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兴奋过程与制止过程的互相诱导。

第一,定义。在某点上的兴奋过程能引起该点及其周围各点制止性过程的加强,这叫做诱导的负性或阴性时相,或简称负性诱导;在某点上的制止过程能引起该点及其周围各点阳性过程的加强,这叫做正性或阳性时相,或简称正性诱导。

第二,正性(阳性)诱导。

(一)正性诱导的实验。

弗尔西柯夫实验一(表81)。这个实验证明了,在后肢的制止点接受刺激以后,过30秒钟,前肢的阳性点的条件反射量显著地增强了。这就是阴性过程引起阳性过程增强的一例。可以想象,在大脑皮质的方面,与前肢皮肤阳性点及后肢制止性点相当地,也必定存在着两个不同过程的中心点,进行着这阳性诱导的过程。

弗尔西柯夫实验二(表82)。这实验证明了如下的事实。在大脑同一个皮质点内(与拍节机响声相当的一点),由于响声回数的不同,发生了阳性过程(76次响声)和制止性过程(186次响声)。在制止过程被应用以后,过30秒,阳性过程反而增强了30%。这就是在大脑皮质一个点内阳性诱导相发展的一例。

卡尔米可夫实验(表83)。实验证明了,在大脑皮质内光性分析器内的一点上,由于光线强度的差异而形成了阳性和制止性过程(强光+;弱光-),并且制止性过程引起了阳性过程的增强(阳性诱导)。

(二)正性诱导不是解除制止的现象。

在阴性过程以后阳性过程的突然增强,这与解除制止的现象的突然发生是颇相类似的,但在解除制止的场合,探索反射是一定的,就是说,动物会把身体向新奇事物的方向转动,并且竖起耳朵,这就是方位判定反应,但在阳性诱导的场合,运动性反应的表现,因条件刺激物的差异而不同,并不是方位判定反应。所以,解除制止与阳性诱导是互不相同的。

(三)诱导性作用的时间是几秒乃至1分钟。

(四)诱导相出现与否的若干条件。

i)制止过程的减弱会引起诱导相的消失。

卡尔米可夫实验(表84)。分化相(拍节机响声160次)在本实验以前是完全的。但是在这个实验里,第一次分化相的应用结果是紊乱的,不是应有的零滴而是4滴(译者:按照本表,应为8滴,此处恐有误印,但两种原本都如此,故照录),这是由于生人在座而引起的解除制止的现象。其结果是,各次在分化相以后即刻被应用的阳性条件反射(拍节机100次响声)都不曾增强,即是不会有阳性诱导相的出现。

卡尔米可夫的另一实验。利用解除制止的另一种方法(把狗所厌恶的物质放进狗嘴里去),使分化性制止过程减弱。结果是,阳性诱导就不出现了。

由卡氏这两个实验显而易见,正性诱导的出现与否是与制止过程的一定强度有关的。

ii)甲、新的、更精微的分化相引起诱导相的增强和其潜在期的缩短;乙、旧的、较粗疏的分化相不能引起诱导相的出现。

甲项的结论由表85的实验结果而显然;乙项的结论由表86的实验结果而易见。

同时应该注意,旧的较粗疎的分化相对于其次位的阳性刺激物,能发挥后继性制止的作用(表86,第二实验)。

iii)阳性诱导是一个暂时的时相性现象。

在表87中,弗洛洛夫证明了分化音(强音)引起了阳性诱导。

在表88中,弗洛洛夫证明了久经使用的分化音丧失了引起阳性诱导的作用。

在表89中,弗洛洛夫证明了新的较精微的分化相引起了阳性诱导。

iv)在皮肤机械性刺激的频度上,直到现在,阳性诱导有关的实验,不曾成功。

第三,负性(阴性)诱导。

(一)负性诱导的若干证明性实验如下。

i)克尔瑞序可夫斯基实验(表90~92)结果证明了,为了使制止性复合物(音和皮肤机械性刺激)的制止性过程被破坏的目的,如果阳性刺激物(音)轮流地与该制止性复合物被应用下去,并且每次都用有关的无条件刺激物(酸)加以强化,那么,该复合物的制止过程不会破坏(表90);相反地,如果该制止性复合物单独地连续地被应用下去,并且每次并用强化手续,该复合物的制止过程就很快地破坏了(表91,表92)。

ii)斯特洛冈诺夫的实验,证明了分化相的破坏条件,也与i)项相同。

iii)变式破坏法。

甲、在应用连续式的破坏法而分化性制止过程几乎消失的时候,只要再一次应用有关的阳性刺激物,该复合物就会或多或少地、甚至有时完全地恢复制止作用(表93)。

乙、在一个实验的最初,先应用阳性刺激物接连3次。这样地做,其次被应用的连续式破坏法的收效就会很慢(表94)。

丙、在利用交替式破坏法而分化相已经开始破坏的时候,如果以后接连地再使用阳性刺激物4次,分化刺激物已恢复的阳性作用就即刻会消失。

丁、阳性条件刺激物对于它的分化相,有时具有引起阴性诱导的作用,但同一分析器内的另一个条件刺激物,如果与该分化相是无关的,就没有诱导作用的发展(泊洛洛可夫实验)。

(二)外制止与负性诱导,很可能是同一过程,因此外制止也可能是一种内制止的过程。

巴甫洛夫所以达到这个结论,这是由于他的推理力的强大和发现复杂事实的共通点而加以通则化的巧妙使然的。他在说明里,举出了两个事实而推想外制止与阴性诱导的类似性。第一个事实是,在同一分析器(譬如声音分析器)内的防御性反射能引起条件性食物反射量的减弱,而这两种不同的条件反射如果各属于不同的分析器,却没有这个现象。这就是说,各分析器的固有机能是显然的,所以这应该是与大脑皮质有关的表现。因此在前一个场合的防御性反射以后食物性条件反射量的减少,应该当做一种阴性诱导相看待。可是同时这个现象又可以当做外制止的现象看待,因此阴性诱导与外制止可能是同一的神经过程。第二个事实是如巴甫洛夫所述的,在皮肤表面上,与防御性条件反应相距最近的食物性反射点的反射量是恒常减弱的(而相隔较远的食物性反射点却不减弱),这又是皮肤分析器脑终末部的分析作用的表现,所以应该作为阴性诱导看待,同时又可以作为外制止看待。因此阴性诱导可能与外制止是同一的神经过程。这个推理的结论是很正确的。

关于外制止与内制止(指阴性诱导)的类似性的问题,巴甫洛夫老早就想证明。本书是1927年出版,但在以后的若干年间,他依然注意于这个问题。

在1931年3月的星三座谈会上,巴甫洛夫又提及这个问题。马尧洛夫所观察的例子是这样的:在排尿反射(мочеиспукательныйрефлекс)的影响之下,作为外制止的干涉现象,发生了超反常时相(参考有关睡眠的一讲——译者注);同时在应用各种内制止过程的影响之下,超反常时相也被观察过。因此巴甫洛夫认为,这又是外制止与内制止相同的一个证据(星三会志,一卷,130页)。这一段记载可在全书读完后再加以研究。

第四,无条件反射的解剖学的局限性的问题。

在本书以前第一次论及外止制的时候和在本讲论及外制止与内制止是互相类似的过程的时候,巴甫洛夫都提及无条件反射中心的问题。直到现在,条件反射与大脑皮质有关系,这是很易理解的。但与无条件反射有关的解剖学资料是怎样?

无条件反射的发生是与脑皮质的下位部分有关,这也是很易理解的,但究竟与什么部分有关,这却是一个难题。唾液分泌的无条件反射的中心存在于延髓之内,这是已知的,但其他无条件反射的、未知的解剖学局限性是很多的。

巴甫洛夫曾经指出过:“这些或那些无条件反射的解剖学的局限性,是很难于确定的。我们不能利用手术的方法(摘除)以达到确定有关的解剖学的地位的目的,所以我们不能知道,应该把那些无条件反射归纳于脑皮质下位部的哪些部分”(星三会志,一卷,63页)。

第五,诱导相的意义。

巴甫洛夫在做生理学的这些研究的时候,通常禁止心理学现象名词的应用,以防止思想上的混淆。但晚年在星三座谈会上,他有时引用这些生理学实验的资料,以说明心理学的现象。

在星三会志一卷75页上有如下的记载:

“……马尧洛夫对于一只实验狗,想用拍节机60次的响声而形成食物性条件反射,而这拍节机60次响声原来是由拍节机160次响声所形成的防御反射的分化相。……马尧洛夫为这个工作,费了很长的时期。同时,菲耀道洛夫却对于另一只狗很快地(不过做几次实验)把拍节机(100次)酸性反射的分化相变成了阳性食物性反射。……”

“巴甫洛夫的说明是:马尧洛夫的这只实验狗在夏季实验中辍以前,不能解决它的任务(即由分化相变成食物性条件反射的任务——译者),但在休息以后(休息了100天),即刻就把这任务解决了。这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事实。这就意味着,在解决困难任务的场合,疲劳可能引起混淆的情形,因此积极性的效果就绝对不能达到。可是在休息以后,任务自然是已解决了。巴甫洛夫先生在与音乐家们谈话的时候,听音乐家们说,往往他们虽然非常努力,可是不能熟记很艰难的东西;可是在休息以后,这些艰难的东西却自然地已经是熟记了。”

这一段记录的题目是“在阴性诱导现象的场合,休息的意义”。记录的内容大概是应该这样解释的。在上述动物实验的场合,无条件刺激物即食物的应用,反而使阴性过程加深,并不能形成阳性食物性条件反射,这就是阴性诱导的现象,但在长期休息以后,阴性诱导的现象消除了,阳性食物性反射成立了(马氏的实验)。同样地,在音乐家们努力熟记很难的音乐作品的场合,越勤奋地学习,反而越不能熟记,这也可以当做阴性诱导的现象看待;但在休息以后,难的作品却自然地能够熟记。这一段记录,正是动物条件反射实验结果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