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蔗和糖一类的资料应该在“地理志”或“食货志”一类的篇章中找到。但是,在《明史》中,我在这些篇章中什么也没有找到。仅有的一点材料都是在“外国列传”中找到的(册302)。我现在抄在下面:

    卷三二三 文郎马神
    端女或悦华人,持香蕉、甘蔗、茉莉相赠遗,多与调笑;然惮其法严,无敢私通者。
    卷三二五 苏禄
    煮海为盐,酿蔗为酒。
    古里
    (椰子树)其嫩者浆可饮,亦可酿酒,老者可作油糖,亦可作饭。

    羡林按:“油糖”显然不是蔗糖,因为有“糖”字,姑记于此。

    卷三二六 榜葛剌
    官司上下,亦有行移、医、卜、百工技艺,悉如中国,盖皆前世所流入也。……厥贡:良马、金、银、琉璃器、青花白瓷、鹤顶、犀角、翠羽、鹦鹉、洗白苾布、兜罗绵、撒哈剌、糖霜、乳香、熟香等等。

    羡林按:这是非常重要的资料,下面在适当的章节中还会谈到。

    卷三三二 实喇哈雅
    煮为糖,番名达兰古尔班。

    羡林按:这也不是蔗糖。

    《明书》

    如果把《明史》作为“正史”,这只能算是“杂史”了。《明书》共有两种:一、明邓元锡(1527或1528—1593年)撰。二、明末清初傅维麟(?—1666年)撰。我在这里用的是第二种。一百七十一卷,目录二卷。此书共包括“本纪”十九卷,“宫闱纪”二卷,“表”十六卷,“志”四十八卷,“记”五卷,“世家”三卷,“列传”七十六卷,“叙传”二卷。始元天历元年(1328年),终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为第一部明史,有《畿辅丛书》本。我用的是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初编》本,118—119。

    遍检全书,没有发现与蔗和糖有关的资料,本来可以置之不理的。但是,卷八三末有一段关于明对于海外贸易政策的话,对我们研究明代海外贸易很有用,所以就抄在下面:

    祖训详明。虽久绝日本,而三市舶不废,盖东夷有马市,西夷有茶市,江南海夷有市舶,所以通华夷之情,迁有无之货,收征税之利,减戍守之费。又以禁海贾,抑奸商,使利权在上。若罢之,则利孔在下,奸豪外内交讧,而上无宁日矣。

    《明会典》

    原称《大明会典》。明官修,凡三次。三修本《万历重修会典》,就是现在通称的《明会典》。申时行等奉敕撰。二百二十八卷。书成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

    我使用了两个版本,二者章节编排颇有所不同。第一个本子是《四库全书》本,编号617—8。现在根据这个版本把找到的资料抄录如下:

    卷九八,617—901上 榜葛剌国 贡物
    马、马鞍(金银事件)、戗金琉璃器皿、青花白瓷、撒哈喇、者抹黑荅立布、洗白苾布、兜罗绵、糖霜、鹤顶、犀角、翠毛、莺哥、乳香、粗黄、熟香等等。

    请参阅上面《明史》卷三二六记载的榜葛剌贡品。两个表大同而小异,《明会典》多一些。贡品中,糖霜在意内,青花白瓷则大有文章,下面再谈这个问题。

    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1

    羡林按:这一条资料很重要。它说明,明代浙江杭州府钱塘和仁和二县以产甘蔗著名。

    我又使用了《明会典》第二个版本:中华书局1988年根据《万有文库》排印的本子。上述《四库全书》本卷九八榜葛剌,在这里是卷一○六。

    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2

    羡林按:我在上面已经提到,《明会典》官修凡三次。我使用的两个本子就颇不同。因为这同我要研究的问题无关,我没有必要去对比版本。我在下面只举出几个具体的例子,阐明不同之处究竟如何:

    (1)我在上面举出了《四库全书》本卷九八“榜葛剌”国的贡物,中华书局本是卷一○六,开头有几句话:“西天有五印度,榜葛剌即东印度。永乐六年,国王霭牙思丁来朝贡。九年,至太仓。命行人往宴劳之。十二年,王蹇弗丁遣使贡麒麟等物。正统三年,贡同,表用金叶。”下列贡物与《四库全书》大同小异,排列顺序有所不同。我注意的“青花白瓷”和“糖霜”,两个表都是有的。其余贡品与我的研究无关,均从略。

    (2)上列中华书局本卷一一二“哈密”,《四库全书》本在卷一○二(617—925),开头的话稍有不同。《四库全书》本是:“贸易使臣进贡到京者,每人许买食茶五十斤,青花瓷器五十副……果品、沙糖、干姜各三十斤。”

    (3)《四库全书》本卷一○三(617—938)“筵宴”中有“嚮糖缠碗”八个。

    (4)中华书局本卷一一五“王国下程”,《四库全书》本在卷一○四(617—952)。前面说明,字句稍有不同。

    我在这里再补上一条我在上面还没有引用的。中华书局本卷一一五“钦赐下程”。《四库全书》本在卷一○四(617—947上):日本等国,表中有“糖饼”二十个。第947页下:“纳木扎勒罕王,永乐间使臣十八人。”钦赐下程中有“糖饼”六十个。第948页下,又有“糖饼”。此外多处还有,不具录。

    2.本草和医书

    同唐、宋、元比较起来,明代的《本草》和医书,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超过了前代。《中国医学史》说:“从数量上看,此时期本草学著述已经刊印者,据不完全统计,无论明代或清代均在百种以上,都分别超出了元代以前历代的本草学著述。从内容看,明代本草学著作,有的不仅收载药多,而且对药物性能功效与治疗经验的叙述也更为详细,由于编写侧重面的不同,反映出博与约、综合与专题不同的特色。” 〔1〕 这种现象是很自然的,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后者总会胜于前者。

    我在下面抄录资料,为了醒目起见,把《本草》和医书分开来抄。《本草》共分三大部分:《本草纲目》以前的、《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以后的。我并不求全,我并没有把百种以上的《本草》都翻检一遍;因为没有那个必要,《本草》中关于蔗和糖的记述,多半是陈陈相因,大同小异。

    先抄《本草》。

    首先抄《本草纲目》以前的四部书。

    (1)《本草集要》

    编撰者王纶,字汝言,号节斋,浙江人,出身于明代官宦世家,约生于景泰四年(1453年),卒于1510年。他的医学著作颇多,比如《本草集要》、《明医杂著》、《医学问答》、《节斋胎产医案》、《节斋小儿医书》等。《本草集要》分三部,上部一卷为总论,主要依据《神农本草经》等前人著作。中部五卷,载药545种。下部两卷,根据药性所治,将药物分为12门 〔2〕

    有关资料如下:

    卷五 果部
    沙糖 味甘,气寒,无毒
    主心肺大肠热,和中助脾,小儿多食损齿,发疳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3 ,生蛲虫,甘生湿,湿生火也。与鲫鱼同食,成疳虫;葵菜同食,生流澼;与笋同食,笋不消,成症。
    谷部有“飴糖”。

    (2)《本草品汇精要》

    成书于1505年,是明代唯一的一部由朝廷命令编纂的本草专书。具体负责人是刘文泰、王槃等等。共四十二卷,分十部,共收载药物1815种,分上、中、下三品 〔3〕

    有关资料如下:

    卷三三
    甘蔗(音柘)

    (3)《本草蒙筌》

    编撰者明陈嘉谟(约1486—?),字廷采,号月明,安徽新安人。陈嘉谟少习举子业,寻以体弱多病,遂留意轩岐之术。他认为《本草》特别重要,他说:“不读《本草》,无以发《素难》治病玄机。是故《本草》也者,方药之根柢,医学之指南也。”他对前人《本草》之著述进行整理,根据《本草集要》之次序,结合自己的心得与经验,加以补充,历经七年,五易其稿,乃成《本草蒙筌》,全书十二卷,卷一分别论述药性总论、产地、收采、储藏、鉴别、炮制、性味、配伍、服法等。卷一后半部至卷十二共收载药物742种,分属于草、木、谷、菜、果、石、兽、禽、虫鱼、人十部。每种药,除载明其别名、产地、收采、优劣、收藏、性味、方剂等之外,还附以按语,并绘有药图 〔4〕

    有关资料如下:

    卷五 322
    甘蔗 味甘,气平,无毒,多生闽、蜀。种有二般:一种似竹,粗长,名曰竹蔗。一种类荻,细短,荻蔗为云。凡入药中,捣碎绞汁。《丹溪医案》每每用之。助脾气,和中,解酒毒,止渴,利大小肠,益气,驱天行热,定狂。腊月窖诸粪坑。夏取汁服,尤妙。勿共酒食,令人发痰。
    又有沙糖,系汁熬出,杀疳虫,润肺,除寒热,凉心。共笋食,则成血症。同葵食。则生沉澼。小儿多食,损齿,消肌。

    以上是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所藏《本草蒙筌》。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部藏有明书林刘氏本,诚书堂刊本《撮要便览本草蒙筌》,卷五谷部有飴糖。卷七果部:甘蔗(竹蔗沙糖)。字句与《本草蒙筌》同,但有错字:《丹溪医案》,误作《医安》。“腊月”,误作“猎月”。“血症”,作“血瘕”。

    北京图书馆善本部另藏有《图像本草蒙筌》,卷七果部有甘蔗。在这里,“血症”与《本草蒙筌》同。

    (4)《新刊官板本草真诠》二卷

    明杨崇魁编,此书系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部所藏,虫蛀得很厉害。不见于《中国医学史》。

    二集 果品类(凡二十一条)
    米谷类有飴糖
    (残 甘蔗?)食多,脾气伤,金疮、乳妇不宜尝。宽胸,止咳,消烦渴,若吐……(残)
    (残 蔗浆?)多食动脾,令人中寒下利。产妇、金疮并血虚者戒之。
    卷之上 手阳明太(大?)肠经
    补 罂粟壳等等。
    泻 枳壳等等。
    温 人参等等。
    凉 槐花 茅根 条芩 天花粉 黄连 玄参 沙糖

    (5)《本草纲目》

    这是中国药学史上的空前巨著,蜚声国际医药界,被公认为世界科学巨著之一。

    作者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父李言闻(号月池)为当地名医。对于医学,他家可以说是世代相传。但当时医生社会地位低,他父亲不想让他干医生这一行。因此,他也曾读过儒书,并且考取了秀才。可惜举业这一条路对他并不利,几次赶考,都没有考中举人,不得已又跟父亲学医。由于他刻苦钻研医理,又能吸取前人经验,医德又高,不久就声誉鹊起。他曾被推荐到北京太医院,任院判。但他对此不感兴趣,任职一年,就托病辞官。在学医过程中,他痛感过去的《本草》错误颇多,于是决心重编一部。他从34岁起着手编纂,“涉猎群众,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本草纲目·王世贞序》)。他还向药农、野老、樵夫、猎人、渔民等请教,亲身到深山野林采集各种动、植、矿物标本,还亲自栽培某一些药材,目的在取得准确的实事求是的认识。他辛勤努力长达27年之久,参考了八百多种文献典籍,以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基础,整理,补充,加进自己的发现与见解,经过三次大修改,至万历六年(1578年)60岁时,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 〔5〕

    《本草纲目》有多种版本。我用的本子是中国书店影印的1930年商务印书馆本,商务本根据的是光绪十年(1884年)张绍棠重校本。我引用资料,页码系统如下:本(中国书店装订本)—册—卷—页,比如我引用的第一条资料是一—五—二—109,意思是中国书店本第一本,第五册,卷二,第109页。下同,不再解释。书中有关资料条列如下:

    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4

    〔6〕我只引与蔗和糖有关的词句,上下文过多,读者如有兴趣,请自行翻阅。

    甘蔗(音柘○别 〔7〕 录中品)
    〔释名〕竿蔗(草木状) 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5 (音遮 〔8〕 ○) 〔时珍〕曰:按《野史》云:吕惠卿言,凡草皆正生嫡出,惟蔗侧种,根上庶出,故字从庶也。嵇含作竿蔗,谓其茎如竹竿也。《离骚》、《汉书》皆作柘字,通用也。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6 字出许慎《说文》:盖蔗音之转也。
    〔集解〕〔弘景曰〕:蔗出江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餹,甚益人。又有荻蔗,节疏而细,亦可啖也。〔颂曰〕:今江浙闽广湖南蜀川所生,大者亦高丈许,其叶似荻,有二种:荻蔗茎细短而节疏,但堪生啖,亦可煎稀餹。竹蔗茎粗而长,可笮汁为沙餹。泉福吉广诸州多作之。炼沙餹和牛乳为乳餹,惟蜀川作之。南人贩至北地者,荻蔗多而竹蔗少也。〔诜曰〕:蔗有赤色者,名崑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7 蔗,白色者名荻蔗。竹蔗,以蜀及岭南者为胜,江东虽有而劣于蜀产。会稽所作乳餹,殆胜于蜀。〔时珍曰〕:蔗皆畦种丛生,最困地力。茎似竹而内实,大者围数寸,长六七尺,根下节密,以渐而疏,抽叶如芦叶而大,长三四尺,扶疏四垂,八九月收茎,可留过春充果食。按王灼《糖霜谱》云:蔗有四色:曰杜蔗,即竹蔗也,绿嫩薄皮,味极醇厚,专用作霜。曰西蔗,作霜色浅。曰芳蔗,亦名蜡蔗,即荻蔗也,亦可作沙餹。曰红蔗,亦名紫蔗,即崑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8 蔗也,止可生啖,不堪作餹。凡蔗榨浆饮固佳,又不若咀嚼之味隽永也。
    蔗〔气味〕甘,平涩,无毒。〔大明曰〕:冷。〔诜曰〕:共酒食发痰。〔瑞曰〕:多食发虚热,动衄血。《相感志》云:同榧子食,别渣软。
    〔主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别录) 利大小肠,消痰止渴,除心胸烦热,解酒毒。(大明) 止呕哕反胃,宽胸膈。(时珍)
    〔发明〕〔时珍曰〕:蔗,脾之果也。其浆甘寒,能泻火热。《素问》所谓甘温除大热之意。煎炼成餹,则甘温而助湿热,所谓积温成热也。蔗浆消渴解酒,自古称之。故《汉书·郊祀歌》云:百味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唐王维《樱桃诗》云: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是矣。而孟诜乃谓共酒食发痰者,岂不知其有解酒除热之功耶?日华子《大明》又谓沙餹能解酒毒,则不知既经煎炼,便能助酒为热,与生浆之性异矣。按《晁氏客话》云:甘草遇火则热,麻油遇火则冷,甘蔗煎飴则热,水成汤则冷,此物性之异,医者可不知乎?又《野史》云:庐绛中病痁疾疲瘵,忽梦白衣妇人云:食蔗可愈。及旦,买蔗数挺食之,翌日疾愈。此亦助脾和中之验与?
    〔附方〕(旧三新五) 发热口干 小便赤涩,取甘蔗去皮,嚼汁咽之,饮浆亦可。痰喘气急 方见山药。反胃吐食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旋旋吐者,用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和匀,日日细呷之。干呕不息 蔗汁温服半升,日三次,入姜汁更佳,《肘后方》。痁疟疲瘵 见前。眼暴赤肿 碜涩疼痛,甘蔗汁二合,黄连半两,入铜器内,慢火养浓,去滓点之。虚热欬嗽 口干涕唾,用甘蔗汁一升半,青粱米四合,煮粥日食二次,极润心肺,《董氏方》。小儿口疳 蕉皮烧研掺之,《简便方》。
    滓 〔主治〕烧存性,研末,乌柏油调,涂小儿头疮白秃,频涂取瘥,烧烟勿令入人目,能使暗明。时珍。
    沙餹(唐本草)
    〔集解〕〔恭曰〕:沙餹生蜀地、西戎,江东并有之。笮甘蔗汁煎成,紫色。〔瑞曰〕:稀者为蔗餹,干者为沙餹,毬者为毬餹,饼者为餹饼。沙餹中凝结如石,破之如沙透明白者,为餹霜。〔时珍曰〕:此紫沙餹也,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传其法。入中国,以蔗汁过樟木槽,取而煎成。清者为蔗餹,凝结有沙者为沙餹,漆瓮造成如石如霜如冰者,为石蜜,为餹霜,为冰餹也。紫餹亦可煎化,印成鸟兽果物之状,以充席献。今之货者又多杂以米餹诸物,不可不知。
    〔气味〕甘,寒,无毒。〔恭曰〕:冷利过于石蜜。〔诜曰〕:性温不冷,多食令人心痛,生长虫,消肌肉,损齿,发疳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9 。与鲫鱼同食,成疳虫。与葵同食,生涌澼。与笋同食,不消成症,身重不能行。
    〔主治〕心腹热胀,口干渴(唐本)。润心肺大小肠热,解酒毒。腊月瓶封窖粪坑中,患天行热狂者,绞汁服。甚良(大明)。和中助脾,缓肝气(时珍)。
    〔发明〕〔宗奭曰〕:蔗汁清,故费煎炼致紫黑色。今医家治暴热,多用为先导,兼啖驼马解热。小儿多食则损齿生虫者,土制水,倮虫属土,得甘即生也。〔震亨曰〕:餹生胃火,乃湿土生热,故能损齿生虫,与食枣病龋同意,非土制水也。〔时珍曰〕:沙餹性温,殊于蔗浆,故不宜多食。与鱼笋之类同食,皆不益人。今人每用为调和,徒取其适口,而不知阴受其害也。但其性能和脾缓肝,故治脾胃及泻肝药用为先导。《本草》言:其性寒。苏恭谓其冷利,皆昧此理。
    〔附方〕(旧一新五) 下痢禁口 沙餹半斤,乌梅一个,水二碗,煎一碗,时时饮之。摘玄方。腹中紧胀 沙餹以酒三升,煮服之,不过再服。《子母秘录》。痘不落痂 沙餹调新汲水一杯服之。白汤调,亦可日二服。刘提点方。虎伤人疮 水化沙餹一碗服,并涂之。摘玄方。上气喘嗽 烦热,食即吐逆。用沙餹姜汁等分相和,慢煎二十沸。每咽半匙取效。食韭口臭 沙餹解之。摘要方。
    石蜜(唐本草)
    〔释名〕白沙餹。〔恭曰〕:石蜜,即乳餹也。与虫部石蜜同名。〔时珍曰〕:按万震《凉州异物志》云:石蜜,非石类,假石之名也。实乃甘蔗汁煎而曝之,则凝如石,而体甚轻,故谓之石蜜也。
    〔集解〕〔志约曰〕:石蜜出益州及西戎。煎炼沙餹为之,可作饼块,黄白色。〔恭曰〕:石蜜用水牛乳、米粉和煎成块,作饼坚重,西戎来者佳。江左亦有,殆胜于蜀。〔诜曰〕:自蜀中、波斯来者良。东吴亦有,不及两处者。皆煎蔗汁、牛乳,则宜细白耳。〔宗奭曰〕:石蜜川浙者最佳。其味厚,他处皆次之。煎炼以型象物。达京师,至夏月及久阴雨,多自消化。土人先以竹叶及纸裹包,外用石灰埋之,不得见风,遂可免。今人谓之乳餹。其作饼黄白色者,谓之捻餹。易消化,入药至少。〔时珍曰〕:石蜜,即白沙餹也。凝结作饼块如石者为石蜜,轻白如霜者为餹霜,坚白如冰者为冰餹,皆一物,有精粗之异也。以白餹煎化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饗餹。《后汉书》注所谓猊餹是也。以石蜜和诸果仁及橙橘皮缩砂薄荷之类,作成饼块者,为餹缠。以石蜜和牛乳酥酪作成饼块者,为乳餹,皆一物数变也。《唐本草》明言石蜜煎沙餹为之,而诸注皆以乳餹即为石蜜,殊欠分明。按王灼《餹霜谱》云:古者惟饮蔗浆,其后煎为蔗餳,又曝为石蜜。唐初以蔗为酒,而餹霜则自大历间有邹和尚者,来住蜀之遂宁伞山,始传造法。故甘蔗所在植之,独有福建四明番禺广汉遂宁有冰餹,他处皆颗碎,色浅味薄,惟竹蔗绿嫩味厚,作霜最佳。西蔗次之。凡霜一瓮,其中品色亦自不同。惟叠如假山者为上,团枝次之,瓮鉴次之,小颗块又次之,沙餹为下,紫色及如水晶色者为上,深琥珀色次之,淡黄又次之,浅白为下。
    〔气味〕 甘寒,冷利,无毒。
    〔主治〕 心腹热胀,口干渴(唐本)。治目中热膜,明目,和枣肉巨胜末为丸噙之,润肺气,助五脏,生津(孟诜)。润心肺燥热,治嗽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气,缓肝气(时珍)。
    〔发明〕〔震亨曰〕:石蜜甘喜入脾,食多则害必生于脾。西北地高多燥,得之有益。东北地下多湿,得之未有不病者,亦兼气之厚薄不同耳。〔时珍曰〕:石蜜餹霜冰餹,比之紫沙餹,性稍平,功用相同,入药胜之。然不冷利,若久食,则助热损齿生虫之害同也。

    羡林按:在本草学的研究中,李时珍是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因此我把他对甘蔗、沙糖、石蜜的论述全部抄下,分析评论,留待下面。

    上面叙述了《本草纲目》以前的《本草》著作和《本草纲目》本身。至于《本草纲目》以后的著作,多见于清代,在下一章加以叙述,这里暂且不谈。

    下面谈医书。

    明代医书,较之前代,有相当大的发展,数量多,内容深刻、全面。我在下面选出几种,把其中有关的资料抄录下来。

    (1)普济方

    《四库全书提要》说:“《普济方》,四百二十六卷,明周王朱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10 撰。……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同考定之。凡1960论,2175类,778法,61739方,239图。可谓集方书之大全者。李时珍《本草纲目》采录其方至多。……其书捃摭浩博,重复抵牾,颇不免杂糅之弊。然医理至深,寒凉温补,用各攸宜;虚实阴阳,时亦有当。”

    这可以说是一部空前的——是否也可以说是绝后?——医方巨著,承前启后,意义至大。《提要》评论可谓公允 〔9〕

    此书见于文渊阁《四库全书》册747—761。我引用时,仍然用上面用过的办法,注明册,卷,页,栏:

    747,16,385,下:
    大补心汤药品中有
    粘糖(一斤)
    747,17,424,下:
    人参汤有
    飴糖半匙 〔10〕
    747,19,460,下:
    建中汤有
    入飴糖少许
    747,21,520,上:
    半夏散有
    忌飴糖、苋菜
    747,23,576,下:
    胶飴丸有
    右以白餳剉如樱桃大
    747,24,596,上下:
    前胡汤和白豆蔻丸都有
    忌生冷油腻飴糖
    同样的话还见于747,25,652下。
    747,25,656下:
    姜蜜煎有
    煎如稀餳
    747,26,696,下:
    麻子汤药品中有
    餳(一斤)
    747,26,698,下:
    地黄煎药品中有
    沙糖(一两半)
    747,26,700,上:
    三味丸有
    沙糖少许
    同页下:
    沙糖补正汤。餳煎有
    右以石蜜枣肉及巨胜末丸
    747,26,701,上:
    小建中汤有
    内糖八两
    同药“治肺寒损伤气欬及涕唾鼻塞语声嘶塞喘惫止气嗽通声”药品中有
    白糖
    747,27,708下:
    黄耆散有
    忌鲤鱼飴糖
    747,27,710下:飴糖 〔11〕
    747,27,737下:
    四君子汤,治肺疾咳嗽有
    以沙糖丸
    748,36,46上:干餳糟。
    50上:黑餳。
    748,36,59,上:
    螺泥丸“治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旋即吐者”有
    用甘蔗汁七升
    748,38,117,下:
    地黄煎丸,治结阴便血,药品中有
    沙糖(一两同上二味熬成膏)
    748,39,158,下:
    汤结方,“治病后津液燥少,大便不通”有
    沙糖(少许)
    748,49,375,上:餳。
    385,下:黑餳。
    又见59,602,上和610,上:糖醋。
    748,61,649,下:
    以赤糖为丸。
    659,上,又有
    赤糖
    748,61,664,下:
    白丁香丸,有
    以沙糖如胡桃大一块同和研
    748,62,674,下:
    恶实散,有
    用末沙糖为丸
    748,62,681,上:
    石莲汤,治咽喉如有物噎塞,饮食不下,有
    杵头糖(各一分)
    748,63,698,下:
    治咽喉疼痛含咽丸,药品中有
    砂糖(三两)
    748,63,706,上:
    龙胆膏,治咽喉肿痛及缠风粥饮难下者,有
    右研匀炼沙糖丸。
    748,63,711,下:
    铅霜散,治咽喉肿痛清凉咽膈,药品中有
    糖霜
    748,64,715,下:
    杏仁煎,治暴嗽失音不语,药品中有
    砂糖(各一两半)
    748,64,728,上:
    象牙丸,治骨鲠在喉中不出,药品中有
    砂糖(各一分)
    748,64,729,上:
    治骨鲠在喉,众治不出,有
    取飴糖丸如鸡子黄大,吞之

    羡林按:在这里,飴糖同沙糖的作用相同。

    748,64,729—730上:
    鲠骨方有
    沙糖调冷水
    748,64,732,上:
    治鱼骨鲠方,有
    沙糖丸如鸡头实大
    748,64,739,上:
    治误吞金银镮及钗方,兼治误吞钱及桃枝竹木,有
    用白糖二斤,一顿渐渐食之
    748,64,740,上:
    治误吞桃枝竹木,有
    用白糖块数数多食,即自消化
    748,64,741,下:
    治误吞铜钱,有
    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11 糖丸,参考上面729上。
    748,64,742,上:治喉中物鲠欲死,有
    砂糖大块
    749,68,77,上:
    砂糖丸,治牙痛蛀牙
    749,73,197,下:
    石蜜煎点眼
    749,73,204,上:
    苦竹叶粥,治肝膈风热目赤痛,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12 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13 不见物,有
    沙糖(三分)
    749,73,207,下:
    赤眼方,有
    甘蔗二寸长
    749,74,226,上:
    石蜜煎 治暴赤眼
    749,74,229,下:
    秦皮汤 治眼暴肿痛,有
    沙糖(一弹子大)
    749,74,230,下:
    杏仁汤 治暴赤眼涩痛肿疼,有
    沙糖(一钱)
    749,74,232,上:
    细辛汤 治暴赤眼,有
    沙糖(一弹子大)
    下面 赴筵散,同
    749,74,232,下:
    沙糖黄连膏 有
    白沙糖
    749,74,236,下:
    沙糖膏 洗赤眼 有
    沙糖(少许)
    749,74,245,上:
    凉肝散 治赤眼肿痛昏晕,有
    沙糖水调下
    749,74,251,下:
    糖煎散 〔12〕
    入砂糖如弹子大
    749,74,254,下:
    象胆煎 有
    石蜜(一两)
    749,74,256,上:
    黄连煎 有
    甘蔗(汁二合)
    749,75,267,上:
    雪花丸 有
    沙糖(弹子大)
    749,75,269,上:
    何首乌丸 有
    用砂糖为丸
    749,75,277,下:
    黑豆汤 有
    入乳糖一钱
    749,78,343,下:
    白末眼药 有
    碗糖霜(净五钱)

    羡林按:“碗糖霜”一名,初见于此。

    749,79,371,下:
    石决明散 有
    食后砂糖冷水调服
    749,80,390,上:
    治目中热膜明目 有
    以石蜜饮之
    749,83,416,下:
    龙肝煮散 有
    沙糖少许
    749,83,472,下:
    点眼方 有
    砂糖(一钱)
    749,83,476,下:
    偷针眼方 有
    沙糖水
    749,86,547,下:
    钩割后用刀剪药 有
    糖霜
    751,117,37,下:
    沙糖丸
    751,134,508,下:
    硼砂丸 有
    沙糖
    751,137,574,下:
    不灰木散 有
    乳糖
    751,141,703,下:
    治结胸糖炙法 有
    冰糖
    751,144,775,下:
    三奇汤 有
    水沙糖
    752,149,35,上:
    若患天行热狂 有
    以甘蔗捣绞汁
    752,149,44,上:
    万金丸 治时气及疏理脏腑,通利胸膈,调顺荣卫 有
    用沙糖为丸
    752,150,68,下:
    清凉散 治时气头目昏疼,久积热毒,鼻口中出血 有
    沙糖冷水
    752,150,83,下:
    毒病下部生疮者 有
    粘糖以导之
    752,157,290,上:
    桃仁丸 治咳嗽 有
    砂糖
    752,157,290,下:
    葶苈方 治嗽 有
    752,157,306,下:
    贝母散 治热嗽 有
    餳糖和白糖
    752,157,308,下:
    皂荚煎 治嗽 有
    白糖
    752,157,309,下:
    灵应散 治一切咳嗽 有
    752,158,319,下:
    八宝饮 治伤风咳嗽 有
    白糖
    752,158,320,下:
    杏仁方 治伤肺暴咳,失声,语不出 药中有
    砂糖
    752,158,321,上:
    延年贝母煎 治暴热咳嗽 有
    稠糖

    羡林按:“稠糖”含义不清楚。

    752,158,336,下:
    延年杏仁煎 有
    糖和稠糖
    752,158,337,上:
    疗气嗽煎 有
    白糖
    疗气嗽杏仁煎 有
    稀糖和稠糖
    752,158,337,下:又有
    稀糖
    752,159,344,下:
    麦门冬煎 治暴热咳嗽 有
    白砂糖(三合)
    752,161,400,上:
    治咳嗽 有
    沙糖和白糖
    752,161,410,上:
    延年天门冬煎 治咳嗽,声不出 有
    白糖
    752,162,420,下:
    生地黄煎 治咳嗽 有
    白沙糖和黑錫(羡林按:“錫”,恐系“餳”字之误。)
    752,162,422,上:
    生姜煎丸 治咳 有
    752,163,463,上:
    导痰丸 有
    糖毬子(四两去核)

    羡林按:下面还有夹注:“即山果子,又名候楂。此药方《杨氏家藏方》橘核散内见。”可见“糖毬子”是果名,与糖名“糖毬”或“毬糖”应严格区分。《四库全书》738,359上:“毬糖亦好。”“糖毬子”也可以简称“糖毬”,见《四库全书》754,86,上:“鼠查子即糖毬。”这增加了区分的困难。

    752,163,469,上:
    黄明胶散 有
    白糖
    752,165,508,下:
    治痰润心肺 有
    沙糖
    752,167,568,上:
    化涎散 有
    砂糖水
    752,177,841,上:
    梅苏丸 有
    干糖
    752,180,914,上:
    茯兔丹 有
    老松糖(不知何所指)
    753,182,42,下:
    赚气散 治心膈痞闷,腹胁虚胀,饮食减少,气不宣通,及伤寒两胁刺痛攻心,有
    沙糖
    753,185,77,上:
    诃黎勒丸 疗气胀不下食 有
    沙糖
    753,184,119,上:
    治诵读劳极疲乏困顿 有
    753,190,279,上:
    泽兰汤 有
    753,197,510,上:
    荔枝膏 治疟疾 有
    乳糖(二十六两)
    754,209,87,上:
    治痢,亦治泻血 有
    砂糖水
    754,211,134,上:
    香连丸,治热痢 有
    沙糖
    754,227,645,上:
    人参汤 有
    754,228,648,下:
    薯蓣散 治五劳六极七伤 有
    白沙糖
    754,228,664,上:
    活鳖煎 治虚劳咳嗽 有
    砻糖三斗(?)
    754,230,711,上:
    前胡建中汤 治大劳虚劣 有
    白糖(六两)
    754,231,736,上:
    鹿角胶 治虚劳内伤寒热吐血 有
    沙糖
    754,237,908,下:
    黑虎丹 有
    沙糖
    754,239,960,下:
    木香三棱散 有
    沙糖水
    同上 追虫丸 有
    沙糖
    755,249,247,上:
    治阴痛方 有
    石蜜
    755,251,311,下:
    蓝饮子 专解砒毒及巴豆毒 有
    沙糖
    755,253,379,下:
    治恶酒嗔怒不醒方 有
    甘蔗捣取汁
    755,257,472,上:
    甘蔗 味甘平涩无毒
    …………
    755,258,507,上:
    耆婆汤 主大虚风冷羸弱无颜色 有
    糖(一升)
    755,267,811,上:
    无尘汤 清气消壅 有
    糖霜(二两)
    755,267,816,上下:
    醍醐膏 有
    白沙糖
    756,272,5,下:
    立效丸 有
    沙糖水
    756,272,37,下:
    治皂荚水并恶水入疮口内,热痛不止 有
    沙糖
    756,275,128,上:
    追毒散 治恶疮追死肉恶水 有
    干沙糖
    756,276,149,下:
    治干瘑湿瘑疥癣方 有
    炒腊月糖敷之良
    756,276,167,下:
    治膁疮成血累月不干 有
    上等好砂糖
    756,281,306,下:
    雄黄膏 治一切癣 有
    沙糖(色白者)
    756,281,327,上:
    治一切癣 有
    砂糖
    756,284,380,下:
    夜明砂膏 溃肿排脓 有
    干沙糖
    756,287,492,上:
    治瘭疽 有
    腊月糖
    756,293,667,上:
    疗瘘方 有
    白糖十挺
    756,295,729,下:
    小槐实丸 治五痔十年者 有
    白糖(一斤用炒)
    756,297,795,上:
    治肠风痔漏 有
    沙糖
    756,299,874,上:
    紫金膏 治口疮 有
    乳糖(四两)
    756,300,908,下:
    砂糖方 治嵌甲 有
    右用琥珀糖,是砂糖熬成小毬儿者
    756,301,939,下:
    砂糖散 治诸般疳 有
    砂糖
    757,333,801,上:
    治通经 有
    砂糖
    758,342,174,上:
    安胎铁罩散 有
    砂糖
    759,362,163,上:
    泻青丸 治小儿肝脏实热 有
    沙糖
    759,364,213,上:
    治癍后小儿眼有翳膜 有
    沙糖
    759,366,273,上:
    龙脑膏 治小儿风热咽喉肿痛 有
    沙糖
    759,366,284,上:
    杏仁煎 治咳嗽暴重声音不出 有
    沙糖
    759,367,296,下:
    瓜蒂散 治风痰壅塞 有
    沙糖
    759,372,458,上:
    钩藤汤 治小儿壮热 有
    石蜜
    759,373,501,上:
    凉肝丸 理治缘肝经风 有
    沙糖
    760,393,293,上:
    枳壳散 治小儿疳气腹胀喘急 有
    沙糖汤
    760,397,447,上:
    灵妙散 治小儿冷热不调 有
    糖汤
    760,399,518,下:
    贯众丸 治小儿九虫 有
    石蜜(去蚘虫)
    760,401,571,下:
    治误吞银镮及钗方 有
    以飴糖随儿大小多少食之,若能多食饮,钗镮即随出

    羡林按:唐代用沙糖,这里用飴糖。

    (2)《薛氏医案》

    《四库全书提要》说:“《薛氏医案》七十八卷,明薛己撰。己字立斋,吴县人。是书凡十六种。”其中有自著者,有订定旧本附己说者。

    763,246,上 〔13〕
    治吞铁或针,用餳糖半斤,浓煎,艾汁调和服之。

    羡林按:请参阅上面760,401,571,下 〔14〕

    (3)《赤水玄珠》

    明孙一奎撰。《四库全书提要》说:“三十卷,明孙一奎撰。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又号生生子,休宁人。……其辨古今病证名称相混之处,尤为明析。”

    766,238,上:
    治暴嗽失声语不出 有
    砂糖
    766,318,下:
    赚气散 治胸膈痞闷 有
    砂糖
    766,484,上:
    参苓造化糕 有
    白糖霜(二斤半)
    766,504,下:
    消块药方 有
    糖毬膏
    766,608,上:
    千金方 暴失音语声不出 有
    沙糖
    766,716,下:
    交加散 有
    若腰痛,砂糖酒调下
    766,934,上:
    保婴丹 有
    沙糖
    766,972,上:
    粉红丸 治痘后癫痫症 有
    沙糖

    (4)《证治准绳》

    《四库全书提要》说:“一百二十卷,明王肯堂撰。……其书采摭繁富,而参验脉证,辨别异同,条理分明,具有端委,故博而不杂。”

    767,152,下:
    干呕不息,取甘蔗汁,温服半升。
    767,158,上:
    自制通肠丸 有
    甘蔗汁
    767,357,下:
    多年沉积癖在肠胃 有
    砂糖饮
    767,517,下:
    诸物梗喉 有
    砂糖
    768,224,下:
    头风屑泻青丸 有
    砂糖
    768,370,上:
    诃子汤 治失音不能言语 有
    沙糖
    768,370,下:
    治暴嗽音语不出方 有
    沙糖
    768,505,上:
    胆归糖煎散 有
    沙糖
    768,629,上:
    碧玉散 治心肺积热上攻咽喉 有
    砂糖
    768,659,上:
    治寸白虫方 有
    砂糖

    (5)《先醒斋广笔记》

    《四库全书提要》说:“四卷,明缪希雍撰。希雍,字仲醇,常熟人。……希雍与张介宾同时,介宾守法度,而希雍颇能变化。”

    775,225,下:
    稀痘神方 有 糖
    775,255,下:
    治蛔结丸方 有 白糖调服
    775,273,下:
    甘蔗 榨浆饮,消渴,解酒,痧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14 最宜

    (6)《神农本草经疏》

    《四库全书提要》说:“三十卷,明缪希雍撰。……喻昌尝言,古今本草止述药性之功能,惟缪氏兼述药性之过劣。”

    775,334,下:
    治噎膈 有
    蔗浆
    775,366,上:
    治燥 有
    蔗浆
    775,376,下:
    诸气气有余即是火 降火 有
    甘蔗
    775,392,上:
    产后益血 有
    蔗浆
    775,394,上:
    产后小便不利 有
    蔗浆
    775,761,下:
    石蜜 案:“蜂采百花釀成”,非甘蔗熬成
    775,799,下:
    石蜜 甘蔗 沙糖
    775,810下—811 上:
    石蜜(乳糖也) 味甘寒,无毒,主心腹热胀,口干渴,性冷利
    疏:石蜜乃煎甘蔗汁曝之,凝如石而体皆轻,今之白沙糖也。
    甘蔗 味甘平,无毒,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
    蔗浆 一味单服能润大便,下燥结
    沙糖 味甘寒,无毒,功用与石蜜同,而冷利过之
    疏:沙糖 蔗浆之清而煎炼至紫黑色者 〔15〕

    (7)《景岳全书》

    《四库全书提要》说:“六十四卷,明张介宾撰。”张介宾另一部著作《类经》,收入《四库全书》776册。《提要》介绍说:“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山阴人。”《提要》对《景岳全书》的介绍是:“(介宾)谓人之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者惟阳,既失而难复者亦惟阳,因专以温补为宗,颇足以纠卤莽灭裂之弊,于医术不为无功。”

    777,449,下:
    治翻胃 有
    甘蔗汁
    778,448下:
    敦阜糕 治久泻久痢 有
    白糖
    778,519,上:
    二汁饮 治反胃 有
    甘蔗汁(二分)
    778,555,下:
    榧子煎 治寸白虫化为水 有
    沙糖水
    778,585,下:
    追虫丸 取一切虫积 有
    沙糖水
    778,674,上:
    罂粟丸 治嗽 有
    沙糖丸
    778,680,下:
    泄泻经验方 有
    白糖二匙
    778,711,下:
    白扁豆饮 解诸毒入腹及砒毒 有
    砂糖
    778,716,下:
    风犬伤人 有
    沙糖敷之
    778,726,下:
    梅苏丸 有
    冰糖(四两)
    冰梅丸 有
    白糖
    龙脑上清丸 有
    沙糖,冰糖

    《本草》和医书中的材料就抄这样多。

    我在上面已经说到,明代的《本草》和医书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超过前代。因此,虽然我已经抄了不少,但是距完备还相差颇多。可是,我认为,这样多已经够用了。我之所以抄《本草》和医书中的材料,其目的无非是揭示甘蔗、沙糖、石蜜、糖霜的药用价值。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已经抄过的材料够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出现了一些集大成的巨著,《本草》中有《本草纲目》,医书中有《普济方》,其中所收药名和药方很多都来自前代。到了明代,一定是因为这些药方还有用,才被收入。所以,我说它们是集大成的。有此二书,即使遗漏一些其他的著作,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了。

    3.诗文

    明代诗文,数量极大。估计其中涉及甘蔗、沙糖、石蜜、糖霜的地方,必不在少数。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详备的明代诗文索引,更谈不到输入电脑。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我单枪匹马把全部的明代诗文翻检一遍,我实在没有那个精力和时间,最重要的是我认为也没有那个必要。根据明代以前几个朝代的诗文来看,其中真对撰写《糖史》有重要意义的材料,几乎没有,有的只不过是文人学士在诗文偶尔涉及而已。但是,明代以前的材料中都有“诗文”一项,明代似不应独缺。因此,我把阅读时邂逅相遇的一点材料抄在下面,没有多少实际用途,不过聊备一格而已。

    (1)《宋学士文集》

    明宋濂(1310—1381年)撰。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召为翰林编修,以亲老辞。明初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后贬茂州。濂著述颇富,《文集》五十三卷,卷首四卷。

    《芝园后集》卷五,“勃尼国入贡记”,讲到洪武三年(1370年)沈秩和张敬之等奉诏往谕勃尼国。文中讲到勃尼与阇婆和苏禄的关系,讲到其国入觐,贡物有鹤顶、生玳瑁、大片龙脑、米龙脑、黄蜡、降真诸香,“其物产则吉贝、黄蜡、降真、龟筒、玳瑁、梹榔,煮海为盐,沥椰浆为酒”。其中虽然没有讲到蔗和糖,但这是产蔗和糖的地方,而且书中所记对研究中外交通史颇有价值。所以我抄了下来。

    (2)《弇山堂别集》

    明王世贞(1529—1593年)撰。一百卷。世贞,字元美,号凤州、弇州山人,弇山堂为其堂名。苏州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世贞著述极丰,古人文集数量之丰富未有超过之者。

    卷一三“考满非常恩赐”
    张江陵九年满……寻遣司礼监太监张诚赐银三百两、白糖一百斤、黑糖一百四十斤、蜜二十五斤……

    下面还有很多东西,不具录。

    4.地理著作和中国人游记

    在中国地理学史上,明代的地理著作,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超越前代。原因很简单,明初郑和下西洋的空前壮举,带动了中国与南洋一带一直到东非之间的频繁的交通。其后,中国与南洋、阿拉伯国家等地,与日本和朝鲜等地,交通一直未停。到了明朝末叶,西洋的传教士又以澳门为突破口,进入中华帝国来传教,成为“西学东渐”的开始。在这样的情况下,地理著作或中国人的游记遂应运而出。带头的是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费信和巩珍。接着是一些到过外国的和没有到过外国的作者。终明之世,联绵未断。

    以上讲的是涉外的地理著作或游记。在对内方面,由于实际的需要,也出现了一些地理著作。于是就形成了我在本段开头时说的那一种繁荣的局面。

    下面抄材料。

    (1)《瀛涯胜览》

    明马欢(一作观)撰,一卷。欢,字宗道,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系穆斯林,通阿拉伯文。在郑和第四、六、七次下西洋时,任翻译。书成于景泰二年(1451年),有永乐十四年(1416年)马欢自述。书中记占城、爪哇、旧港、暹罗、满剌加、哑鲁、苏门答剌、那孤儿、黎代、南浡里、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溜山、祖法儿、阿丹、榜葛剌、忽鲁谟厮共二十国见闻。近代中外学者研究翻译本书者颇多,在国内外产生了影响 〔16〕

    占城国:
    果有梅、橘、西瓜、甘蔗、椰子、波罗蜜、芭蕉子之类。
    爪哇国:
    果有芭蕉子、椰子、甘蔗、石榴、莲房、莽吉柿、西瓜、郎极之类。
    旧港国(古名三佛齐):
    蔬菜瓜果之类,与爪哇一般皆有。
    暹罗国:
    其蔬菜之类,如占城一般。
    满剌加国:
    果有甘蔗、巴蕉子、波罗蜜、野荔枝之类。
    苏门答剌国:
    果有芭蕉子、甘蔗、莽吉柿、波罗蜜之类。
    锡兰国、裸形国(Nicobar):
    椰子至多,油糖酒酱,皆以此物借造而食。……果有芭蕉子、波罗蜜、甘蔗。
    古里国(即西洋大国):
    老者椰肉打油、做糖、做饭吃。
    榜葛剌国:
    果则有波罗蜜、酸子、石榴、甘蔗等类。其甜食则有沙糖、白糖、糖霜、糖果、蜜煎、蜜姜之类。

    羡林按:榜葛剌糖的分类,很有意义,下面谈。

    (2)《星槎胜览》

    明费信撰,前后二集。费信,字公晓,江苏太仓人。永乐七年(1409年)随正使太监郑和等往占城等国。永乐十年(1412年)随奉使少监杨敕等往榜葛剌等国。永乐十三年(1415年)随正使太监郑和等往榜葛剌等国。宣德六年(1431年)随正使太监郑和等往诸番。费信将四次奉使所见所闻写成《星槎胜览》,有正统元年(1436年)自序 〔17〕

    暹罗国:
    酿蔗为酒,煮海为盐。
    龙牙犀角(Lenkasuka):
    地产沉速、降真、黄熟香、鹤顶、蜂蜜、砂糖。
    榜葛剌国:
    地产细布、撒哈剌……糖蜜……
    琉球国:
    酿甘蔗为酒,煮海为盐。
    三岛:
    煮海为盐,酿蔗为酒。
    麻逸国:
    煮海为盐,酿蔗为酒。
    假里马打:
    煮海为盐,酿蔗为酒。
    苏禄国:
    煮海为盐,酿蔗为酒。

    (3)《西洋番国志》

    明巩珍撰。巩珍,字无考,据自序知号养素生,南京人,同费信一样,是从军士而提升为幕僚者。《西洋番国志》也是巩珍随郑和下西洋时所见所闻之记录,内容与上述二书差不多,间有不同者,更为珍贵。其间似有互相抄袭之痕迹。书中所记国家有:占城、爪哇、旧港、暹罗、满剌加、哑鲁、苏门答剌、那孤儿小邦、黎代小邦、南浡里、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溜山、祖法儿、阿丹、榜葛剌、忽鲁谟厮、天方等地 〔18〕

    此书传世极少。清乾隆修《四库全书》入存目中。

    书中有关甘蔗和糖的材料如下:

    占城国:
    果有梅、橘、西瓜、甘蔗、巴蕉、椰子。
    爪哇国:
    果有芭蕉、椰子、甘蔗、石榴、莲房、西瓜、郎极果、莽吉柿之类。
    旧港国:
    其他牛、羊、猪、犬、鸡、鸭、蔬菜,果,皆与爪哇同。
    满剌加国:
    果有甘蔗、芭蕉、波罗蜜、野荔枝之类。
    苏门答剌国:
    果有芭蕉、甘蔗、莽吉柿、波罗蜜之类。
    阿丹国:
    人之饮食米面诸品皆以乳酪糖蜜制造。
    榜葛剌国:
    果有芭蕉、甘蔗、石榴、酸子、波罗蜜,及砂糖、白糖、糖霜、蜜煎之类。

    (4)《明一统志》

    《四库全书提要》说:“九十卷,明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李贤等奉敕撰。……至英宗复辟后,乃命贤等重编,天顺五年(1461年)四月书成,奏进,赐名《大明一统志》,御制序文冠其首。……知明代修是书时,其义例一仍元志之旧,故书名亦沿用之。其时纂修诸臣既不出一手,舛错牴牾疏谬尤甚。”

    卷五八 473—183, 〔19〕 下:
    赣州府 土产石蜜(各县出)

    羡林按:这个“石蜜”恐怕不是由蔗浆制成者。

    卷七一 473—500,下:
    潼川州 遂宁县 伞子山 在遂宁县北一十五里,环山之民,以植蔗凝糖为业。
    473—501,下:
    土产蔗霜(遂宁县出)
    卷七四 473—564,下:
    福州府 土产铁、蕉布、荔枝、龙眼、羊桃、橄榄、蔗、素馨、茉莉、盐、海蛤……
    卷七五 473—580,下:
    泉州府 土产 甘蔗(俱永春县出)
    卷七九 473—668,上:
    广东布政司 土产糖霜

    (5)《西洋朝贡典录》

    明黄省曾撰,三卷。省曾,字勉之,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明史》卷二九八,附于《文徵明传》,仅云:“举乡试,从王守仁、湛若水游。又学诗于李梦阳。所著有《五岳山人集》。”黄省曾本人并没有到过南洋和西洋。《自序》说:“余乃摭拾译人之言,若《星槎》、《瀛涯》、《针位》诸编,一约之典要,文之法言,征之父老,稽之宝训。始自占城,而终于天方,得朝贡之国甚著者,凡二十有三,别为三卷,命曰《西洋朝贡典录》云。”卷上有占城、真腊、爪哇、三佛齐、满剌加、浡泥、苏禄、彭亨、琉球等国。卷中有暹罗、阿鲁、苏门答剌、南浡里、溜山、锡兰山、榜葛剌等国。卷下有小葛兰、柯枝、古里、祖法儿、忽鲁谟斯、阿丹、天方等国,顺序与马欢、费信、巩珍的著作几乎全同。书成于1520年。

    占城国:
    多梅、橘、甘蔗、椰子、芭蕉子,多茄、瓜、葫芦。
    爪哇国:
    多蕉子、椰子、甘蔗、石榴、莲房、茄瓜。
    满剌加国:
    多甘蔗、蕉子、波罗蜜、野荔枝。
    苏禄国:
    有蔗酒。
    苏门答剌国:
    其土物多甘蔗、芭蕉子、莽吉柿、波罗蜜、柑橘。
    锡兰山国:
    多芭蕉子、波罗蜜、甘蔗,多椰子,多龙涎、乳香。
    榜葛剌国:
    多芭蕉子、波罗蜜、石榴、酸子、甘蔗,多酥蜜,多瓜、葱、姜、芥、茄、蒜。……其贡物:马、马鞍、金银事件、戗金琉璃器皿、青花白瓷、撒哈剌、者抹黑答立布、洗白苾布、兜罗绵、糖霜等等。

    羡林按:榜葛剌国贡品中竟有“青花白瓷”,很值得注意,下面再谈。

    古里国:
    (椰子)肉为糖。
    忽鲁谟斯国:
    有林檎、桃、甘蔗、西瓜。其万年枣一名垛沙布,凡三种:有状如拇指,小核而结霜,味如石蜜者。 〔20〕

    (6)《殊域周咨录》

    明严从简撰,二十四卷。前有万历甲戌(1574年)严从简自序说:“曩予备员行人,窃禄明时,每怀靡及。虽未尝蒙殊域之遣,而不敢忘周咨之志。故独揭蛮方而著其使节所通,俾将来寅寀,或有捧紫诰于丹陛,树琦节于苍海者,一展卷焉。”

    卷四 琉球
    造酒则以水渍米,越宿令妇人口嚼手搓取汁为之,名曰米奇,非甘蔗所酿。
    卷七 占城
    其产……甘蔗、红蕉子、椰子、波罗蜜。
    卷八 真腊
    酒有四等:第一曰蜜糖酒(用药曲以蜜,水中半为之),次曰朋牙四,次曰包棱角,其下曰糖鉴酒(以糖为之)。
    三佛齐
    其产……木瓜、椰子、蕉子、甘蔗。
    卷九 苏禄
    煮海为盐,酿蔗为酒……其产蔗。

    (7)《皇明四夷考》

    明郑晓撰,上下两卷。上卷一开头就说:“皇明祖训曰: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赋;得其民,不足以供役。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本书的目的说得很明确。《自序》写于1564年。

    卷下 榜葛剌
    阴阳医卜,百工技艺,大类中国。
    苏禄
    煮海为盐,酿蔗为酒。

    羡林按:这一部书很简略、粗糙。关于甘蔗和沙糖的记载基本上没有。连像榜葛剌这样的产糖霜著名的地方,也没有关于糖的记载。我讲的这一段记述,是为了说明榜葛剌同中国的密切关系。“大类中国”,值得注意。

    (8)《咸宾录》

    明罗曰褧著。罗曰褧,字尚之,江西南昌人,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共分八卷,计《北虏志》一卷,《东夷志》一卷,《西夷志》三卷,《南夷志》三卷。此书《明史·艺文志》有著录。《四库提要》亦有存目提要。所收资料,颇为丰富。但由于作者不熟悉国外地理实况,颇有讹误。卷首前有刘一焜的序说:“《咸宾录》者,录四夷之事也。曷取乎四夷之事胪列?众卑以承一尊而已。”同大多数这一类书籍一样,其目的性是非常鲜明的。

    西夷志卷之三 天竺
    又有榜葛兰, 〔21〕 即西天东印度也。……其产……丝棉、镔铁、鎗、剪(极巧且利)、漆器、瓷器(俱极精巧)为奇。

    羡林按:“榜葛兰”,即“榜葛剌”。没有记“糖霜”,值得注意。产品有“瓷器”,更值得注意,当另文论之。

    西夷志卷之三 苏门答剌
    苏门答剌,汉之条支,唐之波斯、大食,皆其地也。

    羡林按:读者一看就知道,这一段记述,驴唇不对马嘴,讹误之甚。

    大食:
    贡物有楝香、白龙脑、白沙糖、白越诺、蔷薇水、琉璃瓶、象牙、宾铁……

    羡林按:大食贡品中有“白沙糖”,十分值得重视,下面还要谈到这问题。

    南夷志卷之六 讨来思
    讨来思,即古赤土国也。……其产:甘蔗酒(杂以紫瓜根,味绝美)。

    羡林按:《咸宾录》对蔗和糖的记载也极少。

    (9)《东西洋考》

    明张燮著。张燮,字绍和,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今福建省龙海县)人,生平不见于明代史传,只能从地方志和有关的文集记载中,略知一二。他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卒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东西洋考》是张燮应海澄县令陶镕之请而写的。后因事中辍,由漳州府督饷别驾王起宗请他继续写完。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刻印出版。全书共分十二卷。卷一,西洋列国考,主要是交阯。卷二至卷四仍然是“西洋列国考”,有占城、暹罗、下港、柬埔寨、大泥、旧港、麻六甲、哑齐、彭亨、柔佛、丁机宜、思吉港、文郎马神、迟闷等国。卷五为“东洋列国考”,有吕宋、苏禄、猫里务、沙瑶呐哔啴、美洛居、文莱等国。卷六至卷十二,是一些“考”。

    各国物产,记载颇详,独独对于甘蔗和沙糖,则记载极少,仅有以下几条:

    卷三 柬埔寨
    酒有四等 下面与上面谈到的《殊域周咨录》全同。
    卷四 哑齐“物产”中有:
    石蜜(《唐书·大食传》曰:刻石蜜庐如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15 状。)

    羡林按:根据括弧中的注解,这里的“石蜜”确实指的是甘蔗汁熬成的。

    (10)《裔乘》

    明杨一葵著。书前有王在晋的序:“国家承平日久,武备阔略。公时时蒿目以忧边计,乃纂《裔乘》,以志先忧。凡燋齿枭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16 之邦,韦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17 毳幕之长,梯杭琛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18 ,解辫蹶角,以至山川阻深隔阂声教者,靡不别其种类,肖其风俗,悉其所为制驭之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19 。”看来这一部书,同其他许多类似的著作一样,有其实用目的。

    本书刊于《玄览堂丛书》中。

    本书共分八卷:东夷卷之一,南夷卷之二,西夷卷之三,北夷卷之四,东南夷卷之五,东北夷卷之六,西南夷卷之七,西北夷卷之八。现将有关资料抄录如下:

    南夷卷之二 三佛齐
    贡物有水晶、火油、象牙、乳香、蔷薇、万年枣、偏朴、白砂糖、水晶指环、琉璃瓶、珊瑚树、崑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20 奴。
    讨来思,古赤土国也
    其产甘蔗酒,龙脑香之属。
    西夷卷之三 天竺 榜葛剌附
    后又重出:“地在西天,即五印度国之一也。”没有关于沙糖或糖霜的记载。
    北夷卷之四 木不姑
    木不姑,在中国之西北,其地气候常冷,俗尚淳厚。煮海为盐、酿林(羡林按:疑当作秫)为酒。男女椎髻,以亲戚尊长为重。一日不见,则四散问安。有鹤顶、蜂蜜、砂糖、青白瓷器之属。

    羡林按:这一段记述颇怪,以后再谈。

    东南夷卷之五 苏禄
    煮海为盐,酿蔗为酒
    西南夷卷之七 苏门答剌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复有朝贡使至。雍熙元年(984年),国人花茶复来献花绵、越诺、拣香、白龙脑、白沙糖、蔷薇水、琉璃器。……至道元年(995年),其国舶主蒲押陁黎赍蒲希密献……白沙糖。
    假里马丁
    煮海为盐,酿蔗为酒

    (11)《海语》

    明黄衷撰。书前有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黄衷自序,序说:“余因以慨夫政教不加,荒乱日多,裔夷六遭之不幸也。当时文儒纂述,其称古里之风,道不拾遗;天方之数,可裨历度。所谓礼失而求诸野者非邪?……余自屏居简出,山翁海客,时复过从,有谈海国之事者,则记之,积渐成帙,颇汇次焉。”对本书的目的和撰写的情况,说得颇为清楚。

    卷一 风俗
    卷二 物产 其中有“石蜜”,讲的不是沙糖熬成的石蜜,而是野蜂酿成的。
    卷三 畏途
    物怪

    (12)《皇舆考》

    明张天复辑。书前有张天复自序,说明本书的目的是“辨形势以明地险,陈忧患以达民艰,审经画以悉时宜”,政治性和实用性是非常明显的。又有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张烛的序。本书内容:

    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21

    (13)《寰宇通志》

    明陈循等纂。刊于《玄览堂丛书续集》中。

    卷六六 潼川州
    伞子山 夹注:“在遂宁县北十五里。环山之民,以植蔗凝糖为业。”
    卷一一八 苏禄国
    煮海为盐,酿蔗浆为酒。

    (14)《四夷广记》

    明吴人慎懋赏辑。见于《玄览堂丛书续集》中,不分卷。

    琉球 物产 甘蔗
    琉球寄语 花木类
    甘蔗 翁急
    榜葛剌 物产
    波罗蜜大如斗,味甘甜;庵摩罗,味香酸;芭蕉、石榴、甘蔗、酸子、槟榔、沙糖。
    贡物
    马鞍、戗金琉璃器皿、青花白瓷、撒哈剌、者抹黑答立布、洗白苾布、兜罗绵、鹤顶、犀角、翠毛、莺哥、糖霜、乳香等等。

    (15)《海国广记》

    明吴人慎懋赏辑,见于《玄览堂丛书续集》中。

    爪哇 物产中有甘蔗
    满剌加 物产中有甘蔗
    真腊 物产中有甘蔗
    苏吉丹国 甘蔗长丈

    羡林按:此处有眉批:“以下诸国皆永乐、宣德间中官使西洋有随去国老人所说。”可见这些材料来源同《瀛涯胜览》等书是相同的。

    麻呵斯离国 麦粒长半寸。八九月甘露降,民盛之,暴日中,凝结如冰,味胜糖霜。
    古俚国 有椰子乳糖。

    (16)《皇明象胥录》

    明茅瑞徵撰。书前有自序,说:“郑端简公《吾学编》所次四夷,考精核简严,居然良史,而根据多略,且编纂亦止于世庙。余往在职方,间按历代史牒,及耳目近事,稍为增定,以讫万历纪年。”这里讲的是撰述的经过。下面谈到他忧国忧民的心情。“曾几何时,而南交弃,河套失,哈密亦不守。浸假而辽左翦焉异域矣。”同明代这一类的书一样,有迫切的实用意义,决非为著述而著述。

    卷四 苏禄
    俗鲜粒食,食鱼虾螺蛤,酿蔗酒。
    卷七 榜葛剌
    贡物有戗金琉璃器皿、撒哈剌、兜罗绵、乌爹泥、藤竭、糖霜之属。

    (17)《蜀中广记》

    《四库全书提要》说:“一百八卷,明曹学佺撰。……学佺尝官四川右参政,迁按察使,是书盖成于其时。目凡十二:曰名胜,曰边防,曰通释,曰人物,曰方物,曰仙,曰释,曰游宦,曰风俗,曰著作,曰诗话,曰画苑。搜采宏富,颇不愧《广记》之名。……则舛讹牴牾,亦时时间出。盖援据既博,则精粗毕括,同异兼陈,亦事势之所必至。要之不害其大体。”

    592,80—81,下,卷六四,“方物记”第六 食馔
    石蜜
    引《蜀都赋》云:蜜房郁毓被其阜,山图采而得道。《华阳国志》:宕渠县有石蜜,宿山图所采也。下面引《本草》,文已见前,不具录。又引《寰宇记》:茂集达三州产蜜,资州产甘蔗。下面引《容斋随笔》,文已见前(《宋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霜术》)。

    (18)《闽书南产志》

    明何乔远撰。日本刊本,有宽延辛未安一本堂主人香川修德序。残,缺数页。

    卷上 苞属 有竹和甘蔗。

    现将“甘蔗”条抄录如下:

    吕惠卿言:凡草皆正生嫡出,惟蔗侧种,根上庶出,故字从庶也。嵇含作竿蔗,谓其竿如竹竿。《离骚》、《汉书》皆作柘,字通用也。许慎《说文》作蔗,盖音之转也。《本草图经》有两种:赤色名崑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22 蔗,白色名荻蔗。出福州以上皮节红而淡。出泉漳者皮节绿而甘。其干小而长者名菅蔗,又名篷蔗。居民研汗煮糖,泛海鬻吴越间。糖有二种:曰黑糖,曰白糖,有双清,有洁白,炼之有糖霜,亦曰冰糖。有蜜亦曰牛皮糖。其法先取蔗汁煮之,揽以白灰,成黑糖矣。仍置之大瓮漏中,候出水尽时,覆以细滑黄土,凡三遍,其色改白。有三等:上白名清糖,中白名官糖,下名奋尾。其所出之水名糖水矣。官糖取之,再行烹炼,劈鸡卵揽之,令渣滓上浮。复置瓷漏中,覆土如前,其色加白,名洁白糖也。其所出之水,名洁水矣。又取烹炼,成糖霜、蜜片矣。瓷漏器如帽盔,底穿一眼,出水其处也。初,人莫知有覆土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压于漏端,色白异常,遂获厚赀,后遂效之。他糖诸郡皆有,洁冰、蜜片独出于泉。蜜片,元人名沙里别,胡语也。

    羡林按:上面这一段话非常重要。它对甘蔗的分类作了简短扼要的叙述。最重要的是,何乔远本人就是晋江人,他对制糖的方法和过程一定是有亲眼的观察,所以才能写出这样具体而真切的描述。这对我们研究明代制糖史,特别是炼制白沙糖的方法,有很大的帮助。

    顺便说一句,在一般的《本草》中甘蔗都列入果属,这里却列入苞属。

    (19)弘治《八闽通志》

    八十七卷,明黄仲昭撰。仲昭,《明史》卷一七九有传。本书见《中国史学丛书》三编。

    卷二○ 食货
    土贡 泉州府 唦哩哵

    羡林按:“唦哩哵”一词儿,显系蒙古语。请参阅本书第七章《元代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所引《永乐大典》第一一九○七卷,引《广州府图经》,在“土产”一章内,有泉州用里木榨水,煎造“舍里别”。“舍里别”与“唦哩哵”,显系一物。

    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23

    (20)《万历重修泉州府志》

    明阳思谦修,黄凤翔等撰,二十四卷,万历壬子四十年(1612年)刊本。见《中国史学丛书》三编。

    卷三 舆地志
    果之属 甘蔗 夹注:性温,味甘。泉南砂糖,煮蔗所成。又有一种,于小而甜薄,名曰荻蔗。已上七邑俱有。
    货之属 糖 夹注:有黑砂糖,有白砂糖,其響糖、冰糖、牛皮糖,皆煮白砂糖为之。晋江为多,南安、同安、惠安俱有。

    (21)《兴化府志》

    明周瑛、黄仲昭同纂,重刊《兴化府志》同治十年版。关于制糖的一段话,请参阅下一章第九章《白糖问题》。卷一三还有关于“甘蔗”的一段话,现录于下:

    卷一三 户纪七 山物考 果部:
    甘蔗(以水田做垅种之,叶如菅茅,其茎有节,春种秋成,捣其汁煮之,则成黑糖,又以黑糖煮之,则成白糖。莆人趁利者多种之,近为痴风所损,故稍止。)

    5.外国人游记和著作

    明代对外交通既然空前频繁,外国人入中国者必多,而游记之类的书籍也必然随之而增多。到了明代末年,西方一些国家,以天主教神父为排头兵,最初以澳门为突破口,闯进了我们这个天朝大国,形成了所谓“西学东渐”,在我国历史上,继佛教传入,成为第二次外国文化涌入中国的高潮。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关于中国的记载,必然是屡见不鲜。在这些游记和著作中有一些关于甘蔗和糖的记载,我现在抄录在下面。

    (1)《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

    此书系法国学者费瑯(G. Ferrand)所编,耿昇、穆根来译为汉文,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上、下两册,908页。

    书中资料是按照年代顺序编排的。最早的一部著作是伊本·库达特拔(Ibn Khordādz beh,844—848年* ),相当于中国的唐代,不属于我现在要谈的时代。下面还有很多著作,都早于明代。一直到下册,第512页才出现了相当于中国明代的著作。

    伊本·哈勒敦(Ibn Khaldūn,1375年左右)

    他的著作名叫《绪论》,书中讲到阿拉伯地区,讲到印度,讲到锡兰,讲到南海中的许多岛屿,讲到生产香料,但没有讲到甘蔗和沙糖。

    巴库维(Bākurvi,15世纪初)

    他的著作名叫《关于考证强大国王古迹和奇迹的书》。书中“第二气候区”讲到贾巴(Djaba)岛,说它是印度的一个岛屿,岛上居民皮肤红棕色。岛上有高山,夜间喷火,白天冒烟。岛上有沉香、椰子、香蕉和甘蔗。

    (2)《丝绸之路 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

    法国学者阿里·玛扎海里(Aly Mazahéri 1914—1991年)著,耿昇译,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著者诞生于伊朗德黑兰,求学于法国,获巴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又执教于法国,退休后,仍留法国,直至逝世。此书于1983年出版于巴黎,共分四编:第一编是《波斯史料》,译注了波斯文著作三种。第二编是《汉文史料》,第三编是《希腊—罗马史料》,第四编是《丝绸之路和中国物质文明的西传》。汉译本未收第二编,编码因之顺延。

    阿里·玛扎海里的母语是波斯文,他又精通阿拉伯文以及中亚许多突厥语系和伊朗语系的语言,西方近代语言他也博通,这是研究丝绸之路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他这一部书旁征博引,其他学者难以做到。他译的原书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还是他的注,这里面有很多我们平常无从知道的历史事实,对研究东西交通史甚至研究中国明史和清史的学者,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我曾从中选取了一些资料,写成了一篇论文:《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化》,刊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读者可以参考。

    本书与我现在探讨的问题有关的是第一编《波斯史料》的第一、二两种,第四编有点关系,但是无关重要。

    我现在将有关材料依前后顺序抄在下面。

    A.《沙哈鲁遣使中国记》(《盖耶速丁行纪》)

    帖木儿的儿子和继承人沙哈鲁(1405—1447年),于1419—1423年派遣使臣,出使明代皇帝永乐的朝廷,本书是此行的旅行记录。使臣就是盖耶速丁。

    第44页

    在距离肃州还有十天行程的地方,中国地方官员设宴款待盖耶速丁一行。“在用餐快结束时,他们又向使臣们奉上了各种烧酒和米酒”,阿里·玛扎海里在这里加了一个注,注文见第81—83页。在注中他提到了一种蒙古人的朗姆酒,用蜂蜜或甘庶(蔗?)尖梢酿成。在下面,他提到“克什米尔酒”,说:“克什米尔所拥的全部褐色糖都用了酿制其酒。在该算端执政年间,于那里再也找不到棕色糖了。棕色糖与可以廉价得到的白糖、粗红糖和精炼糖不同。”

    第58页

    在供给使臣们的食品中有塞满突厥果仁糖的糖饼。

    B.《中国志》

    布哈拉商人赛义德·阿里—阿克伯·契达伊著。他大约生活在15世纪末叶。他被撒马儿罕的某一位王子选中,成为使节,派往中国。他在《中国志》中讲到了明宪宗和明孝宗执政时间的事。他很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到过中国。他的其他生平细节,我们都不清楚。

    这一部书共分二十章,讲到中国的道路、宗教、城市和乡镇、军队和军人、国库、皇帝、监狱、新年、十二个布政司、宴会和社交、娼妓、神奇技艺、到过中国的人员、卡尔梅克蒙古人、农业、货币、遵守纪律的中国人,最后讲到中国的宝塔,内容应该说是非常丰富,非常全面的。

    第256—257页

    “印度位于阇婆的西南,苏门答腊人输入中国的商品也完全是印度的产品:糖、香料、印度织物和红宝石等。所有这些产品都在北京市场上出售。”
    中华帝国第12个行政区所谓布政司包括广西和广东两大地区。“该布政司出产的主要产品是糖。那里的甘蔗生长得相当好。那里一赛儿(29.16克)白糖能出售五种不同的价钱,即三个第拉姆的白银(14.58克或8.748克)。”

    阿里·玛扎海里给“糖”字加了一个注,见《中国志》第275—276页。注很长。我已经抄在《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化》那一篇文章中,这里不再重抄,请参阅。

    C.在《丝绸之路和中国物质文明的西传》这一编中,在五《中国的生姜与丝绸之路》中,第515页,讲到用糖浆泡姜。

    (3)《中国纪行》

    这一部书实际上同上面介绍的《中国志》是同一部书,只是介绍的人不同而已。《中国志》译自阿里·玛扎海里的法译本,《中国纪行》是张至善、张铁伟、岳家明三位先生,根据英、德译文手稿译为汉文,又同阿夫沙尔的新波斯文版逐句核对过。这个译本1988年三联书店出版。既然是同一部书,内容当然是大同。但是,既然译文来源不同,因此也有小异。我不妨再加以介绍。

    第100页

    第十个省是Java(音同爪哇,岑克文中为Dschade,可能为刺桐即泉州之讹音)。Java是一个海港,从麦加和所有印度港口都可达到。中国的所有港口都与爪哇通航,它的西南是印度。
    那里进口的全是印度货物,如糖、药材、印度布匹、宝石等等。所有这些都通过这里送到汗八里。

    羡林按:糖从印度运到汗八里,值得注意。另外,请读者对比一下《中国志》和《中国纪行》中上面这一段话的译文。

    (4)《东印度航海记》

    荷兰威·伊·邦特库著,姚楠译,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作者系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长,于1618年底自荷兰西北部的特塞尔启航,至1625年11月回到荷兰,在外七年。本书记述了他的航海经历,其中有几条关于甘蔗和糖的记述,现抄录如下:

    第33页

    在马斯克林岛上,发现了sugar palms(甜棕榈树)。

    羡林按:这与蔗糖本无关,但既然有sugar字样,姑一录之。

    第77页

    “二十五日,我们在纬度二十七度零九分的地方看到一带十分断断续续的海岸,根据扬·霍伊曾的著作和海图所示,我们估计已到琅机山。”在这里,译者姚楠先生加了一个注:“原文为‘the Island of Languyu’。根据对音和纬度,似为我国浙江省台州湾附近的琅机山。”原文说:“十一日,我们拔锚启航,行驶至琅机山下的地方,该岛位于赤道以北二十八度半。……我们停泊在这里时,有些中国人乘舢板前来,送给我们每艘船白糖五筐。……估计他们是中国海盗。”

    第92页

    这些荷兰船仍在中国浙江和福建海域中活动,袭击中国船只,抢劫中国村庄,俘虏中国人民,完完全全是一群海盗。原书写道:“五日,我们见到两个中国人站在我们的木帆船上,叫喊着要上船。我们把舢板放到他们那里去,发觉他们就是我们在二日释放上岸的人。他们是在晚上由其他中国人带领到我们的木帆船上来的,携带着母鸡、蛋、一头猪、柠檬、苹果、甘蔗和烟草,各种都有一些;那是出于他们感谢我们恢复他们自由的诚意。这是崇高的品德,羞煞许多基督教徒,那些基督教徒一旦逃出陷阱,往往不再想到他们的诺言了。”

    (5)《中国札记》

    利玛窦著。《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中华书局,1983年。

    上册,第一卷,第三章,第16页

    中国人用糖比蜂蜜更普遍得多,尽管在这个国家两者都很充裕。

    6.笔记

    同过去的唐宋等几个朝代一样,明代的笔记数量也极大,内容极驳杂,上天下地,鸟兽虫鱼,身边琐事,朝廷大典,无所不包。根据我的经验,驳杂中往往有对我的研究有用的材料。因此,对笔记不能不特加注意。但是,既然数量极大,就很难都照顾到。在目前既缺乏索引,更根本谈不到什么输入电脑的情况下,我只能使用我这一双昏花的老眼,努力到书山文海中去搜求。挂一漏万,在所难免,要求“竭泽而渔”,只能成为一个悬在空中的希望了。

    下面就是我搜求的结果。

    (1)《草木子》

    《四库全书提要》说:“四卷,明叶子奇撰。……子奇学有渊源,故其书自天文地纪,人事物理,一一分析,颇多微义。其论元代故事,亦颇详核。”

    866,782,上下,卷三:
    豆腐始于汉淮南王刘安之术也。饮茶始于唐陆羽著为经也。糖霜始于宋,自蜀遂宁州人(羡林按:疑当作“入”)贡宣和始。蒲萄酒答剌吉酒,自元朝始。

    (2)《蟫精隽》

    《四库全书提要》说:“十六卷,明徐伯龄撰。伯龄,字延之,自署古剡,盖嵊县人。……是书杂采旧文,亦兼出己说,凡二百六十一条,大抵文评诗话居十之九,论杂事者不及十之一。……其中猥琐之谈或近于小说,而遗文旧事他书所不载者,亦颇赖以有传。”

    867,125,下 卷八 咏物奇切
    宋杨廷秀万里咏糖霜云:亦非崖蜜亦非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24 ,青女吹霜冻作冰。透骨清寒轻著齿,嚼成人迹板桥声。

    羡林按:“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25 ”应读若xing 〔22〕

    (3)《物理小识》

    《四库全书提要》说:“十二卷,明方以智撰。……以智,字密之,自号浮山愚者。桐城人,崇祯庚辰(1640年)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淹通群籍,尝撰《通雅》一书,于名物训诂考证最详,此书又《通雅》之绪余掇拾以成编者也……虽所录不免冗杂,未必一一尽确,其所辨论,亦不免时有附会,而细大兼收,固亦可资博识而利民用。”

    867,850,上 卷五 出镞
    刘荐叔曰:近日行伍中,惟以干苋菜与沙糖涂之,能出箭头与铅炮子,此常验者,则古方所未载也。
    867,854,下 卷五 餳能出物
    《近峰闻略》曰:稚子误吞线锤。胡僧教啖餳糖半斤,果从后出。僧曰:凡误吞五金者,皆可出也。

    羡林按:请特别注意“胡僧”二字。

    867,856,下 卷六 烧酒
    或以麦芽如(加?)糖法,但不下水。
    867,858,上 卷六 造白糖法
    煮甘蔗汁,以石灰少许投调,成赤沙糖。再以竹器盛白土,以赤糖淋下锅,炼成白沙糖,劈鸭卵搅之,使渣滓上浮。《老学庵》曰:闻茂德言:中国无沙糖,唐太宗时,外国贡至,问之,甘蔗汁煎。用其法遂精。茂德乃宋敕局勘定官,余郡人。
    867,858,上下 卷六 糖霜
    唐大历间,邹和尚在蜀遂宁伞山,始传此法。今盛于闽、广。智闻佘赓之座师曰:双清糖霜为上,瀵尾为下。十月,滤蔗,其汁乃凝入釜,煮定,以锐底瓦罂穴其下而盛之,置大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26 中,俟穴下滴,而上以解黄土作饼盖之,下滴久乃尽。其上之滓于是极白,是为双清。次清屡滴盖除而余者近黑,则所谓瀵尾,造皮糖者。瓮置竹片,熬糖入之,反瓮使滴余干于竹上者为皮糖。神隐曰:糖霜和灯心收则不润。
    867,863,下 卷六 雪蒸饼
    或以油焠芋粉,以糖霜养之。
    867,868,下
    榧子乳香能软甘蔗。
    切萝卜片复米糖,糖液,萝卜片亦干。
    地栗与柑蔗同食,其柤自耎。
    867,931,上 卷七 蔗
    引《容斋五笔》和《神异经》,原文上面已有,不具录。有夹注说:“生汁寒,煎糖热,少食糖水甘养胃,多食则动湿热。”

    (4)《通雅》

    《四库全书提要》说:“五十二卷,明方以智撰。……是书皆考证名物、象数、训诂、音声……书中分二十四门。”天文、地舆、身体、称谓、姓名、鬼神、官职、事制、礼仪、乐曲乐舞、乐器、器用、衣服、宫室、饮食、算数、植物、动物、金石、谚原、切韵声原、脉考、古方解,可以说是上天下地,无所不包。《提要》对方以智有极高的评价:“惟以智崛起崇祯中,考据精核,迥出其上,风气既开,国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一扫悬揣之空谈。虽其中千虑一失或所不免,而穷源溯委,词必有征,在明代考证家中,可谓卓然独立矣。”

    857,742,下 卷三九
    漂玉漂醪,漂,言其清也。 枚乘赋:尊盈漂玉,爵献金浆,梁人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27 蔗酒也。
    857,747,上 卷三九
    冰糖,糖霜之凝者,茧糖、窠丝糖也。见《齐民要术》,煎甘蔗成糖霜,凝为冰糖、窠丝糖。今内府有之。《后汉·显宗纪》有猊糖,狮子乳糖也。乳糖,今曰吹糖。王灼有《糖霜谱》,遂宁有糖冰。
    857,829,下 卷四四
    甘蔗,亦曰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28 蔗,曰诸柘,或作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29 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30 。曹子建有都蔗诗。《六帖》云:张协有《都蔗赋》。吴氏《林下偶谈》曰:甘蔗,亦谓之诸蔗。智按:《说文》: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31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32 蔗也。笺曰:甘蔗,一名甘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33 。智以古无麻韵。遮与庶音近,故后人合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34 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35 称之。相如赋:诸柘巴且,诸柘即蔗也。东方朔说:南方有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36 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37 林,皆假作者臆造也。

    (5)《遵生八笺》

    《四库全书提要》说:“十九卷,明高濂撰。濂,字深父,钱塘人。其书分为八目:

    卷一、卷二 清修妙论笺

    卷三一卷六 四时调摄笺

    卷七、卷八 起居安乐笺

    卷九、卷一○ 延年却病笺

    卷一一一卷一三 饮馔服食笺

    卷一四一卷一六 燕闲清赏笺

    卷一七、卷一八 灵秘丹药笺

    卷一九 尘外遐举笺

    “书中所载,专以供闲适消遣之用。标目编类,亦多涉纤仄,不出明季小品积习。……特抄撮既富,时有助于检核。”

    871,430,上 卷四 五月事宜
    《本草图经》曰:五月收杏,去核,自朝蒸之至午而止,以微火烘之,收贮,少加糖霜,可食,驻颜,故有杏金丹之说。不宜多食。
    871,444,下 卷四 寺院浴佛
    四月八日为佛诞辰,诸寺院各有浴佛会,僧尼竞以小盆贮铜像,浸以糖果之水。
    871,528,上 卷八 臞仙异香
    丸味为末,炼蔗浆合和为饼,焚之,以助清气。
    871,627,上 卷一一 黄梅汤
    加糖点服,夏月调水更妙
    871,629,上 卷一一 无尘汤
    水晶糖霜(二两) 梅花片脑(二分)
    871,629,下 干荔枝汤
    白糖(二斤)
    871,631,下 卷一一 竹叶粥
    入白糖一二匙
    871,632,上 甘蔗粥
    用甘蔗榨浆
    871,632,下 薏苡粥
    入白糖一二匙
    871,641,上 卷一一 糖炙肉并烘肉巴
    砂糖少许
    871,641,下
    用砂糖不气
    871,642,下 卷一二 糖蒸茄
    砂糖二斤
    同上 酿瓜
    砂糖
    下面有糖的地方颇多,我只抄页数和名称:643,下 蒜苗干;644,上下 糖醋瓜;646,上 做瓜;647,上 撤拌和菜;下 蒸干菜;648,上 糖醋茄;下 糟姜;650,上 五辣醋方;黄香萱;651,下 栀子花;654,上 莴苣菜;655,上 李子,玉簪花;657,上 金雀花,黄豆芽;659,上 五香烧酒
    871,663,下 卷一三 起糖卤法
    夹注:凡做甜食,先起糖卤。此内府秘方也。正文:白糖十斤(或多少任意,今以十斤为率),今,用行灶安大锅,先用凉水二勺半。若勺小糖多,斟酌加水,在锅内用木耙搅碎,微火一滚,用牛乳另调水二勺点之。如无牛乳,鸡子清调水亦可。但滚起即点却,抽柴息火,盖锅闷一顿饭时,揭开锅,将灶内一边烧火,待一边滚,但滚即点,数滚如此点之。糖内泥泡沫滚在一边。将漏勺捞出泥泡锅边滚的沫子。又恐焦了,将刷儿蘸前调的水频刷。第二次再滚的泥泡聚在一边。将漏勺捞出。第三次用紧火将白水点滚处沫子牛乳滚在一边聚一顿饭时,将沫子捞得干净,黑沫去尽白花见方好。用净绵布滤过入瓶。凡家伙俱要洁净,怕油腻不洁。凡做甜食,若用黑沙糖,先须不拘多少入锅熬大滚,用细夏布滤过方好作。用白糖霜,预先晒干方可。

    羡林按:这一段话很重要,与制白沙糖实有相通之处,所以全抄了下来。

    下面仍然只抄页数和名称:

    664,上 松子饼方 用白糖卤;同上 面和油方;下 松子海啰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38 方;白闰方;雪花酥方;芟什麻方;665,上 黄闰方;薄荷切方;窝丝方;下 酥儿印方;荞麦花方;羊髓方;黑闰方;666,上 酒孛你方;椒盐饼方;风消饼方;下 素油饼方;667,上 芋饼方;白酥烧饼方;黄精饼方;下 糖榧方;668,上 五香糕方;松糕方;裹蒸方;凡用香头法;下 煮沙团方;669,上 到口酥方;下 鸡酥饼方;水明角儿法;670,上 神仙富贵饼;下 糖薄脆法;671,上 高丽栗糕方;荆芥糖方;豆膏饼方;673,下 山查膏;674,上 莲子缠;法制榧子;下 升炼玉露霜方
    871,838,上 卷一七 延寿酒药仙方 一名养寿丹
    白沙糖(一斤)
    871,841,上
    做法如浇嚮糖相似
    871,844,下 卷一八 白玉丹 专治久痰嗽
    白糖霜(八两)
    871,845,上 法制清金丹
    共为细末,加白糖霜十两
    871,874,下 卷一八 大解不通方
    各等分,白糖霜和为饼子

    (6)《竹屿山房杂部》

    《四库全书提要》说:“三十二卷。是书凡养生部六卷,燕闲部二卷,树畜部四卷,皆明华亭宋诩撰。种植部十卷,尊生部十卷,诩子公望撰。公望之子懋澄合而编之。……则犹读书考古者所为,非仅山人墨客语也。”

    871,128,上 卷一 餹醋
    白餹(即厚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39

    羡林按:这可能与糖无关,录之以供参考。

    871,132,上下 卷二 素锅
    加蜜或赤砂餹
    下 糕
    加餹或蜜
    871,134,上 卷二 薄焦饼
    赤砂餹
    下 餹酥饼
    白砂餹三两

    仍然用上面的办法,只写页数和名称:

    134,下 蜜酥饼 白砂餹;135,上 酥油饼 餹;餹面饼 赤砂餹;下 香露饼 白砂餹;透餹 赤砂餹;136,上 香花 白沙餹;餹花 赤砂餹;猪耳 赤砂餹;下 馓子 赤砂餹;水磨丸 白砂餹;137,上 水浮丸 餹;小裹金丸 響餹;团 赤砂餹;糕 白砂餹;饼 白砂餹;138,上 乳粉饼 白沙餹;油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40  餹蜜;油虚茧 白砂餹;豆裹餈 餹;粽 白砂餹;餈 餹;风消餹 餹;甘露饼 白砂餹;139,上 芙蓉叶 砂餹;骨髓饼 白砂餹;山药糕 白沙餹;下 栗糕 白砂餹;松黄糕 白砂餹;炒米糕 赤砂餹;140,上,檀香毬 白砂餹 七香毬 赤砂餹;下 芝麻毬 赤砂餹。

    下面有“白餹制”“白餹”一条,细审文意,指的是麦牙糖。羡林按:本书所有的“糖”都写作“餹”,这确实增加了不少困难。下面屡见“餹”或“白餹”,我实在无法断定,究竟指的是“麦牙糖”,还是“蔗糖”。没有法子,我只好照抄下去:

    871,141,上 藕丝餹 白餹;餹缠 白砂餹;宜入餹物;142,下 樱桃 響餹;144,下 花香宜为膏者 白砂餹;145,上 餹剂制 衣梅 赤砂餹;白砂餹;天鲜杨梅 干杨梅 餹;餹椒梅 赤砂餹;餹紫苏梅 赤砂餹;餹薄荷梅;餹卤梅 赤砂餹;餹李 赤砂餹;餹橙 金橘 牛乳柑 干小橘;餹木瓜;146,上 餹冬瓜;餹竹笋;餹天茄;餹蘘荷;餹姜;餹豇豆;餹莱菔;146,下 姜汤 白砂餹;147,上 米汤 白砂餹;菉豆汤 餹;下 无尘汤 水晶餹霜;香餹汤水 白砂餹

    羡林按:以上的糖制食品,同《遵生八笺》有很多相同的,可以参照。

    871,150,上 油炒牛 赤砂餹
    871,151,上 乳线 白砂餹;抱螺 赤砂餹;155,下 餹猪羓 赤沙餹;161,上 油爆鹅 赤砂餹;171,下 烹河豚 次以甘蔗、芦根制其毒;172,上 酱沃鳗鲡 赤砂餹;辣烹鳗鲡 赤砂餹;174,下 炮鳖 赤砂餹;175,下 田鸡炙 赤砂餹;179,下 江摇柱 赤砂餹;181,下 五味瓜斋 赤砂餹;185,上 餹醋 赤砂餹;187,上 缩砂仁豆豉 赤砂餹;茄豆豉 赤砂餹;青豆 赤砂餹;下 生瓜 赤砂餹

    羡林按:下面几条资料非常重要,抄全文:

    871,196,下 赤砂餹
    甘蔗捣浆,入锅慢火煎,少续水,不令焦,以石灰少许投调,遂凝厚为餹。
    白砂餹(二制)
    每赤砂餹百斤,水百斤,匀和。先以竹器盛山白土,用餹水淋下,滤洁,入锅煎凝白砂餹(闽土则宜)。用水调匀,复煎,入模则脱为猊餹之类,今曰響餹。
    餹霜 下面夹注:又曰餹冰。
    黄涪翁答雍熙长老诗云:远寄蔗霜知有味,胜似崔子水晶盐。杨廷秀诗云:亦非崖蜜亦非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41 ,青水吹霜冻作冰。透骨清寒轻著齿,嚼成人迹板桥声。
    皮餹
    每上等白砂餹十斤,用水五斤,慢火煎熬,以滴水成珠,再候坚柔停匀为则。先取瓷罐,截小竹板二十余枝,纵横置其腹间,乃入以所煎之余。过一宿,以罐覆碗上,令其滴尽餹水。半月两旬,视罐中餹霜凝结竹板之上,则击罐而取之。滴下者再煎得所置新瓦上,以两杖鼓臂抽击,遂为皮餹也。皮餹以饽致远不粘。

    下面仍只抄页数和名称:

    871,197,下 芝麻腐 赤砂餹;198,上 酥 白砂餹;199,上 菱腐 藕腐 白沙餹:蒸果 赤砂餹;200,上 合香头 赤砂餹;201,上 果品等物宜生宜干宜制用未尽者 甘蔗(榨浆用) 餹霜 響餹(宜胡桃仁) 皮餹;桂花饼 白砂餹;202,上 苏梅膏饼 白砂餹;甘露膏饼 白砂餹;203,下 法制餹毬子 赤砂餹;205,下 收藏制 白砂餹入桶中封固;響餹宜火炙日晒,畏南风;餹霜入新瓮,以箬封之,悬火侧,虽久不镕;207,下 甘蔗 藕,以草荐藉地卧之,又覆以荐,常用水湿;210,上 禁制 河豚有大毒,中之者,其害甚速,用炒槐花、芦根汁、橄榄、白砂餹皆解。仓卒无药,急以清油灌之,吐出。
    871,242,下 甘蔗
    夹注云:长短不齐,长者五六尺;短者三四尺,状似竹,有节,无枝,实中直理,叶似荻。聚顶上,肤粘干肉味甚甘,有浆。因横出,故曰庶生。子虚赋曰:诸柘。《本草》云:赤色名崑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42 蔗。《容斋五笔》载:蔗有四色。《本草》云:广州一种,数年生,如大竹,长丈余。《广记》云:交趾蔗围数寸,长丈余。《世说》:扶风蔗,一丈三节,见日即消,见风即枯。

    下面是正文:

    三月,沃土横种之,节间生苗,去其繁者。七月,取土封壅其根,加之以粪秽,遂成长而可收矣。虽常灌水,不宜久蓄,俾水势流满湿润则已。今饮食所须甚广,杵滤其浆水,煎之为赤砂餹。易以一法煎之为白砂餹。又易以一法煎之为餹霜也。
    871,284,下 荔枝香 沙糖(羡林按:这时忽然写作“沙糖”);290,下 荔枝汤 沙糖(羡林按:这里又作“沙糖”,疑不出于一人之手);291,上 和合汤 糖;下 荔枝膏汤 砂餹(sic!);318,上 无锡雪花饼 沙餹;下 马脑糕 沙餹(sic);319,下 芝麻餹;裹餹 沙餹;322,下 集香梅 餹;323上 又法 餹;造化梅 餹;下对金梅 沙餹;324,下 灌熟藕 沙餹;325,下 餹橘 沙餹;327,上 餹脆梅法 沙餹;餹取梅法 沙餹。

    (7)《西湖游览志余》

    《四库全书提要》说:“《西湖游览志》二十四卷,《志余》二十六卷,明田汝成撰。……其《志余》二十六卷,则摭拾南宋轶闻,分门胪载。大都杭州之事居多,不尽有关于西湖。……惟所征故实,悉不列其书名,遂使出典无征,莫能考证其真伪。是则明人之通弊,汝成亦未能免俗者矣。”

    585,310—313 三 偏安佚豫

    羡林按:此处所列与蔗和糖有关的食品,已见上面《宋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霜术》“笔记”类《武林旧事》,这里不重复。

    (8)《潮州善本选集》

    第一种 《文献丛刊》之八

    饶宗颐主编《潮中杂记》,明郭子章撰。

    卷一二 物产志
    葱糖 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

    (9)《淞南乐府》

    明杨光辅纂。光辅,字征明,号心香,江苏人,岁贡生。

    五香糖担,以蚕豆五粒,穴一面如骰。每局五掷,不得犯五十及十五之数,曰跳三关。纳钱而后掷,胜则钱、糖并获,败则不得糖而失钱。

    (10)《泉南杂志》

    明陈懋仁撰。

    卷上
    甘蔗,干小而长,居民磨以煮糖,泛海售焉。其地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故稻米益乏,皆仰给于浙直海贩。莅兹土者,当设法禁之。骤似不情,惠后甚溥。
    …………
    造白沙糖法:用甘蔗煮黑糖,烹炼成白。劈鸭卵搅之,使渣滓上浮。按《老学庵笔记》云:闻茂德言,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国贡至,问其使人:“此何物?”云甘蔗汁煎。用其法煎成,与外国等。自此中国方有沙糖。茂德乃宋敕局勘定官,余郡人也。

    (11)《闽部疏》

    明王世懋撰。前有王穉登序和王世懋本人于万历乙酉(1585年)冬十一月写的“小序”。序中说:“岁甲申,诏起为闽督学使者。……而居恒慎俭,不好市闽物,不罗致珍羞饾饤,然颇有杨子云之僻(癖?),时时簪笔,从舆人问及轺车所经见,辄记赫蹄上,久之成帙。其言散蔓复杂,都无铨次。窃比于葛稚川、盛弘之义例云尔。”

    蔗有二种:“飴蔗,节疏而短小;食蔗,节密而长大。凡飴蔗捣之入釜,径炼为赤糖。赤糖再炼燥而成霜,为白糖。白糖再煅而凝,则曰冰糖。
    …………
    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12)《表异录》

    明王志坚辑,二十卷。

    卷八 植物部 花果类
    甘蔗,一名诸蔗(出相如赋),一名都蔗(出曹子建诗),亦作邯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43 (出神异经)

    7.科技专著

    在科技专著方面,明代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本草》按理说也应归入“科技专著”;但因独立立项,这里就不谈了。从科技专著这个角度来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无疑是超一流的。专就种蔗和制糖而论,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划时代的著作。此书早已引起了海外学者的注意,有多种外文的译本。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我也将之归入“科技专著”一类,是农业方面的科技专著。

    (1)《天工开物》

    明宋应星(1587—?羡林按:根据潘吉星先生的意见,他大约卒于康熙五年,即1666年)撰,三卷。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万历举人,曾任江西分宜教谕、福建汀州推官、安徽亳州知州等职,后仕南明。他生平究心实学,于崇祯七年(1634年)至十一年(1638年)任分宜教谕时撰成《天工开物》,计有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养蜂)、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食油)、杀青、五金、佳兵、丹青、曲糵、珠玉等十八类。其中有很多项,皆作者亲见,决非耳食之言。此书系明代生产知识和工艺技术的总结,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3〕

    此书《四库全书》未收。曾有过一些不同的版本。1989年出版了中国科技史专家潘吉星先生的《天工开物校注及研究》,巴蜀书社。校注和研究都是第一流的。请读者参阅。我在下面抄录的关于种蔗和制糖的资料,根据的就是这个本子。

    甘嗜第四
    宋子曰:气至于芳,色至于靘,味至于甘,人之大欲存焉。芳而烈,靘而艳,甘而甜,则造物有尤异之思矣。世间作甘之味,十八产于草木,而飞虫竭力争衡,采取百花酿成佳味,使草木无全功。孰主张是,而颐养遍于天下哉?
    蔗种
    凡甘蔗有二种,产繁闽、广间,他方合并得其十一而已。似竹而大者为果蔗,截断生啖,取汁适口,不可以造糖。似荻而小者为糖蔗,口啖即棘伤唇舌,人不敢食,白霜、红砂皆从此出。凡蔗古来中国不知造糖,唐大历间,西僧邹和尚游蜀中遂宁始传其法。今蜀中种盛,亦自西域渐来也。
    凡种荻蔗,冬初霜将至将蔗砍伐,去杪与根,埋藏土内。(土忌洼聚水湿处,)雨水前五六日,天色晴明即开出,去外壳,砍断约五六寸长,以两个节为率。密布地上,微以土掩之,头尾相枕,若鱼鳞然。两芽平放,不得一上一下,致芽向土难发。芽长一二寸,频以清粪水浇之,俟长六七寸,锄起分栽。
    凡栽蔗治畦,行阔四尺,犁沟深四寸。蔗栽沟内,约七尺列三丛,掩土寸许,土太厚则芽发稀少也。芽发三四个或五六个时,渐渐下土,遇锄耨时加之。加土渐厚,则身长根深,蔗免欹倒之患。凡锄耨不厌勤过,浇粪多少视土地肥硗。长至一二尺,则将胡麻或芸苔枯浸和水灌,灌肥欲施行内。高二三尺则用牛进行内耕之。半月一耕,用犁一次垦土断旁根,一次掩土培根,九月初培土护根,以防砍后霜雪。
    蔗品
    凡荻蔗造糖有凝冰、白霜、红砂三品。糖品之分,分于蔗浆之老嫩。凡蔗性至秋渐转红黑色,冬至以后由红转褐,以成至白。五岭以南无霜国土,蓄蔗不伐以取糖霜。若韶、雄以北十月霜侵,蔗质遇霜即杀,其身不能久待以成白色,故速伐以取红糖也。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浆尚未满足,十月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造糖
    凡造糖车,制用横板二片,长五尺,厚五寸,阔二尺,两头凿眼安柱,上笋出少许,下笋出板二三尺,埋筑土内,使安稳不摇。上板中凿二眼,并列巨轴两根(木用至坚重者),轴木大七尺围方妙。两轴一长三尺,一长四尺五寸,其长者出笋安犁担。担用屈木,长一丈五尺,以便驾牛团转走。轴上凿齿分配雌雄,其合缝处须直而圆,圆而缝合。夹蔗于中,一轧而过,与棉花赶车同义。蔗过浆流,再拾其滓,向轴上鸭嘴投入,再轧又三轧之,其汁尽矣,其滓为薪。其下板承轴,凿眼,只深一寸五分,使轴脚不穿透,以便板上受汁也。其轴脚嵌安铁锭于中,以便捩转。
    凡汁浆流板有槽,视汁入于缸内。每汁一石下石灰五合于中。凡取汁煎糖,并列三锅如“品”字,先将稠汁聚入一锅,然后逐加稀汁两锅之内。若火力少束薪,其糖即成顽糖,起沫不中用。
    造白糖
    凡闽广南方终冬老蔗,用车同前法。榨汁入缸,看水花为火色。其花煎至细嫩,如煮羹沸,以手捻试,粘手则信来矣。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教陶家烧造)置缸上。其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西洋糖绝白美,故名)。下者稍黄褐。
    造冰糖者将洋糖煎化,蛋青澄去浮滓,候视火色。将新青竹破成篾片,寸斩撒入其中。经过一宵,即成天然冰块。造狮、象、人物等,质料精粗由人。凡白糖有五品,“石山”为上,“团枝”次之,“瓮鉴”次之,“小颗”又次,“沙脚”为下。
    造兽糖
    凡造兽糖者,每巨釜一口受糖五十斤。其下发火慢煎,火从一角烧灼,则糖头滚旋而起。若釜心发火,则尽沸溢于地。每釜用鸡子三个,去黄取青,入冷水五升化解。逐匙滴下用火糖头之上,则浮沤黑滓尽起水面,以笊篱捞去,其糖清白之甚。然后打入铜铫,下用自风慢火温之,看定火色然后入模。凡狮象糖模,两合如瓦为之,勺泻糖入,随手覆转倾下。模冷糖烧,自有糖一膜靠模凝结,名曰享糖,华筵用之。

    上面是种蔗造糖的材料。《天工开物》同一章中还有“飴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44 ”一节,我也顺便抄在下面,以资比较。

    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45
    凡飴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46 ,稻、麦、黍、粟皆可为之。
    《洪范》云:“稼穑作甘。”及此乃穷其理。其法用稻麦之类浸湿,生芽暴干,然后煎炼调化而成。色以白者为上。赤色者名曰胶飴,一时宫中尚之,含于口内即溶化,形如琥珀。南方造饼饵者谓飴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47 为小糖,盖对蔗浆而得名也。飴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48 人巧千方以供甘旨,不可枚述。惟尚方用者名“一窝丝”,或流传后代不可知也。

    (2)《农政全书》

    明徐光启(1562—1633年)撰。六十卷。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徐家汇人。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作者痛心于“国不设农官,官不论农政,士不言农学,民不专农业”,遂著《农政全书》,凡十二门,约五十余万字。本书特点在来源于实践,并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24〕 。后者尤为重要而独特,因为徐光启生存的时期,正是西学东渐的时期,他同许多传教士都有密切的来往,这大大有利于开阔眼界向西方学习。

    《四库全书提要》对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后六卷则为泰西水法。考《明史》光启本传:光启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崇祯元年(1628年)又与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同修新法历书,故能得其一切捷巧之术笔之书也。次为‘农器’四卷,皆详绘图,与王祯之书(羡林按:指元王祯《农书》)相出入。次为‘树艺’六卷,分谷、蓏、蔬、果四子目。次为‘蚕桑’四卷,又‘蚕桑广类’二卷。‘广类’者,木棉、麻、苎之属也。次为‘种植’四卷,皆树木之法。次为‘牧养’一卷,兼及养鱼养蜂诸细事。次为‘制造’一卷,皆常需之食品。次为‘荒政’十八卷,前三卷为‘备荒’,中十四卷为‘救荒本草’,一卷为‘野菜谱’,亦类附焉。其书本末咸该常变有备,盖合时令、农圃、水利、荒政数大端,条而贯之,汇归于一。虽采自诸书,而较诸书各举一偏者特为完备。《明史》称光启编修兵机、屯田、盐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49 、水利诸书,又称其负经济才,有志用世。于此书亦略见一斑矣。”

    有了《提要》这个评价,对于我们了解徐光启关于种蔗与制糖的记述,会有很多帮助。

    下面是资料,我仍然根据《四库全书》本来抄录,记页码办法同上。

    731,130,上 卷一○ 农事 授时
    正月初二日 栽种甘蔗
    731,131,上 卷一○
    季春之月 栽种甘蔗
    731,137,上 卷一○
    九月 收藏甘蔗
    731,436,下—437,下 卷三○ 树艺
    果部下
    甘蔗 《说文》曰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50 蔗也。下面有夹注:或为芋蔗,或干蔗,或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51 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52 ,或甘蔗,或都蔗,所在不同。《汉书》、《离骚》俱作柘。有数种:曰杜蔗,即竹蔗,绿嫩薄皮,味极醇厚,专用作霜。曰白蔗,一名荻蔗,一名艻蔗,一名蜡蔗,可作糖。江东为胜。今江浙闽广蜀川湖南所生,大者围数寸,高丈许。又扶风蔗,一丈三节,见日则消,遇风则折。交阯蔗,长丈余,取汁曝之,数日成飴,入口即消。彼人谓之石蜜。丛生,茎似竹,内实直理,有节无枝。长者六七尺,短者三四尺。八九月收茎,可留至来年春夏。玄扈先生曰:甘蔗、糖蔗是二种。
    《农桑辑要》曰:种法,用肥壮粪地,每岁春间耕转四遍,耕多更好。摆去柴草使地净熟,盖下上头。宜三月内下种。迤南暄热,二月内亦得。每栽子一个,截长五寸许。有节者中须带三两节,发芽于节上。畦宽一尺,下种处微壅,上高两边低下。相离五寸。卧栽一根,覆土厚二寸。栽毕,用水绕浇,止令湿润,根脉无致淹没。栽封,旱则二三日浇一遍。如雨水调匀,每一十日浇一遍。其苗高二尺余,频用水广浇之。荒则锄之。无不开花结子。直至九月霜后,品尝秸秆。酸甜者或(羡林按:疑当作“成”)熟。味苦者未成熟。将成熟者附根刈倒,依法即便煎熬外,将所留栽子秸秆斩去虚梢,深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53 窖阬,窖底用草衬藉,将秸秆竖立收藏,于上用板盖土覆之,毋令透风及冻损。直至来春,依时出窖,截栽如前法。大抵栽种者多用上半截,尽堪作种。其下截肥好者留熬沙糖。若用肥好者作种,尤佳。
    煎熬法 若刈倒放十许日,即不中煎熬。将初刈倒秸秆去梢叶,截长二寸,碓捣碎,用密筐或布袋盛顿,压挤取汁,即用铜锅内,斟酌多寡,以文武火煎熬。其锅隔墙安置,墙外烧火,无令烟火近锅,专令一人看视。熬至稠粘似黑枣合色,用瓦盆一只,底上钻箸头大窍眼一个。盆下用瓮承接,将熬成汁用瓢豁于盆内。极好者澄于盆,流于瓮内者止可调渴水饮用。将好者止就用有窍眼盆盛顿,或倒在瓦罂内亦可,以物覆盖之,食则从便。慎匆置于热炕上,恐热开花。大抵煎熬者止取下截肥好者,有力糖多。若连上截用之亦得(玄扈先生曰:熬糖法未尽于此)。
    家法政曰:三月可种甘蔗。
    雩都县土壤肥沃,偏宜甘蔗及菜色,余县所无。一节数寸长供献御。

    (3)《二如亭群芳谱》

    明王象晋撰。前有王象晋自序:“因取平日所涉历咨询者,类而著之于编,而又冠以天时岁令,以便从事。历十余寒暑,始克就绪,题之曰《二如亭群芳谱》。”

    在本书卷四果谱四有“甘蔗”一条,现将有关资料抄录如下:

    甘蔗 丛生,茎似竹,内实,直理,有节无枝。长者六七尺,短者三四尺,根下节密,以渐而疏。叶如芦而大,聚顶上,扶疏四垂。八九月收茎,可留至来年春夏。有数种:曰杜蔗,即竹蔗,绿嫩薄皮,味极醇厚,专用作霜。曰白蔗,一名荻蔗,一名艻蔗,一名蜡蔗,可作糖。曰西蔗,作霜色浅。曰红蔗,亦名紫蔗,即崑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54 蔗也。止可生啖,不堪作糖。江东为胜。今江浙闽广蜀川湖南所生,大者围数寸,高丈许。又扶风蔗,一丈三节,见日则消,遇风则折。交趾蔗,长丈余,取汁曝之,数日成飴,入口即消。彼人谓之石蜜。多食蔗,衄血。烧其滓,烟入目,则眼暗。
    种植 谷雨内于沃土横种之,节间生苗,去其繁冗。至七月,取土封壅其根,加以粪秽。俟长成收取,虽常灌水,但俾水势流满润湿则已,不宜久蓄。
    制用 蔗,脾家果,浆甘寒,能泻火热。《素问》所谓甘温除大热者也。煎炼成糖,则甘温而助湿热矣。石蜜,即白沙糖。凝结作块如石者,轻白如霜者为糖霜,坚白如冰者为冰糖。以白糖煎化印成人物之形者为饗糖。以石蜜和牛乳酥酪作成饼块为乳糖。以石蜜和诸色果类融成块为糖缠、糖煎。总之,皆自甘蔗出也。 蔗糖以蜀及岭南者为胜。江东虽有,劣于蜀产。会稽所作乳糖,视蜀更胜。沙糖多食损齿,发疳根据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的“正史”来推断 - 图55 ,与鲫鱼同食,成疳;与葵同食,成流澼;与笋同食,成瘕。
    疗治 发热,口干,小便赤涩,甘蔗去皮,嚼汁咽之,饮浆亦可。 反胃吐食,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和匀,日日细呷之。 干呕不息,蔗汁温服半升,日二次,入姜汁更佳。痁疟疲瘵,食蔗数根即愈。 眼暴赤肿涩痛,甘蔗汁二合,黄连半两,入铜器内,慢火养浓,去滓点之。 虚热欬嗽,口干,涕唾,甘蔗汁升半,青粱米四合,煮粥,日食二次,极润心肺。
    小儿口疳,蔗皮烧灰研掺之。 下痢禁口,沙糖半斤,乌梅一个,水两碗,煎一碗,时时饮。 腹中紧胀,白糖以酒三升煮服之,不过再。 痘不落痂,沙糖调新汲水一杯服之。白汤调亦可,日二服。 虎伤疮,水化沙糖一碗,服并涂之。 上气喘嗽,烦热,食即吐逆,沙糖姜汁等分相和,慢火煎二十沸,每咽半匙取效。 食韭口臭,沙糖解之。
    典故 顾恺之为虎头将军,每吃蔗,自尾至本。或问之,曰:渐入佳境。《世说》 齐宜都王鉴甘蔗插,百步射之,十发十中。 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引兵攻彭城,求甘蔗于武陵王骏,骏命与之。赐甘蔗二十条。《魏史》 郭汾阳在汾上,代宗赐甘蔗二十条。《唐史》 唐大历间,有僧号邹和尚,跨白驴,登伞山,结茅以居。须盐、米、薪、菜之属,书于寸纸,系钱缗,遣驴负至市。人知为邹也,取平值,挂物于鞍,纵归。一日,驴犯山下黄氏蔗苗。黄请偿于邹。邹曰:汝未知因蔗糖为霜,利当十倍。吾语汝,塞责可乎?试之,果信,自此流传其法。王灼《谱》 湖南马氏有鸡狗坊长,能种子母蔗。《格物论》 宋神宗问吕惠卿曰:何草不庶生,独于蔗庶出何也?对曰:凡草植之则正生,此嫡出也。甘蔗以斜生,所谓庶出也。《野史》 卢绛中痁疾疲瘵,梦一白衣妇人,颇有姿色,谓之曰:子之疾食蔗即愈。诘朝见鬻蔗者,揣囊中无一镪,唯有唐山一册,请易之。其人曰:吾负贩者,将此安用?哀君欲之。遂贻数挺。绛食之,旦而疾愈。《野史》
    丽藻散语 江南郡(羡林按:应作都)蔗,酿液丰沛。张载。 漱醴而含蜜。张协。 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巧言虽美,用之必灭。曹植。 臑鳖炮羔有蔗浆。楚辞。 诗五言 春雨余甘蔗。杜甫。 甘蔗消残醉。元稹。 偶然存蔗芋,幸各对筠松。杜甫。 七言 上官仍有蔗浆寒,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亦非崖蜜亦非餳,青女吹霜冻作冰。透骨清寒轻着齿,嚼成人迹板桥声,蔗浆归厨金碗冻,洗涤烦热足以宁吾躯。杜甫。 蔗浆玉碗冰泠泠。顾阿英。

    羡林按:下面还有宋舒亶《咏甘蔗》和宋王灼《糖霜谱》全文,此二人已见本书第六章,这里不再抄录。

    8.类书

    关于“类书”,我在《宋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霜术》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重复。到了明代,类书似乎又“更上一层楼”,其发展超越了前几代。俗话说“后来居上”,当然是原因之一。此外,还有实际的需要,这也是发展的动力。永乐皇帝想弘扬国威,并为自己的统治树碑立传,于是就出现了规模空前的《永乐大典》,在中国类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后来又出现了许多类书,规模没有《永乐大典》那样大,但各有其特色。

    我在这里再补充几句。十分严格地区别什么是类书,什么不是类书,有时也较难。《四库全书》的分类有的地方也颇值得商讨。我们只能模糊一点。好在有的书,即使不见于类书这一类,在别的地方也能找到。作为资料,有其本身的价值,把它归入哪一类,是次要的。

    下面我就把类书中有关甘蔗和沙糖的资料抄录下来。

    (1)《永乐大典》

    初名《文献大成》,原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明解缙(1369—1415年)等奉敕编纂。缙字大绅,又字缙绅,吉水(今属江西)人。洪武进士,居官屡遭迁谪,终死于狱。成祖以古今事物散于众书,不利检阅,欲集诸家之书,分类辑为一编,而以韵统之。遂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命解缙主其事,一百四十七人参预。次年十二月成书,成祖嫌其未备,复增派姚广孝、刘季篪同主其事,誊写者三千余人,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成书,赐今名。本书收存历代重要典籍多达七八千种,约三亿七千万字,装为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以单字为目,以洪武正韵系字。凡单字注释、引文之书名、作者,皆用红字写出,极为醒目。成段或全书采录文献,一字不改,精确可靠 〔25〕 。这一部极其重要的类书,在将近六百年的时期中,屡遭散失。清末又为外来的殖民主义侵略者焚毁一部分,掠夺一部分,至今已残缺破碎,成为学术界的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明徐伯龄撰《蟫精隽》卷一,第一条就是关于《永乐大典》的。我抄录一点:

    皇明太宗文皇帝命儒臣姚广孝、王洪、胡广、胡俨、陈济等率群儒作《永乐大典》。书成,凡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勒为一万一千九十五本,藏文秘阁。其经进表文云。(见《四库全书》867,70)

    表文略。表中所讲的卷数,加上凡例和目录,与上面的数字完全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永乐元年解缙主编一事,这里完全没提。

    下面是有关蔗和糖的材料。

    《永乐大典》既已残缺过甚,其中本来有不少关于蔗和糖的记载,我相信都是异常珍贵的,现在却只知道卷数,原文恐怕永远也找不到了。我先把卷数写在下面:

    7189 餹餳
    17766 十七蔗

    这两条都很重要,可惜已无法找到,中华书局版《永乐大典》缺。别的地方也没有。

    有一卷:11907,中华版缺。我却在世界书局出版的、杨家骆主编的《中国学术名著》第四种《类书丛编》第一集,《永乐大典》中找到。其中有:

    清远县 永乐六年实在诸邑课程钞 糖榨课钞七十二定三贯文 加增门摊糖榨课钞八百七十四定四贯三百六十文,门摊课钞六百五十七定三百六十文,糖榨课钞二百一十七定四贯文。
    土产
    人面子 核如人面,去核沃糖,可寄远。
    蔗 番禺、南海、东莞有。乡村人煎汁为沙糖,工制虽不逮蜀、汉川为狮子形,而味亦过柳城也。
    湟川志
    甘蔗

    羡林按:在前一章,第七章,“元代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中,我曾讲到《永乐大典》,说:里面讲的关于蔗和糖的情况,都是元代的情况,因此提前叙述。但是,现在讲的是明代,我又觉得《永乐大典》毕竟是明代的伟大类书,不在这里讲上一讲,又似乎不妥。所以又撮要讲了一点。请读者参阅上面第七章。

    (2)《物原》

    明山阴核轩罗颀辑著。

    食原第十
    轩辕臣夙沙作盐,嫘祖作醷,公刘作餳蜜,殷果作醋,周公作酱芥辣,孙权始效交趾作蔗糖。

    (3)《焦氏类林》

    明建业焦竑弱侯辑。八卷。卷首有万历丁亥(1587年)姚汝绍的序,王元贞的序和李登士龙的序。姚序说:“吾友焦弱侯氏,具绝世资,于书无所不读。乃先得我心,披览之余,自羲轩以及胜国,凡言之可以企踵《新语》者,皆笔出之。积久而多,取《新语》篇目,稍为增损更正,类以人焉。既成,题曰《类林》。”对本书成书过程,作了简要的介绍。

    卷之七上 食品
    石蜜之滋,甜于浮萍,非蜂之类,假石之名。实出甘柘,变而逾轻。(《凉州异物志》)

    (4)《类隽》

    明勾吴虚舟郑若庸纂辑。前有万历甲戌(1574年)琅琊王世贞序,万历丙子(1576年)四明张大器序,后有万历丁丑(1577年)西蜀王用桢跋,万历戊寅(1578年)清源汪珙刻书跋语。据汪跋,此书当刻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若庸字虚舟,又字中伯,江苏昆山人,早岁以文名著称。奉赵康王朱厚煜命,依《初学记》、《艺文类聚》之体例编为一书,凡分二十门,掇拾唐以前隽语,历二十年而书成,名之曰《类隽》。

    卷二八 果实类 甘蔗

    羡林按:书中引甘蔗典故,多有与上面引用的古籍相同者。有这样的情况,为了避免重复计,我就只写书名。

    〔石蜜〕引《广志》,引文略。
    〔如蜜〕引《神异经》,引文略。
    〔似竹〕引《南中八郡志》引文略。
    〔为杖〕引魏文帝《典论》,引文略。
    〔三节〕引《广志》,引文略。
    〔佳境〕引《世说》,引文略。
    〔笮沈〕引《西域传》,引文略。
    〔愈痁〕引《江南野史》,引文略。
    〔杖折〕引曹植,引文略。
    〔嗽醴〕引张协,引文略。

    (5)《三才图会》

    明云间元翰王圻纂集,其子王思义校正。圻字元翰,号洪洲,上海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游宦极久,晚年致仕归里,以著述为事,著作极多。《三才图会》是其中之一。书共一百零六卷。有图有文。明代类书极多,然而图文并茂者,仅王圻父子之《三才图会》及章潢之《图书编》二书而已。

    甘蔗见于本书,草木十一卷,系王思义续集。有图,文如下:

    甘蔗,生江东者为胜。广州一种数年生者,如大竹,长丈余。叶有二种,一种似荻,节疏而细短,谓之荻蔗。一种似竹,粗长,笮其汁以为沙糖,炼沙糖和牛乳为石蜜,即乳糖也。味甘平,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

    (6)《广博物志》

    《四库全书提要》说:“五十卷。明董斯张撰。斯张字遐周,乌程人,国子监生,以洽闻周见,有声于时,所著述甚多。此书名为广张华《博物志》而作,其实分门隶事,名目琐碎,颇近后世类家,与《博物志》原例不甚相合。……爱博贪多,尤伤枝蔓。然其搜罗既富,唐以前之遗文坠简,裒聚良多,在明代类书中固犹为有资于淹雅者矣。”

    卷四一 981,336上
    赤土国 物产多同于交阯。以甘蔗作酒,杂以紫瓜根,酒色黄赤,味亦香美。(隋书)
    卷四三 981,387上,下
    引《神异经》,引文略。
    扶南甘蔗,一丈三节,白日炙便销,清风吹即析。(梁吴均食移)
    昔有二人共种甘蔗,而作誓言:种好者赏,其不好者当重罚之。时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极甜,若压取汁,还灌甘蔗树必得胜。既取汁溉,冀望滋味,反败种子所有,甘蔗一切都失。世人亦尔,欲求善福,恃己豪贵,倚形挟势,逼胁下民,陵夺财物,用作福善。不知将来反获其殃,如压甘蔗,彼此都失。(法苑珠林)

    (7)《古俪府》

    《四库全书提要》说:“十二卷。明王志庆编。志庆昆山人。其书以六朝唐宋骈体之文足供词藻之用者,采摭英华,分类编辑。……凡分十八门,每门各分子目,凡一百八十有二。……志庆之考订精确,虽不及其兄,而源流既正,识度自超。故偶然选辑之本,终能不失前人矩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