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做《不思而行》的第五卷书到这里为止,它的第一首诗是:
没有看好,没有了解好,
没有做好,没有观察好,
这样就不应该贸然下手,
像那个理发师那样急躁。〔一〕[89]
叫做《五组故事》、别名又叫做《五卷书》的统治论到这里结束。
注释:
[1] Jambū,学名是Eugenia Jambolana。
[2] Raktamukha。
[3] Vikarālamukha。
[4] 磨祛(Māghà)月第二半第八天。
[5] 意思是,两个人谈话,情投意合,因而结成了兄弟般的友谊。
[6] Priyadarśana。
[7] Gaṇgādatta。
[8] 印度神话里常常提到,海洋的深处有一团烈火是出自一个叫牝马嘴的洞穴中,在南极的海洋下面。
[9] Yamunadatta。
[10] 参看本卷第一四首诗。
[11] Lambakarṇa。
[12] Karālakesara。
[13] Dhūsaraka。
[14] 意思是,爱神手里有一件法宝,那就是女人。谁要是爱女人,谁就会得到各种好处。谁要是不爱,谁就会变成苦行僧人。
[15] 意思就是说,豺狼是一种没有出息的动物,并不像狮子一样,能够杀死大象。与本卷第三十四首诗同。
[16] 参看本卷第三三首诗。
[17] 参看本卷第四〇首诗。
[18] Nanda。
[19] Vararuci。
[20] 参看本卷第四一首诗。
[21] Śuddhapaṭa。
[22] 参看本卷第四三首诗。
[23] 参看本卷第五〇首诗。
[24] 参看注〔211〕。
[25] 参看本卷第五五首诗。
[26] 两个人一块儿走上七步,就可以结成朋友,表示友谊很快就可以建立的意思。有点像中国的七步成诗。也有人把这个字解释成“说上七句话,就可以结成朋友”。
[27] Mahācaturaka。
[28] 珠子又圆又滑又硬,是极不容易对付的。但是,只要在上面穿上一个洞,用绳子一穿,它就听人们摆布了。
[29] 参看本卷第六一首诗。
[30] Citrāṇga。
[31] 参看本卷第六五首诗。
[32] 与本卷第一首诗同。
[33] Pāṭaliputra,中国古代也译作“华氏城”,就是现在的巴特那(Patna)。
[34] Maṇibhadra。
[35] 意思就是,只要有钱,随心所欲,干什么坏事都行。
[36] Padmanidhi,是财神的九宝之一。
[37] Jina,意云胜利者,是耆那教创造人大雄(Mahāvira)的另一个尊号。他生存的时代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差不多,两教的教义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这里谈到利用智慧来跳出轮回,消灭存在,这种思想佛教教义里也有。
[38] 原文是Sukumārikābhigrahalabdhavratādeśaḥ,涵意隐晦。
[39] Ardhaprahara,等于一个半小时,所谓prahara,就是一天一夜的八分之一,换句话说也就是三小时。
[40] 原文是Digambara,直译就是“天衣”,意思是浑身上下,一丝不挂;但是他也并不是没有衣服,他的衣服就是天。耆那教创立以后,逐渐分化为两派:一派是穿白衣服,就叫白衣派;一派就是天衣派。
[41] Devaśarman。
[42] Avantī。
[43] Siprā。
[44] Mahākāla,是大神湿婆法身之一,代表的是破坏者的湿婆。
[45] Bhairavānanda。
[46] Madhu,二个阿修罗之一,他是给毗湿奴杀死的。这里所谓杀死摩图的人,就是指的毗湿奴。
[47] Lakṣmī,中国古代译为“吉祥天”。
[48] 搅海的故事,在古代印度神话里,有过多次的演变。根据《梨俱吠陀》一,四五,四〇一四三,神仙们和恶魔们为了找寻甘露(AmṚta),就来搅海。幸福女神就从海中的泡沫里随了其他许多珍贵的东西跳了出来,成了毗湿奴的老婆。她手里拿着一支莲花,因此她也被称做钵特摩(Padmā,莲花)。
[49] Śākinī,是服侍女神杜哩迦(Durgā)的一种女妖。
[50] 参看注〔500〕。
[51] Vīṇāvatsa。
[52] Rāma,印度古代历史上和神话中,有很多国王,名字都叫罗摩。很难说这里究竟是指的谁。也可能这里是指的古代神话中那一个有名的罗摩,暗示出,这个头上顶着轮子的人受罪已经很久很久了。
[53] Dhanada,财神。
[54] 参看本卷第三三首诗。
[55] Śatabuddhi。
[56] Sahasrabuddhi。
[57] Ekabuddhi。
[58] 参看本卷第三四首诗。
[59] Uddhata。
[60] 意思是,偷了皮子,容易在上面睡觉;一睡就给人捉住了。
[61] Īśa。
[62] 参看本卷第三七首诗。
[63] Manthara。
[64] Manthȧraka,与Manthara同。
[65] Siṃśapā,学名是Dalbergia Sissoo,一名阿输迦树。
[66] 原文是Vyantara,是一种低级的神灵,我们知道的夜叉、罗刹、紧那罗、乾闼婆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67] Bhāragava,一个古代印度的作家。
[68] 借用山东土语,意思是,兄弟和儿子都是亲人。
[69] 参看本卷第四六首诗。
[70] Somaśarman。
[71] SvabhāvakṚpaṇa。
[72] 参看本卷第五三首诗。
[73] Candra。
[74] Śālihotra,印度古代一个圣人(Muni)的名字,他写过一部关于兽医的著作,这部书也就叫这个名字。
[75] Dhanada,财神。
[76] 参看本卷第五四首诗。
[77] Vikāla。
[78] Bhadrasena。
[79] Ratnavatī。
[80] Vikāla(毗迦罗),意思是“夜晚”。这个罗刹却误会成一个人的名字。
[81] 与本卷第六七首诗同。
[82] Madhupura。
[83] Madhusena。
[84] Caṇḍakarman。
[85] 参看本卷第七〇首诗。
[86] Mantharaka。
[87] Suraguru,指的是祈祷主。
[88] 参看本卷第六九首诗。
[89] 参看本卷第一首诗。
再版后记
《五卷书》汉译本第一版于一九五九年出版,到现在已经整整二十年了。原来写过一篇序,水平不高。但也说明了一些问题。现在再版时,我打算把它保留下来。在过去二十年中,我忙于一些别的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又被剥夺了一切读书和写作的权利,白白虚度了六七年。因此,我对于《五卷书》想得不多,也没有很多时间去想。但是,究竟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在我一生中占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我对这本书不可能没有一些新的看法,不管多么肤浅,毕竟是新的看法。我现在就用写后记的办法把这些想法写了出来。这样,对于读者,特别是对印度古代文学比较陌生的读者,也许会有些用处。
在这里,我想谈下面几个问题:一、时代背景;二、印度古代文艺发展的道路;三、语言;四、思想内容;五、结构的特色。
一 时代背景
这一部书在印度有很多传本,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因此,我们无法说它究竟产生于什么时代。有一些梵语文学史上,明确地说,它写成于某一个时代,这不是全面完整的说法。如果把印度古代梵语文学分为吠陀时期(公元前十五世纪至五世纪),史诗时期(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后三四世纪)和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公元一世纪到十二世纪)这样三个时期的话,那么《五卷书》的组织编纂时期几乎贯串了整个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外国不少的学者,比如德国的赫特尔(Hertel)和美国的爱哲顿(F.Edgerton)对《五卷书》加以细致的分析,企图找出其中的原始成分和后来窜入的成分,做出了一些成绩。这样的工作对于我们理解本书形成的过程是有用处的。但是我们在这里不想涉及那样的问题。
在印度历史上,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属于哪一个社会发展的阶段呢?换句话说,《五卷书》的形成时期,社会是什么样的性质呢?我们不可能在这里仔细讨论这个问题。我只简单地说一句:这一时期的印度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而且是封建社会的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主要矛盾当然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公社比较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印度封建时期的地主同中国的不大一样。国王,不论是大国的国王还是小国的国王,是向农村公社征收地租的,他们做为地主阶级的总头子所起的作用,要比中国的皇帝较为隐晦,因此有一些中国到印度去的和尚就认为印度赋税轻。但是实际上是同样地残酷。这个时期大小城市普遍兴起,商品交换相当频繁,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因此城市中商人和作坊主人、手工业者的地位日趋重要。行会的组织远在公元前几世纪的《本生经》时代或者更早的时代就已经存在。商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受压迫、受剥削者。从公元前五世纪起,封建社会一萌芽,商人的作用就日趋显著,许多新兴的宗教,比如佛教和耆那教所代表的利益中就有商人的利益在。宗教与商业在印度一向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释迦牟尼本人就同商人有密切联系。巴利文《本生经》里面讲到商人的地方非常多。印度学者高善必(D.D.Kosambi)因此就说《本生经》充满了“商人的环境”,这是抓到了问题的实质的。到了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商人与手工业者,同种姓制度更加密切地联系了起来,他们有了自己的种姓。这时种姓制度名义没有变,内容却有了变化,从颜色(Varṇa)向家庭出身(jāti)的演变更加明确。婆罗门不一定都是祭司。刹帝利不一定都当国王、武士,有一些人是徒有其名的。吠舍分化得更厉害,有的书上连吠舍这个名称都不见了。商人、农民、手工业者,都属于吠舍。首陀罗地位更为下降,降入社会底层。但有的首陀罗也能升为国王。玄奘《大唐西域记》里就有这种记载。城市经济发展繁荣,统治阶级日益腐化。城市中的居民,包括商人和手工业者在内,日子并不好过。商人的任务就是贸迁有无,经常在外面奔波。他们一方面受国王的压迫剥削,一方面又受到陆路水路盗贼和风涛的威胁,所谓商人入海采宝的故事,就是这种情况的一种反映。他们必须结伴,才能战胜困难,达到发财致富的目的。
以上这些情况,《五卷书》都或多或少有所反映。这书里面故事的主人公,动物形象占一多半,人物形象占一少半。国王、商人、婆罗门、出家人都有。至于那些动物,实际上也是人的化身,他们的思想感情也就是人的思想感情。
商人和其他城市居民受到压迫,那么国王怎样呢?
整个一部印度历史,几乎从来没有过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公元前四至二世纪的孔雀王朝,特别是三世纪的阿育王;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后二世纪的贵霜王朝,特别是大约生在公元后的迦腻色迦王;公元后四世纪至六世纪的笈多王朝,七世纪中叶的戒日王,虽然都号称大皇帝,但都没有真正统一过全印度,至多不过在北印度称王称霸,势力不同程度地达到中印度、南印度而已。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整个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印度,特别是北印度,是小国林立,互相攻伐,民不聊生,商业受阻。从很早的时代起,印度人民,其中包括商人,就有一个强烈的统一的愿望。佛教经典中经常提到的所谓转轮圣王实际上就是这种愿望的表现。只有在一个统一的帝国的统治下,买卖才好做,日子才好过。但是这种愿望始终只是一个愿望,从来也没有实现过。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二中说:“君王奕世,惟刹帝利。篡弑时起,异姓称尊。国之战士,骁雄毕选,子父传业,遂穷兵术。”这就是当时的情况,这是一种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国国王的日子也是并不好过的。他们在自己国家以内,是压迫者、剥削者,这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在当时印度小国林立的情况下,从国外来看,他们有时候会成为被威胁者、被压迫者。有时候一个比较大的国家突然崛起,或者一些小国结成联盟,倚靠武力,侵略别国。这时候,某一个国家就会受到威胁,势非同别国联合不可。只要想一想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时代,比如战国、秦汉之际,三国,南北朝等等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的时期,就会很容易理解当时印度的情况。中国战国时期,出了苏秦、张仪一些人物,主张什么合纵连横,互相勾心斗角。三国时代,诸葛亮同周瑜也要联合抗曹。理解了这种情况,我们就会很容易理解《五卷书》为什么会成为王子的教科书。这些公子王孙,同商人、手工业者等等一般老百姓一样,有时候也会变成弱者,需要联合起来,才能克敌制胜。《五卷书》一开始就讲到,一个国王生了三个笨得要命的儿子,对读书毫无兴趣,当然对治理国家,抵御外侮也不会有什么本领。一个大臣想出办法,让一个婆罗门编成了这一部书,教育王子。这决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情况。
二 印度古代文艺发展的道路
从印度文艺发展的阶段来看,《五卷书》也有其特殊的意义。
同其他国家的文学史一样,印度古代文学的发展明显地可以看出有两条道路:
一、婆罗门祭司的文学,也就是统治者的文学;
二、民间文学。
列宁讲到,在对抗性的社会里,每个民族文化中存在着两种文化。印度文学发展的两条道路,同列宁讲的不完全是一个意思,但有一些共同之处。我们在下面把这两条道路,粗略地分析一下。
一、婆罗门祭司在印度古代是垄断文化知识的社会阶层,同中国古代的巫、史、卜、祝相似,只是后者的作用现在我们研究得还不十分充分,有待于进一步去阐明和探讨。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宣传婆罗门第一,祭祀至上,宣传布施有福,靠为酋长、国王当帝师,举行祭典谋取利养。从《梨俱吠陀》起,经过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经书,一直到《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大史诗,以及后来的叙事诗和戏剧,这些典籍多半出自婆罗门之手,其中人物多半是上层人物,神仙、仙人、帝王、将相、公主、僧侣等等。后来的诗、剧和小说,题材多半是陈陈相因,互相抄袭,材料来源多半是两大史诗,几乎没有什么新东西,体裁是庄重典雅,诗歌散文,都是这样。据说印度近代大诗人泰戈尔,除了《沙恭达罗》以外,不喜欢其他梵语文学作品。这事虽然难免有点偏激,但是不能说是没有一点理由的。
二、民间文学是老百姓创造的。其中包括寓言、童话、笑话和小故事等等。寓言总包含着一个教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童话重在使人怡悦。笑话则只使人开心,或则纵声大笑,或则会心微笑,其中有时也包含一些讽刺或教训。至于小故事则内容各有不同,可以包含以上几个方面。神话有一些也是民间创造的。它总是迫切要求认识什么东西,是为了满足宗教的需要的。马克思在《路易士·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说:
(在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想象力,这个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这时候已经开始创造出了还不是用文字来记载的神话、传奇和传说的文学,并且给予了人类以强大的影响。
在这里,马克思不但讲了神话的起源,而且也讲了传奇和传说的文学的起源。我们上面讲的小故事可以包括在“传说的文学”之列。
上面这些不同文学体裁,主人公有动物,也有人。人物多半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艺人、流氓、小偷、伪善的婆罗门、妓女等等。这些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决不陈陈相因,而是充满了创造性,洋溢着活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长江大河,源源不绝。世界各国人民古代都或多或少地在这方面有所创造,但是印度人民最为突出。鲁迅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集外集》《〈痴华鬘〉题记》)
鲁迅这里说的“寓言”,是广义的,包括以上说的那一些文学体裁。这些作品大概最初都没有文字记载,以后是使用俗语,最后有的转为梵文。
上面讲到印度古代文艺发展的两条道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类的文学作品不可能完完全全地保持着自己的纯洁性,泾渭分明,毫不相混,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能想象的。在第一类文学作品中间或也吸收一些民间文学的成果,比如寓言、童话等等。但是,总起来看,在印度人民心目中,这两者是很不相同的。比如在举行马祠的准备祭祀(Pāriplava)中,在举行葬礼之后以及其他一些场合,照例要讲一些故事的。在中国古代某一些地区,也有类似的风俗。故事是通过和尚念经的方式讲出来的。唐代的一些变文,我怀疑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写出来的。中国这种习俗是否与印度有一些联系呢?我看是值得研究的。在印度,在上面讲到的那些情况下,要讲述的故事不是寓言、童话等等,而是历史(Itihāsa)和古事记(Purāṇa),这些都是典雅庄重道貌岸然的东西。但是,在另外一些祭典之后,讲的却不是历史和古事记,而是寓言、童话、小故事等等,比如在象鼻神第四日祭(Ganeśa Caturthi vrata)之后。这种祭典是一种农业祭,在婆达罗月(Bhadra,八、九月)的第四天举行。参看查多帕底雅耶,《顺世外道》(D.Chattopadhyaya, Lokāyata)第232—235页,这是人民的,特别是农民的祭典,同酋长、国王举行的马祠完全是两码事,因而讲述的故事也是两种完全对立的东西。在国王举行的祭典上,讲述的东西属于第一个发展道路;在农民举行的祭典上,讲述的东西则属于第二个发展道路。这真可以说是泾渭分明,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从整个印度文学史上来看,总是第一条发展道路抄袭第二条发展道路,而决不是倒转过来。所谓抄袭,是指题材和体裁两个方面。属于第一条发展道路的那一些文学作品,刚从民间文学抄袭来的时候,还有一些清新之意,有一些活力。但是积之既久,死气斯生。于是又要到民间文学中去搜寻、去抄袭。如果把民间文学比做源的话,婆罗门正统文学只能算是流。这种周而复始的发展,在印度文学史上是表现得很明显的。我看,这种现象也并不限于印度。世界文学史上恐怕也可以找到不少的例证。这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但这并不是说,属于第一条发展道路的文学除了抄袭模拟之外,就毫无价值。不,事情不是这个样子。这种庙堂文学也是有发展过程的。它能把民间来的东西精致化、复杂化,达到富丽堂皇的程度,特别是在形式方面更是如此。就拿中国文学作一个例子吧。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现象。比如词,大家都承认,这种体裁最初源于民间。后来被文人学士抄了来,加以改造,使之日臻完美。但是等到形式上美妙绝伦、五彩缤纷的时候,它就已走上自己的反面,非另起炉灶不可了。
从印度文学史的发展来看,《五卷书》的内容基本上属于第二条道路。但从语言上来看,它又属于第一条道路。它是由婆罗门加工的。其中许多不健康的东西,是同这种情况分不开的。
三 语言
我现在就谈一谈《五卷书》的语言问题。
《五卷书》现在流传的本子是用梵语写成的。
梵语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呢?到现在还没有定论。但是从种种方面来看,它大概从来不是一种口头使用的语言。印度学者查多帕底雅耶在他所著的《顺世外道》中说,梵语是游牧民族统治者的语言。这是从研究印度古代社会学的角度上提出来的。吠陀语同梵语差不多,只是语法变化更加复杂而已。至于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经书和史诗的语言,同古典梵语差别更小。广义地说,都使用的是梵语。这些著作都产生在公元前。两部史诗虽然在公元后才编订成现在这个样子,基本组成部分仍成于公元前。但是公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时代,官方语言却不是梵语,而是一种俗语,叫做古代半摩揭陀语。一直到公元后四世纪开始的笈多王朝,官方语言才又采用了梵语。同时文学著作用梵语写成的也占了垄断的地位,有人称之为梵语的复兴,这与婆罗门教的复兴是密切相联系的。
《五卷书》的题材我们上面已经谈到是来自民间文学,但语言却采用梵语,这一方面是顺应时代潮流,在这个时代连坚决反对梵语的佛教也使用了梵语,其他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也说明,《五卷书》使用梵语,就意味着脱离了一般的老百姓。城市平民、商人、手工业者恐怕是很难掌握这种语言的,乡下的农民就更不必说了。所以我说,这一部书主要是为王子服务的,作为城市平民的世故教科书是附带的。约在五七〇年,《五卷书》被译为巴列维文和叙利亚文。由巴列维文译本转译成了阿拉伯文,名叫《卡里来和笛木乃》。从这个阿文译本直接地和间接地产生了大量欧亚各国语言的译本,传遍全世界。这个阿文译本也强调这一本书是对王子进行教育的。阿文译本本身以及以阿文为基础的那许多译本,不存在像在印度那样的语言问题,它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不管是什么人,都能从中学习到一些知识和世故;故事本身又能使他们感到新奇、生动、有异域情调。因此《五卷书》就流行全世界了。
四 思想内容
在印度,《五卷书》被认为是一种Nītiśāstra,意译是正道论。Nīti这个字用别的文字来翻译很困难,可以译为“正道”或“世故”或“治理国家的智慧”。总之是一部教人世故和学习治国安邦术的教科书。它的前提是,人们不避世成为仙人,而是留在人类社会中,用最大的力量获取生命的快乐。
这部书主要是反映受压迫者和弱者的思想感情的。城市平民、商人、手工业者等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可以说是受压迫者和弱者。他们需要安全,需要联合。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战胜敌人;只有联合起来,弱者才能战胜强者,获得安全,然后才谈得上人世间的最大快乐。当时的小国国王,从一个国家内部来看,是地主阶级的总头子,靠剥削农民、压迫人民过着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们是强者。但是,在外来的侵略者强敌面前,他们又是弱者。他们也需要安全,需要互相援助,需要联合。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偶尔来犯的较大或较强的国家。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有所论述,这里不再详细谈了。此外,对平民和国王来说,除了联合以外,还需要有点智慧,也就是处世做人的世故;也需要有点钱,否则目的是达不到的。在《五卷书》里有很多地方反对愚昧,反对傻瓜,赞颂金钱,颂扬智慧,其原因就在这里。中国过去教育儿童的教科书,比如《幼学琼林》之类,教育儿童的重点,是苦读成名,磨炼成家,“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考进士,中状元,走科举这一条路。同印度这类的书籍很不相同。原因就是印度古代没有什么科举,两国的社会背景很不相同。
我们先看一看《五卷书》的内容。第一卷叫做《朋友的分裂》,第二卷叫做《朋友的获得》,第三卷叫做《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第四卷叫做《已经得到的东西的丧失》,第五卷叫做《不思而行》。这五卷书都与世故和治术有关。这些卷有的直接讲到国王和国家大事。就是那些内容没有讲到国王和国家大计的,仍然可以为国王和王子所用,他们从里面也可以吸取有益的教训。因此,我认为,正如本书中所着重指出的那样,它原来是作为王子的教科书而编写的。同时对平民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至于作为主人公的那些黄牛、狮子、老虎、豺狼、猴子、乌鸦、猫头鹰、老鼠、乌龟、鸽子、鳄鱼等等鸟兽,正如大家都知道的那样,不过是人的化身而已。
第一卷以牛同狮子交朋友,狮子的大臣、两个豺狼被疏远为主题,谈到绝交的问题。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绝交的事情是常常可以遇到的。一直到今天也毫不例外。一个国王,一个平民,都需要有一套办法来对待这种常见的现象。
第二卷讲的是结交朋友,是第一卷的对立面,是一个国王和一个平民也常常遇到的问题。这一卷的骨干故事是乌鸦、老鼠、乌龟和鹿,结成朋友,共度危难。弱者只要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就能战胜猎人这一个强者。这一卷在本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卷,换句话说,它表达了本书的中心思想。
第三卷的骨干故事是国家大事。猫头鹰和乌鸦两族结怨,乌鸦大臣诈降,结果猫头鹰的老巢被焚,乌鸦得胜。这一整卷的目的是教训人们:不要轻信敌人。这样的教训,对国王,对平民,都是有用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拿这个做主题思想的比比皆是。只要想一想古代希腊的特洛依木马和中国《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就会一清二楚了。
第四卷的骨干故事,是海怪与猴子交友,海怪变心,猴子以计脱险的故事。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交友之道。交朋友要提防朋友变心,一旦变心要能使用妙计脱险。这同样既适用于国王,也适用于一般平民。在国家大事和人民的生活中是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的。因此,这种故事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第五卷主要的教训是追求发财,但不要过于贪得无厌,否则就会受祸。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世故。世界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教导。中国这类的教导更多,比如人民口语中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古典典故“巴蛇吞象”等等,都是告诫人们,追求财富是可以的,无可非议的,但要适可而止,不要过于贪婪。
统观这五卷的内容,主要是教给王子和人民一些治世处人之道。中心思想就是我们在上面说到的那几点。这本书并不像其他一些书一样,比如佛教或印度教或其他教派的书,大肆宣扬追求什么宗教功德,什么解脱,又是什么涅槃,企求死后升天,因此就宣传要慷慨布施,达到积德的目的。它赤裸裸地宣传追求物质福利,追求生活享受。没有那种腐朽的宗教气味。印度古代典籍中经常提到所谓人生三要(Trivarga):利(artha),爱(kāma),法(dharma)。后来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又增添为人生四要或四善(Caturvarga或Caturbhadra),加上了一个解脱(Mokṣa)。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现象。在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的原始公社时期,人们都从事体力劳动,唯心主义没有产生和发展的可能,一种原始的唯物主义思想统治着人们的心灵。他们只知追求利和爱,也就是中国所谓“食色,性也”。后来有了剥削,有了阶级,有了国家,有了宗教,也就有了什么“法”,什么“解脱”,什么“涅槃”。从这个观点上来看,《五卷书》的核心部分或比较原始的部分,同原始唯物主义的思想有密切联系。印度古代的唯物主义者所宣扬的也就是这些东西。《罗摩衍那》中有一个婆罗门,名叫阇波厘,事实上却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并不宣传婆罗门常讲的那一套。他的思想是有一些代表意义的。在婆罗门唯心主义者笔下,唯物主义者所宣传的东西,不外是吃喝两件事。虽意存轻蔑,却说出了一些事实。
至于如何达到追求利、爱的目的,达到自己安全的目的,手段是可以随意采用的。只顾目的,不择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可以说是本书的座右铭。古代印度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形成了一整套治世为王、待人接物的教条。印度那种烦琐的喜欢搬弄数目字的作风,在这里也表现了出来。平常总是说有多少多少种类或部门(varga)。在大史诗《罗摩衍那》第二篇《阿逾陀篇》里,婆罗多到森林里去找罗摩,罗摩关心自己的国家,对他弟弟说了一大套治国安邦的要求,什么十varga,四varga,五varga,七varga,八varga等等。这些东西在精校本中大半被删掉了,只留下很少一部分。在同书第四篇《猴国篇》中,哈奴曼讲到猴国太子鸯伽陀时,认为他有人君的品质,其中包括八个部分大智,四种力量和十四种优秀品质(4.53.2)。所谓四种力量或四种手段指的是:一,执法公正;二,施舍;三,分裂(敌人)或分而治之;四,惩罚。这同上面说的四个varga是一码事,后来印度书中常见的所谓四种手段(upāya)指的是:一,挑拨;二,谈判;三,贿赂;四,公开攻击。内容有一部分同四个varga差不多。
把上面归纳起来,就是我们上面谈到的那一点。为了达到追求福利的目的,需要一些办法或手段,所有这些数字表明的都是办法和手段。在整个印度古典梵语文学时代,人生最高的目的就是追求人生三要中的利(artha),这是当时整个时代的潮流,其他的文学作品也莫不皆然。在整个古典梵语文学时期,㤭祗釐耶(Kauṭilya)的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的《利论》(Arthaśāstra)赤裸裸地提倡用诈术,用骗术,用间谍,用密探。这里根本不存在道德不道德的问题。这些做法好像都是道德的,无可非议的。他甚至劝人主利用宗教,助长迷信,以达到有利于国家的目的,为国家增添财富。他还鼓吹人主用秘密惩罚(upāṃśudaṇḍa)来除掉政敌(kaṇṭhakaśodhana)。对于部落人民,他更是主张不择手段地打入他们的社会,进行挑拨离间、分化瓦解,破坏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最终使他们归化或被消灭。他这种学说流行于整个这一时期。约生于七世纪下半叶至八世纪二十年代的作家檀丁(Daṇḍin),在他的著作里,特别是在他的名著《十王子传》里,也提倡差不多的东西。他认为,什么伦理和道德,在影响国家利益时,可以根本置之不理。查多帕底雅耶(《顺世外道》第30页)讲到印度古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时候,说那不是什么孤立的诡辩学者的无谓的论辩,而是两种文化的互相撞击,一种宣扬上帝、天堂和不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举行吠陀祭祀;另一种代表人民的观点,保卫人民自己的物质利益。《五卷书》和檀丁的著作,以及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其他的一些著作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虽然跟查多帕底雅耶所说的两种文化的撞击不完全是一码事,但有一些相似之处。
但是,《五卷书》,取材来源虽然来自民间,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人民的利益,但它毕竟是经过婆罗门的加工。婆罗门这个高级种姓的一些偏见和弱点,必然反映在里面。对本书中的许多糟粕只能做如是观。书中有几个地方大肆吹捧命运。受压迫的平民中也有相信命运的。在那种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和宗教信徒宣传的正是这一套,老百姓受了骗,受了影响,相信命运也是难以避免的。再加上,在那种社会里,“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事情常常发生,人们只有乞灵于命运,以求得心灵上的安慰。但是这毕竟主要代表的是婆罗门的世界观。本书中的这些东西是婆罗门加工的产物。另外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诬蔑妇女。这在别的国家,比如说中国,在父权制的社会里,是一件十分流行的想法和做法。但是在印度,还有其特殊的、只适用于印度的原因。据查多帕底雅耶的分析,在印度,诬蔑妇女主要是出于婆罗门的偏见。有人主张在早期吠陀时期,还没有后世那种歧视妇女、迫害妇女的举世闻名的寡妇自焚殉夫的制度,因此那时候的妇女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甚至是值得羡慕的。但是查多帕底雅耶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它不符合事实。在吠陀本集中可以找到一些证据,确有寡妇同丈夫的尸体共同被焚烧的事情。《梨俱吠陀》和《阿闼婆吠陀》中都可以找到。在吠陀本集中还可以找出很多地方,证明妇女的处境并不那么美妙,那么理想。比如《黑夜柔吠陀》的《弥特罗耶尼本集》(MaitrāyaṇīSaṃhitā)就认为妇女是不忠诚的,不老实的。《推提利耶本集》(Taittirīya Saṃhitā)说好女不如坏男子。《卡他恰本集》(Kāṭhaka Saṃhitā)说妇女在夜间诱骗自己的丈夫,向他索要东西。在吠陀社会里,当时人民的经济生活是游牧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是夫权制,婆罗门正是这种社会制度的产物,他们是这种制度的鼓吹者,因而他们必然会歧视妇女。这是客观情况所决定的,是他们的经济生活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我们说《五卷书》中诬蔑、歧视妇女的那种思想也是婆罗门加工的结果,恐怕是没有法子否认的。
五 结构的特色
在艺术特色方面,《五卷书》最惹人注意的是整部书的结构。德国学者称之为“连串插入式”(Einschachtelung)。意思就是,全书有一个总故事,贯穿始终。每一卷各有一个骨干故事,贯穿全卷。这好像是一个大树干,然后把许多大故事一一插进来,这好像是大树干上的粗枝。这些大故事中又套上许多中、小故事,这好像是大树粗枝上的细枝条。就这样,大故事套中故事,中故事又套小故事,错综复杂,镶嵌穿插,形成了一个像迷楼似的结构。从大处看是浑然一体。从小处看,稍不留意,就容易失掉故事的线索。把《五卷书》的结构具体地分析一下,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全书的骨干故事就是婆罗门教育王子。贯穿第一卷的故事是公牛珊时缚迦同狮子结成朋友,狮子的大臣、豺狼破坏了这友谊。第二卷的骨干故事是一群鸽子被猎人网住,一只乌鸦跑来告诉它们要齐心协力,一下子飞起来把网子带走。第三卷的骨干故事是乌鸦与猫头鹰交战。第四卷的骨干故事是猴子与海怪结成友谊。第五卷的骨干故事是商主摩尼婆多罗的故事。穿在这个骨干故事上的是许多中小故事。这些故事绝大多数是短小的寓言和童话,同较大的骨干故事穿插起来,形成《五卷书》这样一个庞大的结构。
这种“连串插入式”并不是《五卷书》的发明,在印度可以说是古已有之的。无论是婆罗门教的经典,还是佛教的经典,都常常使用这种形式。夸大一点说,这可以说是印度人非常喜爱的一种形式。我们就拿《罗摩衍那》来做个例子说明一下。在第一篇《童年篇》里,骨干故事是叙述罗摩的童年。但是内容非常庞杂,插入的小故事非常多。类似楔子似的东西摆在最前面。接着叙述十车王的王都和大臣。这里就插入了鹿角仙人的故事。这是在印度非常流行的一个故事,见于许多书内。到了第十六章又插叙猴类的降生。罗摩和罗什曼那随众友大仙出走以后,沿途所见的净修林,几乎都有一个故事。到了第三十一章,众友又讲了自己家族的渊源。第三十四章插入恒河的故事。第三十五章是优摩的故事。第三十六章是战神的诞生。从第三十七章开始讲的是罗摩祖先的故事。就在这个插叙的故事中也还不是一讲到底,而是奇峰突起,波涛层出。第五十章讲众友家史,以下讲众友与婆私陀的斗争。在这中间又插入陀哩商古的故事,狗尾的故事。众友带罗摩兄弟到了遮那羯朝廷上以后,插叙了神弓的故事和十车王的家谱。最后又讲了持斧罗摩的故事。其余的六篇,结构都是大同小异。总之,《罗摩衍那》在结构方面,同《五卷书》有共同之处。
《五卷书》在结构方面的第二个特点是诗歌与散文相结合。这种形式在印度也可以说是古已有之的。佛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佛经里,我们看到两种形式的韵散结合。一种形式是,散文讲述的内容,诗歌再重复讲一遍;另一种形式是,诗歌不重复散文讲的东西,而是同散文一样是叙述故事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人认为,一般说起来,诗歌部分是比较原始的。有一些书最初只有诗歌,散文是后来加进去的。从语言方面来看,诗歌部分的语法形式一般是比较古老的。在《五卷书》里,采用的是第二种形式,全书一开始就有一首诗,每一卷一开始也都有一首诗。在叙述中间,常常加上一些“人们说得好”、“常言道”或“常言说得好”等等,接着就是诗歌,有的只有一首,有的有许多首。只有一个故事,第三卷第八个故事,通篇是用诗歌叙述的,这只能算是一个例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一篇从思想内容上看起来是有问题的。这一篇的形式仍然是一个寓言,讲的是猎人与两个鸽子的故事。但是要宣传的却是非常反动的东西。它宣传要为恶人献出自己的性命,又宣传寡妇要自焚殉夫。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这一篇是婆罗门改写的,诗歌这种形式本身就透露了其中的消息。由此可见,形式与内容是有密切联系的。
表现在《五卷书》里面的在结构上的这两个特点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影响。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一定是《五卷书》起了影响,而是这种形式起了影响。先谈第一个特点。我在这里只举一个例子。隋唐之间的王度写的《古镜记》(《太平广记》二百三十,题曰《王度》)是一篇颇为著名的小说。这篇小说以一面古镜为骨干,中间插入了许多小故事:一、婢女鹦鹉的故事。这婢女是老狐所变,经古镜一照,无法遁形而死。二、日蚀的故事。每日月薄蚀,镜亦昏昧。三、古铜剑的故事。四、家奴豹生的故事。他原是苏绰的部曲。苏绰曾预言,古镜要归王度。五、胡僧乞见宝镜。这里说到宝镜:“应照见腑脏。”六、王度为芮城令悬镜照枣树,隐藏在树中的蛇妖被照死。七、宝镜照愈张龙驹一家病人。八、弟王 要去宝镜,携之出游。在这一个小故事里又插入许多小故事。1.在嵩山少室,用宝镜照出龟猿二妖真像。2.用宝镜照玉井,照出蛟。3.张琦家女子为鸡妖所祟,宝镜照死鸡妖——一只大雄鸡。4.游江南,在扬子江舟中:“暗云覆水,黑风波涌。”宝镜一照,照走风浪。5.跻摄山,数熊当路而蹲,用宝镜照走数熊。6.用宝镜照静海涛。7.登天台,夜行用镜照。8.李敬慎家三女遭魅病。以镜照之,照出三妖本相:鼠狼、老鼠、守宫。9.在庐山用镜驱除虎豹。后来宝镜又归还王度。最后镜失踪。全部故事至此结束。这种结构在中国小说中不算太多,但是,这一篇《古镜记》却是很典型的。根据这篇故事写成的年代和环境,受印度影响的可能是非常大的。
诗歌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也对中国小说产生了影响,比如许多中国长篇小说,常常在散文叙述中间,写上一句“有诗为证”,然后就加入一些或长或短的诗。特别在描写山景或其他景致的时候,描写人物形象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诗歌。我们拿《西游记》第一回来做例子分析一下。同《五卷书》一样,第一回一开头就出现了一首诗。后来又有“真个好山!有词赋为证。赋曰:”。讲到猴子的时候,又有“你看他一个个:”。讲到瀑布,又有“但见那:”。讲到花果山,又有“但见那:”,“这里边:”。讲到美猴王,又有“有诗为证。诗曰:”。下面还有不少的“但见那:”,“正是那:”,“但见:”,“但见他:”,“果然是:”。仅仅这第一回,就足以说明问题。下面我们就不再罗嗦了。类似的情况在其他不计其数的小说里都可以找到,我们也不在这里详细叙述了。统而观之,中国的诗歌和散文相结合,基本上是上面谈到的那两种形式的结合。换句话说,诗歌有时要重复一下散文里面讲的东西,只是换上一些华丽的词句;有时它又是叙述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散文相续来讲述故事。
我对《五卷书》的一些新的看法,就写到这里。本来可以搁笔了。但是还有一些感想或感慨之类的东西,随着笔端涌向心头,似乎要一吐为快。本书第一版出版时,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祝成立十周年的日子。现在再版时,已经庆祝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了。在这中间的二十年中,我们都经了风雨,见了世面。许多在这以前简直无法想象的,到了今天也似乎是难以想象的事情都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在我们身上。但是,我们越过了这些风涛,经受住了磨练。到了今天,我们身上的精神枷锁打掉了,我们心头的灰色思想清除了。我们又重新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地生活和工作起来。如果要我打一个比方的话,我想用凤凰从死灰中重生这一个典故。我们好多人不是都有重生的感觉吗?现在正是普天同庆,赤县腾欢的时候,大家都想为我们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尽上自己的力量,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有了一把子年纪的人也不例外。我写完这一篇再版后记,内心怡悦,无法形容,不知老之将至,专意看向未来,写毕掷笔,大有手舞足蹈之意了。
季羡林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初稿,
十二月二十二日写毕
优哩婆湿
〔印度〕 迦梨陀娑著
译本前言
印度古代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陌生的了。他的抒情长诗《云使》,几百年前已经译成了藏文,前几年又有了汉文译本。他的剧本《沙恭达罗》,不仅在最近八十年内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介绍到中国来,到现在已经有了十种以上的汉文译本,而且还被搬上了中国舞台,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很多读者不满足于尝鼎一脔,他们还希望多了解一下这一位伟大的诗人。因此,我现在又从梵文原文把他的第二部名剧《优哩婆湿》译了过来。
在印度,《优哩婆湿》的版本是比较多的。因为这个剧本在人民中流传广,时间又长,版本多是必然的。究竟迦梨陀娑的原文是什么样子,现在已经无从推断。梵文学者在这方面做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够,因此也就没有一种比较为大家所承认的权威本子。我的译文根据的是Sītārāma Caturvedī编订的《迦梨陀娑全集》(Kālidāsa-granthāvalī), Akhila bhāratīya vikrama-pariṣad出版。从校刊学的观点上来看,这不是一个理想的本子。但是我目前只有这一个本子,也就只好根据它来翻译了。
至于“优哩婆湿”这个故事的演变情况,以及我对于这个剧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一些体会,都见于本书附录《关于〈优哩婆湿〉》那篇文章中,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1962年7月8日
剧中人物表
(以登场先后为序)
舞台监督
助理监督
天女们,其中有蓝婆、娑呵阇尼耶、弥诺迦等。
国王补卢罗婆娑
御者
优哩婆湿
质多罗离迦
质多罗罗多
丑角摩那婆迦
宫女尼补尼迦
皇后奥湿那哩
随从等
迦罗婆——婆罗多的弟子
毗罗婆——婆罗多的弟子
侍从罗陀弊耶
吉罗陀人
耶婆尼
女苦行者萨提耶婆底
国王的儿子阿优娑
那罗陀
序 幕
吠檀多囊括了天和地把他称做唯一的真人,
“伊师婆罗”这个尊号加到他身上才恰如其分,
那些控制住感官的人在内心深处追寻着他,
愿这用虔诚和瑜伽得以接近的湿婆保佑你们[1] !〔一〕
〔诵献诗终。
舞台监督 不必再罗嗦了。(注视着后台) 伙计呀,就出来吧!
〔助理监督上。
助理监督 先生,我来了。
舞台监督 伙计呀,在座的各位听众都看过以前那些作家的剧本。我想给他们演一出迦梨陀娑的新剧。请告诉他们,演每一个角色的都要当心。
助理监督 遵命,先生!(下。)
舞台监督 现在我且告诉一下这些知书识礼的听众们。(鞠躬)
为了对朋友们表示恩惠,对这出戏和这个人表示尊敬,
愿在座的先生们对迦梨陀娑这个剧本倾耳细听!〔二〕
幕后 先生们保护我们吧,保护我们吧,只要你们是神仙的伴侣,只要你们能上天来!
舞台监督 (倾听) 哎呀,我刚说完了话,天空里就像有鹗在哀鸣,这是什么声音呀?
是为花香所陶醉的蜜蜂的声音?
是印度杜鹃的深沉的叫声?
还是女人唱出了轻柔甜蜜的歌,
在神仙们居住的天空中?〔三〕
(沉思) 好吧!我知道——
天女从那罗延[2] 的腿中生出,
她去朝拜了盖拉莎山之主[3] ;
回家的路上给神仙的仇敌捉住,
天女们正为了求救而惊呼。〔四〕
(下。)
——序幕终
第 一 幕
〔天女们上。
天女们 先生们保护我们吧,保护我们吧,只要你们是神仙的伴侣,只要你们能上天来!
〔国王补卢罗婆娑同御者上,国王坐在车上,幕还没有拉起。
国王 不要再喊了!我是补卢罗婆娑,礼拜了太阳才回来;你们到我这里来,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求保护?
蓝婆 恶魔在捣乱。
国王 怎么,捣乱的恶魔竟欺负了你们吗?
蓝婆 大王请听!当伟大因陀罗为某人的苦 行所震惊的时候, 我们亲爱的朋 友优哩婆湿就是他的得心应手的武器[4] ;罗克湿迷[5] 和瞿哩[6] 都因为自己长得美丽而骄傲,她却使她们 感到羞愧;她是天上的一件装饰品;她同质多罗离迦一块儿从俱毗罗[7] 的宫殿里回来的时候,在半路上,给一个恶魔捉走了。
国王 你知道那一个混蛋向哪一个方向逃走的吗?
天女们 向东北。
国王 那么,你们就不要着急吧!我想办法把你们的朋友抢回来。
天女们 你有这举动真不愧是月亮世系[8] 的后裔。
国王 你们在哪儿等我呢?
天女们 就在醯摩拘吒[9] 山顶上吧。
国王 御者!你赶着马赶快往东北跑!
御者 谨遵万岁爷的旨意!(按照命令动作起来。)
国王 (感觉到车行的速度) 好哇!好哇!车子走得这样快,连那先出发的金翅鸟我们都可以赶得上了,何况那一个神仙的敌人呢?
车子前面滚动着一团团尘土形成的云彩;
轮辐的数目仿佛增加了一倍,车轮转动得快;
马头上的拂尘[10] 像在画上一样一动也不动;
在疾风吹拂中,旗子直挺挺地伸展开来。〔一〕
〔国王和御者乘车下。
娑呵阇尼耶 朋友呀!王仙[11] 已经走了。我们也到约定的那个地方去吧!
弥诺迦 朋友呀!我们就这样吧!(作攀登醯摩拘吒峰状。)
蓝婆 王仙能够把我们心头上的刺拔掉吗?
弥诺迦 朋友呀!你不必怀疑!
蓝婆 我想,恶魔是难以打败的。
弥诺迦 在打仗的时候,连伟大因陀罗都恭恭敬敬地把他从地上请了去,放在军队的最前面,好帮着神仙们打胜仗。
蓝婆 无论如何愿他胜利!
弥诺迦 朋友们呀!你们都放心吧,你们都放心吧!王仙的车子已经看到了,上面插着一面画着鹿的旗子,在风中招展。我想,他从来不会失败回来的。
〔天女们作瞭望状。
〔国王坐在车上和御者同上,优哩婆湿上,她由于害怕而闭了眼睛,质多罗离迦用右手扶着她。
质多罗离迦 朋友呀!你放心吧,你放心吧!
国王 美人呀!你放心吧!
不要害怕!神仙的敌人已经逃走;
因为因陀罗的威力保卫着三界。
你就睁开眼吧,胆小的人呀!
正像是晨光来临莲花就要绽开。〔二〕
质多罗离迦 她现在还活着,她还喘气哩,为什么她还不醒过来呢?
国王 她受惊受得太厉害了。因为:
她的心还在跳动,
上面压着曼陀罗花环,
她不时喘上几口气,
两个乳房沉甸甸。〔三〕
质多罗离迦 (满怀同情) 朋友优哩婆湿呀!你安心吧!你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天女了。
国王
她的心娇嫩又温柔,
她简直吓得胆战心惊;
她那两个乳房中间,
衣裳边也在索索抖动。〔四〕
〔优哩婆湿醒了过来。
国王 (愉快地) 质多罗离迦呀!你真应该谢天谢地。你的亲爱的朋友苏醒过来了。你看哪:
月亮出来驱黑暗,
火焰升起没了烟,
泥沙沉底恒河清:
她神志清明复了原。〔五〕
质多罗离迦 朋友优哩婆湿呀!你安静一下吧!三十三天那些神仙们的仇敌、那些混蛋恶魔,都给大王打跑了,他是被难人的救星。
优哩婆湿 (睁开眼睛) 我是那位具有神通力的伟大因陀罗救出来的吗?
质多罗离迦 不是伟大因陀罗,而是王仙补卢罗婆娑,他的力量跟伟大因陀罗一样大。
优哩婆湿 (看着国王,独白) 我给那个恶魔头子一抓,反而成全了一件好事。
国王 (看着优哩婆湿,独白) 所有的那一些天女,不但没有能引诱仙人那罗延,当她们看到他腿里生出的这个女子的时候,都又羞又愧了。我想,她也不会是一个苦行者的女儿。因为:
是生主[12] 创造了她?
是月亮光辉闪闪?
是欣赏美丽的爱神?
是繁花灿烂的春天?
念吠陀念得呆头呆脑,
一个年纪挺老的大仙,
他已经弃绝了爱欲,
怎能生出这样的婵娟?〔六〕
优哩婆湿 朋友质多罗离迦呀!我们的朋友们都到哪里去了?
质多罗离迦 朋友呀!这一位解除了你的恐惧的大王知道。
国王 (看着优哩婆湿) 你的朋友们难过极了。小姐请看一看吧!
美丽女郎呀!你站在路上,
有人碰巧瞅了你一瞅,
离开了你,他也会难过,
何况是你那些亲爱的朋友?〔七〕
优哩婆湿 (独白) 你的话真是像甘露一般。甘露来自月亮,那又有什么奇怪呢?(高声) 我的心急切想看一下我的朋友们。
国王 (用手指)
美丽女郎呀!你的朋友们
都从醯摩拘吒山头看着你的脸;
好像是月亮从天狗的嘴里逃出,
全世界的人都仰起脸来看。〔八〕
〔优哩婆湿贪恋地看着国王。
质多罗离迦 朋友呀!你看的什么东西呀?
优哩婆湿 我想用两只眼睛把那个同情别人的人喝下去。
质多罗离迦 (微笑着) 那是谁呀?
优哩婆湿 那一个可亲可爱的人。
蓝婆 (愉快地瞭望着) 朋友呀!那个王仙来了,带着我们亲爱的朋 友优哩婆湿,还有质多罗离迦陪着她;他看上去就像是走近了毗释迦[13] 星座的月亮。
弥诺迦 (仔细看) 朋友呀!我们是双喜临门,我们亲爱的朋友夺回来了,王仙的身体也没有受什么伤。
娑呵阇尼耶 朋友呀!你说得对,恶魔是很难战胜的。
国王 御者呀!这就是山顶了,把车子降下去吧!
御者 谨遵万岁爷的旨意!(作降车状。)
〔车一下降,优哩婆湿作震惊状,抓住国王。
国王 (独白) 车下降,对我是有好处的。
车子一降,大眼女郎害了怕,
她的身子直往我身上挨,
乐得我浑身上下汗毛竖,
就像是爱情长出了嫩芽来。〔九〕
优哩婆湿 朋友呀!你往前挪一挪吧!
质多罗离迦 不行。
蓝婆 让我们去向那一位对我们有大恩情的王仙致敬吧!
〔大家都走过来。
国王 御者呀!把车子停住吧!
正像那美丽的春天,
同开着花的春藤会面;
这一位眉目如画的女郎,
也想同自己的朋友相见。〔一〇〕
〔御者煞住车子。
天女们 谢天谢地,大王胜利归来了。
国王 你们见到了你们的朋友,也要谢天谢地。
优哩婆湿 (让质多罗离迦用手扶着,从车子上下来) 朋友们呀!你们来紧紧地拥抱我吧!我实在没有想到,还能够看见朋友们。
〔朋友们互相拥抱。
弥诺迦 (殷切地) 无论如何,愿大王在千百劫[14] 中保护大地!
御者 万岁爷呀!从东方传来了一阵很大的声音,好像有一辆车子飞驶而来。
有什么人戴着金手镯,
从天空里走到山上来;
好像是闪着电走的
那么一团乌黑的云彩。〔一一〕
天女们 (看望) 哎呀,质多罗罗多来了。
〔质多罗罗多上。
质多罗罗多 (看到国王,肃然起敬) 谢天谢地!您用无比的神勇,给伟大因陀罗做了一件事情。
国王 哎呀,这不是乾闼婆[15] 之王吗?(从车子上下来) 欢迎你,亲爱的朋友!
〔互相握手。
质多罗罗多 朋友呀!因陀罗从那罗陀[16] 嘴里听到优哩婆湿给计身[17] 抢走了,就命令乾闼婆的军队去把她救回来。以后,我们从天国歌手们那里听到您那胜利的故事,我们就到这里来看您了。您应该带着她去看尊者因陀罗。您真是做了一件让尊者因陀罗十分高兴的事情。看哪:
以前,那罗延生了她,
把她交给了因陀罗;
现在,您是他的朋友,
又从恶魔手里把她抢夺。〔一二〕
国王 朋友呀!不是这样子。
打败了他的敌人的,
是因陀罗的力量;
山洞里传出的狮子吼,
也能够杀死大象。〔一三〕
质多罗罗多 真是这样。谦虚是勇武的装饰品。
国王 朋友呀!我现在没有空去看因陀罗,你就把她带到天主那里去吧!
质多罗罗多 就按照您说的办吧!这里来,这里来,姑娘们!
〔天女们下。
优哩婆湿 (偷偷地) 朋友质多罗离迦呀!我不好意思跟我的恩人说话,你能替我说吗?
质多罗离迦 (走近国王) 大王呀!优哩婆湿想告诉你,她要把大王的声名像自己的爱友一样带到天上去。
国王 再见吧!
〔所有的天女同乾闼婆都作登天状。
优哩婆湿 (作飞升时遇到阻碍状) 哎呀!我的珍珠项链挂在蔓藤枝子上了。(利用这个借口,看着国王) 朋友质多罗离迦呀!你把它解下来吧!
质多罗离迦 (看着她笑) 挂得很紧,简直没有办法解下来。
优哩婆湿 不要开玩笑了,还是解吧!
质多罗离迦 虽然看起来很难解开,我仍然要去解。
优哩婆湿 (微笑) 亲爱的朋友呀!请你记住你自己这一句话吧。
国王 (独白)
蔓藤呀!你替我做了一件好事儿,
你让她晚走了一会儿,
我看到她那慌张模样,
眼珠子转到了眼角上。〔一四〕
〔质多罗离迦把项链解开,优哩婆湿看了国王一眼,叹息了一声,跟着朋友们飞升上去。
御者 万岁爷呀!
侮辱天帝的恶魔,
给你的箭赶进大海;
正像大蛇钻到洞里去,
你的箭又回到箭壶里来。〔一五〕
国王 把车赶过来吧!我要上去了。
〔御者这样做了,国王作上车状。
优哩婆湿 (含情脉脉地看着国王) 我还想再看到我的恩人。
〔优哩婆湿跟乾闼婆和朋友们同下。
国王 (看着优哩婆湿车子的辙迹) 哎呀!爱神总是让人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
那一个天女正往上飞升,
升入祖先住的中天中;
她把我的心从腔子里挖走,
好像天鹅从藕里把丝抽空。〔一六〕
〔同下。
——第一幕终
第 二 幕
〔丑角上。
丑 哎呀呀!就好像是一个赴宴的婆罗门,看到那些非常好吃的东西,控制不住自己的舌头一样,我听了国王的秘密,也无法控制我的舌头,不对人说。在国王从法座上走下来以前,我且在这僻静的地方站上一会,这里离王宫近。(走来走去,到处看,两手捂住嘴,待在那里。)
〔宫女上。
宫女 皇后, 迦湿王的女儿告诉我说:“喂,尼补尼迦呀!大王自从礼拜 了薄迦梵[18] 太阳神回来以后,总是失神落魄的。你到摩那婆迦[19] 先生那里去了解一下,国王究竟是想些什么。”我怎样骗一下那个婆罗门呢?我想,他也许不能长久给国王保守秘密,就像草叶的尖不能长久留住露水珠一样。我先去找他。(边走,边瞭望) 哎呀!摩那婆迦先生正坐在那里,想什么事情,一动也不动,像一只画上画的猴子。我到他那里去吧!(走近他) 先生!我在这里向你施礼了。
丑 姑娘你好!(独白) 我一看到这一个坏丫头,国王那些秘密好像是就要从我的心里冲出来了。(把嘴闭了闭,高声) 尼补尼迦小姐呀!你丢下歌不唱,现在到哪儿去呢?
宫女 皇后命令我来找你哩。
丑 她有什么指示吗?
宫女 皇后说:“先生待我是很好的,我现在有了非常不习惯的痛苦,他不会袖手旁观。”
丑 尼补尼迦呀!有哪位亲爱的朋友做了让皇后不高兴的事情吗?
宫女 主子念念不忘的是什么人呀?主子用哪一个女人的名字来叫皇后呀[20] ?
丑 (独白) 怎么,难道说我们那位朋友自己已经泄露了秘密吗?现在怎么能让我这个婆罗门控制住自己的舌头呢?(高声) 国王是不是用优哩婆湿这个名字来喊皇后呢?
宫女 先生呀!优哩婆湿是什么人呢?
丑 优哩婆湿是一个天女。自从看到她以后,国王就发了疯,他不但折磨自己,而且也把我这个从来不贪吃贪喝的婆罗门折磨得够受。
宫女 (独白) 我已经弄清了主子的那难以猜透的秘密。(高声)[21] 我要去把这件事情报告给皇后。
丑 尼补尼迦呀!请你把我的话告诉迦湿国王的女儿:“我要尽力阻挡 我那位朋友,不让他去追求这个海市蜃楼。如果他看到皇后的莲花脸[22] ,他就不会干这个事了。”
宫女 就照着先生的话办吧。(下。)
幕后 (宫廷诗人的声音) 陛下万岁万岁!
你就像太阳一般,
给众生驱除黑暗,
一直驱到天地尽头,
我们应该把你礼赞。
太阳站在中天,
只站一会儿休息;
整整的一个白天,
你只休息六分之一。〔一〕
丑 (倾听) 我那位亲爱的伙伴从法座上站了起来,到这里来了。我且往旁边躲一躲。(下。)
——插曲终
〔国王害着相思病,同丑角上。
国王
自从那日见天女,
爱神花箭贯我胸;
神箭贯胸开了路,
天女进入我心中。〔二〕
丑 迦湿国王的女儿一定够受的。
国王 (看着他) 我嘱托给你的那些秘密你都保守住了吧?
丑 (独白) 真活见鬼,真活见鬼!我给那个臭丫头片子尼补尼迦骗了。不然的话,我这老伙计为什么会问起这个来了呢?
国王 你怎么不说话呢?
丑 哎呀!我把舌头约束得这样严,连对你我都不想说什么话了。
国王 这是对的。我怎样才能痛快一下呢?
丑 喂!我们俩到厨房里去吧!
国王 为什么到那里去呢?
丑 在那里,我们俩看到烹调五种食品,我们那一肚子不痛快就会烟消云散了。
国王 在那里,你想的那些东西,都能得到,你当然会高兴了。可是我呢?我的愿望是难以满足的,我怎样能高兴呢?
丑 优哩婆湿小姐真没有来看你吗?
国王 这是什么意思呀?
丑 我想,你是不难得到她的。
国王 对于她的美丽,我实在非常偏爱。
丑 你这样一说,我的好奇心就更加强了。难道优哩婆湿小姐真是无比地美,正如我是无比地丑一样吗?
国王 摩那婆迦呀!要知道,把她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来描绘一番,是办不到的。因此,你就简短扼要地听一听吧!
丑 好哇!我洗耳恭听。
国王
她是饰品中的饰品,
她在珍宝中数第一;
朋友呀!她那无比的美,
任何东西也无法比拟。〔三〕
丑 那么,你发誓做折陀迦鸟[23] ,想喝天上的仙露。你现在到哪里去呢?
国王 对一个害相思病的人来说,除了逃避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去以外,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就请先生指给我到后宫花园去的路吧!
丑 (独白) 没有法子呀!(高声) 请这边来吧!
〔二人来回地走。
丑 就要到后宫花园了。南风向你鞠躬致敬,迎接你这个客人。
国王 (瞭望) 风有这个特点,是很自然的。因为它:
吹湿了春藤[24] ,
催茉莉花跳舞;
在我眼里看起来,
好像把它俩爱抚。〔四〕
丑 它就是这样依恋别的东西。(来回地走) 这就是后宫花园了,请进去吧!
国王 伙计呀!你先进吧!
〔二人作进花园状。
国王 (作吃惊状) 伙计呀!我到花园里来,是想来解闷的;现在知道不对了。
为了消愁解闷,
我来到了花园;
仿佛给激流带走,
努力也是枉然。〔五〕
丑 为什么呢?
国王
我的心渴望那些难以得到的东西,
一开始,爱神[25] 就用五支箭把它射伤;
叶色灰黄的芒果树的幼芽给小风吹动,
这样的情景,我的心如何能够承当?〔六〕
丑 不要再难过了。爱神不久就会帮你的忙获得意中人,他会成为你的好朋友的。
国王 感谢婆罗门所说的话。
〔两个人来回地走。
丑 春天快要来到了,你看,这一座后宫花园多么令人神情舒畅呀!
国王 从每一棵树上,我都感觉到这一点。因为:
顶上红得就像是女子的指甲,
两边是黑的,这就是鸡冠花。
涂上一抹红晕,看上去怡情悦目,
含苞欲放的,是红色的阿输迦[26] 。
芒果树上长出了新的蓓蕾,
花顶上绽发出了黄色的花粉;
朋友呀!明媚的春光站在中间:
一边是美丽,一边是青春。〔七〕
丑 喂!那个凉亭盖满了蔓藤,里面有镶嵌着宝石的石头小桌;蜜蜂撞来撞去,撞掉了许多花朵,它仿佛正用这些花朵来欢迎你哩。你就接受它这一番情意吧!
国王 就照你说的办吧。(来回地走,坐下。)
丑 现在,你舒舒服服地坐在这里,眼睛给那美丽的蔓藤吸引住,就把想念优哩婆湿的痛苦排除一下吧!
国王 (叹息)
虽然小花园里这些蔓藤,
开花开得连枝子都给压低;
我的眼睛已经看过她那俊俏模样,
在这里我根本看不出什么美丽。〔八〕
你还是想一些办法,让我满足我的愿望吧!
丑 (微笑) 哎呀!伟大因陀罗爱上了阿诃利耶[27] ,他有一个医生;你爱上了优哩婆湿,你有一个随从,那就是我;我和那医生,都发了疯。
国王 不是这样。只要有十分忠诚,就会知道怎样做好。你还是给我想一个办法吧!
丑 我就想一想吧。你可不能再用你那悲叹来打断我的思路呀!(作沉思状。)
国王 (作感到征兆状,独白)
这个有着月亮一般脸庞的姑娘难以到手,
但是爱神却仍然督促着我去苦苦追求;
我想望的东西好像是已经如愿以偿,
一阵乐滋滋的味道蓦地兜上我的心头。〔九〕
(满怀信心地待在那里。)
〔优哩婆湿和质多罗离迦从天上下来。
质多罗离迦 喂!你也不说明理由,你现在要到哪里去呀?
优哩婆湿 (显出愉快的样子,但又有点羞答答的) 朋友呀!在醯摩拘吒山顶上的时候,我给蔓藤的枝子绊住,不能上天,你还笑过我;你为什么现在又问我要到哪里去呢?
质多罗离迦 你难道是要到王仙补卢罗婆娑那里去吗?
优哩婆湿 当然喽。我这举动有点不顾羞耻。
质多罗离迦 你派谁先到这里来的呢?
优哩婆湿 我的心。
质多罗离迦 可是你应该好好地考虑一下呀。
优哩婆湿 朋友呀!爱神逼着我来,我还有什么好考虑的呢?
质多罗离迦 那么,我也就没有别的话可说了。
优哩婆湿 请你把路指给我吧,好让我们俩毫无阻碍地走到那里去!
质多罗离迦 朋友呀!你放心吧!薄迦梵神师[28] 教给我们一个叫做卷头发[29] 的咒语,三十种恶魔都欺负不了我们。
优哩婆湿 哎呀!我的心竟把它忘掉了。
〔二人作徘徊状。
质多罗离迦 朋友呀!你看呀,你 看呀!在圣水恒河和阎牟那河合流的地方,那一座城市波罗提斯陀那[30] 就立在那里,它仿佛在看着自己那映在清水里的倒影;这一座城市的王冠就是王仙住的宫殿。
优哩婆湿 (殷切地瞭望着) 的确应该说,天堂下降到这一座城里来了。(寻找) 朋友呀!那一个同情受苦受难者的人在哪儿呢?
质多罗离迦 喂!让我们俩降落到这个仿佛是难陀那[31] 林的一部分的后宫花园里去,找他一下吧!
〔二人下降。
质多罗离迦 (看到了国王,兴高采烈) 朋友呀!好像刚才出来的月亮在等候着光明一样,他在那里等你哩。
优哩婆湿 (瞭望) 喂!现在大王看起来比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还要英俊。
质多罗离迦 是的。现在你过来,我们俩走过去吧!
优哩婆湿 我想先不要过去。我想利用我的隐身术,走到他身旁,听一听,他同自己身边的朋友,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地方,究竟说一些什么话。
质多罗离迦 就这样办吧。
〔二人按照她们所说的话做了。
丑 哎呀!我已经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你同你的意中人会合。
〔国王沉默不言。
优哩婆湿 (酸溜溜地) 那一个让他这样念念不忘、才感到心满意足有福气的女子是谁呢?
质多罗离迦 你为什么要模仿凡人呢?
优哩婆湿 朋友呀!我害怕由于神通力一下子就知道了这件事情。
丑 喂!我告诉你,我真想出了一个办法。
国王 那么你就说一说吧!
丑 你去睡一觉吧,你在梦里会碰到她的;否则,你就把优哩婆湿小姐的真容画在木板上,站在那里看。
优哩婆湿 (愉快,独白) 你多么没有出息呀,我的心哪!放心吧,放心吧!
国王 两个方法都不好。你看哪:
我的心已经给爱神的花箭射穿,
我如何还能够在梦里同她相见?
见不到她,也无法把她的美貌来画,
在我的两眼里,泪水已经流干。〔一〇〕
质多罗离迦 你听见这话了没有?
优哩婆湿 朋友呀!听见了,可是我的心还不满意。
丑 我就只有这一点点聪明。
国王 (叹息)
她不知道我的心有多么痛苦,
她全不理会我爱她是全神贯注;
我渴望同她会合不会有什么结果,
就让那带着五支箭的爱神作威作福。〔一一〕
质多罗离迦 朋友呀!你听到没有?
优哩婆湿 哎呀,哎呀!他把我想成这样子呀!(看着她的朋友) 朋友呀!我不好意思显身出来,站在他面前,回答他的话。我想写一首华丽多采的诗来回答他。
质多罗离迦 好哇!我同意。
〔优哩婆湿先作匆忙写字状,随即往下投。
丑 (看到诗,匆忙地) 来呀,来呀!喂,这是什么呀?难道是掉下来了一张蛇皮,想把我吞掉吗?
国王 (看了看,笑起来) 伙计呀!这不是什么蛇皮;这是一张贝叶,上面写着许多字。
丑 是不是那一位无影无踪的优哩婆湿小姐,听到了你的悲哀,为了表示她也爱你,才写了这些字母送到这里来的呢?
国王 只要有希望,就有达到这希望的道路。(拾起来,念了一遍,兴高采烈) 朋友呀!你猜对了。
丑 嘻,嘻,好哇!一个婆罗门怎能说错话呢?那么你现在就请坐下,我想听一听,上面写了些什么。
优哩婆湿 好哇!先生呀!你真是一个君子。
国王 伙计呀!你请听!
丑 我洗耳恭听。
国王 你请听(朗诵)
主子呀!你把我想成那个样子,
就因为你爱我但不了解我的心;
我的身子虽然躺在可爱的珊瑚树[32] 下,
乐园里的微风却吹得我浑身如焚。〔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