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论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和神经病与精神病的关系以及神经病与精神病症状的生理机理

(在伦敦第二届国际神经学会议上宣读,1935年7月30日)

人类病理障碍与言语有关——和动物疾病的相似性——兴奋作用纤弱所引起的嗜睡症,等等——神经衰弱就是抑制作用的纤弱——迫害妄想与抑制作用

从我们以条件反射方法研究狗的高级神经活动所得的巨量材料中,我想特别提出与这个活动的病理障碍有关的三点来。这三点就是:兴奋与抑制作用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强度;它们之间在强度上的相互关系,亦即它们的平衡;最后,这些过程的灵活性。这三点一方面构成了高级神经活动分别类型的基础,而这些类型对于神经疾病及所谓精神疾病的发生是有很大作用的;另一方面,它们高级神经活动发生病理状态时显出特征性变化。

为了要完全与清楚地了解人类的正常与病理行为,除我们以前所描写过的关于狗的类型以外,还必须补充人类特有的类型。

直到人类出现以前,动物是这样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的:外界各种动因的直接印象作用于不同的感受器官,并被传达到中央神经系统的相应细胞。这些印象就是外在物体的唯一信号。在后来的人类又出现了、发展了、并高度地改善了第二级的信号,第一级信号的信号,也就是——说出来的、听到的与看到的词。最后,这些新的信号就开始标示人类从环境中以及从他的内在世界中所直接感知的一切,并且在他和别人的交往中、以及当他独在时为他所利用。虽则词只是、也只会是现实的第二信号,但词的巨大的重要性必然就造成了这些新信号的优势。我们知道有许多人,他们只利用词来做工作,就想不与现实接触,就从词里面引申出一切,认识一切,并在这种基础上去指导自己和公众的生活。对于这一个重要而很广泛的问题不必再谈下去了,但是我们必得肯定:由于有这两种信号系统,以及过去长期发生作用的不同生活方式,所有人类都可以分成几个类型:艺术型、思想型和中间型。最后这种类型把两个系统的工作按适当的方式统一起来。这种区分在各个人之间,在各民族之间,都是可以看出来的。

现在我们来谈病理学吧。

在我们的实验动物身上,我们经常证实:在致病因素影响之下以轻度神经病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高级神经活动病理变化,特别在无拘束型与弱型容易产生。无拘束型的狗差不多完全失掉了抑制作用;而弱型的狗的条件反射活动或者完全失去,或者变得极为混乱。只局限于两种类型(和我们的无拘束型与弱型相当)的克瑞其麦,依我所能判断的看来,是正确地把第一种类型与狂躁忧郁性精神病相连,把第二种类型与精神分裂症相连起来的。

由于我有一点很有限的临床经验(最近三四年我有规律地去访问神经病与精神病院),我想把我所想到的下述关于人类神经病的假定提出来。神经衰弱是人类一般衰弱型的和中间型的疾病形式。癔病患者是一般衰弱型与艺术型结合的结果;而精神衰弱症患者(依皮尔·让内所用的名词)则是一般衰弱型与思想型结合的产物。癔病患者的一般衰弱性自然是在第二信号系统上表现得特别显著,原来在艺术型这个系统就是次于第一信号系统的,而发展得很正常的人的第二信号系统则是人类行为的最高调节者。因此,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和情绪蕴蓄的活动就发生混乱状态,在一般神经平衡有重大障碍时(时而瘫痪,时而抽搐,时而痉挛,时而昏睡),特别是人格的综合作用有重大障碍时,表现为带有漫无节制的激动性的病态幻想。精神衰弱症患者的一般衰弱性,自然也是落在机体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根本基础上面,亦即落在第一信号系统和情绪蕴蓄上面。因此就缺乏现实感;经常感到生活不充实;生活完全没有意义,同时有毫无用处的、歪曲的思虑,表现为强迫观念与恐惧症。人类高级神经活动一般与个别类型和神经病与精神病的发生的关系,依我看来,大体就是这样。

对于动物神经活动基本过程的病理变化所做的实验研究,使我们有可能从生理学方面来理解许多神经病与精神病的个别症状和一定疾病形式的组成症状的机理。

兴奋过程力量衰弱就引向一般抑制过程,或各个部分抑制过程的优势,表现为睡眠和带有许多位相的催眠,在这些催眠位相中,反常相和超反常相尤其是特征性的。我想,我们必须把许多病理现象归之于这种机理:例如麻醉样昏睡,猝倒,木僵症候,皮尔·让内所说的“着魔情操”,或克瑞其麦的所谓“逆转作用”,紧张症候,等等。兴奋过程的衰弱是由于它的过度紧张或是由于它与抑制过程的冲突所引起的。

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的条件下,实验室中还得到过兴奋过程的灵活性表现为病理的易变性的变化。这是在临床上早已为大家所熟知的、称之为兴奋衰弱的一种现象,即兴奋过程的一种迅即疲乏的、过分的反应性或敏感性。我们的阳性条件刺激产生一个迅速而超乎寻常的效果,但是它在刺激发生作用的正常时间以内就消失掉了;阳性作用降低为零,即转入于抑制状态。我们有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爆发性。

但是在我们的材料中,也有兴奋过程的灵活性的一种相反的病理变化——病理的惰性。兴奋过程虽则继续面临着在正常时一般会使其转变成抑制过程的情况,还是坚持地继续存在。先前出现的抑制性刺激的后遗抑制作用,只能对阳性刺激作用发生极轻微的影响,或者毫无影响。这一种病理状态在一些情况下是由于兴奋过程的不太强的、但继续增加的紧张所引起,在另一些情况下则是由于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相冲突所引起。像刻板症候、强迫观念、妄想狂等类的现象,很自然是可以归结到兴奋过程的这种病理惰性的。

抑制过程或者由于过度紧张,或者由于和兴奋过程冲突,也同样可以弱化。它的弱化引向兴奋过程不正常的优势,表现为分化能力和延迟作用受到破坏,以及其他有抑制作用参与的正常现象受到破坏;这种弱化也在动物的一般行为中表现为慌乱、不耐烦、不守规矩,最后,表现为病态现象,例如神经衰弱症的易激动性;在人类则表现为轻躁狂和躁狂状态等。

我的老同事,曾以重要事实来大大丰富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实验病理学与治疗学的彼得罗娃教授,在过去一年中曾用狗来证实抑制过程的病理的易变性现象。有一只狗,过去是没有任何迟疑、很自如地去取放在阶梯边沿的食物的,现在再也不能这样做了。它畏缩后退,离开边沿相当远。这个现象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一只正常的狗接近边缘时,就不动了,不再向前进了,也就是说,它会自己停下来,但是很合适地在维持身体不致掉下去的程度内停下来。现在这种停滞作用对于深度的反应来讲是太过分、太强烈了,它使狗停滞在远离边缘到不必要的程度的地方,并损害了它的利益。在主观方面,这无疑是一种惧怕、恐怖的情形。我们所看到的显然就是一种对深度的恐惧症。这种恐惧症是可以造成,也可以除去的,也就是说,是掌握在实验者的手里的。这种恐惧症产生的条件,就是可以对抑制作用发生折磨的条件。这一事实过几天之后,将由作者在圣彼得堡国际生理学会议上表演。我想迫害妄想在许多病案中也是因抑制作用的病理易变性的缘故而造成的。

我们早就已经看到过抑制过程的病理惰性了。

我们面前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要精确地全面地确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样固定的特殊情况下,会产生基本神经过程的哪一种特定的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