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第一,在形成条件反射的场合,普通是条件刺激物先被应用,其次是无条件刺激物被应用。条件刺激物开始的瞬间与无条件刺激物开始的瞬间两者的间隔时程的长短,对于预定的条件反射形成的进展,具有重大的关系。由于间隔时程的长短不一,条件反射可以作如下的分类。

(一)同时性条件反射(或几乎同时性条件反射)。有关的间隔时程极短,可能是,几分之一秒或1~5秒,这样在预定的条件反射成立的场合,唾液分泌开始得很快,可能在条件刺激物开始的即刻以后。

(二)延缓性条件反射。有关的间隔时程很长,有时长至几分钟,这样,在预定的条件反射成立的场合,唾液分泌开始的时间很迟,有时迟缓至几分钟之久。这一类的条件反射,就是延缓性条件反射。

第二,延缓性条件反射的性质。

(一)形成延缓性反射的手续(表30)。

i)最初以同时性反射开始实验。在这条件反射成立后,条件性反应(唾液分泌)发生得很快,不过在条件刺激物开始作用后过2~3秒钟;其次,再把间隔时程逐日延长,譬如每天延长5秒钟,这样,唾液反应开始出现的时间也就逐日迟缓。

ii)最初以同时性反射开始实验,但在这条件反射成立后,即刻把有关的间隔时程非常延长。这样,在很长的实验时期以内,条件性反应的唾液分泌并不出现(零时相),只在实验重复很多次以后,才有唾液的分泌,而这唾液分泌开始的时间是与无条件刺激物开始作用的瞬间很靠近的,但以后与实验回数的增多相并行地,唾液分泌开始的瞬间会渐渐与条件刺激物开始的瞬间相接近,最后会与条件刺激物的开始的瞬间有一定的间隔时程而不再变动。

必须注意,在第二式的实验手续的场合,延缓性反射大都不能成立,因为受实验的狗容易瞌睡。

在表30里,都在条件刺激物作用开始以后,经过了1分钟,唾液分泌才开始,这就是延缓性反射。

(二)延缓性反射发展的速度——与此有关的条件如下。

i)动物的个性,即动物神经系统的个性。

ii)条件刺激物的种类。譬如一般地说,光线刺激、皮肤的机械性刺激或温度性刺激,比音响的刺激更容易引起延缓性反射的发展(表31及表32)。

iii)如果在很长的时期以内,短时间延缓性反射重复地被应用下去以后,再应用较长的间隔时程,显著的延缓性反射却不能成立。

iv)如果只应用一种的条件刺激物,那么,它的作用是间断性或连续性,这对于延缓性反射发展的速度会发生影响。

(三)延缓性反射的时相。

从延缓性反射的条件效果在时间关系上的表现而言,显然可以分为两个时相,即是在前位的不活动性时相和在后位的活动性时相。

不活动性时相成立的机制:

i)不是条件刺激作用的累积,也不是疲劳的现象,而是

ii)刺激(即兴奋过程)暂时被制止的现象。

理由:如果对于已成立的延缓性反射,给予一个无关的新异动因,有时不活动性时相就会消失而分泌性反应会即刻开始,同时运动性反应也会显现。这就是解除制止的现象,也就是说,不活动性时相的制止过程被解除了(表33中的拍节机及表34中的无杂音的回转物是无关的新异动因)。

(四)外制止动因对于延缓性反射的影响。

这影响是较为复杂的。有时外制止的新异动因,或者对于延缓性反射完全不发生影响,或者只引起不活动性时相的唾液分泌,或者同时地使不活动性时相变成活动而制止活动性时相,或者只制止活动性时相。

i)外制止动因对于延缓性反射的影响,与各外制止动因的相对性生理学强度有关。在巴甫洛夫的这些实验里,外制止动因可以分为四个系列,其对于延缓性反射的种种影响,都可以由实验而了然(参看表35,表36)。

ii)外制止动因对于延缓性反射的影响,从中枢神经系统的过程而言,使阳性过程变为阴性,使阴性过程变为阳性。

iii)外制止动因如果与延缓性反射多次重复地结合,前者对于后者活动性时相的制止作用会逐渐减弱,这是外制止的性质(参看表37)。

iv)外制止动因对于延缓性反射的影响,也与动物神经系统的个性及过去生活有关。

(五)延缓性反射的制止过程,也由于其各条件刺激物生理学强度的对比关系,而引起不活动性时相与活动性时相两者间已确立的关系的紊乱(表38)。无条件刺激物也具有相同的影响(表39)。

(六)延缓性反射具有累积作用(表40)。

(七)在某一动因与某一无条件物互相结合的场合,只是该动因与无条件反射相一致的某一定的一个状况,多次重复,该动因才会成为条件刺激物。因为该动因在某一定时间以内继续作用的任何瞬间,对于实验动物,都成为一个特异的刺激物,所以只在一定的状况(时间的条件在内)之下,它才会成为条件刺激物。

根据这个解释,一个新异动因在某一场合能发挥制止作用,而在另一场合,却引起阳性作用,其理由是可以了然的。

(八)潜在刺激时期(略称潜在刺激期或潜在期)。

在延缓性反射的场合,很显然,所谓潜在刺激时期就是制止过程的干涉时期,也可以认为是预先的制止过程。因此,为了测定真正潜在刺激时的目的,必须使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的间隔时程是极短的(1秒左右),并且应以运动性反应为标准。

第三,除上述的消去性反射、条件性制止和延缓性反射的三种场合以外,还有另一种方法可以使制止过程成立。方法如下。

先把一个新异动因变成无关性的动因,其次,把这无关的动因,或者与消去性条件反射,或者与制止性复合物(例如条件性制止复合物)互相复合,重复地应用多次,每次应用的时间不必很长,这样,这无关性动因本身会变成条件制止物。它如果与阳性条件刺激物相复合而加以检查,阳性条件刺激物的效力会减弱。

表41(1911年9月5日)。这类条件制止物是拍节机,它制止了阳性条件刺激物的作用。

表41(同年12月1日)。这类条件制止物依然显现了后继性制止的作用。

表41(同年12月18日)。这类条件制止物不显现后继性制止的作用。

表42。这类条件制止物对于同族的阳性条件反射(樟脑气味)发挥了制止作用。

这样的条件制止物证明了一个事实。在大脑皮质内已有制止过程发展的场合,另一无关性刺激如果进入大脑皮质之内,它就渐渐会获得制止性的作用。