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1] 指婆罗多的外祖父。注 释 - 图1

    [2] 梵文Aśvapati,意思是“马主”。注 释 - 图2

    [3] 古代印度人认为人生有三要:一、法或达磨(Dharma);二、利(Artha);三、爱(Kāma)。统名之曰“人生三要”(Trigaṇa, Trivarga)。注 释 - 图3

    [4] 梵文Bṛhaspati,是一个抽象神格,是虔诚的神格化,是众神的国师,后来成为智慧和辩才之神。注 释 - 图4

    [5] 梵文 Śucīpati,指火神。注 释 - 图5

    [6] 白色遮阳伞是国王权威的象征。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东西,宫扇就是其中之一。注 释 - 图6

    [7] 梵文Puṣya。注 释 - 图7

    [8] 梵文Caitra。玄奘《大唐西域记》卷第二:“春三月谓制呾逻月、吠舍佉月、逝瑟吒月,当此从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注 释 - 图8

    [9] 梵文Graha,意思是“抓者”,“抓太阳和月亮的”,亦名Rāhu,音译“罗睺”,中国神话中的所谓“天狗”,就是这东西。他们说日蚀和月蚀,就是因为有“罗睺”或“天狗”要吞噬日月,因而形成。中外古代神话都说“贵人们”,即剥削阶级的统治者,都是上应天相的,他们都是天上星宿下凡。十车王在这里讲的星宫,就是这个意思。注 释 - 图9

    [10] 须弥多罗,意译就是“妙友”。注 释 - 图10

    [11] 指毗湿奴。注 释 - 图11

    [12] 指罗什曼那。注 释 - 图12

    [13] 参阅本译作1.69.29—30。注 释 - 图13

    [14] 梵文Rājamārga,直译是“国王大道”,意思是比较宽阔的主要道路。注 释 - 图14

    [15] 梵文Nārāyaṇa,印度古代神话说他是原人之子,一般是指毗湿奴或黑天。《梨俱吠陀》10.90《原人歌》据传就是他创作的。注 释 - 图15

    [16] 梵文Kuśa,也称为达哩薄草(Darbha),学名叫Poa cynosuroides,举行某一些祭祀时使用的一种圣草。《翻译名义大集》译为“吉祥草”。注 释 - 图16

    [17] 梵文Caitya,原意是保存骨灰的圆形的塔,或者金字塔形的骨灰塔,引申为一般的庙宇或朝拜圣地。佛教和耆那教都有这一类的建筑。《翻译名义大集》译为“塔”,“庙”。注 释 - 图17

    [18] 梵文Mantharā。参阅本译作1.24.17。注 释 - 图18

    [19] 指㤭萨厘雅。从女奴这种咬牙切齿的怒声中,可以看出十车王后宫中矛盾之激烈。注 释 - 图19

    [20] 指曼他罗,她是一个驼背女奴。注 释 - 图20

    [21] 这一首诗有点难于理解。第一,罗摩的“体面的女人”指什么?是不是指罗摩宫中的侍女们?有人说是指罗摩的嫔妃。第二,吉迦伊的“儿媳妇”又指什么?在《罗摩衍那》第一篇中确实谈到婆罗多娶了媳妇,而在第二篇至第六篇中一点也没有提到婆罗多结婚的事。《罗摩衍那》的精校者在注中说“女人”指㤭萨厘雅、须弥多罗,甚至也包括吉迦伊在内的罗摩喜爱尊敬的妇女们。注 释 - 图21

    [22] 指㤭萨厘雅。注 释 - 图22

    [23] 见本译作《童年篇》注〔212〕。注 释 - 图23

    [24] 梵文vaśā,意思是“不能生孩子的妇女”。曼他罗这样称呼她是一种气话。注 释 - 图24

    [25] 这两句诗与2.9.3第三、四句完全一样。注 释 - 图25

    [26] 梵文vaijayanta。注 释 - 图26

    [27] 梵文Timidhvaja。注 释 - 图27

    [28] 梵文 Śambara,恶魔名,《梨俱吠陀》中已出现。在史诗和史诗以后的著作中,他是爱神的敌人。注 释 - 图28

    [29] 梵文Krodhāgāra,直译就是“忿怒之室”。古代印度国王宫中好像专门有这样一间屋子。注 释 - 图29

    [30] 梵文Aśvapati。这个名字有点混乱。前面2.1.6说他是婆罗多的舅舅。这里又把吉迦伊称作“马主之女”,他就应该是婆罗多的外祖父,也就是前面那个马主的父亲。大概好多吉迦夜族的人们都有马主这个名称。注 释 - 图30

    [31] 梵文Yayāti。参阅前面《童年篇》1.69.30。耶夜底是月种王族著名国王之一。那护沙之子耶夜底(Yayāti Nāhuṣa)传说是《梨俱吠陀》Ⅸ.101.4—6的作者。注 释 - 图31

    [32] 这个故事也被佛教徒借了去,宣传他们的教义。在佛经中多次出现,比如《六度集经》卷第一《萨波达王本生》,《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二,《撰集百缘经》第三十三《尸毗王剜眼施鹫缘》,《大智度论》卷第四等等。玄奘《大唐西域记》卷第三,醯罗山,有这样的记载:“是如来昔修菩萨行,号尸毗迦王,为求佛果,于此割身,从鹰代鸽。”注 释 - 图32

    [33] 梵文Alarka,古代国王的名字,见于《诃利世系》(Harivaṃśa)等书。注 释 - 图33

    [34] 梵文Bali。古代神话说他是毗卢遮那之子。他吹嘘自己的王国跨越天地三界。毗湿奴变成一个矮子缚摩那(Vāmana),是迦叶波和阿底提之子,因陀罗的兄弟。他要求婆离赐给他三步可以跨过的土地。结果这个矮子两步就跨越过了天地,只把阴间留给了国王。参阅本译作1.28.10,注〔284〕。注 释 - 图34

    [35] 梵文mantra。《翻译名义大集》4237译作“密咒”。注 释 - 图35

    [36] 指举行结婚典礼。注 释 - 图36

    [37] 梵文sūta,意思是“御者”、“车夫”,同时也是“伶工”、“诗人”。在古代印度,给国王赶车的人,同时也就是诵诗赞美国王、歌诵国王功德的人。注 释 - 图37

    [38] 这同上面那个御者是一个人。注 释 - 图38

    [39] 梵文māgadha,意思是“生在摩揭陀国的”。按《摩奴法典》X.11,是一个混合种姓的名称,母亲是刹帝利,父亲是吠舍。这种人是专门的伶工,为国王唱赞歌,有时与sūat和bandin是一个意思。注 释 - 图39

    [40] 指大海。注 释 - 图40

    [41] 意思就等于中国话:“说一不二”。注 释 - 图41

    [42] 苦行者打扮。注 释 - 图42

    [43] 梵文Kaṇḍu,古代仙人的名字。注 释 - 图43

    [44] 这个故事见本译作《童年篇》第三十八章。注 释 - 图44

    [45] 这里指的是持斧罗摩,与《罗摩衍那》男主人公罗摩不是一个人。注 释 - 图45

    [46] 指阴间。注 释 - 图46

    [47] 指吉迦伊。注 释 - 图47

    [48] 指吉迦伊。注 释 - 图48

    [49] 指婆罗多。注 释 - 图49

    [50] 指罗摩。注 释 - 图50

    [51] 罗摩在这里大骂吉迦伊,同在国王和吉迦伊跟前的态度判若两人。他的伪君子两面派的面目昭然若揭。注 释 - 图51

    [52] 这里又是对一夫多妻制的控诉。注 释 - 图52

    [53] 梵文śrutaḥ smṛtaḥ。按照印度古代婆罗门教的术语,śruti原意是“听”,引申为“仙人们直接听到的学问”,译为“天启”,其中包括六吠陀分支、《摩奴法典》等等法典、《天启经》和《家庭经》、《往世书》、《政治学》(Niītiśāstra)等。smṛti原意是“回忆”、“记忆”,引申为“老师们所能记忆的全部有关圣典的知识”,译为“传承”,意思是师弟转承受的学问。这里的śrutaḥ和 smṛtaṛ,就是这两种意思。注 释 - 图53

    [54] 梵文svasti,《翻译名义大集》2747译作“妙乐善,吉庆或福”。注 释 - 图54

    [55] 梵文Sādhya,一群神的名字,《梨俱吠陀》10.90.16已有。《梵书》、《往世书》等对他们的描绘不同。神话说,他们的世界处于神仙世界之上。他们是在创造了神仙之后才被创造出来的。注 释 - 图55

    [56] 梵文Pūṣan,属于吠陀天界神格,乃太阳在营养万物方面之神格化者,后来成为引道之神,牧畜之保护神。注 释 - 图56

    [57] 梵文Aryaman,一个阿底提耶之名,被认为是阴间诸神的头子。注 释 - 图57

    [58] 梵文Smṛti,人格化为女神,说是达刹的女儿,鸯吉罗娑(Aṇgiras)之妻。一说她是达磨与弥陀(Medhā)所生之女。注 释 - 图58

    [59] 梵文Dhṛti,人格化的女神,达刹之女,达磨之妻。注 释 - 图59

    [60] 梵文Skanda,战神。参阅本译作1.36.27。注 释 - 图60

    [61] 梵文Bṛhaspati,意译为“祈祷主”。注 释 - 图61

    [62] 梵文Saptarṣi,传说是《梨俱吠陀》9.107的作者。注 释 - 图62

    [63] 参阅本译作《童年篇》注〔2〕。注 释 - 图63

    [64] 指因陀罗杀死苾力特罗(Vṛtra)。这故事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罗摩衍那》也详尽地讲了这个故事。注 释 - 图64

    [65] 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毗那陀(Vinatā)是迦叶波的妻子,达刹十三个女儿之一。她是金翅鸟的母亲。天老爷因陀罗由于放荡犯了错误,金翅鸟就来偷不死之药甘露(醍醐)。《梨俱吠陀》中(3.30.5)已有这个故事。详细内容见霍布金斯的《史诗神话》(E.Washburn Hopkins, Epic Mythology,史特拉斯堡,1915年),第136页。注 释 - 图65

    [66] 指悉多。注 释 - 图66

    [67] 指灌顶大典的一切仪注。注 释 - 图67

    [68] 梵文kāraṇḍava。注 释 - 图68

    [69] 莎维德丽的故事见《摩诃婆罗多》。莎维德丽是一个公主,她自己选定了丈夫。后来遇到了阻碍。经过了许多苦难,她誓死忠于丈夫。她以自己的智慧舌辩战胜了死神,终于大团圆。她以后就成为妇女忠贞于丈夫的典型。今天印度一些地方的妇女每年都庆祝莎维德丽节。注 释 - 图69

    [70] 梵文Suvarcalā。印度神话说,须婆竭罗是太阳的老婆。注 释 - 图70

    [71] 参阅前面注〔2〕和注〔30〕。注 释 - 图71

    [72] 梵文Suyajña。参阅本译作1.11.6。注 释 - 图72

    [73] 这里列举的这些装饰品,《翻译名义大集》里几乎都有:aṇgada, 6010,“臂严”;keyūra, 6009,“臂严”;kuṇḍala, 6014,“耳镮”;hemasūtra《翻译名义大集》作suvarṇasūtra, 6036“金线”;vayaya, 6008,“钏”,“腕环”。注 释 - 图73

    [74] 梵文hāra,《翻译名义大集》6011作“胸严”。注 释 - 图74

    [75] 梵文raśanā,《翻译名义大集》6234,作“金带”。注 释 - 图75

    [76] 梵文Taittirya。四吠陀之一《夜柔吠陀》有很多流派。首先有《黑夜柔吠陀》与《白夜柔吠陀》之分。这两大派下还有许多小流派。有的书说共有一百零九派。但是现存者只有四、五派。《推提利耶》为《黑夜柔吠陀》流派之一。注 释 - 图76

    [77] 梵文Citraratha。注 释 - 图77

    [78] 指罗摩。注 释 - 图78

    [79] 梵文Gārgya。注 释 - 图79

    [80] 梵文Trijaṭa。注 释 - 图80

    [81] 参阅《罗摩衍那》精校者关于这一句话的注释。注 释 - 图81

    [82] 这地方精校本似有问题。旧本在这一颂之前的一颂里说:“国王对他说道”,说明从这一颂起,是国王说的话。但在精校本里,如果不注意内容,就无法知道是谁说的话。注 释 - 图82

    [83] 参阅本译作1.37.16;1.37.20;1.37.21。注 释 - 图83

    [84] 梵文Siddhārtha。注 释 - 图84

    [85] 指拴大象的绳索。注 释 - 图85

    [86] 指㤭萨厘雅。注 释 - 图86

    [87] 梵文paṇava,《翻译名义大集》5014,作“打镮”。注 释 - 图87

    [88] 梵文murajā,《翻译名义大集》5013,作“大杖鼓”。注 释 - 图88

    [89] 梵文Mātali,因陀罗的御者。注 释 - 图89

    [90] 梵文kaṭhina,《翻译名义大集》8687,作“展、功德衣”;9035,作“〔汉〕袈裟、展娑(!)〔和〕迦注 释 - 图90 那衣、功德衣”。注 释 - 图91

    [91] 梵文Ratā和Dharma。印度神话说,罗塔是达磨的妻子。他们的儿子是婆苏(Vasu),数目一般说是有八个,是构成所谓三十三天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的书甚至列举出他们的名字。但是父子关系、母子关系或夫妇关系,却是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参阅霍布金斯的《史诗神话》。注 释 - 图92

    [92] 印度古代相信,太阳是围绕着须弥山(苏迷注 释 - 图93 )而转动的。注 释 - 图94

    [93] 梵文Triśaṇku。这个故事参阅本书第一篇第五十六至五十九章。注 释 - 图95

    [94] 五星指的是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和土星。注 释 - 图96

    [95] 指罗摩。注 释 - 图97

    [96] 指结婚。注 释 - 图98

    [97] 梵文phalakāle,在这一句话里介于可懂与不可懂之间。《罗摩衍那》印地文译本回避了这个矛盾。参阅下面2.47.20。注 释 - 图99

    [98] 商波罗的儿子指苏婆呼。参阅本译作1.29.11及2.9.11。注 释 - 图100

    [99] 指罗摩。注 释 - 图101

    [100] “其余的那些人”,根据梵文注,指罗什曼那与设睹卢祇那等人。注 释 - 图102

    [101] 梵文注释说,指的是用木片摩擦生出来的火。注 释 - 图103

    [102] 梵文Vājapeya,一种祭祀的名称。遮阳伞,平常只有国王才能使用。但是在举行婆阇贝耶祭时,主祭的婆罗门僧侣也被恩准使用遮阳伞。参阅本译作《童年篇》注〔168〕。注 释 - 图104

    [103] 参阅上面注〔3〕。注 释 - 图105

    [104] 梵文Vedaśruti。注 释 - 图106

    [105] 参阅本译作《童年篇》注〔41〕。注 释 - 图107

    [106] 梵文Gomatī。此名初见于《梨俱吠陀》8.24.30;10.75.10,是指注入印度河的一条河。这里以及《摩诃婆罗多》里面的俱摩底河是一条注入恒河的河。注 释 - 图108

    [107] 梵文Syandikā。注 释 - 图109

    [108] 初见于本译作1.1.25。参阅本译作《童年篇》注〔30〕。注 释 - 图110

    [109] 梵文nakra,《翻译名义大集》4836,作“纳葛喇”、“水兽纳葛喇”,又作“鳄鱼”。注 释 - 图111

    [110] 梵文iṇgudī,是一种热带植物,学名是Terminalia Catappa。注 释 - 图112

    [111] 梵文Guha。注 释 - 图113

    [112] 梵文niṣāda,被认为是从事狩猎的野蛮民族。他们肯定不是雅利安人。在很多印度古代的典籍中,尼沙陀和旃荼罗是列在四个种姓以外的,是不齿于“文明人”社会的下等人。后来的“不可接触者”,从表面上来看,是由于职业,实际上则是由于民族压迫。如何处理对待这些“野蛮的”部落,是全部印度史上各朝各代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那加族、米佐族以及山塔尔人的反抗斗争,同印度共产主义运动是紧密相连的。在《罗摩衍那》的这一章里,罗摩同尼沙陀头子俱诃的友谊来得十分突然。罗摩对待俱诃的态度,也难免令人吃惊。我认为,这与罗摩本人的出身是有关系的。参阅本译作《童年篇》1.3.7;1.58.21。注 释 - 图114

    [113] 大概是指罗摩,也可能指罗什曼那。注 释 - 图115

    [114] 这也是一种文字游戏。罗什曼那梵文是Lakṣmaṇa,吉祥相梵文是lakṣaṇa,二者发音有点近似,诗人就把它们拉在一起。注 释 - 图116

    [115] 梵文kokila,《翻译名义大集》4888作“鸽鸪”。注 释 - 图117

    [116] 梵文gati。此字含义甚多,也可以译为“幸福”、“托庇所”等等。注 释 - 图118

    [117] 指吉迦伊。注 释 - 图119

    [118] 梵文Nyagrodha,学名是Ticus Indica,《翻译名义大集》作“无节,又纵横叶,尼拘卢陀”。注 释 - 图120

    [119] 指罗摩。罗摩只有两个音节,而这里需要六个音节,所以就用了这个词儿。在《罗摩衍那》里,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注 释 - 图121

    [120] 印度神话说,恒河流经梵天,所以才说她把梵天搜检。关于恒河的传说,参阅本译作《童年篇》第四十一、第四十二两章。注 释 - 图122

    [121] 梵文ruru,一种鹿的名称。注 释 - 图123

    [122] 确切的意思是,在大森林中度过的第一个夜晚。注 释 - 图124

    [123] 这里讲的又是人生三要:爱、利、法。注 释 - 图125

    [124] 罗摩在这里对自己的父亲和吉迦伊简直是破口大骂。他那伪君子两面派的嘴脸,暴露无遗。注 释 - 图126

    [125] 梵文phalakāle,直译就是“结果子的时候”,意思似乎是“到了要报答的时候”。参阅上面注〔97〕。注 释 - 图127

    [126] 梵文Prayāga,古代朝拜的圣地,今天的阿拉哈巴德,地处恒河阎牟那河汇流处,被认为是特别神圣的地方。注 释 - 图128

    [127] 梵文krośa,长度名,据说就是牛吼声或鼓声能够听到的距离。一说是从村中到阿兰若的距离。至于究竟有多长,说法不一。一说,一俱卢舍等于一千杖,或四千手,或四分之一由旬。一说,一俱卢舍等于二千杖,或八千手,或二分之一由旬。一说,八俱卢舍为一由旬。在古代缺乏精确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有这些分歧,是不可避免的。注 释 - 图129

    [128] 梵文Golāṇgūla。注 释 - 图130

    [129] 梵文Kālindī,即阎牟那河。注 释 - 图131

    [130] 梵文Aṃśumatī,可能即阎牟那河。注 释 - 图132

    [131] 梵文śyāma。注 释 - 图133

    [132] 指用木头扎成的筏子。注 释 - 图134

    [133] 梵文Kiṃśuka,学名Butea frondosa,花极美丽,为诗人所喜咏。注 释 - 图135

    [134] 梵文droṇa,《翻译名义大集》6766,作“斗斛”。注 释 - 图136

    [135] 梵文Mālyavatī,通称曼陀吉尼(Mandākinī),恒河支流之一和其他一些河的名称。神话中天上恒河也叫作曼陀吉尼。注 释 - 图137

    [136] 指罗摩。注 释 - 图138

    [137] 指十车王对吉迦伊的两个许诺。注 释 - 图139

    [138] 指悉多。注 释 - 图140

    [139] 意思是服侍。注 释 - 图141

    [140] 指婆罗多和吉迦伊。注 释 - 图142

    [141] 梵文karma,中国旧译“业”,意思就是“行动”、“行为”、“所作所为”。注 释 - 图143

    [142] 梵文palāśa,学名是Butea Frondosa,是一种不结果或者结果不能吃的树。注 释 - 图144

    [143] 指与师母通奸,古代印度认为这是大罪。注 释 - 图145

    [144] 古代印度朴素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四种元素构成的:地、水、火、风,中国旧译“四大”。后来又加上了第五个元素:空。人也是由这五种元素构成的,人死则复化为五种元素。注 释 - 图146

    [145] 古代印度法经认为杀死婆罗门罪大恶极。杀死其余的人,罪过就没有这样大。注 释 - 图147

    [146] 指让儿子到河边去汲水。注 释 - 图148

    [147] 指阎王爷。注 释 - 图149

    [148] 指天堂。注 释 - 图150

    [149] 参阅本译作1.5.2。注 释 - 图151

    [150] 梵文 Śaibya,尸毗王割肉贸鸽的故事,屡见于汉译佛经中。参阅2.12.4。注 释 - 图152

    [151] 参阅本译作1.41.2。注 释 - 图153

    [152] 梵文Janamejaya。古代神话中名王,阿周那(Arjuna)之曾孙,吠商波衍那(Vaiśampāyana)把《摩诃婆罗多》朗诵给他听。注 释 - 图154

    [153] 参阅本译作1.69.29。注 释 - 图155

    [154] 参阅本译作1.69.21。注 释 - 图156

    [155] 关于《罗摩衍那》提倡一妻一夫制的问题,参阅《〈罗摩衍那〉初探》。注 释 - 图157

    [156] 这个故事屡见于汉译佛经,参阅《〈罗摩衍那〉初探》。注 释 - 图158

    [157] 指㤭萨厘雅。注 释 - 图159

    [158] 指毗提诃国王遮那竭。注 释 - 图160

    [159] 指婆私吒和其他婆罗门的指示。注 释 - 图161

    [160] 梵文rājakartāraḥ。从这个字可以看出,当时印度王位继承,不能由国王一人决定。这可能是古代部落的遗风。注 释 - 图162

    [161] 梵文Maudgalya。注 释 - 图163

    [162] 参阅本译作1.7.3。注 释 - 图164

    [163] 参阅本译作1.8.7。注 释 - 图165

    [164] 迦旃延诺同摩哩乾底耶参阅本译作1.68.4。注 释 - 图166

    [165] 参阅本译作1.11.6。注 释 - 图167

    [166] 这两个名字参阅本译作1.7.2。注 释 - 图168

    [167] 梵文Jayantāśoka。注 释 - 图169

    [168] 梵文Nandana。参阅本译作1.26.13。注 释 - 图170

    [169] 梵文Pāñcāla。注 释 - 图171

    [170] 梵文Kurujāṇgala。注 释 - 图172

    [171] 梵文 Śaradaṇḍā。注 释 - 图173

    [172] 梵文Nikūlavṛkṣa,神树名。注 释 - 图174

    [173] 梵文Kuliṇgā。注 释 - 图175

    [174] 梵文Tejobhibhavana。注 释 - 图176

    [175] 梵文Abhikāla。注 释 - 图177

    [176] 参阅本译作1.6.20。注 释 - 图178

    [177] 梵文Sudāmāna,山名。注 释 - 图179

    [178] 梵文Vipāśā。注 释 - 图180

    [179] 梵文 Śālmalī。注 释 - 图181

    [180] 梵文Girivraja。这座城也叫作王舍(Rājagṛha),但与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不是一个地方,不能混淆。参阅本译作1.31.5。注 释 - 图182

    [181] 梵文Kṛṣṇapiṇgala,人名。用作复数,指他的后裔。注 释 - 图183

    [182] 意思是“死去”。注 释 - 图184

    [183] 这首诗同2.62.7完全相同。注 释 - 图185

    [184] 指婆罗多。注 释 - 图186

    [185] 参阅上面注〔2〕和〔30〕。注 释 - 图187

    [186] 参阅本译作1.72.1。注 释 - 图188

    [187] 梵文Hrādinī,河名。注 释 - 图189

    [188] 梵文Dūrapārā,河名。注 释 - 图190

    [189] 梵文 Śatadrū,今名苏特里杰Sutlej,是旁遮普五河中最东的那一条。注 释 - 图191

    [190] 梵文Ailadhāna,或Eladhāna,地名。注 释 - 图192

    [191] 梵文Aparaparpaṭa。注 释 - 图193

    [192] 梵文 Śilā Akurvatī,河名。注 释 - 图194

    [193] 梵文 Śalyakartana,地名。注 释 - 图195

    [194] 梵文 Śilāvahā。注 释 - 图196

    [195] 梵文Mahāśaila,山名。注 释 - 图197

    [196] 梵文Caitraratha,森林名。注 释 - 图198

    [197] 梵文Toraṇa。注 释 - 图199

    [198] 梵文Jambūprastha,村名。注 释 - 图200

    [199] 梵文Varūtha,村名。注 释 - 图201

    [200] 梵文Ujjihāna,城镇名。注 释 - 图202

    [201] 梵文Priyakā,树名。注 释 - 图203

    [202] 梵文Sarvatīrtha,村名。注 释 - 图204

    [203] 梵文Uttānakā,河名。注 释 - 图205

    [204] 梵文Hastipṛṣṭhaka。注 释 - 图206

    [205] 梵文Kuṭikā。注 释 - 图207

    [206] 梵文Lauhitya。注 释 - 图208

    [207] 梵文Kapīvatī,河名。注 释 - 图209

    [208] 梵文Ekasāla。注 释 - 图210

    [209] 梵文Sthāṇumatī,河名。注 释 - 图211

    [210] 梵文Vinata。注 释 - 图212

    [211] 梵文Kaliṇganagara。注 释 - 图213

    [212] 梵文Sālavana。注 释 - 图214

    [213] 婆罗多离开王舍城,回到了阿逾陀,路上经过的山、河、村、镇、林,我们的诗人都详尽地说出了名字。但是,可惜的是,这些地名究竟今天是什么地方,却无从考证。参阅精校本《罗摩衍那(二)·阿逾陀篇》的导言,第XXVI页和注释。注 释 - 图215

    [214] 梵文Surabhi,印度古代神话中的神牛,据说是达刹(Dakṣa)之女,迦叶波之妻,众牛和噜捺罗之母。亦名如意神牛。注 释 - 图216

    [215] 梵文Vajrapāṇi,指因陀罗。注 释 - 图217

    [216] 指婆罗多。注 释 - 图218

    [217] 梵文Hiraṇyanābha,原来是毗湿奴的别名。注 释 - 图219

    [218] 这两件事都被认为是罪大恶极的。注 释 - 图220

    [219] 在古代印度的封建社会里,做为地主阶级总头子的国王究竟从农民那里收多少租,说法是很不一致的。古代的法典一般规定为收获粮食的六分之一。注 释 - 图221

    [220] 根据梵文注释,这些东西是供神仙、祖先和客人享用的。注 释 - 图222

    [221] 指出殡。注 释 - 图223

    [222] 梵文ācārya,意思是“师”。注 释 - 图224

    [223] 梵文Sarala,见《翻译名义大集》7898。注 释 - 图225

    [224] 梵文Padmaka,见《翻译名义大集》4204。注 释 - 图226

    [225] 梵文Devadāru,见《翻译名义大集》4205。注 释 - 图227

    [226] 梵文citā,焚烧尸体的柴火堆。注 释 - 图228

    [227] 梵文Sāman,《沙磨吠陀》中的赞歌。“沙磨诗人”指专门唱《沙磨吠陀》的人。注 释 - 图229

    [228] 梵文krauñcī,一般字典说是“麻鹬”。《翻译名义大集》4884作“凤凰,鹤”。注 释 - 图230

    [229] 梵文 Śauca,亲属死亡,沾染不洁,葬礼完毕后,必举行此礼,以涤除不洁。注 释 - 图231

    [230] 梵文 Śrāddha,私祭之一种。一般于每月新满月时行之。行此礼时,召请学德兼备之婆罗门数名,为祖先之代表,向之献洗脚水以及其他礼物,使之坐于达哩薄草上,再献种种饮食衣服香花等。注 释 - 图232

    [231] 参阅本译作1.69.30。注 释 - 图233

    [232] 这首诗的意思是,婆罗多陷入忧愁之海。这个海洋之所以产生,远因是国王恩赐吉迦伊两个请求,近因是驼背女奴曼他罗的教唆。参阅上面第七、八、九三章。这种表现方式,在《罗摩衍那》中并非稀见。注 释 - 图234

    [233] 梵文trīṇi dvandvāni,指的是:一、饥与渴;二、忧愁与愚昧;三、老与死。注 释 - 图235

    [234] 指曼他罗。注 释 - 图236

    [235] 梵文Indrakīla。注 释 - 图237

    [236] 梵文gaṇa,原意是“群”。对于这个字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解释为“氏族”,有人解释为“部落”。参阅阇耶斯瓦尔:《印度政体》(Jayaswal: Hindu Polity)。注 释 - 图238

    [237] 指罗摩。注 释 - 图239

    [238] 参阅本译作1.41.2。注 释 - 图240

    [239] 参阅本译作1.69.29。注 释 - 图241

    [240] 指罗摩。注 释 - 图242

    [241] 梵文 Śastropajīvin,意思是“靠武器生活的人”。阇耶斯瓦尔(《印度政体》,第31页)对这个字另有解释,说虽甚辩;但我认为是靠不住的。注 释 - 图243

    [242] 指俱诃。参阅本译作1.3.7。注 释 - 图244

    [243] 梵文Kovidāra,学名Bauhinia variegata,是天国乐园中神树之一。《翻译名义大集》4199作“大游戏地树香,拘鞞陀罗”。注 释 - 图245

    [244] 梵文Dāśa,尼沙陀男子与阿逾揭婆(Ayogava)女子所生之子。注 释 - 图246

    [245] 梵文Kaivarta,渔夫,妓女与刹帝利所生,或者阿逾揭婆女子与尼沙陀男子所生。注 释 - 图247

    [246] 这两首诗,同其他风格朴素的诗篇很不相同。但在《罗摩衍那》中却决非绝无仅有。我在《〈罗摩衍那〉初探》中已经举出了例子,请参看。我总怀疑,像这样的诗篇是后来窜入的。注 释 - 图248

    [247] 梵文tūrya,一般的英文和德文的梵文字典都说是“一种乐器”。《翻译名义大集》5021作“铙”。注 释 - 图249

    [248] 指罗摩睡在地上这件事。注 释 - 图250

    [249] 指甘愿流放十四年。注 释 - 图251

    [250] 梵文Svastika。注 释 - 图252

    [251] 梵文Prayāga。参阅2.48.5,注〔126〕。注 释 - 图253

    [252] 梵文Viśvakarman,意思是“造一切者”。注 释 - 图254

    [253] 梵文Tvaṣṭṛ,印度神话中最古老的小神之一,《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现,被认为是天上的工匠,特别是木匠。参阅1.26.19。注 释 - 图255

    [254] 以上三个名字的梵文是Viśvāvasu,Hahā,Huhu,都是乾闼婆的名字。注 释 - 图256

    [255] 以上四个名字的梵文是Ghṛtācī,Viśvācī,Miśrakeśī,Alambusā,(本译作1.46.11作Alambuṣā),都是天女的名字。注 释 - 图257

    [256] 梵文Tumburu,一个乾闼婆的名字。注 释 - 图258

    [257] 梵文Samādhi,中国旧译“三昧”。意思是“潜思凝虑,收视返听,静坐在那里,心中只默想一件东西,使自己与默思的这一件东西融而为一”。这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古代许多国家都有过。古代印度认为这是瑜伽的第八和最后一个阶段。佛家则认为这是禅的第四和最后一个阶段。三昧被赋予神秘的力量。中国旧小说中常有“三昧真火”这样的词儿,就是指的由禅定而产生的真火。其力量为平常的火所不能及。注 释 - 图259

    [258] 梵文 Śikṣā,六吠陀支分(Vedāṇga)之一,是吠陀的声韵学,研究吠陀的发音法、连声法等等学问。注 释 - 图260

    [259] 以上两个名字的梵文是Malaya和Dardura,都是山名。注 释 - 图261

    [260] 梵文bilva,学名Aegle Marmelos。注 释 - 图262

    [261] 梵文kapittha,学名Feronia Elephantun,《翻译名义大集》5941作“劫彼陀”。注 释 - 图263

    [262] 梵文āmalakam,学名Emblic Myrobalan,《翻译名义大集》5799作“山查”。注 释 - 图264

    [263] 罗摩并不在这里;磕头致敬,只是象征性的。注 释 - 图265

    [264] 梵文praśāstṛ,亦名maitrāvaruṇa。在祭祀仪式中,他是劝请者(hotṛ)的助手之一。注 释 - 图266

    [265] 梵文Parvata。注 释 - 图267

    [266] 梵文Sūryavarcasa。注 释 - 图268

    [267] 梵文Puṇḍarīkā。注 释 - 图269

    [268] 梵文Vāmanā。注 释 - 图270

    [269] 梵文bibhītaka,或vibhītaka,树名,学名是Terminalia Bellerica。注 释 - 图271

    [270] 梵文aśvattha,学名是Ficus Religiosa,中国一般称之为菩提树。注 释 - 图272

    [271] 梵文sarala,松树之一种,学名是Pinus Bicalcaratus。参阅2.70.16,注〔223〕。注 释 - 图273

    [272] 梵文tilaka,学名是Clerodendrum phlomoides。注 释 - 图274

    [273] 梵文śiśapā,或śiṃśapa,树名,学名是Dolbergia Sisseo。注 释 - 图275

    [274] 梵文kalka,一种粘膏。注 释 - 图276

    [275] 梵文Mandākinī。注 释 - 图277

    [276] 梵文Dhātṛ。注 释 - 图278

    [277] 指须弥多罗。注 释 - 图279

    [278] 指吉迦伊。注 释 - 图280

    [279] 指罗摩和罗什曼那。注 释 - 图281

    [280] 梵文arka,《翻译名义大集》6217作“阿罗歌花,又云白花”,学名Calotropis Gigantea。注 释 - 图282

    [281] 梵文ruru。参阅2.46.79,注〔121〕。注 释 - 图283

    [282] 这就是印度古代通常所谓“四兵”。注 释 - 图284

    [283] 梵文puṣyā。注 释 - 图285

    [284] 梵文Ketaka。注 释 - 图286

    [285] 梵文asana。注 释 - 图287

    [286] 梵文lodhra,一种树名。注 释 - 图288

    [287] 梵文priyāla,一种树,学名是Buchanania Latifolia。注 释 - 图289

    [288] 梵文panasa,树名,学名是Artocarpus Integrifolia。注 释 - 图290

    [289] 梵文dhava,参阅本译作1.23.14。注 释 - 图291

    [290] 梵文aṇkola,一种树,学名是Alangium Hexapetalum。注 释 - 图292

    [291] 梵文bhavya,一种植物,学名是Averrhoa Carambola。注 释 - 图293

    [292] 梵文tiniśa,一种植物,学名是Dalbergia Ujjeinensis。注 释 - 图294

    [293] 梵文bilva,参阅本译作1.13.17。注 释 - 图295

    [294] 参阅本译作1.23.14注〔224〕。注 释 - 图296

    [295] 梵文Kāśmarī,一种植物,学名是Gmelina arborea。注 释 - 图297

    [296] 梵文varaṇa,一种树,学名是Crataeva Roxburghii。此字也见于本译作1.27.8,在那里它是一种神秘兵器的名字。注 释 - 图298

    [297] 梵文madhūka,一种植物,学名是Bassia Latifolia。注 释 - 图299

    [298] 参阅上面注〔272〕。注 释 - 图300

    [299] 参阅本译作1.23.14注〔225〕。注 释 - 图301

    [300] 梵文āmalaka,一种植物,学名是Emblic Myrobolan。注 释 - 图302

    [301] 梵文nīpa,一种植物,学名是Nauclea Cadamba。注 释 - 图303

    [302] 梵文vetra,一种大芦苇,可以用来做手杖,可能是Calamus Rotang或Fasciculatus。注 释 - 图304

    [303] 梵文dhanvana,一种植物,学名是Grewia Elastica。注 释 - 图305

    [304] 梵文bījaka,柠檬。注 释 - 图306

    [305] 梵文kuṣṭha,植物名。注 释 - 图307

    [306] 梵文puṃnāga,一种植物,学名是Rottleria Tinctoria或Calophyllun Inophyllum。注 释 - 图308

    [307] 梵文tagara,植物名,学名是Tabernaemontana coronaria。注 释 - 图309

    [308] 指罗摩。注 释 - 图310

    [309] 指悉多。注 释 - 图311

    [310] 指财神俱毗罗。注 释 - 图312

    [311] 梵文rathāṇga,学名是Anas Casarca。亦名cakravāka,《翻译名义大集》4885作“鸳鸯”。注 释 - 图313

    [312] 罗什曼那的母亲。注 释 - 图314

    [313] 表示羞愧难当,无地自容的意思。注 释 - 图315

    [314] 指十车王。注 释 - 图316

    [315] 梵文 Śatruṃjaya,意思是“胜敌”。注 释 - 图317

    [316] 梵文注释说,指的是以设睹卢祇那为首的那一些人。注 释 - 图318

    [317] 一种坐的姿态。注 释 - 图319

    [318] 指罗摩。注 释 - 图320

    [319] 指婆罗多。注 释 - 图321

    [320] 梵文aśvakarṇa,一种树名,学名是Vatica Robusta。《翻译名义大集》4141作“马耳、安湿缚竭拏”。注 释 - 图322

    [321] 梵文Rājasūya,印度古代国王即位时举行的大祭。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坚战王就举行过这样的大祭。注 释 - 图323

    [322] 指婆私吒。注 释 - 图324

    [323] 指婆私吒之子。注 释 - 图325

    [324] 梵文Sudhanvāna。注 释 - 图326

    [325] 别人方面的十八种人是:一、大臣;二、帝师;三、太子;四、将军;五、守门人;六、狱吏;七、理财官;八、御前传令官;九、法律辩护官;十、法官;十一、陪审人;十二、薪水散发官;十三、养老金散发官;十四、城市管理官;十五、森林管理官;十六、地方行政官;十七、治安官;十八、堡垒守卫官。自己方面的十五种人指上面列举的四至十八,一、二、三不在内。注 释 - 图327

    [326] 阿逾陀,梵文原意是“无敌城”。注 释 - 图328

    [327] 梵文adevamātṛka。那时印度已有灌溉装备。注 释 - 图329

    [328] 梵文原文Kuñjarāṇa,疑为kuñjarāṇāṃ之误。注 释 - 图330

    [329] 这里讲的又是人生三要。参阅上面注〔3〕。注 释 - 图331

    [330] 指罗什曼那。注 释 - 图332

    [331] 指罗摩。注 释 - 图333

    [332] 指罗摩。注 释 - 图334

    [333] 指十车王和吉迦伊。注 释 - 图335

    [334] 指十车王。注 释 - 图336

    [335] 指的是:一、欠神的债;二、欠祖先的债;三、欠仙人的债。注 释 - 图337

    [336] 梵文Gaya,传说中一个王仙的名字。他住在菩提迦耶。菩提迦耶这个名字就是从他那里来的。注 释 - 图338

    [337] 梵文Puṃ。注 释 - 图339

    [338] 在梵文里,“救”的字根是√trā。注 释 - 图340

    [339] 在梵文里,“儿子”是putra。这是一种文字游戏,有点像中国的“妻者,齐也”等等。注 释 - 图341

    [340] 意思是去祭祀祖先。注 释 - 图342

    [341] 印度古代风习,丈夫离家,妇女摒绝一切装饰,只梳一条辫子。国王薨逝,城市守了寡,好像也是只梳一条辫子。注 释 - 图343

    [342] 梵文aṣṭaka(阿湿吒伽),在望日后第八天举行,特别是在末伽始罗月、报沙月、磨祛月和颇勒窭拏月望日后第八天。注 释 - 图344

    [343] 参阅上面注〔144〕。注 释 - 图345

    [344] 参阅本译作1.46.5。注 释 - 图346

    [345] 梵文kukṣi。注 释 - 图347

    [346] 参阅本译作1.69.19。注 释 - 图348

    [347] 参阅本译作1.69.20。注 释 - 图349

    [348] 参阅本译作1.69.20。注 释 - 图350

    [349] 参阅本译作1.69.21。注 释 - 图351

    [350] 参阅本译作1.69.21。注 释 - 图352

    [351] 参阅本译作1.69.22。注 释 - 图353

    [352] 参阅本译作1.69.22。注 释 - 图354

    [353] 参阅本译作1.69.23。注 释 - 图355

    [354] 参阅本译作1.69.23。注 释 - 图356

    [355] 参阅本译作1.69.24。注 释 - 图357

    [356] 梵文Haihaya。注 释 - 图358

    [357] 梵文Tālajaṇgha。注 释 - 图359

    [358] 梵文 Śūra。注 释 - 图360

    [359] 梵文 Śaśabindu。注 释 - 图361

    [360] 梵文Cyavana。注 释 - 图362

    [361] 梵文Kālindī,阿私陀的妃子之一。上面2.49.3,迦林底是一条河的名字。注 释 - 图363

    [362] 这也是一种文字游戏。萨竭罗,梵文是Sagara,可以分解为两部分:sa意思是“带着”,gara意思是“毒药”。注 释 - 图364

    [363] 竭拘蹉,梵文是Kakutstha。把Kakutstha这个字的第一音节中的元音改为三合元音,改为Kākutstha,意思就变为“竭拘蹉的子孙”。注 释 - 图365

    [364] 把Raghu(罗怙)改为Rāghava(罗竭婆),意思变为“罗怙的子孙”。注 释 - 图366

    [365] 关于罗摩世系的叙述,屡见于本书中。参阅本译作《童年篇》第三十七章以后的许多章和第六十九章。注 释 - 图367

    [366] 以上两首诗似有问题。走了一群仙人,又有一些留下,似有矛盾。注 释 - 图368

    [367] 指婆罗多。注 释 - 图369

    [368] 参阅本译作1.3.11。注 释 - 图370

    [369] 这里又是文字游戏。阿奴苏耶,梵文是Anusūyā,“不会妒忌的”,梵文是anasūyā。注 释 - 图371

    [370] 梵文Sāvitrī。她的故事见于《摩诃婆罗多》中的《莎维德丽传》(Sāvitryupākhyāna)。注 释 - 图372

    [371] 参阅本译作《童年篇》注〔29〕。注 释 - 图373

    [372] 证明是晚出的本译作1.70.21曾讲到罗什曼那与优哩弥腊的结婚。但在第二篇至第六篇中罗什曼那却是独身的。这里又忽然出现了优哩弥腊嫁给罗什曼那的情节。显然有些矛盾。这一首诗是否是窜入的?现在还无法证明。注 释 - 图374

    [373] 指罗摩。注 释 - 图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