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果之五(九种)
甘蔗(十一) 沙糖(十三) 石蜜(十四)
(14)清汪昂《新镌增补详注本草备要》 〔11〕
康熙甲戌(1694年)刊本。一卷 草部;二卷 草部;三卷 木部;四卷 谷菜部 糯米(飴糖)归此部。后面是金石土木部、禽兽部、鳞介鱼虫部、人部。全书独缺果部,甘蔗和糖都属于这一部;因此,本书找不到蔗和糖。这个现象是稀见的。
本书最后一册是“汤头歌括”。其中多处有飴糖。
2.科技专著
所谓“科技专著”,是指专门记述植物(间有动物)的著作。与《本草》不同之处在于,《本草》着重叙述甘蔗和沙糖的药用作用。当然还有其他的药用植物和动物,因与我要探讨的问题无关,所以就不提了。科技专著中的叙述是一般性的,不限于药用。世上一切科技方面的进步,都有一个继承问题,就是在前人已经达到的水平上,在前人已经奠定的基础上,再提高,发展,前进。清代的科技专著,情况也是这样。它们是在唐以前和唐、宋、元、明的同类著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的。
(1)清吴宝芝《花木鸟兽集类》
《四库全书提要》说:“三卷,国朝吴宝芝撰。宝芝,石门贡生。……盖亦类书之体,而卷帙不繁,专掇取新颖字句,以供词藻之采撷。”
1034,33,上,卷上 甘蔗
《格物论》:蔗,丛生,畦而种之。身似竹而实初出地地节颇密,自后一节疏一节。
《清异录》:湖南马氏有鸡狗坊长,能种子母蔗。
野史:卢绛中痁疾。梦白衣妇人谓之曰:“子之疾食蔗即愈。”既诘朝,见鬻蔗者。绛揣囊中且乏一镪,唯有唐文一册。遂请易之。其人曰:“吾乃负贩者,将此安用?哀君欲之。”遂贻数挺。绛喜而食之,至旦即愈。
《海外志》:交趾所生甘蔗,围数寸,长丈余。取其汁曝之,数日可成。入口即消,彼人谓之石蜜。
王维诗: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
(2)《御定广群芳谱》
清汪灏、张逸少等奉敕撰。首有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序。《四库全书提要》说:“一百卷,康熙四十七年圣祖仁皇帝御定,盖因明王象晋《群芳谱》而广之也。……至象晋生于明季,不及见太平王会之盛。今则流沙蟠木尽入版图,航海梯山咸通职贡。凡殊方绝域之产,古所未闻者,俱一一详载,以昭圣朝之隆轨。”羡林按:这一段提要,颂圣之气极浓,在当时不得不尔。但话却是实话。随着清代版图的扩大,群芳的范围也大大地扩大了。这对我们的探讨工作是非常有利的。
846,759上,卷六六 蔗
[原] 〔12〕 甘蔗(《齐民要术》云:按书传或为芉蔗,或干蔗,或![]()
,或都蔗,所在不同)丛生,茎似竹,内实,直理,有节,无枝,长者六七尺,短者三四尺。根下节密,以渐而疏。叶如芦而大,聚顶上,扶疏四垂。八九月收,茎可留至来年春夏。王灼《糖霜谱》云:有数种,曰杜蔗,即竹蔗,绿嫩薄皮,味极醇厚,专用作霜;曰白蔗,一名荻蔗,一名芳蔗,一名蜡蔗,可作糖;曰西蔗,作霜色浅;曰红蔗,亦名紫蔗,即崑
蔗也,止可生啖,不堪作糖。(羡林按:这些话只能算是摘录,并非原话。)江东为胜,今江浙闽广蜀川湖南所生,大者围数寸,高丈许。又扶风蔗,一丈三节,见日即消,遇风则折。交趾蔗特醇厚,木(按应作“本”)末无厚薄,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余,取汁曝之,数日成飴,入口即消,彼人谓之石蜜。多食蔗,衄血。烧其滓,烟入目则眼暗。
汇考 [原]《晋书·文苑传》:顾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增]《宋书·张畅传》世祖镇彭城,托跋焘南侵至小市曰:魏主致意安北,远来疲乏。若有甘蔗及酒,可见分。世祖遣人答曰:知行路多乏,今付酒二器、甘蔗百挺。[原]《南史·宜都王铿传》铿善射,常以堋的太阔,曰:终日射侯,何难之有?乃取甘蔗插地,百步射(846,760)之,十发十中。[增]《南史·范云传》永明十年,云使魏。魏使李彪宣命,至云所,甚见称美。彪为设甘蔗、黄甘、粽。随尽復益。彪笑谓曰:范散骑小复俭之,一尽不可复得。《孝义传》庾僧弥母刘好食甘蔗。母亡,僧弥遂不食焉。《唐书·南蛮传》阇婆有蔗大如胫。《神异经》南方有![]()
之林,其高百丈,围三尺八寸,促节多汁,甜如蜜,咋啮其汁,令人润泽,可以节蚘虫。人腹中蚘虫,其状如蚓,此消谷虫也。多则伤人,少则谷不消。是甘蔗能减多益少。凡蔗亦然。《典论》(羡林按:上面已抄录,现省略)。[原]《江表传》(上面已抄录,现省略)。[增]《齐民要术》雩都县土壤肥沃,偏宜甘蔗,味及采色,余县所无。一节数寸长,郡以献御。[原]《清异录》(前面已抄录,现省略)。[增]《清异录》丘鹏南出甘蔗啖朝友,云黄金颡。《谈薮》甄龙友云卿,永嘉人,滑稽辨捷,为近世之冠。楼宣献自西掖出守,以首春觞客,甄预坐,席间谓公曰:今年春气,一何太盛!公问其故。甄曰:以果奁甘蔗知之。根在公前,而末已至此。公为罚掌吏,众訾其猥率。[原]《野史》:卢绛中痁疾……(前面已抄录,现省略。但此处作“惟有《唐韵》一册”,可补前录之不足。前录作“唐文”)。《糖霜谱》 〔13〕 (前面已抄录,现省略)。[增]《容斋随笔》甘蔗只生于南方……(前面已抄录,现省略)[原]《群碎录》宋神宗问吕惠卿曰……(前面已抄录,现省略)[增]《瀛涯胜览》爪哇国有甘蔗……(前面已抄录,现省略)《泉南杂志》甘蔗干小而长……(前面已抄录,现省略)
集藻 赋 [增]魏文帝《感物赋》(前面已抄录,现省略)。晋张协《都蔗赋》(前面已抄录,现省略)。
文赋散句 [增]司马相如《子虚赋》诸柘巴苴。张衡《南都赋》蔗姜
。晋左思《蜀都赋》甘蔗辛姜阳
阴敷。梁昭明太子《七召》蔗有盈丈之名。
七言古诗 [原]宋舒亶《咏甘蔗》(前面已抄录,现省略)。
诗散句 [原]晋张载:江南都蔗,酿液丰沛。唐杜甫:茗饮(846,762)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春雨余甘蔗 偶然存蔗芉。[增]韦应物:姜蔗傍湖田。韩愈:初味犹啖蔗。[原]元稹:甘蔗消残醉。[增]白居易:浆甜蔗节调。薛能:压春甘蔗冷。宋钱惟演:蔗浆销内热。[原]唐王维:大官还有蔗浆寒。[增]韩翃:醒酒犹怜甘蔗熟。宋陆游:蔗浆那解破余酲。金庞铸:蔗蜜浆寒冰皎皎。[原]元顾瑛:蔗浆玉碗冰泠泠。
别录 [原]种植 谷雨内于沃土横种之,节间生苗,去其繁冗。至七月,取土封壅其根,加以粪秽,俟长成收取。虽常灌水,但俾水势流满润湿则已,不宜久蓄。 制用 石蜜,即白沙糖凝结作块如石者,轻白如霜者为糖霜。坚白如冰者为冰糖,以白糖煎化即成人物之形者为饗糖,以石蜜和牛乳酥酪作成饼块为乳糖,以石蜜和诸色果融成块为糖缠糖煎,总之皆自甘蔗出也。 蔗糖以蜀及岭南者为胜。江东虽有,劣于蜀产。会稽所作乳糖,视蜀更胜。《容斋随笔》糖霜之名,唐以前无所见……(上面已录,现省略) 甘蔗所在皆植,独福塘、四明、番禺、广汉、遂宁有糖冰,而遂宁为冠。四郡所产甚微,而颗碎,色浅,味薄,才比遂之最下者。亦皆起于近世。唐大历中,有邹和尚(846,763)者(前面已录,现省略)。
(3)清吴其濬著《植物名实图考》 〔14〕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固始吴其濬著,蒙自陆应谷校刊。吴是嘉庆间进士,官山西巡抚。宦迹所到之处,对农产植物特感兴趣,上列两书就是他探究的结果。吴卒后二年,陆应谷刊其书于太原。卷首有陆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序。
本书卷三一为果类,卷三二仍为果类。有关甘蔗的名实图考见于卷三二。有甘蔗图。文字说明,抄录如下:
甘蔗 别录中品。《糖霜谱》博核,录以资考。
雩娄农曰:![]()
,南产也。闽粤河畔,沙砾不谷,种之弥望。行者拔以疗渴,不较也。章贡间闽人侨居者业之,就其地置灶与磨以煎餹。必主人先芟刈,而后邻里得取其遗秉滞穗焉。否则罚利重,故稍吝之矣。而邑人亦以擅其邑利为嫉。余尝以讯其邑子,皆以不善植为词,颇诧之。顷过汝南郾许,时见薄冰,而原野有青葱林立如丛篁密筱满畦被陇者,就视之,乃
也。衣稍赤,味甘而多汁,不似橘枳画淮为限也。魏太武至鼓城,遣人求蔗于武陵王。唐代宗赐郭汾阳王甘蔗二十条。异物见重。今则与柤梨枣栗同为河洛华实之毛。岂地气渐移,抑趋利多致其种与法而人力独至耶?但闽粤植于弃地,中原植于良田,红蓝遍畦。昔贤所唏弃本逐末,开其源尤当节其流也。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果类卷之十五”
甘蔗 《别录》:甘蔗,味甘平,无毒,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陶隐居云:今出江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如大竹,长丈余。取汁以为沙糖,甚益人。又有荻蔗,节疏而细,亦可啖也。
《图经》:甘蔗,旧不著所出州土,今江浙闽广蜀川所生,大者亦高丈许,叶有二种,一种似荻,节疏而细短,谓之荻蔗。一种似竹,粗长,笮其汁以为沙糖,名竹蔗。泉福吉广州多笮之炼沙糖。和牛乳为石蜜,即乳糖也。惟蜀川作之。荻但堪啖。或云亦可煎稀糖。商人贩货至都下者,荻蔗多而竹蔗少也。
《食疗本草》:沙糖,多食令人心痛。不与鲫鱼同食,成疳虫。又不与葵同食,生流澼。又不与笋同食,使笋不消,成症,身重不能行履耳。
《本草衍义》:沙糖,又次石蜜,蔗汁清,故费煎炼致紫黑色,治心肺大肠热,兼啖驼马。今医家治暴热,多以此物为先导。小儿多食则损齿,土制水也。及生蛲虫,倮虫属土,故因甘遂生。
《唐本草》沙糖味甘……(上面已录,现省略)
《神异经》(上面已录,现省略)
《南方草木状》(上面已录,现省略)
《齐民要术》(上面已录,现省略)
洪迈《糖霜谱》(上面已录,现省略)
《番禺县志·物产》:甘蔗,邑人种时,取蔗尾断截二三寸许,二月于吉贝中种。拔吉贝时,蔗已长数尺。又至十月,取以榨汁,煮为糖。此种名竹蔗。一种名白蔗,宜食,不能为糖。一种红者,伤跌折骨,捣同醋敷患处,仍断蔗破作片夹之,折骨复续。人家种以备用。
《山家清供》:雪夜,张一斋饮客。酒酣,薄书何君时奉出沆瀣浆一瓢,与客分饮。不觉酒容为之洒然。问其法,谓得之禁苑。止用甘蔗芦菔,各切作方块,以水烂煮即已。盖蔗能化酒,芦菔能化食也。酒后得其益,可知矣。楚词有“蔗浆”,恐即此也。
《镇江府志》:南唐卢绛,微时,往还涧璧,病痁且死。夜梦白衣妇人,颇有姿色,歌《菩萨蛮》劝绛樽酒。其辞云: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残梦圆。 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眉黛小山攒,芭蕉生暮寒。歌已,谓绛曰:子病食蔗即愈。诘朝求蔗食之,果瘥。
羡林按:卢绛的故事,上面已抄录过数次。但是都没有《镇江府志》这样详尽。
《南越笔记》(参阅本章(一)材料来源,5.笔记,这里从略)。
《说文解字注》:,
蔗也。三字句或作诸蔗,或都蔗。
蔗二字叠韵也。或作竿蔗,或干蔗,象其形也。或作甘蔗,谓其味也。或作
![]()
。服虔《通俗文》曰:荆州竿蔗,从艸,诸声,章鱼切。五部:蔗,
蔗也。从艸,庶声,之夜切。古音在三部。
石蜜 《唐本草》:石蜜。味甘寒……(前面已录,现省略)
《食疗本草》:石蜜,治目中热膜……(前面已录,现省略)
《本草衍义》:石蜜,川浙最佳……(前面已录,现省略)
3.地理著作
由于过去的积累,由于版图的扩大,由于东西交通之路大畅,清代的地理著作,无论是从内容方面来看,还是从规模方面来看,都超过了前代。因此,在地理著作中,甘蔗和糖的资料特别丰富。
(1)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明末清初人(1631—1692年),字瑞五,号景范;入清改名隐,字石耕,自号宛汉子。江苏无锡人,亦因其母家自称常熟人。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决意著此书,临终前方成。共一百三十卷 〔15〕 。卷首有嘉鱼熊开元序,延陵吴兴祚序,宁都魏禧序。又有“总叙”三篇,然后有南昌刘士望序。魏序说:“其书言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所可见,而景色游览之胜不录焉。”此书内容可见一斑。我不可能翻阅全书,仅根据过去载籍中提到的蔗和糖的产地,翻检本书中有关章节,录出材料如下,此种材料史料价值不大,录之聊备一格而已。
卷七一 四川遂宁县
广山 又伞子山。在县北十五里,山形圆耸如伞。环山之民,以植蔗凝糖为业。
卷九六 福建福州府
甘蔗洲 府西北二十五里,横亘江心。居民皆种蔗为业。税课甚丰。
羡林按:以上两条,上面都已有过,没有多少史料价值。顾祖禹著书,志不在此也。
(2)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16〕
屈大均(1630—1696年),生值明末清初。原名绍隆、邵龙,字翁山、泠君、介子,广东番禺人,明季诸生。清军入广州前后,参加抗清斗争,知事无成,谢归乡里,北游关中、山西等地,与顾炎武等交往。著述甚多,《广东新语》是其中之一。全书二十八卷,其所以名《广东新语》者,据自序说:“吾于《广东通志》,略其旧而新是详,旧十三而新十七,故曰《新语》。”
卷一四 食语 419糖
广中市肆卖者有茧糖,窠丝糖也。其炼成条子而玲珑者,曰糖通。吹之使空者,曰吹糖。实心者小曰糖粒,大曰糖瓜。铸成番塔人物鸟兽形者,曰饗糖,吉凶之礼多用之,祀灶则以糖砖,燕客以糖果。其芝麻糖、牛皮糖、秀糖、葱糖、乌糖等,以为杂食。葱糖称潮阳,极白无滓,入口酥融如沃雪。秀糖称东莞,糖通称广州。乌糖者,以黑糖烹之成白,又以鸭卵清搅之,使渣滓上浮,精英下结。其法本唐太宗时贡使所传。大抵广人饮馔多用糖。糖户家家晒糖,以漏滴去水,仓囤贮之。春以糖本分与种蔗之农,冬而收其糖利。旧糖未消,新糖复积。开糖房者多以是致富。
卷二七 草语 792蔗
蔗之珍者曰雪蔗。大径二寸,长丈,质甚脆。必扶以木,否则摧折。《世说》云:扶南蔗,一丈三节,见日即消,风吹即折,是也。其节疏而多汁,味特醇好,食之润泽人,不可多得。今常用者曰白蔗,食至十挺,膈热尽除。其紫者曰崑蔗,以夹折肱,骨可复接。一名药蔗。其小而燥者曰竹蔗,曰荻蔗,连冈接阜,一望丛若芦苇。然皮坚节促不可食,惟以榨糖。糖之利甚溥。粤人开糖房者多以致富。盖番禺、东莞、增城糖居十之四,阳春糖居十之六,而蔗田几与禾田等矣。凡蔗以岁二月必斜其根种之。根斜而后蔗多庶出。根旧者以土培壅,新者以水久浸之,俟出芽乃种。种至一月,粪以麻油之麸。已成干,则日夕揩拭其螆,剥其蔓荚,而蔗乃畅茂。蔗之名不一。一作
![]()
。蔗之甘在干在庶也。其首甜而坚实难食。尾淡不可食。故贵其干也。蔗正本少,庶本多,故蔗又曰诸蔗。诸,众也,庶出之谓也。庶出者尤甘,故贵其庶也。曰都蔗者,正出者也。曹子建有都蔗诗,张协有都蔗赋,知其都之美,而不知其诸之美也。增城白蔗尤美。冬至而榨,榨至清明而毕。其蔗无宿根,悉是当年,故美。榨时,上农一人一寮,中农五之,下农八之十之。以荔支木为两辘,辘辘相比若磨然。长大各三四尺。辘中余一空隙,投蔗其中,驾以三牛之牯。辘旋转则蔗汁洋溢。辘在盘上,汁流槽中,然后煮炼成飴。其浊而黑者曰黑片糖,清而黄者曰黄片糖,一清者曰赤沙糖,双清者曰白沙糖,次清而近黑者曰瀵尾,最白者以日曝之,细若粉雪。售于东西二洋,曰洋糖。次白者售于天下。其凝结成大块者,坚而莹,黄白相间,曰冰糖,亦曰糖霜。
(3)《大清一统志》
清乾隆时和珅等奉敕撰。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上谕:“此时特就已成之书,酌加厘核,即新疆幅员辽阔,而一切事实又有《西域图志》及《同文志》诸书为之蓝本。馆臣采撮排撰,实为事半功倍。”可见成书之原因及编撰原则。我用的是《四库全书》本。我不可能通读全书,用的仍然是上面用过的办法:根据过去载籍有关产蔗和糖地区,在本书有关章节中加以检索。好在每一州府后面都有“土产”一项,翻检起来,并不十分困难。
475,388 扬州府 没有
479,264—265 绍兴府 没有
479,799上 卷二五四 江西赣州府 土产有:
石蜜(夹注)《唐书·地理志》虔州土贡石蜜、梅桂子。《元和志》:贡蜜梅干姜。 糖 《寰宇记》:虔州土产。《省志》:红糖各邑俱出。
480,257 荆州府 没有
481,87上 卷二九四 四川成都府 土产有:
蔗糖 《唐书·地理志》:成都府,土贡蔗糖。《元和志》:蜀川,土贡沙糖。
481,160 卷二九七 四川保宁府 土产有:
石蜜 《唐书·地理志》:巴州贡。《寰宇记》:集州产蜜。
481,321下—322上 卷三○八 四川潼川府 山川
伞子山 在遂宁县东北。《方舆胜览》:在小溪县白水镇。环山之民,素以植蔗凝糖为业。相传唐大历间有僧教以凝成糖霜,色如琥珀,遂为上品。旧志:山在县东北十五里。
481,338下 卷三○八 潼川府 土产
糖 《唐书·地理志》:梓州贡蔗糖。《寰宇记》:梓州贡砂糖。《方舆胜览》:遂宁府出蔗霜。
481,513下 卷三二五 福建福州府
甘蔗洲 在侯官县西北二十五里,横亘江心。居民皆种蔗为业。相近有白龙洲。
481,536下 卷三二六 福州府 土产
干白沙糖 《寰宇记》:各邑土产最饶。
481,621下 卷三二九 福建漳州府 土产
糖 《府志》:各县俱出。 〔17〕
羡林按:482,52下—53上 卷三四○ 广东广州府 土产中没有糖,值得注意。下面卷三四四 潮州府 482,147上 土产中也没有糖。
483,727上 卷四二四 榜葛剌(在西海中) 土产糖霜
(4)《江西通志》
清谢旻等监修,成于雍正十年(1732年),《四库全书》本。
第二七卷土产 广信府 513,853下
砂糖 以蔗汁煎成,铅山县出。
513,857下 饶州府
甘蔗 乐平出。
糖 德兴出。
513,867上 南安府
糖 用蔗浆煎成,与闽粤所产相类,南康出。
513,868上 赣州府
红糖 即紫砂糖,以蔗汁煎成,各邑俱产,而赣宁雩信最多。
(5)《浙江通志》
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纂。成于乾隆元年(1736年),《四库全书》本。
521,566上 卷一○一 物产 浙江通省 甘蔗
521,572下 杭州府
甘蔗 《咸淳临安志》:旧贡。今仁和临平多种之。以土窖藏至春夏,可经年,味不变。小如芦者曰荻蔗,亦甘。
521,614 卷一○三 宁波府
蔗 《嘉靖鄞县志》:产山下,称为蔗田。
糖冰 《容斋随笔》:甘蔗所在皆植,独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有糖冰。(夹注)杨万里冰糖诗:亦非崖蜜亦非餳,青女吹箫冻作冰。透骨轻寒清着齿,嚼成人迹板桥声。
谨按糖霜有谱,制法绝佳。今闽人治此为利。浙民多种蔗,而不知造糖。惟宁郡能作冰糖。推其法,亦可治霜也。
521,629上 卷一○四 绍兴府
蔗 《会稽三赋注》:赤者名崑蔗,白者名荻蔗。赤者出会稽,作乳糖。《弘治绍兴府志》:山阴灵芝乡出蔗。(夹注)《群芳谱》:蔗糖以蜀及岭南为胜。会稽所作乳糖,视蜀更胜。
521,646下 卷一○五 台州府
甘蔗 《赤城志》:有竹、荻二种,出黄岩、亢山等处。(夹注)《台州府志》:近世闽人教以栽蔗。秋熟,压其浆,煎之。惟不能取霜,故其利薄。
521,671上 卷一○六 金华府
蔗 《西安县志》:有紫白二种。紫者产龙游,供咀嚼。白者种自闽中来,可碾汁炼糖。但土人不知以糖为霜耳。
521,678下 卷一○六
蔗 《万历严州府志》:淳安县蔗山,昔人于此种蔗。
521,698上 卷一○七 处州府
蔗 《龙泉县志》有糖蔗、竹蔗。
(6)《福建通志》
清郝玉麟等监修,谢道承等编纂。书成于乾隆二年(1737年),全书七十八卷。卷一○至卷一一为“物产”。
527,452下 卷一○ 福州府
甘蔗 赤者曰崑蔗,白者曰荻蔗。土人捣取其汁,以为沙糖。
527,464上 卷一○ 兴化府
货之属 糖
冰糖(夹注)曾师建《闽中记》:荻蔗,节疏而细短,可为稀糖,即冰糖也。
465上 果之属 甘蔗
527,468下 卷一○ 泉州府
货之属 糖 俱出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四县。
469上 果之属 蔗
527,471上 卷一○ 漳州府
货之属 糖
471下 果之属 蔗
527,476上 卷一一 建宁府
货之属 糖 出建阳、崇安二县。
477上 果之属 蔗
527,479上 卷一一 邵武府
果之属 甘蔗
527,480下 卷一一 汀州府
货之属 糖
481上 果之属 蔗
527,481上 卷一一 福宁府
货之属 糖
482上 果之属 蔗
527,483上 卷一一 台湾府
货之属 糖 冰糖
483下 果之属 蔗
527,485下 卷一一 永春州
货之属 糖
果之属 甘蔗
(7)《四川通志》
清黄廷桂等监修,张晋生等编纂,书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全书四十七卷。卷三十八之六有“物产”。《四库全书》本。
561,243上 卷三八之六 成都府
蔗糖 《唐志》:成都府土贡。《元和志》:蜀州土贡沙糖。
561,245上 卷三八之六 保宁府
石蜜 《唐志》:巴州贡。《寰宇记》:集州产蜜。
561,249上 卷三八之六 直隶潼川州
蔗霜 遂宁出。宋时入贡。唐大历中,有僧跨一白驴,至伞子山下,结茅以居。环山之民素以植蔗凝糖为业。僧白驴颇食民蔗。民苦之,诣僧。僧曰:“汝知蔗之为糖,而不知蔗之为霜,其利十倍。”因示以法,遂成蔗霜,色如琥珀,称奇品。
561,249下 卷三八之六 直隶资州
蔗餹 《寰宇记》:资州产甘蔗。
直隶绵州
蔗餹 《唐志》:绵州土贡甘蔗。梓州贡蔗餹。《寰宇记》:梓州贡沙餹。
(8)《安徽通志》
《安徽通志》,不同的版本,颇有几个。我用的是陶澍奏修的本子。
卷六四 食货志
物产
果之品,曰桃,曰李,曰杏,曰梅……(最后是)曰甘蔗。
羡林按:由此可见,安徽是产甘蔗的。但是,在后面州府的物产中,却没有哪个地方有甘蔗。这也可以证明,安徽的甘蔗种植,面不广,量不大。
在“滁州”项下,有“蓼花糖”一种。夹注说:“州邑多以芋和糖为之,用相馈遗。”
我为了探讨安徽产甘蔗和沙糖的问题,翻阅了一下《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八“安徽统部”,没有“土产”一项。下面各州府,虽然都有“土产”一项,但没有哪个地方有蔗或糖。因此,关于安徽产蔗的问题,只能暂时悬而不决。
(9)《广西通志》
清金 等监修。一百二十八卷。书成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四库全书》本,卷三一,物产。
565,774上 浔州府
甘蔗各县出。
(10)《云南通志》
清鄂尔泰等监修,靖道谟等编纂。三十卷。书成于乾隆元年(1736年)。《四库全书》本,卷二十七,物产。
570,282下 果属
甘蔗
570,285下 临安府 沙糖 出建水、宁州。
(11)《八纮译史》
清陆次云著。全四卷。自序:“继《大荒经》而作也。”《丛书集成》初编本。
卷二 天竺 物产
椰树甚大,干可造舟车,叶可覆屋,实可疗饥,浆可止渴,又可为酒,为油,为糖,为醋。
榜葛剌
乃东印度也。……言其地广人稠,财物丰衍,赋法十二,文移、刑法、阴阳、医卜、百工、技艺,大类中国。
羡林按:这一段也见于其他书中,上面已引。它对说明中国同孟加拉的文化交流关系,有重要意义。
苏禄
酿柘(蔗)为酒,煮海为盐。
(12)徐继畬《瀛寰志略》
卷首有道光己酉(1849年)刘韵珂序,有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彭蕴章序,有道光戊申陈庆偕跋,有道光二十八年鹿泽长序,有道光戊申徐继畬自序。自序中讲了他撰写此书的过程。原来他于道光癸卯(1843年)因公驻厦门,晤米利坚(美国)人雅裨理,看到他所携的地图册子。后来又看到了地图二册,较雅裨理册子尤为详密,并觅得泰西人汉字杂著数种,复搜求得若干种,荟萃采择,得片纸亦存录不弃。“每晤泰西人,辄披册子考证之。于域外诸国地形时势,稍稍得其涯略。乃依图立说,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久之积成卷帙。每得一书,或有新闻,辄窜改增补,稿凡数十易。自癸卯至今,五阅寒暑,公事之余,惟以此为消遣,未尝一日辍也。”我写这一段的目的,就是想告诉今天的读者,当年中国有识之士渴求了解世界大势,是多么勤苦,多么认真!
此书对19世纪中晚期的清代,对日本的明治维新,有重大的影响。最近美国学人德雷克(Fred. W. Drake)有专著研究此书,名China Charts the World, Hsu Chi-yu and his Geography of 1849,任复兴有汉译本《徐继畬及其〈瀛寰志略〉》,文津出版社1990年版。
全书共十卷,亚、欧、非、美都包括在里面。我现在把有关蔗和糖的资料抄在下面:
卷二 南洋各岛 吕宋
土肥湿,宜稻,产米最多。又产白糖、棉花、麻、烟草、加非、可可子。
西里百 一作失勒密,又作细利窪,诸岛物产,与吕宋略同。
噶罗巴 即爪哇。
巴地所产者,米谷、白糖、加非、燕窝。
卷四 欧罗巴
果实则桃、杏、李、柰、柠檬、柑橘、葡萄、樱桃、橄榄、桑葚、无花果、甘蔗皆有之。
饮用加非,煮汤和以酥、糖。
卷七 佛郎西国
种莱菔,造糖,味同于蔗。
西班牙国 安达卢西亚
产谷、果、丝绵、蜜、酒、油、盐、甘蔗、牲畜。
卷八 阿非利加 努北阿
地产麻、烟、米、酒、二麦、甘蔗、棉花、檀香、乌木、象牙。
桑给巴尔 马加多朔
土产谷、果、金、银、铜、铁、糖、蜡、棉花、象牙、鸟羽、木料、药材。
莫三鼻给
种加非,造白糖。
几内亚
土产黄金、珊瑚、琥珀、纹石、甘蔗、烟草、香料。
公额 一作公我,在几内亚之南
土产铜、锡、甘蔗、胡椒、薯粉、象牙。
毛里西亚岛
土产白糖。
卷九 亚墨利加 北亚墨利加
甘蔗、葡萄、橙柑、加非、胡椒、芋薯之类,皆从欧罗巴移种,亦俱繁硕。
卷九 北亚墨利加米利坚合众国
纽罕什尔国
又产洋参、冰糖、铜、铁、铅。
阿拉巴麻国
产金、铁、稻、谷、果实、甘蔗、烟叶、棉花、洋蓝。
鲁西安纳国
土产甘蔗、棉花,甲于诸国。种蔗十五亩,得糖五千斤。
阿里颜达多里
又有一种树,其脂如糖。秋收其子,作饼甚美。
卷十 南亚墨利加各国
可仑比亚
地产加非、白糖、烟叶、靛饼。
秘鲁
其物产金银之外,兼产铜、铅、水银、胡椒、甘蔗、棉花、药材、橡胶、颜料、香料。
玻利非亚
物产与秘鲁同。
巴拉圭
产牙兰米、甘蔗、棉花、蓝靛、烟叶、蜂蜜、大黄、血竭、桂皮。
巴西
产棉花、白糖、烟叶、加非、可可、红木、牛皮、药材。
歪阿那
亦产白糖、加非。
南北亚墨利加海湾诸岛 古巴
产白糖、加非、酒、烟、金、银、铜、铁、水晶、吸铁石。
(13)《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清王锡祺撰。卷帙繁多,计有:
正编 12帙:
第一帙79种
第二帙46种
第三帙74种
第四帙549种
第五帙31种
第六帙63种
第七帙53种
第八帙26种
第九帙68种
第十帙 146种
第十一帙 42种
第十二帙 21种
续编 58种
再补编 90种
所谓一种,内容不同,长短迥异,中外地理著作都包括在里面,对研究晚清地理,极有裨益。对研究当时有识之士渴望了解世界各国的心情,极有裨益。
正编卷首有王锡祺自序。序中说:“余不学,长益无所成就。然闻人谈游事,则色然喜。阅诸家纪录与夫行程日记,即忻然而神往。……因上溯国初,下逮近代,凡涉舆地,备极搜罗,得若干种,厘为十二帙,约数百万字,续有所获,仍逐次增入。”写序的时间是光绪三年丁丑(1877年)。续编序写于光绪甲午(1894年),再补编序写于光绪丁酉(1897年)。
这一部庞大的地理著作丛抄,我大体上翻检了一遍。现将有关甘蔗与沙糖的资料依次抄在下面。为了醒目起见,我给每一部我抄的书也都编上一个号码,号码与上面相接。
(14)《福建考略》
见本书第一帙。龚柴著。
物产:金、银、铜、铁、锡、铅、靛、水银、栗、米、布帛、纸、烟、茶、药、糖、盐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作者的其他《考略》,比如说《江西考略》、《浙江考略》、《四川考略》、《广东考略》、《云南考略》等等中,却没有种蔗和制糖的记述。这些地方本来也是产糖的。
(15)《岭南杂记》
吴震方著。《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帙,第24册:
四
高州府。春时,民间建太平醮,多设蔗酒于门。
八
燕窝有数种。白者名官燕,丝缕如细银鱼,洁白可爱。黄者次之。中有红者,名血燕,能治血痢。白者入梨,加冰糖蒸食,能治膈痰。
羡林按:翻检到第九帙,见有李调元《南越笔记》一种。按照书名,此书应归到下面“笔记”一项内,其中有关资料,下面再录。
此外,在第九帙,张汝霖著《澳蕃篇》,是专讲澳门的。在本书“澳译”中有:
蔗 奷那
糖 亚家喇
颇有参考价值。但过于细碎,不立专书,抄在这里,以节省篇幅。
(16)《安南小志》
姚文栋译。《丛钞》第十帙,第25册。
《小志》七:
国中输出之物产有……砂糖……
其输入之物品:织布、阿片、铳器、铁器、酒、糕、茶、陶器、纸、生丝、医药、幼童玩弄物、干果、糖糕,其他品则中国制造尤多云。
羡林按:这一段记载非常有趣。当年越南输入的物品,多为中国制造,儿童玩具竟在其中。
(17)《中山传信录》
清徐葆光著。见《丛钞》第十帙,第25册。“中山”指琉球。
起居,日馈生猪、羊各一,鸡二,蛋、鱼、海蛇、海、石
、车鳌、面条、面粉、酱、
、醋、蒜、胡椒、甘蔗、蕉果(冬易以橘)……
23
月令 四月,梯沽红(夹注略),铁钱花开,甘露见于蕉,山丹吐焰、蔗田熟。
24
果有藕、蔗、西瓜、青瓜、木瓜……
(18)《琉球实录》
清钱□□著。(此处原文为“□”,下同)见《丛钞》第十帙,第26册。
甘蔗多红心,而无青皮者。
(19)《东洋琐记》
清王之春著。见《丛钞》第十帙,第26册。
现闻开辟琉球荒土,广植甘蔗。盖因购我中国之糖,出口之银甚夥,故思夺我利权。刻闻复议入口糖税,每百元加抽税银三十元,是欲使中国商民裹足不前也。
羡林按:《丛钞》,第十帙,第27册,清陈家麟著《东槎闻见录》,“物产”“果实”中没有甘蔗。“饮食”中有“酒、酱、沙糖、盐、油等”。
(20)《东南洋岛纪略》
美国林乐知录。《丛钞》第十帙,第27册。
澳大利亚之北有一大岛,名巴布亚……本处人所种米、麦、珍珠米、山芋、茄、瓢、甘蔗、香蕉、肉桂暨各色药料出产,常运至东洋与中国发售。
(21)《海岛逸志》
清王大海著。《丛钞》第十帙,第27册。
二 北胶浪,为巴国东南之区,亚于三宝垅。……苗冬有蔗蔀二处,旧分东西,今合为一。
九 蔗种甚多,红者、白者、乌者、青者,有丝纹如七弦竹者。花如芦荻,一望无际。
(22)《葛剌巴传》
缺名。《丛钞》第十帙,第27册。
呀瓦,即葛剌巴也。产米、胡椒、燕窝、翠羽、白糖、棉花……
按:“呀瓦”即“爪哇”。
(23)《三得惟枝岛纪略》
美国林乐知录。见《丛钞》第十帙,第27册。
运赴英国之糖、酱、米等货,每年约值洋七百余万元。
按:“三得惟枝”,即檀香山。
(24)《海录》
杨炳南著。见《丛钞》第十一帙,第28册。卷首有杨炳南的说明:“余乡有谢清高者,少敏异,从贾人走南海南,遇风覆其舟。拯于番舶,遂随贩焉。每岁遍历海中诸国。所至辄习其言语,记其岛屿、厄塞、风俗、物产。十四年而后反粤。自古浮海者所未有也。与余倾谈西南洋甚悉。因条记之。所述国名,悉操西洋土音,或有音无字,止取近似者名之云。”这讲成书过程,非常具体明确。
一 暹罗国
土产金银钱、锡、鱼翅、海参、鳆鱼、玳瑁、白糖、落花生、槟榔、胡椒……
五 明牙剌(按即孟加拉)
土产鸦片烟、硝、牛磺、白糖……
九 葛剌八(按即爪哇)
土产落花生、白糖、丁香、加达子、蔗、燕窝、带子、冰片、麝香、沉香。
十五 亚里隔国
土产五谷、钻石、金、铜、蔗、白糖。
(25)《欧洲总论》
缺名。见《丛钞》第十一帙,第28册。
果实有桃、杏、李、柰、柑、橘、葡萄、樱桃、橄榄、甘蔗、无花果等。
(26)《航海述奇》
张德彝著。见《丛钞》第十一帙,第28册。
六 安南
橘、橙、甘蔗、槟榔。
十五 巴黎
又地葚,形如桑椹,色红,味酸而甜,大者寸许,乃草本。人皆种于篱下,食必加以白沙糖。
按:此即草莓。
(27)《初使泰西记》
宜垕纂。见《丛钞》第十一帙,第28册。
二十八 布路司(普鲁士,德国)
十八日,本处爵绅拜勒约观造糖作。作在福尔司地方。其糖乃蔓菁所出,即中国所谓塔尔糖者。其色青白而质坚劲。虽溽暑不解。作场建楼数重。将田间所种之蔓菁头,以辘轳提至楼上层,由筐倾于长木槽。槽上有水管浇水,下有滚轮送出,以洗泥滓,为一层,隔层有女工,接上层送出之蔓菁头,切去尖毛,以掷于双层木盘,转至盘豁口,以木锨撮于转桶。桶如淘河之蜈蚣车,以去净尖毛,为一层。隔层又有转磨。磨置于桶中。桶里磨面,皆有龃龉如砻稻之砻,上下有口,上口接送出之菁头,下口出磨烂之菁浆,承以方斗,整而碎之,为一层。又有连案,分铺粗布,舀浆于布以包之,夹以薄铁板,累置于木架,满则开水机,由两端而挤之,以出菁汁,为一层。挤干之渣如豆饼,以饲牛。挤出之汁总承以铅槽,而分流入于提清之锅,锅下有热铁筒以烘之,酌入人骨灰。灰如黑胶以理之,则清汁浮而浊汁沉,为一层。清汁之中,又分次清为两等。故熬成之糖有精粗之别。盖浮者清而中间者微浊也。清出之汁,分管而归于总桶之管分两层。清者由总管之高管而出,数管归于一桶而流入于熬粗 〔18〕 糖之锅中间。微浊者由总桶之矮管而出,归于一桶而流入于熬粗糖之锅,为一层。铜锅椭圆丈许如立卵,周围大小数管,有流入者,泻出者,贯热气者,放气者,皆有关捩。又有圆孔如碗,玻璃隔之,自外而窥锅内之气泡,以验糖之老嫩。用热气以烘,非以火熬也。烘汁成糖,为一层。又菁斗既分清浊,清者提出矣。浊者仍有汁在,则用扁方布袋排而隔以铁片。前所分出浊汁,顺管分灌于布袋,两端以火机转轴而夹挤之,如榨酒,亦归于熬锅,至糖汁已成,泻于大木桶。舀稀糖于薄铁模,如圆筒而尖其底,即所谓塔糖之形也。每塔中国七八斤至二三十斤不等。支模有连架,模口有卷边架孔承模边,纵横排列数十百枚。浇汁其中,凉则凝为糖而色黄。又浇硫水以洗之,热机以烘之,干则洁白如雪,坚硬如石,而运之四海之内,皆食洋糖矣。虽其质色坚白,而味之甘香则弗如蔗糖远甚。西人或称其为炼中国之冰糖所成而昂其价,未有言其为蔓菁轧水而成者也。其烧锅烧酒,味劣无香气,乃番薯所造也。
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记载,在汉籍中实甚少见。这位作者,一位满洲大人,实在是一位有心人。他在书中还提到会见过俾斯麦(书中作毕司马克)。
(28)《使英杂记》
清张德彝著。见《丛钞》第十一帙,第29册。
13 麦素尔
土产米、糖、烟、姜、芝麻、槟榔等。
14 新嘉坡岛
土产铅、胶、烟、米、胡椒、加非、槟榔、豆蔻、皮革、儿茶、树胶、潮脑、沙谷米、甘蔗、榛子等。
槟榔屿
土产与上同
卫拉奚里(正对槟榔屿)
土产亦同上
麻六甲
土产胡椒、甘蔗……
英吉阿那府(南阿美里加正北)
土产糖与木
澳大利亚洲
土产金、银、铜、铁、黑铅、白铅、锡、煤、水银、茶、烟、糖……
威隄蕾坞岛、瓦努阿蕾坞岛
欧瓦路岛(肥鸡——斐济群岛)
土产尚肥,如百果树、芭蕉、甘蔗……
扎美喀岛(牙买加岛)
土产姜、糖、五谷……
特立呢达岛
土产椰子、加非、铁、煤、糖、桃等。
安隄卦岛(在南阿美里加正北)
土产枸子、甘蔗、棉花、茨菇等。
贤契斯兜佛尔岛
土产甘蔗、硫磺、潮脑等。
迺威斯岛
土产惟糖一种。
斗米呢喀岛
土产棉花、加非、椰子、烟、糖。
倭尔真群岛
土产甘蔗、棉花……
巴尔巴多斯岛
土产糖、碱。
贤万三岛
土产甘蔗……
图巴沟岛
土产甘蔗最多。
贤鲁义萨岛
土产多糖。
巴哈玛群岛
土产……甘蔗……
那塔腊(在阿斐里加正南迤东临海)
土产甘蔗、加非……
上面这一些记载十分有用。
45
外国糖分四五种。碎者如中土之红糖、潮白、雪花之类。碎方块者,光明清净,名曰水晶。以上为甘蔗与米谷所造。惟常用者造以蔓菁。其色青白而质坚。虽溽暑而不化。其大块如塔形,上尖下圆而平底,长二三尺,重由七八斤至一二十斤不等。铺中出售,锯成寸方,块厚三四分,按斤论价。所余渣末,价稍廉。
这也是很有用的记载。
(29)《使法杂记》
清张德彝著。见《丛钞》第十一帙,第29册。
冈白鸥士(在亚细亚之东南,南临暹罗湾,东界安南,当即柬埔寨)
土极肥沃,产胡椒、甘蔗……
羡林按:《丛钞》第十一帙,第30册,邹代钧著《西征纪程》,十八,尼科巴群岛:“居民煮果为糖。”录于此,供参考,不另立专节。
(30)《西俗杂志》
清袁祖志著。见《丛钞》第十一帙,第30册。
糖之为用,皆取莱菔制成。莱菔能除煤毒。既济食用,又能除病,益叹天能生人,即能养人。近来制糖,皆以火轮机器,人力尤省。
(31)《闽游偶记》
清吴振臣著。见《丛钞》续编第九帙,第35册。
土产……甘樜(有红白二种。)又有竹樜者,煮汁为糖。糖(有黑砂、白砂二种。)上白者成砖。
(32)《暹罗政要》
清郑昌棪著。见《丛钞》续编第十帙,第35册。
出口米与蔗糖为多。
(33)《法兰西国志略》
清沈敦和辑。见《丛钞》续编第十一帙,第35册。
又种红萝卜,可造糖。
(34)《美国地理兵要》
清顾厚焜著。见《丛钞》续编第十二帙,第36册。
近自欧罗巴移植甘蔗、葡萄、橙、柑、加非、胡椒、芋薯之类,无不繁硕。
此外,麻、亚麻之纺织,甘蔗、枫糖之精制。
洼满的邦 (佛网脱 乏梦读)
物产……蔗……
纽约克帮 (纽约)
物产米、麦、糖……工作铁皮农具……白糖。
倭海阿邦(帼海鹤 华海育)
物产稻、白糖、糖汁蜜……
佛勒尔勒厘邦(佛勒里大 福祸力大 富六里达)
物产棉花、加非、白糖……
蜜士失必邦(美雪雪比……密士希比)
物产白米、白糖……
鲁西安那邦
物产棉花、白糖……
英厘安纳邦
物产中没有蔗和糖。
“工作白糖、糖汁、靴鞋。”
亦伦诺尔邦
“物产麦、五谷、麻、白糖……”
(35)《古巴节略》
清余思诒著。见《丛钞》续编第十二帙,第36册。
物产 古巴地土肥沃,种植最宜,谷果花木俱备,惟地税繁重,必种蔗烟方有利息。若种谷品,即不敷地税、人工之资。……巡行所见,烟蔗外,椰蕉诃子咖啡为多。
(36)《英国论略》
息力□□□著。见《丛钞》再补编第十一帙,第45册。
不止贸易一国一地,乃与天下万国通商也。所运进广州府之货物,如海菜、沙血蝎(原文如此)、洋蜡……所有运出者:茶叶、湖丝、绸缎、手巾、紫花布、夏布……麝香、大黄、白糖、冰糖、糖果、姜黄、银朱等货,一年间所出入之货,价值不下银二千二百万圆,而雅片不在此数。
(37)《游历意大利闻见录》
清洪勋著。见《丛钞》再补编第十一帙,第45册。
烟叶、考非、白糖、红茶四种,亦来自他处,共计值二千万两。
(38)《庚哥国略说》(按即刚果)
清王锡祺著。见《丛钞》再补编第十二帙,第47册。
内革罗人……种五谷、水果、甘蔗……
(39)《万国地理全图集》
缺名。见《丛钞》再补编第十二帙,第50册。
占城 产米,多白糖。
小吕宋岛 出白糖、棉花。
呀瓦岛(爪哇)果实繁多:珈琲、米、谷、白糖。……其都曰葛剌巴,经商甚盛。另有北滨砥利文苏拉圭呀鈒马廓埔头,皆运出珈琲、白糖、米、谷。
印度自主各国,一曰廓尔喀国……产大麦、玉麦、棉花、甘蔗……
榜葛剌国,东印度也。……物产如山,如糖、硝、棉花、鸦片……
巴悉国 其国出红木、珈琲、棉花、白糖。
古巴岛 所运出之白糖、烟、珈琲等货,一年共计银二千万圆。
羡林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在《万国地理全图集》后面,还有林则徐译的《四洲志》等几种,没有什么新材料,我不再抄录了。
(40)《海国图志》
清魏源(1794—1857年)撰。原刻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扩至六十卷。咸丰二年(1852年)增补为一百卷。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法名承贯,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生平著述颇多,而以《海国图志》为最重要。此书传至日本,竞为翻译。对日本的“维新”起了重要作用。此书在本书第二编第七章《欧、美、非三洲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中将作详细介绍。这里就先不谈了。
(41)《厦门志》
清周凯等纂辑。道光己亥年(1839年)开雕。北大图书馆善本部藏。十六卷。
卷七 关赋略 关税科则
食类 糖蜜
冰糖 蜂蜜百斤例一钱二分 白糖 橘饼百斤例一钱 青糖 赤糖例六分 黑糖 乌糖 糖膏 冰糖 麦芽糖每百斤例三分 水糖例一分 甜葡萄百斤例二钱五分(下略)。
卷八 番市略 日本
交易在马崎之大唐街,贸易不用金银,以所有易所无……爱台湾之白糖、青糖。鹿獐等皮,价倍他物。
琉球
有甘蔗酒
苏禄
酿蔗为酒
亚齐 相传旧为苏门答剌国
土产 石蜜(见《唐书·大食传》) 甘蔗
(42)《泉州府志》
清黄任、郭赓武纂。卷首有杨廷璋序,作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定长序、怀荫布序、朱春序,乾隆二十八年郭赓武序。同治庚午(1870年)重刊,有同治九年(1870年)章倬标序。共七十六卷。藏北大图书馆善本部。
卷一九 物产 果之属 甘蔗
丛生似芦,多节,盈握,竿高六七尺。赤色名崑蔗,白者名荻蔗。魏文帝《典论》时方食竿蔗。唐诗:大官还有蔗浆寒。又有一种名菅蔗。旧志所谓荻蔗,用以煮糖。泉地沙园强半皆植菅蔗。甘蔗不中煮糖,但充果食而已。吕惠卿对神宗言(上面已引,今略)。然薯蓣亦侧重,旁出。嵇含《草木状》作竿蔗,谓其挺直如竹竿也。今人乃作甘蔗,误矣。《泉南杂志》(上面已引,今略)。其地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故稻米益乏。国朝丁炜诗:野圃丛生茂,抽竿带叶长。剖时分地味,压处坠天浆。齿健通佳境,肠枯得秘分,世情真嚼蜡,谁解幻为霜。
货之属 糖
有黑砂糖,有白砂糖。白糖有三种,上白曰清糖,次白曰官糖,又次曰贩尾。其響糖、冰糖、牛皮糖,皆煮白砂糖为之。晋江为多,南安、惠安、同安、安溪俱有。闻人茂德言(上已引,今略)。 〔19〕 按《泉南杂志》载煮糖法,误。凡甘蔗汁煮之为黑糖,盖以溪泥,即成白糖。煮冰糖乃以鸭蛋搅之。盛黑糖者曰,下有孔,置于小缸上,上置泥,则下注湿,是为糖水。其清者为洁水。盛水糖以砵凿其底而注湿,为霜水,不用盖泥。初,人不知盖泥法。相传元时南安有一黄姓,墙塌压糖,而糖白。人遂效之。
(43)《遂宁县志》
清张松孙纂,李培峘等修。乾隆丁未刊。卷首有乾隆五十二年寇赉言序、李培峘序、张松孙序,又有乾隆十一年柴鹤山旧序。共十二卷。藏北大图书馆善本部。
卷四 土产 果之属 甘樜
《通志》:蔗有三种,赤崑蔗,白竹蔗,亦曰蜡蔗,小而燥者荻蔗,抽叶如芦,可充果食,可作沙糖。邑产最佳,□(漫漶)号名品,因有糖霜之号。
(下面抄录了一段《糖霜谱》,今略。)
(44)《广州府志》
清史澄等纂,冯端本等主修。光绪五年(1879年)刊本。共一四三卷。北大图书馆善本部藏书。
卷一六 舆地略八 物产 果品 蔗
诸蔗,一名甘蔗。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断而食之,甚甘,彼人谓之石蜜。蔗之珍者曰雪蔗,大径二寸,长丈,质甚脆,必扶以木,否则摧折。《世说》云:扶南蔗,一丈三节,见日即消,风吹即折,是也。其节疏而多汁,味特醇好,食之润泽人,不可多得。今常用者曰白蔗。食至十挺,膈热尽除。其紫者曰崑蔗,以夹折肱骨,可复接。一名药蔗。其小而燥者曰竹蔗,曰荻蔗。皮坚节促,不可食,惟以榨糖。糖之利甚溥,粤人开糖房者,多以致富。盖番禺、东莞、增城糖房十之四。蔗田几与禾田等矣。凡蔗每岁二月必斜其根种之,根斜而后蔗多庶出。根旧者以土培壅,新者以水久浸之,俟出萌芽乃种。种至一月,粪以麻油之麸。已成干,则日夕揩拭其螆,剥其蔓荚而蔗乃畅茂。蔗之名不一,作
![]()
。蔗之甘在干在庶也。蔗正本少,庶本多,故又曰诸蔗。诸,众也。庶出之谓也。庶出者尤甘,故贵其庶也。曰都蔗者,正出者也。曹子建有都蔗诗。张协有都蔗赋,知其都之美而不知其诸之美也。增城白蔗尤美。冬至而榨,榨至清明而毕。其蔗无宿根,悉是当年,故美。榨时,上农一人一寮,中农五人,下农八之十之。以荔枝木为两辘,辘辘相比若磨然。长大各三四尺,辘中余一空隙,投蔗其中,驾以三牛之牯,辘旋转则蔗汁洋溢。辘在盘上,汁流槽,然后煮炼成飴。雪蔗数年始折,高逾一丈。又铁蔗可以续骨。糖蔗专以为糖。据《南中八郡志》、《广东新语》、《西樵山志》参修。葱糖极白而后(无?)滓(?)。乌糖用甘蔗汁煮。黑糖烹炼成白,擘鸭卵搅之,使渣滓上浮。《老学庵笔记》云:始自唐太宗时贡使所传。古饮蔗浆。南人云:甘蔗可消酒。司马相如《乐歌》曰:太尊蔗浆析朝酲,是其义也。唐初以蔗为酒。后煎为蔗餳。又曝为石蜜。糖霜则自大历间有邹和尚传其法。福建四明番禺有冰糖,他处皆颗碎色浅味薄。唯竹蔗绿嫩味厚,作霜最佳。浊而黑曰黑片糖,清而黄曰黄片糖。一清者曰赤沙糖,双清者曰白沙糖。次清而近黑者曰粪尾。最白者以日曝之,细如粉雪,售于东南二洋,曰洋糖。次白者行于内地。凝结成块坚而莹黄白相间,曰冰糖,亦曰糖霜。据《南方草木状》、王灼《糖霜谱》、《粤东笔记》、《广东新语》、《张府志》参修。
食品类 糖通
广中市肆卖者有茧糖,窠丝糖也。其炼成条子而玲珑者曰糖通。吹之使空者曰吹糖。实心者,小曰糖粒,大曰糖瓜。铸成番塔、人物、鸟兽形者曰饗糖。吉礼多用之。祀灶则以糖砖,燕客以糖果。其芝麻糖、牛皮糖、秀糖、葱糖、乌糖等,以为杂食。秀糖称东莞糖,通称广州。
(45)《澄海县志》
李书吉、王恺纂修。嘉庆十九年刻本。
卷六 风俗 生业 第8页
行舶艚船,亦云洋船。商船之载货出洋,闽粤沿海皆有之。闽船绿头较大,潮船红头较小,用粉白油腹,而甚便于行,故名。各有双桅、单桅之别。其船头目有三:首出海掌数,兼管通船诸务。次舵公把舵。次押班,能直上桅端,整修索帆等物。邑之富商巨贾,当糖盛熟时,(按糖赤白不同,皆绞甘蔗汁煮成,惟澄人习此,故以煮糖。佣工雷琼等处甚多)。持重货,往各乡买糖,或先放账糖寮(即煮糖厂),至期收之。有自行货者,有居以待价者。候三四月好南风,租舶艚船,装所货糖包,由海道上苏州、天津。至秋,东北风起,贩棉花色布回邑,下通雷琼等府。一往一来,获息几倍,以此起家者甚多。
(此条承蔡鸿生先生惠告)
(46)《东莞县志》
陈伯陶修纂。宣统三年铅印本。
卷一三 物产上 果类(首列蔗,次列蕉,三列荔枝)
蔗 诸蔗,一曰甘蔗。交趾所生,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断而食之,甚甘。榨取其汁,曝数日成飴,入口消释,彼人谓之石蜜。《南方草木状》:粤中尝食者,曰白蔗。食至十挺,膈热尽除。其紫者,曰崑蔗。以押折肱骨,可复接。皮坚节促者,为竹蔗,为荻蔗,止可榨糖。糖之利甚丰。(六页)番禺、东莞、增城,糖居十之四,其蔗田几与禾田等。凡蔗以岁二月,必斜其根种之。根斜而后蔗多庶出。根旧者以土培壅,新种必先以水浸,出萌芽,种。至一月,粪以麻麸,已成竿,须揩去其螆,剥其蔓荚,而蔗乃畅茂。《粤中见闻》:邑中水乡,多种白蔗及木蔗,一年即成。无宿根,山乡多种竹蔗。初年曰新栽,次年曰旺头。三年曰老蔗。榨糖甜而清,尤佳。采访册……(七页)
按邑中诸果蔗为最,蕉次之,荔枝、龙眼、橄榄等又次之。缘邑人榨蔗为糖,其制法旧胜于他县,故获利厚而种植多。近因外洋以萝菔制糖搀入内地,邑之糖业渐衰落矣……(十一页)
(以上两条材料承中山大学历史系章文钦先生抄示)
(47)《福州府志》
清鲁曾煜等纂修,共七十六卷,卷首有徐景熹等序,徐序作于乾隆甲戌。现藏北大图书馆善本部。
卷二五至二六为“物产”。卷二五 物产一 果之属 甘蔗
《三山志》:二种,短者似荻节而肥,长者可八九尺,似竹管。宋孝武送蔗百挺与魏太武。今郡人称之为杖。互见糖类。
卷二六 物产二 货之属 糖
《闽书》引《本草图经》:蔗有两种,赤色名崑蔗,白色名荻蔗。出福州以上,皮节红而淡。出泉、漳者,皮节绿而甘。其干小而长者,名菅蔗,又名蓬蔗。居民研汁煮糖,泛海鬻吴越间。糖有二种:曰黑糖,曰白糖。有双清,有洁白。炼之有糖霜,亦曰冰糖。有蜜片,亦曰牛皮糖。其法,先取蔗汁煮之,搅以白灰,成黑糖矣。仍置之大瓷漏中,候出水尽时,覆以细滑黄土,凡三遍,其色改白。有三等:上白名清糖,中白名官糖,下名奋尾。其所出之水,名糖水矣。官糖,取之再行烹炼,劈鸡卵搅之,令渣滓上浮。复置瓷漏中,覆土如前,其色加白,名洁白糖。其所出之水,名洁水矣。又取烹炼,成糖霜、蜜片矣。瓷漏器如帽盔,底串一眼出水其处也。初,人莫知有覆土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压于漏端,色白异常,因获厚赀,后人遂效之。
(48)《福建通志》
清谢道承、刘敬与总辑。共七十八卷。卷首有乾隆二年(1737年)郝玉麟等序。现藏北大图书馆善本部。
卷一○、一一 物产。 卷一○ 福州府 果之属
甘蔗 赤者曰崑蔗,白者曰荻蔗。土人捣取其汁,以为沙糖。
兴化府
货之属 糖 冰糖 曾师建《闽中记》:荻蔗,节疏而细短,可为稀糖,即冰糖也。
果之属 甘蔗
泉州府
货之属 糖 俱出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四县。
果之属 蔗
漳州府
货之属 糖
果之属 蔗
延平府
货之属 糖
果之属 没有蔗。
建平府
货之属 糖 出建阳、崇安二县。
果之属 蔗
邵武府 货之属没有糖。
果之属 甘蔗
汀州府
货之属 糖
果之属 蔗
福宁府
货之属 糖
果之属 蔗
台湾府
货之属 糖 冰糖
果之属 蔗
永春州
货之属 糖
果之属 甘蔗
(49)《福建通志·台湾府》
清道光九年(1829年)陈寿祺总纂。《台湾文献丛刊》第84种。共有“诏谕”等35项。“物产”是其中的一项。其中有“甘蔗”,还有“糖”。仅有其名而已,没有任何资料价值。
(50)《广东通志》
清鲁曾煜等辑修,共六十四卷。卷首有雍正九年(1731年)郝玉麟、鄂弥达表。书藏北大。
第五二卷 物产志
诸蔗 一名甘蔗。南人云:可消酒。又名干蔗。司马相如《乐歌》曰:大尊蔗浆析朝酲。是其义也。泰康六年秋。扶南国贡诸蔗,一丈三节(《草木状》)。
交阯有甘蔗,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断而食之,甚甘。笮取汁,曝数时,成飴,入口消释,彼人谓之石蜜。(夹注)《南中八郡志》:按粤东蔗糖行四方。《肇庆志》云:始于闽人浮连种蔗为之。今利侔于闽矣。《潮州志》云:葱糖极白而无滓。乌糖用甘蔗汁煮。黑糖烹炼成白,劈鸭卵搅之,使渣滓上浮。《老学庵笔记》云:始自唐太宗时贡使所传。
羡林按:这一段话上面已屡见。我之所以仍加以抄录者,不过想指出,清代编地方志者,不管是省志,还是府志、县志,抄录者多,而亲身调查者少。使用这一类资料,要多加小心。
(51)《海国闻见录》
清陈伦炯著,有雍正八年(1730年)自序。见台湾《中国史学丛书》续编35。
南洋记 安南
产金、楠、沉诸香……糖,与交阯相类。
(52)《琉球国志略》
清周煌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刊本,台湾华文书局《中华文史丛书》之12。共十六卷。
卷一四为“物产” 货之属
糖 碾小蔗汁熬成。亦有冰糖、白霜。闻天使馆闲时,国人设厂造糖其中。
果之属 蔗 色红节短,一年皆有。小者用以造糖。
(53)《使琉球记》
清张学礼撰。《丛书集成新编》97。附《中山纪略》:“所出土产,惟蕉布琉璜。其烟、刀、纸张、折扇、漆器之类,皆来自日本国。”没有讲到蔗和糖。但讲到与日本的贸易关系,有参考价值,所以我也抄录下来。
(54)《台湾使槎录》
清黄叔璥撰。卷首有乾隆元年(1736年)鲁曾煜序。共八卷。台湾《丛书集成新编》97。见《畿辅丛书》。
卷三
蔗苗,种于五六月,首年则嫌其嫩,三年又嫌其老,惟两年者为上。首年者熟于次年正月。两年者熟于本年十二月。三年者熟于十一月。故硖煮之期,亦以蔗分先后。若早为砍削,则浆不足而糖少。大约十二月正月间,始尽兴工,至初夏止。初硖蔗浆,半多泥土。煎煮一次,滤其渣秽,再煮入于上清,三煮入于下清,始成糖。入,待其凝结,用泥封之,半月一换,三易而后白,始出
晒干,舂击成粉入篓,须半月为期。未尽白者,名曰糖尾。并
再封,盖封久则白,封少则淄,其不封者则红糖也。所煎之糖,较闽粤诸郡为尤佳(《东宁政事集》)。
插蔗之园,必沙土相兼,高下适中,乃宜。每甲栽蔗,上园六七千,中园七八千,下园八九千(地薄蔗瘦。多栽冀可多硖糖斤)。三春得雨,易于栽插。无雨亦犁种,但戽水灌溉,为力颇艰。十月内筑廍屋,置蔗车,雇募人工,动廍硖糖。上园每甲可煎乌糖六七十担,白糖六七十,沙土陶成,中园下园只四五十担。煎糖须觅糖师,知土脉,精火候,用灰(汤大沸,用砺房灰止之),用油(将成糖,投以萆麻油),恰中其节。煎成置糖槽内,用木棍频搅,至冷便为乌糖,色赤而松者,于苏州发卖。若糖湿色黑,于上海、宁波、镇江诸处行销。至制白糖,将蔗汁煎成糖时,入糖
内,下用
锅盛之,半月浸出糖水,名头水。次用泥土盖
上,十余日,得糖水,名二水。再用泥土覆十余日之糖水,名三水。合煎可为糖膏。或用酿酒,每
白糖只五十余斤。地薄或糖师不得其人,糖非上白,则不得价矣。每廍用十二牛,日夜硖蔗。另四牛载蔗到廍。又二牛负蔗尾以饲牛。一牛配园四甲或三甲余。每园四甲,现插蔗二甲,留空二甲,递年更易栽种。廍中人工,糖师二人,火工二人(煮蔗汁者),车工二人(将蔗入石车硖汁),牛婆二人(鞭牛硖蔗),剥蔗七人(园中砍蔗,去尾去箨),采蔗尾一人(采以饲牛),看牛一人(看守各牛)。工价逐月六七十金。
唐大历中,邹和尚始教民黄氏造蔗霜法。其器用有蔗削、蔗镰、蔗凳、蔗碾、抬床、榨斗、漆瓮之属。今蔗车两石矗立,状如双碾,夹取其汁,想即蔗碾遗制。酒有蔗浆用餳汁酿成,与荔子酒俱味极甘。北路有用梨仔茭酿酒者,又在蔗浆荔子之下。
(55)《台湾府志》
清高拱乾纂辑。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刊本。台湾《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地区1。共十卷。
卷七 风土志 土产 果之属 甘樜
性温,味甘,有红白二种。又有一种干小者,名曰竹樜,煮汁成糖。
货之属
糖 有黑砂糖,有白砂糖。
冰糖 用糖煮成,如坚冰。
(56)《重修台湾府志》
清周元文重修,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台湾《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地区2。共十卷。
卷七 风土志 土产
完全与《台湾府志》同。
另外还有一部乾隆六年(1741年)重修的《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内容全同。
(57)《续修台湾府志》
清余文仪主修。同上丛书台湾地区5。共二十六卷。
卷一七 货币 糖 有黑白二种
冰糖
附考
台人植蔗为糖,岁产二三十万。商船购之,以贸日本、吕宋诸国(《稗海纪游》)。
蔗苗种于五六月……下面一长段引《东宁政事集》,与上面(54)《台湾使槎录》同,今略。
台人十月内筑廍屋……下面一长段引《赤嵌笔谈》,与《台湾使槎录》同,今略。
唐大历中……这一长段也见于《台湾使槎录》,今略。
下面还有几段,是《台湾使槎录》所没有的。因为十分重要,我也抄在下面:
三县每岁所出蔗糖约六十余万篓。每篓一百七八十斤,乌糖百斤,价银八九钱。白糖百斤,价银一两三四钱。全台仰望资生,四方奔趋图息,莫此为甚。糖斤未出,客人先行定买。糖一入手,即便装载。每篓到苏,船价二钱有零。自定联之法。非动经数旬,不能齐一。及至厦门,归关盘查。一船所经,两处护送。八次挂验,俱不无费。是以船难即行,脚价贵而糖价贱矣。(同上)
海船多漳泉商贾。贸易于漳州,则载丝线、漳纱、煎绒、纸料、烟、布、席草、砖瓦、小杉料、鼎铛、雨伞、橘柚、青果、橘饼、柿饼。泉州则载磁器、纸张。兴化则载杉板、砖瓦。福州则载大小杉料、干笋、香菰。建宁则载茶。回时载米、麦、菽豆、黑白糖餳、番薯、鹿肉,售于厦门诸海口。或载糖、靛、鱼翅至上海。小艇拨运姑苏行市。船回则载布匹、纱、缎、果棉、凉暖帽子、牛油、金腿、包酒、惠泉酒。至浙江则载绫罗、绵绸、绉纱、湖帕、绒线。宁波则载棉花、草席。至山东贩卖粗细碗碟、杉枋、糖、纸、胡椒、苏木。回日则载白蜡、紫草、药材、茧绸、麦、豆、盐、肉、红枣、核桃、柿饼。关东贩卖乌茶、黄茶、绸缎、布匹、纸、糖曲、胡椒、苏木。回日则载药材、瓜子、松子、榛子、海参、银鱼、蛏干。海壖弹丸,商旅辐辏,器物流通,实有资于内地。《赤嵌笔谈》
卷一八 草木
甘蔗 性温,味甘,有红白二种。又干小者名曰竹蔗,煮汁成糖。
(58)《台湾通志稿》
三十八卷,清薛绍元、王国瑞纂辑。同上丛书台湾地区6。稿本影印。
物产志 草木类 甘蔗
《广志》:竿蔗,又名都蔗。皮带红而节短。亦有青黄皮者。北路初植不佳,近则甘脆,不亚内地。(诸罗县志) 有红白二种。又干小者名曰竹蔗,煮汁成糖。(台湾府志) 邑产甚多。(凤山县志) 性温,酱(羡林按:此字似涂掉)浆甘。(彰化县志) 皮有青纭(涂掉)红二种。(噶玛兰厅志) 性冷味甘(淡水厅志)。 湖东西南寮等社有之。(澎湖厅志)
谨按:蔗味甘,故谓之甘蔗。状似竹,故谓之竿蔗。又名蔗。《西京杂记》云:
蔗二十五区是也。又考司马相如《乐歌》云:太尊蔗浆析朝酲。是蔗浆也,可消酒。
羡林按:在台湾出版的《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地区许多县志、厅志中,例如上面引的那几种中,都有些关于甘蔗和糖的记述。因为并没有什么新东西,为了节省篇幅起见,我不再抄录了。
地理著作中的资料就抄到这里。
4.中外作者的游记
属于这一项的书籍,有的同地理著作难以区分。因此,我也不去勉强划分。上面地理著作一项收书极多,留给现在这一项的就不多了。反正重要意义在于资料,而不在把书归入哪一项。
(1)《海国闻见录》
清陈伦炯撰。有雍正八年(1730年)陈自序。书分上下两卷。
上卷 南洋记 安南
产金楠沉诸香、铅、锡、桂皮、象牙、绫、绢、燕窝、鱼翅、赤菜、糖,与交阯相类。
(2)《使滇杂记》
清徐烱撰,作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临安甘蔗小而佳。造糖供通省之用。永昌有黑色者。
5.笔记
我在上面曾指出来过,笔记几乎是中国一种特有的,使用非常广的著述体裁,历代都有不少,而且总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到了清代,笔记已经达到了极为可观的数量。但是,笔记记述驳杂,往往没有什么排列原则和体系。兴之所至,一有灵感,立即来上一条。在浩如汪洋大海的笔记丛中,再加上这样一种写作特点,又几乎没有索引一类的东西,要想从中寻觅有关甘蔗和蔗的资料,简直像是大海捞针,苦不堪言。我在这大海中捞了几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捞。我现在就把我捞的结果抄在下面。
(1)《广阳杂记》
清刘献廷撰。有关资料已经抄在第九章“白糖问题”,(三)“明代中国白糖的熬制方法”。
(2)《表异录》
王淑士辑。这一部书也可以归入明代。因为明崇祯时刊出过。到了清康熙戊子(1708年)又雠校数过,加以刊印。
卷八 花果类
甘蔗 一名诸蔗(出相如赋)。 一名都蔗(出曹子建诗)。 亦作邯(出《神异经》)
(3)《纯常子枝语》
清文廷式(1856—1904年)撰。廷式,江西萍乡人。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升侍读学士,兼日讲官起居注。工词,名噪京师。中日甲午之战,主战甚力,激烈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与康有为、陈炽等在北京发起强学会,遭御史杨崇伊参劾,革职永不叙用。戊戌政变,曾避地日本。有《闻尘偶记》、《纯常子枝语》、《云起轩词钞》等著作。
《纯常子枝语》是一部规模极其巨大的笔记。涉及范围极广,上天下地,古今中外,几乎都有。从中可见当时变法图强,有世界眼光的先进的知识分子,读书之广,知识之博。
我现在从这一部巨著中抄点资料。
册(一) 第287页
安徽老人传治咳嗽方:用干瓜子壳四五十枚冲水,少加冰糖,服之可愈。(羡林按:“干”字,原作“生”字,涂掉。)
册(三) 第784页
东坡诗:已输岩蜜十分甜。或释岩蜜为樱桃,此附会之说耳。东晋佛陀跋陀译《大方等如来藏经》云:淳蜜在岩树中,无复群蜂围绕守护。此岩蜜二字之所本。
册(六) 第1903页
世界商业史云:商业之发达,实以十字军后为最隆盛。十字军以前,东西洋交易,虽未全断,而较之太古,不及十之三四。自十字军兴,东西洋贸易乃大盛,货物流转,甚为活泼。盖十字军之役,于宗教之目的虽未发达,而别显一大功果者何?即其从军之人知东洋之文化胜于欧洲,感染其风俗,慕其产物,将之而归,如沙糖、装饰品及真珠等输入欧洲,年多一年。且不独有形之货物也。即无形之学问技术亦因之而西渐。故余辈以十字军为东西两洋交通再兴之媒,非过论也。余谓宗教之事立于仁慈,而其祸之激,必生惨烈。至惨烈之极,复开文明,循环迭见,靡有穷也。善观其通者,于时时在在可以遇之于目前也。
羡林按:文廷式所云之“世界商业史”,不知系泛指,或系一专门书名。这一段议论,大概在一百年前之欧洲,流传颇广,其中确含部分真理。我所注意者是“沙糖”。这条材料,我曾找到过,但微有不同。我在这里,先不讨论 〔20〕 。
(4)《南越笔记》
清李调元著。共十六卷。
卷一四 蔗
蔗之珍者曰雪蔗。大径二寸,长丈,质甚脆,必扶以木,否则摧折。《世说》云:扶南蔗一丈三节,见日即消,风吹即折是也。其节疏而多汁,味特醇好,食之润泽人,不可多得。今常用者曰白蔗。食至十挺,膈热尽除。其紫者曰崑蔗。以夹折肱,骨可复接。一名药蔗。其小而燥者曰竹蔗,曰荻蔗。连冈接阜,一望丛若芦苇。然皮坚节促,不可食,惟以榨糖……
羡林按:下面还有,一直到“曰冰糖,亦曰糖霜”。这一大段完全抄自屈大均《广东新语》。我统统省略。下面还有几句,看来是李调元的话:
余尝舟至罗定州之界碑塘,见岸上灶烟冲突。停舟上岸访之,始见作糖之法,一一不爽如此。
(5)《小知录》
清陆风藻辑。嘉庆甲子年(1804年)刊。卷首有嘉庆甲子七月朔钱大昕序。共十二卷。
卷一○ 饮食
糖《表异录》:宇文让置毒糖
。今元宵。《子明通记》,永乐十年元夕,听臣民赴午门观鳌山三日,以糖圆油饼为节食。
蔗飴《集韵》糖名,玄奘《西域记》以西域石蜜来,询知其法。用蔗汁蒸造。太宗令人制,色味皆逾其初。中国有沙糖之始。按《物原》谓孙权始效交阯作蔗糖。而宋玉《大招》有柘浆。《后汉·显宗纪》有猊糖。《齐民要术》有茧糖。《隋书·真腊传》有沙糖。非始于唐也。
果木
![]()
甘蔗,一名甘
,亦谓都蔗。曹子建有都蔗诗。东方朔:南方有
![]()
林。相如赋:诸柘巴苴。诸蔗,甘蔗也。《通志》:赤者名崑
蔗,白者名竹蔗。
(6)《艺林汇考》 〔21〕
《四库全书提要》云:“四十卷,国朝沈自南撰。自南,字留侯,吴江人,顺治壬辰(1652年)进士。……是书凡五篇,曰栋宇,曰服饰,曰饮食,曰称号,曰植物。……其所征引,博赡有根柢。……又有采必载书名,令习其书者,可一望而知;欲观原文者,亦可按籍以求。”
卷二 饮食篇 羹豉类
859,198下—200上
《容斋随笔》:糖霜之名,唐以前无所见……
羡林按:上面已抄录,今略。
859,199下
《能改斋漫录》:近世造糖之精者,谓之狮子乳糖……
上面已录,今略。
859,199下
《演繁露》:《太平御览·异物志》曰交趾甘滋,大者数寸……
上面已录,今略。
859,200上
《宛委余编》:石蜜,非蜜也。《本草》云:石飴也。生武都,此品今不见。今所谓石蜜者,糖精也。案《唐书》,番胡国出石蜜,中国贵之。上得其法,令扬州煎诸蔗之汁造焉。色味逾于西域。《异物志》云:交趾之单(羡林按:应作“甘”)滋,大者数寸……
前面已录,今略。
859,200上
《名义考》:杜诗:“崖蜜亦易求。”注以为樱桃。《南中八郡志》:榨甘蔗汁曝成饮(飴?)谓之石蜜。诗注:枳枸树,高大似白杨。有子着枝端如指,长数寸。啖之甘美如飴。八月熟。亦名木蜜。《孔氏六帖》:蜀中有竹蜜蜂,好于野竹上结窝,窝与蜜并绀色,甘倍于常蜜。《一统志》:安南有波罗蜜,大如冬瓜,皮有软刺。五六月熟,味最甜香,食能饱人。
859,204下—207上
羡林按:这几页讲到
,讲到餳,讲到飴等等。我在上面已经谈过,不再抄录。只有859,207上一段话还有点资料价值,录之如下:
然唐史已载糖蟹曰:蟹之将糖,躁扰弥甚。岂其以白糖淹之耶?(夹注)按古乐府有“酒无沙糖味”句,“沙糖”二字不始于唐也。
(7)《湛园札记》
《四库全书提要》云:“四卷,国朝姜宸英撰。宸英,号西溟,慈谿人,康熙丁丑进士。”
羡林按:此书卷二有一条札记,没有多少资料价值,录之以广见闻:
859,592上
《摩揭它国传》:太宗遣使取熬糖法,诏扬州取蔗,作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此则中国用糖之始。以诸蔗为糖,其法始于佛氏。然《吴志·孙休传》已有甘蔗餳矣。
(8)《癸巳存稿》
清俞正燮(1775—1840年)撰。原稿三十卷,为缮写方便,分《存稿》与《类稿》两次刊刻,内容和体例大致相同。
卷五引余文仪《台湾府志》
蔡世远送黄侍御巡按台湾序云:……物产繁滋,果![]()
蛤,流黄、水藤、糖、蔗,靡不充裕,固东南之大聚落也。
(9)《癸巳类稿》
俞正燮撰。内容上面已介绍过。十五卷,与《癸巳存稿》同。
卷九 台湾府属渡口考
……泛海者以鸡笼山为准则也。山中番族百四十有奇。人无姓,依妇以居。山田植薯芋、甘蔗……番有生熟。熟番属中国,号中国曰唐……熟番畏生番。每出捕鹿,收芋、蔗,啁哳而歌。大意言愿出行不遇生番,然遇生番则尽力杀之……
6.类书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类书,其出现之早,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延续时间之悠久,在世界上,实无与伦比。类书,有点像今天的百科全书,是专门供人查阅的,是一个国家文化教育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时的一个标志。在上面唐、宋、元、明各章中,我都从类书中抄录了一些有关甘蔗和糖的资料。到了清代,类书发展到了空前的水平。种类之多、之大,远迈前古。但是,类书也自有它的局限性,这是由它的性质所决定的。它抄录多,而创新少,材料不都是有用的。因此,我在下面仅选几部有代表性的类书,挑拣比较有用的资料,加以抄录。
(1)《渊鉴类函》
清张英等奉敕撰。前有康熙四十年(1701年)序。共四百五十卷,收入《四库全书》中。982—993。
992,791下—793下 卷四○四
甘蔗一
引《说文》、王灼《谱》、《神异经》、《广志》、《南中八郡志》、《世说》、楚辞、《汉书·礼乐志·郊祀歌》等,所有这一些,上面都已抄录,今略。
甘蔗二
引《江表传》、《世说》、魏文帝《典论》等,上面已录,今略。接着一条引《三国典略》,今录如下:
陆纳反湘州,夜袭巴陵。晨至城下,宜丰侯修出垒门,坐胡床以望之。纳众乘水来攻,矢下如雨。修方食甘蔗,曾无惧色。部分军旅,鼓而进之,遂获其舰一,生擒六十人。纳遂归保长沙。
下面又引沈约《宋书》“魏主致意安北……”一段,《南史》“庾仲文好货……”一段,《齐书》“宜都王铿善射……”一段,“永明十年范云使魏……”一段,《魏史》“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引兵攻彭城……”一段,《梁书》“庾沙弥性至孝……”一段,《隋书》“大业三年常骏使赤土国……”一段,《西域传》太宗遣使摩偈陀一段,都略。接着一段:
《云南记》曰:唐韦齐休聘云南,会州都督刘宽使致甘蔗,节疏似竹,许(?)削去后,亦有甜味。
下面又引《唐书》郭汾阳一段,略。
甘蔗三
这里面都是类似典故的短语,有“析酲”、“愈疾”。夹注引《郊祀歌》、《野史》卢绛的故事。因糖为霜,杂瓜作酒。夹注引宋王灼《糖霜谱》。
甘蔗四 992,793上
仍然是一些典故短语:增消残醉。(夹注,下同)元稹诗:甘蔗消残醉。傍湖田。韦应物诗:姜蔗傍湖田。对松筠。杜甫诗:偶然存蔗芋,幸各对松筠。吴刀截断。见舒信道诗:冰刀切下。古诗:冰刀切下水晶盘,坚节谁将冷眼看。
甘蔗五 992,793上下
引魏曹植诗,略。引唐舒信道诗,略。引晋张协《都蔗赋》,略。
羡林按:此书卷三九一食物部,没有糖,而有蜜,蜜二(石蜜附) 992,587—588没有能区别岩蜜与石蜜。真正与沙糖有关的石蜜,只有一条涉及:刻庐,《地理志》:西域自拂菻西南度碛二十里,有国曰磨邻,曰老勃萨,刻石蜜为庐,如 状。下面992,588又有“餳”,引书我在上面都已抄录,略。但必须指出,此书并没有能区别
与餳。
(2)《骈字类编》
清吴士玉、沈宗敬等奉敕撰。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敕撰,雍正四年(1726年)告成,共二百四十卷。《四库全书》994—1004。
卷一七一 1001,677上
糖 有糖霜、糖蟹、糖酪等条。
餳 有餳粥、餳,餳字、餳白等条。
飴 有飴津、飴露、飴盐、飴醴、飴餳、飴蜜、飴饵等条。
羡林按:这里没有“ ”字。估计撰者也没有能分清“餳”和“
”。
卷一七七 1002,69上—71下
林 引《神异经》,略。方回《次韵张耕道喜雨诗》:香润回瓜圃,声酣起蔗林(见“瓜圃”条)。
蔗苗 引《糖霜谱》。
蔗尾 引《晋书·文苑传》顾愷之语。李俊民《游青莲诗》:渐佳如蔗尾,薄险似羊肠。
蔗滓 引《洞天清录》米南宫事。
羡林按:下面词条很多,引诗文量大,抄不胜抄。除有史料价值者加以抄录外,只写词条,不录引文。
蔗榨 引洪希文《糖霜诗》。
蔗浆 引《宋史·乐志》:羽觞更陈,厥味清凉,饮之不烦,又有蔗浆。下面引《糖霜谱》、《乾淳岁时记》、梁元帝《谢东宫赉瓜启》,于邵《谢赐柑子状》、洪咨夔《老圃赋》、杜甫《入奏行 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蔗浆归厨金碗冻,洗涤烦热足以宁君躯。又《进艇诗》: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王维诗,一首上面已抄录。又《春过贺遂员外药园诗》:蔗浆菰米饭,蒟酱露葵羹。钱惟演诗、晁补之诗、许有壬诗、陆游诗、耶律楚材诗、马祖常诗、周权诗、顾瑛诗。
蔗竿
蔗条
蔗挺
蔗节 引谢惠连《祭古冢文》:水中有甘蔗节及梅里核瓜瓣,皆浮出,不甚烂坏(见“瓜瓣”条)。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诗:味苦莲心小,浆甜蔗节稠。方回诗。
蔗味 引《齐民要术》、《群芳谱》。
蔗名 引何逊《七召》。
蔗色 《糖霜谱》。
蔗利 《泉南杂志》。
蔗境
蔗橘
蔗芋
蔗藕 引祝允明《南园赋》、徐渭诗。
蔗山 引《名山记》。
蔗田
蔗畦
蔗庵
蔗削
蔗
蔗凳
蔗碾
蔗糖 引《群芳谱》、《糖霜谱》。
蔗霜 引《蔬食谱》: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见“秫粉”条)。引《糖霜谱》、《两钞摘腴》、《熙朝乐事》。黄庭坚诗、杨万里诗、《清明果饮诗》、王逢词。
蔗餳 引《元史·泰定帝纪》、《江表传》、《容斋随笔》。陆龟蒙《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野馈夸菰饭,江南贾蔗餳。
蔗飴
蔗蜜
蔗引刘孝感《谢东宫赐净馔启》:饼兼髓乳,浆包蔗
。
蔗酒
蔗酎 引王勃《七夕赋》:香涵蔗酎,吹肃兰旌。
蔗杖
蔗庶 引吕惠卿言。
蔗长
蔗熟
蔗冷
(3)《分类字锦》
清何焯、陈鹏年等奉敕撰。《四库全书》1005—1007。
1007,410下,卷五十二
蔗第二十五
(二字成对) 流液 清津
(二字备用) (仄)红蔗 艻蔗 西蔗 杜蔗 诸柘 醒酒:引韩翃诗:加餐共爱鲈鱼肥,醒酒仍怜甘蔗熟。畦蔗:引黄庭坚诗。百挺 为杖 绛节 酿液 榨沈 蔗酒 若胫 盈丈 蔗境 (平)柘浆 横生 浆甜 成飴 蔗霜
(三字成对) 销内热 破余酲
(三字备用) (仄)冰皎皎 压春冷 消残醉 爪哇蔗 子母蔗 将军杖 黄金颡 (平)![]()
林 节如鞭 析朝酲 甘蔗餳 春雨余
(四字备用) (仄)唐韵谐易:引卢绛故事 一节数寸 渐入佳境 (平)色弄鹅黄 泛海售商:引《泉南杂志》;根在公前:引《谈薮》甄龙友故事。 本末味均
(4)《佩文韵府》
清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撰。《四库全书》1011—1028。
1011,559—560 没有“糖狮”。《韵府群玉》中有,见《四库全书》951,38。
1015,561—563 没有“糖霜”。《韵府群玉》中有,见951—241。
1015,603下,卷二二之七 柘浆
1015,835下—836上 餹
干餹 滑餹 卖糖 沙糖 熬糖 药糖 蜜糖 湿糖 软餹 蜂糖 霜糖 蟹将糖
1024,524下—525下 蔗
射蔗 啖蔗 求蔗 蕉蔗蔗 扶南蔗 崑
蔗 倒餐蔗 食蔗 甘蔗 都蔗 诸蔗 干蔗 仙蔗 软蔗 短蔗 断蔗 姜蔗 紫蔗
蔗 压蔗 畦蔗 浇蔗 干似蔗 江南蔗
(5)《格致镜原》
清陈元龙撰。《四库全书》1031—1032。《四库提要》说:“是书皆采辑事物原委,以资考订,故以格致为名。凡分三十类……每类中又各为条目,采撷极称繁博。又以明人类书多不载原书之名,攘古自益,因详加考订……而体例秩然,首尾贯串,无诸家丛冗猥杂之病,亦庶几称核者焉。”羡林按:《提要》对此书评价之高,可供我们参考。而提到明代类书之弊病,亦切中要害。
1031,330上—332下 卷二三,饮食类三 糖
《集韵》糖,一名蔗飴。下面引《凉州异物志》,略。《太平御览》,略。《续汉书》:天竺国出石蜜。《本草》,略。《演繁露》,略。《唐书》太宗遣使,略。《老学庵笔记》,略。《三国志》,略。王灼《糖霜谱》,略。《学斋佔毕》,略。《湘烟录》,略。其中一段有新资料,录之:猊糖见《后汉书·显宗纪》。贩糖之妾见《冯敬通与妇弟任武达书》。南箕无舌,饭多沙糖,见《易林·大畜之益》。飴餳餹见《广雅》。餳谓之餹见扬子云《方言》。茧糖见《齐民要术》。卖糖老姥见《南齐书·傅琰传》。苏(羡林按:似应作酥)酪沙糖见《隋书·真腊传》。蟹之将糖,躁扰弥甚,见《梁书》钟岏上何胤议。酒无沙糖味为他通颜色,见《古乐府·郎曲》。燋糖幸一盘,见杜诗。莸马食之如糖,故名马唐,见陈藏器《本草》。引《后汉书·显宗纪》注,略。《能改斋漫录》,略。《谈苑》:乳糖师子,冬至前造者,色白不坏。冬至后者,易败多蛀。阳气入物,其理如此。《时镜新书》:粔籹蜜饵即糖
,龙山食有糖
菊酒。《升庵外集》:《周官》
![]()
,《仪礼注》作逢
。熬麦曰
,熬麻曰
。
,今之麦牙糖。
,今之麻糖也。又茧糖,窠丝糖也。《传芳略记》:陈昉得蜀糖,辄以蜜浇之曰:与蜜本莫逆交。《糖霜谱》,略。《幽燕异记》:洗心糖,茅地经冬烧去枝梗,至春取土中根白如玉者,捣汁煎成,至甘。《武林旧事》有泽州餳、花花糖、玉柱糖、琥珀蜜。范石湖诗注:乌腻糖,即白糖。俗言能去乌腻。《都城纪胜》:市食有专卖小儿戏剧糖果,如打娇惜虾须糖、宜娘打秋千稠餳之类。《事物绀珠》:缠糖或以茶芝麻砂仁胡桃杏仁薄荷,各为体缠之。響糖有升斗碗子石榴瓜蒌仙人鸳鸯等样。糖精,白糖再炼,凝如冰,又曰冰糖。《逸雅》:餳,洋也。煮火消烂,洋洋然也。飴,小弱于餳,形怡怡也。《说文》,略。《淮南子》柳下惠、盗跖故事,略。《演繁露》,略。《荆楚岁时纪》,略。《文昌杂录》,略。《资暇录》,略。《一统志》,略。
(6)《读书纪数略》
清宫梦仁撰。《四库全书》1033。
1033,780下 卷五四
蔗四色(洪景卢五笔)
杜蔗 紫嫩味佳,专用作霜
西蔗 可用作霜,色浅不贵
艻蔗 《本草》谓荻蔗可作沙糖
红蔗 《本草》名崑蔗,止可生啖
(7)《事物异名录》
清厉荃原辑,关槐增纂,三十八卷,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粤东刊本。
卷五一,饮食部 糖
羡林按:没有什么新资料,只引异名:
蔗飴 引《集韵》
石蜜 引《太平御览》
柘浆 引《前汉·礼乐志》
![]()
引《方言》
飴餳 引《方言》
![]()
引《酉阳杂俎》
黍膏 引《正字通》
蔗霜 引黄庭坚诗
糖冰 引《糖霜谱》
糖精 引《事物绀珠》
![]()
引《杨慎外集》
卷三四 甘蔗
都蔗 (8)
竿蔗 引《本草纲目》
诸柘 引《容斋随笔》
石蜜 引《留青日记》
黄金颡 引《清异录》
(8)《事物源会》
清汪汲录,有嘉庆元年(1796年)自序。共四十卷。
卷三○ 糖
引王灼《糖霜谱》,引玄奘故事,引《学斋佔毕》。
(9)《增补事类赋统编》 〔22〕
清黄葆真增辑,何立中校字。道光己酉(1849年)刊本。共九十三卷。
卷八四 果部 甘蔗
先引原文,后引注;注中前面已引者,略:
若夫春雨初余 | 注引杜甫诗 |
宿酲未析 | 注引《汉书·郊祀歌》 |
呼彼甘![]() | 注引《通雅》 |
为余疗渴 | 注引《张协赋》 |
咽此寒浆 | |
何愁内热 | 注引钱惟演诗 |
切下冰刀 | 注引刘克庄诗 |
调来石蜜 | 注引《容斋随笔》 |
高有百丈 | 注引《神异经》 |
产惟四色 | 注引王灼《糖霜谱》 |
岂独成飴 | 注引《南中八郡志》 |
兼能愈疾 | 注引《野史》卢绛故事 |
则有舞竿魏帝 | |
善射宜都 | |
或数交而三中 | |
或十发而无虚 | 注引魏文帝《典论》、《齐书》宜都王铿故事 |
或出垒坐床而不惧 | 注引《三国典略》陆纳反的故事 |
或应弦落手而惊趋 | 注引《梁书》:庾信守朱雀门,侯景兵至,信帅众开桁,见景军皆着铁面,退隐于门。信方食甘蔗,有飞箭中门柱。信手甘蔗,应弦而落,遂弃军走。 |
更闻赋出《子虚》 | 注引《容斋随笔》 |
标为佛姓 | 注引《释迦志注》:大茅草王老而无子,传位大臣,出家学道。弟子以笼盛之,悬于树上。猎人射之,滴血于地。出二甘蔗,化为一男一女,即善生与妃也。故佛以甘蔗为姓 |
赐与汾阳 | 注引《唐书》 |
求于刘骏 | 注:求蔗事详下“付百挺”注 |
偿驴足于糖霜 | 注引王灼《糖霜谱》 |
入虎头之佳境 | 注引《世说》顾恺之故事 |
虽作杖之何堪 | 注引曹植诗 |
独浮节而不尽 | 注引谢惠连祭古冢文 |
杂瓜作酒 | |
既美而甘 | 注引《隋书》 |
付百挺于安北 | 注引《宋书》 |
识三节于扶南 | 注引《世说》扶南国蔗 |
谅子母之有种 | 注引《清异录》 |
信蔗出之虚谈 | 注引《野史》 |
(10)《恒言录》
清钱大昕纂。卷首有嘉庆十年(1805年)阮常生序,见《文选楼丛书》,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1219。
卷五 饮食衣饰类 糖
当作餹。《方言》:餳谓之餹。《释文》:餳,也。常生案:《易林》:南箕无舌,饭多沙糖。又《后汉书》冯敬通与妇弟任武达书:贩糖之妾,皆作糖,疑误。《广雅》又作餳,餳,洋也。煮火消□,洋洋然也。
(11)《通俗编》
清翟灏撰。卷首有乾隆十六年(1751年)周天度序。共三十八卷。
卷三○ 草木
甘蔗老头甜 《晋书》:顾恺之倒食甘蔗曰:渐入佳境。谚语本之。
卷二七 饮食
蜜渍 《三国志·孙亮传》注引吴历: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鼠矢。案:今谓之蜜煎。煎,音饯,或遂书饯字,非。
羡林按:这个故事,上面已抄录过,多次见于古籍中。这里取的是蜜渍或蜜饯,同以前诸本都不同,值得注意。
(12)《古今图书集成》
清陈梦雷(1651—1741年)原编,蒋廷锡(1669—1723年)等校勘重编。一万卷,总目四十卷,附《考证》二十四卷。初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雍正初,复命蒋廷锡等重编,雍正四年(1726年)书成。全书约一亿六千万字,分六汇,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所录多将原书整篇抄入,并注明出处,核查极便。全书采集广博,资料宏富,分类详细,条理清晰,是古今中外规模最大的类书。国外汉学家备极赞美,誉之为中国古代大百科全书。但也有缺点,引文问题多。
第540册 博物汇编 草木典第一一三卷 甘蔗部 甘蔗部汇考
释名
![]()
《神异经》
甘蔗 《草木状》
《说文》
竹蔗 陶弘景
荻蔗 陶弘景
崑蔗 孟诜
杜蔗 《糖霜谱》
西蔗 《糖霜谱》
艻蔗 《糖霜谱》
蜡蔗 《糖霜谱》
红蔗 《糖霜谱》
紫蔗 《糖霜谱》
羡林按:甘蔗的异名和种类,决不止这样多。只要看过本书上面的几章,就能够了解。
甘蔗部汇考
甘蔗图
东方朔《神异经·南荒经》,略。
嵇含《南方草木状》,诸蔗,略。
贾思勰《齐民要术》,甘蔗,略。
洪迈《糖霜谱》,略。
《本草纲目》,甘蔗 沙糖 石蜜,略。
王象晋《群芳谱》 甘蔗,略。
直省志书 西安县
物产 甘蔗。有紫白二种。紫者产出龙游,仅供咀嚼。白者种自闽中来,可碾汁炼糖,与闽中所鬻糖利几相伯仲,但不知以糖为霜耳。
泉州府
物产 甘蔗,性温,味甘。泉南沙糖,煮蔗所成。又有一种,干小而甜薄,名曰荻蔗。
番禺县
物产 甘蔗。邑人种时,取蔗尾断截二三寸许,二月于吉贝中种之。拔吉贝时,蔗已长数尺。又至十月,取以榨汁煮为糖。此种名竹蔗。一种名白蔗,宜食,不能为糖。一种红者,伤跌折骨,捣用醋敷患处,仍断蔗破作片夹之,折骨复续。人家种以备用。
甘蔗部艺文一
《感物赋》(并序) 魏文帝 略
《都蔗赋》 晋张协 略
甘蔗部艺文二(诗)
《咏甘蔗》 宋舒亶 略
甘蔗部选句
汉刘向《杖铭》 略
司马相如《子虚赋》 略
张衡《南都赋》 略
晋左思《蜀都赋》 略
梁昭明太子《七召》 略
晋张载失题诗 略
唐杜甫诗 王维诗 韦应物诗 韩愈诗 元稹诗 白居易诗 韩翃诗 薛能诗 均略
宋钱惟演诗 陆游诗 均略
金庞铸诗 略
元顾瑛诗 略
甘蔗部纪事
文帝《典论》 略
《江表传》 略
《晋书·顾恺之传》 略
《宋书·张畅传》 略
《南史·宜都王铿传》 略
《范云传》 略
《庾沙弥传》 略
《隋书·赤土国传》 略
《唐书·南蛮传》 略
《清异录》 略
湖南马氏 略
《镇江府志》卢绛故事 略
《群碎录》 吕惠卿 略
《谈薮》 略
《瀛涯胜览》 略
《泉南杂志》 略
甘蔗部杂录
《搜采异闻录》 略
甘蔗部外编
《糖霜谱》 略
经济汇编 食货典第三○一卷 糖部 糖部汇考
《方言》糖杂释 略
《释名》释饮食 略
《说文》释飴餳 略
《齐民要术》 略
宋洪迈《糖霜谱》 糖霜
羡林按:洪迈并没有著《糖霜谱》,他的《容斋随笔》中引王灼《糖霜谱》七篇而已。《古今图书集成》这样标题,不妥。
明王世懋《闽部疏》 糖 略
《本草纲目》 飴糖 沙糖 略
《玉篇》 糖 略
《广韵》 糖:飴也,又蜜食。
《天工开物》 蔗种 蔗品 造糖 造白糖 飴餳 略
《遵生八笺》 起糖卤法 略
《泉南杂志》 造白沙糖 略
糖部艺文一
《苏合山赋》 唐王泠然 略
糖部艺文二(诗)
《长林令卫象餳丝结歌》 唐李峤 略
《答梓州雍熙长老寄糖霜》 宋黄庭坚 略
《糖霜》 元洪希文 略
糖部纪事
《后汉书》马皇后事 略
《三国·吴志·孙亮传》注引《江表传》 略
《晋书·石崇传》 略
《四王起事》 略
《世说》王君夫飴澳釜
《幽明录》 略
《宋书·颜竣传》 略
《唐书·西域传·摩揭它》 略
《老学庵笔记》 略
《集异记》 略
《资暇录》 略
《云仙杂记》 略
《文昌杂录》 略
《玉照新志》 略
《元史·廉希宪传》 略
《见闻录》 略
《金台纪闻》 略
《近峰闻略》 略
糖部杂录
《诗经·大雅·緜篇》 略
《礼记·内则》 略
《淮南子·说林训》 略
《盐铁论》 略
张衡《七辩》 略
崔寔《四民月令》 略
《王大令集》 略
卢谌《祭法》:各祠用荆餳
《云仙杂记》
洛阳人家,冬至煎餳。
《清异录》 略
《真子》 略
《缃素杂记》 略
《鸡肋编》 略
《老学庵笔记》
羡林按:《老学庵笔记》,上面已有,重出。
《野客丛谈》 略
《闽部疏》 略
《瀛涯胜览》阿丹国 略 古俚国 略
《泉南杂志》 略
蜜部汇考
羡林按:以下关于蜜的记载中,与我要研究的糖无关,略。只有个别地方讲到石蜜,与糖有关,但又把“岩蜜”与西极石蜜(冰糖之类)混淆。《本草纲目》中石蜜部分,已录,今略。
(13)《清稗类钞》
清徐珂编撰。徐珂,杭州人,清光绪间举人。曾参袁世凯小站练兵戎幕,后入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少时曾师事谭献、况周颐。喜搜辑有清一代朝野遗闻以及基层社会事迹,成《清稗类钞》一书,凡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余条,约三百余万言,是研究清代掌故有用的书籍。但引用资料,不注出处,无从核查。引用必须慎重。中华书局版。
第五册 农商类 商品
糖产福建、广东、四川。 第2283页
科布多商务
至俄商所销之货,以糖、铁器、布匹为大宗,余如钢瓷各器及他种货物,均无不备。 第2339页
工艺类 制糖秆
出义乌城而西,至佛堂镇,迤逦三十里,弥望皆糖秆也。糖秆为甘蔗之别种,茎干较细,水分亦多,其所含糖分不及唐楼及广东所产者。惟土人种作殊勤,四月下种,十月刈之,以菜饼为肥料。其地以溪流近旁为适,盖土多沙质,轻松柔软,地下茎易于发育也。刈时,妇孺均出,削其尖端及外包之叶,捆送于制糖之厂。厂屋极朴陋,且尘滓满地,不加洁除。器皆木造,以坚木制螺旋之二轴,外附以活动之木孔,糖秆自孔中两轴之间,用两牛之力,旋转其轴,轴动则秆被压,糖汁下流,导之入沟,灌注于埋土之缸中,盛满入于尖底锅,煎熬成糖,糖色红褐,味亦不恶,土人常以杂物羼之。其煎锅不用平底,且深逾尺半,故蒸发较难。而灶又劣,旁无烟囱,以至炭养气不能排出,旋烧锅底,而徒耗燃料也。
第十二册 植物类
5713—5948页
洋洋洒洒,二百多页,简直是包罗植物类的万象。我原希望能够从中找到点关于甘蔗的记载,然而却非常使我失望:根本没有。原因我说不出来。
本书第十三册 饮食类
6232—6531页
共三百页,也是包罗饮食类的万象,没有专节讲到沙糖、石蜜或者糖霜。原因大概是,到了清末民初,糖早已进入家家户户,没有必要再专门讲了。
我粗粗翻阅了一遍,其中提到糖的地方,颇为不少。事实上做点心加糖,炒菜加糖,早已司空见惯,不在话下了。我在下面顺手抄几个例子:
6234页
油煎之物与糖果之类,皆难消化,自以不食为是。
6238页 食物之所忌
黑砂糖与鲫鱼同食,生虫。
羡林按:这种禁忌,上文已屡屡言之。不意又见于此。对此我是有怀疑的。
6240页 苏州人之饮食
惟多用糖
6242页 闽人之饮食
至随意啖嚼之品,惟点心、糖食、水果耳。
7.杂著
著作分类,看似容易,实极困难,我在写上面几章时,已有所感。现在写到清代,又碰到了一些性质难以确定的书,分类困难。同我上面已经用过的那一些类别,似有联系,又不完全合拍。我索性不“率由旧章”,另立新名,称之为“杂著”,把其他类别无法收容的几种书,网罗在这里。我在上面好像已经提到过,最重要的是资料,是切实可靠的资料,至于资料来源之书籍归入何类,实在无足轻重。
(1)《粤海关志》
《清末民初史料丛书》21,全书共三十卷。
卷二一 贡舶 暹罗国
花木有猫竹、黄竹……蒲萄、甘蔗……
卷二四 市舶 呠唎国
羡林按:此国恐即系孟加拉。
噶喇巴国
噶喇巴国,本爪哇故地,巫来由种也,后属荷兰。……明时诸番互市,其国未尝一至。其地产燕窝、麝香、丁香、沉香、落花生、蔗糖……
(2)《出使日记续刻》
清薛福成著。见《中华文史丛书》第四辑。羡林按:清代驻外使臣的著作,上面已引《初使泰西记》,参阅本章(一)材料来源3.地理著作27。现在偶然翻阅薛福成此书,书中间或提到蔗和糖,没有多大史料价值,又感弃之可惜。抄录如下,以资谈助:
光绪十七年(1891年)七月十二日记
柬埔寨 其土产杂物如棉、丝、烟、糖、胶、靛、槟榔、肉桂、樟脑、香料、颜料、材木、药材,以及皮革、骨、角之属,华民皆得分其货利。
羡林按:最后一句话,值得注意。
光绪十八年(1892年)正月初七日记
散维齿群岛(按即夏威夷群岛) 低地产棉花、桑、蔗、烟叶、甘薯、大芋、椰子、加非
光绪十八年二月初九日记
近十年来,英国每年所用之费,酒一万三千六百万镑,面包七千万镑,牛奶油牛奶饼三千五百万镑,牛乳三千万镑,糖二千五百万镑,茶叶加非等二千万镑……
十五日记
古巴一岛 物产以蔗糖、烟叶为大宗……自道光季年,华民闻古巴易于谋生,陆续前往。截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止,来古巴者共计十四万三千有奇。
羡林按:古巴甘蔗园及糖厂均有华工,形同奴隶。本书第二编还要谈到这个问题。
二十四日记
巴拉圭 又多印度麦米、加非、橘、烟、糖、靛青……
五月十五日记
天地间物,不外凝流二质。……西人精研物理,专立化学一门。变化物质,大要有四:一曰性变……一曰色变……一曰味变。硫硝二气,凝时无味,流为硝强水则味酸。木炭二质,凝时无味,流为红白糖则味甜……
羡林按:这一段日记极为有趣。薛福成从化学方面来解释红白糖。在当时的中国闭塞情况下,实在值得注意。
光绪十八年八月十二日记
暹罗 花生榨油,甘蔗制糖,竹器竹席,各物具备。
十九日记
老挝 有靛、漆、藤、竹、麻棉、椰叶、桄榔、甘蔗……
九月十五日记
土货出口价值一万零零九十四万余两。内……糖价二百五十九万余两。……如欲整顿土货,仍须就丝茶著力,庶能握其纲领。其余如棉、糖、纸、席、草帽鞭等类,虽皆系利源所在,尚无绝大关系。然能随事讲求,随时整理,必有大益。
羡林按:同年月十四日记:洋货进口价值一万三千四百万余两。与出口价可以对比。
十九日记
光绪十七年(1891年) 又土货进(羡林按:当作“出”)口,估价二百九十三万四千余两。其中棉花最多,糖、纸次之……
光绪十八年闰六月二十日记
美国……全地广土肥饶,民多务农,勤于耕作。其南产木、棉、烟、糖。……国内产棉,每岁约一千兆磅,运英国者七百兆磅。进口货为羊毛、冬布、竹布、生铜、铜器、铁、糖、加非、茶、酒。
九月二十日记
烟台 沿海贸易出口土货价银三百八十七万三千余两。其货以豆饼、豆油、枣子、豆子、皮张、蚕茧、黄丝、草帽鞭为较多。复出口之洋货价银二十一万二千余两,如洋布、棉纱、糖、铁、鹿茸、自来火之类。复进口货价银七百四十四万九千余两。洋货以洋布、棉纱、铜、铁、锡、自来火为较多。土货以开平煤、沪局仿织布纱,及糖、麻、丝、棉花、夏布为较多。
二十一日记
宜昌 汉口 复进口之土货,黑胡椒、绸缎等物,胜于上年。药材、檀香、糖等项,逊于上年。
二十二日记
九江 土货进口则墨鱼、白糖,亦见加增。
芜湖 复进口之土货,赤白糖最旺。
二十四日记
宁波 洋货由外洋直运宁波者,煤为大宗(计二千四百余吨),来自日本。其余白糖、靛青、沙藤之属,仅装两轮船。复进口之洋土货,布匹(内有沪织之布六百匹,似甚厚实,又无浆粉涂刷之弊)、火油、自来火、糖、豆饼为最盛。
二十五日记
厦门 其运往沿海各口者,以糖为首,计二十万担,价银七十九万余两。
二十六日记
淡水(即沪尾口) 台南(即打狗口) 进口货价银一百四十九万余两。出口土货价银一百六十三万余两。土货赤白糖为大宗,桂圆、樟脑、果子次之。
二十七日记
汕头 土货出口赤白糖,共一百六十四万余担,最为大宗。
广州 出口土货,如地席、土丝、桂皮,及他项,俱增于上年。茶叶、爆竹、赤糖,俱减于上年。
二十九日记
九龙 出口土货……绸缎、赤白糖、烟叶、烟丝,均有起色。
(3)《光绪二十四年中外大事汇记》
《中华文史丛书》第四辑,台湾华文书局印行。按光绪二十四年为公元1898年。
《农事汇》第六
1564页 户部议复各省自辟利源折
户部谨奏,为遵旨议奏,恭折仰祈圣鉴事,工部尚书淞桂等奏,工部候补郎中唐浩镇请令各省自辟利源,以赡国用一折,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三十日,钦奉谕旨,户部议奏,钦此钦遵。……一曰蚕桑……二曰葡萄……三曰种棉……四曰种蔗。甘蔗为中国独有之利。西人试种爱尔兰之地,而不合土宜,且枯瘦无糖。故中国丝茶而外,蔗糖为西人嗜。虽法人之萝卜糖,美国之枫脂糖,不足比也。惟不用机器提制,色味不洁。若合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素常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
羡林按:这一段简短的论述,内容十分重要,我在下面还要谈到,为了让读者了解当年所谓“自辟利源”的途径,我接下去从奏折中抄一些有用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