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性转化

在不正常的环境里,一个遗传上的雄性可能转化为雌性,反之亦然,这同一个个体在其发育的某个时期表现雄性的作用,在其后的时期又表现雌性的作用比较起来,并没有特别令人奇怪的地方。因此这完全是一个事实问题,就是能不能拿出证据来,证明一个有雄性遗传成分的个体,在一组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有作用的雌性,反之亦然。

果蝇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研究材料,至今世界各国仍有许多实验室以果蝇为材料进行着科学研究。图为某实验室将培养在瓶子中的果蝇置于恒温箱中(高雅提供)。

在早期文献涉及性别决定时,往往流露出这样一种观念,认为胚胎的性别决定于胚胎发育所在的环境条件。换句话说,幼龄胚胎是没有雌雄性别的,或者说是中性的,它的命运决定于它的环境。已经证明:产生这项观念的证据,各有某一方面的缺点,所以用不着重述一番。

近年来在性转化问题上进行过一些讨论,认为性转化意味着原来被决定是一个雄性的,又能够变成一个雌性,反之亦然。有人认为如果这种情况能够证实,那么,遗传学上关于性别的解释,便不足信了,甚至被推翻了。殊不知主张性别决定于性染色体或基因的一说,同主张其他因素可以影响个体发育,使通常被基因决定的平衡发生变化,甚至发生转化的另一说,两者间并没有丝毫的矛盾。不能理解这一点,也就完全不能掌握基因理论的基本观念;因为基因论仅仅假设:在一定的环境下,由于现有基因的作用,预料可以产生某种特殊的效果。

在不正常的环境里,一个遗传上的雄性可能转化为雌性,反之亦然,这同一个个体在其发育的某个时期表现雄性的作用,在其后的时期又表现雌性的作用比较起来,并没有特别令人奇怪的地方。因此这完全是一个事实问题,就是能不能拿出证据来,证明一个有雄性遗传成分的个体,在一组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有作用的雌性,反之亦然。近年来已经有过几个例子的报道,有待于仔细而公正的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