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54,1236b。
〔81〕 《蜀吴之梵名》,见所著《中外史地考证》,中华书局,1962年,上册,第108—114页。
〔82〕 参阅向达《蛮书校注》,1962年,中华书局,第164—165页。
〔83〕 参阅夏光南《中印缅道交通史》,1948年,中华书局,第6—7页;桑秀云:《蜀布邛竹传至大夏路径的蠡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1本,第1分,第76页。
〔84〕 关于夜郎的地望问题,学者探讨甚多,争论不少,请参阅夏光南,上引书,第11页。
〔85〕 夏光南,上引书,第9—10页,认为《水经注》所记。查《水经注》并无此段文字,恐夏氏误记。
〔86〕 上引书,第12页。
〔87〕 《云南丛书·史部》之九,云南图书馆,甲寅。
〔88〕 向达《蛮书校注》,1962年,中华书局,第19—32页。
〔89〕 请参阅张楠《通往身毒的古道》,见《南诏史论丛》,一下,第216页,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诏史研究学会编印。伯希和著,冯承钧译《交广印度两道考》,第17页,提到的宜宾(叙州)东川昆明一道,即朱提道。
〔90〕 陈茜《川滇缅印古道初探》,见《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第161—180页,第172—173页,引了《蛮书》这一段的全文,可惜有错字及漏字、漏句情况。桑秀云上引文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在这里,引者任意删节原文,不加说明,引《史记》,连卷数都写错,这不能说是认真严肃的态度。向达《蛮书校注》对这一条道路的地名有详细考证,请参阅。
〔91〕 中外学者对这一段话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但是对于一些地名至今仍争议不休。参阅朱杰勤《汉代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海上交通路线试探》,见暨南大学《东南亚历史论文集》,1980年,第1—9页。其他可参考的论文极多,无法一一列举。
〔92〕 参阅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古代中国与欧洲之交通,第35—36页。
〔93〕 饶宗颐,前引文,第366、387页。
〔94〕 参阅哈威(G.E.Harvey)原著,姚柟译注《缅甸史》,1947年,商务,上卷,第8—9页。
〔95〕 方国瑜:《十三世纪前中国与缅甸的友好关系》,见《人民日报》,1965.7.27,说公元前四世纪或更早的时期,中缅已有往来。
〔96〕 前引书,第36—40页。
〔97〕 前引文,第172—173页。
〔98〕 前引文,第78—79页。
〔99〕 没有声明取自此书,只在前面加了“唐时”。
〔100〕 《海国图志》卷二一《魏源〈西藏后记〉》。
〔101〕 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十帙。
〔102〕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第2分册,第76页。
〔103〕 《湘西国际道上的蚕丝传播》,见《丝绸史研究》,1987年,1—2,第85—97页。
〔104〕 前引文,第78页。
〔105〕 ,51,950c。
〔106〕 《大唐西域记之研究》,1942年,法藏馆,《后编》,第5《唐代之吐蕃道》。
〔107〕 ,49,314。
〔108〕 《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4册》,《中国印度之交通》第31页讲到的“吐蕃尼波罗路”,指的是青海入西藏的道路。
〔109〕 《史学杂志》第14编第四号:《关于以唐为中心的外国交通特别是海上交通》。这里讲到了吐蕃道。
〔110〕 《关于中国纸和造纸法传入印巴次大陆的时间和路线问题》,见《历史研究》,1980年,第1册。
〔111〕 ,54,835a。
〔112〕 同上书、卷,205b。
〔113〕 见前引文,第361页。
〔114〕 ,50,367a -b。
〔115〕 见前引文,第74页。
〔116〕 前引文,第77—78页。
〔117〕 前引文,第361—367页。
〔118〕 《滇越考》,见《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2辑,第61—66页。
〔119〕 参阅陈寅恪:《李太白民族之疑问》,见《金明馆丛稿初编》,第277—278页。
〔120〕 同上,第279页。
〔121〕 《全唐诗》第12函,第10册,有李珣诗五十四首。
〔122〕 ,50,651a。法国学者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1987年第1版,甘肃人民出版社,第6页,引了道仙的故事。
〔123〕 前引文,第279页。
〔124〕 ,50,837c。参阅同书卷三五《唐慧岸传》。
〔125〕 ,50,513c。
〔126〕 前引书,第202页。
附 甘蔗何时从印度传入波斯
在一些书中,比如Deerr的《糖史》中,明确主张:甘蔗是在6世纪传入波斯(今伊朗)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从Ibn Khadlikhan(Obituaries of Eminent Men, trans.Marguckin de Slane,Paris,1842—1871,Ⅲ,p.442)引用了一个民间传说:
有一个库思老阿(Chosroes,531—579年)走离了自己的军队,走近一座花园。他走到大门口,要一点水喝。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拿出了一杯用雪冻凉了的甘蔗汁。他觉得这种饮料十分可口,便问是怎样制成的。她回答说:“甘蔗在我们这里长得这样好,以致我们用手一挤,就能挤出汁水来。”他说:“你去再给我拿点来。”女孩听了他的话,走了进去,并不知道他是谁。库思老阿自己心里想:“我一定要这些人搬到别的地方去,自己霸占这一座花园。”几乎是一转眼的功夫,这个女孩子哭着走回来,说道:“我们苏丹的打算变了。”“你怎么知道的?”他这样说。她回答说:“平常我随便要多少甘蔗汁就能拿到多少。但是,现在,不管我用多大劲去挤,连我第一次拿出来的一小点我都挤不出来。”苏丹觉得她说的都是实话,便放弃了自己的打算,让她再回来,说她一定能胜利。女孩子遵命走了,又走了回来,兴高采烈,带回很多甘蔗汁。(Deerr,《糖史》,第68页)
这个传说在古代阿拉伯民间似乎颇为流行。《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也有,只是稍稍有一点区别:库思老阿不想霸占,而是想课以重税,最后他娶了这个年轻女郎(Deerr,同上,第68—69页,还有下面的注)。Deerr还指出来,《一千零一夜》中有一些地方谈到甘蔗和糖,这值得我们注意。
Lippmann,Geschichite des Zuckers,第161—162页,也引了这个故事。
我的用意不在介绍这个民间故事,而在指出一个矛盾。如果说,甘蔗6世纪才引进波斯,甘蔗是从印度出发向西扩展的。这个说法同中国古代典籍的记载是有极大的矛盾的。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一 西极(国)石蜜
在中国古代载籍中,“石蜜”一词儿有许多不同的含义,这个问题我在本书第一编第三章中已有详细的论述,请参考,这里不再重复。
但是,“西极(国)石蜜”这个词儿的出现却提了一个新问题,一个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新问题,我先举几个例子:
后汉张衡(78—139年)《七辩》:
沙餳石蜜,远国贡储。
清张澍《二酉堂丛书》中《凉州异物志》按语中引刘劭《七华》:
西极石蜜。
唐陆羽《茶经》引傅巽《七诲》:
西极石蜜。
《太平御览》卷八五七“饮食部”引魏文帝与朝臣诏:
南方龙眼、荔支,宁比西国蒲桃、石蜜。
既然称之为“远国”、“西极”或“西国”,足见不是中国产品,是从外国(西国或西极)传进来的。问题的关键是:从哪一个“西方国家”传进来的?根据当时的地理环境,供选择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印度,一个是波斯。印度自古就能制糖,“西极”或“西国”指的是印度,这个可能并不能完全排除;但是,据我的看法,根据一些中国载籍,波斯的可能更大一些。我在下面举几个例子:
《本草纲目》卷三三,果部,石蜜,集解:
志约曰:石蜜出益州及西戎,煎炼沙糖为之,可作饼块,黄白色。
恭曰:石蜜用水牛乳米粉和煎成块,作饼坚重。西戎来者佳,江左亦有,殆胜于蜀。
诜曰:自蜀中波斯来者良,东吴亦有,不及两处者,皆煎蔗汁牛乳,则易细白耳。
类似的例子还能引一些,以上几个也就够了。马志约和苏恭只说“西戎”,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词儿,范围太宽泛。不过,用于印度者,比较少见。但是,孟诜却明白无误地点出了“波斯”。当然,以上三人都晚于6世纪,不能完全证明后汉三国时期的事情。但也不是完全不能证明,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只是石蜜产生时间下限,还有上限,他们没有明说。
我还有第二方面的证明。
二 中国正史的记载
中国同波斯在很早的时期就有交通往来,因为没有提到石蜜,我在这里不引用很古的正史。我从《魏书》(北魏,386—534年)引起。卷一〇二《西域传》:
波斯国,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条支国也。去代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八里。城方十里,户十余万。河经其城中南流。土地平正,出金、银、石、珊瑚、琥珀、车渠、马脑,多大真珠、颇梨、琉璃、水精、瑟瑟、金刚、火齐、镔铁、铜、锡、朱砂、水银、绫锦、叠毼、氍毹、赤麞皮及薰陆、郁金、苏合、青木等香,胡椒、毕拨、石蜜、千年枣、香附子、诃梨勒、无食子、盐绿、雌黄等物(下面还有很长一段,今略)。神龟中,其国遣使上书贡物云:大国天子,天之所生。愿日出处,常为汉中天子。波斯国居和多千万敬拜。朝廷嘉纳之。自此每使朝献。
根据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四册“古代中国与伊兰之交通”转录,神龟为魏孝明帝年号,自518—519年,其中波斯王在位者为Kavadh当即“居和多”。
根据张星烺考证,波斯通中国,不仅神龟时一次,元魏时还有下列多次:
高宗文成帝太安元年(455年)
显祖献文皇帝天安元年(466年)
皇兴二年(468年)
高祖孝文皇帝承明元年(476年)
世宗宣武皇帝正始四年(507年)
肃宗孝明皇帝熙平二年(517年)
神龟元年(518年)
正光二年(520年)
正光三年(521年)
可见当时波斯与中国来往之频繁。
《周书》卷五〇《异域传》下:
波斯国,大月氏之别种,治苏利城,古条支国也。东去长安一万五千三百里。城方十余里,户十余万。王姓波斯氏。(下面一大段,今略)其五谷及禽兽等,与中夏略同。唯无稻及黍秫。土出名马及驼。富室至有数千头者。又出白象、师子、大鸟卵、珍珠、离珠、颇梨、珊瑚、琥珀、琉璃、马脑、水晶、瑟瑟、金、银、石、金刚、火齐、镔铁、铜、锡、朱沙、水银、白叠、毼、氍毹、
![]()
、赤麞皮,及薰六、郁金、苏合、青木等香,胡椒、荜拨、石蜜、千年枣、香附子、诃犁勒、无食子、盐绿、雌黄等物。魏废帝二年(553年)其王遣使来献方物。
《隋书》卷八三《西域传》也讲到波斯产石蜜,由于隋代(581—618年)时间较晚,不再抄录了。
北魏(386—534年)、北周(557—581年)都与波斯有交往,时间有的就在6世纪,也就是Deerr认为是甘蔗从印度传入波斯的世纪,有的在6世纪之前,不管怎样,即使是在6世纪,甘蔗总不能一传进去,立即能制成石蜜,而且其信息还传到了中国。
总之,根据上面引用的后汉、三国时的材料(时间是公元25年至220年),以及正史的材料,都证明:甘蔗决不会是在6世纪传入波斯的。在距这个时间很多年以前,波斯应当已经有了石蜜了。
这就是我的结论。
1996年7月13日
第七章 欧、美、非三洲的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
羡林按:
迩来历史学危机的喊声甚嚣尘上,尤其是中青年历史学者的调子更显得特别高。说哪一个学科有危机,不是一件坏事情。这表示这个学科的学者们想前进,想突破,不想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但是,真理只要越过一分,就会成为谬误。把危机说得过了头,也不见得是正确的办法。
中国当前的史学研究有没有问题呢?应该说是有的。据我自己的看法,最严重的问题是,在过去几十年中,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好事;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从某一个国家输入进来的教条主义,把极端复杂的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化为几个简单的僵化的公式,大家一窝蜂似地争着谈论什么农民战争、阶级斗争、历史分期、资本主义萌芽等等看似重要实则空洞的大问题,时常给人以削足适履、捉襟见肘之感。在理论方面,死抱住教条不放,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新精神。研究范围异常狭窄,几乎仅仅限于政治史和经济史。鲁迅先生早就提出来过,要研究中国流氓史、中国娼妓史等等,却至今未见出过一本书。其他如科技史,还是“出口转内销”,由一个外国学者来代庖,我们自己写的科技专史数目非常少。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担忧的现象。这样下去,中国素以史籍齐全闻名世界,如今却把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历史变成了干巴巴的教条,岂不大可哀哉!
但是,我并不承认,这就是危机,这只能说是问题,而这些问题,只要大家意识到了,是可以迅速地加以补救的。补救之方,不外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扩大研究范围,加强研究深度,如此而已。现在论者多着眼于方法论,方法论诚然是重要的,但并不是一切。方法本身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不宜过分张扬。
我自己是个“杂家”,也搞过一些历史研究工作。多少年来,我对印度史、佛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科技史等等做过一些探讨和尝试。我想在史学研究方面冲破一点教条主义的紧箍咒。但是,我的着眼点是中外文化交流。关于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的历史,也是从这个角度上来下手的。将近二十年前,我在《新唐书》卷二二一上《西域列传》里,读到了唐太宗派人到摩揭它国(印度)去学习熬糖法,这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从那以后,我就注意搜求这方面的资料。“十年浩劫”期间,我的家被抄,收集的资料散失颇多。我目击心伤,想洗手不干。继而又颇有鸡肋之感,觉得弃之可惜。于是重又董理,曾写成一些短篇论文,想最终写成《糖史》一书。这算是一部专史,一部科技史,一部中外文化交流史。现在拣出书中的一章,发表在这里。目的是想在科技史和文化交流史方面做点尝试,为我在上面提到的我国当前历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弥补的工作。
最后我还必须交待几句:本书探讨对象是南亚与东南亚,为什么竟收入这一篇讲欧、美、非洲的文章呢?我在上面已经说过,本文是《糖史》的一章,从宏观来看,甘蔗和糖生产和传布的历史是世界性的,而以印度为中心。本文虽然没直接谈到印度,然而所谈问题无一不与印度(当然还有中国、波斯、埃及等)有关。所以这一篇文章有资格在本书中占一席地,而并非鹊巢鸠据。
前 言
在原来计划的《糖史》的章节中,没有把欧、美、非三洲包括进来。原因是:欧洲已经有人探讨过了,比如Lippmann 〔1〕 和Deerr 〔2〕 等都在他们自己的《糖史》中,用了很多篇幅来叙述欧洲制糖技术的历史,我没有必要再来重复。我曾多次声明,我写这一部书的目的并不把重点放在制糖术本身,而是放在文化交流上。我着眼于以中国为中心的在制糖技术方面的交流活动,不讲欧、美、非三洲并没有多大妨碍。可是,在最近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叶的汉文典籍中,我意外地发现了比较多的有关欧、美、非三洲的有关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的材料,非常有趣而又非常有用,有些是前人没有想到过说到过的。因此,我就增添了这样一章。写作重点仍然放在文化交流上,不过比我原来预计的范围更扩大而已。对于欧洲,Lippmann和Deerr已经讲过的,我不再重复,读者可以参阅。
我使用的资料基本上都取自这些汉文典籍。我是有意这样做的。如果参考外文资料,那就多得不得了,把问题当然能说得更细致更全面。但是那不是我现在的任务。既然我的着眼点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交流,纯粹利用汉文资料,除了资料本身的价值以外,还可以得到另外一些信息:我们能够看出来,在清代末叶,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些先进人物是怎样和为什么记述这些外国情况,编纂这些书籍的。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先进人物愿意了解外国事物的十分迫切的心情。他们认真细致地记述外国情况,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风俗、文化、教育、宗教信仰、动植矿物,以至武装力量、商品生产等等,简直是包罗万象,巨细无遗。我推想,只要这些先进人物的这些书在,其他中国知识分子就都有可能通过这些书来了解世界,其中当然也包括甘蔗和砂糖种植和传布的情况。“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一些书的启蒙作用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低估的。我在这里还要声明几句:有极少数的汉文典籍的作者不是中国人,而是欧美人士。但是既然已经译为汉文,就表示它投合了当时中国人的需要和情趣,以及心情状况。这也可以说是间接地透露了中国人的心情。
写到这里,我颇有一些感慨了。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这种精神和做法,一直到今天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这些书籍的内容来看,在某一些方面,今天还是做不到的。内容细致而又翔实,从写成的时间来推断,大都是非常及时的。我们今天了解外国,手段当然多得多了。但是,专就书籍而论,我们今天难道说有这样许多论述外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风习的书吗?看来我们还得向这些一百多年直至七八十年前的先进人物学习。不承认这一点,是不能算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的。
我在下面就按照欧洲、非洲、美洲的顺序,根据我阅读过的汉文资料,把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的情况来叙述一下。在叙述每一个洲的情况之前,我先讲一讲这些汉文资料的情况,讲一讲这些资料是怎样介绍当时的世界情况的。因为,我觉得,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年,我们中国人怎样了解世界,对世界了解到什么程度,我们现在并不清楚。如果能加以简短的介绍,对读者会有很多好处的。这同了解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的情况,也是有联系的。
欧 洲
在19世纪,介绍世界,其中当然包括欧洲情况的汉文典籍种类不少,数量极大。但是,有两部卷帙浩繁的巨著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一部是魏源的《海国图志》,一部是王锡祺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这两部巨著搜罗了大量的著作。此外还有不少零星著作,各有千秋,不能偏废。但是同这两部巨著比较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海国图志》原六十卷,成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续增四十卷,成于咸丰二年(1852年),合共一百卷。第一、二两卷为《筹海篇》,是魏源对当时咄咄逼人的殖民主义国家或“守”,或“战”,或“颖”的看法。第三、四两卷为地图,欧罗巴洲各国地图在第四卷。第五至三十二卷讲亚洲各国。第三十三至七十卷讲欧、非、美三洲各国。第七十一至一百卷,内容庞杂,有《中西历法同异表》、《中西纪年通表》、《园地总论》、《筹海总论》、《夷情备采》、《仿造战船议》等,以及西方的武器、技艺等,最后是《地球天文合论》。书中征引了大量中外学人的著作。
至于欧洲,书中有很多卷谈到。我在下面分卷来谈一谈:
第三十七卷 《欧罗巴洲总沿革》,里面讲到历史上的大秦,讲到利玛窦,讲到农矿生产、风俗习惯、饮食、建筑、教育、手工业、建学、设官、宗教信仰、赋税等等,简直是无所不包。魏源在这里辑引了很多书籍:《万国地理全图集》、《瀛寰志略》、《地理备考》、《欧罗巴各国总序》。
第三十八卷 这里写的是“欧罗巴人原撰,侯官林则徐译、邵阳魏源重辑”。可见原作者不是中国人。这一卷讲的是布路亚国,就是今天的葡萄牙。
第三十九卷 大吕宋国,夹注:“即斯扁国,一名西班牙,一作以西巴尼亚,《海录》谓之意细班尼,皆译音之转,又一作千丝腊。”
第四十卷 荷兰及弥尔尼壬两国,夹注:“弥尔尼壬,一名伊宣,又名北义。”指的是比利时。
第四十一和第四十二卷 佛兰西国,夹注:“即佛郎机,一作佛郎西,一作拂兰祭,一做法兰西,一作和兰西,一作勃兰西。”
第四十三卷 意大里亚,夹注:“一作伊达里,一作以他里,又名即史书所谓大秦国也。罗马,一作那马。”
第四十四和四十五卷 耶马尼,夹注:“一作热尔玛尼,一作者尔麻尼,一作亚勒马尼,一作亚墨尼,一作日耳曼,一作阿理曼,一作亚咩里隔。”
第四十六卷 奥地里加,夹注:“一作欧塞特里,即《职方外纪》中莫尔大米亚也。图中博厄美厄,即寒亚里也。又粤人呼曰双鹰。”
波兰国 夹注:“附格那耦。按此即《职方外纪图》之波罗尼也。”
第四十七卷 瑞士国,夹注:“源按:《职方外纪》谓之大尔马齐亚,与佛兰西、意大里、耶马尼、奥地里亚犬牙相错 〔3〕 也。与瑞丁之可称一瑞者迥别。”
第四十八卷 北土鲁机国,夹注:“源按:此即古时额力西国。《职方外纪》作厄勒祭者也。与翁加国合成此国。其南境在阿细亚洲内者,曰南土鲁机。欧罗巴洲各国皆奉天主教,其奉回教者,惟此一国耳。”按即土耳其。
第四十九卷 希腊国,夹注:“即古时额力西国。《职方外纪》作厄勒祭者也。昔为都鲁机所据,今仍自为一国。”
第五十至五十三卷 英吉利国。
第五十四至五十六卷 俄罗斯国。
第五十七卷 普鲁社国,夹注:“一作陂鲁斯,一作破路斯,一作埔鲁 〔4〕 ,一作图里雅,皆译音不同。《职方外纪图》作亚尔弥亚。《西域闻见录》作控葛尔国。又或作马西噶北。”
第五十八卷 国,夹注:“一作
马,一作领墨,一作吝因,一作丁抹,一作大尼,一作丹麻尔,即粤之黄旗国也。”按即丹麦。
瑞丁国,夹注:“瑞丁,一作瑞典,或作绥林,或作苏以天,或作雪尔际亚。”
那威国,夹注:“那威,一作诺鲁威,一作那委阿,一作那儿瓦,一作诺尔勿惹亚,皆音之转。”按即挪威。
《海国图志》对欧洲各国的介绍,就是这个样子。我之所以连夹注都抄了下来,是想告诉大家,今天我国对外国的正式译名,有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
综观上面的介绍,各国所占比重很不一样:法国占了两卷,德国占了三卷,英国占了四卷,俄国占了三卷;其余国家有一卷者,有半卷者,有三分之一卷者。这种情况明确地表现了国家重要性的差别。
第二部大书是《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序于清光绪三年丁丑(1877年)。这一部书正编十二帙,续编十三帙,再补编十二帙,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内外间列,诸洲相混,在编排方面不像《海国图志》那样井然有序。我现在就不详细介绍每一帙的内容,而径直介绍有关欧洲的记载。
正编第一帙 引用的书籍很庞杂。其中有一般性的介绍,如《五大洲舆地户口物产表》等等,中间介绍了一些欧洲情况。
第十一帙 引用的书籍多半是出使日记和笔记之类,其中包括英、法、德、意、西、比等国。
续编第三帙 俄罗斯
第十一帙 英、德、法
再补编第一帙 一般性的介绍,如《地球经纬说》、《亚欧两洲热度论》、《五大洲释》等等。
第十一帙 有《欧罗巴各国总叙》之类的书,涉及的国家有英、法、意、瑞典、挪威、西班牙、葡萄牙、波兰、塞尔维、罗马尼、蒲加利。国家译名与目前流行的译法相同或相近。当中对欧洲政治划分间有与现在不同者。蒲加利即保加利亚。
第十二帙 有的书中讲到西班牙(日)。
除了上述的两部巨著外,还有大量的著作介绍了欧洲,这里不再一一叙述了。
我在下面专门介绍以上这些书籍提供的有关欧洲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的情况。我们知道,近代以来,欧洲制糖术甲天下。这与它最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有密切联系。但是,专就它的地理位置来看,古代这里根本没有甘蔗,当然更谈不到利用蔗浆制糖。有人主张,阿拉伯人把甘蔗传到南欧。这必然是在他们侵入葡萄牙和西班牙以后的事情,时间比较晚了。在欧洲古代语言中,既没有甘蔗这个词儿,也没有糖这个词儿。在所有欧洲现代语言中,表示糖的词儿都来源于古代印度梵文的śarkarā、khaṇḍa等词儿。甘蔗这个词儿也是这样。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事实的真相。制糖原料不限于甘蔗。近代最精妙的砂糖都制自莱菔,这却是欧洲的发明创造。
我现在先介绍欧洲一般的情况,然后再以国家为单位介绍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的情况。
全洲情况
清王芝《渔瀛胪志》 〔5〕 卷四:
花如秋海棠,果如甘蔗、无花果,香薯亦有之。
诸国所需丝,皆取于中国。意大理亦有之,然甚少,不足供机杼。
诸国最贵中国茶。近虽延茶师教种,性味殊不佳,终不适口腹。
紧接着有一段夹注:
诸国饮茶,多和餳;餳以莱菔为之,味比于甘蔗。
这说明了,欧洲喝茶,要加白糖,而这白糖却不是甘蔗糖,是用莱菔制成的。
法 国
《万国地理全图集》 〔6〕 :
惟西南各方多葡萄酒,出售各国。尚有橄榄油及种萝卜以造糖。
这里说得很明确:法国用萝卜(也就是莱菔)造糖。根据我从汉文资料中找到的记载来看,法国可能是欧洲最早用莱菔制糖的国家,至少是这样的国家之一。
清黎庶昌《巴黎赛会纪略》 〔7〕 :
第八行,各种车式及鞍韂鞭韁嚼镫之属。次红白名酒及造酒盛酒之器。次鱼果蔬菜。次食油。次面包。次白糖、蜜饯、牛奶。次豆谷籽种。凡七区。
这里讲的是巴黎博览会上展品陈列的情况。把白糖也陈列出来,说明白糖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黎庶昌没有讲到制造白糖的原料,他或者根本不知道这里面还有问题,或者知道而认为这无关大局,所以用不着提。估计这种白糖也是莱菔造的。
清徐继畬《瀛寰志略》:
种莱菔造糖,味同甘蔗。
清林则徐译《四洲志》 〔8〕 二〇:
佛兰西国……土产羽毛纱、钟表、纱呢、绒毡、地毡、夏布、棉布、糖、棉花、葡萄酒、盐、蚕、铁、□(此处原文为缺,下同)银、铅、□、 〔9〕 白矾、煤、火石、水晶、玻璃、陶器。
这里只讲产糖,估计也可能是莱菔糖。
美国戴德江著《地理志略》 〔10〕 一二:
法郎西(又名法国),在欧洲西界之内……论物产,山地出金□ 〔11〕 ,惟铜、铁、铅、煤最多。田地出五谷、麻、橄榄、葡萄、洋红萝卜。人造之物:绸缎、哈喇、大呢、布匹、花边、磁器、刀、剪之类,橄榄油、萝卜糖、酒等类,所造者俱甚精细。
这里讲的洋红萝卜,可能就是造糖用的。
美国袆理哲著《地球说略》 〔12〕 :
佛兰西,在欧罗巴之西……所出土产:白糖、葡萄酒、烟叶、橄榄油、百种果品、羽毛大小呢、绸缎、羊毛布、麻布、玻器、磁器、自鸣钟、时辰表、香料,至兽畜,有胡羊、牛、马、豺狼等。
这里只说“白糖”,没有说明是萝卜糖。
清邹代钧《西征纪程》:
(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巴黎)东南产橄榄、蒲桃、粟米。西北产二麦、萝卜。橄榄造油、蒲桃造酒、萝卜造糖。
这里说得最清楚:萝卜造糖。
清张煜南《海国公余辑录》卷六《海国咏事诗》:
法兰西:
谋及饔飧植物丰,
造糖不弃菜头红;
电池又作佛西大,
罔惜金牌赏巧工。
法令民以红菜头作糖。又兴化家佛西大作电池,以金牌赐之。
清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 〔13〕 :
(光绪十七年二月二十九日,法国)出口有限,一切材料亦少,所仗者制造耳。制造有二:织布、造糖、玻璃、磁器。
在这里,造糖原料必然也是莱菔。莱菔造糖在当时法国生产中,竟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值得注意。造糖原料很多,但是主要只有两种:一甘蔗,一莱菔。直至今日,仍然如此,我们中国也不例外。后者源于欧洲,而在欧洲法国似起重要作用。
德 国
在这里先要说明几句。19世纪后期德国政治区域划分同后来不同。上面引用的《海国图志》第四十四卷和第四十五卷的耶马尼,同第五十七卷的普鲁社(普鲁士)都属于德国范围。《海国图志》卷五七引《外国史略》:“陂路斯国大半在日耳曼地内,为其外藩也。”说的就是这个情况。
《外国史略》 〔14〕 :
陂路斯国,汉人谓之单鹰。
博闵部……其会城曰士得丁,居民三万二千口,在阿得江边。出糖,冬多雪,广通商。
按士得丁即Stettin,阿得江即Oder。“出糖”二字,含义不很清楚。难道说是这里能用莱菔造糖吗?
《外国史略》:
其国广通商,连(运?)出油、绵羊、苎麻、五谷、葡萄酒、木料、油种、麻种、铁、白铅、铁器、黄铜器、颜色、皮绵、书本、麻绵、布匹、绸缎、琥珀。运进之货物系白糖、珈啡、烟、葡萄、丝、茶、香料、胡椒、丁香、豆蔻、锡、硝、玻璃、鱼、牲畜。
“其国”指的是普鲁士。这里讲运进白糖,显然与上面的“出糖”有矛盾。如果本国的一个地区,博闵部(Pommern)能出糖,为什么还要运进呢?这个问题我现在不能解决。
《海录》 〔15〕 :
(亚咩里隔国即耶马尼国也)土产五谷、钻石、金、铜、蔗、白糖。
这时讲德国不但产白糖,而且还产甘蔗。我觉得这里面有问题;德国产甘蔗,是难以想象的。
张煜南《海国公余辑录》卷六《海国咏事诗》:
普鲁士
纫线分丝各异科,
人精织造不停梭;
造糖更有红萝卜,
万匹何如万石多。
国民精于织布,用红萝卜造糖。
这里明确说,德国也用红萝卜造糖,同法国一模一样。
英 国
《英国论略》 〔16〕 :
所运进广州府之货物,如海菜、沙血蝎、洋蜡、槟榔、海参、燕窝、冰片、血珀、阿魏、息香、牛黄、乌木、红铜、珊瑚、玛瑙、绵花、绵纱、皂茶、青石、火石、象牙、犀角、白米、鱼翅、鱼肚、槟榔膏、玻璃器、锡、铅、铁、钢、没药、乳香、胡椒、苏木、木香、红木、檀香、沙藤、自鸣钟、时辰表、大呢、羽缎、哔叽、小绒、洋布、花布、手巾。所有运出者:茶叶、湖丝、绸缎、手巾、紫花布、夏布、剪绒、绉纱、纹布、花幔、丝绢、绣绢、牙器、银器、漆器、云母、草席、磁器、白矾、笙竹、硼砂、樟脑、桂皮、桂油、桂子、硬饭头、铜箔、雄黄、牛胶、滕黄、澄茄纸、墨、铅粉、麝香、大黄、白糖、冰糖、糖果、姜黄、银珠等货。一年间所出入之货,价值不下银二千二百万圆,而鸦片不在此数。
我有意抄得这么详细。因为从这一张中国广州输入和输出的物品表中,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中英贸易的具体内容;也可以看出一些互相依赖的情况,比如说,输入象牙,而输出牙器,肯定是指在中国加过工的象牙器皿。又如输入手巾,又输出手巾,可能是指加工工艺不同的手巾。至于丝、茶等物,众所周知,这里不细谈了。中国向英国输出白糖、冰糖、糖果等,更值得重视。从地理位置来看,英国不能种植甘蔗,更无从用甘蔗制糖;至于英国是否也用莱菔制糖,不见记载,无从论断。英国要从中国输入白糖、冰糖和糖果,是意中事。
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光绪十六年十月十一日)中国驻英税务司金登干送到光绪十五年通商各关贸易总册。
土货出洋价值共九千六百九十四万七千余两,内以丝茶二项为大宗,绸缎次之,棉花次之,糖纸又次之。
这里同样证明了,中国向英国输出白糖。
《外国史略》:
他国运来之糖,每年约三百二十四万石,纳饷一千四百八十四万两,其质最粗,英人磋磨之,乃精且白。
这里讲的这个情况非常值得注意。“他国”,不知道指的是哪一些国家,中国在不在内?这些国家产的糖,质量粗劣。英国炼糖技术大概非常高明,能把这些粗糖炼制得既精且白。
荷 兰
《外国史略》:
征饷自道光二十一年,地税二百四十万两,人丁百五十万两,即票六十万两,白糖八十万两,葡萄二十万两,酒八十万两……
征白糖税竟能征以八十万两,可见荷兰人民当时食用白糖之多。
清新宁邝其照著《五大洲舆地户口物产表》 〔17〕 :
土产,荷兰:白糖、牛、羊、牛奶油。
丹 麦
清何秋涛《俄罗斯丛记》 〔18〕 :
领墨,即国也,亦名大尼国,亦曰盈黎马禄加国,亦曰黄旗。
产大呢,即细毡也,盖以国为名。又产糖、稻米、麦。
清林则徐译《四洲志》:
领墨国,丹麦,黄旗国,
产大呢,糖、稻米、谷。
《海国图志》卷五八,欧罗巴人原撰,侯官林则徐译,邵阳魏源重辑:
国,欧罗巴小国也……产大呢、糖、稻米、麦。其互市广东,用黄旗。
以上三部书都讲到丹麦产糖。最后一部书讲到“互市广东”。关于丹麦,很多书都有类似的记载,比如《皇清四裔考》、《地球图说》等。《外国史略》(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十二帙)说:“雍正以来,大尼国与中国广通商,每年商船九只到黄埔贸易。”可见当时丹麦与中国广东的贸易是颇引人注目的。
瑞典、挪威
《游历瑞典那威闻见录》 〔19〕 :
凡富家巨室值喜庆事,折简速客……
有糕饵、糖果、牛乳、考非之类。
这里只讲吃糖果,没有谈到产糖。
意大利
清洪勋《游历意大利闻见录》 〔20〕 :
烟叶、考非、白糖、红茶四种亦来自他处,共计值二千万两。
可见白糖不产自意大利。
俄 国
《外国史略》 〔21〕 :
(俄罗斯国)运出者:皮、麻、牛、油、棉花、木料、呢羽、绘画、珠宝等物。运入者:米、糖、茶叶、茶饼而已。
这里只讲到俄国运入糖。至于从何国运入,则没有说明。糖、茶并提,茶叶当然是中国运入,难道糖也是从中国运入的吗?何秋涛《北徼方物考》(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三帙)讲到俄国贩运的中国货物有茶、大黄、瓷器、丝、发、棉花、烟叶、烧酒等等,但没有糖。
清何秋涛《北徼汇编》 〔22〕 卷一,长白七十一椿园撰《鄂罗斯传》:
嗜茶,然必调糖而饮啜之。
其国名山大川甚多,地之肥沃溓卤,亦错杂不齐。土产白糖、冰糖、纸、茶、噶拉明镜、玻璃、元狐、黑貂、猞猁狲、银鼠、灰鼠、海龙、水獭。
这个说法很怪,俄国不但产糖,而且产茶和纸,恐不确。
清张煜南《海国公余辑录》卷六《海国咏事诗》:
俄罗斯
心烦解渴清茶汤,
呼婢兼调一碗糖;
旧种蜜林千百树,
采花无数结蜂房。
这里讲的也是饮茶调糖。
最后我想谈一谈“蜜糖”的问题。在很多地方我们碰到这两个字,比如《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十四《四洲志》:都鲁机(土耳其)“土产地毡、羊皮、黄蜡、蜜糖、鸦片、棉花、丝发、洋布、铜”。同上书,再补编十五《外国史略》:士拉窝尼多蜜糖。布牙里(保加利亚)出蜜糖。《海国图志》卷四六,塞牙里园(匈牙利)出蜜糖。《北徼汇编·俄罗斯国总记》,产蜜糖,等等。我觉得,“蜜糖”不能解释为蜜和糖,而是指蜂蜜。《海国咏事诗》可以为证。
西班牙
《地理志略》 〔23〕 :
日斯巴尼亚(又名西班牙),在欧洲西南界内……论物产,多出银子、铜、铁、煤、水银、葡萄、橄榄、无花果、橘子、甘蔗。
清徐继畬《瀛寰志略》:
安达卢西亚……产谷、果、丝、绵、蜜、酒、油、盐、甘蔗、牲畜,又产铜、铁、窝宅、水银、硇砂。
非 洲
我首先谈一谈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汉文典籍中介绍非洲的情况。仍然以《海国图志》和《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为主,辅之以其他零星著作。
《海国图志》,自第三十三卷起至第三十六卷止,介绍非洲情况。这四卷都标明是:“欧罗巴人原撰,侯官林则徐译,邵阳魏源重辑。”我在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第三十三卷,小西洋,东利未亚二大国。魏源先引《职方外纪》说:“天下第三大洲,曰利未亚,大小共百余国。”又引《地理备考》说:“天下五洲最难尽悉者,乃亚非里加洲也。”魏源又写道:“案此洲至今未与广东通市”,可见他认为,非洲是非常特殊的。上面说的东非两大国,是指的厄日度国,即伊楫国,也就是今天的埃及。另一国是“阿迈司尼国,即《职方外纪》之亚毗心域国,《元史》作俱蓝国。今未与广东通市”,也就是今天的埃塞俄比亚。
第三十四卷,小西洋,东北南三利未亚。
第三十五卷,小西洋,西利未亚洲。
第三十六卷,小西洋,中利未亚洲。
从上面的介绍来看,《海国图志》是把非洲分为五大块:东、北、南、西、中,以一个个的大块为单位来加以介绍的。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与《海国图志》不同。它没有把非洲分为大块,而是以国为单位加以介绍的。在这里,条理不像《海国图志》那样分明,有点显得杂乱,不成系统。
正编第十二帙 小西洋、非洲、埃及、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黑非洲。中间夹杂着一些美洲国家。
续编第十二帙 摩洛哥
再补编第十二帙《四洲志》中有伊辑国(埃及)、阿迈司尼国(埃塞俄比亚)、东阿利未加洲、阿利未加洲之北四国(摩罗果、阿尔尼阿、都尼司、特厘波里)南阿利未加、西阿利未加、中阿利未加洲。
除了以上两书外,还有不少书籍介绍非洲的,比如清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我现在就来介绍非洲的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的情况。一般人的印象大概都是,非洲多半是沙漠地带,气候干旱,不适于种植甘蔗。我自己在阅读这些汉文典籍之前,也是这种想法。至于利用甘蔗制糖,我更没有把它同非洲联系起来。然而,事实上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非洲很多地方,都是既能种植甘蔗,又能利用蔗浆造糖。我在下面按东、北、南、西、中五大块来介绍一下。
全洲情况
美国戴德江著《地理志略》一四:
亚非利加,在东大洲西南界内……论物产……田产五谷、棉花、甘蔗、自生之啡等类。
东 非
埃 及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在制糖术传播时的历史上,埃及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可波罗游记》里讲到,有巴比伦人到中国来传授熬糖法。所谓“巴比伦人”,有的学者认为就是埃及人,有的认为是伊拉克人。可见在阿拉伯国家、伊朗、印度和中国这几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制糖术方面的互相学习的活动中,埃及有过贡献。这些情况我在我写的这一部《糖史》的有关章节中有详尽的论述,可参看。在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的汉文典籍中,也有关于甘蔗种植的记载。现在介绍在下面。
《地理志略》一五:
伊及在本洲东北界内……论物产,少出金石,多出五谷、棉花、蓝靛、甘蔗、果品。
这里只提到甘蔗,没有提到白糖。
《海国图志》卷三三引《地理备考》:
厄日度国即伊辑国,在亚非里加州东北……土产谷、果、麻、靛、绵花,纹石等物。禽兽蕃衍,驼马尤良。
同书卷引《外国史略》:
亚非利加东北方土尔其人所据之麦西国,亦名埃及……产绵花、五谷。
下面一段,是否仍为《外国史略》引文,不甚明确:
伊揖国,在阿未利加洲之东北……土产稻谷、麦、棉花、洋靛、牛、驴、骆驼。
以上几段都没有提到埃及生产甘蔗或白糖。
同书卷引《职方外纪》:
厄入多大国,在利未亚之东北……至今五谷极饶,畜产极蕃。
同书卷引《每月统纪传》:
伊揖国,古史云麦西国。
同书卷引《万国地理全图集》:
东北曰麦西,或埃及多地也……其国出五谷、棉花、蜡、药材等货。
这些书也没有讲到甘蔗或白糖。
埃塞俄比亚
《地理志略》一五:
阿比辛伊亚……论物产,田间多五谷、棉花、啡、白糖、蓝靛。山上林木多出各种香胶。
《地球说略》二五:
亚皮西尼亚在亚非利加东北……所出土产:麦、米、棉花、麻、蜜糖、盐。至兽畜,有牛、狮子、白象、海马、山狗等。
《海国图志》卷三三:
阿迈司尼国……土产大麦、蜜糖……
同书卷引《职方外纪》:
亚毗心域……糖、蜡极多。
我在上面欧洲部分曾论证,“蜜糖”,不是糖,而是蜜。在这里,《地理志略》和《职方外纪》都说埃塞俄比亚产糖,而《地球说略》和《海国图志》则易之以蜜糖,难道蜜糖就是白糖吗?
《四洲志》一一,有关于阿迈司尼的记述。《外国史略》二一,有亚必治国之名。两国名称虽异,实则都是埃塞俄比亚。但是,这里都没有产白糖的记载。
努 比 阿
《地理全志》 〔24〕 二七:
努比阿在阿非利加东北……东枕红海,西连沙漠,南接阿比西尼亚、哥多番,北界埃及……土产麻、烟、甘蔗、棉花、檀香、乌木、象、狮、鹿、豹、骆驼、海马、鳄鱼等。
清徐继畬《瀛寰志略》卷八:
努北阿(奴比阿、怒北、纽必阿),在麦西之南,东枕红海,南接阿北西尼亚、哥尔多番,西连尼给里西亚……地产麻、烟、米、酒、二麦、甘蔗、棉花、檀香、乌木、象牙、金砂、驼、马尤良。
《地球说略》二四:
努皮亚在亚非利加东北……所出土产:羊毛、布、棉花、金砂、象牙,至兽畜,有胡羊、骆驼。又有奇兽一,毛文似豹,身体似驼,颈甚长,其高统约有一丈余,故名曰豹驼。
这里没有讲到出甘蔗。上引《地理全志》的“豹、骆驼”,根据这里的记载,可能是豹骆驼,就是所谓豹驼,是一种动物,不是两种。《海国图志》卷三三,引《地理备考》,卢比亚国即努比阿。又引《外国史略》:“麦西国之南曰卢比国……产……米、糖、粟等。”
哥多番
《地理全志》二七:
哥多番在阿非利加东北……土产金沙、铁、蜜糖、象牙、胶汁,禽兽充斥。
这里的“蜜糖”,是指的蜂蜜呢,还是指白糖?
先 纳
《外国史略》二一:
南及亚必治,北连麦西国,东及红海,西接旷野。亦有黑面人在此立国,曰先纳,居民尽蛮。产金及象、马、香猫、驼、鹿、狮、虎、驼鸟、河马、药材、乌木、檀香、烟、米、糖、栗等。
桑给巴尔
《地理志略》一五:
桑革巴贴靠印度洋,约二百万方里。物产出金子、象牙、甘蔗、丁香等类。
《地理全志》二九:
桑给巴在阿非利加之东……土产谷、果、金、银、糖、蜡、棉花、象牙、鸟羽、木料、药材等。
《地理备考》 〔25〕 :
桑给巴尔国在亚非里加州之东北……田土腴,不能画一。土产金、银、铜、铁、谷、果、糖、蜡、绵花、象牙、鸟羽、木料、药材等物。
清徐继畬《瀛寰志略》卷八:
桑给巴尔,在亚然之南……土产谷、果、金、银、铜、铁、糖、蜡、棉花、象牙、鸟羽、木料、药材,贸易颇盛。
上引四书,或者说桑给巴尔产甘蔗,或者说产糖,实际上是一码事。在中国宋元时代的游记中,在阿拉伯旅行家的记述中,桑给巴尔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地方。估计中非交通可能即始自桑给巴尔等地。宋赵汝适的《诸蕃志》卷上,层拔国,即桑给巴尔。这里没有记述产甘蔗或糖。元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层摇罗,据学者们考证,“摇”当作“拔”,也就是桑给巴尔。这里说:“酿蔗浆为酒”,可见是出甘蔗的。(见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校释》,中华书局,1981年,第358页)穆根来、汶江、黄倬汉译《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华书局,1983年,第128—131页,“关于僧祗”,即指桑给巴尔。这里明确说:“那里全部的物产,只有当地人作为主食的玉米、甘蔗和一些木材。”
莫新弥夔(莫桑比克)
《海国图志》卷三四,东阿利未加洲:
莫新弥夔东界海,西界旷野,南界摩加兰野,北界山维……孟麻沙岛,膏腴产糖与五谷……其贸易以匽西墨岛为最……产蜜糖、黄蜡、颜料。
同样的记载,又见于《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一二帙,一四《四洲志》一〇。
索发拉
《地理全志》二九:
索发拉,昔名么诺么达巴,在阿非利加东南……土产金沙、象牙、甘蔗、树胶、蜜蜡等。
清徐继畬《瀛寰志略》卷八:
么诺么达巴,在莫三鼻给之西南……土产金、铁、象牙、甘蔗、树胶。
在本书中,么诺么达巴与索发拉分列两处。
《海国图志》卷三四,东阿利未加洲:
摩加兰野,东界海,西界旷野,南界苏华腊,北界摩新弥葵(即莫桑比克——羡林注)……闻其地前即摩诺摩达巴国。
同上书卷:
苏华腊,东界海,西界麻尼加,南界英汉门,北界摩嘉兰野。
从译名上来看,索发拉和苏华腊应该是同名异译。索发拉和摩加兰野,既然都名么诺么达巴(等于摩诺摩达巴),两个名字应该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可是苏华腊却又“北界摩嘉兰野(等于摩加兰野)”,问题就有点夹缠了。估计可能是由于政治区域划分变动的缘故。在《海国图志》中,这些都属于东阿利未加的范围。可是在这同一部书中,在南阿利未加国部分,竟也找到了同样的记载,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了。
《海国图志》卷三四,南利未加国引《职方外纪》:
更有一种在利未亚之南,名马拿莫大巴者。
按马拿莫大巴同摩诺摩达巴必然也是同名异译。
同书卷引《地理备考》:
其自主之国四,一曰么诺达巴……沿河膏腴,产金、铁、象牙、甘蔗、树胶等。
么诺达巴,肯定即摩诺摩达巴,即索发拉。索发拉产甘蔗,与么诺达巴完全相同。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东非一变而为南非了呢?其中并没有多少奥秘,看来东非与南非在什么地方划一条分界线,是一个没有解决的困难问题。魏源自己大概也搞不清楚,所以就乱点鸳鸯谱了。这种东、南难分的情况,下面还有,比如下一节就是一个例子。上面讲过的莫桑比克,也有类似情况。《海国图志》卷三四引《地理备考》中的莫山比给,当即莫桑比克,但在这里却归入南利未加国的范围了。
马达加斯加 毛里求斯
《地球图说》 〔26〕 :
州东有三岛:一名马达加葛(又名马狎甲),系是洲管辖;二名冒勒突,系英国管辖;三名埔耳防,系佛兰西管辖……土产架非、葡萄酒、五谷、橄榄油、药材、树油(可造番咸)、乳酥、百果、木料、象牙、兽皮、狮、象、犀、虎、蟒虺、驼鸟。
这里没有提到产糖。马达加葛,即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冒勒突,即毛里求斯(Mauritius);埔耳防,当即留尼汪(岛)(Réunion)。
《万国地理全图集》 〔27〕 :
东大岛称曰马士狎甲……其东方有英国之岛,称曰冒勒突。周围四百五十里。出白糖等货……佛国据捕耳木,居民九万七千二百丁。出白糖、珈啡、丁香等物。
这里讲到毛里求斯和留尼汪出白糖。捕耳木 ,即留尼汪岛。《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一二帙,一四册引《万国地理全图集》也有这一段记载。
《地理备考》 〔28〕 :
一曰马达加斯国,在亚非里加洲之东南……产丝、麻、蜜蜡、竹、木、甘蔗、树胶、青黛、烟叶、白胡椒、沙谷米。
在《海国图志》中,这一段归南非。这又是一个东、南不分的例子。
《外国史略》 〔29〕 :
亚非利加各洲岛,其东方最广大者曰马他牙士里岛……此岛蕃毓,出五谷、百果、蚕丝、香料、黛青、牛畜、铜、铅、银。
补吞岛……多白糖、丁香等物。
离此屿不远之茅勒士岛,在补岛东南……此岛丰盛,白糖最多。凡南洋之物皆有之。……黑面人无用,每雇唐人治其田。
西识群岛,天气和美,洲有五产,白糖、椰子等。
这里有几件事情值得注意:一、以上这许多岛,《海国图志》又把它们归入中利未加各国范围之内。可见不但东、南难分,连东、中也难分了。二、补吞岛,根据书中的叙述,应即留尼汪岛。
《地球说略》二七:
洲之东界,在印度洋中,亦有海岛数处。最大者曰马特加斯格……物产如谷米、白糖、绸缎、铜、铁等颇多。
《地理志略》一七:
玛达嘎斯嘎岛,为李洲至大之岛,约二百二十万方里。物产出姜、胡椒、蓝靛、五谷、棉花、啡。
茅利秀小岛,居民约二十万,多出白糖,与异邦多有交易,为英国所属。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马达加斯加岛、毛里求斯岛等处是非洲产糖最多的地方。
清徐继畬《瀛寰志略》卷八:
马达加斯加尔大岛(一作马大狎甲,又作墨勒阿土喀,又作圣老佐楞大岛),在印度海东南方,与东土之莫三鼻给相近……土产丝、麻、蜜蜡、竹、苏木、甘蔗、树胶、青黛、烟叶、白胡椒、沙谷米。
同上书卷:
毛里西亚岛(一作冒勒突,又作妙哩土),在马达加斯加尔之东……土产白糖。
同上书卷:
不尔奔岛(一作捕耳本),在毛里西亚之东……土产谷、果、加非、白糖、棉花、烟叶、丁香、桂皮、材木,又产黑金、珊瑚。
不尔奔岛,恐即《外国史略》中的补吞岛。本书附图方位有问题。
北 非
按照《海国图志》卷三四,小西洋,北利未加国:“阿利未加洲之北四国曰:摩罗果,曰阿尔尼阿,曰都尼司,曰特厘波里。”除了摩罗果(摩洛哥)有产蜜糖的记载外,没有其他地方产糖。
南 非
《外国史略》:
黑面人地在旷野之南……产树膏、安息香及各香料、棉花、甘蔗、黛青,自然而生,不待人力。
《外国史略》:
散西巴通商最重,岁纳税饷银九万两,运出五谷、白糖。此皆土酋自主之地也。
《地球志略》一六:
那达勒,约三十万方里,出产棉花、啡、白糖、蓝靛。
《柰搭勒政要》 〔30〕 :
柰搭勒,在好望角之东……土产羊毛、糖、象牙、牛皮。本地耕植之物不多,并不值钱,拟多种茄啡、肉桂树,以取贵值,亦种棉花。
南非产糖的情况大略就是这样。
西 非
关于西非的范围,各书介绍,不尽相同。《瀛寰志略》卷八,阿非利加西土:
阿非利加西土,由地中海口门之外,地形折而南下;面大西洋海,数千里尽属沙漠;过此地形缺折而东,又转而南,渐斜削而趋南土……诸国所用黑奴,皆此土人。取其愿朴,且黑丑,无艾豭虑。贩往亚墨利加者尤多,用以灌园耕田,种加非,造白糖,如牛马然……黑番部落甚多,大势分三域:曰塞内冈比亚;曰几内亚;曰公额。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西非黑奴贩至美洲,在那里种咖啡,造白糖。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本国熟悉此种技术的缘故。
同上书卷:
几内亚,在塞内冈比亚之南,西南距大西洋海,东至义的约比亚……土产黄金、珊瑚、琥珀、纹石、甘蔗、烟叶、香料。
公额(一作公我),在几内亚之南,一名下几内亚,西距大西洋海,南界星卑巴西亚,东抵日牙加……土产铜、锡、甘蔗、胡椒、薯粉、象牙。
按“公额”,今译“刚果”。
同上书卷:
北农的威勒斯岛、亚虑塞马斯岛、美黎辣是岛,总名绿山头群岛,在塞内冈比亚之西……产酒、果、糖、蜜、黍、麦、豆、薯丝。
所谓“绿山头群岛”,即今佛得角群岛。
以上是《瀛寰志略》介绍西非种蔗造糖的情况。下面谈一谈《海国图志》和《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海国图志》在第三十五卷介绍西非(西阿利未加洲各国),《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是在再补编第十二帙册十四。这里引的书是林则徐译《四洲志》,而《海国图志》则注明“欧罗巴人原撰,侯官林则徐译,邵阳魏源重辑”。细勘二书,原文全同,除《海国图志》错字多之外,实为一书。此外,《海国图志》还在同一卷中引《地理备考》,《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十二帙册十一,引《庚哥国略说》册十六,引美国戴德江著《地理志略》和英国慕维廉著《地理全志》,来介绍西非情况。现条列如下。
《四洲志》,第13页:
西阿利未加分两大区。其一区起自色黎雅尔河以南至安弥阿河以北,内有九国:一、嘉约;二、莽孟;三、雅尔兰;四、夫达多腊;五、和洼尔;六、麻腊;七、母沙伦;八、雅尼;九、稔里。大小各国同属一区。佛兰西人遂合并两河之名,以名其地,曰色黎安弥阿……又有西腊氐相毗连,在色黎雅尔河之北。其安弥阿河以南至敏维腊河,又有十四国同区:一、霏落司;二、夫达雅罗;三、额林;四、洼里;五、弥领;六、尼门;七、埃阿里;八、阿塞氐;九、那和弥;十、根峨;十一、安腊峨;十二、銮峨;十三、雅门;十四、敏维腊。
这里首先碰到的困难是译名问题。我在上面已经多次遇到译名的混乱情况,这里似乎更为严重。所谓色黎雅尔河,即塞内加尔河。所谓色黎安弥阿,即塞内冈比亚。所谓嘉约,即几内亚。弄清楚了,才能谈种蔗与造糖。
《四洲志》在介绍完了上述的国家以后,加上了一段关于生产的记载:
产橡、樟、杨柳、葡萄酒、桂皮、无花果、甘蔗、桑椹、薯、蒜栗、油浮石、椰子、松柏树、龙血树、柠檬、柑、桃、李、蕉果、西瓜、黄瓜、米、粟、棉花、糖、席材、木、金、铜、钢铁、象牙。
下面分国介绍,霏落司产蜂蜜;夫达雅罗国的腊弥里阿产糖;阿塞氐部落之一依尔弥那产糖。根峨,当即《瀛寰志略》的公额,也就是刚果。《四洲志》关于根峨的记载,没有讲到产甘蔗或糖。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十二帙册十六,引《地理志略》,第16页,讲到基尼,也就是几内亚:
基尼在亚非利加西界之内……论物产,金沙、白米、姜、芭蕉、油、棉花、白糖、果品等类。
同上书编、帙、册引《地理全志》,第28页:
几内亚在阿非利加之西……土产金、珊瑚、琥珀、象牙、纹石、甘蔗、烟、香木、蜡等。
《海国图志》卷三五引《地理备考》:
畿内亚国,其上几内亚,在亚非里加州之西南……土产黄金、珊瑚、琥珀、纹石、甘蔗、烟叶、香料。
以上讲的是几内亚。下面讲来比利亚。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十二帙册十六,引《地理志略》,第16页:
来比利亚,约八十万方里……论物产:五谷、咖啡、芭蕉、油、棉花、白糖、蓝靛、木料、颜料等类。
同书编、帙、册引《地理全志》第29页,在几内亚项下,讲到来比里,即来比利亚,土产中有甘蔗。
上面已经讲过刚果,现在再加以补充。《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同上编、帙、册、页,《地理全志》:
公额,在阿非利加西南……土产象牙、铜、铁、甘蔗、胡椒粉、薯等。
《海国图志》卷三五引《地理备考》:
公额国,又名下几内亚,在亚非里加州之西南……田土最腴,产铜、铁、甘蔗、胡椒、烟叶、薯粉、象牙等。
上引《四洲志》中的根峨,估计也就是刚果,但没有讲到产甘蔗。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十二帙册十一,引《庚哥国略说》:
庚哥国,一作孔戈尔,比利时于亚非利加洲新建之大国也……内革罗人世种田,牧牲畜,捕鱼,猎兽,作买卖,种五谷、水果、甘蔗、烟叶、加撒。
庚哥,当即刚果。
下面介绍一下西非两大群岛的情况:
《海国图志》卷三三利未亚洲总说引《职方外纪》:
利未亚西北有七岛,福岛其总名也……葡萄酒及白糖至多。
谓福岛,即今加那利群岛。
同上书卷三六引《地理备考》:
布威尔德岛,在亚非里加州之极西……内有十岛,大者名桑的可阿。烟户一万七千余口。土产谷、果、绵、椰、药材、甘蔗、蓝靛、葡萄、烟叶等物。
按布威尔德岛,即上面介绍过的《瀛寰志略》的绿山头群岛。
中 非
根据《海国图志》卷三六和《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十二帙册十四,引《四洲志》第15—18页的记载,中非各国不产甘蔗与白糖 〔31〕 。
对非洲的介绍到此为止。
我在上面把非洲分为五大部分,基本上是根据《海国图志》来确定的。但是,这种划分不是没有问题的。我在上面几个地方都谈到过划分的分歧。我们今天流行的划分法又与此不同。主要不同在于,把刚果划归中非,把埃及划归北非,把马达加斯加等三大岛划归南非。我认为,这种分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根本没有大家一致承认的科学的划分原则。同时这种分歧又是无关重要的。重要的是哪一个国家产蔗与糖。至于这个国家属于哪一部分,没有重要意义,不必过细地去探讨、研究。
美 洲
我仍然按照上面的办法,先把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有关汉文典籍介绍美洲的情况叙述一下。仍然是《海国图志》和《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为主,而辅之以其他书籍。
《海国图志》卷五九,外大西洋(北墨利加),墨利亚洲沿革总记,弥利坚(美利坚)国总记,上。
卷六〇,弥利坚国即育奈士迭国总记中。案育奈士达即United States。
卷六一,弥利坚国总记,下。
卷六二,弥利坚国东路二十部(州)。
卷六三,弥利坚国西路十一部。
卷六四,北墨利加洲内墨是可国(墨西哥)。
卷六五,北墨利加洲内俄罗斯属地。
卷六六,北亚墨利加南境德沙国危地马拉国。
卷六七,南墨利加洲。讲到南智加国、金加西腊国(哥伦比亚)、伯路(秘鲁、孛露)、破利威国(波里维,玻利维亚)。
卷六八,南墨利加洲。讲到巴拉大河国(阿尔仁的纳)、巴拉乖、乌拉乖、银国(拉巴他国)、伯西尔(巴西、巴悉)。
卷六九,南墨利加洲。讲到智利国(济利国,治利国,治理国)、古牙那(圭亚那)、法属古牙那、苏里囊(苏里南)、巴拉西利国、土番部落。
卷七〇,南墨利加诸岛:小以西把尼亚、古巴、牙卖加、澳大利亚(Sic!)、加勒岛、海地岛。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因为是抄录群书,不能像《海国图志》那样对美洲作系统的介绍。
正编第十二帙,所收之书,颇为驳杂,与美洲有关的书有:《亚美理驾诸国记》、《墨洲杂记》、《美国记》、《红苗纪略》、《旧金山记》、《墨西哥记》、《古巴杂记》、《秘鲁形势录》、《使美记略》、《美会记略》等等。
续编第十二帙,与美洲有关的书籍有:《喀纳塔政要》、《美国地理兵要》、《古巴节略》、《中亚美利加五国政要》、《委内瑞辣政要》、《科仑比亚政要》、《巴西地理兵要》、《巴西政治考》、《唵蒯道政要》、《玻利非亚政要》、《巴来蒯政要》、《乌拉乖政要》、《阿根廷政要》、《智利政要》、《海带政要》、《山度明哥政要》等等。
再补编第十二帙,与美洲有关的书籍有:《美理哥国志略》、《古巴述略》、《出使美日秘国日记》、《每月统纪传》、《贸易通志》、《万国地理全图集》、《四洲志》、《外国史略》、《地球说略》、《地理志略》、《地理全志》、《三十一国志要》、《万国风俗考略》等等。
下面谈一谈《瀛寰志略》。本书卷九和卷一〇是专讲美洲的。首先有两幅“南北亚墨利加总图”,接着是一段总论“亚墨利加”。以下是“北亚墨利加冰疆”、“北亚墨利加英吉利属部图”、“北亚墨利加英吉利属部”、“米利坚合众国图”、“北亚墨利加米利坚合众国”、“北亚墨利加南境各国图”、“北亚墨利加南境各国”、“南亚墨利加巴西图”、“南亚墨利加各国”、“亚墨利加海湾群岛图”、“南北亚墨利加海湾群岛”等。
其余的书籍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下面按照地区来介绍美洲种蔗造糖的情况。
全洲情况
《瀛寰志略》卷九:
五谷旧惟黍稷,今则各种皆备。甘蔗、葡萄、橙柑、加非、胡椒、芋薯之类,皆从欧罗巴移种,亦俱繁硕。
《地理全志》三一:
近自欧罗巴移种甘蔗、葡萄、咖啡、胡椒、芋薯之类,无不繁硕。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说,甘蔗是从欧洲移来的。
《万国地理全图集》 〔32〕 第25页:
土沃民饶,产物丰美,如白糖、加菲、橙柑等果,由他国而移种者,及牛、马、羊等五畜亦由异国运至而孳生者。
这里也讲到,白糖是由他国移来的。这大概是一个历史事实。
美 国
全国情况
《海国图志》卷六一,弥利坚国总记下引《地球图说》:
土产棉花、布、呢、麦、米、烟、白糖、菉、谷、金、银、铅、铁、煤炭、油、木料,并一切造作之器。
《外国史略》 〔33〕 :
北方出棉花、烟、谷、薯等物……五谷、烟、薯、棉花、羊毛、蜡、白糖、蚕丝、乳、奶饼等,价三千三百七十八万圆。
《四洲志》 〔34〕 第43页:
育奈士迭国……田地家宅所出之牛、羊、马、猪……豆、糖、洋靛等类,约值银六千七百三十八万零七百八十七圆。工作所造香卤、蜡烛……糖、铜器……等类,约值银六百六十四万八千三百九十三圆。国中进口货物:茶叶、架非、豆、红糖、椰子仁……冰糖、灯油、丝发、匹头、金线等类。
这同一段记载,又见于《海国图志》卷六〇“弥利坚国即育奈士迭国总记”,只写着“邵阳魏源辑”,没有说明辑自何处,看来来源也就是《四洲志》。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说美国输出糖,另一方面又说,美国输入红糖和冰糖。
李圭《环游地球新录》 〔35〕 中《美国纪略》:
盐、糖皆洁白匀细,胜于华产。
这说明,美国产的糖在质量上超过中国糖。
《地理志略》 〔36〕 :
美国(又名合众国)……南方多白米、棉花、甘蔗、烟叶。
《地球说略》 〔37〕 :
合众(又名花旗)……所出土产:五谷、菉谷、棉花布、羊毛布、呢、烟叶、盐、白糖、木料……
把美国作为一个整体来谈种蔗造糖的情况,就是上面讲的这个样子。下面我再分州来介绍。
新罕布什尔州
《瀛寰志略》卷九:
纽罕什尔国……又产洋参、冰糖、铜、铁、铅。
《四洲志》四四:
纽含社部……土产洋参、冰糖、铜、铁、铅、木、牛、马、豕。
此项记载又见于《海国图志》卷六二,弥利坚东路,纽含社部,来自同一部书。
佛罗里达州
《瀛寰志略》卷九:
佛勒尔勒厘部(一作佛啰理得,又作佛罗里达,又作缚利他,又作费罗里大)……产玳瑁、蜜蜡、枣、橙、榴、无花果、甘蔗、棉花、洋蓝。
《四洲志》四五:
佛罗里达部……产玳瑁、蜜蜡、枣子、橙、石榴、无花果、甘蔗、棉花、洋蓝、牛、马、豕等。
《海国图志》卷六二,有同样的记载。
清顾厚焜《美国地理兵要》 〔38〕 二一:
物产,棉花、加非、白糖……
佛蒙特州
《美国地理兵要》六:
洼满的邦(佛网脱乏梦读)……物产……蔗……工作白糖、牛乳、黄油。
所谓“物产”,指生长的东西;“工作”,制作的东西。
纽约州
《美国地理兵要》一〇:
纽约克邦(纽约)……物产……糖……工作……白糖。
第一个“糖”可能指甘蔗。
俄亥俄州
《美国地理兵要》一八:
倭海阿邦(帼海鹤,华海育)……物产稻、白糖、糖汁……
密西西比州
《美国地理兵要》二三:
密士失必邦(美雪雪比,密士希比)……物产白米、白糖……
印第安纳州
《美国地理兵要》二五:
英厘安纳邦(应地杭那英几阿捺)……工作白糖、糖汁……
伊利诺斯州
《美国地理兵要》二六:
亦伦诺尔邦(衣邻奴士伊里努翰—啼拏斯—啼奴士)……物产……白糖……
亚拉巴马州
《瀛寰志略》卷九:
阿拉巴麻国(一作阿喇巴麻,又作巴里特摩,又作阿那麻马,又作亚喇罢麻)……产金、铁、稻谷、果实、甘蔗、烟叶、棉花、洋蓝。
《四洲志》四六:
阿那麻马部……土产金、铁、棉花、甘蔗、洋蓝、石板。
《海国图志》卷六三,记载全同。
路易斯安那州
《瀛寰志略》卷九:
鲁西安纳国(一作累西安那,又作雷栖阿那,又作卢宜西安,又作累斯安)……土产甘蔗、棉花,甲于诸国。种蔗十五亩,得糖五千斤。
《美理哥国志略》 〔39〕 九:
累斯安地……棉花、甘蔗之盛,甲于二十六部。一农夫可种甘蔗十五亩,得糖五千斤。棉花价贱者,有风柜可以去棉子而取棉花。
《四洲志》四六:
雷栖阿那部……产棉花、甘蔗、烟叶、洋蓝、稻谷、牛、马。
《海国图志》卷六三,记载全同。
《地理志略》一九:
鲁西当纳邦(罗衣西阿那、罗衣西阿捺、罗西阿那)……物产……白糖……
《美国地理兵要》二四:
牛俄林斯城,多出棉花、白糖。
按牛俄林斯城,即New Orleans,为路易斯安那州首府,即《瀛寰志略》卷九所记“会城曰纽哈连”。地处密西西比河口,是南部商业贸易重镇。
我还想在这里附带谈一下西班牙白糖运入美国的情况。清崔国因《出使美日秘国日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一二帙),光绪十七年三月十三日日记,讲到美国不肯免西班牙烟叶进口税,“其免税者但茶、糖、牛皮、加非等物耳”。可见西班牙糖是运入美国的。同年二月初九日记还讲到巴西糖运入美国。
最后附上张煜南《海国公余辑录》卷六《海国咏事诗》一首:
大开农利过桑麻,
种蔗成糖数万家;
一柜更饶风力壮,
弹残棉子取棉花。
附注:“一夫种蔗十五亩,得糖五千斤。”这与《瀛寰志略》所记全同。看上引《美理哥国志略》,这首诗的含义完全清楚。
这里我还要讲一讲甘蔗以外的造糖原料问题。《海国图志》卷五九引《美理哥国志略》:
次则枫树高茂,其汁甘,可煎糖,每年约糖数千石。美苏里部内有一株最大,身围四丈六尺……
此引文还见于《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十二帙册一一,《美理哥国志略》一一。
《地理全志》 〔40〕 三三:
枫树高茂,汁甘,可以煎糖。
上面几段引文讲的是同一件事,就是利用枫树的甘汁造糖。这种情况在别的地方没有见到过。
还有一段引文,我想附在这里,以供参考。《美理哥国志略》一五讲到新国的膳食:“并有生果、糖果、牛奶、鸡蛋等物。”可见糖在美国人的食谱中所占地位之重要。
关于美国种蔗造糖的情况就介绍到这里。综观以上介绍的情况,可以得到以下几个论断。一、种蔗造糖的州在美国几十个州中只有十个,三个在东,四个在南,三个在中。这与气候有关,有几个州适宜于种植甘蔗。有几个州从外面输入甘蔗加工,即所谓“工作”。二、上述记载都只讲到种蔗造糖。大概当年美国还没有像欧洲那样用莱菔造糖。至少规模不大,所以没有见诸记载。三、美国一方面输入糖,另一方面又输出糖。输入的是红糖(比较粗的劣质糖)和冰糖。输出的是加过工的洁白匀细的白糖。这有点同英国相似,说明了美国机器制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清江宁李圭著《东行日记》 〔41〕 ,光绪二年(1876年)八月二十五日有下面一段记载:
海君糖坊在纽折尔西城,专购各国青赤糖,先验其美恶,入巨镬熬之。镬容二千磅,糖水黑色,和以牛骨灰,则变为清水,由铜管过入大缸。搀牛血少许,则杂质上浮,本质渐浓。再入圆式镬,藉蒸气旋转之,渐干渐白,而成上等糖。其中黄色水由小铜管接至他镬,复旋之,为次白糖。仍有糖水由铜管过至下层之镬,成黄糖。末后之水不可复熬,则为糖浆。每日熬原糖三十万磅,九折成糖,并浆余为杂质。有轮机五六具,日烧煤四十吨。买地造屋,计洋钱十四万圆。机器十六万圆。工人一百三十余名。原糖买价,每磅九分,卖价统计一角五分。进口税二分五厘。出口税免。牛骨灰每磅价三分,每日售糖值洋钱五六万圆。
这一段话,把美国购进粗糖、转粗为细的工艺过程,以及所赚的钱的数目,说得具体而详细,是十分难得的材料。四、美国制糖,除了用甘蔗外,还用枫树。这种情况为他处所无。
墨西哥
《海国图志》卷六四引《职方外纪》:
墨是可……糖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