月后深耕耙搂燥土,纵横摩劳令熟。如开渠,阔尺余,深尺五,两旁 〔8〕 立土垅。上元后二月初区种,行布相儳,灰薄盖之。又盖土不过二寸。清明及端午前后,两次以猪牛粪,细和灰薄盖之。盖土常使露芽。六月半,再使溷粪,余用前法。草不厌数耘,土不厌数添。但常使露芽。候高成丛,用大锄翻垅上土尽盖。十月,收刈。凡蔗最因地力,不可杂他种,而今年为蔗田者,明年改种五谷,以休地力。田有余者,至为改种三年。糖霜成,处山下曰礼佛坝,五里又干滩坝,十里曰石溪坝,江西与山对望曰凤台镇,大率近三百余家,每家多者数十瓮,少者一二瓮。山左曰张村,曰巷口。山后曰(6)《苏沈良方》 - 图14 池,曰吴村。江西与山对望,曰法宝院,曰马鞍山,亦近百家。然霜成皆中下品(张村属蓬溪县,凤台镇属长江县)。并山一带曰白水镇,曰土桥,虽多蔗田,不能成霜。岁压糖水,卖山前诸家。
    第四
    糖霜户器用曰蔗削,如破竹刀而稍轻。曰蔗镰,以削蔗,阔四寸,长尺许,势微弯。曰蔗凳,如小杌子,一角凿孔,立木叉。束蔗三五挺,(6)《苏沈良方》 - 图15 〔9〕 叉上,斜跨凳剉之。曰蔗碾,驾牛以碾所剉之蔗,大硬石为之,高六七尺,重千余斤,下以硬石作槽底,循环丈余。曰榨斗,又名竹袋,以压蔗,高四尺,编当年慈竹为之。曰枣杵,以筑蔗入榨斗。曰榨盘,以安斗,类今酒槽底。曰榨床,以安盘,床上架巨木,下转轴,引索压之。曰漆瓮,表裹漆,以收糖水,防津漏。凡治蔗,用十月至十一月,先削去皮,次剉如钱,上户削剉至一二十人。两人削供一人剉。次入碾。碾缺则舂。碾讫号曰泊。次(6)《苏沈良方》 - 图16 泊,(6)《苏沈良方》 - 图17 透出甑入榨,取尽糖水投釜煎,仍上(6)《苏沈良方》 - 图18 生泊,约糖水七分熟,权入瓮,则所(6)《苏沈良方》 - 图19 泊亦堪榨。如是煎(6)《苏沈良方》 - 图20 相接。事竟,歇三日(过期则酿),再取所寄收糖水煎,又候九分熟稠如(6)《苏沈良方》 - 图21 (十分沙脚,太稠则成沙音(6)《苏沈良方》 - 图22 )。插竹编瓮中,始正入瓮,(6)《苏沈良方》 - 图23 箕覆之。此造糖霜法也。已榨之后,别入生水,重榨作醋极酸。
    第五
    糖水入瓮两日后,瓮面如粥文染指,视之如细沙。上元后结小块。或缀竹梢如粟穗,渐次增天如豆,至如指节,甚者成座如假山,俗谓随果子结实。至五月,春生夏长之气已备,不复增大。乃沥瓮(过次伏不沥则化为水下户急欲前四月沥)。霜虽结,糖水犹在。沥瓮者,戽出糖水,取霜沥干。其竹梢上团枝,随长短剪出就沥。沥定曝烈日中极干,收瓮四周循环连缀生者曰瓮鉴。颗块层出如崖洞间钟乳,但侧生耳。不可遽沥,沥须就瓮曝数日令干硬,徐以铁铲分作数片出之。凡霜一瓮中品色亦自不同。堆积如假山者为上,深琥珀次之,浅黄色又次之,浅白为下。不以大小,尤贵墙壁密排,俗号马齿霜。面带沙脚者刷去之。亦有大块或十斤或二十斤,最异者三十斤。然中藏沙脚,号曰含。凡沙霜性易销化,畏阴湿及风。遇曝时,风吹无伤也。收藏法:干大小麦铺瓮底,麦上安竹篼,密排笋皮,盛贮绵絮,复篼,(6)《苏沈良方》 - 图24 箕覆瓮。寄远,即瓶底着石灰数小块,隔纸盛贮,原封瓶口。
    第六
    糖霜户治良田,种佳蔗,利器用谨土作,一也,而收功每异。自耕田至沥瓮,殆一年半。开瓮之日,或无铢两之获,或数十斤,或近百斤,有暴富者。村俗以卜家道盛衰。霜全不结,卖糖水与自熬沙糖,犹取善价,于本柄亦未甚损也。其得糖者,水或余半,亦以卖或自熬沙糖。惟全瓮沙脚者,水耗十之九。春中先沥瓮曝干,少缓则化为水。宣和初,宰相王黼创应奉司,遂宁常贡外,岁进糖霜数千斤。是时所产益奇,墙壁或方寸。应奉司罢,不再见。岂天出珍异,不为凡庶设乎?然当时州县因之大扰,败本业者居半,至今未复。又有巧营利者,破荻竹编狻猊灯毯状,投糖水瓮中,霜或就结,比常霜益数倍之直,第不能必其成。又惧州县强索,无以应矣。近岁不作。
    第七
    《本草》称,甘蔗消痰止渴,除心烦热。今糖霜亦如之。然沙糖招痰,饮殊不可晓也。有作汤者,作饼者。并附其法:对金汤,糖霜、干山药等分细研。凤髓汤,糖霜、干莲子、干山药等分细研,内莲子去赤皮。妙香汤,糖霜一斤,细研,别研吴氏龙涎香七分,饼和之。糖霜饼,不以斤两,细研,劈松子或胡桃肉,研和匀,如酥蜜,食模脱成,模方圆雕花各随意,长 〔10〕 不过寸。研糖霜,必择颗块者,沙脚即胶粘不堪用。
    范蔚宗作《香谱》,蔡君谟作《荔枝》《茶》两谱,皆极尽物理,举世皆以为当。晦叔作《糖霜谱》,余闻之且久。偶获七篇,尽读于大慈之方丈院。将见与范蔡之文并驰而争先矣。绍兴三十四年甲戌季春初六卧云庵守元书。

    王灼的《糖霜谱》抄完了。大家可以看到,这一部书的内容是颇为丰富的。我在下面还将会引用此书。此书的版本,除了《四库全书》和《学津讨源》以外,还有《楝亭十二种》、《美术丛书》和《丛书集成》。

    4.诗文

    宋代诗文,浩如烟海,在历史上各个朝代中名列前茅。《全唐诗》虽也卷帙浩繁,却已输入电脑,尽管操作似乎还有问题,终能查出一些有用的资料。至于宋代诗文,听说也已输入电脑,但是我还不能用。尽管我模仿前一节的办法,列上了“诗文”一项,我却从来没有想求全,目前这是完全办不到的。退一步想,即使我肯费上傻劲,付出巨大的劳动,把全宋诗文翻检一遍,所获得的资料未必能像《本草》、医书或笔记那样,对我的研究探讨工作有所裨益。因此,我决定在手头现有的资料中,选出几首诗,聊备一格而已。

    我的所谓“现有的资料”,主要指的《糖霜谱》,这部书中提到了苏轼和黄庭坚。我现在将二人诗的全文查出来,抄在下面:

    苏 轼
    《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11〕
    撞钟浮玉山,迎我三千指。
    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
    我非个中人,何以默识子。
    振衣忽归去,只影千山里。
    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
    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

    清王文诰注此诗,“公在海南,程天侔馈糖冰,似皆始于唐时也。”这里有“糖冰”一词,值得注意。

    黄庭坚
    《答梓州雍熙长老寄糖霜》
    远寄蔗霜知有味,胜于崔子水晶盐。
    正宗扫地从谁说,我舌犹能及鼻尖。

    以上两首诗讲的都是糖霜,都与四川有关,这是很自然的。根据《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甘蔗部录出:

    舒 亶
    《咏甘蔗》
    瑶池宴罢王母还,九芝飞入三仙山。
    空余绛节留人间,云封露洗无时闲。
    节旄落尽何斓斑,野翁提携出茅菅。
    吴刀戛戛鸣双环,截断寒冰何潺潺。
    相如赋就空上林,倦游渴病长相侵。
    刘伶爱酒真荒淫,狂来歌倒沧溟深。
    此时一嚼轻千金,垆边何用文君琴。
    五斗一石安足斟,坐想毛发生青阴。
    萧瑟甘滋欲谁让,柤梨橘柚纷殊状。
    冷气相射杯盘上,顾郎不见休惆怅。
    佳境到头还不妄,诗成虽愧阳春唱。
    全胜乞与将军杖。

    全诗并没有多少新意,不过是讲甘蔗能解酒。此意汉郊祀歌已先言之。

    此外,还找到一些零碎的诗句,比如钱惟演的“蔗浆消内热”,陆游的“蔗浆那能破余酲”,《古今图书集成》引。还有金庞铸的“蔗蜜浆寒冰皎皎”,也见于《古今图书集成》。

    5.地理著作

    北宋开国后不久,就出现了宋代的第一部重要的地理著作:乐史(930—1007年)的《太平寰宇记》,二百卷,目录二卷,现在实存一百九十七卷半。乐史,字子正,宜黄(今江西)人,太平兴国进士,官至水部员外郎。自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起,他开始撰写此书,成书不迟于雍熙三年(986年)。《四库全书提要》说:“盖地理之书,记载至是书而始详,体例亦至是而大变。然史(疑当作“是”)书虽卷帙浩博,而考据特为精核。”可见是书之价值。此书按宋初行政区域划分,叙事以州府为单位,均载其沿革、领县、州府境、四至八到,户口、风俗、姓氏、人物、土产及各县置废、山川、古迹、要塞等。幽云十六州虽已属辽,但仍在叙述之列,以明志在恢复。上列诸项目中,对我的搜求最有用的当然是“土产”一项。这一项书中叙述均极简短,但于我仍然有用。现将所获资料条列如下:

    卷四五 河东道 潞州
    石蜜

    我怀疑,这恐怕是“崖蜜”之类,不是我们的“石蜜”。

    卷七二 剑南道
    今贡、旧贡中都没有糖。
    卷七六 资州
    土产 麸金 高良姜 甘蔗
    卷八二 剑南东道 梓州 富顺监
    土产 沙糖
    卷九六 江南东道 八越州
    土产 甘柘

    “柘”,疑即“蔗”字的古写。

    卷一○○ 江南东道 十二福州
    土产 干白沙糖(今贡)
    卷一○八 江南西道 虔州
    土产 糖
    卷一二三 淮南道 扬州
    既无蔗,也无糖。
    卷一五七 岭南道 广州
    既无蔗,也无糖
    卷一七七 赤土国
    以甘蔗作酒,杂以紫瓜根,酒色黄赤,味亦香美。
    真腊国
    饮食多酥酪、沙糖、粳米、饼。
    多摩长国(居南海岛中)
    所食尚酥、乳、酪、沙糖、石蜜。……有……甘蔗等果。
    卷一八一 疏勒国
    土多稻、粟、甘蔗、麦、铜、铁、绵、雌黄。

    疏勒国产“甘蔗”,十分值得注意。

    卷一八三 天竺国
    又有旃檀、郁金等香,甘蔗诸果,石蜜、胡椒、姜等,黑盐。
    卷一八五 波斯国
    胡椒、毕拨、石蜜、千年枣。
    卷一八六 大食国
    引唐杜环《经行记》:“刻石蜜为庐舍,有似中国宝辇。”

    下面介绍《方舆胜览》。

    南宋祝穆撰,七十卷。穆,建阳(今属福建)人,曾受学于朱熹,官至迪功郎,任兴化军涵江书院山长。此书成于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博采群书,按南宋十七路行政区划,分记所辖州、府(军)。《四库全书提要》说:“书中体例,大抵于建置、沿革、疆域、道里、田赋、户口、关塞、险要,他志乘所详者,皆在所略。……而诗赋序记所载独备,盖为登临题咏而设,不为考证而设。名为地理,实则类书也。”叙述次序,大抵有以下内容:郡名、风俗、形胜、土产、山川、学馆、堂院、亭台、楼阁、轩榭、馆驿、桥梁、寺观、祠墓、古迹、名宦、人物、名贤、题咏、四六。不言自喻,其中“土产”一项,对我最有用处。

    现将资料条列如下:

    卷一二 泉州
    土产蕃货 诸蕃有黑白二种,皆居泉州,号蕃人巷。每岁以大舶浮海往来,致象、犀、玳瑁、珠玑、玻璃、玛瑙、异香、胡椒之属。

    注意:货品中没有沙糖。

    卷三四 广州
    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
    土产盐、珠、香、犀、象、玳瑁、荔支
    卷四四 扬州 土产芍药
    卷五一 成都府路
    土产 蜀笺、蜀锦、嘉鱼、海棠、桐花凤
    卷六三 遂宁府
    土产蔗霜(夹注)《容斋五笔》:宣和初,王黼创应奉司。遂宁尝贡糖霜。黄鲁直在戎州作颂赠答雍熙长老寄糖霜诗:远寄蔗霜知有味,胜如崔子水晶盘(按:“盘”,应作“盐”)。

    注意:《方舆胜览》同黄庭坚一样,作“蔗霜”。

    宋代还有几种地理著作,比如《元丰九域志》等。但是那里不记“土产”,因此我从中找不到可用的资料,均从略。

    6.中外游记

    按照上一节(唐代)的做法,我在这里(宋代)也列上了这样一项,实际上有极大的困难。这是因为,国内游记,有的同笔记混淆,难以严格区分。国外游记,中国作者最初还有,比如继业等等,但所记与我要搜求的东西无关。后来逐渐少了。南渡以后,出现了几本记载外国事物的书,但“皆得诸见闻”(《四库全书提要》语)赵汝适《诸蕃志》,勉强能算是游记,因为作者并没有亲履其境。外国作者,首先是阿拉伯、伊朗(波斯)的作者,成书不多。仅有的几本,有的原文或译文中国目前还找不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俟诸异日。

    我在下面简略介绍几部穆斯林旅行家的游记,他们生活在与中国宋朝(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9年)相当的时代中:

    (1)比鲁尼(Abū Raihān Mohammed Al-Biruni, 973—1049年)著有《印度史》一书,又著有《地理书》。关于比鲁尼的参考书:

    (a)Al-Biruni's India, ed. by Dr. Edward C. Sachau, London, 1910.
    (b)Henry Yule, 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 London, 1913—1916, 5vols.
    Ⅰ.22, 33, 74, 127, 149, 151, 241, 242, 254, 256.
    Ⅱ.139, 180.
    Ⅳ.164.
    (c)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三册,第164—165页。
    (d)张广达:《海舶来天方 丝路通大食》,见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64页。

    (2)格儿德齐(Abū Said Abdal-Haiy Ibn Duhak Gardezi)参考书如下:

    (a)Henry Yule上引书,Ⅰ.140。
    (b)张星烺上引书,第166—167页。

    (3)爱德利奚(Edrisi)著《地理书》,书成于1153—1154年间。参考书如下:

    (a)Henry Yule上引书。
    Ⅰ.22, 31, 71, 86, 87, 99, 114, 127, 129, 130, 131, 135, 141, 143, 144, 152, 214, 230, 242, 243, 247-249, 253, 254, 256, 306, 309, 313, 314, 316, 318.
    Ⅱ.98, 112, 133, 139, 141, 146, 147.
    Ⅲ.23, 24, 27, 180, 192, 247, 263.
    Ⅳ.184, 209, 235, 258.
    (b)张星烺上引书,第167—173页。

    赵汝适的《诸蕃志》,即使是勉强算做游记,但是异常重要,它提供的信息,其详尽,其翔实,都是空前的,因此我在这里介绍一下。

    据《四库全书提要》:“汝适始末无考。……此书乃其提举福建路市舶时所作。于时宋已南渡,诸蕃惟市舶仅通,故所言皆海国之事,《宋史·外国传》实引用之。核其叙次事类,岁月皆合。……然则是书所记皆得诸见闻,亲为询访。宜其叙述详核,为史家之所依据矣。”由此可见此书之价值。

    现将书中资料依次介绍如下:

    卷一 占城国
    果实有莲、蔗、蕉、椰之属。
    番商兴贩用脑、麝、檀香、草席、凉伞、绢扇、漆器、瓷器、铅、锡、酒、糖等博易。
    真腊国
    番商兴贩,用……酒、糖、醯醢之属博易。
    三佛齐国
    番商兴贩用……糖、铁、酒……等物博易。
    单马令国
    番商用……糖、瓷器、盆钵、粗重等物。
    佛啰安国
    番以……酒、米、糖、麦博易。
    新拖国
    地产东瓜、甘蔗……
    阇婆国
    果实有大瓜、椰子、蕉子、甘蔗。蔗糖其色红白,味极甘美。
    苏吉丹
    亦有荔支、芭蕉、甘蔗,与中国同。……多嗜甘蔗、芭蕉。捣蔗入药,酝酿为酒。
    故临国
    酒用蜜糖和椰子花汁酝成。
    天竺国
    又有甘蔗、石蜜诸果。
    大食国
    贫者食鱼菜果实,皆甜无酸。取蒲萄汁为酒,或用糖煮香药为思酥酒。……日为墟市,舟车辐凑。麻、麦、粟、豆、糖、面、油、柴、鸡、羊、鹅、鸭、鱼、虾、枣圈、蒲萄、杂果皆萃焉。

    《诸蕃志》有英译本:F. Hirth and W. W. Rockhill, Chau Jukua, St. Petersburg, 1911,在西方影响极大。

    7.笔记

    笔记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著述体裁,意思就是随笔记录。宋代以前已经有了,比如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唐冯贽的《云仙杂记》等等。用“笔记”为书名始于宋代,宋祁有《笔记》三卷。南宋时,凡条记见闻,体近说部者皆名为“笔记”,比如龚颐正的《芥隐笔记》、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等。亦名“随笔”,比如洪迈的《容斋随笔》等等。亦名“笔谈”,比如沈括的《梦溪笔谈》等等。亦名“笔录”,比如吕希哲的《杨公笔录》等等。笔记内容,包罗万象,五花八门,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声韵、音乐、花木虫鱼、动植矿物、奇闻轶事、迷信传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所不包,无不具备。难以规定范围,更无法给以定义。

    宋代笔记十分发达,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间或也有笔记之作。研究宋代历史者决不能不读。甚至研究宋代科学技术者,也决不能不读。一些科学的新发现往往见于笔记中,《梦溪笔谈》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关于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宋代笔记中(以前或以后的笔记中皆然)有大量的记述。这些资料是其他著作中难以找到的。我想,甘蔗和沙糖(糖霜、石蜜等)的意义和价值,不出两途:一药用,一食用。前者主要见于众多的《本草》和医书中,这个上面已经谈过。后者则主要见于笔记中,现在要谈的就是。

    我在翻检笔记时所付出的劳动,甚至超过《本草》和医书。即使是这样,我也没有能把浩如烟海的宋代笔记全部翻检一遍,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我尽上自己的力量,把一些比较知名的笔记翻看了一下。现在把翻检到的资料条列如下。笔记的排列基本上是按照成书的年代,成书早者在前,迟者在后。但是,有一些笔记成书年代难以确定,因此我的排列也不见得是完全可靠的。这一点对于资料的使用影响不大。

    我还要补充几句。我搜集资料,除了甘蔗和沙糖等以外,有关南海和西域的一些资料也在搜集之列。因为,这些资料对了解当时的中外交通,特别是对下面“外来影响”这一节的写作,是非常有用的。

    (1)陶穀《清异录》

    陶穀,宋初人,历仕晋、汉、周三朝,入宋后仍在朝,加户部尚书。

    卷上 青灰蔗
    甘蔗,盛于吴中,亦有精粗,如崑(6)《苏沈良方》 - 图25 蔗、夹苗蔗、青灰蔗,皆可炼糖。桄榔蔗,乃次品。糖坊中人盗取未煎蔗液,盈碗啜之。功德浆即此物也。
    子母蔗
    湖南马氏有鸡狗坊,卒长能种子母蔗。

    (2)《梦溪笔谈》

    宋沈括(1031—1095年)著。《笔谈》共二十六卷,分17门:故事、辨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另外还有《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书中自然科学条目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可以说是北宋科技成就的总结,是一部难得的奇书。书中没有直接谈到蔗和糖的地方。但有一条谈到糖的食用,有几条谈到南海几个国家。

    卷二五
    又何胤嗜糖蟹。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此俗也。
    卷二一
    至和中,交趾献麟,如牛而大,通身皆大鳞,首有一角。
    卷二四
    熙宁中,珠辇国使入贡。

    交趾乃汉唐交州故地。

    (3)《萍洲可谈》

    宋朱彧撰。《四库全书提要》说:“彧之父服元丰中以直龙图阁历知莱润诸州。绍圣中尝奉命使辽,后又为广州帅。故彧是书多述其父之所见闻,而于广州蕃坊市舶言犹详。”可见此书的内容。对于研究宋代中外交通极有价值。

    卷二 讲广州市舶司,讲“广州蕃坊”:
    海南诸国各有酋长。三佛齐最号大国,有文书,善算……是国正在海南,西至大秦尚远。华人诣大食,至三佛齐修船,转易货物,远贾辐凑,故号最盛。
    海南诸国有倒挂雀,尾羽备五色状,似鹦鹉,形小如雀,夜则倒悬其身。畜之者食以蜜渍、粟米、甘蔗,不耐寒,至中州辄以寒死。寻常误食其粪,亦死。元符中,始有携至都城者,一雀售钱五十万。东坡梅词云“倒挂绿毛凤”,盖此鸟也。
    顷年在广州蕃坊,献食多用糖、蜜、脑、麝。

    还有一条,虽然与我要搜寻的资料沾点边,但实际上没有关系。但是,对中韩关系史也许还可以资谈助,我也抄在下面:

    高句丽,古箕子之国,虽夷人,能文。先公守润,得其使先状云:远离桑城,近次蔗封。盖取食蔗渐入佳境之义。

    (4)苏轼(1037—1101年)《物类相感志》

    糯稻草烧甘蔗,作麝香香。

    (5)《文昌杂录》

    宋庞元英撰。《四库全书提要》说:“元丰壬戌(1082年),元英官主客郎中,在省四年,时官制初行,所记一时闻见,朝章典故为多。”但是,由于职务关系——主客是管理外国事务的——他记录了一些外国情况。这些记录对我们是颇为有用的。

    卷一
    主客所掌诸蕃,东方有四:高丽、日本、渤海靺鞨、女真。西方有九:夏国、董毡、于阗、回鹘、龟兹、天竺(身毒,摩伽陀,婆罗门)、瓜沙门、伊州、西州。南方有十五:交趾、渤泥、拂菻(大秦)、注辇、真腊、大食、占城、三佛齐、阇婆、丹流眉、陀罗离、大理、层檀、勿巡、俞卢和。在海南又有西南五蕃,等等。

    我们今天看起来,这种排列法非常奇怪。然而它却表现了当时对西域和南海诸国的理解。此外也有一则与我研究的主题有关:

    今岁时人家作餳蜜油煎花果之类,盖亦旧矣。《楚辞·招魂》云:“粔籹蜜饵,有(6)《苏沈良方》 - 图26 (6)《苏沈良方》 - 图27 些。”粔籹以蜜和米、面煎熬,(6)《苏沈良方》 - 图28 (6)《苏沈良方》 - 图29 ,餳也。中书赵舍人云:方言,饵,糕也,今(6)《苏沈良方》 - 图30 糕是。

    (6)《苏沈良方》 - 图31 (6)《苏沈良方》 - 图32 ,我在上面已经谈到过,请参阅。

    (6)《容斋随笔》

    宋洪迈(1123—1202年)撰。分《随笔》十六卷,《续笔》十六卷,《三笔》十六卷,《四笔》十六卷,《五笔》十卷,凡五集七十四卷。此书历时长达四十年,对宋以前历史、政治、经济、词章、典故等等考证精审,对宋代典章制度纪述尤详,历代享有盛名。书中有关甘蔗和糖霜的记述,极为重要。

    《四笔》卷二 北人重甘蔗
    甘蔗只生于南方,北人嗜而不可得。魏太武至彭城,遣人于武陵王处求酒及甘蔗。郭汾阳在汾上,代宗赐甘蔗二十条。《子虚赋》所云“诸柘巴且”,“诸柘”者,甘蔗也。盖相如指言楚云梦之物。汉《郊祀歌》“泰尊柘浆”,亦谓取甘蔗汁以为饮。
    《五笔》卷六 《糖霜谱》
    “糖霜”之名,唐以前无所见。自古食蔗者,始为蔗浆。
    (以下简略介绍了王灼《糖霜谱》的内容,最后说:)遂宁王灼作《糖霜谱》七篇,具载其说,予采取之,以广闻见。

    《糖霜谱》我在上面已全文抄录,请参阅。洪迈的介绍我省略了。

    (7)《学林》

    宋王观国撰,有绍兴壬戌(1142年)序。《四库全书提要》说:“书中专以辨别字体、字义、字旁为主。……莫不胪其异同,折衷至当。”

    卷一○ 糃
    《南史·颜竣传》曰:宋明帝时,岁旱,人饥。中书令颜竣上言禁糃一月,息米万斛。观国案:《集韵》曰:糃,音唐,精米也。
    诸字书皆无“糃”字,唯《集韵》收此字。

    羡林按:“上言禁糃一月”,诸书皆作“禁餳”。王观国的意见可以参考 〔12〕

    (8)《东京梦华录》

    宋孟元老撰。《四库全书提要》说“不知何许人”。靖康变前(1126年),他曾卜居京师汴梁二十三年,后随宋朝迁徙江左,追忆汴京繁华,写成此书,时为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书内分86目,各目载一至二十余事。对当时的宫廷和市井生活都有详明叙述,栩栩如生,是研究当时汴梁情况的难得的资料。我在上面曾提到沙糖的药用和食用的问题。此书对食用研究有重要意义。书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述很多,我仅择其尤为重要者摘录如下:

    卷二 州桥夜市
    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当街水饭、熬肉……沙糖冰雪冷元子……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
    卷二 东角楼街巷
    (所列饮食中有)香糖果子。
    卷二 饮食、果子
    (所列众多的饮食中有)西川乳糖、狮子糖、甘蔗。
    卷三 马行街铺席
    (所列食品中有)香糖果子。
    卷三 诸色杂卖
    散糖果子。
    卷四 饼店
    糖饼。
    卷八 端午
    香糖果子。
    卷一○ 十二月
    胶牙餳。

    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 〔13〕 对上录的几个食品有详细的注,现在抄在下面,以供参考:

    乳糖
    谢采伯《密斋笔记》三:遂宁餹冰,正字刘望之赋,以为伞子山异僧所授,其法醡蔗成浆,贮以瓮缶,列闲屋中,阅冬而后发之,成矣。其略曰:逮白露之既凝,室人告余其亦霜。猎珊瑚于海底,缀珠琲于枯篁。吸三危之秋气,陋万蕊之蜂房。碎玲珑于齿牙,韵亢爽于壶觞。米帖云:治咽喉诸疾。广南盛有,不知始于何时。
    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二十三:甘蔗,旧不著所出州土。陶隐居云:今江东者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者如大竹,长丈余。今江浙闽蜀川所生,大者亦高丈许。叶有二种,一种似荻,节疏而细短,谓之荻蔗。一种似竹粗长。笮其汁以为沙糖,皆用竹蔗。泉福吉广州多作之。炼沙糖和牛乳为石蜜,即乳糖也。惟蜀川作之。荻蔗但堪啖。或云亦可煎作稀糖。商人贩货至都下者,荻蔗多而竹蔗少也。
    狮子糖
    孔平仲《谈苑》一:收冰之法,冬至前所收者坚而耐久。冬至后所收者多不坚也。黄河亦必以冬至前冻合,冬至后虽冻不复合矣。川中乳糖狮子,冬至前造者色白不坏,冬至后者易败多蛀。阳气入物,其理如此。
    (下面邓之诚注引曾慥《高斋漫录》:熙宁中上元,宣仁太后御楼观灯,赏赐小儿乳糖狮子两个。不具录。)

    (9)《岭外代答》

    宋周去非撰,十卷。《四库全书提要》说:“淳熙中官桂林通判,是书即作于桂林代归之后。……原本分二十门,今有标题者凡一十九门,一门存其子目而佚其总纲。”

    外国门上
    有安南国、占城国、真腊国、三佛齐国等等。
    阇婆国
    以椰子并挞树浆为酒,蔗糖,其色红白,味极甘美。
    下面有故临国、注辇国等等。
    卷三,外国门下 大食诸国
    以蒲桃为酒,以糖煮香药为思酥酒,以蜜和香药作眉思打华酒,暖补有益。
    有勿厮离国。其地多名山。秋露既降,日出照之,凝如糖霜,采而食之,清凉甘腴,此真甘露也。

    羡林按:这里的“糖霜”,不是我所讲的宋代的糖霜,只是名称偶同而已。

    下面还有波斯国。“航海外夷”条目中又有大食、阇婆、三佛齐等等。

    (10)《老学庵笔记》

    南宋陆游(1125—1209年)撰。十卷,576条。此书约成于淳熙、绍熙间(1174—1194年)。多记时事轶闻、典章制度,兼及诗文考订与民间传说。《四库全书提要》说:“其余则轶闻、旧典,往往足备考证。”

    卷六
    闻人茂德言:沙餹,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问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用其法煎成,与外国者等。自此中国方有沙餹。唐以前书传凡言餹者,皆糟耳,如餹蟹、餹姜皆是。

    (11)《玉照新志》

    南宋王明清撰。

    卷五
    绍圣中有王毅者,文贞之孙,以滑稽得名。除知泽州,不称其意。往别时,宰相章子厚曰:“泽州油衣甚佳。”良久又曰:“出餳极妙。”毅曰:“启相公,待到后,当终日坐地披着油衣食餳也。”

    (12)《演繁露》

    南宋程大昌撰,十六卷,《续演繁露》六卷。书约成于淳熙庚子(1180年)。拟董仲舒《春秋繁露》而作。《四库全书提要》说:“名物典故,考证详明,实有资于小学。”

    卷二 石蜜
    《太平御览·异物志》曰:交趾甘滋,大者数寸。煎之,凝如冰,破如博棋,谓之石蜜。《凉州异物志》曰:石蜜之滋,甜于浮萍。非石之类,假石之名。实出甘柘,变而凝轻。注云:甘蔗,似竹。煮而曝之,则凝如石而甚轻。又魏文帝诏曰:“南方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蒲桃、石蜜?”合此数说观之,既曰柘浆可凝,其状如冰,而名又为石,则今之糖霜是矣。又有崖蜜者,蜂之酿蜜,即峻崖悬置其窠,使人不可攀取也。而人之用智者,伺其窠蜜成熟,用长竿系木桶,度可相及,则以竿刺窠,窠破,蜜注桶中,是名崖蜜也。

    (13)《野客丛书》

    南宋王楙撰。三十卷,附《野老记闻》一卷。有庆元元年(1195年)自序。内容也主要是杂记典章,考订名物。《四库全书提要》说,书中千虑一失是有的,“其余则多考辨精核,位置于《梦溪笔谈》、《缃素杂记》、《容斋随笔》之间,无愧色也”。可见对此书评价之高。

    卷一七 崖蜜
    东坡橄榄诗曰:“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冷斋夜话》谓事见《鬼谷子》,崖蜜,樱桃也。漫叟渔隐诸公引《本草》石崖间蜂蜜为证。仆谓坡诗为橄榄而作,疑以樱桃对言。世谓枣与橄榄争曰:“待尔回味,我已甜了”,正用此意。蜂蜜则非其类也。固自有言蜂蜜处,如张衡《七辩》云“沙餹石蜜”,乃其等类。闽王遗高祖石蜜十斛,此亦一石蜜也。仆尝考之,石蜜有数种。《本草》谓崖石间蜂蜜为石蜜,必有所谓。乳餳为石蜜者,《广志》谓蔗汁为石蜜。其不一如此。崖、石一义,又安知古人不以樱桃为石蜜乎?观魏文帝诏曰:“南方有龙眼荔枝,不比西国(园,误)蒲桃石蜜。”以龙眼荔枝相对而言,此正樱桃耳,岂餳蜜之谓邪?坡诗所言,当以此为证。

    此外,本书卷七有“二书中言餳字”一条,对于研究“(6)《苏沈良方》 - 图33 ”“餳”二字,有参考价值。

    (14)《桯史》

    又名《柳氏旧闻》,南宋岳珂(1183—1234年)撰。十五卷,140条。《四库全书提要》说:“大旨主于寓褒刺,明是非,借物论以明时事。”对我的研究来说,最有用的是记述南海外国人的章节。

    卷一一 番禺海獠
    番禺有海獠杂居,其最豪者蒲姓,号白番人,本占城之贵人也。既浮海而遇涛,惮于复反,乃请于其主,愿留中国,以通往来之货,主许焉(下面叙述海獠的宗教信仰、饮食起居、楼阁、宴会等等,不细录)。酒醇而甘,几与崖蜜无辨。(这里又讲到“崖蜜”,可供对比参考。)

    (15)《都城纪胜》

    耐得翁撰。其书成于端平二年(1235年),共514门,皆记杭州琐事。

    食店
    又有专卖小儿戏剧糖果,如打娇惜虾须糖、宜娘打秋千稠餳之类。

    参阅下面(21)《梦粱录》。

    (16)《学斋佔毕》

    南宋史绳祖撰。四卷,有淳祐庚戌(1250年)自序。《四库全书提要》说:“是书皆考证经史疑义(有疏于考据之处)。然其他援据辨论精确者为多,亦孙奕《示儿编》之亚也。”

    卷四 煎糖始于汉不始于唐
    《老学庵笔记》其中一条云:闻人茂德博学士也(下面参阅上面(10)《老学庵笔记》条)是未之深考也。闻人固不足责,老学庵何至信其说而笔之。余按宋玉《大招》已有“柘浆”字,是取蔗汁已始于先秦也。《前汉·郊祀歌》“柘浆析朝酲”,注谓取甘蔗汁以为飴也。又孙亮取交州所献甘蔗餳,而二《礼》注“飴”俱云煎米蘖也,一名餳,则是煎蔗为糖已见于汉时甚明,而《说文》及《集韵》并以糖为蔗飴,曰飴,曰餳,皆是坚凝可含之物,非糟之谓。其曰糟字止训酒粕,不以训糖,何可谓煎蔗始于太宗时,而前止是糟耶?余故引经注汉传而正其误云。

    (17)《密斋笔记》

    南宋谢采伯撰,五卷,《续记》一卷,约成书于宝祐丙辰(1256年)。《四库全书提要》说:“(是编)杂论经史文艺,凡五万余言……瑜多瑕少,要亦说部之善本也。”

    卷三

    (关于遂宁糖冰一节,上面(8)《东京梦华录》邓之诚注已引用,这里不再重复)。

    (18)《宾退录》

    南宋赵与旹撰。十卷。前有宝祐五年(1258年)陈宗礼序。《四库全书提要》对此书的评价是:“然书中惟论诗多涉迂谬,于吟咏之事茫然未解。至于考证经史,辨析典故,则精核者十之六七,可为《梦溪笔谈》、《容斋随笔》之续。”

    卷三
    唐慎微,蜀州晋原人,世为医,深于经方,一时知名。元祐间,帅李端伯招之居成都,尝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二卷,盛行于世。

    羡林按:关于唐慎微的资料不多,此条颇有参考价值。

    卷六
    东坡橄榄诗云:已输崖蜜十分甜。惠洪以崖蜜为樱桃……东坡地黄诗云:崖蜜助甘冷,山姜发芳辛。制地黄法当用姜与蜜,而用樱桃可乎?

    (19)《武林旧事》

    宋末元初周密(1232—1298年)撰。十卷。书约成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至二十七年(1280—1290年)。全书71条,约11万字。《四库全书提要》说:“是书记宋南渡后都城杂事。盖密虽居于弁山,实流寓杭州之癸辛街,故目睹耳闻,最为真确,于乾道、淳熙间三朝授受两宫奉养之故迹,叙述尤详。”

    卷三 端午
    及作糖霜、韵果、糖蜜、巧粽,极其精巧。
    卷六 作坊
    糖蜜枣儿、诸般糖。
    市食
    糖叶子。
    果子
    糖丝线、泽州餳、十般糖、糖脆梅、韵姜糖、花花糖、糖豌豆、乌梅糖、玉柱糖、乳糖狮子、诸色糖蜜煎。
    糖豆粥、糖粥。
    糖糕、蒸糖糕、生糖糕、蜂糖糕。
    蒸作从食
    糖馅。

    《增补武林旧事》卷八,又有类似的记载,不重复抄录。

    卷九 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筵再坐切
    时果一行
    甘蔗。
    时新果子一行
    甘蔗、柰香。

    《后武林旧事》卷一,绍兴二十二年十一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筵中的食品,同上面差不多,不再抄录。

    (20)《癸辛杂识》

    南宋周密撰。《前集》一卷、《后集》一卷、《续集》二卷、《别集》二卷。《四库全书提要》说:“而遗文佚事可资考据者实多,究在《辍耕录》之上。”

    《前集》 葖
    昔有婆罗门僧东来。
    《续集》卷上 按摩女子
    马八儿国进贡二人。
    《续集》卷下 佛莲家赀
    泉南有巨贾回回佛莲者,蒲氏之婿也。

    (21)《梦粱录》

    宋末元初吴自牧撰。二十卷,凡169条,约13万言。《四库全书提要》说:“是书全用《东京梦华录》之体,以纪南宋郊庙、宫殿,下至百工杂戏之事。”书有宋度宗咸淳十年甲戌(1274年)自序。《提要》提出了疑问:“其时宋未亡也。意甲戌字传写舛讹欤?”《简明中国古籍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780页)说:“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成书。”

    卷五 九月
    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灯,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
    卷六 除夜
    是日内司意思局进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内簇诸般细果、时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团、韵果……
    卷一三 铺席
    朝天门里大石版朱家褾褙铺,朱家圆子糖蜜糕铺。
    夜市
    大街关扑如糖蜜糕、灌藕……
    又有虾须卖糖、福公个背张婆卖糖、洪进唱曲儿卖糖。(下面还有许多“卖糖”、十般糖、花花糖、麝香糖蜜糕、杨梅糖、十般膏子糖、十色糖、糖糜乳糕浇等等,不能一一抄录)

    下面还有戏剧糖果之类,打娇惜、宜娘子秋千稠糖,等等,不能具录。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上面(15)《都城纪胜》有几乎完全相同的记载,请参阅对比。那里作“宜娘打秋千稠餳”,这里作“稠糖”,可见“餳”“糖”二字相等。

    卷一六 分茶酒店
    (这里列举了大量的饮食名称,很多都与糖有关,不具录)
    四时果子中有甘蔗。
    干果子中有香糖、糖霜。(下面还有轻餳、玛瑙餳、十色糖、梅山糖,等等)
    荤素从食店
    (有许多以糖命名的食品)
    卷一八 物产 果之品
    甘蔗

    我在上面共介绍了宋代笔记21部,其中有大量关于甘蔗和糖的记述,基本上都是食用的。我曾说过,宋代笔记浩如烟海,我无法求全,也不想求全,也用不着求全。以上21部笔记中的资料,已经完全够用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制糖史上的几个和甘蔗同沙糖有关的问题,比如蔗糖在中国始于何时?崖蜜究竟是不是樱桃?等等,宋代笔记中也有反映,有讨论,意见也颇不一致。从这许多笔记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到了宋代,糖作为食品已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使用,在故都汴梁是这样,在新都杭州也是这样。同唐代相比大不相同了。这在中国“糖史”上是很重要的问题,不容忽视。

    8.类书

    类书是中国一种接近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往往是采辑群籍,或以类分,或以字分,供寻检之用。以类分者,又有两种,一是多类,比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等;一是一类,比如《小名录》、《职官分纪》等等。以字分者,也有两类,一是齐句尾之字,比如《韵海镜源》、《佩文韵府》等等;一是齐句首之字,比如《骈字类编》等等。类书,宋代以前已经有了,唐代的《艺文类聚》、《白孔六帖》、《通典》等等,都是类书。到了宋代,类书又有了新的发展,数量和质量都扩大了。我在下面提出了八部类书,都是以类分者,里面有大量关于甘蔗和沙糖或糖霜的记载,对我的研究和探讨都非常有用。宋代类书当然不止这八部,因为其余的与我的研究无关,就不介绍了。

    同笔记一样,这八部类书也是按成书年代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1)《太平御览》

    北宋李昉(925—996年)等奉敕编。一千卷,目录十卷,约470万字,分55部,每部又分若干子目,凡5363类,类内又有附目63,凡5462类。每类征引有关资料,据称引经史图书1690种。经近人仔细统计,实引书2579种。但是大都不是引自原书,而是引自古代类书。《四库全书提要》说:“宋初去古未远,即所采类书亦皆具有渊源,与后来饾饤者迥别,故虽蠹蚀断烂之余,尚可据为史典。”可见此书之价值。(关于地理部分,只引过去典籍,不讲当前土产,蔗和糖的产地都付阙如)

    四夷部八 赤土国,引《隋书》:
    以甘蔗作酒,杂以紫瓜根,酒色黄赤,味亦香美。(卷七八七)
    林阳国,引康泰《扶南土俗》:
    扶南之西南有林阳国,去扶南七千里,土地奉佛……一日再市,朝市诸杂米、甘果、石蜜。暮中但货香花。(卷七八七)
    多摩国
    所食尚酥、乳酪(《四库全书》本作“骆”)、沙糖、石蜜……果多甘蔗。(卷七八八)
    波斯,引《北史》:
    出……胡椒、荜拨、石蜜、千年枣……(卷七九四)
    (卷七九五大食、七九七摩竭提,都没有提到石蜜或沙糖)
    饮食部九 (6)《苏沈良方》 - 图34 ,引《时镜新书》:
    粔籹蜜饵,即糖(6)《苏沈良方》 - 图35 ,龙山食有糖(6)《苏沈良方》 - 图36 菊酒。
    (6)《苏沈良方》 - 图37
    引《礼记·内则》、《方言》、《说文》、《释名》、《后汉书》、《东观汉记》、《四王起事》、《幽明录》、《淮南子》、《盐铁论》、《世说》、《楚辞·招魂》、张衡《七辩》、崔寔《四民月令》、卢谌《祭法》等书,引文多已见他处,不具录。(卷八五二)
    蜜(包含石蜜)
    引《续汉书》:“天竺国出石蜜。”又引《吴志·孙亮传》、《晋太康起居注》、《唐书》、《异物志》、《凉州异物志》、《本草经》:“石蜜,一名飴。”魏文帝《与孙权书》、《与诸臣诏》等书,引文多已见他处,不具录。(卷八五七)
    (6)《苏沈良方》 - 图38
    引盛翁子与《刘颂书》:“沙(6)《苏沈良方》 - 图39 ,西垂之产。”(卷八五七)
    果部一一 甘蔗
    引《晋书》、《宋书》:“庾仲文好货,刘雍自谓得其助力,事之如父。夏中送甘蔗,若新发于州。”又引《南史》、《梁书》、《三国典略》、《陈书》、《永嘉郡记》、卢谌《祭法》、范汪《祠制》、《扶南传》、《广志》(“甘蔗,其(6)《苏沈良方》 - 图40 为石蜜。”)、《云南记》、《异物志》、《甄异传》、魏文帝《典论》、《表子正书》、《楚词》、司马相如《子虚赋》、张协《都蔗赋》、曹植诗、张载诗、李伯仁《七欵》、虞翻《与弟书》、应璩《与尚书诸郎书》、冯植《竹杖铭》。引文不具录。

    (2)《册府元龟》

    北宋王钦若(962—1025年)、杨亿(974—1020年)等奉敕编。一千卷,目录、音义各十卷。景德二年(1005年)开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成书,约940万字。分31部,1104门,一说1116门。成书以后,议论颇多。《四库全书提要》说:“是此书在宋世学者颇不满之。但典籍至繁,势不能遍为掇拾,去诬存实,未可概以挂漏相绳。况纂辑诸臣皆一时淹贯之士,虽卷帙既富,难尽免于牴牾,而考订明晰,亦多可资览古之助。”

    在这一部皇皇巨著中,目前我感兴趣的,也可以说是对我有用的,只有“外臣部”“朝贡”那几卷(九六八至九七二卷)。近代以来,东西方学者发现了《册府元龟》对于研究中外交通史的重要意义,纷纷加以翻译和研究。他们的兴趣也主要在“外臣部”。然而,我目前研究的是宋代,而《册府元龟》关于“朝贡”的那几卷,从夏后开始,历周、秦、汉、魏、吴、晋、南北朝、隋、唐,到了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便戛然而止。根本没有宋代,而这正是我所想要的。因此,这一部巨著对我目前用处不大。我只从中选出一段,抄在下面,这是大家最感兴趣的一段公案:

    卷九七○
    西蕃胡国出石蜜 〔14〕 ,中国贵之。帝遣使至摩伽陀国取其法,令扬州煎诸薦 〔15〕 之汁,于中厨自造,色味逾于西域所出。

    (3)《事物纪原》

    北宋高承编。十卷,又作二十卷。高承汇辑217种事物起源资料,编成此书。今传本记事多达1760余事,显为后人增益。《四库全书提要》说:“书中凡分55部,名目颇为冗碎,其所考论事始亦间有未确……然其他类多排比详赡,足资核证。在宋代类书中固为犹有体要者焉。”

    卷九 麦(陵)糕
    世俗每至清明,以麦或秫以杏酪煮为姜粥,俟其凝冷,裁作薄叶,沃以餳若蜜(密?)而食之,谓之麦(陵)糕,此即其起也。

    (4)《海录碎事》

    宋叶廷珪撰。二十二卷。叶廷珪,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绍兴中出知泉州军州事,所以书中有“奉使门”、“市舶门”、“梵语门”等等与外国有关的记述。全书为部16,为门584。《四库全书提要》说:“此书皆类聚故事,分条列目,以备检用。……书中体例乃于史、子及诗文中摘其新隽字句,以供行文者襞绩之助,盖为四六材料而设,与他类书用意稍有不同。”

    卷二二下 果实门 都蔗
    曹植诗云: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巧言虽美,用之必灭。晋张协有《都蔗赋》。
    崖蜜
    《鬼谷子》樱桃也。
    三节蔗
    一丈三节蔗。

    (5)《通志》

    本书《四库全书》归之“史部”。我在这里姑且归之类书。

    南宋郑樵(1104—1162年)撰。二百卷。成书于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包括“本纪”十八卷、“年谱”四卷,“略”五十二卷,“世家”三卷,“列传”一一五卷,载记八卷,共五百余万字。《四库全书提要》评论此书说:“樵恃其侅(《四库》本如此,疑当作“赅”)洽,睥睨一世,谅无人起而难之,故高视阔步,不复详检,遂不能一一精密,致后人多所讥弹也。特其采摭既已浩博,议论亦多警辟,虽纯驳互见,而瑕不掩瑜,非游谈无根者可及。”

    卷七五 昆虫草木略
    甘蔗有三种:赤色者曰崑(6)《苏沈良方》 - 图41 蔗,白色者亦曰竹蔗,亦曰蜡蔗,小而燥者曰荻蔗。
    卷一九六 天竺
    又有旃檀、郁金等物,甘蔗诸果,石蜜、胡椒、姜、黑盐。
    疏勒
    土多稻、粟、蔗、麦、铜、铁、绵锦、雌黄……
    波斯
    胡椒、荜拨、石蜜、千年枣、香附子、诃梨勒、无食子、盐绿、雌黄。
    大食
    引杜还(《四库》本如此)《经行记》:刻密石(《四库》本如此,显系“石蜜”之误)为庐舍,有似中国宝(6)《苏沈良方》 - 图42

    (6)《玉海》

    南宋王应麟(1223—1296年)编。二百卷,附《辞学指南》四卷。凡有21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共240余类。《四库全书提要》说:“然所引自经史子集、百家、传记,无不赅具,而宋一代之掌故,率本诸实录、国史日历,尤多后来史志所未详,其贯串奥博,唐宋诸大类书未有能过之者。”可见此书之价值。

    对我目前的研究工作来说,这部书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关于中外交通的记载,特别是宋代的记载,更为其他载籍所不及。本书卷一五二、卷一五三和卷一五四都是这种记载。所谓“朝贡”、“贡方物”等名词,与其他载籍同,不必计较。卷一五三有一个表,叫做“蕃夷奉朝贡者四十三国”,从中可以看出宋代中外交通的频繁。但是中间有一些“国”,从今天看起来,并不是什么“国”,也不是什么“蕃夷”。我把原表照抄下来,以省读者翻检之劳:

    太祖朝
    高丽 定安 女真 龟兹 于阗 高昌 天竺 占城 三佛齐 交趾 大食 邛部 川蛮 黎州保塞蛮 灵武五蕃 瓜州甘丰夏溪珍奖南州 回鹘
    太宗朝
    渤泥 波斯 日本 阇婆 吐蕃 牂柯 山后两林蛮 雅州蛮 西山野 川路蛮 南宁 西凉 银州 渤海 高敞
    真宗朝
    丹流眉 蒲端 注辇 西天金城勿巡 唃厮啰 六谷 风琶蛮 河西 西南蛮 古叙宜辰安远等州 抚水州 五溪 高州五姓
    仁宗朝
    塗渤 西蕃 磨氊 瞎氊 施黔广凉州蛮 鹣州西平州 波州 北遐镇蛮 北亭可汗 石龙蕃 夏国 安化州蛮(即抚水州)大留
    神宗朝
    层檀 佛泥 拂菻 大理 真腊 陁婆里 董氊 西南 静蛮 捍蛮 军罗耆 方蕃 龙赐州
    哲宗朝
    河里骨 程张蕃 麻提拔 邈黎 保静等州
    徽宗朝
    蒲甘 青唐
    高宗朝
    (6)《苏沈良方》 - 图43  罗斛(其累朝朝贡不重述)
    中兴以来
    大理 蒲甘 交趾 占城 真腊 真里富 大食 高丽 日本 阇婆 三佛齐 南丹州 西南张蕃 宜州等蛮
    卷一五四(与大食交通,见下面(五)“外来影响”)

    (7)《全芳备祖》

    南宋陈景沂撰。前集二十七卷,后集三十一卷。有宝祐元年(1253年)序。前集花卉,后集分果部九卷,卉部三卷,草部一卷,木部六卷,农桑部三卷,蔬部五卷,药部四卷。《四库全书提要》说:“每一物分事实祖,赋咏祖,纪录寥寥,北宋以后,特为赅备,而南宋尤详。”

    《后集》卷四甘蔗,是宋代所有的笔记和类书中最详尽的,古今兼引,代表宋代末期对甘蔗了解的水平。征引虽与上面所引有些重复,但为了保持完整起见,我仍然全文抄录:

    事实祖 碎录
    (6)《苏沈良方》 - 图44 ,蔗也(说文)。 赤者名崑(6)《苏沈良方》 - 图45 ,白者名荻蔗(本草)。 疏者皮厚,谓之荻蔗(吴志)。扶南蔗,一丈三节,见日即消,遇风即折(世说)。蔗冰甘蔗,其餳为石蜜(广志)。泰尊蔗浆,取柘甘(原文如此)以为饮也(汉郊祀志)。臑鳖炮羔有柘浆,和其汁以为饮也(宋玉赋)。交趾所生者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断而啖之,甚甘。榨取其汁,曝干成飴,入口消释,彼人谓之石蜜(吴录)。
    纪要
    顾恺之为虎头将军。每食蔗,自尾至中,曰渐入佳境(世说)。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引兵攻彭城,求甘蔗于武陵王骏,骏命予之(魏史)。 魏主致意,远来疲乏。若有甘蔗及酒,可以分惠。世祖答曰:知行路多乏,令(今?)付酒二器、甘蔗百根(沈约宋书)。平虏将军刘勋、奋威郭展等共饮。夙闻展有手臂,晓五兵,与论剑良久,谓将军怯也,求与对。酒酣耳热,方食蔗,即以为杖,下殿数交,二中其臂。左右大笑(魏典论)。虞绛中痁疾逾月,既乏资给,疲瘵且肿。忽梦一白衣妇人,谓之曰:子之疾当食蔗即愈。诘朝见鬻蔗者,揣囊中告乏镪,惟有《唐韵》一册,请易之。其人曰:我乃负贩者,将此安用?哀君欲之。遂贻数枝。虞喜而食之,疾遂愈(野史)。神宗问惠卿曰:何草不庶,独于蔗庶,何也(耶?)?对曰:凡草种之则正生,此侧出也,所谓庶出也(野史)。孙亮使黄门以银碗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餳。黄门先恨藏吏,以鼠屎投餳中,启言吏不谨。亮呼吏将银器入,问曰:此器既盖之,有掩覆,何缘有此?黄门将有恨汝耶?吏叩头曰:常从某求宫花席,不敢与。亮曰:必是此也。问之惧服(江表传)。
    杂著
    唐大历间,有僧号邹和尚,不知所从来,跨白驴,登伞山,结茆以居。虽(?)盐菜薪米之属,即书于纸,系钱,遣驴负至市区。人知为邹也,取平直,挂物于鞍,负而归。一日驴吃山下黄氏蔗苗。黄请偿于邹。邹曰:汝未知,因蔗糖为霜,利当十倍。吾语汝,塞责可乎?试之果倍,自是流传其法。至末年,北走通泉县灵鹫山龛中。其徒追及,但见一文殊石像,始知大士化身,而白驴者,乃狮子也(王灼谱)。 甘柘只生于南方,北人嗜之而不可得。魏太武至彭城,遣人求酒及蔗于武陵王。郭汾阳在汾上,代宗赐甘蔗二十条。《子虚赋》所云:(6)《苏沈良方》 - 图46 ,柘也。(6)《苏沈良方》 - 图47 蔗者,甘蔗也。盖相如指言楚云梦之物。汉郊祀歌,泰尊柘浆,亦谓取甘蔗汁以为饮。容斋又有《糖霜谱》云:糖霜之名,唐以前无所见。自古食蔗者始为蔗浆。宋玉《招魂赋》所谓臑鳖炮羔有柘浆是也。其后为蔗餳,如孙亮者是也。后又为石蜜,《南中八郡志》云:榨甘蔗汁曝成飴,谓之石蜜。《本草》亦云:炼糖如(和?)乳为石蜜是也。后又为蔗酒。唐赤土国用甘蔗作酒,杂以紫瓜根是也。唐太宗遣使至磨竭陀国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榨沈如其剂,色味愈于西域。然只是今之砂糖。蔗之技尽于此,不言作霜,非古也。历世诗人模奇写异,亦无一章一句及此。惟东坡过金山寺作诗送遂宁僧云: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山谷作颂答梓州雍熙长老云:远寄蔗霜知有味,胜如崔子水晶槃。正宗扫地从谁说,我舌犹能及鼻尖。糖霜见之文字者,实始二公。甘蔗所在皆植,独福塘四明番禺广汉遂宁有糖霜,而遂宁为冠。四郡所产甚微,而棵细色浅味淡,仅比遂宁之下者,亦皆起于近世。唐大历中有邹和尚者,始来小溪之伞山,教民黄氏以造霜之法。伞山在县北二十里,凡前后为蔗田者十之四。蔗有四色,曰杜蔗,曰西蔗,曰艻蔗,《本草》所谓荻蔗也,曰红蔗,《本草》所谓崑(6)《苏沈良方》 - 图48 蔗也。红蔗止堪生啖。艻蔗可为沙糖。西蔗可作霜,色浅不甚贵。杜蔗绿嫩味厚,专用作霜。凡蔗最因地力,今年为蔗田者,明年改种五谷,以滋息之。器曰蔗削,曰蔗镰,曰蔗凳,曰蔗碾,曰榨斗,曰黍瓮,各有制度。凡霜一瓮中品级亦自不同。堆叠如假山者为上,团枝次之,瓮鉴次之,碎小块颗又次之,沙脚为下。紫为上,琥珀次之,浅黄又次之,浅白为下。宣和初,王黼创应奉司,遂宁常贡外,岁别进数千斤。是时所产益奇。应奉司罢,乃不再见。遂宁王灼作《糖霜谱》七篇,具载其说,予采取之,以广见闻焉(容斋随笔)。 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巧言虽美,用之必灭(曹植)。 挫斯蔗而疗渴,若漱酲而含蜜,清滋津于紫梨,流液丰于朱橘(张协)。 郡蔗酿蜜,殊美绝快。渴者所思,铭之佩带(张载)。

    赋咏祖 五言散句

    春雨余甘蔗(少陵)。初味犹啖蔗(昌黎)。
    甘蔗消残醉(元稹)。姜蔗傍湖田(左司)。
    浆甜蔗节调(香山)。
    挺挺自超群,棱棱类此君(白氏集)。
    偶然存蔗节,幸各对松筠(杜少陵)。

    七言散句

    蔗浆归厨金碗冻(东坡)。
    疑是此君萦紫绶,却来佳境醉红裙(白氏集)。
    少年辛苦甘食蓼,老境清闲如啖蔗。
    百味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郊祀歌)。
    垂柳阴阴日初永,蔗浆酪粉金盘冷(东坡)。

    七言古诗

    瑶池宴罢王母仙,九芝飞入三仙山。空余绛节留人间,云封露洗无时闲。节旄落尽何斓斑,野翁提携出茅菅。吴刀戛戛鸣双环,截断寒冰何潺潺。相如赋就空上林,倦游渴病长相侵。刘伶爱酒真荒淫,狂来欲倒沧溟深。此时一嚼轻千金,炉边何用文君琴。五斗一石安足斟,坐想毛发生清阴。萧索甘滋欲谁酿,柤梨橘柚纷殊状,冷气直射杯槃上。顾郎不见休惆怅,佳境到时还不妄。诗成虽愧阳春唱,全胜乞与将军杖(舒信道)。

    七言绝句

    亦非崖蜜亦非餳,青女吹箫冻作冰。透骨轻寒清著齿,嚼成人迹板桥声(诚斋)。

    (8)《文献通考》

    宋末元初马端临(约1254—1323年)撰。三四八卷。书成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历时二十余年。记上古至南宋嘉定间典章制度沿革,分24考。《四库全书提要》说:“因上本经史,参之历代会要,百家传记,以及臣僚奏疏,诸儒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门分类别,或续或补,可谓广博矣。”

    这一部大书,对我目前的研究来说,用处却并不大。有用的资料都与中外交通有关。

    卷六二 提举市舶
    唐有市舶使,以右威卫中郎将周泽为之。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有广州市舶使吕大一。
    卷三三一 赤土国
    种植无时,特宜稻穄白豆黑麻。自余物产,多同于交趾。以甘蔗作酒,杂以紫瓜根,酒色黄赤,味亦香美。
    卷三三二 真腊
    饮食多酥酪、沙糖、粳、粟米饼。
    阇婆
    果实有木瓜、椰子、蕉子、甘蔗、芋。
    多摩长
    (居于海岛,东与婆凤,西与多隆、南与丰支跋,华言五山也,北与诃陵等国接)所食尚苏(酥)、乳酪、沙糖、石蜜。
    占城
    果实有莲、甘蔗,蕉子、椰子。
    卷三三八 天竺
    有旃檀、郁金等香,甘蔗诸果,石蜜、胡椒、姜、黑盐。
    摩揭它
    唐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卷三三九 大食

    关于中国同大食在宋代的交通年表,《文献通考》也提到了。我将在下面“外来影响”一节中加以论列,这里暂且不谈。我只把大食献白沙糖的两段抄在下面:

    雍熙二年(985年),国人花茶复来,献花绵、越诺、拣香、白龙脑、白沙糖、蔷薇水、琉璃器……
    至道元年(995年),其国舶主蒲押陁黎赍蒲希密表,献白龙脑、腽肭脐、龙盐、眼药、白沙糖、千年枣、五味子、偏桃、蔷薇水、乳香、山子蕃锦、驼马褥面、白越诺。

    我在这里顺便提一句:献的物品中有眼药一项,十分值得注意。我写过一篇《唐代印度眼科医术传入中国考》,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二期,请参考。

    “材料来源”,就介绍到这里。

    我在上面从八个方面的宋代文献中把有关甘蔗和糖的资料搜集在一起。因为我曾多次强调,本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讲中外文化交流,所以这方面的资料我也注意搜集。资料虽然占了不少篇幅,但是并非百分之百地完备,那是不可能的,在现在和将来都难以办到。不过,我相信,重要的资料我都搜集到了,根据这些资料下的结论,不会离事实太远。综观这些五花八门的资料,其价值是极不平衡的。有的对我的研究工作用处极大,有的就不怎么有用。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这样,倒会有点奇怪。

    我在下面就把上面的资料加以排比,加以综合,加以分析,期能得出系统性的推断。

    (二)甘蔗种植

    写这一节和下面的三节,我的指导思想是:从发展上把握住事实的叙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发展,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何独不然?具体的做法是,随时把宋代的情况同唐代和唐代以前的情况对比,看一看宋代究竟发展了多少?在哪些方面有了发展?在哪些方面又没有发展,甚至出现了一些倒退?尽可能地揭示出其原因。实在揭示不出来的,就暂且放下,决不削足适履,歪曲杜撰,自欺欺人。

    这一节分为三部分:

    1.甘蔗种植地区。

    2.甘蔗种类。

    3.疏勒问题。

    下面依次来谈。

    1.甘蔗种植地区

    先作几点说明:(1)在我搜集的资料中只讲到沙糖、石蜜或糖霜制造的地方,我也归入种植地区中,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不种甘蔗就制不成糖。(2)讲到地名,就有一个地方变化的问题。古今中外,地名变化是常常发生的事。研究中国史的学者们都知道,治史而不深究地名的变化,治史而不深究官制的变化,必将碰壁,闹出笑话,甚至出现“硬伤”。

    我先列一个对比的表:

    唐和唐以前
    雩都  
    根据《齐民要术》  
    江东  
    庐陵  
    广州 贡糖霜
    根据陶弘景 〔16〕 《宋史》卷四三广南东路、广州
    蜀地 益州
    西戎 西戎
    江东 江左
    根据《新修本草》    《云仙杂记》 《证类本草》
    益(?)  
    西戎  
    根据《千金翼方》  
    遂宁 成都府、遂宁府“贡樗、蒲绫”
    根据《糖霜谱》 《宋史》卷八九《地理志》
      遂宁《糖霜谱》
    剑南道益州 贡品中没有糖
    根据《外台秘要》 《太平寰宇记》
    蜀中、蜀川  
    波斯  
    东吴  
    根据《食疗本草》  
    扬州  
    根据《新唐书》  
    荆州  
    根据《一切经音义》  
    成都府、蜀郡  
    根据《新唐书》卷四二  
     
     
      《本草衍义》
     
      会稽
      《证类本草》
     
     
     
      广
      蜀川
      《本草图经》
     
      广
      湖南北
      二浙
      江东
      《本草衍义》
      福唐
      四明
      番禺
      广汉
      遂宁
      《糖霜谱》
      梓州
      黄庭坚诗、《太平寰宇记》
      资州剑南东道
      《太平寰宇记》
      江南东道
      越州、福州
      江南西道
      虔州
      淮南道、扬州、岭南道
      广州 无蔗无糖
      《太平寰宇记》
      广州、扬州、成都府路
       无糖无蔗
      《方舆胜览》
      吴中
      湖南
      《清异录》
     
     
     
      广州
      《证类本草》
      元谋
      临安
      《滇海虞衡志》

    列表到此为止。

    我在上面曾说到过,地名经常变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现在对上列地名中有问题者做一点考证与解释,顺序是按照上列表中出现的先后。

    江东 亦称“江左”。魏禧《目录杂说》说:“江有南北而无东西。金陵,豫章,俱在江南。对豫章言,则金陵居江南之东。对金陵言,则豫章居江南之右。故宋以金陵、太平、宁国、广德为江南东路,以今江西全省为江南西路。”江东之称始于汉初,项羽江东子弟八千。

    庐陵 有庐陵郡、道、县之别。历代颇有变迁,大抵在今江西吉安县一带。

    蜀地 蜀中 蜀川 在今四川成都一带。

    西戎 多半指波斯,今伊朗。

    益州 汉置,今四川省地。

    东吴 吴郡,后汉置,大体上今江苏以苏州为中心的一带地区。更广义的“吴”,比如三国吴国。

    扬州 唐代亦称广陵郡。宋曰扬州广陵郡。

    会稽 郡,秦置,江苏东部,浙江西部,皆其地。最狭义的是指绍兴。

    湖南北路 湖北路,宋置。湖北孝感、应山以西及荆门、秭归以南;湖南洞庭湖以北及沅陵、黔阳、通道一带地区。湖南路,宋置。今湖南洞庭湖以南,新化、绥宁以东一带地区。

    二浙 浙西,唐时置浙江西道,宋曰浙江西路,浙江旧杭、嘉、湖诸府,及江苏旧苏、松、太等府州地。浙东,唐时置浙江东道,宋曰浙江东路,为旧宁、绍、台、金、衢、温、处等府地。

    福唐 一本作“福塘”,“塘”字疑误。即福清。这两个名称在历史上有几度变化。

    四明 浙江鄞县一带。

    广汉 郡,汉置,治梓潼。县,汉置,属广汉郡。郡、县在历史上都有几度变化。遂宁就属于广汉。

    梓州 隋置,唐因之,故治四川三台县。路,宋置,一度改为潼川路,今四川境。

    资州 西魏置。历史多次变化。大体上为四川资中县。

    越州 南朝宋于会稽郡置东阳州。隋改称吴州,又改为越州,寻称会稽郡。唐复为越州,又曰会稽郡,寻复称越州。宋曰越州会稽郡,升为绍兴府,即今浙江绍兴。

    福州 陈置闽州,寻废,改置丰州,隋改为泉州,又改福州。唐复置泉州,改闽州,又改福州,寻曰长乐郡,寻复为福州。宋曰福州长乐郡。元曰福州路,明称福州府,清因之。

    虔州 隋于南康郡置,取虔化水为名,寻废。唐复置,改曰南康郡,寻复曰虔州。宋时谓虔刘之义,改曰赣州。今江西赣县。

    吉,吉州 隋于庐陵郡置,寻废。唐复置,改曰庐陵郡,寻复为吉州。元升为吉州路,改曰吉安路。今江西吉安。

    元谋 唐姚州地,蛮名环州,又名华竹。元初为治五甸,改置元谋县。今属云南。

    临安府 唐置南龙州,更名钩州。天宝末没于南诏。蒙氏置通海郡。段氏改秀山郡,后复名通海,阿(6)《苏沈良方》 - 图49 部蛮居之。元改临安路。明改为临安府,清因之。 〔17〕

    根据我上面列的地名表,以及我对一些地名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截止到宋代,甘蔗在中国的种植地区包括以下几省:江苏、浙江、江西、四川、湖南、湖北、云南、广东、福建等等 〔18〕 。总起来看,都在南方。这是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甘蔗原本是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后来逐渐向北传播、扩散。在中国,甘蔗种植总的趋势也是由南向北。《糖霜谱》说:“若甘蔗所在皆植,所植皆善,非异物也。”这几句话,至少在修辞上是不准确的。甘蔗其实还是一种“异物”,所以许多《异物志》都收了“甘蔗”,良有以也。还是《容斋随笔》的说法合乎事实:“甘蔗只生于南方,北人嗜而不可得。”

    上列地名表中有几件事情还要谈一谈。有的地方,宋代以前产甘蔗;到了宋代,反而没有了。这可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确实没有了。这在人世中是常见的事,不足为怪。另一种就是文献出了问题,记载不够全面准确。这也不是稀见的事,也不为怪。但是,总的情况是,甘蔗种植的地区越来越扩大 〔19〕

    2.甘蔗种类

    过去,我对甘蔗种类问题理解得过于简单。我曾经想把中国古籍中提到的甘蔗种类同当今国内外研究甘蔗的专著都对上号,都用拉丁文学名表示出来。后来读了一些书,特别是Deerr的《糖史》(The History of Sugar),我才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知道我这种想法是办不到的,只有研究甘蔗的专家才能做到。我丢掉了这种想法,只是老老实实地把宋代(以及宋以前)文献中见到的甘蔗种类排列一下,做一些分析与解释。

    我在前一章讲唐代的甘蔗种植时,曾讲到Jeswiet的两大类和Deerr的三大类,讲到印度甘蔗的种类。至于中国甘蔗的种类则由于文献的限制,讲得比较简单,只讲到孟诜的两类或三类和《敦煌卷子》的三类,没作更多的分析。

    到了宋代,文献记录增多了。我现在根据我上面叙述的顺序,把甘蔗种类排列如下:

    (1)《图经》
    a.荻蔗 但堪啖,或云亦可煎稀糖。
    b.竹蔗 笮其汁可以为沙糖。
    (2)《衍义》
    a.崑(6)《苏沈良方》 - 图50 蔗 赤色。
    b.荻蔗 白色。
    (3)《糖霜谱》
    a.杜蔗 专用作糖。
    b.西蔗 可作霜,色浅,土人不甚贵。
    c.艻蔗 《本草》荻蔗,可作沙糖。
    d.红蔗 只堪生啖。
    (4)《证类》
    与(1)同。
    (5)《清异录》
    a.崑(6)《苏沈良方》 - 图51 蔗。
    b.夹苗蔗。
    c.青灰蔗 皆堪炼糖。
    d.桄榔蔗 次品。
    e.子母蔗 不知是否蔗种。
    (6)《海录碎事》
    三节蔗
    (7)《通志》
    a.崑(6)《苏沈良方》 - 图52 蔗 赤。
    b.竹蔗 白。
    c.荻蔗 小而燥。
    (8)《全芳备祖》
    a.赤 崑(6)《苏沈良方》 - 图53 蔗。
    b.白 荻蔗。
    c.扶南蔗 一丈三节,见日即消。

    下面对上列的蔗类作一点分析。

    首先,宋代同唐代比起来,甘蔗品种增多了,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很自然的,用不着再来分析和讨论。

    其次,提到颜色的只有赤、白。赤者是崑(6)《苏沈良方》 - 图54 蔗,白者是竹蔗和荻蔗。我不是甘蔗专家,是不是甘蔗基本上就是这两种颜色。印度的Caraka-Sa(6)《苏沈良方》 - 图55 hita提到的就是这两种,紫者或赤者叫ik(6)《苏沈良方》 - 图56 u或k(6)《苏沈良方》 - 图57 (6)《苏沈良方》 - 图58 (6)《苏沈良方》 - 图59 a ik(6)《苏沈良方》 - 图60 u。这个品种亦称Vamsaka。白者叫paundra或paundraka,来源于一个名叫Pundra的地方。在外国旅行家的著作中,也有完全相同的记载。Rumph在爪哇看到了红白两种甘蔗,另外还有一种有条纹的。Laureiro在交趾支那看到了红白两种 〔20〕

    再次,崑(6)《苏沈良方》 - 图61 蔗和西蔗,从名称上来看,就有外来的痕迹 〔21〕 。关于甘蔗引进的问题,下面还要讨论,这里暂且不谈了。

    最后,我还要谈一点中国记载中的矛盾问题。《图经》说:荻蔗“但堪啖”,而《糖霜谱》则明白说:“可作沙糖。”

    3.疏勒问题

    疏勒,地处中国新疆南部,按常理说,距离甘蔗种植地区颇远。我根本没有期望,能在这里找到种植甘蔗的记载。事实上却真是有的。《太平寰宇记》,卷一八一疏勒国“土多甘蔗”,也产稻。《通志》卷一九六,也有同样记载,后者来源可能就是前者。不管怎样,必须承认这个事实了。

    翻阅元代著作时,我认为是找到了一个旁证。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卷六有《西域河中十咏》。所谓“河中”,西辽称塔什干为河中府,诗中咏的就是塔什干(元代写作“塔实干”)的情景。其中有一首诗是:

    寂寞河中府,遗民自足粮。
    黄橙调蜜煎,白饼糁糖霜。
    漱早河为雨,无衣垅种羊。
    一从西到此,更不忆吾乡。

    诗里有“糖霜”,不一定就是王灼的“糖霜”,总是与糖有关,这是可以肯定的。糖也不一定就是本地产的,但也不排除本地产的可能,因此本地就有种植甘蔗的可能。从地理上来看,疏勒跟塔什干非常近,在文化上、在民族上、在宗教上也属于同一地区。这一个例子可以证明,疏勒出甘蔗,并非不可思议。

    (三)糖霜制造

    我的标题是“糖霜制造”,目的是强调宋代在制糖方面的一个特点。因为“糖霜非古也”,即使《糖霜谱》的作者王灼关于糖霜制造始于唐代遂宁的说法可靠,也只能溯源到唐代,不能更早。到了宋代,遂宁糖霜的制造在中国制糖史上确实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我并不是说,宋代只制造糖霜,其他糖类如沙糖等等也制造的。

    糖霜,有不同的名称。苏轼称之为“糖霜”,黄庭坚诗题是“糖霜”,诗句却是“蔗霜”。《方舆胜览》称之为“蔗霜”。二者是一个东西,可无疑义。

    我原来打算在这里对一些糖类的名称加以比较,对其涵义作出明确的界定。可是我想到,我在上面第三章石蜜中,对“石蜜”一词儿已经作了界定。在下面的叙述中,许多同样的糖类名称还会出现,而且随时代的不同,涵义稍有变动。因此,我改变了主意,到下面适当的章节中再来做界定的工作。我在这里只谈制造工艺和生产地区。

    1.制造工艺

    制造糖类的工艺,我在上面一些地方曾谈到过。最古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曝,一个是煎或熬。《南中八郡志》:“榨取汁曝数时成餳。”《异物志》“甘蔗汁煎而曝之”,又曝又煎。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法。我在前一章“唐代的甘蔗种植与制糖术”中介绍了Deerr讲的方法,虽然是两种,实为一种:煎或熬。

    宋代增添了一种新方法,在中国是第三种方法。王灼《糖霜谱》所描述的方法,可名之为“窨制法” 〔22〕 。这是制冰糖的方法,在《糖霜谱》中有详细而具体的描写,请参阅上面(一)3.“炼糖专著”一节,我不再重复。

    至于制造普通沙糖的工艺,按理说,应该比唐代有进步。但是,由于缺少这一方面的资料,我没法细谈,大概不外是熬炼一种,再具体的就说不出来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还必须在这里谈一谈,这也牵涉到制糖工艺,虽然是另一个性质的工艺,同唐代比较起来,我们也必须加以注意。我说的是,宋代文献中出现了不少糖品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颇为新奇。我在下面举一些例子:

    《东京梦华录》 乳糖
    狮子糖、川中乳糖狮子。
    《滇海虞衡志》 合子糖
    《都城纪胜》 小儿戏剧糖果,如打娇惜虾须糖、宜娘打秋
    千稠餳,参阅下面《梦粱录》
    《武林旧事》 诸般糖、糖叶子、泽州餳,参阅上面(一)7.“笔记”(11)《玉照新志》,其中说泽州“出餳极妙”。
    诸般糖、韵姜糖、花花糖、乌梅糖、玉柱糖、乳糖狮子(参阅上面《东京梦华录》)。

    《梦粱录》我在上面“笔记”(21)中已经记录了一些糖的名称,现在看来,把上面缺的补上,对说明宋代制糖工艺,更为有利:

    又有虾须卖糖、福公个背张婆卖糖,又有担水斛儿内鱼龟顶傀儡面儿舞卖糖,有白须老儿看亲箭(6)《苏沈良方》 - 图62 闹盘卖糖,有标竿十(缺)卖糖、效学京师古来十般糖……众安桥卖(缺)少十色花花糖……太平坊卖麝香糖……庙巷口卖杨梅糖、杏仁膏、薄荷膏、十般膏子糖……中瓦子前卖十色糖……中瓦子武林园前……卖轻餳。
    诸色杂货
    及小儿戏耍家事儿,如戏剧糖果之类,打娇惜宜娘子秋千稠糖、葫芦火斋郎果子吹糖。(下面还有)十般糖、花花糖、缩砂糖、麻糖、(6)《苏沈良方》 - 图63 子糖、鼓儿餳、铁麻糖、芝麻糖、小麻糖、黄糖、杨梅糖、荆芥糖。

    上引糖类名称,并不求全;但已令人有五花八门之感,正如范成大在《滇海虞衡志》中所说的“蔗糖名目至多”。我在上面已经说过,这种制糖工艺同炼煎不同。其中不少是所谓“戏剧糖果”,详情不太清楚,但从名称上也可以略窥一二。这大概都是利用已经熬成的沙糖,制成各种形式不同的糖果,有的加上一点水果和香料,标新立异,以适应社会需要,特别是小儿的需要。在这方面,宋代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同唐代比较起来,大有进步了。

    2.制造地区

    要讲制造地区,必须先弄清一些名称的同和异。要认真、细致、准确地研究中国的糖史,也必须先解决这个问题。宋代以前,中国糖的名称就有分歧。我在上面第三章“石蜜”中已经涉及这个问题,在第五章“唐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一)“材料来源”,8.“《梵语千字文》等书”中,又对“石蜜”和“糖”这两个名称从梵文名称这个角度加以论证。请参阅。到了宋代,这个名称问题又复杂化了。根据上面的资料,累计可见九种:

    (1)糖霜

    (2)蔗霜

    (3)糖冰

    (4)冰糖

    (5)沙糖

    (6)蔗糖

    (7)石蜜

    (8)乳糖 乳餳

    (9)捻糖

    其中糖霜与蔗霜,糖冰与冰糖,沙糖与蔗糖,都是异名同物,可不讨论。糖霜可能还有别的含义,下面再谈。石蜜问题比较复杂。我在上面第三章列举了11种含义。现在看来,还须补充。上面“材料来源”7.“笔记”(13)《野客丛书》引《广志》“蔗汁为石蜜”。上面8.“类书”(1)《太平御览》:“甘蔗,其餳为石蜜。”二者可能指的是一码事。总之,石蜜的含义又扩大了。还有更奇怪的,上面“资料来源”7.“笔记”(12)《演繁露》中说:“合此数说观之,既曰柘浆可凝,其状如冰,而名又为石,则今之糖霜是矣。”这样一来,连糖霜和石蜜的界限也无法划清了。至于谢采伯《密斋笔记》称遂宁糖霜为“遂宁糖冰”,以及李治寰把糖霜等同于糖冰或冰糖 〔23〕 ,除了上面的那种复杂情况以外,这说法是能站得住脚的。

    有几个问题还必须解决:

    第一,范成大《滇海虞衡志》中说:“临安人又善为糖霜,如雪之白,曰白糖,对合子之红糖也。”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把“糖霜”与“白糖”等同。这里的“糖霜”显然同王灼的“糖霜”不是一码事。这使我想到上面(二)“甘蔗种植”,3.“疏勒问题”引用的元耶律楚材的诗,诗中讲到“白饼糁糖霜”。这里的“糖霜”恐怕也同范成大说的“糖霜”一样,只不过是普通的白糖。

    第二,我在上面(一)“材料来源”2.“本草和医书”中引《证类本草》的话:“今会稽作乳糖,殆胜于蜀。”关于会稽,我在上面已有解释。但“乳糖”是什么,却说不清楚。难道就是白糖加牛乳制成的石蜜吗?

    我在这里还想顺便说明一个问题。我在前一章讲唐代蔗和糖的情况的时候,曾引用《梵语千字文》等书说明,梵文gu(6)《苏沈良方》 - 图64 a(另一个字为gu(6)《苏沈良方》 - 图65 a,其中恐有错误)汉译为“糖”,梵文śarkarā汉译为“石蜜”。gu(6)《苏沈良方》 - 图66 a的根本意思是“圆球”,而śarkarā的根本含义是“砂砾”。因此我想到,古代印度人之所以用这两个字来表示两种糖,恐怕主要是取其形状。gu(6)《苏沈良方》 - 图67 a为“糖球”,而“śarkarā”为“成颗粒状的糖”。那么,唐代的石蜜实际上就是白沙糖,是石蜜多种含义之一,同湛然居士的“糖霜”恐怕是一个东西。

    名称解释完了,现在来谈制造地区。我在上面曾经说到,甘蔗种植与沙糖等制造地区有关。在这里我再重复一下这个看法。甘蔗种植地区,上面已经谈过,这里只谈制造地区,主要是根据我上面引的材料来谈。我还要先作两点说明。一点是,一个地区生产或制造的糖的品种大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某一本书中只提到一种,我只能理解为这一种是典型的代表,并不排除其他糖种的生产。第二点是,古今地名经常改变,划分区域也不固定。我在下面把我们今天的名称列在前面,把古代不同时代的名称列在其后。这也只能是一个大概的情况,十分严格的划分是难以做到的。下面我就列出地名和糖的品种:

    四川一带(包括古书中的川中、蜀中、蜀地、益州、资州、梓州、广汉、成都、遂宁)   糖霜(遂宁为主)、石蜜、蔗糖、乳糖狮子
    江浙一带(包括江东、东吴、二浙、杭州、会稽〔越州〕、福唐、四明、扬州)   石蜜、乳糖(会稽)、沙糖、糖霜
    福建一带(包括泉州、福州)   沙糖
    江西一带(包括庐陵、虔州、吉州)   沙糖
    云南一带(包括临安、元谋)   糖霜(白糖)、合子糖(红糖)
    湖南、湖北一带,即所谓湖南北   沙糖
    广东一带(包括番禺)   糖霜
    西戎(主要是波斯)   糖霜、石蜜

    在中国境内,所有地区都在我们平常所说的南方,这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四)甘蔗、沙糖、石蜜和糖霜的应用

    我在上面曾经说到,甘蔗和糖类的应用不出两途,一是食用,一是药用。我现在分别来谈一谈。

    1.食用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读者只要读一读我在上面(一)“材料来源”7.“笔记”中抄录的一些原始材料,便一目了然了。在这些书中,我想特别举出下列几种书:

    (8)《东京梦华录》

    (15)《都城纪胜》

    (19)《武林旧事》

    (21)《梦粱录》

    大家最好不要只看我录自上列诸书中的引文,而是看一看原书。那里面除了我抄录的那一些名称为糖的各种糖品之外,还有大量不以糖名而实际上是用糖制成的食品,简直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糖和甘蔗作为食品应用之广,真令人吃惊,同唐代比较起来大不相同了。

    2.药用

    这比食用要复杂得多。

    知道甘蔗和糖等能够药用,是经过了极为漫长的时间的。大概是经过了多次“临床使用”,才逐渐认识到蔗和糖等能够治些什么病,知道它无毒,而后扩大使用的范围。一切动、植、矿物的药品都必须经过这个过程。在试验使用时必须死一些人,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汉代,中国人已经知道了甘蔗汁能够解酒。后来认识逐渐扩大和深入。到了梁代,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写道:“(甘蔗)下气和中,助脾胃,利大肠。”到了唐代,对蔗和糖的药用价值认识得更深更广了。我在前一章“材料来源”2.“本草和医书”中,已经作了介绍。我在这里择要叙述一下,以书为单位,只写出药方,不再区分白糖、石蜜、蔗汁等。我的目的是利于同宋代对比:

    《千金要方》

    卷五下、卷六 治舌肿强满方
    卷九 大建中汤,前胡建中汤
    卷一二 坚中汤
    卷一三 大补心汤
    卷一四 补心汤
    卷一五 治鱼骨哽方,治吞金银镮及钗等
    卷一七 止气嗽通声方,治肺寒损伤气嗽及涕唾鼻塞方
    卷一八 治欬嗽上气方,治忽曝嗽失声语不出方
    卷一九 前胡建中汤,人参汤
    卷二一 酸枣圆
    卷二三 治乳痈方,小槐实汤,治五痔十年老方

    《千金翼方》

    卷一 惊痫:石蜜
    补五脏:石蜜
    下气:甘蔗
    热极喘口舌焦干:石蜜
    口疮:石蜜
    卷四 甘蔗 味甘平,无毒。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
    石蜜 味甘寒,无毒。主心腹热胀,口干渴。性冷利。
    沙糖 味甘寒,无毒。功体与石蜜同,而冷利过之。
    治乳痈方
    卷一二 耆婆汤,主大虚冷风羸弱无颜色方
    卷一五 人参汤
    卷一八 前胡建中汤
    卷一九 治口干燥方
    泽兰子汤
    卷二四 治疥癣

    《外台秘要》

    卷六 广济疗卒干呕不息方
    卷八 疗鱼骨哽在喉中
    疗以银钗簪筋擿吐因气吸误吞不出方
    卷九 《肘后》疗卒欬嗽方
    《备急》卒欬嗽方
    《千金》疗冷嗽方
    疗忽暴欬失声语不出
    《延年》杏仁煎主气嗽方
    疗气嗽煎方
    疗欬嗽积年不差者胸膈干痛不利方
    《千金》竹皮汤,主欬逆下血不息方
    疗欬嗽喘息喉中如有物唾血方
    卷一○ 《延年》天门冬煎,主肺热兼欬声不出方
    卷一六 建中汤
    卷一七 黄芪建中汤
    卷二一 治眼病
    卷二六 《千金》小槐实丸
    卷三○ 深师疗癣秘方
    卷三一 沙糖疗腹内诸毒
    卷三四 下乳漏芦散方
    卷三八 口干小便涩

    敦煌卷子《食疗本草》

    石蜜 主心腹胀热,除眼中热膜,明目,津润肺气,助五藏津。
    沙糖 功体与石蜜同,多食心痛损齿。

    唐代蔗和糖药用情况,大体如上。

    宋代的情况,我在上面介绍本草和医书时已经谈过了,现在再归纳一下,同唐代做个比较。

    《证类本草》

    卷二 石蜜疗口疮。
    飴糖疗唾血,妇人崩中。
    卷二三 石蜜(乳糖也) 味甘寒,无毒。主心腹热胀,口干渴,性冷利。
    甘蔗 味甘平,无毒。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下气痢,消痰止渴,除心烦热。
    沙糖 味甘寒,无毒。功体与石蜜同,而冷利过之。主心热,口干。治腹紧。活心肺大肠紧。

    《寿亲养老新书》

    卷一 食治老人膈上风热,头目赤痛,目赤(6)《苏沈良方》 - 图68 (6)《苏沈良方》 - 图69 。食治老人上气咳嗽喘急,烦热,不下食,食即吐逆,腹胀满。食治老人咳嗽,虚弱,口舌干燥,涕唾浓粘。食治老人上气热,咳嗽,引心腹痛满闷。

    《圣济总录》

    卷四 伤寒后失音不语。
    卷一五 病后津液燥少,大便不通,肠结。
    卷一七 眼目暴赤,碜涩疼痛。
    卷一九 治骨鲠在喉中不出。

    《全生指迷方》

    卷一九 小儿癣新生、诸癣。

    《仁斋直指》

    卷五 治癣。
    卷二二 治痈疽破穴后误饮皂水及诸毒水,以致头痛。

    宋代蔗、糖等药用情况,大体如上。同唐代一比,差别显然。这个情况我在上面介绍本草和医书以后,已经指出来过,这里不再重复。这个反常现象留待中医专家去研究吧。

    (五)外来影响

    所谓“外来影响”,我主要指的是中国对外国种蔗和造糖的情况,以及外国沙糖(可能还有一些造糖术)传入中国的情况。重点是放在中外文化交流上,这也就是这部书的主要目的。

    我在前一章谈了唐代在种蔗和造糖两个方面所受的外来影响。宋代继承了唐代传统,并大大地有所发展,重点则几乎完全不同。唐代的重点是印度和波斯,宋代几乎完全改变了。唐代文献中对南海诸国蔗和糖的生产情况,几乎没有记载。对大食(阿拉伯)也仅仅有刻石蜜为庐舍的记载。宋代则有大量记录。这是时代使然,不足为怪。宋代海交大畅,市舶司的建立就是适应时代需要的结果。大食及南海诸国在由唐到宋这一段时间内,种蔗和造糖的事业有所发展,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我想分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1.宋代文献中对蔗、糖生产国的记录。

    2.宋代的海上交通。

    3.宋与大食的交通。

    1.宋代文献中对蔗、糖生产国的记录

    《宋史·外国传》
    占城 三佛齐国 阇婆国 大食 〔24〕
    《宋会要辑稿》
    占城 大食 蒲端
    《证类本草》
    波斯 西戎
    《糖霜谱》
    波斯(?)
    《太平寰宇记》
    赤土国 真腊国 多摩长国 疏勒国(现在我国境内) 天竺国 波斯国 大食国
    《诸蕃志》
    占城国 真腊国 三佛齐国 单马令国 佛啰安国 新拖国 阇婆国 苏吉丹 南毗国 故临国 天竺国 大食国
    《萍洲可谈》
    海南诸国
    《岭外代答》
    阇婆国 大食诸国
    《演繁露》
    交趾
    《太平御览》
    赤土国 林阳国 多摩国 波斯
    《册府元龟》
    西蕃胡国
    《通志》
    天竺 疏勒 波斯 大食
    《文献通考》
    赤土国 真腊 阇婆 多摩长 占城 天竺 摩揭它 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