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聘为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宝钢教育基金理事会顾问。
担任北京圆明园学院名誉院长。
捐赠1万元给故乡官庄小学。
◎ 1995年(八十四岁)
主编的《简明东方文学史》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首届优秀著作奖。
◎ 1996年(八十五岁)
出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成立,任特邀理事。
《人生絮语》、《怀旧集》、《季羡林学术文化随笔》等分别出版。
◎ 1997年(八十六岁)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上)、《朗润琐话》、《精品文库·季羡林卷》、《中国二十世纪散文精品·季羡林卷》、《东方赤子》分别出版。
主编的《东方文学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赋得永久的悔》获鲁迅文学奖。
被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师范学院分别授予名誉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校长、名誉院长。
◎ 1998年(八十七岁)
《梦萦未名湖》、《书山屣痕》、《牛棚杂忆》出版。
《弥勒会见记剧本》英文版在德国出版。
《糖史》写作完成,收入《季羡林文集》。
被聘为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
参加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活动。
被伊朗德黑兰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出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二届理事会顾问。
◎ 1999年(八十八岁)
参加台湾法鼓山人文社会学院召开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实践系列——人的素质学术研讨会”,专程前往拜谒胡适墓和傅斯年墓。
印度文学院授予名誉院士学衔。
给山东临清官庄小学捐赠图书。
被聘为中国史学会名誉理事。
《季羡林散文全编》、《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出版。
《季羡林文集》(24卷)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 2000年(八十九岁)
《春归燕园》、《汉语与外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人生漫笔》、《缀玉集》出版。
专著《糖史》获长江读书奖“专家著作奖”。
被国家文物局、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殊贡献奖”。
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金质证书。
◎ 2001年(九十岁)
《学海泛槎》、《千禧文存》出版。
参加清华大学九十周年校庆。
回到家乡山东临清康庄镇官庄村,到祖父母、父母坟前进行了祭奠。
拍摄以“尊师重道、薪火相传”为主题的公益广告片。
◎ 2002年(九十一岁)
《感悟人生》、《耄耋新作》、《新纪元文存——季羡林自选集》、《清华园日记》出版。
出席《大公报》纪念创刊一百周年活动。
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被澳门理工大学授予最高名誉教授。
担任聊城大学名誉校长。
◎ 2003年(九十二岁)
致信祝贺《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出版和研讨会的召开。
作为《胡适全集》顾问,参加“《胡适全集》出版暨胡适思想研讨会”。
◎ 2004年(九十三岁)
被聘为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名誉会长。
出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三届理事会顾问。
在中国译协第五届全国理事会议上被推选为中国译协名誉会长。
向清华大学教育基金捐赠15万美元。
《季羡林学术精粹》和《季羡林自述》出版。
◎ 2005年(九十四岁)
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学术顾问。
在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上当选世界桂冠诗人。
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成立的季羡林研究所在京正式揭牌。
◎ 2006年(九十五岁)
出任宁夏伊斯兰国际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
聘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被北京大学授予首届“蔡元培奖”。
《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出版。
◎ 2007年(九十六岁)
《病榻杂记》出版。
被评为“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受聘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团队文化艺术顾问。
5月,正式授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季羡林全集》。
为山东临清康庄镇希望小学捐助25万元。
受聘担任北京志愿者协会名誉会长。
◎ 2008年(九十七岁)
《季羡林序跋集》出版。
获印度国家最高荣誉奖“莲花奖”。
被日本学士院聘任为客座院士。
德国哥廷根大学授予作者“哥廷根大学杰出校友”证书。
捐助汶川希望小学20万元。
捐赠给北京大学一百万元设立“北京大学季羡林助学金”。
《季羡林全集》出版工作启动,委托秘书杨锐出席启动仪式并代读书面发言。
出资20万元给四川雅安市季羡林图书馆。
获得“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杰出人物”证书。
◎ 2009年(九十八岁)
受聘为中华书局学术顾问。
《留德十年》德文版出版。
7月11日8时50分,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季羡林作品编年
◎ 1929年
文明人的公理(短篇写实)署名希逋 天津《益世报》1929年2月10日—13日
医学士(短篇)署名希逋(1929年4月5日)天津《益世报》1929年6月2日—6日
观剧(短篇)署名希逋(1929年9月16日)天津《益世报》
◎ 1930年
老妇 [俄]屠格涅夫著(1930年1月21日译)山东《国民新闻》1930年3月16日(趵突周刊第1期)山东省立高中趵突社主编
世界底末日(梦)[俄]屠格涅夫著(1930年1月24日译)山东《国民新闻》1930年4月17日(趵突周刊第5期)
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呵…… [俄]屠格涅夫著(1930年2月2日译)天津《益世报》1930年5月4日(前夜周刊第6期)
老人 [俄]屠格涅夫著(1930年2月14日译)山东《国民新闻》1930年3月23日(趵突周刊第2期)
◎ 1931年
蔷薇 [英]L.Pearsall Smith著(1931年译)《华北日报·副刊》第454号1931年4月24日
◎ 1932年
代替一篇春歌 [英]H.Jackson著(1932年译)《清华周刊》第39卷第1期
守财奴自传序 [美]D.Marquis著 希逋译 《华北日报》1932年9月28日—29日
辛克莱回忆录(书评)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1932年11月28日
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之获得者高尔斯华绥北京《晨报》1932年12月15日、16日
◎ 1933年
勃克夫人新著小说《诸子》(书评)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1933年5月22日
《烙印》(书评)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1933年9月4日
巴金著长篇小说《家》(书评)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1933年9月11日
陆志韦白话诗第三集《申酉小唱》(书评)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1933年10月16日
老舍的《离婚》(良友文学丛书第八种,书评)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1933年12月25日
枸杞树(1933年12月8日)天津《大公报》1933年12月27日、30日
◎ 1934年
《夜会》(书评)北京《文学季刊》创刊号(1934年1月)
黄昏(1934年1月4日)南京《文艺月刊》第5卷第3期(1934年)
回忆(1934年1月14日)北京《清华周刊》第41卷第3、4期文艺专号(1934年)
寂寞(1934年1月22日)北京《文学评论》创刊号(1934年)
年(1934年1月24日)北京《学文》创刊号(1934年)
兔子(1934年2月16日)北京《文学季刊》第2期(1934年4月1日)
母与子(1934年4月1日)上海《现代》第6卷第1期
红(1934年7月21日)上海《文学》第3卷第4期
近代德国大诗人薛德林早期诗的研究(1934年8月4日)北京《文学评论》第1卷第2期
The early poems of Hölderlin (现代才被发见了的天才——德意志诗人薛德林)《清华周刊》第39卷第5、6期(1934年)
救救小品文(1934年8月23日)北京《文学评论》第1卷第2期
旧世纪还在新的时候 [美]修多尔·德莱塞著(1934年译)
◎ 1935年
老人(1935年5月2日)天津《益世报》1935年5月22日(文学副刊第12期)
去故国(1935年8月13日)天津《益世报》1935年8月21日(文学副刊第25期)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1935年)天津《益世报》1935年10月2日(文学副刊第31期)
表的喜剧(1935年12月2日)《文学时代》1936年第1卷第3期
◎ 1936年
听诗(1936年2月26日)《文学时代》1936年第1卷第6期
寻梦(1936年7月11日)《上海侨声报》1946年8月26日
◎ 1941年
海棠花(1941年5月29日)上海《文艺工作》1948年5月
《印度寓言》自序(1941年12月15日)《上海联合晚报》1946年8月30日(文学周刊第19期)
Wala(1941年)上海《文艺复兴》1946年第2卷第2期
Die Konjugation des finiten Verbums in den G āth ās des Mah āvastu (1941)(博士论文)《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 1943年
Parallelversionen zur tocharischen Rezension des Puṇyavanta—J ātaka 《德国东方学报》1943年第97卷第2期
◎ 1944年
Die Umwandlung der Endung -aṃ in -o und -u im Mittelindischen 德国《哥廷根科学院集刊·语言学历史学类》(1944年第六号)
◎ 1946年
《胭脂井小品》序(1946年7月14日,跋写成于1946年11月1日)《北平时报》1946年11月6日(文园第1期)
东方语文学的重要性 天津《大公报》1946年7月21日
忆章用(1946年7月23日)《文学杂志》第3卷第4期
老子在欧洲(署名齐奘)(1946年7月28日)南京《中央日报·中央副刊》1946年8月7日
学术研究的一块新园地(1946年10月14日)天津《益世报》1946年10月21日
大学外国语教学法刍议(1946年10月31日)南京《世界评论》第1卷第3期
论自费留学(1946年11月11日)天津《大公报》1946年11月24日
谈翻译(1946年11月14日)上海《观察》1947年第1卷第21期
关于东方语文学的研究(1946年12月22日)天津《大公报》1946年12月25日
一个故事的演变 《北平时报》1946年12月25日(文园第8期)
梵文《五卷书》: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话集(1946年12月27日)《文学杂志》1947年第2卷第1期
◎ 1947年
现代德国文学的动向(1947年1月15日)上海《文艺复兴》1947年第3卷第3期
西化问题的侧面观(1947年1月16日)上海《观察》1947年第2卷第1期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1947年1月29日)天津《大公报》1947年2月22日(图书周刊第8期)
邻人(1947年2月5日)上海《观察》1947年第2卷第5期
近十年来德国学者研究汉学的成绩(1947年2月19日)天津《大公报》1947年5月23日(图书周刊第19期)
我们应该同亚洲各国交换留学生——给政府的一个建议(1947年4月4日)天津《大公报》1947年4月23日
一个流传欧亚的笑话(1947年4月28日)山东《大华日报》1947年5月15日(学文周刊)
我们应该多学习外国语言(1947年5月6日)《北平时报》1947年5月18日
东方语言学的研究与现代中国(1947年5月20日)《文讯月刊》第7卷第4期
木师与画师的故事(1947年5月24日)[1] 天津《大公报》1947年5月30日(文史周刊第30期)
期刊简介:《中印研究》(1947年6月3日)天津《大公报》1947年7月4日
送礼 天津《大公报》1947年7月13日(星期小品第8期)
论伪造证件 《北平时报》1947年9月21日
论现行的留学政策(1947年9月23日)上海《观察》1947年第3卷第7期
从比较文学的观点上看寓言和童话(1947年10月3日)《山东新报》1947年10月17日(问学周刊第1期),北平《经世日报》1947年12月3日(读书周刊第68期)
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1947年10月7日)上海《文艺复兴》中国文学专号(上)1948年9月
浮屠与佛(1947年10月9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本
On the Oldest Chinese Transliterations of the Name of Buddha SinoIndian Studies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中国文学在德国(1947年10月31日)上海《文艺复兴》中国文学专号(中)1948年12月
中国人对音译梵字的解释(1947年11月3日)《山东新报》1947年11月14日(问学周刊第5期),北平《经世日报》1947年12月24日(读书周刊第71期)
论梵本《妙法莲花经》(1947年11月22日)《学原》第1卷第11期
语言学与历史学(1947年11月29日)上海《申报》1947年12月6日)(文史第1期)
论梵文纯文学的翻译(1947年12月28日)《山东新报》1948年1月23日(问学周刊第14期),北平《民国日报》1948年2月16日
P āli ās īyati MONUMENTA SERICA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of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Peking, Vol.XII, 1947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 1948年
《儒林外史》取材的来源(1948年1月23日)上海《申报》1948年1月31日
论聘请外国教授(1948年1月30日)上海《观察》1948年第4卷第3期
论南传大藏经的翻译(1948年3月4日)上海《申报》1948年3月13日,《学僧天地》1948年
从中印文化关系谈到中国梵文的研究 北京《经世日报》1948年3月10日
“猫名”寓言的演变(1948年3月24日)上海《申报》1948年4月24日
论正义(1948年4月16日)
忠告民社党和青年党(1948年5月9日)上海《观察》1948年第4卷第13期
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1948年5月11日)上海《申报》1948年5月22日
读马元材著《秦史纲要》(1948年6月15日)上海《申报》1948年6月26日
论梵文ṭḓ的音译(1948年7月28日)《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57年)
可怕的隔膜(1948年8月8日)
论所谓大一共同必修科目(1948年11月13日)
◎ 1949年
《列子》与佛典——对于《列子》成书时代和著者的一个推测(1949年2月5日)《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57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正史与印度传说(1949年2月18日)《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57年)
Indian Physiogno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official Annals for the Three Kingdoms, the Chin Dynasty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Studia Serica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Die Verwendung des Aorists als Kriterium f ür Alter und Ursprung buddhistischer Texte ,Nachrichten d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in Göttingen, Phil.-Hist.Klasse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On the Ending-matha for the First Person Plural ATM.in the Buddhist Mixed Dialect Indian Linguistics Vol.XI
把学术还给人民大众(1949年11月18日)
◎ 1950年
纪念开国后第一个校庆日(1950年9月18日)《北大周刊》第35期(1950年10月1日)
记根本说一切有部律梵文原本的发现(1950年10月1日)《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香港龙门书店,1950年)
《新时代亚洲小丛书》序(1950年)《新时代亚洲小丛书》(东方书社,1951年 )
◎ 1951年
语言学家的新任务(1951年1月11日)北京《新建设》第3卷第4期(1951年)
介绍马克思的《印度大事年表》(1951年1月19日)天津《大公报》1951年1月26日
从斯大林论语言学谈到“直译”和“意译”(1951年1月20日)北京《翻译通报》第2卷第2期
对于编修中国翻译史的一点意见(1951年4月17日)北京《翻译通报》第2卷第5期
史学界的另一个新任务(1951年5月15日)天津《历史教学》第1卷第6期
《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写本影印本跋(1951年6月18日)(与王重民合写)
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德]卡尔·马克思著 季羡林、曹葆华译 北京《新建设》第5卷第1期,《论印度》(人民出版社,1951年12月)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德]卡尔·马克思著 季羡林、曹葆华译 北京《新建设》第5卷第2期,《论印度》(人民出版社,1951年12月)
◎ 1952年
随意创造复音字的风气必须停止 北京《中国语文》1952年10月号
◎ 1953年
学习《实践论》心得 北京《光明日报》1953年5月10日
纪念马克思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著成一百周年 北京《光明日报》1953年6月13日
◎ 1954年
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 北京《历史研究》1954年第4期
东方语文范围内的科学研究问题《科学通报》1954年第5期
中印文化交流 《光明日报》1954年10月20日,北京《新华月报》1954年11月号
中缅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1954年11月)
充满了信心,迎接1955年(1954年11月)
◎ 1955年
朝鲜文影印本《金刚般若波罗蜜谚解》序文(1955年2月12日)
吐火罗语的发现与考释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955年7月18日)《语言研究》1956年第1期
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 《历史研究》1955年第4期
为我们伟大的节日而欢呼(中国新闻社国庆节特稿)(1955年9月)
◎ 1956年
纪念印度古代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1956年5月2日)北京《人民日报》1956年5月26日
印度古代伟大诗人迦梨陀娑的《云使》《解放军文艺》1956年7月号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序(1956年8月5日)《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57年)
沉重的时刻 [德]托马斯·曼著 北京《译文》1956年10月号
印度简史(1956年12月12日)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56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
沙恭达罗 [印度]迦梨陀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 1957年
试论1857—1859年印度大起义的起因、性质和影响(1957年4月1日)北京《历史研究》1957年10月号
入党一年 《北京日报》1957年4月29日
又是光辉的胜利的一年——国庆日的感想(1957年9月)
中国纸和造纸法最初是否是由海路传到印度去的?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57年)
◎ 1958年
印度文学在中国(1958年1月10日)《文学遗产》1958年第1期
1857—59年印度民族起义(人民出版社,1958年)
再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兼评美国梵文学者弗兰克林·爱哲顿的方法论(1958年4月4日)北京《语言研究》1958年第1期
最近几年来东方语文研究的情况(1958年5月26日)《中国语文》1958年6月号
柬埔寨是我们的好邻邦 北京《光明日报》1958年8月19日
在大跃进声中庆祝国庆节(1958年9月)(中国新闻社新闻稿)
会降低教学质量吗?——我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的体会(1958年12月)
◎ 1959年
《卡里来和笛木乃》中译本前言(印度寓言和童话的世界“旅行”)(1959年2月16日)《卡里来和笛木乃》(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歌唱塔什干(1959年3月23日)《塔什干精神万岁》(作家出版社,1959年)
五四运动后四十年来中国关于亚非各国文学的介绍和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1959年2期
对于新诗的一些看法(1959年5月14日)《文学评论》1959年第3期
《五卷书》译本序(1959年5月19日作,1963年7月12日改写)《五卷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1959年7月)《北大青年》1959年第8期
新年随笔(1959年12月)(中国新闻社新闻稿)
◎ 1960年
关于《优哩婆湿》(1960年12月29日)《优哩婆湿》(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 1961年
必须用拼音字母的读法来读(1961年1月2日)《文学改革》1961年第2期
泰戈尔与中国——纪念泰戈尔诞生一百周年(1961年2月21日)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2期
泰戈尔的生平、思想和创作(1961年2月21日)[2] 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
纪念泰戈尔诞生一百周年(1961年4月16日)北京《文艺报》1961年5月号
泰戈尔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 北京《光明日报》1961年5月15日
忆日内瓦(1961年6月4日)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1961年7月5日)北京《人民文学》1961年9月号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1961年9月25日)北京《人民文学》1961年12月号
◎ 1962年
《优哩婆湿》[印度]迦梨陀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香橼 《人民日报》1962年3月30日
春满燕园 《人民日报》1962年5月11日
石林颂(1962年6月11日)天津《新港》1962年8月号
《优哩婆湿》译本前言(1962年7月8日)《优哩婆湿》(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婆罗摩提的故事——《十王子传》选译 北京《世界文学》1962年7、8月号
西双版纳礼赞 北京《人民文学》1962年8月号
从历史上看中国伊拉克两国的文化关系(1962年8月)
换了人间(1962年8月14日)
马缨花(1962年9月28日)《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古代印度的文化 天津《历史教学》1962年第10期
夹竹桃(1962年10月17日)北京《人民文学》1963年1月号
一朵红色石竹花(1962年10月19日)北京《光明日报》1962年5月15日
重过仰光(1962年11月25日)北京《光明日报》1963年1月29日
处处花开夹竹桃(1962年12月20日)《北京晚报》1963年2月1日
◎ 1963年
师生之间 《北京晚报》1963年4月7日
黄色的军衣 北京《光明日报》1963年5月1日
关于巴利文《佛本生故事》 北京《世界文学》1963年5月号
《佛本生故事》选译 北京《世界文学》1963年5月号
《十王子传》浅论(1963年6月19日)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北京《光明日报》1963年7月21日
燕园盛夏 北京《人民日报》1963年7月21日
上海菜市场 《北京晚报》1963年9月27日
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看话剧《三人行》有感(1963年9月)北京《光明日报》1963年10月1日
访绍兴鲁迅故居(1963年11月23日)天津《新港》1964年2月号
◎ 1964年
朵朵葵花向太阳 北京《光明日报》1964年2月12日
看《革命自有后来人》的一点感想(1964年5月)北京《光明日报》1964年6月10日
在兄弟们中间(1964年6月15日)天津《新港》1964年9月号
科纳克里的红豆 北京《人民文学》1964年7月号
五色梅(1964年7月28日)
马里的芒果城 北京《光明日报》1964年10月1日
◎ 1965年
战斗吧!非洲 上海《文汇报》1965年1月10日
迎春杂感(1965年1月)《中国新闻》(中国新闻社,1965年1月27日)
坚决打击美国强盗(1965年1月)北京《光明日报》1965年2月11日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1965年3月)
毛泽东思想战无不胜(1965年4月)北京《光明日报》1965年4月26日
埋葬美帝国主义(1965年5月)北京《文艺报》1965年第6期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1965年3月)北京《历史研究》1965年第3期
亚非人民心一条(1965年6月)
巴马科之夜 上海《文汇报》1965年7月18日
◎ 1966年
野火 北京《光明日报》1966年2月17日
◎ 1978年
从拿来主义谈到借鉴(1978年4月)北京《光明日报》1978年5月13日
回到历史中去(1978年4月17日)《人民日报》1978年5月21日
天雨曼陀罗——记加尔各答(1978年5月14日)北京《十月》1979年第1期,北京《新华月报》文摘版1979年7月号
《罗摩衍那》中译本前言(1978年5月19日)《罗摩衍那(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国际大学——访问印度散记 北京《光明日报》1978年5月28日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人民日报》战地增刊1978年第1期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前言(1978年8月23日)《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回顾与前瞻 北京《世界文学》1978年第1期
欢迎啊,新同学们!(1978年9月)《北大校刊》1978年10月7日
《沙恭达罗》译本新序 《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9月)
孟买,历史的见证 北京《人民文学》1978年10月号
外语教学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1978年10月)北京《光明日报》1978年11月9日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北京《世界文学》1978年第2期
罗摩衍那(选译)北京《世界文学》1978年第2期
《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1978年12月26日)《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前言(1978年12月)《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
《罗摩衍那》浅论(1978年)《外国文学评论》1979年第1辑
◎ 1979年
春归燕园 《人民日报》1979年1月1日
《泰戈尔诗选》序(1979年1月5日)
一个抱小孩子的印度人 上海《少年文艺》1979年7月号
爽朗的笑声(1979年1月31日)
海德拉巴(1979年2月21日)
在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1979年2月24日)
春城忆广田(1979年3月2日)《边疆文艺》1979年第5期
深夜来访的客人(1979年3月9日)
佛教圣迹巡礼(1979年3月)天津《散文》1980年第1期
纪念泰戈尔诞生118周年(1979年4月22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播稿)
大力开展中外关系史的研究(1979年5月1日)北京《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3期
中国同孟加拉国的友谊源远流长(1979年5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播稿)
关于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问题的补遗(1979年6月1日)《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
漫话历史题材(1979年6月30日)《光明日报》1979年7月24日
春色满寰中(1979年7月6日)《北大校刊》1979年7月29日
从黄山向《边疆文艺》致意(1979年8月11日)昆明《边疆文艺》1979年第10期
吐火罗语与尼雅俗语——1979年8月29日在乌鲁木齐学术报告会上的报告 乌鲁木齐《新疆史学》1979年创刊号
初抵德里(1979年10月)
难忘的一家人(1979年10月)
别印度(1979年10月)
《东方文学》(文学专号)前言(1979年10月20日)
漫谈比较文学史(1979年10月29日)上海《书林》1980年第1期
《天竺心影》楔子(1979年11月11日)
登黄山记(1979年12月9日)
《五卷书》译本再版后记(1979年12月22日)北京《国外文学》1981年第2期
《罗摩衍那》初探(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年)
◎ 1980年
《罗摩衍那》第三篇附记(1980年1月1日)《罗摩衍那(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1980年2月26日)上海《书林》1980年第4期
在敦煌(1980年3月3日)
喜看新疆石窟壁画展览(1980年4月5日)《人民日报》1980年4月17日
《朗润集》自序(1980年4月7日)天津《散文》1980年第6期
中日友谊 万古长青——《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序(1980年4月7日)《中国石窟·莫高窟》(北京文物出版社、日本株式会社平凡社,1981年)
《舞台》中译本序(1980年4月15日)《舞台》(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
《季羡林选集》跋(1980年4月17日)
《东方研究》(历史专号)前言(1980年4月21日)
火焰山下(1980年4月22日)
关于《大唐西域记》(1980年4月27日)[3] 西安《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前言(1980年4月27日)《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
《大唐西域记校注》前言节选 《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游天池(1980年5月14日)
自传(1980年6月20日)太原《晋阳学刊》1981年第1期
锦上添花——《国外文学》代发刊词(1980年7月)北京《国外文学》1981年第1期
小传 《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第五辑(徐州师范学院出版社,1980年9月)
团结起来,共同前进——祝贺中国民族古文字展览开幕(1980年9月25日)北京《光明日报》1980年10月5日
祝贺与希望(1980年10月)北京《大学生》1981年第1期
《胡隽吟译〈学术论文集〉》序(1980年10月29日)
答《外国文学研究》杂志记者问(1980年12月)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1期
跋弥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
佛本生故事 同上
迦梨陀娑 同上
罗摩衍那 同上
印度巴利语文学 同上
印度俗语文学 同上
五卷书 同上
《罗摩衍那》(1—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84年)
◎ 1981年
清华颂(1981年1月22日)
西谛先生(1981年2月2日)上海《文汇月刊》1981年第5期,北京《新华文摘》1981年第7期
新疆与比较文学的研究(1981年2月9日)乌鲁木齐《新疆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关于“糖”的问题——致《北京晚报》(1981年2月22日)《北京晚报》1981年2月28日
《印度各邦历史文化》序(1981年2月23日)《印度各邦历史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1981年4月11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
对《丝》、《纸》两篇文章的补正(1981年4月19日)《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
自传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1981年5月11日)
《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史论丛》序(1981年8月21日)《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史论丛》(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祝《地平线》创刊三周年(1981年8月30日)香港《地平线》第18期(1981年10月)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前言(应该重视比较文学研究)(1981年9月8日)《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富春江上(1981年9月11日)上海《文汇报》1981年12月9日
《罗摩衍那》第六篇附记(1981年9月14日)《罗摩衍那(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论释迦牟尼(1981年9月)北京《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2期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读书札记(1981年9月)北京《文学遗产》1981年第3期
一张有关印度制糖法传入中国的敦煌残卷(1981年10月11日)北京《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
梵文《妙法莲华经》写本(拉丁字母转写本)序言(1981年11月4日)《梵文〈妙法莲华经〉写本》(拉丁字母转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惊梦记》中译本序(1981年11月4日)北京《外国戏剧》1982年第2期
蔗糖的制造在中国始于何时(1981年11月13日)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北京《新华文摘》1982年11月号
热烈祝贺《中国俄语教学》创刊(1981年11月30日)上海《中国俄语教学》1982年第1期
新年述怀(1981年12月18日)《北大校刊》1981年12月25日
要反映社会中的新风气(1981年12月)北京《文艺报》1982年第1期
◎ 1982年
下瀛洲(1982年1月4日)上海《文汇月刊》1982年第3期
《谚语手册》序(1982年1月28日)《谚语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
中印友谊谱新章(1982年2月8日)《纪念柯棣华》(人民出版社,1982年)
喜看《沙恭达罗》重新公演(1982年3月26日)《北京日报》1982年4月13日
芳林新叶催陈叶(1982年3月29日)《北大校刊》1982年4月20日
对《一张有关制糖法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敦煌残卷》的一点补充(1982年4月3日)北京《历史研究》1982年第3期
吐火罗语A中的三十二相(1982年4月20日)北京《民族语文》1982年第4期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新版序(1982年5月5日)《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说“出家”(1982年5月9日)《出土文献研究》1985年第1辑
我和比较文学——答记者问(1982年5月23日)《人民日报》1982年6月15日
民族文化宫图书馆藏梵文《妙法莲华经》写本影印版引言(1982年6月14日)《妙法莲华经》写本影印本(中国民族图书馆,1984年)
谈新疆博物馆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剧本》(1982年6月24日)北京《文物》1983年第1期
比较文学随谈(1982年6月28日)上海《文汇报》1982年7月27日
《名言大观》序(名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文化遗产)(1982年7月5日)《名言大观》(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
龟兹壁画展前言(1982年7月22日)
正确评价和深入研究东方文学(1982年7月24日)[4]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4期
后记(为重新发表《从斯大林论语言学谈到“直译”和“意译”》而作)(1982年7月27日)《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还有一个没有回来》中译本序言(1982年7月30日)《还有一个没有回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必须加强对东方文学的研究(1982年8月,1983年夏重新整理为《东方文学简史》代序)《东方文学简史》(北京出版社,1985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评介(1982年8月3日)北京《世界文学》1982年第5期
团结起来,努力做好民族语文的研究工作——祝贺党的十二大的召开(1982年8月27日)
伟大呀,我们的党!(1982年9月3日)北京《光明日报》1982年9月9日
《大唐西域记》第二、三卷今译(1982年9月15日)《大唐西域记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还乡十记》小记(1982年9月17日)济南《柳泉》1983年第4期
《〈大唐西域记〉今译》前言(1982年9月29日)《大唐西域记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我和济南——怀鞠思敏先生(1982年10月12日)《济南日报》1982年10月31日
赞西安(1982年10月25日)《陕西日报》1982年10月31日,《西安晚报》1982年11月3日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三次理事(扩大)会议闭幕词(1982年10月30日)
别丈八沟(1982年11月4日)《西安晚报》1982年11月14日
临清县招待所——《还乡十记》之一(1982年11月29日)济南《柳泉》1983年第4期
德里风光(1982年12月11日)《人民画报》1983年2月号
五样松抒情——《还乡十记》之二(1982年12月16日)
《印度民间故事》序(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相得益彰)(1982年12月23日)《印度民间故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罗摩衍那》简介(1982年12月25日)《中外文学书目答问》(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
聊城师范学院——《还乡十记》之三(1982年12月26日)
关于葫芦神话(1982年12月26日)《民间文艺集刊》第5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2月)
《沙恭达罗》简介(1982年12月28日)《中外文学书目答问》(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
《五卷书》简介(1982年12月28日)《中外文学书目答问》(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
◎ 1983年
《罗摩衍那》译后记(1983年3月27日)《罗摩衍那(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域外文丛》第2辑(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
教学科研应结合,人才要交流 北京《中国教育报》1983年4月14日
《中外文学书目答问》序(1983年4月14日)《中外文学书目答问》(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
为《印度文学研究集刊》而作(1983年5月8日)《印度文学研究集刊I》(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8月)
小传 《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在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届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1983年5月9日)
《印度民间故事集》序(第1辑)(跨越国界的民间故事)(1983年5月12日)《印度民间故事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
关于开展敦煌吐鲁番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初步意见(1983年6月1日)北京《高教战线》1983年第10期
新博本吐火罗语A(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剧本》1.3 1/2 1.3 1/1 1.9 1/1 1. 9 1/2四页译释(1983年6月4日)《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12月)
东方文学(简介)(1983年6月9日)《中外文学书目答问》(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
《弭菊田画集》序(1983年6月14日)
我的一点希望——祝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五周年(1983年6月15日)《联合书讯》第36期(人民出版社等,1983年7月15日)
《中国比较文学》发刊词(汇入世界文学研究的洪流中去)(1983年7月14日)杭州《中国比较文学》1984年第1期
祝词——致高校东方文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1983年7月22日)
《启明星》序(1983年7月31日)《万叶散文丛书》第2辑:《丹》(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
学习《邓小平文选》,努力开创外国文学研究的新局面(1983年8月3日)北京《世界文学》1983年第5期
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讲几句话(1983年8月11日)北京《中国教育报》1983年8月11日
敦煌舞发展前途无量(1983年8月24日)北京《舞蹈论丛》1983年第4辑
兰州颂 《甘肃日报》1983年9月8日
古代印度砂糖的制造和使用(1983年9月19日)北京《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
《北大研究生论文集》(文科版)序(1983年9月21日)
《秘密组织——道路社》中译本序(1983年10月3日)《秘密组织——道路社》(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年)
《中外关系史译丛》前言(1983年10月9日)《中外关系史译丛》第1期(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6月)
《佛经故事选》序(佛经故事传播与文学影响)(1983年11月21日)《佛经故事选》(重庆出版社,1985年)
《印度古代史》中译本序言(1983年11月23日)
◎ 1984年
中世印度雅利安语二题(1984年1月4日,1984年1月8日)《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年第3期
三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4年2月12日)《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罗摩衍那》在中国(1984年2月23日)《中国比较文学》1986年第3期
The R ām āyana in China 桂林《Cowrie(文贝)》1987年第4期
新博本吐火罗语A(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剧本》第39张译释(1984年2月26日)《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
《薄伽梵歌》中译本序(1984年2月27日)《薄伽梵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Translation from the Tocharian Maitreyasamiti nataka the 39th leaf (2 pages:76YQ 1.39 1/1 and 1.39 1/2)of the Xinjiang Museum Version Tocharian and Indo-European Studies Reykjavik Iceland The first issue May/June 1987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小引(1984年3月6日)
祝词——中国广播电台国际台印地语节目开播35周年(1984年3月10日)
《东南亚民间故事选》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1984年3月11日)《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自序(1984年3月26日)《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东方文学作品选》序言(1984年4月15日)《东方文学作品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印度印地语文学史》序(1984年4月28日)《印度印地语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984年5月7日)上海《外国语》1984年第5期
郑理采写:对中青年尖子人物应破格对待 《北京日报》1984年5月26日
语言混乱数例(1984年6月9日)《北京晚报》1984年6月19日
商人与佛教(1984年7月17日)《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学者论文集》(中华书局,1985年)
《东方世界》发刊词(1984年7月18日)北京《东方世界》1985年第1期
《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译丛》序(1984年8月1日)
纪念印度民族运动的伟大领袖甘地(1984年8月)
《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献考释》序(1984年8月31日)《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献考释》(中华书局,1989年)
在庆祝《罗摩衍那》中译本出版招待会上的讲话(1984年9月5日)
《饶宗颐史学论著选》序(1984年9月10日)香港《明报月刊(20周年纪念特大号)》1986年1月
家中的泰戈尔 [印度]梅特丽耶·黛维夫人著(1984年译)
在“印度两大史诗讨论会”上的讲话(摘要)(1984年10月7日)
奇花异卉迎春开——《世界纪实文学》创刊祝辞(1984年11月8日)《世界纪实文学》第1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外国文学研究应当有中国特色(1984年11月23日)北京《文艺报》1985年第1期
《人贩子》中译本序言(1984年11月26日)
富春江边 瑶琳仙境(1984年12月9日)北京《新观察》1985年第10期
深圳掠影(1984年12月23日)北京《经济日报》1985年1月13日
展望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答记者问(1984年12月)《北京晚报》1984年12月24日
《家庭中的泰戈尔》译者序言(1984年12月25日)广州《随笔》1985年第3期
吐火罗语(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印度—伊朗语族(词条)同上
窣利文(粟特文)(词条)同上
巴利语(词条)同上
梵语(词条)同上
达罗毗荼语系(词条)同上
◎ 1985年
别稻香楼(1985年1月13日)北京《散文世界》1985年第6期
观秦兵马俑(1985年1月14日)
星光的海洋(1985年1月15日)
《摩奴法论》汉译本序——兼谈印度封建社会起源问题(1985年1月21日)北京《博览群书》1985年第5期
游唐大招提寺(1985年1月29日)
《比较文学论集》序(1985年2月6日)
居京琐记——黎明前的北京(1985年2月11日)《北京晚报》1985年3月4日
从历史上看中德文化关系(1985年2月13日)
同声相求——参加印度蚁垤国际诗歌节有感(1985年3月18日)北京《文艺报》试刊号1985年4月20日
以文会友——记印度与世界文学国际讨论会及蚁垤国际诗歌节(1985年3月26日)北京《国外文学》1985年第2期
迦梨陀娑(《简明东方文学史》之一节)(1985年4月18日)《简明东方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泰戈尔(《简明东方文学史》之一节)(1985年4月23日)《简明东方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序(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1985年5月3日)《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中印文学关系源流》序(资料工作是影响研究的基础)(1985年5月5日)《民间诗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刘鸿采写:何必千军万马都过独木桥——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问题 《北京日报》1985年6月1日
《中国纪行》中译本序(1985年6月1日)《中国纪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北京《读书》1987年第7期
原始社会风俗残余——关于妓女祷雨问题(1985年6月7日)北京《世界历史》1985年第10期
谈老(1985年6月17日)北京《群言》1985年第6期
罗摩衍那(《印度古代文学史》之一章)(1985年6月18日)《简明东方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我的处女作(1985年7月4日)
坐拥书城意未足(1985年7月8日)
《西藏现藏梵文贝叶经目录》序(1985年7月11日)
一点希望——致《文字改革》(1985年7月14日)
一座精美绝伦的汉白玉像——一个幻影(1985年8月17日)
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1985年8月27日)北京《花卉报》1985年10月18日
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985年10月9日)北京《红旗》1986年第3期
五卷书(《简明东方文学史》之一节)(1985年10月15日)《简明东方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汉文南亚史料学》序(《中国载籍中南亚史料汇编》序)(1985年10月26日)《汉文南亚史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登蓬莱阁(1985年10月26日)北京《人民政协报》1985年12月31日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上的开幕词(1985年10月29日)《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季羡林散文集》自序(1985年11月7日)
《因梦集》自序(1985年11月10日)
回顾与瞻望——1985年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序(1985年11月14日)《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86年第3期
《季羡林序跋选》序(1985年11月26日)
《燕南集》序(1985年11月29日)
海上世界(1985年12月17日)
对于《梦溪笔谈校证》的一点补正(1985年12月30日)《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54期(1986年3月10日)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诗律(1985年)
◎ 1986年
《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建系四十周年纪念专刊》(1946—1986)前言(1986年1月13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建系四十周年纪念专刊(1946—1986)》1986年5月
中印智慧的汇流(1986年1月15日)《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季羡林散文集》后记(1986年1月17日)
《谢氏南征记校注》序(1986年2月5日)《谢氏南征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简明东方文学史》序言(1986年2月18日)《国外文学》1986年第4期,《简明东方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序(比较文学的“及时雨”)(1986年2月18日)《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婆罗米字母(词条)(1986年2月22日)《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佉卢字母(词条)(1986年2月22日)同上
翻译(词条)(1986年2月22日)同上
交光互影的中外文化交流(1986年3月5日)北京《群言》1986年第5期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1986年3月8日)上海《文汇报》1986年3月14日,《人民日报》1986年3月17日
《东方文学简史·绪论》(东方文学研究的范围和特点)(1986年3月28日,出版时,书名改为《简明东方文学史》)北京《国外文学》1986年第4期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前言(比较文学与文化交流)(1986年4月2日)北京《国外文学》1986年第3期
和谐的集体艰苦的劳动——《大唐西域记校注》成书经过(1986年4月13日)乌鲁木齐《丝路游》1986年第1期
敦煌舞将走向世界 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5月7日
《民间文学与比较文学》自序(民间文学与比较文学)(1986年5月13日)《民间文学与比较文学》(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祝贺藏学研究中心成立(1986年5月15日)
我和外国文学(1986年5月31日)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第2期
论梵文本《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1986年5月)《文化:中国与世界》第4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11月)
槐花(1986年6月3日)
我的童年(1986年6月6日)
我和佛教研究(1986年6月24日)北京《文史知识》1986年第10期
外语教学漫谈(1986年6月27日)上海《外语界》1986年第4期
日本人之心(1986年7月28日)
写作《春归燕园》的前前后后(1986年7月29日)《作家谈中学语文课文续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一个影子似的孩子(1986年8月3日)北京《光明日报》1986年10月19日
游石钟山记(1986年8月6日)广州《随笔》1987年第1期
登庐山(1986年8月6日)北京《人民政协报》1987年5月8日
对于文化交流的一点想法(1986年8月19日)北京《瞭望》周刊(海外版)1986年第40期
我们的封建思想包袱最重——在《群言》杂志编辑部召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座谈会上的发言(1986年8月30日)北京《群言》1986年第11期
我和外国语言(1986年9月12日)上海《外国语》1987年第1期
在“东方文学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的发言(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的七个问题)(1986年9月18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通讯》第11期
波你尼(1986年10月11日)《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新博本吐火罗语A(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剧本》第19页译释(英译)(1986年11月20日)Tochairian and Indo-European Studies The First Issue Reykjavik Iceland
尼泊尔随笔(飞越珠穆朗玛峰,1986年11月25日;乌鸦和鸽子1986年11月26日;雾1986年11月26日;神牛1986年11月27日)广州《随笔》1987年第4期
尼泊尔随笔(加德满都的狗,1986年11月25日;世界佛教联谊会第十五届大会,1986年11月29日;游兽主大庙,1986年11月30日;望雪山——游图利凯尔,1986年12月1日;别加德满都,1986年12月2日,游巴德冈故宫和哈奴曼多卡宫,1986年12月4日;在特里普文大学,1986年12月20日)《万泉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
《东方文化史话》序(1986年12月6日)《东方文化史话》(黄山书社,1987年)
◎ 1987年
1987年元旦试笔(1987年1月1日)
欧、美、非三洲的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糖史》之一章(1987年1月15日)《东亚东南亚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5月)
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新博本76YQ1.2和1.4两张(四页)译释(1987年2月20日)《敦煌语言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东南亚历史词典》序(1987年2月20日)郑州《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87年第1—4期合刊
《文化意识的觉醒》序(1987年3月5日)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1987年3月7日)《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问题——多学科学术讲座丛书之六》(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年)
研究佛教史的意义和方法(1987年3月8日)
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1987年3月16日)《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遥远的怀念(1987年3月18日)《我和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国外中国学研究》前言(1987年4月1日)《国外中国学研究》第1辑(漓江出版社,1991年5月)
cīnī问题——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1987年4月24日)《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4期
怀念西府海棠(1987年4月26日)北京《光明日报》1987年6月21日
赞“代沟”(1987年4月29日)
《中外文学系年要览》序(1987年6月2日)《中外文学系年要览》(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中国普列姆昌德研究论文集》序(1987年6月5日)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87年6月6日)《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5期
《中国楹联墨迹荟萃》序(1987年6月8日)《中国楹联墨迹荟萃》(山东友谊书社,1987年)
《什么是比较文学》序(1987年6月23日)《什么是比较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要尊重敦煌卷子,但且莫迷信(1987年7月10日)北京《群言》1987年第11期
怀念衍梁(1987年7月23日)
邹和尚与波斯——唐代石蜜传入问题探源(1987年8月23日)《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法门寺(1987年8月26日)《光明日报》1987年9月13日
悼念曹老(1987年9月13日)北京《文艺报》1987年10月10日
唐太宗与摩揭陀——唐代印度制糖术传入中国问题(1987年9月28日)《文献》1988年2、3期
《〈罗摩衍那〉选》序(1987年10月1日)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1987年10月1日)上海《文汇报》1988年11月16日
《中西比较文学教程》序言(1987年10月2日)《中西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中国文化与宗教》序言(1987年10月11日)
重返哥廷根(1987年10月11日)上海《文汇报》1991年4月20日
《东方世界》三周年诞辰贺词(1987年10月13日)《东方世界》1987年第4期
黎明之前(1987年10月27日)
《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序(1987年11月4日)《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
为考证辩诬(1987年11月18日)北京《群言》1988年第2期
为胡适说几句话(1987年11月25日)北京《群言》1988年第3期,《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3月14日
《歌德与中国》序(1987年11月30日)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比较文学概论》序(比较文学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1987年12月15日)《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东方风俗文化词典》序(1987年12月15日)《东方风俗文化词典》(黄山书社,1991年)
《万泉集》自序(1987年12月18日)
敦煌学(词条)(1987年12月25日)[5] 《敦煌学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 1988年
梦萦未名湖——《精神的魅力》代序(1988年1月3日)《精神的魅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迦梨陀娑评传(1988年1月5日)《外国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我与百花(1988年1月15日)天津《今晚报》1988年8月12日
祝汉语拼音化方案发表三十周年(1988年1月16日)
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新博本76YQ1.1(两页一张)译释(1988年1月19日)
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姜椿芳同志(1988年1月22日)《人民日报》1988年2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2月6日
吐火罗语(词条)(1988年1月30日)《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北京大学》序(1988年2月24日)《北京大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中国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序(少数民族文学应纳入比较文学的轨道)(1988年3月4日)《中国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印度社会述论》序(1988年3月15日)《东亚东南亚评论》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
回忆梁实秋先生(1988年3月26日)北京《中国建设》1988年第6期
喜读《罗摩功行之湖》(1988年3月30日)
从学习笔记本看陈寅恪先生的治学范围和途径(1988年4月1日)《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
对当前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的一点想法(1988年4月8日)北京《文史知识》1988年第8期
自传(1988年4月15日)《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
《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自序(1988年4月18日)《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
赞《中亚学刊》(1988年5月6日)
赞通州大顺斋——居京琐记(1988年5月12日)
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闭幕词(1988年5月28日)《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
虎门炮台(1988年5月30日)邢台《散文百家》1988年第5期
再谈考证(1988年6月9日)北京《群言》1988年第9期
北京忆旧(1988年6月11日)《燕都》1988年第5期
论书院(书院漫谈)(1988年6月24日)北京《群言》1988年第10期
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1988年7月16日)《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梦萦水木清华(1988年7月22日)
行将见春色满寰中——《东方美术史》序(1988年7月31日)《文艺报》1990年12月1日,《东方美术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新博本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第1.42张译释(1988年8月5日)《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988年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开幕词(1988年8月15日)
1988年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闭幕词(1988年8月21日)
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复杂性——在“东方文化系列讲座”上的报告(1988年8月)《东方文化知识讲座》(黄山书社,1989年)
印度文化特征——答《电影艺术》杂志记者问 《电影艺术》1988年第8期
关于神韵(1988年9月14日)北京《文艺研究》1989年第1期
编写东方语言教材的经验与教训(1988年9月20日)《优秀教材编写经验专集》1989年1月
他们把美学从太虚幻境拉到了地面上(1988年9月23日)北京《瞭望》周刊1988年第44期
祝贺《外国语》创刊十周年(1988年9月24日)上海《外国语》1989年第2期
《五卷书》在世界的传播(《五卷书》汉译新版后记)(1988年9月30日)
晨趣(1988年10月13日)天津《散文》1989年第1期
祝词——致全国非通用语种外语教学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1988年10月15日)
《卢坤峰题画诗》序(1988年10月22日)
自传(1988年10月26日)北京《文献》1989年第2期
悼念沈从文先生(1988年11月2日)上海《文汇报》1989年4月1日
室伏佑厚先生一家(1988年11月3日)北京《光明日报》1989年8月27日
关于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1988年11月7日)[6] 《知识分子文丛之一——现代社会与知识分子》(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
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与中国戏剧发展之关系(1988年11月7日)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台湾《中外文学》1990年4月号(第18卷第11期)
咪咪(1988年11月8日,1996年1月2日重抄)
寿寿彝(1988年12月3日)北京《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1期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序(1988年12月5日)《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祝贺《文史知识·齐文化专号》(1988年12月14日)北京《文史知识》1989年第3期
《生殖崇拜文化论》序(1988年12月22日)北京《东方世界》1989年第1—2期合刊
我们的民族性出了问题——在《群言》“文化危机及其出路”座谈会上的发言(1988年12月29日)《鲁迅研究月刊》1989年第4期,北京《群言》1989年第3期
新博本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1.8,1.41,1.13三张六页译释(1988年)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列》1989年第13—14期(1989年9月)
◎ 1989年
关于“奈河”的一点补充(1989年1月2日)北京《文史知识》1989年第4期
《梨俱吠陀》几首哲学赞歌新解(1989年1月6日)北京《东方世界》1989年第3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东方文化》丛书总序(与周一良、庞朴合写)(1989年1月10日)《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后记(1989年1月25日)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1989年1月26日)北京《群言》1989年第5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文学批评无用论(1989年1月26日)
《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序言(1989年2月17日)《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
日译《季羡林散文集》前言(1989年2月22日)《中国知识人的精神史——季羡林散文集》(日本北树出版,1990年)
《比较文学报》创刊寄语(1989年2月22日)《比较文学报》第1期(1989年4月15日)
我爱北京(1989年2月28日)
巴利文(1989年3月5日)昆明《云南出版工作》1989年第5期
祝贺《文献》华诞十周年(1989年3月9日)《文献》1989年第4期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1989年3月13日)
《关于神韵》一文的补遗(1989年3月19日)《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日比较文化论集》序(1989年3月21日)《中日比较文化论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回忆雨僧先生(《回忆吴宓先生》序)(1989年3月22日)《回忆吴宓先生》(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人民日报》(海外版)1990年12月13日
新博本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第十五和十六张译释(1989年3月24日)北京《中国文化》创刊号1989年12月
《中国文化年鉴》序(1989年4月5日)
怀念丁声树同志(1989年4月10日)
法显(1989年5月16日)
《历史研究》创刊三十五周年祝词(1989年6月26日)北京《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
《文史知识》百期祝词(1989年7月17日)北京《文史知识》1989年第10期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1989年7月28日)北京《群言》1989年第10期
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1989年8月3日)《第九届国际佛教学术会议纪要》抽印本
梅呾利耶与弥勒(1989年9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序(1989年9月19日)太原《语文研究》1991年第1期
说“嚏喷”(1989年9月30日)北京《文史知识》1990年第1期
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传统(1989年10月13日)北京《群言》1989年第12期,北京《新华文摘》1990年第2期
《敦煌文书学》序(1989年10月15日)《敦煌文书学》(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1989年10月25日)
再谈“浮屠”与“佛”(1989年11月2日)《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
月是故乡明(1989年11月3日)
困难虽在目前,希望却在将来(1989年11月4日)北京《群言》1990年第1期
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笔谈(1989年12月7日)《中国文化》1990年第2期
新年展望(1989年12月8日)北京《光明日报》1990年1月1日
《南国声华——周颖南创作四十年》序(1989年12月11日)《香港文学》1900年第64期,《厦门日报》1990年8月15日,郑州《散文选刊》1990年第10期
吐火罗文和回鹘文本《弥勒会见记》性质浅议(1989年12月16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 1990年
新疆古代民族语言中语尾-aṃ>u的现象(1990年1月8日)北京《中国文化》1991年第4期
《达·伽马以前中亚和东亚的基督教》汉译本序言(1990年1月15日)《达·伽马以前中亚和东亚的基督教》(台北淑馨出版社,1995年)
广通声气 博采众长(《走向世界文学的桥梁》序)(1990年1月17日)《走向世界文学的桥梁》(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
《抗倭演义(壬辰录)及其研究》序(1990年1月18日)《抗倭演义(壬辰录)研究》(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90年5月)
《世界名诗鉴赏辞典》序(1990年1月22日)《世界名诗鉴赏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纪念胡也频先生(1990年2月9日)上海《文汇报》1990年2月24日
吐火罗语研究导论(1990年2月21日)
一点希望——庆祝《文艺理论研究》创刊十周年(1990年3月6日)
《吐火罗语研究导论》跋(1990年3月8日)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1990年3月24日)上海《文汇报》1990年8月24日
《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序(1990年4月20日)《兰州商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诗人兼学者的冯至(君培)先生(1990年4月22日)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3期
《东方趣事佳话集》序(1990年4月24日)《东方趣事佳话集》(黄山书社,1992年)
读日本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有感(1990年6月6日)北京《群言》1990年第8期
《临清市》序(1990年7月14日)
对开好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的两点意见(1990年7月15日)北京《中国比较文学通讯》1990年第3、4期合刊
《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序(1990年7月15日)《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关于中外文化交流问题——在光明日报座谈会上的发言(在优化选择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季羡林、赵宝煦、罗荣渠谈中外文化交流)(1990年7月)《光明日报》1990年7月20日
论《儿郎伟》(1990年7月23日)《庆祝饶宗颐教授七十五岁论文集》(香港中华书局,1993年)
比较文学之我见(1990年7月23日)《人民日报》1990年9月8日
《归义军史研究》序(1990年7月27日)
祝贺陕西人民出版社成立四十周年(贺词)(1990年8月8日)《庆祝陕西人民出版社成立40周年诗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四十七言”问题(1990年8月8日)北京《文史知识》1991年第1期
品《书品》(1990年8月9日)北京《书品》1990年第4期
《世界三大文化之谜》序(1990年8月15日)
《吐鲁番研究专辑》序(1990年8月27日)《吐鲁番研究专辑》1990年12月
《泰戈尔散文精选》序(1990年9月4日)《泰戈尔散文精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新编百家姓印谱》序(1990年9月14日)
《上古史探索——史溯》序(1990年9月18日)
《欧美文学论集》序(1990年9月20日)
《第一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序(1990年9月23日)《第一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印度古代文学史》前言(1990年9月26日)《印度古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1990年10月3日)香港《二十一世纪》1991年2月(总第3期),日本京都《中外日报》1991年6月17日,青岛《公共关系报》1992年7月21日
神奇的丝瓜(1990年10月9日)广州《随笔》1991年第2期
对于X与Y这种比较文学模式的几点意见(1990年10月15日)上海《文汇报》1991年1月6日
祝贺《学林》创刊四百期(1990年10月18日)上海《文汇报》1991年1月6日
一点希望——致藏学研究中心(1990年10月20日)
从中国文化特点谈王国维之死(1990年10月26日)北京《群言》1991年第1期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自序(1990年11月2日)《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梵语佛典及汉译佛典中四流音ṛṝḷḹ问题(1990年11月21日)
《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序(1990年11月29日)《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