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与佛教

    一 引言

    1.1.1 稍稍了解释迦牟尼生平和印度佛教史的人,大概都对一个现象感到吃惊:释迦牟尼本人以及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为什么都同商人有那么密切的关系?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为了说明问题,我在这里先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释迦牟尼初成佛时遇到的两个商人;一个是毕生支持如来佛的大商人给孤独长者。现在先谈第一个例子。

    两个商人

    1.1.2 根据佛传的记载,释迦牟尼刚成了佛,从菩提树下站起来,首先向他奉献食品的是两个商人。这个故事见于许多佛经中,我在下面举出几种来。

    1.1.3 《普曜经》卷七《商人奉商人与佛教 - 图1 品》:

    尔时提(离)谓波利之等与贾人俱五百为侣。……时五百人诣树神所。梵作树现光(光)像,分明言:“今世有佛在拘留国界尼连禅水边,未有致食者。汝曹幸先能有善意,必获大福。”贾人闻佛名,皆大喜,言:“佛必独大尊,天神所敬,非凡品也。”即和商人与佛教 - 图2 蜜,俱于树下稽首上佛。 〔1〕

    1.1.4 《方广大庄严经》卷十《商人蒙记品》:

    时北天竺国兄弟二人,为众商之主。一名帝履富婆,一名婆履。……时护林神忽现其形,语商人言:“汝诸商人,勿怀恐惧。汝于长夜流转生死,今得大利。所以者何?有佛世尊出现于世,初成正觉,住此林中,不食已来四十九日。汝等应将种种饮食而以上之。” 〔2〕

    1.1.5 与以上二经相当的梵文Lalita Vistara有相同的记载:

    saptame sapt商人与佛教 - 图3 he tath商人与佛教 - 图4 gato t商人与佛教 - 图5 r商人与佛教 - 图6 ya商人与佛教 - 图7 amūle viharati sma‖tena khalu puna商人与佛教 - 图8 samayenottar商人与佛教 - 图9 pathakau dvau bhr商人与佛教 - 图10 tarau trapu商人与佛教 - 图11 abhallikan商人与佛教 - 图12 makau va商人与佛教 - 图13 ijau pa商人与佛教 - 图14 商人与佛教 - 图15 itau nipu商人与佛教 - 图16 au vividhapa商人与佛教 - 图17 ya商人与佛教 - 图18 g商人与佛教 - 图19 hītv商人与佛教 - 图20 mah商人与佛教 - 图21 labdhal商人与佛教 - 图22 bhau dak商人与佛教 - 图23 i商人与佛教 - 图24 商人与佛教 - 图25 path商人与佛教 - 图26 d uttar商人与佛教 - 图27 patha商人与佛教 - 图28 gacchete sma|……t商人与佛教 - 图29 yapi devatay商人与佛教 - 图30 svarūpa商人与佛教 - 图31 sa商人与佛教 - 图32 dar商人与佛教 - 图33 ya 商人与佛教 - 图34 商人与佛教 - 图35 vasit商人与佛教 - 图36 m商人与佛教 - 图37 bhetavyam iti|……te madhutarpa商人与佛教 - 图38 商人与佛教 - 图39 ik商人与佛教 - 图40 ulikhitak商人与佛教 - 图41 商人与佛教 - 图42 商人与佛教 - 图43 ca 商人与佛教 - 图44 d商人与佛教 - 图45 ya yena tath商人与佛教 - 图46 gatas tenopasa商人与佛教 - 图47 kr商人与佛教 - 图48 mann upasa-商人与佛教 - 图49 kramya tath商人与佛教 - 图50 gatasya p商人与佛教 - 图51 dau 商人与佛教 - 图52 iras商人与佛教 - 图53 bhivanditv商人与佛教 - 图54 tri-pradak商人与佛教 - 图55 商人与佛教 - 图56 īk商人与佛教 - 图57 tyaik商人与佛教 - 图58 n-te tasthu商人与佛教 - 图59 | 〔3〕

    1.1.6 根据梵文原本,那两个商人,一个叫Trapu商人与佛教 - 图60 a,一个叫Bhallika。《普曜经》的“波利”显然等于Bhallika;但是“提(离)谓”却似乎有问题。《方广大庄严经》与梵文完全相当,只是“帝履富婆”的“婆”字似应作“娑”。

    1.1.7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

    尔时有五百商人,二人为主:一名跋陀罗斯那,二名跋陀罗梨(利),行过旷野。时有天神,而语之言:“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兴于世,最上福田。汝今宜应最前设供。”……时彼商人,既见如来威相庄严,又见诸天前后围绕,倍生欢喜,即以蜜商人与佛教 - 图61 而奉上佛。 〔4〕

    1.1.8 《佛所行赞》卷三《阿惟三菩提品》:

    时有商人行 善友天神告 大仙牟尼尊 在彼山林中 世间良福田 汝应往供养 闻命大欢喜 奉施于初饭 〔5〕

    1.1.9 《佛本行经》卷四《转法轮品》:

    四王即来 奉献四钵 佛即时以 神变之力 左受右按 合成一器 于是便受 二贾客施 始受五戒 为清信士 〔6〕

    1.1.10 《中本起经》卷上:

    一时佛在摩竭提界善胜道场元吉树下,德力降魔,觉慧神静,三达无碍,度二贾客,提谓波利,授三自归,然许五戒,为清信士。 〔7〕

    1.1.11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两个贾客的名字同《普曜经》完全一样。

    1.1.12 《五分律》卷十五:

    时有五百贾客,乘五百乘车。中有二大人,一名离谓,二名波利。……彼神于空中语言:“汝等莫怖!汝等莫怖!今佛世尊初成大道,静坐七日从定起,游行坐彼树下。未有献食者。汝奉上商人与佛教 - 图62 蜜,长夜获安。”众人欢喜,即和商人与佛教 - 图63 蜜。 〔8〕

    1.1.13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二商人的名字同《普曜经》和《中本起经》完全一样。

    1.1.14 《四分律》卷三十一:

    尔时世尊过七日已,从定意起。于七日中未有所食。时有二贾客兄弟二人,一名瓜(爪),二名优(忧)波离,将五百乘车载财宝,去菩提树不远而过。时树神笃信于佛,曾与此二贾客旧知识,欲令彼得度,即往至贾人所,语言:“汝等知不?释迦文佛如来等正觉,于七日中具足诸法。于七日中未有所食。汝等可以蜜商人与佛教 - 图64 奉献如来,令汝等长夜得利益(善),安隐快乐。”尔时兄弟二人,闻树神语已欢喜,即持蜜商人与佛教 - 图65 ,往诣道树。 〔9〕

    1.1.15 二商人的名字在这里很奇怪。第一个名叫“瓜”,显然是意译,梵文trapusī或trapu商人与佛教 - 图66 ī,意思是“瓜”(coloquintida)。第二个名字是音译。

    1.1.16《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五:

    世尊在三摩地,于七日中既断烦恼,受解脱乐。无人供养,不饮不食,无饥渴想。尔时有二商主,一名黄苽,二名村落,各有百辆车及多人众,共为兴贩,路由佛所。时二商主先有知识,命过生天,顾于商人,作如是念:“今佛在菩提树下,七日入定,断诸烦恼,受解脱乐,无人供养。我今应令此二商主为最初供养,于多世中受诸功德。今宜劝为此事。”……时二商主……持诸供物,酪浆商人与佛教 - 图67 蜜,往世尊所。 〔10〕

    1.1.17 在这里,两个商主的名字都是意译。“黄苽”,上面已谈过(1.1.14)。至于“村落”,此处似有错讹。第二个名字,Lalita Vistara作Bhallika,此字没有“村落”的意思。palli,pallika,pallī是“村落”。看来是把两个字弄混了。

    1.1.18 《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六:

    时贾客兄弟二人,从优加(迦)罗村来,车载财物,欲往中国。……时树神即现半身,语贾人言:“汝车不去,是我留耳。贾人当知,白净王子出家学道,今在菩提树下,得一切智。于七日中未有所食。汝可以商人与佛教 - 图68 蜜奉上如来,令汝等长夜得利益,安隐快乐。”时兄弟二人闻树神语,即以商人与佛教 - 图69 蜜奉上佛(如来) 〔11〕

    1.1.19 例子就举这样多。佛经中谈到两个商人的地方当然不止这一些,但是,我认为,这一些也就足够用了。

    有趣的是,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缚喝国也讲到二商人献商人与佛教 - 图70 蜜的故事。在这里,二商人成为“二长者”。他们的名字变成了两个城名:一名提谓城,一名波利城。在上面1.1.3;1.1.10中明确说二商人的名字的是提谓和波利。1.1.12“提谓”改成“离谓”。可见这个故事传布之广以及多方面的演变。

    释迦牟尼成了佛以后,他首先遇到什么人,这本来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即使首先遇到的是两个商人,也用不着大惊小怪。但是,从佛的一生和佛教的发展来看,首先遇到商人,似乎不能用偶然性来加以解释。我看,这是如来佛最初的弟子有意散布的。他们的用意是抬高商人的地位,说商人是重要的,他们与佛教的关系是密切的,他们与佛徒是互相依赖,互相支援的。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视财如命的商人单单对一个他们丝毫也不了解的、乞丐一般的出家苦行僧竟会这样大方,这样尊敬,这样抱有好感。

    给孤独长者

    1.2.1 现在来谈给孤独长者。

    “长者”这个词儿是从梵文商人与佛教 - 图71 re商人与佛教 - 图72 thin,巴利文setthi,或者从梵文 g商人与佛教 - 图73 hapati,巴利文gahapati翻译过来的。商人与佛教 - 图74 re商人与佛教 - 图75 商人与佛教 - 图76 hin意思是“有地位的人”、“行会的首领”,g商人与佛教 - 图77 hapati意思是“家主”,也译为“居士”。一般指富商大贾,其中也可能有地主。给孤独长者梵文原文是An商人与佛教 - 图78 thapi商人与佛教 - 图79 -商人与佛教 - 图80 ika,“给孤独”是意译。他是一个家资万贯的大商人,如来佛的忠诚的资助者。他曾布金满地购买了一座花园,赠送给释迦牟尼。这是佛教史上最著名的故事。可以想象,佛典中关于他的记述必然非常多。我在下面只挑选几个。

    1.2.2 《中阿含经》卷六(二八)《舍梨子相应品教化病经》第八。

    这里讲的是长者给孤独疾病危笃,不能亲自觐佛,便派人来向佛请安致敬。然后再到舍梨子那里去请他到自己家来。舍梨子来到他家,问了他的病情,劝他不要害怕;因他已经得到须陀洹,即使身坏命终,也不会趣至恶处,生地狱中 〔12〕 。同样的故事又见于《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九。这里给孤独长者的名字是音译:阿那邠祁长者 〔13〕 。上面的故事在巴利文佛典中都有相应的故事,见Majjhima Nik商人与佛教 - 图81 ya,143。

    1.2.3 《杂阿含经》卷二十二(五九二)。

    给孤独长者因为一件小事(小因缘)来到王舍城,住在一个长者家里。夜里看到这个长者燃火炊饭作饼,调和众味,便问他是否是嫁女娶妇,或者是宴请国王大臣。长者说,都不是,而是为了请佛。给孤独长者问,什么叫佛。长者回答说:“有沙门瞿昙,是释种子,于释种中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为佛。”给孤独又问,什么是僧。长者回答说,婆罗门种、刹利种、毗舍种、首陀罗种,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彼佛出家,而随出家,是名为僧。给孤独听了以后,大有感触,连夜赶去见佛 〔14〕

    1.2.4 紧接着就在《杂阿含经》同卷(五九三)又讲了一个与给孤独长者有关的故事。这里讲的是给孤独命终,生兜率天,为兜率天子。他想,自己不应该久住此地,又来见佛 〔15〕

    1.2.5 《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九(七)。

    阿那邠祁长者有四个儿子,都不事佛法圣众。长者答应他们,每人赠纯金千两,要他们皈依佛法僧。他们不肯。长者答应每人赠纯金2000两、3000两、4000两,一直增加到5000两,他们才答应下来。于是长者率领四子,来至佛所。佛对他们说法,劝令欢喜。四个儿子终于被感化,长跪佛前,说愿皈依佛法僧,再不杀生,乃至不再饮酒 〔16〕

    1.2.6 《五分律》卷二十五。

    舍卫城有长者,名须达多(须达多Sudatta,是他的真名,“给孤独”算是一种绰号)。他出30万金钱给王舍城人。他们年年来请长者,并走出一由旬远来迎接。今年忽然没有出迎。须达多询问原因。他们说,为了制办奇妙饮食请佛,因而没有出迎。须达多听了以后,很想见佛。在夜里,他得神仙之助,来到佛所。他请佛到舍卫城夏安居。佛说,那里没有合适的地方可以居住。须达多请佛派一比丘随他去经营住处。佛派了舍利弗:

    须达长者既到舍卫,作是念:“何处极好,堪作精舍?唯此城童子祇林(Jetavana),园果美茂,其水清洁,流泉浴池,香花悉备,当买作之。”念已,往到其所,语言:“我欲买园,宁能见与不?”答言:“若能以金钱布地,令无空缺,然后相与。”须达便以金钱布地。祇言:“我说此譬,不欲相与。”须达复言:“说此为价,岂得中悔!”共诤纷纭,遂便彻官。官即依法断与须达。祇问须达:“何故不惜金宝而买此园?”须达答言:“佛出于世,有大威德。其诸弟子亦复如是。我已请之于此安居,是以倾竭,无所爱惜。”祇复言:“若听我更作园名,名为祇园精舍者,当以相与。”须达言:“善!”即令人出金钱布地,量树处所,皆补令满。舍利弗然后以绳量度,作经行处、讲堂、温室、食厨、浴屋及诸房舍,皆使得宜。 〔17〕

    这就是有名的给孤独长者布金满地买园的故事。

    汉译佛典中的例子就举这样多。

    1.2.7 现在来谈巴利文佛典中的例子。这种例子也是举不胜举。上面在谈汉译《阿含经》时,已经有所涉及。为了节省篇幅起见,我在这里不再多举,请参阅G.P.Malalasekera,Dictionary of P商人与佛教 - 图82 li Proper Names,London 1937-1938有关的条目。

    1.2.8 我专门谈一下巴利文《佛本生故事》中有关给孤独长者的记载。因为例子太多,我在这里列一个表,每一个例子有两个数字:第一个是本生故事的编号,第二个是V.Fausb商人与佛教 - 图83 ll,The J商人与佛教 - 图84 taka,together with its commentary,London 1877—1897的册数和页数:1,Ⅰ95;12,Ⅰ48;37,Ⅰ217;40,Ⅰ226;45,Ⅰ248;47,Ⅰ251;53,Ⅰ268;83,Ⅰ364;90,Ⅰ377;103,Ⅰ412;121,Ⅰ441;254,Ⅱ286—287;269,Ⅱ347;284,Ⅱ410;291,Ⅱ431;337,Ⅲ119;340,Ⅲ128;346,Ⅲ141;363,Ⅲ196;382,Ⅲ257;419,Ⅲ435;464,Ⅳ144;472,Ⅳ188;479,Ⅳ228。以上都见于本生故事的眼前的故事中,释迦牟尼住在给孤独所赠的逝多精舍中,有时候讲一个与他有关的事情。在本生故事的前面,有一长篇类似楔子似的东西,在“近处的引言”(Santikenid商人与佛教 - 图85 na)中有几处讲到给孤独长者:Ⅰ77;Ⅰ92;Ⅰ94。其中Ⅰ92很重要,讲的也是布金满地购买花园的事,我现在抄在下面,附上译文,以资比较:

    tasmi商人与佛教 - 图86 samaya An商人与佛教 - 图87 thapi商人与佛教 - 图88 商人与佛教 - 图89 iko gahapati pa商人与佛教 - 图90 cahi saka商人与佛教 - 图91 asatehi bh-a商人与佛教 - 图92 商人与佛教 - 图93 a商人与佛教 - 图94 商人与佛教 - 图95 d商人与佛教 - 图96 ya R商人与佛教 - 图97 jagahe piyasah商人与佛教 - 图98 yassa se商人与佛教 - 图99 商人与佛教 - 图100 h商人与佛教 - 图101 ino geha商人与佛教 - 图102 gantv商人与佛教 - 图103 tattha Buddhassa Bhagavato uppannabh商人与佛教 - 图104 va商人与佛教 - 图105 sutv商人与佛教 - 图106 balavapaccūsasamaye devat商人与佛教 - 图107 nubh商人与佛教 - 图108 vena viva商人与佛教 - 图109 ena dv商人与佛教 - 图110 rena Satth商人与佛教 - 图111 ra商人与佛教 - 图112 upasa商人与佛教 - 图113 kamitv商人与佛教 - 图114 dham-ma商人与佛教 - 图115 sutv商人与佛教 - 图116 sot商人与佛教 - 图117 pattiphale pati商人与佛教 - 图118 商人与佛教 - 图119 h商人与佛教 - 图120 ya dutiyadivase buddhapamukhassa sa商人与佛教 - 图121 ghassa mah商人与佛教 - 图122 d商人与佛教 - 图123 na商人与佛教 - 图124 datv商人与佛教 - 图125 S商人与佛教 - 图126 vatthi商人与佛教 - 图127 商人与佛教 - 图128 gamanatth商人与佛教 - 图129 ya Satthu pa-商人与佛教 - 图130 i商人与佛教 - 图131 商人与佛教 - 图132 a商人与佛教 - 图133 gahetv商人与佛教 - 图134 antar商人与佛教 - 图135 magge pa商人与佛教 - 图136 caca商人与佛教 - 图137 商人与佛教 - 图138 商人与佛教 - 图139 rīsayojana商人与佛教 - 图140 商人与佛教 - 图141 h商人与佛教 - 图142 ne satasahassa商人与佛教 - 图143 satasahassa商人与佛教 - 图144 d商人与佛教 - 图145 petv商人与佛教 - 图146 yojanik商人与佛教 - 图147 ya yojanik商人与佛教 - 图148 ya vih商人与佛教 - 图149 re k商人与佛教 - 图150 retv商人与佛教 - 图151 Jetavana商人与佛教 - 图152 ko商人与佛教 - 图153 isanth商人与佛教 - 图154 rena a商人与佛教 - 图155 商人与佛教 - 图156 h商人与佛教 - 图157 rasahira商人与佛教 - 图158 商人与佛教 - 图159 aho商人与佛教 - 图160 īhi ki商人与佛教 - 图161 itv商人与佛教 - 图162 navakamma商人与佛教 - 图163 pa商人与佛教 - 图164 商人与佛教 - 图165 hpesi.

    此时,居士给孤独用五百辆车装载货物,来到王舍城他的好友长者家。他在这里听到佛世尊已出现于世,于是就在黎明时分走过神仙神力给他打开的城门,走到佛祖那里,听佛说法,获得须陀洹果。第二天,他向以佛为首的僧伽大做布施,得到佛要到舍卫国去的诺言。他在沿途四十五由旬长的道路上,每一由旬付出十万金钱,修建一座寺院。又用十八亿金钱购买逝多精舍,把金钱竖起来布满全园,在那里修建了一座新房子。

    请参阅上面引的《五分律》中的故事(1.2.6)。

    1.2.9 除了汉译佛典和巴利文佛典以外,给孤独长者的故事散见于各种语言的佛典,连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中也可以找到。至于佛教艺术,比如雕塑、绘画等等也喜欢以给孤独长者作题材,这里不一一评述了。中国古代到印度求法的高僧,比如法显、玄奘等等,在他们的著作《佛国记》、《大唐西域记》等书中,无不有关于给孤独长者的记述。

    1.2.10 上面两个例子,讲的都是同释迦牟尼直接打过交道的商人。第一个例子不是出于偶然性,上面1.1.19已有所论证。第二个例子情况更清楚。给孤独长者是释迦牟尼毕生最著名的施主,二人关系非常密切,这已成为佛教史上的佳话,尽人皆知的事实。其中一点偶然的成分也没有,论证更完全没有必要了。

    首转法轮

    1.3.1 我再举一个不同类型的例子,这就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决心宏布大法时所选中的第一次说法的地方。对佛徒来说,佛祖第一次说法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因此说法的地方也具有重大意义。我在下面举几个与第一次说法有关的例子。

    1.3.2 《普曜经》卷七:

    以佛道眼普观世间。“今当为谁第一说法?何所有人易化受教?”……佛复念言:“昔者父王遣五人,俱侍卫我。经历勤苦,有大功夫。我今宁可为是先说经法而开化之。”佛告比丘:于时世尊从树下起,寻时举声,告于三千大千世界,皆使知之。从此前行,至波罗奈神仙鹿苑,诣五人所。 〔18〕

    尔时如来为颁宣诸法,说十二因缘根本所起。 〔19〕

    1.3.3 《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一《转法轮品:

    尔时世尊复作是念:“谁应最初堪受我法?根性淳熟,易可调柔。”……即以佛眼观见五跋陀罗,在波罗奈鹿野苑中。 〔20〕

    1.3.4例子不再举了 〔21〕

    释迦牟尼第一次说法是在波罗奈(贝拿勒斯)附近的鹿野苑,这是一个历史事实,不需争辩。但是,他为什么首先选定这个地方呢?这就需要深入加以探讨。原来波罗奈处于四通八达的商路上,来往行人商人占绝大多数。详细情况,见下面3.6。释迦牟尼之所以到这里来首转法轮,其用意至少有一部分是想把他在菩提树下悟得的大道首先说给商人听。他相信,在商人中,他的新学说会受到欢迎。

    1.3.5 我在上面举了三个方面的例子,无非是想指出,释迦牟尼和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同商人有多方面的联系。据我所知道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也没有像佛教这样,同商人有这样密切的联系。可以断定,其中必有原因。我认为,如果真想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印度佛教史的话,这个看来似乎没有什么重要意义的商人与佛教的问题,就必须加以探讨。因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教兴起时印度的社会状况,可以看出当时的阶级划分情况,可以看出佛教究竟代表哪一个阶级的利益,还可以看出佛教这个异端的新宗教之所以能够立定脚跟而且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等,等等。可惜的是,迄今我还没有看到任何一篇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我不揣冒昧,自己来试一下,希望得到批评与指正。

    二 汉译佛典律藏中有关佛教僧侣与商人的关系的记载

    2.1.1 我在第一章引言里举出了三个释迦牟尼与商人有密切关系的例证,目的是想说明这种关系之悠久,之深入。在这里,我想主要从汉译佛典的律藏里再选取一些例证,以阐明商人与佛教僧侣的关系。这样的资料也是非常多的,没有可能一一搜集。我之所以仅仅限于律藏,是因为正如我在另外一些地方曾经说过的那样,律藏中有关印度古代社会史的资料特别多,特别琐细,又特别生动。可惜我还没有见到充分利用这些资料的文章。我想提倡一种利用佛典律藏的风气。至于律藏以外的资料,如有必要,我也将加以征引。在下面,我把资料分成几个门类,然后在每个门类中再按《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缩写为商人与佛教 - 图166 )排列的顺序依次加以引用。

    (一)一般的接触与来往

    2.1.2 《五分律》卷一:

    长者迦兰陀子,名须提那,听了佛说法,出家受戒。 〔22〕

    2.1.3 同上书,卷三:

    王舍城善饭长者,每日为二比丘作上美食,自来请之。 〔23〕

    2.1.4 同上书,卷四:

    舍卫城好衣长者信乐佛法,常往听受。 〔24〕

    2.1.5 同上书,卷四:

    比丘跋难陀常常出入一估客家,说法治病。估客让自己的老婆给比丘作衣裳。 〔25〕

    2.1.6 同上书,卷五:

    比丘跋难陀从一估客乞钵。估客买了一只钵送给他,没有按时赶到估客会,受了罚。 〔26〕

    2.1.7 同上书,卷十一:

    有一个估客丧妇。他看中了一个比丘尼弟子,“色貌殊特”,想引诱她嫁给自己,就让她到自己家里来取酥、油、蜜、石蜜、蒲阇尼、佉阇尼等食品。 〔27〕

    2.1.8 《摩诃僧祇律》卷一:

    毗舍离城有长者子,名曰耶舍,他父亲名叫迦兰陀,所以他也叫迦兰陀子。他听了佛说,“信家,非家,舍家,出家。” 〔28〕

    2.1.9 同上书,卷十七:

    王舍城中有一个估客主,名无畏,同诸估客商议,将要远行。估客的老婆在家里给他制办路上吃的东西。和尚们出来乞食,来到他家。他老婆满心欢喜,把行粮都分给了和尚。和尚回到迦兰陀竹园精舍,大肆宣扬。众和尚都蜂拥到估客家。把第二天第三天制办的行粮都吃得一干二净。到了第四天,制办来不及。同伴都已先走,他后走,为贼所劫。 〔29〕

    2.1.10 同上书,卷三十二:

    一个阿阇梨与一个优婆塞同名。优婆塞于是就设种种饮食,请他来吃。此时优婆塞想跟商人远行,就嘱咐自己的老婆供养阿阇梨。 〔30〕

    2.1.11 《十诵律》卷六十一:

    有一个贾客把衣物寄存在一个比丘那里,比丘把衣物丢失。 〔31〕

    2.1.12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六:

    时有商人,从胜音城持诸货物,至摩揭陀国,到仙道苾刍所。 〔32〕

    (二)结伴旅行

    2.2.1 《五分律》卷十一:

    复有众多比丘尼与估客伴行。 〔33〕

    2.2.2 《摩诃僧祇律》卷三:

    有估客远行,道路旷远。估客都自己负水,有时自己饮用,有时卖掉。时有比丘随估客行,估客常供给比丘水。没到所去的地方,水已饮尽。于是估客就把水分开,按量饮用。 〔34〕

    2.2.3 同上书,卷八:

    比丘同乘车估客共行,把自己的衣服放在车上。 〔35〕

    2.2.4 同上书,卷十六:

    如果比丘想同商人共行,告诉商人说:“我没有净人。”商人说:“可以借给你。”临行时,商人又说:“我没有净人,有牛。你把粮食放在囊中,捆在牛身上。” 〔36〕

    2.2.5 同上书,卷二十七:

    如果比丘共商人行,到了布萨日,商人不能等他们,要立刻就走,佛允许比丘边走边作布萨。 〔37〕

    2.2.6 同上书,卷二十八:

    如果比丘同商人行,走到旷野,得了病,同伴的比丘不许丢开他,应该代担衣钵,亲近扶接,不应远离。如果不能走路,应该向商人借车和牛、马。 〔38〕

    2.2.7 同上书,卷三十四:

    如果比丘同估客共行,大便时应下道,勿在上风熏人,应在下风。住宿时,如果出去大小便,也要对商人打招呼,不让估客高喊捉贼。此时大小便,亦当在下风,不得在上风。若随估客船行,想大便,也必须到大便的地方去,下面放上木板,粪便先堕木板上,然后堕水。如果没有木板,则用厕草,或盛以瓦器,弃之。 〔39〕

    2.2.8 同上书、卷:

    如果比丘同估客共行,想要小便,也要按上述办法办理。 〔40〕

    2.2.9 同上书,卷三十五:

    若共估客道行,不得在前纵气(放屁)。若气来不可忍者,当下道在下风放之。 〔41〕

    2.2.10 同上书,卷三十六:

    诸比丘尼道路行。有一少年比丘尼,下道便利。在后诸估客来,见比丘尼端正,即便遮问:“汝年少端正,正应受欲,何以出家?请说其故。”比丘尼言:“我出家,何用问为?”复言:“不尔。会当有意语我。”答亦如初。如是戏弄已,须臾放去。 〔42〕

    2.2.11 同上书,卷三十九:

    佛言:“汝云何无商人伴,于空迥(回?)处向余国行?从今已后,不听。”佛告大爱道,依止舍卫城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闻者当重闻:若比丘尼无商人伴向异国行,波夜提。……若比丘尼欲行时,当先求商人伴。 〔43〕

    2.2.12 《十诵律》卷七:

    一群和尚同估客游行,从商人与佛教 - 图167 萨罗国到舍卫国去。估客的车上载满羺羊毛。一估客路上车轴折断,牛脚伤破。他请其他估客给他分载一点羊毛。他们不肯。后面的和尚赶到,估客把羊毛布施给他们。 〔44〕

    2.2.13 《十诵律》卷十五:

    佛在商人与佛教 - 图168 萨罗国,与大比丘众游行。五百估客想得到丰乐安隐,随佛游行。佛游到一林中住宿。估客拾薪草燃火。比丘也同熟识的估客一起燃火。一个比丘拽空中木,投向火里。木中有毒蛇,引起一场虚惊。 〔45〕

    2.2.14 《十诵律》卷四十八:

    有比丘从商人与佛教 - 图169 萨罗共估客向舍卫国。时贼来劫,估客才得活命,是估客为贼所剥。才得活命已,诸比丘拾他衣取。 〔46〕

    2.2.15 《十诵律》卷六十一:

    舍婆提国有贾客主,欲至他国,占卦在沸星日出发。有比丘想同行,但又说这是布萨日,想请贾客主等他。 〔47〕

    2.2.16 同上书、卷:

    商人与佛教 - 图170 萨罗国诸比丘游行,与贾客俱经过大泽。诸比丘从贾客主乞水。贾客主即出水与着钵中。水上有少食,诸比丘弃水。贾客主言:“汝亦知是中无水,水难得,何以弃水?”比丘言:“日时已过,是水上有少食,不应饮故。” 〔48〕

    2.2.17 同上书、卷:

    商人与佛教 - 图171 萨罗国诸比丘,与贾客俱向舍婆提城。经过大泽。诸比丘从贾客主乞食。贾客主言:“汝知此间食难得,何以不自担粮?”诸比丘答:“佛未听我等道路赍粮。” 〔49〕

    2.2.18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四:

    有比丘共商客来至俱娑罗国,至崄难处,商客乘马,比丘步行。商客语比丘:“此崄难处当乘马,速出此难。”比丘即骑马。 〔50〕

    2.2.19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

    六众苾刍难陀和邬波难陀同商旅同至北方。到了以后,情生不乐。商人问他俩愿意不愿意回中国。他俩说愿意。商人就把他俩托给熟识的商人,转回中国。 〔51〕

    2.2.20 同上书,卷二十八:

    众多苾刍随逐商旅,人间游行。来到一城,住在佛寺内。商人出发,苾刍没能跟上,走在后面,被贼劫去衣钵。 〔52〕

    2.2.21 同上书,卷二十九:

    众多苾刍,同商旅人间游行,到一聚落。住在一长者家中。因为没有卧具,便找了许多干草,充当卧物。商旅星夜出发,苾刍来不及收拾,匆忙弃草而行。长者夫妇二人忙着屏除乱草,几将半日。后来又有众多苾刍,随诸商旅,来到此村,借宿长者家。长者让他们睡在硬地上。苾刍受了一夜辛苦。到了室罗伐,见到先前的苾刍,谈到受苦的情况。此时又有众多苾刍,随逐商旅,人间游行,来到一个聚落。一长者给沙门、婆罗门造一客舍。远求软草,让苾刍睡在上面。到了天明,苾刍把草弃粪秽处,径自启程。又有众多苾刍来到此村。长者让他们睡在硬地上。 〔53〕

    2.2.22 同上书、卷:

    众多苾刍共诸商旅,人间游行,来到井边,即便止宿。苾刍多以干草当垫子。去此不远,有婆罗门宿。到了早晨,苾刍和婆罗门都丢下草垫,随商旅而去。后来婆罗门同商人回到原来止宿的井边。此时有露形外道在苾刍住宿的草垫上睡觉,被蚂蚁所咬。婆罗门告诉他们,苾刍曾在此处宿过。露形大骂。 〔54〕

    2.2.23 同上书,卷三十三:

    有众多苾刍尼在王舍城,想到给孤独园去礼拜佛足。她们出来寻找商旅,以便结伴同行。但是诸商旅中皆苾刍,不可同行。只好遥望商旅,随后而去,结果被盗贼劫夺衣资。 〔55〕

    2.2.24 同上书、卷:

    苾刍与苾刍尼共商旅期行,有恐怖畏难处,同商旅共行,若无商旅,不能得去。 〔56〕

    2.2.25 同上书,卷三十八:

    佛率领着一群苾刍外出,夜里宿在一村中林旁。六众苾刍分得一枯树。夜被寒逼,以火烧树。树中有一条蛇,现在被烟熏,爬了出来。苾刍见蛇,高声大叫。商人们听到声音,以为有狮子窜来,便大惊怖,四向奔走。佛赶快让人告诉商人:有如来在,不要害怕狮子。 〔57〕

    这个故事,同上面的2.2.13《十诵律》中的那个还有《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十四,商人与佛教 - 图172 ,23,984c—985a的那个故事,是同一个故事的异本。

    2.2.26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十三:

    时有苾刍,随逐商旅,人间游行。至一住处,遂投寄宿。于后夜时,商旅发去。一人来唤。苾刍闻其唤声,即便疾起。分付卧具,既延时节,于后随行,遂被贼劫。 〔58〕

    2.2.27 同上书,卷十四:

    缘在王舍城。时此城中长者婆罗门,作如是念:世尊夏了,欲向何处游行人间?多持财货,随佛而去。 〔59〕

    2.2.28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四:

    苾刍僧护与众商主外出旅行。住宿时在沙碛上熟睡。五更时分,商人装束象车,运载货物,匆忙登程。到了天明,发现丢掉了僧护。 〔60〕

    2.2.29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

    有苾刍以商旅为伴,人间游行。同伴中有一婆罗门,忽然患了病。医生说,服诃梨勒,可治此病。但是到处找不到这一味药。医生说:“沙门释子善闲诸药,从彼求觅,必当见惠。”于是找到这个苾刍。“苾刍开钵袋中,觅诃梨勒。先抽锥刀,次抽皮片,并诸杂药,净秽交参。”婆罗门见到这情况,认为太脏,不愿服药。 〔61〕

    2.2.30 同上书,卷五:

    时诸苾刍随商旅行。于是商人在一处食。苾刍亦食。然少器物,不敢同处。待竟方食,致延时节。不及伴徒,在后而行。便被贼夺。 〔62〕

    2.2.31 《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卷六:

    时诸苾刍与诸商旅共伴而行。至褒洒陀日,见有空闲软草之地,共相谓曰:“诸大德!好软草地,我等于此为褒洒陀。”即便共坐为长净事。乃至事了,勇健商人悉皆过尽。时诸苾刍随后而去,咸被贼劫,来入寺中。 〔63〕

    2.2.32 同上书,卷八:

    一乞食苾刍共诸商旅,游历人间。来到一个村落中一长者家。此时诸尼众正在此处受供养。苾刍害怕吃完饭再说法,耽误了时间,赶不上和商旅同行。于是在一旁食了而去。 〔64〕

    2.2.33 同上书,卷九:

    有苾刍共诸商旅随路而行,让诸求寂持其路粮在后而来。忽被强贼劫夺商人。求寂持粮,弃之而走。诸苾刍也不取路粮,弃之而去。后来苾刍让求寂去取粮,求寂让苾刍自己去取。 〔65〕

    2.2.34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一:

    若与商旅同去,彼不嫌者,随住随行,应为长净。若彼嫌者,应作心念,守持长净。 〔66〕

    2.2.35 《鼻奈耶》卷七:

    世尊告曰:“若比丘共比丘尼同道行,从一村至村落内者,堕。或应共行者,若有贾客,前有虎狼贼寇,得共行。” 〔67〕

    (三)狼狈为奸,走私漏税

    2.3.1 《五分律》卷二十八:

    时跋难陀与估客共道行,到关税处。估客从跋难陀借囊,密以大价珠着囊中,还之。跋难陀不觉。出关已,索囊中珠。跋难陀言:“我不取汝珠。”估客言:“汝实不取,我向借汝囊以珠着中耳。”即还其珠。 〔68〕

    2.3.2 《摩诃僧祇律》卷三:

    有比丘与估客共道行。比丘有大徒众。时估客便语一比丘言:“汝师大德,至关税处,谁敢检校?汝为我持此物,寄着汝师衣囊中。过此税处。” 〔69〕

    2.3.3 同上书、卷:

    仙客语比丘言:“我有应税物,愿长老为我持入城。”比丘答言:“世尊不听我持应税物过彼税处。然我今当教汝方便。汝便从我穿墙间去,若篱间去,若水渎中去。又可寄着已税者车上,又可寄着王家器中,又可寄着婢水瓶中,又可寄着羺羊毛中去。”如此指授。 〔70〕

    2.3.4 《四分律》卷十七:

    有众多比丘从舍卫国欲至毗舍离。时有贾客伴,欲私度关,不输王税。时贾客问诸比丘言:“大德!欲何所至?”比丘报言:“欲至毗舍离。”贾客(人)言:“我等可得与诸尊共伴不?”诸比丘报言:“可尔!”尔时诸比丘与此贼贾客共伴行私度关。时守关人捉得已,即将至波斯匿王所。 〔71〕

    2.3.5 同上书,卷五十五:

    时有比丘与卖商人与佛教 - 图173 人共行。彼语比丘言:“长老!汝等度关不输税。今欲以此商人与佛教 - 图174 托长老度关。”时比丘即为过之。 〔72〕

    2.3.6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一:

    若比丘帮助商人走私漏税,事成,波罗夷;未过税处,偷罗遮;若教唆商人从别的道越过税关,偷罗遮;若比丘不知余比丘于针囊中盗着税物过,囊主不犯,着者事成,波罗夷;不成,偷罗遮。 〔73〕

    2.3.7 同上书,卷八:

    商人要求比丘“度税物”,许而未度,偷罗遮;帮了忙,突吉罗;若商客未至税处,教唆他偷度,偷罗遮;许而未度税处,突吉罗;度税处成功,偷罗遮;若商人答应给比丘半税直,比丘帮他度税物成功,偷罗遮;商客答应把税直都给比丘,帮他度税物成功,偷罗遮。 〔74〕

    2.3.8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

    时诸苾刍难过关税,俗人易过。时有众多苾刍与大商旅游行他国,路次税关。诸苾刍告贾人言:“贤者!我等现有少多应税之物,仁为我等持行过关,方可与我,勿令我分入彼税官。”贾人曰:“尔!”遂与持物过关,还彼苾刍。……时彼二王各宣教令:于我国中所有苾刍同王太子放免税直,诸苾刍尼同后宫人亦免税事。……时诸贾人礼苾刍足,作如是语:“……我今所有输税之物,仁等为我持过税关,当还与我。” 〔75〕

    2.3.9 同上书,卷四:

    商主布施苾刍一白叠。同行过税关,商主财货都已输税。他想到苾刍白叠还没有输,便从苾刍袋中取出白叠,放在自己已纳过税的货物中,蒙混过关。

    下面还有几个以白叠为主题的过税关漏税的故事。 〔76〕

    2.3.10 同上书、卷:

    邬波难陀苾刍夜里在重阁上听到偷税商人在阁下走过。他下来同商人谈妥,他不报告国王,商人给他报酬。后来商人反悔,自食其言。邬波难陀教唆税官,把商人捉住,送到国王那里,把他们的财货都给夺走。 〔77〕

    2.3.11 同上书,卷四十一:

    (一苾刍)欲往室罗伐城礼世尊足,出求商旅。时有商人欲向室罗伐城。此之商人是偷税者。苾刍不知,共相随去。欲至税所,便取余路,偷道而行。时彼税官伺知偷路,遂便捉获,俱缚将来。知苾刍无过,即便放去。 〔78〕

    2.3.12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十六:

    有一苾刍于王舍城夏安居竟,时有商人欲向室罗伐城。此之商人是偷税者。苾刍不知,共相随去,偷道而行。遂便捡获,俱缚将来。 〔79〕

    2.3.13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十二: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有苾刍共兴易人偷关税者,同路而去。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80〕

    2.3.14 《毗尼母经》卷六:

    (比丘)复应筹量,行伴中同行不中同行。若欲过国逻被破取税物而去者,不中共伴。 〔81〕

    2.3.15 同上书,卷七:

    有一比丘,共贾客同路而行。尔时比丘语贾客言:“我有因缘,须下道行。可为我持此针筒去,须臾相及。”道人去后,持直百千两价金珠着针筒中。道人来还,与针筒,不语令知。至税处,过已,还唤来捡挍。税主针筒中得此宝珠,种种呵责,道人极受苦恼。 〔82〕

    2.3.16 《鼻奈耶》卷一:

    彼处近关。商人来到,语比丘:“与上人少物,令我得过关。此物与上人半。” 〔83〕

    2.3.17 《优婆塞五戒相经》:

    复有居士至关税处,语诸居士:“汝为我过此物,与汝半税。” 〔84〕

    这里没有比丘。但为了说明居士也能共谋偷税,所以引在这里。

    (四)商人支持佛与僧

    2.4.1 《五分律》卷五:

    尔时六群比丘到估客村。估客言:“长老住此安居,我等行还,当施安居物。” 〔85〕

    2.4.2 同上书,卷十:

    尔时长者瞿师罗,信乐佛法,见法得果,常供养佛及比丘僧。彼于后时财物竭尽,中表亲戚送食与之。诸比丘犹到其家取满钵去。 〔86〕

    2.4.3 同上书,卷二十:

    时有估客赍钦婆罗从波利国来到拘舍罗。闻佛出世,有大威神,诸弟子亦复如是。便大持钦婆罗衣施僧。 〔87〕

    2.4.4 《摩诃僧祇律》卷六:

    比丘强迫估客给他作私房。估客害怕折蚀本钱,不敢到铺子里去。“尊者舍利弗来入聚落,次行乞食,至其门住。尔时估客妇笃信恭敬,见舍利弗,即持净器盛食,持出着钵中,识舍利弗头面礼足,恭敬问讯。” 〔88〕

    2.4.5 同上书,卷三十八:

    尔时有半耆蒜商人,请比丘尼僧与蒜。 〔89〕

    2.4.6 《四分律》卷十五:

    时跋难陀释子有一商主为檀越。时跋难陀释子到时着衣持钵,诣彼商贾家,作如是言:“我今欲得杂食。”商贾问言:“今有何患,乃思此食?”报言:“无所患苦,但意欲得杂食耳。”商贾报言:“我曹贾客常买卖生活,犹尚不能得杂食,况乃出家人!” 〔90〕

    2.4.7 《十诵律》卷六十一:

    舍婆提诸估客欲发去。是估客道中空泽畏处有极好精舍。估客入精舍中,见诸比丘默然坐,不眠不睡,坐禅,入深禅定。是估客见诸比丘,心生厚信清净,语诸子弟:“汝看少多有饮食者,取来布施是好比丘。”子弟答:“更无余食,有少葡萄。”估客言:“随少多与。若不布施,无福德。”即以葡萄施诸比丘。 〔91〕

    2.4.8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四:

    有比丘,有大威德商客所请:“若有所须者,来取。”彼比丘有弟子,作是念:“商客数数来请和上,我当往试之,为实为虚。”即往彼言:“和上须酥。”即出酥与。 〔92〕

    2.4.9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十一:

    北方五百商人听说有佛出世,来到室罗伐城,请给孤独长者带去见佛。觐见后,看比丘的住处,看到床褥上尼师但那中间穿破,便将五百妙叠奉施众僧。 〔93〕

    2.4.10 同上书,卷二十二:

    佛住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远近都听说,有佛出现于世。他那些声闻弟子都有大神通,能变化。谁要是供养他们,会得到大果报、大利益。此时北方诸商客,听到这消息,来到室罗伐城,想对佛及弟子作供养。有一个露形外道,利用占相书,从中干扰。 〔94〕

    2.4.11 同上书,卷二十三:

    商主闻已,告同旅曰:“我于长夜常有此念:善哉!我于何时得为僧伽造一住处,安置苾刍,衣食供养。” 〔95〕

    2.4.12 同上书,卷三十五:

    北方有大商主,来到室罗伐城。六众听说,就去看他。苾刍想要衣服,但商主不知,只是留他们吃饭。他们总是推托,说自己有饮食。后来商主问他们是否需要的是衣服。他们说是。于是商主送给每人一张上好毛毯。 〔96〕

    下面的故事与上面2.1.9相似,可参阅。

    2.4.13 同上书,卷三十六:

    诸苾刍与商旅同行至一聚落乞食。时至,报诸人曰:“贤首!暂时为住。我欲入村乞少饮食。”商人曰:“圣者!此处险途,多诸贼盗。可随我去,我当与食。” 〔97〕

    2.4.14 同上书,卷三十七:

    佛从王舍城到商人与佛教 - 图175 萨罗去,路上所需四件事情,都由商人供养。 〔98〕

    2.4.15 同上书,卷四十五:

    于时中国商人共来观像(佛像——羡林注),咸皆合掌,异口同音,俱出大声,唱言:南谟佛陀也!南谟佛陀也! 〔99〕

    2.4.16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十:

    是时商主即以马麦,每日奉佛二升,诸余苾刍各施一升。 〔100〕

    2.4.17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八:

    卖香商人冒着被未生怨王所杀的危险,为了医治世尊的病,奉上牛头栴檀香。 〔101〕

    2.4.18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六:

    常收衣物卖以自活的居士供养佛和僧。 〔102〕

    2.4.19 《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卷十:

    尔时佛在室罗伐城,多有商人,请佛及僧,就园林中设大斋会。商人持食,列在众前。 〔103〕

    (五)佛教戒律禁止和尚捉金银,做买卖,与商争利

    2.5.1 《五分律》卷五:

    若比丘种种贩卖求利,尼萨耆波逸提。

    若与白衣贸易,突吉罗。

    若比丘以金银及钱种种卖买,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自捉金银及钱,若使人捉,若发心受,尼萨耆波逸提。 〔104〕

    2.5.2 同上书,卷十七:

    尽寿不受畜金银及钱,是沙弥戒。 〔105〕

    2.5.3 《弥沙塞五分戒本》:

    若比丘自手取金,若使人取,尼萨耆波夜提。

    若比丘种种用金,尼萨耆波夜提。

    若比丘种种贩卖,尼萨耆波夜提。 〔106〕

    下面《五分比丘尼戒本》商人与佛教 - 图176 ,22,209a几乎完全相同。

    2.5.4 《弥沙塞羯磨本》:

    为我以此物货易之(又应心念),宁使彼得我利,我不得我利(若自货易,应于五众中。若与白衣货易,突吉罗)。 〔107〕

    2.5.5 《摩诃僧祇律》卷九:

    从今日后不听比丘自担羊毛。 〔108〕

    2.5.6 同上书,卷十:

    佛言:“沙门释子不应畜金银。” 〔109〕

    2.5.7 同上书、卷:

    若比丘自手捉生色似色,若使人捉举,贪着者尼萨耆波夜提。 〔110〕 “生色”,梵文j商人与佛教 - 图177 tarūpa,意思是“金子”。“似色”,梵文raupya,意思是“银子”。

    2.5.8 同上书、卷:

    若比丘种种贩卖生色似色,尼萨耆波夜提。比丘者,如上说。生色者金,似色者银。 〔111〕

    2.5.9 同上书,卷三十七:

    若比丘尼知他市得而抄买者,尼萨耆波夜提。 〔112〕

    2.5.10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五:

    若比丘为利故买,买已不卖,突吉罗。若为利故卖已不买,买亦(?)突吉罗。若为利故买已还卖,尼萨耆波逸提。 〔113〕

    (六)过去世商主与佛的关系

    2.6.1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十五:

    在过去世菩萨生为狮子王,住在一大丛林中。有五百商人路过此林,惊动了大蟒蛇,它把商人围住,性命危在旦夕。狮子王同一只少年象商议拯救商人。“时狮子王升象头上,掷身打彼蟒蛇。狮子按足,象便命过。打彼蟒蛇,蛇亦即死。由蛇毒气,狮子身亡。三个一时,并皆舍报。诸商人等,遂全身命。” 〔114〕

    2.6.2 同上书、卷:

    乃往古昔,菩萨尔时在不定聚,于大海中作一龟王。复于后时,有五百商人乘船入海,乃被海兽打破船舶。其龟取五百商人置于背上,渡出海中。尔时商人皆悉安隐。 〔115〕

    2.6.3 同上书、卷:

    亦曾作商主 有佛名善生 坐于菩提树 以饼先供养 〔116〕

    下面还有很多菩萨过去世作商主供养许多佛的事例,不一一列举。

    2.6.4 同上书,卷十七:

    我等昔为三商主 与诸兄弟同游戏 遇见迦叶佛灭塔 破坏摧落无多在 我等共劝商人众 营造此塔复令新 〔117〕

    在上面的六节中,我引证的都是有关商人与佛和僧伽的关系的事例。此外,在佛典的律藏中,还有大量商人的故事,因与本文关系不大,不再具引。为了有助于有志于探讨印度古代商人情况者进一步探讨,我选了一些事例写在下面;但为了节省篇幅起见,我仅仅按照商人与佛教 - 图178 的顺序把故事出现的卷数和页数写出:22,234b;22,260a;22,488c;22,500c;22,526bc;22,527a;23,535a;23,887a;23,899a;24,204c;24,268a;24,329ab。至于每一个故事的内容,则一概省略。

    我在上面举的例子已经够多了,但还不能算是详尽无遗。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商人与佛徒交往之频繁简直达到惊人的地步。给人的印象好像是,离开了商人,佛教就难以存在。一般说,总是商人帮助佛徒;但是在个别地方也有佛徒帮助商人的。总之,双方相依为命,利害与共。

    下面我把上面零碎的事例归纳起来,分类讲一讲。

    2.6.5 a.商人听法,供养佛、僧

    这类例子俯拾即是,2.1.2;2.1.3;2.1.4;2.1.5;2.1.8;2.1.9;2.1.10等都属于这一类。

    2.6.6 b.结伴旅行,成为风气

    根据佛典律藏的记载,佛祖制定律条(当然不会都是他亲自制定的,为了赋予律条以最高权威只好乞灵于捏造),往往先举一个事例,然后从事例中抽绎出结论,形成一个律条。这样的事例很多都是讲商人与佛徒结伴旅行的,可见这样的结伴已经成为风气。2.2.1到2.2.35都属于这一类。

    2.6.7 c.对商人的信任

    2.3.11说明,比丘尼外出旅行,必须有商人为伴。没有商人伴侣,就不许出外旅行。但是同时又明确规定,比丘尼不能同比丘同行。2.2.23;2.2.24可以为证。佛祖和他身后那些佛教掌权者何以对自己的和尚这样不信任,而对俗人商人又这样信任?我们今天非常难以理解。

    2.6.8 d.对商人的照顾

    2.2.7;2.2.8;2.2.9规定,和尚与商人同行,如果想放屁或者大小便,必须到下风去,不能在上风,免得熏坏了商人。对待商人,简直像对待国王一样,真令人吃惊。佛典律藏中有一些规定,简直细到异想天开的程度。像放屁这样的规定,看了以后,难道不令人啼笑皆非吗?僧尼是不许结婚的,不许性交的。在这方面有一些规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一些规定竟秽亵到令人看不下去的程度,我曾百思而不得其解。我觉得,僧尼在这方面的心理是变态的。佛典律中提供的僧尼变态心理的例证,心理学家亦不妨来研究探讨一番。

    2.6.9 e.对商人的尊敬

    佛徒对商人除了有特殊的照顾之外,还有特殊的尊敬。和尚同商人在一起旅行,连他们那神圣不可侵犯的布萨(褒洒陀)都甘心受商人的限制。所谓布萨或褒洒陀,是古代印度俗语po商人与佛教 - 图179 adha的音译,巴利文posatha或uposatha,梵文upavasatha 〔118〕 ,意思是“节日”。在这一天,住在一处的和尚和尼姑聚集在一起,共诵律条,检查自己的言行。时间是每月的初八、十五、二十三和最后一天,多半在夜间。这与西方的Sabbath几乎完全一样,就是所谓“安息日”或者“主日”。犹太教定为每星期六,基督教定为每星期日。现在全世界流行的七天一周的制度即由此而来。我看印度佛教的布萨日与西方的星期制也必然有渊源关系。总之,布萨日对佛徒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但是2.2.5和2.2.34却明确规定:僧尼与商人同行,遇到布萨日,商人同意(不嫌),才能坐下来做布萨,否则只能边走边做,或者“应作心念,守持长净”。对商人迁就、尊敬到这种地步,也不能不令人吃惊。

    2.6.10 f.互相利用,共同偷税

    一个看破红尘的出家人与唯利是图的商人合谋偷税,这也是让人吃惊的一件事。律藏的记录在这里有一点矛盾:2.3.2;2.3.5说和尚过关不输税,没有人敢检查。2.3.8说二王明令,所有僧尼同王太子和后宫人一样“放免税直”。但是2.3.8一开始时又说:和尚过关难,俗人易过。我看,这种矛盾无关重要。不管谁易谁难,反正商人与和尚合谋偷渡关卡。

    2.6.11 g.菩萨前世舍命救商人

    为了强调对商人的倚重,律藏还捏造了一些故事,说佛祖前世为菩萨时曾多次救过商人。2.6.1—2.6.4都属于这一类。故事是不真实的,用意却是明显的。

    2.6.12 h.商人也拼命帮佛僧

    商人向僧尼布施,这本是平常的事:2.4.5布施蒜;2.4.7布施葡萄;2.4.8布施酥;2.4.9布施尼师但那(一种垫子);2.4.12布施毛毯,等等。但是2.4.17商人冒着杀头的危险,把牛头栴檀香献给佛,给他治病,却十分值得注意。这说明,双方关系达到何等密切的程度。

    三 商人在印度的起源和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3.1.1 上面我列举了一些佛典律藏中的有关商人与佛教的例证,并且稍作分析。双方产生密切关系的原因我没有谈到。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这种原因。我想从印度古代商人的起源谈起。虽然似乎扯得远了一点,但是不如此,问题就说不清楚。

    (一)商人起源的一般规律

    3.1.2 在古代历史上,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商人。但是商人,同家庭、国家和阶级等一样,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出现的。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先引几段恩格斯关于商人起源的话:

    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人们只是直接为了自己的消费而生产;间或发生的交换行为也是个别的,只限于偶然留下的剩余物。在野蛮时代中级阶段,我们看到游牧民族已有牲畜作为财产,这种财产,到了成为相当数量的畜群的时候,就可以经常提供超出自身消费的若干余剩;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游牧民族和没有畜群的落后部落之间的分工,从而看到了两个并列的不同的生产阶段,也就是看到了进行经常交换的条件。在野蛮时代高级阶级,农业和手工业之间发生了进一步的分工,从而发生了直接为了交换的、日益增加的一部分劳动产品的生产,这就使单个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变成了社会的迫切需要。文明时代巩固并加强了所有这些在它以前发生的各次分工,特别是通过加剧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或者是像古代那样,城市在经济上统治乡村,或者是像中世纪那样,乡村在经济上统治城市)而使之巩固和加强,此外它又加上了一个第三次的、它所特有的、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 〔119〕

    再引恩格斯的一段话:

    文明时代所由以开始的商品生产阶段,在经济上有下列特征:(1)出现了金属货币,从而出现了货币资本、利息和高利贷;(2)出现了作为生产者之间的中介阶级的商人;(3)出现了土地私有制和抵押制;(4)出现了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的奴隶劳动。 〔120〕

    恩格斯的话清楚而扼要,它脉络分明地说明了人类历史上商人的出现这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产生的步骤和规律。这个规律当然也适用于印度。但是,印度历史的发展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方,既不同于希腊和罗马,也不同于中国;印度商人的起源,除了遵循普遍规律外,还自有其特殊的规律。我在下面就谈一谈印度的特殊情况。

    (二)印度古代商人起源的特点

    3.2.1 要想说清楚印度商人阶级出现的特点,必须从印欧语系的比较语言学谈起。从上一世纪初叶发展起来的这一门新的学科,充分证明了各种不同的但又有亲属关系的印欧语言组成了一个语系。使用这些语言的不同的民族之间有着亲属的关系。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把语言和民族等同起来。世界上确有个别的民族丢掉了自己的语言而采用其他民族的语言。但这决非普遍的现象,不能据此而否定语系的存在。

    3.2.2 原来住在印度次大陆的人民不是说印欧语系语言的人民。说印欧语系语言的所谓雅利安人是后来从外面迁徙进来的。“雅利安”是什么意思呢?在这方面,学者间的争论颇多。为大多数学者所承认的解释是,雅利安的意思是“自由人”、“品质高贵的” 〔121〕 。这显然是自我赞扬。这一种人最初居住在什么地方呢?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比对名称含义的争论还要激烈,还要复杂。到现在也还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大体上可以说是源于欧亚大陆(Eurasia)的北部地区 〔122〕 。可能是由于天灾或者人祸,他们从原住地大规模地向东西方迁移。约在公元前2千纪,有两股雅利安人的浪潮从中亚一带向东南方涌来,一在2千纪之始,一在2千纪之终。两次浪潮都影响了印度,可能也影响了欧洲 〔123〕

    3.2.3 在雅利安人抵达印度以前,他们还在伊朗一带停留过一个时期。后来可能是由于内部矛盾,由于部落与部落的冲突,他们又分为两股,一股留在伊朗,一股向东南方向迁徙,来到印度,成为今天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和比较神话学,都能证明,这是一件历史事实。古代伊朗人和古代印度人所礼拜祭祀的神灵有许多是共同的,比如因陀罗(Indra)、婆楼那(Varu商人与佛教 - 图180 a)、弥特罗(Mitra)等等。还有“在Awesta(古代伊朗的圣经——羡林注)中可以找到整句整句的话,遵照发音学译为古代印度语,利用印度语法和字典可以逐字翻译过来。” 〔124〕 可见古代伊朗的宗教与语言同古代印度的宗教与语言原来是一码事。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其间的分歧。有一些神名双方都有,比如Deva这个词儿双方都有,但在印度意思是天神,在伊朗却是魔;yima在伊朗意思是第一个凡人,到了印度变成Yama,意思是阎王。这些例子说明,伊朗和印度两大部落分道扬镳之后,各自都有了新的发展。不管怎样,古代伊朗人和印度人共居过一个时期,这是一个不能抹煞的历史事实。学者们一般把这个时期称为印伊时期。

    3.2.4 所谓印度商人起源的特点,我认为,就来自雅利安人大规模地从外面迁徙进来这一个历史事实。这种迁徙不像历史上其他地区的民族大迁移那样是流动的、暂时的,而是固定的、永久的。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后来在印度定居下来,而且逐渐扩大地盘,同本地的原始居民一起,创造了印度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一直到今天,流风未息。在最初进入印度的时候,他们是战胜者。他们同本地的原始居民,那些被战胜者之间所处的文明发展阶段不同。世界历史上常常有从外面入侵的战胜者的文化水平低于本地被战胜者的现象,中国的元代和清代都是众所周知的例子。初进印度时,雅利安人还处在野蛮时代,而本地居民则已进入文明时代。这种现象促成了印度商人起源有与其他国家相异之处。

    3.2.5 印度学者高善必(D.D.Kosambi)在探讨印度古代历史发展规律之前,讲到了商友(trade-friends)的问题。他说,在原始社会比较早的阶段上,自由地以物易物的活动是没有的,以物易物表现为交换赠品,在共同分享产品的亲属集团中进行。这种赠品并不是给任何一个人的,而是只给有这种亲属关系的人,叫作“商友”。这种赠品不能请求,也不能拒绝;它使接受者有责任在以后某一个时期自己某种东西有剩余时回赠赠送者 〔125〕 。在某种意义上,这可能被看作是商业活动的滥觞。

    3.2.6 斯里兰卡学者Ananda Guruge在他的一部研究《罗摩衍那》的著作中,也讲到最早的商业活动。他说:“商业的开始最好是追溯到消费者不再是生产者这一个阶段。在一个小村中,每个居民都是自己提供家庭必需品——这肯定是非常少的——任何形式的贸易都没有必要。但是,当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时,分工的结果是专业化开始了,这就有了需要同别人交换产品。这自然就引起以物易物,这可能是人类所知道的最早的商业形式。” 〔126〕

    上面两段话,虽然都是在讲印度古代社会时讲的,但似乎都不限于印度,世界上其他地区情况恐怕也是这样,其中并看不出印度商人起源的特点。因为这两段话都讲得简明扼要,所以我就引在这里,供有兴趣者参考。

    (三)印度河流域古代社会中的商人

    3.3.1 在蒙昧的远古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以前,印度河流域就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文明。这里的人,据有些学者的意见,也还不能说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在他们以前,此地已经有了种族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住在这里。在这方面,学者们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上面这种说法只能算是一种学术臆测。我在这里不想去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事实是 〔127〕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首先遇到的就是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和他们的文化。他们同雅利安人不同,已经越过了游牧阶段,而定居在许多城市以内。这样的城市现在已经发掘出来了一些,其中规模比较大的基本上都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原来都在印度河沿岸。原因是非常清楚的:靠近大河,用水方便,可以捕鱼,还有利于交通。后来印度河几次改变河道,所以有的城市今天看起来离河较远,最初并不是这样子的。因为这些大小城市都与印度河有关,学者们把这里的文化称为印度河文化。

    在这些城市中,最著名的有两座:摩亨殊达鲁(Mohenjodaro)和哈拉巴(Harappa)。两座城市都是用土砖筑成的,幅员大约有1平方英里。城中建筑物很多,甚至有楼;有的有井,有天井,有浴室,有厕所。下水道工程相当高明。街道又多又长,可见交通是非常方便的。这两座城市可能属于一个王国,有官僚机构,有僧侣,有平民,有市场。每一座城中都有一座高近50英尺的城堡,可能是供宗教仪式使用的。发掘出来的武器很少,可见统治不用暴力。发掘出来的东西中有金、银、珠宝等等。说明当时人民已使用这些东西。此外,人民已使用青铜和黄铜,但没有铁。这都说明,此地的文化是青铜期文化。也有精致的石器。居民能织、染棉布,有陶器。他们吃大麦、小麦、大米、芝麻等等。他们畜养牛、羊;也知道水牛和大象,出土的印章上常常刻着这两种动物。

    此地的农业已经很发达,否则就生产不出来供城市居民和商人食用的粮食,农民的剩余粮食。这里土地肥沃,季候风带来了充足的雨量。还没有犁,只使用带齿的耙子。这里的农民为什么不学习同他们有贸易往来的美索布达米亚的农具?为什么不用水渠灌溉?为什么不用犁耕?据高善必的推测,印度河流域的商人从这些改革中无利可图,这些改革对他们来说毫无用处,因而就不积极去学习外国经验 〔128〕

    发掘出来了大量带有图像和文字的印章,说明印度河流域此时已经有了字母。多少年来许多国家的学者想方设法来解读这些文字。1965年以后,芬兰学者利用电子计算机来解读,并且声称,解读已经成功。他们的结论是,这是一种原始达罗毗荼语。其他国家的学者,比如捷克的、印度的、美国的,也都声称,已经解读成功。但是一直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自称成功的解读方法为大家普遍接受。我们现在只能说,这种象形文字很可能是前达罗毗荼语,换句话说,它不是后来进入印度的印欧语系的语言。证之以其他历史事实,这种想法是说得通的。因此,印度河文化在印度是早于印度雅利安文化的原始居民的文化。

    至于印度河文化存在的时间,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的看法是,它延续的时间约在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至晚在公元前1750年,它就消失了。摩亨殊达鲁被焚,人民被杀。是否是由于雅利安人的入侵,还不敢说。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3.3.2 对于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有重要意义的是印度河流域古代社会中已经有了商人。在上面谈到的两个大城市中有商业活动,有商人,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他们住在城市中,吃农民生产的剩余粮食,从事贸易活动,在社会上占有重要地位。从一些迹象来看,已经有了标准度量,数量有四进位和十进位,在巴比伦是六进位和十进位 〔129〕 。二者之间显然有授受关系。这个事实也说明,此地的商人不但进行国内贸易,而且也进行国际贸易,同美索布达米亚有贸易往来。这种贸易传统一直继续下去。巴利文《佛本生故事》(J商人与佛教 - 图181 taka)第339个故事,名叫B商人与佛教 - 图182 veru-J商人与佛教 - 图183 taka,讲的是印度商人到一个叫B商人与佛教 - 图184 veru的国家去做生意。学者们的意见是,B商人与佛教 - 图185 veru就是巴比伦。当时印度河流域的商人向美索布达米亚输出黄铜,此外还输出孔雀、象牙和象牙制品,比如梳子之类,换回来的是银子。主要的商路是海路。已有印度商人在美索布达米亚定居。

    3.3.3 总之,印度河流域当时已经有了频繁的国内外的贸易活动,这一点丝毫无可怀疑。我在上面3.1.2中引用了恩格斯关于商品生产与时代性质的一段话。现在我根据他提出来的经济上的四个特征来分析一下印度河流域的情况。第一个特征是金属货币。这里有金、银、铜等金属;但好像还没有应用到货币上。在印度历史上,正规的白银货币(regular silver coinage)到了公元前7世纪或前6世纪才出现 〔130〕 。第二个特征是商人。商人已经出现,是肯定无疑的。第三个特征是土地私有制。这里有农民,农民生产了剩余的粮食,供城内的商人消费。土地制度如何,我们却没有可靠的资料。第四个特征是奴隶劳动。根据高善必的意见,两座城市中有尖锐的阶级对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发掘出来的房屋的类型完全不同。在巨大的仓库旁边有简陋的临时工棚似的住房。这只能是奴隶们居住的地方。证之以美索布达米亚发掘的结果,这一点是肯定的 〔131〕 。把上面的四个特征归纳起来,我们可以断定:此时的印度河流域已经进入文明时代,而从外面迁徙进来的雅利安人还处在野蛮时代。

    3.3.4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以后,首先碰到的就是印度河流域的人。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谈过了。但是这一个历史事实并不是一开始就为广大学者所普遍承认的。有的最初抱怀疑的态度,后来改变了。极少数学者一直到今天也还不完全承认。总起来看,绝大多数的学者已经同意这是历史事实了。

    我想在下面对于这个问题再仔细探讨一番。

    (四)《梨俱吠陀》中的商人

    3.4.1 在印伊时期,雅利安人内部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矛盾,结果是分道扬镳,一部分人留在伊朗一带,一部分继续向东南方向迁徙,到了印度,这就是所谓印度雅利安人。

    上面我们屡次提到雅利安人。究竟什么叫做“雅利安人”呢?写到这里,我觉得应该解释一下了。雅利安,梵文原文是商人与佛教 - 图186 rya,一般都认为这个字是从ari这个字派生出来的。根据德国学者Paul Thieme的意见 〔132〕 ,ari的意思是“陌生的人,生人”。生人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敌人。由此派生出来的商人与佛教 - 图187 rya,意思是“好客的人们”,这个字原来不是人种的名称。另据法国学者Benveniste的意见,ari指的是一个有双重组织(dual organisation)的社会的另外那一半。对于任何人来说,ari指的就是他或她可以合法地娶或嫁的部落的那一部分;他们属于同一部落,但不是同一个氏族,氏族是外婚的。“雅利安”意思是“ari的后裔”,“合法的婚配的后裔” 〔133〕

    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当然以牧为主。但是在游牧过程中,在某一个地区住得时间长了一点,也从事农业,这就是以农为辅。他们的农产品有yava(大麦)、godhūma(小麦)、vrīhi(大米),农具有d商人与佛教 - 图188 tra(镰刀)、khanitra(锹)等等。此时男人以牧为主,女人是以农为主。反映这个时期的经济状况和生产状况以及宗教信仰和人民生活的状况的就是《梨俱吠陀》,它是四吠陀之首,印度人民视之为圣经宝典。

    3.4.2 在《梨俱吠陀》中,颂神的诗歌占绝对多数。神是五花八门的。因为同我们的研究无关,无需详细叙述。我在这里只想选出两个神来谈一谈:一个是颂歌数量占首位的火神阿耆尼(Agni) 〔134〕 ,一个是占第二位的因陀罗(Indra)。他们都是雅利安人所奉祀的主神。他们庇护的是谁?打击的又是谁?从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谁是雅利安人的朋友,谁是他们的敌人;也可以看出,他们同印度河流域的原始居民之间的关系。

    3.4.3 先谈阿耆尼

    阿耆尼是一个抽象神格。在印伊时代,它已经是主神之一,两股雅利安人分手之后,它在伊朗和印度两个地区都保留了自己重要的地位。伊朗人似乎更崇拜火,后来发展了拜火教,这是众所周知的。阿耆尼象征的是雅利安人的祭火。世界上各个民族在蒙昧时代都或多或少有对火的崇拜,因为火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神秘的,同自己的生活又有紧密的联系。

    在《梨俱吠陀》中,火的颂歌内容十分丰富,十分复杂。我只选出与Dasyu(陀斯由,Dasa陀娑)和Pa商人与佛教 - 图189 i(波尼)有关的赞歌,以及称阿耆尼为“城堡的摧毁者”的赞歌来谈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