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书店谈国学、古旧书业 [1]

    一中国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

    现在国学特别热,但是年轻人对国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不太清楚。那么,什么是“国学”呢?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

    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歧义很大。按我的观点,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

    既然这样,那么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举个例子,比如齐文化和鲁文化,也不一样。“孝悌忠信”是鲁文化,“礼义廉耻”是齐文化。就是说鲁文化着重讲内心,内在的;齐文化讲外在的,约束人的地方多。“孝悌忠信”是个人伦理的修养;礼义廉耻,就必须用法律来规定,用法律来约束了。鲁国是农业发达,鲁国人就是很本分地在务农。齐国商业化,因为它靠海,所以姜太公到齐国就是以商业来治国。具体的例子,如刻舟求剑,这种提法就是沿海文化的。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恐怕就代表鲁文化了。齐鲁文化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齐鲁文化以外,还有其他地域文化也很重要。过去光讲黄河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我是不同意的,长江文化、其他地域文化其实都应该包括在国学里边。敦煌学也包括在国学里边。

    咱们讲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输出的,一个是进来的。敦煌是进来的代表,很多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文化,都到过敦煌。佛教从国外进来,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敦煌里边有很多内容是佛教的,也有其他文化的,是古代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最后一站,再往下就没了。吐火罗语的《弥勒会见记剧本》,是不是也算国学?当然算,因为吐火罗文最早是在中国新疆发现的。吐火罗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另外,很多人以为国学就是汉族文化。我说中国文化,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份。中国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56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而且后来输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我们现在的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

    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地融入,这是没有时间界限的。儒家、道家是传统文化,佛家也是啊,把佛家排除在外,是不对的。

    2007年3月6日

    二谈古旧书业

    于华刚(中国书店经理):季老,我们在中关村开了个中国书店,还是跟您以前去过的琉璃厂的中国书店样子一样,有线装古书、旧书,有外文旧书,还有新印的古籍、文史书和艺术画册,有解放前的和解放后的,还有最新陆续出的书都有。想请您谈谈对古旧书业的看法。

    季羡林:旧书应该发展,什么原因呢?以前啊,有个东安市场,有一些旧书,我别的不看,就看旧书。后来找书找不到,也到那里去找,所以这个旧书应该发展,要不然的话,一个人不在了,家里面不懂这个,就随便处理了,还不如干脆卖给旧书店,这里面有宝贝,别的地方找不到。现在那个灯市口旧书店还有吧?

    于华刚:对,还有。

    季羡林:书店新书旧书都卖。旧书业要发展,要号召大家,把不用的书都送到旧书店,变废为宝。

    于华刚:对,您说这点很重要。

    季羡林:为什么感慨呢,当年藏书不少呢,后来有的遭遇不少坎坷,以后没有来得及处理,就流落民间了,散失了,我曾看到的那个,就买回来,送给北大图书馆。

    于华刚:我们准备6月8号开业,准备把中国书店收藏的敦煌文献,宋版书,元版书,明版书等五十多种书在中关村这个店的三楼上办个展览。

    季羡林:有敦煌文献啊?

    于华刚:有啊,上次您不是给我们题写了“中国书店藏敦煌文献”书名吗?我们有五十多卷呢。

    季羡林:不简单啊。号召大家组织旧书业,发展旧书业。说起这个,要说明代末年,当时有个礼部尚书,你要找他,别的地方找不着,琉璃厂去找。所以您看从明朝末年开始,在那以前我就不知道了,起码明朝末年开始,在中国就有旧书业。别的国家也不可能,为什么?因为历史上文化悠久的不多,别的国家,你看美国,本国才二百多年历史,它有什么玩意儿?

    于华刚:对,中国历史悠久。他们都愿意逛旧书店,您来北京这些年,您去过我们东安市场书店吧?

    季羡林:有一个马春槐,我跟他来往比较多。

    于华刚:对,他老给您送书来,我那时候跟马春槐骑着自行车去北大,还给咱们老先生送书呢,那时候到动物园出来都是小窄路,两边都是庄稼地,现在都是大高楼了。

    季羡林:对,那时候东单修文堂,我跟他们的老板挺熟的,我没事就到他的书店去。有一件事情我没做,有一个宋版的《资治通鉴》没买下来。宋朝司马光写的嘛。那是一套,当时要一千块钱,我当时拿不出来,当时的一千块跟后来的一千块不一样,所以后来这书就不知道下落了,当时我应该卖了裤子买这套书,这是我的错误。

    于华刚:最近我们拍卖,现在古旧书搞拍卖,成交率很高,很多明版书,白棉纸,一本书就值四五千元了,价格很高。

    季羡林:木版呀?现在都是善本了。

    于华刚:木版书现在是越来越少了。

    季羡林:是个问题呀。就是原来这个旧书有个循环的规律,什么叫循环的规律呢?就是一个书生,考上进士,当上官,买了书送回家去,给家人看这个,后来呢,家庭一败落,就把书卖出来,循环啊。“文化大革命”呢,大家不知道是什么,就把它消灭了,在农村里面,旧书呀,就都烧了。老百姓烧书,这就没法循环了,净烧你怎么循环啊,所以现在大力提倡旧书业。

    于华刚:对,您说得非常对。

    季羡林:有些循环是不是形成了,咱们不知道。

    于华刚:旧书业就是能够把书的历史发展延续起来,让它能够再流通。您跟中国书店有这么多年的渊源,跟我们一代一代的师傅都这么熟悉,您对我们书店有什么希望和要求呢?

    季羡林:希望大力的发展,号召大家重视旧书业。旧书业呀,一般人瞧不起,它的重要性大家不知道,应该宣传。你要想保存中国文化,就是要发展,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这是旧书业的重要性。潘家园有个“鬼市”,早晨四点就有,天还不亮,那边不知道还有没有。

    于华刚:现在还有。

    季羡林:有就好,你应该派人每天看一看,那里有好书。

    于华刚:我们早晨起来啊,就是到那里淘去,去那里选,有的时候能选到好书。

    季羡林:好,好,要号召大家,组织旧书业,发展旧书业。

    2007年5月25日


    [1] 本篇根据2007年3月6日作者与中国书店的于华刚、刘小晖和山东大学蔡德贵在301医院的对话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